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流程(共10篇)
优化急诊流程 篇1
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 担负抢救危重患者的重任, 其抢救水平是医院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体现, 而急诊输液是患者治疗的最后一道程序, 因此, 优化急诊输液流程, 对于提高急诊室护理服务质量, 改善医患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2]。为探讨优化急诊输液流程的临床应用效果, 对笔者所在医院优化急诊输液流程前后所收治的240例患者进行了研究, 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12月期间, 于笔者所在医院实施优化急诊输液管理模式后进行急诊输液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设为优化后, 其中男56例, 女64例, 年龄5~75岁, 平均 (42.6±17.2) 岁。并与2014年3-6月未实施优化急诊输液时所收治的120例患者进行比较, 设为优化前。其中男59例, 女61例, 年龄5~76岁, 平均 (42.4±17.4)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接药班工作流程优化
先看注射证, 询问患者姓名, 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输液输液单:时间、署名、用药、输液总瓶数及每瓶是今天的第几瓶。严格三查七对, 注意避免书写错误→正确标记注射证:划输液天数→接药告知:输几天、每天各输几瓶及输液时注意事项, 确保无遗漏项目→查清药、查收费。做到药物正确、合理收费→送药品、指方向。向患者详述输液流程并确保患者明白→做输液患儿手托, 整理护士站。
接药班工作重点: (1) 核对患者的用药及收费情况:大人6元/ (瓶·d) , 儿童9元/ (瓶·d) , 加1瓶需加药的另加一元, iv, 2.3元/次。 (2) 把接药 (如“2-1”、“2-2”) 都写上, 如果只有一瓶的需加上座位号。最后一瓶均需写上座位号。 (3) 注射证最下面一排数字为输液天数, 输液1 d完毕后应往后划掉, 以后每天来输液往前划一数字, 直至划到“1”为止。 (4) 告知患者一共需输液几天, 每天几瓶, 每瓶药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注意事项, 注射证和输液牌 (第1瓶既是座位号又是换接瓶的号码) 在输液时给, 一瓶的不给输液牌, 只输一天或最后一天以及要带回的注射证要收掉, 其他请保管好注射证明天带来。 (5) 患者今日所需药物、输液单、注射证、输液牌 (只有一瓶的不需放) 一起放入篮子里递给治疗者。 (6) 告知患者如何进行输液:大人应坐在指定位置上等候 (五、六、七区100~157号) , 有护士前去输液;儿童则前往吧台输液, 输上后坐在指定位置 (上午第一套牌子;一~四区1~92号) 输液。第一套1~157号发完后, 大人及儿童患者均需找空位坐, 必要时请巡视班协助找寻空位。 (7) 用药注意事项:头孢类药物在用药前12 h、用药期间及用药后7 d禁食含酒精类食物;阿奇霉素输液时滴注速度要慢, 容易产生胃肠道反应, 尽量避免空腹服药;多西环素输液速度要慢, 因其易刺激血管引起疼痛;热毒宁与抗生素类药物联用时, 要先用抗生素, 且注意控制输液速度;使用青霉素时, 应首先询问患者的皮试情况, 不能空腹使用, 且皮试时间应≤72 h。
1.2.2 治疗班工作流程的优化
统计需上报供应室的一次性用物及无菌物品, 确保所需物品齐全, 且数量适中→清点治疗室常用药品、物品, 物品基数应符合, 每班值班人员按时签名→准备加药所需的用物, 其中安尔碘、溶媒等应标明开瓶日期及具体时间→按接药顺序并核对注射证贴输液单、加药, 应严格查对, 看清楚药名、剂量及液体种类→加药后及时签名、贴瓶口贴→第二天有液体的应将注射证和液体一同拿出按顺序排放到长台→整理药品和治疗台、抽屉, 液体物品应排放整齐, 保证治疗台、抽屉清洁→整理并备齐无菌物品和一次性用物, 保持柜内物品清洁, 物品摆放整齐→做好交接班工作, 确保交接清楚, 尤其是药品交接。
1.2.3 巡回班工作流程优化
准备输液盘、将干缸放置盘内。注意保持输液盘清洁、盘内物品放置便于操作, 干缸注明时间→准备头皮针、棉签、胶布等常用物。保持抽屉内备用物品放置整齐、分区→垃圾桶放置于合适的位置, 合理分类→用5 ml注射器抽吸NS, 打头皮针时用。注射器应用无菌治疗巾包裹严实→按顺序为患儿输液。严格查对制度、力求一针见血→将患者今日的输液总瓶数告知家属, 如果有接瓶者应将红牌发给家属, 嘱咐其更换液体时用并且坐在相对应的位置上, 有注射证的应把注射证返回给患者。家属应严格遵循医嘱, 妥善保管好证牌→调节滴注流速, 做好用药宣传教育工作。依据患者年龄、病情、药物等合理调节→指导并协助家属抱小孩, 避免拉、拽、碰等激烈行为→必要时协助成人输液, 注意严格三查七对, 做好宣教工作→工作完毕后, 做好交接班, 确保交者和接者均清楚明白。
1.2.4 更换液体流程优化
接收患者红色输液牌, 查询患者姓名→按照号码找到绿色输液牌, 核对患者姓名是否正确→查看输液药物质量, 是否有变质或皮塞→到患者身边, 询问患者姓名, 并和患者及其家属共同核对→再次核对输液牌号→所有信息核对无误后, 签上换液体时间及姓名→更换液体, 调节滴速→再次核对空输液袋及更换液体袋上姓名→将红、绿输液牌连接, 放置治疗车抽屉内。此外, 如果患者有3瓶以上液体, 则红色输液牌应在患者更换最后一瓶时收回。
1.2.5 拔针流程的优化
拔针前必须遵循“二问”和“一看”原则, 即询问输液瓶数及有无输液牌, 查看输液瓶号, 确认无误后即可拔针。拔针时应掌握角度, 以免损伤患者的皮肤, 尤其是小儿输液, 动作应轻柔。拔针后嘱咐患者继续按压5~10 min左右至不出血为止。应注意的是:指示号“2-1”表示输液总瓶数为2瓶, 当前瓶为第1瓶, “2-2”表示总共2瓶, 当前瓶为第2瓶。“3-1”、“3-2”、“3-3”以此类推, 若患者有3瓶或3瓶以上液体, 则红色输液牌在患者更换最后一瓶时收回。
1.3 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优化前后两组患者的等候时间、护士工作效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 比较两种流程的应用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流程优化前后等候时间、工作效率比较
优化后等候时间、护士工作效率显著优于优化前患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优化前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优化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优化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急诊输液是医院为患者提供服务的最后一个环节, 患者经过挂号、诊疗、交费、取药等多重手续后, 如果在急诊输液医院未能提供优质的服务, 极易激发患者不满情绪, 引起医患矛盾[3,4]。加之急诊室患者多病情危重、用药范围广、剂量大, 护理人员工作繁重, 不可避免出现护理漏洞或缺陷, 引起患者不满[5,6,7]。本研究从接药班、治疗班、巡回班、更换液体、拔针等多方面探讨优化急诊输液工作流程的临床应用效果, 数据表明, 优化后等候时间、工作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得到显著提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赖碧娟[8]对600例急诊输液患者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优化急诊输液流程管理后, 患者排队等候时间、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护士的工作效率均得到显著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与本研究结果相符合。
综上所述, 优化急诊输液流程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等候时间, 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优化急诊输液流程的应用效果, 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优化急诊输液流程前后患者各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优化前患者给予传统急诊输液流程, 优化后患者实施优化急诊输液流程管理。分析比较优化前后患者等待时间、护士的工作效率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与优化前患者相比, 优化后患者排队等候时间明显较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优化后护士工作效率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优化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优化急诊输液流程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等候时间, 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诊输液,优化,护理
参考文献
[1]蔡晓红.优化流程在急诊输液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 2014, 14 (3) :69-70.
