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在急诊的应用

2024-11-23

机械通气在急诊的应用(通用9篇)

机械通气在急诊的应用 篇1

在机械通气中急诊常选用的通气模式

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 赵斌

一、机械通气的发展历史

PPT2 显示的是负压呼吸机(铁肺),1928 年 Boston 儿童医院将无创通气首次用于临床。20 世纪 40 ~ 50 年代脊髓灰质炎爆发流行时广泛使用。但由于体积庞大,不能对重症病人进行气管插管,所以负压呼吸机逐渐被正压呼吸机所替代。1955 年麻省总医院首次使用有创通气,现已成为机械通气的标准。

新一代通气机(有创): PPT3 显示的是新一代有创通气机。

新一代通气机(无创): PPT4 显示的是新一代无创通气机。现在无创通气技术发展很快,在临床应用得越来越多,不同型号的无创通气机也越来越多。

二、机械通气的功能

机械通气的是一种脏器功能的支持手段,但它只能暂时替代呼吸肌肉,在短时间内帮助患者完成必要的氧合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并不能替代肺脏的所有功能。所以对于呼吸衰竭的病人来说,控制原发病是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原发病控制好,呼吸功能得到改善后,呼吸机便可以撤离。除心源性肺水肿、连枷胸外,呼吸机对原发病没有治疗作用,它主要是为原发病的治疗赢取时间。

三、机械通气的目标

通过改善气体交换,纠正低氧血症,缓解急性呼吸酸中毒。缓解呼吸窘迫,降低呼吸氧耗,纠正呼吸肌疲劳。通过改变压力控制通气、辅助呼吸等,涵盖了所有的通气模式。

1.控制通气(CV)

呼吸机完全替代患者的自主呼吸,包括容量控制和压力控制。其呼吸频率、潮气量、压力、吸呼比及吸气流速均按予设值进行。适用于严重呼吸抑制、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者,可降低呼吸功,恢复呼吸肌疲劳。但如果参数设置不当,可发生通气过度或通气不足,自主呼吸恢复及增强时易发生人机对抗,长时间易致呼吸肌萎缩而产生呼吸机依赖,以致导致脱机困难。

2.辅助控制通气(A/CV)

辅助控制通气是辅助通气与控制通气的结合。当自主呼吸频率低于后备频率,启动控制通气;当自主呼吸频率高于后备频率,启动辅助通气;这样可以保证患者最基本的每分通气量。每次呼吸周期,呼吸机的辅助水平相同。每次呼吸的潮气量、吸气压力、流量等参数一致。辅助控制通气可以降低呼吸功耗,导致人机不协调、过度通气和过度充气的发生。

3.辅助控制通气(A/CV)

在辅助控制通气中,所要设定的参数包括触发敏感度(吸气触发,分为流量触发、压力触发和时间触发)。定容型的吸气过程可以调整潮气量、流量、流量波形、吸气时间等,定压型的吸气过程可以设定吸气压力、吸气时间。还包括呼吸切换,同时要提供后备频率。

4.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

可以间歇给予指令通气,每分钟指令通气频率相同。指令通气可以与自主呼吸同步,间歇指令通气之间为自主呼吸,这种自主呼吸增加了氧耗,增加了呼吸功,但可以减少呼吸机的依赖。

5.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1)需要设定的具体参数包括: 吸气的触发:流量、压力或时间触发。

(2)吸气过程:定容型包括潮气量、流量、流量波形、吸气时间等;定压型包括吸气压力、吸气时间。

(3)呼气切换:时间、容量。(4)触发窗(5)指令频率

6.压力支持通气(PSV)

压力支持通气模式实际上是自主通气模式,在患者自主呼吸的过程中,给予压力支持。病人自主调节潮气量、吸气时间、吸气流速、呼吸频率。人机协调性优于其它模式,利于呼吸肌肉功能的恢复。但是病人的潮气量随肺顺应性、气道阻力和主观的用力程度而改变。

7.压力支持通气(PSV)需要设置的参数包括:

(1)吸气触发:流量或压力触发。(2)吸气过程:吸气压力支持。(3)呼气切换:流量切换。8.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

同样是一种自主呼吸模式,只给一个机械水平的压力,所有的触发都靠病人自己。CPAP 的模式相当于呼气末正压的功能。适用通气功能正常的低氧患者。在 CPAP 模式中,潮气量会因频率和吸气流速而定,取决于患者。

9.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

呼气末正压通气是在控制呼吸条件下的呼气末正压。与其他模式在一起使用,如辅助控制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在自主呼吸过程中,ZPAP 模式相当于在呼气末正压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可以增加患者的功能残气(FRC)及改善氧合。

七、急诊常见呼吸衰竭

呼吸中枢抑制 : 脑炎、脑血管意外、电击、镇静安眠药中毒、心跳呼吸骤停。胸廓、胸膜病变:胸部外伤、大量胸腔积液、大量气胸。

呼吸肌麻痹:脊髓损伤、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神经根炎、有机磷农药中毒、毒蛇咬伤等所致的。

气道阻塞:溺水、窒息; AECOPD、重症哮喘。肺循环:急性肺水肿。

肺部病变:重症肺炎、ARDS、肺间质纤维化。

八、ARDS 的治疗策略

(一)ARDS 气管插管指征

1.经常规治疗病情无好转

2.严重的氧合障碍: FiO 2 >50%,PaO 2 <60mmHg 3.严重的呼吸窘迫症状 4.出现呼吸性酸中毒

(二)ARDS 肺组织病变特点

PPT26 显示的是 ARDS 肺组织病变特点。A 区是识辨区,B 区是正常肺组织,C 区是肺萎陷区。整个肺容积正常的只占 1/3。这类病人出现呼吸衰竭时,如果按正常的通气量给病人进行治疗,有可能导致肺过度充气,产生容积伤,容积伤反过来又加重病人氧合的困难。

