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活跃(共12篇)
课堂活跃 篇1
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 孩子们在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 还是快乐的, 直接影响我们的教育成效。而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兴趣、积极性、满意程度及师生间的关系。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几个因素浅析如下。
1.教学的节奏
课堂心理气氛首先决定于教学难度。当学习任务为中等难度时, 人的学习动机最强, 太难和太容易, 动机水平都会降低, 要么是望而却步, 要么是觉得乏味。
2.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
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可分为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
(1) 权威式
即学生的行动没有自主权, 完全由老师单方面决定一切, 比如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的具体步骤等, 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挫折感, 对教师有抵触情绪,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下降, 老师在场与否, 学生的纪律表现大不相同。
(2) 放任式
即老师对学生不进行约束, 也不给予帮助, 一切都由学生自己决定。这样会导致学生纪律涣散, 学生情绪波动, 相互干扰学习效率等。
(3) 民主式
能带来最佳效果:一方面老师对学生有所约束, 另一方面老师也鼓励学生对活动任务和方式进行讨论, 提出意见。它使师生相互信任, 学生自信, 情绪稳定, 积极性高, 并且学生关心集体、纪律好、学习效率高。
3.集体气氛
集体的成员往往相互影响, 相互约束, 成员间的观念、规范都趋于一致, 因此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与集体的规范认同, 并在这种舆论压力下, 自觉地与集体行动保持一致。
不良的群体气氛会导致不良的课堂心理气氛。例如, 学生普遍不爱学习, 迷恋明星, 那么学习时就没有动力, 课堂上不能集中精神。营造良好的集体气氛可以通过建设宣传阵地, 树立先进典型等途径来进行。
4.师生的人际关系
在师生人际关系中, 教师是成熟的一方, 是人际关系中较主动的一方, 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对学生的态度。老师应主动对学生表现出爱和关怀, 学生也会以爱和关怀回报你, 这样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那么, 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活跃气氛, 让孩子的语文生活充满阳光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情感的课堂就是从激发学生情感入手, 以积极的情感为动力, 促进学生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1. 理解需要, 注重“激情”
孩子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趣、好热闹。上课伊始, 学生的情感一般处于静止的“零点”状态, 理解了学生的这种学习需要, 教师就要运用多种方法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 向课堂内容的情感靠拢, 缩小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距离。
2. 品词析句, 注重“融情”
情感重在领悟, 贴标签似的简单告诉学生课文表达了什么情感, 揭示了什么现象, 这样学生只能记下一个冷冰冰的概念。因此教学时, 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富有感情的内容, 感染学生的心灵, 陶冶学生的情操, 让学生真正用心去感受、体味文中的感情, 与课文产生共鸣。可见, 教学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 有了它, 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3. 融入生活, 积淀真情
将生活理念融进语文课堂, 让学生在语言的情境中实实在在地学习。在课堂上, 让学生“无拘无束”自我表现地说, 自我陶醉地读, 自我感悟地议……尽显生活真情, 享受快乐语文生活。教师处处撩情、时时激情, 点燃学生心头的情感之花;学生事事积情, 时时存情, 内心世界就会丰富起来, 就会在课堂中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的真情。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1. 文本对话, 潜心会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 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举足轻重, 不可替代。
2. 师生对话, 平等介入
当教师作为对话者, 平等地介入关于文本的对话, 传递自己的理解、情感和价值观, 影响和感召学生, 整个对话的过程就发生了令人兴奋的戏剧性变化。在这样的课堂上, 少的是教师的明确表态, 多的是教师的真诚倾听;少的是教师的激昂陈词, 多的是教师的热情鼓励。
3. 生生对话, 合作互助
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 “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 才有相互间智慧的碰撞, 心灵的交融。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 教师要重在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 建立合作式的学习。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 开放心灵, 让学生去“展示自我”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教学中, 教师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
2. 开放时间, 让学生去“丰富自我”
学语文重读书, 在巨大数量的语言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 再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便能使知识的源泉“奔涌而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尊重多样文化, 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要体现、落实这样的目标, 阅读经典名著、诵读优秀诗文就是最好的选择。经典名著、优秀诗文是伟大心灵活动的结果, 是智慧的结晶。孩子通过读书可以穿越时空, 感悟这些伟大的心灵和智慧。
3. 开放时空, 让学生去“实践自我”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不仅给学生“松绑”, 更要“放飞”孩子, 让他们接触自然、社会, 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 培养其与人交往、分工合作的精神与能力, 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师生在课堂上是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双向的互动的过程。“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 大诗人王勃给我们带来了经久、广阔、悠远的意境。今天, 我们新理念下的课堂, 也应该充满阳光。
(阜宁县益林中心小学)
课堂活跃 篇2
近海小学:顾娟
摘 要:普及英语教学是当前和今后小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从小培养英语交际能力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促进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英语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行必要的情境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轻松的学习英语。
关键词:小学英语 情境 教学
一、引言
学习英语,不应该是在呆板和压抑的氛围中进行教学,现如今,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诸如“满堂灌,英译汉”的传统模式仍然存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根本不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使小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从一开始就不愿意和英语打交道,继而学好英语成了一句空话。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方式,巧妙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得信息,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情境中交流、发展,从而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作为教师,我们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创造各种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理解不同情境所表达的信息和语言材料,激发他们表达思想的欲望,在情境学习中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情境教学的概要
英语情境教学就是以情境教学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铺设情境,实现达到语言交际的目标。英语情境教学法,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遵循反映论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使抽象的语言形式变成生动具体的可视语言,创设尽可能多的英语语言环境,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感受英语、说英语、用英语进行思维、用英语的方式主导行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或模拟情境,充分利用生动、形象、逼真的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情境中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感情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理解和表达的能力,激起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及情感、意志、想象力、创造力等整体发展。该教学法的特点是:将言、行、情境融为一体,有较强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三、情境教学的意义
事实上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有着很大的意义:(一)降低教学难度,便于解决问题。
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未知的领域。情境教学法通过再现教材内容的相关情境,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琢磨、去尝试、去发现,缩短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情境教学能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全面、透彻、快捷的感知、理解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准确、快捷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二)降低疲劳程度,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劲头。
