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应用(共12篇)
急诊应用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护理中应用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200例设为观察组, 应用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患者200例设为对照组, 应用分诊常规管理。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急诊护理中应用分诊安全管理模式, 可保证护理质量, 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急诊护理,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应用效果
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病种繁多, 病情危重且进展迅速, 并发症及临床病死率均居较高水平。在急诊科日常工作中, 分诊是一项重要环节, 可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但因急诊应对的突发事件如创伤、意外事故等远高于门诊, 且患者流动性大, 护理人员背负着沉重的工作压力, 难以准确预测风险事件、制定防范措施[1]。故加强分诊安全管理, 减少医护纠纷, 对降低护理风险, 提高急诊护理质量意义重大。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200例选自我院急诊科2014年6月—2015年6月加强分诊安全管理后的患者, 其中男104例, 女96例;年龄21岁~43岁, 平均年龄 (33.4±2.3) 岁。对照组200例选自2013年6月—2014年6月实施常规分诊管理的患者, 其中男106例, 女94例;年龄20岁~42岁, 平均年龄 (33.8±2.4) 岁。2组患者对本次试验均知情同意, 排除有意识障碍、沟通障碍者。组间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方法对照组病例应用常规分诊管理方案;观察组实施分诊安全管理模式, 具体步骤如下。
1.2.1 急诊环境管理
急诊与门诊区域需明确划分, 设醒目标识, 避免患者误入, 干扰医护人员正常工作。急诊除分区安排患者就诊外, 功能区与诊室需设清晰标识, 在醒目位置挂分诊流程图, 以节约患者询问时间。
1.2.2 风险管理
积极开展安全管理培训, 使护士增强预防措施, 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定期开展风险教育, 使护理人员对本岗位高风险性质有正确认识, 做好风险信息收集, 相关风险事件需及时通报, 以增强识别风险的能力。对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备, 降低护士工作负荷, 防范工作繁重增加护理风险。
1.2.3 制度及语言行为管理
遵循首诊负责制, 如遇到急诊资源有限或接诊患者困难的情况, 需向护士长和科主任及时汇报。制定分诊规范服务用语, 提高沟通技巧, 维护和谐护患关系。
1.2.4 法律法规管理
组织分诊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增强法律意识。另外, 可结合医疗纠纷案例开设讲座, 提高护士防范意识。
1.2.5 分诊业务能力培训
制定合理、科学、有效的分诊标准;分诊岗位由高年资具丰富急诊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 以保障分诊准确率。患者被送至急诊科后, 需迅速接诊, 询问病情。对急救车运送的患者, 需与随行医生做好交接, 评估病情;危重且凶险者, 立即送抢救室。
1.2.6 加强监督管理设监控系统及意见箱, 对患者诉求及时了解并针对性处理,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1.3 观察指标
护理质量:发放调查问卷, 包括护理服务态度、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 共100分, 分值越高, 效果越好。满意度:发放调查问卷, 包括服务态度、分诊技术等, 总分100分, 分值越高, 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u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在急诊分诊工作中, 环境、护理人员自身、患者及家属、急诊工作内容等均为风险因素。急诊接收的患者素质参差不齐, 流动性大, 另外, 还需接待咨询者, 使分诊护士工作量加大, 对需就诊的患者有所忽略[2]。另外, 患者病种繁多, 空气质量差, 若护士防护意识不强, 可增加医院感染风险。同时, 护理人员繁重的工作量会影响工作态度, 引发患者不满, 或患者及家属焦虑抑郁感严重, 遵医性不佳, 易滋生不满情绪, 均可影响护理质量。
针对上述状况, 本文观察组应用分诊安全管理模式, 先规范急诊环境, 设置清晰的分诊流程标识;减轻分诊护士工作压力, 另外, 合理配备人力资源, 可激发工作热情;加强风险管理, 重视感染等危险事件防控, 可确保患者及医护人员安全, 减少医患纠纷;做好制度和语言行为管理工作, 为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学习法律法规, 增强法制观念, 使各项操作有据可查, 除规避风险外, 还可防范纠纷;行业务培训和监督管理, 可从根本上增强护士工作责任心, 确保分诊工作安全、有效进行。结果显示,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在急诊护理中应用分诊安全管理模式, 可提高护理质量, 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姚荷英, 沈喜, 王春燕.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 2012, 12 (1) :64-66.
[2]田凌云, 李映兰, 张莹, 等.危重病病情评价系统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10) :956-960.
急诊应用 篇2
微课具有微型化、视频化、网络化的特点。微课一般不超过10分钟,要求内容精简,围绕重点、难点等展开。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有利于课内课外学习,也有利于知识的广泛传播,避免了一言堂的枯燥乏味,又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使教学效果最有效化。微课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优势,使学习变得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具有随时性、可重复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急诊医学又称急救医学,与生命密切相关,覆盖面广泛,时效性强,广泛普及急救知识有利于生命的救治。在急诊医学中运用微课的表现方式,既有利于医学生的学习,又有利于急救知识的科普。下面就以心肺复苏术为例进行阐述。
心肺复苏术是最重要的急救技术之一,无论在院内还是院外都是最常用、最有效挽救生命的技能。由于大脑缺氧6分钟就不可逆的死亡,现场急救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第一目击者”能够及时、正确地进行心肺复苏术,可争取到最初宝贵的抢救时间,维持大脑等重要器官的供氧,极大地降低院前死亡率和致残率,所以全民普及心肺复苏术的教育是很必要的。传统上,一般采用“示教室集中授课+实验室操作”的方式,即在示教室由教师讲述有关心肺复苏术的理论知识、操作方法及要点后,学生轮流在模拟身上操作。这种方式难以普及。而微课为简短的微型视频,通过网络传播,更易于传播。
选题是制作微课的最重要环节。选题首先要突出重点难点,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心肺复苏术中如何判断心跳呼吸骤停,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的正确操作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整个微课的设计及编排上要突出此重点难点,让学习者更容易获取关键信息,印象深刻,从而更容易掌握。
选题后就要进行素材的准备。一个好的微课需要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合为一体。常用软件有Photoshop、Aftereffects、Flash、3dsMax、Audition等。心肺复苏术作为一项操作技术,可考虑情景、视频动画、文字等相结合,从突发事件入手,引入其对挽救生命的重要性,再过渡到操作本身。如“在一场马拉松比赛中出现选手呼吸心跳骤停倒地,第一目击者立即上前施救,施救过程,最终施救成功”。重点突出如何判断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
视频的录制可采用外拍式和内拍式相结合的方法。外拍式:使用数码摄像机、手机等设备,运用课堂、互动教学、角色扮演等展示微课的教学过程。内拍式:在计算机中安装CamtasiaStudio、Snagit、录屏专家等软件,通过PPT、word、画图工具等呈现。心肺复苏术的录制以外拍式为主,可运用数码摄像机,模拟一场马拉松比赛出现的意外事件,拍摄过程中的角色扮演尤为重要。
视频录制结束后要进行剪辑。其目的是对一个或多个摄像机同时录制的内容进行编辑,使其更加精美和流畅。常用的视频剪辑软件有Premiere、SonyVegas、CamtasiaStudio、会声会影等。视频录制结束后,进行剪辑,去除累赘部分,充分突出判断意识状态、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加上文字说明,而结束部分可用一张PPT做简略的总结点睛,PPT中可运用一些口诀、简写等方法以便于记忆。如心肺复苏术操作中的CABD(Circulation、Airway、Breathing、Difibrillation)。
点穴按摩在旅游急诊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心绞痛小儿高热惊厥阳虚外寒急性腰扭伤落枕点穴按摩治疗
