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林区(精选3篇)
杨树林区 篇1
1 工程区基本情况
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 (以下简称杨树林区) “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建设地点位于梁家油坊林场 (右玉县境内) , 工程建设重点选择在缓坡丘陵、平川沙荒、长城沿线等地, 在地域上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右玉县是山西风沙危害最严重地区, 植被稀少, 自然条件恶劣, 过去有“不毛之地”之称。1949年前, 右玉县森林覆盖率仅为0.50%,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组织人民群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虽然生态环境有所改观, 但自然条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干旱、风沙、水土流失、霜冻等灾害继续肆虐, 荒漠化依然存在。
本区气候属温带半干旱荒漠化草原带, 其特点是春季干旱少雨, 夏季凉爽多雨, 冬季严寒多风。年降水量400 mm左右, 其中64%的降水集中在7月~9月之间。无霜期120 d。本区土壤主要为淡栗钙土, 土质较粗, 有机质含量低, 养分贫乏, 致使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严重。因此,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加强林业建设, 提高森林覆盖率以恢复生态平衡, 减少自然灾害, 是杨树林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通过10多年的建设, 取得了很大成绩, 累计造林5 880hm2。这些树木郁闭后, 森林覆盖率将由46%提高到76%, 生态环境和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将会有明显改善。
2“三北”防护林建设取得的成就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作为杨树林区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之一, 10多年来, 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造林成活 (保存) 率明显提高;工程区生态状况开始向良性方向转变;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增加;群众生态意识明显增强, 社会投资明显增加。
2.1 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2.1.1 森林面积有了显著增长
杨树林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实施以来, 造林质量逐步提高, 森林面积不断增大, 当地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经济增长迅速, 人民生活质量逐渐改善, 收入增加。10多年来, 林区累计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5 880hm2, 其中人工造林5 747 hm2、封山育林134 hm2。据统计,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76%。防护林建设大大增加了本区森林面积和蓄积, 也为本区木材生产从山区向平原转移创造了条件, 大大缓解了由于山区天然林全面禁伐造成的木材供需矛盾。
2.1.2 防风固沙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 杨树林区把沙地治理工作放到了首位, 到目前沙区有林34 393.70hm2。同时, 实行了多种方式的造林, 建设了不同形式的防风固沙林, 营造了大面积的樟子松防风固沙林和针阔混交林带。并坚持造林、种草多管齐下, 带、网、片、点有机结合, 既为“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建设提供了样板, 又为其他林业重点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其示范、推广作用和技术辐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2.1.3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本地区由于营造了大面积水土保持林, 减轻了半干旱地区的水土流失危害。目前, 本区有水土保持林5 734hm2, 控制水土流失1.15万hm2。通过对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使地表径流冲刷力减轻, 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土能力。
2.2 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经过“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建设, 本地区农田已基本实现了林网化, 初步建成了布局合理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了粮食稳产高产。据统计,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区农田防护林总面积已达6.31万hm2, 有57 434 hm2的农田得到了防护林的保护。
