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行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几点思考论文(精选8篇)
强化行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1
强化行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几点思考论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准确地记录会计信息,规范各单位的会计行为,行政事业单位应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和有关监管制度的要求,建立严密有序的内部会计控制,以有效地约束单位财务人员的行为,堵塞财务漏洞,及时发现纠正营私舞弊行为,这也是对财务人员的一种保护,将近年来呈高发态势的财务人员犯罪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效率,加强单位资金有效使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状况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①这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监督提供了依据。会计监督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会计手段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一种监督。会计监督分为狭义的会计监督和广义的会计监督。目前我行政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以及审计部门对单位及领导的审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工作,但是大多数会计监督还是由单位内部的管理部门来完成的,如报销程序中的会审会签制度,这就是通过多个主管领导审批核实来达到控制财政资金流出的目的。但是从近年来屡见不鲜的财务人员违法违纪问题可以看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松懈,监督不到位的情况异常严重。为了更有效地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重视不够,落实不到位,导致会计工作根基不牢,监管工作更是无从开展
会计工作的主体是单位财务人员,他们的会计资格水平和职业操守从根本意义上决定着会计工作能否合法有效地开展。我们国家由于历史遗留的用人体制问题,一部分会计人员在走上会计岗位前,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教育,对会计知识掌握不全面,很多会计人员甚至没有基本的会计岗位从业证书,是无证上岗;有些经过了短暂培训就匆匆上岗,上岗后不注重后续学习教育,导致会计知识更新速度缓慢,管理方式落后,在很多时候存在随意设置会计科目,未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等账务处理不严谨的问题。很多人员记账还保留着会计制度改革以前的记账方式,自己记的账别人看不懂;也有些会计人员从业久了,对单位财务的“潜规则”摸得很透,凡事以领导的指示和要求为准,不管是合法的还是违法的都不敢反对,到最后只能违规办理会计业务,这样的财务人员本身的专业素养就不高,职业操守就不坚定,根本无法胜任工作岗位,更无从谈起会计的监管工作。
(二)单位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漠视,会计监督人员岗位责任不明晰,导致单位会计监督制度被大大弱化
《内部控制规范》规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等,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② 工作中,很多分管财务的领导同志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知之甚少,更别说其制度的建立及健全,甚至有的领导误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财会人员的事,出了事更是将一切的过错责任都推给单位会计承担,理由就是自己只签字,不懂会计操作;会计监督人员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主体,有些单位会计监督人员岗位分工和责任不明确,各岗位之间的牵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不相容原则没能有效地贯彻落实。在预算申报、收支核算、采购业务、固定资产控制等方面未建立严格的稽查监管制度,会计监督相关人员未履行应尽的岗位职责,只凭单位领导的签字就可报销的现象不在少数。这些情形的出现都是导致单位会计监督制度被大大弱化的原因。
(三)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调整程序不规范,对预算的调整与执行监控不到位,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无法实现
预算编制是各单位对预算资金的筹集和分配工作所作的年度计划。编制单位预算应坚持做到编制方法科学准确、编制程序规范合理、编制内容完整无缺,每年要及时编制预算等,且要做到预算申报审批后在执行时一般不予以调整的原则,即预算支出确定后,除了突发性紧急状况和因政策调整导致的开支增加外,其他的支出一律不予以追加,在下年度预算编制时再予以纳入。很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不能按照科学合理化需求编制,编制预算计划不周,不能按要求编制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事业发展和建设项目经费等项目,而是逐年增加预算。在财政资金下拔后,往往根据领导的意愿花钱,导致最后预算资金的调整,影响单位正常职能的发挥,也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无法实现。
三、强化行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
(一)强化会计控制,打牢会计工作基础,为强化监管工作提供保证。
提高会计人员从业水平,是提高单位财务工作水平的前提条件,应加强对财会人员后续教育工作,注重知识的更新换代。同时,应吸收年轻人员充实到财务工作岗位。在提高财务人员执业技术水平的同时,还应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等综合素质,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减少财务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相关的法律条文的学习运用。强化会计机构设置及人员管理,形成完整的单位财务工作管理制度,规范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档案管理,如在单据处理方面,会计人员按照规定把好单据的填制、审核、归档等多道关口,保证单据信息的完整;在固定资产方面,为确保资产信息的完整准确,在资产的采购入账、实物保管、盘点、账务相符等方面都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便更好地做好会计基础工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为强化监管工作提供保证。
(二)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实行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明确会计监督人员岗位责任,实行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制。
研究制定本单位《内部控制实施办法》,确立稳定良好的运行机制以保证监督制度的落实,做到内部控制分工明确,特别是如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等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必须责任到人。加强会计监督人员责任意识,摒弃以往重视核算而轻视监督的理念,努力构建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会计监督队伍。
单位负责人要提高对本单位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担负起会计监督的主导责任,就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提高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且要定期出具单位的自我评价报告。单位负责人应加强在内部控制方面知识的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进而提高全单位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彻底改变领导“一支笔”说了算的状况。
(三)把好“预算关”,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在执行过程中预算调整程序也要规范执行,以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工作顺利实施。
单位财务人员要提前做好本年度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整理编制预算所需的各项资料,如有关的定员、定额等基本数据以及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结余调整情况,在全面领会财政部门关于计划年度预算编报工作精神的同时,做好本年度的预算编制工作。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也要做到科学合理,采用“零基预算法”,即一律以收支标准或定额来制定年度的收支预算,不再根据以往年度的收支情况定预算。预算数据要实,不得留有缺口,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调整。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因实际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而确有必要进行预算调整的时候,也要严格履行调整审核、审批手续,规范执行,建立预算调整执行的监控和分析机制,使每一分钱都物尽其用。只有把好“预算关”, 才能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工作顺利实施。
强化行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2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组织机构也采取了一定的改革措施, 特别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已逐步被各级领导所重视。但是对内部控制认识比较片面, 在整个内部控制的环节, 尤其是对内部会计控制这一方面还是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本文主要是根据此现象, 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 对内部会计控制缺乏正确认识
