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水

2024-12-03

中国风水(共12篇)

中国风水 篇1

“山水城市”构想是老一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首倡的。这一提法的内涵洋溢着时代的现代化精神, 又体现着传统中国文化特色。中国传统城市及至村镇几乎无不与“山水”有着极其密切关系, 而它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传统的“风水学说”。如何正确对待和理解这一学说, 加以扬弃与更新, 对于创造新时代跨世纪的山水城市应该是有重要意义的。

风水学说形成于封建社会时代, 不可避免地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虽包含不少封注迷信的成分, 更受到各种光怪迷离色彩的渲染, 但揭开这些神秘外衣, 以现代科学学术研究观点对待, 有许多国内外学者打破这一学术禁区, 采剥其合理内核, 已取得不少的学术成果, 引起人们的关注。

“风水理论实际是地理学、气象学、景观学、城市建筑筑学等等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 这一认识已渐为人们所理解。风水学说作为前科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还有不少丰富的内涵意蕴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所谓风水观念更新就是运用现代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 去伪存真, 古为今用。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其它城镇绝大多数为过去时代定址而成, 不少是旧时代的山水城市, 如桂林“山水甲天下”, 已为著名之例。新时代山水城市的创造, 实际上是在已有城市的基础上, 对历史形成的旧有城市的改造更新, 进行再创造, 这就必然要联系到这些旧城之所以形成的自然环境, 历史渊源和格局特征。这重新与旧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其中的取舍大有文野之分。那种“旧的不去, 新的不来”的看法和做法, 不但有失偏颇和简单, 甚至是非常有害的。只有真正认识透了旧城, 才有可能正确地建设新城。

依照风水学说, “风水”者, 实乃山水也。古之风水术, 称“山水之术”。风水家自诩为“山水之士”。风水之相地择址, 本质上就是研究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按“天人合一”的基本哲理, 体察其设计原则, 作为山水城市特色创造的借鉴。这既是一个出发点, 又是一块奠基石。

在风水理论指导下, 中国古典山水城市所具有的共生、共存、共荣、共乐、共雅五大基本特征, 是在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传承积淀中逐渐形成的。前三项重在城市的自然属性, 后二项重在城市的社会属性。它们已经深深地铭刻在传统城市的肌体上, 至今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起着一定的作用。

当然, 这些传统城市, 尤其一些历史文化名城, 都面临着新时期的艰巨任务, 城市功能、环境条件、人口压力、现代化建设皆非昔日可比。而今日的城市规划理论大多从发达的西方国家引进, 它们是否完全适合今日中国, 则是缺乏研究的。完全的新城暂且不论, 殊不见, 在原有城市的规划建设中, 不尊重、不研究历史形成的城市格局和环境关系, 姿意强力改变地貌地形, 推平头, 填湖川, 造成生态失衡、绿地缩小、水土流失等恶果有目共睹。至于城市空间尺度失调, 建筑密度盲目扩大, 城市风景景观沦落, 更令人遗憾。城市经济在发展, 而城市文化在消亡。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有名无实。如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渝州——重庆。据说要在两江夹抱、范围极其窄小的一叶半岛上兴建百幢高层, 欲与香港试比高, 着实令人担心是否重蹈香港文化沙漠的覆辙, 姑不敢言。虽然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 仍望有志之士慧眼识真, 切勿掉以轻心。

在祖国大地上, 古老山水城市也在焕发青春。桂林山水城的再创造, 杭州山水城的新保护, 江南诸多水乡城镇的更新与发展, 四川乐山绿心城市的开发, 都江堰森林河网城市的改造等等, 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尊重传统, 继承传统, 更新传统, 发展传统, 走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道路。我们可以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 从中国古典山水城市的风水学说中更新观念吸取营养, 参照国外城市规划方法理论, 探索并创造符合中国国情, 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用以指导21世纪中国现代化山水城市的创造。

中国风水 篇2

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由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这顶“东方之冠“究竟承载着怎样的信念?

《易经》讲的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如果说平台是花盆,那么中国馆就是花。如果上海是花盆,那么世博馆是花。上海能不能将这盆花种好?这是一个好的时机,是中国的黄金发展时间,在这样一个时间段,举办这样一场盛会,时间正好。

冠带风水

“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冠带风水讲的是方和圆的关系。头是圆的,跟星球有关。四肢是方的,代表五大洲。

冠,头顶的帽子,寓意鼎盛中华。东方之冠,雄伟、辉煌、大气,中华民族的气度。恰如其分。形而上乃之神;形而下乃之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都喜欢在“形而上”上做文章。而且,这是典型的道貌岸然的冠带风水。

别以为道貌岸然是贬义。不信,你去查下字典。道貌岸然的原意是“庄重、威严的样子。”满腹学识,满腔正义,道风仙骨,思绪接千载,胸中有丘壑,不怒而自威,岸然风采照千古。后人仰其神风,更羡其威力,纷纷效仿。

应有道,才有貌。要有貌,先修道。

斗拱凝聚了风水元素

中国馆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造型,效法的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经典构件:斗拱。

斗拱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到唐宋趋于成熟。根据国家意志,宋代颁布的《营造法式》在定义斗拱的同时,还给了它尊崇的地位。到了明清两代,斗拱的使用有了严格的规定,用不用斗拱,成为区分建筑等级高下的一种标志。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斗拱通过力学原理,将梁对外挑屋檐的受力传输到立柱,从而解决了大面积挑空屋顶的受力难题。斗拱向外出挑,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型更加优美、壮观。斗拱是中国建筑一个精华的所在,是建筑结构里的支点。凝聚了风水的基数。

处处体现阴阳和谐

中国馆位于世博园区南北、东西轴线交汇处的核心地段,东接云台路,南邻南环路,北靠北环路,西依上南路,轨道8号线在基地西南角地下穿过。这个位置非常重要。对称居中,你可以从故宫中观到其中的玄妙。中国馆的最上层使用了九宫格的模式,九宫格,东南西北到中央。配合建筑物的高度、宽度、长度,使之达到阴阳和谐。

中国馆外部使用了中国红。究竟哪种红才能代表国家形象?2009年3月,从事色彩学研究近30年的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教授加入了中国馆的“红色追寻之旅”。最终,他用7种不同的红色为中国馆调色,其中,仅仅“外衣”用了4种红色,分别有民俗、传统、时尚、现代之分。

红色的,在中国人的色谱中,象征富足、文明、吉祥与进步。紫禁城的宫墙、殿柱都是红色,红属火,火势上窜,能辟邪,君子之意,光明正大。

中国人喜欢“红”,这是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中国馆通过红色,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而这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是相一致的。

开馆之日,不走回头路

外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

中国馆分国家馆和地方馆两部分。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国家馆为“天”,宛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延展于下,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中国馆的展示主题确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中国馆展示也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式”思维,即中国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有足够的智慧,引导当代中国走出一条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发展之路。

中国商人的风水江湖 篇3

此次甄选海选就包括四关:第一关形象气质等,第二关为心理测试及性格分析,第三关则为风水专家进行面相分析,第四关为婚姻状况、爱情观及家庭背景调查。风水的神秘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术”和“道”,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和中国商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中国商人群体推崇。

在这场选秀活动中,不缺少美女。形象顾问表示,长相清丽、鹅蛋脸型的女生比较容易过关。而风水大师给出的意见是:颧骨要高,有肉;鼻子要高要直;下巴要圆润;额骨不能太高,旺夫相大体就这个标准,当然,还得配合生辰八字一起看。美女们经过一关又一关甄选,各方面条件都优秀,但面相不符合要求的,最终也惨遭淘汰。

在这场较量中,风水师显然胜了美容顾问,因为他们更清楚,中国商人们要的是什么。

相信风水,相信风水可以改变命运,虽然鱼龙混杂的风水师队伍中也有不少对于得出的结果说不出理论的“混混”,但这并不妨碍中国商人们对风水的笃信。

2008年,一份名为《中国富豪风水调查》的报告结果让人有些吃惊:

1、超过98%的富豪相信做生意要讲究风水。其中做生意前就相信风水的占48%,做生意后方觉得风水必须相信的占50%;

2、每年都要烧香拜佛的富豪占99%;其中每年都要专程到特定地点烧香拜佛的富豪占86%;

3、企业和富豪本人有专门风水顾问的占77.8%,每年要请风水顾问的占96%;

4、做善事的富豪占99%,其中听从风水顾问建议做善事的占56%;

5、每年读风水相关书籍、提高本人风水知识的富豪占62.3%,其中48%是通过风水顾问提供相关书籍;

6、重大投资以及重要项目立项前有风水顾问介入的富豪占95.7%,其中经风水顾问否定放弃投资或重要项目的占48.9%;

7、初懂得风水位理学和命理学基本原理的富豪占16.6%,只具备民间风水经验的富豪占77.4%;

8、认为中国风水不能由韩国、日本申遗,而必须中国自己申遗的富豪占96.5%,无所谓由哪国来申遗的占2.3%;

9、认为风水是一门学问、风水师是一项重要职业、应该在大学开设风水课程的富豪占99%,其中89.5%富豪认为随着经济发展,风水将在经济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地位;

10、希望企业家与风水专家定期沟通,举行相关研讨会、恳谈会等的富豪占63.7%,其中17.2%的富豪已经这样实践中。

无论你是否承认,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是:风水已经完全进入企业管理的每个环节,无论中国商人们是高调认可风水,还是静悄悄进行风水布局,风水已经与企业形影不离。公司的办公地点,要请风水师看看;企业的大项目,要请风水师算算;结婚、买房子、招员工、做投资也都要找风水师商量一下。以至于连带着许多白领关乎涨薪水的问题,也要从风水书籍中找到答案:买盆绿色仙人掌放到老板鼻子底下……各种方法不一而足。

一位房地产商的态度代表了绝大多数商人的心态:风水不必全信,也不可不信,要利用好风水来规避项目、公司运作不可测的风险。

中国风水师“角色”的演变 篇4

以上境况说明,风水的存在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它仍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现象,需要严谨而深入的学理研究。由此,建筑学、建筑史学、地理学(包括景观设计)、民俗学以及文化研究领域开始出现一系列关于风水的研究作品。这也进一步引发了理论界近年来对风水实践及其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从风水“从业者”的角色演变这个视角出发,考察风水活动从出现到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风水师从业目的、身份、地位的变化的动力因素,以此折射出风水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古往今来,风水师是风水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风水师作为一种“职业”,根据文字的记载应当始于三国时期或者更早。自此以后,风水师的身份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一直以来,人们对于风水师的看法始终存在分歧,其原因正是由于风水师的身份在历史上的多重性而引起的。风水师角色的演变所反映的正是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对于风水活动的复杂作用。我们按照风水师在历史上曾经扮演角色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

