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新闻播音发展

2024-10-10

新时期新闻播音发展(通用9篇)

新时期新闻播音发展 篇1

一直以来, 在社会生活当中, 广播电视均充当着主流媒体的作用。尤其是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广播电视更是扮演者必不可少的角色。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网络等新媒体也逐渐的发展和壮大, 这些新媒体的出现对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即便如此, 广播电视仍旧是受众面最广, 与人民群众接触最为紧密的媒体形式之一。

社会的发展, 不仅带来了新兴媒体的发展和壮大, 同时也伴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这也标志着人民群众的欣赏水平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群众们对新闻播音的要求也有相应的提高。这就迫切要求我们钻研如何让我们的新闻播音工作适应新时期的特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新时期下, 新闻播音工作的发展趋势。

关注受众心理, 增强新闻播音的被接受程度

新闻播音工作的根本目的并不单纯的是完成新闻的播报, 更重要的是形成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让人民群众真正接受新闻信息。想要完成这一目的, 就需要我们关注受众的心理变化, 增强新闻播音的被接受程度。

1.新闻播音工作需要把握和分析受众的心理变化和心理特征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不仅为人民群众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 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多彩的精神世界。与过去不同, 当今社会的价值追求是非常多元的。在这种多元的价值追求之下, 新闻播音工作需要分析人民群众的主流价值追求, 同时还需要我们从众多的价值观念当中去粗取精, 采取多种技术手段, 从受众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变化出发, 设定新闻内容。在新闻播音的采集过程中, 可以多听听群众多这一新闻事件的意见和看法,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群众意见作为我们设定新闻稿件的重要参考, 这样不仅能够拉近新闻播音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同时还能丰富我们挖掘新闻事件的角度。

2.新闻播音工作需要与受众产生共鸣

新闻为受众所接受, 当然需要与受众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要求我们在新闻播音工作过程中, 从多个角度去整合新闻资源, 挖掘不同的新闻播报角度, 让人民群众从不同角度理解新闻信息, 从而参与到新闻信息的讨论当中来。

提高稿件设计水平, 增强新闻播音的创新性

在新闻播音当中, 稿件内容是非常重要的。稿件是新闻播音所依据的主要内容, 如果稿件的角度新颖, 能够从多个方面切入新闻要点, 那么势必会为新闻播音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 稿件涉及对于新闻播音来说至关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去提高新闻稿件涉及的水平。

1.要提高对新闻事件的敏感程度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 可能的新闻素材更是数量众多。因此, 如何在新闻素材当中选取出最贴近人民群众, 作为受众需要的那一部分,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对新闻事件的敏感程度, 在稿件设计的过程中敏锐的发现那些新闻信息更具价值, 开发出新闻信息当中的细节问题, 深入挖掘其中的新闻点, 从而增强新闻播音稿件的创新性, 吸引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关注度。

2.要提高新闻稿件的独特程度

就我国目前的新闻报道现状来看, 通常对于同一新闻事件, 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角度相差无几。近几年, 我们一直在强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对于新闻播音来说同样重要。千人一面的新闻稿件势必会给人民群众带来审美疲劳, 相反角度新颖的新闻稿件则会吸引人民群众的注意, 才会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关注新闻信息, 参与到新闻信息的讨论当中来。提高新闻稿件的独特性, 要求我们在设计新闻稿件的过程中, 注重挖掘新闻稿件的多个侧面, 选取具有新意的新闻报道角度。

增强新闻播音的感情注入

在新闻播音当中, 需要加强感情的注入。以往的新闻播音大多强调庄重严谨等要素, 对感情注入的强调有限。未来, 我们应该注重新闻播音当中的感情注入, 选取贴近人民群众的播报角度, 设置贴切的新闻播报背景, 使用较为简练明朗的播报语言, 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含义深奥的书面语言和专业用语。此外, 我们还应该鼓励新闻播报个性的形成, 培养明快亲切的新闻播报风格, 让新闻播报风格多元化、丰富化。