(三)肺保护性通气的实施

所以对于 ARDS 的病人,应进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包括限制潮气量和平台压,避免肺容积和压力伤,应用 PEEP,减少肺萎陷伤。

PPT28 显示的是国外的一项临床实验研究,比较了传统模式和肺保护性通气模式治疗 ARDS 患者的效果,发现使用肺保护性通气模式的病人的死亡率较使用传统通气模式的病人明显下降。

(四)其他机械通气辅助治疗

1.肺泡复张手法(RM)(1)控制性肺膨胀(2)PEEP 递增法(3)压力控制法(PCV)(4)CPAP 法(5)HFOV(6)俯卧位

在实施 RM 时,选择时间点应在 ARDS 早期,对于肺外源性 ARDS、胸壁顺应性较好患者,使用 RM 治疗效果较好。RM 实施后应使用高 PEEP(15-26cmH 2 O)维持肺泡复张。

2.高频振荡通气(HFOV)

高频振荡通气是一种高呼吸频率和低潮气量的通气方式。通气频率至少为机体正常呼吸频率的 4 倍,潮气量近于或小于解剖死腔。应用于传统通气治疗失败的重症 ARDS 患者、发生气压伤的 ARDS 患者。能显著改善氧合,但强调早期应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病死率的影响。

3.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4.保留自主呼吸

5.俯卧位通气(Prone)

俯卧位对 ARDS 呼吸病理生理的影响:功能残气量增加;通气血流比好转;膈肌的运动方式和位置改善;引流较容易;减少纵隔和心脏对肺的压迫;改变胸廓的顺应性。有研究表明,ARDS 患者在俯卧位时能减少 11% 的肺内分流,能改善肺重力依赖区的通气血流比例。俯卧位通气对非重力依赖区的分流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俯卧会减轻心脏对肺的压迫,仰卧时左肺受压(42 士 8)%,右肺受压(16 士 4)%,俯卧时左肺受压≤ l%,右肺受压≤ 4%。

对氧合指数低于 88、简化急性生理评分(SAPS)>49 分的患者可降低病死率。所以临床推荐,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无效的重度 ARDS 患者,若无禁忌证,可考虑采用俯卧位通气。

6.一氧化氮吸入治疗(iNO)7.体外膜氧合(ECMO)

(1)ECMO 治疗 ARDS 的适应证:

严重通气 / 换气功能障碍:在吸纯氧条件下,氧合指数 <100 ;肺泡动脉氧分压差 >600 mmHg ; Murray 肺损伤评分≥ 3.0 ; pH<7.2。

(2)年龄 <65 岁。

(3)传统机械通气时间 <7 天。

九、中枢性疾病的机械通气治疗

(一)中枢疾病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脑血管病、脑 / 脑膜炎、颅内肿瘤、颅脑外伤可引发患者呼吸中枢损害,导致呼吸衰竭;使自身免疫受抑制;使咳嗽反应减弱,出现吞咽障碍;导致吸入性肺部感染,这种感染也可导致呼吸衰竭;导致肢体运动障碍持续卧床,持续卧床会导致病人呼吸残气量减少,肺组织淤血,出现肺不张,产生呼吸衰竭;还可以导致肺淤血、肺水肿、肺炎,出现呼吸衰竭。在急诊室,这些相关呼吸系统疾病通过不同的病理生理途径,最后都会引发呼吸衰竭。

(二)中枢性疾病的机械通气治疗

病人一旦出现呼吸不规则、浅慢呼吸或呼吸停止,应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予以 SIMV+PSV 模式,参数设置为 12-18 次 /min、潮气量 8-10ml/kg、PSV 10-15cmH 2 O、Fi0 2 40-60 %。

十、慢阻肺的机械通气治疗

(一)AECOPD 有创通气的应用指征

慢阻肺急性发作也是急诊科常见的疾病,当出现以下指征时,给予有创通气。1.严重意识障碍,如昏睡,昏迷或谵妄。2.呼吸或心跳停止。

3.呼吸抑制(RR < 8 次 / 分)或严重呼吸困难(RR > 40 次 / 分)。

4.pH ≤ 7.20,且治疗中 PaCO 2 进行性上升,或低氧难以纠正(充分氧疗 PaO 2 <50mmHg)。

(二)通气方式的选择及参数调节

AECOPD 病人多有昏迷和二氧化碳储留,早期在选择模式时多选择控制模式通气。随着二氧化碳的排出,病人神志逐渐好转,后期多选择辅助通气为主的模式。所以对于 AECOPD 的病人,常用的模式为同步间歇指令模式。

(三)通气参数调节原则

1.保证基本通气及氧合即可,不可操之过急。

2.尽量降低气道压,保证充分呼气。宜低通气,慢频率,长呼气。(1)潮气量(VT): 6 - 8ml/kg。(2)通气频率(F): 12-20 次 / 分。(3)吸呼比(I/E): 1/3 - 1/2。