一、作为首领的“风水师”与风水活动

尽管在现代人眼中风水师难以摆脱“巫婆神汉”的形象,但是在风水活动形成的早期,风水师的地位却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处于社会的下层,反而是只有地位相当高的人才能担当的一种知识“行当”。当然,这一时期的风水师并不是明确意义上的风水师,而是由一些氏族首领和部落中择居经验非常丰富的人进行聚落和居所的选址事宜,选址的工作只是其所负责重要事项的一部分。“作为以聚落邦国为对象的上古择居活动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一件大事。就像战争一样等其他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大事一样,择居也是由首领来主持的。当时,还没有形成一套专门的复杂的择居术法,也没有像后世风水师、地理师那种专门的行业人员,选择主要是凭借一般的经验来进行的,只要有这种经验的人都可以从事选择,对选择者的能力并没有特别的要求,让部落首领来从事这项重大事务自然也就再合适不过了。这是上古择居活动与后世择居方术活动的一个区别”。在生存实践的经验积累较为丰富的秦汉朝时期之前,进行城市和部落选址工作的风水师主要由代表权威的氏族或国家的首领来担任。

商很重视地理环境。商汤灭夏,到盘庚时,已是五次迁都,《尚书·盘庚》云:“不常厥邑,于今五邦。”盘庚继位时,政治衰微,为了中兴,他不顾其他势力的反对,坚决迁都。盘庚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另一方面又对迁徙之地进行勘测及占卜。《尚书·盘庚下》云“盘庚既迁,奠厥攸居……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联邦……用永地于新邑,肆予冲人,非废厥谋,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这段文字是说,盘庚由奄地迁至殷地,是要奠定居所。傍山而选址,可以避凶迎吉。新地址是很好的地方,谁都不得违背,居住在那里可以使殷商发达。果然,在盘庚迁殷之后,“殷道复兴”,使商朝又统治了几百年,创立了灿烂的中华青铜文化。

此外还有前已叙及的周部落首领公刘,《诗经》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夏末商初精通相地的公刘率领周民族自邰迁豳,勘查山川形势与水土之宜,辨方正位,规划营宅,使周民族得以安居生息的种种活动细节,经过仔细勘查地形地貌之后选择的城址,对周的兴旺发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一记载也是中国风水始行的最早描述。

公刘之后九世,周又产生了亶父,当时处于商王武丁前后,周已经发展成为殷西的大邦。亶父非常重视地理,由豳南迁到岐山之阳,即所谓“周原”。亶父在这里兴建城邑,疆理田地,很快就使岐周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在当时,部族首领出面进行选择城址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本部落能够取得地理上的优势、获得各种资源(矿石、树木等)以便制造武器、扩大武力赢得更大的地盘;另一方面是出于扩充耕地的需要,为生活和生产的繁盛打下基础。

二、作为谋生手段的风水师与风水活动

(一)作为宫廷术士的风水师

事实上,在周代建立的管制中,就有“土方”一职,为掌管计时、测量、相宅的官吏。当时的“风水”观念是非常朴素的,土方氏的职责:一是用土圭测日影;二是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邑;三是“以辨土宜土化之法,而受任地者”,也就是说指导管理土地的官吏们掌握一套“风水”的实践法则,如,什么土地适宜建造房屋,什么土地适宜耕种等等;四是当天子巡狩四方时,为天子树建王宫。这些风水法则主要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

在经历了部族战争的年代之后,秦始皇统一华夏。平定疆土之后,风水师不再由部族的首领担任,改由宫廷术士专职负责风水的选址。而风水师的主要职责和行业的目标也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变。

历代帝王为了保住自己的王朝疆土,都十分重视京都和陵寝的选址和布局,因而,身边往往都有一批风水师相随。例如,秦始皇就非常相信风水之说,有方士对他说,金陵有天子气,将来必出王者。秦始皇为了保住江山,就派遣“朱衣三千人凿方山,疏淮水,以断地脉”。“在17世纪初、明清交替时期,就曾经发生过三起大规模毁坏黄陵的事件:为了遏制后金的侵略,明王朝挖掘了他们认为是后金祖先的金朝黄陵;崇祯末年张宪忠的部队毁坏了位于安徽凤阳的明朝黄陵;以及明王朝挖掘了李自成祖坟。古代帝王认为,只有占据了天下最好的‘龙脉’,江山社稷才能固若金汤,阳宅(宫城)和阴宅(陵寝)若均能占据绝佳的‘龙脉’,国运和王气才会悠长不绝”。按照风水理论的说法,破坏和断绝“对方”的风水,风水自然就遭破坏,天子气就没有了,王者也就不会出现了。中国的风水术也因此曾被称为“帝王之术”,唐朝以前一直囿于皇室深宫,为皇帝与贵族所独享,民间少有触及。我国的北京、南京、长安等古城皆按照建筑风水的原理择址营造而成。

在风水术得到皇族认可和重视的情况下,风水师的重要性得到突显,例如,战国时期的樗里子曾经官至宰相、晋代的郭璞担任城市的规划师,唐代的李淳风也曾任太史令。又如风水师廖均卿因精于风水堪舆,受到了明朝廷的重视,在明陵(十三陵)的选址勘查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后得官封爵。

当然,并非在任何一个朝代,风水师都能够在宫廷之中得到重视。朝廷对风水师一职的重视与否,也能够看出当朝的皇帝或者贵族对风水的态度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中风水的地位。比如,风水得到了东汉皇帝刘秀的偏爱,再加上当时风水术士的极力鼓吹,使得风水流行于天下。在这个过程中,风水师的知识结构逐渐迎合这种需要,同时也深刻影响了风水理论的知识体系的建构。

无论如何,为了赢得或者继续保持或皇室的信任,维护自己在宫廷中的一席之地,高官厚禄的风水学家或者风水师们首先要具备广博的学识(一般都是集天文学、地理学、堪舆风水术等于一身的杂家),同时必须在日常生活和国家安全上突显风水术运用的强大作用,他们参与的目的和提出的措施都是为了保持“王气”不衰,实现统治者利用风水永统天下的谋略和雄心。

(二)作为民间术士的风水师

唐僖宗年间的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管灵台地理职务的官吏杨筠松因“黄巢之乱”(公元881年),从宫廷逃出,携带宫廷风水术法来到赣南的兴国三撩村定居带徒传授,堪舆学才开始逐渐在民间流传。

风水活动从宫廷传入民间之后,为了加强风水术的地位,更是为了巩固自己谋生手段的重要性,风水师们开始进行大量的风水实践,完善风水术的理论体系,宣扬风水活动和建筑物本身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重要关联,这也为风水在中国社会能够延续几千年打下了基础。

第一,风水师对风水术传播起到了复杂的作用。宋、唐时期,中国处于太平盛世的时间相对较长,对于风水活动而言,生存的需要早已不再是人们寻求适宜居处的主要目的,“平安思富贵”,富贵的需要变得更为彰显。一处居住环境的风水好坏,可以影响到人生富贵。因此,社会上对堪舆师的需求急剧增长。杨筠松来到赣南定居之后,亲自为赣南的百姓堪定阴阳宅址,人称“救贫仙人”。同时,他广收门徒,传授技艺。堪舆术于是在赣南广为传播,而杨筠松被认为是风水“形势派”的开创者。此后,以杨筠松的风水术为主的风水随着客家人在赣南聚居和搬迁过程中的大量建筑实践,获取了大量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中国风水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门派。

由于风水术的传授与中国术数的传授同样走的是秘传路径,杨氏堪舆流派无法培养出大批堪舆人才。加之社会需求对从事堪舆的风水师的增长产生了巨大的刺激作用,于是大批落难秀才、僧人、道士和周易其它应用分支的高手开始纷纷投入堪舆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一方面,这些人有深厚的易经儒学知识;另一方面,这些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强的解读、运用术数的技能,具有从事堪舆活动的优势。但他们没有师承,对于术数的掌握主要来自于自学,因此只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当时的经文典籍。出于谋生的需要,人们会把自己所写的东西打上先人或者名师的招牌,大量印刷出售,很多同名的书籍都会有不同的版本,一时间造成伪书流行的局面。当今流行的风水著作也有相当一部分属托名之作。

第二,风水师“神其术”具有必然性。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之中,风水术的传播不可避免的受到术数神秘性及其传递规则的束缚。风水师为了维护自身和本门派的地位以及避免将来的发展受到其他门派的冲击,只能对外界采取秘而不宣的态度。风水术一直都是师传徒受,作为风水术的主要理论和操作技术载体的经文,都是用隐语的形式写成的,需要适度传予口诀才能真正理解。不同门派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互相保密,守口如瓶。这种保守、封闭式的传授方式虽对保持某个门派的独特性和完整性有好处,但总体来说,是弊大于利。以至于后来衍生出众多的门派,就是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为了谋生的需要,风水师们刻意增加了理论和占断过程的玄奥之气。这样,风水师们往往口传心授,一些经验和理论从不外传,以免被他人抢走饭碗。这使得本来就已经高度理论化的风水理论更加神秘化,非编码化,也因此更加失去了解释说明的机会,即使是一些流传于世的风水著作,也深奥难懂。风水流派之间由于缺乏相互的沟通和探讨而难以得到他方的认可。风水理论依靠其神秘性而得以保持其高度话语权力,但是却愈益失去了能够规范化的机会。这是风水实践和理论走入迷信的路径之一。

第三,高额报酬对风水师的激励作用。在中国古代,最常见的是在广东沿海一带,一些有钱人家花钱供养风水师,专门用来为家族命运、财产、房屋动土,择址择日服务。当代,尤其是21世纪初,中国大陆的房地产业界发展迅猛,风水活动再度“复兴”,众多的风水师和风水机构应运而生,经由风水师勘测后的楼房,每平米皆可上涨数百元不等。“风水师”或者“地理咨询师”的收入明显超过一般的工薪阶层,其天价“顾问费”非一般行业企及,尤其是顶级风水师的年薪过百万更是一个莫大的诱惑。尽管在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新编的职业大典中并没有“风水师”一职,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早已是一项独特而热门的“职业”了。“风水师”这一称呼也被很多其它的叫法,如,“地理顾问”、“地理咨询师”、“风水策划师”等新名词代替。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风水师的市场已经走向国际,在国外的土地上行业生存。当然,“风水师”这个行当在当今科学彰显的社会里始终不是一种“阳光职业”。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立足,使得风水术的理论体系也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当今的风水师在保持风水术独特性的同时,也开始逐渐吸收西方近现代科学知识,将西方的相关探测仪器运用到环境的勘查当中,并试图用自然科学知识解释风水活动中的现象,在新的实践过程中,尝试对风水理论进行全新的阐释。

三、作为学术研究的“风水师”与风水活动

风水师的角色并不完全局限于民间和社会的底层。历史上,文人学者中熟悉和使用风水理论的也大有人在。如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伟大科学家的张衡以及沈括,等等。当代,一些学院派的风水研究者开始出现。台湾和香港地区、日本、韩国、美国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的学者开始把风水学说当作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不断来到中国大陆实地考察交流,不但引起我国学者的重视,也在世界上掀起了风水的热潮。国内一部分学者的初衷是通过研究揭批风水活动的迷信本质,教育国人。也有一部分学者精通风水的源流和某种派别的理论关联,善于从西方近代科学的角度出发,对风水理论中一些以往未得到解释的现象进行探讨,并将西方地理学与风水术的异同之处进行对比。他们的出发点主要是基于对风水活动中的实践和理论进行研究,使之与当代自然科学联系在一起,将风水理论中的古代天学、古代地理、建筑等方面的合理内容转化为对今天的学科知识中有借鉴和促进作用的部分。类似的工作,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和参与,我们从一些国家流行的“风水热”就可以看出端倪。