[2]陈丽芳.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9) :47-48.
[3]王永坤, 潘菲, 唐婵懿, 等.急诊输液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 2012, 12 (12) :893-894.
[4]王慧娟, 吴炜炜, 刘佩吟, 等.急诊输液流程改进的实践及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7) :672-674.
[5]丁玲.急诊输液护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预防策略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8) :302-303.
[6]徐红.流程再造管理对急诊输液患者护理效果及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11) :2641-2643.
[7]彭婕, 唐咏梅, 王皓, 等.优化门急诊输液流程提升药学服务质量[J].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4, 22 (1) :90-91.
[8]赖碧娟.优化急诊输液流程管理的方法及其效果研究[J].吉林医学, 2011, 32 (3) :576-578.
优化急诊流程 篇2
为方便患者看病就医,提高医院诊疗工作效率,医院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优化门急诊环境与流程。
一、调整门急诊科室布局,缩短距离,将B超室、心电图室、检验科等科室相对布置集中,,将挂号、收费、取药一站式安排,减少患者移动的距离。
二、设立残疾人、70 岁以上老人和儿童等优先挂号窗口。
三、建立急救“绿色通道”,实行先诊疗,后交费。
四、提供人性化服务,完善门急诊标识,设置预约服务窗口及导医对患者诊疗路径进行合理安排,增设轮椅,实施急诊陪送。
五、各种检查保证及时出报告,DR、CT等大型检查做到当天开单、当天检查,有效地解决了患者等候检查时间长的问题。
六、开设双休日、节假日和夜间门诊,延长门诊服务时间,有效缓解患者看病难、看专家难的问题。
七、改革交费方式,建立完善计算机收费系统,取消划价环节,各项检查和药品价格自动生成。推行预付金制度,患者先将现金存入卡中,由检查执行科室刷卡计费,最后统一结算,一单到底,避免了反复交费。
八、改善收费、药房、医技等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实施首问负责制,实行医护等各类人员的服务规范,提倡微笑服务与温馨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切实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价廉、有效的服务。
优化急诊流程 篇3
【关键词】 急诊联动流程;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诊内镜下治疗;临床优势分析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急诊科常见急危重症,早期明确诊断、早期合理治疗关系到救治成功与否。急诊胃镜检查既可以快速明确出血部位、出血原因,又可以同时行胃镜下快速止血治疗,不失为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良好急救手段。但是,患者大量或快速的失血引起的躁动不安、循环状态不稳定、大量呕血可能导致的误吸、清醒状态下胃镜操作困难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急诊胃镜检查及治疗的安全实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院急诊科通过建立急诊ICU与内镜中心、血库、麻醉科、普外科、手术室等科室的协作,建立了一套急诊联动流程,用于急诊救治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难题,明显缩短了患者的诊断时间,显著提高了内镜下治疗止血成功率。在降低胃镜检查治疗风险率、减少输血量及住院费用方面取得了理想效果。现就该机制启动后急诊救治上消化道大出血56例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选择自2010年1月~2013年6月,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56例,全部患者呕血量均在1000ml 及以上,急性失血病程在0.5~4h,全部病例均未经院外止血治疗。最小年龄26岁,最大年龄78岁,平均年龄55.3岁。有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病史24例,肝癌病史4例,胃癌病史3例,食管裂孔疝病史一例,食道癌病史1例,胃溃疡病史7例;特发性门脉高压病史3例,原因不明者13例。
1.2 方 法
1.2.1 急诊基础治疗方法 ①补充血容量预防或纠正休克、生长抑制素施他宁250ug/H泵入以减少内脏血流、立止血1KU静脉注射改善凝血功能,奥美拉唑40mg静脉注射以抑酸等基础对症支持治疗。②抽血急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及镜前传染病筛查。急诊结果检出后通知血库备血。初次评估病情,同时通知急诊内镜医师、急诊麻醉医师到位。③转送至急诊ICU监护生命体征,对患者家属进行病情、治疗方案沟通并签署相关医疗文书。行深静脉置管术,经鼻气管插管术,在预防及纠正休克的过程中准备行无痛胃镜急诊ICU床旁诊断及治疗术。
1.2.2 胃镜治疗方法 再次评估病情合格者,行急诊ICU床旁无痛胃镜检查。对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黏膜撕裂者行内镜下喷洒巴曲酶法、激光凝固法;
对单纯性胃、十二指肠溃疡者行内镜下肾上腺素注射法或喷洒巴曲酶法;对胃、十二指肠溃疡胃动脉破裂出血者,行激光凝固法或钛夹治疗;
对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者,行胃底曲张静脉硬化注射治疗。对单纯性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者,采取套扎治疗;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部位多且量大者,先采用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择期内镜套扎硬化治疗。
1.2.3 观察急诊胃镜操作时间,镜下治疗24h内止血有效率、有无并发症。
2 结 果
诊断结果:单纯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5例,单纯性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9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1例,贲门撕裂综合征出血4例,食管裂孔合并出血2例,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动脉破裂出血11例,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7例,胃癌食管癌性出血7例。
治疗结果:镜下止血有效率96.4%(54/56)。2例止血失败。1例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部位多且量大,先采用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择期内镜套扎硬化治疗。1例通过胃镜检查未发现出血病灶改为血管造影检查。全部病例镜下操作时间在15~60min,无明显不良反应。
3 讨 论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急诊科常见急危重症,早期有效止血和保证循环稳定是抢救的关键点。我院结合优化内科治疗方案和先进内镜下治疗技术,建立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急诊联动流程包括:①急诊科早期评估患者危重程度,及时进行基础优化内科治疗检查方案。②将重症患者及时转送急诊ICU进行救治。③将传统的胃镜室操作转移至急诊ICU进行床旁无痛内镜下诊断治疗。④检验科、血库快速反应联动协助救治。⑤根据病情请普外科、放射科医师会诊,在内镜下检查和止血失败时,及时进行血管造影检查或改为外科手术治疗。
上消化道大出血来势凶猛,常伴有烦躁,剧烈呕吐,大量便血,迅速出现休克,严重者呕吐物引起窒息。将传统的于胃镜室进行的操作移至急诊ICU有以下优点。①急诊ICU监护设备、抢救设备齐全,借助ICU的监护设备、抢救设备,在ICU医师合作下可以早期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快速输液、输血,利于预防或迅速纠正休克,维持循环最大程度降低大出血患者循环衰竭风险。②内镜医师到达,协同急诊医师共同对患者病情再次评估,评价内镜诊治风险及获益程度,初步制订诊治方案,告知患者及(或)家属内镜诊治重要性、并发症及相关事项,患者及(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可在短时间内完成。③早期行气管插管,有效防止血凝块误吸或窒息。患者在ICU镇静状态下气管插管依从性更好,气管插管使静脉麻醉安全性提高。④在无痛状态下进行操作,患者舒适无痛苦,操作稳定性好,最大程度避免了因患者剧烈呕吐,躁动不安造成的操作不到位,防止穿孔、等并发症发生。⑤麻醉医师协助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同时可防止静脉麻醉状态下低氧血症。⑥由急诊医师,麻醉医师和内镜医生合作共同参与急救,多科会诊机制集合多人智慧,可以争取治疗时间,快速、有序地开展最合理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龚兰生.内科手册[M].5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 吴云林.上消化道出血休克的急诊内镜诊断和治疗[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4(4):308-309.
