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现代企业管理

2024-10-01

中国传统现代企业管理(精选12篇)

中国传统现代企业管理 篇1

1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代表

1. 1 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即使在现代儒家思想也备受推崇, 儒家思想在中国管理思想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儒家的传统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儒家基本上坚持“尊尊”、“亲亲”的立法原则, 维护“礼治”, 主张“仁治”。儒家思想中的德仁义礼等观念长期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统治地位。

(2) 儒家提倡德治主义, 鼓励通过道德的力量来教育感化人。这种教化方式, 从本质而言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 使人知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并教化人心向善。这是最积极, 也是最彻底的方法, 绝非是仅仅依靠法律的制裁就能达到的。

(3)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内涵表现为“异”, 即使尊卑、贵贱、长幼有序并各自遵守其特殊的约束规范。儒家主张“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 从本质而言“礼”其实是法的一种形式, 换言之如果违背了“礼”的约束就必然会遭受“刑”的惩罚。[6]

1. 2 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作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览中国几千年的管理思想史, 封建社会自汉唐以后各个时期出现的鼎盛繁荣景象, 都与管理上沿袭“内用黄老, 外用儒术”的思想有关, 即以道家作为管理的实际指导, 而儒家则是一种形式。[4]道家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守柔”的管理特点。“守柔”是道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老子之所以认识到“守柔”的重要性正是来源于世间万物由强到弱的转化。因此, 老子认为只有保持柔弱和谦下的地位, 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处于不败之地。

(2) “无为”的管理原则。道家认为“道”是宇宙间所有事物借以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来源, “无为”作为道家管理思想的根本原则, 要求统治者遵循“道法自然”的客观规律, 从而在不断地变化中谋求发展。

(3) “无弃人”的用人思想。老子说: “圣人常善救人, 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 故无弃物。”道家尊重自然规律, 用人方面提倡在发现和尊重人不同特点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人的不同特长和才能, 以达到“因人制宜, 人尽其才”的效果。

(4) 少私寡欲的领导品质。老子认为, 让庶民过上“甘其食, 美其衣”的生活是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根本目。为此, 好的领导者应为他人而不为自己, 应为百姓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1. 3 墨家的管理思想

作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重要学派之一, 其管理思想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墨家管理思想崇尚“平等、博爱、节俭、自然科学”, 墨家力图打破尊卑、贵贱、亲疏的等级制度, 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相爱平等的理想社会。[5]墨家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兼相爱, 交相利。墨子针对当时出现的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 认为“别”是产生各种现象的根源所在, 导致了划分彼此你我, 彼此间追求利益, 只求爱己不求爱人, 只求利己不求利人。为此, 墨迹大力提倡“兼相爱”的思想, 要求由此及彼, 相互关爱, 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 如此才能消除误会, 避免隔阂, 改变时弊。同时墨子认为利益是相互的, 损他人之利也会损己, 因此提出通过“交相利”的方法以达到兼爱的目的, 只有彼此相利, 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整体利益相统一, 才能实现国富民强的愿望。

(2) 尚同控制, 尚贤使能。尚贤在墨家管理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 墨家认为对于德才兼备之人, 不仅要招纳选拔储备, 还要予以足够重视, 并做到各尽其才。“尚同”则是要求在贤人治理国家时, 应该一统天下之义, 做到下级服从上级, 以上级的意志为行动标准, 由此才能实现政令畅通, 社会稳定。“尚贤”与“尚同”是相辅相成的, 是实现“尚同”的保障, 依墨子而言, 只有将贤能作为用人标准, 同时实行自上而下的贤人政治, 才能实现尚同。

(3) 贵义。在《墨子·贵义》中说到“万事莫贵于义”。贵义与兼爱密切相关, 贯穿于墨家的整个管理思想体系之中, 是墨家管理思想的重要部分。墨家认为义即利也, 其中的利也并非是一己私利, 而是社会公利。“义”与“利”也并非是矛盾对立的, 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为此墨子提出“志功为辩”, 使“义”与“利”、动机与结果得到了有效的统一。

2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比较分析

2. 1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在企业协调管理上的异同

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就重视关注“和”的重要性, 传统的儒家思想倡导的“天人合一”, 就是要求人为之事必须要顺应天意, 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法则, 以达到天与人的和谐统一; 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 指的是“道”遵循自然法则独立运行, 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而兵家在军事中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 体现了天时、地利、人和协调统一的重要作用。[8]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无不体现了和谐、协调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对现代的企业管理、社会管理、经济管理等均产生了有价值的思考意义。对现代企业管理而言, 同样要将企业的协调管理置于重要位置, 将“和谐”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 只有在企业内部之间达到员工与员工、员工与领导、部门与部门乃至在企业外部达到不同企业间、企业与社会的协调统一, 才能有力促使企业的健康发展。

在西方企业管理思想中, 泰罗提出合作互利的“精神革命”, 强调只有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企业做大做强, 从而使员工和雇主二者之间相互对立转化为互相协作, 虽然这种“精神革命”并未出现, 但对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法约尔最早将协调管理纳入企业的五项管理职能之中, 强调企业内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管理中应在组织分工的基础之上使企业部门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保持一致。

2. 2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在企业战略管理上的异同

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有关于战略管理的内容最值得深入研究和挖掘的莫过于《孙子兵法》, 虽然《孙子兵法》最早运用于军事管理, 但对于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也极具有重大意义。孙子作为兵家的代表人物, 其在战略管理方面表现出来的最大优点就是权变性, 要求根据环境展开的行动, 而不是遵循既定的方针计划, 但在行动的过程中也以相应的原则为指导, 并要求遵循规律。这种“因变制宜”的权变思想对现代企业在实际运营和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 企业在制定目标计划和实施具体战略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考虑和分析市场的变化、产品的结构和消费者的需求等因素。

现代战略管理理论最早产生于20实际60年代, 早期以安德鲁斯的目标战略管理理论、伊戈尔·安索夫的资源配置战略管理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战略理论为代表, 自20实际90年代以来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开始向战略联盟、战略竞标以及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 这些战略管理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已有明显的体现, 如果说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关于战略管理思想是灵魂和纲领, 那么现代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转变则是对中国传统战略管理思想的延续和创新, 但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仍然对当前企业管理和战略规划具有现实性和实质性的影响。

2. 3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在企业组织管理上的异同

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对组织结构的管理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孔子提出的“五伦”追求亲密性的人际关系, 对现代企业而言则是要求构建紧密的组织结构; 荀子在《荀子·王制》中说“力不若牛, 走不若马, 而牛马为用, 何也? 曰: 人能群, 彼不能群也”, 提出了中国古代管理组织理论中的“明分使群”的组织构建模式, 阐述了“使群”的前提在于“明分”, “明分”的目的在于“使群”。[10]无论是孔子倡导的“五伦”还是荀子提出的“明分使群”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要求用“礼”和“义”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 这样的组织模式仍然适用于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构建, 以“分”达到“群”的目的, 同时用礼仪道德约束组织中的人, 其中华人在海外创建企业的显著特点就是, 这种大“群”小“分”的组织管理结构形成了以“平均、宽厚、仁爱”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并配合现代企业管理手段, 使组织结构中的人员和组织上下层紧密配合, 从而使组织的力量得以汇集和放大。[11]

现代企业管理论中, 法约尔最早提出了五种管理职能之中的“组织职能”, 并在企业组织结构的构建提出了“等级制度”和“人员团结”管理原则, 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增强的人员的团结和凝聚力, 等级制度不断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马克斯·韦伯在企业组织结构上将权力等级构成一个5级3层的金字塔, 这种组织结构存在明显的职能分工和等级制度, 其行政组织理论尤其是其组织模式为许多组织结构的设计提供了一种规定化的典型, 现代企业中普遍采用的低中高层管理同其理想的行政组织结构基本一致。[7]

3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3. 1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协调管理的启示

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的和谐观, 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等学派均对协调的重要性进行了独特鲜明的思想阐述。时至今日, 直面企业中存在的客观问题, 这些优秀的传统和谐观依然对现代企业管理中协调管理的运用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启示。首先, 树立正确的协调观, 克服工作中的本位意识。企业内部各部门都是围绕公司的整体工作展开的, 因此要注重部门之间的综合协调工作, 同时从企业的整体利益目标出发, 克服本位思想, 相互合作团结。其次, 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 确立各司其职的思想。管理人员要贯彻落实协调工作, 做到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最后, 建立健全企业激励机制, 构建企业激励文化。从深层次而言, 重塑企业文化是充分发挥协调职能的关键所在, 只有充分发挥激励文化在企业协调管理中的作用, 才能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实现企业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管理, 摆脱落后的被动管理模式。

3. 2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作为我国古代军事典籍的《孙子兵法》, 其包含的战略管理思想也不再局限于军事管理领域, 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思想宝库, 为现代企业制定相应的战略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参考价值。[2]中国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以及飞速发展的时代有效地实施好既定的企业战略, 不仅要善于在执行制定的战略决策的同时, 还要时刻洞察可能出现但对企业有重要影响的变化, 这就要求巧妙运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制定企业的战略决策, 孙子提出“伐谋、伐交、伐兵、其次攻城”、“因变制宜”以及“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等战略管理思想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战略的目标和原则永远保持不变, 而战略的模式和进程可以随着时间、地点、人物进行调整, 这就要求企业把握协调好变化性与连续性, 持续中有变化, 变化中有持续, 只有如此才能在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 朝着制定的战略方向靠近。[12]

3. 3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的启示

作为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组织形态的基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的儒家提出了“五伦”思想, 其中构建亲密型的人际关系成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仍然是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有了紧密的企业组织结构, 才有利于组织中人员和组织结构的亲密配合, 从而提高组织管理的效率, 进一步发挥组织结构优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3]现代企业立足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之上, 只有让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运作程序符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运行轨迹才能引导企业快速发展。在企业组织结构管理上, 《易经》提出“天、人、地”三才之道并将其应用在现代企业组织管理之中, 分别对应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中的“高层”、“中层”和“底层”, 对企业组织三阶层的配合, 各守其份, 顺应自然宇宙规律, 才能提高三阶层组织功能效率。[1]“天”是企业高层的代表, 倡导“无为”境界, 要具有广博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意识, 引领企业的正确发展方向。“人”则是中层的象征。中层必须在多变复杂的企业管理中从容不变地应对, 善于尽其所能办事。“地”是基层的依据。基层要求爱岗敬业、遵章守纪, 这样才能使企业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充分发挥其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屡战屡胜, 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雪钧.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当今企业的启示[J].企业管理, 2007 (12) .

