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前扣除依据

2024-09-06

税前扣除依据(通用6篇)

税前扣除依据 篇1

一、税前转让相关法律介绍和分析

1. 案例详情介绍。

A企业与B企业长期保持着供货关系, 两企业经过财务核实, 截止到2015年10月31日, B企业向A企业欠债100万元人民币, 二者并于2015年11月10日签订了债权转让书, A企业将B企业所欠下的100万元中的80万元转让给了C企业, 在债权转让书上明确规定, A企业将通过快递的形式将债权转让给C企业这一行为告知债务方B企业, 并在同一天, A企业与C企业再次签订了补充协议, 协议规定, A企业与C企业最终同意的实际债权转让金额为70万元, 且需在2015年12月31日之前分两次付款全部还清。抛去A企业与B企业之间的债务关系, C企业至今向B企业欠债80万元。A、B、C三大企业之间并无关联。最终, A企业将账务确定为:借记“应收账款——C企业”70万元人民币, “营业外支出——10万元人民币”, 贷记“应收账款——B企业”80万元人民币。在本案例中, A企业财务部对于债权转让过程中产生的10万元损失是否能够进行税前扣除的问题众说纷纭。

2. 税前转让相关法律分析。

我国《合同法》中第七十九条和第八十条都是针对税前转让的相关规定。第七十九条明确规定, “除了合同性质不得转让、当事人之间约定不得转让、法律规定不得转让三种情况外, 债权人有权将合同中所赋予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方。”第八十条明确规定, “债权人在转让合同权利的同时, 应当及时通知债务人, 如果未经通知, 那么转让对债务人将无法生效。”

在此案例中, A企业的应收债权是符合合同法中的相关规定情况的。A企业在与C企业签订债权转让协议后, 及时通知了债务方即B企业, 因此将80万债权转让给C企业的行为在法律上是生效的。但是, 另一方面, C企业向B企业欠债的事实到2015年10月31日为止依旧存在, 因此, 债权转让合同签署后, B企业与C企业之间形成了互为负债方的关系。根据我国的《合同法》第九十九条和第一百条规定, 相互欠债的双方之间债务可以相互抵销, 因此, C企业的抵销记录应为“应付账款——B企业”80万元人民币, “应收账款——B企业”80万人民币。这样一来, C企业向B企业欠下的80万元通过支付的70万元成本获得的债权得以抵销, C企业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共获利10万元。

二、关于税前扣除的几种看法研究

1. 税前扣除应当归入企业非货币转让资产损失。

根据国家税务部下发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中的相关规定, 有部分观点认为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应收债权的转让应当纳入企业非货币转让资产损失当中。实际上这种观点是过于片面的表现。根据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的定义, A企业应收债权的转让是企业的货币性资产, 而不是非货币性资产, 因此, 不能将应收债权的转让当做企业非货币转让资产损失来处理。

2. 税前扣除应按照坏账损失处理方式处理。

还有部分观点表明, A企业因B企业向其欠债而获得的债务权利是在实际的销售经营过程中产生的, 因此应当将税前扣除按照坏账损失处理方式处理。但是, 25号公告中的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 企业应收款项产生坏账损失, 根据损失原因的不同需要不同的相关证据来证明。坏账原因包括以下几点:诉讼、债务人破产清算、债务人停止运营、债务人死亡、债务人失踪、债务重组、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因素等。但显而易见, 本案例中所产生的转让应收债权损失与上述条件不符, 上述情况中只涉及到了债务人和债权人双方, 而本案中B企业即债务人并没有直接涉足A企业、C企业之间的债权转让过程。除此之外, 坏账损失确认的决定性因素还包括来自第三方的破损证据材料, 显然本案中A企业没有类似债务重组、破产清算公告等证据材料, 综上所述, 不应该将税前扣除按照坏账损失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3. 税前扣除按照债权性投资损失处理。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 投资方与被投资方的关系也是一种债权关系, 国家税务总局曾经下发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引发<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税发88号) 中规定, 企业通过市场方式出售或者转让债权的, 其相应的出售与面值差额可以被确认为债权投资损失。第25号公告自生效后上述规定即被废止, 但是新增了关于其他资产损失确认的相关规定。“企业将不同类型的资产打包出售, 其价格应当低于计税成本差价。可以将其作为资产损失并准予在税前申报扣除”。因此, 一些人认为本案例中的应收债权转让给损失可以按照债权性投资损失进行处理。究其根本, 持有该观点的人将“债权”在不同境况下的具体概念混淆开来。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 投资资产包括企业对外的权益性和债务性投资资产。企业通过购进债券、债权等渠道投资债权的最终目的是获利, 而本案中A企业由于B企业向其欠下80万元欠款而得到的债权是在销售过程中形成的, 不存在投资行为。因此, 不能将税前扣除按照债权性投资损失进行处理。