[3] 莫翠毅.急诊胃镜与择期胃镜针织上消化道出血对比研究[J].天津医药,2013,39(1):83-84.
优化急诊流程 篇4
关键词:急诊护理优化路径,急性呼吸衰竭,急救
我院在2014年1月- 2015年1月收治急性呼吸衰竭患者80例, 其中40例作为试验组。试验组采用急性呼吸衰竭护理流程优化路径措施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急诊患者8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 试验组女28例, 男12例, 年龄41 ~ 78岁, 中位年龄66. 1岁。对照组女19例, 男21例, 年龄38 ~ 81岁, 中位年龄66. 7岁。按动脉血气分析分类: Ⅰ型呼吸衰竭38例, 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9例; Ⅱ型呼吸衰竭42例, 2组各21例; 按引起呼吸衰竭的病种分类: 脑血管意外15例: 试验组8例, 对照组7例; 药物中毒2组各4例; 呼吸肌麻痹2组各3例; 肺梗塞2组各6例、ARDS2组各3例,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
1. 2. 1对照组: 根据医师医嘱对患者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流程, 抢救护理工作进行过程无程序化。
1. 2. 2试验组
1. 2. 2. 1就诊标识路线优化路径: 就诊抢救全过程由地线和壁线同时指向, 方便患者和家属。
1. 2. 2. 2信息传递流程优化路径: 窗口接诊的护理人员向抢救间值班首先报警发出红灯信号灯、电话值班人员与迎接同时进行, 便接待便询问病情。
1. 2. 2. 3药品、机械准备路径优化: 呼吸衰竭抢救每处理完一例立即处理污染物, 为下一个患者备好气管插管包、血氧分析仪、备齐抢救药品、吸氧装置, 二人核对确定后备用, 等待下一个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
1. 2. 2. 4实施抢救阶段路径优化: 定人: 按二加一组合, 即两条优化路径, 加协调工作, 中级技术职称以上承担大型检查工作; 定岗: 设计呼吸衰竭抢救两条路线, 除, 每个人在掌握抢救理论和技能提前培训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技术, 吸氧、吸痰、血氧分析仪观察使用, 以优化抢救路径科室行规的形式, 要求每个人必须掌握两条路线: 分设备抢救优化路径: 气管插管、吸氧、 吸痰、观察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改善情况和无菌操作优化路径, 包括采血、建立静脉通道, 观察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 及时报告医师根据医嘱及时调节用量。定责, 各负其责。
1. 2. 2. 5协调: 护士长和副主任职称以上的护理主管给予协调、组织作用, 完善特大抢救工作。
1. 2. 2. 6医护合作流程优化路径: 随时将观察到的患者病情变化的信息告知医师, 是医师处于抢救患者中跟护士同步掌握第一手资料, 及时调整用药, 争分夺秒救治生命。
1. 2. 2. 7告知与沟通路径优化: 在患者生命垂危时, 也便抢救便告知, 鼓励患者做好战胜疾病的信心, 让患者处处能够听到护士的指导, 减少痛苦。协调人员要做好家属的告知, 并安慰家属, 及时通报对患者抢救情况和病情的变化情况。
1. 2. 2. 8病情评估: 抢救30min后, 评估耗时, 病情发生的变化并病情要补记好危重患者的特护记录。包括包括生命体征变化、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气分析检测结果。协助医师对患者病情进行进一步评估, 并定期检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情变化, 掌握患者的动态病情信息, 为急救的顺利进行提供科学的依据。做好交接班工作。
1. 3评价指标对抢救耗时、血氧分压测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供氧时间、急救总耗事; 动脉血气分析; 在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自主呼吸恢复复时间比较。
1. 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 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 比较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 ) 表示, 比较应用 χ2检验。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急救时间评估试验组血气检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 静脉通道建立时间、总耗时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2. 2血气分析抢救30min后, 试验组血气分析氧分压 ( Pa O2) 、二氧化碳分压 ( Pa CO2) 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2。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2. 3满意度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对护士态度、护理水平、健康教育等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3。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3讨论
呼吸衰竭的诊断: 根据动脉血 ( 或动脉毛细血管血) 血气分析作出诊断比较可靠。Pa O2< 8. 0k Pa ( 60mm Hg) , Pa CO2> 6. 0k Pa ( 45mm Hg ) , Sa O2< 0. 91, 为呼吸功能不全; Pa O2≤ 6. 67k Pa ( 50mm Hg) , Pa CO2≥6. 67k Pa, Sa O2< 0. 85, 为呼吸衰竭[1]。临床上可根据存在原发疾病, 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及甲床发绀等作出诊断。近几年来, 呼吸衰竭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多学科疾病加重累计造成的, 尤其呼吸道传染病, 各种肺病: 病毒性肺炎、肺肿瘤等及心、脑血管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等累及到肺功能, 造成衰竭, 因此呼吸衰竭的抢救是急诊工作的重要抢救项目, 时间就是生命, 抢救时间、抢救路径涉及患者生死存亡。随着人们社会环境改变和生活方式也不断改变, 呼吸衰竭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轻者影响到患者的健康, 中者威胁患者的生明安全[2],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路径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全科医护人员相互配合, 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 采取四定模式进行急救。本结果表明, 试验组血气检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总耗时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抢救30min后, 试验组血气分析氧分压 ( Pa O2) 、二氧化碳分压 ( Pa CO2) 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对护士态度、护理水平、健康教育等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本研究中将把从业人员培训纳入重要工作, 只有一支快速反应的应急队伍才能打好为患者的抢救赢得时间。同时, 组成以护士长为主要负责人, 采取责任到人的护理模式, 方便对每一位患者进行周到细致的护理, 并能对护理治疗进行较好的控制[3~6]。 其中, 还有针对性地总结了定位、定责、有组织地多组合的分工合作的护理模式, 确保患者的急救, 从而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对呼衰的急救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利于缩短患者抢救时间, 提高抢救效果,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更有利于患者预后恢复,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钟南山.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引起的呼吸衰竭[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2:225-235.