[2]张阳.传统管理谋略的探究与运用——海尔与华为的管理实践探索[J].理论学刊, 2004 (12) .

[3]刘华伟.儒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中外企业文化, 2010 (2) .

[4]李启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J].文教资料, 2011 (6) .

[5]何征.管理思想演进与现代企业管理[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6]刘华伟.儒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中外企业文化, 2007 (2) .

[7]杨先举.孔子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中国传统现代企业管理 篇2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学是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我国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引进了很多西方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我国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然而,管理是科学,是艺术,管理更是一种文化,因此中国的现代企业管理,有必要融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尽管翻遍中国古代著作典籍,并没有明确的关于管理的定义,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到处蕴含着深刻的管理哲学,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中庸”,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等等。这些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具有其现实指导意义,作为现代企业管理者,应该有选择地将这些传统文化中积极的部分运用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糟粕,或是已经过时了的管理思想,比如,中国古代重农抑商,还有严重的平均主义思想,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学会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做到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使其真正的为我所用。我国的现代企业,需要西方的管理思想以规范企业的管理模式,也需要中国古代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与之相结合,从而形成更适合中国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儒家有四部经典之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弟子言行的著作,孔子的一系列思想和主张都记录在其中。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名人叫赵普,他是辅佐宋太祖赵匡胤的一代名相。史传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只用半部《论语》就把天下治理得一派开平景象了。由此可见,儒家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本文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孔子主张“和为贵”,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就是和谐统一。故宫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从大殿的名称当中我们即可以看到古代的国家管理者们对“和”的追求和向往。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对于“和”的思想也同样十分重视,“和气生财”是现代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在企业内部,企业管理者与下属要“和”,整个企业才能上下一心,领导者下达的命令才能够更好的执行,整个企业才能高效运行;各部门的管理者之间要“和”,企业的管理职能才能顺利执行,企业的市场定位,企业战略目标才能准确,企业的管理者协调合作,才能把握住企业在市场中的方向;员工与员工之间要“和”,在同一个团队工作,一定要讲究合作,和谐氛围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使团队更快完成既定目标。在企业外部,企业与合作伙伴,供应链的上下游要“和”,唇亡齿寒,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企业与政府要“和”,这一点毋庸置疑,企业的存在首先要合法,另外,企业的发展方向符合政府的鼓励方向,将会获得政府的优惠政策,如减税、免税、补贴等,深圳特区从一个小渔村到大城市的崛起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企业与竞争者也要“和”,竞争中存在合作,尊重竞争者。儒家思想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竞争者良性竞争,才能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和”是孔子提出的一种理念,但是究竟如何达到“和”的境界,孔子提出了“中庸”,便是“和”的方法论。在儒家经典《中庸》一书中,开篇就解释了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并不是一些人理解的没有主见,墙头草。“中庸”是一种状态,一种不走极端符合外在情势和内在规律的状态。“中庸”是达到“和”的方法论,用现代哲学的观点来解释,“中庸”是对度的把握与灵活运用。在现代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想要达到“和”的效果,管理者要有“中庸”的态度,管理者的“中庸”要在企业日常管理事务中对自己的管理方法、管理职能、管理范围等有一个灵活的对度的把握。管理好一个现代企业,管理者既不能放之任之,做甩手掌柜,更不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对这个度的灵活把握,就是孔子所说的“中庸”。

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孟子,孟子受业于孔子嫡孙子思。孟子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无论是一个大的国家,还是一个小的团队,其中的领导者必须要从自己修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然后才能够去影响他人,管理他人。作为一个现代企业的领导者,首先自己要有非常明确的管理理念,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拥有管理者必需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影响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在实践中形成企业的价值观,形成企业的.核心文化。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发展道路上的明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与孟子的“民本”思想可谓一脉相承。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以人为本”有着重要的意义,管理者必须重视“民本”思想,企业的成功并非只是依靠给员工制定严苛的管理条例,而是让员工充分感受到在企业中存在的归属感,企业的管理者体恤员工,信任自己的员工,在员工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实质性的帮助,管理者要把企业变成一个有人情味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员工真正将自己融入企业中去,将企业的兴衰荣辱作为己任,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全力以赴。

(二)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师承荀子。在韩非子的思想中,管理者要从人的自私的本性出发,寻求管理的最优方式。韩非子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术、势”理论。他说:“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难三》),“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定法》),认为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要“法、术、势”相结合。 “法”是指公开颁布的成文法律以及实施法治的刑罚制度。现在的中国已经是法制社会,“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制定明确合理的规章制度,是管理企业的重要手段之一。

“术”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因能授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根据下属的能力授给下属合适的职位,也就是人尽其用,既不要埋没了有能力的人,也不能分配给下属力所不能及的工作。

二是“循名责实”,这是术的主要思想。法家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非常注重实物,“循名责实”是法家考察待用员工的一个基本原则,强调表面情况和实质情况要互相统一,共同加以验证,必须综合来考察一个人是否表里如一,这就是“法家”所谓的“形名之术”。

三是“叁五之道”,这是法家考察员工言行的一个具体方法,主要意思是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以追究责任人的过失,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找到取得成功的原因。如果不分析成功的原因,员工就会逐渐对管理者产生傲慢的心理,也会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果不严厉追究过失,手下的员工就会松懈工作,相互勾结,做一些小动作,试图隐瞒过失,推卸责任。

四是在领导谋略上,要使用“七术”,也就是七种策略。这七种策略是:

(1)众端参照,也就是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来验证员工的言行;

(2)必罚明威,就是一定要惩罚那些犯错误的人,以树立威信;

(3)信赏尽能,在奖励方面一定要守信用,鼓励那些有才能和取得成果的人;

(4)一听责下,就是一一听取员工的意见,然后进行评判;

(5)疑诏诡使,就是指管理者表面上和一些人亲近,让他们长期在自己身边工作,但是不给他们任务,别人感觉这些人是受了秘密指令,所以做坏事的人就会害怕,心里疑心而不敢胆大妄为;

(6)挟知而问,这是考察下属忠诚度的有效手段,就是用已经知道的事情来询问下属,看看下属怎么说,用以对照核查下属的态度,从而举一反三地了解许多隐情;

(7)倒言反听,就是本来想说这一件事情,但却说一个与本意相反的事情,以获得下属的真实态度。

五是在管理过程中,强调要“防微杜渐”。注意消除管理过程中的细节过失,防止发生质的变化。韩非子在《内储说》提出了著名的“六微”。韩非子认为,在管理过程中会有一些微妙细小的变化,这些变化管理者不易察觉,但是如果任由这些微小的变化进行下去,会对管理产生巨大的威胁。“六微”分别是:

(1)“权借在下”,要防止权力分散和被架空;

(2)“利异外借”,就是防备内外勾结;

(3)“托于似类”,这是一种用相关的事情欺骗上级、掩盖事实真相以达到个人私欲的手段;

(4)“利害相反”,就是好处和坏处总是同时出现,有利必有害,有害必有利,所以如果下属受害也要看谁从中得到了好处,通过这种审查利害就会找到事情的前因后果,找到处理事情的关键所在;(5)“参疑内争”,权力斗争不可避免,尤其小心内部斗争;

(6)“乱国废置”,竞争对手插手本公司内部重要人员的任免,这一点要极力避免。

“势”是法家提出的一个概念,广义的“势”指客观形势,狭义的“势”是指权势。这里谈的势,就是领导者通过法和术造成的一种权力状态。韩非子认为:得势的主要方法:一是依靠术驾驭局势,管理下属;二是靠制度权力,领导者只有牢牢把握赏罚的权力,才能确保势的稳固。

从总体上讲,韩非子的法、术、势实际上就是告诉领导者,要管好一个组织的核心问题是权力的问题。法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术是权力的手段,势是权力的归属。要制定严明的规章制度、清晰和强有力的奖罚措施。领导者还要有一些必要的技巧和计谋,同时一个领导者一定要懂得树立自己的权威,牢牢地把核心权力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确保自己的领导地位,要善于利用环境去造势,然后因势利导,学会去管理员工做事,从而实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

(三)道家思想。道家的主要思想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道家的老庄思想是一种逍遥自在的自然哲学,强调凡事顺其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有人认为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这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无为”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上,要求领导者的管理行为尽量要顺应自然、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度制定后,最好不要随便改动,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才能达到“无为”。

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观点与科学发展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观念不谋而合。在现代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融合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提高企业对可持续发现和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把企业建设成绿色环保型企业,自觉肩负起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社会责任,这样的环境友好型企业,才是未来企业发展的趋势,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在此只能列举一二。笔者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老祖宗的智慧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来自于西方,西方的管理思想有其科学性,对我们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五千年的华夏文化对炎黄子孙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的员工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意识、行为特点,如果管理者只是盲目地采用西方的管理制度,而不去考虑中国的传统国情,久而久之,会使员工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影响公司的管理工作。因此,现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管理思想相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改革创新,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唐药隐.儒家语录.重庆:重庆出版社,.