笔者几年来,有机遇外出开会学习,随旅游队伍做保健医师,途中经常遇到一些队员突然发生意外,如发热、头痛、扭伤、昏倒……等等。在远离医院的旅游车上或路途中发生意外,在缺医少药的环境,条件有限,用点穴按摩,把疾病消灭在萌发状态之中,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典型病例例
1:熊某,女40岁,1997年11月5日。在越南海防市中心旅游时,感头晕、头痛、烦热、怕热、心悸,心前区压榨性窒息性或闷胀性疼痛,痛时放射到左肩,甚时传至左臂内侧及小指与无名指。诊见,面色潮红,脉弦数,苔薄白,舌质红少津,手诊:手足心热,掌指色微红,心A征;耳诊:心区穴晕红;第二掌骨侧肌肉松软,头穴至足穴压痛敏感。诊断:心绞痛。立即点压十指甲根,第二掌骨侧头穴至足穴,太溪、内关、天突,大椎至至阳、心区穴,各穴位施按36次,3分钟后,疼痛减轻,诸症改善,嘱其自行点按手部穴位,跟上队伍,坚持当天的旅游。第二天旅游,诸症消失无存。
例2:张某,男,5岁,1998年5月16日。在南宁至北京6K快速空调列车上发生抽搐。其父说:“发病很突然,寒战过后就发高热,肌肉痉挛,手足抽动,两眼翻白或斜视”。诊时,体温41℃,牙关紧闭,双手握拳,呼吸浅促不规则,意识摸糊不清,指甲、口唇紫绀。手诊:双手指掌紫暗,第二掌骨侧头穴至足穴压痛明显。诊断为:小儿高热惊厥。立即给患儿点按人中,十指甲根、内关、太冲、合谷、大椎、耳尖,双手中指掌两侧,第二掌骨侧头穴至足各点按36次,2分钟后,患儿全身冒汗,诸症改善。嘱其父给服感冒冲剂,补足水分,使其排尿排毒。但患儿不愿服感冒冲剂,仅多饮水及水果,列车到达北京时病情未再复发。
例3:李某,女,41岁,2000年6月25日。在云南昆明至石林途中汽车上,突然寒颤,恶风畏寒、鼻塞,形寒肢冷,头痛如裹,拘急连及项背,心胸憋闷疼痛,借衣穿仍不解寒,欲寻找药物解脱。诊时,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形体虚胖,恶心欲吐,四肢冰凉不温,寒颤,喜温恶寒,脉沉无力,舌苔白质淡红;手诊:双手第二掌骨侧肌肉松软无弹性,头穴至足穴压痛敏感;耳诊:耳朵苍白,诊断为阳虚兼外寒。立即给患者点按双手掌背中指骨两侧、十指甲根、第二掌骨侧头穴至足穴、劳官、内关、合谷、足三里,华佗夹脊各48次,施术2分钟,诸症缓解,一身轻松,嘱其如有不舒服,可自行点按手部穴位。当天,顺利继续石林一日游。次日旅游无异常。
例4:张某,男,38岁,1998年3月19日。在西安兵马俑展厅外,因行走姿势不稳而跌倒,当即感觉腰痛剧烈,面色苍白,额头直冒冷汗,活动受限,弯腰、转身、坐卧和咳嗽均疼痛加重。查:腰功能活动受限,腰肌痉挛,两侧骶棘肌僵硬,脊柱正中无侧弯,L3、4椎右侧横突处压痛明显,第二掌骨侧肌肉松软,压痛敏感。诊断为急性腰扭伤。施以手法由轻到重,刚柔相济,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点按人中、委中、承山、双手掌背中指骨两侧,华佗夹脊穴,大椎穴至长强穴。第二掌骨侧头穴至足穴,重点在腰穴,每穴位点按48次,术中嘱其站立摇晃腰部、弯腰、挺立几次,点按3分钟,疼痛立即缓解,按摩10分钟,腰痛消失。
例5:陈某,男,46岁。2000年4月18日,在火车上。无明显诱因,早上起床即感左肩及颈后侧强直疼痛,不能俯仰转侧,头部活动时疼痛向肩放射扩散至手,伴有头晕,后头痛。诊时:颈左侧肌肉痉挛僵硬,C5~6局部左侧压痛(+),左胸锁乳突肌压痛明显表情痛苦;手诊:DF征,第二掌骨侧肌肉松软上肢穴压痛敏感。诊断为落枕,点按落枕穴、风池、肩井、后溪、中诸、阳陵泉至悬钟,第二掌骨侧上肢穴,第三掌骨颈椎区,每穴点按48次,施术3分钟,疼痛缓解,10分钟后,诸症消失,颈项活动自如,3天后打来电话告知,自那天施术按摩后,颈痛不再复发。
2体会
急诊应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2月至2011年8月我科就诊的急诊严重创伤患者2565例, 男性1849人, 女性716人, 年龄 (39.8±21.6) 岁, 均按“质控表” (见表1) 行规范化诊疗、护理设为观察组。将2007年12月至2009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急诊严重创伤患者1809例, 男性1127人, 女性682人, 年龄 (41.6±23.1) 岁, 设为对照组。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质控表”进行规范化诊疗、护理服务流程。患者到达急诊科, 抢救组护士:甲、乙、丙迅速启动“质控表”, 立即护送患者进抢救室、记录到达时间、签名、迅速评估并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其中甲、乙护士均为高年资、业务技能强的护士承担, 丙护士为年资较轻护士承担。患者多时, 根据护士长弹性排班, 立即召集备班、副班护士共同参与抢救。甲护士主要负责:快速评估, 监测生命征, 根据病情开放气道、吸痰、吸氧, 必要时协助医师行气管插管术, 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或呼吸机辅助呼吸以保证有效通气、心肺复苏、电除颤等;电话请求相关医师会诊、根据病情通知相关科室事先做好接诊、检查、住院或手术准备。乙护士主要负责:全面迅速建立大静脉补液通路, 根据伤情建立2条或3条以上静脉通路, 维持机体基本的灌注, 必要时配合医师完成深静脉穿刺或静脉切开;做好家属安抚、解释工作。丙护士主要负责:患者“就医流程”时间记录、签名, 各种监护仪器监测结果记录, 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并汇报, 准确记录各种处置时间及抢救经过;配合医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伤情检查、协助止血、清创、消毒、包扎、固定。3名护士相对分工、相互配合, 以最大限度发挥医护和护护之间配合的默契性, 确保创伤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即“白金十分钟”内完成患者最基础的生命支持, 在“黄金30min”内完成高级创伤护理内容[3]。在紧急救治后迅速启动急诊绿色通道, 在检查、收住院或送手术室的全过程均由医护人员护送, 护士记录离开科室时间并签名, 记录到达相关科室时间和交接后离开相关科室时间, 督促相关科室医师或护士签名;因特殊情况患者需回急诊科继续抢救或需等待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后住院的, 再次离开急诊科时, 护士在“质控表”内[2]栏填写再次离开急诊时间并签名。对照组采用常规遵医嘱救治方法, 由1~2名护士负责, 即生命征监测, 遵医嘱开放静脉通道、急诊处置和术前准备, 经医师开检查单后专人护送患者做相关检查, 根据病情和检查结果将患者收住院或送手术室, 住院患者到达相应科室时与病房护士进行交接后记录并签名。在人员安排上根据护士长按岗排班操作。见表1。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病情综合分析基本生命抢救时间、抢救有效时间 (即来诊至术前准备完毕或患者住院准备完毕时间) [4]、抢救成功率 (即入院或进手术室时病情稳定、减轻、无加重) 评定抢救效果和患者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基本生命抢救时间、抢救有效时间、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率情况见表2。观察组基本生命抢救时间、抢救有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3.1 充分理解应用“质控表”必要性。
因为严重创伤患者病情凶险, 强调急救时间的有限性, 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必须争分夺秒, 以气管插管、紧急静脉通路的建立、制止活动性出血、妥善固定防止再损伤为急诊急救的4大要素[5], 体现的是“时间就是生命”;同时患者在急诊就诊、处置的其它每个环节中也极易出现滞留现象, 如CT、X线、B超、检验检查等过程中常被忽视了时间的紧迫性, 因此, 在各个环节中严格进行时间质量控制、效果评价、满意度调查和引发纠纷、投诉等与个人绩效挂勾, 体现时间就是制度。“质控表”的制定和有效运行, 正是促使医护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做出正确的评估、及时判断、果断处置, 使评估和抢救生命同时进行, 变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动抢救, 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 提高抢救成功率, 本课题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通过“质控表”的实施, 有效协调各医技科与急诊科团结协作和配合能力, 各医技部门改变过去一贯事不关己、漫不经心的工作态度。同时在患者就诊的整个过程中, 专人及时、准确、连续地对患者进行生命征监测, 完整记录抢救过程, 实时记录患者进抢救室、急会诊、离开急诊科时间、到达检查科室和离开检查科室时间以及到达住院科室或手术室的时间, 备注栏可填写请示、报告等特殊时间。有利于各环节时间的质控, 也为所谓“延误或耽搁时间”引发的纠纷或投诉时, 留下举证倒置的宝贵证据。
3.2“质控表”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实用性。
本课题是采用急诊创伤患者就诊的时间顺序为指导, 以抢救流程为前提, 以熟悉的抢救技能为基础, 良好的协调、沟通、配合能力和合理人力安排为保证, 以确保“白金十分”不流失, “黄金三十分”高效率, 为赢得抢救和进一步获得有效治疗时间为目的。表格具有简单、明了、记录方便、无需记忆的特点。流程表贯穿于护士接诊患者、实施诊治、护理、护送的全过程, 每个环节上给予实时记录并签名。观察组中基础生命支持时间和有效抢救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抢救成功率、患者的满意率也明显高于后者, 充分体现了现代急救护理中过程的连续性及时间的重要性, 说明采用“质控表”具有优越性和实用性。
3.3 明确的时间观念、熟练的抢救技能、协调的配合能力、合理人力安排以及急诊的弹性排班制度是“质控表”顺利实施的保证。
