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方思路

2024-09-20

组方思路(通用8篇)

组方思路 篇1

鼻咽癌为原发于鼻咽上皮细胞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我国为鼻咽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国家之一[1],据统计80%的鼻咽癌发生在我国,占我国头颈部肿瘤的首位[2]。因多数鼻咽癌患者对放疗具有中度的敏感性,使用放疗为鼻咽癌治疗的首选方法。但对于病程较晚、高分化癌、放疗后复发的患者,还需实施手术切除、化疗等治疗。中医药在提高鼻咽癌放疗患者的放疗敏感性和生存质量,预防复发、转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传统中医无鼻咽癌的病名记载,裴老认为该病当属古籍中所载之“颃颡岩”“上石疽”“控脑砂”“失荣”“恶核”“鼻渊”“鼻衄”“鼻痔”“真头痛”等论述。裴老提出的“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十六字方针,为临床诊治所有疾病的基本法则,即西医诊断确切的疾病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均有其贯穿始终的病机,为临床形成专病专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临床上,裴老诊治鼻咽癌灵活多变,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裴正学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临证50余年,学验俱丰,善于治疗肿瘤、血液病及其他疑难杂症,治疗鼻咽癌具有独到的见解,在全国率先提出“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中西医结合十六字方针,受中医、中西医结合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与推崇。笔者有幸跟随裴正学教授学习,现将裴教授治疗鼻炎癌的组方思路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鼻咽癌的发病为体内外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裴老认为主要与六淫外感、正气虚弱、肝气郁结等病因病机相关。

1.1正气虚损

正气虚损为导致鼻咽癌发病的主要原因。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腠,其气必虚”。《医宗必读》曰:“积之成者,正气不足也,正气虚而后邪气踞之。”故扶正固本为治疗鼻咽癌的基本治法。

1.2情志过极、肝失疏泄

情志过极、肝失疏泄为导致鼻咽癌发病的重要因素。《张氏医通》云:“原夫脱营之病,靡不本于郁”,或“因六欲不遂”,或“肝阳久郁,恼怒不发”,肝气不疏,久郁化火,即可循经上冲咽喉,伤阴耗气,则津凝为痰,血滞为瘀。《医学入门》云:“火者,痰之本,痰者,火之标,故言火者痰在其中矣。”又可横逆犯脾,致脾胃虚弱,中焦气机失常,不能运化水谷,濡养鼻咽。

1.3外邪

外邪为导致鼻咽癌发病及发展的重要推手。鼻咽为人体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与外界相通之门户,是人体免疫的第一道关口,也是外邪侵袭的常发之地。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炎性微环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炎性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参与了肿瘤细胞的恶性演进[3]。

1.4气滞痰瘀

气滞痰瘀为鼻咽癌的重要特点。鼻咽为手足三阳经汇聚之地,气血充盛,是人体气息出入之门户。外邪及七情郁火伤阴耗气致使气血运行不畅,聚而化湿、生痰、生瘀,形成的病理产物进一步阻止气机,为鼻咽之岩。

2遣方用药

裴老根据鼻咽癌发病的病因病机,辨证选择兰州方、四逆散、升降散灵活加减,疗效明显。

裴正学教授积50余年的临床经验创制了著名的“兰州方”,曾在1972年成功治愈我国第1例白血病(M5)[4]而闻名。方中选用健脾益气之太子参、北沙参、人参须、潞党参和六味地黄丸之三补,生地、山药、山萸肉,重用山萸肉,均优于健脾益气、培补肝肾等主要功效;另加桂枝汤“内调阴阳,外和营卫”,助气血化生;党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甘草、浮小麦、大枣益气敛汗。全方配伍,共奏健脾益肾、补气养血之功,为扶正固本之大法。

四逆散为疏肝解郁之主方。陆渊雷在《伤寒论今释》中曰:“旧注以为热厥,然热厥有非此方能平,本方实治后世所谓肝郁之病。”《血证论》云:“四逆散为疏平肝气,和降胃气之通剂,借用处尤多。”裴老常用四逆散作为治疗肝气郁结、中焦运化失常、鼻咽失润之主方。

升降散为明代医家张凤逵《伤暑全书》中名方,又名太极丸。全方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米酒、蜂蜜组成。上可升清阳而散郁火,下可降浊阴而泻邪热,使气机升降有序、气血运行归常[5]。裴老认为,肝郁气滞,郁而化火,郁火炼液为痰,痰随火升,阻于咽喉,为鼻咽癌发病的重要病机,升降散升清降火,散风清热之功恰合其机,为治疗该病之重要方剂。

3随证加减

临床上,裴老在辨病辨证结合基础上灵活加减应用。合并头痛者,常加祛风胜湿药,如羌活、防风、白芷、藁本、蔓荆子等;肿物较大者,多加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之药,如三棱、莪术、海藻、昆布、汉三七、水蛭等;出血者,以“血见黑即至”之理,常加大蓟炭、陈棕炭、薄荷炭等。裴老认为,“炎症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多与肿瘤相伴而行”,因此局部有红肿疼痛时常加用自创之“裴氏五味消毒饮”(其组成为金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龙葵)。

4病案举隅

王某,男,62岁,患者因颈部淋巴结肿大、压痛伴咽部异物感3个月。服消炎药未见明显缓解。未予重视,近期患者上述症状加重,遂来我科就诊,查CT提示鼻咽癌可能。穿刺活检示:高分化鳞癌。患者因年龄较大,希望接受中医治疗。刻诊:声音嘶哑,头晕,咽痛,口干,心烦,胸胁胀闷不舒,乏力,眠差,纳食可,二便调,舌红少苔,脉弦。西医诊断:鼻咽癌;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痰瘀内阻。治当疏肝理气化痰、活血化瘀;处方组成为:柴胡10g、白芍10g、枳壳10g、甘草6g、北沙参15g、太子参15g、潞党参15g、人参须15g、生地12g、山萸肉30g、山药10g、桂枝10g、麦冬10g、五味子3g、蝉衣6g、僵蚕6g、大黄6g、姜黄6g、三棱10g、莪术10g。上药加水煎服,每天1剂,共15剂。二诊,服药后患者声音嘶哑,头晕,咽痛,口干较前减轻,效不更方,在上方基础上加金银花、连翘、桔梗。上药服用30剂诸证缓解。继续加减服用,巩固疗效。