三、税前扣除的可行性分析

《企业所得税法》中第八条指出“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 合理的支出, 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第三十二条明确表示“企业所得税法的第八条所指出的损失, 指的是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损失, 转让财产损失、坏账损失以及不可抗因素形成的损失和其他损失。”因此, 根据上述两条规定来讲, 企业应收债权损失是可以进行税前扣除的。

国家税务局下发的第25号公告针对资产损失相关内容, 明确了损失扣除所需的程序、证据以及相关管理规定。也有明确指出企业转让应收债权损失可以进行税前扣除的规定。但是, 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 企业造成转让应收债权损失的情况有很多种, 25号公告做不到面面俱到。因此, 25号公告的第五十条针对这种情况指出“本办法没有涉及到的资产损失, 只要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 也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在这个意义上, 企业应收债权损失也是可以实现税前扣除的。

四、转让应收债权损失税前扣除启示

在本案例中, B企业由于资金上出现问题, 运转不周而无法及时归还A企业的货款, A企业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 采用应由债券转让获得回笼资金是可以理解的行为。A企业的做法有两方面是值得借鉴的, 首先A企业在其损失变得更大之前尽量降低损失, 另一方面是降低资产损失税前扣除难度。一般来说, 25号公告规定的债务重组申报条件对于此案中的A企业来说是难以满足的, 通过市场转让难度得到降低, 且这一行为符合《企业所得税法》相关规定。

综上所述,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越发扩张, 作为活跃国民经济构成成分的中小企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时期,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不足的原因, 经常会遇到资金上的问题和后援不足的缺陷。融资作为中小企业自身发展和对外经营的重要环节, 在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方面具备重大作用。本文通过实际的案例对税前转让相关法律进行介绍和分析, 提出了几点关于损失扣除的普遍看法, 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税前扣除的可行性, 最终得出了关于转让应收债权损失税前扣除的启示。

摘要:融资是企业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必须接触的业务和环节, 融资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够在遇到难关时顺利地走出困境。在当前情况下, 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向外界金融机构等融资变得越来越困难。有一部分企业为了达到融资的效果, 获得回笼资金, 不惜转让应收债权。在转让的过程中产生的部分损失给企业造成了困扰, 本文将针对该部分损失是否能够进行税前扣除通过相关案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转让应收债权,税前扣除,损失,企业

参考文献

[1]姚曙光.对固定资产一次性税前扣除三个问题的讨论[J].中国农业会计.2015 (10)

[2]姚曙光.企业向关联方借款利息支出税前扣除问题分析[J].商业会计.2015 (10)

[3]刘锡光, 刘厚兵.企业资产损失办理申报后方能扣除[J].税收征纳.2014 (04)

[4]何道成, 涂珍.新《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解读 (一) [J].中国税务.2011 (07)

[5]赵新贵.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新政解读[J].财务与会计.2011 (07)

税前扣除依据 篇2

这样的餐费允许全部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一提到餐费,小编相信大部分会计立刻联想到属于业务招待费,而且知道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数额少之又少,其实这个理解不确切,餐费不一定属于业务招待费!