[2] Pauwels RA, Buist AS, Calvedey PM.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NHLBI/WHO 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GOLD) Workshop Summary[J].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01, 39 (4) :1256-1276.
[3] Kepron W, Chemiack RM.The ventilatory response to hypercap-nia and to hypoxemia in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J].American Review of Respiratory Diseases, 1973, 152 (4) :843-850.
[4] Tardif C, Bonmarchand G, Gibon JF.Respiratory response to CO2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1993, 310 (5) :619-624.
[5] Altose MD, Mccauley WC, Kelsen SG.Effects of hypercapnia and inspiratory flow-resistive loading and respiratory activity in chronic airway obstruction[J].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1977, 28 (3) :500-507.
急诊手术流程 篇5
病例一:
姓名:杨月新 性别: 男
年龄:59 病区:肝胆外科
床号 : 17
住院号:0117343 术前诊断:
腹部闭合伤、脾破裂?
拟施手术:
剖腹探查术
术后诊断:
脾破裂
手术名称:
脾切除术
手术日期:2008 年月 17 日
手术时间:14:00
急诊手术工作流程:
1、病人在急诊室就诊(或急救中心去院外接病人)。
2、在急诊室初步抢救,做各项检查;明确手指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同时电话通知相关病区和手术室和麻醉科。
3、接电话通知,手术室护士立即做好急诊手术准备。
4、由病区主管医生填写手术通知单(电脑联网);
5、巡回护士令工友用手术专用车接病人(特别危重的病人可由急诊室护士直接护送至手术室),与病区(或急诊室)护士做好交接工作,送入指定手术间;
6、巡回护士为病人建立静脉通路,协助麻醉师做好麻醉;
7、手术开始前,洗手护士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物品并记录;
8、安置手术体位,准备手术;
9、配合手术,及时提供术中所需物品,共同清点及时记录;
10、手术完毕,由麻醉师、巡回护士、手术室工友共同护送病人;
11、全麻病人护送至恢复室;硬膜外麻醉、局部麻醉病人护送到病房,做好交接工作。
12、术后随访、评价。
急诊手术护理流程具体工作内容(编号与以上流程相对应):
1、1 急诊室护士用专用推车,在急诊室门口等候救护车及病人;
1、2 接病人后立即送入急救室。2、1 急诊医生初步检查; 2、2 立即心电监护,做各项检查(如B超、CT、血常规等),2、3 配好术中用血,必要时马上输血。2、4 电话通知肝胆外科、手术室、麻醉科 3、1 术间温度调至22℃~24℃为宜; 3、2 检查抢救车药品和物品是否齐全等)。3、3 中心吸引、中心供氧设备检查; 3、4 常用物品准备:电刀/吸引器/手术器械/一次性物品/敷料/药品;
4、/ 5、1 巡回护士门口迎接病人; 5、2 与病区(或急诊室)护士根据手术病人交接单逐项核对后送入手术间; 5、3 核对:姓名/性别/年龄/病室/床号/住院号/术前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药物过敏 /血常规/术前四项化验(艾滋病、梅毒、乙肝表面抗原、丙肝)。
5、5 检查:皮肤准备/术前医嘱执行情况/禁带物品(首饰、假牙等)/病历/化验单/X光片 /术中带药/备血情况。6、1 给病人吸氧、保暖 6、2 根据病情放置合适的留置针、需几路静脉通路,并做好输血准备; 6、3 协助麻醉师抢救、摆好麻醉体位、用药等。
7、/ 8、1 根据手术需要固定好体位; 8、2 安置电刀电极板; 8、3 协助手术人员穿衣、就位; 8、4 调整灯光。9、1 术中所需物品随时供应,随时调节灯光; 9、2 术中遵麻醉医嘱及时输血、血浆; 9、3 关闭体腔前/关闭体腔后/手术结束前,洗手护士、巡回护士共同清点器械、纱布、缝针等所有手术物品;
9、4 术中所增减物品反复核对、及时记录。10、1 手术结束包扎切口敷料,检查皮肤完整性; 10、2 用10%甲醛固定手术标本,及时送病理检验; 10、3 病历、X光片、所带物品随病人护送,与恢复室或病区护士交接班; 10、4 整理、消毒手术间,物归原处。
11、/ 12、1 术后2—3天手术室巡回护士对病人随访; 12、2 查阅病历、伤口愈合情况、病人满意度。
五、急诊与病房管理流程及交接规范 急诊与病房交接规范
1、急诊危重病人入病房前,由急诊分诊护士护送检查后送入病房,与病房值班护士
交接签字。一般病人的检查与入院,分诊护士应给予热情指导,必要时予以护送。
2、为保障危重病人绿色通道通畅,急诊分诊护士先电话通知相关检查科室做好优先检查准备,必要时立即电话通知相应的住院科室,并告知入院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的病情与护理措施,以便提前做好接待危重病人的抢救准备。
3、病房接到电话后,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并作好接待准备,根据病人情况准备好床单位及抢救用物(心电监护仪、输氧用物、吸痰用物等)并检查设备的性能情况,主动迎接新病人。
4、分诊护士护送危重病人到相关科室时,主动协助科室护士安排病人,交接病人门诊病历及相关资料,交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史及病情,包括神志、瞳孔、T、P、R、Bp、抢救经过、所做检查及结果,目前用药情况,穿刺部位,各种管道,到院时间。
5、病房护士要认真听取、接、查分诊护士所交内容,在病人交接记录本上双方签名,分诊护士将用物整理带回急诊科。
急诊与病房交接流程
六、急诊与手术室管理流程与交接规范 急诊与手术室的交接流程
急诊与手术室的交接规范
1、急诊分诊护士接到需急诊入手术室手术的病人时应立即通知手术室及手术相应的科室做好准备,并告知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情,以便手术室及相关科室作好相对应的准备。
2、查输液通道是否通畅,协助做好各种必要的检查并收集好结果。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对病人的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外科值班医生,协助急诊科护士抢救病人和做好术前准备。
(1)、手术室接到分诊护士的电话立即通知麻醉师并做好手术准备,必要时通知二线班协助抢救。
(2)、手术室接到电话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到手术室抢救病人,并协助科室的其他值班医生和做好接收新病人的准备。
(3)、特危重的抢救病人应由分诊护士和急诊外科医生在病人有输液输氧的情
况下共同护送至手术室,一般需急诊手术的病人由分诊护士护送至手术室,交接病人门诊资料及相关资料,并由急诊外科医生或分诊护士口述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史及病情,包括神志、瞳孔、T、P、R、Bp、抢救经过、所做的检查及结果、目前用药情况。
(4)、手术室护士要认真听取、接、查急诊科医生或分诊护士所交的内容,并在病人交接记录本上双方签名,分诊护士将用物整理带回至急诊科。(5)、病人伤情复杂需多科室会诊抢救时,应立即通知相关科室医生到手术室抢救病人。
七、急诊与ICU管理流程与交接规范 急诊与ICU的交接规范
1、急诊病人进入急诊科时要根据病人病情及时遵医嘱输氧,建立静脉通道,随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2、急诊分诊护士接到病人入住ICU的通知后,立即电话通知ICU护士做好迎接新病人的准备,并告知新入住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情。
3、ICU护士接到电话通知后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并简略告知病人的基本情况,根据病情准备好床单位和抢救用物(心电监护仪、输氧用物、吸痰用物、呼吸机、气管插管、除颤仪等)。
4、分诊护士与急诊医生一起护送病人入ICU,并主动协助ICU护士安置好病人,交接病人门诊病历及相关资料,交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史及病情,包括神
志、瞳孔、T、P、R、Bp、抢救经过、所作的检查及结果,目前用药情况,穿刺部位、各种管道,到院时间。
5、病人进入ICU时,ICU需两人同时接待病人。病人如需要使用呼吸机时,应一人接呼吸机,一人接心电监护仪,如果只有一人接待时,应先接呼吸机后接心电监护仪。
6、ICU护士应认真听取分诊护士的所交内容,并认真接,查各项内容,并在病人交接记录本上双签名,分诊护士将用物整理带回急诊科。ICU护士立即与值班医生一起积极抢救病人。急诊与ICU的交接管理流程
八、手术(麻醉)与病房之间管理流程与交接规范 手术室与病房的交接规范
1、手术病人在手术结束时巡回护士应电话通知所在科室病人回病房的大致时间,并告知病人术中的一般情况,以便科室做好相应的准备。