正确、完整、全面地理解内部会计控制是健全与落实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前提。目前, 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比较单薄, 没有建立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 也有部分行政单位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系统, 但是由于对会计控制意识的不完善, 导致没有从自身内部实际业务情况出发, 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不合理, 从而使得在实际业务中无法全面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思想意识, 首先是单位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不太清楚内部控制对工作开展的作用或是不了解自己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处于什么位置, 可以行使什么样的权利, 由于认识不清使得该制度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其次是内部会计控制相关员工, 对该制度的认识不足以及综合素质不高等原因, 将该制度单纯的任务是对人、事、物的束缚条约, 没有最大限度地利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去作用于工作, 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二) 会计基础流程不完善
会计基础流程的完整与完善是实现内部会计控制的前提, 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调查与分析, 发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流程存在着一定的漏洞, 例如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或是印签保管的疏忽以及财务审核等松懈。部分单位对内部经济活动的监控没有有效的管理, 从而导致管理的随意性比较大,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无法得到落实;其次是岗位设置的不合理, 岗位人员职责不清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量大, 而人员并不充足, 许多岗位在设置上没有明确其岗位职责内容, 一些不相容岗位也没有做到合理的分离, 一人兼多职的现象多, 在缺少相互制约的前提下容易诱发贪污或是资金挪用以及会计账务有误等问题;最后是由于会计基础流程的不完善导致会计整体与其余部门各岗位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工作没有起到一个牵制与监督的作用, 使得相关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三)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的监督环节薄弱
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管理还没有真正形成依法管理, 有法必依以及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一个社会环境。因此, 单位内部会计信息的失真是时有发生的事情, 相关岗位的管理人员法制观念也比较淡薄, 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的监督环节薄弱。通过对单位内部原因的分析主要是内审机构未能达到预期设想, 对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以及业务往来起到一个有效的监管作用;其次就是财务部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重视对预算的管理, 反而轻视对资金的使用, 没有加强对资金的管理, 重视会计核算材料的合法性, 反而轻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另外是审计部门在日常管理工作开展中没有高度重视会计日常核算的监管, 或是没有依法按照程序进行处理, 惩罚力度不够;最后是部分单位没有独立的内审机构, 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没有真正地落实, 或是已建立内审机构的单位又由于监督意识不高以及内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多方面的自身原因导致监督薄弱。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策略
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策略关键是抓住关键点, 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 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是对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特别是岗位与职责的划分, 后期加强对经济业务流程的监控, 重视内部审核与监管, 加强工作人员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 提高管理水平, 具体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详细说明:
(一) 建立与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为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往来与经济活动可以按照预期目标达成, 建立与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必要前提。因此, 单位内部始终是要在预防控制为主的基本前提下坚持实施内部控制制度, 为了防止会计工作发生违法或是失真等行为要加强程序制约, 尤其是对主要业务的授权与执行和记录、检查等情况, 例如是物资采购、基础建筑项目的招标等, 内部会计控制在整个过程中都要发挥作用, 达到完美监控;其次是岗位职责牵制制度的建立, 对在职岗位员工职责的划分以及岗位划分必须明确, 在此基础上建立奖惩办法, 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最后是完善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培训的工作。在实际建立与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需要不断随着市场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进行修订, 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思想, 在实际使用时要落实监督。
(二) 提高行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需要在本单位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意识的宣传教育, 提高各管理人员与员工的内控意识, 改变以往的旧观念, 强化责任意识。因此, 重视与加强对内部控制管理队伍意识的加强是关键因素, 提高工作人员的录用标准以及避免无证上岗的现象。此外, 通过加强在职人员的岗前培训以及相关业务继续教育等来提高其自身的水平, 鼓励单位员工对单位内部的熟悉。其次是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培训与反腐败教育, 以此来增加内部会计控制意识, 真正的意识到会计信息失真对财政信息的影响, 强化内部会计制度自觉执行的力度。
(三) 重视日常管理, 规范基础工作
重视与规范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可以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创造良好的条件, 因此, 基础工作是否有效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的前提。首先是确保会计工作岗位设置的合理性, 按照实际业务设置岗位, 遵循岗位牵制、回避原则, 做到职责分明且相互制衡, 对岗位工作细分且明细到位;其次是对相关财务工作人必须持证上岗, 避免无证上岗的现象, 领导需要认真完善会计基础工作, 对事物的处理程序需要以实际情况完善;再次, 严格建立内部核对制度, 对业务的往来和已处理的会计信息必须要反复审核, 真正的监督到位;最后是要真实的会计信息体现在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以及报表三方面, 因此, 会计信息必须要真实与完整才可以内审部门方便对其监控与监督。
三、总结
综上所述,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健全与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及加强相关人员的思想意识, 意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对单位的重要性, 最后是通过重视日常管理与确切落实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来完善单位管理, 注意不要将管理流于形式, 控制关键岗位和关键点, 真正的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 发挥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 保护财产安全。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规范自身管理行为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内部控制, 尤其是对内部会计的控制来完善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从而防止舞弊作为。我国的行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通过财务软件加强对各项工作环节的监控, 从而保证国家财政资金安全以及降低财务风险。目前,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针对此问题提出策略, 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及严格财经纪律。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问题
参考文献
[1]尹款梅.加强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初探[J].当代经济 (下半月) , 2006, (6) .