合适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较长时间的保持稳定的注意力,玩中有学、学中有玩,爱玩是孩子的本性。可以利用这一点,注意让学生在各种游戏中慢慢习得新知,而不是死记硬背。把要掌握的知识以各种不同形式展现给学生,在他们对很多的知识似懂非懂的情况下,采用各种游戏形式进行渗透,如Pass the card(传卡片)、Do the action(听音做动作)、Find your friend(找朋友)、Draw and Colour(画一画 涂一涂)等,在游戏中通过多听、反复感觉,从而在脑海里的印象就加深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尽情投入到游戏中,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也使得课堂充满活力。
(三)有效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善于运用多种形式、多种媒体为学生的英语实践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教学情境,从而来达到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对学生学情恰如其分的全面把握,而创设教学情境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情境教学的运用
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言语的动机,并提供言语的材料,促进其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能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有利于学生读、听、说、写能力的提高。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就课堂教学而言,结合自己的实践,来谈谈自己的经验。
(一)利用实物,巧设情境。
小学英语中的大部分单词是表示具体事物的,所以,在教有关学习用品、交通工具、动植物、水果等类别的单词时,我尽量通过实物或实物模型来呈现单词, 而且小学生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利用实物教学最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兴趣。我在为学生新授水果类单词时,课前预先准备一个篮子(basket),里面装有各种水果,用布盖上。在上课的时候,结合“This is a / an „”与“That is a / an „”的句型,将这些水果掺入到句型中进行操练,促进学生理解、记忆所学新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无需详尽的语法解释和翻译,学生不仅很快能理解“apple、banana、pear„”等单词的具体含义,同时用掌握了这些简单的句型。通过这些方式学习词汇,学生不仅记得快,而且准。
(二)利用语言描述、音乐伴随、多媒体展示,引入情境。
教学中,利用简单易懂的话语,结合音乐多媒体等形式来呈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学习牛津英语5A Unit 4《Halloween》这一课中的动物类单词时,我先提出问题:“Do you like animals?”再接问:“I want to go to the zoo.Do you want to go with me ?”“But how ?”得到学生回答“By bus.”后出示课件中动物园的图片,结合歌曲《Animals on the bus》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新课。
小学生特别喜欢音乐、喜欢唱歌,优美的音乐(歌曲)伴随着富有表情的对话,能把静态的抽象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具体的语言交流情境。歌曲的运用可以用来导入,可以作为一节课的开始,也可以在一节课中间进行,我经常将一些新的英语句子套上小学生熟悉的曲子来唱。如利用Happy Birthday 来渲染生日晚会的气氛,展现生日晚会快乐的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
(三)利用动作、表情等体态语,展现情境。
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所用的每一个表情、动作都能给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很多的英语词汇,我们都可以通过生动传神的表情、形象的语言和演示动作向学生直观展示,帮助学生理解,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教smile时,我就做一个微笑的动作,在教laugh时,做一个夸张的大笑动作,这些动作可以吸引学生,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记住这两个单词。如学习“What’s this?”这一句型时,我就把某一物用布遮上,故意装做不知道的样子,摸一摸、闻一闻,让学生猜一猜,根据这一情景,学生完全可以理解这一句型的含义,无需再作解释,并引起学生参与竞猜的欲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边说单词边表演动作,这样学生就能从动中学,从玩中学,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利用图片、简笔画,展示烘托情境。
图片、简笔画可以起到替代实物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那些抽象名词或是不易带进教室的物体用图片、简笔画等来代替。为学生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情境,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简笔画则是每个小学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技能,如,在教动物类单词,如tiger、bear、cat、dog、pig„时,我便利用学生喜欢的简笔画,边在黑板上示范边带领学生练,然后让学生也一边画一边说,学生们在画画的过程中练习说单词比较直观地认识了这些单词,他们看着自己的画,学习起来也就更兴趣盎然。而大部分学生就能比较顺利地掌握所学内容,使学生学得轻松,自然。
(五)利用表演,体会情境。
小学生天性活泼,有好奇心,游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表演形式,一是就课文内容进行表演,如分角色朗读、表演,这样的活动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迅速感知教材内容,并能很容易地理解教材内容。二是结合课文中有关日常生活内容,利用所学句型进行带创造性的表演,引导学生进入“生活”,让学生自己创造情景,积极思维,丰富想象。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在学完牛津英语4B Unit 7《At a snack bar》一课后,我设计了让学生分小组去购物的情景,购物是每个小学生已经拥有生活经验,在表演中,学生们用英语“挑挑选选”自己亲身感知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灵活运用语言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即兴发言的创造思维能力。
(六)设计游戏情景,寓教于乐。
儿童与游戏有着天然的联系,小学阶段的儿童在接受新事物的方式上直观的模仿胜于理性的思维,形象的接受胜于抽象的理解。他们更适合在游戏、娱乐中掌握新本领,学习新知识。在课堂上适当地有意识地增添一些趣味性游戏,创设丰富的游戏情境,使孩子们觉得好玩,从而延长注意的保持时间,更有效的参与教学。例如在学习了牛津英语6B Unit 6《At a PE lesson》之后,学生要会看、会听、会说head, eye , mouth , ear , nose , foot和hand等词。为了避免学生感到厌倦,我安排一个比赛,把全班分成几组,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到教室前面参加比赛,每组代表面向本组同学,教师、台下同学先后向每组代表发令,如:Touch your head/eyes/nose/mouth等,要求代表按指令指对部位,全体学生为评判员,用Yes/No随时作出判断,全部做对的代表为他们小组获得一个奖品。这样每个同学都能集中注意力参与活动,既得到了听、说、读的训练,又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我还在黑板上按参赛者人数,画若干个没有五官的人头,教师每念一个单词,每个参赛者蒙住眼睛用粉笔在相对应的地方画出来,直到完成整个头型。如果学生画错了位置,则会出现五官挪位的喜剧效果。学生们一方面觉得有趣而气氛活跃,笑声不断,一方面为了获胜而努力把握每一个单词。这就避免了枯燥的跟读导致的疲倦和乏味。为小学生设计他们喜欢的游戏情景,这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办法,使学生乐而好学。
在课堂中创设情境的具体方法很多,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多种方法,融会贯通,并且要考虑具体的情况,从实际出发,所创的情境要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紧密联系而且自然,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才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活跃课堂 魅力数学 篇3
摘 要:为适应新课改对学生的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喜欢数学课,真正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题的能力,运用具体案实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解题方法及作用在数学课堂中发挥作用,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
关键词:创设情景;感受体验;拨开迷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176-02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科本位,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强调突破学科本位,重视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课堂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长期以来,数学留在很多学生心里的强烈印象,就是枯燥的计算、刻板的公式、远离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单一的接受式教学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学习是那样的单调,呆板,毫无乐趣。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被传统教材培养长大,已经非常习惯了传统教材的我,一度也很迷茫,如何才能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我强迫我自己改变我的教学方法,去适应学生的要求。于是结合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去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创设更多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我主要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快乐相迎──让学生喜欢上老师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虽然这句教育界的俗话带有偏见性,我连续十多年教数学,对这个问题深有感触,逐步认识到:只有让学生爱上你,才能让学生爱上数学;只有让学生爱数学,才能学好数学。教师只有充满爱心地对待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喜爱,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激情,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参与。。因此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还要提高授课艺术,语言要生动、有趣,让学生听懂、爱听;努力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在你的数学课堂中他们会真正动起来。总之,要想让学生爱上你的数学课,请先让他们爱上你吧!我相信在学生爱上老师的那一刻,他们也会爱上这门课!
