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体育课堂气氛

2024-08-03

活跃体育课堂气氛(精选12篇)

活跃体育课堂气氛 篇1

要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活跃课堂气氛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因为学习兴趣和课堂气氛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要想真正让体育课堂教学结出硕果, 广大体育教师需要细心耕耘, 特别是对课堂氛围的把持要更讲究, 更灵活。我就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如何精心营造课堂氛围, 增强教学效果与同行共商。

一、教师良好的情绪是保持课堂气氛活跃的首要条件。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在这一活动过程中, 师生的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的, 而教师的情绪状态尤为重要。教师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可以影响整个班级学生的情绪。教师上课时情绪饱满、和蔼可亲、语言生动, 学生就会感到赏心悦目, 学习情绪就会受到鼓舞。在这种环境下, 学生敢于联想, 思想活跃, 动作就放松自然。反之, 教师情绪低落、语言生硬、表情沮丧、态度蛮横、教法呆板, 组织和要求不合理, 就会使学生感到气氛紧张, 精神受压抑, 产生畏惧心理, 整个课堂气氛就会死气沉沉, 毫无生机。

二、打破常规教学, 引起学习兴趣。

教学最大的失败是学生厌学, 最大的成功是学生乐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 是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诱发出来的。因此, 教师要从教材和实际出发, 采用富有新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明确课堂氛围与教学效果的正比关系, 分类预设。

课堂氛围, 是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通过感情的相互作用构成的心理环境的综合反映, 它直接影响师生的教学行为、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育心理学认为, 处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的师生, 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教师精神振奋, 思路开阔, 动作潇洒自如, 授课艺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情绪活跃, 兴趣浓厚, 注意力集中, 接受能力显著增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教学手段之一, 也是教师经验的结晶, 是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体育教学复杂多变,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一些难以预测的事件。诸如天气聚变、器材损坏、学生纠纷、伤害事故, 等等。对偶发事件如何处理显示了体育教师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强弱。倘若处置不妥当或者教师无心理准备, 显得手足无措, 将会给课堂气氛罩上一层阴影, 甚至中断教学过程。为了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谙熟教材, 充分了解学生, 认真检查场地器材, 并且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要酌情分类预设课堂教学氛围, 增强预见性。如发生了突发事件也不要紧张, 根据事先的预案选择合理的解决方案。

四、营造民主宽容的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

民主是一座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 师生之间民主气氛浓, 学生的积极性高, 学习起来自然就轻松。学生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 才能各抒己见, 交流思想, 增长见识。因此, 在体育课堂上, 我们不妨学会宽容, 学会民主, 学会善待学生的离经叛道、惊世骇俗, 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独到见解。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质疑和讨论的空间。课堂气氛宽容民主, 学生就敢于说真话, 诉真情, 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少了那些唯唯诺诺的学生, 多了一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精神的学生。

五、区别对待不同年级、不同个性学生的价值意识, 营造课堂氛围, 增强教学效果。

毫无疑问学生永远是教学的主角。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其基础条件、思想方法、行为需求各不相同, 对于体育课的价值追求和期望也不相同。相同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营造课堂教学气氛时必须强调有不同的价值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的不同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不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从而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营造课堂氛围, 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要求体育课堂的教学氛围必须呈现不同的差异。教学内容本身的魅力会无形中转变课堂教学氛围。如球类运动的活跃、田径内容的枯燥、技巧动作的完美等都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印象, 或多或少地左右着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 在教学中一味地追求热闹并不可取, 教师应该有所区别, 掌控好课堂氛围的“度”。对学生兴趣表现不浓甚至简单乏味的内容要渲染活跃气氛,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热爱的项目则要有的放矢, 注意收敛, 真正做到严而不死, 活而不乱。

七、恰当指点, 及时表扬。

课堂上信任学生,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奋性, 活跃课堂气氛, 尤其是在学生情绪低落, 错误动作时时出现时, 教师如能及时表扬, 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性。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要从关心爱护学生出发, 即便是批评, 学生也会感到批评是善意的。例如体育课学生学打篮球时, 有一个学生用脚踢球, 此时教师切忌痛斥他, 而应该善意地批评指导:“篮球是用手来打的, 这可不是足球哟, 请向大家敬个礼再归队。”这样在同学的笑声中, 学生既感到教师的尊严, 又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如果教师大声斥责:“你手脚不分, 再踢球就别上课了!”用这种生硬的态度斥责学生, 就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 而且会因为这一怒斥影响到整个课堂气氛。课堂上, 学生认真练习, 帮助他人, 技术动作进步快, 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或拍手鼓掌, 以示鼓励。

综上所述, 只有调动好课堂气氛,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值得一提的是, 在努力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 还要注意维持课堂纪律, 避免因个别学生违纪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且教师在上课前应有良好稳定的情绪, 尽快进入角色, 才能形成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活跃体育课堂气氛 篇2

中牟一高政治组

活跃课堂气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效率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核心和归宿。在提高课堂效率上,我们认为一是兴趣,二是规范,没有兴趣的规范是被动的、机械的学习,课堂效率得不到提高;只有兴趣没有规范,成绩也得不到提高。所以,要提高课堂效率,兴趣和规范应该统一于教学之中。由于政治学科具有理论性强和抽象性等特点,从而使学生易于疲劳、乏味。因此,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课成绩的关键。政治课教学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必须寻找课堂的兴奋点,也就是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学环节。它不是某个知识点或某一环节,而是可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的。教师就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的“兴奋点”。“兴奋点”的捕捉,可以课前有意安排,也可以课堂随机设计;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也可以根据课堂实况设计,也可以从导入、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上进行。下面我把我们政治组的一些做法和尝试汇报给大家:

一、运用语言技巧,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提高课堂效率。

语言是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也是教师教学和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重要工具。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语言艺术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教学语言水平高,语言正确精练,严谨流畅,幽默含蓄,会深深的吸引学生。政治教师在语言方面要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政治课教学以明理为基本方法,教师的语言应简明、准确,有条理,逻辑性强。在阐明理论观点时,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联系实际时,应力求真实感人,生动形象;启发学生思维时,教学语言要富于思辨性、哲理性。因此教师在讲课时,既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又要注意声音速度的快慢,强弱,音调的变化等。例如在讲重点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放慢语速,加强语气,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在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以通过突然沉默或变换语调来提醒学生注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政治课堂效率

首先,创新导入方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成功的导入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学习,减少政治课枯燥和抽象的说教,增强政治课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政治课导入常用的方法有:情景导入法、社会热点导入法、歌曲导入法、设疑导入法、活动导入法、事例导入法。比如社会热点导入法:政治课