[2]韦道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探讨[J].科技与经济, 2005, (4) .
强化行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3
摘 要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逐步完善,国家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制度应用指南》,但在实际操作中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仍存在很多问题。笔者从内控环境优化、岗位结构设置和流程优化等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制度建设 流程设计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行政领导和各个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在处理生产经营业务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体系,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近年来,我国企业面临国际市场的挑战日益严峻,原有的企业管理模式受到冲击,为了让企业真正融入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管理越来越重视,逐步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建立起了内部控制制度。而行政事业单位因为其非市场化的特性,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往往被忽视,或是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层面。行政事业单位虽然不是赢利单位,但其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规范单位的管理,提高行政质量、廉洁行政,杜绝营私舞弊,保护各类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有重要的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点分析:
1、内部控制风险意识薄弱。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对内控制度的概念非常模糊,不理解内部控制的意义所在,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一种程序,只要是机构运转正常,程序就完整了。而程序是否存在漏洞却极少引起关注,往往是发生一个问题才改正一个。近年来以权谋私的现象屡屡发生,也是单位本身存在制度上、监管上的漏洞,才使其违法行为有空子可钻。
2、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目前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内审部门,有的单位虽设置了内审部门,但却将内审部门挂靠在财务部门之下,有的单位主管财务的领导同时主管内审,这就使内审工作失去了其应有的独立性,内审效果大打折扣。
3、内审人员专业素质低下。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的领域不断拓宽,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求也越来越高,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会、审计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业务、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风险管理知识。同时,业务发展对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品德操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工作往往属于冷门岗位,内审人员身兼数职,或者形同虚设,内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更缺乏追求业务进步的动力。
4、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我国于2009年7月30日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从共性的角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但各行业、各单位均有其业务的特殊性和不同的内部控制环境,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并未针对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5、内部控制环境较差。行政事业单位往往为国家权力部门,而这些单位人情往来、上下级人情往来历史已久,行政审批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如果个别权力主体的法律意识稍弱就很容易导致舞弊、以权谋私现象的产生。这说明行政事业单位比企业更需要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约束和规范。
二、完善措施和解决途径
1、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道德规范建设,净化内部控制环境。这里指的道德规范建设主要是指法律常识、职业道德、风险意识的普及和培养,各员工要充分认识自身的岗位职责和岗位风险,对于上级打招呼和摊派的现象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防范渎职和过失的发生。
2、查找内部控制风险点。各单位应对目前各业务流程存在的风险点进行排查梳理,尽可能发现现存的内部控制漏洞,如资产管理是否安全完整、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是否真实完整、行政审批权限是否清晰明确,部门设置是否合理等等。要找准失控环节,明确内控重点,对于容易发生舞弊漏洞的经济业务,确定内部控制的重点和目标,合理划分责任权限,明确建立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力争在流程设计上予以预防和杜绝。
3、优化岗位设置和业务流程。行政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大多是按照机构编制来设置,往往容易忽视不相容岗位的设置,不相容岗位不仅仅指会计业务岗位的相互牵制,史蒂文•J.鲁特在《超越COSO》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职责划分的目的是通过增加操作的难度,减少任何个人挪用公款或从事其他非法行为的潜在机会至于内部牵制机能的执行,内部牵制岗位设置应立足于两个基本设想:(1)两个或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机会是很小的;(2)两个或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独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因此在具体业务分工上,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有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或个人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工作的正确性进行检查。如重大事项集体会审,经济合同集体会签,业务权限分级设置等都是防范舞弊发生,减少组织漏洞的好方法。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部门设置、职能权限等会受到机构编制和行业规定的约束,组织架构设计的空间相对狭小,如何让内部控制流程顺畅并达到岗位牵制的目的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特殊的课题;
4、整章建制,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安全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单位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能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而应以如何便民、利民为目标来设计和建设内部控制制度;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属于权力部门,内控制度的设计要从规范行政权力的角度来入手,力争从制度上来对权力形成制约,避免个别员工或个别部门因权利过大或缺乏约束而产生营私舞弊的可能性。第三、内控制度的设计一定要符合本单位实际,每个单位都有自身的文化背景,内控制度应能为大多数的员工所接受并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执行或监督才能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第四、强调以预防为主的设计理念,就是对业务流程进行事前控制,把事故消灭在发生之前,使每一道流程都处于被控制状态。
5、强化监督机制。要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内审机构从财务部门中完全独立出来,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定期制定全面系统的内审计划,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作出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制度健全、合规。行政领导应注重理念的转变,内部审计人员要加强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养,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审计意见的跟踪落实,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单位各项管理水平的目的。在单位内部加大对内审工作的宣传,为内审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大多数员工认识到内审工作的实质不是在单位内部找茬,而是为防止错误的产生进行的事前预防工作,通过内审建议和优化,能使各部门更便利、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6、强调持续优化的理念。没有任何内控制度是完美没有瑕疵的,也没有任何一家单位是没有一点缺陷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漏洞、优化制度,再发现再优化……如此循序渐进才能使单位持续处于完善、更完善的进程之中。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的观念为指导下持续不断地改进行政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确保单位获得积极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2009.7.