[2]巨天中,李放.孟子智慧今说.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中国传统现代企业管理 篇3

的办法就是“大棒加胡萝卜”,但是现在还是出现员工抱怨以及对企业不忠等情况,作者从中国传统思想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入手来论证对现代企业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企业管理 中国 传统思想

随着现代的西方传统管理思想的转型,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日益感受到以科学管理为基础有其不可克服的理论缺陷——忽视人的价值,缺乏对人的主体性的重视。

现代管理学之父泰勒将人看作成用于生产的工具,经典经济学又将人看作成“经济人”,这些“人”最大的特征就是趋于利己的,自私的,那么管理这样的人就是“大棒加胡萝卜的政策”,即一种奖励与惩罚并存的激励政策——它将人看作成驴子,如何使驴子不停的劳动呢?需要一根大棒在后面鞭打它,然后前面放胡萝卜引诱驴子。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员工倦怠的问题。但曾有报道称美国希洛塔咨询公司(SirotaConsulting)曾经针对28家公司的92万名员工做过一项调查,调查显示,“士气较高”的14家公司2004年的公司股价平均上涨了16%,而有6家“士气不振”的公司股价平均只增长3%。这说明员工士气能使公司受益,但是这28家企业的员工都有高收入,看来“胡萝卜”并不能解决士气的问题。

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那为什么中国人却变得不那么幸福,为什么企业员工还不知足,牢骚满腹呢?如果员工都如此,企业如何发展,企业管理者该如何应对呢?诸葛长青曾说过:“谁读懂了儒家思想,谁就是杰出的成功者”。这句话虽听起来过于绝对,但可见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不可小觑,当然中国传统的文化不止有儒家,还有道家、佛家、法家、商家等优秀思想。笔者仅以中国传统思想的儒家和道家来论证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和作用。

1 儒家思想

如果发现员工出现不忠诚,企业如何管理呢?可以从儒家当中找到一些答案,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就很好的诠释了人们面对利与义的管理。儒家认为,在权衡利与义时最首先的就是应当考虑义,它不仅是权衡利之取舍的标准,更是作为君子应当具有的深明大义。前文说过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人”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是利己的。这才出现的“激励机制”,想来是对的。作为儒家思想,并不是要求员工都不要“利”,而是教给大家怎样取“利”?生财致富要有道也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儒家思想是告诫人们要“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以义为重作为价值取向,不取不义之财。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义和利本身并不是对立相反的,义也是一种利,只不过不是一己之私利,而是一种整体或称之为“公利”的利。即强调将整体的利放在首位,而不损害公利的前提下追求私利。这里并不是说企业管理者一味要求员工要“公利”,为企业“公利”舍弃员工自身的“小利”,因为如果这样员工会觉得企业作为社会的个体并没有为这个社会提供什么“公利”,是自私的,凭什么要求员工呢?因此企业应从长远利益看,以义(公利)为先,多做公益事业,将其提倡为企业文化,这可能会使企业暂时损失一定的利益,但其公益行为必能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经济环境,从而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这对企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员工会感受到企业的“公利”,形成一种氛围,自然员工也会为了企业的“公利”服务。反之,若企业局限于短期利益,认为社会公益浪费资金,博取好感不可取,更有甚者制造伪劣产品以及做虚假广告以使企业获得暴利,但是这种破坏公共利益的行为必然会让企业的声誉和形象一落千丈,最终不仅员工离你而去,还会被消费者冷落,被市场淘汰,甚至受到法律的严惩。因此,企业只有将自身利益和贡献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并积极的参与发展公共事业,以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依靠科学管理、现金的技术以及优质的服务等在竞争中取胜,讲求“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力求利己又利人,至少是利己不损人。这样员工至少会加强企业的忠诚度。

2 道家思想

现在社会上经常能听到说商场如战场、尔虞我诈,告诫每一个员工市场经济是残酷的竞争,导致每一个员工每天工作心里压力巨大,提防身边的每一个人,哪有幸福感可言呢?有的甚至认为“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不择手段,企业怎么可能有活力,仅靠“胡萝卜”(高工资)远解决不了问题。作者认为,为了促进市场自然和谐的繁荣发展,应当将竞争改为竞赛,来一个市场大竞赛以达到相互帮助、学习和取长补短的效果。目前市场上存在很多假冒伪劣的产品与优质产品竞争,对于这些假冒伪劣的产品除了绳之以法外,还应当在市场经济中鼓励和提倡“无为”。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的思想,它可以回答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以及相互依靠的,社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企业也不能够违背其规律做“有为”的事,更应当顺应社会经济的基本规律做到“无为”。为社会造福以及为人类服务是企业发展生产最终的目的,不是想如何赚多少钱,而是想如何为社会和国家做更多的贡献。例如:恩威公司以“无为”的态度参与市场经济,并且“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是公司的总之,由于其在中草药制剂等方面具有优势,并且制药更是为人类解除病苦以及消灭疾病的善事。其次,企业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到,皮肤病和性病作为常见病需要这方面的特效药和高效药。根据市场以及患者的需要而开发研制出“洁尔阴”系列产品,经过临床试验以及千百万患者的使用,证明其确实能够有效的治疗各类皮肤病和性器官疾病,不但受到了群众的喜爱,更受到了市场的欢迎,这种顺应人民需要且符合规律的就是“无为”。反之,就会被淘汰。企业用“无为”的思想、“无为”的方式参与市场竞赛,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获得了成功。因为“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也包括市场经济的规律,“有为”则是违背市场经济的规律。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在这里就是规律(道家的“道”的涵义远不止如此),就是“无为”。现代企业的无为之道,就是通过合理配置资源,让系统产生最大效能,即在扩大业务和利润率的同时,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从系统的各个环节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还有道家思想认为人性本“朴”,因此在管理中不需要太多的认为干预,而要顺人性之自然,按照人性合理发展的规律来管理,这思想也非常深刻的说明了人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的关系。

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曾说过:“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开创了企业完善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制度,它要求企业需加强员工的继续教育,这里不仅是指教育岗位上的技能,更是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发扬。例如孔子儒家思想还讲“仁、礼、中庸”。仁主要是社会管理伦理学说,及提倡“仁爱、仁义、仁政”等。礼即礼仪、礼节、礼教,是维护管理等级制度和秩序的伦理规范。中庸是一种管理思想、方法,讲究不偏不倚、适量守度,是为了达到消除管理矛盾,避免管理冲突,稳定管理秩序的目的。这些都是企业管理当中要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我不一一赘述。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资源宝库。传统文化中绝大多数思想能够对现代企业管理产生积极影响的。当然那些落后的阻碍企业和社会发展的也要勇敢的摒弃。

参考文献:

[1]王煜.让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有机契合[J].农电管理,2008(03).

[2]刘刚.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运用的逻辑框架与制度建设——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09(12).

[3]朱兴良.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看现代企业管理原则[J].浙江社会科学,1997(05).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现代企业管理 篇4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最早的管理思想起源于原始的农业。在种植业的基础上产生了纺织业、养殖业等社会分工明确的经营管理活动, 这些日常生产生活促使古代人民萌发了很多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导是儒家管理思想, 深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 通过风俗习惯、人生观念的世代相传, 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儒家管理思想脉络清晰、内容具体全面,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结晶。

2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特点

2.1 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注重以人为本。如孔子提出的“爱人”、“爱众”的人本思想, 孟子提出的“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治国管理需要以人为本的思想, 企业管理思想也是如此, 在管理中应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管理。

2.2 以和为贵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注重以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正是说明这一道理。我国传统管理思想主张协调管理一切内在和外在的矛盾, 把以和为贵作为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 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最佳管理状态。

2.3 以德为先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注重以德为先。儒家管理思想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代表, 而道德文化是儒家思想代表。古代管理国家讲究的是以德治国、以理服人, 管理思想要求人们德才兼备。因此, 以德为先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最鲜明的特点。

3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3.1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现代企业遵循以人为本的传统管理思想, 将人才作为企业的核心和宝贵资源, 有充足的空间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人发挥最大的人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和为贵的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有积极的影响, 企业大都公平竞争、和气生财, 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十分讲求和谐, 力求做到内外均和谐。受儒家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 很多企业在管理中十分注重以德为先、任人唯贤, 统筹协调发展,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和制约, 儒家管理思想已经在人民心中形成固有的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 进一步影响现代企业管理, 使得现代企业管理普遍存在形式化、利益化的现象, 进而忽视了企业的最大利益。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 上级或者政府部门控制着企业的管理思想、竞争方式以及经营理念等,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内部结构变革的难度, 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无法得到优化。由于受到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和制约, 独权专制现象依然存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导致企业内部缺乏民主性, 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掌握在领导手中, 进一步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过于受中国儒家管理思想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影响, 现代企业管理过于注重人情, 将企业规章甚至国家法律法规置于不顾, 导致企业涣散, 人心不服, 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

4 现代企业管理思想

4.1 以人为本

通常情况下, 现代企业管理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 其中, 企业制度和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对于现代企业来说, 一般是借助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约束, 用企业的文化来熏陶思想。在日常的管理中做到双管齐下, 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互相作用。对于员工的行为, 通过规章制度可以进行有效的约束, 而企业文化是对人的思想进行长期的熏陶, 这是企业追求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的文化和制度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 因此真正出色的企业是将以人文本的思想融入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中, 做到人性化管理, 让企业各层次人员都全身心投入到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

4.2 目标性管理思想

现代企业管理把实现企业目标与实现员工需求结合在一起, 将以人为本作为根出发点, 以控制作为基本管理方式。经营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础, 而项目管理是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企业在对项目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由于目标不明确, 进而使得管理具有战略性。现代企业目标性管理思想使各个部门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定位, 更好地发挥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3 信息化管理思想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管理的创新, 技术发展和管理创新为企业的持续提供了动力。通过协调处理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之间的关系, 利用信息技术带动管理创新。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确保现代管理系统的科学性、合理性, 同时可以进一步改善企业的管理。通常情况下, 这种改善一方面体现在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方面, 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技术发展和管理创新方面。通过现代信息化管理, 进一步将技术发展和管理创新进行结合, 通过发展生产力, 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更好地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琦.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影响[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2) .