与此同时,无论是学院派的风水研究者还是社会上从事专职、兼职的风水师的正常研究或行业需要承受来自社会上的各种压力,使得他们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来自于中国社会群体对传统文化态度不够明确;另一方面,现在科学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和对生活水平的显著影响也使得更多的人笃信科学,大众认为“风水热”的再度兴起是被封建迷信钻了空子。因此,对于风水活动而言,“响应”和“抵制”两派之间的僵局依然存在。

综上所述,我们从风水师的角色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看出,风水师的地位是由每个时代的群体对风水的主导性需求的内在变化决定的。当人们的生活主题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的时候,只有选择适宜的居所,才能躲避猛兽的袭击、雨水的冲淋、以及季节变化带来的困扰,享受好的地理位置所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繁荣,这时“风水师”的地位自然就会变得相当重要,风水师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当国家和社会开始稳定发展,人们的生活相对安定的时候,大部分风水师为了维护以往和地位和职业的发展,其目标指向必定随之转移,去迎合社会上对功名利禄的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新的世纪,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风水热”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现象,它不仅仅是风水师与风水术卷土重来,更有人们对于理想风水环境的追求蕴涵在其中,这会不会成为风水活动在未来产生新一轮变化的根源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摘要: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风水师所处的社会环境导致风水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其中主要有:作为氏族或国家首领的风水师、以谋生手段为主要目的的宫廷术士和民间术士、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风水师”。由于受到社会对风水的主流目标的驱使,作为风水活动执行者的风水师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而引导着风水发展的方向,因而对风水实践和理论的之间的失衡和扭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风水师,实践活动,神秘化

参考文献

[1]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2]陈怡魁,张茗阳.生存风水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3]王玉德.神秘的风水——传统相地术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4]卿希泰,詹石窗.道教文化新典[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5]孟东篱.宅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地产文化-中国古建筑与风水 篇5

文/楼庆西

澎湖锁港石敢当

中国风水讲究背山面水

诸葛八卦村

在1980年出版的《辞海》中对“风水”有如下的定义:“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式,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这段定义代表了当时一些学者对风水的认识,但是也有相当一些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包含有丰富的内容,不能简单地与迷信划等号。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尤其是建筑界对风水研究者日益增多,发表了不少论文与专注,对风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风水是古代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有的认为是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具有神秘色彩、朴素思想、浓厚迷信成分、少许合理因素的经验积淀。也有的认为风水是集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建筑学、规划学、园林学、伦理学、预测学、人体学、美学于一体,综汇性极高的一门学术等等。在这里,自然不能对风水这门庞大而又繁杂的学问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笔者仅选择风水盛行的乡土建筑来说明风水学对这些乡村和建筑的关系,并略加评论。

风水学与古建筑

风水这个名称的定义,学术界公认为晋代郭璞所著《葬书》中首先提出的:“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则不散,行之使者止,故谓之风水。”这里说的是死人安葬需选择有生气之地,生气遇风则散,有水则止,所以只有避风聚水才能获得生气。什么是生气,综观风水著作中的解释,可以理解为生气可以促发万物之生成,有生气之地是使万物获得蓬勃生机的一种自然环境。

什么地方能够避风聚水,这就产生了风水学中选择环境和处理环境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正是这套理论与方法构成了风水学的主要内容。风水学的选择环境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觅龙、察砂、观水和点穴。

一、觅龙:在风水学中,龙就是山脉,山上长植物,山中藏动物,从原始人类开始,生活就离不开山,由此而产生了对山的崇拜与信仰,成为人类对自然崇拜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所以在人类生存环境的选择中,首先要觅龙即寻山。寻山首先从山脉的出处开始,古人认为那里是祖宗居住的最高处,在找近处山脉的入首出,从远而近分别成为太祖山、太宗山、少祖山、少宗山及父母山,后来简化为祖山、少祖山及主山。寻到山脉还得要看山之形式,远观得势,近观得形,总的要求群峰起伏,山势奔驰为好,认为这种山势为藏气之地。在宋朝黄妙应所著《博山篇》“论龙”中说:“认得真龙,真龙居中,后有托的,有送的,旁有护的,有缠的。托多、松多、护多、缠多,龙神大贵、中贵、小贵,凭这可推。”真龙居中,两旁还需有护、有缠的,才称得上是贵地。这护和缠就是“察砂”要解决的问题。

二、察砂:砂就是主山脉四周的小山,在《博山篇》“论砂”中讲:“两边鹄立,命曰待砂,能遮恶风,最为有力。从龙抱拥,命曰卫砂,外御凹风,内增气势。”在主山的两侧有上砂与待砂相拥抱,能遮挡住外来恶风,增加小环境的气势,在前面远处还有低平的迎砂,这也是贵地的象征。风水学又把这四周的山与象征着地上前后左右四方位的神兽相联系,形成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环抱形态,这就是觅龙察砂的理想环境。

三、观水:但是有龙砂环绕的环境还不行,重要的还要观察水的状况。人的生命离不开水,尤其在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的中国,更把水视作福之所倚,财之所依,所以风水学中把观水视为比觅龙更为重要的内容。观水首先看水口,所谓水口即这个环境的水的入口处与出口处,在风水学看来:“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夫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则用不竭。”(《入山眼图说》)所以水来处要开敞,水去处宜封闭,这样才能留住财源。观水还要看水形。“洋朝汪汪,水格之富。湾环曲折,水格之贵。直流直去,下贱无比。”(《博山篇》论水)除水形外还得察看水的质量,这就是风水中的“寻龙认气,认气尝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其中贵,其色淡,其味辛,其气烈,主下贵。若酸涩,若发馊,不足论。”(《博山篇》论水)古人用眼、口、鼻检查水之色、味、气从而判断水质之优劣,而水质之优劣又直接关系到环境之生气。

四、点穴:就是决定人住的阳宅和葬地阴宅的位置。从上面所说觅龙、察砂、观水中实际上已经决定了穴的最佳所在环境。当然在具体确定一座阳宅、阴宅时还有许多风水讲究。

风水学中所说的理想环境应该是背靠祖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二山相辅,前景开扩,远处有案山相对;有水流自山间流来,呈曲折绕前方而去;四周之山最好有多层次,即青龙,白虎之外还有护山相拥,前方案山之外还有朝山相对;朝向最好座北向南;如此即形成一个四周有山环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良好地段。这样的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用现代科学观念来分析,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背山可以阻挡冬季寒风;前方开扩可以得到良好日照,可以接纳夏日凉风;四周山丘可以提供木材、燃料,山上植被既能保持水土防止山洪,也能形成适宜的小气候;流水既保证了生活与农田灌溉用水,又适宜水中养殖。

关于阴宅与阳宅,也是风水学中很重要的内容,尤其是阴宅,古代风水学著作中,专门论述阴宅的为数不少,其中以晋代郭璞所著《葬书》最著名,并被当作风水著作中之经典。《葬书》中提出:“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即将藏风得水方能获得生气作为选择阴宅的标准,这当然也是选择阳宅的标准。古人重阴宅的根本原因,是希望祖先遗骸得到生气,子孙就能受到荫佑,厚葬死人是为了活人。

清朝吴鼒所著《阳宅撮要》是专门讲阳宅的风水著作,据学者分析,此书集阳宅文献之大成,书中撮合了清以前许多部风水著作之要点,所以成为有关阳宅风水的重要著作。《阳宅撮要》从阳宅的选地、阳宅的外貌、间数、开门、天井直至室内的床位、灶位,室外的井、厕位置,以及宅内外的排水都有论述,内容相当齐全。

这些关于阳宅环境和形态的风水讲究实际上都是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映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利弊与得失,只不过用了风水语言来表达。

风水学的实际应用

风水学在中国乡村建筑中广泛应用的代表有浙江兰溪市的诸葛村、山西沁水县西文兴村、浙江武义县郭洞村等,但从小到大的各种风水建筑与符号则在广大乡村屡见不鲜。

风水学关于环境的选择,阳宅、阴宅的定点、定向,住房形态的分析等等论述与主张反映了实际生活的利弊,是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总结。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生态环境自然适合人的居住生活;住房选地当然应该尽量远离古墓、茅厕、妓院和屠宰场;住宅堂屋、天井的方整、明亮在实际使用和在视觉、心理上都会感到舒适。而且风水学往往还将这些经验经过整理,用形象和口语化的方式表达。正是这种表达方式才使风水学在广大百姓中有了基础,才使风水学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久行不衰。

但是风水学中确有大量的迷信于不科学的成分,其中表现得比较明显的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自然环境中的山、水道路和建筑的各种形态简单地与人间吉凶、福祸相联系,因而导引出违背实际的结论。例如环境中的山形,在《博山篇》和《论砂》中明确提出:“„„有尖射的,破透顶的,探出头的,身反向的,顺水走的,高压穴的,皆凶相也。”山对人之有利有害,取决于山脉所组成的环境,尽管有的因素也会从山的外貌形态上表现出来,但这些外貌绝说明不了诸多复杂的内容,当然更决定不了对人的吉凶祸福。到如今,这些被风水定为凶相的山,说不定正以它的“凶”相而被开发为吸引参观者的旅游区。

第二,风水学除了对环境进行选择以外,还有对环境进行改造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改造使环境由不利转为有利,能逢凶化吉,这也是风水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这种改造之法归纳起来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自然界的山、水、地势本身进行改造。例如遇到缺水或水势不佳的地区,则用开沟引水,挖湖、塘蓄水,筑堤坝拦水等办法取得宝贵的水;遇到不利的山则用山上植树,挖补山形以达到由凶化吉等等,这些主张和办法无疑都是有益的。第二种办法是采取象征性的办法,如水口建桥、造亭以锁住水源;村头筑塔建阁以保住文运,等等。恰恰是这类在风水中应用得十分广泛的方法却带有明显的非科学性。

我们在江南的许多农村的村头村口往往可以见到耸立于田间的宝塔,竖立于桥头路边的文昌阁。这些塔的形式与佛教塔相似但它们并非佛塔而是一种文峰塔。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实行很久,成了普通百姓通向仕途的唯一途径。一个村,一个世族,一个家庭之发迹不发迹,就看出了几个秀才、举人、进士,“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村里出读书人,中科举成了村里有无文运的标志。风水学正是看中这一点,提出了在村头建塔造阁的主张,文昌阁供奉的文昌帝君在神仙中是主管文运的,从佛教中借来形象显著而且具有神圣意义的佛塔,换以“文峰”之名也成了文运亨通的象征,所以这类塔也称为风水塔。它们有时和石桥、石亭、寺庙组合在一起,对一个村落,一个地区起着锁水口、留财源,兴文运,出人才的综合作用,它们成了风水中的一种符号,一种具有特点象征作用的符号。

塔与阁当然属大型符号,在村里,在房宅内外还有不少各种小型的符号,一所房舍当风水师测定朝向不吉,则一可将大门改变朝向,我们在农村有时见到住宅大门不直对街巷而有意保持一个斜度,其因皆由于风水。二可以在门前巷口的墙上立一条石,上刻“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此类“石敢当”可以镇鬼魔、压灾祸,成了百姓的图腾石,往往在村口、路边多能见到。另外在住宅里常见有画在大门、正梁或屋顶上的太极图像,图形显示一阴一阳,一虚一实,象征着旋转不已,生生不息。挂在大门上的照妖镜、铁叉、五色布以及各种符号文字,它们都以形象、色彩、内容起着纳福招财、去灾避祸的风水符号作用。