[2]韩小玲.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中国农业会计.2005(12).
强化行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4
随着企业的扩大,集团属下的子公司增多,仅靠总裁是管不过来的,必须建立内审机构,依靠内审人员来加强企业的管理。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一席之地,企业必须在对外开拓市场的同时,对内强化管理,而充分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又是我们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方式。另外,在企业里,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矛盾比其他形式的企业更为严重,因此内部审计机构也更为重要。我国内部审计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步子较缓慢,差距较大;与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的发展相比,内部审计不论是在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上,还是在机构建设、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上以及在业务建设和职能作用的发挥上都明显落后;与目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明显滞后。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第三只眼睛”的作用,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稳踞市场的制高点。
一、强化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能作用
(一)、转变传统观念,重视风险管理审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面临的风险范围大幅扩大,风险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并且影响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要求企业管理层要彻底转变观念、增强风险意识,把风险管理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与此同时审计人员也要转变观念,尽快实现从传统的账账基础审计、绩效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管理审计转变,突出风险管理审计的重要性。
风险管理的权威性专家,提高内审机构的地位。
二、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其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企业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内部审计与经营管理不能和谐并进。从企业内部来看,许多领导人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没有被纳入企业重要活动,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受冷落,这些是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有的企业片面地理解内部审计是审计部门代表国家所有者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控制,也就是对企业法人进行监控,认为两者之间是一种对立关系,使得企业各职能部门对内部审计部门敬而远之,谈“审”色变,完全认识不到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好管家”、“好帮手”的作用。另一方面,忽视内部审计,致使审计环境不理想,导致人力、资金、工作的开展处处受到限制。另外,企业普遍存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内部审计工作性质明显有别于其他一般职能部门,但领导人却把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于与其他职能部门等同的水平线上,并隶属于经营者的管辖范围内,这样,无疑使内部审计面临“组织机构上的陷阱”。
要使内部审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需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按照我国企业现行审计的运作状况看,要加强审计的作用,先要提高审计的地位,对于审计部门的设置应该高于其他职能部门,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否则只能是行同虚设。它代表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当局对其他部门开展的业务活动及其成果、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在国外,内部审计部门是直接对董事会中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内审部门的许多人也最终进入了企业高级管理层。但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内部审计独立性实际被大大削弱了,甚至有些企业将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合并在一起,极大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同时要把审计工作的主要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到对公司的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上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你不控制中的作用。内部审计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是在一般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基础上的再监督。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在风险管理方面拥有注册会计师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面临的风险更了解。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对防范企业风险、实现企业目标有着更强烈的责任感。既然外部审计可以从事此项业务,内部审计就更可以从事这一工作。内部审计部门为了不断地发展,为了在企业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和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三、加快企业内部审计的立法
我国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有待改善。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安然事件、世通事件及安达信危机发生后,美国审计行业才注重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我国风险管理审计刚起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相当缺乏,不能很好的规范保障风险管理审计的开展,使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束手束脚,不利于开展风险管理审计。
内部审计缺乏足够的法规支撑,业务操作无准则可循。目前我国有关审计工作的法规已颁布了两部,其一是关于民间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法》;其二是关于国家审计的《审计法》,2006年修改后的《审计法》仍然只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应当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作出规定,而将非国有企业排除在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之外。
随着国有企业改制上市,该法规对于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有关规定已经不适用了。另外,内部审计规范众多,但是涉及高层次内审的较少,具有全国性法律效力的,且与内部审计关系密切的法律仅有《审计法》中的少数条款,部门规章仅有《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三大审计中唯有内部审计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这就导致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民间审计法规配套建设地位的差异。企业内部审计无法可依,当内审人员碰到具体问题时往往感到无章可循,甚至无所适从。尽快制定、颁布《内部审计法》是当务之急,它有利于健全我国审计法规体系,界定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关系,促进内部审计在法律的轨道上更好的发展。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法规建设不仅是为内部审计工作建立依据,内部审计更需要走职业化的道路。只有这样,内部审计人员才可能在协调企业技术先进性和经济的合理性、评价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管理活动等方面担负起主要职责。实际上,这也是西方企业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
四、改革与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模式
(一)、实现内部审计业务取得的市场化、合同化
强化行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5
