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对策

2024-09-06

创新管理对策(共12篇)

创新管理对策 篇1

创新管理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秘诀和制胜的法宝, 通过创新活动的开展, 可有效节约成本, 创造经济效益, 夯实基础管理, 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工具, 他不仅包含了技术创新, 还包含了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等内容, 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本人结合工厂的实际和经过多年来的的实践应用, 总结了创新管理的思路与方法, 供大家参考。

一、创新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 创新管理的方法比较多, 管理不系统, 导致企业出现“管理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 结合工厂实际, 整理、搜集、调研了工厂课题攻关、小改小革、QC小组活动等管理创新的方法的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了专题会议讨论, 工厂创新管理工作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创新项目管理系统性不够。课题攻关、小改小革、QC小组活动均由职能部门负责管理, 年度各项工作不能同步开展, 项目之间重复, 管理工作独立, 融合性不强。存在奖励重复的可能性。部分攻关课题、小改小革既参与项目的奖励, 同时参与QC活动的评审奖励, 导致重复奖励, 且创新项目奖励没有统一的标准。

2) 管理标准不健全。课题管理办法、小改小革、QC小组活动管理标准不适宜, 没有及时进行修订完善, 导致创新项目在运行过程中管理难度增大。

3) 评价不科学。没有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评审结果容易出现不公正的现象;小改小革两年评审一次, 工作相对滞后, 一些技术创新项目不能适时验证, 影响对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

4) 创新项目作用发挥力度不够。每年实施大量的创新项目, 极大的促进了工厂基础管理水平, 但创新项目与对标工作结合力度不够, 创优指标完成较差。

二、正确理解创新项目的含义

1) 课题释义。就是以尝试、探索、研究或讨论解决工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急待解决的重大事项。研究范围是具有系统性、跨部门合作的项目。研究内容要有可行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2) QC活动释义。是指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 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 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 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组织起来, 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的活动。

3) 小改小革释义。是指对机器设备、电气及控制、工具、生产流程、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及新材料应用等方面所作的改进和革新。重点是结合生产工艺、设备、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跑冒滴漏治理、节能降耗和系统运行的瓶颈问题。

三、规划合理选题范围

1) 攻关课题。课题研究指南、厂长工作报告、年度工厂重点工作任务、对标创优指标, 自主选择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2) QC活动。围绕精益化管理, 以厂长工作报告为核心, 结合工厂目标管控水平, 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工艺加工水平, 提高对标指标;降低生产成本;设备管理精益化;安全生产;改善环境;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提高职工素质等方面选题。

3) 小改小革。生产技术、生产流程、生产工具改进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技术的改进的;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能源消耗的;降低生产成本的;节约各类主辅材料、能源等成本的措施和办法;减少繁冗工作、优化流程的;规范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其他方面。

四、开拓思维, 创新管理思路

如何系统整合资源, 发挥三种创新工具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推动作用, 实现创新管理项目有机融合, 达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全面开展。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成立组织机构, 明确职责

建立企业创新管理组织机构, 明确各个小组的工作职责和任务, 有效的协调、决策创新管理活动过程中存在和发现的问题, 建立健全企业管理标准, 以制度支撑, 激励保障, 确保创新管理项目活动的顺利开展, 实现项目研究的价值。

(二) 同步开展, 统一管理

在创新管理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下, 三个创新工具同步开展, 实现各种工具无缝衔接。

1) 统一申报。课题攻关、小改小革活动、QC活动等创新工作年度统一策划, 各领导小组提出相关要求。创新管理办公室设计统一申报表格, 并下发申报通知。以部门为单位统一申报创新项目, 要求各部门在申报前充分讨论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类型。

2) 集中立项。各领导小组根据申报情况, 组织调研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 提出初步意见, 创新管理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 确定申报项目的研究范围和类别, 并下发立项通知。

3) 规范管理。要求各个创新项目按照QC活动的方法、步骤、要求开展工作, 遵循PDCA的工作思路, 保存完成的资料。同时选择专业相近或业务熟悉的人员成立评审小组, 跟踪检查项项目。

4) 标准整合。《课题管理办法》《QC管理办法》《小改小革管理办法》三个管理标准有机融合, 建立《创新管理办法》, 同时建立企业创新管理体系, 为创新项目管理提供依据。

(三) 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创新管理体系

1. 建立工厂的创新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是创新项目管理的约束机制, 建立管理标准使得创新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有章可依, 通过规范的管理, 有效的过程监控等, 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和研究成果的真实性。

2. 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

在创新管理体系建设中评价标准至关重要。我们要结合工厂创新管理项目的特性, 抓住创新管理的核心, 从目标完成情况、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创造的经济效益、管理效应等方面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为项目研究成果客观、公正的评价提供决策依据。

3. 建立创新项目评价管理流程

结合企业实际, 整合资源, 建立创新管理项目评审流程, 解决评价不及时、工作滞后等矛盾问题, 做到流程简单, 程序规范, 效率提升, 同时明确各个岗位、小组的职责和任务, 并提出具体要求。

4. 建立创新项目激励机制

设立项目等级和专项奖励基金, 颁发荣誉证书等形式, 为创新项目活动成果显著, 创造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的项目提供资源保障。通过激励, 鼓励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创新, 实现自我价值, 促进企业基础管理上水平。

创新管理对策 篇2

作者:程艳敏 孙海英

【摘要】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要想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在社会管理方面付出努力,以维护社会稳定,这是世界化进程中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是我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全球化 社会管理 机制创新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过去的三十年间,我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主动融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强力实施改革开放,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否认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多,社会关系复杂程度加剧,社会管理体制的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不可避免地引发更多的问题和矛盾。在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中,国际间的交流与往来不可避免地会彼此产生影响,改革开放打开了我们朝向世界经济的大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一些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社会问题和矛盾增多,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化。例如众所周知的20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就对全世界的经济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这样的世界经济背景下,我国也难免被波及到,导致我国的经济增长步伐放缓、就业群体压力增大、通货膨胀,物价走高,居民生存压力增大。而这些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背后隐藏着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危险因子,必然会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社会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都发生着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对社会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民群众也对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胡锦涛同志也强调,社会管理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因其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必须在社会管理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当前,只有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切实加大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力度,才能从源头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不断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的思想基础、工作基础、群众基础、社会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社会管理机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民生规划和预算制度不健全。民生工程大部分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的主体是公益性公共服务项目,民生工程的实施,标志着社会事业的发展进入了规模有序推进的阶段,这就对财政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我国部分地区还存在经济实力不强、弱势群体数量比较大、城市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依靠过去那种临时性、短期性安排资金或在预算外追加经费“办实事”的做法,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发展需要。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完善。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但还远未达到健全的程度,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方面,不仅存在社会保障体系整体覆盖面不全的情况,而且存在着显著的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城镇居民基本能被划入社会保障范围之内,但诸如农民工等城市外来人口、农民以及失地村民却徘徊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而他们恰恰又是目前我国最需要保障的人口。