2.3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在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中, 杨树林区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工程建设中, 大力吸收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 使农民积极参与其中,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3“三北”防护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北”防护林工程前期建设中的突出症结, 对后续工程建设造成了一定障碍。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 制约杨树林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的主要因素, 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 而且也涉及到政策、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包括经费不足、工程建设计划和管理滞后等。
3.1 生态环境局部地区仍呈恶化趋势
工程区气候干旱, 水资源匮乏, 森林覆盖率低, 水土流失严重, 荒漠化面积仍呈现上升趋势。有些地方虽然树多了, 但河水干了, 生物多样性少了, 沙化和水土流失更严重了, 生态环境建设虽然从量上是正增长, 但从质上却是负增长。
3.2 林业经营粗放, 质量、效益低下
工程区林业经营相对粗放, 重数量、轻质量和重造林、轻管护等老问题仍然严重。林区林分质量低, 品种单一, 林种结构不合理, 病虫害严重, 造林成活率不高, 低产林、小老树占的比例大。从纵向看, 林业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横向看, 林业产值并未提高, 甚至还有所减少。
3.3 农、林、牧矛盾突出
工程区经济落后、生态脆弱、农业人口比重大, 一些农民在生存压力的驱动下, 毁林开荒、无序开采、过渡放牧, 造成林地草场被毁、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使本已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3.4 苗木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
工程建设中苗木质量不高, 名、优、特、新品种短缺, 远远不能满足工程区造林的需求。抗旱、抗寒、耐瘠薄、耐盐碱、耐风沙等抗性生态树种的短缺, 使得工程建设区造林树种单一, 成为工程建设的制约因素。
4“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发展前景
4.1 提高认识, 强化领导
目前大力发展林业建设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从中央到地方对林业生态建设十分重视,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区农民群众投身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把防护林建设作为一项系统生态工程, 作为改善本地区生态环境条件, 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 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 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 实行部门分工负责, 搞好工程措施的综合治理, 努力提高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4.2 深化改革, 创新机制
工程区林业基础差, 资源少, 严重制约着林业生产的发展。要真正落实“谁栽植、谁受益”的政策, 要尽快建立和规范林权流转机制。要大力发展民营林业, 要加快国有林场管理体制改革, 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要建立以招 (投) 标为主要形式的资金投入机制, 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率。
4.3 注重科技, 典型示范
杨树林区防护林建设, 已经初步取得成效。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只有依靠科技的强力介入和支撑才是提高工程建设水平的根本出路。要加快良种改进和推广力度, 努力提高良种使用比率, 要将那些既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又有较好的防护性能的品种作为引进和发展的重点。要抓好科技宣传和科技培训工作, 力争使每个务林者都能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三要抓好科技示范工程, 创造一批精品工程, 树立样板工程, 带动工程建设质量全面提高。四要加强林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工作, 推广保水抗旱造林新技术, 全面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五要搞好综合治理, 因地制宜, 因害设防, 林网、片网相结合, 飞、封、造一起上,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更新能力。
4.4 增加投入, 理顺渠道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低而且回收的时间长, 工程区多为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 地方财政十分困难。因此, 必须广筹资金, 加大投入, 才能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应本着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 在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 坚持省、市、县配套制度, 将工程建设资金纳入财政计划重点给予扶持。要加强工程建设资金管理, 确保工程任务与资金投入挂钩。
