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中药组方

2025-01-27

自拟中药组方(共6篇)

自拟中药组方 篇1

奶牛乳腺炎是奶牛乳腺受物理、化学、微生物等因素刺激所引起的奶牛乳腺炎症, 临床表现为乳腺组织发生病理学变化, 乳汁发生理化性质及细胞学性质变化。该病在临床上可分为临床型乳腺炎和隐性乳腺炎两种, 其中临床型乳腺炎危害较大[1]。黑龙江省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双城是中国奶牛第一大县, 近年来奶牛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养殖规模发展迅猛, 但由于养殖水平相对较低、管理不到位, 奶牛乳腺炎患病率较高, 给奶牛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临床上经常采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乳腺炎, 使用后普遍存在畜产品药物残留和产生抗药性的问题。为此, 本试验进行了奶牛乳腺炎中草药治疗效果研究, 以期为双城地区奶牛场乳腺炎治疗提供一定的药物应用指导, 为中草药制剂临床推广应用和技术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为开发具有我国特色的原创性新兽药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在双城市3个大中型养殖场选取临床型乳腺炎患牛, 患牛表现为乳房红、肿、热、痛, 泌乳量减少, 乳汁稀薄, 内含凝乳块或絮状物, 有时混有血液或脓汁, 并伴有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1.2 药物

1.2.1中药组方

根据祖国医药学传统理论及笔者多年临床实践, 考查药物间的合理配伍及药物与临床型乳腺炎的关系自拟中草药组方, 组方中的中药购自哈尔滨市永发中药材批发公司。

中药复方制剂1:金银花35 g、连翘30 g、浙贝30 g、桔梗30 g、王不留行25 g、鱼腥草35 g、当归40 g、蒲公英35 g, 混合研末, 开水灌服。

中药复方制剂2:黄连25 g、茜草30 g、柴胡30 g、黄药子25 g、白药子25 g、木通20 g、通草15 g、白芷15 g、蒲公英40 g、鱼腥草35 g, 混合研末, 开水灌服。1.2.2西药青霉素、环丙沙星, 由哈尔滨强牧动物疾病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动物分组与给药

将临床型乳腺炎患牛分成4组, Ⅰ组应用青霉素进行治疗;Ⅱ组应用环丙沙星进行治疗;Ⅲ组应用中药复方制剂1进行治疗;Ⅳ组应用中药复方制剂2进行治疗。

Ⅰ组和Ⅱ组:将患病乳区的乳汁挤净, 经乳导管将药物注入乳池, 给药后用手捏住乳头轻轻按摩乳房数次, 以便药液扩散, 每日1次, 连用5 d。Ⅲ组和Ⅳ组:采用灌服的方法给药。

1.4 疗效判断

治疗1~2个疗程后, 根据临床症状和乳汁质量变化情况进行判断。治愈:肉眼观察乳汁正常和产奶量恢复, 精神和食欲正常。有效:乳房红、肿、热、痛症状减轻, 乳汁中絮状物基本消失或明显减少, 产奶量回升。无效:治疗后乳房红、肿、热、痛症状无明显减轻, 乳汁稀或发黄, 絮状物较明显, 或在治疗过程中病程未减而改用其他方法治疗者。

2 结果 (见表1) 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Ⅰ组治愈率为22.22%, 有效率为38.89%, 表明青霉素对临床型乳腺炎的治疗效果不明显, 说明已产生耐药;Ⅱ组治愈率为87.50%, 有效率为100%, 表明环丙沙星对临床型乳腺炎的治疗有较好疗效;Ⅲ组治愈率为85.71%, 有效率为90.48%, 表明中药复方制剂1对临床型乳腺炎的治疗有较好疗效;Ⅳ组治愈率为64.29%, 有效率为78.57%, 表明中药复方制剂2对临床型乳腺炎的治疗有一定疗效, 但治愈率较低。

3 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双城市奶牛乳腺炎的主要病原菌绝大部分对青霉素耐药, 这可能是由于这几家奶牛场长期使用青霉素, 产生了耐药性;而引起乳腺炎的病原菌对环丙沙星比较敏感, 因此环丙沙星可以作为本地区奶牛乳腺炎治疗的首选西药。

