英语对中国社会的不利影响

2024-09-08

英语对中国社会的不利影响(精选7篇)

英语对中国社会的不利影响 篇1

英语对中国社会的不利影响

赵亮

李芳

纪小影

李晶晶

指导老师:胡晰亮

二零一三年六月 摘 要

度,什么是度。马克思曾这样定义: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读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国际间的文化日益密切,而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就自然变得非常重要。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人过度的学习英语,已经超过了那个“度”,使英语进入了一个白热化阶段,它严重打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应试考试为目的的英语教学。它让我们忽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削弱了学生学习我国文化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它还将西方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传入到我们国家,同时也对中国学生的升学及未来就业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英语

影响

中国社会

目 录

1、对中国学习英语现状的调查....................................................5 1.1对在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调查......................................5

2、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7

3、英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8 3.1 英语对升学及就业的影响...................................................8 3.2 英语对汉语言及汉文化的影响..........................................10 3.3 英语对我国学生价值观及意识形态的影响........................11

4、结论..................................................................................13 参考文献......................................................................................14

前言

英语是当今世界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为了加强与外部的交流和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我们需要培养大量熟悉和精通英语的人才。但我们重视和学习英语只是一种手段,是基于我们改革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把它当做唯一的目的。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荒废了其它学科,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很严重的打击。汉语及汉文化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英语学习耗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更让人担忧的是英语学习风已经刮到幼儿教育中来。幼儿园时期就开设英语必修课,儿童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他们将来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担,如果让他们从小就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语言和文化,必然会影响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这对我国的发展是不利的。

英语在大学更是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有些学校规定过不了四级就拿不到学位证,四级过了,还要准备考六级,准备研究生英语考试。频繁的英语考试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忽略了专业课的学习,不利于我国专业型人才的培养。

不仅如此,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低潮徘徊,西方资本主义更是加深“颜色革命”的多元攻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攻势就是西方语言和文化的传播,以此来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价值观,从而消弱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实力。1对在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调查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安徽新华学院本专科学生,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7份。整理分析结果如下: 1.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英语

65%的学生从初中是开始学习英语,35%的 学生是从小学或更早开始学习英语,从这里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更早的接触英语。2.自主学习情况

每天进行自主学习英语的时间,10%的同学每天花大于3小时学习英语;25%的同学每天花2——3小时学习英语;30%的同学每天花1——2小时学习英语;35%的同学每天花不到1小时学习英语,85%的学生没有晨读英语的习惯 3.学习英语的途径

65%的同学通过课堂学习英语,20%的同学是通过看电影学习英语,10%的同学通过英文歌曲来学习英语,5%的同学是通过英语讲座及杂志学习英语

4.是否参加过需要付费的英语培训机构

75%的同学没有参加过英语培训,而仅有25%的同学参加了英语培训。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学习英语的态度 5.对英语学习的情感态度

65%的同学对英语是持喜欢的态度,而有3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喜欢英语 6.在英语哪方面有优势

45%的同学在阅读放面有优势,25%的同学在听力及写作上有优势,30%的同学在其他方面有优势 7.能否在日常生活中用到英语

85%的同学认为很少用到,只有15%的同学会偶尔用到。这表示在日常生活能用到英语的机会很少

8.在每次的升学考试中英语是否会成为“拖腿”学科 55%同学认为英语会成为拖腿学科,45%的同学则认为不会 9.是否应该取消英语四六级考试

45%的同学认为有必要,35% 的同学认为没必要,20% 的同学不清楚

10.是否有必要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80%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语文课程,20%的同学认为没必要或不清楚

11.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78%的同学是为了应付考试,22%的同学是因为喜欢或其它原因。12.您认为企业和用人单位是否有必要降低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

74%的同学认为有必要,12%的同学认为没必要,剩余的均为不清楚

2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我们都知道英语现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也挺广泛的,英语的分类也很多,比如商务英语,交际英语等。另一个方面就是英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比如,厕所,车站,餐厅等。所以英语时刻围绕着我们。

我们都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我们从小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学以及就业,所以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英语至关重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满足于翻译英文资料,能听懂外国专家的学术报告,而是要能和外国人进行直接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话题的口头交流。不仅是听外国人说,也要谈自己的想法。通过磋商,求行共识。尤其是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这种交流更加频繁。用人单位,尤其是外贸公司对大学毕业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更加重视、需要能够以口头、书面形式进行商务洽谈。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他们不再只凭看档案、听介绍来寻用人才,而是通过英语交谈、答辩、翻译、写作等多种方式来考核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无疑,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是从幼儿园开始知道整个学业完成。英语只是一种工作语言。在我国,英语只是一种外国语。作为一种外语,它只是在涉及外国人、外交事务、外语文献和情报资料、涉外旅游、涉外经济等方面才需要。我们非常艰难地学习英语,不是因为日常生活需要,不是为了装饰,只是为了升学以及工作的需要。但是我们必须花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它,如果我们学不好英语我们就会被各种考试淘汰下来,更不用说是面对现在的就业大军。况且现在工作对英语的需要具有多样性。首先,不同的行业和岗位对工作人员的母语水平、其他知识和技能准备的需求有巨大的差异,对外语水平的需求更是如此。虽然说英语时刻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要知道一些简单的英语就好了,也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在学习英语上面,但是如果你想深造的话,那就要努力学习英语。英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1英语对升学及就业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对英语采取“全民皆兵”的教学模式,更知道把英语作为受教育者必修的科目而贯穿于社会整个教学过程的状况,可能在全世界也不多见!

其实英语也不过是一门语言。我们不论干什么都要讲究其价值,在科技领域的应用中,除了翻译英文资料与撰写国际论文能用得到英语,其他情况基本用不到英语。因此,我们犯不着不分对象、不管用途的让全国人民一道都把宝贵的时间耗费在既难学又难背的英语上!因为,英语不是我们学习的全部,把英语的学习神圣化或者绝对化,已经违背了学习外语的本来目的。对于英语热的场面除了能够满足一部分实行“全民英语教学”鼓吹者的腰包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我有一位中学同学,他的数学成绩很优秀,还参加过省里举办的数学竞赛,拿过二等奖。学校把他作为重点对象来培养,但后来就是由于他的英语成绩太差,使他高考落榜,转而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一家技术工人学校,早早参加了工作,荒废了学业!就不得不让人无奈地感叹:是严酷无情的英语考核制度断送了他的大好学业!我却想说:由于古板的英语考试制度,也许中国又失去了一位可能的数学家!

对于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来说,英语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每年都有很多专业成绩很优秀的学生,因为英语没过分数线而惨遭淘汰,但一些专业成绩平平而英语成绩突出的学生却成了录取的亮点。英语已经成了中国大学生的第一专业,不管是学习国际贸易还是学习古汉语,只要想考研进一步深造,就必须过英语这一关。

我认为英语的用途和使用者是有特定范围的,作为一些日后很少用到英语的大学学科或在以后的工作中几乎用不到英语的专业,为什么非要强制学生学习英语呢?这难道不是在白白浪费他们大好的青春吗?假如他们用这些时间更加努力去加深自己的专业知识,说不定又会有一项伟大的发明诞生了!