“流程质控”的有效实施要求急诊护士必须强化急救意识, 熟练掌握急诊抢救技能和抢救技巧。每年有计划地选派护士到上级医院进行专科进修学习;科内护士每月对抢救室内所有急救仪器操作熟练程度进行自我评估, 总带教针对性进行一对一培训和分组模拟训练以提高个体抢救技能和强化人员相对定位、相互配合的能力;丙护士同时进行集中式强化训练, 强调熟悉患者就诊流程、强化准确记录时间重要性、掌握急诊诊查和处置配合、准确及时进行各项记录。护士长、总带教每月不定期对护士抢救技能和抢救配合协作性进行考核, 不合格者进行个别强化训练, 如此反复, 有效保证流程表实施过程的连贯、有序、高效、安全。
3.4 在“质控表”的实施过程中, 对流程表进行隔日质控, 个别滞留时间过长、记录时间与实际时间不符等问题进行核实, 个别科室出现时间误差时及时与相关科室协调, 保持各个科室时间的相对一致性;对不明原因者, 努力从患者、家属、护士、医师及相关医技科室和仪器、设备、抢救人员技术水平、抢救协调配合等因素查找原因, 及时组织讨论、分析、提出可持续整改方案。
通过不断实践、整改、协调、技能培训和演练, 逐步提高急诊护士的应急、应变、沟通和协作能力, 使护士真正成为时间和生命的守护神, 为患者赢得了时间, 因时间赢得了生命, 在整个时间和生命的护航中也提升了护士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孟庆义.急诊护理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63.
[2]王一镗.努力加强和提高“第一时段”救治的质量[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2003, 23 (2) :94-96.
[3]何忠杰.论战创伤急救的时效性[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2008:659-661.
[4]林瑞琼, 张英俭.创伤急救护理程序在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J].中原医刊, 2006, 33 (18) :49-74.
急诊应用 篇5
【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急诊优质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行整体护理),每组60例。对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在急诊优质护理中实施,可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是实施急诊优质护理重要切入点,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整体护理;护理质量;急诊护理
急诊为医院收治危重症患者的科室,是医疗纠纷发生率最高的科室之一,护理风险高,护理工作量大,因此,实施护理服务及管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性,向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方案。整体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方案,其安全性高,临床适用性较强[1,2]。在本组研究中,将整体护理应用于急诊优质护理中,具有较好效果,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月~2013年3月收治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41.5±5.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74h,平均时间(21.5±3.6)h。2013年4月~5月收治的60例患者为观察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22~56岁,平均年龄(40.6±5.9)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78h,平均就诊时间(17.6±5.6)h。纳入标准:18~60岁者;语言交流无障碍者;理解能力正常者;排除标准:昏迷者;存在严重生命安全者;精神病患者;严重器官衰竭者。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实施一般急诊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排班制度排班时需要与APN班、白班、弹性班结合。白班为8:00~18:00,A班是早上7:30~13:00;P班15:30~22:00;N班为22:00~8:00。治疗护士与办公室护士等均为白天上班,两种班次更换1次。
1.2.2工作制度责任组长主要负责护理质量安全、专业技术及病房管理,对护士进行治疗,作护理质量的监督及考核,及时予以质量改革及反馈,从而促使护理工作质量不断提升;建立责任护士制度后,需要责任护士每日查房,加强与医患双方进行交流,促使责任护士能够更加了解患者病情,并掌握护理相关重点,及时了解病情变化,促进医患配合[2]。考核方式:临床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考核结果,与评职称及晋升有关,为有效调动护士积极性,将考核成绩与绩效挂钩,采取多劳多得的制度,从而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3]。
1.3评价标准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问卷总分为100分,主要有5个模块,主要内容为病区管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关爱及沟通、主动性、服务态度等方面。护理质量是主要经过急救药品器材、病区管理及分级护理、护理文件等方面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评分观察组住院患者满意度为(49.35±5.60)分,出院患者满意度(22.54±2.65)分、健康教育实施评分(25.65±1.84)分;对照组住院患者满意度为(38.35±3.25)分,出院患者满意度(18.56±1.65)分、健康教育实施评分(18.42±1.63)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诊应用 篇6
关键字:慢性充血性心衰;急诊治疗:效果管擦;医疗费用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93-02
慢性充血性心衰是一种超负荷的心肌病,作为人体心脏的终极表现它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难以被正确的把握,通常患此病的人死亡数较多?死亡率较高?本研究选取了我院60例该病患者,并通过分组进行治疗,对比分析对比组和观测组的治疗效果及其治疗费用,在现行的急症治疗和常规住院治疗间寻找一种疗效更好?费用更经济的方法,在确保疗效的同时又能大大地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现将本次研究的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简介:刘伟杰,1984-11,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人,汉族,中医师,本科,莱州市中医医院?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52例于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充血心衰患者,并将其分为对比组和观测组两组,其中对比组25例?观测组27例?在对比组中,15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平均患病年限在2.13年和7.26年之间,平均年龄在51.32岁和65.38岁之间;在观测组中,17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平均患病年限在2.23年和7.16年之间,平均年龄在49.36岁和64.27岁之间?心功NYHA分级:18例Ⅱ级,22例Ⅲ级,12例Ⅳ级?两组患者在患病年限?年龄?心功NYHA分级等方面的普通资料差别不大,因此不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
1.2方法
对比组:采取常规住院治療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在这种治疗环境下,保证患者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并有利于患者呼吸氧气?限盐?利尿?抵抗感染?扩张血管,最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症治疗?
观测组:采用急诊治疗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在这种治疗环境下,依据患者的实际症状给予滴注,包括静脉推注西地兰,呋塞米静脉滴注和硝酸甘油滴注?在滴注的同时,患者需要口服依那普利,每天3次,每次10毫克,这可以依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表现适量的增加或减少剂量,但通常最大口服剂量不应超过每天20毫克?为了疗效更好,患者还需配合口服地高辛,每天1次,每次0.125毫克;消心痛每天1次,每次30毫克;阿司匹林每天2次,每次100毫克;心达康每天3次,每次10毫克?另外,依照患者具体的症状表现,适当的增减美托洛尔的剂量,一般情况下的初始计量为每天2次,每次6.25毫克,然后适当改变为每天2次,每次12.5毫克?
在试验过程中,详细地观察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身体各方面指标的变化,包括心功能?血压?心率?LVEF等指标的监测观察,最后计算分析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治愈率?治疗费用?
1.3疗效标准
将疗效标准依据一定的标准分为治愈?有效?无效三个级别?其中,治愈:患者心率达到每分钟70次到80次,心率波动节奏平稳,在一定量的活动后心脏正常,未出现心衰的症状;有效:心率下降至每分钟70次以下,在一定量的活动后出现心衰且呈阴性,心率不断上升;无效:患者最终接受治疗无效而死亡?