[2]闫红满.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中国市场, 2014 (40) .

中国传统现代企业管理 篇5

作者:

班级:

学号:

Email:

摘要:

本文分别从儒家文化谈企业文化建立和企业健康发展,从道家文化谈企业管理方式,以及从《三国演义》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三个方面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深入发掘出中国传统文化可供当代企业管理借鉴的部分。

关键字:

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人力资源

一、引言:

当下,借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很多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如何保持企业的生命力呢?很多企业选择了向国外成功企业学习。然而,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我们发现,很多情况下,国外的管理模式在国内并不适用,很多企业面临无法树立品牌形象,老板费力不讨好,员工跳槽等诸多问题。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带您品味数千年来,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文化积淀,从中总结出当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可以借鉴的理念。

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分别是从儒家文化谈企业文化建立和企业健康发展,从道家文化谈企业管理方式,以及从《三国演义》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第一部分将探讨企业文化的必要性,以及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在第二部分中,本文将简述道家文化对社会的作用,以及道家文化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具有的重要启示。第三部分,本文将深度剖析中国社会的人力资源状况,企业使用员工的误区,以及《三国演义》中可供我们借鉴的用人理念。

二、从儒家文化谈企业文化建立和企业健康发展

1、从儒家文化谈企业文化建立

谈企业文化的建立就要先谈什么是企业文化,以及建立企业文化的原因。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道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那么,为什么要建立企业文化呢,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就在于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

业成员的价值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企业文化可以约束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在员工中间产生凝聚力,激励员工积极工作。而且,企业文化的传播将帮助树立企业的良好公众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企业文化理论是在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最能够体现市场经济运行发展的需要,也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才能最好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多种方式和途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借鉴传统思想文化的合理成份,并加以改造和利用。分析研究儒家思想文化,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可以给我们如下启示:

企业要十分注意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作用。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重大作用表明,文化是一种持续发挥作用的巨大力量。这种作用对于企业同样是十分重要的。企业文化管理是当今一种先进的具有哲学意义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能产生巨大的品牌效应。无论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微软”、“福特”、“通用电气”、“可口可乐”,还是国内知名的企业集团,如“海尔”、“联想”等,他们独特的企业文化在其品牌形象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品牌价值是时间的积累,也是企业文化的积累。

2、从儒家文化谈企业健康发展

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外部关系。强调人际关系和外部关系的和谐是儒家思想的特点之一。这一点与现代企业管理是相一致的。我们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管理理念相融合,可以对企业内部关系,以及企业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企业保持活动的重要因素;服务社会,双赢共进是企业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价值理念;天人合一,保护环境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总之,学习借鉴儒家思想的这些合理成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道德和信用在企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包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观念,这些观念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可取的。它认为,人“性相近也,习相远”,鼓励年轻人奋发向上;在人际交往中,它强调忠、恕,就是要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讲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反对“巧言令色”,等等。从当前的实际来看,无论是加强道德建设,还是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对于企业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现实课题。因此,借鉴儒家思想的这些优秀成分,对于企业职工的道德建设,打造诚信企业,都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从道家文化谈企业管理方式

1、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道家文化在大家普遍看来是很虚幻的,然而,道家文化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尤其在利欲熏心的当今社会。道家思想中内蕴的时代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是疗救社会弊病, 保证社会健康、文明发展的思想武器。道家思想主张直面社会,对社会的统治者以及维护其统治的政治制度、思想敢于大胆地怀疑和批判, 探刻地揭露建立在阶级对抗关系匕的文明社会掩盖下的种种罪恶与苦难, 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和谐”,其中道家的“和谐”思想是表达得最深刻、最富有哲学意味的。“道法自然”把整个世界看成是一个顺其自然发展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整体的和谐正在于各自皆按照自己的状况自然而然地发展,而非靠他力的强迫,这是一种保有个性特色的真正的和谐观。

2、道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启示

(1)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道家文化中对现实深刻的揭露,对社会阴暗面赤裸裸的批判精神反射到今天的企业管理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在当今社会中,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厂纷纷建设到发展中国家,企图逃避社会责任,这样的新闻已屡见不鲜,而这些企业也蒙受着来自各方的指责,甚至牵涉到这些企业所在的国家。一家优秀的企业并不应该仅以赚钱为目的,规模越大,产值越大,身上背负的社会责任越大,一家优秀的企业,首先应该是一家良心企业,致力于服务社会。

(2)企业的内部管理

道家思想对现代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老子的“清静无为”、“有无相生”、“反者道之动”等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都有密切联系, 尤其是时尚的“软性管理”的艺术在老子等道家的著作中得到了反复地阐述。

清净无为并不是无作为,而是强调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不违背客观规律,依照企业自然发展的形态进行调整。老子及其道家的这种思想,正在为中国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所重视, 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美国贝尔实验室, 以及我国成都恩威集公司等, 都是用道学智慧来指导管理企业而成功的典范, 说明了老子及其道家思想是当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致胜法室。

四、从《三国演义》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中国社会的人力资源状况

随着人类跨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呈现出不断加速的整体态势,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创新浪潮在全球涌动,生产

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蓬勃兴起。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观念的不断涌现,为人类开发利用自然提供了巨大的能力,也为人类自身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经济发展的资源依赖逐渐发生转变:从以自然资源消耗为主转向以劳动者的智力(人才资源)消耗为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指出:“绝对具有控制力的资源与绝对决定性的‘生产要素’,现在既不是资本,不是土地,也不是劳动,它是知识。”

然而,人力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相对缺乏,恰恰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之一。低素质的劳动者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唱主角,吸引外国投资商的不是人才资源,而是丰富的人力资源,这一点束缚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三国演义》给我们的启示

(1)《三国演义》中人才兴盛的原因

首先,黄巾起义严重打击了东汉腐朽政权,严重削剥了东汉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打破了以往高级官吏出自将相之家的状况,出现了自由竞争的局面;其次,东汉中后期士人互相品评之风盛行,各个类型的人才在这种竞争的环境下成长起来;最重要的,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是三国人才兴盛的重要原因,有才干的人能有用武之地使得人才源源不断地产生。

(2)《三国演义》的用人哲学

首先,《三国演义》中体现了深刻的“以人为本”思想。曹操数哭郭嘉、典韦,礼贤下士,刘备三顾茅庐,终盼得卧龙出山,孙权对周瑜言听计从,对鲁肃毕恭毕敬,与张昭情同兄弟。贵为一方枭雄的几个人对于人才无不十分恭敬,甚者帮助谋士将领照顾家人,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国时期人才兴盛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统治者知人是善用。许多名士将领出身寒门,按照两汉的政策,根本没有出头之日。然而,统治者深入发现人才,了解人才,终于使许多人才脱颖而出。

统治者注重培养与部下的感情是牢牢将人才留在自己身边的又一个关键因素。比起幼子夫人,刘备更心疼杀得血染征袍的赵云。为请诸葛亮出山,他竟哭得“泪沾袍袖,衣襟尽湿”,敬慕之心,何其诚恳?徐庶要走,他送了又送,哭了又哭,令人读之心酸。关羽被害,他竟“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苦”,以致“泪湿衣襟,斑斑成血”。刘备正是凭着“感情投资”这种手段,赢得了“人和”这个战略优势。

《三国演义》里的用人艺术值得我们现代企业学习和借鉴,对现代企业来说,我们应从

《三国演义》的用人艺术中得到如下启示:充分了解人才的能力、个性和德行,尊重人才的需要,并不断满足人才的需要,倡导情感管理,营造朴素真诚的情感氛围。

五、小结:

本文通过探讨儒家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可供借鉴之处,总结出企业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非常必要,儒家文化中的忠恕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企业中人员管理很有价值。接下来本文从道家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得出结论,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折射到现实中告诉我们,一个新兴的企业要遵循它自然的发展规律,不可冒进。最后,分析了当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状况,从《三国演义》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中值得借鉴之处,比起西方国家冷冰冰的制度,我国传统的情感管理,深入了解人才特点和人才需求的管理方式更适合当下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孙伟 杨丽 《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中国石油企业》2010年 第4期

【2】史向前《道家思想文化的现代意义研究概述》【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1996年第1期

【3】魏颖,《三国演义》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及其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D],贵州大学,2006年5月

【4】[加】弗郎两斯·赫瑞比.管理知识员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年

中国传统现代企业管理 篇6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技术;传统文化思想;探索

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从原西德和日本传入我国,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继实行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之后,又推行了工程监理制度,并逐步开展了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实施了建设行业注册准入制度,大大提升了建设行业工程管理的总体水平。工程项目管理对于不同的参建主体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对于施工单位而言,工程项目管理总的来说就是“三管三控一协调”。具体来说,三管就是合同管理、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信息管理;三控就是工程进度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成本控制;一协调就是指全面地组织协调、沟通各方关系,协调的范围可以分为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

1 以人为本,做好三项管理

春秋中期,管仲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主张,强调了人才问题的重要性。管仲《管子•霸言》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项目经理由于缺少对组织中人的行政处分权,要想调动这些人的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必须贯彻人本管理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人本管理思想,也有等级服从之约。人本管理就是要发扬民主,在参建各方主体之间只有分工不同,没等级之别。

合同管理贯穿于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或终止等活动的全过程。工程项目的参建主体是由合同维系在一起的,项目组织是通过合同建立起来的组织,项目组织的运作是建立在授权的基础上的,高效管理也是要求充分授权的,项目组织是由不同部门、单位、组织的人组织起来的,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对项目目标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合同既体现了人的意愿,又服务于人的需要,人处于合同的最核心位置。所以,项目合同管理要想成功,必须贯彻人本管理的理念。