中草药作为天然药物, 不产生耐药性, 毒副作用小, 可以治愈多种疾病。本试验应用的中药复方制剂由多味天然中草药组成, 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通经活血、增强免疫的原则配伍[2]。中药复方制剂1对临床型乳腺炎的治疗率为85.71%, 有效率为90.48%, 说明其对临床型乳腺炎有较好的疗效, 与环丙沙星疗效相当。中药复方制剂1中的金银花、连翘、鱼腥草、蒲公英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 能够抑制或杀灭多种细菌感染, 为君药;浙贝、桔梗具有消肿、排脓作用, 助君药发挥抗炎作用, 为臣药;王不留行、当归促进血液循环, 调动白细胞向炎性灶趋化并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为使药。试验证实, 应用中药复方制剂防治奶牛乳腺炎不仅疗效较好, 且中草药与西药相比具有低毒、低残留、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3]。

摘要:为了研究中药对奶牛临床型乳腺炎的治疗效果, 试验选取自然发病的临床型乳腺炎患牛并分成4组, 其中Ⅰ组和Ⅱ组采用经乳导管注射抗生素的方法给药, Ⅲ组和Ⅳ组采用灌服自拟中药复方制剂的方法给药, 给药1~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表明:自拟中药复方制剂1对临床型乳腺炎有较好的疗效, 与抗生素疗效相当。

关键词:奶牛,临床型,乳腺炎,中药,疗效

参考文献

[1]杨天平, 韩喜琴, 张建鑫, 等.奶牛隐性乳腺炎检测与防治[J].农技服务, 2007, 24 (9) :77-79.

[2]孟庆娟, 李志明, 冯士彬, 等.中药复方灌注剂对奶牛乳腺炎的防治效果及免疫增强作用[J].中国畜牧兽医, 2011, 38 (7) :219-223.

[3]李新圃, 张礼华, 李宏胜, 等.奶牛乳腺炎主要致病菌的药敏试验[J].中国兽医科技, 1995, 25 (9) :27-28.

中药炮制对药物组方的影响分析 篇2

1 中药炮制工艺对药物药理药性的作用

中医炮制工艺是在我国中医药的长期临床用药中, 通过用药经验的积累总结, 结合中医药的理论知识和患者病情实际选择药方, 通过对药方中各药材的药理药性进行分析, 总结出来的合理搭配各药材时所需的加工手段。中药的炮制工艺以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指导,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理论等对药物实际需求进行合理加工, 以保留药物自身的性质及药方的需要。通过将药材炮制达到临床的使用目的“减毒增效”[1]。

1.1 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在中医药的中药药性基本理论中, 中药均有四气五味, 是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且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各种药材的药性药味均不相同, 加大了临床用药的难度。通过对药物药性药味的分析, 通过不同的炮制能够有效地进行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的用途, 有效地缓和或增强药性, 增强疗效。

1.2 中药炮制能够有效地减少药物的毒性

在实际的炮制过程中, 根据重要理论知识, 通过对药物进行加工, 能够有效对药物自身毒性进行去毒, 使得具有毒性的中药能够降低毒性。常用的去读炮制方法有净制、水漂、废水等, 这些工序能够有效地根据药物的药理药性进行合理地去毒, 保证疗效的同时, 降低药物使用过程所造成的毒害。

1.3 中药炮制能够影响药物成分

药物的炮制是要基于中药药性基本理论, 根据病患临床表现的实际要求而进行的药物处理手段。药物的性质决定了药物的药理作用, 在炮制过程中通过加入炮制工序加入药材辅料能够影响药材的药物成分。通过对温度的控制、及时间的把握、对溶剂的选择以及不同辅料的加工处理, 能够有效地改变药物的成分。

2 中药炮制工艺对药物组方的影响

药物组方的选择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而决定的, 在药物的选择过程中, 因药方功效的功效要求不同, 这就使得在用药的过程中要根据药方的实际要求对药物进行炮制, 以确保临床疗效。在临床治疗中, 为了提高药物组方的临床疗效就必须要能够有效地增强药物组方中的药物作用, 能够确保药方中个药物的比例, 通过药石增加对病变部位的疗效, 以增加实际的药物组方临床疗效[2]。

2.1 提高临床疗效, 增加患者的恢复速度

通过有效的中药炮制工艺能够有效地将方中药物进行炮制, 使得药物的药性跟容易溶于药方容积, 通过将药方各药材药性的加强或融合或调整, 能够有效地将药方中各药物的疗效进行突出或融合。如, 在治疗腹泻的药方中, 通过将小麦在铁锅上进行烘培, 再通过加水煮沸, 将煎沸的生熟各半的小麦盛入碗中加入红糖搅匀, 趁热服用。通过对小麦进行炮制使之药理改变, 能够有效地增加药材的实际作用, 能够有效地加强患者的消化功能, 温养患者的脾胃, 能达到止泻的功能, 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通过炮制工艺, 能够有效地增加要方中各药物的实际药理作用, 能够有效地促使药方中各个药物的实际临床效用发挥到最大, 从而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以减轻患者的病情, 加快患者的恢复周期。