因此,英语不应作为当代中国学生的必修课,没有一大批拥有特殊技术的专业人才,即使全国人民都会英语又怎么样呢?当然,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一个没有专长的人,国际上的专家学者谁会与你交流,充其量你也就是一个翻译罢了,我想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是为了把所有中国人都培训成只会外语的翻译吧?!

我不否认英语的重要性,但这决不能成为全民学外语的理由,如此的耗费时间、精力与国力,实在是得不偿失!

既然我们在大学课程里设立了英语专业,那么根据爱好,那些喜爱英语的学子完全可以在这里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而成为专门的英语人才;而对于另外一些不喜欢英语,不喜欢死记硬背,但个别科目成绩很好的学生,我们也不能将他们拒之门外,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修学他们自己所喜爱的专业课,而将英语只作为一般的考察课目即可。即对于外语有时间就学学,没时间、没兴趣,就不必死记硬背了!

这是我对中国英语教学模式的一点建议,我想我们不会再由于某些学生仅仅因为英语不好而抹杀了他的其它一切天赋与优点吧?

3.2英语对汉语言及汉文化的影响

任何交际都基于语言,所以社会的改变会在语言变化上有所体现。因此,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英语对汉语的影响我认为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英语是当今世界适用范围最广的语言,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与美等国家日益频繁的接触、交流,英语在国内也越来越被重视,并流行起来。

如现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的招呼为“hello”,”hi”之类的词语,而不再是过去的“吃了吗”或者“你上哪儿去啊”。大学生在告别时长说“再见”,“慢走”,而现在流行“bye bye”,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只会用英语表达英美文化,却表达不出中国文化,比如现在的学生会说美国的白宫却不知如何表达中国的故宫。

不仅如此,语言还是文化的载体,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得不学习西方的文化。当然与历史上的文化渗透相比,就时期帝国主义的政治目的更为隐蔽。英语学习表面上好像不涉及政治立场,但实际上却是在美化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得我国青年学生盲目的去追求,从而形成一种文化领域的依附关系。要知道文化可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精神、物质、知识和情感的集合体。但目前西方的愚人节、情人节和圣诞节在我国年轻群体中很流行,而我国传统节日则被忽视。年轻人觉得“洋节”更好玩,更热闹,但好玩,热闹的背后是在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这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更是一个民族的缺失。唯物主义辩证观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与普遍性,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它的特色存在,那么这个民族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3.3英语对我国学生价值观及意识形态的影响

当前,一些西方反华势力面对日益发展、强大的中华民族,到处鼓吹中国威胁论。但特别需要引起我们大家高度注意的是,某些西方国家正通过各种途径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从而影响我国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念,以此来达到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和平演变的目的。而这些人群中,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一族,再加上他们对英语的这种狂热学习,使得他们更容易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例如,现在有一种叫经济全球化的思想颇为流行,它让很多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已经消失。全世界所有民族正在走向共同的“信息社会”,因此,使得学生们关注全世界整体利益的意识远远强于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关注。换句话说就是:这种思想弱化了学生对国家的意识,使他们产生消极的爱国主义情怀。还有一些国家主权论为“人权高于主权”等理论观点对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观、安全观产生了严重的冲击。这也使得大学生产生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蔑视国家主权,漠视集体利益的错误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国防安全意识,主权意识将会消失殆尽。而这些只不过是西方国家借经济全球化时机,推行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一些大学生因此全盘否定中国的“黄土文明”,崇尚西方的“海洋文化”,崇拜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信奉“金钱至上”,以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因此成为“西化”的俘虏。

而另一后现代主义思想所宣传的虚无主义、怀疑主义,使得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一种流浪意识。再加上当代许多中国人正体验者中国社会的物质匮乏和精神危机的痛苦。比如说:“中国的房价让很多人成为了房奴”。还有些腐败等其他问题让很多人对中国社会丧失信心,反而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向往。使他们不再追求,不再思想,而是在随波逐流中麻醉自我。

唯物主义辩证观认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起决定性因素。曾经在西方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和殖民下,我们的先人都未对我们华夏民族失去信心,而如今我们拥有了强大的军队来保卫我们的国家,但我们的国人却正在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究其原因,正是这种西方文化思想的侵略和这种“全民皆兵”的英语教学模式,严重的影响了我国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总结

全民学英语的教育方式弱化了国人对汉语言的学习。《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0.8%的确认为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而当中54.4%的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我国国内的教育环境缺乏对母语的热情,国人的汉语日益退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这种语言文化产业表面上好像和政治立场沾不上边,但实际上却在美化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使得我国特别是青少年在这种语言文化学习中盲目羡慕和追求这些价值观念,从而忽视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因此我们不能淡化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客观存在的斗争。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明确的认识和充分应对。因此,我认为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

1.正确处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

2.扶植优秀统文化,提高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文化教养,增强校园文化,社会文化,家庭文化之间的联系与配合。教育青年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地接受西方文化以及减少其负面影响。

3.重视汉语教育。汉语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整个华夏民族丰富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各种象征,情感,记忆。它更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唯一纽带。

4.提倡从小加强中文教育,重视中文语言文字和口语表达。

5.改变大学课程中的英语教学方向与方法。治理中学,大学,考研等各教育阶段的“英语崇拜症”,调整英语与其他学科在考试中的分数比例,评职称和就业与外语水平要求不应一刀切。

参考文献

[1]郭建庆,高雨阳. 美国文化传播策略及我国之应对[J]. 前 言,2008,(12): 195 - 197.

[2]游戚东. 论美国大众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牛仔 裤现象之研究[D]. 广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 [3]王恩铭,吴敏,张颖. 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M]. 上 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13.

[4]阮炜. 多元语境中的中华文化认同[J].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7(2): 49 - 52.

[5]韩辉. 大学生文化认同结构及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 究[D].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2002. [6]赵剑英,干春松. 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 机及重构[J]. 学术月刊,2005,(1): 11 - 18.

[7]韩震. 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J]. 求是学刊,2005,32(5): 21 - 26.

[8]张利丽. 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 响[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 187 - 189.

致 谢

本论文的完成是在胡晰亮老师的细心指导以及同学们的帮助下完成的。在每次遇到问题时,老师都会不辞辛苦的讲解,才使得本论文顺利的完成。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搜集直至论文最后修改的整个过程中,花费了老师和同学们很多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地感谢!老师和同学们这种严谨的学习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都将使我受益终生!