本身的一大特点离不开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和时事政治非常感兴趣。采用这种方式导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政治敏锐感。如我们在讲到《政府要依法行政》这一课题时,我们引入了上海市闵行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采取“钓鱼执法”的方式。上海市民张某因好心帮载自称胃痛要去医院的路人,结果却被城市交通执法大队认定为载客黑车,遭扣车与罚款1万元。原来那名路人是执法大队的“钩子”,专门诱人入瓮的。这一事件在网上被广泛热议,学生一听立即有了兴趣,然后老师在因势利导,跑出悬疑:黑车该不该打?你是如何看到上海市闵行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和方式的?如何你是闵行区区长,你如何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由此,这一节课就在学生的强烈探究欲望和广泛参与中顺利展开。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三贴近”原则,引起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贴近实际,从小事例入手。任何高深的理论都能在平凡的事物中见到它的影子。大道理往往蕴含在通俗的小事例之中。所以,讲道理时,要善于用小事例讲大道理,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大道理”。比如,在讲解“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市场经济充满活力的杠杆”时,学生很难理解这句话。我们就从一些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入手,像“鲍鱼效应”“鹿场养狼”,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明白大道理了。贴近生活,从身边的事入手。引起学生注意的因素有三类:一是外界的刺激。二是内在的兴趣。三是人们已存在的经验。学生听课时都希望听到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所以,讲课时我们尽量多引用学生所熟悉的事例讲大道理。例如在讲解 “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时,可从身边的大办“红白喜事”说起,从“食堂泔水缸里的馒头”说起。事实证明,这些都是成功的范例。

贴近学生,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中学生一般是相对固定地生活在某一地域内的,或城市或农村。他们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自然有一种亲情,也更想去了解它,认识它。乡土教育内容的引入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一需要,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增加了乡土资料,渗入本土文化,注入乡土气息,增强吸引力。例如,我们在讲授“传统文化的继承”时,就引入了“风中少林”、“新郑祭祖大典”等乡土素材;在讲授“价格变动的影响”是,就引入了“看中牟大蒜行情变幻”等乡土素材。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通过创建互动互往、教学相长的过程,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新课标要求,教学要从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出发,强调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体现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是新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过程。因此,教

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从旧知识中寻找与新知识的联系点,并且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去猜测、探索新的知识。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力争每节课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要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学;要么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讨论中可以是师生进行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争论;要么将富有启发性的题目采取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来完成。如,在讲《文化生活》“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两者关系时,展开辩论:德、才,哪个重要?让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明晰观点,达成共识。这样,课堂不仅成了施展才华的竞技场,也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第四,在教学评价中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表扬鼓励是少不了的。学生是有上进心的,对他们多点表扬鼓励有助于他们进步。当然,这并不排除批评帮助,但即使要批评学生,也要考虑学生个性特点,讲究方式方法。总的来说还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时,凡是答的好的,不管个人或集体,我们都当场给予肯定和表扬;如果只答对了一半,也应先赞扬几句,然后再讲存在的问题;如果完全不懂,也不要当面批评,叫他们再认真想一想,每次小测验和考试后,在班上要表扬尽可能多的学生,考得不好的学生也不要在课堂上批评,只是在适当的时候,找个别学生交谈,指出答卷存在的问题。总之,凡是学生在学习政治课中有好的地方,都要给予表扬鼓励。久而久之,学生得到表扬鼓励越多,越有利于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发挥,越有利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活跃课堂气氛 打造精彩课堂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激发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11-001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吉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学习的先导和动力。如何做到这些呢?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创造良好、活跃的课堂气氛,实施愉快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一、微笑教学,贯穿课堂

荀子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微笑是文明交往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和谐社会里快乐的音符,是真诚友爱的象征,是一种心理愉悦、良好修养和崇高职业道德的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时,人的思维会非常敏捷,做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师情绪饱满地把微笑带进课堂,会给学生以无限的信任和理解,让学生感到巨大的热情和快乐;教师微笑着站在讲台上,会形成一种情感相通、和谐共振的课堂氛围;教师微笑着给学生解疑释惑,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才会“亲其道而信其道”,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热身运动,良好导入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讲正课之前可以先采用“热身运动”的办法,创设一种能立即引起学生兴趣的课堂导入情境,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体现学生的参与。可让学生谈亲身经历的事情,可启发学生回忆历史知识、经典成语、俗語、谚语、诗歌,还可设计反映现实的幽默有趣、耐人寻味的故事、漫画等,以便能使学生从课间身体活动迅速转移到课堂思维活动上来,随着情境的导入,精神也会逐步集中,并在开心、舒畅、兴奋的状态中思考老师今天这节课会带给我们什么新知识。

三、吃透教材,灵活处理

教师要想把政治课上活,就必须对教材了如指掌,吃透教材,把教材进行生活化处理,就是要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学生生活实际,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实际,适当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对于难偏旧的内容,教师可讲可删除,浅显易懂的内容可简单讲解或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同时要及时补充新材料、新观点。对于课本中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专家点评”、“彩图”等,可适当做点到为止处理。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颠倒教学内容次序。教师还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本地实际等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制定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案,实现教师与教材的一体化。这样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现实性。

四、时事热点,点缀课堂

思想政治课以生活为基础,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用现实时事热点、用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社会热点或身边的生活事件对课文内容加以阐述,把理念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这也要求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适当地通过看《新闻联播》《新闻三十分》《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阅读《新华日报》《读者》等报刊杂志,上网浏览内容积极健康的网站,来了解国家大事,更好地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一些观点。

五、开启活动,互动课堂

新课程把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民主的气氛中提高主动学习发展的能力作为基本理念之一。“活动体验式教学”就是这一理念的体现。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以探究性情境为载体,通过建构多元互动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用脑想,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手操作,以及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体验感悟,真正达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的教学效果。

1.营造思考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幅山水画,若留有“疏可走马”的空白,反而会起到“恰似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这是绘画艺术中的“布白”。课堂教学中的“布白”实际上是一种“有序变化”,是教学节奏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教师在大半节课细针密线、鞭辟入里的分析后,戛然而止,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回味思考时间。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本节所学知识及相关内容,进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从思考中获取信息、得出结论,不但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且能拓宽思路,有利于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如果说怀疑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是创新的导火线,那么问题就是创新的先导,思维的起点。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思想的产婆。”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创设形式多样、灵活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主动探究,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逐步养成质疑习惯,这样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科学平台。

3.创造经典意境,点燃学生创新火花

教师可以在短暂的上课时间内运用教学艺术,结合所学内容,精心选取一些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精彩段落,将学生带入一种超越时空的教学意境,并最大限度地利用时空,以有限展现无限。同时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操作,既能使学生领略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又能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意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评价能力。

六、设计作业环节,诱发学生创新欲望

课要结束时,教师会布置课后作业。传统作业形式单一,主要采用单纯用纸笔的标准化题目形式,这实际上易造成学生流于形式、机械操作、应付了事。政治课教师设计作业环节可以变单一为多样、课后为课堂,使学生以积极探究的心态对作业进行创新操作。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设计小组问答、代表演讲、小组辩论等,体现多样性、即时性、合作性。可以立足课本,放眼课外,加强知识性作业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突出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