1.4统计学分析
本试验获得的所有数据均选择最新版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然后采用t检验和x?检验分别对所得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检验,因为P<0.05,该差异具备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临床疗效
统计数据表明,观测组的总差异率为96.29%,对比组的总有效率为92.00%,两组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明显较小,该差异不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如表1?
2.2随访比较
统计数据表明,在术后随访期间,两组的血压?心率?LVEF变化等指标的差异明显较小,该差异不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如表2?
2.3医疗费用
经过统计分析,观测组的治疗费用在6845.6元和7468.5元之间,对比组则在9564.7元和9768.5元之间,前者相对低很多,两组治疗费用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在总有效率?心率?心功能等各项临床指标上差异皆不显著,因此不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但不同的是在治疗费用方面,采用急诊治疗的费用相比采用常规住院治疗的费用明显低很多(P<0.05),所减少的项目主要包含医疗化验费用?住院床位费用?护理费用和其他相关医疗费用?在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中采用急诊治疗更具经济性,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可以节约一定的医疗资源,在医疗效果上也相对更显著,因而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戴学远.急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0:103-104.
[2] 朱琼花.急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4,24:133-134.
急诊应用 篇7
1资料来源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我院儿科急诊2007年10月份处方, 共计1 022张。
1.2 方法
统计抗菌药处方所占百分比、抗菌药的种类及品种数、单用和联用处方数占应用抗菌药处方数的比例, 并进行系统分析。
2结果
2.1 抗菌药的使用情况 1 022张处方中, 抗菌药处方有542张, 占53.03%;单用抗菌药处方520张, 占使用抗菌药处方的95.94%;2联抗菌药处方22张, 占使用抗菌药处方的4.02%;3联以上抗菌药处方为0。口服抗菌药处方占抗菌药处方总数的52.58%;注射用抗菌药占抗菌药处方总数的43.36%。
2.2 抗菌药的使用品种 我院儿科急诊选用包括注射、口服、外用共计的抗菌药有6大类20个品种。其中, 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红霉素、琥乙红霉素;头孢菌素类:头孢哌酮、头孢克肟、头孢硫咪、头孢呋辛、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头孢替安、头孢甲肟、拉氧头孢;青霉素类:青霉素G;喹诺唑酮类: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氨基糖甙类:庆大霉素;其他类:甲硝唑、黄连素、呋喃唑酮。其中, 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在儿科用药中占主导地位。
2.3 用药频度见表1。
2.4 抗菌药联用情况见表2。
3讨论
3.1 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本次调查表明:儿科急诊处方抗菌药使用比例达53.03%, 高于卫生部要求的50%以下, 明显高于国际标准[1]。表明儿科急诊抗菌药的应用率偏高, 不符合儿科以呼吸道感染, 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为主的现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 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所致, 病程有自限性, 不需使用抗菌药, 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包括充分休息、补充水分、退热、减轻卡他症状及保持呼吸道通畅等[2]。用药频率表显示, 儿科抗菌药使用种类以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为主, 其次为大环内酯类抗菌药。这主要是由于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药物对儿童特殊的毒副作用, 所以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从注射用抗菌药使用的种类看, 头孢呋辛使用频度最高, 其为二代头孢类抗菌药有较广的抗菌活性, 并对许多β-内酰胺酶稳定。但头孢呋辛说明书中明确写到新生儿对头孢菌素有蓄积作用, 3个月以下儿童安全有效性尚未确定, 因而不推荐使用。这点应引起医师注意。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应用以阿奇霉素、琥乙红霉素、红霉素为主。这主要是由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在组织和细胞内浓度比同期血中浓度高, 在细胞浓度较高的感染部位可激发药物释放系统, 作用持久, 疗效显著。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对临床多种常见致病菌尤其是对支原体的广谱抗菌作用和较少的不良反应, 且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对儿童无特殊的毒副作用, 所以在儿科得以广泛应用。
3.2 抗菌药联合用药分析
本次调查联用处方只占4.02%, 3联以上联用处方为0, 属合理应用范围。在细菌感染的一般情况下, 使用一种药物比较好, 这不仅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还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但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或单用一种抗菌药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 可考虑联合用药提高疗效。从联用处方来看大多数医师在治疗中都采取白天静脉给药, 晚上加口服给药或先静脉给药, 然后口服给药巩固的办法, 这种给药方式虽然可行, 但要考虑到药理作用及药动学的要求, 选择同类抗菌药, 且抗菌谱接近的品种, 掌握好给药时间, 以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否则将达不到预期目的。
3.3 不合理用药分析
3.3.1 用药时间不合理
青霉素、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属时间依赖型抗菌药, 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其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由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半衰期较短, 使用时原则上应采用少量多次, 即3~4个半衰期给药1次, 日用药总量分3~4次给予[3]。本次调查的处方中, 此类抗菌药注射剂的使用多为1次/d, 不符合时间依赖型抗菌药药动学、药效学特点。建议临床改变1次/d的输液方式, 分次给药, 以提高抗菌药的杀菌效果, 减少医药资源浪费, 同时降低细菌耐药菌株的产生。
3.3.2 选药不合理
有4例处方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 除2例是外用的, 另2例则是口服用药的。由于此类药物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因此该类药物应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3.3.3 作用机制相同的抗菌药物联用
从联用处方表中看, 大多数是β-内酰胺类抗菌药之间的联用, 一般认为作用机制相同的抗菌药不宜联用, 可因竞争共同的靶位而产生拮抗, 甚至诱导耐药菌株的产生[4], 不但其治疗效果起不到相加作用, 反而增加毒性。同时同类药物间存在交叉耐药, 同时应用既浪费药物也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3.3.4 速效杀菌剂与速效抑菌剂之间的联用
琥乙红霉素与头孢硫咪联用, 一般认为前者迅速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以致细菌基本处于静止状态, 使后者的速效杀菌作用减弱, 因此不建议2者合用。但也有文献报道, 繁殖期杀菌剂与快速抑菌剂合用, 可产生协同作用。而这一协同作用并不恒定, 其机制是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是干扰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抑菌剂, 当给予敏感菌亚浓度时, 曾显示有抑制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的作用, 同时这一浓度又不影响其他蛋白质的合成, 仅选择性抑制β-内酰胺酶的产生。在这一机制中红霉素等是作为亚抑菌浓度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发挥作用的, 但这一亚抑菌浓度不易掌握, 一旦升至正常抑菌浓度以上, 则将产生拮抗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杀菌作用, 导致合用失败[5]。
3.3.5 氨基糖苷类和头孢菌素注射剂合用
头孢甲肟和庆大霉素联用,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有一定肾毒性, 而绝大多数头孢菌素类药物由肾脏排泄, 2者使用增加对肾脏的危害。应注意监测肾功能。
3.3.6 用药误区及社会环境因素
调查中发现, 急诊儿科存在应用抗菌药物指征不明现象。对于儿科应用抗菌药物, 无论是临床医师还是患儿家长都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不管患儿病情轻重, 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就应用抗菌药物。有些一开始就使用3线抗菌药物, 把抗菌药物作为一种万能药物来应用, 甚至认为所用的抗菌药物越新越好、越贵越好, 使无指征用药的现象愈演愈烈。
调查还发现, 我院儿科急诊第3代头孢菌素应用趋势在增加, 青霉素应用频度较低 (0.37%) , 在抗菌药注射给药中处于第15位, 低于其他医院首位的报道[6]。青霉素抗菌效力强, 价格低廉, 在治疗对青霉素敏感的细菌所致的感染时应为首选。笔者分析认为, 这和社会环境及药品经销商的促销活动有关, 作为医师应该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等效的前提下, 应选择价廉的方案, 尽量使患者以较低的医疗费用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4建议
从上述分析来看, 我院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知识掌握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因此建议:①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和患儿家长对合理用药的认识, 加大宣传力度, 使之充分认识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性;②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对本地区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 规范其使用行为;③尽快建立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系统, 为提高抗菌药合理、准确的使用奠定物质基础;④发挥院内感染管理部门和药事管理委员会的职能, 切实有效地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加强监督、检查, 采取有效措施, 定期公布医院抗菌药的使用情况, 使耐药菌株快速的蔓延能得到有效遏制, 从而为广大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胡昌勤.抗生素在滥用与质量监控之间游离.中国处方药, 2005, 12 (12) :21-22.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医学会 (中华儿科杂志) 编委会.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 (试行) (下部分) .中华儿科杂志, 2001, 39 (6) :379.
