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坏帐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申请报告

2024-05-14

企业坏帐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申请报告(精选7篇)

企业坏帐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申请报告 篇1

企业坏帐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申请报告

上海市浦东新区国家税务局xx税务所:

我单位江苏省xxxxxx上海分院,企业性质属全民企业,经营范围:承接甲级以下建筑工程勘察设计业务。企业注册资金200万元。2011,发生应帐帐款坏帐损失400000.00元。具体情况如下:

我单位于2006年4月与上海xxxxx咨询有限公司、东营市xxxw公司订立建设工程设计协议,设计完成后依约于2007年9月开具服务发票400000.00元,并作营业收入处理,但上海xxxxx有限公司(法人孙建庆)、东营市xxxw公司一直未能按期支付设计费。

我公司向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起诉上海xxxxx有限公司(法人孙建庆)、东营市xxxw公司,根据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2009)金执字第xxxx号执行裁定书的要求,被执行人xxx应给付我单位本金40万元及利息28836元、案件受理费3866元。但因xxx去向不明,故本案已不具备继续执行的条件,故执行程序终结。

截止2011年11月我单位仍然未收到该笔款项,根据股东会研究决定,该笔应收款项于2011作坏帐处理。

为此,我单位2011,发生坏帐损失400000.00元,根据财税[2009]57号和国税发[2009]88号规定,向贵所申请我单位坏帐损失400000.00元,在2011所得税税前扣除。

特此报告

江苏省xxxxxxxx上海分院

2011年12月1日

企业坏帐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申请报告 篇2

2011年3月3I日,国家税务总局以25号公告的方式发布了《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新办法取代了2009年发布的《企业资产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旧办法”)。新办法扩大了资产损失的范围,取消了资产损失事前审批要求,并且在某些情况下,简化了对证据的要求。国家税务总局给予企业更多自主权使其自行对遵守资产损失扣除规定的情况进行管理,但保留了对其进行税务核查的权力。随着资源的重新配置,税务机关将可以集中主要精力对高风险对象或领域进行税务检查。

◎新办法扩大了资产范围

根据新办法第二条,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用于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各类垫款、企业之间往来款项)等货币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以及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权益)性投资。

即:在应收及预付款项类别下,新办法增加了为其他方代垫的各类款项及企业之间往来款项,还增加了无形资产作为一项主要类别。

此外,根据新办法第五十条,新办法没有涉及的资产损失事项,只要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的,也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

◎资产损失区分两种类型.

根据确认情况不同,新办法将可抵扣的资产损失区分为两种类型:

1.实际资产损失:企业在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合理损失;

2.法定资产损失:企业虽未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但符合财税[2009]59号文和新办法规定条件计算确认的损失,如逾期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

旧办法提到了损失“实际发生”及“实际确认”的区别,但并未详细解释,新办法对于这两种类型的损失作出了更正式的定义。

◎损失扣除期限的相关规定

1.根据新办法,企业实际资产损失,应当在其实际发生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年度申报扣除;法定资产损失,应当在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证据资料证明该项资产已符合法定资产损失确认条件,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年度申报扣除。

提醒大家,与旧办法不同,新办法将资产损失的会计确认作为其税前扣除的前提条件。

2.新办法明确了纳税人申请追补扣除以前年度发生但未能在当年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并退税的时限。属于实际资产损失,准予追补至该项损失发生年度扣除,其追补确认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五年。特殊情况下,追补确认期限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可适当延长。

特殊情况包括以下几种:

(1)因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遗留的资产损失

(2)企业重组上市过程中因权属不清出现争议而未能及时扣除的资产损失

(3)因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而形成的资产损失

(4)政策定性不明确而形成资产损失等特殊原因形成的资产损失

属于法定资产损失,仍然应当在申报年度扣除。

3.新办法明确多缴税款的处理方式只能是抵扣而不能退税。追补后发生亏损的处理方法,应先调整资产损失发生年度的亏损额,再按弥补亏损的原则计算以后年度多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多缴税款只能抵扣。

◎申报资产损失扣除程序:自行申报扣除及审批制改为申报制

L.新办法取消了资产损失扣除需要事先从税务机关获取审批的要求。在新办法下,所有资产损失都无需审批,而只需要在进行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申报时,将资产损失申报材料和纳税资料作为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附件一并向税务机关报送。

新办法下,资产损失扣除合规责任明确归于企业,企业资产损失扣除将相对容易和迅速,便于更好地管理现金流。但必须指出的是,对企业而言,申报手续看似简化,但税务风险却大大增加,资产损失确认所要求提供的证据丝毫没有放松,反而没有原来要求得具体,对企业相关人员及其税务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某种意义上讲,原来由税务机关承担的风险转嫁给了企业,如果企业相关人员对政策把握不准而申报扣除,企业将面临补税、滞纳金和罚款的损失,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追征因不合规的损失扣除导致的未缴或少缴税款,如果涉及的税款超过人民币十万元,追征期可以延长至五年,对干关联交易引起的损失,税务机关可以向前追溯十年。基于此,企业仍应健全资产损失内部核销制度,并准备详细的相关会计和税务资料以备税务检查。