英语对中国社会的不利影响 篇2

(一) 要素驱动型增长

在粗放增长模式之下发展经济, 就必须持续增加投资率, 这样才能够维系较高水平的经济增长率;但是投资率的持续增加, 势必导致消费率的连续走低, 由此就会出现投资和消费的失衡。对此, 马克思曾经做出过系统论述:资本积累率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升, 会使得社会消费基金出现萎缩, 大量人口失业, 广大劳动者会面临贫困威胁。

乔治·索罗斯 (George Soros) 指出:之前为中国快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的增长模式已是后继乏力。该增长模式是以家庭领域的金融抑制为基础, 通过鼓励出口与大量投资为双要素驱动力。而当前阶段, 中国家庭资产在整个GDP当中所占比例已经降低至35%, 而家庭被迫储蓄也难以给当前的经济增长模式提供资金支持, 从而各种形式的债务融资出现指数级的增长。

(二) 出口导向型战略实施效果

在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正式确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 以充分发挥廉价劳动力与资源的巨大优势, 借助“三来一补”来完成出口创汇。而为了维系这种出口创汇的方式, 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比例也持续走低。这其实就是转变为出口导向战略。在此之后, 中国出口扩张速度迅猛, 同时也突显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与资源的对比优势,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城市化进程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 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尤其是带动了国民经济的整体繁荣发展。

二、出口导向型战略的问题

(一) 出口导向战略不适合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

出口导向战略能够在此之前长时间实施下去, 其原因就在于中国改革开放初始阶段的人口特征以及较低的城市化比例。但是发展至今, 中国经济正在面临结构转型, 人口红利也正在殆尽, 城市化水平提高, 如果想要调整发展模式, 同时加快城市化进程, 则应该转变出口导向战略。

按照W.Arthur Lewis构建的剩余劳动力模型, 在未完成工业化的之前的二元经济结构里面, 因为在农村地区能够提供无限的剩余劳动力, 所以就算是已经在城市非农产业当中实现就业的劳动者, 其工资水平也难以提升。而伴随着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劳动力转化为非农产业, 最后会出现剩余劳动力枯竭, 而非农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却在增加, 于是就有了由劳动力无限供给至存在短缺的一个转折点——“刘易斯拐点”。目前来看, “刘易斯拐点”已经在中国来临。同时中国技术力量也正在蓬勃发展之中, 这种情况显然不会长时间持续。

(二) 出口导向政策的长期持续助长了粗放的增长模式

基于微观经济发展而言, 斯蒂格利茨提出:出口导向型战略虽然会让需求不受到本国收入的制约, 然而却也会使得劳动密集型产品出现“专业化”, 不利于形成后继增长潜力, 同时出口之外的部门也因此长时间处在欠发达水平上。

在出口导向政策的支持之下, 以加工贸易作为主导的贸易结构被长时间的维系下来, 尽管基于出口额而言, 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 然而这里面大多数都是价值链低端产业, 仅限于在中国组装而已, 不具备自主创新技术, 其结果就是“Made in China”, 不是“Made by China”。

当前阶段, 中国出口贸易最明显的特征为:“对不可再生资源过度消耗, 对内担负上了污染环境、对外担负上了‘倾销’的负面名誉, 但是换来的却只是低廉的利润而已”。而很明显, 在当时中国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亟待就业, 资源瓶颈还未收紧的大背景下, 充分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 总体看还是利多而弊少的。

(三) 出口导向政策的长期持续影响宏观经济稳定

基于宏观经济而言, 这种投资驱动增长模式确实曾经有着重大作用。然而到了本世纪初期, 其消极一面也逐渐显示出来, 并最终促成了外部经济失衡的问题。具体表现就是:超高额的贸易顺差, 导致中国和贸易伙伴国之间出现摩擦纷争, 同时给本币升值也带来较大压力。

经济学家余永定认为, 在长时间维系固定汇率以及国家外汇储备增速太高的影响之下, 会出现风险问题, 所以要“加速恢复汇率浮动、不要过度担忧人民币升值”。这其实就是考虑到在出口导向型战略之下, 出口企业过于依赖低要素价格以及低汇价, 没有了技术升级以及产品更新的动力。

而令人遗憾的是, 和当年台湾地区面临的问题类似, 因为担忧人民币升值会对经济增长与外贸出口带来阻碍, 中国政府一直没有恢复人民币浮动机制。按照蒙代尔-克鲁格曼所提出的“不可能三角”理论, 在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性目标以及资本流动自由性三个目标之中, 是不能同时完成的, 最多只能同时完成两个。所以, 在选择资本自由流动以及汇率稳定的过程当中, 货币政策就难以具备独立性。如此, 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 央行采取被动印钞的方式来购入外汇。在2003年, 央行日均购入2.5亿美元, 而到了2004年则增加到了5.5亿美元。为避免人民币升值而购入外汇, 央行释放出海量的高能货币, 由此导致中国货币政策运作陷入到被动当中, 货币超发与流动性泛滥的问题也就随之出现。

总而言之, 因为以汇率低估作为基础特征的出口导向型政策的持续实施, 导致中国外部经济失衡问题被放大。所以, 目前应该伴随着经济发展, 逐渐转向市场化, 尤其是要适时放开汇率, 形成合理的价格参数。但是, 由于中国过度担忧本币升值而导致出口与经济增长受阻, 这样就会在出口导向政策调整与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之间摇摆不定, 结果就是导致外汇资产积累数量过高, 并最终出现货币供应量快速膨胀过高, 形成通货膨胀与资产泡沫一同存在的高度复杂局面。在充分吸取了东亚国家的教训之后, 为防止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 应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积极调整出口导向政策, 这样才能够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总结

从改革开放至今的30几年时间里, 中国因为采取的是出口导向战略政策,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但是, 这种要素驱动型的增长模式却是以聚集大量未能充分利用的储蓄作为代价的, 只能通过持续提升投资率来维系增长速度, 这必然会导致投资和消费面临失衡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逐渐殆尽, 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 显然出口导向战略已经不再合适。不管是参考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经济发展经验, 还是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 都需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确定建设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方针, 通过技术创新与效率提升来走上一条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然而, “苏联解体”的历史经验教训历历在目, 如果想要切实做好上面几点, 就需要先构建起来能够为新型增长模式提供支持的制度体系。据此, 当前要加快推进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着眼于公共服务型政府与有限政府, 因此,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 增长模式能否转变, 最终取决于政府改革能否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8.

[2]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0.

[3]任泽平, 张宝军.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比较:内需与外需[J].改革, 2011 (02) :14-20.