[3]戴自英, 刘裕昆, 汪复.实用抗菌药物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3-59.
[4]杨世杰.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0, 61, 67, 124.
[5]黄怡.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机制及对策.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1999, 20 (1) :28.
急诊应用 篇8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急诊处方5000张。
1.2 方法
分别对抗菌药物的类别、给药方式、联用情况和使用科室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共抽查5000张急诊处方, 其中使用抗菌药物处方3105张, 占62.1%;使用抗菌药物注射剂处方2160张, 占总处方量的43.2%, 占抗菌药物处方量的69.6%。
2.1 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90%的科室有肠道门诊、发热门诊, 见表1。
2.2 急诊抗菌药物联用情况
3105张处方中, 单一用药2260张, 占72.8%, 二联用药801张, 占25.8%, 三联用药44张, 占1.42%。
2.3 急诊抗菌药物类别, 见表2。
3讨论
3.1 处方指标 我院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2.1%, 超过40%。由于急诊患者急、危、重的特性, 一些临床医师习惯于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对致病微生物未明的患者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 有可能贻误病情, 并导致耐药菌产生。我院急诊处方抗菌药物注射剂的比例占总处方的43.2%, 注射剂使用科室主要是肠道门诊、发热门诊, 这与患者多数病情较重有关。
3.2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我院急诊处方中抗菌药物单用的, 占72.8%;二联占25.8%, 以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或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联用比较多见。联合使用时需密切观察患者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 患者一旦发生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 须及时停药。静脉滴注过程中在给予第二种药物前要先用空白输液冲洗给药通路, 以防在输液管中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3.3 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从抽查的急诊处方中发现, 我院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有以下几种不合理情况, 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3.3.1 无指征用药 由表1可知, 抗菌药物使用率最多的科室为肠道门诊和发热门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出,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 方有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肠道门诊诊断多见“胃肠炎”、“腹泻”。腹泻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非感染性腹泻不需用抗菌药物, 单纯补液治疗即可, 多数为自限性。感染性腹泻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实验室检查是可以诊断清楚, 无需盲目使用抗菌药物[1]。细菌性腹泻, 由于不同的致病菌对不同的抗菌药物敏感, 也不能盲目使用[1]。滥用抗菌药物不仅造成经济浪费, 还会引起耐药菌的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等多重危害[2]。
遇到发热就使用抗菌药物也是不合理的。首先要对发热病因进行认真分析, 临床上的发热部分为感染性发热, 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在发热待查的患者中, 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发热, 不适合使用抗菌药物[3]。
3.3.2 给药间隔时间不合理 喹诺酮类药物为浓度依赖型抗菌药, 其抗菌效果依赖于给药剂量而不是给药次数, 且多数具有比较明显的抗菌后效应, 因此在确定给药间隔时, 可根据血药浓度>MIC的时间, 加上抗菌后效应的持续时间。目前较为提倡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等具有抗菌后效应的抗菌药物采用一天一次的给药方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原则上应增加给药次数, 缩短给药间隔时间, 即一天总量分3~4次给予为宜, 增加药物与细菌的接触时间, 充分发挥杀菌效力。
3.3.3 选用溶媒不当 青霉素钠盐在近中性溶液中较为稳定, 溶液酸性或碱性增强则降解加速, 疗效降低, 过敏反应发生率增加。5%葡萄糖或葡萄糖NaCl溶液偏酸性, 作为青霉素钠盐溶媒不适宜。宜将一次药量溶于约100 ml生理盐水中 (pH 4.5~7.0) , 于0.5~1 h内滴完。
3.4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联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出, 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 不需联合用药。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 同时规定了四种联合用药的指征, 并强调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 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于个别情况, 如结核病的治疗。此外, 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急诊处方中抗菌药物联用存在的问题:一、抗菌药物联用无临床诊断依据, 如三代头孢菌素联用氟喹诺酮类。二、繁殖期杀菌剂与快速抑菌剂联用:如阿奇霉素和头孢唑肟合用, 会减弱头孢菌素类抗菌活性。两类抗菌药物如果必须合用, 应相隔一定时间。三、处方中存在抗菌药物和活菌制剂联用现象, 如阿莫西林和三联活菌制剂 (贝飞达) 合用, 会降低活菌制剂的活性。
3.3.4 口服药物用法用量不妥 口服抗菌药物存在大剂量给药或给药次数不正确, 如甲磺酸加替沙星分散片, 一次0.4 g, 2次/d。喹诺酮类药物属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最大程度提高Cmax/MIC及AUC24/MIC比值, 可提高这类药物疗效并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但比值并不是越高越好, 一般为30~35即可有效地控制, 12 h内没有细菌生长。且这类药物半衰期较长, 有明显的抗菌后效应 (PAE) 。因此, 临床多采用大剂量1次/d给药。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急诊处方原则上不超过三天量[4], 但是有些急诊处方存在超量开药情况。
3.4 三联抗菌药物的使用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一般只需二联, 严格控制三联或四联抗菌药物的使用。在笔者随机抽查的急診处方中发现有抗菌药物三联使用处方, 如头孢克洛胶囊、左氧氟沙星胶囊和甲硝唑片合用于宫颈炎等, 基本上都是用药不适宜处方和超常处方。
3.5 给药途径不正确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制剂在局部使用, 但是某些临床医师总是想当然地使用抗菌药物, 认为局部用药会增加用药部位的药物浓度, 提高抗菌效果。如克林霉素注射液用于滴耳等等。
其他不规范情形还有, 甲硝唑片外用于阴道, 注射用头孢西丁、氟康唑分散片外用于皮肤患处等等。
4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建议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已出台八年, 但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问题依旧存在, 在此笔者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以供大家讨论。
4.1 领导重视, 宏观约束
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文件的要求, 定期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建立合理的用药机制, 规范和约束临床医师的用药行为。
4.2 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并认真贯彻执行
医务处应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临床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内容, 会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和药剂科等, 按照《处方管理办法》、《执业医师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等法律法规定期对病历和处方进行点评, 对科室和医师个人进行质量考评, 加大奖惩力度。定期对临床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知识培训。
4.3 加强对病原微生物的监测
一方面临床医师应加强送检意识, 提高取样水平。另一方面, 微生物实验室应切实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 并及时报告细菌药敏试验结果。
4.4 开展合理用药研究
在保证安全、高效的基础上, 以药物经济学方法分析、评价和比较不同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之间、药疗方案与其他措施 (如手术等) 之间、不同临床药学服务 (如血药浓度监测) 之间所产生的相对经济效益。
4.5 规范围术期用药
围手术期感染预防用药的不合理是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对于围手术期感染预防原则、措施都非常明确, 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 制度落实是关键。
参考文献
[1]魏来, 李晓波, 胡大一.感染性疾病.第1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31-35.
[2]曾繁典.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滥用与危害.中国药物警戒, 2004, 1 (1) :25-27.
[3]王爱霞.感染内科临床病例分析.第1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1:273-292.