利益协调机制存在问题。社会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因此,社会管理要最贴近人民群众的需要。而我国目前的社会管理机制中,人民群众的需要却被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尤其是底层社会群体利益往往因表达渠道不畅通而难以实现。现实生活中频频出现的侵犯农民工群体的利益,侵犯失地农民的利益,城市拆迁中的强拆现象等等,这些弱势群体因其文化程度低、维权意识淡薄、法律维权成本过高、找不到或找不起利益诉求渠道等等而不得不忍受自身利益的丧失。同时,不同的社会阶层和集团之间特别是强势社会群体和弱势社会群体之间缺乏集体协商和沟通的有效平台,由此导致利益分配格局的进一步失衡,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的现象出现。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导致社会不安定的事件必将频繁出现,势必会影响到社会有序管理的实现。

社会应急体系建设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国的社会应急体系建设还只处在初步阶段,主要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负主要责任,群众更多的是被动配合,对社会应急事件缺乏了解,没有必要的防范知识,往往造成难以有效应急对社会应急事件的局面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会应急体系的建设存在问题,比如信息公开性不足、信息传达渠道不流畅,群众因不了解必要的信息而盲目行动,也致使应急管理中的社会参与严重不足。同时政府的应急管理方式有待改善,政府的科层化管理方式束缚了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削弱了重建复原能力,这些都成为构建科学有效的社会应急管理体系的障碍。社会中的矛盾、摩擦、冲突、风险时刻存在,只有正视社会应急体系的缺点,才能更好地处理好突发事件。

我国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途径

当前,我国即将跨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既面临重大战略机遇,又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对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要抓住重点,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破解各种难题,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力争早日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机制。因此,我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创新管理理念,推进职能转变。坚持“民生为先、高效便民、公平正义”理念,筑牢“执政为民”思想基础,以正确政绩观检验工作成效,保障人民根本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顺应时势,优化完善机构设置,理顺社会服务管理机制,规范创新社会管理,推进职能转变,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使社会管理工作成效更多惠及普通民众。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谐社会也难以构建。我国现在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基数庞大,但社会财力不足,因此,不同于西方国家的高福利,我们的社会保障非常有限,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但是整体社会保障只处于初步阶段,远未完善。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在遇到生活或工作的挫折时,很容易滋生对社会和他人的怨恨与不满情绪,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只有重视和维护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密切的、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才能使人心稳定、消除不稳定因素,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在符合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有我国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争取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等各方面均能更多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同时要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形成社会服务网络化的新格局。

创新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诉求表达机制。良好的社会管理的实现,离不开对不同利益群体正当利益诉求的满足。利益诉求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也是引发社会矛盾的最终根源。社会越是发展,越是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因为他们表达自身权益的机会和渠道相对有限,获得的社会资源相对欠缺,他们就越需要获得关注。唯有如此,人民群众才会感觉到社会的温暖,才会感觉的社会公正的真正实现,才能尽可能地减少社会矛盾,降低社会不安定事件的出现。因此,要建立健全包括利益导向、利益表达、利益约束、利益调节、利益补偿等内容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畅通、有效的诉求表达渠道和完善的沟通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需求,形成一种维护社会和谐的常规性的社会管理机制。

加强企业现代档案管理创新的对策 篇3

【关键词】档案管理;创新;内容;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档案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就是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不断创新档案服务机制,积极主动地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要通过计算机网络为用户提供服务,并加强各项事务管理,促使档案管理现代化。

1.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创新必要性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要用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档案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之获得最佳的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档案管理现代化包括三个要素(1)档案管理中运用了现代技术,即计算机信息技术。(2)档案管理者掌握了现代科技知识。(3)建立起了科学的管理机制。

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实质是档案管理领域中的技术革命,或技术变革。这种变革将会在档案管理中突出技术的作用,但是这种技术又必然受着同时代所提供的信息处理技术及相关技术的制约和影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正在深入到档案管理中,在我国,档案管理以手工为主的传统手段正在发生变化,逐渐向采用现代化先进技术管理手段过渡。

2.企业档案管理创新的内容

2.1思想创新

思想创新是档案管理创新成功的前提,档案管理工作,甚至是档案工作,能够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能否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关键在于思想观念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为此,我们要解放思想,真正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明确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任务和职责,以知识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支点,把实现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之中,改变档案工作只是简单的收集,整理,保管的观念,以创新思维指导档案工作实践,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变动被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等待为出击,拓宽档案的社会功能,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2机制创新

(1)管理内容创新。新形势,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要一改以往档案资料单一,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应充分利用一切社会活动中的档案信息的组织和个人,不断增加档案资料信息的详细度及丰富度,使档案的信息单一需求转变为档案,文件,图书,情报检索资料的综合需求。(2)管理功能创新。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档案载体实现了多样化,档案资源利用的范围扩大,档案保管工作得不到完善,为更好地为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使人们可以随时查阅资料齐全,信息准确的档案信息,档案部门应将档案馆建设成档案储存,应用管理和信息加工的基地,更加强调其教育,咨询,交流功能,并创新中介服务,信息服务和文化休闲功能。(3)管理技术创新。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的应用,办公自动化的推广,给这些行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样也更快,更好地促进了档案事业的发展,使得档案已由传统手写文件过渡到手写文件与电子文档并行使用的书面,然而,电子文档固然先进,但也有其一定的弊端,只有有效的,可靠的技术保障才能保证档案信息高质量,高速度的存储与转换,利用。

3.形式创新

(1)开发利用现有档案信息资源。档案管理部门应加经与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部门的配合,建立统一的档案存储规划,采用标准分类,编制统一,通用的档案管理软件。(2)设立档案服务中心。确保档案资源的准确与安全,保证档案资源能够得到及时的修复,应建立包括档案数据管理中心和档案恢复保护中心的档案服务中心。(3)积极开展在线服务。在信息时代,档案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健全目录搜索中心,汇集档案全系统信息资源,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

4.企业档案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者的档案管理意识模糊。我们的一些企业管理者注重的是直观的经济效益,看重的是与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部门或机构的工作,而对档案管理方面的意识十分模糊,不懂得把档案管理摆在何种位置,不知道应该如何管理档案工作,经常对档案工作瞎指挥,乱决策,造成了企业上下档案观念严重缺乏,不归档,不建档,乱建档,乱归档,乱借出,乱散布等现象屡见不鲜,致使许多重要的,宝贵的档案资料流失,甚至被他人利用。

(2)企业管理者对档案管理工作不支持。有些企业管理者,虽然知识档案是有用的,但是认为档案工作是只会花钱不会赚钱的事情,所以觉得没有必要投入太多的资金和精力,由此,造成了档案管理的不完善,不规范,档案人员的积极性不能得到提高,使企业的档案工作形同虚设。

(3)企业档案的“主体”错位。当前不少企业的档案主体观念存在偏差,影响了企业档案工作水平,不少企业几乎把企业的人事档案当成了企业档案的全部,即主体,而忽略了企业自身发展所形成的真正确定企业命运的颇有价值的“主体”档案,直接影响企业档案的开发利用和企业的发展。

5.加快档案管理现状创新

(1)要培养一批高层次的档案信息专业人才和新型化高层次管理人才入手,要尽快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懂信息技术,具有综合工作能力的信息专业人才和新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2)要加强档案信息素质教育。加快建立档案信息网络,要注意加强档案主体意识和获取意识教育,利用档案信息守法意识,加强档案工作者的档案信息保密意识,传播意识和更新转换意识,提高运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获取档案信息技术和设施武装档案信息网络,不断提高档案信息的效益功能。