5结语

裴正学教授在“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十六字方针指导下,充分考虑中西医治疗肿瘤的优缺点,在中医药整体治疗的基础上适当采用放化疗减轻患者的局部症状。同时考虑到炎症为肿瘤发生与发展的推手,强调西医抗菌素治疗,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提出“中晚期肿瘤的治疗中治标即是治本的思想”,即在顾及肿瘤局部的同时,着重缓解患者的主要不适及伴随症状,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患者整体感觉良好时,提高机体的各项功能,从而抑制肿瘤的发展。

摘要:鼻咽癌为我国头颈部肿瘤的高发疾病,西医治疗以放疗为首选方法,但对于病程较晚、高分化癌、放疗后复发等疾病,可根据患者病情加用手术、化疗等治疗措施。裴正学教授认为,正气不足、肝郁气滞、痰瘀内阻为鼻咽癌发病的主要病机,临床上常选用兰州方、四逆散、升降散等方辨证加减,在提高鼻咽癌放疗患者的放疗敏感性和生存质量及预防复发、转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关键词:鼻咽癌,裴正学教授,组方思路

参考文献

[1]全国肿瘤登记中心.2010中国肿瘤登记年报[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1:42.

[2]姜苗,李忠.鼻咽癌的中西医结合诊治[J].中国临床医生,2007,35(4):8-11.

[3]郭靓,钱露.炎症-肿瘤恶性演进的推手[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3,20(3):259.

[4]裴正学.裴正学医学经验集[M].兰州:甘肃科技出版社,2003:246-252.

[5]霍介格,李灵常.升降散在头颈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1,18(5):39.

中药组方不能“拉郎配” 篇2

方中虎杖性味苦寒,功效活血定痛、清热利湿,兼能解毒,常用于痹症、跌打损伤、湿热黄疸。决明子甘苦微寒,具清肝明目、润肠通便之功,近代亦用于降胆固醇、降血压、防治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但近代研究有发现,决明子有一定肝毒性,故不宜剂量过大、不建议久服。

橘皮(陈皮)苦而辛温,理气,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是配伍提效良药。但这位读者所用之青皮,与温和的陈皮功效不同,其辛散温通、苦泄下行,性较峻烈,可疏肝胆、破气滞、破坚癖。青皮破气耗气,气血虚弱者不宜服用。且近年研究还发现,青皮有升高血压作用,不建议高血压者服用。

综上所述,此自创方不宜久服、不宜大剂量服、亦不可用于身体虚弱者,且体质偏寒者不宜、脾虚便溏者不宜。其抗肿瘤作用也不大,考虑到决明子的肝毒性,不建议肝癌患者服用。

组方思路 篇3

1 济泰片来源

鸦片战争前后, 西方列强开始向我国大量倾销鸦片, 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展开了与鸦片的不懈斗争, 传统中医中药也随之开始了戒毒的研究与实践。道光年间, 鄂东名医杨际泰 (1780-1850年, 湖北武穴人) 目睹乡邻深受鸦片其害, 潜心研究, 终于配制出六副戒毒方剂, 效果显著, 因此民间时有“南有林则徐断绝毒源, 北有杨际泰解除病根”一说。上海中药制药技术有限公司根据杨际泰戒毒方药, 结合现代中药制药技术, 研制出符合现代用药特点的中成药———济泰片。

2 中药戒毒组方原则

2.1 中医对鸦片成瘾的认识

中医认为, 鸦片成瘾的机制主要有“脏腑受瘾说”“气血津液受损说”“三焦受瘾说”等。吸毒成瘾者烟毒内蕴, 耗伤气血, 损及阴阳, 累及脏腑, 正虚邪实是鸦片成瘾的病机[1]。宋树立等[2]研究认为, 吸毒成瘾者急性戒断后, 会出现一系列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 包括情绪焦虑、药物渴求、身体不适、睡眠障碍等, 其外因是鸦片烟毒入侵体内, 内因是因个人体质不同而出现的阴阳盛衰。断瘾后经常出现疼痛类、虚损类、心火亢盛类、胃肠类、瘀阻类以及其它症状, 具体见表1。

2.2 济泰片组方思路

根据中医对鸦片成瘾机制的认识, 治宜扶正驱邪、调和阴阳。济泰片由延胡索 (制) 、丹参、当归、川芎、桃仁 (炒) 、红花、珍珠粉、附子 (制) 、肉桂、人参、干姜、木香、豆蔻、沉香、洋金花十五味中药组成[3], 方中功效与对应药物见表2。方中人参、当归益气养血, 沉香调中补五脏, 扶正祛邪;丹参、当归、川芎、桃仁 (炒) 、红花, 行气活血, 理血化瘀;珍珠粉镇惊安神, 人参补气安神, 丹参养血安神;延胡索 (制) 、川芎活血止痛, 木香、沉香行气止痛, 附子 (制) 、干姜、肉桂散寒止痛, 洋金花解痉止痛;豆蔻、干姜、木香、沉香, 行气温中, 化湿消痞, 调和肠胃。

2.3 中药戒毒组方一般思路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中药解毒的组方原则主要是通过加入具有扶正驱邪、活血化瘀、安定神志、缓急止痛、调和肠胃等功效的中药, 来治疗稽延性戒毒症状。另外还可以酌情加入一些解毒类中药, 如金银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牛黄、甘草等。

2.4 济泰片戒毒药理学认识

根据陈亦兰等[4]的研究, 济泰片中的部分中药, 可以控制戒断症状, 促进毒品排泄, 有的则可延缓吗啡耐受。如人参的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 该成分对吗啡抑制脑内神经递质释放能起到有效排除作用, 同时还能延缓吗啡耐受和成瘾的形成, 阻断吗啡酮的生成, 提高肝脏谷胱甘肽的水平, 并通过适应原样作用, 调节机体状态, 改善成瘾症状;济泰片中另外一些中药如延胡索 (制) 等, 与阿片类物质具有交叉替代作用, 可综合调节内分泌功能。如延胡索, 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茎, 其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 具有明显的镇痛、镇静、催眠等作用, 效价为鸦片的1/10, 作用持续2h, 可以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另一味中药洋金花, 具有麻醉作用, 该药的主要作用是阻断脑内M受体, 推迟连续应用吗啡引起的镇痛耐受性的出现, 恢复对镇痛作用的敏感性。