(四)AECOPD 序贯机械通气

AECOPD 病人对低氧是耐受的,所以保证基本通气的氧合就可以,不必给予高浓度氧,除非病人出现呼吸停止、呼吸频率过慢、血氧分压很低。AECOPD 急性期病人出现神志改变、二氧化碳储留较严重时,给病人进行早期的有创机械通气治疗。随着二氧化碳储留的改善,原发感染逐渐控制,则将有创通气切换为无创通气,这样可减少病人有创通气的时间。因为长时间的有创通气时间会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加重呼吸衰竭,导致撤机困难。

切换的时间点称为肺部感染控制窗。病人痰液引流问题已得到较好的解决、严重呼吸衰竭得以纠正、发热已经有所下降、胸片已有改善,这时称为肺部感染控制窗。控制窗出现后应拔出气管插管,由有创通气转为无创通气。

十一、急诊机械通气成功关键

(一)应用指征的把握

1.对导致呼吸衰竭原发病的了解。2.掌握上机时间:充分估计预后;宜早不宜晚;严密观察呼吸形式、神志和血气变化。3.禁忌证:在出现致命性通气和氧合障碍时,机械通气无绝对禁忌证。

(二)操作技术规范

设置报警是必不可少的习惯。

(三)采用个体治疗方案

机械通气在急诊的应用 篇2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干预,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护理

集束化干预(bundles of care)是近年来重症监护病房(ICU)专业的新名词,中文译为集束化治疗或捆绑式治疗。意思是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来处理某种难治的临床疾患[1]。“集束化护理”是指一组护理干预措施,每个元素都经临床证实能提高病人结局,它们的共同实施比单独执行更能提高病人结局[2]。随着医疗护理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机械通气作为一种重要的呼吸支持手段,在重症监护领域的应用日加频繁,使许多危重症病人的生命得以挽救。现在,39%的ICU病人需使用机械通气[3]。本研究拟对机械通气病人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进行比较,评价其效果,为改善临床护理提供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将急诊ICU(EICU)机械通气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选取2011年1月—2011年11月我院EICU收治的机械通气病人134例,男68例,女66例;原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31例,神经系统疾病39例,循环系统疾病27例,消化系统疾病15例,妇产科疾病2例,血液系统疾病3例,泌尿系统疾病4例,结缔组织病2例,外伤5例,其他6例。对照组为2010年1月—2010年11月EICU收治的机械通气病人162例,男70例,女92例;原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43例,神经系统疾病45例,循环系统疾病23例,消化系统疾病21例,妇产科疾病5例,血液系统疾病6例,泌尿系统疾病5例,结缔组织病4例,外伤8例,其他2例。病例纳入标准:(1)建立人工气道;(2)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时间>24h。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均进入研究。两组病人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原发疾病构成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人年龄、A-PACHEⅡ评分比较详见表1。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

1.2.1. 1 常规护理方法

如保障呼吸机工作正常,及时处理报警,记录呼吸机工作参数及生命体征,保持气道通畅及时吸痰,与病人采取有效的交流方式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

1.2.1. 2 集束化护理干预

干预人员选择EICU工作3年以上护士执行。实施前对护士进行相关培训并考试合格。(1)体位干预:在没有医学禁忌的情况下抬高床头30°~45°[4]。并稍微抬高下肢及床尾,以保持平衡[5]。(2)人工气道管理干预:妥善固定;使用温湿交换装置(heated moisture exchange filter,HME)[6];采用适时吸痰技术[7];使用密闭式吸痰管(closed tracheal suction system,CTSS)[8],吸痰前使用振动排痰机[9],吸痰负压范围是20.0kPa~26.7kPa[10]。(3)镇静干预:选用右旋美托咪啶作为镇静剂[11];镇静评分3分~4分为宜;每日中断镇静剂1次直到病人清醒,中断镇静期间给予适当的约束。(4)加强营养干预:早期使用营养泵经胃管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6h抽吸1次残留量;按残留量确定输注速度[12]。(5)预防医院感染:严格手部清洁[13];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1次,如有污染则及时更换[14];终末彻底消毒[15];呼吸机集水杯至于最低位,及时倾倒管路中的冷凝水于带盖2 000mg/L含氯消毒液的小桶;加强口腔护理,每天2次,口腔护理由两人执行,其中一人固定呼吸机管路。(6)病情观察与沟通干预: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重视对病人的心理护理。

1.2.2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意外脱管、肺部感染、病死情况及住院费用、机械通气时间、住EICU时间。(1)意外脱管包括导管自行滑脱和非计划性拔管;(2)肺部感染依据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6]判断;(3)住院费用指住EICU期间的所有费用;(4)病死率指所选病例住院期间死亡率;(5)机械通气时间指病人开始上机至脱机时间。(6)住EICU时间指从开始机械通气至转出EICU时间。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3 讨论