情况1:

员工出差过程中发生的符合标准的餐费100元属于差旅费,允许全部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借:管理费用-差旅费 100元 贷:库存现金 100元

情况2:

公司召开市场会议过程中发生的餐费10000元属于会务费,允许全部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借:管理费用-会务费 10000元 贷:库存现金 10000元 提醒:

会议费中会有餐饮发票,税前扣除没问题,但是,一般会要求提供与会议相关的会议通知、会议签到册等可以证明会议费真实性的资料。如会议通知(包含内容:会议时间、会议安排、会议内容、会议标准等)、会议纪要等资料。

情况3:

公司召开董事会过程中发生的餐费2000元属于董事会费,允许全部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借:管理费用-董事会费 2000元 贷:库存现金 2000元

情况4:

公司员工岗位技能培训过程中发生的餐费1000元属于职教费,允许按照工资总额的2.5%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借:应付职工薪酬-职教费 2000元 贷:库存现金 2000元

情况5:

公司逢年过节等员工聚餐过程中发生的餐费5000元属于福利费,允许按照工资总额的14%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借: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 5000元 贷:库存现金 5000元

情况6:

企业筹建过程中发生的餐费6000元属于开办费,可以按照金额的60%计入开办费,并按规定在税前扣除,总额度不受收入的限制。借:长期待摊费用-开办费 6000元 贷:库存现金 6000元 依据: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规定,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与筹办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可按实际发生额的60%计入企业筹办费。

情况7:

工资薪金与工会费税前扣除探析 篇3

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 企业在国家统一政策外自行发放的津贴、补贴及其他工资外收入名目繁多, 比如加班费、效益工资、考勤奖、资质升级奖励款、抢工奖及以现金形式发放的住房补贴等。有的企业还采用编造假的工资结算表、故意虚增职工人数以分解薪酬及自行扩大薪酬税前扣除项目、单位报销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等错误做法。笔者现将工资、薪金支出税前扣除相关政策梳理如下, 以期引导企业正确处理相关问题, 避开不必要的涉税风险。

明确工资薪金范围

首先要正确理解税法所定义的工资、薪金的概念。《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准则》规定, 职工薪酬, 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辞退福利、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等, 这是会计所定义的职工薪酬概念。而税法上强调了对企业合理的工资、薪金的扣除,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3号) 文件对合理的工资、薪金范围规定如下。

(一) 合理的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制订的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的、较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在每一纳税年度实际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的所有现金形式或者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 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 以及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二) 企业对有关工资、薪金的安排, 不以减少或逃避税款为目的;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 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

(三) 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总额不包括企业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以及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 企业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基本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准予扣除。

(四) 应注意在税法意义上区别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费的涵义。根据国税函[2009]3号文件的规定, 职工福利费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 其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 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等集体福利部门的设备、设施及维修保养费用和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二是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 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职工福利费的这部分内容最容易和工资、薪金的相关内容相混淆, 应注意此处职工福利费的正列举项目。如对于企业为员工报销的私家车燃油费, 《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司关于2009年度税收自查有关政策问题的函》 (企便函[2009]33号) 的规定, 2008年1月1日 (含) 以后, 企业为员工报销的私家车燃油费, 应作为职工交通补贴在职工福利费中扣除, 而在2008年1月1日 (不含) 以前, 是作为企事业单位的工资总额, 按照计税工资或工效挂钩工资标准进行税前扣除的。三是按照其他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 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安家费、探亲假路费等。

凡不符合规定的工资列支需作纳税调整

(一)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 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 准予扣除。即, 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中, 对于上述应纳入工资薪金支出范围的金额, 按照实际支付数或者拨缴数扣除, 取消了2008年度以前关于限额扣除的规定。提取数大于发放数的部分, 不得扣除, 应调增所得。