摘要:内部会计控制是其财务体系能够正常运转的前提保证。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既存在其必要性而且应长期坚持,因此,我们应当重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运行,着重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并使其得以有效实施,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经营管理活动时,内部会计控制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会计
一、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建议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内部会计控制是其财务体系能够正常运转的前提保证。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既存在其必要性而且应长期坚持,因此,我们应当重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运行,着重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并使其得以有效实施,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经营管理活动时,内部会计控制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因此,针对上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改善措施。
1. 1建立和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当局有时并不是十分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部分单位的内部会计制度并不健全。很多单位现有的内部会计控制都是零星发布的一些内部文件,并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的体系。使得在处理相关问题时,多数都是形成临时的主观决定,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的问题处理流程。
针对此种情况,本文建议,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应该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学习并了解内部会计控制对于单位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单位应该由财务处牵头并联合各个部门,共同建立一个完整可行的内部会计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只有让执行过程中的人员认真学习其中的内容并参与其中,才能让他们深刻理解内部控制程序的设置目的,才能有效地执行内部会计制度并使其发挥作用。并且,在一定时期的时候,还可以组织单位人员对己经形成的制度加以讨论修改,使之越来越完善。
1. 2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内部会计控制程序有人来设置,为人而设置,也由人来执行。。员工是构建及实施内部控制的`主体,所以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单位内部 会计控制的有效与否。而在所有员工之中,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尤为关键。因此,对于会计人员,内部会计控制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理解及变化有敏锐的洞察力,并且还要有一定的职业道德水准。
对于会计人员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并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后续教育,使会计人员能熟练掌握各个环节的规定和要求。定期进行培训,推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和流程化,组织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和评定。通过学习和培训,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落到实处,得到有效执行。除此之外实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实施会计人员定期轮岗制度,以起到监督、控制的作用。
1. 3调整单位的组织结构
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调整单位的组织结构,行政事业单位应合理设置组织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组织的高效运作。为达到此目的,各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设置内部机构,尽可能减少冗余的管理层级和职位,最大程度的提高管理效率,避免出现机构冗杂和效率低下的现象,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1. 4完善预算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预算的编制和管理,预算管理也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内容,贯穿于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始终。领导层应充分保证预算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专门的预算的小组由财务领导主持工作,组织和协调单位内部的各部门,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可能发生的重大支出需求,按照国家的有关文件规定,做好统筹安排。
在编制预算前,行政事业单位要保证预算编制所需的时间,在财政部门还未安排预算编制工作时,提前启动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在准备工作阶段,需要各方面的充分研究和酝酿,才能较好地反应实际需求且和财政支持结合,在便于日后落实。
在编制预算时,行政事业单位要狠抓基础工作,制定标准与定额。全面、准确掌握单位内部的基本情况,制定合理的定额标准,明确定额的计算对象,收集基础数据,以单位各年度财务决算数据为依据,同时参考单位各年有关预算数据,或通过专项调查
收集有关数据资料。整理数据,最后核定各项支出定额标准。除此之外,本文建议行政事业单位大力推行从基层单位开始规范编制预算,逐级汇总编报,这样既可以避免上级代为编预算的随意性,又是预算工作在基层部门得到更好的理解执行。
1.5建立审计制度
本文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的关键部门,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一个独立于财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该机构对内部单位定期进行各项审计,以评价内控会计制度的健全有效性为核心,通过科学的测评方法找出内控会计制度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应重视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素质的提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审计业务素质、审计法规素质,并加强跟踪落实审计决定、审计意见,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提高单位各项管理水平。三是在审计过程中,突出内审的服务职能,将监督寓于服务之中,使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更趋于和谐,要认识到查找问题和漏洞不是为了处罚被审计部门或具体人,而是要和被审计部门一道化解行政风险,堵塞制度漏洞,防患于未然,为完善内控制度服务。
除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自身的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该主动拓宽监督渠道,自觉主动接受外部监督。行政单位要加强内部监督,更要不断拓宽接受外部监督的渠道,广开言路,开门纳谏,形成内外监督的良性互动。努力将机关内部监督与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等有机结合。
强化行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6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职能逐步转变,各级财政相继开展了公共财政理论指导下的部门预算、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等多项改革。这些都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指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最近,财政部公布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规范了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笔者试结合财政工作实践就贯彻落实办法谈几点看法。
一、明确行政事业资产的监管主体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本质上属于公共资产,其资金来源大都来自政府财政公共支出,具有资产配置领域的非生产性、使用目的的非生产性、资产使用的无偿性等特点,它不同于企业资产,没有完整的资金循环链条,其日常运转和价值补偿也需要财政资金支持。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是由政府财政部门主管政府公共资产。在我国加入WTO,各个领域的管理和改革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大背景上,由财政部门主导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是大势所趋。
1998年以后,我国各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相继撤消,但制度上未作相应调整,由此引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分工不清、体制不顺的问题,这是行政单位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弱化的重要原因。财