3 中药戒毒优势

在2011年登记吸毒人员中, 滥用传统毒品海洛因人员有115.6万人, 占64.5%。对于海洛因这一类毒品, 西医广泛应用的戒毒药物有纳曲酮、美沙酮、丁丙诺啡等。其中美沙酮和丁丙诺啡长期应用可能会形成躯体、心里依赖及耐受性, 用量控制不好甚至会成为替代毒品而产生成瘾性。其它药物如纳曲酮为阿片类受体拮抗剂, 治疗过程十分痛苦, 患者难以接受, 复吸情况也比较严重。中药戒毒以其独特的组方原理及优势, 在戒毒工作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济泰片为例, 该方药由15味纯中药组成, 副作用相对较少, 且难以产生药物依赖性;中药组方灵活, 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药方随症加减, 针对性较强;戒毒过程痛苦较少, 易被患者接受;成本相对较低, 患者负担减轻;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复吸率等。市场上中药戒毒方药包括汤剂、颗粒剂、片剂、口服液、胶囊、膏剂、浸膏剂、丸剂、栓剂、针剂等剂型, 其中包括国药准字药物、医疗机构制剂、单方等, 剂型十分丰富, 品种也较多, 比较著名的有克毒宁 (胶囊剂) 、清君饮、扶正剂 (口服液) 、正通宁 (颗粒剂) 、济泰片 (片剂) 、救迷断瘾丸 (丸剂) 、复方镇痛膏 (膏剂) 、山莨菪碱注射液 (注射剂) 、神农戒毒栓 (栓剂) 等[5], 能够满足不同临床需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中药戒毒具有鲜明的祖国医学特色, 在减少副作用、降低复吸率、对症下药、减轻患者戒毒药品费用负担方面, 具有一定优势, 在我国戒毒工作中将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当前我国毒品犯罪整体呈上升态势, 中药戒毒以其独特的组方原理及优势, 在戒毒工作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济泰片为例, 分析了中药戒毒的组方思路, 并通过与西医戒毒进行比较, 发现中药戒毒在减少副作用、降低复吸率、对症下药、减轻患者戒毒药品费用负担方面, 具有一定优势, 在我国戒毒工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济泰片,中药戒毒,组方思路,戒毒优势

参考文献

[1]金磊, 陈绍红, 高学敏, 等.中医药戒毒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9 (6) :757-761.

[2]宋树立, 白晓菊.关于阿片类物质成瘾稽延戒断症状的中医认识与治疗[J].中国医药学报, 2003 (5) :289-292.

[3]朱云霞.戒毒中药济泰片中白豆蔻及肉桂的活性组分分离纯化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 2011.

[4]陈亦兰, 阎本永, 邓艳萍.戒毒中药济泰片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 2010 (14) :1229-1233.

中药炮制对药物组方的影响分析 篇4

1 中药炮制工艺对药物药理药性的作用

中医炮制工艺是在我国中医药的长期临床用药中, 通过用药经验的积累总结, 结合中医药的理论知识和患者病情实际选择药方, 通过对药方中各药材的药理药性进行分析, 总结出来的合理搭配各药材时所需的加工手段。中药的炮制工艺以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指导,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理论等对药物实际需求进行合理加工, 以保留药物自身的性质及药方的需要。通过将药材炮制达到临床的使用目的“减毒增效”[1]。

1.1 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在中医药的中药药性基本理论中, 中药均有四气五味, 是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且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各种药材的药性药味均不相同, 加大了临床用药的难度。通过对药物药性药味的分析, 通过不同的炮制能够有效地进行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的用途, 有效地缓和或增强药性, 增强疗效。

1.2 中药炮制能够有效地减少药物的毒性

在实际的炮制过程中, 根据重要理论知识, 通过对药物进行加工, 能够有效对药物自身毒性进行去毒, 使得具有毒性的中药能够降低毒性。常用的去读炮制方法有净制、水漂、废水等, 这些工序能够有效地根据药物的药理药性进行合理地去毒, 保证疗效的同时, 降低药物使用过程所造成的毒害。

1.3 中药炮制能够影响药物成分

药物的炮制是要基于中药药性基本理论, 根据病患临床表现的实际要求而进行的药物处理手段。药物的性质决定了药物的药理作用, 在炮制过程中通过加入炮制工序加入药材辅料能够影响药材的药物成分。通过对温度的控制、及时间的把握、对溶剂的选择以及不同辅料的加工处理, 能够有效地改变药物的成分。

2 中药炮制工艺对药物组方的影响

药物组方的选择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而决定的, 在药物的选择过程中, 因药方功效的功效要求不同, 这就使得在用药的过程中要根据药方的实际要求对药物进行炮制, 以确保临床疗效。在临床治疗中, 为了提高药物组方的临床疗效就必须要能够有效地增强药物组方中的药物作用, 能够确保药方中个药物的比例, 通过药石增加对病变部位的疗效, 以增加实际的药物组方临床疗效[2]。

2.1 提高临床疗效, 增加患者的恢复速度

通过有效的中药炮制工艺能够有效地将方中药物进行炮制, 使得药物的药性跟容易溶于药方容积, 通过将药方各药材药性的加强或融合或调整, 能够有效地将药方中各药物的疗效进行突出或融合。如, 在治疗腹泻的药方中, 通过将小麦在铁锅上进行烘培, 再通过加水煮沸, 将煎沸的生熟各半的小麦盛入碗中加入红糖搅匀, 趁热服用。通过对小麦进行炮制使之药理改变, 能够有效地增加药材的实际作用, 能够有效地加强患者的消化功能, 温养患者的脾胃, 能达到止泻的功能, 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通过炮制工艺, 能够有效地增加要方中各药物的实际药理作用, 能够有效地促使药方中各个药物的实际临床效用发挥到最大, 从而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以减轻患者的病情, 加快患者的恢复周期。

2.2 保证药物组方中的配药比例, 消除不良反应

在中药处方结构平衡的基础上有着“君臣佐使”的说法, 通过保持药物的之间各药物的配药比例使药物的配药比例达到平衡高效的目的, 能够通过对药物组方的合理匹配能够有效地保持药性的突出而不刺激, 促使药方中各药物的药理保持平衡。如, 在六味地黄丸药方中要求利用吴茱萸这意味草药, 然而在实际的药物生长过程中, 吴茱萸含有较大的果核, 而果核的可入药成分不足远不如果肉, 在六味地黄丸的药方应用中, 如若不去核, 就会严重影响药方的疗效。在清宁丸的制造过程中, 大黄就必须通过用黄酒进行多次蒸制的炮制手段才能够用以清宁丸的只要过程中, 否则会在药物组方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让患者产生剧烈腹痛等副作用, 因此通过有效的炮制手段能够达到药方中各药性的均匀搭配, 保证各药材的配药比例, 使药方疗效突出的同时, 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 减轻患者的痛苦。通过对药材的可入药部位进行有效地炮制能够有效地调和药材之间的均衡作用, 使得药方的疗效达到最优。