2、病房护士接到电话后,应根据手术室告知的情况做好接待术后病人的准备(再次检查气垫床、输氧装置、吸痰装置等是否处于良好备用状态)。
3、手术后病人回病房时必须由手术室麻醉医生,巡回护士护送回病房,并协助科室护士安置病人到病床上,告知其麻醉方式及术中病人情况,目前病人情况:包括神志、瞳孔、T、P、R、Bp、皮肤、各种管道、输液穿刺部位及输入药物情况。
4、病房护士要认真听取、接、查手术室护士及麻醉师所交内容,测量T、P、R、Bp并记录,在病人交接记录单上双方签字,手术室护士将用物整理带回手术室。
5、病房护士要根据麻醉方式采用合理的体位,并将病人的头部稍偏向一侧,防止窒息。
6、病房护士要妥善安置病人的管道,对多管道的患者在交接时应做好标记,并向病人
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及术后指导。手术室与病房的交接流程
九、手术(麻醉)与ICU之间管理流程与交接规范 手术室与ICU交接规范
1、在手术结束时,由巡回护士电话通知ICU,并告知手术病人进入ICU的大致时间,病人术中的一般情况。以便ICU做好相应的准备。
2、ICU护士接到电话后,应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并根据手术护士告知的情况做好接待术后病人复苏的准备。
3、手术病人进入ICU时必须由手术室麻醉医生、巡回护士护送,并协助ICU护士安置好病人,告知麻醉方式,病人术中情况和目前情况:如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皮肤、各种管道、输液穿刺部位及输入药物等情况。
4、ICU护士要认真听取麻醉师及手术室护士所交内容,并认真接、查各项记录,并在病人交接记录本上双签名。
5、病人进入ICU时,ICU需两人同时接待。
优化急诊流程 篇6
关键词:优质护理,急诊服务,流程优化
随着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开展,原有急诊服务流程与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护理工作的需求。我科结合急诊岗位特色和急诊患者需求,积极探索实施优质护理的实现形式,以更好地达到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的优质护理目标。对急诊患者来讲,无论从哪个角度,急诊科第一要务都是“快”字当头,分秒必争[1]。在实施优质护理的过程中,急诊科针对急诊服务流程薄弱点和隐患环节进行规范、优化与创新,为患者提供高效、便捷、安全、温馨的优质护理服务,效果良好。
1 评估原有急诊服务流程
医院业务流程可分为核心流程、增强流程和支持流程3类[2]。医疗服务流程属于核心流程,是与患者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流程。评估原有急诊服务流程,发现存在以下弊端:(1)急诊患者就诊过程手续繁多,患者和家属在挂号、交费、辅助检查、取药和处置等环节需反复多次排队,影响患者就医便捷性及抢救时效性。(2)护理服务过程中存在护士出迎120急救车不及时、语言态度生硬、健康教育指导不具体、护理技术操作告知义务未完全履行、隐私保护未完全落实、完成护理措施缺乏系统性等问题。(3)工作流程和职责未能体现分层级管理,对现有护士人力资源没有从急救患者需要的角度优化组合,年轻护士所占比例较大,在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健康宣教、风险预见、护理操作技能、急救流程规范执行等方面存在不足。每日交班频繁,环节增多,缺乏护理连续性。(4)急诊预检信息登记不全、手工登记速度慢,延长分诊过程,有延误危重患者诊治隐患。急诊抢救患者相关资料记录未实现信息化,需护士手工繁琐记录;仍沿用手工处方与计费单,不能给患者提供便捷,同时工作效率低。
2 服务流程优化与实施
2.1 创新就诊服务模式实行“先诊疗后结算”
2.1.1 开发急诊留抢信息系统,实行“先诊疗后结算”。
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将患者就诊流程简化和合并,开发急诊留抢信息系统,对所有抢救患者实行“先诊疗后结算”服务。具体流程为:患者家属收费处挂号或紧急情况下护士可在患者未付费的情况下完成挂号,患者信息进入急诊留抢信息系统,在患者未交费的情况下,医生护士即可在信息系统中下达与执行药品医嘱、检验申请等,并全面运用标本和输液标签条码化处理;检验申请单和处方实现无纸化和计费自动化,患者不必再接受每项诊疗服务时单独缴费。当患者紧急急救处理结束后,医生或护士根据病情开具预缴款单,患者缴纳一定数量的预缴款,对暂时无法缴纳者系统默认为借费治疗。待本次所有急诊救治流程结束后,患者一次结算总费用并取得发票。
2.1.2 使用“特急”图章,实行“先诊疗后结算”。
由于急诊“先诊疗后结算”信息化系统的全面开展需要和医院所有辅助检查科室进行信息对接,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目前尚有MRI、CT等未完成信息自动化传输,需要纸质检查单人工排队计费,一定程度影响急救的时效性,尤其是对特别紧急及危重患者。针对这一现象,急诊科取得医院的支持,使用“特急”专用章,凡遇到急诊危重患者,急诊护士在检查单上加盖此章。各辅助科室见加盖“特急”图章的检查单,一律“先检查后付费”。
2.2 分析护理服务流程关键点建立关键点服务标准化方案
2.2.1 根据急诊服务流程,结合服务体验进行分析。
分析认为急诊预检分诊、接待入观、特殊检查转运、治疗护理操作、术前准备、患者住院及患者出观等环节为急诊护理服务关键点。
2.2.2 从“怎么说”、“怎么做”及“服务标准”三方面标准化服务规范。
“怎么说”主要包含各关键点护患沟通、健康教育指导、护理技术操作告知等各方面的人性化语言规范;“怎么做”主要用以规范各关键点完整有序的专业护理措施;“服务标准”主要明确各关键点“说”和“做”所期望达到的服务目的。
2.2.3 急诊全体护士全面执行标准化方案。
护士长和护理组长负责检查督促,结合患者满意度调查,评估标准化方案执行情况。
2.3 改革护理工作流程实行急救小组责任制
2.3.1 实行护士分层级管理。
除护士长外,将抢救室护士分为三个层级;设立白班大组长、夜班大组长及各小组责任组长。白班组长和夜班组长由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三级护士担任;各组小组长由工作责任心及急救技能较强的三级或二级护士担任。
注:☆1:观察组1与对照组比较,P=0.037;☆2:观察组2与对照组比较,P=0.001;△1:观察组1与对照组比较,P=0.035;△2:观察组2与对照组比较,P=0.001;△3:观察组2与观察组1比较,P=0.002。
2.3.2采取小组责任制分管急救患者。
根据抢救室患者的病重程度分成3个急救护理小组,按适配原则,由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三级护士担任病情最重、急救要求最高的1组责任组长,由工作责任心强、工作能力较强的二级或三级护士担任病情相对略轻、急救难度相对略低的2、3组责任组长。
2.3.3 明确小组工作流程和职责。
护理组长在临床服务中是最能以丰富经验、随时贴近患者并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力量[3]。根据护士长的分工安排,责任小组组长带领由2~3位不同层级护士组成的急救小组,分管一组患者。责任组长在对分管的危重患者进行急救护理的同时,指导组内护士完成对患者的治疗护理需要。特别是对接待入观、特殊检查和治疗、术前准备、患者住院及患者出观等关键点实施护理评估,规范完成关键点的健康教育、知情告知及护理操作等。实行8小时连续工作制,减少护理工作交接环节。
2.3.4 制定科学、客观、公正的绩效考评体系。
在分层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全体护士充分讨论,制定科学、客观、公正的绩效考评体系,从护士的工作量、岗位分级、工作效率等方面进行考核,与薪酬分配相结合,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2.4 急诊信息流的建立
信息流是流程管理的基础[4]。基于信息与知识的流程重组已成为流程重组的主流[5]。我科积极引入信息流理念,联合信息科开发预检分诊信息系统和抢救患者信息系统。患者就诊时,分诊护士根据急诊患者病情分级指导原则及时准确分诊,和挂号处共享患者信息,并进一步完善患者资料信息栏,如患者入院方式、生命体征、专科就诊去向等。患者进入抢救室,抢救护士将患者信息接收入急诊留抢信息系统,按“先诊疗后结算”流程就诊。预检分诊信息系统、抢救信息系统及已有的输液信息系统均具有自动录入、查询、检索、信息汇总等功能。
3 效果
患者和护士满意度明显提高,由实施前的91.5%提高至实施后的97.8%;患者投诉率下降了71.9%。将我院急诊抢救室2011年5~6月“先付费后诊疗”患者190人次作为对照组,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新流程患者198人次作为观察组1;2011年11~12月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新流程患者192人次作为观察组2。三组在年龄、性别及疾病构成上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三组计量资料如用药时间、化验报告时间等采用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
4 讨论
4.1 急诊流程优化深化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理念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核心是转变临床护理工作模式[6]。通过采取连续性排班及小组责任制急救护理模式,将护理服务流程按患者的需求进行优化改组,使护士由简单地完成急救任务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方位、全程护理。护理服务流程关键点标准化方案的建立和实施强调了人文精神,以满足患者需求为导向,促进护士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运用专业知识提供高质量的急救护理服务,保障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