课堂讨论活跃气氛 篇4

关键词:课堂讨论,时代性,发展性

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体现了全面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精神,它充实了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把繁重的教学任务变成教师既能够容易讲透,又能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良好的交流、展示、提高的平台,那么,怎样上出一节令人满意的历史课,是值得广大初中历史教师深思的。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我认为;采用“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是良好的解决途径。

课堂讨论就是把每一课的学习内容重新设计、重新调整、重新规划或整合,以课文内容为依据,以课文中主要的线索作为课堂中讨论的主线,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引,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环节,不仅使教学的环节严密、紧凑,富有激情,更便于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有话可说,有题可争,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特别是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把握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变成学生自我探究学习历史知识,在课上尽可能多地安排主题内容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逐步形成学习技能,通过课堂中的讨论,我也能够及时获取学生掌握新的历史知识的情况,促使我及时对教学的进程和要求进行调整。如讨论中设计的趣味题、开放题,都是针对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分析、去探究,不但扩大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增加了历史知识的储备。

一、历史课堂讨论的质量取决于讨论主题的准备

讨论主题的准备要摆脱旧教学模式的束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学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归纳,讨论的主题要鲜明,可以是历史事件、可以是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也可以是老百姓关注的热门话题等。

在准备讨论主题的时候,我主要围绕这些方面:

1.主题围绕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比如:主题一:孙中山先生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句话根深蒂固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

主题二:长期在中国考察研究的澳大利亚当代学者尼古拉斯泰普说“:中国的民族政策是值得令世界上很多国家赞赏和借鉴的”。

主题三:作为学生,我们如何来看待制造民族分裂势力和各类打、砸、抢、烧事件。

2.准备讨论主题的时候要注重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例如:要讨论出相应的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

(1)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 )。

(2)邓稼先勇于挑战,乐于奉献,带头成功地研制出了先进的核武器,被誉为( )。

3.精心准备讨论主题的时代性、实质性、发展性。

主题一: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

(1)讨论:日本方面为何无视大量历史事实,竟声称钓鱼岛为日本的“固有领土”?

(2)日本为何抓住钓鱼岛不放?

主题二:以美英为首的北约没有征得安理会的同意,把南联盟屠杀阿尔巴尼亚族人作为借口,发动了科索沃战争,对南联盟地区进行疯狂的轰炸,造成了无辜的人民流离失所,粮食、水等基本生活用品的短缺。而美国还高举“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真是贼喊捉贼。

(1)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目的是什么?

(2)我们从科索沃战争中得到什么警示?

4.精心准备讨论主题时,要考虑到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所看、所听、所嗅,使学生能够灵活地使用思维的迁移来借鉴和融合所学历史知识,加大历史知识量的储备、进行创造性思维服务。比如讨论:我国在对外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使学生认识到:要复兴我们的民族,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

5.准备讨论主题时首先要注意运用好历史课本和教辅用书,设置出和谐的情境,利用知识储备联系社会现实,同时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通过观察社会,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如2010 年上海世博会是迄今为止举办的最大规模的世博会,它缩小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增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和谐。当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人和外国人走进世博园的时候,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世界人类文明。而在2010 年,世界各国正处在摆脱金融危机最为关键的一年,这届世博会更加鼓舞人心,给人指明了一条光明大道。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拉动了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但是,也凸显出了中国企业中的一些弱点,这一弱点,值得我们反思和高度重视。讨论此主题使学生了解了举办世博会对中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对于世博会的启示和感悟更为重要,此讨论题不但关注现实,时代感强,内涵较深,同时也能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

二、历史课堂讨论的前提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充分准备

上课前,对学生公布讨论题,讨论中有哪些要求,讨论后达到哪些目的,同时布置学生准备必读的参考资料,或用笔记、或摘抄,或讲故事,或提供带有启发性的话题,有目的地指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发言,其他学生也可畅所欲言,尝试解答问题,同时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和点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与不好能直接影响着课堂讨论质量的高低,所以教师要拓宽教学知识面,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顺利完成教学各项教学目标。

三、历史课堂讨论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历史课堂讨论中,不管采用哪种手段,我尽量地把课堂时间还于学生,力求改变满堂灌、静静听的陈规陋习,千方百计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的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合理有效地参与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来,在问题讨论中,我提出讨论的“引子”,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当讨论进入高潮时,我或正确引导,或进行讲解,或给予补充,将讨论的问题逐渐明朗化。通过讨论,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讨论中,体现师生之间是和谐、民主、合作的关系,它比其他任何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化的影响,都更加有力,两者从结构上存在着互补性,两者有机结合有利于教学全面、充分地开展。

初中课堂怎样才能活跃气氛 篇5

提高教师的素质,用艺术的语气感染学生。

想让学生对老师上的课的课兴趣,那要先让学生对老师感兴趣,老师的是语言的传播者,语言的基本功直接决定课堂的效果,要把课上得活,老师就要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用形象通俗的比喻,风趣的语言,传神的姿态,绘声绘色地描述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有一些老师认为上生字组词很沉闷,学生感到枯燥,不兴趣。如果老师善于洞察,乐于发现字的奥妙,那上课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如,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用“侧、厕”组词,学生这样组:侧(侧所)厕(厕面),到家看到这样的组词,是很明显错了。一些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或许是这样点评“组词错了,两个词的字调换就可以了。”而我是这样用通俗简易又来自生活的语言形象地描述:“假如你上厕所的时候,旁边站着一个人(老师指着单立人旁),你们觉得怎样?(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笑声说‘害羞’!)那在毫无遮拦的地方上厕所呢?(学生自然想象,发出笑声说‘不文明!’)我们人类是讲文明的人,所以建的厕所是有房顶的(老师指着‘厂’)所以厕所的厕的厂字头的,不是单立人。我这样的描述,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学习可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以后也不会用错这两字组词了。