新闻播报员在播报过程中, 要把握人民群众的心理变化, 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 从贴近人民生活、靠近人民需要的角度出发, 在新闻播报过程中注入真情实感, 以情感人, 提高新闻播报的情绪感染能力。

以上, 本文从三个角度分析了在新时期新闻播音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 近几年, 新闻播音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新闻播音人才的培养越来越专门化和专业化, 新闻播音技术也日益发展和创新。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 在新时期下, 我们的新闻播音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新闻播音风格的单调、新闻播音缺乏新意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新闻播音与受众之间的交流, 直接关系到新闻传播的实效。因此, 我们应该从新时期的新情况出发, 从人民群众的切身需要出发, 以更具创新意识的新闻播音技巧、更赋情感渲染能力的新闻播音风格以及更贴近人民需求的新闻播音稿件等具体方式去提高我们的新闻播音水平, 以促进新闻播音工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新时期新闻播音发展 篇2

从教育部公布的培养方案中看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主干学科是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学,艺术学。主要的课程包括:播音创作基础、播音发声学、广播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主持、文艺作品演播、播音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由此可见,该专业是建立在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两大基础上的。但是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知识层次,审美品位的不断提高,对于从业者来讲,要能达到观众的审美要求,其专业素养的要求也绝不是单一的、表面的,而是要求学生有更加深入专业基本功和的学习全面的素养。我们都知道,广播电视的节目质量和人才质量成正比,高质量的人才是制作优秀节目的的基本条件,对于现在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作为播音员主持人,不能只是读字器,而是要一专多能,集采,编,播为一体的多层次人才。

二、教师的引导型和学生的自觉性有机结合

播音与主持艺术在1993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播音专业是带“*”号的专业。这是教育部审批中的一般控制专业,也就更加突出了其专业的特殊性。从而要求了高校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上都有其特殊的考虑。教师,作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核心环节,但是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就要求了教师不能像传统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应该从以前的注入性向交互性,自主性,研讨性转化。过去的大学教学方式主要是“我授你收”的模式,但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因为其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更多的是要求学生的自主性,而老师更多的作用是引导。

三、加强学生新闻传播学的知识培养

为什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需要重视新闻传播学的基础呢?这是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与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状况和我国国情息息相关。作为主持人,已经不可能只是看着提示器上的字幕,然后照稿播读了。虽然普通话的的确要求是很严格的,但不得不承认,这是比较基础的要求。更高层次的要求,是主持人要有一定的新闻意识,能够自主判断新闻的价值性。首先主持人需要有着对新闻的敏感性,即新闻敏感度。这恰恰是新闻学的原则素养。新闻学(journalism),围绕的是新闻。新闻,即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要报道,就必须要求有一定的“交流感”,这样可以增加受众的接受感,很多主持人一贯的思路是,我只负责将稿件播读,并且不出错误就好,但是对于观众来说,我们不仅要知道这则新闻,更要知道新闻给我们传达的更深层次的信息,这就要求播音员或主持人,一定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在播读稿件的过程中,更多给人传达的一种讲述感,更好的服务于受众。同时也能够在报道中自觉体现新闻的价值。

四、确立人才选拔的业务标准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进入系统专业学习以前,都要通过专业测试(艺考)考验考生的专业潜质,这个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这个专业教育的成败,所以,确定严格的人才选拔业务标准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具体应该从那几个放面入手呢?1.规范标准的普通话语音面貌:按照国家规定:“县级以上(含县级)广播电视和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应达到一级水平。”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播音员主持人对于全民普通话有示范引领作用,对于提高全民道德文化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选拔过程中,标准的普通话是首要考察点;2.临场应变的灵敏思维:随着广播电视节目类型发展的多样化,以前单一的新闻播读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传播的要求,节目的细分化,内容的丰富化,受众的多层化,都促使我们主持人的培养要更加符合大众的要求,受众对于有特点,有风格的主持人会形成一种特殊的收看喜好,这种喜好可能会大过对于节目本身的兴趣。例如脱口秀类节目:《壹周立波秀》的主持人周立波等此类节目。所以要符合广播电视发展的规律。从而在主持人的“把关”中要求我们必须把主持人的思维考察,纳入我们重点的选拔标准中来。