2.2 保证药物组方中的配药比例, 消除不良反应

在中药处方结构平衡的基础上有着“君臣佐使”的说法, 通过保持药物的之间各药物的配药比例使药物的配药比例达到平衡高效的目的, 能够通过对药物组方的合理匹配能够有效地保持药性的突出而不刺激, 促使药方中各药物的药理保持平衡。如, 在六味地黄丸药方中要求利用吴茱萸这意味草药, 然而在实际的药物生长过程中, 吴茱萸含有较大的果核, 而果核的可入药成分不足远不如果肉, 在六味地黄丸的药方应用中, 如若不去核, 就会严重影响药方的疗效。在清宁丸的制造过程中, 大黄就必须通过用黄酒进行多次蒸制的炮制手段才能够用以清宁丸的只要过程中, 否则会在药物组方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让患者产生剧烈腹痛等副作用, 因此通过有效的炮制手段能够达到药方中各药性的均匀搭配, 保证各药材的配药比例, 使药方疗效突出的同时, 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 减轻患者的痛苦。通过对药材的可入药部位进行有效地炮制能够有效地调和药材之间的均衡作用, 使得药方的疗效达到最优。

2.3 通过合理地药材炮制, 扩大组方的适用范围

在药物组方的应用过程中, 通过对药物组方的合理炮制能够使药方的功用发生一些变化, 改变药方的适用范围。通过合理的炮制手段, 能够有效地改变药物本身的毒害性, 减少药方在使用过程中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如乌头、附子在药理上有剧毒, 而通过炮制之后能够有效地降低乌头及附子的毒性, 而不影响其强心作用, 从而使得乌头及附子在药方的应用中更加广阔。通过对药材的合理炮制能够有效地推广药方的适合治疗范围。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中药的临床应用过程中, 基于中医药材的药性药理基础知识, 通过合理的炮制手段能够有效地加强药物组方在临床治疗的疗效, 合理把握各药材的搭配, 减少药方的毒害性, 促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能够有效地恢复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潘鸿贞, 黄秋云.养生保健药膳应用思路与实践探讨[J].中医药通报, 2012, 11 (3) :25-26.

自拟中药组方 篇3

关键词:均匀设计,中药有效部位群组方,耐缺氧实验,心律失常模型

中药配伍理论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利用现代医学理论和新技术深入挖掘传统医学辨证施治的科学内涵,研制开发创新药物是我们的任务和职责。多年来笔者致力于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的创新新药研究,开展了从中药大复方的作用物质基础研究到中药有效部位研究再到中药单体化合物的研究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利用中药有效部位群开发的创新药物,精简了复杂的中药成分,使药效物质基础更加明确,有利于深入探讨其药效作用机制,同时也体现了中药复方在临床上辨证施治的特点。多年来笔者通过大量的前期工作和临床的经验,针对病毒性心肌炎,筛选出两味中药:苦参和西洋参,提取分离纯化其有效部位:苦参总碱和西洋参总皂苷,组合成抗病毒性心肌炎的有效组分群的新配方—KX组合物。为了确定两个有效部位的组合比例,采用了均匀设计法[1],其方法即可以减少试验次数,又增加试验准确性。本文则应用均匀设计法对两个有效部位优选了组方最佳配比比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

ICR小鼠,二级,19~21 g或26~30 g;Wistar大鼠,体重200~250 g,所有动物均购自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许可证号:SCXK-(吉)2003-0001。

1.1.2 药物

苦参总碱,西洋参总苷,批号:20040401,由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提供。

1.1.3 试剂

氯仿(分析纯),北京化试剂厂生产,批号:20001104。氯化钡,开原化学试剂厂,批号:9401002。

1.2 方法

1.2.1 均匀设计表的选定

根据文献报道及大量的前期工作,初步确定苦参总碱、西洋参总苷的剂量范围均为250~25 mg(设6个试验点),选择U6*(64)的均匀设计表,其中列1为苦参总碱(Xa),列3为西洋参总苷(Xb)。对应因素的6水平及具体剂量为250∶150、200∶25、150∶200、100∶20、50∶250、25∶100。1.2.2尾静脉注射空气对小鼠耐缺氧能力的影响取70只小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和250∶150 mg/kg、20025 mg/kg、150∶200 mg/kg、100∶50 mg/kg、50∶250 mg/kg、25100 mg/kg 6个剂量给药组。每组10只动物。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5 d,末次给药后1 h,尾静脉注射空气1 mL,开始计时,观察动物死亡的时间。