2.3 通过合理地药材炮制, 扩大组方的适用范围

在药物组方的应用过程中, 通过对药物组方的合理炮制能够使药方的功用发生一些变化, 改变药方的适用范围。通过合理的炮制手段, 能够有效地改变药物本身的毒害性, 减少药方在使用过程中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如乌头、附子在药理上有剧毒, 而通过炮制之后能够有效地降低乌头及附子的毒性, 而不影响其强心作用, 从而使得乌头及附子在药方的应用中更加广阔。通过对药材的合理炮制能够有效地推广药方的适合治疗范围。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中药的临床应用过程中, 基于中医药材的药性药理基础知识, 通过合理的炮制手段能够有效地加强药物组方在临床治疗的疗效, 合理把握各药材的搭配, 减少药方的毒害性, 促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能够有效地恢复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潘鸿贞, 黄秋云.养生保健药膳应用思路与实践探讨[J].中医药通报, 2012, 11 (3) :25-26.

芍药甘草汤组方规律探讨之二 篇5

关键词:芍药甘草汤,柔肝疏肝,规律探讨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脚挛急, 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即伸”。芍药味苦酸, 养肝血以充肝之体, 苦能泄, 以助肝之用。甘草味甘补益脏腑, 两药合用, 合肝脏体阴用阳之性, 成平肝缓急之能。配伍言简义宏, 其组方核心在于柔肝疏肝的脏腑调养核心。

1 柔肝疏肝脏腑调养核心

肝属木, 主疏泄, 在体合筋。体阴用阳, 筋脉肌肉功能状态与肝阴血濡养水平和肝的疏泄程度有紧密联系, 是疼痛痉挛病证的核心脏腑, 多从肝论治。芍甘汤在此发挥了良好的柔肝疏肝作用。

1.1 柔肝和脾柔肝解郁柔肝缓急

肝苦急, 以甘缓之, 以酸补之, 夫肝之病, 补用酸, 助用焦苦。甘草, 甘平入脾, 益脾气而助气血生化之源。芍药味苦酸, 酸有补益脏腑功效, 养肝血以充肝之体, 苦能泄, 以助肝之用。两药合用, 合肝脏体阴用阳之性, 成柔肝缓急之能。

马智治疗肝肾阴虚, 阴虚阳亢, 阳化风动而致患儿多动不宁, 不能自控。“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风胜则动”理论, 将该证按“风证”论治。选用芍药甘草汤联合一贯煎治疗。芍甘汤滋阴潜阳, 一贯煎滋阴疏肝, 使肝体得以濡养, 肝气得以条畅, 肝风得以平息, 共达育阴潜阳, 平肝熄风之效[1]。

王琦治疗阴茎抽搐属于阴血不足, 筋脉失养者, 可单用芍药甘草汤即可奏效, 但芍药用量要大, 一般在30 g以上[2]。

朱良春治疗强中亦用芍药甘草汤。强中之病名, 源出《诸病源候论强中候》, 系指阴茎异常勃起, 久而不萎, 精液自泄的病证。火毒内蕴, 或性欲过度, 肝肾阴亏, 相火炽盛, 瘀热互结, 脉络痹阻等因, 为本病之主要病机。临床亦见诸法治疗无效之顽固强中症, 朱老治以甘缓和中之法, 方用芍药甘草汤每收佳效, 此方重投芍药甘草能和中缓急, 泻中有补, 通行十二经, 协玄参、穿山甲通络软坚, 滋阴降火[3]。

2 芍药甘草汤柔肝疏肝现代药理研究

芍药甘草汤可发挥使肝脏供血充足, 组织结构良好, 功能顺利发挥, 达到助肝脏体阴用阳的状态。

2.1 保障肝脏供血

实验研究表明本方可使肝血充足流畅, 降低门脉高压、抗血小板凝集, 抗血栓形成, 改善微循环, 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4]。

2.2 保肝

芍药甘草汤具有降低转氨酶、肝脏保护以及改善肝炎症状的作用。邸琳等采用急性肝损伤昆明种小鼠模型实验表明, 芍药甘草汤对扑热息痛和硫代乙酰胺所致的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和谷草转氨酶 (AST) 活性升高有明显的降低作用, 对酒精所致的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和AST升高有明显的降低作用[5]。

2.3 抗纤维化

赵军宁等通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发现芍药甘草汤提取物芍甘多苷灌胃给药对大鼠CCl4肝纤维化具有显著降低转氨酶、减轻肝损伤组织病理改变作用, 对肝脏内羟脯氨酸水平也有一定降低作用。可明显抑制CCl4慢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纤维化程度, 可通过抑制肝内胶原纤维增生, 阻止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进程。

2.4 利胆退黄

本实验研究表明DSM灌胃给药可以显著增加正常大鼠胆汁分泌量, 对异硫氢酸-1-奈酯造成的小鼠实验性黄疸具有显著的退黄作用, 表明芍药甘草汤具有利胆退黄作用, 对于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也为其“柔肝解郁”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2.5 解痉

芍药甘草汤对横纹肌、平滑肌的挛, 不管是扫枢性的, 或末梢性的, 均有镇静作用。能使多脏器平滑肌松弛, 解除平滑肌痉挛。田丰玮等通过改良吴氏法制作大鼠痉挛模型, 发现芍药甘草汤口服给药, 能明显升高痉挛大鼠模型脑内甘氨酸、γ-氨基丁酸、5-羟色胺水平, 明显增加上肢伸直幅度, 降低肌张力。

3 结语

芍药甘草汤组方脏腑调理核心, 是以柔肝疏肝为核心, 养肝体而成肝之用, 配伍精当, 临证可灵活运用, 加减化裁, 应用与多种病证之中。

参考文献

[1]王镁, 邢玉庆.马智巧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举隅.辽宁中医杂志, 2011, 38 (7) :1420.

[2]袁曙光.王琦应用经方治疗男科病经验.中医杂志, 1993, 34 (9) :522.

[3]邱志济.顽固强中仲景方大剂芍草随证放.辽宁中医杂志, 2004, 31 (1) :3.

[4]朱天忠.芍药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及药理研究.北京中药杂志, 1985, 4:36.