二、快乐情境──让课堂充满热情和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课堂上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产生学习动力。教师在课堂中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播放课件的形式,比如给学生一个生动的动画画面、说一个数学相关的故事、数学知识的游戏等等方法假设宽松、和谐、愉快、有效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的求知意,学生学起来会特别用心,记忆也会相当深刻。例如我在教数学第四册第地二单元《减法》时我采用了如下方法:先播放2008年奥运会相关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播放到奥运会金牌榜时定格,让学生认真观察找出信息,问题,一下子学生都激起了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以极快的速度思考着,计算着,很快,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他们兴奋地互相看着,带着惊奇的表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发展了应用数学的意识,得到了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样的例子能举很多,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是遥不可及、枯燥无味的知识,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三、快乐活动──让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行教材的设计及课程教学安排正是这样要求的,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摩、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其实质就是鼓励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把学生都引到课堂情境中去自主探索,使课堂“活”起来,其中就蕴含了一个“动”字。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设计了观察、操作、想像、思考、交流等多种活动。首先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观察、欣赏民间剪纸、脸谱、雪花、建筑物等,直观认识轴对称现象;再经历“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等操作活动,逐步感知轴对称现象的整体特征;为了进一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我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轴对称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造意向,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快乐练习──让学生与数学知识亲密接触
温故而知新,练习是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注意问题的探索性,题材要注意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要形式多样,并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单一、重复、机械的练习会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讨厌数学。因此教师应把练习的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情境之下,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身边的数学问题的意识,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在练习填写适当的单位时,由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如:饭桌81平方米;铅笔长18米;人步行每秒4米;小明同学体重30克等。面对这种情况,课堂教学上我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先让学生讨论:81平方米有多大?18米是多长?1秒是多久?30克有多重?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判断这些答案的可能性和准确性。同学们受到生活实例的启发都豁然开朗,接着,再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实际,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的乐趣。又如:我在教“角的认识”时,结合课的内容学习,我设计了一个轻松愉快的练习──“摸礼物”。我准备好一个数字转盘,当停到哪个数字,就请这个学号的学生来摸礼物。箱子里有三角形,长方形、正边形、圆等各种图形,只要他摸到的图形上有角,这个礼物就送给他了。在认识角后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触手可及的,在心理上缩短与数学的距离,学生情绪高涨,百玩不厌,激发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又达到了课虽尽而余趣犹存的效果。
五、快乐实践──让数学课堂生活化、探究化
实践是创造的源泉。脱离了实践活动的数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通过数学活动才有可能被激活,才能迸射出创新的火花。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把课堂知识的学习和社会体验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的方式生活化,用动手实践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紧闭的心智,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对知识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丰满、鲜活起来。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什么是周长”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室里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用手摸一摸它的一周,并用尺子量一量,测一测物体表面的周长有多长。”话音刚落,同学们便活动起来了。学生来到教室的每个角落,有学生测量课桌,有学生测量地砖,有学生测量黑板,有学生测量窗户的玻璃。整个活动,大家非常兴奋,学习的兴趣很浓,因为他们正沉浸在自己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成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
六、反思和总结
经过多年的尝试,我感受到了体验教学给我和我的学生带来的好处,有了一定的收获,在某种程度上更新了教学观念,对于什么样的知识需要学生体验获得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我也注意到在对学生进行体验式教学时也要防止对接受式学习的全盘否定,有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讲还需要接受式学习;另外我们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把握好课程标准,吃透教学内容,吃透学生,并结合具体的课时内容进行选择,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一味地追求体验性,生活化,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落实。一定要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了较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坚韧、不屈不饶的学习意志,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只要持之以恒学生的成绩会有一个跃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毕节市八寨中心校.吴发平,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N].毕节日报.2009年.
[2] 钱月健.把握动态生成资源,彰显高效数学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年16期.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效率 篇4
一、第一堂英语课是关键
要充分利用第一课的有利时机, 向刚入班的学生介绍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学习英语的目的和方法, 并让学生了解英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等等, 然后让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 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我们老师的讲课还要生动, 要微笑教学。导入要有吸引力等等。例如, 我们要善于用有悬念的话语吸引我们的学生。Would you like to know about the result of the story?Let’s play a guessing game.Can you guess?总之, 我们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使他们的学习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二、直观教具与多媒体的应用
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要让自己落伍, 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及时利用直观教具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不仅能让学生耳目一新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在教“How about”这个句型时我们就可以用直观教具教学。教师首先准备好红绿黄三个书包挂在黑板前, 然后把事先安排好的两位同学叫到黑板前, 然后问到“Let’s go shopping?”那两位学生答到“OK”然后再问“Would you like the red bag?”一个学生答到“Yes.”老师再问“What about the green one?”学生答“I don’t like it.”接着再询问另一位学生“What about you?”学生回答。教师在把What about you写到黑板上。这样学生就更加容易理解。这就是直观教具,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样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们在讲自然灾害这一单元时, 老师可以采用影像材料来展示自然灾害的可怕, 而且还可以延伸课外的内容, 如地震、火山等。用这些图片进行辅助教学,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而且也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也形象直观的让学生了解了自然力量的强大与人类自身发展面对的问题, 从而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社会责任感。
三、灵活的教法, 多彩的活动
教法的灵活多样,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长久。我觉得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1、用彩图或者食物进行单词的教学和句型的练习,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单词和句型的理解和运用。2、漫画教学形象直观, 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 扩展学生的想象力。3、课堂上开展多样的活动, 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使知识得到巩固, 能力得到提升。4、多媒体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增强了趣味性, 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5、每堂课上课前要进行对话表演, 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消除了学生怕开口的心理压力。另外, 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候要尽量采取由容易到困难, 化繁琐为简单, 一步一步的深入, 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同时老师还要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课, 如英语话剧、英语小品、演讲比赛等, 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在做中学、说中学。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活动能力大大的提高。
四、成功激励不断进取
一个获得成功的人, 首先是因为他有自信心。自信心是在对自己的自我肯定和充分估计的基础上, 相信自己力量的一种心理状态。自信的人能靠自己的力量使看似不可能的成为可能, 使可能成为现实。自信也是多次成功的积累, 一个人感受的成功体验越多, 对自己就越充满信心。学生的成功越大, 他们的兴趣就越高涨, 从而积极的进取心就永存在了他们的内心深处。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分层次教学,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目标, 练习的标准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 让学生够一够就能达到。现实生活中, 许多人往往会因为目标过高而最终放弃, 这是非常可惜的。另外, 教师要经常性地开展各种各样的英语竞赛活动, 不仅让后进生和优等生相比, 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学生与自己上一次的成绩相比, 让我们的学生进行自我对照, 使他们自己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要让我们的学生有了成功感之后激发其上进心和求知欲, 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五、作业要多样化
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我们提倡作业要生活化、任务化, 它是课堂任务的有效的延伸,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高, 那么我们的教学效果就好, 就一定能让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让学生相信Nothing is possible!