(二) 工资、薪金的加计扣除政策。《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 (国税发[2008]116号) 第四条第三款规定, 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 (2007年度) 》规定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 其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实际发生的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 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规定实行加计扣除。另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安置残疾人员就业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第70号) 第一条规定, 企业安置残疾人员的, 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 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

合理的工资薪金总额是正确计提“各项费用”的依据

(一)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 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 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 准予扣除。

(二)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 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 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 准予扣除。《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工会经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据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第24号) 进一步明确, 自2010年7月1日起, 此部分应凭工会组织开具的《工会经费收入专用收据》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三)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 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 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 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8]1号) 第一条第四款规定, 软件生产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 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商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关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10]65号) 第一条第二款规定, 自2010年7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 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 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需要注意的其他事项

(一) 《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司关于2009年度税收自查有关政策问题的函》 (企便函[2009]33号) 规定:企业向退休人员发放的补助应按规定扣缴个人所得税, 且不得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企业因解除劳动关系向职工支付的经济补偿、生活补助等支出, 应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收取和交纳的各种价内外基金 (资金、附加) 和收费征免企业所得税等几个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字[1997]22号) 第三条规定, 按《劳动部关于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规定支付给职工的经济补偿金, 可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二) 值得注意的是, 有的单位为职工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不是从职工工资中扣除, 而是由单位“买单”, 缴税变成了单位为职工发放的“福利”, 如将代扣代缴的税金又列入成本或奖金支出。而对于税务检查出来的个人所得税, 有不少企业作长期挂账处理, 等到坏账的条件形成, 作坏账核销处理。这也是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间应该注意调整的事项。

工会费扣除:何种凭证有效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 企业拨缴的职工工会经费, 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 准予扣除。为此, 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 根据《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和财政部颁布的《工会会计制度》, 以及财政票据管理的有关规定, 在拨缴工会经费时, 应取得合法的扣除凭证。随着《全国总工会财务部关于印发〈工会经费收入专用收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工财字[2010]119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工会经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据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24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务机关代收工会经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据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0号) 的公布施行以及各地工会组织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相继采取了由税务机关代收工会经费的方式, 因而, 纳税人在2010年度汇算清缴中应对工会经费在扣除凭证方面, 区分以下三种情形予以税前扣除。

2010年7月1日前凭《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税前扣除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工会经费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0]678号) 、《全国总工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会经费税前扣除管理的通知》 (总工发[2005]9号) 、《全总办公厅关于基层工会组织筹建期间拨缴工会经费 (筹备金) 事项的通知》 (总工办发[2004]29号) 规定, 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向工会拨交的工会经费、工会经费 (筹备金) , 凭工会组织开具的《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在税前扣除。凡不能出具《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的, 其提取的职工工会经费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 全国总工会决定从2010年7月1日起, 启用财政部统一印制并套印财政部票据监制章的《工会经费收入专用收据》, 同时废止《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

2010年7月1日起凭《工会经费收入专用收据》税前扣除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24号规定, 自2010年7月1日起, 企业拨缴的职工工会经费, 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 凭工会组织开具的《工会经费收入专用收据》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工会组织按照《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的有关规定取得以下工会经费收入时, 应当开具由财政部统一印制的《工会经费收入专用收据》。

自2010年1月1日起工会经费代收凭证也可作为税前扣除依据

为加强和规范工会经费的征缴管理, 全国各地工会相继制定了委托地方税务机关代收工会经费的制度, 并赋予了相应的征收、管理、检查等权限。由于此前, 税务机关代收工会经费出具的收费凭据是否可以作为税前扣除的依据并没有明确。为进一步加强对工会经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管理,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0号就税务机关代收工会经费税前扣除凭据作出规定, 自2010年1月1日起, 在委托税务机关代收工会经费的地区, 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 也可凭合法、有效的工会经费代收凭据依法在税前扣除。