2.新办法下,企业资产损失按其申报内容和要求的不同,分为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两种申报形式。

属于清单申报的资产损失,企业可按会计核算科目进行归类、汇总,然后再将汇总清单报送税务机关,有关会计核算资料和纳税资料留存备查;

属于专项申报的资产损失,企业应逐项(或逐笔)报送申请报告,同时附送会计核算资料及其他相关的纳税资料。

就资产损失的性质而言,新办法下的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分别对应旧办法下的自行计算扣除及事前审批。清单申报适用于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资产损失,专项申报适用于其他资产损失。如果不确认应进行哪种申报,企业可以进行专项申报。

3.清单申报要求企业对更多资产损失情况进行判断。新办法明确了应以清单申报的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的资产损失:

(1)企业在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公允价格销售、转让、变卖非货币资产的损失;

(2)企业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

(3)企业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

(4)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发生的资产损失,

(5)企业按照市场公平交易原则,通过各种交易场所、市场等买卖债券、股票、期货、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发生的损失。

4.对于在中国境内跨地区经营的企业来说,根据新办法,分支机构不仅应向其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同时还应通过总机构向总机构的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申报。总机构将跨地区分支机构所属资产捆绑打包转让所发生的资产损失,由总机构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专项申报。

5.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可以在所得税年度申报时同时进行,属于专项申报的资产损失,企业因特殊原因不能在规定的时限内报送相关资料的,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经主管税务机关同意后,可适当延期申报。

无论是清单申报还是专项申报,税务机关都保留在申报后进行核查的权利,而且如果资产损失不真实、不合法,可以对应纳税所得额进行调整。

◎资产损失确认的详细规定

1.货币资产损失

企业货币资产损失包括现金损失、银行存款损失和应收及预付款项损失等。

(1)新办法未对现金损失进行定义,且只是简单指出存款类资产损失是由于因金融机构清算而发生。一方面赋予了更多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增加了不确定性。

新办法下,金融机构出具的假币收缴证明可以作为现金损失的证据材料。金融机构应清算而未清算超过三年的,企业可将该款项确认为资产损失,但应有法院或破产清算管理人出具的未完成清算证明。

(2)应收及预付款项坏账损失,新办法增加了“属于债务重组的,应有债务重组协议及其债务人重组收益纳税情况说明”的规定,这可能给债权人造成较重的管理负担,债权人很可能无法控制债务人如何对其税务事项进行处理,该规定值得商榷。

新办法还增加了,属于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而无法收回的,应有债务人受灾情况说明以及放弃债权申明。

企业逾期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在会计上已作为损失处理的,可以作为坏账损失,但应说明情况,并出具专项报告。注意新办法对于逾期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的损失,不再要求债权人:有依法催收磋商记录,证明债务人已资不抵债、连续三年亏损或连续停止经营三年以上,证明三年内与其没有任何业务往来。

(3)企业逾期一年以上,单笔数额不超过五万或者不超过企业年度收入总额万分之一的应收款项,会计上已经作为损失处理的,可以作为坏账损失,但应说明情况,并出具专项报告。

2.非货币资产损失

企业非货币资产损失包括存货损失、固定资产损失、无形资产损失、在建工程损失、生产性生物资产损失等。注意:新办法将无形资产损失纳入了非货币资产损失范围。

(1)无形资产损失

无形资产损失是指被其他新技术所代替或已经超过法律保护期限,已经丧失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尚未摊销的无形资产损失。

新办法要求企业提交以下证据备案:会计核算资料;企业内部核批文件及有关情况说明;技术鉴定意见和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签章证实无形资产已无使用价值或转让价值的书面申明;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期限文件。

(2)其他非货币资产损失,新旧办法的区别:

旧办法要求损失扣除证据中使用相关资产的“账面原值”,新办法下修改为“计税成本”,这一改动使得资产损失扣除的规定与企业所得税法中对存货和资产的规定相一致。

新办法注重损失产生的责任认定文件,特别是在有责任人或保险人进行相关赔偿的情况下;许多情况下,新办法增加了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的要求。

3.投资损失

企业投资损失包括债权性投资损失和股权(权益)性投资损失。

(1)债权性投资损失

新办法简化了债权性投资损失的证据材料要求。企业债权投资损失应依据投资的原始凭证、合同或协议、会计核算资料等相关证据材料确认。

新办法对下列情形列出了具体资料要求:

①债务人或担保人依法被宣告破产、关闭、被解散或撤销、被吊销营业执照、失踪或者死亡等,应出具资产清偿证明或者遗产清偿证明。无法出具资产清偿证明或者遗产清偿证明,且上述事项超过三年以上的,或债权投资(包括信用卡透支和助学贷款)余额在三百万元以下的,应出具对应的债务人和担保人破产、关闭、解散证明、撤销文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证明或查询证明以及追索记录等(包括司法追索、电话追索、信件追索和上门追索等原始记录);

②债务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企业对其资产进行清偿和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应出具债务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证明、保险赔偿证明、资产清偿证明等;