政部新的管理办法已经明确各级财政部门是负责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综合管理。财政部门要肩负起这一重任,抓紧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机构,整合现有的分散在财政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资产管理职能,同时研究、制定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评估、统计报告及特殊资产管理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切实履行起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各项职责。
二、找准资产管理的突破口
行政事业资产管理长远目标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力打造产权明晰、配置科学、使用合理、处置规范、监管公正、评价科学的管理新模式,确保资产的完整与安全,实现资产的保值和有效利用。当前,要抓住资产处置和产权变动这一突破口,全面规范各个环节的管理。难点是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问题。
在“非转经”问题上,首先应明确各级政府是“非转经”资产的所有者,享有这部分资产的终极处置权和收益权。“非转经”收益应作为政府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其次,要严格行政事业“非转经”的申报审批管理,对于国家财政拨给的行政事业费、上级专项补助以及其他用于维持事业正常发展、保证完成行政事业任务的资产不能转让。行政单位利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的要一律停止,已经举办的要限期脱沟。
三、认真研究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衔接问题
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中,资产配置要体现科学、公平的原则。为此,要研究各类资产的配置标准、定额问题,逐步使资产管理与实
物费用定额和预算定员定额管理相衔接,并在编制单位部门预算时予以统筹考虑。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管理的有效手段,也是解决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出路。行政事业单位拟购置资产,必须由本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审核资产存量后,提出品目、数量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各单位才可以将资产购置项目列入单位部门预算。在配置行政事业资产的过程中,预算单位主要是审核资金的可行性,财政部门主要是根据单位资产存量和履行职能的需要,审核资产配置的合理性。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预算的编制过程。这样做,既有利于科学配置行政事业资产,保证政府公共资产占用的公平,又有利于减少预算编制的盲目性,又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财政资金。
四、探索建立行政事业资产调剂机制
对于各行政事业性单位与组织需要新购与新建的资产,应尽可能从现有资产中调剂;把行政事业单位中超标配置、低效运转或者长期闲置的国有资产,调剂到需要的单位,以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占用苦乐不均、资产闲置浪费等问题,提高资产配置效率。必要时可将行政管理与市场化经营进行有机结合,采取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措施,鼓励资产占用单位通过资产使用权转让的方式及时将闲置资产转化成有效资源。
五、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在全面开展资产清查、摸清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占用“家底”的基础上,借助“金财工程”的网络平台,开发建立全国行政事业资产管
理信息系统,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网络系统、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数据库、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网络系统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中央与地方、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国有资产动态管理信息平台,以全面、及时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入口、使用到出口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提高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
六、开展对行政事业资产使用的绩效评价
强化行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7
一、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相对薄弱的原因
1.领导法律意识和内控意识淡薄。
事业单位领导往往重政绩, 不重视《会计法》, 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根本不了解或理解片面, 对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够, 甚至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时是一种牵绊, 产生抵触情绪, 致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不能有效实施。
2.内部会计控制在设计和执行方面存在认识偏差。
内部会计控制设计应该是一项科学严谨、相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民参与”, 共同探讨, 切实制定符合本单位经营管理特点的可操作性强的内控方案。而目前大多事业单位往往简单地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等同起来, 内控设计工作简单地交由一个部门——财务部门, 甚至一个人——主管会计独立创作, 导致内控的客观性、全面性大大降低。而由于单位领导层、各个业务部门负责人及其他员工没有参与内控建设, 不清楚自己在实施内控方面负有责任, 自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 最终导致内控失效, 影响单位战略目标的实现。
3.财务人员业务水平相对较低, 会计应有的监督职能不能充分发挥。
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知识结构层次相对较低, 大多没有系统专业学习的经历, 摸着石头过河, 总认为会计工作没什么, 就是简单的加加减减, 完全不懂管理, 致使财务管理混乱, 丧失了会计的监督职能。如:报销时把关不严, 对于填制内容不规范、审批手续不全、不合法票据、超限额支出等审核不严。为迎合领导, 工作中不讲原则, 往往是违背财经纪律不该支的款项也支, 不该挪用的专项资金也挪用。收取的现金不及时入账, 该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的预算外资金收入没有按规定上缴财政专户, 坐支现金等。会计核算违背了“及时性”原则, 有的单位资产已经转移了, 却未办理相应手续, 也未记录到业务台账中;有的单位固定资产账面上有记录, 但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另一种情况是实际正在使用着的某些固定资产, 却一直尚未作价入账, 形成账外资产等等。
4.部门、岗位设置不合理, 职责划分不清。
因事业单位受编制、经费限制, 所以在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单位在形式上建立了岗位责任制, 但实际情况是职责重复, 管理层次混乱, 不相容业务部门和岗位没有相互分离;领导的亲属任出纳, 行政干部兼任财务处长等;工作随意性较大, 相互间混岗、串岗等现象时有发生, 导致职责划分不清, 遇事互相推诿, 严重影响了内控的执行效果。
5.内控执行过程缺乏监督评价机制。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其实是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 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是一个动态的全方位管理的过程。而多数事业单位是制度制定了, 形同摆设, 不去执行, 或是不连续执行, 没有人去跟踪、监督、评价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也就不可能加以改进, 久而久之, 内控制度也就真成了一纸空文。
6.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 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事业单位建立内部审计机构, 却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原因有两个:一是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领导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不能以相对独立的地位去审核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的正确性、真实性和合法性。由于内部审计结果在不好的情况下, 大部分情况都牵涉领导, 而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结果又没有处理权限, 因此, 内部审计人员无法认真履行内部审计职责和权限, 不可能如实、公正地编写审计报告。二是有些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业务和道德素质低下, 不坚持内部审计准则和原则, 不遵循内部审计基本程序, 不能采用正确的审计方法, 发现不了问题。