(3)要科学地制定,贯彻和修订各项标准。使档案工作逐步实现标准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档案工作技术现代化的中心,而电子计算机的高效率是以档案管理业务标准化为基础的,因此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加快档案现代化管理就必须实现档案工作标准化。

(4)要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要从重管理,轻利用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主动面向知识经济主战场,把档案工作的重心转到为知识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轨道上来。

(5)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以科学管理为保证。1)要有思想和组织的保证。领域和工作人员应从思想上提高对现代化的认识,即对档案工作现代化和实现档案计算机管理的重要性,迫切性有充分了解,对如何实现档案现代化有知识和方法的准备。因为采取任何新的技术,设备都会对原来工作方式产生影响,如不改变原有工作方式中进行简单的大巴用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2)要统筹做好各种准备工作。档案管理使用了计算机,其原有工作方式必然要有所改变,二者的有机结合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往往需要一个反复实践不断改进,逐步协调的过程。

6.结束语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就是应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对档案和档案工作实现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以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这就需要广大广大的档案工作者积极开拓,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现代化的手段科学管理档案,迅速准确而有效地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 [科]

【参考文献】

[1]杨勇.档案管理基础工作与档案管理现代化.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3).

[2]张辉,王颖.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分析.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39).

[3]孔祥云.对企业档案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管理学家,2012(6).

金融管理与服务创新对策 篇4

一、金融业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分析

金融是国家经济的命脉与核心, 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准确把握金融业所面临的风险, 进一步强化金融管理, 不断创新金融服务, 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对确保金融稳定与安全意义重大。

1. 金融布局与发展单一扩大银行风险。

尽管近年来, 我国推出了一系列鼓励中小金融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小金融机构得到快速发展, 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 国有银行在资金配置上的绝对支配地位没有改变。广大百姓缺乏多样化的投资渠道, 同时, 随着衣食住行教医保成本的不断攀升, 老百姓只有选择将钱放在银行里。另一方面, 企业的发展对外部资金的依赖度很高, 在直接融资得不到有效支持的情况下, 不得不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这种结构的失衡与融资形式的单一化发展, 加大了银行风险。

2. 地下金融规模庞大危及金融安全。

随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老百姓手中的资金越来越多, 一些人纷纷采用各种手段来吸收老百姓手中的资金, 用于发展地下金融服务。多年来, 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 往往被迫寻求非正规金融渠道。地下金融服务由于不具合法性, 缺乏有效监管, 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很难得到保障, 这种庞大的非正规金融规模已经成为影响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 甚至会危及金融安全。

3. 利率风险影响日益显现。

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 管制仍然比较严格, 商业银行不能自主调整利率, 面临着较大的系统性利率风险。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利率波动会不断加剧, 而金融机构管理利率风险的能力不足, 也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利率风险利率的变动会对金融产品的持有者或投资者造成收益或价值的波动, 这就产生了利率风险。由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主要都是以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 所以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

4. 信用风险时刻存在。

信用风险由来以久, 信用风险的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由于政策、业务扩展等的推动, 导致银行领域积累大量不良贷款, 往往会自然抬高银行信用风险等级, 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扼制, 就会提高银行的经营风险, 使银行面临经营困难的境地。因此, 信用风险时刻存在, 是金融业要时刻认真关注的问题, 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强化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5. 金融机构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在银行的日常业务操作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险, 主要表现为人员素质风险、操作规程不规范、合规性差等方面。比如: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把关不严, 就有可能导致假按揭现象的发展, 增加银行的风险;对抵押品的审核把关不严, 有可能使银行蒙受损失等。因此, 金融机构必须要强化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重点是加大对银行从业人员教育管理入手, 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有效降低金融风险。通过规范有序的常态性业务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胜任新形势下金融发展的本领。同时, 要强化对从业人员的监管和自律, 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防范金融犯罪。

二、金融管理与服务创新对策探讨

金融业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 除了要强化金融业内部管理与控制外, 还要积极开拓视野, 不断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的方式方法, 以创新来防范和化解风险, 以创新来推动金融业可持续发展。

1. 创新服务理念与服务方式。

金融机构面临市场多元化, 客户需求多层次化, 金融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 在这种形势下, 要坚决树立和贯彻“以市场为导向, 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牢固树立起“面向市场, 了解市场, 服务市场, 开拓市场”的经营策略, 将“以客户为本”落到实处。要通过创改变金融行业、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 来向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进而获得企业的收益。客户是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的基础, 金融机构要实现盈利, 就离不开客户。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只有不断进行金融创新, 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要。

2. 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主要指金融行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凝聚形态, 包括种类用于投资、避险, 或者金融操作便利工具, 以及附加在这些产品上的其他劳动价值。金融工具是金融产品的一部分, 传统的金融行业主要通过提供各种劳动, 为客户获利、避险、支付便利提供帮助。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服务产品与领域, 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远不止金融工具, 还应当包括咨询、信息服务等, 并进下发挥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支票、汇票、银行卡、保单、期货等的作用, 以新的模式促进服务的增值升值。同时, 要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 尽可能为客户提供舒适、整洁、大方、美观、庄重的服务环境, 提升金融企业服务形象。

3. 创新金融管理。

管理出效益、出战斗力。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金融管理服务激励机制, 创新为提供更有效地金融产品和服务所需的组织、岗位、流程、培训与考核, 以及市场营销方式、商业模式等。积极探索设立独立的信用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 引入风险管理一票否决制、贷款终身责任制。信用卡的收费模式要打破传统的向受益客户收费的模式, 转向了以向商户费为主的商业模式, 扩大信用卡的使用范围, 使信用卡像手机一样普及和便捷。同时, 要加强金融技术创新, 采取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对个人金融业务的科技投入和项目开发力度, 使个人金融业务电子化服务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尹利芳.抓住机遇, 创新民生金融服务[N].湖南日报, 2010, (2010-08-08)

创新管理对策 篇5

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潜在风险

1.金融创新增加了表外风险。金融期货、金融期权、远期协议、互换均属于表外业务的创新,由于表外业务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但一定时间又可能转化为商业银行的真实负债,因而表外业务的发展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即没有在资金平衡表中得到反映而又可能转化为商业银行真实负债的业务或交易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

2.金融创新可能弱化银行监管。金融创新可能使得金融监管出现“真空”地带,由于监管的创新总是滞后于业务的创新,以至于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监管的现有体制中往往缺乏对创新业务的监管措施。另外,表外业务的迅速增长使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分析更趋复杂,因而增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部分金融创新是应对金融风险的需要,但作为金融创新的结果,相当一部分金融产品的风险却伴随着创新过程不断加大。

二、当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不足

金融创新风险管理已得到包括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在内的高度重视,但由于缺少可靠实践和成熟经验,国内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管理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

1.风险管理意识不强,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还没有有效树立,没有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系统而完整的风险管理战略还有待于加强。同时,部分人员将风险片面地等同为违规、案件和损失,一些风险管理人员将风险管理简单地理解为控制,部分业务人员将风险管理看作是业务拓展绊脚石。