③债务人因承担法律责任,其资产不足归还所借债务,又无其他债务承担者的,应出具法院裁定证明和资产清偿证明;

④债务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提出诉讼或仲裁的,经人民法院对债务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债务人和担保人均无资产可执行,人民法院裁定终结或终止(中止)执行的,应出具人民法院裁定文书;

⑤债务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提出诉讼后被驳回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或不予支持的,或经仲裁机构裁决免除(或部分免除)债务人责任,经追偿后无法收回的债权,应提交法院驳回起诉的证明,或法院不予受理或不予支持证明,或仲裁机构裁决免除债务人责任的文书;

⑥经国务院专案批准核销的债权,应提供国务院批准文件或经国务院同意后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文件。

(2)股权(权益)性投资损失

企业股权投资损失应依据以下相关证据材料确认:

①股权投资计税基础证明材料;

②被投资企业破产公告、破产清偿文件;

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吊销被投资单位营业执照文件;

④政府有关部门对被投资单位的行政处理决定文件;

⑤被投资企业终止经营、停止交易的法律或其他证明文件;

⑥被投资企业资产处置方案、成交及入账材料;

⑦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签章证实有关投资(权益)性损失的书面申明;

⑧会计核算资料等其他相关证据材料。

被投资企业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或撤销、吊销营业执照、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失踪等,应出具资产清偿证明或者遗产清偿证明。

上述事项超过三年以上且未能完成清算的,应出具被投资企业破产、关闭、解散或撤销,吊销等的证明以及不能清算的原因说明。

新办法删除了旧办法中对股权投资损失额的限定。旧办法的第三十八条规定,企业的股权投资损失应扣除责任人和保险赔款、变价收人或可收回金额后再确认。可收回金额一律暂定为投资账面余额的5%,新办法不再对可收回金额进行规定。

新办法中专门规定了企业因关联交易产生的资产损失准予扣除。第四十五条规定如下:企业按独立交易原则向关联企业转让资产而发生的损失,或向关联企业提供借款、担保而形成的债权损失,准予扣除,但企业应作专项说明,同时出具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及其相关的证明材料。

4.其他资产损失

其他资产损失实际是在旧办法投资资产损失项下的一些资产损失被重新分类为其他资产损失。

其他资产损失的具体范围与损失扣除的资料要求具体如下:

(1)企业将不同类别的资产捆绑(打包),以拍卖、询价、竞争性谈判、招标等市场方式出售,其出售价格低于计税成本的差额,可以作为资产损失并准予在税前申报扣除,但应出具资产处置方案、各类资产作价依据、出售过程的情况说明、出售合同或协议、成交及入账证明、资产计税基础等确定依据。

(2)企业正常经营业务因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而出现操作不当、不规范或因业务创新但政策不明确、不配套等原因形成的资产损失,应由企业承担的金额,可以作为资产损失并准予在税前申报扣除,但应出具损失原因证明材料或业务监管部门定性证明、损失专项说明。

(3)企业因刑事案件原因形成的损失,应由企业承担的金额,或经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两年以上仍未追回的金额,可以作为资产损失并准予在税前申报扣除,但应出具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的立案侦查情况或人民法院的判决书等损失原因证明材料。

◎新办法实施时间

企业坏帐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申请报告 篇3

关键词:企业 资产损失 所得税 税前扣除

为了更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我国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新《办法》,该办法为税收的程序文件,主要对申报管理、投资损失确认、非货币资产的损失确认以及其他资产的损失确认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给企业的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有关管理供工作明确了方向,方便企业操作,并且还废除了国税函的[2009]772号、国税发的[2009]88号以及国税函的[2010]196号,其结构与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体现了国家税务局对企业资产损失有关税前扣除的新思路,这对纳税者来说,利好及风险共存。

一、资产定义、范围及损失分类

(一)资产定义与范围

在原有《办法》里,资产所指的是企业控制或拥有,并用来经营管理活动并与取得税收有关资产,在新《办法》当中,对于资产已经不再强调与取得税收有关该词句了,其表述更加准确简单,这主要依据财税的[2008]151号规定,企业不征收用来支出形成费用,或者所形成资产的计算摊销与折旧,这些本就不能税前扣除的,在新《办法》里,就没必要强调资产跟取得税收有无关系了。在新《办法》里,扩大了有关货币资产应收跟预付账款的范围,主要包含企业来往款项及各种垫款,还明确了有关联方间所发生与条件符合资产损失,这也可在所得税税前進行扣除,对于非货币资产也包含无形资产,这样消除了原有实务活动因没有无形资产所产生争议。并且在新《办法》里,还规定即使此办法没涉及的资产损失,如果符合企业的所得税法,或者有关实施条例,同样能像税务尽管进行申报扣除,这样有效避免了,新情况发生的时候,所出现不必要争议。