急诊应用 篇9
现将我院急诊科2007年发生的50例护理差错用SHEL模式进行分类分析如下, 以供同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我院急诊科共发生护理差错50例, 根据评定标准, 其中, 47例为一般差错, 3例为严重差错。
1.2 差错分析方法
对50例差错进行月份分布分析 (表1) , 差错类别构成分析 (表2) , 用SHEL模式对50例差错发生的不同原因进行分类分析 (表3) 。
差错的分类原因分析时同一差错可能有多个原因存在, 将原因归类为个人因素和客观因素, 以便针对原因处理。个人因素指业务素质与能力, 客观因素包括工作场所、临床环境、管理因素、忙碌、患者因素等。
2 结果
2007年我院急诊科发生差错50例, 其中严重差错3例。2008年1~10月共发生差错18例, 无严重差错, 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
3 讨论
3.1 全年差错随月份的变化趋势
由表1可知, 11~12月差错发生率最低, 6~9月差错相对较高, 分析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天气炎热, 护理人员易疲劳。 (2) 工作量增多, 每年6~9月我院急诊科患者最多, 工作量最大, 而实习护士未下临床, 护士人数相对不足。从而出现差错随工作量增多而增多的现象。 (3) 年底院内各种检查频繁, 且年终质量评估在年底, 科室重视各环节的质量控制。
3.2 差错分类分析与防范
3.2.1 抢救药品、仪器未处于备用状态
由表2可知, 药品、仪器未备好占24%。这类差错可通过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予以避免, 但有时由于工作繁忙仅流于口头交接, 或匆忙中不仔细, 增加了差错的发生率。根据临床实际工作情况, 可将各类抢救药品、仪器建立统一记录制度, 除每天定时清点、检查外, 增加每周定期总检测一次, 并两人核对签名。半年请医疗器械的专业检修人员检测一次各种仪器及时查找问题, 并注明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养成定时检修的习惯。
3.2.2 法律意识淡薄、各项规章制度未落实到位
由表2可知占28%。主要是查对不严格, 仅凭主观经验行事, 交接工作不到位, 如特殊的治疗 (甘露醇的应用) 、检查需在特定时间完成, 未仔细向有关人员交接, 工作流程欠规范。可通过制订严格而简洁的交接班流程, 能有效避免差错。如交接急诊留观患者流程规范:阅读留观医嘱→确认对应患者→确认输注何种药物包括名称、剂量、浓度、滴速等→现患者的主要症状及生命体征→确认正确后在医嘱后签全名及时间。流程规范可避免交接不严密带来的差错。
3.2.3 院前急救疏忽大意
由表2可知占8%, 院前急救突出一个“急”字, 现场处理时常不能全面检查, 易忽视某些部位的检查。如外伤时, 包扎了两处明显流血的伤口, 而忽视了头发浓密的枕部伤口;腹痛患者隐瞒病史, 否认有外伤史而忽视了动态的生命体征监测, 最后B超确诊脾破裂时血压降至90/60 mm Hg (1 mm Hg=0.133 kPa) 。工作环节的不完善, 可通过建立急诊患者评估表, 从生命体征至体格检查逐项列出, 并标出选项, 医务人员只需打勾, 快速而全面地记录病情, 危重患者可每15~30分钟评估1次, 清晰而完整地提供动态病情变化情况。
3.2.4 急救能力差、急救知识不全面
由表2可知占22%。由于疾病是突然发生、突然加重, 如严重的多发伤及心跳呼吸骤停, 护理人员往往不知所措, 没有重点及次序。护理技术下降, 穿刺不能一针见血、心肺复苏效果不佳、口咽通道不能正确应用致气道未完全开放、对脑外伤患者未及时观察瞳孔变化发生脑疝。急救知识涉及面广、难度大、面临问题随时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公式。可通过加强自我学习、参加科室及院内讲座、并建立个人工作记录本, 每天审查、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 才能逐步提高个人能力并拓宽知识面;在工作安排时可通过高年资与低年资护士共同工作而防范护理差错的发生;院内及时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的培训利于护理人员掌握新的医学知识。
3.2.5 护患间缺乏有效沟通
由表2可知占8%。急诊患者或家属由于病情急、重而心情焦虑。一方面由于护士缺乏社会经验及与患者沟通的技巧, 面对提问时回答生硬、简单、易引起患者或家属的反感甚至出现过激言语, 而另一方面由于护理工作繁忙, 护士无法与之进行过多的沟通, 使患者及家属不满意而致引起护患纠纷。改进护患沟通是我们需要做的重点。首先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态度;其次要为患者提供专业知识帮助, 如颅内高压呕吐的患者可告知头偏向一侧, 避免呕吐物误入气管, 引起窒息, 再次为患者及家属提供详细的咨询, 如病区环境, 检查科室位置, 必要时为患者提供一些生活必需品, 也可将各种指示牌做得更醒目、更人性化, 便于患者及家属晚间在院内寻找要去的地方。
3.2.6 护理记录的质量问题
由表2可知占10%。护理记录要求规范、客观、连续、真实、准确、及时性。当抢救患者时只注重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而对护理记录的及时性、严肃性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易致字迹潦草、涂改较多、病情描述不确切、医学用语不当、动态观察不及时、用药观察记录不及时等。解决办法一是统一护理记录书写标准, 加强护理文书书写培训, 及时学习各种文书书写规范的改进并相应地改进工作;其次是合理安排充足的人员上班, 分工明确, 有辅助人员参与抢救并记录, 为当班护士提供第一手资料, 及时准确地书写抢救记录包括时间记录到分、药品写全称、单位名称清晰可辨、用医学术语。
3.3 用SHEL模式分析不同原因及防范
根据SHEL模式对差错原因逐个调查分析发现, 差错原因除当事人业务素质和能力有关 (S) 占100%, 还与临床环境 (E) 占40%、当事人及他人 (L) 占80.6%、工作场所 (H) 占50.6%等有密切关系。除S外的三种因素可以通过管理系统的改进、流程优化、加强科室团队建设、业务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改进。发现管理体系的缺陷并加以改进有利于防范护理差错的发生。
对错误的认识分个人观和系统观。个人观认为错误是个人原因引起的;而系统观认为错误的原因主要在于系统的问题, 这些因素包括工作环境中错误反复发生的隐患, 以及引起这些错误的组织程序[2]。当错误发生后, 事情的关键不是追究谁犯了这个错误, 而是弄清系统出现什么问题以及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
1999年, 美国IOM的报告中也提出多数的错误是由于护理体制的疏忽, 而不是个人的粗心, 这也是美国护士协会 (ANA) 长期以来所持的观点。每一名护士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 很难做到丝毫没有疏忽[3,4,5], 因此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 对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 临床上要大力倡导缺陷分享文化, 正确正视错误的危害性, 认识它的客观性, 不确定等特征, 并认真分析原因做好防范[6,7]。倡导积极安全文化, 并形成一种氛围, 人们愿意报告异常事件及未遂过失, 并从错误中学习。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差错的原因及SHEL模式在分析差错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2007年我院急诊科发生的50例护理差错的随月份分布、护理差错类别构成分析, 以及用SHEL模式对护理差错进行分析, 提出相关改进措施, 在全院交流。结果:2008年1~10月发生差错18例与2007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结论:倡导缺陷分享文化, 重视对系统的改进, 分享缺陷经验, 才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关键词:SHEL模式,急诊护理差错,差错分析,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杨辉.浅谈急诊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14) :1839-1840.
[2]阳世伟, 郑碧霞, 陈晖.SHEL模式在分析护理差错事故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08, 8 (3) :64-66.
[3]刘义兰, 张亮, 王桂兰, 等.对我国护理差错事故管理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9) :827-829.
[4]程丽萍, 曹秀黎.护理管理制度是护理差错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J].中国护理管理, 2006, 6 (5) :26-27.
[5]张道红.输液治疗中的护理差错原因分及对策[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7, 19 (6) :559-561.
[6]武玉梅.护理安全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6) :86-87.