1.2.3 对氯仿致小鼠心律失常的影响

取92只小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和250∶150 mg/kg、200∶25 mg/kg、150∶200 mg/kg、100∶50 mg/kg、50∶250 mg/kg、25∶100mg/kg 6个剂量给药组。每日给药1次,连续5 d,末次给药1 h后,将动物置于装有3 mL氯仿溶液的密闭烧瓶中,待动物呼吸停止时,立即取出动物,解剖胸腔,肉眼观察动物室颤的发生率。1.2.4对氯化钡致大鼠心律失常的影响取大鼠49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荣心丸7.35 g/kg给药组、苦参总碱与西洋参总苷剂量比为51∶46 mg/kg、25.5∶23 mg/kg、12.711.5 mg/kg 3个剂量组,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5 d,末次给药1 h后,将大鼠以300 mg/kg的水合氯醛麻醉,测定正常Ⅱ导联ECG,然后舌下静脉注射4 mg/kg氯化钡,测定给药即刻、3、5、10、15、20、25、30 min不同时间点的心电图。根据心电图计算30 min内心电图恢复窦性心律的动物数。

2 结果

2.1 应用均匀设计表筛选药物剂量

2.1.1 应用均匀设计法结合小鼠耐缺氧能力试验模型筛选配比剂量

将小鼠耐缺氧试验所得的试验结果输入均匀设计的计算程序,得到回归方程为:Y=0.000513×Xa2+59.08242×Xa+(-2.0345)×Xb2+55.74313×Xb+(-4.014835)×Xa×Xb+(-354.31)。根据回归方程,在当前剂量范围内Xa=25,Xb=25时预期药效最强,扩展剂量范围为Xa=12.5125,Xb=12.5125时,预期药效最强;Xa和Xb剂量增倍时,药效下降较多,Xa和Xb剂量减半时,药效下降较少,从安全考虑可减少剂量。小鼠耐缺氧试验结果见表1。

2.1.2 应用均匀设计法结合氯仿致小鼠心律失常模型筛选配比剂量

将不同组合比例药物对氯仿致小鼠心律失常模型的试验结果输入均匀设计的计算程序,得到回归方程为:Y=-0.00216×Xa2+59.0824×Xa+(-2.0342)×Xb2+55.7431×Xb+(-4.014835)×Xa×Xb+(-354.31)。根据回归方程,在当前剂量范围内Xa=150,Xb=150时预期药效最强,扩展剂量范围为Xa=145.65627,Xb=131.128时,预期药效最强;Xa和Xb剂量增倍时,药效下降较多,从药效考虑不宜增量,Xa和Xb剂量减半时,药效下降较少,从安全考虑可减少剂量。氯仿致小鼠心律失常模型结果见表2。

2.2 配比剂量的确定

根据初筛结果表明,在耐缺氧试验中,组合药物的最佳有效剂量为25∶25 mg/kg,在抗心律失常试验中组合药物的最佳剂量配比146∶131 mg/kg。因此选用146∶131 mg/kg和25∶25 mg/kg两个剂量及折半剂量73∶65.5 mg/kg、12.5∶12.5 mg/kg,再次进行了小鼠耐缺氧能力的影响和氯仿致小鼠心律失常模型的研究。结果见表3、4。146∶131 mg/kg、73∶65.5 mg/kg两个剂量组不仅能明显增强小鼠的耐缺氧能力,也能明显抑制动物室颤的发生。综合药物用量、安全性及制剂多方面因素,初步确定苦参总碱和西洋参总苷的配比比例为73∶65.5 mg/kg(小鼠)。

2.3 药物剂量配比的验证

为了最终确定药物剂量的配比,笔者选用氯化钡致大鼠心律失常动物模型考察此配比剂量效果。结果可见,苦参总碱和西洋参总苷的剂量比为51∶46 mg/kg(由小鼠有效剂量73∶65.5 mg/kg折算到大鼠)时,能明显抑制氯化钡致大鼠心律失常的发生。见表5。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P<0.001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

2.4 筛选结果

根据回归方程的提示及耐缺氧试验和抗心律失常试验的不断考证,得到苦参总碱和西洋参皂苷的最佳剂量配比为73∶65.5 mg/kg(小鼠),折算到大鼠为51∶46 mg/kg,进而确定有效部位群的组合最佳配比为1.1∶1.0,通过此配比比例组合而成的创新药物命名为KX组合物。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现代药学理论的进展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加强了对中药复方、中药复方中有效部位群、有效组分的作用机制的探索,产生了多种组合中药[2]。为了有效地筛选组合中药的配伍剂量,人们开始重视数学理论在药理学中的应用,均匀设计是我国学者方开泰和王元将数学理论和多元统计相结合,在正交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新的统计方法,它的特点是实验次数与水平数相等,将有关实验的实验点数均匀分散在实验范围内,减少了实验次数,而且实验结果可以应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增加了试验的准确性,故被广泛的应用在中药提取工艺、中药复方配伍剂量的筛选等多项研究[3]。