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是围绕着建设目标而动态控制展开的,而安全则是固定资产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目标控制的基础。中国传统人本思想主张天地之间人为贵,在人与自然、与作为自然现象的天的关系上,体现为强调人与天地同尊,而人处于天地中心的地位,强调人为万物之灵。人本管理是指以人的全面的自在的发展为核心,控制好环境风险,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切实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与人身安全,创造相应的环境、条件和工作任务,以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以工程项目的共同目标为引导的一整套管理模式。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现代化的管理活动,更要依靠大量的信息以及對大量信息的管理,并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以人为本意味着项目组织内部各参加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在项目组织内部,项目参加各方的地位不是由其行政级别、规模、社会地位来决定的,而是由其在项目中所承担的任务决定的,项目参加各方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由于项目的运作过程是平等透明的,在项目组织内部由于信息流通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对于参加各方来说,很少存在信息的不对称,这就大大降低了由于拥有特殊信息而形成的权威,使得参加各方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对话和沟通,项目参加各方地位的平等也能促进各方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确保项目组织良好的运转。

2 易变不息,抓好三大控制

工程项目管理的三大控制包括:工程进度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投资(成本)控制,这三大控制的共同特点是通过计划制定,过程控制,对诸因素进行检测、核验,对差异提出调整、纠正措施的监督管理过程。这就是我们一直要求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推广应用的动态控制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在施工过程中运用定量的施工进度控制、施工成本控制、施工质量控制的报告系统地指导施工管理工作,这对于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古老的《易经》早就指出的“道无常居,易变不息”,说的就是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一定要变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立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易变不息,从工程管理的角度来看,事物在不断发生变化,控制目标也就随时会出现偏差,我们的调控工作当然也要随之跟进,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顺势而为,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持续改进,以使项目实施达到预期目标。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是与工程项目管理所强调的动态控制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3 和而不同,搞好各方协调

沟通协调也是项目经理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参建各方既有共同的目标,又有不同的具体利益追求。儒家赞同“和为贵,和而不同”,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他对人和的重视。人和作为企业伦理规范,积极倡导建立和谐的企业内外部运行环境,在工程项目管理上也一样,在项目内培养群体意识上发挥重要作用,造就项目内部的和谐团队精神。在项目外部关注和气生财,良性竞争公平竞争的环境,培养与政府,与项目所在社区公众建立和谐关系,在生态环境方面关注环保,关注项目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儒家文化讲究人和的管理思想在这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以我公司承建的广州市东和花园B区为例,该项目建筑面积达9.6万平方米,属于大型项目,参建主体以及政府监督管理机构投入了大量的管理及工程技术人员,如何协调好各方关系,对于这个项目施工顺利进行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我们一开始就是以建立和为贵的人际关系来开展工作,在工程实践中争取到了各方力量的有力支持,保障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4 结语

现代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技术,出现很晚,至今也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源远流长的灿烂历史,曾经创造出无与伦比的辉煌文化,传统文化至今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项目管理,一个古,一个今;一个讲抽象的文化,一个讲具体的管理技术,看似很不搭界,实际上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现实工作中,到处都存留着传统文化的影子,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智慧早已不自觉地渗透、进入工程项目管理实践的各个环节。比如说,我们在进行项目决策、选择项目时,经常会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在计划管理时,会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都是典型的儒家学说。当然,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对现代管理思想是有一定消极作用的,比如传统文化中的崇尚权威、喜欢集权等等,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尽可能地减少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项目管理的冲突,并把积极有用的部分发掘出来,把有利于工程项目实施的不自觉行为习惯转化为有效的管理活动。

参考文献

[1]梁世连等.工程项目管理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国传统现代企业管理 篇7

一、古代传统管理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1.古代“民本”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从管理学的角度考查, 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作为管理主体的人的重视, 古代思想家强调管理者的“修己、正身”, 仁、勇、信等各种德才标准, 反复探讨“为君之道”“为将之道”“爱民之道”等;二是对作为管理客体人的重视, 在处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相对关系上, 特别强调“民本”“民心“民意”, 把“民”看做成败得失的根本, 高度重视百姓的需求愿望, 所谓君主的“奉天承命”, 就是要尊重民意。古代“民本”思想同现代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基本一致的, 一方面把人视为企业一切资源中最重要、最有潜力的战略资源, 着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另一方面强调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共同的价值观, 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 从而挖掘其潜力, 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可见, 现代企业只有树立起“得人心者得天下, 失人心者失天下”的民本观念, 以人为中心, 把面向人、尊重人、关心人放在首位, 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智慧, 企业才能不断发展。

2.古代和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传承过程中, 一直提倡“以柔克刚”“刚柔并济”, 其精髓是为人处世随和谦让, 当刚则刚, 当让则让, 绝不是匹夫之勇, 这是一种心胸豁达的思想境界。综观历史, 我们不难发现, 往往太过尖锐的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犹如一块巨石落在一堆棉花上, 棉花不仅毫无损伤, 相反, 刚硬的石头反被棉花轻松地包在其中。以刚克刚, 两败俱伤;以柔克刚, 则马到成功。性格刚烈之人, 其情绪好激动, 情绪激动则很容易使人失去理智。可以设想, 失去理智的人不可能做出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情。“刚柔并济”是运用智慧来巧妙地为人处世, 也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个人与个人之间如此, 团队与团队之间也如此。柔是自然之道, 柔也是养身之道, 柔还是治世之道。现代国际学术公认:最提倡和谐的古代圣贤是孔子。古代圣贤擅长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运用,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群体之间的和谐、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 乃至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孔子说:“中也者, 天下之大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孔子所阐述的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 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各就其位, 各得其所。中兴是中国通讯的巨头, 与巨龙、大唐、华为并称为“巨大中华”, 一直秉承“牛”文化闻名于业界, 他的“森林原理”和“低成本尝试”原则分别代表了中兴的企业认识论和方法论, 使企业有效回避了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并抓住每个机会。它不仅体现了一种东方的价值观, 而且还展示了这种价值观向企业的组织结构、研发领域、市场末端、文化氛围等各个细胞的渗透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立体动态景象, 是中庸之道在中国企业中的典型运用。松下作为日本企业之首也非常推崇中庸之道, 认为提倡中庸之道, 就是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 也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 而以社会利益为重, 高瞻远瞩、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3.古代“谋略”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不管是迈克尔·波特还是杰克·特劳特所说的战略思想, 最终的关键是建立企业在短期或者长期的竞争优势, 即企业的战略高度在于如何建立比较竞争优势, 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定位, 还应包括支撑“定位”的一系列经营活动。如果没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 战略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因此, 战略首先应该是一个系统, 是现代企业建立短期或长期比较竞争优势的系列方案, 以及为实施方案的一系列经营活动。现实中汗牛充栋的信息让人头晕目眩, 到处是动态性复杂关联的问题, 如不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战略性规划, 就有可能迷失在复杂变化的局面中。中国著名的军事家孙武从战争的角度出发, 系统地阐述了竞争战略思想。它以“谋略”为中心, 把战争上升到“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的战略高度, 指出竞争是建立在力量对比基础上的, 揭示了力量生成规律以及竞争的客观规律是强胜弱败, 即现在我们所说的比较优势, 并揭示了力量发生作用应当遵守的“避实而击虚”的战略原则。因此, 借助《孙子兵法》对战争的系统性战略思想和结合现代企业管理思想, 本文对现代企业的战略进行了系统性分折, 并探讨了现代企业系统战略的基本内容和系统战略流程的制定。

4.“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知识经济又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与传统工业经济单一地、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 以获取最大利润, 不考虑或很少考虑环境效益、生态效益不同, 知识经济要求人与自然保持协调。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肯定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 而且更强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它把整个自然界看做是一个统一的生命系统, 主张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价值, 爱护一切动物、植物和自然产物。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 人不能违背自然的法则, 但人类应该而且能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变自然的现状, 使其符合于人类的利益。人与自然并存, 并相资相济, 共同发展。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 进而发展为自然与人相互依存, 正是现代科学和人类生活环境面临的问题, 正好与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化要求相吻合。因此, 对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的提倡和弘扬, 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和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肩负起保护动物、植物和天地万物健全生存与发展的责任, 履行起维护整个生态体系内再平衡的崇高义务。同时, 它还有助于人们仁心善性的培植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二、古代管理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1.儒家伦理对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的忽视, 造成了我国民众中普遍存在对财产观念的淡漠。

在财产权方面, 中国古代整个国家的财产都被看做是君主的私人所有物。“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同时, 家族制度财产属于整个家族或家庭所有, 个人 (父亲) 享有财产的均分权, 但难以任意处置自己的财产。长此以往, 自然形成了某些财产权集体共有的观念。中国古代缺乏个人私有财产权及其法律保障。历史上形成的这种观念在过去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又得到了无形的强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生产资料是公有的, 国家基本上反对和禁止生产资料私有, 而国家财产权又是以模糊的形式出现。国有企业在法律上归国家所有, 实际上是由各部委、各级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支配。大家都有支配权, 没有所有权, 结果只有人使用资产, 却没有人真正对资产增值和企业发展负责, 这种情况无疑会造成国家财产权的虚置和泛化, 其结果是人人都自认为可以分享国家的财产和财产收益, 为任意侵犯、占用国家财产提供了借口。无疑, 财产权观念的普遍淡漠将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文化限制。

2.儒家道德伦理使中国人难以确立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独立地追求利益和承担责任的精神, 使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缺乏持久的内动力, 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传统现代企业管理 篇8

一、“家国同构”