参考文献
[1]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
[2]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
如何活跃课堂气氛解读 篇5
【摘要】课堂气氛的活跃与否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本文主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及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几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激发兴趣 调动积极性 激活思维
绪
论
长期以来,由于教学观念的某些偏误,语文教育似乎始终戴着“应试”的枷锁,课堂教学的模式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激活。老师只顾赶进度,只在乎能不能尽快地把大量的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根本不重视主体的意识、不抓主体活动。因而老师越教越累,学生越念越呆。在那些机械、单
一、沉闷的“填鸭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被老师架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所束缚;他们的才智和创造性被老师“大包大揽”的“热情”所扼杀。这就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这样一种思维定式:语文课不过是一本书、一支笔,上课抄笔记,下课抄作业,考试时再临时抱佛脚,背一下老师画的重点就保准拿60分了。学生形成一种毫无兴趣的被动的学习心态,不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试问,如果一个学生的心根本就不在课堂中,那么就算老师上课讲哑了嗓子,板书累酸了腕子,又有什么用呢?只有老师唱独角戏而没有观众的课堂根本就没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效率和质量,学生的语文水平也不会有所提高。
诚然,学生对语文的不重视、“‘厌学’情绪是有诸多因素造成的,历史的、社会的、家庭的因素不可忽视;单从教育本身来说,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则是最根本的。”这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老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能力,抓好学生的主体活动,引发他们积极参与教学的激情,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活他们的思维,使师生双方配合协调,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语文教学多年来沉闷的局面,使课堂变活。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深感课堂气氛的活跃与否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老师决不可等闲视之。教与学双方总有一些主观和客观的消极关系,经常导致教学信息交流严重受阻,从而使交流活动进入进退两难的局面。在此,我想就教与学的关系探讨一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打破课堂教学中的僵局。
老师是课堂的策划者,“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健康身心的必要条件。”②
①因而,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关键在于看老师是否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学中老师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及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对象和教材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法,使语文课堂教学洋溢着活力。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需要老师激发。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活动十分常重要的。它可使学生对学习全神
③
贯注、孜孜以求并乐此不疲,成为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由此看来,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作为老师必须要在改革教法、丰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想方设法让学生获得学习兴趣。如一个好的导语、形象的设喻,又如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等等,如果这些方法、手段运用恰当的话,就很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利用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始对整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导语的设计是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刚上课时心理处于紧张消极状态,轻松愉快的导语可以马上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而传统的课堂结构的开场白常常是:“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上新的课文,请大家翻开……”等模式。这种千篇一律的导语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也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经常变化的,生动活泼的好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下一步教学做一个铺垫,虽然只需三两分钟时间,却起着穿针引线的功效。我在上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在黑板上写着一个斗大的“春”字。我说:“人们热爱春天,描写春天。古往今来,文人笔下的春天令人神往。大家想想看,唐朝大诗人杜甫在他的一首七言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天的?”“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同学们脱口而出。“北宋诗人王安石在他的《泊船瓜州》里又是怎样描绘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同学们对答如流。“那么,苏舜欣的《淮中晚泊犊头》又是怎样来描绘春雨春潮的?”我和同学们一起吟起了咏春的佳句。
朗朗诗音收住,我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爱我们家乡的春天吗?同学们能不能把家乡的春天描绘出来?”同学们静静地听着,随即小声议论起来,但没有人马上举手。这时,我抓住这一契机,语锋一转:“好,让我们先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春天的。”三首古诗的回味和吟诵已使同学们心驰神往美丽的春天,诗的艺术已经一次一次掀起了同学们情感的波澜,学习的兴趣随咏春、爱春之情的起伏而逐渐高涨。这时,我趁势将同学们的思维引导到朱自清的《春》的教学上来,既圆满地推进教学的主旋律,又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再一次推向了新的高潮。当然导语的设计必须根据不同内容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形式,真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在积极性高涨且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之时转入正式的学习。
2、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巧妙的利用电教手段,可以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CAI教学也步入语文课堂,这无疑为改革语文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手段。我们知道利用CAI教学可以浓缩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密度,并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直观形象、生动的状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新的活力,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幻灯、电影、电视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形象生动,直观性强,能演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高大宏伟的建筑图像,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场面。所有这些材料都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在教学《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把安塞腰鼓的有关录像放给学生看,黄土高原上雄伟壮丽的腰鼓引起了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也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上起课来事半功倍。从这我们可以看到,把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直观的作用 2
于学生,可以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增强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关键,需要老师调动。
1、老师要善于做引导者。
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育实践性很强,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口语交际,都离不开学生个体的感受、理解、揣摩、咀嚼、体验、感悟。因而,要学语文,学好语文,必须亲历语文境内,眼看、耳听、心想,与课文及其他作品对话,与作者交流,与自然交友,与别人沟通。”然而,现在的语文课中,很多老师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只是一味的往学生的头脑里强行灌输自己的观点,或热衷于让学生死记硬背,更有甚者只是为应试,截取某个段落、某个语句让学生进行操练,把一篇优美的文章糟蹋得七零八落。就这样,老师经意或不经意地,在“人”与“文”之间作了“阻隔”,学生也未能真正地去感受、理解、揣摩,更别说咀嚼、体验、感悟了,学生也就没有真正地走进语文课堂,参与课堂教学了。教学原理认为:“语文教学不该是教师单方面的活动,而应该使学生成为教学实践的主体,通过学生的自身活动来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要从传统的“教师角色”中走出来。也就是要求老师不要单纯做一个传授者,更要做一个引导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老师不能单纯传授自己的学习体会及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身临其境地去理解人物形象及作品的主题,感受作品中铿锵的音韵、优美的文字、规范的结构,领悟作品的意境,咀嚼隐藏于文中的深邃的哲理……而老师在诱思引导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善引博喻、条理清晰、要言不繁、循序渐进、步步深入,采用启发式手段。”否则会使学生感到漫无方向,注意力分散,积极性消退。如我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教学中,我就抓住作者的游踪,引导学生驰骋想象,跟着作者一起去游览杭州西湖,从孤山寺一直游到贾公亭西,看到了早来的黄莺和新到的小燕子,还有路旁含苞欲放的野花和刚刚钻出地面的小草,领略了西湖生机勃勃的春景,体会到了作者当时那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总之,老师宜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文学鉴赏的较高层次,使之在受到教育的同时受到艺术的熏陶。
2、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老师可以尝试只当“总设计师”,让学生走上讲台过把“老师瘾”,可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主讲,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舞台。由学生当老师,既消除了教者与听者之间的心理障碍,便于双方多向交流,又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教学双方都是学生,就自然多了一份亲近和默契,双方无拘无束,密切配合,都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体。我在教学的实践中,曾经让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上过几篇自读课文,从导语到讲解,再到分析、体温、总结、布置作业等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课后老师点评,找出不足。在备课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空前的,而在讲台上表现出来的对课文的那种理解及教学方法,还有在课堂上同学的积极配合,取得的教学效果都是我始料未及的。当然,作为一名老师,这时更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把重点放在课后对学生
⑥
⑤
④ 3 的点评上。首先,要肯定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其次,要肯定学生在讲课中取得的成绩,同时指出其不足;最后是弥补知识的遗漏点或婉转地纠正学生讲解时所出现的错误。
当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法是多样的,比如演讲、演练、演示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并且愿意身体力行的内容。当然,以上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都应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以语文的教学目标为准绳,不能一味的求新猎奇,以免弄巧成拙。
三、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根本,需要老师激发。
课堂气氛的“活”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也不是形式上的简单变化。不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活”,不是真正的“活”。我们所说的“活”,实质上是指学生思维的敏捷、灵活,激活课堂就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
1、老师要善于设疑。
学习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掌握真知、提高能力。如果教师一味地包办,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不会得到提高的。所谓“问则疑,疑则思。”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池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设疑,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像迷途问路,如饥渴求食一样去探究新知。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我们非常清楚,在中学教材中,其内容还是包括很多基础知识的,如同义词的辨析,词的界定、运用,标点符号的用法……但是由于这些知识屡见不鲜,或异常分散,这就使学生对其不重视,疏忽了。如果老师在传授这些知识的时候,依然是采用单调、呆板的讲解,那么学生就很难提起兴趣去学,甚至根本不愿意去听、去学。要改变这一教学状况,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传授这些知识时,老师要提出一些学生容易产生的疑惑,或者是为加深理解设一些难点,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巩固语文基础知识的目的,如学习李白的诗,介绍作者时,如果老师还只是一再强调李白被后人称为“诗仙”,那么学生一定会觉得索然无味,听不听都没有关系,因为这些知识可能早就学过了。但是如果老师便一个讲法,问一下学生:“同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为什么称李白为‘诗仙’,称杜甫为‘诗圣’。”又如讲授连词“何况”、“况且”、“而且”时,设置“同是表递进的连词,‘何况’、‘况且’、‘而且’它们有何差异?”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一听就会兴致勃勃地研究起来,兴味浓烈之际,已进入了思维的境界。同时,问题的设置也深化了学生的理解,对一些看起来是旧的知识有了全新感知。
2、激发学生质疑。