中国风水 篇6

本次群展以“风水·墨变”为名。“风水”来自悠久神秘的中国远古时代,是中国人对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宇宙变化规律的处理。作为中国人特有的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它是天人合一的场气万有观的集中体现,而当代艺术的开放维度使得这一主题更具面向未来的可能性。此次参展的艺术家贯穿了清晰的内在脉络和特点,他们的生活经历、学习和创作历程以及作品面貌与国际艺术舞台保持密切的交流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浓缩了“中国水墨”当今的发展境遇。

参展作品都在试图用新的方式探索中国水墨:王劼音老师的独特笔触展现的情怀;余友涵老师抽象的图像语言;郑在东老师表现的时空穿梭般的笔墨;陈心懋老师的人文情怀;蒋奇谷老师的实验性创作;陈九老师的风生“水”起的气韵;余启平老师的东方文化背景下的调侃;何赛邦老师细腻的线条处理;邬一名老师绘画中的朴实和本真;以及倪有鱼老师的艺术“洪流”。在当代语境下,这些作品以更具有精神表征的形态将“墨变”呈现出来。策展人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搭建起一个更为开放的对话平台,共同探讨中国笔墨如今所面对的误读,并催化其发展的再生。

最古老的美术馆和最年轻的国际艺术展《2016首届苏州文献展》即将于苏州拉开帷幕

由苏州美术馆、苏州市美术馆协会主办的2016首届苏州文献展(Suzhou Documents)将于8月中旬在苏州拉开帷幕。展览由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主任张晴和瑞士苏黎世约翰·雅各布斯博物馆馆长、第12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策展人罗格担任策展人。

展览主题为:“多重时间——苏州与另一种世界史(Histories of a Global Hub)”。展览于2016年8月14日至10月20日在苏州美术馆、苏州丝绸博物馆、颜文樑纪念馆、吴作人艺术馆、朴园、双塔等古城区核心艺术场馆举行。展览内容包涵2016首届苏州文献展主体展、“1937年吴中文献展”研究展(第一期)、近代苏州历史图像史料展(第一期)等,并结合展览邀请国内外学术大家举办2016首届苏州文献展学术座谈会。

颜文樑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就提出了响亮的愿景,他在《十年回顾》一文中写道,“发起画赛以竞进步,组织美会以资磋磨,创办美术馆以提倡社会文化,设立美术校以造就后起英秀……敝人等希望我山明水秀之苏州,成为世界美术之中心……”无疑,该展正是中国最古老的美术馆主办的最年轻的国际艺术展览,同时这也是一个让具有悠久历史的苏州与世界碰撞和交流的新契机,对于提升当今苏州城市地位、促进苏州整体的发展而言,意味深远。

像真的一样王风华眼中的同质化城市

2016年7月1日,上海市衡山路842号Jewelvary Art与台北Gallery J Chen 联手带来王风华个展“像真的一样”。画展集中呈现了艺术家的最新创作“隅境”系列,这一系列是艺术家对中国城市长期观察和思索之后的产物。

每一座城市因不同城市风景而显露出各自独具特色的面孔。然而今天的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在艺术家王风华看来却面临着同质化的命运。在艺术家绘画创作的十多年中,对于世界各地城市的造访,令他比生活于其中的人能更深刻感受到当下中国千城一面的现实。王风华以精巧的超写实主义绘画技巧和隐喻性的象征手法来传述自己对社会的观感和态度,墙壁、隔离带、玻璃幕墙、机场公路等令人无法辨认却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随处可见的元素成为了王风华艺术实践中新的关注焦点。这使绘画背后隐藏的壮阔后续力得以传递出来,即艺术家对于土地、拆迁、污染、城市扩张等一系列问题的忧虑。

“自我”从湮没到解放 从观照到表达龙美术馆“她们”国际女性特展开幕

2016年7月22日,由龙美术馆馆长王薇女士策展的“她们She:国际女性特展”在龙美术馆西岸馆盛大开幕。该展作为国内首次以古今中外优秀女性艺术家为主题的、具有历史回顾意义的展览,将呈现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104位女性艺术家,跨越10个世纪的优秀作品。展览分为四个部分:湮没的自我;解放的自我;观照的自我;表达的自我,旨在将女性视为一个整体,并讲述其历经古代的自我湮没,近现代的自我解放,当代的自我观照与自我表达,展现女性艺术家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与薄发于外的创造力。在之前的媒体见面会中,馆长还邀请了艺术家向京和丽莎·约斯卡瓦吉作为代表发言。

王薇表示,希望通过该展让更多人关注女性的艺术成就,理解女性情感世界,“女性远比男性承受更多的社会压力。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否,往往体现在女性是否接受教育和得到尊重。女性生存境遇和精神价值,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杆。我相信在人文主义色彩愈加浓郁的当今社会,本次展览是对所有人的一次提醒——了解她们已经实现的,关注她们正在实现的,推动她们希望实现的。”

“庞贝末日展”登陆环球港重现神秘古罗马文明

2016年7月8日,“庞贝末日”展登陆上海环球港,百余件展品带领观众进入古罗马庞贝的繁荣文明,而火山爆发焚城的毁灭瞬间也将重现在观众面前。展览由上海市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主办,上海西铁尚艺展览有限公司和韩国Siwall有限公司承办。庞贝,曾经煊赫一时的罗马古城,奢华的度假胜地,由于维苏威火山爆发,于公元79年突然被埋于地下。此次展览,揭开庞贝古城遗址的神秘面纱,观众仿佛置身其间,在探寻庞贝与周边城区往来活动轨迹的同时,亦能从展品中了解古城的居住文化,感受居民的日常生活。展览将于10月9日结束。

nlc202309090036

英国:为了留住参观者多看会儿画,六家博物馆特意举办了一场赝品展览游戏。七幅名画仿制品将藏于六家博物馆的七个展厅,等待目光锐利的游客找出它。该游戏还和英国 SKY 电视台的艺术频道合作,制作了一档名为 Fake! The Great Masterpiece Challenge 的电视节目。这项活动从 7 月 2 日开始, 8 月 1 日结束。十位入选者将参与最后的节目,获胜者将会获得价值 5000 英镑的英国名画复制品。

参加的博物馆包括爱丁堡的苏格兰国家肖像美术馆、卡迪夫国家博物馆、伦敦的市政厅画廊、曼切斯特画廊、 Lever 女士艺术画廊和利物浦的艺术画廊。博物馆想通过此举挑战它们的访客,让他们更为仔细地打量这些杰出艺术品的细节,包括一笔一画、纹理和颜色。而且博物馆希望电视能帮助他们吸引到更多新的访客。

荷兰:2016年7月,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新展——《在精神错乱的边缘》(On the Verge of Insanity)拉开帷幕。展览重点关注1890年梵高自杀前人生最后18个月所经历的极度痛苦的精神折磨,其中的一件重要展品是一把手枪。

展览试图寻找梵高为什么会割掉左耳、他的精神疾病的确切性质,以及最终导致他37岁时在巴黎附近的瓦兹河畔欧韦选择自杀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

小口径左轮手枪这件特别展品,大量推测认为这正是梵高结束生命时使用的武器。梵高在1890年7月27日开枪自杀后设法摇摇晃晃回到他居住的旅馆,30小时后离世。当时自杀使用的手枪并没有被找到。

1960年前后,一位农民在其位于欧韦的自家田地耕作时发现了一把锈迹斑斑、型号为a 7.0 mm Lefaucheux的袖珍型左轮手枪,这块田地正是梵高当年自杀事件发生地。

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荣获英国2016年度最佳博物馆奖。这一年度大奖旨在表彰全年中保持卓越想象力、创新精神和成就的机构。评委会表示,他们之所以选择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是因为博物馆在这一年中举办了多场颇具野心的大型展览,展开了对1600-1815展厅欧洲艺术和手工艺藏品的修复项目,并突破了访客数量历史纪录。去年,博物馆参观人数达390万人次,其官方网站还吸引了1450万人次浏览者,博物馆会员增至9万人,为创立164年以来最高。英国艺术基金会和该奖项主席史蒂芬·德查(Stephen Deuchar)表示:“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表现令人欣慰。博物馆近期举办的从‘亚历山大·麦昆’到‘印度织物’的展览、以及1600-1815展厅的重新开放,这些出众的成绩既带来娱乐性又富有挑战,不失当代学术性同时吸引了大量英国观众。”

美国:至今已有111年历史的纽约中央艺术用品商店(Central Art Supply)将在今年夏天结束后停业关闭。这间位于纽约第三大街62号的商铺由斯坦伯格(Steinberg)家族于1905年成立,商铺所在建筑目前已被出售。斯坦伯格家族将打折销售所有剩余商品,甚至可能出售其知识产权。

中央艺术用品商店的网站上仍保留着为艺术家提供一切所需的愿景:“很简单,如果您在这里找不到,说明它不存在。如果它不存在,我们愿为您打造。”而在商店的一篇博客中则写道:“在过去的111年中,我们出色的顾客——从初出茅庐的艺术学院学生到现代艺术大师 —— 令商店的存在变得尤为独特,也使我们的员工备感荣幸。”

西班牙:西班牙最高法院民事法庭于6月驳回卡拉-萨尔瓦多·达利基金会(Gala-Salvador Dalí Foundation)针对巴塞罗那展览制作公司Faber Gotic的上诉请求,理由是基金会诉后者侵犯艺术家形象一案无实际法律依据。

达利基金会原本于巴塞罗那地方法院对Faber Gotic提起诉讼,认为其在巴塞罗那皇家艺术之家举办的达利雕塑展未经授权因商业目的使用达利的名字和形象,侵犯了基金会的商标、知识产权和艺术家形象权。但地方法院判基金会败诉,基金会因不服判决向高院提起诉讼,而高院支持了巴塞罗那地方法院的判决,并表示基金会并非旨在保护艺术家的遗产,而是试图从中谋利。高院同时指出,1982年,达利曾立愿指定西班牙作为国家,是其所有遗产、权利和艺术创作的唯一和免费继承人。一年后,达利成立基金会,指定基金会保护和捍卫他的艺术、文化和知识产权。尽管国家将所有的权利出让给了基金会,但这并不意味它有权保护艺术家形象。而且,从法律上来说,艺术家基本的个人权利已经随着艺术家去世而不复存在,其个人形象权的说法也就随之失效了。

日本:东京森美术馆首席策展人片冈真実(Mami Kataoka)将担任第21届悉尼双年展艺术总监,她将成为该展自1973年创立以来任命的首位亚洲艺术总监。片冈真実曾是第20届悉尼双年展国际顾问团成员之一。在森美术馆任职期间,她曾策划“六本木岔口”(Roppongi Crossing,2004、2013)、“感知自然:日本的自然感知力”(Sensing Nature: Perception of Nature in Japan,2010)等大型群展,还曾策划有关小沢刚(Tsuyoshi Ozawa)、艾未未、李昢(Lee Bul)、会田诚(Makoto Aida)等亚洲艺术家的回顾展。片冈真実目前是国际现当代美术馆协会(CIMAM)董事会成员、古根海姆美术馆亚洲艺术委员会成员、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顾问。“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双年展在过去四十多年中在将国际当代艺术、艺术家和策展人带到澳大利亚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期待在此届双年展中与优秀的澳大利亚和国际艺术家合作,就澳大利亚历史、多元社群和语境展开深入讨论。”