4.2 急诊流程优化顺应了“患者满意、社会满意”的优质护理服务目标
医院信息系统是医院业务流程再造的核心[7].利用HIS信息系统,将急诊患者就诊流程中的部分资料自动读取,在不影响技术规范的基础上简化就诊流程和工作程序,减少了患者反复排队交费、取药等环节,建立起“先诊疗后结算”就诊服务模式。研究显示,新流程患者首次用药时间与化验时间均较流程优化前提前,为急救患者及时救治争取了宝贵时间,有效地满足了急诊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高效、便捷的优质服务。护理服务流程的规范化,使患者感受到护士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患者满意度提升,促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4.3 顺应公立医院改革大局不断持续优化急诊流程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实现医改目标的重要措施。急诊的发展应当顺应形势,借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有利契机,进一步由“重硬件”转向“重服务”。不断持续优化急诊流程,避免只是形式上的改革护理模式,应在强调尊重患者需求和人文关怀的同时,结合急诊岗位特色,充分突出急救护理的专业价值,进一步体现急诊急救的时效性,促使急诊服务流程更加科学规范化,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实际。
参考文献
[1]武秀昆.我国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室的发展历程与发展方向[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8):763-765.
[2]王仁红,陈家应,唐立健.流程管理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2):1139-1141.
[3]刘云,潘凌蕴,孙琳,等.护理人员分级管理中护理组长的设立与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9):824-826.
[4]余艳.护理管理中的流程再造[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A):57-59.
[5]周庆逸,梁万年.以患者为中心优化门诊流程[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91-493.
[6]郭燕红.实施优质护理促进护理改革[J].中国医院,2012,16(5):2-5.
优化急诊流程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男6例,女9例;年龄48岁~70岁,平均年龄(61.80±5.3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在20 min~200 min,平均(85.35±4.30)min。观察组男7例,女8例;年龄49岁~75岁,平均年龄(62.50±5.1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在20 min~180 min,平均(83.28±5.60)min。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及时接待患者,对患者进行各项常规检查,建立静脉通道,依照医嘱对患者进行指导。
观察组患者给予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主要包括:(1)建立急诊小组:医生和护理人员共同讨论,共同建立护理小组。结合患者病情和医院医疗条件,为患者制定系统的护理方案。完善护理制度,实施护理责任制,合理分配护理人员。(2)院前抢救:接听到急诊电话后,应在5 min之内出诊。提前与患者和家属取得联系,指导患者卧床休息。给予患者心理安慰,缓解其紧张焦躁情绪。在救护车到达后,立即对患者进行吸氧、输液,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减轻心脏负担。(3)转运流程:移动患者时姿势保持平稳、快速的将患者放置于救护车内并连接车内氧气。检查静脉通道,时刻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准备好抢救工具(包括除颤器、吸引器和气道插管等),及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并通知医院内部医护人员做好手术准备工作。(4)急诊接诊:所有被怀疑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都必须在10 min内安置于抢救室,确保患者处于绝对卧床休息的状态。对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血常规、凝血系类、心肌标志物、心肌酶学等),护理人员在一旁实施心电监护,并在病床旁观察心电图,询问患者病史并结合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进一步判断。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和记录患者进出急诊室时间。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者复发率对比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进出急诊室时间对比观察组患者进出急诊室时间为(40.50±10.35)min,对照组患者进出急诊室时间为(60.23±20.10)min,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80,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2]。另外,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该病在欧美地区较为常见;但是近几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数量显著上升[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突然,并且病情发展迅速,在发病早期的病死率较高。而常规护理的范围十分有限,仅对患者进行基本的检查和护理,缺乏系统的流程和科学性的指导,不能满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需要。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应提前成立护理小组。该护理小组由医生和护理人员讨论而成。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为患者制定科学、系统的护理方案[4]。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应完善护理制度,实施护理责任制,使得整个护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接听到求救电话的第一时间就对患者进行抢救,并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手术,大幅度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效率。护理人员分工明确,认真负责,缩短了患者冠状动脉开通的时间,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所有可疑患者进行检查,护理人员在早期对患者主动进行标准化的检查,全面做好早期确诊工作,及时进行治疗,能够大幅度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仅为20.00%,进出急诊室时间为(40.50±10.35)min;对照组患者复发率为60.00%,进出急诊室时间为(60.23±20.10)min;上述两项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P<0.05)。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优化急诊护理,不但能够显著降低疾病复发率,而且能够有效缩短患者进出急诊室的时间,护理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比2组患者的复发率和进出急诊室时间。结果 观察组复发率为2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P<0.05),且观察组患者进出急诊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优化急诊护理,不但能够显著降低疾病复发率,而且能够有效缩短患者进出急诊室的时间,护理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抢救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宝英.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4):811-812.