这里“合法、有效的工会经费代收凭据”, 应包括各级工会交由税务机关使用的《工会经费 (筹备金) 专用缴款书》 (用于银行转账) 、《工会经费 (筹备金) 专用缴款凭证》 (用于收取现金) 、《代收工会经费通用缴款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专用税收缴款书》等相关扣缴凭证, 也就是说, 企业今后可凭上述凭证进行税前扣除。

需要说明的是, 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调整工会经费上缴办法的通知》 (总工发[2004]9号) 和关于贯彻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调整工会经费上缴办法的通知》的通知 (工财字[2004]42号) 的规定, 从2004年起, 基层工会经费分成比例, 由原规定不少于60%调整为不少于40%。根据上述分成原则, 已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40%部分工会经费由地税部门代收后, 凭地税部门开具的缴款凭证依法税前列支;留用的60%部分工会经费, 仍必须凭工会部门开具的《工会经费收入专用收据》, 方可在税前扣除。

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 篇4

准予扣除项目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的项目,是指与纳税人取得收入有关的成本、费用和损失。

[摘自《条例》]

(一)成本、费用和损失

与纳税人取得收入有关的成本、费用和损失,包括:

1、成本,即生产、经营成本,是指纳税人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等所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和各项间接费用。

2、费用,即纳税人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销售(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3、税金,即纳税人按规定缴纳的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教育费附加,可视同税金。

4、损失,即纳税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营业外支出,已发生的经营亏损和投资损失以及其它损失。

[摘自《细则》]

(二)扣除项目和标准

下列项目,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扣除:

1、利息支出

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按照实际发生数扣除;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不高于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

[摘自《条例》]

2、职工工资

纳税人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按照计税工资扣除。计税工资的具体标准,在财政部规定的范围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财政部备案。

[摘自《条例》]

3、工资附加费

纳税人的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分别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2%、14%、1.5%计算扣除。

[摘自《条例》]

注:江苏省职工教育经费按照工资总额的2.5%计算扣除。

4、公益、救济性的捐赠

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

[摘自《条例》]

不得扣除的项目

(一)资本性支出

资本性支出,是指纳税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支出。

(二)无形资产转让、开发支出

无形资产转让、开发支出,是指不得直接扣除的纳税人购置或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费用。无形资产开发支出未形成资产的部分准予扣除。

(三)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

违法经营的罚款、被没收财物的损失,是指纳税人生产、经营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被有关部门处以罚款以及被没收财物的损失。

(四)各项税收的滞纳金、罚金和罚款

各项税收的滞纳金、罚金和罚款,是指纳税人违反税收法规,被处以的滞纳金、罚金,以及除前款所称违法经营罚款之外的各项罚款。

(五)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有赔偿的部分

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有赔偿的部分,是指纳税人参加财产保险后,因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由保险公司给予的赔偿。

(六)超过国家规定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的捐赠,以及非公益、救济性的捐赠。

超过国家规定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以及非公益、救济性的捐赠,是指超出条例及细则规定的标准、范围之外的捐赠。

(七)各种赞助支出

各种赞助支出,是指各种非广告性质的赞助支出。

(八)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它各项支出

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它各项支出,是指除上述各项支出之外的,与本企业取得收入无关的各项支出。

[摘自《细则》]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报批要求

企业财产损失、技术开发费以及总机构提取管理费等项目的税前扣除审批,严格按照省局及园区地税局的有关规定执行。

(一)企业财产损失报批要求

按照园区地税局苏园地税发[1999]020号、苏园地税政[2001]2号文件规定审批。

纳税人应在年度终了后五日内上报主管税务机关审批。

报批企业资料中须包含:

1、财产损失税前扣除书面申请;

2、相关项目损失税前扣除申请审批表;

3、有关部门、机构鉴定确认的财产损失证明资料;

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发生的财产损失在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或税务机关认为有必要的,纳税人提供的有关财产损失的证明材料必须由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出具。