3.1 集束化护理干预可降低EICU机械通气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病人意外脱管率、肺部感染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集束化护理干预可降低EICU机械通气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与国外有关研究结果相符[17],也低于国内其他研究意外脱管率2.17%[18]。可能因为集束化护理干预是一种全面的主动预防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观察组干预小组通过动态观察和掌握本组病人现存或潜在的危险因素,提出如下需解决的护理问题:病人体位、人工气道管理、镇静、加强营养、预防医院感染、病情观察与沟通;然后查找循证依据,制订护理干预措施。因此,集束化护理干预与传统的被动预防措施比较,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如实施妥善固定、适时吸痰、镇静与约束、有效沟通相结合,使意外脱管率降低;而采取抬高床头、温湿交换装置、加强营养、严格手部清洁、呼吸机管道管理、口腔护理等措施,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从而降低病死率。管理上要求这些被捆绑成集束的措施,要么不用,要么全部应用,每个病人每项措施均要落实,才能提高其临床结局的有效性。另外,从管理角度认为集束化护理干预是危重症护理质量管理理念的一种体现。危重症护理质量管理主要包括结构管理、过程管理和对预后的评价。而“集束化”的实施过程就是在“指南”的框架模式下将有效的措施逐步实施的过程。连贯准确地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中的任一元素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集束化护理本身的达标特性和措施的连续性决定了其需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完成。本研究实施前,采取了集中学习的方式,对集束化护理理论及其元素捆绑式实施的意义;6个元素实施的具体方法及意义等进行培训,培训后考核,每名护士必须考试合格。科室主任、护士长严格进行方案执行的过程控制,使用“是或否”原则评价每个元素在规定时间内的完成情况。对评价结果进行有效的反馈以提高执行者的依从性。通过护理质量管理,确保6个措施及时、一致、到位。

3.2 集束化护理干预有益于医患双方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病人住院费用、机械通气时间、住EICU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说明集束化护理干预的实施,可减轻EICU机械通气病人经济负担,缩短机械通气时间,缩短入住EICU时间。这与集束化护理干预减少了病人的并发症直接相关。有文献认为,意外脱管会加重病人病情,延长入住监护室时间,甚至危及病人生命[19]。肺部感染的发生更是增加住院费用、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延长住监护室时间的重要原因。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有益于病人。由此可见,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也切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赢得了病人的好评,使护士增加了成就感,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取得双赢效果。通过培训,使护士的专业知识更加扎实,工作更有信心。管理人员应不断总结经验,鼓励、表扬工作人员,使工作步入良性循环;还需要反复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集束化护理干预执行力度。

机械通气在连枷胸患者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 连枷胸;肺损伤;早期;机械通气

【中国分类号】 R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390-01

连枷胸又称浮动胸壁,胸壁的完整性,顺应性受到严重破坏,患者反常呼吸明显,往往合并严重的肺损伤,血胸,气胸。患者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呼吸频速R〉30次∕分,紫绀,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病情凶险,若不及时有效的救治,往往早期死于严重的呼吸衰竭,或继发肺不张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预后较差。

由于笔者所在医院的医疗特色,收治的患者绝大多数都为外伤所致。连枷胸患者非常多见。我院2007/6-2010/6共收治连枷胸合并肺损伤患者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选择的病例均为连枷胸合并肺损伤,血胸,骨折肋骨数4-11根,共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14-65岁,平均36 岁,致伤原因,交通肇事56例,挤压伤1例,砸伤2例。单侧23 例,双侧37例,多段骨折14 例,合并气胸38例,合并休克36 例,48 例合并其他部位复合伤。

1.2治疗方法:①早期机械通气:病例一旦确诊,立即气管插管,行正压机械通气。有气胸者,先放胸腔闭式引流,排气后,再上呼吸机,以避免加重气胸。当一般机械通气后,氧分压仍(PaO2)﹤70mmHg时,需加用适当的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应用PEEP时,压力不宜过高,以避免减少回心血量,影响循环功能。一般初始可用5cmH2O,每次以2-3cmH2O逐渐递增。大多数情况下PEEP﹤15cmH2O时,不会发生气压伤。患者呼吸窘迫,人机对抗严重时,可应用镇静剂和肌松剂,使患者自主呼吸消失,采用呼吸机控制通气。机械通气时,注意湿化气道,吸痰,保持气道通畅。本组上机时间平均为7-14天。②胸腔闭式引流:早期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是抢救连枷胸的重要措施之一。排气者,于患侧第2肋间锁骨中线外侧放管。本组38 例合并气胸患者均早期实施排气治疗。排血者,于腋中、后线第7、8肋间放管。持续引流3-7天。密切观察引流管通畅情况。复查胸片。24小时无气泡逸出或引流量小于50ml,可拨管。③ 骨折肋骨的固定:连枷胸患者胸壁软化,胸廓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反常呼吸明显,严重影响呼吸循环功能,需对骨折行有效固定。本组有52例行肋骨带局部固定或肋骨牵引固定,8例开胸行肋骨固定胸廓成形术。④为减轻肺水肿和渗出,应限制液体输入量,可适当应用强心和利尿剂。给予充分的镇痛、镇静。应用支气管解痉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化痰,合理选用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 及时处理合并伤。

2结果

本组60例患者均治愈,无死亡。治愈率100%。

3讨论

连枷胸患者常造成严重的肺损伤,是毛细血管受损,血管通透性增高,从而产生肺泡和肺间质水肿,导致ARDS。临床特征是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和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常造成序贯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ARDS一旦发生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早期机械通气时最有效的手段。机械通气可迅速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减少呼吸肌做工及循环负担,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有利于缓解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氧供需平衡,减少器官损伤。机械通气对于连枷胸患者还可起到"内固定"作用,有效的控制反常呼吸及纵膈摆动,稳定循环功能。

连枷胸患者都有剧烈的胸痛,深呼吸或咳嗽咳痰时疼痛加重,致使他们主观上有意识的减弱呼吸运动的幅度,抵制咳嗽,咳痰,从而加重气道梗阻及呼吸困难,形成恶性循环,加重肺损伤。所以在有效的机械通气的前提下,充分的镇痛和镇静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连枷胸患者,反常呼吸明显,肺损伤严重,常规氧疗往往不能缓解病情。因此,一旦确诊,应立即解决通气问题,早期氣管插管,行有创人工正压通气时抢救成功的关键。而不要待患者出现明显的呼吸衰竭时,再考虑人工通气治疗,以贻误抢救的最佳时机[1]。