澳大利亚: 一名奇葩艺术家本·布彻(Ben Butcher)近日溜进位于墨尔本的维州国立美术馆,私自将其一幅名为《自我实现(Self-Fulfillment)》的作品挂在了墙上。布彻称,这幅作品尺寸很小,才能够藏在背包里偷带进美术馆。他表示,自己进入美术馆做准备时差点被一个保安发现,但他很快就把作品挂上了墙。而这幅偷偷挂到美术馆墙上的作品画的正是“布彻自己正在往墙上摆放画作”。布彻还在作品旁边贴上标签对这幅画进行了诠释:“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独断的文化机构不再是传播创意的唯一途径。以前只有少数特权阶层能够接触的媒介,现在普罗大众都能接触到。人们也可以直接采取行动和自行发布,这是从前无法实现的。在《自我实现》这幅作品中,艺术家决定自己把作品挂在维州国家美术馆展览,让参观的民众欣喜不已。”

美国:位于华盛顿的国家建筑博物馆今夏创造了一种消夏新模式——推出了由大大小小30多块“冰山”组成的冰川景观。这个美丽的海地冰川世界跨越了整个博物馆大厅,作为充满创造性的博物馆夏季派对的一部分,装置作品《冰山》于7月2日至9月5日向公众开放。

细看“冰山”是用透明可重复使用的绿色建筑住宅材料聚碳酸酯板组成的五面体和八面体,有5米至17米高,而海则是一个蓝色的大网。“冰”有的在地面,有的甚至悬挂在天花板上,作品总面积约12540平方英尺(1165平方米)。

《冰山》这件作品由致力于城市设计、景观建筑和公共环境的James Corner Field公司设计完成,公司总部位于纽约。其著名的建筑作品有纽约的高铁和圣塔莫尼卡的Tongva公园的设计。James Corner Field?公司此次是第二次受邀国家建筑博物馆,去年曾在馆内打造了热门的海滨装置,两个月内共吸引了18万观众前来体验。

中国风水 篇7

关键词:风水地理,SWOT分析法,自然环境

风水地理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被正式作为一门现代学科来看待的时间是较短的。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 风水地理凸显出了其独有的价值和魅力, 并将地理学本身的科学性与风水的独特性相耦合, 具有现实的研究意义。某种程度上风水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其发展的前景还是相对光明的, 且国内外不少大学已经将风水地理课程设为一门必修课程。诸多学者已经对风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浅不一的研究, 然而对风水地理的发展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中国风水地理发展进行分析, 以明辨其发展态势, 梳理其发展思路。

1 SWOT分析法与风水地理概况

1. 1 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是在20 世纪80 年代初由韦里克教授提出来的, 也被称为态势分析法[1]。通过构建SWOT矩阵, SWOT分析法能够比较系统准确的分析被研究对象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在经过对研究对象系统的分析后, SWOT分析法可以给研究对象的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SWOT分析法被提出后广泛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和营销战略的制定上, 并且在20 世纪90 年代传入我国, 被国内众多学者研究并且被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应用于相关的领域。

大部分运用SWOT分析法的学者缺少大数据支撑的定量分析。SWOT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定性分析以及参与者的业务能力和专门知识水平, 这显然有很大的局限性[2]。

1. 2 风水地理概况

从时间轴的纵向角度来看, 风水地理的发展可谓是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风水地理发展分为开始萌芽, 理论体系形成, 流派的诞生以及走向鼎盛。清末民国初作为风水地理发展由鼎盛走向衰落的重要时间节点。民国建立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这段时间里, 从政府学者到普通百姓, 整个社会主流将风水地理看作是封建迷信, 愚昧无知的代表, 其发展一度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直到改革开放的到来, 风水地理的发展才又迎来了新的契机, 重新呈现出复苏的态势。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使人地关系呈现出紧张的状态, 最终引发了全球生态危机。在生态危机面前, 国外学者深刻的认识到了风水中合理科学的成分, 因此在国外掀起了风水研究的热潮, 这无疑也为中国风水地理的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国内的诸多学者因此也开始了风水地理的研究, 不少学者有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和台湾汉宝德教授, 在这方面均拿出了比较有分量的研究成果[3]。

从研究内容范围的横向角度来看, 风水地理, 它兼有风俗、科学和迷信, 是三者的综合体[4]。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但是诸多学者在对其内容进行研究的时候往往只从其科学性进行研究, 而忽视其本身所具有的风俗和迷信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只有对风水地理进行全面的研究了解其自身的劣势, 才能更好的为中国风水地理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建议。全面研究并不是保留风水地理中的迷信色彩, 而是为了让学者们更加全面理性的认识风水地理。

2 风水地理发展SWOT分析

2. 1 优势与机遇分析

1) 优势分析。其一, 研究内容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风水地理在研究内容上不是中国古代风水与西方地理学思想的简单叠加, 而是以东方特色的风水思辨思想和现代地理学的定量分析法作为基础, 糅合诸多相关学科的相关思想, 并且糅合的相关思想都是经得住科学推敲的。比如风水地理中天人合一的人地思想, 季羡林先生指出: 天人合一是东方思维模式最高最完整的体现, 天人关系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在承认整体概念和普遍联系的基础上, 强调人与自然合为一个整体, 构成天—地—人一体的理念模式[5]。研究内容上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特点使风水地理能够以相对全面的视角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充分考虑现实情况的复杂性, 有利于避免单一学科知识的结构性限制。其二, 研究论题和现实紧密结合[6]。现代风水地理的研究论题和建筑与设计、城市与规划、园林与景观和村落与住宅息息相关。并且其研究的结果能够真正的应用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 成为一定的社会生产力。

2) 机遇分析。在生产力较古代更为发达的今天, 紧张的生活节奏, 严重的环境污染, 快速的人口膨胀, 巨大的身心压力, 使人们越来越远离大自然。人类作为环境的产物, 在当前的大背景下, 内心是更加渴望回归自然, 亲近自然。恰恰风水地理的思想能够指导人们如何认识自然, 了解自然, 利用自然, 适应自然, 实现人与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同时, 风水地理对当今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旅游开发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7]。所以在当前的大背景下, 虽然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缺陷, 但是风水地理发展还是有一定机遇的。

2. 2 劣势与挑战分析

1) 劣势分析。其一, 当代风水地理的应用性研究虽然加强但是力度仍然不够。进行风水地理研究的相关学者, 对风水地理的理论研究和风水地理的历史性研究要远远超过对其应用性的研究。风水地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对其应用性研究的不足, 是风水地理自身发展的一个致命的劣势。其二, 认知上, 很多人简单的认为风水地理只是中国传统风水与现代地理学简单的叠加, 并没有深刻系统的认识到其中的奥妙。认知上的偏差对风水地理未来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其三, 从事风水地理研究的相关人员大部分只是单一的从自身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 而忽略了风水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 风水地理是一门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都很高的边缘学科, 要求从事风水地理研究的人员具有广阔的知识背景。

2) 挑战分析。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对其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工业文明乃至信息文明的今天, 生产力和社会组织形势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有的风水地理理论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否祛除自身原有的痼疾并且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对风水理论和实践进行创新是当代风水发展的关键。重视直观体验, 整体把握; 但定性结论偏于模糊, 定量分析也远远不够[8]的风水地理学能否在大数据的时代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环境是风水地理学所必须要考虑的又一个重大挑战。

3 发展建议与展望

现代风水地理学必须以现代科学为基础, 摈弃封建迷信和伪科学思想。并且引入相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方法、技术, 从定性研究走向实证研究, 从传统风水地理学走向现代风水地理学[9]。现代风水地理学应向实用化及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在保留传统风水思想的合理成分下, 以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为支撑, 并且揉入相关的美学、建筑学、生态学、伦理学的理论, 充分借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技术支持, 最终形成新的理论体系。现代风水理论体系的形成将会与时俱进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慧, 孙世群.SWOT分析法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1 (2) :31-32.

[2]刘振峰, 刘阁.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国航运企业SWOT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9 (11) :18-19.

[3]胡义成.风水包含着科学成分——国内外风水研究述评[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33-35.

[4]杨文衡.论风水的地理学基础[J].自然科学研究史, 1992 (4) :367-375.

[5]季羡林.人文地理学和天人合一思想[A].人文地理笔谈——自然、文化、人地关系[C].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13-14.

[6]韦宝畏.近十年国内建筑学与风水相关诸方面研究述评[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25-27.

[7]谢北川.风水民俗的地理科学性探讨[D].重庆:西南大学, 2014.

[8]王三北.从风水的视角看古代人居环境的选择[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2) :49-51.

中国风水 篇8

(一)

观点决定策划。小区的风水策划, 笔者以为, 应遵循风水之以下一般理论, 或者说是观点吧。

1.万物皆“气”观。万物皆为“气”, 是风水之最一般的观点。关于这一观点, 笔者在《关于财路若干问题的思考与探讨》一文 (详见《中华建设》杂志2012年第11期) 中, 有如下论述:“风水学认为, 万物皆为气。气, 清者为天, 九星生焉;浊者为地, 山、川、陆、水存焉。地载万物, 始有人出。于是天、地、人便构成了风水的三要素。九星运转以成时空、方位, 山、川、陆、水变幻以成形势、峦头。人们为了生存、繁衍、发展、宜居, 认识天地、顺应天地、利用天地、改善天地、于是便有了风水, 便有了风水学上的时空 (理气) 方位、形势峦头两家。风水学实际上是人类为求生存、求繁衍、求发展、求宜居而逐渐认识天地、顺应天地、利用天地、改善天地的一门学问。风水学中所谓的天、地,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 指的就是自然环境。风水学将其归结为‘气’, 虽不乏唯心、迷信色彩, 但风水学是一门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却是不争的事实。”万物皆为“气”, 小区无论域大域小、量多量少, 总是为“气”, 总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 其风水策划, 总是离不开“万物皆为‘气’”这个风水观。

2.太极层次观。风水学认为, 空间无论大小, 万物无论俊丑, 事体无论巨细, 均是“一太极”。“物物皆太极”, “其大无外, 其小无内”, “一物从来有一身, 一身自有一乾坤”。宇宙是一太极, 地球是一太极, 一个国家是一太极, 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村庄、一个机关、一个庭院、一个工厂、一个学校、一个企业、一个小区、一个楼盘、一幢建筑、一个住宅、一个房间、一个办公室是一太极, 一物、一山、一水、一路, 乃至一幅画、一个图形……均是一太极。太极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太极不分大小, 只是层次不同而已。

太极有三个基本的观点:一是太极中心观。因此, 风水上有时把太极点作为一个空间的中心来看;二是太极的平衡观, 即太极的四面端正、八方圆满观。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贵在八方圆满, 四面端正, 不能一方一面有缺。一方一面有缺, 就无所谓八卦, 亦无所谓太极。八卦八方各有类象。八卦一方一面有缺, 不圆满、不端正, 则类象之人、之事、之物就会留下隐患。以乾位为例, 太极如乾位空亡, 其类象之一为男主人, 隐患就可能应验在男主人身上。其余各“位”类推, 其它类象之事、之物亦类推。关于这方位的内容, 笔者在《端正圆满, 均衡界定, 四平八稳吉祥宅——28形煞之缺角煞化解及八卦初探》一文 (详见《中华建设》杂志2011年第3期) 中已有提及, 有兴趣的读者, 可以参考;三是太极空间观, 即太极的方位观。前已述太极衍生八卦, 八卦者, 八方也。其空间方位自现矣。