《礼记·大学》中提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此可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具有一定逻辑性的,后者都是要以修身做前提,只有好开头,才会有好的结尾。所以说,个人修身,关系着一个家庭,关系着一个国家,关系着全世界的和平与斗争。与此同时,“家国同构”也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另一表现。“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鼓励全体员工“修身”、“齐家”、“爱厂”、“报国”发扬儒家文化的优良传统,把“爱厂”融入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体系,并使其在内化为员工的价值观念。这样,员工才能爱厂如家,把自我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崇尚贤能”

《墨子.尚贤》中讲到,“尚贤者,政之本也”。意思是:崇尚贤能,是治国为政的根本。一个国家能否治理得好,用人制度十分重要。选拔贤能的人执掌要职,国家就能治理好。在企业中更是如此。企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如果企业老板能够“崇尚贤能”,那么企业一定会快速稳定的发展,在企业中也可以起到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作用。因此,“崇尚贤能”是企业家理想人格的重要要素。

“崇尚贤能”对于企业家来说,就是要把成功企业的企业家作为自己行为的榜样,学习这些企业家的创业精神、管理企业的思想和方法、提拔和重用有远见卓识的员工。另外,对于企业家来讲,“尚贤”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要放低门槛,因为企业内部的员工数量毕竟有限,在企业扩大规模之时,不要在招聘的第一个环节就以毕业院校的好坏、是否在知名企业工作过为理由而错过好多的“贤能”。因为,只有给人以机会才能发现其是否是“贤能”,如果连机会都不给,就根本没机会去发现“贤能”,更别提重用“贤能”了。

三、“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尊;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本。儒家认为,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有实体的,且在天地间有着重要地位。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与道德价值、人格价值相比较,道德价值和人格价值更为重要。

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一定要充分重视人的管理,因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革命的因素。作为企业要“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重义轻利

孔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惠。”孔子思想中,义是衡量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核心概念。另外,孔子的“杀身成仁”之说和孟子的“舍生取义”之悟,就是儒家为了保全仁义道德价值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典型表述。从上可知,儒家有很强的重义轻利思想。在处理义利关系时,把义作为第一位是必须坚持的。

对于金钱,中国人也有“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观念。直至现代,提出的诚信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中仍体现着重义的趋向。诚信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是处理市场条件下义利关系的准则。是儒家重义思想在现世的发挥运用。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五、注重礼仪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礼仪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礼”字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如果不学礼的话,是没有办法立足的。”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指出,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起,就应熟习在不同场合的各种礼节,学习礼节仪文之事。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古训”、“家训”、“学规”中,也都有大量的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人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礼的规定。其实,礼貌、仪表、风度是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和修养高低的重要方面。《礼记》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礼,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作为现代企业,特别是企业的窗口部门,必须礼貌待人,增强礼貌观念,加强服务意识,这是所有成功企业的共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

六、自强不息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行为、不懈奋斗精神的高度概括。孔子还提出“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一种积极有为的态度。孔子的这些思想,在《周易大传》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孔子倡导的“自强不息”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古往今来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奋勇前进。正是刚健笃实,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中国人民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发展现代企业,更应大力提倡这种精神。反对因循守旧、懈怠懒惰的心态。要积极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努力践行,号召所有员工勤于学习,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于进取、勇于创新,这样才能使企业焕发蓬勃的生机。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奴隶社会、完备于封建社会,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奔腾不息,对于个人主义的抑制、对于物质欲望的遏制、对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如同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文化创造,都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足一样,我们的祖先在古代社会创造的传统文化,尽管辉煌灿烂,但也存在不少封建性、专制性和保守性的因素,这些因素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因此,传统文化是精华与糟粕的共同体,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实和完善企业文化的内涵,以便使企业建立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从而使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享细,黄承章,张超坤.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构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6).

中国传统现代企业管理 篇9

关键词:传统文化,企业人才管理,启示

0 引言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 但人均GDP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 甚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另据有关数据显示, 我国企业人才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人才资源十分匮乏, 人才资源密度仅为5.5%, 已成为阻碍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以致削弱了我国企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因此, 加大企业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 加强现代企业人才管理势在必行。2011年10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如何科学合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思想运用至企业人才管理领域, 提升其人才管理质量是当前企业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本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它和道字组成一个整体,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道德一体的精神, 不管是本土的道家和儒家, 还是外来的本土化的佛教, 都体现这一精神。中国文化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根据道的准则, 这样使社会道普德溢, 天下仁爱太平。这是儒、道、佛三家的思想,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千古以来要达到的社会境界。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 这一思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用“社会人生”来概括。在中国古代社会, 人们往往希望通过提升自我修养的方式进而改变和完善整个社会。在他们看来, 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只有社会不不断发展进步, 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才有实现的可能性。但在社会人生思想的体现上, 不同学派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 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主张“性命双修”, 即通过修行的方式实现人性与自然性的和谐统一;而佛家则主张“法身慧命”, 即将人性中最光辉的地方呈现给世人。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受到了时下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追捧。

2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的影响

2.1 刚柔———企业管理的良方

关于“刚”与“柔”关系的论述, 中国传统思想中有详细的分析与理解方式,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刚柔并济”和“以柔克刚”。道家学派认为, 刚柔思想体现了为人处世之道, 即当柔则柔, 当刚则刚, 既要有所收敛忍让, 不逞匹夫之勇, 又要随机应变, 圆融做人。刚柔思想既是做人的道理, 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例如广西玉柴集团的“人为本、争第一和零起点”的企业精神, 还有TCL集团、飞利浦等多家国内外大型科技类公司在“刚柔并济”中成功运行, 充分体现了刚柔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2.2 和谐———企业旺盛的法宝

自古以来, 中华民族就讲究和推崇和谐思想, 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譬如可口可乐 (中国) 有限公司在人才管理战略方面, 真可谓“伯乐”相中“千里马”, 给他宽广的原野, 让他日行千里;同时为他补充足够的营养, 使其后劲十足。正是这种“唯才是用、用人不疑”的人才管理战略使可口可乐 (中国) 有限公司的大批人才脱颖而出, 为可口可乐 (中国) 有限公司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2.3 方圆———企业对外的形象

方圆思想同样包含着为人处世之道, 即在为人处世上一方面对内要正直有礼, 不虚伪;另一方面对内应该谨慎干练, 把事情做到圆满。方圆思想是中华传统思想中社会良知的人格体现。

这里以沈阳飞龙集团的兴衰为例, 当初沈阳飞龙集团总裁姜伟率领一千人等经过刻苦钻研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 开创了中国中医药保健品市场, 带动起了轰轰烈烈的中国保健品市场, 然而就是因为没有真正领会“方与圆”的科学内涵, 则在短短的三年前功未成却宣告“引退”。

2.4 中庸———企业定位的根本

中庸之道是孔子最为信奉的思想之一, 是其思想的精华所在。孔子认为, 人在为人处世时应该坚持不偏不倚的处世之道, 既要展示自我, 也应适当保留。松下集团作为日本企业之首也非常推崇中庸之道, 认为提倡中庸之道, 就是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言, 也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 而以社会利益为重, 高瞻远瞩地、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3 打造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企业文化, 加强现代企业人才科学管理

3.1 人事管理———儒家之人本思想

企业在进行人事管理时, 应该坚持儒家的人本思想, 信任和尊重员工。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对儒家思想“和”的吸收。儒家思想一直强调要积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使其和谐相处。因此, 企业在进行人才管理时, 应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给予其足够的信任和尊重, 强化其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日本一直是中华文化的践行者和支持者。日本企业在进行人才管理时, 通过创建以“和”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来鼓舞和影响员工, 使其自觉形成集体主义观念, 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2) 对儒家思想“仁”的吸收。“仁”思想强调关爱他人,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企业可以将这一思想引入其人才管理范畴, 主动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 积极为其排忧解难, 使其感受到来自企业的温暖和关怀, 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建言献策, 贡献自身力量。日本企业把儒家人本思想、伦理道德与日本民族精神结合为一体, 形成这一日本企业文化之魂。

3.2 文化与制度的软硬结合———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历来是统治者管理人民的主要思想, 它以法制为核心, 强调将法制思想和人本思想结合起来, 实现对人的管理和约束。企业要想更好地实现其管理目标, 仅仅依靠人本思想是不够的, 必须通过相应的制度规范和管理原则来调节员工的行为, 使其自觉服从企业管理, 遵守企业规范。

3.3 企业文化塑造的战略思想———儒家理想

(1) 修身。所谓修身, 就是指通过学习和锻炼的方式不断提升其综合能力水平。作为企业领导和管理核心的管理者, 要想做好其人才管理工作, 提升其管理质量, , 就必须要注重自身的学习和完善, 树立终身学习思想, 积极学习和了解新知识, 同时还要有长远的眼光, 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 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 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2) 齐家。如果将企业视作一个集体, 那么齐家就是指管理好整个企业, 做到人尽其用。管理者要想实现“齐家”目标, 就必须统一员工思想, 强化其集体意识, 使员工以企业为家, 自觉遵从管理制度, 更好地为企业利益服务。企业管理者只有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这一管理目标。 (3) “治国平天下”。企业可以理解为一个小王国, 王国生活着众多的人民, 即员工。管理者要想治国平天下, 就必须充分发挥员工的力量, 创新企业文化建设, 塑造团体积极文化。

21世纪是一个弘扬民族文化的时代。企业必须以传统文化为指导, 走出人才管理危机与误区, 塑造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使其人才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走向规范化, 提高企业竞争力, 延长企业生命周期。

参考文献

[1]裘仁.中国传统文化精华[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

[2]郭凤平.中国传统文化概说[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中国传统现代企业管理 篇10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古代圣贤通过总结推理出一系列的理论并成功地得到应用, 这些理论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所以, 今天, 在我们面临新的情况时, 我们也不能忽略古代理论的重要性, 在管理领域, 我们也不能割断历史, 而应认真梳理, 去粗取精, 为我所用。