上面我们讲的是由老师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疑惑,这是在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进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好途径。但是,这种传统的提问法,提问的自主权完全由较师主宰,学生处在一种“待问”的学习状态;问题也不能集思广益,总难免过深或过浅;又或是学生不善于思考,一句“不知道”,就很容易造成教学僵局。如果改变一下提问方式——变老师向学 4
生提问为学生向老师提问,即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自己的实际领会范围有目的的设计问题,进而向老师提问,再由学生和老师予以解答。”这样就更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因为学生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必须独立思考。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的波澜,学习才不会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听课或读书时只是眼到、口到、耳到,而心不到,其结果或是上课走神,听而未闻;或是一目十行,过目皆忘。原因是学而不“思”,没有可“疑”。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有所“思”,让他们在学习中产生疑问,有所发现。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务长米凯莱·马林科维齐博士曾说:“亚洲一些国家,如中国至今仍缺乏自由与开放式的追问风气。”这也点破了中国“一言堂”、“填鸭式”的传统教学,老师没有给学生一个质疑的机会,而是自己“满堂灌”,阻滞了学生的思维。“青少年时期是学生求知欲最强烈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对整个社会、全世界以及种种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和急于探索的心理。这种心理无疑对开发智力、培养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在这个时期,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探索的心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宁鸿彬老师在其《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一书中,就提到了要“欢迎质疑”,也就是欢迎学生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如他在教授《七根火柴》一文时,学生就提出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课文有“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学生认为,既然并排就不能成堆,那课文的说法是否自相矛盾;第二个问题是课文说到那个无名的红军战士把火柴交给卢进勇以后,卢进勇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象舒展开来。”学生认为,脸色就是脸上的颜色,颜色只能说深浅,而课文说脸色“舒展”是不是用词不当?从这个教学实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学生的问题没有完全提对,但是由于老师鼓励学生质疑,他们在对课文的钻研中进行了独立思考,从而提出了老师事先没有想到过的问题。那老师应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呢?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有意识、有目的的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逐渐摸到精思质疑的方法和思路,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其次,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激起学生的疑问,善于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引入峰回路转的知识道口,促使他们动脑筋想问题。第三,当学生苦于思路受阻,思维发生障碍时,老师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头脑中的思维矛盾,巧妙激疑,才能促使他们的思维运动向纵深发展。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学生提问也是促使老师不断努力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教学综合能力的一个动力源。因为学生发现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与教师的角度,与教学参考资料不相一致,这就要求老师具有更加广阔的知识背景和专业知识,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在知识的广度深度及理论认识上把握分寸,对课文的钻研更深更细,并且能够在课堂上娴熟从容的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科学艺术地组织教学。所以说,把提问权还给学生,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使语文课堂出现师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气氛。
结语
以上我主要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及激活学生思维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当然,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老师积极乐观的心理,流利的普通话,简洁易
⑨
⑧
⑦ 5
懂的板书,课堂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等等,这些都是营造课堂活跃气氛的好方法。
注释:①、《新语文》,1996年第12期,第5页,贺军《抓好主体活动,搞好语文教学——语文学科“双轨”式教学模式初探》。
②、《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第二版,第215页。
③、《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第191页。
④、《语文教学通信》,2003年第1期,第1页,于漪《走进语文》。
⑤、⑦、⑨、《新语文》1996年第7期,第12页,赵雅文、贾尚恩《语文课逆向提问法浅论》。⑥、《北京教育》,2003年第1-2期,第5页,张学立《“诱思式五步课堂教学法”的实践》。
⑧、《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第133页,第四章《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的艺术》。
参考资料:
1、《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
2、《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戴汝潜主编。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重视激励 活跃课堂 篇6
一、信息激励,唤起学习知识的乐趣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只有当学生本身对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使整个认知活动积极起来。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和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完全可以用实验的手段和生活中鲜活的例子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讲解“动量定理”时,演示“蛋碎瓦全?还是瓦碎蛋全?”的实验。讲解“牛顿第三定律”时,让同学进行拍巴掌比赛。在“自感”一节,表演“千人振”等等。这些实验现象生动,富有情趣,是引发学生思维的源泉。
当代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喜欢思考,善于想象,渴望了解国内外大事,但苦于所掌握的知识信息有限,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模糊不清,囿于认知水平,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免有失偏颇。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及时捕捉现代信息,补充紧靠时代气息的新材料,有机地把当前国内外科技信息和物理教材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引入课堂,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致和探索奥秘的热情。如:利用“神舟六号”的发射、绕地球运转以及返回来讲解超重和失重、圆周运动的概念。用电学有关知识分析电子计算机的原理,还可以介绍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其提出的实验依据,介绍霍金及霍金理论的魅力来了解现代信息和新材料等等。利用这些资料,进一步强调物理实验的重要性,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
二、情感激励,感受思想交融的乐趣
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对学习承担责任?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时,学生才能自觉地担负起学习责任,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才能主动地进行学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字,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动机力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注重情感投入,用充满真情的激励语言,热情地给予褒奖。如“真能干”、“多聪明”、“就是与众不同”、“确实有头脑”、“很有自己的见解”、“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你是小物理学家”、“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啊”等等,让学生实现情感共鸣和思想融通,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极具迁移功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将学生对教师的爱迁移到对教师所教的教学内容上,改善所学知识的偏向性。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关爱自己,就认真学、努力学,否则就会放弃这门学科。因此可以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学生是替老师学、替家长学。教师不仅是学生的长辈,而且还是学生的朋友,要以人格的力量感化学生。从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上关心学生,和学生建立亲密的感情。在教学时,就有可能在自己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将课堂效率提高到极大值。另外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有极为深刻的感受和确切的理解,然后将情感融进相应的教学内容中,以饱满的热情,生动的例子感动学生,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张弛结合、起伏跌宕、意趣盎然的局面,师生在情感交流中互动,在互动中提高。
三、成就激励,分享成功喜悦的乐趣
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学生学习主要是为了取得成就而不是为了某种报酬。因此成就动机在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需要组成:认知的需要,自我提高的需要,附属需要。对于高中生而言,自我提高的需要占据重要地位。教育评价给予学生的表扬、分数和名次能满足这种自我提高的需要,成为激发学习动机的诱因和强化物。事实正是如此。每次测试结束,学生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分数和名次,他们对自己的成绩和名次进退十分敏感。进步了,精神振奋,情绪高涨;退步了,则神情沮丧,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挫伤。因此,试卷讲评要科学地分析学生的成绩,本着多鼓励,少责备的原则,从不同角度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表扬。进步了,是主观努力的结果,退步了,从客观上分析原因。不仅要表扬成绩一直优秀的学生,更要表扬要那些基础较差但有进步的学生,还要想方设法使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受到表扬,让他们也有机会分享获得成功的喜悦。(1)不要公布所有学生的成绩,以免挫伤少数后进生的自尊心,(2)在分析学生的成绩进退时,应看相对名次的变化,而轻实际得分的升降,以减少试卷的难易不同的影响。(3)对因学习态度不好而无明显进步甚至退步的学生要给以相应的批评,做到激励与鞭策相结合。
在物理概念、定律及应用的教学中如何化解难点?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多级台阶,一步一个脚印地让学生领会深层次的含义,享受顿悟的喜悦。例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学生对楞次定律中“阻碍”一词难以理解。为此,教学中得出楞次定律后可设计一系列提问:(1)原磁场方向如何?(2)原磁通量如何变化?(3)感应电流磁场方向如何?(4)感应电流方向如何?(5)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有什么关系?(6)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又有什么关系?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可归纳总结得出:两磁场方向之间具有“增反减同”的规律,再以“护肤霜”、“保健品”的作用是延缓而不是阻止衰老的例子,更深刻理解了“阻碍”一词的内涵和外延。成就感是自我激励的源泉。因此,在探究实验、布置作业和知识水平测试时,一定要遵循让学生“想一想,理得清,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取得成功,享受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重视体验活跃课堂 篇7
根据教学现状, 我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实施三点策略。
一、创设易于激发学生体验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学习关于体验的理论知识, 创设易于激发学生体验的教学情境。教师借助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师生间容易产生情感和心理的共鸣。由此可见, 创设教学情境非常重要。教学情境可以分为真实情境、模拟情境和虚拟情境三大类。
1. 真实情境。
最典型的其实就是户外教学。例如, 小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春天来了》的教学, 教师可以把课堂搬到校园里, 让学生在校园里找春天。学生可以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 用眼睛看, 伸出小手轻轻地摸摸, 走进花坛用鼻子闻一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春天, 他们就会说出自己眼中的春天。这时的学生已将感知转化为思维, 通过积极动脑能够再现美丽无比的春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高涨, 自然就学得好了。
2. 模拟情境。
模拟情境就是指运用图画、挂图、音乐、多媒体课件、实物等来创设情境,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在教学“蜻蜓、蝴蝶、蚂蚁”等带虫字旁的生字时, 我利用儿歌让学生找出藏在儿歌里的小动物, 借助儿童熟识的动物图画识字, 然后播放录像, 让学生体验小动物的快乐。这样的教学设计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学生感受到识字的快乐和自己获得知识后的喜悦。“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这样建议:“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 注重教给识字方法, 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创设的情境中, 学生自主地识字, 自主地交流合作, 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所有的生字。
3. 虚拟情境。
顾名思义, 就是不真实的情境, 它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 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的情境, 或者是学生凭空想出来的情境。例如, 在《月亮和云彩》这篇课文的教学中, 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拓展情境对话:
师:这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呀?