公司立法对企业的不利影响 篇3

一、我国公司法采取的资本制度

我国公司法采取的是法定资本制。所谓法定资本制是指大陆法系国家早期公司立法时普遍采取的资本立法模式,是指任一组建之公司,应按法律及其章程的要求,于公司成立之前完全发行并缴纳其所定资本的法律制度。它是大陆法系国家为实现“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加强对公司资本安全性管理而设计的一种公司资本制度。法定资本制的立法意图主要在于对公司债权人及社会交易安全的保护,更多地体现了“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念,其优越性主要在于:①有利于确保公司资本的真实、可靠。②有利于防止公司设立中的欺诈、投机等不法行为。③有利于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交易的安全。法定资本制的缺陷为:①不利于公司的尽快成立。②容易造成公司资本的闲置、浪费。③不利于公司资本的变更。④对市场准入资格也是一种不公平的限制。

除法定资本制以外,还有两种资本制度。一种是英美国家施行的授权资本制,指公司设立时,虽然要在公司章程中确定注册资本总额,但发起人只需认购部分股份,公司就可正式成立,其余的股份,授权董事会根据公司生产经营情况和证券市场行情再随时发行的公司资本制度。另一种是折衷资本制,是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一些大陆法系国家在坚持法定资本制的基础上,融合授权资本制的部分特征而形成的混合形态的资本模式。

二、公司资本制度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及分析

1、规定最低注册资本数额高,不利于公司设立,也阻碍了许多个人投资方式的自由选择,造成市场准入的人为限制,使设立公司成为少数人的特权。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最低资本额是相当高的,从表面上看有利于保护公司相对人的利益及保障社会交易安全。1993年制定《公司法》时,适逢我国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依据《公司法》设立或改制为公司的绝大多数企业为国有企业,其资产实力相对来说较为雄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宪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达6万亿元人民币,我国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个人成为重要的社会投资主体,促进私人财富的资本化,改革重心已经延伸到了产权流动与重组以及私人财富的资本化层面。但公司设立门槛过高却可能使许多私人投资者望而却步。特别是要求全部注册资本在公司设立时一次缴足,造成私人投资者筹资困难。对于拥有知识和创意的大学生创业者来说,10万元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许多可能转化为巨大生产力的发明创造、经营构想就因为这个“最低限额”而胎死腹中。而股份有限公司的门槛更是高达1000万元,至于上市,五千万仅仅是最基本的硬件要求之一。这些要求虽然也是出于保护公司相对人利益的目的,但和其他大陆法系国家公司法的要求相比,则过于严格,不利于投资者投资成立公司。比尔·盖茨的成就今天无人不知,可当初他组建微软公司时只有500美元,如果他身处中国的话,恐怕一场技术革命就被扼杀了。

公司资本制度过于严格的规定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是导致不法投资者虚假出资,或公司设立后抽逃出资,损害债权人利益,助长了资本缴纳和验资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注册资本一次缴足到位促使欲设立公司者采用借钱办公司的做法,领到营业执照后再归还借款。其结果不仅导致公司设立中不正之风泛滥,更为严重的是人们往往把营业执照中注册资本数额的大小看作是其承担责任的依据,似乎一个公司只要注册资本雄厚,就可以顺利地进行融资和经营活动。这是个误区,一个公司设立时有多少资本,对保障债权人的安全固然重要,但其作用已大大减弱,实际中债权人更看重债务人所提供的特定担保。

2、内外有别,适用不同的资本制度。前已论及,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对内资企业设立公司适用的是法定资本制,而我国对采用有限责任形式的外商投资企业的注册资本缴纳制度,适用的是折衷资本制。依《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合营合同中规定一次缴清出资的,合营各方应当从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6个月内缴清。合营合同中规定分期缴付出资的,合营各方第一次出资,不得低于各自认缴出资额的15%,并且应当在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3个月内缴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一条规定,外国投资者可以分期缴付出资,其中第一期出资不得少于认缴出资额的25%,最后一期出资应当在营业执照签发之日3年内缴清。为防止分期缴纳出资的期限过长,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外商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后缴纳期限按注册资本数额不同做出了规定。

目前,法定资本制和折衷资本制双轨并存的独特局面的形成,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的。首先,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当时处于创建阶段,市场经济还很不成熟,市场规则还不健全,而且资金短缺。为了大规模吸引外资,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立法采取了相对灵活的折衷资本制。其次,公司法又是在公司行为极不规范,经济秩序混乱的历史背景下出台的。为了严格公司设立,确保公司资本真实可靠,《公司法》采取了严格的法定资本制。再次,我国目前与《公司法》配套的重要法律制度尚未健全,为了保护债权人和社会利益,必然注重对公司注册资本的严格规定。尽管如此,我国已经加入WTO,对所有企业实行国民待遇,是WTO规则的基本要求,但目前国内不同所有制企业还存在一些非国民待遇的问题。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必须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真正对所有企业实行国民待遇。

3、对公司设立后禁止股东抽逃出资、股东公司之间关联交易做出的规定过于简单,可操作性差。在公司不能清偿债务,同时存在公司股东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滥用公司独立人格,而侵害了债权人利益时,债权人如何得到保护,在《公司法》中未做具体规定。另外,《公司法》除规定“股份公司除特殊情况下,不得收购本公司的股票;董事经理与公司的交易须经章程规定或股东会同意”之外,对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未作限制。一些公司利用资产重组、并购,将优质经营性资产剥离、转移,留下剩余的则为非经营性资产。有些剩余为空壳,以逃避债务。从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角度来看,我国公司法在抽逃出资方面的规定至少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何为抽逃出资,抽逃出资认定标准如何,法律上未作出明确界定;二是对抽逃出资主要表现形态未做出列举式规定;三是现有的有关抽逃出资的法律后果主要着眼于抽逃出资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从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方面强调了出资者对国家应负的责任。然而,抽逃出资行为直接侵害的是公司债权人和其他股东的利益,行为人理应对其行为承担民事责任,但现行法律没有规定抽逃出资者对其他股东与债权人的民事责任,更没有规定其他股东与债权人的追偿程序。由于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过于简单,导致实践中抽逃出资的现象频频发生,但认定何谓抽逃出资又比较困难。其表现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形态:(l)公司非法购回特定股东所持股份,未经减少股本登记,亦未对全体股东通报信息。(2)控制公司的股东在秘密状态下,从公司转移出相当于本人出资额的财产,同时继续持有本公司股份。(3)公司向股东支付财产。(4)公司向股东高价购物。(5)公司无息贷款给予股东。对这些情况如何处理,在我国公司法中找不到依据。笔者认为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外国相关立法和司法判例来加以完善。一方面,抽逃资金构成英美法系国家“揭开法人面纱”的适用条件。一旦认定股东抽逃资金行为成立,可以否定其享有有限责任的优惠,让其对公司债权人承担无限责任。另一方面,借鉴大陆法系相关公司立法,直接规定具体抽逃出资行为的法律后果。

面对此类众多的不和谐现象,我们不得不反思当初的设计。不仅反思制度本身,更反思立法的指导思想,以便建立一个更为科学、合理、富有效率的公司资本制度。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说,都无法杜绝虚假的存在。这种设立公司的机会也是一种自由,完全有被滥用的可能,但我们不能因为有这种可能,就把这种限制扩大,阻止更多的人,或者更需要它的人拥有这种机会。比如说,政府晚上不宵禁,小偷就有可能作案,但是一宵禁,就剥夺了大家晚上出来的自由,剥夺了好人、无辜者夜晚出来活动甚至工作的自由。考虑到大多数人不是小偷,只好晚上不宵禁;不宵禁,小偷就有可能活动。为了让大家在晚上也享有充分的行动自由,宁愿容忍晚上有小偷活动。同样我们也不能缩手缩脚,应给公司设立者以更大的自由,留下更大的意思自治的空间。一个同样明显的事实是实行授权资本制或折衷资本制的国家出现的类似弄虚作假的现象不见得比我们国家多。