五、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体制

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是教育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人类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跟得上发展的浪潮,才能在市场经济的人才队伍中不落伍。而广播电视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先行者,在这个队伍中的人就是时代发展的风向标,所以就要求广播电视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在校的教育,还要求学校能够担负起从业人员的“回炉”再深造。这样其实是一种良性的循环,在职的工作人员回校学习,也可以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在校生一起讨论交流,使得学生和将来的职业发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也使院校的教育培养更具针对化和专业化,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

参考文献:

[1]赵玉明.十年来中国大陆广播电视教育的新发展[J].现代传播,2006,(1).

[2]张潇潇,谭天.论我国节目主持人培养模式改革[J].现代传播,2007,(6).

作者简介:李欣阳,女,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教师,研究方向:口语传播。[摘 要] 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第一座电台是1940年12月创立,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座电视台是1958年5月1日创立,名为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央电视台)。从此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迅猛发展,截止2002年底,全国共有电视台360家,广播电视台1300家,电视节目套数2058套,电视人口覆盖率94.54%。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开始迅速增加,从而使得各大院校开始争相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字,2001年教育部只批准了7所院校开设此专业,但是截止到2009年,教育部就一共批准了101所高校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截止今日,还有更多的高校还在申请此专业的申办权利,但是与此同时产生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很多高校在竞相开设专业的同时却培养不出来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性的人才,由此让我们陷入高校扩招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思路的讨论中。

[关键词]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改革培养;新闻传播学知识

新时期新闻播音发展 篇3

近年来, 我国电视新闻播音受到极大的冲击, 使得电视媒体的受众进一步减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只有不断迎合现代居民的需求和喜好, 才能够提高电视新闻播音的竞争力, 才能够促进电视新闻播音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因此, 当前的电视新闻播音主张贴近人民现实生活, 逐步实现平民化, 这也成为电视新闻播音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实践工作的开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影响到电视新闻播音平民化工作的开展, 基于此, 本文在此浅谈新时期电视新闻播音平民化的探究, 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并促进电视新闻播音的进一步发展。

二、电视新闻播音的取材和播放内容平民化

论及电视新闻播音的平民化, 首先要做的应该是逐步实现电视新闻播音取材和播放内容平民化。

传统的电视新闻播音以大量时政性的新闻为主, 这种涉及到时事政治的新闻内容过于严肃, 特别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当代居民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其渴望通过电视新闻播音获得一定的趣味和娱乐, 因此其对于这一类的新闻内容并不感兴趣, 因此只有在电视新闻播音的取材方面贴近当代居民的现实生活, 才能够引起当代居民的注意和兴趣, 才能够带给当代居民一定的娱乐和趣味。首先, 电视新闻播音应该以当代居民现实生活为背景进行取材, 可以包括生活中的各种趣事或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此基础上, 当代居民才能够从电视新闻播音中听到贴近自己生活的新闻, 才能够引起观众的关注和议论, 使其成为忠实的受众。

三、电视新闻播音语言和形式的平民化

另一方面, 传统的电视新闻播音在播音语言和节目形式上并不贴近居民的生活, 容易让受众产生一种隔阂感和不真实感, 进而降低对受众的吸引力, 特别是针对时政性的新闻节目, 主持人的表情相对严肃、现场的气氛相对压抑, 播音的语言也难以被观众接受, 在这种背景下, 观众很难从电视新闻播音中感受到乐趣, 也很容易产生新闻播音与自己现实生活差距较大的错觉。基于此, 电视新闻播音会在观众心中产生距离感和隔阂感, 导致两者之间的疏远, 影响到播音的效力。