笔者针对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特点,借鉴临床上的治疗经验,精选了具有抗病毒、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的中药-苦参[4,5],提取分离纯化得到苦参总碱;同时根据相须相使的中医治疗原则,选用了西洋参总皂苷[6,7],充分发挥其抗心肌缺血、保护心肌细胞之功效,研制开发了抗病毒性心肌炎的创新中药。通过均匀设计法进行筛选,优选出两个有效部位群配比的最佳比例。

通过上述实验,最终确定苦参总碱和西洋参总苷的最佳配比为1.1∶1.0,有效剂量为73∶65.5 mg/kg(小鼠),折算到大鼠为51∶46 mg/kg,通过此配比比例组合制成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创新中药原料。这一研究过程为我们摸索和探索有效部位群组成的创新中药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

参考文献

[1]任露泉.试验优化设计与分析[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6-140.

[2]颜苗,李焕德.“中药化学-药效学-药动学”三维立体系统筛选中药复方有效组分群的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1):2627-2631.

[3]胡占嵩,乔卫,金桂红,等.均匀设计法优选酸枣仁合欢方抗抑郁作用的最佳配伍[J].中药材,2010,33(4):603-606.

[4]尚智,丁涛,温富春,等.苦参碱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21-22.

[5]战渤玉,李东霞,高明.苦参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9,26(1):23-25.

[6]丁涛,尚智,温富春,等.西洋参茎叶总皂苷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免疫功能作用的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6):14-15.

自拟中药组方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中草药

金银花、蒲公英、连翘、黄芩、黄连、紫花地丁、瓜蒌、黄答、黄柏、红花、鱼腥草、大青叶, 均购自齐齐哈尔市中草药大药房。

1.2 主要仪器

陶瓷煎药锅, 购自潮州市枫溪区臻艺陶瓷门市部;生化培养箱, 购自苏州江东精密仪器有限公司;超净工作台, 购自苏州佳宝净化工程设备有限公司;高压灭菌锅, 购自广州康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流通蒸气灭菌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购自上海科晓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1.3 培养基

营养肉汤培养基、THB肉汤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 均由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自制。

1.4 菌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 均由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分离鉴定。

1.5 药液的制备

取中草药100 g (每味中草药单独制备) , 加入20倍水, 浸泡30 min;武火加热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 保持微沸状态30 min, 用双层纱布过滤;然后再加入10倍水, 武火加热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 保持微沸状态30 min, 用双层纱布过滤;将2次滤液混合, 加热浓缩至100 m L, 生药浓度为1 g/m L, 编号, 121℃高压灭菌, 备用。

1.6 菌液的制备

按照不同菌种的培养条件进行接种, 置37℃培养箱中培养24 h;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比色, 在625 nm波长处稀释菌液浓度, 使其吸光度值为0.08~0.1 (含细菌数为1×108~2×108个/m L) , 备用。

1.7 单味中药抑菌试验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每味中草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程度。取5 m L灭菌试管108支, 分12组 (与12味清热解毒中草药相对应, 每味1组) , 每组9支。将各组试管依次排列, 编号, 每支试管各加入营养肉汤培养基1 m L, 各组第1支试管中加入相应的中药浓缩液1 m L混匀, 吸取1 m L加入第2支试管中混匀, 从第2支试管中吸取1 m L加入第3支试管, 依此类推, 直至第8支试管 (将吸取的1 m L弃去) ;第9支试管不加中药浓缩液, 作为对照管。在上述各试管中加入制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0.05 m L, 置37℃恒温箱中培养24 h, 观察各管细菌生长情况。有细菌生成, 试管内浑浊, 用“+”表示;无细菌生成, 试管内澄清, 用“-”表示。重复3次, 取平均值。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试验参照金黄色葡萄球菌。