急诊护理接诊卡的设计与应用 篇10
1 以往急诊接诊抢救记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工作中, 由于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以及对护理记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遇急诊抢救患者时, 护士针对单个病人书写的抢救记录由于缺乏具体规范的书写格式, 存在书写不规范, 对某些证据资料 (如患者的护送及转归等情况) 记录不完整等现象, 且存在个别医院认为护士书写的抢救护理记录单只是为医生书写抢救记录提供依据的错误认识, 而未将其列为护理纠纷投诉的重要客观资料加以重视, 从而形成了急诊护士重做轻记, 只是单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对患者的接诊, 抢救, 护送和交接工作, 而在护理记录方面存在不统一, 不及时, 且资料保存不完善等情况, 使许多情况下各项措施虽以落实但无据可依, 既容易给交接科室工作的连续性带来不便, 也容易留下漏洞隐患, 一旦发生医疗纠纷, 由于缺乏相关的证据资料, 使责任难以明确, 造成举证被动。
2 急诊护理接诊卡的设计
2.1 设计意图及原则:笔者设计“急诊护理接诊卡”的用意旨在针对以往在急诊接诊抢救记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使每位急诊患者从接诊, 抢救、用药, 辅助检查, 患者去向及护送入科等各个环节的情况都能有客观, 简明, 准确, 完整的记录, 并作为急诊患者接诊处置的客观行为证据加以保存。切实做到将所有记录项目和程序优化, 在建立和完善急诊接诊护理服务的证据系统的同时, 帮助急诊护士养成按固定合理模式流程工作的习惯, 从而达到既方便执行、记录和查看, 做到责任明确, 提高护理质量, 又能有效防范医疗纠纷的目的。其设计遵循“规范有序, 简洁实用, 项目齐全, 责任分明”的原则。
2.2 急诊护理接诊卡的结构和内容:设计规格为A4纸张大小, 设计内容为两页, 由A4纸双面打印后备用。第1页内容设有:患者一般资料, 就诊情况, 接诊查体、处置记录、抢救用药、辅助检查、病情转归及护送入院情况等内容。记录时只需接诊护士在相对应的项目上打勾或直接填入内容即可。此外, 根据急诊科的抢救需要, 将常用的几种抢救用药列于护理接诊卡首页, 大大方便了临床记录。第2页内容的设计专门用于记录首页无法体现出的关于特殊的治疗、操作、检查等处置情况, 以及病情变化的相关记录等内容。如:特殊用药, 科间会诊, 病情变化的描述及生命体征的监测记录等情况。
3 临床应用
3.1 根据急诊科特点, 在内科及外科抢救室分别配备专用的“急诊护理接诊卡”文件夹, 并放于指定位置, 文件夹的右侧用于夹放空白接诊卡备用, 左侧用于夹放患者就诊处置结束后的接诊卡备查。
3.2 当急诊患者到达后, 接诊护士在仔细询问病史, 快速准确分诊后带入相应的抢救室, 迅速通知医生, 测量生命体征, 进行必要的急诊处置, 随即为该患者填写急诊护理接诊卡, 完成对其一般资料, 就诊时间, 接诊查体及初期急诊处置等项目的填写。
3.3 在对急诊患者实施紧急处理过程中或结束后, 负责抢救的护士需及时, 准确, 真实, 客观, 无遗漏地记录整个抢救过程, 如急诊给予的各项处置, 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 所做的辅助检查及化验项目, 所有急诊用药的名称, 剂量, 给药途径等内容。
3.4 对于有关急诊抢救过程中的病情变化, 生命体征监测记录, 科间会诊, 以及特殊的治疗, 操作, 检查等情况按时间顺序在接诊卡背面 (第2页) 相应位置做准确, 详实的记录 (如X点X分复做心电图一份;X点X分请心内科会诊等) 。
3.5 针对患者的病情转归, 在相应位置如实记录患者的处置结果 (如收住入科, 急诊留观, 临时输液, 自动转院或死亡等) 。对于收住入院的患者, 则需详细记录患者所收住的科室, 离科时间和离科生命体征, 护送护士签名后持此接诊卡护送患者入科。到达住院科室后, 将患者病情, 实施的抢救处置, 已做的辅助检查等项目与病房护士进行详细的交接, 病房接收护士在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后, 将送到时间及到科血压记录于急诊护理接诊卡上, 并签全名, 从而完成患者交接。
3.6 急诊护理接诊卡的保存:每位急诊患者的护理接诊卡均由急诊科保存, 并定期检查总结, 不断完善。具体方法:由每日夜班护士于晨交班前将当日所有急诊患者的护理接诊卡整理后装订, 交由办公护士集中保存, 以便护士长检查, 核对。一旦发生纠纷时, 可作为护理记录书写的原始资料进行举证。
4 体会
4.1 有效提高了急诊护理质量, 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急诊护理接诊卡的应用, 使每位急诊患者的整个就诊过程中所涉及的抢救、处置、用药、辅助检查、病情观察等情况都有了客观, 简明, 准确, 完整的记录, 患者从就诊入科到收住入院每个环节的抢救护送情况做到了一目了然, 体现了抢救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弥补了以往急诊接诊记录不全, 不规范等漏洞, 且通过规范急诊患者的交接管理, 界定了责任, 避免和减少了因交接不清出现的科室间相互推诿或推卸责任现象, 为事件分析和急诊护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据, 且方便保存, 从而大大加强了急诊护士与病房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和法律意识, 提高了急诊护理服务质量。
4.2 急诊护理接诊卡的设计重点突出, 内容全面, 且记录简洁明了, 有效提高了护士全程护理服务意识和规范书写能力。护士只需在接诊卡相应的项目上打勾或填入内容即可, 避免了紧急情况下漏项的发生, 改变了以往段落式描述, 减少了抢救时记录书写的工作量, 大大提高了急诊工作效率。
4.3 完善了质量控制管理体系:通过急诊护理接诊卡的应用, 使急诊护理工作的质控检查变的简单可行, 每月由护理部和护士长检查记录, 并在科内月质量讲评会上针对急诊护理接诊卡在实施记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存在的不足等方面进行集体讨论, 共同提出改进措施, 从而调动了人人都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明显增强了急诊护士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 对总结, 分析经验教训和完善急诊抢救护理环节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优琴, 章亚娟, 钱萍萍, 等.举证责任倒置后护士证据意识状况调查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3) :201-203.
急诊应用 篇11
【关键词】预检分诊系统;ESI标尺;医疗资源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47-01
自建院以来,我院急诊科借鉴外先进护理管理理念,摸索总结自身经验,通过ESIA法[1]不断地改进急诊预检分诊系统。本文借此介绍我科特有的预检分诊系统。
1 科学严谨的预检分诊体系
1.1 预检岗位的设置
设置独立的预检护士,要求是注册护士,具备3年以上急诊工作经验,并经过疾病初步评估培训,熟悉医院工作流程具有顾客服务知识,熟悉医院可提供的相关病人服務。同时在预检护士站还设置护理组长、护理秘书、清创护士岗位,在预检分诊过程中,由高年资护理组长把关,高峰期由清创护士和护理秘书协助。
1.2 预检分诊的执行流程
1.2.1生命体征及简单信息的采集
要求预检分诊护士对患者进行性别、年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过敏史、疼痛评分、育龄妇女末次月经、主诉进行快速而准确的采集,并记录在病历上。
1.2.2 分诊的科学标尺
从2005年开始,我院急诊科根据急诊严重指数(Emergency Severity Index,ESI),采用五级预检分诊制度来进行预检分诊,病历上分别以红、橙、黄、绿、蓝色贴纸作为标识。分诊类别如下:
一级—危急(红色)--医生立即应诊;二级—高危状态病人(橙色)--医生5分钟内应诊;三级—需2项或2项以上医疗资源(黄色)--医生10分钟内应诊[2];四级—需一项医疗资源(绿色);五级—不需要医疗资源(蓝色)--四级、五级依级别及挂号顺序应诊。
ESI标尺对一级二级病人病情范围以及医疗资源类型做了详细的规定,有制度可循。譬如,一级病人的病情涵盖:心脏骤停,呼吸骤停,严重的呼吸窘迫,SPO2<90,无反应的严重创伤等等。三、四、五级患者依据医疗资源分类,医疗资源包括:实验室检查(血、尿等);辅助检查(心电图、拍片、磁共振、血管造影术等);静脉输液;经静脉、肌肉或雾化吸入用药;特殊专科会诊;简单的操作=1项(撕裂伤修复、留置导尿);复杂的操作=2项(清醒病人的镇静)。
2体会
2.1预检分诊规范化势在必行
当前国内医院急诊工作存在流程设置不够科学、不够规范、体系内容操作性不强等诸多问题,导致急诊患者流程与门诊患者流程混淆,危急病员与普急病员混淆,救治路径不明晰,就医状态混乱的现象[3、4]。因此急诊护理服务流程亟待改进,而改进的关键环节就是预检分诊。预检分诊作为整个流程再造过程中必须优先解决的子流程,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5],将患者准确快速地分诊到各个医疗区域,使患者得到及时、适合的诊治,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先决。而很多医院急诊科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执行流程,仅依靠预检护士的工作经验来实施预检分诊,这势必增加了医疗风险。所以,建立一个科学严谨规范的预检分诊体系势在必行。
2.2 急诊严重指数(ESI)标尺是预检分诊系统的执行关键
国内外现行的急诊预检分诊标尺有急诊严重指数ESI (Emergency Severity Index,ESI),澳大利亚预检标尺(Australian Triage Scale, ATS),加拿大预检标尺(Canadi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CTAS)等。源自美国的ESI标尺评估患者状况,不仅是为了筛检高紧急患者,同时还考虑到低紧急患者医疗资源的使用 [6]。ESI急诊分诊系统为五级预检分诊标尺,其具有用时短、操作简单、准确度高的特点[2]。其通过独特的方法将敏度分级与资源使用相结合,在不同的急诊室均具有可行性,且有很好的内在可靠性[7]。我院的预检分诊系统中,预检护士在每位患者生命体征及病史资料简洁采集的基础上,运用ESI标尺,快速准确地将急诊患者分诊到抢救室及内外科诊室,并安排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这使得预检分诊不再只是依靠护士个体经验,病情的级别分类使分诊有据可循,从而预检护士对患者的病情判断更客观、科学、准确。清晰的流程和科学尺度的结合,可谓分诊中的双保险,保障了病人的安全,减少了医疗隐患和风险。
参考文献:
[1] 宋静波,王新红,张立忠.采用ESIA法再造护理服务流程细节的管理模式〔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6):1577-1578.