公司资本制度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在法律意义上的一种规则设计。这种设计应当与经济意义上的资本功能密不可分是就同一法律规则而言,法学家追求的是秩序和安全,经济学家维护的是效率和利润,但在某些情况下,给它们排出先后顺序是不可避免的工作。这时候,对含有经济内容的公司资本制度来说,秩序与安全应让位于效率和利润;对公司资本制度的立法来说,应坚持安全与效率相统一,效率优先的原则。由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效率将会是社会的主导需求,这也是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公司存在和发展的根据。资本的本质是要追求最大利润的,我国的资本制度设计不能违反资本的本质属性。因此,我国资本制度的立法应从以保护债权人利益为主的安全至上主义回归到以实现资本的增殖功能为主的利润中心主义上来,以改革的心态,在发展中解决目前公司资本制度立法中存在的问题,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需求。

三、结论

公司在本质上应为经济上的自由结社,使资源和投资不受限制,这就使投资各方在利益协调的基础上实行民主科学的决策,实现可以作为现代公司资本源泉的财产的利用、决策的分散化和民主化。英国公司法咨询委员会宣称的公司立法的宗旨是:公司法——必须致力于推动企业和竞争,应体现公司不同参与人的利益平衡的现代理念,且应采纳赋权型规则和推定型规则为主,以强制规则为辅的妥适模式——它应该为商业群体提供有效的工具,从而在一个规范且自律的氛围内自由发展。市场经济的共性是主要的,因此,我国公司资本制度不能再沿着法定资本制的路子走下去,它不利于贯彻市场经济自由、平等、竞争和追求资本利润最大化的理念。大陆法系国家中早期实行该制度的,大多已在立法中放弃了这种低效率的制度设计。我国《公司法》近十年的运行实践也充分表明,这种制度设计流弊甚大,远未达到克服有限责任的局限性以保护债权人的目的。至于是统一采用授权资本制还是折衷资本制,还是针对不同类型公司在二者间选用,学者们对此看法不一,实践上也有不同反映,还要进一步探索。

腐败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篇4

腐败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香花墩上有奇泉,饮罢头痛始觉贪。争得长江大河水,悉于廉泉得其源!

——明·张好宁

近现代时期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发展时期,这时的的中国处于一段屈辱的历史,那是一段被外族践踏的历史,那是中国人民不能忘却的回忆,是中华民族永远抹不掉的耻辱。中国国情发展到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腐败。吏治腐败不仅使民心丧尽,而且成为外国列强不断欺压中国的把柄。

在清朝国力从乾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现象,政治日渐腐败,统治也越来越黑暗。鸦片战争前,清朝政府对于世界的发展毫无所知,很多参与重大决策的官员都完全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决定对未来有多少影响,也丝毫没有意识到危机缓缓来临,依旧虚骄自大,无知守旧。晚清时期,由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古老的中华民族被迫接受着自身地位改变的现实,部分官员和封建王室等顽固派仍然顽固不灵,因循守旧。统治者贪图安逸,惧怕列强,而又欺压百姓,政府借由各种名义苛捐杂税,征集印花税和军需开支,不考虑人民的负担能力,使得民不聊生,哀鸿遍野。不仅如此,光绪年间的海军衙门总理大臣奕擐为了讨好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400 万两修建颐和园,致使北洋海军因经费缺乏,武器装备日益落后,战斗力下降,最终也导致了中日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这正反应了整个清朝中央的极度的政治腐败。统治阶级奢靡生活相伴随的是权力机构中普遍的贪赃枉法和腐败黑暗。终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腐败成风,致使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变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清政府垮台收场。清政府统治者成了自己的掘墓人,它用腐败埋葬了自己,也成为历史上遗臭万年的罪人。

民国时期,因为内外交困,普通民众对于民国政府机构、官员、军队的贪污腐败行为更是无比痛恨的,又苦于无法可施,便编了歌谣揭露和讽刺国民党的腐败,如:“半分责任不负,一句真话不讲,二面做人不羞,三民主义不顾,四处开会不绝,五院兼职不少,六法全书不问,七情感应不灵,八圈麻将不够,九流三教不拒,十目所视不怕,百货生意不断,千秋事业不想,万民唾骂不冤。”电影《建国大业》中“蒋介石”有这么一句台词:“反腐败,亡党,不反,亡国。”民国政府在打击贪腐上也并没有任何明显的进步,民国政府腐败在各级政府中普遍程度不低,腐败无能更成为了人民形容政府的常见词汇。至于民国后期的腐败,吴相湘在《孙逸仙先生传》一书中评论说:“南京时代官僚腐化比较北洋时代过之无不及”。“国民党高级军官90%以上拥有自己的商业背景”。在孔祥熙中央银行总裁及财政部长任内,公开揭露的贪污大案就有孔祥熙、吕咸私分美金公债案、郭景琨黄金案等多起。在私分黄金案中,孔祥熙等人贪污的美金折合国币达20多亿元……如此惊人的数据,却发生在那个人民饥馑,战乱不断的年代,这些官员只为自己的利益不管民众的死活,也是日后国民党垮台的原因!

人们不会忘记国共两党斗争的消长史,当蒋介石扬言三个月内消灭工厂当时的时候,那时候国民党不仅在军队数量上占优,而他的美式设备又非常的先进,但却让“小米加步枪”的落后打败,腐败问题一直是国民党的顽疾。民国时期吃空响者盛多,为官者不为人民,也不做实事,而且贪污腐败,自然得不到民心。而共产党它是新生的是清明的,是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表面的落后未必一定失败,关键是看他是否代表着新生和向上,反而那些表面光鲜的却是旧事物,只要它有着腐朽的本质,结局就注定了。去台湾以后,国民党当局的腐败又成为民众痛恨的焦点,并且催化了岛内政治的演变,直至国民党下台。

盛而骄、富而奢。骄必怠、奢必贪。贪必腐、腐必败。政治上的腐败给帝国主义的侵略得逞造成了契机,提供了客观的条件和可能,导致了近代中国的一切灾难和祸害。而我们中华儿女更应该铭记在心,这样的历史轨迹表明如果在兴盛和富裕后不思进取,贪图奢靡享乐,虚骄懈怠,必然导致腐化衰败。

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篇5

一、加入WTO对中国三大产业的影响

1.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目前关于“入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入世”与政府农业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权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权和农产品流通管理权在商业行政主管部门,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管理权又在外贸行政主管部门。这种贸工农分割、产供销分离的运行机制显然不适应加入WTO后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的需要,(注:田利琪、李清柳:《贸易自由化与我国农业政策的选择》,《经济论坛》2001年第15期。)现行农业管理体制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处于分散管理的状态,不适应农业国际化对农业进行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的需要。(注:张开华:《WTO框架下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若干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7期。)但也有学者指出,中国贸易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是市场化,而WTO规则对贸易体制的规范化有一定的要求,对加快国内流通体制改革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注:金丽馥、周德军、周爱春:《面向WTO的中国农产品市场》,《经济体制改革》2001年第5期。)