活跃历史课堂气氛“十法” 篇6

一、别出心裁的新课导入。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不同的导人新课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平常使用较多的方法是:①课前演讲法;②电视剧片断导人法;③诗歌导人法;④歌曲导人法;⑤民谣导入法。如使用“课前演讲法”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过去已有所了解,或通过文学作品,或通过影视媒体,或通过某一阶段的学习。演讲,可以描述某一历史片断,或者介绍某一历史人物,最好能够简单阐明自己的看法。高中历史必修1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一课,采用此法效果较好。同学们以历史发现者的姿态介绍历史,不仅创造了历史情境,更引发了同学们不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高中历史必修2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是纯粹要记记忆的知识,如果按常规上课,必定是死气沉沉。因此,决定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拍卖会”。这个决定一宣布,立即掀起波澜,同学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争当行家。我们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了“西周青铜方酹”、“北宋定窖刻花梅瓶”、“明朝嘉靖年间五彩鱼藻纹盖罐”、“清乾隆御制法郎彩杏林春燕图碗”、“清朝雍正粉彩蝠桃纹瓶”、“元代青花瓷‘鬼谷下山瓶”’等文物,看谁的价格最接近。拍卖最后一件艺术品后,老师特别指出: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艺术品拍卖会上,以1568.8万英磅拍卖了元青花大罐,折合人民币213亿,以当天的国际牌价可以买两吨黄金,是目前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最高价。顿时,群情振奋、人声沸腾,学生更是惊叹于古代手工业品的价值,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分组学习竞赛。这是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在初中阶段采用此法,可以使课堂气氛高潮迭起。具体实施过程,分为两种形式。①整个学习过程的竞赛。课前把全班同学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习小组,或按男女性别,或按自然组编排。把精心设置并在事前确定分值的问题,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埘每个学习小组回答的问题,用加分的形式肯定,用减分的办法否定。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竞争。学生的好胜心、竞争意识、团队精神,都得到了充分体现。②知识抢答赛。一般安排在新授结束以后,为巩固和检测所学知识而进行。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复习效率,另一方面,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培养了学生的胆量。

三、表演历史短剧。教材中,故事性较强的片断,是我们浓墨重彩表演的最好素材。表演历史短剧,对学生来说,是即兴的,但是对老师来说则是经过准备的。要表演好,首先必须深钻教材、吃透教材。因此,表演前,学生处在“静态”的思维活动之中;表演时,又处在“动态”的表演活动之中,一张一弛,动静结合。如高中历史必修l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可以设置模拟法庭,根据习惯法、公民法、万民法判案。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学生自愿担任原告、被告、法官、话外音的解说者,把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场面,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的法律。再如高中历史教材选修1第2单元《商鞅变法》,秦孝公在犹豫中决定召开的宫廷辩论会,成为能否实行变法的关键。分配角色后,两千多年前秦国宫廷里的“商鞅舌战”便可在课堂上生动地展开。

四、组织讨论和辩论。课堂讨论的形式有:①同桌相商;②前后左右交谈;③师生双向交流等等。讨论,一般是针对教材重点、难点,提出有价值的命题,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比如,我们上高一的《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第一个子目“甲午中日战争”时,用计算机播放软件:《日本“大陆政策”动态步骤图》、《列强对日态度示意图》和一段史料后,要求学生结合屏幕展示的资料和教材内容,讨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由于同学们占有了大量资料,有话可谈,热闹非凡,在封闭的课堂,制造出了活跃的气氛。

课堂辩论,既可自由辩论,叉可正反两方分庭抗理。对史学界有争议或者需要继续挖掘或者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问题,都可设置辩论题。如上完高一历史《辛亥革命》一课后,一位老师设置了这样一道辩论题:关于清末“新政”的评价,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大致是:(1)“新政”不过是借此掩国民耳目,不但没有放一线光明,黑暗反倒增加了几倍。(2)“新政”虽是清政府为挽救政治危机而作的垂死挣扎,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请按照你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此题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任意发挥的自由度大,有利于拓宽思维,培养创造型人才。

五、插播故事片断。授课过程中,恰到好处地插播故事片断,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插播的内容,应该是那些引人深思的、为重点难点热点服务的、能把课堂推向高潮的片断。如在教授《甲午中日战争》时,插播邓世昌指挥军舰向敌人撞去、战士们视死如归的动人场面,就会深深地感染学生。接着,要求同学们谈观后感,并引导思考:有这么多爱国官兵的英勇作战,为什么中国还是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呢?这就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教授高中历史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如果插播《乔家大院》,学生会对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有较深的理解。晋商的经营范围广,他们走出国门,到日本、东南亚、俄罗斯等地做生意。“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被晋商的这种豪气所感染。

六、适时进行学法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上,适时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受学生欢迎。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像拿到了打开宝库的金钥匙,跃跃欲试地去打开知识的宝库。如我们学习《南京条约》时,指导学生把条约的四项内容,分别浓缩为:割地、赔款、开埠通商、协定关税。告诉同学们,这就是浓缩记忆法。以后学到类似内容时,一般能成功地运用这些方法。成功,哪怕是微小的成功,对学生来说,也是使他们精神振奋和思维活跃的推动力。

七、填写地图表格。在黑板上当众填好地图表格,是以熟悉教材为基础的。填写前,同学们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手脑并用;填写时,一个同学的表演,牵动了几十个人的视线。因此,填写地图表格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气氛非常活跃的过程。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展示地图表格,同学们集体填写。如上高中历史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我们制作了动态的《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老师逐步展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随着课件的演示,大家在脑海里直观、牢固地建立起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八、用图示法表示知识结构。学生只有将教材的知识内容进一步提炼和简约化后,才能将课本知识结构化,有助于学生识记必要的知识点。实际上,知识的结构化,也是学生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用图示化文字的再现,有助于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等学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我们允许学生在设计的知识结构表中,存在认识上的不同,但要表现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合理性。这既培养了创新意识,又巩固了学习效果,促使同学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九、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在上历史课时,注意与其他学科联系,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种做法符合目前高考文科综合的考试要求。如笔者在高三讲授“隋朝大运河”时,要求学生观察“三点四段五河”,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从古代的余杭冷杭州),联想到钱塘潮这一奇景产生的原因;从古代的榷水(今淮河),联想到淮河——秦岭一线几点地理意义,特别是学习南朝的历史时,引出了“六朝”古都的定义;要求从地理、历史、经济角度说明南京第三产业发展的优势;又鼓励学生根据南京的历史、现实情况,用所学知识,设计南京未来发展思路,为南京城市发展献计献策。跨学科知识的渗透,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十、撰写历史小论文。上完一堂课,同学们也许有许多话要说,那么,就让他们拿起笔,记下当时的感受。历史小论文,就是那种有感而发的议论文;如《甲午中日战争》的新授结束后,可提供的论题有:①从“大陆政策”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②小议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官兵的抵抗作用;③《马关条约)卜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催化剂;④也谈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转折点;等等。可以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并当众展示提纲,选题、构思、行文都不可掉以轻心,极大地刺激了同学们的表现欲,活跃了课堂气氛。

活跃课堂气氛营造阳光课堂 篇7

1.教学的节奏

课堂心理气氛首先决定于教学难度。当学习任务为中等难度时, 人的学习动机最强, 太难和太容易, 动机水平都会降低, 要么是望而却步, 要么是觉得乏味。

2.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

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可分为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

(1) 权威式

即学生的行动没有自主权, 完全由老师单方面决定一切, 比如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的具体步骤等, 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挫折感, 对教师有抵触情绪,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下降, 老师在场与否, 学生的纪律表现大不相同。