2.风险管理方法单一,风险防范经验相对不足。虽然当前部分银行已经引入了风险价值、持续期等概念和量化管理等模型,但多数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实际应用,因为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人员还需要大量时间来消化这些理念和方法,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其内在的关键。另一方面,银行对业务创新风险估量也不够,风险防范经验不足,业务创新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管理的对策

1.明确风险管理原则。商业银行在创新新产品,推出新业务时首先要遵循谨慎决策的原则,不能盲目从事,急于求成。其次,商业银行还要遵循分散风险的原则,扩大经营范围,完善产品种类,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此外,商业银行在创新过程中,还要遵循规避风险的原则,合理避开高风险业务,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2.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银行内部控制建设在风险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抵御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创新很大一部分风险可以通过内部科学的制度安排来消除。在组织安排上,要设立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使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决策适度分离,相互牵制。要构造合理的内部控制组织架构,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网络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

3.进一步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的内容应由单一的信用风险管理拓展为分散在不同管理部门的多种风险的集中管理,如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风险管理技术应由定性分析向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转变,逐步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检测各种新型金融交易行为的风险;风险管理的重点应由单纯强调审贷分离向构建风险管理体系转变,建立网状全面风险监管机制。

4.建立银行动态风险评估体系及科学的内部评级体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银行内控电子化管理,健全会计信息质量保证机制,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以保障银行业务的正常运行。建立金融创新风险预警系统,建立动态的金融创新风险评估模型,对金融创新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以实时反映和控制银行的金融创新风险。另外建立科学的内部评级体系,真正实现评级的制度化,规范化,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对策创新探究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对策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建筑工程项目数量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而我国建筑施工单位在项目施工管理上也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目前已逐步构成了具备现代管理概念的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机制。但在实际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的不断涌现,施工管理也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如此一来,施工管理工作的要点分析与对策创新就显得更有意义。

一、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要点分析

(一)施工技术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的特点是周期长、涉及面广、施工工艺复杂,相应的参与的施工人员也较多,因此对于施工技术的管理不仅涉及到工程施工的合理性与进度控制,而且还与施工成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施工技术管理方面,首先要对施工图纸进行管理,应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纸的技术交底与会审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协调解决,同时对施工技术中的工序尽可能地优化。其次,施工单位应以施工现场条件、施工单位自身条件等各方面为依据,合理、认真、严谨地切实做好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第三是技术准备工作,对于涉及到的施工新技术或是工程项目中关键部位的施工技术更应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包括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培训、施工规范以及技术交底等准备工作,施工单位还应指派专人对这些关键施工技术进行监督施工,以保证施工技术管理到位,从而能够保质按工程进度完成相关施工项目。

(二)施工材料管理

建筑工程的施工材料为满足施工需要,通常在施工现场有专门的存放场地,同时施工材料作为施工质量保证的关键,对其的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施工材料管理包括:施工材料进入施工现场的自检、抽检、报验、存放、发放、回收、维修等各方面。施工单位应设立专人负责施工材料的保管工作,材料进场后及时进行自检,并向监理单位报验,管理人员应做好相关的材料登记工作,同时做好相关的保养工作,施工材料的发放应有登记,避免出现浪费现象。

(三)施工人员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就是施工人员的管理,首先应建立起高效率、组织能力强、专业技能强的领导组织机构。其次施工单位应对参与施工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制定出详细的岗位职责。在施工之前,施工单位应做好对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工作,对于施工关键部位更是要由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负责监督施工。另外还应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培训,并设立安全员岗位。

(四)施工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始终是建筑工程项目需要长抓不懈的工作。施工单位应将安全工作的关口前移,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从预防做起,制定相关的安全教育制度、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操作流程,对于施工安全防护设施的设计与搭建质量予以保证,确保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监督与安全检查工作到位,对于可能发生的施工安全事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做出相关的分析与处理,设立安全员或以安全值班机制来确保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贯彻与落实。

(五)施工后期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进入到后期时,所涉及到的专业也更多,如装饰专业等,此时各工程交叉繁多、专业性强、工作量大,还会关系到已施工完成的分项保护等问题。因此,对于施工管理来说,后期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对于整个建筑工程项目能够按施工进度保质完工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的成本控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应从经济、管理、技术、组织等各方面入手进行施工后期管理。应在工程现场施工管理部门的管理下,根据工程项目后期施工专业性质、规模、特点等来设置施工后期管理的岗位职能,真正实现人员结构科学合理、高效率办事,同时能够将目标层层分解,责任落实。施工管理人员应对施工后期工序质量进行实时检查与不定时抽查,并做好前后工序交接工作,包括工作面的控制与安排、施工机械设备与材料的供给、成品保护、交叉施工环节处理、施工安全防护、文明施工等各方面内容。

在施工后期管理过程中,可适当制定激励制度,从而进一步对施工人员的积极性进行激发,恰如其份的奖励措施能够更好地保证施工后期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对策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也需要不断地更新,方能完全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需求。要创新施工管理工作,就必须从组织机构、技术与观念上入手。其中观念创新,即以项目施工管理实际需求与施工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不断寻找适应实际情况的模式并将其不断完善,使施工管理工作能够符合建筑工程市场发展规律的一个过程,它是施工管理创新的核心。而技术创新就是施工单位利用新装备、新工艺、新技术与新知识,采取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与生产方式,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附加值与技术含量得到有效提升,在市场中能够占据一席之地的同时,使其实现相应的市场价值的一个过程。在组织机构创新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数施工单位所沿用的仍然是传统形式的施工管理组织机构结构,也就是在具体的施工管理工作中,划定项目的范围为施工合同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施工管理工作,其中项目经理机构随着合同的确定而被建立起来,并以合同的终止而结束,矛盾之处就在于,项目经理机构虽然能从一定意义上起到建筑工程施工单位代表的作用,但它本身却不属于企业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项目经理部并无法对施工管理中的相关责任进行有效承担,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的项目经理部从施工单位考虑的角度出发较多,很少能够将施工单位的未来发展、社会效益、形象与实际工程施工管理运作相联系,从而给施工单位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除此之外,一般情况下,施工单位并不会仅仅负责一个工程的施工管理,而是同时有数个工程项目同时进行,这就需要施工单位能够很好地处理施工单位与工程项目、工程项目与施工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而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只有依靠不断地创新施工管理工作来实现。由此可见,施工管理创新对于施工单位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未来的生存、发展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施工单位的施工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才是施工单位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结语:综上所述,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工程进度与施工质量,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成本控制,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工作。而施工管理的创新,更是施工单位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只有从施工管理工作的实践中,逐步吸取经验教训,慢慢摸索出符合市场需要、施工单位自身实际情况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施工管理机制,才是施工单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 臧永青.浅谈建筑施工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

[2] 张道峰,黄京波.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要点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

创新建筑施工管理对策研究 篇7

1 创新建筑施工的重要性分析

1.1 顺应行业发展需求

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促使建筑行业得到了跨越性发展, 同时, 建筑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也越加严峻,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不少行业问题逐步暴露, 并成为制约行业科学发展的瓶颈。以往建筑施工模式以及管理模式, 已经与市场需求发生了明显矛盾, 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成为管理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引入创新元素, 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途径。建筑行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大, 行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逐渐凸显。传统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行业发展需求。