组方思路 篇6

关键词:中药,成分配伍组方,研究方法

中药为祖国医学的瑰宝, 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 按照一定规则将中药饮片配伍组方, 按君、臣、佐、使排列, 并赋予一定剂型, 使处方可发挥治疗的作用, 除可在临床应用外, 还可对中药的创新加以促进, 故对中药及其成分配伍进行研究,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次就传统模式研究与现代有效成 (组分) 配伍组方研究展开探讨, 现将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1 传统中药及其成分配伍组方模式概括

全方及拆方研究:①全方研究:为将复方看作整体, 行药物化学分析或对整体的药理作用进行研究。但复方配合系统相对复杂, 对全方展开研究, 各组成药物间的相关性无法说明。②拆方研究:为对中药复方的组方理论及配伍关系进行说明的一种方法, 通过拆方, 对规律性的结果进行分析, 使药物间的配伍机制得以明确, 并对药物配伍组合所产生的效应了解, 更好的应用于临床[1]。具体包括:a.药对研究法:为依据药物间相互制约、相互协同及药性配对处方应用, 为中药复方的核心, 可使疗效显著提高。如葛根芩连汤可使小肠推进率降低, 主要为炙甘草和黄连的作用, 炙甘草可使黄连的作用增强, 黄芩与葛根对黄连有拮抗作用。b.单味研究法:为将各组成中药复方的药物与全方分别比较, 找出发挥主要效果的药物, 并对各药物间配物关系, 如拮抗、协同等进行揭示。c.聚类分析法:为分析同类性味或功效的中药处方, 对其组成规律进行揭示, 就其配伍关系加以探索。将补阳还五汤按功效分为活血组和黄芪组, 在脑缺血模型大鼠中应用, 证实活血组、黄芪组、全方组过氧化物酶活性在缺血侧脑组织中均有降低表现, 阳性神经细胞也呈减少显示。对比得出, 作用最强的为补阳还五汤, 提示方中活血、益气中药具协同配合作用。d.拆药研究:为从复方中撤出一组或一味药物行实验操作, 以对原方中撤出药物的影响进行研究。如桃核承气汤及拆方 (去桃仁、去桂枝、去大黄) 在肾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中应用, 结果抗肾间质纤维化作用拆方及全方作用均较显著。相较桂枝, 大黄、桃仁效果更为明显, 但全方应用, 临床疗效最为显著, 提示方中桂枝具协同作用[2]。e.正交设计法:为通过规格化明确的正交表, 合理安排每次实验因素, 找出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及主次地位和实验观察指标中, 各因素对其的影响, 对各水平的诸因素最佳组合方法进行明确。其不足之处在于, 有较多的实验水平数, 会增加实验次数。f.直接实验设计:为在优质中选择最优质的方法, 不局限于表格, 方案具均匀性, 相较正交设计, 实验次数较少, 实验方案依据编制的计算机软件设计。如补中益气汤, 各药的用量先结合专业知识确定, 对因素-水平表进行编制, 应用计算机软件, 对具体实验方案进行筛选, 对实验组次加以确定, 并制定相关实验技术路线, 在对各组实验进行完成的情况下, 对药交水平的相关效应指标进行测定及考察, 后行多元回归分析, 对最优药效值的最优处方进行推导。g.均匀设计法:在多水平、多因素的实验设计方法中适合, 将整齐可比性 (正交设计) 舍弃, 在其实验范围内让实验点均匀且充分分散, 随之也大量减少了实验次数。如模型选用变应性鼻炎小鼠, 按12个水平, 对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行剂量配比, 对其配比剂量及组方合理性展开探讨, 结果示细辛、附子、防风、黄芪的疗程与用量呈正相关, 白术、麻黄的疗效与用量呈负相关, 附子与黄芪、细辛与麻黄交互作用呈正相关。h.析因设计法:为实验因素 (两个或多个) 各个水平组合, 展开各种存在组合可能性的实验, 对各实验因素间的交互效应及主效应进行探讨。通过对莪术、泽泻、山楂行三水平、三因因素交互作用实验, 对三味药使脂肪肝模型大鼠的总胆固醇 (TC) 、丙二醛 (MDA)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三酰甘油 (TG) 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降低。莪术和泽泻合用, 可使ALT、TC、TG水平降低;泽泻和生山楂合用, 可使TC水平降低;莪术和山楂合用, 可使MDA水平降低。三种药物间均存在交互作用, 联用可使转氨酶和血脂降低效果更为显著。i.正交与均匀联合法:此种方法利用方差, 可对各因素间的交互效应进行估算, 找出最佳的处方组合。

2 现代模式概括

药理作用清楚, 中药及成 (组) 分明确的生物活性物质, 与中医药理论结合进行配伍, 为中药有效成 (组) 分配伍定义, 通过拆方研究, 对方中活性物质或主要药物进行确定, 对最佳的含有有效成分的复方进行寻找。具体包括:①因果关系设计:将复方首先分离, 对若干组分进行获取, 并对各组分的化学组成进行研究, 后依据实验要求, 重新配伍组合分离所得组分, 获取样本, 总结出数据集, 进行提高应用效果。②基线等比增减:在效应明确, 中药小复方 (含两组药物) 中较适用, 可获得药物间最佳配比范围。③极性分段筛选设计:是对单味药与全方及组分的指纹图谱进行比较, 按单个物质响应值完成分类, 按功效对不同配比的制剂进行组成。④药队协同效应:将有相同药效的药物组成一对, 对多种协同作用进行研究。同时还包括多目标优化的三联法、配伍计量分析法及复方效应模型评价法等, 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3 小结

中药配伍已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 建立多成 (组) 分配全模式, 并对组织优化进行研究, 可将中药配伍组方上升到组分层次, 获得更为明确的作用靶点, 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齐炼文, 周建良, 郝海平, 等.基于中医药特点的中药体内外药效物质组生物/化学集成表征新方法[J].中国药剂大学学报, 2010, 41 (3) :195-202.