(2) 放任式

即老师对学生不进行约束, 也不给予帮助, 一切都由学生自己决定。这样会导致学生纪律涣散, 学生情绪波动, 相互干扰学习效率等。

(3) 民主式

能带来最佳效果:一方面老师对学生有所约束, 另一方面老师也鼓励学生对活动任务和方式进行讨论, 提出意见。它使师生相互信任, 学生自信, 情绪稳定, 积极性高, 并且学生关心集体、纪律好、学习效率高。

3.集体气氛

集体的成员往往相互影响, 相互约束, 成员间的观念、规范都趋于一致, 因此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与集体的规范认同, 并在这种舆论压力下, 自觉地与集体行动保持一致。

不良的群体气氛会导致不良的课堂心理气氛。例如, 学生普遍不爱学习, 迷恋明星, 那么学习时就没有动力, 课堂上不能集中精神。营造良好的集体气氛可以通过建设宣传阵地, 树立先进典型等途径来进行。

4.师生的人际关系

在师生人际关系中, 教师是成熟的一方, 是人际关系中较主动的一方, 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对学生的态度。老师应主动对学生表现出爱和关怀, 学生也会以爱和关怀回报你, 这样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那么, 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活跃气氛, 让孩子的语文生活充满阳光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情感的课堂就是从激发学生情感入手, 以积极的情感为动力, 促进学生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1. 理解需要, 注重“激情”

孩子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趣、好热闹。上课伊始, 学生的情感一般处于静止的“零点”状态, 理解了学生的这种学习需要, 教师就要运用多种方法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 向课堂内容的情感靠拢, 缩小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距离。

2. 品词析句, 注重“融情”

情感重在领悟, 贴标签似的简单告诉学生课文表达了什么情感, 揭示了什么现象, 这样学生只能记下一个冷冰冰的概念。因此教学时, 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富有感情的内容, 感染学生的心灵, 陶冶学生的情操, 让学生真正用心去感受、体味文中的感情, 与课文产生共鸣。可见, 教学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 有了它, 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3. 融入生活, 积淀真情

将生活理念融进语文课堂, 让学生在语言的情境中实实在在地学习。在课堂上, 让学生“无拘无束”自我表现地说, 自我陶醉地读, 自我感悟地议……尽显生活真情, 享受快乐语文生活。教师处处撩情、时时激情, 点燃学生心头的情感之花;学生事事积情, 时时存情, 内心世界就会丰富起来, 就会在课堂中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的真情。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1. 文本对话, 潜心会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 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举足轻重, 不可替代。

2. 师生对话, 平等介入

当教师作为对话者, 平等地介入关于文本的对话, 传递自己的理解、情感和价值观, 影响和感召学生, 整个对话的过程就发生了令人兴奋的戏剧性变化。在这样的课堂上, 少的是教师的明确表态, 多的是教师的真诚倾听;少的是教师的激昂陈词, 多的是教师的热情鼓励。

3. 生生对话, 合作互助

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 “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 才有相互间智慧的碰撞, 心灵的交融。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 教师要重在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 建立合作式的学习。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 开放心灵, 让学生去“展示自我”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教学中, 教师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

2. 开放时间, 让学生去“丰富自我”

学语文重读书, 在巨大数量的语言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 再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便能使知识的源泉“奔涌而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尊重多样文化, 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要体现、落实这样的目标, 阅读经典名著、诵读优秀诗文就是最好的选择。经典名著、优秀诗文是伟大心灵活动的结果, 是智慧的结晶。孩子通过读书可以穿越时空, 感悟这些伟大的心灵和智慧。

3. 开放时空, 让学生去“实践自我”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不仅给学生“松绑”, 更要“放飞”孩子, 让他们接触自然、社会, 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 培养其与人交往、分工合作的精神与能力, 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师生在课堂上是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双向的互动的过程。“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 大诗人王勃给我们带来了经久、广阔、悠远的意境。今天, 我们新理念下的课堂, 也应该充满阳光。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效率 篇8

一、第一堂英语课是关键

要充分利用第一课的有利时机, 向刚入班的学生介绍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学习英语的目的和方法, 并让学生了解英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等等, 然后让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 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我们老师的讲课还要生动, 要微笑教学。导入要有吸引力等等。例如, 我们要善于用有悬念的话语吸引我们的学生。Would you like to know about the result of the story?Let’s play a guessing game.Can you guess?总之, 我们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使他们的学习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二、直观教具与多媒体的应用

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要让自己落伍, 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及时利用直观教具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不仅能让学生耳目一新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在教“How about”这个句型时我们就可以用直观教具教学。教师首先准备好红绿黄三个书包挂在黑板前, 然后把事先安排好的两位同学叫到黑板前, 然后问到“Let’s go shopping?”那两位学生答到“OK”然后再问“Would you like the red bag?”一个学生答到“Yes.”老师再问“What about the green one?”学生答“I don’t like it.”接着再询问另一位学生“What about you?”学生回答。教师在把What about you写到黑板上。这样学生就更加容易理解。这就是直观教具,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样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们在讲自然灾害这一单元时, 老师可以采用影像材料来展示自然灾害的可怕, 而且还可以延伸课外的内容, 如地震、火山等。用这些图片进行辅助教学,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而且也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也形象直观的让学生了解了自然力量的强大与人类自身发展面对的问题, 从而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社会责任感。

三、灵活的教法, 多彩的活动

教法的灵活多样,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长久。我觉得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1、用彩图或者食物进行单词的教学和句型的练习,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单词和句型的理解和运用。2、漫画教学形象直观, 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 扩展学生的想象力。3、课堂上开展多样的活动, 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使知识得到巩固, 能力得到提升。4、多媒体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增强了趣味性, 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5、每堂课上课前要进行对话表演, 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消除了学生怕开口的心理压力。另外, 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候要尽量采取由容易到困难, 化繁琐为简单, 一步一步的深入, 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同时老师还要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课, 如英语话剧、英语小品、演讲比赛等, 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在做中学、说中学。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活动能力大大的提高。

四、成功激励不断进取

一个获得成功的人, 首先是因为他有自信心。自信心是在对自己的自我肯定和充分估计的基础上, 相信自己力量的一种心理状态。自信的人能靠自己的力量使看似不可能的成为可能, 使可能成为现实。自信也是多次成功的积累, 一个人感受的成功体验越多, 对自己就越充满信心。学生的成功越大, 他们的兴趣就越高涨, 从而积极的进取心就永存在了他们的内心深处。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分层次教学,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目标, 练习的标准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 让学生够一够就能达到。现实生活中, 许多人往往会因为目标过高而最终放弃, 这是非常可惜的。另外, 教师要经常性地开展各种各样的英语竞赛活动, 不仅让后进生和优等生相比, 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学生与自己上一次的成绩相比, 让我们的学生进行自我对照, 使他们自己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要让我们的学生有了成功感之后激发其上进心和求知欲, 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五、作业要多样化

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我们提倡作业要生活化、任务化, 它是课堂任务的有效的延伸,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高, 那么我们的教学效果就好, 就一定能让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让学生相信Nothing is possible!