由于管理理念陈旧, 造成了施工企业与管理单位的责权不明晰, 施工质量难以保证, 安全隐患更为突出。由于施工流程缺乏规范性, 一线工作人员的安全理念较为淡漠, 这些都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不良因素。在建筑市场不断发展的环境下, 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显示出种种弊端, 因此, 为了实现行业的良性发展, 建筑施工管理必须不断创新, 探索适应力更强、更有效的管理模式, 从而为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2 实现企业战略需求

现阶段, 国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建设力度的增加, 使建筑施工行业的市场空间不断拓展, 这些变化在带来行业机遇的同时, 也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挑战, 传统建筑市场的资源、市场定位、管理模式等都需要进一步优化改革, 才能获得更为有力的发展环境。在崭新市场环境下, 建筑施工不但需要具备一定的企业规模、资金实力, 更需要具备高质量的专业管理水平。

市场格局的变化, 为建筑行业带来了更对机遇, 同时也使传统优势受到挑战, 以往以行业选择侧重于对于施工单位资历、规模的要求, 但是在现阶段, 随着房产消费理念的不断完善, 客户更倾向于对施工“软标准”的要求, 也就是工程质量、施工水平以及强有力的后续保障服务等。建筑施工的每一环节都需要国家监督管理部门的严格验收, 虽然施工单位资质有着明显差异, 但是在行业工艺以及施工设备上却具有极大相似性, 唯一能够拉开距离的只有管理环节, 由此可见, 在崭新市场环境下, 建筑施工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主要表现在管理水平上, 只有针对行业特点进行管理创新, 才能实现企业发展与时俱进, 有利于企业品牌影响力的形成, 进而构建起更为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 促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1.3 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需求

目前, 在我国主要采用的是工程项目管理以及工程总承包的主要方式。所以在施工管理中, 最主要就是重视创新思维, 以及创新路径, 机制的管理。想要达到这些方面的创新, 那么就必须要深化施工管理的改革。要让我国的施工企业与国际先进的施工企业进行接轨, 这样既可以提高我国施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又可以实现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 对于建筑施工质量以及投资收益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助作用。在不少境外建筑施工公式相继进驻中国市场的环境下, 只有不断创新管理, 才能实现与国际行业领域的有序接轨, 并积极国战国际业务, 从而实现自身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在建筑行业占据一席之地。建筑施工企业要时刻关注市场发展动向,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制定出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 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 实现企业创新的实质性进展。

2 创新建筑施工管理的可行措施

2.1 创新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的优化和创新, 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环节, 建筑企业的发展, 需要与市场需求相一致, 坚持科学发展观。只有确定大目标, 才能确定管理机制创新的大方向。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 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挑战, 这些都需要管理者以科学客观的发展视角进行分析和探索, 从而构建其更具实效性的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的创新的基础, 在于管理理念的创新和转变, 这是施工管理成效提升的关键。施工管理创新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要树立“项目管理”核心理念, 而项目管理是以“成本管理”为基础的, 这一理念的确立有助于管理者的高占位。第二, 创新集约化管理意识, 充分挖掘行业潜能, 对工程质量执行严格规范的行业标准。第三, 将成本管理、责任落实和效益核算等环节协调统一, 认识到创新管理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管理创新形式化, 保障将这项工作彻底落实。

2.2 技术手段创新

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 离不开技术的升级和创新, 这是行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所在。在实施新的管理模式的探索, 也会遇到更多的市场挑战。这就需要管理者具有扎实的理论依据来应当突发情况, 从而对工程实施做出判断和调整。一旦发现措施有误, 能够及时进行修正, 针对问题所在利用技术优势加以克服, 解决工程施工中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集约型管理模式, 降低工程管理成本, 提升技术含量, 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优势, 从而创造更为显著的经济效益。

2.3 创新人才机制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力量的参与, 只有良好的人才资源, 才能为行业发展带来循环动力。建筑行业的发展, 同样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参与, 只有人才的合理、科学利用, 才能使人才经济获得更为显著的收益。建筑行业的人才竞争成果, 最终能够反映到市场发展层面, 成为企业竞争市场的一张王牌。

建筑施工行业的竞争, 最终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 只有不断创新用人机制, 积极引进高端技术人才, 才能使施工效率进一步提升。这些优秀人才不但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 而且还需具备一定的管理基础。优秀人才对于先进的管理理念接受程度更高。建筑企业的管理创新, 需要良好的人才机制作为后盾,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实现行业的科技化、规范化、高效化运营, 良好的创新模式将为行业发展带来更大推动力。

3 结论

市场多元化竞争格局的形成, 促使行业内竞争日趋激烈。面对严峻的市场发展环境, 建筑施工管理需要不断探索实践, 进行积累更为丰富的行业经验, 实现工程管理、建筑施工的不断创新, 促使企业有效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 有利于实现企业市场效益的最大化。建筑施工管理的创新不但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也是提升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杨阳.浅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J].内江科技, 2012 (07) .

[2]宋福来, 王广柱.浅谈建筑工程管理技能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20) .

[3]邓少民.浅谈建筑施工管理的创新[J].华章, 2013 (19) .

新时期企业管理的创新对策 篇8

1 新时期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晌

在新时期时代, 由于知识已成为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 管理要对知识有效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存储和共享, 运用智慧提高竞争力。知识管理将成为推动新时期时代前进的重要动力, 提高知识的生产力和创新能力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新时期对企业管理观念的挑战。新时期时代经济的增长不再过分依赖于传统型的经济资源, 而更加取决于知识资源。在传统管理中, 基本上是人异化为物的管理, 对活生生的人是一种压力, 人的主动性遭到压制。新时期条件下, 非一线作业的一些管理企业对工作时间和地点的要求可能不再那么统一, 工作中的弹性加大。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营造一种使企业员工自愿地交流与共享知识的意识, 结合现代企业自身特点, 开发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去创造新环境。

现代企业生产方式的变化。现代企业不再把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速度、数量、产值作为追求的惟一目标, 在注重以往的流水线、节拍等严密的分工组织形式和工艺流程的同时, 更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虚拟企业、网上经营等新的组织及管理模式正在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方式。

经营方式的转变。Internet浪潮冲击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由于它使用的广泛性及信息传输的方便快捷等优点, 在现代企业经营上具有巨大应用价值。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形成新的交换体制, 冲破时空的限制构架新的市场规则。在互联网这个全新的平台上如何开展企业经营活动, 已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2 企业管理内容的创新

随着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时期时代由于知识、技术、信息等无形要素流居于主导地位, 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管理现代化的思想、理论、组织、技术、方法、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现代企业管理的内容。

管理思想的系统化。新时期时代, 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 知识的传播速度以秒计, 在复杂多变的系统中, 广泛吸纳国内外一切管理新思想, 并进行有效综合, 形成居于管理前沿的、具有先进性与指导性的思想, 如战略思想、创新思想、系统集成思想等, 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把握未来。