参考文献

[1] 魏月,脂肪栓塞综合症综合治疗及护理体会;现代医药卫生杂志,2008,21(4)。212

机械通气在急诊的应用 篇4

【论文关键词】机械通气 心理问题 护理

机械通气作为临床抢救和治疗各种呼吸衰竭并提供麻醉及手术后呼吸支持的重要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临床工作中,机械通气患者经常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悲哀、害怕等情绪反应,这种情绪的反应会加重原有躯体的疾病,影响治疗效果,同时加重死亡的危险。所以对于临床工作人员来说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在考虑患者生理反应的同时也应正确了解病人的心里感受,并给予适当处理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机械通气患者常见心理相关问题以期为医护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其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机体康复。

1 临床资料

机械通气在急诊的应用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2年7月-2014年3月收治院前呼吸心跳骤停患者46例, 随机分成喉罩组27例和插管组19例, 其中喉罩组男20例, 女7例, 年龄 (55.6±7.8) 岁, 发病到复苏时间 (6.4±2.4) min;基础病史:心血管疾病18例, 脑血管疾病12例, 高血压19例, 其他4例。插管组男15例, 女4例, 年龄 (57.4±8.6) 岁, 发病到复苏时间 (7.0±2.0) min;基础病史:心血管疾病10例, 脑血管疾病9例, 高血压11例, 其他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喉罩组LMA的置入[4], 操作前检查LMA是否漏气, 并在LMA的尖端和导管两侧擦水溶性润滑剂。清除口腔异物或分泌物, 将患者的下颌向下向外推开, 使其张口度达最大后, 将LMA盲探插入, 使其尖端指向患者硬腭, 并延其生理弯曲送下直到不能送入为止。听诊双侧呼吸音后, 牙垫固定, 充气20~30 m L。LAM连接呼吸机, 经皮测血氧饱和度。插管组气管内插管方法为常规喉镜明视下经口气管内插管。

结果

喉罩组插入所用时间 (12.6±5.7) s, 明显优于插管组 (95±28.4) s,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742, P<0.005) 。喉罩组盲探下插入喉罩全部1次成功。插管组首次成功插入10例, 2次成功5例, 2次以上成功4例。喉罩组首次插入成功率100%, 高于插管组52.6% (χ2=8.743, P<0.001) 。两组通气效果均良好 (100%) 。喉罩组BLS有效率29.6% (8/27) 亦高于插管组26.3% (5/19)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74, P=0.286) 。

讨论

2005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指出[5,6], 医护人员当中即使很多人没有使用过喉罩, 也都可以使用喉罩实施通气。在日本, 将喉罩作为急救现场维持呼吸道的方法已获法律上的许可[7]。有研究表明, 从未使用过喉罩及气管插管的医务人员, 其喉罩插入成功率可高达64%~100%[8]。本次研究显示, 对院前急诊患者进行CRP时, 使用喉罩紧急开放气道的操作时间短、首次插入成功率高, 与气管插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缩短了患者的缺氧时间, 为高级心肺复苏 (ALS) 奠定了基础。LMA与气管内插管相比有以下优点:1置入简便、迅速;2避免声门和气管内黏膜损伤;3 LMA的位置即使不很理想, 也多能维持呼吸道通畅[9]。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喉罩组盲探下插入喉罩全部1次成功。插管组首次成功插入10例, 2次成功5例, >2次成功4例。喉罩组首次插入成功率100%, 高于插管组52.6% (χ2=8.743, P<0.001) 。两组通气效果均良好 (100%) 。喉罩组BLS有效率29.6% (8/27) 亦高于插管组26.3% (5/19)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74, P=0.286) 。由此可见, 喉罩通气是院前急诊心肺复苏的重要措施, 可以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汉湘, 徐际盛.食管-气管联合导管临床应用的体会[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2, 18 (1) :44.

[2]Brimacom J, Keller C.Stability of the LMA-Pro Seal and standard laryngeal mask airway in different head and neck positions:A ran-domized crossover study[J].Eur J Anaesthesiol, 2003, 20 (1) :65-69.

[3]Paardis NA, Martin GB, Rosenberg J.The effect of standard and high_dose epinephrine on coronary pefusion pressure during prolong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ion[J].JAMA.1991, 256:1139.

[4]Brimacombe J.Analysis of 1500 laryngeal mask uses by one anaesthetist in adults undergong routine anaesthesia[J].Anaesthesia, 1996, 51 (2) :76-80.

[5]陈英, 黄大海, 王清鸥, 等.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附86例报告[J].新医学, 2008, 39 (5) :320-321.

[6]田斌斌, 曹新建.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喉罩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4, 24 (4) :305.

[7]Bleske BE.Comparsion of intravenous and intranasal adminisrtation of epinephrine during CPR in a canine model.Am Emerg Med, 2012, 21:1125.

[8]沈洪, 计达, 黎檀实.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系列讲座 (3) -呼吸与循环的支持方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1, 13 (5) :316.