参考文献

[1]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

[2]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

活跃历史课堂气氛“十法” 篇9

一、别出心裁的新课导入。

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 采取不同的导入新课的方法, 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平常使用较多的方法是: (1) 课前演讲法; (2) 电视剧片断导入法; (3) 诗歌导入法; (4) 歌曲导入法; (5) 民谣导入法。如使用“课前演讲法”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内容, 过去已有所了解, 或通过文学作品, 或通过影视媒体, 或通过某一阶段的学习。演讲, 可以描述某一历史片断, 或者介绍某一历史人物, 最好能够简单阐明自己的看法。高中历史必修1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一课, 采用此法效果较好。同学们以历史发现者的姿态介绍历史, 不仅创造了历史情境, 更引发了同学们不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高中历史必修2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是纯粹要记忆的知识, 如果按常规上课, 必定是死气沉沉。因此, 决定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拍卖会”。这个决定一宣布, 立即掀起波澜, 同学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争当行家。我们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了“西周青铜方酹”、“北宋定窖刻花梅瓶”、“明朝嘉靖年间五彩鱼藻纹盖罐”、“清乾隆御制法郎彩杏林春燕图碗”、“清朝雍正粉彩蝠桃纹瓶”、“元代青花瓷‘鬼谷下山瓶’”等文物, 看谁的价格最接近。拍卖最后一件艺术品后, 老师特别指出:2005年7月12日, 伦敦佳士得艺术品拍卖会上, 以1568.8万英磅拍卖了元青花大罐, 折合人民币2.3亿, 以当天的国际牌价可以买两吨黄金, 是目前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最高价。顿时, 群情振奋、人声沸腾, 学生更是惊叹于古代手工业品的价值, 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分组学习竞赛。

这是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在初中阶段采用此法, 可以使课堂气氛高潮迭起。具体实施过程, 分为两种形式。 (1) 整个学习过程的竞赛。课前把全班同学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习小组, 或按男女性别, 或按自然组编排。把精心设置并在事前确定分值的问题, 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学习小组回答的问题, 用加分的形式肯定, 用减分的办法否定。整个教学过程, 充满了竞争。学生的好胜心、竞争意识、团队精神, 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2) 知识抢答赛。一般安排在新授结束以后, 为巩固和检测所学知识而进行。一方面, 提高了学生的复习效率, 另一方面, 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 培养了学生的胆量。

三、表演历史短剧。

教材中, 故事性较强的片断, 是我们浓墨重彩表演的最好素材。表演历史短剧, 对学生来说, 是即兴的, 但是对老师来说则是经过准备的。要表演好, 首先必须深钻教材、吃透教材。因此, 表演前, 学生处在“静态”的思维活动之中;表演时, 又处在“动态”的表演活动之中, 一张一弛, 动静结合。如高中历史必修1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可以设置模拟法庭, 根据习惯法、公民法、万民法判案。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 学生自愿担任原告、被告、法官、话外音的解说者, 把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场面, 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的法律。再如高中历史教材选修1第2单元《商鞅变法》, 秦孝公在犹豫中决定召开的宫廷辩论会, 成为能否实行变法的关键。分配角色后, 两千多年前秦国宫廷里的“商鞅舌战”便可在课堂上生动地展开。

四、组织讨论和辩论。

课堂讨论的形式有: (1) 同桌相商; (2) 前后左右交谈; (3) 师生双向交流等等。讨论, 一般是针对教材重点、难点, 提出有价值的命题, 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比如, 我们上高一的《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第一个子目“甲午中日战争”时, 用计算机播放软件:《日本“大陆政策”动态步骤图》、《列强对日态度示意图》和一段史料后, 要求学生结合屏幕展示的资料和教材内容, 讨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由于同学们占有了大量资料, 有话可谈, 热闹非凡, 在封闭的课堂, 制造出了活跃的气氛。

课堂辩论, 既可自由辩论, 又可正反两方分庭抗理。对史学界有争议或者需要继续挖掘或者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问题, 都可设置辩论题。如上完高一历史《辛亥革命》一课后, 一位老师设置了这样一道辩论题:关于清末“新政”的评价, 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大致是: (1) “新政”不过是借此掩国民耳目, 不但没有放一线光明, 黑暗反倒增加了几倍。 (2) “新政”虽是清政府为挽救政治危机而作的垂死挣扎, 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请按照你自己的理解, 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此题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任意发挥的自由度大, 有利于拓宽思维, 培养创造型人才。

五、插播故事片断。

授课过程中, 恰到好处地插播故事片断, 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活跃学生思维。插播的内容, 应该是那些引人深思的、为重点难点热点服务的、能把课堂推向高潮的片断。如在教授《甲午中日战争》时, 插播邓世昌指挥军舰向敌人撞去、战士们视死如归的动人场面, 就会深深地感染学生。接着, 要求同学们谈观后感, 并引导思考:有这么多爱国官兵的英勇作战, 为什么中国还是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呢?这就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教授高中历史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如果插播《乔家大院》, 学生会对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有较深的理解。晋商的经营范围广, 他们走出国门, 到日本、东南亚、俄罗斯等地做生意。“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 都有山西商人。”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被晋商的这种豪气所感染。

六、适时进行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课堂上, 适时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特别受学生欢迎。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就像拿到了打开宝库的金钥匙, 跃跃欲试地去打开知识的宝库。如我们学习《南京条约》时, 指导学生把条约的四项内容, 分别浓缩为:割地、赔款、开埠通商、协定关税。告诉同学们, 这就是浓缩记忆法。以后学到类似内容时, 一般能成功地运用这些方法。成功, 哪怕是微小的成功, 对学生来说, 也是使他们精神振奋和思维活跃的推动力。

七、填写地图表格。

在黑板上当众填好地图表格, 是以熟悉教材为基础的。填写前, 同学们归纳、概括、分析、综合, 手脑并用;填写时, 一个同学的表演, 牵动了几十个人的视线。因此, 填写地图表格的过程, 本身就是一个气氛非常活跃的过程。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展示地图表格, 同学们集体填写。如上高中历史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我们制作了动态的《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老师逐步展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 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随着课件的演示, 大家在脑海里直观、牢固地建立起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八、用图示法表示知识结构。

学生只有将教材的知识内容进一步提炼和简约化后, 才能将课本知识结构化, 有助于学生识记必要的知识点。实际上, 知识的结构化, 也是学生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用图示化文字的再现, 有助于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等学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我们允许学生在设计的知识结构表中, 存在认识上的不同, 但要表现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合理性。这既培养了创新意识, 又巩固了学习效果, 促使同学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九、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渗透。