第二,“入世”与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环境。加入WTO大大改善了我国农产品的贸易环境。在WTO框架下,我国进入了一个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可以享受无条件贸易最惠国待遇,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使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量增加,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注:张开华:《WTO框架下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若干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7期。)可以灵活运用国际贸易规则及争端解决机制减少其它国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非关税限制措施等不公平待遇。(注:朱泽:《WTO与我国农业政策改革》,《调研世界》1999年第8期。)也有学者指出,中美协议中就含有对我国出口农产品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倾销标准和美国国内法律中的特殊保障措施的内容,使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在较长时间内仍然受制于单边措施。如果类似条款也出现在与其他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协议中,就无法保证未来我国与其它国家的农产品贸易能完全置于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框架之下,增加了贸易法律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注:曾令良、韩桢:《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贸易安排与发展中国家―兼论入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与对策》,《法学评论》2001年第4期。)

第三,“入世”与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尽管有学者认为“入世”后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将丧失,(注:陈敏敏:《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农业保护》,《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5期。)但更多的学者却认为,不同的农产品情况不同。劳动力和机械替代较容易的农产品生产,中国不具有生产竞争优势;劳动力和机械替代较困难的农产品生产,即我们常说的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中国具有生产竞争优势;耕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中国不具有竞争优势。具体来说,粮食、油菜、糖料和一些地区的棉花等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比较优势;畜产品、水果和蔬菜比较优势较明显。(注:黄季kūn@①、马恒远:《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和差别》,《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我国农民、农业加工企业和营销组织没有足够的能力提供国际市场所需农产品,更没有大型的农业跨国公司,自然就无法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注:余良军、于建东:《“入世”后行业走势及命运》,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396页。)

第四,“入世”与农民收入、城乡收入以及地区收入差距。在中国大多数传统农业区,农民从种植得到的收入仍然占60%以上。“入世”后,外国农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冲击会进一步加重国内主要农产品的“卖难”矛盾,引起流通渠道的混乱,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注:周汉民:《中国走进WTO》,文汇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由于“入世”后增加进口的主要是小麦、玉米和豆油等,所以会对相应的主产地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带来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南方一些需要饲料的省区“入世”后可以直接从国际市场进口价格低廉的玉米,它们在这个过程中就成了受益者。(注:应育松:《“入世”后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

为什么现代社会对人类大脑不利 篇6

在现代社会, 我们的大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忙。它遭受着各类信息的侵袭, 除了所发生的事实, 也包括伪事实、牢骚抱怨、谣言等虚假无用信息。我们要搞清楚想知道的东西和本可以忽略的东西已经够让我们精疲力尽了。与此同时, 我们还在做着其他更多的事情。三十年前, 旅行社帮我们预定机票和火车票, 销售员在商店帮我们寻找想要的商品, 专职打字员或者秘书们帮助繁忙的人们处理信件, 而现在这些事情大多数都由我们自己来做。我们正在做着10个不同的人所做的工作, 同时还在努力跟上时代的生活节奏, 保持我们的孩子、父母、朋友、爱好以及喜欢的电视节目都与时俱进。

我们的智能手机像瑞士军刀一样已经成为一种万能工具。它包含了字典、计算器、浏览器、电子邮件、游戏机、预约日历、录音机、吉他调谐器、天气预报、GPS、短信发送、扬声器、软件更新和手电筒等功能。它比IBM公司总部30年前最先进的计算机功能更加强大、能处理更多的事情。我们在所有的时间使用它们, 以把所有事情都塞进每一个休息闲暇时间, 构建为21世纪狂潮的一部分:我们走在街上的时候发短信, 站着排队或与朋友吃午餐的时候赶发电子邮件, 我们还悄悄浏览其他的朋友在做什么。在家里舒适安全的厨房柜台上, 我们一边在智能手机上写下购物清单, 一边还收听着精彩详实的都市播报。一切似乎都很美好, 但美中不足的是:虽然我们认为自己正在同时做着好几件事情, 但事实上这却是一种强大的、后果严重的幻觉。麻省理工学院专门研究注意力的著名神经学专家厄尔米勒提及我们的大脑“并不能构建执行多项任务的网络, 当人们在执行多项任务的时候, 事实上他们只是在从一项任务到另一项任务的快速转换, 每转换一次都有一次认知上的代价。”所以我们不能人人都像杂耍家一样在空中能同时玩耍很多个球, 我们更像一个蹩脚的业余运动员传递板球, 手忙搅乱地从一个任务切换到另一个任务, 本可以忽略面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事实上却随时随地担心它会落下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我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同时完成多项工作, 但事实恰恰证明我们的效率更为低下。

人们发现同时执行多项任务会增加应激激素皮质醇的产生, 同时激发肾上腺激素, 刺激大脑, 造成精神困惑或思维混乱。执行多项任务在大脑创建了一种多巴胺成瘾的信息反馈圈, 它对失去专注力的大脑进行有效奖励, 并且不断寻求外部刺激。更为糟糕的是, 一旦人的注意力被那些我们用来吸引婴儿、小狗、小猫的闪亮物体所抓攫, 前额叶皮层就会对新奇性刺激产生偏好。最为明显的是, 对于那些把注意力聚焦在比赛活动中的人来说, 在活动过程中所依赖的大脑区域很容易被其他任务干扰。我们接电话、浏览互联网、查看电子邮件、发送短信等每一样东西都促使大脑中枢寻求新奇和奖励, 引起让人感觉良好的内源性阿片肽的阵阵刺激, 所有这些都不利于我们执行具体任务的有效性。我们的大脑纯粹从一千个小糖衣任务中获得毫无意义的奖励, 而不是来自持久而专注地做好某件事情的努力, 这最终会导致我们脑糖能量的消耗。

在过去时代, 如果我们在很忙的时候电话铃响起, 我们要么不接听, 要么把铃声关掉。当所有的电话还是与屋墙连接的座机时代, 打电话的人并不指望随时随地都可以联系到对方, 因为有可能对方外出了, 或者不在电话旁, 因此如果有人无法联系到你或者你不想被谁联系到, 都属于很正常的现象。现在人人都有了移动电话, 同时也创造了一种内隐的期望:只要你方便, 随时都可以联系到对方, 无论他们是否方便接听你的电话。这种期待是如此根深蒂固, 以至于人们在会议中经常不得不回答他们的手机来电:“对不起, 我现在不能和你多说, 我正在开会。”然而十几二十年前, 这些人由于使用的是办公桌上的座机电话, 在会议期间不用回复未接来电, 所以不会产生电话者一定能联系上的那种期望。