机械通气在急诊的应用 篇6

【关键词】心理护理;ICU机械通气;清醒患者;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39-01

一般来说ICU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因其采取的是气管插管或者切开的方式,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语言沟通障碍,患者表达自己需求的方式只能采用面部、表情以及手势等[1]。患者的病情危重,并且面对陌生环境、仪器设施时会产生害怕、恐惧以及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况,加上护理人员对患者所表达的需求不准确,从而更加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烦躁、不安以及焦虑等状况。如此可能会导致护患矛盾,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的病情。因此,本文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2月我院ICU收治的110例机械通气清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2月我院ICU收治的110例机械通气清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男67例,女33例;年龄20-88岁,平均年龄(54.48±12.46)岁;其中包括56例患者进行气管插管,44例患者进行气管切开。

1.2 一般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状况进行评价,护理人员询问患者后为其代写。对所有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术前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在术前需要详细地为患者讲解气管插管的目的、方法、必要性以及其中的注意事项,并对ICU的环境进行监护。在为患者进行翻身、吸痰以及采血的护理操作前应当获得患者的配合及信任,如此便能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紧张、害怕等不良情绪,除此之外,为了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可以采取镇痛以及促进睡眠措施来使其保持足够睡眠时间。

1.2.2 心理安抚

由于ICU患者的病情危重,且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需求和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语言、手势以及眼神来传达出自己的关心,消除患者的孤单、恐惧之情,并且能够获得患者的信任[2]。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要时刻守护在患者身边,用屏风遮挡同室病友抢救和死亡状况,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刺激。积极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诉求,尽可能地满足患者要求。当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时要及时告知患者,在患者停止使用药物和仪器期间,应该让患者感觉病情得到好转,使其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1.2.3 改善环境及合理探视

医护人员要确保ICU的干净和整洁,注意病房内光线、气味、温度以及湿度的舒适度,为患者营造出一个温馨的住院环境。当患者睡觉时应该将灯光调至柔和,必要时可以为患者采用镇静剂,以此来缓解患者的紧张、害怕等不良情绪。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 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差( )表示;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患者护理前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状况

患者护理后的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状况,如恐怖、焦虑、偏执、抑郁、强迫症以及总积分因子均优于护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敌对、躯体化、神经病性以及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与护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析

经过跟踪随访,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9.29%(50/56),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8.21%(55/5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3 ICU患者住院时间、死亡率以及气管插管次数

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6.19±2.18)d,平均气管插管次数为(2.01±0.67)次,死亡人数10例,死亡率为9.1%。

3 讨论

ICU患者由于自身疾病的危重,在临床上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孤独、抑郁以及依赖等不良心理状况,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从面部、表情以及手势等方式来表现出患者的关心,缓解患者在面对陌生环境、仪器设施时产生的害怕、恐惧以及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本次研究中,患者护理后的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状况,如恐怖、焦虑、偏执、抑郁、强迫症以及总积分因子均优于护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6.19±2.18)d,平均气管插管次数为(2.01±0.67)次,死亡人数10例,死亡率为9.1%。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地缓解ICU机械通气清醒患者不良心理状况,降低住院时间、气管插管次数以及死亡率。值得大量地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梁金仙,黄顺,李洪云等.ICU气管插管清醒患者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2):10-11.

机械通气在急诊的应用 篇7

【关键词】PICU机械通气;镇静;丙泊酚;咪达唑仑

【中图分类号】R971+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6-0118-01

为进一步研究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最佳镇静治疗方法,笔者选取64例患者进行临床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PICU机械通气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镇静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52±2.3)岁,疾病类型:颅脑损伤16例,重度肺炎12例,重症哮喘4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54±28)岁,疾病类型:颅脑损伤15例,重度肺炎13例,重症哮喘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行抗炎处理和相应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咪达唑仑(国药准字H20113433 浙江九旭药业有限公司)治疗:给予患者007㎎/kg咪达唑仑静脉注射,之后调整剂量为009㎎/(kg·h),并维持该剂量持续经静脉泵入;观察组采用丙泊酚(国药准字H20123137 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咪达唑仑治疗:给予患者05㎎/kg丙泊酚+005㎎/kg咪达唑仑静脉注射,之后分别适当调整剂量为05㎎/(kg·h)和007㎎/(kg·h),并维持该剂量持续经静脉泵入。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药物起效时间、苏醒时间以及深度镇静达标时间和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深度镇静达标标准为:深度睡眠,对呼唤、轻度推摇、斜方肌挤捏等外界行为均无反应。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镇静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药物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及患者深度镇静达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中出现1例恶心和3例血压过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对照组中出现4例恶心和4例血压过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内多患儿,需机械通气进行支持治疗,但是此种疗法会给患者带来很强不适感,患儿易产生焦虑、抑郁、烦躁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精神状态,甚至可产生人机对抗,大大降低治疗效果。针对上述情况,临床多采用镇静药物治疗,以降低患者应激反应,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主要包括丙泊酚和咪达唑仑两种,丙泊酚是烷基酸类的短效静脉麻醉药,主用于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经静脉注射后能够迅速分布于全身,患者在短时间内(40s)即可产生睡眠状态,药物起效较快,麻醉迅速、平稳;咪达唑仑具有典型的苯二氮草类药理活性,可产生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以及肌肉松弛作用,经静脉注射后可产生短暂的顺行性记忆缺失,药物起效快,毒性小,用于临床镇静效果良好。有研究表明,丙泊酚与咪达唑仑二者联合应用能够有效减少麻醉药物用量,且镇静效果良好,患者不良反应较少,对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快速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药物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及患者深度镇静达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丙泊酚联合咪达唑仑应用于P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彦华,王书玲,陈娟,等.舒适评分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机械通气患儿镇静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4):25-26.

[2]陈曰金.咪哒唑仑联合芬太尼应用对重症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镇静效果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36):32-33.