(二)资产损失分类

在新《办法》里,还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法定资产损失跟实际资产损失概念,它们之间区分依据主要是资产有无实际处置与转让,法定资产损失所指的是企业相关资产尽管没有实际处置与转让,可符合有关财税的[2009]57号文件,以及新办法所规定的条件计算损失确认;而实际资产损失所指的是企业进行实际处置与转让资产的过程里,所发生合理损失。在资产损失分类的过程里,需要注意法定资产与实际资产损失均要在申报前实施会计处理;这两种资产损失所扣除年限是不同的,一般实际资产要在实际发生的年份扣除,法定资产损失的具体年度一般很难确定,在新《办法》里规定,法定资产损失要在申报年度进行扣除;在两税合一之前,曾规定固定、存货、投资所发生实质性损失与无形资产均能认为财产损失,可在后来国税发中对这方面规定取消了,可在新《办法》里,法定资产包含了实质性或者永久性的资产损失。

二、申报管理与资产损失确认

(一)申报管理

在新《办法》里,将申报管理代替了审批管理,依据原有《办法》,企业实际所发生资产损失,要按照税务管理分成税务机关审批扣除资产损失与自行计算所扣除资产损失,在新《办法》里,将企业的资产损失从税前扣除完全改成了申报制,这样没有申报损失,就不能税前扣除。并且企业需要按照申报要求及内容不同,可有效分成专项申报与清单申报这两种,归属专项申报资产损失,相关企业可逐项报送,并附送有关会计核算的资料跟其他纳税资料;而归属清单申报的,企业能按照会计核算的科目实施分类与汇总,并将汇总清单向税务机关进行报送,相关纳税人资料与核算资料要留存备查。在这里需要注意,企业的货币资产损失应该采取专项申报方式,非货币资产的损失与市场股票、债券等所发生损失,应该采取公允价来成交,不然也作为专项申报。在新《办法》中,清单申报资产的损失仅列举了五项,其规定更为严谨,降低了税务机关自由裁量,便于纳税者把握更加准确,可税务机关对于资产损失的税前扣除责任相对淡化,这样一旦出现问题,其责任大多在企业,而税务机关具有追查权利,无形加大了纳税者风险。

(二)资产损失确认

在新《办法》里,对于企业各项资产的损失确认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货币资产损失,当企业接收假币之后,获得有关金融机构所出具收缴证明之后,这部分资产损失能够在税前来扣除,原来《办法》里没有这方面明确规定,存款类的资产损失可在税前实施扣除,金融机构不仅仅局限于法定的存款职能,像金融机构本来该清算而没有清算,并在3年以上的,企业只要获得法院或者破产清算管理者所出具证明,就能将这些款项当作资产损失,在税前进行扣除。对于应收及预付款方面的坏账损失变化更多,像由于债务重组所发生坏账损失、自然灾害及战争问题等引发企业资产损失等,在新《办法》里进行了增加,同时对原有3年以上应收账款中年限,在新办法里,其年限获得了放宽。对于非货币资产最大变化是明确了对无形的资产损失实施税前扣除,对于投资损失是明确了关联方间所形成债权损失,能够在税前进行扣除,对于债权的投资损失方面变化,是将原来冗长繁杂的规定给予了简明整合,对于股权投资的损失确认方面,新办法强调了资产清偿方面证明,或遗产清偿方面证明,同时新办法将按账面余额的5%来计算可回收的金额这项规定取消了。

三、结语

新《办法》颁布,对原有《办法》进行了完善及调整,使其更好指导企业经营活动开展,让企业能更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新《办法》对企业来说,既有利好的一面,也增加了企业责任及所承担风险。

参考文献:

[1]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R].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25)

企业坏帐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申请报告 篇4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四类,其中损失类项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财产损失。《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1997]190号)中,对财产损失的税前扣除管理作出过一些规定,但对财产损失的分类和列举不够详尽,只提及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盘亏、毁损和报废净损失、坏账损失、自然灾害损失;国税发[2000]84号文中也只涉及了坏账损失、资产报废、盘亏净损失的审批。其后,国家对涉税财产损失虽也不断作出新的规定,但却散布于诸多规章中。例如,在国税发[2000]118号文中,涉及投资损失及其税前扣除问题;在国税发[2000]118号、国税发[2000]119号文中,涉及应税重组和免税重组业务中的资产评估损失及其处理问题:在2003年国家税务总局第6号令中,涉及债务重组损失及其处理问题;在国税发[2003]45号文中,涉及了资产发生实质性或永久性损害的处理问题;等等。因此,需要有一部系统性的规章文件将这些财产损失的税前扣除问题加以全面概括和规范。最近,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第13号令《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适用于内资企业,以下简称13号令),并从2005年9月1日起实施。本文试对13号令进行解读,以供读者参考。

一、内容解析

如果将13号令与国税发[1997]190号等相关文件的内容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中呈现出下列值得人们关注的变化:

1、扩大了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的范围。13号令中规范的财产损失不只限于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盘亏、毁损和报废损失、坏账损失、自然灾害损失,而是涵盖了资产负债表中几乎所有的资产项目(只有如商誉等个别项目排除在外)。以坏账损失为例,在国税发[2000]84号文中,只规定应收账款可以申请核销坏账损失,而13号令提及可核销的坏账损失时,则多处使用“应收款项”一词,这就为一些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无法收回的其他应收款等(如胜诉后未能执行收回的垫付律师费、应收备用金等1提供了税前核销列支的依据。