生1:眉毛
生2:小小的船
师:小朋友, 你们想到船上去看看吗?现在老师带你们去船上。闭上眼睛, 好, 我们到了!睁开眼睛你看到了什么?
生1:好漂亮的星星啊!
生2:船好大啊!
生3:好美丽的云彩啊!
师:现在请小朋友坐稳了, 我们要坐船去旅游了, 出发, 你看见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蓝蓝的天。
生2:我看到了地球。
在教学中, 教师依据教材特点, 创造性地把月亮“搬”进了教室, 把夜空“移”到了孩子们面前, 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 使其身临其境。这样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思维、想象力相协调,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把学生引入渴望尝试的情境中, 使他们积极倾吐自己的感受。
二、接轨现实生活, 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教师可以尽量地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真实情景, 启发和鼓励学生主动体验。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出学校, 到社区、田地中去观察学习, 让学生在亲历的活动中主动体验。比如, 作文课让学生写秋天, 教师就可以在之前组织学生秋游, 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进行丰富的体验, 那么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写, 这样才写得有真情实感。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各种资源, 当前, 随着社会的发展, 网络给广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巨大空间。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例如, 在教《负荆请罪》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去网络上或者书上查找相关的故事背景, 在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来讲一讲,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师生建立对话关系, 生生建立友好关系
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不是单纯的“授———受”关系: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和拥有者, 而学生是缺乏知识的不成熟的人;也不是单纯的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只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 师生间就必然缺少真正的精神交流。而师生间的对话关系可强化师生之间的平等、尊重、信任、宽容、民主和爱。例如, 我在教授《介绍我的好朋友》时, 先引导孩子向扮演好朋友的同学提问, 很有礼貌地跟他交朋友, 老师再扮演这位好朋友跟学生亲切地交谈;接着又引导孩子向别人介绍这位新朋友。我与学生的自由谈话, 使得师生间的关系更加亲近, 孩子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锻炼。
为了使学生产生的体验对他们更有意义, 在具体体验之后, 我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回味。学生可以用口头语言或者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感受的过程, 把体验具体化, 这样就产生了新的体验。
师生互动,活跃课堂 篇8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互动中, 我们一般会遇到这样几种问题:第一种是少数人动, 多数人不动 (教学围绕老师设计的单向活动, 参与活动的学生很少) ;第二种是学生动, 老师不动 (课堂上缺乏教师有效的点拨、提升和中肯的评价 , 实质是一种放羊式的互动管理) ;第三种是形式上动, 本质不动 (学生在互动中没有积极思维, 课堂缺乏动态生成) 。按照新课程理念, 这些都属于无效互动。新课程理念下的互动应该是一种积极的、真实有效的课堂互动。我对“有效互动”的理解是通过教师 在课堂中的艺术指导, 激活学生思维, 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从而激发学生的自我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在此基础上, 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熏陶和培养。 理论上的师生互动是容易描述的, 但现实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呢?
一、转变角色, 学会倾听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 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人人参与、师生互动, 就意味着教师要放低姿态, 抛弃居高临下的思维, 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大多忽视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隔阂现象严重, 缺乏支持性学习氛围, 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 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正确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 真正使学生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 平时我们要多接触学生, 多和他们交流, 了解他们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情况,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信心。
教学过程是师生真诚相对、交流互动的过程, 除了要转变角色, 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外, 还需学会倾听。教师的倾听可以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独立地思考。教师不仅自己要学会倾听, 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生的倾听质量是有效互动质量的保证。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上学生以“静听”为主的学习定势, 改变心理上的依赖性, 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有效倾听, 从而实现有效互动呢? 首先, 专心是有效倾听的前提。当学生在讲话时, 一定要克制自己讲话的渴望, 专心倾听, 边听边想, 思考学生说话的意思, 记住他说的要点, 不要因为有所感触就立即发表议论, 不妨等学生把话讲完。其次, 看着学生, 对他的表述表示感兴趣, 这个姿态是对说话人的一种尊重和鼓励, 只有这样, 学生才有说的愿望与激情。最后, 对学生的观点加以设想:在倾听时, 根据学生传递的信息, 加以设想, 体察和理解学生表达的意图。
二、“活”学历史
历史教学最令师生头疼的事莫过于必须大量地“记忆”。为了让学生“记住”, 教师把解题要点、重难点强调了又强调, 学生则埋头背了又背, 可结果还是张冠李戴、答非所问。问题就在于老师把“活”的历史教“死”了, 导致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只有学生感兴趣了, 才会有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历史情境, 让师生共同走进历史、感受历史。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历史图片、历史档案资料、历史电影等资源的丰富, 为我们历史课堂创设情境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一特点, 在每一节课开头,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或几个有趣的问题, 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一课时,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成果、失误、原因等都比较抽象, 对学生来说很陌生、难理解。因此,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大跃进”的过程 , 边配合图片 , 边用夸张的语气念几段顺口溜:“生产大跃进, 卫星放得高;两棵大白菜, 压弯我的腰! ”“个大果甜赛西瓜, 王母蟠桃不如它。谁吃谁竖大拇, 这个葡萄顶呱呱! ”学生哄堂大笑, 趁势提问:“世界上有没有这样的棉花、白菜、葡萄呢?”学生回答:“没有。”“当时这样的宣传画和歌谣非常普遍, 那么大家为什么都要说谎呢?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 造成了悬念, 激发了学生对要学内容的兴趣, 把学生引入了最佳的学习境界之中。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可借助趣味性材料, 如故事、典故、谜语等, 以幻灯片、图片、课件及相关文字材料的形式展示出来, 复原、营造历史场景, 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 使学生在乐中学, 在学中乐。
总之,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而是师生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没有主角、配角之分, 师生是这个舞台上平等交流的双方, 师生之间只有互动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只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 创造良好的思维时空, 提供有效的交往条件, 学生才能与教师、同学积极互动, 课堂才能精彩, 师生才能得到有效、和谐、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课堂活跃 篇9
一、注重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准备阶段, 因而这一环节异常重要。如果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能够重视此环节并进行精心巧妙的设计,就能唤醒学生的学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新知的学习和汲取。所以, 我们要依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恰当、新颖的导入语,借此活跃数学课堂气氛,并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比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中《观察物体》这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今天这节课,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你们想不想听?”“想!”学生立即回答道,(具体故事内容略)讲完故事,我继续说道:“小朋友们,你们说这四位盲人叔叔,他们有的把大象摸成了又大又粗的大萝卜,有的摸成了一把大蒲扇,有的摸成了大柱子,有的摸成了草绳,那么他们说得对吗?他们如何才能知道真正的大象是什么样子?”“不对,他们应该把大象全身都摸一遍。”“没错,我们在观察一个物体的时候,注意一定不要像盲人叔叔这样,而是要遵守一定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学完之后,你们就知道该怎样正确地观察物体。”这样,我通过在导入环节为学生讲故事,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我们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游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人人都喜欢玩游戏,特别是年龄尚小的低年级学生,游戏无时无刻都对他们有着极强的吸引力。而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单纯进行数学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接受,而且会觉得枯燥乏味,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这时就可将游戏引入数学教学过程中,这样既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精彩有趣,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我们还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中《分类》这节内容时,课前,我为学生布置了一项活动任务:回家后搜集一些好玩的、好看的、好吃的东西,第二天带到学校。第二天正式上课时,我就将学生四人分为了一组,每组的成员把从家里搜集到的物品放在一起,然后我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现在你们从家里拿来的东西都堆放到了一起,是不是看着特别乱?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游戏,游戏方法为:每个小组把堆放在一起的物品进行分类,即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哪个小组分得又快又准确,哪一组就是胜利的一组,老师会有奖励,好不好?”学生一听要玩游戏,瞬间都变得兴奋起来,而且声音响亮地回答:“好!”然后,都兴致勃勃地投入了这一游戏活动中。这样,我通过在课堂一开始开展游戏,营造了欢快、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且有利于我们的数学教学效率获得提高。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是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在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它可以使具有高度抽象性特征的数学知识以简单、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实际过程中,就可依据具体教材内容,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以轻松、欢乐的心态学习数学知识,并树立学好数学的愿望。