因此, 要实现电视新闻播音的平民化, 就必须在播音语言和形式方面实现平民化。

首先, 针对播音语言平民化就是要求主持人少用专业性的术语, 要用通俗的语言让观众能够明白播音的内容和意思, 针对娱乐性较强的播音节目, 主持人还可以在播音中融入平民化的语言, 通过刻意打趣的方式营造更为轻松和谐的氛围, 并进一步拉近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其次, 针对电视新闻播音形式的平民化, 要求主持人在主持时摆脱机械的姿势或形象, 要在观众面前展现出生动的形象, 也就是塑造一个平民化的形象。通过平民化形象的塑造, 电视台在观众面前展现出一个贴近居民现实生活的形象, 逐步消除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与隔阂感, 这是实现电视新闻播音平民化的重要举措。在此基础上, 电视新闻播音应该在节目形式方面进行进一步改革与创新, 为实现平民化提供有力的推动作用, 例如邀请民间人物进入演播厅已经是当前电视台普遍采用的方式, 其目的就在于通过民间人物的形象、解读民间人物的背景来进一步展现贴近人民生活的内容, 进而实现电视新闻播音的平民化。同时, 通过加强与观众的互动也是实现电视新闻播音平民化的有力手段, 众多电视台在节目中喜欢利用与观众互动的形式来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其形式主要包括电话互动、现场互动等等。

四、增设平民化的节目

此外, 电视台可以适当增设平民化的节目, 通过更具有针对性的节目内容和主持形式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体现出平民化的主办理念。

如今, 民生类的电视节目成为媒体中的宠儿, 全国各类民生类节目受到观众的好评, 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由此可以看出, 增设平民化的节目是电视新闻播音实现平民化的必然趋势和有力武器。因此, 在电视新闻播音设置节目时就可以针对人民生活或社会焦点问题开设专门的节目, 并在其节目播放内容和主持形式等方面集中体现出平民化, 例如电视新闻播音可以以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辛酸生活为主要内容开设节目。在此节目中, 主持人的形象不应该太过华丽和严谨, 主持的形式也不应该太过传统而受到限制, 反而应该贴近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并且采用现场采访或探索的形式进行主持。

具体地说, 这个主题的节目内容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关注, 能够通过展示出底层劳动者的辛酸生活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引起观众关注的同时引起社会各界的议论。通过电视新闻的播音, 观众真切感受到自己周围的真实情景, 感受到节目内容与自己生活的近距离。在此基础上, 电视台可以适当融入一定的互动环节, 主持人可以邀请观众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形式就进一步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 进一步引起了观众与节目之间的共鸣。

从总体上说, 通过增设平民化的节目, 电视新闻播音就真正实现了平民化, 将播音形式、语言、内容进行了综合, 以此达到了目的。

结束语

总的来说, 实现电视新闻播音平民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只有迎合观众的需求和喜好才能够赢得观众的青睐, 促进电视新闻播音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这就需要相关工作者充分考虑观众的需求, 把握市场的变化, 并且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与交流, 及时对节目形式、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 实现电视新闻播音的平民化, 以此应对新时期的竞争与冲击并实现进一步发展。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电视新闻播音受到更大的冲击与竞争, 只有不断提高吸引力才能够实现电视新闻播音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对新时期电视新闻播音的平民化进行探究, 旨在促进电视新闻播音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关键词:新时期,电视新闻,播音,平民化,探究

参考文献

[1]王雪倩.关于新时期电视新闻播音“平民化”的研究[J].新闻传播, 2014 (03)

论新时期电视新闻记者素质 篇4

关键词:思想素质;写作能力;心理素质;敬业精神

记者素质高低决定新闻质量高低,高素质记者不仅有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文字能力,而且,还能抓住问题核心,提升新闻质量。而新时期,地电视新闻记者的新要求决定,电视新闻记者的“新闻眼”还应该“叨得准”,在角度选择上,有独到之处。具体说,新时期电视新闻记者素质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首先应具备过硬的思想素质

媒体记者形象直接决定着新闻媒体形象,近一时期,确实有一些电视新闻记者搞有偿新闻,通过新闻报道为个人换取“好处”,从而,严重影响了新闻媒体公信力、宣传效果。新闻媒体的生存发展,制约因素很多,如社会环境、基础设施、地理位置、发展思路等等,但毫无疑问,内在精神力量是根本,因此,提升电视新闻记者的内在思想品质至关重要。电视新闻记者过硬的思想素质提升应从三方面着手:

1.树立坚定不移的信念。新闻工作是站在社会前端的工作,有很多光环,但更有很多考验,从事新闻工作甚至要冒很风险,这些都要求从业前做好思想的准备。

2.追求崇高的永恒的价值观。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皇”,但并不意味着他的高贵,而更多包涵的是“为民请命”的内涵。

3.博学厚重的知识视野。新闻记者必须要有一个满杯的水,才可能去给别人水喝。学习与实践的积淀必不可少。

二、电视新闻记者应具备较强的采访与写作能力

一个业务功底扎实、知识结构合理的新闻记者,会善于处理把握新闻的角度,正确衡量事件的新闻价值,准确反映新闻事件的实质和内涵。业务素质的高低,一方面决定于受教育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在新闻实践中学习和磨练。

1. 强烈而准确的新闻敏感性是好记者的“眼”。电视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表现为电视新闻记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是否具有锐利而敏捷的观察力,并随时随地能够运用摄像机,通过调动合适的摄影技巧迅速而准确地进行捕捉客观现实中最有代表性的事物的能力。一个电视新闻记者如果没有强烈准确的新闻敏感,就不能在某个有价值的事物初露端倪时,就能抓取重要线索,见微知著,并对该事物从整体和发展态势上做出正确判断和预测。

2.较强的写作能力是记者的“脑”和“手”。理论学习固然是形成好文笔的基础,但写作能力、写作技巧更主要来自实践锻炼。好多记者都是在实践中获得积累与提升,并在实践中重新审视写作理论,才发现理论的高屋建翎之处。

3.坚强的意志是记者的“心”。记者工作紧张、复杂、艰苦而且充满风险,深入险地采访可能有生命危险,揭露腐败丑恶可能招致打击报复,调查复杂事件需要呕心沥血,这一切都需要强大的毅力、坚强的意志作支撑。

三、要能够沉着冷静,处乱不惊

电视新闻视听兼备,声画并茂,具有十分逼真的传播优势;电视新闻记者通过电视新闻传播思想、再现生活时,必须善于驾驭自己在不同场合或同一场合不同阶段所充任的各种角色。只有善于控制内心感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出色地完成复杂的新闻报道工作。

1.面对纷繁,理清头绪。新闻报道涉世间万物,有时头绪纷繁、情况复杂,并且是记者所不熟悉的。要正确地认识这些事物,必须有个过程,可是,新闻的特性又要求尽量缩短这个过程,使得新闻报道既真实、准确,又迅速、及时。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应审慎、缜密、冷静的做好思维和处理,最大程度地减少新闻失实,维护新闻真实性。

2.处乱不惊,随机应变。记者每天都同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打交道,他们所面对的人和事甚至工作的环境、条件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如果缺少处变能力就难以出色完成工作任务。记者的处变能力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或层次上:第一,采访中记者能够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对象,以不同方式灵活地与采访对象交流,做到“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第二,在条件、情况突然发生变化时,能灵活机动地处理问题,顺利解决问题;第三,在突发事件或极度困难条件下,能做出迅速反应,创造性完成任务;第四:在任何人面前都能做到不卑不亢。

四、不断探索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新闻记者的探索精神主要表现在对生活的热心关注与积极参与上。只有保持热情,才能事无俱细,深入一线。尤其新闻战线最近提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要求,身为电视新闻记者,就更应该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河边摸活鱼,倾听群众声音,并用百姓话语表述新闻。完成这些,都要求电视新闻记者不能高高在上,要“沉”下去。

爱岗敬业是一种精神力量,它不仅体现在记者的社会公德心上,更体现在记者勇于去追求事实的真相方面。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此外新闻传媒要把握好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之间的关系。客观性不仅要求新闻的内容要客观,而且要求新闻报道的表达形式也要客观,力戒主观臆断。让事实自己诉说观点和见解,间接表达报道者的倾向性。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布雷迪.采访技巧[M].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

[2] 方汉奇主编.邵飘萍选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3] 姚文华.记者素质与成名[M].新华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林志勇(1979.8-),女,黑龙江省勃利县人,本科,中级,勃利县广播电视局;薛 为(1980. 10-),哈尔滨电视台《都市零距离》主持人,初级职称,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