5“三北”防护林建设发展对策
工程区以温带半干旱荒漠化草原气候为主, 气候干旱, 水资源匮乏, 适宜生长的高大乔木树种有限, 造林难度相当大。但工程区内经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的灌木树种资源却极其丰富, 因此, 工程建设应从本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出发, 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分期规划, 无论从建设思路还是从技术路线上, 都要坚持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立地类型区的自然和经济状况, 始终把适地适树、乔灌草相结合、突出灌木的主体地位作为工程建设重要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在此, 对工程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 加强领导, 分工协作, 全面推进“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
2) 分类指导, 科学实施, 提高工程建设水平和成效;
3) 始终把保护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强化幼林管护力度, 建立完善的保护制度;
4) 继续加大和提升造林力度;
5) 坚持地方重点治理与工程项目建设相结合;
6) 加快合格苗木标准化建设;
7) 做好工程管理标准和管理办法的制订与培训工作;
8) 大力推广应用林业适用技术。
杨树林区实行林苗一体化造林探讨 篇2
关键词:杨树林区,林苗一体化造林,探讨
林苗一体化造林最早由江西省上饶县县长何舜平于2008年提出并推广应用。它是根据树种搭配多样化和土地产效最大化原理, 在林间间作市场前景好、经济价值高、见效快的苗木, 通过立体经营, 达到综合利用的目的。对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 (简称杨树林区) 而言, 就是在大树下搞林下育苗或在小树地里进行加密造林, 这也是大势所趋。
1 杨树林区发展现状
杨树林区辖区地处同朔地区, 下辖10个林场、1个科技中心、1个示范苗圃, 经营面积10.67万hm2。主要包括20世纪60年代营造的小叶杨纯林, 80年代营造的6 667hm2杨树丰产林及6 667hm2针叶林, 2000年治沙项目以来营造的2.40万hm2针灌混交林。林区进行林苗一体化造林有下列五大优势:
2.1林地优势
林地主要分布在桑干河、苍头河沿岸的黄土丘陵区, 地势平坦, 土层深厚。20世纪80年代小老树改造时, 所造的油松、樟子松纯林初植密度为每公顷4 950株。如九梁洼林场的大洼、四道梁, 落阵营林场的常胜庄片, 现有林木生长旺盛。1960年前营造的小叶杨已过熟, 濒临死亡, 每公顷不足900株。近年治沙造林工程中, 针叶树初植密度每公顷1 650株, 加上成活因素, 实际保存1 350株。而同期苗圃定植密度为每公顷1 500株~2 000株, 可见林地生产潜力巨大。
1.2 苗木优势
2008年林区实行“大苗圃、大产业”战略, 累计开发苗圃近10 000hm2。受当时苗木行情看涨影响, 连年扩繁, 截止2013年底, 仅国有油松和樟子松容器苗就有5 460万株。这两个树种耐寒、耐旱、耐瘠薄, 适合当地加密造林, 而且造林后成活率、保存率高;同时相比苗圃, 生长放缓, 树形更美观, 移植后适应性更强, 更受客户青睐。眼下小苗木市场疲软, 林区自身每年最多消耗300万株, 富余苗木急需找出路。
1.3 技术优势
林下育苗, 在同朔半干旱地区, 由于上层林木的遮荫效应正好缓减了降水不足对加密造林后的苗木可能造成生长不良的影响。随着林下苗木的成活、生长, 使林苗一体化区域森林小环境得以改善, 反过来对原有林分的生长产生积极作用。杨树林区现有在职职工800人, 其中300人为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德援、治沙、“三北”防护林等项目的历练, 具有多年造林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有一套完备的管理手段和保护措施, 可确保苗木栽得活、保得住。
1.4 经济优势
杨树林区是一个差补事业单位, 职工工资主要来源于不足的事业经费、天然林保护工程及重点公益林管护费。通过整合治沙、封山育林等项目, 充分利用植被恢复费及现有水源节水工程, 完全可以建设好林苗一体化造林基地。
1.5 基础优势
林区地处晋、冀、蒙三省 (区) 交界处, 生态脆弱, 但区位重要, 亟需林业造林项目加以支撑。林区内村庄多, 劳动力充沛, 村村通道路纵横, 便于运输, 具备搞大地苗圃的基础条件。
2 市场经济及政策所趋
杨树林区周边的集宁、呼和浩特、张家口、忻州等市的大型林业重点建设工程规划相继出炉, 苗木作为林业工程基础, 必将成为第一需求。近些年的林业工程, 使用大规格苗木造林绿化已成一种趋势。因此适时建设林苗一体化造林基地, 目标就是培育大规格苗木, 抢占商机, 提高市场份额。这比投入巨资扩建苗圃, 搞大面积定植来得更快更经济。
党的“十八大”提出收入倍增目标, 杨树林区如何去实现?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和林业在“生态兴省、产业富民”中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及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 凭借自身优势, 选择林苗一体化造林建设。林下育苗, 不但不会破坏森林资源和原有的生态、景观效益, 而且通过集约化经营, 可有效促进林木生长, 改善林分结构, 提高林分质量, 使森林的各种效益在林区内显著提升。同时林苗作为林产品, 提高了林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为林区积累起丰厚的资源家底。林苗一体化必将成为“强场、兴局、富民”的支柱产业。在实施中, 各建设单位应本着集中连片优选部分林地, 通过林下育苗或加密造林, 把栽植株行距调整到1.0m×2.0 (1.50) m, 把市场上过剩的苗木直接储存在现有林地之中。