组方思路 篇7

关键词:均匀设计,中药有效部位群组方,耐缺氧实验,心律失常模型

中药配伍理论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利用现代医学理论和新技术深入挖掘传统医学辨证施治的科学内涵,研制开发创新药物是我们的任务和职责。多年来笔者致力于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的创新新药研究,开展了从中药大复方的作用物质基础研究到中药有效部位研究再到中药单体化合物的研究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利用中药有效部位群开发的创新药物,精简了复杂的中药成分,使药效物质基础更加明确,有利于深入探讨其药效作用机制,同时也体现了中药复方在临床上辨证施治的特点。多年来笔者通过大量的前期工作和临床的经验,针对病毒性心肌炎,筛选出两味中药:苦参和西洋参,提取分离纯化其有效部位:苦参总碱和西洋参总皂苷,组合成抗病毒性心肌炎的有效组分群的新配方—KX组合物。为了确定两个有效部位的组合比例,采用了均匀设计法[1],其方法即可以减少试验次数,又增加试验准确性。本文则应用均匀设计法对两个有效部位优选了组方最佳配比比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

ICR小鼠,二级,19~21 g或26~30 g;Wistar大鼠,体重200~250 g,所有动物均购自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许可证号:SCXK-(吉)2003-0001。

1.1.2 药物

苦参总碱,西洋参总苷,批号:20040401,由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提供。

1.1.3 试剂

氯仿(分析纯),北京化试剂厂生产,批号:20001104。氯化钡,开原化学试剂厂,批号:9401002。

1.2 方法

1.2.1 均匀设计表的选定

根据文献报道及大量的前期工作,初步确定苦参总碱、西洋参总苷的剂量范围均为250~25 mg(设6个试验点),选择U6*(64)的均匀设计表,其中列1为苦参总碱(Xa),列3为西洋参总苷(Xb)。对应因素的6水平及具体剂量为250∶150、200∶25、150∶200、100∶20、50∶250、25∶100。1.2.2尾静脉注射空气对小鼠耐缺氧能力的影响取70只小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和250∶150 mg/kg、20025 mg/kg、150∶200 mg/kg、100∶50 mg/kg、50∶250 mg/kg、25100 mg/kg 6个剂量给药组。每组10只动物。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5 d,末次给药后1 h,尾静脉注射空气1 mL,开始计时,观察动物死亡的时间。

1.2.3 对氯仿致小鼠心律失常的影响

取92只小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和250∶150 mg/kg、200∶25 mg/kg、150∶200 mg/kg、100∶50 mg/kg、50∶250 mg/kg、25∶100mg/kg 6个剂量给药组。每日给药1次,连续5 d,末次给药1 h后,将动物置于装有3 mL氯仿溶液的密闭烧瓶中,待动物呼吸停止时,立即取出动物,解剖胸腔,肉眼观察动物室颤的发生率。1.2.4对氯化钡致大鼠心律失常的影响取大鼠49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荣心丸7.35 g/kg给药组、苦参总碱与西洋参总苷剂量比为51∶46 mg/kg、25.5∶23 mg/kg、12.711.5 mg/kg 3个剂量组,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5 d,末次给药1 h后,将大鼠以300 mg/kg的水合氯醛麻醉,测定正常Ⅱ导联ECG,然后舌下静脉注射4 mg/kg氯化钡,测定给药即刻、3、5、10、15、20、25、30 min不同时间点的心电图。根据心电图计算30 min内心电图恢复窦性心律的动物数。

2 结果

2.1 应用均匀设计表筛选药物剂量

2.1.1 应用均匀设计法结合小鼠耐缺氧能力试验模型筛选配比剂量

将小鼠耐缺氧试验所得的试验结果输入均匀设计的计算程序,得到回归方程为:Y=0.000513×Xa2+59.08242×Xa+(-2.0345)×Xb2+55.74313×Xb+(-4.014835)×Xa×Xb+(-354.31)。根据回归方程,在当前剂量范围内Xa=25,Xb=25时预期药效最强,扩展剂量范围为Xa=12.5125,Xb=12.5125时,预期药效最强;Xa和Xb剂量增倍时,药效下降较多,Xa和Xb剂量减半时,药效下降较少,从安全考虑可减少剂量。小鼠耐缺氧试验结果见表1。

2.1.2 应用均匀设计法结合氯仿致小鼠心律失常模型筛选配比剂量

将不同组合比例药物对氯仿致小鼠心律失常模型的试验结果输入均匀设计的计算程序,得到回归方程为:Y=-0.00216×Xa2+59.0824×Xa+(-2.0342)×Xb2+55.7431×Xb+(-4.014835)×Xa×Xb+(-354.31)。根据回归方程,在当前剂量范围内Xa=150,Xb=150时预期药效最强,扩展剂量范围为Xa=145.65627,Xb=131.128时,预期药效最强;Xa和Xb剂量增倍时,药效下降较多,从药效考虑不宜增量,Xa和Xb剂量减半时,药效下降较少,从安全考虑可减少剂量。氯仿致小鼠心律失常模型结果见表2。

2.2 配比剂量的确定

根据初筛结果表明,在耐缺氧试验中,组合药物的最佳有效剂量为25∶25 mg/kg,在抗心律失常试验中组合药物的最佳剂量配比146∶131 mg/kg。因此选用146∶131 mg/kg和25∶25 mg/kg两个剂量及折半剂量73∶65.5 mg/kg、12.5∶12.5 mg/kg,再次进行了小鼠耐缺氧能力的影响和氯仿致小鼠心律失常模型的研究。结果见表3、4。146∶131 mg/kg、73∶65.5 mg/kg两个剂量组不仅能明显增强小鼠的耐缺氧能力,也能明显抑制动物室颤的发生。综合药物用量、安全性及制剂多方面因素,初步确定苦参总碱和西洋参总苷的配比比例为73∶65.5 mg/kg(小鼠)。

2.3 药物剂量配比的验证

为了最终确定药物剂量的配比,笔者选用氯化钡致大鼠心律失常动物模型考察此配比剂量效果。结果可见,苦参总碱和西洋参总苷的剂量比为51∶46 mg/kg(由小鼠有效剂量73∶65.5 mg/kg折算到大鼠)时,能明显抑制氯化钡致大鼠心律失常的发生。见表5。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P<0.001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

2.4 筛选结果

根据回归方程的提示及耐缺氧试验和抗心律失常试验的不断考证,得到苦参总碱和西洋参皂苷的最佳剂量配比为73∶65.5 mg/kg(小鼠),折算到大鼠为51∶46 mg/kg,进而确定有效部位群的组合最佳配比为1.1∶1.0,通过此配比比例组合而成的创新药物命名为KX组合物。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现代药学理论的进展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加强了对中药复方、中药复方中有效部位群、有效组分的作用机制的探索,产生了多种组合中药[2]。为了有效地筛选组合中药的配伍剂量,人们开始重视数学理论在药理学中的应用,均匀设计是我国学者方开泰和王元将数学理论和多元统计相结合,在正交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新的统计方法,它的特点是实验次数与水平数相等,将有关实验的实验点数均匀分散在实验范围内,减少了实验次数,而且实验结果可以应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增加了试验的准确性,故被广泛的应用在中药提取工艺、中药复方配伍剂量的筛选等多项研究[3]。