1.8 抗菌中药组方的筛选试验

按照中兽医理论和治疗原则, 选择抑菌效果最好、对细菌抑菌浓度最小的前7味中药, 应用正交试验法进行组方 (以7味不同中药为7个试验因素, 每个因素有2个水平, 共8个水平组合, 正交表为L8 (27) , 见表1;各味中药剂量按照最小抑菌浓度确定, 制剂的最终浓度为1 g/m L;采用挖洞注药法进行药物平板抑菌试验, 测定每组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程度。具体操作如下: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 均匀挖洞, 将中药药液注满洞孔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确定注入中药药液的浓度梯度, 将药液浓度依次稀释为1∶2, 1∶4, …, 1∶256, 分别测定不同浓度中药制剂对各种细菌的抑菌程度) , 做好标记, 在4℃条件下放置2 h, 然后置37℃恒温箱中培养24 h, 观察其生长情况, 用游标卡尺测量中药对该细菌的抑菌圈直径, 以确定中药对细菌的作用效果。同时设空白对照, 每组重复3次, 取平均值, 结果采用极差分析法进行统计。抑菌程度的判定标准:抑菌圈直径≥16 mm为极度敏感、≥11 mm~<16 mm为高度敏感、≥8 mm~<11 mm为敏感、抑菌圈直径<8 mm为不敏感。

注:中药所对应列中的1表示有该味中药, 2表示无该味中药。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药的敏感性测定 (结果见表2)

mg·m L-1

由表2可知, 所选的各味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综合分析, 金银花、蒲公英、连翘、黄芩、紫花地丁、瓜蒌、鱼腥草等抑制效果较好。

2.2 抗菌中药组方的筛选 (结果见表3)

注:A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B为无乳链球菌, C为大肠杆菌, K1表示各因素1水平之和, K2表示各因素2水平之和, R为极差。

由表3可知, 由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 金银花、蒲公英、黄芩、紫花地丁起主要的抑菌作用, 优化组合为a1b1c2d1e1f2g2, 即因素金银花、蒲公英、黄芩、紫花地丁取1水平, 因素连翘、瓜蒌、鱼腥草取2水平, 该组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均高度敏感, 有较好抑制作用。

3 讨论

虽然对细菌生长能够起抑制作用的中药种类很多, 但是这些中药并不是对所有细菌都有相同作用。有的中药对这种细菌抑制作用较强, 对其他细菌抑制作用较弱;有的中药对这种细菌抑制作用较弱, 对其他细菌抑制作用较强, 因此应用时要有选择性。本试验中, 所选的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都有抑制作用, 相比较而言,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敏感性较强、对无乳链球菌次之、对大肠杆菌较弱, 其中金银花、蒲公英、连翘、黄芩、紫花地丁、瓜蒌、鱼腥草等抑制作用最强。

各味中药之间有的存在协同作用、有的颉颃作用, 因此本试验选用单味抑菌作用较强的中药进行组方, 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 同时研究各味中药相互作用的影响及各因素中最佳水平, 结果金银花、蒲公英、黄芩、紫花地丁具有协同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均高度敏感, 与瓜蒌、鱼腥草、连翘存在颉颃作用, 不宜配伍, 因此优化筛选出了以金银花、蒲公英、黄芩和紫花地丁为组合的奶牛乳房炎抗菌中药组方, 减少了试验次数, 取得了最佳效果。

本试验用从当地乳房炎奶牛体内分离的主要病原菌作为单味中药敏感试验和组方筛选试验的试验菌株, 针对性强, 实用效果好;所选中药价格低廉、来源广泛, 有利于临床开发使用。

参考文献

[1]卫文强, 吴润, 刘磊.四味中草药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6) :2530-2531.

[2]纪志辉, 赵树臣, 侯振中, 等.正交法筛选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清热解毒方[J].中国兽医杂志, 2009, 45 (1) :54-55.

[3]陈伟.中药对引起奶牛乳房炎细菌的耐药性消除作用的研究[J].中国奶牛, 2014 (7) :29-32.

[4]郭庆, 朱伟, 易琼, 等.8味中药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体外抑菌试验[J].中国兽医杂志, 2012, 48 (5) :63-64.

[5]张传美, 杨海燕, 单虎.九味中药及其复方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体外抑菌试验[J].动物医学进展, 2012, 33 (4) :132-134.

[6]贾原, 薛振卫, 温文弛.中药复方制剂在奶牛乳房炎综合防控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乳业, 2011 (10) :32-35.

[7]郭静, 张新银.中药复方防治奶牛乳房炎[J].四川畜牧兽医, 2011 (2) :53, 55.

[8]金兰梅, 伍清林, 金保方, 等.复方中草药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抑菌效果的比较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9, 25 (3) :91-95.