如,在学习了一年级下册中《认识人民币》这节内容时,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关人民币的单位和人民币单位间换算的知识之后, 我们就可将教室进行简单的布置,让学生模拟一次购物活动,即让学生自行经历算钱、付钱、找钱的过程,这样,我就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实践性教学情境,既使课堂气氛变得积极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进而获得高效益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来使如今枯燥呆板的数学教学现状得以转变,使数学教学气氛变得积极、活跃起来,让学生变得乐于学数学、爱学数学,最终促使数学教学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摘要:常规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总是乐于采取以自身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则始终以被动者、接受者的身份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汲取,这就导致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压抑,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数学教学效率也一直处于低下水平。因此,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为目前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热点关注和极力探索的重点课题。
如何活跃语文课堂气氛 篇10
一、生动教学情境, 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 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我在教学汉语拼音字母表时, 首先让学生复习声母与六个单韵母, 然后导入“这是他们小时候的样子, 长大后都像小蝌蚪变成青蛙一样有很大的变化, 并且他们从小到大都有一个好听的故事, 大家想不想听呀?老师的故事讲给那些表现好的小朋友听, 那就看哪位小朋友听的最认真, 做的最端正。”小朋友一下子注意力全集中了。然后我就编了一个故事, 开始绘声绘色地讲, 在故事中学生很快就记住了所学的知识。达到了教师在乐中教, 学生在乐中学;教师在审美中教, 学生在审美中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教学, 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 展开想象, 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 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多种感官, 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 引导学生, 点拨学生的思路, 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 获取知识。所以说, 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 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 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 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 揭示课题后, 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 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 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才智, 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因此, 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 充满活力。
三、放飞思维, 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 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 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 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 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 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 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 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 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 课堂气氛很活跃, 其间, 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 争辩, 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 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 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 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 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 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 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 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多种形式朗读, 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其语境描述的美妙, 语言运用的精妙, 思想表达的深邃, 见解阐述的独到, 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 像朗读比赛, 组织读书会、朗诵会, 写读后感等, 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 理解内容, 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 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 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 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 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 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 尝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 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
活跃课堂 乐教乐学 篇11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堂氛围;学习兴趣;心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68-02
一、善用多媒体,精彩无极限
高中美术鉴赏课要求培养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鉴赏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的支撑。理论内容比较枯燥无趣,可想而之,这样的美术课是不受欢迎的。如果教师上课时只是照着课本去讲,已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学生面对问题时可能不思考直接讲书里的答案,课堂气氛沉闷,也无法取得教学效果。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借用各种有效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美术教育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的能力。观察是一切的开始,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和学习条件,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便于对细节观察、对比,教师也可以对教材有所取舍,结合与教材相关的课外图片和视频来讲解、分析理论知识,这样即使是枯燥的理论顿时也变得精彩生动,课堂气氛自然活跃。
例如我在讲解湘版教材《图像与眼睛》一课时,结合了有趣的明星漫画头像来分析意象艺术的表现形式,漫画是学生喜爱的题材,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它们的夸张变形,容易理解这类“怪异”的意象艺术是艺术家运用不同手段对现实形象进行了改造,及主观化、情感化的处理,接着再把学习内容转到教材中的美术作品,学生会乐意去深入读懂他们,积极学习。
二、布置课堂环境和实物展示,加强艺术与生活的联系,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增强艺术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浓厚的艺术氛围里学习,可以激发他们对美术作品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为高效课堂效果的取得提供了有利条件。课堂环境的布置和实物展示是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的有效方法,比起只让学生欣赏图片和视频,亲身观察、感受实物会更加印象深刻。同时这两种教学方法也直接加强了艺术与生活的联系,艺术来源于生活,即使是完全看不出现实形象的抽象艺术,它的产生与发展也离不开生活。当把美术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拉近学生与美术的距离,学生才会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且真正体会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这样对学生来说非考试科目的高中美术鉴赏课不再是学不学都无所谓的了,学生对美术鉴赏课有学习热情,这种乐于学习的心态自然会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例如,我在上《各异的风土人情——中国民间美术》时,在教室四周的玻璃窗贴上喜庆的窗花剪纸,让学生感受过年的气氛,体会当时社会民众的创作目的与生活情趣,再通过展示我课前用泥塑和丙烯颜料、中国结制作好的京剧泥塑小脸谱,唤起学生动手实践的欲望。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不再认为民间美术是“过时的艺术”。