管理理论的知识化。新时期是一种智力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 与此相适应的理论应是知识管理理论与创新集成理论, 加强知识管理与创新集成的研究是新时期时代的需要。

管理组织的智能化。管理组织呈现智能化的趋势, 在一方面表现为组织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能不断地更新知识, 创造出有利于组织发展的新知识;另一方面, 管理组织的成员尤其是董事会成员, “权利知识化”已经成为国外著名大公司的重要发展趋势。

管理技术的信息化。新时期时代, 由于信息量剧增, 对于信息处理的速度及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提高管理技术的信息化与集成化程度。

管理方式的多样化。新时期时代资本密集型组织让位于技术、知识、智力密集型组织, 这就要求管理方式由控制型、专制型管理向协调型、参与型、自主型管理转变。

3 企业管理创新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企业管理创新的外部环境会逐渐改善, 企业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 积极推进管理创新。

提高企业对管理创新的认识。管理是科学, 管理是生产力。企业的管理创新, 是生产力源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21世纪的新时期, 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创新能力, 而管理创新是创新的核心内容, 是新时期时代的主旋律。同时, 优良的管理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只有抓住并搞好企业的管理创新, 才能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尊重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 重视创新成果。企业管理创新的综合性、复杂性、持续性和长期性往往使管理创新成果更多的是由“群体”经过长期的实践来完成而不像其它创新那样清晰、明确, 管理创新成果所体现的价值也是间接的。企业管理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的“模糊”性, 往往造成对管理创新的特点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这样势必影响企业的管理创新。要搞好管理创新, 必须尊重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 重视创新成果。

营造企业管理创新的文化氛围, 建立学习型组织。随着人类进入了新时期时代, 个人和组织的学习速度和能力已成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应成为学习型组织, 永不满足于现状, 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充实自身, 超越自我。

建立完善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 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企业要进行创新, 要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有相应的激励机制。管理核心是人本化管理, 人本化的含义是把人视为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通过关心和激励, 最大程度地发挥职工的积极性。新时期时代, 管理的中心由物转向了人, 人成了管理的主体, 而这种转变是和新时期的特点分不开的。新时期以花形化的知识和技术为核心, 它一方面要求员工不仅要县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 更重要的是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不断地进行创新;另一方面, 它又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宏观决策能力, 而且要把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管理的中心主题。

要求企业家成为创新的管理者。企业家是创新者, 这是企业家特征的重要表现。熊彼特认为, 经理不能都有资格被称为企业家, 只有他对经济环境能做出创造性的或创新的反应, 推动生产的增长, 才能够被称为企业家。严格地讲, 管理的职能是由经理来承担的, 管理创新是由企业家来承担的, 管理创新是企业家创新职能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和内容。

新时期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 我们只有搏击进取, 开拓创新, 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 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 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 持续、协调、快速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胡君辰, 郑邵廉.时代背景下的经济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高校创新优化教学管理的对策 篇9

一、对管理职能的认识

教学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 使教学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决定了教学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中心地位, 因此管理者的任务是创造条件、提供条件, 不断地改善条件, 使被管理者在这样的条件下, 能更好地完成所要达到的任务。教学管理的实质是增强教育活动的功效。但是, 能不能或多大程度上能够增强这种功效, 保证高等教育的发展, 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

二、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高校的迅猛发展, 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树立现代的教学管理理念, 探讨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 积极进行教学管理的创新研究, 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议题。而近年来提出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已经在很多高校掀起一股热潮。教学评价工作就像一股强劲的东风, 在各高校掀起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热潮。“以评促建”就是通过评估带动学校各项建设和发展;“以评促改”就是通过评估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创新;“以评促管”就是通过评估更新学校的管理理念, 提高管理水平;“评建结合, 重在建设”就是学校通过评估工作加强建设, 评估是手段, 其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这些原则, 使多年来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不到很好落实的局面大大改变, “评价”使学校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目前, 一种抓教学、抓管理、促建设、促发展的局面已在许多高校悄然形成, 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 提高管理水平已经成为许多高校领导的共识。

三、创新优化教学管理的对策

(一) 制定切实可行的决策规划

高校的教学管理系统可分为: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操作层。决策层是教学管理的领导核心, 决定着该系统的大政方针;管理层应应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手段来保证决策层所制定的大政方针的落实;执行层直接调动和组织人力、财力来执行管理指令;操作层从事具体教学任务的操作。决策层应该找出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科学可行的规划目标, 对管理对象及其活动进行科学的规范, 以期达到用较少的时间, 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管理任务。

(二)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

教学管理队伍是指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人员, 包括: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长、教务处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 (系、部、中心) 教学院长 (主任) 和教学秘书人员。高校教学管理要从以往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转变为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式, 以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保证高等教育的发展, 这一切都要求学校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学校应采取各种各样的途径加强对教学管理干部的培养, 使他们通过校际间的交流,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目前教学秘书的工作还没有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作为教学与管理的中心枢纽还没有得以体现。教学秘书工作是通过同教师、学生的交谈, 各方了解及听课, 基本能掌握各门课程的教学状况及存在问题, 并能及时反馈师生双方对教学的要求建议, 有效协助领导抓好教学管理,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 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要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除了要有严谨治学的学风, 更要有严格管理的理念。高校应该不断进行积极尝试, 应不时选派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到其它高校参观学习, 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实自己;同时, 要使教学管理人员逐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使他们通过攻读在职硕士学位等方式提高自己;建立教学督导组, 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建立了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 适时采集动态的教学信息, 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有效支撑。

(四) 以评价为手段发挥督促、检查、激励的职能

科学的评价能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并以评价为手段实施管理目标。比如福州大学在迎接评估的过程中, 就逐渐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利用教学质量管理系统让学生评教;同时让部分在教学上有经验的退休老教师组成校、院两级的教学督导组有针对性地听课, 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 学校工会在学院“青年教师最佳一节课”推举出优胜者的基础上, 组织全校的决赛, 并给予优胜者适当的奖励, 让一些年青教师更快的成长起来……以上种种手段真正的做到了“以评促建”, 有力地证明了评价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而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渐提高, 教学管理人员的劳动必然会逐渐受到重视, 学校教学管理的创新将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 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立新.试沦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J].交通高教研究, 1995 (增刊) .