2、明确了财产损失税前扣除时的管理程序。13号令规定: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因销售、转让、变卖资产发生的财产损失。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以及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发生的损失,由企业在财产发生损失当期自行申报扣除;对于其他原因导致的非正常损失需经税务机关审批方可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扣除。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以前人们在实务操作上的模糊认识。例如此前相关文件中对投资损失、债务重组损失、企业搬迁损失等在税前扣除时是否需履行审批手续未置可否,而13号令则要求审批。

3、首次详细地分项列示了企业申报扣除各项财产损失时所应提供的能够证明资产损失确属已经实际发生的合法证据,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企业应根据实际发生损失的财产所属类别和项目,认真对照13号令中所要求报送的各项证明材料,及早加以准备。13号令中还大量引入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机制,重视中介机构在财产损失涉税管理中的作用,明确提出在多项财产损失的税前扣除审批中,企业应提交税务师事务所等具有法定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经济鉴证证明或鉴定意见书。13号令的这一规定与之前的相关规定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国税发[2000]84号文中。只是提出:“需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在税前扣除的事项。省级税务机关可以作出规定,要求纳税人在上报税务机关审核批准时,附送中国注册税务师或注册会计师的审核证明。”

4、坚持税前扣除的时间性配比原则。13号令规定:“企业的各项财产损失,应在损失发生当年申报扣除,不得提前或延后。非因计算错误或其他客观原因,企业未及时申报的财产损失。逾期不得扣除。”即使“因税务机关的原因导致财产损失未能按期扣除的,经税务机关批准后,应调整该财产损失发生的纳税申报表,重新计算应纳所得税额。”同时还规定:企业发生的各项需审批的财产损失应在纳税终了后15天内(原为45天)集中一次报税务机关审批。13号令作出上述规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防止企业不当避税,例如将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的财产损失故意不作申报扣除,人为延迟到应税扣除,以从总体上规避税负。

5、细化财产损失金额确认和计量方法,缩减征纳双方及中介机构自由裁量的空间。以逾期三年以上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为例,13号令中规定税务机关应依据中介机构进行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后出具的经济鉴证证明来认定为损失。而且,中介机构的推断和评判被设定了三个前提,即:企业(债权人)有依法催收磋商记录;债务人已资不抵债、连续三年亏损或停止经营;双方在三年内没有业务往来。再以资产发生永久性或实质性损害为例,会计核算中一般是对固定资产、长期投资计提全额资产减值准备,对存货和无形资产则按账面价值全部予以转销。而13号令中规定在确认税前可扣除的财产损失时必须扣除损失财产的可收回金额,该金额可由中介机构评估确定,未经评估的,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一律暂定为账面余额的5%,存货为账面价值的1%。对于上述事项中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方面的差异,企业应作必要的纳税调整。

6、简化审批程序,严格执法责任。13号令中取消了国税发[1997]190号文中对需审批的财产损失应“层报上级税务机关审批”的要求,而是规定:“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不得实行层层审批,企业可向所在地县(区)级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也可向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负责审批的税务机关申请。”因此,企业应关注本省省级税务机关关于13号令具体实施办法中对审批权限的划分,根据本企业财产损失的类别、项目和金额。明确上报对象,提高工作效率。

二、相关问题的探讨

尽管13号令完善了财产损失的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但细细推敲其中的内容,笔者认为在执行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13号令中虽然相对明确划分了企业自行申报扣除的正常损失和需申请审批扣除的非正常损失。第七条第二款的“应收、预付账款发生的坏账损失”,并要求履行报批程序。笔者认为,对此类业务应从总体上分辨其属于正常损失还是非正常损失,再确定相应管理办法。本例中应属于后者。

企业坏帐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申请报告 篇5

关于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公告

公告〔2012〕4号【发文日期】 2012-04-05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2011年第25号,以下简称25号《公告》)的有关规定,现将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问题公告如下:

一、资产损失申报管理

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25号《公告》关于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的有关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后方能税前扣除。对未经申报以及未按规定申报而自行扣除的损失,不得税前扣除。

二、清单申报管理

企业发生属于25号《公告》第九条规定范围内的资产损失,应在所得税申报时以清单申报的方式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扣除,并提交《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清单申报汇总表》(附件1),作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附件。有关会计核算资料及纳税资料企业留存备查。

三、专项申报管理

企业发生属于25号《公告》第十条规定的资产损失,应在所得税申报时以专项申报的方式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扣除,并提交《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专项申报汇总表》(附件2),逐项(或逐笔)报送《资产损失专项申请报告表》(附件3),同时附送会计核算资料及其他相关的纳税资料。

企业发生属于专项申报的资产损失,因特殊原因不能在规定的时限内报送相关资料的,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经主管税务机关同意后,可适当延期申报。

四、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资产损失管理

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以下规定申报扣除:

(一)总机构及其所属分支机构应按25号《公告》及本《公告》第二条、第三条规定,分别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清单申报汇总表》、《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专项申报汇总表》、《资产损失专项申请报告表》及相关资料。