[3]刘华,吕东森,袁承城,等.瑞芬太尼分别与依托咪酯、丙泊酚、咪达唑仑诱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效果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02):200-201.

[4]徐安忆,洪广亮,赵光举,等.丙泊酚与咪达唑仑对急诊危重病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06):356-359.

[5]金德海.丙泊酚联合咪达唑仑在ICU机械通气镇静治疗中的效果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06):131-132.

机械通气在急诊的应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重症哮喘患者共60例, 上述患者诊断均符合支气管哮喘中的重度哮喘诊断标准。其中男36例, 女24例, 年龄最小为22例, 最大为57岁, 平均年龄为 (36.8±5.7) 岁。以上患者中, 突发性重症哮喘患者22例, 31例患者为在短期治疗中无效病情进行性加重, 7例患者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本组患者均在入院时表现为端坐呼吸、呼吸急促、痰液量多等, 均合并有显著的低氧血症。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给予吸氧治疗、解除支气管痉挛平喘、给予抗生素抗感染等治疗无效, 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 出现意识改变、呼吸节律改变、低氧血症等。对上述患者实施机械通气。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IMV) +呼气末正压 (PEEP) +压力支持 (PSV) 通气模式。潮气量为6~8ml/kg, 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0~14次, 呼气末正压为3~8cmH2O, 压力支持为12~20cmH2O。通气期间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当患者病情稳定、血压和心率处于平稳状态、呼吸通畅、神志清楚, 氧分压>60mmHg, 二氧化碳分压<50mmHg, 血氧饱和度>90%以上, 肺部听诊无哮鸣音时, 实施撤机。

1.3 观察指标

测定本组患者实施机械通气前及撤机前血气分析指标、呼吸频率、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 均数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 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60例患者实施机械通气后均救治成功, 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为 (15.2±4.8) h。均无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本组患者通气前和撤机前观察指标测定结果:撤机前呼吸频率、心率均显著低于通气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撤机前pH值、PaCO2显著低于通气前, 撤机前PaO2显著高于机械通气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撤机前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通气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上世纪60年代, 曾有学者提出采用机械通气救治重症哮喘, 但是由于当时技术条件限制而未能应用于临床。随着呼吸机技术提高, 采用机械通气救治重症哮喘逐渐被人们认可。呼吸机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气道阻力, 对患者呼吸有辅助呼吸作用, 能够有效的改善重症哮喘时低氧血症, 促进二氧化碳排出, 改善二氧化碳潴留, 同时能够提高患者肺泡的通气和氧合作用。而无创正压通气是鼻面罩下的机械通气, 其特点是无创、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小等, 所以无创通气被广泛应用[1]。而并非所有患者均可采用无创通气, 严重意识障碍、低血压、严重低氧血症、伴有呕吐、上消化道出血等患者, 不能实施无创机械通气。所以, 在实施机械通气时,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无创或者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机械通气。

但在机械通气过程中要加强对患者呼吸道管理, 及时对患者呼吸道内分泌进行情况, 保持患者起到黏膜湿润, 避免干燥。在应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 同时要给予患者其他支出治疗[2,3]。在机械通气前, 向患者讲述机械通气的相关知识, 帮助患者消除对机械通气的恐惧感, 待到病情稳定, 呼吸等改善后, 及时撤机, 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

本文结果显示, 机械通气撤机前, 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均降低正常范围内, 血气分析指标也得到显著改善, 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 提示在救治重症哮喘过程中应用机械通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临床救治效果, 急救效果显著, 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在重症哮喘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重症哮喘患者共60例。本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机械通气治疗, 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IMV) +呼气末正压 (PEEP) +压力支持 (PSV) 通气模式。测定本组患者实施机械通气前及撤机前血气分析指标、呼吸频率、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结果 本组60例患者实施机械通气后均救治成功, 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为 (15.2±4.8) h。均无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撤机前呼吸频率、心率均显著低于通气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撤机前pH值、PaCO2显著低于通气前, 撤机前PaO2显著高于机械通气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撤机前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通气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救治重症哮喘过程中应用机械通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临床救治效果, 急救效果显著, 值得借鉴。

关键词:重症哮喘,机械通气,急救

参考文献

[1]何莲, 胡克.麻醉诱导下机械通气成功救治10例重症哮喘的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 2010, 15 (10) :1485-1486.

[2]卢大勇, 高晓辉.支气管哮喘危重发作并发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治疗[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9) :58-59.

机械通气在急诊的应用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4月于我院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早产儿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均为呼吸暂停、轻度窒息、颅内出血、宫内感染、贫血患儿;孕周28~31周,平均(29.31±0.89)周,出生体重0.79~1.76 kg,平均(21.32±0.25)kg;剖宫产6例,阴道分娩14例。早产原因:胎位异常5例,胎膜早破4例,宫内窘迫3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例,安胎失败2例,先兆子痫2例,瘢痕子宫1例。1 min Apger评分3~7分11例,>7分9例。

1.2 机械通气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在温箱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微循环、纠正酸中毒及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呼吸机配有加温湿化装置,调节氧流量至5~8 L/min,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和氧流量[2],氧浓度一般调在21%~39%(最高可调至100%)。其中,采用加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模式7例,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自动流速调节(SIMV)模式8例,采用高频振荡通气(HFO)/SIMV模式5例。期间监测血气、电解质、血糖水平。