创新电力企业优秀人才管理的对策 篇10

一、电力优秀企业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首先, 要明确企业人才的内涵。企业人才指对企业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及组织效能提升和核心竞争力增强起到重要支撑和推动作用, 服务于企业的各类人才的统称。电力企业优秀人才是企业人才内涵的延伸, 是企业人才在电力企业背景下的特殊表现形式。电力优秀企业人才是其中的佼佼者。电力企业优秀人才具有鲜明的五大特征, 它们分别是对于电力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遵循能力、对于众志成城团队工作方式的良好适应能力、对于企业高效能、高强度工作任务的绝对执行能力、对于特定时期特定困难的动态适应能力, 对于与企业共进退的持续发展能力。五大特征是电力企业优秀人才区别于其他层次人才的主要特征。

二、电力企业人才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进入二十一世纪, 电力企业人才管理工作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受制于独特的体制与经济形势, 电力企业人才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部分企业未将人才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 企业人才教学缺乏横向的交流交换机制, 企业人才业绩考核与奖惩脱节未形成有效机制, 企业人才培养储备体系尚未建立等等。

电力企业人才管理具体对策:

1. 科学理性, 依托专业力量制定详尽人才管理规划中长期方案

第一点, 参照电力行业发展史与企业自身人事特殊情况, 明确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结合本土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 做好企业人才的科学评估工作。具体工作的落实需要依托专业机构对企业人才管理现状进行专业化评估, 分析现有的编制与管理效率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水平;需要依托专业力量调查人力资源市场, 聘请专家解读人力资源政策, 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劳动力资源的分布稳定性与企业职工可能出现的工作需求。第二点, 打好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是将人才管理工作纳入人力资源管理范畴的前提。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的夯实并非一日之功, 需要企业长期努力。人才管理工作的纳入需要发挥奖惩机制作用调动企业职工工作积极性, 需要配套相应组织架构、岗位编制和专用资金, 只有这样才能落实人才管理工作。

2. 协调均衡, 依据企业自身情况优化人才管理组织架构

第一点, 部门管理内容系统化、规范化。具体操作包括职工招募、岗前培训、竞争上岗、评奖评优、晋升清退等, 根据职工编制、级别、工龄等, 进行层次化管理力保岗位职责到位、权责分明, 构建起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平台。

第二, 管理部门工作任务制度化、方案化。经由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工作管理制度, 采取职工自主推荐、评选考核机制进行人才甄选委派, 采取竞争上岗和绩效评比机制进行人才岗位业绩评定, 最终在制度化保障下增强岗位薪资评定与个人晋升道路的民主性与公平性。

第三点, 人力资源部门和人事部门设立科学化、弹性化。紧紧抓住市场经济改革的诉求, 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科学分工, 以此强化工作水平, 提升办事效率。以此加强管理水平, 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一点,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化、礼仪化。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影响着管理工作的好坏。需要我们的管理工作人员不断学习, 积累专业知识, 培养专业技能, 树立秉公执法的职业道德。以此为基准建立起人才培养甄选机制, 促进企业人才管理工作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3. 积极敏锐, 顺应人力资源市场化强化人才配置格局

第一点, 优化电力企业中高层领导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专业人员组成的企业中高层领导队伍是提升企业核心领导能力的关键, 领导层需要延拓自身知识面, 例如商务谈判人员不仅仅需要懂得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 还需要熟练掌握公共事务管理的脉络。此外, 岗位一把手轮换制有利于实现领导层人才储备的与技术经验的交叉耦合。丰富已有的人才培训机制, 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训与培养机制有利于促使职工提高知识技能水平, 是其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是人才培养结构能够顺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第二点, 优化整合人力资源。对于企业中部分岗位超额配置人员而其他岗位紧缺人员的情况, 如果涉及职位对于技术性的要求不高, 可以进行岗位人员的调整实现人工满载。对于技术性人员缺乏的岗位, 要适当的使用临时性工作人员予以补充, 部分重要岗位则需要引入社会优秀人才, 打好电力企业技术转变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企业人才在电力行业背景下被赋予新的内涵, 电力企业人才管理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电力企业需要依托专业力量制定详尽人才管理规划中长期方案, 协调均衡, 依据企业自身情况优化人才管理组织架构, 顺应人力资源市场化强化人才的配置格局, 进而挖掘、储备合适的人才, 促使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俊保, 武存生, 夏雅君.电力企业高层次创新人才案例探析[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2010, (3) :292-296.

试论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创新对策 篇11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论述了影响电力工程安全施工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创新对策,进而实现电力工程建设的高效益、高质量完成。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创新对策

前言

电力工程是支持各行业稳定生产运营、优化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能源保证,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规范开展,是提升电力行业生产力、优化电能输送、强化服务质量的必要保证。因此,电力工程企业应提升安全防范管理意识,基于安全管理工作特征、影响安全施工主体因素,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实践策略。对促进电力工程的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创设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工程由于其建设任务规模庞大,势必导致建设持续工期较长,包含较多施工工序,由三通一平到基础工程建设、开挖施工到线路布设直至最终的正式投产,其项目投建规模日益庞大,施工工序日益繁多,每一道工序倘若控制不佳均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电力工程实施安全管理,需遵循工程建设工期较长的特征,实施全过程控制,延长安全管理周期,提升控制效益。电力工程施工建设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涵盖土木建设工程、放线、紧线施工、电气安装工程、仪器调试管控、水工工程等多专业技术,且各专业间并没有体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一些技术甚至毫不联系,因此,想要把各专业良好的搭接融合,实施统筹安全管理,势必增加控制难度。再者电力工程建设施工的任务量繁重导致其呈现出密集劳动、工作人员众多、涉及到较多交叉作业施工,且需应用庞大设备机械、耗电量较多,需应用到较多易爆易燃危险化工产品等特征,进一步令事故引发危险点较多,提升了安全管理控制难度。纵观电力工程事故案例不难发现,一旦引发安全灾害,其后果将相当严重。由于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因此即便是电力工程的细微误差、细小失误、小型事故,也会造成重大的灾害损失,甚至还会令整体电网体系的安全受到不良威胁。

2、影响电力工程安全施工的主要因素

2.1 脚手架施工

电力工程高空作业为其施工建设的显著特征之一,因此需要搭设稳固安全的脚手架设施,倘若该环节操作不当、搭设不稳定,均会引发安全事故,由此可见,脚手架成为电力工程安全管控的核心环节之一。搭设脚手架体系结构之前,应对各类应用材料科学选取,对于不合格材料不应采用,以免影响到其整体搭设的安全牢固性。同时其搭设需要营造充足的堆料空间,便于操作,令运输应用不受拘束,还应适应恶劣天气环境条件,并满足规定荷载标准,不产生摇晃与变形现象,还应满足便利拆卸、装设需求。起用脚手架前期,应做好全面检查测控,依据相关规定做好堆料管控,杜绝超载问题。当遇到上层与下层的交叉施工作业时,应依据要求设置安全防护网,一旦发觉存在主杆沉陷、各个节点松懈、悬空、脚手架变形倾斜等状况,应立即停止作业,并做好加固维修处置,当检测无误后,方可继续操作。当遇到大风、暴雨、雾气等天气环境时,应暂停应用。

2.2 高空作业施工

电力工程作业施工阶段中,高空作业环节尤为重要,倘若防护不得当,势必会引发安全事故。为此,应强化该环节安全控制管理。高空作业时,安全带(绳)应挂在牢固的构架上或专为挂安全带用的钢架或钢丝绳上,并不得低挂高用,禁止系挂在移动或不牢固的物件上(如避雷器、断路器(开关)、隔离开(刀闸)、互感器等支持不牢固的物件)。系安全带后应检查扣环是否扣牢。登杆塔前,应先检查登高工具和设施,如脚扣、升降板、安全带、梯子和脚钉、爬梯、防坠装置等是否完整牢靠。禁止携带器材登杆或在杆塔上移位。严禁利用绳索、拉线上杆塔或顺杆下滑。在架空线路上使用软梯作业或用梯头进行移动作业时,软梯或梯头上只准一人工作。工作人员到达梯头上进行工作和梯头开始移动前应将梯头的封口可靠封闭,否则应使用保护绳防止梯头脱钩。施工前,对工器具应全面认真与细致的核查,保证各项环节安全无误、不存在误差漏洞后方可进行作业施工。