3 林苗一体化造林实施办法
3.1 期限及任务
规划期限为5年, 即从2014年~2018年;规划总任务8 000hm2, 每个单位670hm2, 每年培育134hm2。
3.2 建设内容
林下植苗8 000hm2, 用苗5 000万株。在人口稠密处设置机械围栏, 保护林下苗木正常生长和安全。各单位每年都要设立标志牌, 介绍建设内容、范围、规模等。同时按照地块走向及林相, 每隔60m开设林道一条, 宽6.0m, 形成井字形路网, 便于运输及防火。
3.3 林下苗木采挖与利用
栽后第2年开始采挖, 期限十年, 以春、冬两季为宜。根据市场需求, 采挖0.80m~2.50m高的苗木, 采挖强度年均每公顷450株。采挖坑现挖现回填, 10年后要求每公顷均匀保留1 650株。
3.4 工程管理
各实施单位根据项目年度作业设计负责组织施工及过程管理, 实行项目法人制, 林局推行“以质论价、按株计酬”的投资兑现办法。同时建立小班档案, 登记林分现状, 记载各项经营活动、生产成本、林木生长情况及检查验收资料, 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生产和财务活动档案资料。
4 林苗一体化造林效益预测
4.1 生态效益
项目建成后, 8 000hm2林分结构可得到调整, 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 水土保持、防风固沙作用更大, 而且增加了当地的碳汇。
4.2 社会效益
建立林下苗圃可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 增加劳务收入, 还可以为同朔地区林下经济开发利用起到示范作用, 促进当地林业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4.3 经济效益
按出苗率72%计算, 10年可以生产林下商品苗木3 600万株。以1.50m高油松为例, 现在市场价每株30元, 减去各种费用, 每株纯收入约23元, 就是8.28亿元, 平均年创收达8 000万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3, 相当于为林区建起了一座“绿色银行”。
5 几点思考
1) 林苗一体化, 是森林与苗圃的有机统一。可以通过扩穴除草、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增加出苗率。切不可为了多出苗、出好苗, 破坏了原有林相, 降低了林分质量。挖苗时, 一定要严格按照中幼林抚育作业设计要求进行。
2) 为发展国有民营林业, 可以无偿提供小块林地, 鼓励职工或育苗户投入林苗一体化基地建设。
3) 为提高林分稳定性, 在西北地区6个林场多栽樟子松, 在桑干河沿岸6个林场多栽油松。
完达山林区杨树害虫种类及防治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概况
在地处完达山脉西部的迎春林区设立试验地, 对不同林龄的人工林、天然林结合踏查情况设立固定样地, 样地面积约为1000m2, 即:32m×32m。样地内杨树不少于30株。
1.2 研究方法
(1) 根据踏查情况在不同经营方式的人工林和天然林中设立样地, 样地设在林缘及林内, 样地面积不少于1000m2。按对角线法在样地内随机抽取样株进行详细调查, 样株不少于30株, 记录害虫种类、虫口密度、有虫株率、虫期、杨树的受害部位等项目。
(2) 统计不同种害虫对杨树不同的危害部位和危害虫态, 确定相应的防治方法、防治害虫的不同种类及同一种类的不同虫态, 寻找相应的防治措施。
2 结果与分析
2.1 害虫种类
危害完达山林区杨树主要害虫种类共有4个目17个科28种。其中蛀干、食叶、嫩梢、树皮为主的害虫种类分别占总数的17.9%、10.7%、64.3%、7.1%。其分类地位、数量、种类、危害、情况、防治手段、防治虫态等情况见表1和表2, 其中杨树害虫种类最多的为鳞翅目昆虫占总数的60.7%, 并主要危害杨树叶部。
2.2 防治虫态
从表2可见, 杨树害虫最有效的防治状态主要是幼虫 (若虫) 阶段。部分种类幼虫期防治是唯一的虫态, 此时, 由于害虫活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薄弱, 运用有效的药品效果显著。卵期、踊期由于有良好的保护层或隐藏分期而且隐蔽, 所以,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或特殊手段相结合才能起到良好的防
治效果。如舞毒娥产于落叶上的卵, 可用林地火烧Ã
法进行防治, 常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 对不同时
期害虫虫态, 充分考虑不同的防治办法, 不但可以保证防治效果, 而且能提高杀虫谱范围。
杨树害虫在幼虫 (若虫) 期、踊期、成虫期、卵期进行防治, 分别占害虫种类的82.10%、53.6%、25%、3.6%。
2.3 防治方法
杨树害虫迅速而有效的防治手段主要有涂干、诱杀、喷药、火烧、注射及人工捕杀等手段。这6种防治手段分别占杨树害虫种类的比例为:17.9%、53.6%、82.1%、21.4%、25%、25%。
同一种害虫的不同虫态, 或不同害虫的同一生态习性, 可采用同一防治手段, 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用计划火烧这一自然生态因子防治分月扇舟娥越冬幼虫的同时, 不但可以烧死落叶上越冬的分月扇舟娥, 而且对大多数在落叶越冬的多种害虫的幼虫、蛹、卵均能起到一定的杀死、杀伤作用, 降低了虫口密度, 推延害虫的发生周期。计划火烧还可杀灭在落叶中越冬的病原菌, 改变土壤颜色, 提高土壤温度, 对杨树生长起到积极作用。
注:表中1-涂干法;1-灯诱捕法;3-喷施农药法;4-林内火烧法;5-树干注射法:6-人工捕杀法。
对于杨树害虫防治应该将防治手段、防治时机综合考虑, 选择最佳的全面的综合的方案来实施, 不但起到杀灭目的害虫的作用, 也兼顾防治了非目的害虫, 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防治效果。
摘要:本文针对完达山林区杨树害虫种类、生态习性、防治手段进行了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