[9]张宝静, 柯岩, 张雪雅.中草药在治疗奶牛乳房炎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 2010 (4) :54

自拟中药组方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实验所用的各种中药材, 均由本院中药房提供。培养基为水解酪蛋白琼脂;增菌液;菌株来源 (标准质控菌株) :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药敏纸片, 将化学分析滤纸以打孔机打制成直径5mm圆片, 高压灭菌备用。

1.2 方法

1.2.1 不易研成细末药材的制备及抑菌实验

主要为植物性药材。将单味中药粗粉碎后取药粉3g置试管内, 加入蒸馏水浸入后至液体约3ml, 经高压灭菌、离心沉淀后使每毫升药液含药量相当生药1g后备用。将菌株涂于M-H平板上, 放入药敏纸片, 纸片中心间隔距离大于24mm。每个药敏纸片滴入药液5μl, 将培养皿放入35℃孵育箱中24h测抑菌环。

1.2.2 容易研成细末药材的制备及抑菌实验

主要为矿物性、脂性药材。将药物粉碎过200目细筛得粉剂, 无菌处理。取散剂2mg压制成直径约5mm的圆片。将菌株涂于M-H平板上, 放入药片, 药片中心间隔距离大于24mm。放入35℃孵育箱中24h测抑菌环。

1.2.3 抑菌试验的结果判定

耐药:细菌正常生长, 无抑制现象, 以 (-) 表示。中介:在药敏纸片或药粉片下无菌生长, 边缘为一抑菌环, 其直径小于6mm, 以 (+) 来表示。敏感:抑菌范围大于6mm, 记录下其直径;实验中出现抑菌环大于24mm, 且抑菌范围连成一片无法测量其抑菌环的以“>”表示。

1.2.4 MIC及MBC测定

单味中药及散剂的药物制备同前。将药物配制成3mg/ml原液, 以倍比稀释法将其分别稀释成每毫升含药量1、0.5、0.25、0.125、0.0625mg, 分装于无菌试管中, 每管2ml, 经6h培养的标准质控实验菌株悬液0.01ml, 植入上述试管。置35℃孵育箱24h。结果判定:含中药量最少且无菌生长的稀释度为该药对试验菌的MIC。将无菌生长试管内的培养液再接种血琼脂培养基24h, 无细菌生长的含药量最少的试管为该药对试验菌的MBC, 用于中药体外抗菌作用的定量观察。

2 结果

2.1 抑菌试验结果

无明显拮抗现象出现, 有明显协同的作用。轻粉、红粉、硼砂三种中药在两实验药片之间出现抑菌范围连片, 形成不对称抑菌环。筛选的60味中药中有32种 (53%) 对实验的所有临床菌株均无抑菌作用。植物类中药抗菌谱窄、抗菌力低。矿物质类除轻粉、红粉、硼砂外, 大多数抗菌谱窄、抗菌力低, 甚至没有抗菌作用。

2.2 MIC及MBC测定

经过抑菌试验的初步筛选, 针对试验中的抗菌作用强的红粉、轻粉、硼砂进行了标准菌株的MIC及MBC测定。三种药物抗菌谱广, 未出现耐药, 抗菌力强, 但其MIC及MBC测定高于常用抗生素值, 在10~100倍之间。

3 结论

活血化瘀类药物抗菌谱广, 抗菌作用弱;矿物质类药材中的龙骨、滑石、石膏无抗菌作用;清热解毒药物类抗菌谱窄, 抗菌作用差。

参考文献

[1]周邦靖.常用中药的抗菌作用及其测定方法[M].重庆:科学技术出版社重庆分社, 1987, 7.

[2]傅春华.实用中医药研究指南[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1.

[3]李向中.中医方剂的药理及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92, 1.

[4]尹进, 等.中药外伤灵抗炎抗菌作用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 9 (6) :333-334.

[5]陈星灿, 刘定安, 等.中药抗菌作用研究[J].中医药学报, 1988, 1:36-37.

[6]李建农, 等.中药复方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00, 22 (4) :27-31.

自拟中药组方 篇6

1 试验材料

1.1 药物

1.1.1 西药

(1) 泰乐菌素, 由西安恒通药业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 (2006) 020072744; (2) 强力霉素, 由山西奥信药业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 (2006) 020055125; (3) 强效水溶阿奇霉素, 由郑州奥邦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 (2006) 020048365。

1.1.2 中药

方剂组成:麻黄、杏仁、桔梗、黄芩、连翘、金银花、牛蒡子、穿心莲、甘草、板蓝根。

1.1.3 试验动物

根据发病情况, 选择德惠市边岗乡吉星公司种鸡场提供的28日龄商品代肉仔鸡。由于连续阴雨天气, 空气潮湿, 加之大雾影响, 鸡舍内拥挤且通风不畅, 几处养鸡户鸡舍均有零星发生呼吸道疾病, 逐渐导致各处鸡舍全群发病, 并出现死亡。经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 确诊为鸡慢性呼吸道病。从中选择不同区域的3家养鸡户, 即A、B、C组, A组4 000只鸡为A组, B组4 000只鸡为B组, C组6 000只鸡分为2组, 每组各3 000只, 即C1组和C2组。