(二)分支机构应将主管税务机关签章受理的《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清单申报汇总表》、《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专项申报汇总表》及《资产损失专项申请报告表》,在总机构申报之前上报总机构。

(三)总机构收到经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签章受理的资产损失相关申报资料后,连同自身发生的资产损失,分别按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项目汇总填入《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清单申报汇总表》及《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专项申报汇总表》,同时填报《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资产损失清单申报汇总表》(附表4),一并报送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分支机构上报的经主管税务机关签章受理的资产损失相关申报资料由总机构留存备查。

(四)对所得税收入全额归属中央的企业,其下属二级及二级以下分支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由二级分支机构汇总办理申报;对其他企业,其下属二级及二级以下分支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由各级分支机构分别办理申报,上一级分支机构收到下一级分支机构经主管税务机关签章受理的资产损失申报资料后,逐级汇总上报。

五、资产损失资料报送

按照25号《公告》第七条的要求,企业资产损失申报材料和纳税资料作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附件在进行汇算清缴申报时,一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采取所得税电子申报的企业,其资产损失申报材料和纳税资料应于汇算清缴申报前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主管税务机关签章受理后,企业方能进行汇算清缴申报。

发生资产损失的企业可从山东省国家税务局网站(http:///)下载有关表格。

六、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受理

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25号《公告》的要求,对企业资产损失申报材料和纳税资料是否完整、印章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资料复印件是否注明“与原件相符”字样并加盖公章等进行初步审查。经审查,相关申报资料符合规定的,予以受理;不符合规定的,应告知企业补正或重新填报,企业拒绝改正的,主管税务机关不予受理。

七、本公告自2012年1月1日起执行。《山东省国家税务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的通知》(鲁国税发〔2009〕69号)同时废止。

特此公告。

附件:

1、《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清单申报汇总表》

2、《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专项申报汇总表》

3、《资产损失专项申请报告表》

4、《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资产损失清单申报汇总表》

5、《山东省国家税务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公告》解读

企业坏帐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申请报告 篇6

一、资产损失的概念

1.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用于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各类垫款、企业之间往来款项)等货币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以及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权益)性投资。

2.准予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包括:

(1)实际资产损失:企业在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合理损失。在其实际发生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申报扣除。

(2)法定资产损失:企业虽未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但按规定条件计算确认的损失。在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证据资料证明该项资产已符合法定资产损失确认条件,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申报扣除。(如坏账准备)

3.企业以前发生的资产损失未能在当年税前扣除的,按规定向税务机关说明并进行专项申报扣除。其中:

(1)实际资产损失※,准予追补至该项损失发生扣除,其追补确认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五年,※但因特殊原因形成(包括○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遗留、○企业重组上市过程中因权属不清出现争议而未能及时扣除、○因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而形成的以及政策定性不明确而形成的等)的资产损失,其追补确认期限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可适当延长。

(2)法定资产损失,应在申报扣除。

4.企业因以前实际资产损失未在税前扣除而多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可在追补确认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款中予以抵扣,不足抵扣的,向以后递延抵扣。

企业实际资产损失发生扣除追补确认的损失后出现亏损的,应先调整资产损失发生的亏损额,再按弥补亏损的原则计算以后多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并进行相应的税务处理。

二、资产损失扣除政策

资产损失的认定(共性的是强调净损失)

(一)现金

(二)货币性资金:强调存入法定具有吸收存款职能的机构形成的存款损失。(不包LPage 1 of 5 括非法集资和放高利贷)

(三)企业除贷款类债权外的应收、预付账款的资产损失认定条件:

1.债务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被撤销,或者被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其清算财产不足清偿的;

2.债务人死亡,或者依法被宣告失踪、死亡,其财产或者遗产不足清偿的;

3.债务人逾期3年以上未清偿,且有确凿证据证明已无力清偿债务的;

4.与债务人达成债务重组协议或法院批准破产重整计划后,无法追偿的;(营业外支出)

5.因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导致无法收回的;

6.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四)贷款类债权

(五)股权投资的资产损失确认条件:

1.被投资方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被撤销,或者被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的;

2.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连续停止经营3年以上,且无重新恢复经营改组计划的;

3.对被投资方不具有控制权,投资期限届满或者投资期限已超过10年,且被投资单位因连续3年经营亏损导致资不抵债的;

4.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完成清算或清算期超过3年以上的;

(六)企业因存货盘亏、毁损、报废、被盗等原因不得从增值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可以与存货损失一起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回忆一下】某外商投资者开办的摩托车生产企业。发生非正常损失,损失不含增值税的原材料金额32.79万元(其中含运费金额2.79万元)。

『正确答案』进项税额转出=(32.79-2.79)×17%+2.79÷(1-7%)×7%=5.1+0.21=5.31(万元)

资产损失=32.79+5.31=38.1(万元)

(七)已经扣除的资产损失,在以后纳税全部或者部分收回时,其收回部分应当作为收入计入收回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

(八)境内、境外营业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应分开核算,对境外营业机构由于发生资产损失而产生的亏损,不得在计算境内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LPage 2 of 5