[2]籍凤秋.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9):90-91.
[3]朱秀芬.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0,9(6):13-15.
优化急诊流程 篇8
关键词:心肌梗死,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我国急诊科常见病、多发病, 是指持续性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 使部分心肌因严重持久性缺血发生局部坏死。近年来,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工作压力的增加, 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日益增高, 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 若患者在发病早期得不到积极有效治疗, 可合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心律失常等, 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1,2,3,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诊时应省去不必要的流程, 争取第一时间予以患者积极有效治疗, 缩短治疗时间, 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预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是近些年来针对护理工作繁复冗长提出的简化护理流程, 是提高治疗效果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 能根据患者病情需要, 简化就诊流程, 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旨在分析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乌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5例, 其中男65例, 女70例;年龄 (48.4±8.6) 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 (76.4±23.5) min, 患者和家属均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70例) 与对照组 (65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具有可比性。
注:*为χ2值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室接到患者急救电话后立即安排救护车将患者接到急诊室进行抢救, 责任护士接诊后严格按照急诊流程进行抢救, 包括平卧、吸氧、静脉滴注、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及急诊球囊扩张诊治等, 确诊后在征求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及时安排手术治疗, 详细记录患者病情, 并交接给导管室医护人员。观察组患者予以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具体如下: (1) 急诊室责任护士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确定患者所处地区, 5min内安排救护车, 同时护理人员与现场人员进行电话联系, 指导现场人员对患者进行简单抢救, 包括平卧休息、稳定患者情绪, 条件允许情况下予以吸氧, 以免患者病情恶化[5,6,7];针对患者病情提前在急救车上放置抢救所需仪器和药物, 确保患者早期得到有效救治。 (2) 急救车到达现场后立即将患者抬至急救车上, 上下急诊车时, 搬运患者动作要轻柔, 建立氧气通道及输液通道, 予以患者面罩吸氧、静脉滴注等多种急救措施, 针对患者病情与急诊室联系, 安排好医护人员, 准备好急救措施和病房, 做好接诊工作。 (3) 在急诊车上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随时记录患者心跳、脉搏、血压等, 一旦发生意外需及时治疗, 若患者疼痛难忍, 可适当予以哌替啶等止痛药物[8]。 (4) 患者进入急诊室后及时安排其进行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帮助患者进一步确定病情, 当患者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携带心电监护仪、除颤器、病理诊断结果及护理记录等由责任医师和护士各一名送入导管室, 顺利完成病情交接。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进出诊室时间、心电图测量时间、急救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及随访半年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进出诊室时间、心电图测量时间、急救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进出诊室时间、心电图测量时间、急救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2.2 复发情况
随访半年后观察组患者复发5例 (7.1%) ;对照组患者复发15例 (23.1%) 。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23, P<0.05) 。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急诊危重症, 具有起病急、病程进展快、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等特点。有研究表明, 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后18min内心内膜下的心肌细胞开始出现坏死, 而闭塞3h后坏死区域将扩展至心内膜全层的2/3, 闭塞6h后可造成不可逆的透壁性心肌坏死, 极易导致死亡[9,10,11,12,13,1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6h是抢救的“黄金时间”, 应充分利用这段时间, 以改善患者预后。
传统急诊流程严格按照医疗规程, 常需要大量准备时间, 护士仅充当操作执行者的角色, 即单纯遵医嘱进行护理工作, 没有较为规范的护理程序, 易浪费不必要的等待时间, 不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15]。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是在传统急诊护理流程基础上提高护理人员的能动性, 根据患者病情尽快准备各种药物和器材, 确保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极大缩短了患者的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效果、降低了复发风险、保证了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急诊球囊扩张时间, 进而缩短住院时间,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降低患者复发率。
优化急诊流程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1例,女45例,年龄48~67岁,平均(55.2±6.4)岁。通过数字随机分配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予以不同的护理方法,统计患者急救后1h临床症状好转情况。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 病例排除标准
(1)本组患者均符合临床相关诊断标准[2];(2)排除肝、肾疾病患者;(3)排除精神类疾病患者;(4)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护理方法
本研究中,根据既定方案予以两组患者不同的护理措施,对照组为常规护理,主要包括遵医嘱保持患者处于卧位休息,给予患者吸氧处理,连接心电监护设备,建立体外输液路径对患者进行水和电解质的补充以及纠正紊乱,根据患者情况配合责任医师做好临床急救前各项准备工作等。
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内容基础上,对急救相关护理内容进行设计和优化,在减少急救时间消耗的同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体如下:①临床探访:护理人员应配合责任医师做好患者临床诊断以及监护情况,包括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对其病情进行初步诊断,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病史以及相关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等情况;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况,仔细观察患者的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应、是否对成等,并对患者是血压、心率及呼吸频率进行监测,若发现异常现象,立即向主治医生汇报,进行及时抢救。②急救准备:由于急性脑出血病情急、发病情况较为严重,急救时人员配比以及物品摆放等情况都可能成为影响急救有效性的因素。因此,医护人员对常用急救物品,如相关设备、使用药物等应进行区分归类整理,尽可能缩短急救准备时间;同时,做好人员责任划分,个人分工明确,确保急救护理措施等各项医护工作(如建立辅助呼吸通道、体外静脉输液通道等)顺利有序的进行,确保急救过程顺利进行。③心理护理:确诊后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抚,对相关病情采用合理简明的语言进行说明,避免刺激性或敏感词汇引发不必要的医患矛盾。尽最大可能安抚患者及家属,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消除不良情绪,确保急救过程顺进行[3]。
1.4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统计两组患者急救时间长度以及急救后1h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情况,对比并分析优化急救护理措施的效果。
1.5 评价标准
本研究临床疗效分为显著、好转、无效三个等级,具体如下:①显著:患者救治后临床体征基本消失,生命体征稳定;②好转: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与相关体征消失,呼吸频率放缓,咳嗽发生次数降低但未消失;③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体征以及相关症状均为出现明显变化,甚至有恶化趋势。有效率=(显著例数+好转例数)/组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9.0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本研究患者护理有效情况如表1所示。护理组48例患者中,32例疗效显著、15例好转、1例无效,总有效率达到97.9%;对照组48例患者中,13例疗效显著、21例好转、14例无效,总有效率70.8%。护理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时间发现,护理组为39.2min,对照组为59.8min,护理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3 讨论
急性脑出血是临床常见脑部疾病,发病人群年龄偏大,具有发病较急,病情恶化程度高,患者死亡率高等特点,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带来巨大的困难,对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有相关调查显著,急性脑出血发病后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患者死亡率高达95%[4]。因此,如何缩短急救时护理的时间,提高护理效率,配合相关治疗措施提高患者急救效果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传统护理重点在于对患者收治后的对症护理方面,在急救措施上无明确分工,护理目的不明确,极大地延误了患者的护理时间,效率低下。本次研究在上述内容基础上,对急救相关流程和内容进行优化,加入心理护理内容,取得良好效果,结果如表1所示。护理组有效率为97.9%,急救时长为39.2min,对照组为70.8%,急救时长为59.8min。对比发现两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优化护理过程能有效提高护理效率、临床救治效果。
由上可得,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出血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显著,同时能够有效缩短急救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优化急救护理干预措施在急性脑出血患者急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共计96例,将上述患者均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48例,采用不同护理方法对比各自临床应用情况。结果 护理组中显著例数32例,好转例数15例,无效1例,有效率97.9%;对照组中显著例数13例,好转例数21例,无效14例,有效率70.8%。比较发现护理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对比两组患者急救时间发现,护理组为39.2min,对照组为59.8min,护理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优化急救护理干预措施是一种有效提高急性脑出血患者急救效果的临床方案,该方案效果显著,提高护理效果的同时缩短急救时间。值得广泛推广和深入研究。
关键词:流程优化,急诊护理,急性脑出血,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竺兴霞.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3,39(14):1734-1735.