二、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效实施的对策建议
1.将是否有效执行内控制度作为事业单位领导考核、任免的重要指标, 写进干部任免条例, 切实增强领导内部控制意识。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执行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领导的意愿, 因此增强单位领导内部控制意识尤为重要。一方面组织部门应予以立法, 将其作为领导干部考核任免的硬性指标。另一方面, 财政部门应对事业单位的领导组织系统的培训, 尤其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方面的专题培训, 使他们能够了解《会计法》和《规范》的地位、内容和重要性, 从而促使单位领导从观念上对内控给予充分重视。
2.坚持内部控制全员参与, 共同实施。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按照单位的发展目标、报告目标等建立的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 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经济业务的全过程, 通过单位中各个层级的人员共同参与实施, 最终保证单位工作目标的实现。通过全员参与, 一是让每位职工增强内控意识和责任感;二是通过各部门和职工对内控设计和实施的参与, 把部门计划和单位资源进行透明配比, 分清轻重缓急, 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 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
3.加强财务人员学习,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财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成熟的价值观及胜任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能力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监督管理及内控顺利实施的关键。事业单位领导应督促鼓励财务人员学习, 以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处理财会业务的水平。同时要建立考评制度, 对不能胜任工作的财务人员要及时更换, 以确保会计信息不失真、内控执行不走样。
4.合理设置岗位、理清管理权限。
合理的岗位设置与权责分配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事业单位在定员定岗时要充分考虑专业胜任能力、职业道德操守、回避原则、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 坚决避免职责交叉和混岗现象, 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科学管理体制, 明确管理权限, 工作中相互监督, 相互制约。
5.加强对内控执行情况的评价和监督。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科学与否、执行有效与否要在实施过程中去体会, 再好的内部控制也有局限性, 如随着单位环境、经营管理情况变化、人员变化等而不相适应, 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制定了内部控制就要执行, 而且要连续执行, 任何职务、任何部门、任何岗位的任何人员都不得逾越内部控制制度之外。二是要跟踪检查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 认真监督和评价其执行效果, 以便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 并适时加以调整和改进。对于内部控制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单位, 还可以借助外部的力量, 如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进行评价, 并根据其提出的重大缺陷的书面报告加以改进, 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6.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和权限, 保证其相对独立地行使职责。
良好的内部审计部门, 是单位领导一只强有力的手, 是其事业发展的得力助手, 发挥好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 对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但内部审计部门能否真正发挥作用, 笔者认为,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要想有效发挥作用, 首先就必须保证他们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就必须提高他们在单位的地位和权限。从单位组织机构形式的设置方面来看, 内部审计部门应由单位法人代表直接领导, 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应与其它业务主管副手处于平行地位, 直接对单位法人代表负责并按要求出具内部审计报告, 不能把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设在中层。其次, 内部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要有保证, 至少要高于中层水平, 其工资及福利待遇应只与其工作效果相关, 与单位经营成果无关。当然, 如果能象建立财政集中支付中心那样, 把内部审计人员也抽调出去, 内部审计人员的人事关系及工资和福利待遇由事业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负责, 职责不变就更好。
参考文献
[1].李继红.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之我见[J].现代商贸工业, 2007.19 (4)
强化行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8
关键词:内部审计;服务性;思考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通过的内部审计新定义强调:内部审计人员应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洞察企业风险,帮助企业实现目标。新定义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角色要求发生了转变,不再过分强调内部审计人员是一种监督者的身份,而更多地强调他们要帮助管理者进一步发现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起到服务企业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所在的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秩序方面发挥作用,这也是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要准确定位,要在监督单位依法经营的同时。重点审计和评价单位经营的效益性,进行事前控制。为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为单位领导者提供咨询服务,促进组织目标实现。在这种环境和要求下,内部审计服务性放在了重要地位。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服务性是指审计工作应立足于单位内部管理需要,为单位管理和效益服务,并将监督寓于服务之中的一种内部审计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更趋于和谐,其审计内容从传统的财务查账向单位经营管理的各方面拓展,突破财务领域,以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为主导,以审计和评价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和风险性为重点,以评价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性为核心。这是内部审计服务性的主要特征。
一、内部审计服务性是内部审计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职责是查错防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科,主要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这种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作为单位管理的—个职能部门,一方面不具备独立性,其审计结果也没有强制性,如果审计部门一味地强调审计监督,强调查错防弊,总是事后算账,将自己凌驾于单位之外,这样就会使内部审计的路越走越窄;另一方面财务部门定期开展的财务稽核实际就具有财务审计的功能,如果我们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领域。内部审计机构将逐渐失去存在的必要。在这种形势下,只有准确定位,将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对被审单位的服务,以服务为导向,拓展审计领域,以防范风险、强化管理、提高效益为目的来开展审计活动,建立服务性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才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
二、内部审计中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内部审计在强调服务职能时,并未否定其监督职能。审计的本质是监督,监督是审计的最基本职能。内部审计监督包括对法律法令、公认会计准则遵守情况的检查督促,但更多的是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对本组织、成员是否遵循单位内部的方针、政策、程序、制度及履行其职能的监督。从根本上讲,这也是为本单位内部经营管理服务,为提高经营效益,实现单位最高目标服务。强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服务性,并不是削弱审计的监督职能,而只是对监督的出发点和方式的转变。通过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可以促使其监督职能的到位,监督职能的到位又可从全局意义上促进单位健康、良性发展,也就实现了其服务职能,从而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