4、税务机关需要的其他有关资料。

(二)总机构管理费报批要求

按照江苏省地税局苏地税发[1999]104号文件规定审批。

纳税人应在11月10日前上报主管税务机关审批。

报批企业资料中须包含:

1、书面申请报告;

2、上年度(决算年度)的情况;

(1)上年度管理费摊提情况;

(2)上年度管理费收支结余情况;

(3)上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4)上年度会计报表;

(5)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3、本年度(预算年度)的情况:

(1)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2)所有下属单位名称、地址、注册类型、上年度利润总额、控股比例。其中,本年度计划摊提管理费的企业还要填列本年度预计的营销收入、提取比例、摊提金额;

(3)本年度上半年会计报表;

(4)管理费收支情况。包括本年度上半年管理费收支实绩及全年预计收支情况;

(5)本年度管理费预计提取及支出数额比上年增减情况的说明;

(6)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三)企业技术开发项目审核报批要求

按照江苏省地税局苏地税发[1999]095号文件规定审批。

纳税人应及时提出申请,主管税务机关应及时审核并报园区地税局审批。

报批企业资料中须包含:

1、书面申请;

2、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3、技术开发立项书、开发计划、技术开发费预算等有关资料;

4、县(市)以上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或计经委等部门出具的技术开发项目确认(鉴定)书或批准件。因特殊情况纳税人无法提供此类资料的,应在申请报告中说明原因。

5、地税机关要求的其他资料。

待年度终了后1个月内,纳税人凭省局下达的技术开发项目确认书及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报征管分局审核抵扣。

(四)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审核报批要求

按照江苏省地税局苏地税发[2000]038号文件规定审批。

实施技术改造的企业申请抵免企业所得税,应在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有权部门(含授权自行审批的企业)批准并经国家经贸委或省计经委确认后,向主管地税机关递交申请报告。 企业递交申请报告时,须提供如下资料:

1、《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申请表》。

2、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有效批复(原件)。

3、盖有有效公章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改造项目确认书》(原件);对不需经国家经贸委或省计经委审批、但符合《当前工商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等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 项目,也应提供国家经贸委或省计经委出具的确认书(原件)。

4、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企业支出税前扣除应遵循七大原则 篇5

一、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税前扣除的首要条件, 真实性是指除税法规定的加计扣除费用外, 任何支出除非确属已经真实发生, 否则不得在税前扣除。在判断纳税人申报扣除支出的真实性时, 纳税人必须能够提供证明支出确属实际发生的足够和适当凭证。比如,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也就是说, 企业税前扣除工资必须提供工资结算表、职工名册、劳动合同以及领取工资的签单等, 只有这样, 才能证明工资支出的真实性。又如, 企业税前扣除工会经费时必须取得工会组织开具的《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还有, 企业在进行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申报时, 应附送以下资料:接受捐赠或办理转赠的非营利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基金会的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证明材料;由具有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非营利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基金会及县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出具的公益救济性捐赠票据;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这些都充分说明税前扣除要遵循真实性原则。

二、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企业税前扣除的每一项支出都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而交付的罚款、罚金、滞纳金不得税前扣除。如企业支付的违法经营的罚款、回扣支出、行贿及贿赂支出等非法支出都不得税前扣除。由于非法支出的前提是企业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不允许企业税前扣除因违法所支付的支出, 因为如果允许企业扣除非法支出, 就会降低处罚效果。

三、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是指企业税前扣除的支出必须与取得的应税收入直接相关。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各项支出均不得税前扣除。如企业为生产产品购进的原材料所发生的支出、企业为销售产品所支付的广告费支出等都与企业取得应税收入相关, 所以, 可税前扣除。对相关性的具体判断一般是从支出发生的根源和性质方面进行分析, 而不是看费用支出的结果。如企业负责人家庭发生的生活费用从性质和根源上分析属于企业负责人的个人支出, 与企业取得的应税收入无直接关系, 因而不允许作为企业的支出在税前扣除。又如企业为不征税收入所发生的支出也不得在税前扣除, 这是因为企业的不征税收入本身就没有列入征税范围, 与企业的应税收入没有关系, 所以,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或财产, 不得扣除或者计算对应的折旧、摊销扣除。