[2]李素玲.急诊快捷护理在抢救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校医,2014,28(5):346-347.
[3]魏琳.优化救护流程在急性脑出血病人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11(31):3177-3178.
优化急诊流程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 男性54例, 女性46例, 患者年龄在37~73岁, 平均年龄为 (54.5±13.3) 岁, 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间隔在0.5~11.5h, 平均间隔为 (5.6±3.4) 岁。依据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50例, 且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和抢救治疗, 即依据传统的急诊护理流程, 院前抢救并接回患者或是急诊接诊患者, 依据医嘱急诊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抽血检查、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吸氧治疗以及卧床休息等急诊抢救护理措施, 患者证实为心肌梗死后将其送入导管室进行术前准备。
实验组患者接受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抢救, 具体措施为:在抢救人员街道急诊电话后, 应在5min内出诊, 医疗人员通过电话在抢救车上与在场医师、AMI患者或其家属进行联系, 嘱其实施院前抢救措施, 包括患者的心理疏导、吸氧治疗以及卧床休息等等, 从而缓解患者的心脏负荷, 保证患者情绪的稳定。抢救人员到达现场后, 及时遵医嘱用药, 实施生命体征监测, 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 同时实施输液、缓解心肌疼痛和面罩吸氧治疗。完成现场抢救措施后, 及时将患者送至医院, 患者搬动过程中应保证动作迅速、轻柔且平稳。患者在救护车上时, 应向一侧偏转头部, 并保持仰卧位, 对静脉通道通畅性进行检查, 连续心电监护及吸氧, 避免输液管发生脱落、移位和扭曲。运输过程中对患者疼痛部位、心率、血压、呼吸和神志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 并连续实施生命体征监测、护理和急诊救治, 同时通过电话告知PCI医护人员和医院急诊内科工作人员做好手术及抢救准备。
急诊接诊流程为:实施首诊护士问责制, 患者的第一责任人为其接诊护士。所有疑似心肌梗死患者, 均于治疗前10min内在抢救室中保持卧床休息, 同时, 进行床旁心电监测, 检查心电图。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心肌标志物、凝血系列、心肌酶学和血常规检查, 建立左下肢静脉通道, 实施吸氧治疗, 在综合患者心肌标志物、心电图检查以及病史询问的基础上, 对AMI进行临床诊断。
PCI术前准备措施: (1) AMI确诊; (2) 建立左下肢静脉通道; (3) 静脉注射1ml的76%泛影葡胺进行碘过敏测试, 同时对患者观察时间进行记录; (4) 混合顿服或嚼服300mg氯吡格雷、500mg阿司匹林; (5) 右腹股沟备皮; (6) 帮助患者取下身上的饰品和衣物; (7) 嘱患者排净尿液; (8) 采取患者保暖措施; (9) 实施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
送入导管室流程:首先, 对患者转运风险和病情进行准确评估, 准备好护理记录单、病历、氧气、简易呼吸囊、除颤器等抢救设备;其次, 由1名护理人员和1名医师将患者送入导管室;最后, 详细与介入护士交接患者的用药情况和基本病情[1]。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表示计量资料,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若P<0.05, 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2]。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院内再PCI、院内AMI复发、住院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以及进出急诊室时间等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抢救治疗效果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 (P<0.05) 。如表1所示。
3 讨论
3.1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实施后,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 保证其迅速、安全地转运到医院, 并接受灌注治疗, 因而有助于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提高, 为患者抢救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转运、院前检查和处理所需时间, 避免发生病情贻误[3]。
3.2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实施后, 通过首诊护士问责制, 能够有效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和护理措施, 保证其为患者提供主动、标准、有预见性的护理, 为临床护理目标的达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实施后, 患者进出急诊室的时间显著缩短, 从而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同时有助于PCI手术的顺利实施, 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 降低了患者院内再PCI和心肌梗死复发的发生概率, 实现了急诊室护理和抢救工作的规范化和有序化[5]。
3.3 患者转运流程的优化, 能够为其安全、迅速的转运奠定良好的基础, 利用风险评估措施, 对各项急救设备进行预见性的准备, 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转运安全系数, 同时, 医护人员能够在患者转运过程中对其病情变化进行密切监测, 并有助于各项抢救和护理措施的落实, 最终大大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转运安全性[6]。
摘要:目的 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方法 本次临床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抢救和护理, 实验组患者接受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抢救,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各项抢救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抢救治疗效果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 (P<0.05) 。结论 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知,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抢救, 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因而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急诊护理流程,急性心肌梗死,抢救
参考文献
[1]赵小爱, 郭晓燕.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08, 7 (7) :33-34.
[2]董军.临床路径的特点与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 2003, 23 (6) :11-12.
[3]王君, 王晶.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J].吉林医学, 2009, 6 (4) :377-378.
[4]沈红, 陈湘玉.急救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8, 23 (21) :20-21.
[5]陈璐, 陈湘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绿色通道护理路径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9, 23 (2) :482-483.
【优化急诊流程】推荐阅读:
优化急诊护理09-10
急诊输液流程07-11
异地急诊住院报销流程10-21
急诊室留观流程06-13
门急诊药房工作流程10-05
以信息化技术再造门急诊输液流程10-07
流程系统优化05-19
流程优化设计07-22
门诊优化流程07-25
优化输液流程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