物物皆太极, 小区亦为一太极, 楼房亦为一太极, 小区物物皆太极, 就要运用太极三个基本观点, 来策划, 来布局。

3.场气泛存观。万物皆为气, 物物皆太极, 太极亦为气, 一太极为一气场, 气场之气即为一太极之场气, 场气广泛存在。场气广泛存在, 既为风水学之基本观点, 也为现代科学所证明。宇宙有宇宙之场气, 地球有地球之场气, 城市有城市之场气, 建筑物有建筑物之场气, 植物有植物之场气, 人体亦有人体之场气, 不同场气无不相互作用着, 故场气宜纯宜清, 宜位位生来, 不宜混, 不宜杂。若干建筑物组成的建筑群, 气若不清、不纯, 不是位位生来, 或因排列不当而发生吉凶裂变, 就会影响居住之人。据说某地有一建筑群为行列六排布局, 居住状况很差, 灾病横生, 难明原因, 后经一风水师实地勘察, 原来该建筑组团呈太极六十四卦之山地剥卦, 卦象雷雨、腐烂, 阳消阴长, 卦象凶, 场气不佳, 后经调整, 使排列变成山雷颐卦, 居民的健康和经济状况始出现好转。此例, 对我们小区的风水策划, 无疑是一警示。

4.气从形导观。也叫场气随形观, 场气形导观。“气”无形、无状、无边、无际、无时、无空、无色、无味, 从本源上来说, 气亦无吉, 无凶, 但气入太极, 因太极之有形而有形, 因太极之有状而有状, 因太极之有边而有边, 因太极之有际而有际, 因太极之有时而有时, 因太极之有空间而有空间, 因太极之有色而有色, 因太极之有味而有味, 因太极之吉而吉, 因太极之凶而凶。气之运行, 从虚处来, 到实处止。实者, 有形、有边、有际、有色、有味、有凶、有吉之物也。气随实处之形而行, 如遇直冲之路, 便依直冲之路而行, 便为冲煞;如遇乱砾尖石之地, 就依乱砾尖石之形而形, 便为廉贞煞;如遇间隙过小之两高楼相间之缝隙, 则沿实墙之形而行形成天斩煞………风水中之形煞, 无不是“气”因太极之形而形, 因形而行, 因凶而凶而致。气之运行, 从高处来, 向低处去, 同一路冲之煞, 为什么由高处直冲低处, 比平路直冲, 煞害要大, 是因为由高处冲低处与平路直冲叠加之故。诸如此类之问题, 都是我们在一小区风水策划中, 要予以高度重现的。

5.阴阳互根观。万物皆为气, 气分阴阳, 这是风水学之基本常识。阴阳既对立又统一, 相反相成, 相互作用, “无阳则阴无以生, 无阴则阳无以化”, 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阴根于阳, 孤阴不生;阳根于阴, 独阳不长, 任何一方如果失掉对另一方的依存, 就无什么阴阳可言。冈埠之地, 冈为阴, 埠为阳;平阳之地, 凸为阳, 凹为阴, 楼宇之间, 间距太小, 阴气重矣;房宅屋内, 四面皆窗, 阳气盛矣。“重矣”、“盛矣”, 皆失其根, 不吉矣。小区风水策划当然要注意这些了。

6.五行平衡观。气, 清者为天, 浊者为地, 地生万物。依风水学的观点, 组成万物的物质基础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由这一观点衍生, 可得出风水学中与之相辅相成的另一观点:即世间万事、万物 (包括空间) 都有各自的五行属性。具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的万事、万物 (包括空间) 相处于不同层次的太极, 就会产生生、克、制、化、泄五种关系。使强的一行变弱, 使弱的一行变强, 最终达到和谐相处, 这就是五行的平衡观。五行平衡为吉、失衡为凶。一部中华风水史, 无时无处不体现出阴阳互补、五行平衡。小区作为一太极, 其风水策划之目的, 就是求阴阳之相反相成、五行之平衡。

7.有情为吉观。山朝形正景明, 水绕澄清缓平, 风水谓之“有情”。有情为吉, 否则为凶。关于这个问题, 笔者在《有情才是真风水》 (详见《中华建筑》杂志2011年第7期) 、《四灵风水与宜居环境》 (详见《中华建设》杂志2011年第1期) 、《谈风说水话流派》 (详见《中华建设》杂志2013年第9期) 等文中, 均有比较详细的论述, 本文不予展开。

中国风水 篇9

对比中西方的思想, 可以发现:西方人向来重视人类自身的力量, 他们强调的是“人定胜天”;而东方的文明古国——中国, 却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强调“天人合一”。例如, 在建筑材料上, 西方人常用的是砖石结构, 属于砖石系统;而中国的古建筑常用的建筑材料却是木头。从建筑材料的差异上可以看出:西方人追求的是征服自然——他们的材料强调的是永恒;中国人常用的木头却是来源广泛的树木, 可以看出他们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此外, 二者在园林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区别。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为人的生存创造良好环境的风水理论正是在这样的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 强调“天人合一”的环境中产生的。

一、风水与巫术

事物有其存在的历史价值和原因, 有积极的一面, 亦有消极的一面, 风水术也不例外。风水学的主要目的, 是要把不理想的地形改成吉祥的地形, 以形成一个局部小气候, 创造优良的生存环境, 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风水的实质, 就是如何有效的利用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 以达到两者相平衡、相协调, 从而达到保护自然, 使建筑和自然相融合的目的。

如前所述的局部小气候, 其有利的选址模式, 可比喻为“穴”, 其一般是三面或四面环山, 地势北高南低, 背阴向阳的内敛型盆地或台地, 甚至经人工改造的地形, 都可以归纳到此种模式。这种模式, 被认为是“藏风聚气”, 利于生态的最佳风水格局, 论曰:“内气萌生, 外气成形, 内外相乘, 风水自成”, 注曰:“内气萌生, 言穴暖而生万物也;外气成形, 言山川融结而成形象也。生气萌于内, 外象成于外, 实相乘也。”再如, 地方病与水土、地形地貌及地质构成关系。

古代文人也对风水有所倚重, 这里不妨引述几阕古代文人的有关风水的诗作。

如, 谢灵运《山居赋》:“抗北顶以葺馆, 瞰南峰以启轩。罗曾崖于户里, 列镜澜于窗前。因丹霞以赤眉, 附碧云以翠椽。视奔星之俯驰, 顾飞埃之未牵。”

再如杨万里《东园醉望暮山》:“我居北山下, 南山横我前。北山似环抱, 南山如髻鬟。怀抱冬独暖, 髻鬟春最先。松卷沐初静, 山葩插更妍。我来犹斜阳, 我望忽夕烟。一望便应去, 不合久凭栏。山意本自惜, 如何许人看。急将白锦障, 小隔青鬓颜。近翠成远淡, 缥缈天外仙。谁知奇绝处, 正在有无间。顷刻万姿态, 可玩不可传。”

风水实际上是地理学、景观学、生态学、气象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从这一点出发, 我们至少可以从风水理论的一些合理性的东西中, 发掘出某些适合于现代建筑设计和规划的理论。现在重新研究分析它的思想内容和它考虑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 仍然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综合以上各例, 可以看出风水实质上是一门内涵丰富, 综合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无论在理论或实践方面, 均有很强的使用性, 其吸收融会了古代科学、哲学、美学等各方面的众多智慧, 较之迷信、巫术, 其科学性当不言而喻。然一些“巫医”之士却曲解了其中的科学内涵, 嗤之为纯粹的巫术, 以致阻碍了其正常的发展。客观地讲, 风水理论不乏迷信色彩, 但在一定程度上, 其还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 是以实用性为目的的, 否则其不可能沿传至今而不衰败, 更有现代的西方文人学者开始研究它。

二、对“风水”的正义

(一) 风水的起源问题

从黄淮平原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农业文明, 人们的生活、耕作与天地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这种天、人间的关系, 并不局限于克服自然界的影响, 进行再创造, 而是逐渐地产生了对天地间万物的信仰和向大自然学习的态度, 正是基于此种观念, 便产生了中国人的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而风水理论, 就是这种思想观念的代表, 或者也可以说它是中国人对于自然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模式。

风水概念起源很早, 据说伏羲时期就有了萌芽, 至少在《诗经》、《仪礼》、《周礼》、《孝经》里, 以及选择住宅和墓地的卜筮术与相地术中可以看到。早在先秦就有相宅活动。春秋时, 《尚书》中有:“成王在丰, 欲宅邑, 使召公先相宅。”的记载。至汉朝, 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孝武帝时聚会占家问之, 某日可取乎?……堪舆家曰不可”的记载。到明朝时, 大军事家, 也是堪舆名家, 《郁离子》的作者刘基, 在一次南游中行至大屿山一带, 曾发感言:“奇哉大屿山, 日后定可富甲天下! (大屿山, 即香港第二大岛。) ”而今事实证明了他的推断。在我们对他精湛的堪舆造诣所折服的同时, 也不得不惊叹堪舆这门学术的神妙!

那么何为堪舆?《淮南子》中有:“堪, 天道也;舆, 地道也。”堪即天, 舆即地, 堪舆学即天地之学。它是以河图洛书为基础, 结合八卦九星和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 把天道运行和地气流转以及人在其中, 完整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套特殊的理论体系, 从而推断或改变人的吉凶祸福, 寿夭穷通。因此堪舆 (风水) 与人之命运休戚相关。

从之所以叫风水上又可以看得出, 风和水在整个堪舆界学术理论中的重要性。其实, 研究风和水的根本目的, 是为了研究“气”。《皇帝内经》曰:“气者, 人之根本;宅者, 阴阳之枢纽, 人伦之轨模, 顺之则亨, 逆之则否。”《易经》曰:“星宿带动天气, 山川带动地气, 天气为阳, 地气为阴, 阴阳交泰, 天地氤氲, 万物滋生。”因此, 可以看出气对人的重要性。但为什么要研究风水呢?其实, 气与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古书载:气乘风则散, 界水而止。古人聚之使不散, 行之使有止, 故谓之风水。又说:“无水则风到而气散, 有水则气止而风无, 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 以藏风之地为次等。”《水龙经》也有“水飞走则生气散, 水融注则内气聚”, “未看山时先看水, 有山无水休寻地”等等, 都说明了风和水的重要性。周朝时, 风水术得以较大发展, 但正式的记载始于汉代, 而至六朝时代, 风水理论的哲学基础又进一步得到稳固和发展。

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风水书, 是晋代郭璞所著《葬经》。其主题是“得风藏水”, “风水”一词, 即源于此。唐时的高官杨筠松, 为了打败蛮人, 著有风水书《灭蛮经》, 在当时广为流传。其退官后, 又试图以风水术来解救百姓的贫困与疾病。

(二) “风水”相关典故考略

风水术源远流长, 历代沿革, 因而有不少别称, 除称“风水”外, 如堪舆、卜宅、相宅、图宅、青乌、阴阳、青囊、形法、地理、山水之术等。这里仅就常用的风水、堪舆、阴阳称谓, 略作介绍。