2.3 施工机械因素

电力工程施工建设需要应用较多种类机械设备,倘若操作应用及管理维护不当,也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影响生产管理水平。为此相关部门应监督施工单位定期对各类施工应用设备器具进行质量监测、性能检查,维修保养,令其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工作状态。即便对一些小型的设备器具,同样应做好安全控制与防护管理。对于一些临时施工项目,应依据规定要求进行接线及安装,完善接地保护,配备专人进行管控,进而有效避免由于不良操作导致的触电损伤影响。对于火灾的防范尤为重要,电力工程单位应落实防火管控责任体制,专项配设消防控制人员,配备充足的消防设施器材,不应无故挪用。应设立使用明火管理审批体制,规范焊接施工作业,进而有效预防火灾事故的不良发生。

3、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创新对策

3.1 加强施工进度管理工作的创新

电力工程是一种生产性的投资工程,在其施工管理工作中,要想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基础上,提升施工经济效益,就需要做好施工进度管理工作,在现有的施工进度管理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施工进度管理工作的创新,结合施工方案中的施工进度要求,制定出多个施工方案,并对各个方案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一旦发现存在问题,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予以调整,直到整个工程施工完成,例如,搭接施工、流水式施工等创新性的施工方法,对于提升工程施工进度具有积极的作用。

3.2 安全评价管理创新

在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中实施安全评价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安全管理的质量。在施工现场要严格执行挂牌上岗制度,并要悬挂施工质量标准、工程项目负责人、检查情况等公告的宣传牌,并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检查情况公告内容的更新,实施检查情况的安全评价,对于不能达到安全评价标准的施工,应积极监督处理,实施安全评价管理工作,不仅能够在施工人员中起到一定的警示与激励作用,还能有效的发挥监理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这对于保证施工安全及施工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3.3 电力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的创新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就是工程造价的管理,其涉及到电力工程项目从开始施工到竣工验收整个阶段消耗的所有费用,工程造价指的是一项综合性的指标,在创新电力工程施工成本管理创新的工作中,不仅要积极采取措施保证电力工程施工造价计算数据的准确性与精确性,还应该在施工过程中,积极引进先进施工设备与施工技术,在保证施工安全性及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提升施工进度,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成本,这对于电力工程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4、结束语

总之,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尤为重要,只有强化安全管控、确保各项责任落实到位,探究安全隐患影响因素,明晰电力工程特征,实施全方位培训教育、优化预防控制、应急救援、交底控制,提升工作人员安全技能与知识水平,通过危险源的定量评估,才能真正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优化电力工程施工建设效果,进而确保电网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营,创设显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徐伯建,超高压输电线路放线技术常见问题[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12)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策创新 篇12

一、资金投放效益化

笔者认为各事业单位要坚持正确的生财之道, 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 开展有偿服务, 积极合理地组织收入, 提高各单位的经费自给能力。

二、事业服务商品化

以事业服务的有偿性为基础, 通过开展与事业有关的服务活动和项目, 走以收抵支, 以事业养事业的道路, 引人事业服务商品化的机制, 按照事企分开和事业单位社会化发展方向的要求, 鼓励更多的主要从事有偿经营或有偿服务的非公益性事业单位转为企业, 加快发展。如教育系统发展校办工厂、校办牧场、校办农场和商业服务业, 通过不断提高收人水平和自我补充教育事业费的办法, 增强学校的办学能力。也可以采取联合、连锁、集团化等办学模式, 探索吸收国外资金和民间资本发展教育事业。文化系统可以大力开展“以文补文”活动, 通过开办与事业相关的服务项目, 来发展文化事业。所有这些举措都是缓和资金供求矛盾, 发展事业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三、消费支出私有化

通过将事业单位中由公费支付的与个人消费有关的各项支出, 逐步从行政事业费中分离出来, 改由个人负担, 减少国家负担比例直至取消。如车辆使用商品化, 彻底根除公车私用现象;移动电话私有化, 努力降低公用电话费的开支等, 使消费性支出控制在最低标准。同时, 要充分有效地利用事业单位的现有资源, 努力发挥其使用效益, 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厉行节约、讲求效率、保证需要, 促进事业计划的圆满完成, 从而有利于事业单位各项支出的节约化、合理化。

四、兴办事业社会化

要打破国家包办一切的旧体制, 形成社会办事业, 全民都出力的新格局。凡是可以社会办的事业, 财政不再包办, 创造更加有利的政策条件和社会环境, 鼓励民间资本或国外资本兴办学校、医院、文化创作表演团体和老年公寓等, 积极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社会福利事业等事业单位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彻底改变事业单位一切开支向国家伸手的状况, 促使财政资金投放由供给型向经营型转化, 积极探索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转制、股份制、中外合作、联合、连锁、集团化等模式, 创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使事业单位真正成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我发展的实体。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大力兴办事业, 增强事业单位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促进事业单位服务社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改革机制的形成。

五、财务管理规范化

为了适应事业单位多渠道筹集资金和有偿服务的普遍推行以及财务管理规范化的要求, 事业单位应实施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净资产管理、收入管理、成本和费用管理、结余的管理和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 以搞活事业、提高资金效益为中心, 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规范经营的运行机制和财务管理体制。要不断改革和完善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 维护财经纪律, 如实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其效益。一方面要完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建设, 以适应事业发展的新需要;另一方面还要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和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具体规定建设, 包括民办或其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从而形成一个全面反映事业单位各项资金活动和财务收支状况的新型财务管理体系。

六、财务监督法制化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严格按照法律手段和财经纪律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才能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在法制化的轨道上有序地得到发展完善。要坚持“关口前移”的方针, 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的工作原则, 提高财务人员遵循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警惕性, 从源头上遏止一切不规范和不合法的经济活动, 为国家为单位管好物、理好财、服好务。为强化财务监督法制化工作, 必须从完善制度、规范监督入手, 一方面要把好货币资金支出关, 管住票据督促检查点。要控制非法和不合理的资金流出, 从支付申请、支付审批、支付复核、支付办理等方面进行重点检查, 建立对货币资金支出业务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制度;同时对票据的购买、领用、保管等进行监督检查, 对发现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另一方面要把好实物等资产的采购验收关、修理报废关、保管清查关与成本费用的监控关, 发挥实物资产的使用效益。要紧抓实物资产收、发、存环节的单证控制, 落实实物等资产和成本费用的稽查检查, 实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

总之, 笔者认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已到了关键时刻, 如何把改革引向深入, 使事业单位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一员, 走上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改革、服务社会的良性道路, 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而政府职能的转换恰恰是其前提条件。因此, 应进一步建立和强化以搞活事业、提高资金效益为中心, 科学规范的经营服务型的财务管理体制, 加快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进程, 加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举措, 营造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各项改革更上新台阶的良好氛围, 为开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作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税前扣除依据下一篇:多功能数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