四、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是指可在税前扣除的支出是正常和必要的, 计算和分配方法应该符合一般的经营常规和会计惯例。如果支出的发生既是为了经营目的, 又是为了投资者个人目的;既与经营活动有关, 又与非经营活动有关, 就必须进行合理分配。合理性具体判断, 主要是看发生的支出的计算和分配方法是否符合一般经营常规和会计惯例。从一般经营常规看, 如工资薪金支出合理性的判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雇员实际提供了服务;二是报酬总额在数量上是合理的。又如劳动保护支出合理性的判断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因工作需要;二是劳动保护支出的范围界定是为雇员配备或提供工作服、手套、安全保护用品、防暑降温用品等所发生的支出。从会计惯例看, 要求各项支出的确认要符合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 比如企业发生的间接成本应该在不同纳税期之间、不同产品之间以及应税项目和非应税项目之间进行合理分配。

五、区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原则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 企业发生的支出应当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资本性支出应当分期扣除或者计入有关资产成本, 不得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收益性支出是指企业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纳税年度的支出。由于收益性支出能够在短期内实现经济利益, 根据收入与支出相配比的原则, 应允许这部分支出在计算收益的同期予以税前扣除。资本性支出是指企业支出的效益及于本纳税年度和以后年度的支出。主要包括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支出以及长期待摊费用等。一般来说, 资本性支出具有数额大、受益期长的特点, 其所产生的收益体现于几个会计年度, 根据收入与支出相配比的原则, 资本性支出应分段计算, 与同期实现的收益相对应, 分期在税前扣除, 而不得作为当期费用一次扣除。如企业为购建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支出, 需要通过折旧方式在资产使用期间分期扣除;企业为购建无形资产所发生的支出则需要通过摊销方式分期在税前扣除。区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可以实现应税收益与支出在时间上的配比, 可避免企业发生的支出随意在不同纳税期间扣除, 从而保护所得税税基, 维护国家的利益。

六、不得重复扣除原则

不得重复扣除原则要求企业发生的准予税前扣除的支出, 对同一笔支出来说, 税前只能扣一次, 即同一笔支出不得两次在税前扣除, 当然税法允许加计扣除项目的除外。《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 除企业所得税法和实施条例另有规定外, 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 不得重复扣除。《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条规定, 税前准予扣除的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已经计入成本的有关费用除外。

七、纳税调整原则

无偿赠送行为的税前扣除问题研究 篇6

一、无偿赠送行为的税务内涵

无偿赠送行为具有两个特性, 一是无偿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条二款规定:本细则所称有偿, 包括从购买方取得货币、货物或其他经济利益。因此凡未取得货币、货物或其他经济利益即为无偿。二是所有权发生转移。

根据无偿赠送行为是否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 是否带有商业目的, 可将其归纳为一下几种税法规定的行为:

1、捐赠支出。

从经济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角度来定义捐赠, 捐赠是指一个主体将现金或其他资产无条件地转移给另一主体, 或是在一项非互惠的自愿转移中清偿和免除另一主体的债务, 而该主体不作为对方的所有者。捐赠支出不带有商业目的, 可分为公益性捐赠和非公益性捐赠。

2、赞助支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相关规定, 赞助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各种非广告性质支出。赞助支出是一种带有一定商业目的, 且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无偿赠送行为。