现在各行各业都强调管理方面要大力加强洋为中用, 却忽略了另外一个方面, 我们不该数典忘祖, 应该重视古为今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二、道家思想的概述

(一) 道家思想的起源

道家学说由老子开创。老子,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县) 人, 曾任周藏书室史官, 著《道德经》, 凡五千字, 作为经典传于后世一, 后庄子秉承道家思想之主流, 成为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因此道家学说又称老庄之学。黄老之学与老庄之学是有区别的, 前者所关心的是如何把握和应对人世间的祸福利弊, 后者追求的则是如何摆脱现实束缚以求精神上的超脱。

道家创始者老子从女性生殖崇拜而推及天地万物的产生和成长。从元气化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出发, 本着天人合一、国身相同的观点, 力图用自然法则来论述治国养人之道, 寻求能使国家太平长治、个人成功长生的方法。不论是治国还是治身, 都是人之所为, 都足有规律可循的。如《道德经》第一章所述:“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常有, 欲以观其徼。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这就表明了天、地、人三者, 人是最重要的;同时也表明了老子对经验的自然、社会、人生现象本质的探索。从人出发, 又回归到人, 并以成道为对人的终极关怀, 道贯天、地、人则是道学的核心逻辑结构。显然黄老之学一脉相承, 而且人本思想存老子那里得剑更深刻的表达和全面的发展。

(二) 道家的思想——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的“无为”, 决不是一无所为, 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 不随意而为, 不违道而为。相反, 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 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 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 无为之为发自自然, 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 而不是人为而为。无为要求人们不要妄为而要善于抓住本质,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标本兼治, 治本为主, 从无为到无不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 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只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不妄为, 就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管理”作一种实践的原则, 乃是透过消除掉不必要的干预, 以及任意的决策手段, 而达到使组织能有效运作的实践原则。所谓的无为, 作为一种管理原则, 是一种去掉人为造作的修养功夫与管理法则。由此, 无为是屏弃决策者的有为妄作, 达到万物皆能自身自长的无为境界。

(三) 道家思想在企业中的应用——无为而治的应用

“无为而治”在现代管理中多被应用于管理的领导理论。“无为而治”是凭借“顺其自然”的哲学智慧进行科学领导和管理, 是一种以最小的领导行为获取最大的管理效益的高超管理艺术。“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领导者肩负着比一般人更多、更重的责任, 因此他们的工作是宏观的、全局性的,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大政方针、谋划单位的发展策略, 而不应是事无巨细, 全部亲自动手, 在大的原则下, 不应去过多干涉部下的具体做法。也就是常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而治”思想在管理上的应用, 就是管理者在原则和规章的指导下, 充分尊重个人的人格和尊严, 给每一级部下与其职责相应的充分的自主权, 使每一个层次的人在规定的权力范围内能自主决策、自主经营。除宏观的、全局性的决策外, 不必凡事都请示上级。这对充分调动部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很有意义的。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若烹小鲜”, 企业管理亦然。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无为”思想的进一步具体表述, 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思想的展开。具体说的是一个关于“治理”的思想。字面上讲的是关于“治国”, 实质上可从理解为治理社会、企业, 而这个有关“治理”的思想的精华就在于“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包含的思想方法和道理。这个方法和道理就是要大厨烹调小鱼那样, 以“无为”的方式来治理社会和企业。而在这里, 我们领悟出来的思路即是“无为”就是“道”的运用, 而运用的结果就是“无不治”。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个思想运用在我们现代企业的管理中, 情形和原理也是一样, 治企如治国。就企业而言, 企业规章、大原则不能变, 只能因时间的推移、市场演变和大小、软硬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小调整”和“小改变”。企业只要抓住了大的原则, 制定了大的基本的规章制度, 使企业有了一个正确的、基本的运行轨道, 在通常情况下, 就应当坚持。“以不变应万变”, 只要基本的东西是正确的、完善的, 就不要轻易去“翻弄”它。

在“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原则指导下, 规章、制度等企业的基础软件系统应当是正确、坚定而长期不变的。把这些归结到质量标准上, 制定出相应的操作规程——即工作标准。然后, 针对工作目标, 制定操作方法, 让企业的每个岗位都具有可操作性, 可控制性。让员工竞选自己喜欢干的, 有能力干好的岗位, 保证员工发挥最大的聪明才智和最高的积极性。同时员工上岗位以后, 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 对不合理的工作流程、方法加以改进。这样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都得到了加强。于是, 员工在企业的内部运行中实现了“自化”。

建立了这样的渠道之后, 日常管理工作中问题就不会太多了。剩下的问题主要就在于“疏导”了。

“疏导”或者更直接点说的“沟通”往往是情感性的、思想性的, 帮助员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员工有了差错, 要耐心教导, 让其充分理解和认识错误的原因;同时, 关心员工的生活等实际问题。这样不但增强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 更会使员工从情感上对企业产生一种深深的依恋感, 从而安心的、自愿的留在企业为企业服务、贡献、以企业为家, 与企业同甘苦、共患难。这是企业“无为”的一种内部模式, 它能让每一个员工都尽情发挥他们的热情和能力。

“无为”的思想并不赞成所谓“商战”的提法, 并不主张“竞争”。道家认为, 世间万事万物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欣欣向荣, 那是因为万事万物都在“无为”之中顺应了规律、顺应了“道”的缘故, 不是“争”的缘故。现代商界中所言的市场繁荣与否, 其道理也是一样。要紧的并不是企业与企业间的彼此“斗争”, 而是看谁更能顺应社会规律, 市场规律, 需求规律。要找到这些规律、顺应这些规律, 要紧的并不是在市场上去找对手与之“相争”, 而是要各自去认识这些规律, 从而做到自觉的服从、顺应这些规律。

回避有竞争的领域, 寻找“无竞争点”。这种对“无竞争点”的寻觅与探索, 就是研究消费者的潜在需要。这种需要必须是从未被满足的需要, 这样的需要就意味着广阔的市场。而这时由于还没有别的企业向人们输送他们所需要的利益, 因此, 也就还没有竞争。“天下”就在这样的“无事” (不争) 中取得了。

事实上, 如果从管理企业的角度来考虑, 这些思想与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回答“你的经营秘诀是什么”时, 强调:“我并没有什么秘诀, 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松下幸之助的这种理念实际上是从另外一方面对老子的“无为而治, 道法自然”一说的充分肯定。

另外, 从惠普公司可以看出无为而治的体现, 仅仅以下两个事实就足以令惠普公司无比自豪:一个是, 在美国惠普被人们称为“使硅谷诞生的公司”;另一个是, 1983年,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访问美国时, 只提出参观一家公司——这就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附近的惠普公司。是什么为惠普赢得了如此崇高的声望呢?你如果以这个问题来请教任何一个惠普公司员工, 无论是来自中国惠普还是惠普公司美国总部, 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惠普之道。”那么, “惠普之道”究竟是什么?它配得上这么高的赞誉吗?其中“惠普之道”之中明显的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是:惠普公司无为而治的最突出表现, 是灵活的上班时间。这种制度最初于1967年在惠普设在德国伯布林根的工厂中实行, 继而推广到惠普在全球的所有企业。根据惠普公司的做法, 个人可以上午很早来上班, 或是上午9点来上班, 然后在干完了规定的工时后离去。惠普创始人之一的戴维·帕卡德评价说:“在我看来, 灵活工作时间表明, 我们既看到了我们的职员个人生活很繁忙, 同时也相信他们能够同其上司和工作群体一起制订一个既方便个人, 又公道合理的时间表。”这并非对所有的工作都适合, 但肯定对绝大多数工作是合适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开放实验室备用品库”。实验室备用品库就是存放电气和机械零件的地方。开放政策就是说, 工程师们不但在工作中可以随意取用, 而且在实际上还鼓励他们拿回自己家里去供个人使用。惠普公司的想法是, 不管工程师们拿这些设备所做的事是不是跟他们手头从事的工作项目有关, 反正他们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家里摆弄这些玩意时总能学到一点东西, 公司因而加强了对革新的赞助。据说这一政策起源于惠普的另一个创始人比尔·休莱特先生。可见, 惠普公司的领导者的管理理论与老子的无为而治十分契合。

中国传统图形的现代转化 篇11

[关键词]中国传统图形 审美特征文化意蕴现代转化

一、传统图形的启示

中国传统图形所散发的无穷魅力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设计的形式与思想,而现代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对中国传统图形的审美观念以及创新再造。通过对传统图形的观照、体验和领悟,透过这些绚烂多彩的形式现象,进一步领悟传统图形的艺术审美规律。

仁者爱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或物质构成,一切事物均可一分为二、对立转化的整体。事物阴阳两两相生相克成为“金、木、水、火、土”五行运动的原动力,这就是“阴阳五行”的思想。它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它既为中国传统图形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具普遍意义的宇宙观的指导,又为中国传统图形的设计定下了具体的模式。中国传统图形中的疏与密。动与静、虚与实、藏与露、黑与白的辩证法即是阴阳五行思想在构图中的应用。源于五行学说的红、黄、蓝、黑、白被古人视为吉利祥瑞的“正色”。它是我国传统艺术用色的基本准则,积淀着深厚历史文化精髓的五行色彩的综合使用,便成为华夏民族审美的最高标准。

中国文化在思想观念上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从孔子“仁者爱人”的重视人的思想到老庄“道法自然”的力主人们在自然、恬淡、无为之中回归自然的思想。为“天人合一”的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外在的自然事物现象与主体的情感互相渗透、融合。物我主客完美合一是艺术设计的最高境界。总而言之,“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图形的设计和应用有着广泛的影响。