2 试验方法

2.1 分组测试

参加试验的3家养鸡户分别为A、B、C。其中, A组采用中药方剂治疗, B组采用西药抗生素类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 C1使用中药方剂, C2使用西药抗生素类药物治疗作为对照, 观察在同样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不同药物的疗效。治疗期间加强饲养管理, 白天注意通风换气, 晚间注意加强取暖保证温度, 为病鸡创造一个较好的饲养条件。

2.2 中药炮制给药方式及用量

麻黄600 g、杏仁750 g、桔梗560 g、黄芩540 g、连翘465 g、金银花360 g、牛蒡子320 g、穿心莲535 g、甘草200 g、板蓝根120 g混匀研细末, 浸泡于5倍量温水中2~3 h, 倒入陶器容器中大火烧开, 小火煎熬40 min, 取汁。反复2次, 合并药液, 约20 L。加热浓缩后为10 L, 每毫升药液含生药0.5 g, 备用。残渣干燥后粉碎, 拌于饲料中, 1次/d。

2.3 给药方法

A组和C1组分别按6 h的全天饮水量, 共375 kg, 加入10 kg药液 (10 L) , 浓度为2.67%, 使其自由饮用。残渣粉碎, 拌入饲料中, 夜晚供鸡自由采食, 连用5 d。根据鸡群采食量, 30日龄, 4 000羽, 采食量约为480 kg, 饮水量约为1 000 kg。30日龄, 3 000羽, 采食量约为360 kg, 饮水量约为750 kg。

B组和C2组上午给泰乐菌素, 根据药量计算, 两组共计7 000只鸡, 每天给药500 g, 加入175 kg水中自由饮用, 浓度为0.3%, 4 h内饮完;下午给阿奇霉素, 根据药量计算, 7 000只鸡每天给药350 g, 加入175 kg水中自由饮用, 4 h内饮完, 药物浓度为0.2%。连用5 d, 记录鸡群用药后状况及死亡情况。

2.4 效果判定

主要依据鸡群的精神状态、食欲、采食量的改变、呼吸道症状 (咳嗽、甩鼻、呼噜改善情况) 及各组鸡的死亡数和死亡率来判定。

3 结果

3.1 用药后的临床症状

试验组用药36 h后, 鸡群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咳嗽、喷嚏症状明显减少, 眼睛流泪、眼睑肿胀减轻, 精神也有好转, 食欲逐渐增加;用药48 h后, 鸡群的整体精神状态基本恢复, 呼吸啰音基本得到控制。而对照组在用药70 h后, 呼吸道症状才有所缓解, 食欲开始增加, 精神趋于好转。试验结果见表1。

3.2 各组死亡情况统计

3.2.1 A、B两组用药期间鸡只死亡情况试验结果见表2和图1。

3.2.2 C1、C2组用药期间鸡只死亡情况试验结果见表3和图2。

根据对4组试验鸡死亡情况的统计, 中药方剂和泰乐菌素、阿奇霉素对控制鸡慢性呼吸道病都有一定效果, 但中药组效果明显好于西药组。

4 结果与讨论

4.1 通过两组临床症状及死亡数、死亡率对比, 中药方剂的使用效果优于抗生素的使用。

试验中可见, 中药作用效果较好, 能逐渐缓解呼吸道症状, 在用药后的第3天死亡率逐渐下降, 同时, 全群的精神状态有较大好转。西药作用效果相对中药见效快, 用药后效果突出, 但是只是表面缓解, 停药后状态又恢复从前, 死亡率虽略有下降, 但是仍然死亡较多。

4.2 本方是以祖国兽医学方剂“麻杏石甘汤”为基础进行加减化裁组方而成。

方中麻黄既能发汗解表以散风寒, 又能宣利肺气以平喘咳, 为方中主药;杏仁降气、生津止渴、润肺定喘, 配麻黄宣降肺气以止咳平喘, 为方中辅药;金银花、连翘、黄芩、板蓝根、牛蒡子、穿心莲透邪、清热、解毒, 桔梗宣肺利咽, 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纵观全方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 对缓解上呼吸道疾病和降低死亡率效果显著。

4.3我国养鸡单位规模小、区域密度大、鸡舍设施差及饲养管理技术落后等, 造成疾病发生率居高不下。

上一篇:参与体育活动下一篇:传统健身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