笔者针对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特点,借鉴临床上的治疗经验,精选了具有抗病毒、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的中药-苦参[4,5],提取分离纯化得到苦参总碱;同时根据相须相使的中医治疗原则,选用了西洋参总皂苷[6,7],充分发挥其抗心肌缺血、保护心肌细胞之功效,研制开发了抗病毒性心肌炎的创新中药。通过均匀设计法进行筛选,优选出两个有效部位群配比的最佳比例。

通过上述实验,最终确定苦参总碱和西洋参总苷的最佳配比为1.1∶1.0,有效剂量为73∶65.5 mg/kg(小鼠),折算到大鼠为51∶46 mg/kg,通过此配比比例组合制成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创新中药原料。这一研究过程为我们摸索和探索有效部位群组成的创新中药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

参考文献

[1]任露泉.试验优化设计与分析[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6-140.

[2]颜苗,李焕德.“中药化学-药效学-药动学”三维立体系统筛选中药复方有效组分群的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1):2627-2631.

[3]胡占嵩,乔卫,金桂红,等.均匀设计法优选酸枣仁合欢方抗抑郁作用的最佳配伍[J].中药材,2010,33(4):603-606.

[4]尚智,丁涛,温富春,等.苦参碱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21-22.

[5]战渤玉,李东霞,高明.苦参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9,26(1):23-25.

[6]丁涛,尚智,温富春,等.西洋参茎叶总皂苷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免疫功能作用的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6):14-15.

组方思路 篇8

1 仪器与试药

TU-10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北京市通用仪器设备公司) , TG16-WS台式高速离心机 (湖南赛特湘仪离心机仪器有限公司) , MM-2型快速旋涡振荡器 (江苏省姜堰市沈高康健生化器具厂) , 无水乙醇、苯酚和浓硫酸均为分析纯, 葡萄糖对照品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10批黄芪、防风、白术 (炒) 饮片, 分别购于广东康美药业中药饮片厂、广州市药材公司、广州致信药业中药饮片厂等多家药材公司。

2 方法与结果

2.1 试剂配制

5%的新蒸苯酚溶液:取苯酚试剂加热融解, 置圆底烧瓶中采用重蒸镏法收集185℃的馏分, 重复三次得到较纯的苯酚溶液, 趁热精密吸取25mL溶液于500mL棕色容量瓶中, 加水稀释至刻度, 振摇混匀, 置冰箱避光保存[9]。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1 全方汤剂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按《中国药典》的处方配比 (黄芪18g、防风6g、白术 (炒) 6g) , 取黄芪饮片45g、防风饮片15g、白术 (炒) 饮片15g, 加8倍水浸泡30min, 煎煮40min, 趁热滤过。再在滤渣中加6倍水煎煮30min, 趁热滤过, 合并两次滤液, 浓缩, 置于500mL容量瓶中, 加水稀释至刻度, 作为全方汤剂 (即每1mL汤剂含0.15g生药) 。精密吸取1mL全方汤剂于10mL试管中, 滴加无水乙醇4mL (速度约2d/s) , 边滴边置于快速旋涡振荡器上振荡, 密封, 冷藏放置24h, 取出, 在2500rpm离心15min, 弃去上清液, 沉淀加入80%乙醇2mL, 充分混合, 在2500rpm离心15min, 弃去上清液, 沉淀加入无水乙醇2mL, 充分混合, 离心, 弃去上清液, 反复处理三次, 沉淀用热蒸馏水溶解, 放凉。

然后置于50mL容量瓶中, 加水稀释至刻度, 振摇混匀, 作为全方浓多糖溶液。滤过, 精密吸取1~2mL全方浓多糖溶液, 置10mL容量瓶中, 加水稀释至刻度, 即得。

2.2.2 单味饮片汤剂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分别取黄芪45g、防风15g、白术15g, 按全方汤剂方法制备, 置于500mL容量瓶中, 加水稀释至刻度。取黄芪单味饮片汤剂10mL, 浓缩至约4mL, 置于5mL容量瓶中, 放凉, 加水稀释至刻度, 作为黄芪单味饮片浓汤剂 (即每1mL汤剂含0.18g生药) ;分别取防风、白术单方汤剂各50mL, 浓缩至约4mL, 置于5mL容量瓶中, 放凉, 加水稀释至刻度, 作为防风、白术单味饮片浓汤剂 (即每1mL汤剂含0.3g生药) 。精密吸取上述单味饮片浓汤剂各1mL于10mL试管中, 从“滴加4mL无水乙醇至振摇混匀”按2.2.1项下操作, 得单味饮片浓多糖溶液。滤过, 精密吸取黄芪单味饮片浓多糖溶液1~2mL, 防风、白术单味饮片浓多糖溶液2~5mL, 置于10mL容量瓶中, 加水稀释至刻度, 即得。

2.2.3 单味饮片粉末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分别取黄芪、防风、白术粉末各6g, 精密称定, 加水200mL浸泡30min, 煎煮两次, 每次2h, 趁热滤过, 合并两次滤液, 浓缩, 置50mL容量瓶中, 加水稀释至刻度, 作为单味饮片粉末提取液 (即每1mL提取液含0.12g生药) 。分别精密吸取各提取液1mL于10mL试管中, 从“滴加4mL无水乙醇至振摇混匀”按2.2.1项下操作, 得单味饮片粉末浓多糖溶液。滤过, 精密吸取黄芪单味饮片粉末浓多糖溶液1~2mL, 防风、白术单味饮片粉末浓多糖溶液2~5mL, 置于10mL容量瓶中, 加水稀释至刻度, 即得。

2.3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称取葡萄糖对照品0.1003g置于100mL容量瓶中, 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即得葡萄糖标准溶液。精密吸取葡萄糖标准溶液1, 2, 4, 6, 8, 10mL于100mL量瓶中, 加水稀释至刻度, 作为系列浓度的对照品溶液。精密吸取各浓度的对照品溶液2mL, 加入5%的苯酚溶液1.0mL和浓硫酸5.0mL, 超声处理5min, 于40℃恒温箱放置20min, 冷却至室温, 同时用2mL蒸馏水按上述条件处理作为空白溶液, 在49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葡萄糖的浓度为横坐标, 吸光度值为纵坐标, 得标准曲线方程A=9.965C+0.00462 (r=0.9998) , 线性范围为0.01003~0.1003mg/mL。