三、成功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成功的教学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接下来的课程产生求知欲。导入方法有很多,但不管是使用哪一种导入方法,要其真正实现价值,需要教师的深思熟虑,好的导入不只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紧扣教材内容,并且要符合学生心理特征。
例如我在上《艺术家眼中的自己》时,以大象画“自画像” 的视频作为导入,然后再把大象非主观意识画出的“自画像” 跟人类通过主观意识创作的“自画像”做对比思考,让学生对艺术家的自画像产生好奇,进而学习去分析“自画像”体现出的艺术家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人生缩影等等。大象的“自画像”创作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感到很惊奇,开始议论起来,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接下来的思考环节能引导他们顺着良好的课堂气氛进入课程的学习。
四、化难为易,学习的成就感促使学生乐于学习
高中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业优秀人才,不能对学生要求太高,特别是大部分学生美术知识基础薄弱,甚至有的知识是断层的,一些理论知识或者专业术语对学生来说太难,会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消极的心理与态度,那学习气氛自然会压抑。有趣的形式或者是图片、视频能吸引学生一段时间的兴趣,但要保持整堂课的有效进行,让学生自始至终都乐于学习,还要注意把握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化难为易。至于怎样化难为易,我有以下三点体会:1、教师要对教材深入研究,以学生目前的基础来说弄不懂的知识没必要继续深讲,否则也白讲,学生也可能会开始走神。2、不能一成不变或过多地使用教材或教参里对美术作品的专业形容词,如果使用则要有适当的解释,如湘板美术教材书在鉴赏文同《竹子》时,对茎杆的形容是“圆浑虬曲”,如果学生理解不了“圆浑虬曲”意思及画面表现,那这样的作品鉴赏就没有意义。3、设计思考问题要有技巧,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好可以引导学生正确思考,避免设计一些学生回答不了的问题。
当知识难易适中,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够解决问题获取的,他们会体验到的成功的愉悦,这些成就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有效推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就如心理学家盖兹所说的:“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努力”。
五、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形成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有的教师在美术鉴赏课中采用“从头讲到尾”的传统授课模式,从艺术家的个人经历到社会背景、创作背景,再到画面的描绘、技法的运用等,一味地灌给学生知识,得到的效果却是与目标所预期的南辕北辙。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是形成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关键。现在很多学校教育也要求推行这种教学模式,但往往空有形式。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从小就这样培养,对这种模式比较陌生,并且这个阶段的学生知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对知识的理解、总结能力较差,再加上每个学生的性格不一样,并非所有人都会积极主动参与进课堂学习。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不能放任学生过分随意地进行自主学习,还应当注意总结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并注意对他们的鼓励与表扬及学习能力的唤醒,这样才有利于和谐课堂学习气氛的形成。
六、保持良好教学心态,增强个人魅力,带领积极的课堂气氛
美国著名教育家诺曼.文森特.皮尔曾说:“你的热情将会感染、激励和吸引他人。他们将为此而爱戴你,他们将为此愿意伴随你前行。” 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是极具吸引力的,如果教师自己都情绪低沉、毫无笑容,学生必定会受到不良影响,反之,如果教师对教学、对学生是充满热情的,学生会愿意且喜欢与教师交流。但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里,不止学生会出现“厌学”情况,教师也有“厌教”的可能,即教师的职业怠倦期,当遇到这种情况,自己要有及时意识去调整好心态,不能让负面情绪影响教学与学生,否则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不利。另外生动幽默的语言,或是在个人专业上有不错的成绩,如美术教师在书法、绘画上获得奖项,也会吸引学生。教师乐教,让学生乐于学习。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乐教乐学”是形成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的核心,只要用心,必能改善目前美术欣赏课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幼康 主编 [M] 《走进美术新课程—江苏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十年》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2(03)第一版
[2] 侯令[M] 《<美术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01)第一版
[3] 王大根 主编 [M]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08)第一版
巧用“四声”,活跃语文课堂 篇12
一、要有“笑声”
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课堂“火药味”太浓。课堂上教师绷着脸,用严厉镇住学生,常出现斥责声、挖苦声,甚至出现激动的责骂声,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无效或低效的。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本人的课堂总是充满笑声的,有时是因为课文内容,有时是因为学生的精彩回答,有时是因为委婉指出学生走神的听课状态。总之,只要愿意,任何事物都可以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稍带夸张的动作表达出来,让学生发出愉快的笑声。比如:提问时对学生的称呼,有时我是直呼其名,有时会根据学生的特点或他当时的状态,采用不同的称呼。如提问一位姓招的男生时,如果当时他的状态不佳或发现好些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时,我会冲他眨眨眼睛,微笑着向他招招手:“下面有请小招同志……”话还没说完,全班同学就哈哈大笑起来了。我“赶紧”解释:“你们可别想歪了啊,此同志非彼同志哦。”幽默风趣的语言一下就使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又缓解了被提问学生的紧张心情,师生在愉快的笑声中轻松地完成了知识传接,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要有“掌声”
有些教师上课习惯做“纠错”工作,课堂上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结果造成学生“无声”。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的掌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兴奋状态。比如:有节课我让学生用“无论……也无论……都……”造句,大多数同学造的句子都循规蹈矩,很平淡,但轮到一位男同学时,他却语惊四座:“无论将来张老师有多老,也无论将来她有多丑,在我心里她都是最美的。”全班同学都看着他露出惊异的表情,我更是睁大眼睛,一时愣住了。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全班不约而同地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师生都习惯用掌声对同学的精彩回答喝彩,既鼓励了同学们积极思考,说出有个性、有创新的答案,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要有“音乐声”
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表现力的、人类最易理解的共同语言。音乐能培养人的情感体验力和感知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因此,音乐在语文课中恰到好处的运用,能为课堂教学创设一定的氛围,调节学生的情绪,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对活跃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除了非文学性的文章外,都可以用音乐来展示它的美。比如:本人在教学《春》时,就把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几幅春景图做成幻灯片,插入一首歌唱春天的歌曲——《春天在哪里》。活泼优美的旋律,一下就将春天的美和人们对春天的热爱之情表现了出来,学生的思绪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随着音乐走在了春天的草地上、花丛中,飘在了和煦的春风里,融入了绵绵的春雨里……学生的情绪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一下就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除了播放适当的歌曲外,有时教师自己的清唱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李商隐的《无题》时,我采用的就是自己清唱的形式。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两种“难”的情感,我利用自己声音比较柔美、感情比较丰富的特点,清唱了一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我将自己对本诗的理解和感情融进去,唱得凄婉哀怨、泪眼汪汪,学生也听得动心动情,给了我热烈的掌声。自己唱的虽然没有播放的音乐那样优美动听,节奏也不够准,但因为教师自己用心、用情地歌唱,学生也更能理解诗中所表达出来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离情别绪,很轻松地理解了诗歌的内涵。“文学就是语言化的音乐,音乐就是音符化的文学”,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要有“质疑声”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就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时,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横加指责,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唯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五年前,我在自己的班级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将原来的“师问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改为“生问生答”或“生问师答”。这虽然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难度,但效果却非常好,学生学得非常积极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学习一种新的文体,我只详细分析第一课,告诉学生这种文体应把握的重点,其他课文由学生自习,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结果,这个班的学生不但在语文课非常活跃、非常大胆地向教师提问题,在其他学科的课堂上也很积极地向任课教师质疑。
【课堂活跃】推荐阅读:
活跃政治课堂07-07
肢体语言、活跃课堂07-19
活跃体育课堂气氛08-03
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06-25
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06-29
简笔画活跃美术课堂08-02
课改中课堂教学的活跃07-16
浅谈如何活跃小学英语课堂气氛05-27
高效思维活跃的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10-24
静静的课堂也有活跃的思维短文论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