三、如何强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服务性
内部审计能否发挥其职能,促使单位加强管理,取决于审计的内容和质量、领导的重观程度和接受程度以及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因此。强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服务性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综合手段,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内审人员应明确内部审计的目的。内部审计不仅要监督本单位遵守和执行财经纪律,而且要提高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层次上来,能够为决策层和管理层服务,为提高本单位经济效益服务。内部审计人员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将自己置身于本单位的经营管理之外,俨然以国家监督员的姿态来开展工作,而应将自己视为本单位管理职能部门的一员,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实施再控制。
非审计人员中单位管理者的思想观念转变尤为重要,领导是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能否接受和采纳内部审计的建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现代内部审计是促进完善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要改变那种内部审计是国家的要求。是一种例行公事的错误认识,真正意识到内部审计是本单位内部管理的切实需要。另一方面,部分被审单位对内都审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把内部审计仅仅看作是来查问题、挑毛病的,因而在配合审计部门工作和对审计建议的落实方面重视不够。内部审计不具有强制性,如果这种观念不改变。对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发挥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改进审计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把定位点确立在为单位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促进加强单位内部管理,规范其各项财务收支行为,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根据这种定位,衡量内部审计工作成效的标准,也主要应看其在定位点上的作用发挥得如何,而不能单纯地看啬出了多少违纪违规问题和多少违纪违规金额。事业单位要搞好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思想从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处理审计工作中所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向本单位的领导提出决策依据和可行性建议。为领导的决策服务。把服务寓于监督之中。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立足于帮助,使之改正或找出妥善的解决办法,恰当作出处理和给出建议。要正确地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不能只讲监督不讲服务。也不能只讲服务不讲监督: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而是要把二者统一起来。
(三)转变内审工作重点,为提高单位效益服务
内部审计要紧紧围绕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中心工作,注意选择单位领导重视、员工关心和对单位效益影响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不断提高审计成果的效用和影响,使内审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除了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审计项目。
1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包括检查和评价单位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运行是否有效,并通过科学的测评方法找出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堵塞制度漏洞,为完善内控制度服务,防患于未然。
2绩效审计。主要指在对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审查其在履行职责时资金使用所达到的
经济、效率和效果程度,并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的专项审计行为。与一般审计指向钱是怎么花的不同,绩效审计重点是考量花钱的效果,扩展来讲就是对经营行为全方位的效果评价和分析。
3决策评价审计。主要是以监督经济决策权、评价决策效益性为主线,加大对重大经济事项决策过程的审计,追踪决策执行结果,分析决策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决策结果是否正确有效,促进领导干部科学执政。
4经济台同审计。主要是由内部审计部门对经济合同的签订、履行过程和终结进行审计监督、评价和咨询的活动。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经济合同审计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可以完善合同条款,避免经济纠纷。强化单位内部控制,加强相关业务部门的责任,维护单位合法权益,预防经营风险,使合同得以正确履行。
针对以上四类审计项目,具体到建设系统来说,一是要以基建工程建设的备相关方面为重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包括建设规划的可行性、年度预算的安排、资金的筹措和分解、工程建设招投标管理、设备的采购和供应、小型基建的工程审计等,力求决策合理、降低造价、节约投资。这就涉及到决策评价审计和经济台同审计的内容。二是在绩效审计方面则要以当前公司改组改制为重点,深入调查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和问题,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资产质量。三是要以经营目标为重点,开展以防范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以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增加单位价值。
(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不新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按照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硬、品德好、业务精的内部审计工作队伍的目标。通过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组织学习和培训、开展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研讨。不断总结内部审计工作实践经验等途径,大力加强审计队伍的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使审计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以适应新形势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更高要求。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内审人员结构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审计人员不仅要包括财务会计人员,还要有工程、计算机、企业管理等各种专家。要解决内审人员结构单一的问题,首先就是要丰富内审部门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其次就是设立内审人员专家库。
2内部审计人员应有创造性的思维模式
内部审计人员要成为风险管理的专家,就应有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具备放大思维。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调查和测试,应了解影响本单位主要经营活动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总结与发展思维模式,能够以小见大,帮助单位识别各类风险。
3内部审计人员要具有良好的交流技巧
【强化行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几点思考论文】推荐阅读:
对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几点思考12-16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编制的几点建议09-25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规范06-13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08-0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浅析10-26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11-07
2023082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09-0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查报告11-19
强化行政事业审计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