2.4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对照品溶液2mL, 从“加入5%的苯酚溶液1.0mL至在49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按2.3项下操作, 重复测定5次, 结果对照品溶液吸光度的RSD为0.45%, 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5 稳定性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供试品溶液2mL, 从“加入5%的苯酚溶液1.0mL至作为空白溶液”按2.3项下操作, 在490nm波长处, 分别在0, 10, 20, 30, 40, 50, 60min测定吸光度, 结果供试品溶液吸光度的RSD为3.02%, 表明供试品溶液在1h内较稳定。

2.6 重现性试验

取同一批玉屏风饮片5份, 按全方汤剂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 精密吸取各供试品溶液2mL, 从“加入5%的苯酚溶液1.0mL至在49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按2.3项下操作, 结果供试品溶液吸光度的RSD为7.32%, 表明汤剂煎煮的重现性基本可行。

2.7 加样回收试验

分别精密吸取已知含量的全方汤剂 (0.984g/剂) 0.5mL, 精密加入葡萄糖对照品溶液 (5.01mg/mL) 0.5mL, 按2.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及2.8样品测定项下平行操作5份, 结果见表1。

2.8 样品测定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各供试品溶液2mL, 从“加入5%的苯酚溶液1.0mL至在49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按2.3项下操作, 并按照相应的稀释倍数计算多糖含量。10批玉屏风汤剂多糖含量测定结果见表2。全方每剂按黄芪18g, 防风6g, 白术6g计, 以单味含量 (g/g生药) 折算全方饮片、全方汤剂多糖含量, 并计算提取率, 结果见表3。

3 讨论

本实验用硫酸-苯酚法测定多糖含量, 方法简便、快速, 但要求操作规范, 否则对实验结果有很大影响。在加无水乙醇沉淀多糖时, 可用酸式滴定管以2d/s的速度滴加无水乙醇, 同时置快速旋涡振荡器上振荡, 使沉淀出来的多糖呈疏松絮状, 可以避免把其它大分子物质包裹于多糖内部, 影响含量测定结果。加入浓硫酸显色时, 应悬空移液管, 垂直快速加入浓硫酸, 否则反应不完全, 测定结果明显偏低, 与文献报导一致[10]。显色后, 样品立刻超声处理5min代替手工振摇, 是考虑到加入浓硫酸后, 样品温度会迅速升高, 且用超声仪处理可使样品在混合程度和时间上更容易控制。供测定用葡萄糖对照品溶液及全方汤剂供试品溶液在400~600nm波长范围内扫描度, 均在490nm处有吸收峰, 故选择490nm为测定波长。

在实验过程中, 曾用不同浓度的汤剂进行醇沉, 结果发现如果浓度太高, 醇沉出来的多糖为褐色或棕褐色, 呈紧密块状, 且含量测定结果偏高, 可能是醇沉时把其它物质也包裹在多糖里面;浓度太低, 则无法沉出多糖或只能沉出极少量的多糖, 且含量测定结果偏低;本实验根据汤剂的浓度进行整数倍的浓缩, 最后选定以下浓度进行醇沉:全方汤剂为0.15g生药/mL, 黄芪单味饮片汤剂为0.18g生药/mL, 防风、白术单味饮片汤剂为0.3g生药/mL, 单味饮片粉末提取液为0.12g生药/mL时, 结果沉淀出来的多糖为乳白色或淡黄色, 呈疏松絮状, 含量测定结果的重复性和回收率试验均较理想。

由于汤剂重复性相对较差, 因此, 每批汤剂至少应煎煮3份, 以减少误差。本实验测定了10批玉屏风汤剂的多糖含量, 其多糖含量为0.984~1.746g/剂。黄芪、防风、白术饮片的多糖含量分别为0.0816~0.1174g/g生药、0.0300~0.0396g/g生药、0.0203~0.0254g/g生药, 表明三种饮片中, 黄芪的多糖含量最高;单味饮片汤剂的提取率分别为50.43%~69.73%、43.67%~53.98%、25.59%~38.42%, 白术单味饮片汤剂的多糖提取率明显比黄芪和防风低, 可能与白术质地坚实有关;全方汤剂的提取率为40.57%~62.06%;全方汤剂的多糖含量略低于黄芪、防风、白术单味饮片汤剂的多糖含量之和。原因可能是煎煮单味饮片汤剂时, 饮片与水能更充分地接触, 故多糖的提取量更高。

本实验对玉屏风汤剂及其组方饮片的多糖含量和提取率进行研究, 为玉屏风传统汤剂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但其多糖的成分、比例、药理作用等尚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建立玉屏风汤剂及其组方饮片的多糖含量测定方法, 并对多糖含量及提取率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结果:10批玉屏风汤剂的多糖含量为0.984~1.746g/剂;黄芪、防风、白术饮片的多糖含量分别为0.0816~0.1174g/g生药、0.0300~0.0396g/g生药、0.0203~0.0254g/g生药;单味饮片汤剂的提取率分别为50.43%~69.73%、43.67%~53.98%、25.59%~38.42%;全方汤剂的提取率为40.57%~62.06%;玉屏风汤剂的多糖含量略低于黄芪、防风、白术单味饮片汤液的多糖含量之和。结论:对玉屏风汤剂及其组方饮片的多糖含量和提取率进行研究, 为玉屏风传统汤剂及其组方饮片的多糖含量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玉屏风汤剂,多糖,硫酸-苯酚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409.

[2]季宇彬主编.中药多糖的化学与药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赖斌, 卞红梅.中药及天然药物中多糖类成分药理研究概况[J].首都医药, 2001, 8 (5) :52-53.

[4]Shimizu N, Tomoda M, GondaN, et al.Chem Pharm Bull[J].1989, 37 (11) :3054.

[5]李江, 陆蕴如, 张桂燕.防风多糖的研究[J].中草药, 1999, 30 (9) :652.

[6]汤新慧.白术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医研究, 1998, 11 (2) :7-9.

[7]李毅, 赵淑芝, 周淑芳, 等.天年合剂总多糖的含量测定及薄层色谱鉴别[J].中国药业, 2006, 15 (1) :35-36.

[8]黄月纯, 尹雪, 魏刚.玉屏风方饮片及汤剂中毛蕊异黄酮苷、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的含量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 2008, (6) .

[9]细敏, 唐小异, 刘胜姿, 等.白术多糖葡萄糖的含量测定[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4, 1 (1) .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教学方法下一篇:农业结构调整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