三、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

(一)申报管理

1.企业资产损失分为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两种形式。其中,属于清单申报的资产损失,企业可按会计核算科目进行归类、汇总,然后再将汇总清单报送税务机关,有关会计核算资料和纳税资料留存备查;属于专项申报的资产损失,企业应逐项(或逐笔)报送申请报告,同时附送会计核算资料及其他相关的纳税资料。

2.下列资产损失,应以清单申报的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

(1)企业在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公允价格销售、转让、变卖非货币资产的损失;

(2)企业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

(3)企业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

(4)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发生的资产损失;

(5)企业按照市场公平交易原则,通过各种交易场所、市场等买卖债券、股票、期货、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发生的损失。(公平第三方可以视同正常)

上述以外的资产损失,应以专项申报的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企业无法准确判别是否属于清单申报扣除的资产损失,可以采取专项申报的形式申报扣除。

3.在中国境内跨地区经营的汇总纳税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以下规定申报扣除:

(1)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除应按专项申报和清单申报的有关规定,各自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外,各分支机构同时还应上报总机构;

(2)总机构对各分支机构上报的资产损失,除税务机关另有规定外,应以清单申报的形式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申报;

(3)总机构将跨地区分支机构所属资产捆绑打包转让所发生的资产损失,由总机构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专项申报。

4.企业因国务院决定事项形成的资产损失,应向国家税务总局提供有关资料。国家税务总局审核有关情况后,将损失情况通知相关税务机关。企业应按要求进行专项申报。

(二)资产损失确认证据

1.外部证据:①司法机关的判决或者裁定;②公安机关的立案结案证明、回复;③工商部门出具的注销、吊销及停业证明;④企业的破产清算公告或清偿文件;⑤行政机关的公文;⑥专业技术部门的鉴定报告;⑦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的经济鉴定证明;⑧仲裁机构的仲裁文书;⑨保险公司对投保资产出具的出险调查单、理赔计算单等保险单据;⑩符合法律规LPage 3 of 5 定的其他证据。

2.内部证据:①有关会计核算资料和原始凭证;②资产盘点表;③相关经济行为的业务合同;④企业内部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文件或资料;⑤企业内部核批文件及有关情况说明;⑥对责任人由于经营管理责任造成损失的责任认定及赔偿情况说明;⑦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和企业财务负责人对特定事项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的声明。

(三)资产损失认定相关证据资料:

1.企业逾期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在会计上已作为损失处理的,可以作为坏账损失,但应说明情况,并出具专项报告。

2.企业逾期一年以上,单笔数额不超过五万或者不超过企业收入总额万分之一的应收款项,会计上已经作为损失处理的,可以作为坏账损失,但应说明情况,并出具专项报告。

3.存货报废、毁损或变质损失该项损失数额较大的(指占企业该类资产计税成本10%以上,或减少当年应纳税所得、增加亏损10%以上,下同),应有专业技术鉴定意见或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等。

4.注意存货、固定资产损失确认时资产盘亏、报废、毁损、被盗等各种情况证据的差异。

5.企业对外提供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担保,因被担保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而承担连带责任,经追索,被担保人无偿还能力,对无法追回的金额,比照应收款项损失进行处理。

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担保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与本企业应税收入、投资、融资、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担保。

6.下列股权和债权不得作为损失在税前扣除:

(1)债务人或者担保人有经济偿还能力,未按期偿还的企业债权;

(2)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各种形式、借口逃废或悬空的企业债权;

(3)行政干预逃废或悬空的企业债权;

(4)企业未向债务人和担保人追偿的债权;

(5)企业发生非经营活动的债权;

(6)其他不应当核销的企业债权和股权。

7.其他可以作为资产损失的确认情形:

(1)企业将不同类别的资产捆绑(打包),以拍卖、询价、竞争性谈判、招标等市场方式出售,其出售价格低于计税成本的差额;

LPage 4 of 5

(2)企业正常经营业务因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而出现操作不当、不规范或因业务创新但政策不明确、不配套等原因形成的资产损失,应由企业承担的金额;

(3)企业因刑事案件原因形成的损失,应由企业承担的金额,或经公安机关立案侦查2年以上仍未追回的金额。

8.其他相关证据资料见教材。

【典型例题-2012年单选】下列关于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

A.企业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应以清单申报的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

B.企业无法准确判别是否属于清单申报时,可以采取专项申报的方式申报扣除

C.企业申报资产损失税前扣除过程不符合税法要求并拒绝改正的,税务机关有权不予受理

D.专项申报的资产损失不能在规定时限内报送相关资料的,经企业核实可以延期申报(经主管税务机关同意后,可适当延期申报)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选项D,属于专项申报的资产损失,企业因特殊原因不能

在规定的时限内报送相关资料的,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经主管税务机关同意后,可适当延期申报。

企业坏帐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申请报告 篇7

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与取得应税收入有关的资产损失,包括现金损失、存款损失、坏账损失、贷款损失、股权投资损失以及固定资产和存货的损失、毁损、报废、被盗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及其他损失。