1. 风水

现今所称“风水”, 一般认为出自郭璞所撰《葬经》, 谓:“气乘风则散, 界水则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 使之行有止, 故谓之风水。得水为上, 藏风次之”, 又有:“深浅得藏, 风水自成”。《葬经》简明概括了风水选择的标准为:“来积止聚, 冲阴和阳, 土厚水深, 郁草茂林”, 等。

较早的《青乌先生葬经》, 亦有“风水”之称。云:“内气萌生, 外气成形, 内外相乘, 风水自成”。注曰:“内气萌生, 言穴暖而生万物也;外气成形, 言山川融结而成像也。生气萌于内, 形象成于外, 实相乘也”。

明代乔项的《风水辨》解释“风水”, 谓:“所谓风者, 取其山势之藏纳, 土色之坚厚, 不冲冒四面之风与无所谓地风者也。所谓水者, 取其地势之高燥, 无使水近夫三肤而已;若水势曲屈而环向之, 又其第二意也。”

及至明代, 又有徐善继、徐善述在《地理人子须知》中综合了前人的论说:“地理家以风水二字喝其名者, 即郭氏所谓葬者乘生气也。而生气何以察之?曰, 气之来, 有水以导之;气之止, 有水以界之;气之聚, 无风以散之。故曰要得水, 要藏风。又曰, 气乃水之母, 有气斯有水;又曰, 噫气惟能散生气;又曰外气横形, 内气止生;又曰得水为上, 藏风次之;皆言风与水所以察生气之来止聚云耳。总而言之, 无风则气聚, 得水则气融, 此所以有风水之名。循名思义, 风水之法无余蕴矣。”

2. 堪舆

堪舆是风水的主要别称之一。就目前所知, 最早当在汉代前期淮南王刘安主持门客所著《淮南子》, 即《淮南鸿烈》第三卷《天文训》中, 云:“堪舆徐行, 雄以音知雌。”结合全文, 是说天地运行之道, 致月令有阴阳变化;有相冲克之时, 亦有和合之时, 前者凶, 后者吉。

在司马迁所著《史记》中, 有《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言及其时卜筮者流有:“孝武帝时, 聚会占家问之:某日可娶妇乎?五行家曰可, 堪舆家曰不可……”司马迁言, 自古有卜筮者, 而“今大卜者, 必法天地, 象四时, 顺于仁义, 分策定卦, 旋式正基, 然后言天地之利害, 事之成败”。

东汉时的许慎:“堪, 天道;舆, 地道”, 则堪舆是谓天地之道也。最早及至三国时期魏人孟康, 堪舆一词的释义才与风水产生直接的联系。曰:“堪舆, 神名, 造《图宅书》者。”见于颜师古注《汉书·杨雄传》中《甘泉赋》“堪舆”句所引述者。颜师古比较了孟康的说法, 评述道“张说是也”。孟康之说, 引自何处, 尚无从知晓, 但考证汉时风水的有关术书, 确有《图宅书》或《图宅术》之类, 可见孟康之说, 实出汉代堪舆家所言, 而非其杜撰。

3. 阴阳

“阴阳”一词, 最早见于唐宋, 如《旧唐书·吕才传》:“太宗以阴阳书近代以来渐致讹伪……遂命才与学者十余人共加刊正。”又如南宋朱程綦《三柳轩杂记》:“阴阳家为磁石引针定南北, 每有子午丙壬之理。”但在更多场合, 阴阳概指择时辨方, 占卜吉凶之术。事涉风水也称阴阳, 到元代后才较为流行。

三、风水格局的空间构成

风水学的内容, 旨在选择与创造一个优良的空间境地, 即为死者选择一个优良的墓地环境, 为生者创造一个优良的生存环境。客观地讲, 一个居住点的发展及经营, 受到诸如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其客观规律, 并不都可以纳入到或符合“风水”的理想模式, 有时即使符合了理想的风水模式, 也不见得就都能产生风水所谓的吉凶祸福的良好效果。本文即以风水中的理想人居模式进行讨论, 以共同好参考。

(一) 风水格局与生态环境

负阴抱阳, 背山面水, 这是风水观念中宅、村、城镇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基本格局。

所谓负阴抱阳, 即基址后面有主峰来龙山, 左右有次峰或岗埠的左辅右弼山, 或称为青龙、白虎砂山, 山上要保持丰茂植被;前面有月牙形的池塘[宅、村的情况下]或弯曲的水流[村镇、城市];水的对面还有一个对景山——案山;轴线方向最好是坐北朝南。但只要符合这套格局, 轴线是其他方向有时也是可以的。基址正好处于这个山环水抱的中央, 地势平坦而有一定的坡度。这样, 就形成了一个背山面水的基本格局。具体来说, 理想的风水格局应具备以下的形式, 名称及相应位置如下:

(二) 风水格局的空间构成

中国人自古以来在选址及居住环境方面就有采用封闭空间的传统, 为了加强封闭性, 还往往采取多种封闭的方法。如四合院就是一个围合的封闭空间;多进庭院住宅又加强了封闭的层次。里坊又用围墙把许多庭院住宅封闭起来, 作为城市也是一样, 从城市中央的衙署院[或都城的宫城]到内城再到廓城, 也是环环相套的多重封闭空间。而村镇或城市的外围, 按照风水格局, 基址后方是以主山为屏障, 山势向左右延伸到青龙、白虎山, 成左右肩臂之势, 遂将后方及左右方围合;基址前方有案山遮挡, 连同左余脉, 亦将前方封闭, 剩下水流的缺口, 又有水口山把守, 这就形成了第一道封闭圈。如果在这道封闭圈之外还有主山后的少祖山及祖山, 青龙、白虎山之侧的护山、案山之外的朝山。这就形成了第二道封闭圈。可以说, 风水格局是在封闭的人为建筑环境之外的又一层天然的封闭环境。它的空间构成的基本模式见图2。

四、浅释某校江宁校区的规划与风水

该校江宁校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愚于建筑风水文化, 实属外行, 兹不揣浅陋, 仅以该校区为例, 浅释其中的风水格局, 以供同行参考。

如前所述, 一个居住点的发展、经营的好坏, 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并不一定都能纳入到风水的理想格局中来。有时即使符合风水中的理想境地, 也未必能取得良好效果。校园中的建筑, 数量较多, 面积较大。故应当以风水说中“最佳村址的选择”而讨论。

理想的风水格局可以概括为“左青龙, 右白虎, 前朱丹, 后玄武”。《阳宅十书·宅外形第一》解释为:“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 谓之白虎;前有污池, 谓之朱雀;后有丘陵, 谓之玄武, 为最贵地。”

该校区的外部空间格局中, 其左有梁台河, 右为一岗埠, 此格局与理想格局虽有出入, 但亦较为理想。风水理论认为, “吉地不可无水”、“风水之法, 得水为上”、“地理之道, 山水而已”。梁台河为秦淮河的一个分支, 秦淮河水流经此处, 向北有一分支, 其水沿梁台河河口缓缓流入河内, 河床曲而有情, 在校前岗埠的东南方向分成两支, 一支北流, 直达校区侧面。所谓“水飞走则生气散, 水融注则内气聚”。所谓“曲而有情”, 强调的是水自远处而来, 沿弯曲的河流缓缓流淌, 避免了直冲直撞, 使得气清而柔和。

右侧与前方的岗埠, 其高度较小, 但二者之势却端而有情。尤其前方的岗埠, 谓之案山, 其意象重在空间心理的感受上:“穴前无山, 则一望无际为前空”, “易野一望无际, 有近案则易野之气为之一收。”

东南方向的赤山, 为一火山, 至今已有多年未再喷发。笔者曾实地考察此山。山上植物茂盛, 但山顶部分不太理想, 其上植被较少, 自远处观之, 山体苍翠, 但山顶光秃, 所谓“紫气如盖, 苍烟若浮, 云蒸蔼蔼, 四时弥留;皮无崩蚀, 色泽油油, 草木茂盛, 流泉甘冽, 土香而腻, 石润而明, 如是者, 气方也未休”, 由此观之, 此山实则不太理想。其山形不雅, 山顶平秃, 自校内观之, 不能形成平稳的视觉感, 若在其上偏左位置镇以宝塔, 植树于其上, 或许可改善此格局。

至于“玄武”位置, 尚有青龙山森林公园与之呼应, 园内有山有水, 树木茂盛。

五、结语

建筑风水文化 篇10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人文环境风水研究院是拟承担国家级建筑风水选址、规划、咨询的学术研究机构。建筑风水文化栏目是由本院易学哲学家、环境地理学教授、建筑文化学者共同原创撰写,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原则下,围绕建筑风水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阐发其基本理论、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

古往今来建筑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并没有脱离时代特征,而是明体以达用。如今奇奇怪怪的建筑理念已远离大道,如何在现代的历史条件下继承这种明体以达用的精神,让建筑文化的原生态风水学赋予建筑之灵魂、环境之绿色,人文之昌明,生命之福禄,代表中国文化之瑰宝走向世界,将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人文环境风水研究院任重而道远,建筑风水文化的创刊,旨在正本清源、名正言顺和传承创新中发挥正能量作用。“乾元用九,天下治;坤元用六,利永贞。”建筑风水文化与大道之源的《周易》和智慧之海的《易学》早已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扎下深厚根基,捍卫我中华民族不断繁衍壮大、平安生息,安然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与园林景观设计 篇11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风水理论;园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G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98-2

0 引言

园林景观的具体设计包含诸多因素影响。其中能够将其具体划分为不同的内容,通常包括场地环境选择、硬质景观设计以及软质景观设计。与此同时,我国的传统园林景观发展至今,其中的风水因素也在不断融入其中,在整体上也将决定一个地区的园林景观的具体设计风格与地理位置的选择,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主要思考方向之一。风水也可以看做是相地术,代表着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从“风水”二字的字面意思来讲,并不是风与水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山水之术,在我国的住宅建造与园林建造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一概念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化概念。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通过相关理论的运算,对建筑选取最为合适的位置,并将景观建设完善。因此,将风水与园林设计工作进行细致具体的研究也将对我国的整体园林设计水平有重要的影响。

1 中国风水理论的基本内容

我国最基本的风水理论是从字面上为出发点进行探究的。其中对“风水”一词的解释可将其分为“风”“水”两个具体的方面。在这一门知识学科之内,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如天文地理、环境气象、生态平衡等等。在很多的情况下,对建筑学的理论也有较强的渗透,通过多种知识的融合使其形成了一门复杂细致具体的独立性知识体系[1]。从很多的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风水上的深入分析探究,如生肖、五行等。中国的风水概念在最早是起源于夏朝的。通过阳光方向的关系不同,使物体的向阳面呈“阳”,背阴面为“阴”,也就形成了阴阳概念。在很多的自然环境中,通过阴阳的概念都可以较为轻松地解释出具体的阴阳关系,目前也系统的形成了一种体系规律。这样的情况下,其五行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相比于阴阳的正反两面的概念,五行的解释更加具体。自然中的所有物体都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基本元素组成,在相互作用下产生不同的结果。我国在此方面的理论内容还存在更广泛的方面,如中国的生肖。生肖具体分为十二个不同的类型,在风水上也有着极其重要影响作用。各项的分支也对应不同的十二种动物,使其有较强的属性特性,在相冲相克上也严谨的依据,为我国的风水研究水平提供了全方位的理论依据。