在上历史课时, 注意与其他学科联系, 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种做法符合目前高考文科综合的考试要求。如笔者在高三讲授“隋朝大运河”时, 要求学生观察“三点四段五河”, 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从古代的余杭 (今杭州) , 联想到钱塘潮这一奇景产生的原因;从古代的淮水 (今淮河) , 联想到淮河———秦岭一线几点地理意义, 特别是学习南朝的历史时, 引出了“六朝”古都的定义;要求从地理、历史、经济角度说明南京第三产业发展的优势;又鼓励学生根据南京的历史、现实情况, 用所学知识, 设计南京未来发展思路, 为南京城市发展献计献策。跨学科知识的渗透, 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十、撰写历史小论文。

如何活跃英语课堂气氛 篇10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活跃气氛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语言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其重要的,枯燥无味的课堂会使得学生昏昏欲睡,不想投入到学习中来。因此,教师有必要创造一个活跃且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对教学内容灵活掌握

教材上的内容都是固定的,然而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与每节课的特点相结合,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待教材,将教材内容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方法传递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得学生吸收教学内容,将其转变为自己的语言技能。

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使得学生主导英语课程。教师可以将实践机会提供给学生,例如每天让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对一条新闻进行英语播报,或者将一首英语歌曲翻译成汉语等。将多媒体工具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充分应用,能够更加生动直观的展示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的听觉和视觉都能够很好的感受英语,将所学习的英语内容牢记,转化为自己的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以教学环节的变化为依据,对全体学生在不同环节使用不同的方法,从而使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进而使得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二、增加趣味性的导入

导入作为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的效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足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有趣的导入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的课堂气氛。有趣味性的导入一般包括多媒体、主题、知识迁移、情境导入四个类型。在信息科技的时代,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与课堂内容相关联的视频、图片、音像等,从而打破课堂的沉默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主题导入的方式是教学中最为直接的导入方法,由于如今学生的思维方式越来越西方化,教师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来活跃课堂的气氛。而知识迁移导入比较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导入就是在课堂上建立一种学生熟悉的情景模式,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学习的用途。

三、做一个富有激情的教师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与落实,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还要求教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英语课堂中,不断提高课堂的学习氛围,是每个英语教师的追求。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富有激情,善于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来调节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这样的句子:The yellow cat is sleeping on the table.教师正好发现一名学生睡着了,老师就可以说:Look!That man is sleepy.Can you tell m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leep and asleep,my yellow cat?这样就能够通过语调的变换使得学生注意力被吸引,进而提高英语课堂的学习气氛。

四、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在英语课堂上,如果教师一味地进行知识的讲解,会使学生对英语失去兴趣,所以要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不仅包括语法互动、口语互动、阅读互动,还包括听力互动。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参与度。在英语写作的锻炼中也要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要生动的呈现写作技巧,将写作的技巧传授给学生,同时还必须要平衡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的讲解,使得二者的作用否能够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写作手法和技巧进行指导,促使其英语写作水平提升,更具有英语学习的兴趣。

五、进行科学的评价

对于课堂教学评价教师需要予以重视,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做到科学合理。在评价过程中对学生行为中的错误进行纠正,同时还要对学生表现中优秀的部分进行肯定和鼓励。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评价的度把握好,在评价时多进行正面评价,对于学生错误的行为需要进行以引导,使其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具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将学生的优点进行总结,对其尽量少批评,多表扬,使得学生的学习状态紧张而又愉快,能够对英语基础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掌握。

正面评价学生,能够使得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使得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后,其在听课时就是更加认真,在教师提问时会积极踊跃的发言,同时具有敏捷的思维,对各种教学活动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过多的负面评价,就会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消极的情绪。

六、结语

本文就如何活跃英语课堂气氛进行了探讨,教师在对英语教学内容进行灵活掌握的前提下,在英语教学中增加趣味性的导入、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同时使自己成为一名富有激情的教师,能够使得英语课堂的教学氛围进一步活跃,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其中,使得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主动学习,进而使得英语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浅谈活跃历史课堂气氛 篇11

关键词:历史 课堂 气氛

在教育理念转型时期,古典的应试教育和单一教学目标今天还大量流行,那是因为他具有短期效应,那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容易把学生培养成狭隘、自私、追名逐利的心态,而真正的素质教育和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长期效应,有利于学生良好心态的形成,真正的成人成才,才是我们教育必须坚持、不懈追求、孜孜奋斗的方向。而活跃课堂气氛在高中历史的素质教育和三维教学目标中亦为重要。因为高中学生较之于小学初中学生更具有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与老师之间更能进行语言、思想、情感的沟通。更需要课堂的活跃性和幽默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升学生的激情、激情比方法更重要。所以改变古板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提高教学质量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活跃课堂气氛呢?我在教学的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以供同仁借鉴。

一、精讲解、多联想

将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点借用一定的手段具体化、形象化、感情化、比如:讲鸦片战争影响的时候,讲到战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比较复杂。,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图示来显示其关系:

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政治经济政治经济完全行使主权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学们看这个图示象什么呀?同学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数学的交集。对,交集。政治和经济是相对独立的,但又紧紧交织在一起,所以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理解要抛弃两种错误观点:①中国社会变成一半是半殖民地一半是半封建社会。②中国社会变成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社会。不能把他们截然地分开。同学们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情绪活跃。还可以继续激发,放飞思绪,张扬想象。你们看还象什么?同学们想啊想……。老师提醒了:我们可不可以想象为两只手臂举着甜甜的红酒挽在一起?可以。那么他们就是……?新婚夫妻在喝交杯酒。同学们回答。象,同学们回答。政治和经济相对独立的部分就是新婚的妻子和丈夫,交集的部分就是他们的爱情,那我们共同为今天结为伉俪的新婚夫妻祝福,祝他们新婚愉快,百年好和,好吗?好!手臂挽在一起。还象什么?还象抗洪抢险前线的解放军战士们,手挽着手臂组成一道坚固不摧的人墙。团结呀,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诞生希望。同学们情绪高涨了。继续深入,同学们你们看,他还象不象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既独立又交融,独立的是个体交融的是友情。象,好,就让我们的交集越来越大我们的友情越来越深。友谊万岁,祝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就这样启发诱导,张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情绪。这节课肯定会出现一个小高潮。学生的思绪就象放飞的风筝,但线却要攥在老师的手里。