1.3 护理方法

1.3.1 插管护理

插管前洗净患儿的口鼻腔分泌物,无菌操作下正确行气管内插管。选择大小合适的气管插管,体重<1 kg者,选择气管导管内径为2.5 mm;体重1~2 kg者,导管内径为3.0 mm。用无菌生理盐水润滑导管,插管深度为导管首端离气管分叉处2~3 cm(第1~2胸椎体水平)[3],根据呼吸音调整导管位置,插管成功后,护士帮助医生固定好导管,测量气管插管外露长度,根据胸片决定气管导管是否在正确位置。护士应经常检查并确定气管导管的位置,标记导管位置,并做好记录,每班交班,做好医护配合。

1.3.2 呼吸道管理

要随时对患儿进行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前先翻身、叩背1~5 min,并保持侧卧位10~15 min引流后吸痰,可结合管道加温湿化,防止痰液痰栓堵塞气道。雾化疗法帮助清除痰液,0.45%的生理盐水湿化液2 mL/次,湿化气道间隔4~6 h/次。吸痰时断开呼吸机,吸痰过程中进管与整个吸痰过程要快,固定好患儿的头部,避免头部摇摆[4],让患儿充分吸氧,动作要轻柔。退吸痰管要慢,一次吸痰不超过15 s,忌反复抽插吸痰管,打开负压吸引,吸引管的插入深度比气管插管长1~2 cm以防并发症[5],忌负压过大。

1.3.3 生命体征监测

使用心电监护仪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每1小时记录生命体征1次,注意观察患儿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双肺呼吸音、胸廓起伏及腹部情况,有无前囟紧张、烦躁不安、嗜睡等颅内出血早期表现。同时注意观察呼吸困难、呼吸窘迫有无改善。

1.3.4 并发症的预防

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帮助患儿翻身、叩背,以防止因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出现阻塞性肺不张和坠积性肺炎。对疑有气漏等高危患儿尽早应用高频振荡通气,其较常规通气有较好的氧合作用。适当提高呼吸频率,减少及预防肺气压伤,小潮气量时可以减少肺损伤,避免PaCO2降低。每天对患儿进行擦浴及更换衣物。患儿生命体征稳定后采用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联合营养支持,以增强抵抗力。

1.3.5 机械通气的监测

机械通气30 min后做好血气分析检测,并注意呼吸机参数的调节。PaO250~80 mm Hg(1 mm Hg=0.133 kPa),PaCO240~50 mm Hg,维持pH>7.25,FiO2<50%,减少气压伤及死亡率。呼吸机参数调节时应先调节氧浓度后再调节压力,以减少高氧对早产儿的损害。若血气分析正常,脱机后48 h不需要重新插管。

1.3.6 拔管后护理

当患儿的自主呼吸增强、呼吸功能明显改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稳定后可考虑停机械通气。拔管前4 h不进食,或抽出胃内容物,充分吸痰,清理呼吸道;拔管前30 min静脉注射地塞米松0.5 mg/kg;将导管拔出,断开呼吸机前给纯氧。

1.4 疗效标准

以早产儿痊愈出院或放弃治疗为最终结果,治愈的标准为早产儿呼吸平稳、体温正常、神经系统稳定、吃奶正常、合并症消失。

2 结果

本组早产儿的通气时间为45~168 h,平均(110.37±51.46)h;其中,治愈19例,治愈率为95%,仅有1例出现撤机失败,第2次插管成功后治愈,无后遗症出现,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早产儿由于胎龄不足,呼吸系统发育很不完善,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能维持肺泡处于膨胀状态保证足够的功能残气量,容易并发呼吸衰竭,增加死亡率。以往临床上常用长时间高氧来维持生命,减少呼吸衰竭的发生,但其后期容易并发慢性肺疾患及视网膜病变,影响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正确的治疗和护理是预防感染、减少并发症、抢救成功的关键。为提高早产儿的抢救成功率及治愈率,临床采用早期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是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间的压力差,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其可使肺表面活性物质均匀分布在肺泡,增加功能残气量,维持肺泡膨胀,防止塌陷,完成通气交换,使患儿得到充分氧合[3]。

本研究20例早产儿通过机械通气治愈19例,治愈率为95%,说明机械通气在辅助早产儿恢复呼吸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机械通气过程中,有效的护理对减少并发症,确保治疗效果十分重要。在本研究中,笔者采取的护理措施包括:插管前、呼吸道管理、并发症预防、机械通气检测以及拔管后护理,通气过程中先降氧浓度再降压力,采用小潮气量及小压力,防止压力过高造成肺泡损伤。结果显示,本组早产儿在精心的护理下无一例出现并发症及后遗症,预后良好。

综上所述,机械通气能够显著改善早产儿的肺功能,期间配合精心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在早产儿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4月20例进行机械通气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方法。结果 早产儿的通气时间为45168 h,平均(110.37±51.46)h;治愈19例,治愈率为95%,仅有1例出现撤机失败,第2次插管成功后治愈,无后遗症出现,无死亡病例。结论 机械通气能够显著改善早产儿的肺功能,期间配合精心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机械通气,早产儿,肺功能,护理

参考文献

[1]唐柳平,王琼,李敏,等.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16例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7):1221-1222.

[2]杨玉梅,张静.机械通气新生儿呼吸道管理的循证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6):36-37.

[3]李玲,张英丽.固尔苏联合机械通气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6):58-60.

[4]杨君平,陈丽丽,赵灵芳.机械通气下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6):1476-1477.

上一篇:大班科学《谁是从蛋里孵出来的》活动设计下一篇:治疗班护士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