[2] 王雷,周红,朱景芳.急诊危重度指数在急诊儿科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4):418-419.
[3] 张熹,陈珊珊.分层诊疗—新型急诊流程模式〔J〕.中国医院院长,(10):48-51.
[4] 鲁德生,陈险峰,张均,等.急诊联合诊室的创新思路和效果评价〔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7,18(1):53-55.
[5] 顾艳荭,张涛.医院服务流程再造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8,8(8):14-16.
[6] Paula Funderburke. Exploring best practice for triage〔J〕.Journal of Emergency Nursing,April 2008:180-182.
“迎陪归”服务在急诊科的应用 篇12
1 发现问题
由于急诊科工作人员面临的工作环境特殊、病情复杂、突发暴力及意外事件多, 体力与脑力强度大, 工作压力大,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 在工作中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潜能, 存在恐惧感, 工作经常处于被动状态, 不能灵活应对, 以至于出现沟通不良、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引起病人或家属不满。
2 制订工作目标
2.1 迎
保证大厅有1名站立式巡回服务的工作人员;保证病人进入急诊大厅有人主动、及时、热情迎接;保证病人在就诊的每个过程目的明确。
2.2 陪
保证病人在就医过程中随时有工作人员陪同、指引;保证病人在就医过程中安全措施得力, 就医过程顺利;保证消除病人在就医过程中的陌生感和无助感。
2.3 归
保证病人离开急诊科时 (转科/转院/回家) 做到4个明白, 1个评价:明白疾病诊断治疗措施;明白接受治疗处置后的注意事项;明白保管急诊病历的重要性;明白省、市医保病人费用报销的程序。病人就诊结束后对诊疗护理过程进行评价, 及时用急诊病人问卷调查表, 并设立意见箱, 建立病人反馈制度, 根据病人需求为病人做好健康宣教, 并提供平车、轮椅, 将病人送至门外。
3 实施前准备
院领导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动员大会, 让大家从思想上转变服务理念, 对病人进行换位思考, 理解病人需求,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打破定势思维, 培养良好的观察力, 做“有心人”, 注意细节[1], 将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思想真正落实到工作中, 由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根据目标制订具体措施, 由医务科、护理部领导利用晨会交班时间组织大家认真学习“迎陪归”的具体实施方法及质量标准, 并与相关科室做好协调工作。因为病人在诊疗过程中会涉及许多相关科室, 急诊科开展的此项工作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每位工作人员均明白自己在“迎陪归”服务中的角色与作用, 在实施初级阶段, 由科主任、护士长亲自盯班, 发现问题及时修订, 使各项措施切实可行, 保证每位工作人员能以亲切关怀的语言接待病人, 将以人为本的服务渗透到医疗、护理过程中。在做好“迎陪归”工作的同时, 还注重培养工作人员预见性思维的能力和沟通能力。想病人未想到的但可能需要的服务, 想病人的病情可能发生的后果, 并做好相应准备工作, 增加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另外, 工作人员加强基本功及急救技术的训练, 以提高专业水平及救治能力。
4 实施
4.1 急诊大厅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及工作程序
4.1.1 门班护士职责
听从分诊护士的工作安排, 站立巡回服务, 急诊病人就诊, 主动热情上前接待病人, 询问病人需求, 指引病人就诊。听见120救护车响时, 预先将推车移至门口, 与120工作人员一起搬运病人, 并与分诊护士一起将病人护送至监护室。
4.1.2 分诊护士职责
大厅总调度, 统筹安排大厅工作人员的管理及工作。及时主动接待病人, 询问病人病情, 根据病人病情协助门班工作人员及时为病人提供轮椅、推车, 取舒适体位, 保证病人安全, 指导门班护士将病人送至相关诊室或处置室交于医生接诊。为诊室病人测量生命体征, 做好记录, 与诊室医生做好沟通, 及时安排病人处置和会诊工作, 并指导服务队陪病人进行相关检查。送往监护室或抢救室的病人, 要亲自护送至监护室, 测量生命体征后与监护室护士做好交接工作。病人就诊完毕离开急诊时, 分诊护士要耐心征求病人意见, 进行健康指导, 保证病人真正能够做到4个明白, 做好病人对就诊过程的反馈评价工作, 并对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 以便改进工作。诊室病人安排稳妥后, 分诊护士和门班要在大厅、诊室巡视, 了解各诊室及大厅病人的就诊动态, 随时准备迎接新病人。
4.1.3 巡视班护士职责
负责指引诊室病人的检查、化验、取药、交费等。随时巡视诊室病人, 了解病人需求及就诊程序, 与分诊护士沟通并予以解决。医生未到位前陪护必须在病人身边, 做好病人解释工作;负责轮椅、推车、吊架等用具的维修;病人留观时, 巡视班将病人送往留观室, 与值班护士交接清楚。
4.1.4 服务队工作人员职责
负责诊室、观察室、监护室病人的外出检查、送化验、送住院等工作。重病人外出检查或住院时, 值班护士先与相关科室电话联系后, 评估病情, 携带必须的急救仪器、药品、物品, 佩带红色标志, 由医护人员与服务队陪同前往。
4.2 上岗要求
仪表、仪态符合岗位要求, 即服饰、站、坐、行、走严格遵守标准。大厅所有工作人员言行严谨, 工作过程中应做到面带微笑、服务主动、思维敏捷、态度和蔼。非分诊护士不得坐在分诊台。大厅工作人员必须服从分诊护士的安排,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病人。
5 体会
“迎陪归”服务的开展, 首先细化了急诊科的服务流程、扩展了服务范围、强化了医务人员的服务用语, 工作人员牢固树立了病人的需要是护理服务的宗旨, 使病人在就诊过程中能够得到一条龙服务, 即入院有人迎、检查有人陪、住院有人送、首问有人答的无缝隙服务[2], 消除就诊病人和家属的无助感。其次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佩带红色标志, 避免了以往危重病人检查交费仍需等待的状况, 缩短了就诊时间, 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得到了及时准确的救治, 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工作开展以来, 病人的投诉较往年明显减少, 就诊人数增多。此外, 为了配合急诊的工作, 其他相关科室的服务质量也较前明显完善, 急诊科此项工作的开展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推动了全院的服务工作, 得到了病人及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许勤, 王荣.加强护理工作中细节管理的意义与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3) :66.
【急诊应用】推荐阅读:
机械通气在急诊的应用11-23
急诊科外科急诊患者01-12
急诊科急诊衔接制度10-11
急诊护理工作特点及急诊科护士角色探讨05-18
急诊处理01-17
骨科急诊05-10
急诊危重05-18
急诊抢救06-08
急诊病人06-15
急诊中毒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