一旦有执行多项任务的机会, 就会对人们的认知性产生伤害。伦敦格雷沙姆学院心理学客座教授格伦·威尔逊称其为信息的狂热。他的研究发现, 当你正专注于某项任务的情况下, 收件箱中未读的电子邮件可能减少你的智商10个点。虽然人们认为大麻有许多可证实的好处, 包括增强创造力, 减少疼痛和压力, 但是它的主要成分——激活大脑中的大麻酚受体会极大地干扰记忆力和执行重要任务的专注力。威尔逊表明源于多任务的认知性损害比抽大麻的危害更大。

斯坦福大学的神经学家鲁斯·杰克发现, 执行多项任务的同时获取信息会导致新的信息被输送到大脑不匹配的区域。例如, 如果学生一边学习一边看电视, 从作业中获得的信息会输入到专门用于存储新程序和新技巧的纹状体区域。如果没有电视的干扰, 信息会进入海马区域, 该区域专门负责以各种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分类, 使其更容易被检索。麻省理工学院的厄尔米勒补充说, “人们不可能同时做好多项任务, 当他们说他们可以的时候, 实际是在自欺欺人。”原来大脑很擅长欺骗的。

然而, 还有我更早些时候写过的关于“代谢成本”。让大脑将注意力从一个活动转换到另一个活动, 会导致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消耗氧化葡萄糖, 而这些恰恰是专一地执行某项具体任务所需要的能量。这种持续性地快速转换由于消耗能量太快, 会使我们在短时间内感觉疲惫和迷失方向。当我们真正地消耗了大脑中的营养, 会导致认知能力和身体性能的下降。在处理有些事情的过程中, 反复进行任务切换所导致的焦虑也促使大脑中的应激激素皮质醇水平升高, 这反过来可能导致攻击性和冲动性行为。相比之下, 专注于执行某项具体任务可以被大脑边缘系统中的前扣带回和纹状体所控制, 事实上比执行多项任务更少消耗大脑所需要的葡萄糖。

更为糟糕的是, 很多任务需要我们作出决定:我是回答这个短信呢还是忽略它?我应作如何回应呢?我该如何处理这封邮件呢?我该继续工作还是该休息一下呢?事实证明, 对于你的神经资源来说, 作出决定也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诸多的小决定相当于做一项大决定所消耗的能量, 其结果是我们失去了对冲动的控制。经过许多微不足道的决定之后, 大脑快速地不断地陷入枯竭的状态中, 我们最终会对一些重要的事情作出真正糟糕的决定。

为什么有人想通过同时执行多项任务来增加他们的日常信息处理量呢?

对于财富500强领导、顶尖科学家、作家、学生和小企业主们来说, 有大量的讨论性信息, 电子邮件问题变得日趋明显。电子邮件本身不是件坏事, 而是海量的邮件引起头脑麻木。当我的神经学同事麦克吉尔大学疼痛遗传学实验室主任杰夫·摩泽尔的10岁儿子被问到他父亲是干什么的时候, 他回答说:“他是回复电子邮件的。”杰夫承认这是事实。据政府、艺术行业和企业的工作人员报道, 他们收到的电子邮件数量是不可想象的, 占据着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我们认为回复所有的电子邮件是我们的义务, 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否则我们无法做别的事情。

在使用电子邮件之前的时代, 如果你想给某人写信, 你必须作出一些具体的行动。你会坐下来拿起笔和纸, 或在打字机前, 认真撰写信件。如果没有充分的思索是不会快速写信和发出信件的, 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有写信、寻找投信地址、准备邮资、投递等程序环节。由于给某人写一张便条或一封信件需要这么多步骤, 而且耗费整段时间, 因此除非我们有重要的事情要交流, 否则我们不会去做这件麻烦事情。由于电子邮件的即时性, 我们大多数人为了一些小事情很少去深入思考, 随即可点击发送按钮, 更何况电子邮件还不需要花费任何成本。

当然, 还有你还得支付计算机和互联网连接的花费, 但发送一封或者更多的电子邮件没有成本的增加。与纸质信函相比, 每一个信封和邮票虽然并不需要花很多钱, 但也是有限消费, 你还必须跑到文具店和邮局去购买, 所以没有必要写信和回复的情况你就不会无聊地消费这些。发送电子邮件的容易性导致了人们交流方式上的改变, 形成一种冒昧打扰别人的现象而非礼貌地请教他人的现象。许多专业人士告诉了类似的故事和感受, 有人说:“我收到的大多数邮件都是我几乎不认识的人请我为他们做些工作范围之外的事情。电子邮件显然可以用这种方式去要求别人, 而这些人是他们永远不会通过电话或者传统写信的方式去请求帮助的。”

纸质邮件和电子邮件在接收方式上也有一些明显的区别。在过去的日子里, 我们得到的邮件是一天一次, 从而有效节省了未开启邮箱的成段时间, 并且有时间对邮件进行分类整理。最重要的是, 因为邮件要运送几天才会到达, 你就不会产生马上要对它进行处理的期望。如果你忙于从事其他工作, 你可以简单地把邮件放在屋外的邮箱里或放在你的办公桌上, 直到你准备好要拆读信件。现在, 电子邮件持续不断地来袭, 大多数电子邮件要求我们去做这些事情:比如点击一个熊猫宝宝的视频链接, 或回答同事的咨询, 或安排与朋友共进午餐, 或把它们作为垃圾邮件进行删除, 所有这些活动都给我们一种感觉:即我们总在做这些事情, 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做这些事情。但是当我们在做重要事情的时候, 由于电子邮件的干扰而削弱了工作的效率和专注力。

在过去, 我们有多种多样的交流方式, 每一种方式都相应地表达出它的相关性、重要性和意图性。如果爱你的人通过一首诗或一首歌来表达情感, 在你还没有接收到信件之前, 你完全可能去猜测具体的内容和情感内涵。假设同样的内容爱你的人通过传票与你交流, 由法院工作人员来传递信息, 在阅读文件前, 你设想的内容就会完全不同。媒体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座机电话在过去通常用来处理与电报或商业信函不同的业务。电子邮件改变了所有这一切, 这是它不容忽视的特点之一, 因为仅使用电子邮件就可以处理所有这些业务。在过去的日子里, 你可能将个人信件和账单分成两类。如果你是一个工作繁忙的公司经理, 你可能同样分类处理你需要回复的电话。但是由于电子邮件被广泛用于生活与工作中的交流, 我们禁不住总是查看我们的电子邮件, 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下一个信息将是休闲娱乐内容呢, 还是一份过期的账单, 或者是一件安排你要去做的事情, 或者是一个需要你回答的问题等等, 总之, 是那些需要你现在或以后去做的一些事情, 而这些事情可能改变你的生活, 也许根本就与生活无关。这种不确定性损害我们的快速知觉分类系统, 导致压力和决策过载, 因为每封邮件都需要作出一个决定!我是否要回应它呢?如果是的话, 是现在回复还是以后回复呢?它的重要性如何?如果我不作回复, 或者如果我以后再回复, 将会对社交、经济或者工作方面产生什么后果吗?