3、广告宣传费支出。

带有一定商业目的且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无偿赠送行为, 其主要的商业目的是增加企业产品的销售、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应该属于广告宣传费支出范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释义及适用指南》, 企业可以从两方面加以界定:一是该无偿赠送行为是否属于与取得收入有关的支出, 二是该赠送行为是否为企业发生的合理的支出, 对于符合以上两方面规定的无偿赠送支出可以归属为广告宣传费支出。由于税务机关具有一定的判断权, 为了防范税务风险, 企业在将无偿赠送行为归类为广告宣传费支出时, 应准备充分的书面证据, 以证明该行为是与生产经营相关的, 并获得当地主管税务部门的认可。

二、无偿赠送行为的税法规定

1、捐赠的税法规定。

根据2008年开始执行的《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 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及《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一条明确定义:《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所称公益性捐赠, 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 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

所谓公益性捐赠, 是指企业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 不具有有偿性, 所捐助范围也是公益性质, 而赞助支出具有明显的商业目的, 所捐助范围一般也不具有公益性质, 两者容易区分。

2、赞助支出的税法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五十四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十条第 (六) 项所称赞助支出, 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各种非广告性质支出。”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已废除) 第二十七条规定:“条例第七条 (七) 项所称各种赞助支出, 是指各种非广告性质的赞助支出。”

新旧所得税法对于赞助支出税前扣除的规定有一定的变化, 原规定所有的非广告性质的赞助支出不得在所得税前扣除, 现规定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各种非广告性质赞助支出不得在所得税前扣除, 强调了与生产经营活动是否相关, 对于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各类赞助支出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

认定赞助支出, 主要是要区别它与公益性捐赠、广告支出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差别。纳税人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 对于纳税人发生的不符合税前扣除的赞助支出,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 而作纳税调增处理。

3、广告宣传费支出的税法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 不超过当年销售 (营业) 收入15%的部分, 准予扣除;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广告支出, 是企业为了推销或者提高其产品、服务等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为目的, 通过一定的媒介, 公开地对不特定公众所进行的宣传活动所发生的支出, 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 而赞助支出是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关。业务宣传费是企业开展业务宣传活动所支付的费用, 主要是指未通过媒体的广告性支出, 包括企业发放的印有企业标志的礼品、纪念品等。

三、无偿赠送行为的实务操作

在实务操作中, 对于企业发生的无偿赠送行为, 我们应该对其实际的经济内涵进行分析, 结合相关税收法规, 分析该无偿赠送行为是否符合税前扣除的条件。具体分析思路及会计处理方式如图所示。

案例:某汽车企业为打开某一地区教练车市场, 向当地交通管理部门无偿赠送两台教练车, 要求根据这两台车的使用情况确定是否将该公司教练车作为考试用车。

很明显, 该无偿赠送行为带有很强的商业色彩, 若交通管理部门将该公司教练车指定为考试用车, 该公司产品势必将更容易进入该地区的教练车市场。该无偿赠送行为首先不是捐赠行为, 更不符合税法规定的公益性捐赠, 因为该行为带有商业目的;该行为不符合税法规定的赞助支出, 因为该行为很明显与生产经营相关;该行为应该属于一种销售行为, 所发生的费用应计入销售费用, 属于业务宣传费用的开支范畴。

企业在发生无偿赠送行为前, 应该对该无偿赠送行为的业务性质进行详细分析, 如果该赠送行为属于公益性质, 尽量通过税法规定的途径进行赠送, 并获取公益性捐赠的相关票据, 以实现在所得税前扣除;如果该赠送行为属于广告性质和宣传性质支出, 应该提供充分的证据, 如事先与对方签定为本企业进行业务宣传的合同, 提供一些企业的内部会议纪要, 无偿赠送对产品销售、品牌宣传产生的一些促进效果等, 并取得当地税务主管部分的认同, 以防止出现纳税风险;如果税务部门认定该无偿赠送行为不属于税前扣除的范畴, 纳税人还是应该按照规定,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 而作纳税调增处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20081、《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2007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20073、《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 20074、《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 2007

上一篇:消炎药的选择下一篇:创新管理对策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