二、敢撒手、学生唱

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式要多样化、新鲜化。让学生多参与且主动参与到历史的教学和学习中,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撒手让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进行探究、自主、合作性学习。发挥学生活泼好动、求新好奇的特点。比如:讲古代史两宋时期的文化,让同学了解了基础知识后,结合初中历史的讲解,请同学们自编自演一场宋朝人的市民生活场景剧,从中活灵活现,身临其景地领会和感受到两宋的文化水准:吃的有……穿的有………住的有……。用的有……。行的有……。从中感受宋文化的繁荣和在今天生活中的影子,找出与今天的差距。学生都有表现欲,参与度极高。敢于撒手,给学生一个展现的空间,并适时收网结果。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重实践、三观扬

历史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源于历史,以史为鉴,用于实践,服务社会。学习历史要加强爱国主义、人生观、世界观的情感教育。唐王李世明之所以有流芳百世的贞观之治,就是善于用人、敢于纳谏、虚怀若谷。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用于感化我们的同学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需要我们以博大的胸怀、宽容的心去融化别人的错误,那不是放纵而是原谅,在潜移默化中改正别人的错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那“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都是最好的三观教育的材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而扬起三观教育的激情。学习历史要与现实相结合,做到社会化实用化。经世致用为现实服务学习历史关注社会,既关注社会实际问题又关注高考热点难点问题。从古代的毁林开荒到今天的退耕还林,从大跃进到今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清朝前期的闭关锁国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从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到今天的全球一体化和地球村。都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从历史的悲剧中去领会和总结今天的我们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加快社会发展。让学生学以致用,从成就感和责任感中去增加兴趣。

四、深挖掘、勤交错

把历史和各学科间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形成知识的框架化、综合化、网络化。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有:昔秦皇汉武,略书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娇,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在讲封建帝王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用一用,增加文采,活跃气氛。还有:在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时候,其路线图就用毛泽东站在陕北黄土高坡,感慨万千豪抒的《长征•七律》来表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在豪迈的雄浑的诗歌朗诵中既增加对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大无畏和乐观主义精神的崇敬又生动的理解了长征路线:翻五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墙——走乌蒙取遵义——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陕北会师。除此之外,历史和地理,历史和政治,历史和物理,历史和化学,历史和数学,历史和外语都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用课别之间的网络知识来带动学生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灵活运用。总之,历史不是老古董,历史不是木乃伊,历史不是孔夫子,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学习方法也是千变万化,历史就是要将“死”的历史知识讲活教活学活,以激发兴趣,挑动激情来活跃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气氛能够寓教于乐,乐中解惑,乐中求学,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能力,既愉悦了心境又获得了新知,不亦乐孚。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习效率 篇12

一、引入含“活”———带着问题, 激发兴趣

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 学生才能迅速投入到学习中, 才能产生好奇心, 激起求知的兴趣, 才能积极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自学中生“疑”, 这样才能使学生听课有目的, 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 积极进行探究和深思, 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要留给学生搜集信息资料的时空, 让学生在社会和自然中感知, 以利于培养学生善思好问的心理品质。社会和自然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大课堂, 学生只有融入到社会大课堂中, 才能发现源于生活的最本质的真实东西, 使学生在感知感悟的基础上, 明白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便于自发形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劳动的奋发向上的力量。贴近社会现实的东西, 易于使人明白一定的“理”, 即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不能急于求成, 也不能置之不理。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个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有心人, 从小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豁达开朗的性格、勇于吃苦、开拓创新、务实求真、善思好学、沉着冷静的习惯和品格。这才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的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 设计的问题要巧、要趣、要深、要广, 要激发情趣, 激活思维, 易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习惯。教师要创设宽松愉悦的环境氛围, 使学生能自主自觉地参与整个学习和活动,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多想、多说、多问。

教师应提出具有一定启发性和思维广阔性的问题,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引领要活中求广, 活中求奇, 活中求趣, 活中求思, 目的是激活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 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引”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学会自己发现问题, 然后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去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 这样便会悟出事物的“理”, 使学生的思维认识和社会、自然接轨, 不会使学生对学习探究产生厌倦情绪。

二、形式求“活”———方法多样, 手段灵活

在学习探究过程中, 教师不要禁锢学生的思维, 不能牵强附会, 而应引导学生多方位、广角度去体会,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 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随后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教师只起引领作用, 这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能使学生养成深思好问、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 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课前, 教师应给学生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质疑, 从而主动地从中发现问题, 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探讨。课中, 教师要点拨引导学生大胆交流和质疑, 从而使学生发现新的问题,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样不但增大了课堂的容量, 而且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中, 学会了搜集信息资料的方法, 学会了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反馈课内、课外所获得的信息, 要做到不拘束, 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要把捕获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全体学生, 让学生共同分享, 使师生在互动的过程中, 达到情感的交融。在情感共鸣的环境氛围中, 师生关系才会显得融洽, 学生才能大胆地质疑, 大胆地交流。这样, 师生的心理距离近了, 自然而然会使学习的气氛活跃起来, 使学生获得了广泛的知识信息, 课堂容量比课前预设增大了, 学习效率提高了。

三、气氛激“活”———反馈畅通, 情感共鸣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信息后,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习惯。教师要留给让学生表达的时空, 让学生自主去交流,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这样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使学生能大胆交流, 还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感触人生、认识生活, 使学生从中体味出对家、国和亲朋好友的情感, 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升华学生爱家、爱国、爱亲人的情感, 自觉参与到对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形成的活动中, 努力锻炼自我, 发展自我, 充实自我, 完善自我。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从“疑”中发现问题, 以便更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深度, 最终解决问题, 找到问题的答案。

四、探究引“活”———思维有难易, 讲解有广度

在学生质疑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 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体验探究的快乐, 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寻根问底的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 从易到难, 逐步深入, 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教师应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 让学生自主地去感知感悟生活的“理”, 最终使学生明白“凡事都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在比较鉴别中, 学生可以养成客观认识事物的良好思维品质, 使学生能在探究中学会认识事物,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灵活选择学习方式, 可独立, 可合作, 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教育最大的缺憾就是禁锢学生的思维,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方位、广角度引导学生思考, 使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教师还要适时点拨, 科学引领, 从而使学生真正弄明白问题。

在教学中, 教师不应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 而应教会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识记, 在识记的基础上反复应用, 从而在应用中灵活自如地解决一定的问题,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探究过程中, 教师要引领学生合作交流, 把零散的学生个人捕捉的信息拿出来共享, 这样无疑增大了课堂的容量,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五、结论留“活”———留着悬念, 留着激情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要留给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悬念, 留给学生回味的空间, 让学生养成深思好问的良好心理品质, 最终学会思考, 学会学习。

教师要留给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质疑和批判性接受的时间和空间, 要引导学生多方位、广角度地去分析和认识, 不断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自觉养成课后拓展反思的良好习惯。在探究的结果中, 教师一定要留着悬念, 只有这样, 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使学生无尽地思索,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还要留给学生探究的余地, 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根问底, 这样最终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 思路也广了, 方法也多了, 从而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上一篇:生物技术前沿下一篇:室内水泥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