2 中国的传统风水理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向

2.1 “天人合一”的具体应用

在我国的传统风水理论中,内容上有着明确的要求。其中对于“天人合一”的概念有着极其重要的强调。基于这一理念,我国的很多园林景观中也能比较直观的将其体现出来。我国的园林景观的设计通过风水的具体介入,能够在整体上将整个园林的艺术风格直观的进行表现,在人与自然环境方面上做到了紧密的融合。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也有所不同,这一具体的风水概念的融入程度也存在极大的差异。在设计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际的条件进行细致的选择划分。在自然物种较多的地区,在设计之初就需要考虑好对物种特性的保存问题,使其在生态上不缺少平衡性。并且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大型植物的种植工作。因此也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为这一类型的植物种植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保证能使其健康生长。在大型的园林景观的规划工作中,在风水方面也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将地质条件或是水文因素充分考虑在内,保证风水的完善程度,确定这一地区的吉凶。其中也要综合风水面貌进行具体的规划,让园林具有一定的環境调节作用,并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我国风水理论中的“天人合一”的概念,使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2 阴阳平衡在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我国的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阴阳平衡也在极大程度上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哲学辩证思想,并且在我国的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也体现的十分明显,在极大程度上可以利用不同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较为合理的搭配,使之在园林内部形成独特的美感,使得我国的园林景观具有更浓重的艺术整体感觉。其中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在主题上比较直接,对高雅通俗之间的具体关系也能够进行清楚的区分,具有一定的原则性。在表现手法、结构上都有着较强的渗透[2]。在我国的一些大型的公园景观中对其就存在直接的体现。在植物种类上,根据不同植物间的属性,可以从中判断出需要阳性或是阴性元素。通过对属性的观察,也可以进行植物之间的具体选择种植。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对植物的习性有着充分的了解,设计工作也将因阴阳属性的具体划分而变得更加科学有效。在考虑好植物的种植环境与具体的生长需求后,进而对美感进行具体的设计,使我国的园林景观在整体上具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带给观赏者不同的观赏风格。

2.3 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在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我国的五行包含金、木、水、火、土这几个具体的元素。在自然界中,我国风水理论认为所有的事务都是由这几个基本元素所构成[3]。因此在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就需要根据这一情况对其进行具体的布局设置,保证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能够符合我国的五行元素要求。在园林中也需要使这几方面因素进行合理的搭配。通过布局设计的合理调整,能够避免不同植物间的属性相克,做到生态平衡。整体的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对其进行充分的思考,将五行的概念完全融入其中,并在这样的环境下将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通过对五行元素之间的综合考量,也将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做到科学美观,并且也对我国的环境有着极大程度上的改善作用。

3 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并且也将对我国的园林设计起到指导的作用。风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园林景观的整体设计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风水的概念也需要在我国被适当的改变。风水并不是封建迷信活动,而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也能代表我国的文化符号。因此,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对这一概念进行观念上的改变,使其能在社会中向适当的方向正确发展并完善。尤其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多结合实际的需要,加强风水理论元素的融入,保证我国在这一知识概念的介入下园林景观设计能够取得正确的发展,也是这一文化被社会所重新接纳,对我国的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参 考 文 献

[1] 王芳,吉鑫淼,李卫忠,吉文丽.风水文化在寺观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以吉县锦屏山公园佛阁寺和黄天后土庙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01:215-219.

[2] 钱畅,王一方.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与园林景观[J].现代园艺,2014,22:150.

风水与园林 篇12

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发展与科学水平等诸多因素限制,又因缺乏科学实验的证明,风水理论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门“准科学”,因此,人们曾一味视之为纯迷信、荒诞之谈。事实上,大量事实已经证明,风水之说不但为中国在东方之独创,是一种地域传统文化,而且也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有其定规、仪器,有其理论及操作技术。

1 中国风水运用的现状

风水正处于一个古老残缺却又新颖奇特而悄悄迎世的境地。寻根和追求乡土的浪潮对园林领域的冲击,大大激发了园林师对生态、环境、能源等问题的重视与探求,对文脉—历史与地方特色的浓厚兴趣,其中古老风水关于房屋与天候、地域、人事相互执调的哲理及绝妙效果尤受青睐。人们从思想和哲学的高度开始对风水的探幽。风水甚至被誊为“环境科学”或“环境景观学”[1]。

然而,在风水的故土——广大乡村,它却完全是另一面目:这片土地上,对风水的算祟与敬畏早已成为一种传统与习惯,风水构成了普通人起居的理论指导与精神支柱。近年来风水也迅速地从“地下”转为公开并蔓延盛行,风水师几乎遍及每一角落。他们所行的具体内容有:

1)圈定住宅风水位量及朝向;

2)修改原有的住宅朝向及格局;

3)相墓——勘察选定葬祖先的坟穴。

在这里,风水并没有按其原来面目在整体环境上给乡民们以实用价值与美的启示,而是伴随着其他各种迷信活动一起复生。难怪至今风水仍被列为禁区[1]。

2 风水学内容的相关评价

中国风水学的三大原则即:天人合一原则,阴阳平衡原则,五行相生相克原则,其核心内容是“天地人合一”,中国风水探求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的协调关系[3]。

2.1 国外学者对风水的评价

国外学者根据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对中国风水做出了许多中肯的论述,现摘入比较有影响的一些评述。

中国风水实际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自然科学[2]。

中国风水是关于“理”“数”“气”“形”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遵循如下法则:

自然的法则;自然的数值比;自然的气息;自然的外形。

宇宙天体的存在和显现,时空交替、类型各异,它们能够和谐地共存,是由于处在适当的位置,有着一定的量和轨迹,使各种相互作用达到平衡,它被归结为“数”。遵循着“理”,在一定“数”的平衡中,推动世界形成并作为一切存在物生命过程的能量,而且释放出来相互影响的,被称作“气”。

“理”“数”“气”都不是可以直接看到的。而大地上的一切事物,则以其外在形象,潜在地反映着理、数和气。通过地和天的对应比较,可以发现其“形”,从中把握一定的理和数之下的气的作用。

风水是为找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术。具有科学的成分,也有迷信的成分[3]。

此外,英国著名科学史权威李约瑟(Joseph Need HaM),也曾高度评价中国古代的风水,称之为准科学,中国古代的景观建筑学。他指出,风水理论“总是包含着一种美学的成分”。“遍中国的田园,房屋、村镇之美,不可胜收,都可借此得到说明”。

2.2 国内学者对风水的评价

《风水辩》中有一段精彩的解释:“所谓风者,取其山势之藏纳……不冲冒四面之风;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而已,若水势屈曲而又环向之,又其第二义也。”实际上注重的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使城市、村落和住宅与自然相配合,相协调[3]。风水理所当然地是传统建筑、园林理论的一部分。

3 风水理论对园林设计的影响

3.1 园林选址

3.1.1“相地”为造园之首

我国古代园林的“相地”指的就是勘测与选择园地。但相地原为风水术的别称,原意为观察山水形势、选择最佳地点,古代园林就是借用“相地”“卜筑”等风水用词。

成书于明末的造园名著《园冶》一书即把“相地”置于卷一。该卷云:“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还把园地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六种类型,并分别说明其不同的相地方法[7]。

3.1.2古代园苑宅地“立基”的方位辨正观

古代园林的“立基”,是指确定园林建筑、假山、水体与植物在总体布局中的位置。《园冶》卷一“立基”云:“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选向非拘宅相,安门须合厅方”[8]。

以颐和园为例,把从昆明湖中挖出来的土用来培高万寿山,形成南湖北山格局,再以报恩延寿寺从临湖山麓建起,依山重叠,形成轴线;然后把佛香阁立在中轴线上的穴点上,使其成为全园的构图中心。

3.2 园林植物配置

按照风水理论的观点,理想的风水地不仅形局佳、气场好,而且山青水秀,环境宜人。风水理论认为“草木郁茂,吉气相随”“木盛则升”等等都说明了园林树木景观对形成“吉地”“龙穴”具有重要作用。

清林牧《阳宅会心集》卷上载“于(村落)背后,左右之处有疏旷者则密植以障其空”“稀薄则怯寒,过厚则苦热,此中道理,阴阳务要冲合。”强调园林树木种植配置要适当,不要过稀或过密[10]。

3.3 叠山掇石之法

掇山又称叠山,指人工堆造假山,它是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之一。《园冶》卷三“掇山”云:“假如一块中竖而为主石,两条傍插而呼劈蜂,独立端严,次相辅弼,势如排列,状若趋承”;译成白话,意为“假如以竖立于中间的一块作为主石,则插在旁边的两条应称劈峰。主石要显出独立庄严的姿态,劈峰要表示相互辅助的形势;位置虽如排列,而状态却似趋承”。

一般而言,风水主山两旁必有左右砂山(亦称侍砂、卫砂,或龙砂、虎砂及左辅、右弼),二者的关系应“如宾主揖逊,尊卑定序也”(清·张海鹏《学津讨原》),这种关系,从审美角度看,主次分明,和谐统一,无疑是值得掇山所效仿的[11]。

3.4 造园中的理水之妙

在堆造假山即掇山的同时,我国园林也极为重视修造水景即理水,正如(《园冶》)所云“假山依水为妙,倘高阜处不能注水,理涧壑无水,似少深意”。

我国古代园林理水的“绕”“掩”“静”诸手法即曾不同程度地受过风水观念的影响。

所谓绕,就是水顺随着山、石、树、建筑等直立而体量较大的园林景观而环绕。风水把这种水称作“湾抱水”或“腰带水”,若“腰带水绕抱如束带金城也”(吴以《地理不求人·论水形势》),并认为“水要有弯曲,弯曲发大福”(范越风《黑囊经》)。所谓掩,即用山石、树木、建筑、堤桥等掩蔽水口、水源,产生深藏不露的感觉。“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户闭则财用不竭”(《入地眼图说》卷七“水口”)。所谓静,即水体以静赏为主,即使是溪流也仅清漪微涟。风水认火,“水本动,妙在静中”(《地学简明》),“无声为吉”(《论水》)。

3.5 园林水口“活眼”处理

所谓水口乃是“一方众水所总出处”(明缪希雍《荆葬翼》“水口”)。“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水来不见其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夫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则财用不竭”(《入地眼图说》卷七“水口”),因而要留住财气,其去口宜关闭紧密。为此,除选好水口位置多选于山脉转折、犬牙交错或两山夹峙、清流环绕之处以外,还须建筑桥台、楼塔等物,增加水口的锁钥之势。平原地区的水口,则常在水中央立洲(称为“罗星洲”)或作土墩,并在洲或墩上建庙或阁,如浙江乌青镇的分水墩上即建有阁[12]。

在我国,要数徽州水口园林最为出色。由于“徽州各姓聚族而居”,其根深蒂固的封建宗族观使他们乐意资助家乡的风水事业,从而有力推动了徽州的水口园林建设,形成了诸如歙县唐模村的“檀干园”、棠樾的“西畴”以及黟县宏村的“南湖”等一大批著名水口园林,成为我国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园林之一。

4 结语

上一篇:预防原则下一篇:财务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