(一)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原则

税前扣除项目的确认一般要遵循六项原则:一是真实性原则。即企业能够提供证明其有关支出确属已经实际发生的适当凭据。二是权责发生制原则。即企业应在费用发生时而不是实际支付时确认扣除。三是配比原则。即企业发生的费用应在费用应配比或应分配的当期申报扣除。企业在某一纳税年度应申报的可扣除费用不得提前或滞后申报扣除。四是相关性原则。即企业可扣除费用从性质和根据上必须与取得应税收入相关。五是确定性原则。即企业可扣除的费用不论何时支付,其金额必须是确定的。六是合理性原则:即企业可扣除费用的计算和分配方法应符合一般的经营常规和会计惯例。

(二)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内容

根据《办法》,下列资产损失属于由企业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一是企业在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因销售、转让、变卖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存货发生的资产损失;二是企业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三是企业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四是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发生的资产损失;五是企业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证券交易场所、银行间市场买卖债券、股票、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发生的损失;六是其他经国家税务总局确认不需经税务机关审批的其他资产损失。

二、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会计处理

由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涉及的内容较多,本文重点对其会计处理进行探讨。

(一)坏账损失的会计处理

企业由于发生呆账、坏账而产生的损失,就是呆账、坏账损失,如债务人被依法宣告破产、撤销,其剩余财产确实不足清偿的应收账款,债务人死亡或者依法被宣告死亡、失踪,其财产或者遗产确实不足清偿的应收账款;债务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以及财产确实无法清偿的应收账款,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经法院裁决,确实无法清偿的应收账款(逾期3年以上仍未收回的应收账款)。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坏账损失,原则上应按实际发生额据实扣除,报税务机关批准,也可提取坏账准备。根据《办法》,坏账损失属于第一类的资产损失。提取坏账准备的纳税人发生的坏账损失,应冲减坏账准备金,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超过已提取的坏账准备的部分,可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已核销的坏账收回时,应相应增加当期的应纳税所得。

(二)固定资产损失的会计处理

根据《办法》,企业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应当在税前扣除,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如果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预期数与原先的估计数有重大差异,则应当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同时《办法》规定房屋、建筑物计提折旧的最低年限为20年。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由纳税人提出申请,经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企业发生固定资产损失时,按损失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借记“待处理资产损益”科目,按已提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已提减值准备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固定资产原价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报经批准转销时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待处理资产损益”科目。

(三)股权损失的处理

我国会计制度规定对外进行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视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采用成本法核算时,股权持有期间内,企业应于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确认投资收益。采用权益法核算时,股权持有期间,企业应于每个会计期末,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净亏损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如被投资单位发生净亏损,则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但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减记至零为限。新企业所得税法对股权分为处置损失的处理和持有损失的处理两类。1.股权处置损失的处理。企业股权投资损失是指企业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的收入减去股权投资成本后的余额。《企业所得税法》第14条规定,企业对外投资期间,对投资资产的成本,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而实施条例第71条规定,企业在转让或者处置投资资产时,投资资产的成本,准予扣除。实施条例第32条规定:企业发生的损失,减除责任人赔偿和保险赔款后的余额,依照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扣除。《通知》明确规定:股权投资损失可以作为资产损失处理。按确认的损失额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贷记“长期投资”科目等。2.股权持有损失的处理。《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股权持有期间所确认的损失,一般是不允许税前扣除的。符合下列五类情形之一的,减除可收回金额后确认的无法收回的股权投资,可以作为股权投资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一是被投资方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被撤销,或者被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的。二是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连续停止经营3年以上,且无重新恢复经营改组计划的。三是对被投资方不具有控制权,投资期限届满或者投资期限已超过10年,且被投资单位因连续3年经营亏损导致资不抵债的。四是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完成清算或清算期超过3年以上的。五是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按确认的损失额,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等。

三、优化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会计处理的配套措施

(一)严格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所得税政策

对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要认真落实,只要符合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决不以税收任务为由任意减少对企业的减免税支持。比如对改组改制后办理变更登记的企业,在改革前享受的税收优惠尚未期满的,改革后仍然符合税收优惠政策的,继续享受税收优惠至期满,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在税收优惠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要进一步规范,同时对享受优惠政策对象的具体条件进行限定,如生产科技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就应当给予扶持,而不是简单地按新旧企业来划分。

(二)健全企业资产评估机构的法律法规

目前,关于企业资产的评估,从评估机构的确定到评估人员组成及评估的内容、范围、监督等都缺乏完整的法律制度的规定。因此作好评估机构的立法工作已迫在眉睫。从现阶段看,应在立法上确定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应具备的资质,规定必须拥有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工程技术、市场营销、财务会计、法律、经济管理、策划等方面的人员组成执业队伍,对机构的工作程序、方式、应遵循的原则及法则给予详细地规范。

(三)简化资产损失审批手续

在资产损失中,以前所采用的层层审批制度,导致信息传递链过长引起的信息失真;新《办法》规定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不得实行层层审批,企业可向所在地县(区)级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也可直接向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负责审批的税务机关申请,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前的种种弊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四)适当调整税收政策

上一篇:年最新关于我的新年计划作文500字下一篇:秘书资格证考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