当然, 电子邮件作为一种交流媒介在现今社会已不再被所有人宠爱。30岁以下的大多数年青人认为电子邮件已经是一种过时的通信模式, 只有“老人们”才普遍使用电子邮件。30岁以上的人在处理电子邮件的时候, 有些人还喜欢附加文档、照片、视频、链接的短信和Facebook帖子, 将其粘贴至文本发送到Facebook。而今许多未满二十岁的年轻人认为, 连Facebook也属于上一代人喜欢的交流媒介了。对他们而言, 发短信已经成为主要的沟通交流方式, 它能呈现你不能用电话告知, 或者必须马上用电子邮件处理的隐私内容。危机热线已经开始接听通过短信交流造成情感挫折的青年人打来的电话, 这种方式提供给年轻人两种方便:首先, 他们可以同时与多人交谈;其次, 如果有必要, 他们还可以在不中断对话的情况下, 把交谈内容交给专家进行分析。

但即便如此, 短信交流方式还是有电子邮件方式普遍存在的甚至更多的问题。因为它是有限的字符表达, 阻碍了深思熟虑的讨论或大大小小的细节。由于短信的超即时性, 使成瘾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处理电子邮件需要在互联网上花费时间, 并要求你采取明确的步骤打开它们。短信却奇迹般地突然显现在手机屏幕上并要求你及时关注。如果我们对收到的短信不作回答, 会感觉是对发送者的侮辱。这添加了一种社交的期望, 并且你将得到一个成瘾的秘诀:当你收到一条短信, 激活了你感到好奇的神经中枢;当你作出答复, 会感觉到完成一项任务后的奖赏快感;当你的神经边缘系统在呐喊“更多!给我更多!”的时候, 每一项任务的执行都传递了一种多巴胺神经递质。

我的麦吉尔同事彼得·米尔纳和詹姆斯·欧德, 两位都是神经学家。在一个著名的实验中, 他们把一个小电极放进老鼠大脑的某个部位中, 这个部位是一个被称为伏隔核的小型边缘系统结构。这种结构的功能是调节多巴胺神经递质的产生。当赌徒赢了一场赌注, 吸毒者服用可卡因, 或人们在达到性高潮的时候, 这个区域就会引起兴奋。欧德和米尔纳称之为快感中心。通过一根杠杆, 笼子里的老鼠把小电流信号直接传递给了它们脑中的伏隔核。您猜猜, 老鼠们会喜欢吗?请看雄性小老鼠是怎么做的!它们非常喜欢这种感觉, 以至于成天不再干别的事情, 甚至忘记了吃饭和睡觉。很久以后, 当它们感觉到了饥饿的时候, 如果有机会按那个传递电流的小铬块, 它们可以忽略美味的食物, 甚至忽略了性的机会。老鼠们只是一遍又一遍的按操作杆, 直到他们死于饥饿和疲惫。这种情形会给您怎样的警醒呢?在中国广州, 一位30岁的男人连续玩视频游戏, 三天之后死亡了。另一个男人, 在韩国大邱连续玩视频游戏50小时以后, 由于心脏骤停死去了。

英语对中国社会的不利影响 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 听说教学 不利因素 对策

一、影响英语听说教学的不利因素

1.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初中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仍旧有部分教师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导致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在目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教师把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讲解语法规则和课文的介绍,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于学生的听说能力的训练。

2.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学校都已经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同时学校也会专门开设听说课程,但是由于听力在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小,初中升学又不涉及到口语考试,所以多数教师在对听说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相关的活动也过于流于形式,听力教学仅采用学生听然后回答问题或者让学生对听力内容进行复述等练习方式。

3.忽略语音基础知识教学。在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对语音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语音、语调、连读、重音以及文章的停顿等相关的语音知识在初中的课堂中很少被教师提起。很多初中阶段的学生无法准确认读48个国际音标,少数同学竟然连音标也不认识,更不可能根据音标把英语单词读准确,比如把/?/读成/?/,/V/读成/f/,/η/读成/n/等。语音基础知识的不足严重影响着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在这其中除了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音标教学不够重视外,也有部分教师是因为自身发音不够准确,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从而导致学生的语音知识也相对较弱。

4.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输入。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对于语言有约束作用。学生长期处于中国文化的背景中,对于英语文化背景的了解非常有限,所以在听说的训练中,中文与英语两种语言所处在的不同文化背景就对我们的学生提高听说能力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5.对情感因素缺乏关注。情感对于外语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非智力因素更是在我们外语学习中起着主导作用。听与说要经过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实行转变,而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是提高自身听说的必要条件。可是在目前的初中教学中,很多的教师并不关注学生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仅仅是以死记硬背,以考代练来教学,非但没有创造出学生所喜欢的课堂氛围,反而是在学生不小心犯错时去严厉批评和打击。久而久之,学生们在英语的听说课上就会产生莫名的紧张和不安,很难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根本不能保持思路清晰的头脑,发挥不出自己应有的水平,甚至会造成学生产生畏听心理和恐说心理。

二、提高中学英语听说教学效果的对策

1.加强学习,转变教学理念。在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教师在其中是起到主导作用的,是学生学习时的指向针。所以,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有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是否处于英语教学的重要位置!首先,老师必须提高学生对加强听说训练必要性的认识,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迎难而上,不言放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还是用旧方法,只是讲单词和语法,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加强对于学生听说训练的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好合理的计划。我们教师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英语学习不再是那么的枯燥泛味,让我们的学生开心地去学习。教师本身也要多去学习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同学更加积极,在英语的听说课堂上这样更显得重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教师可以制定不同的训练方式,让学生的英语用到日常当中去,让同学在平时多和自己的教师用英语交流,这样也能让教师自己多了解学生和学生更好的相处,形成更好的教学环境。

2.重视语音,夯实基础知识。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认真了解学生的水平,由简到易,由易到难,要每天都坚持进行听说训练!教师不仅要重视语音知识的教学,也要注重音标的教学,虽然音标并不是初中教学的重点,但它却是语音知识的基础。目前还有同学没有完全掌握,教师一定要制定计划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好基础,不单是教会正确的发单个音标的音,而且还要学生掌握音标组合的拼读。让学生在课上课下都能自觉地进行听说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语感!

3.开展交流,了解文化背景。教师利用视频或者各种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在观看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之前语句上的错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看英语报纸,多看英语电影,多看英语短语,让学生熟悉西方人在人文、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引进外籍的教师,让学生能够近距离地跟西方人交流,直观地感受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教师还可以自己创立英语角,担任负责人,让学生在课后还可以学习英语,练习听说能力。

4.重视情感,创设愉快氛围。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地去建立愉快与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于听说课堂的恐惧心理慢慢磨灭。要做到这样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平和,轻松的方式指出学生在于听说训练中犯的错误,不能批评或埋怨学生,多多鼓励他们,让他们有一定信心。其次,在课堂外教师要积极和学生联系,了解他们的英语学习的情况,为学生解难,鼓励他们多听多说,让他们在精神上得到鼓舞,形成积极的学习英语的态度。

上一篇:减税申请书怎么写下一篇:经典英语美文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