理想浪漫、精气神韵、委婉含蓄的审美特征

理想浪漫:它大大扩展了艺术的自由空间,突破了自然的束缚,将分散于各处的美好事物集于一身,比如瑞兽麒麟就是多种动物的组合。理想浪漫是中国传统图形所具有的最普遍的审美特征。

精气神韵:即精髓、气势、神采的生动、自然流畅的美感。“神似”大于“形似”的审美观念就是其体现。

虚无空灵:虚无空灵是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图形的最完美体现。画面注重含蓄自然,若有若无、若虚若实。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委婉含蓄:中国传统图形的美常常尽在不言中或者说不言而喻,这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偏爱含蓄、不喜直露的习惯。在中国传统图形中,谐音、象征、暗喻是常用的手法,如用鸳鸯象征“恩爱夫妻”。

二、传统图形的意蕴

中国传统图形中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意蕴。它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图形形态所表现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也拓展和延伸了艺术创新思维的主体内涵,激励着艺术家的本质能力的发掘。对传统图形宝贵价值的认识,是在全球文化背景下对艺术本元风格的传承。传统图形的形成不是一个偶然艺术现象,是中华民间、民族艺术和民俗文化千百年来沉淀的结果。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与创造。

吉祥观念、图腾信仰

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自然崇拜使得最早的吉祥观念得以产生。远古时期。人们对大自然认识非常有限,在困难、挫折中逐渐认为控制人类的力量是外在的世界。只有顺从它,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为了获得平安、丰收,便产生了一种祈求的思维观念。于是,趋吉避凶成了原始人类寻求生存环境的本能。人们在创造了器皿时就装饰以具有象征祥瑞寓意的纹样,以表达敬意,寄托祈福的愿望。半坡彩陶上出现的鱼纹、鹿纹、蛙纹等就是很好的体现,到清代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

图腾信仰,即图腾崇拜,是古代大自然信仰中发展出的信仰形式。如最具民族特色的龙凤造型,就凝聚了中华民族对祖先的崇拜和对大自然理解的心态。“凤凰牡丹”、“凤栖梧桐”、“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等吉祥组合,表达了一种向往美好幸福、太平的愿望。原始图腾文化是中国美学的文化根性。由图腾发展而来的吉祥纹样折射出了最真实、最纯朴的中华民族生命意识。

习俗风情、美好象征

我国传统图形中体现出来的习俗意蕴,从时代性、民族性等方面都有其一定的局限,但它是特定时期,特定范围不自觉的群众意识和群体意识行为,具有巨大的内在力。形成了民族精神世界的内心凝聚力。

传统图形中有狮子滚绣球、岁岁平安等。我国古代的宇宙观与西方不同,劳动人民重视在世,热爱生活。而不去追求天国,寄于幻想。因此,我国人民祈望有美好的现实生活,并延续这种现实,这种观念表现在传统图形上可谓形式多样,千姿百态。总之,这些内容是一种人间的、现实的、生活的祝愿,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朴素的表达。直接反映我国民族性格和品德,具有一种内在的精神文化价值。

三、传统图形的创造性转换

将传统图形艺术结合到现代设计中,这是设计出具有主张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现代设计的关键。但这样的一种结合。并不是指对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而是去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传统图形。让传统图形成为现代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从而设计出具有生命力的中国型现代视觉艺术。

比如。湖北电视台台标火凤凰造型,火凤凰是楚文化中尊从的图腾,它作为湖北的窗口形象。和湖北电视台招标的理念初衷丝丝入扣。在理解传统图形具有与传统人为、自然、哲学观念相呼应的基础上,取其“形”则简洁明快、富有现代感:延其“意”则浓缩传统文化追求的和谐、朴素、含蓄和节制的内涵:传其“神”则具有英武伟岸、拼搏向上的精神和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灵性。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吉祥寓意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把握好传统图形艺术的精神实质与内涵,并让这样一种文化气韵在设计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设计更具民族性、文化性与社会性。

观念内涵的时代转换

中国传统习俗让人不由地有种亲切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图案(或称纹饰)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设计方案和图样”,这个目的一是为了创造美,二是为了表达某种观念。原始人将图腾认作保护神。继而有了图腾圣地、图腾仪式、图腾物、图腾色彩、图腾音乐、符号图形等。这一点演绎成当今现代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1)的内容,企业精神、行为规范、企业标志、吉祥物、标准

色、象征图形等在形式上惊人地接近,与现代企业所追求的员工凝聚力和互助精神品牌个性也是一致的。

中国传统图形的实质是以营造出吉兆环境为目的,以美的饰纹和造型来寄托祈福求吉的装饰设计,其功能和寓意涉及纳吉、祝福、除恶、警戒等。一些富有中国哲理、宗教、宇宙观和时空观的文化思想,往往是通过独特的图形传达具体内容的,如阴阳的太极,以动静结合的方式,讲求和谐与自然的观念,以现代的造型设计看,这些图形的创作达到非常高的水准。并且有现代感。中国传统图形经历数千年的转变,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要从传统中吸取其精华。作为基础而创新改造。正如张汀先生为《中国民间艺术:卜书序中曾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代同步前进,这将有利于提高国民审美情操与文化素质。”

视觉符号的精神提炼

人们从古老及现代的象征符号中寻找独特的个性。真正认识这些符号的寓意。例如龙象征权利。凤象征喜庆,竹象征气节,莲象征自爱等。现代设计师运用其敏锐的触觉。将这些元素结合。重新演绎,创作出焕然一新的时尚艺术设计。这种深厚的文化积累展现当代人的感性回忆及价值观念,传达着永恒的意义。

随着新颖的现代材料出现,观念和情趣不断更新,世界交流和融通飞速发展。现代设计应该把吉祥符号的精神元素融入其中,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吉祥符号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比如设计师可以将“中国结”这一较为传统而古老的符号元素,用珍珠、绳这一材质相搭配,构成一件中国传统民俗的饰物,以具体形象的设计理念去表达、体现中国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设计师还可以在其设计的作品中加入中国古文字的造型、古典家具造型以及民间剪纸造型等设计元素。从而体现出我行我素、自得其乐而又返朴归真的生活追求。

传统形式的推陈出新

艺术创作应不限于传统形式,应该站在时代中向前迈进,不断创新。就以龙来说。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尊贵威仪形象成为帝王的象征。龙是传说中的神的物,千百年来是没有定型的。在现今海报宣传中,就以“现代龙”为题材。设计遗弃了传统细致复杂的龙形形式。重新用几何图案创作出新的“龙”形。在造型上,运用几何图形来创造。龙身由六个不同大小圆弧左右上下起伏穿插构成,没有繁复的鳞片,只以龙背上的小三角及半圆象征。这种古为今用的方法。运用在包装设计、书籍装帧上都能充分地体现中华民族丰厚的底蕴。

中国传统现代企业管理 篇12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 从广义上讲是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专指包括风俗、习惯、心理、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观念形态在内的的思想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兵家、法家思想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所倡导的经营理念、战略思想和管理原则是相符的。如儒家的“仁义”、“慈爱”、“忠信”、“诚敬”等思想, 同现代企业发展的精神是吻合的, 可以指导企业家和从业人员更好地做人做事, 爱岗敬业, 凝聚企业的向心力。此外, 法家的严赏罚, 兵家的重谋略, 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等思想都可以为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借鉴。

二、企业文化的精神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企业及其员工在生产和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它是一种具有企业个性, 反映时代特征和人文精神, 具有可塑性和发展性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企业意识形态。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企业文化作为适应外部环境和社会存在的一种形式, 它必然受社会存在所决定, 社会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对企业文化产生影响。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联结

传统文化中一些极具生命力的思想, 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仍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的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的相同之处, 使传统文化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际关系的协调与人文思想的培育为基本内涵。与西方的价值观念相比,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将人生的价值实现, 全部投入于现实人生中, 注重人伦道德与人际关系的协调。这种重视人的作用的思想与企业文化的宗旨是吻合的, 有利于企业各项工作中突出人的主体作用。

2、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教化作用的思想, 有助于企业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和建立, 对企业良好风气的形成及共同价值目标的确立有积极作用。价值观的培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也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它能够使员工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引导或约束员工的行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 从孔子开始, 历代思想家都特别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 认为人人皆有羞耻之心, 关键在于要用高尚的道德去教育、感化他们, 使他们明白何为高尚、何为卑鄙, 何为道德、何为不道德, 以成就“君子”人格。在当代企业文化建设中, 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重视企业精神的培育。

3、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礼仪秩序的文化传统有助于企业建立适合其行业特点的行为规范和礼仪形式。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誉, 注重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我们应该借鉴传统文化的很多做法, 用切实的行为规范和文化礼仪形式来形象地体现企业的价值观念, 优化企业的文化氛围。目前, 我国不少企业都有一些固定的文化仪式, 如礼貌用语、服务规程、升旗仪式等等, 这些都是树立企业形象, 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有效方法。[1]

四、融东、西方企业文化精髓

企业文化管理思想的产生和传播曾经历了“由东方到西方, 再由西方到全世界”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企业文化的哲学文化的渊源是在中国。然而, 在企业文化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方面, 西方国家却走在了前面, 因此, 中国企业文化创新必须借鉴和吸收西方优秀企业文化理论成果。[2]美国对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的重新认识, 揭示了东西方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传统背景影响下的企业文化, 具有横向借鉴和沟通的必要和可能。中国在企业文化创新中也只有通过这种比较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创造新的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总之, 现代中国企业文化创新在借鉴西方先进的企业文化理论的同时, 要更加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企业文化产生的务件和土壤, 企业文化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有利于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有利于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保障, 有利于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 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独特功能和积极作用。

关键词:文化,传统文化,企业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经济论坛》, 2009 (3) :33-34。

[2]刘光明:《现代企业文化》,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9 (11) :21-22。

上一篇:小学阶段班干部培养下一篇:课堂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