新时期新闻播音发展 篇5

一、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在新时期的发展趋势

(一) 实现创新是电视播音主持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创新, 可以确保电视媒体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彰显时代风尚、刻画时代品质。它承载着很多重要的使命:引导主流文化、传递正能量、营建传媒文化、打造电视节目、塑造机构形象、彰显时代的创新精神等。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政治格局趋于多极化, 文化也趋于多元化, 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但与此同时, 各国间的文化激荡也开始给媒体带来了很多挑战。播音主持作为电视节目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在工作中必然要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 顺应社会的发展, 创新自己的视角、思路和技巧, 掌握社会旋律, 加强电视节目的社会性和先进性, 用先进的思维和理念引导大众。顺应主流文化价值观, 传播自身的正能量, 为社会传播更多的有效信息。

(二) 传播是播音主持工作的重点

播音主持工作的根本就是传播, 传播是播音主持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 播音主持依托媒体生存发展, 同时也促进着媒体的发展;播音主持用艺术诠释自己, 同时也拓展了播音主持的艺术空间。播音主持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他们不应迷失方向, 更不应停滞不前。无论时代怎样变化, 传播一直是播音主持工作的基础和重点。

(三) 电视播音主持追求坚持是艺术审美的永恒追求

电视媒体在捕捉和塑造美的过程中, 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国的文化艺术处于发展时期, 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机遇, 随着受众对文化素养层次的提升, 对艺术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我国的文化机构越来越多, 大量的文化产品走向市场, 受众的选择也变得越来越多, 电视媒体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实践证明, 文化内容丰富、内涵深厚、形式新颖的文化作品, 会在竞争中更受欢迎。播音主持要在不断追求艺术创新的道路上, 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在不断强化自身艺术技能的过程中, 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让自身的创新艺术融入播音主持之中, 提高电视节目的竞争力。

(四) 创新是播音主持探索是个人提升的内在

播音主持人是一项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职业, 播音主持人虽然每天出现在电视荧幕上, 要想挑选出最前沿、最正确的信息, 却十分困难, 而要想用最有效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则更加困难。这就要求播音主持人必须有超强的综合能力、大量的知识储备、专业的业务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在众多的竞争者中拔得头筹。播音主持艺术在继承原有的基础上, 应保持自身的性质, 并不断地完善自己, 获得创新艺术。必须与时俱进, 作为艺术家, 要有过人的胆识, 打破陈旧的条框、标新立异, 用自己过人的知识与眼光获得进步。

(五) 职业化是播音主持发展的必然趋势

职业化是播音主持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要求播音主持人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提高播音主持的水平。同时, 规范化也是播音主持人需要顺应的必然趋势。信息时代, 只有高标准、职业化的播音主持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二、主持艺术创新的措施

(一) 全面提升播音主持的能力

电视不仅是技术的表现, 也承载着艺术。电视节目的受众是人民群众, 这要求播音主持人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只靠俊朗的外表是不够的, 用文化魅力与独特气质吸引观众才是根本。

(二) 播音主持人应不断适应多样化的播音形式

电视广播要充分利用媒体技术, 利用数字科技和网络技术, 云集声音、文字、音响、图标等。面对着不断多样化的广播形态, 新时代给播音主持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广播电视具有文化属性, 同时也具备市场属性, 在多种新生的广播电视产品面前, 播音主持人必须具备创新能力, 掌控电视节目。例如, 当演播室与现场记者连线对话时, 要有对新闻有效概括、合理转换播音现场等能力, 这都需要播音主持人的不断强化。创新发展给播音主持带来了诸多挑战, 也给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 创造了空间。

(三)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创新艺术

在播音主持艺术创新中, 不同的艺术形态会有不同的创新导向, 而这个创新导向由特定的政治目的、价值取向、服务对象所决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广播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所以播音主持艺术创新,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遵循党的政治观、价值观、媒介观, 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这是播音主持艺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根本。另外, 播音主持艺术创新, 不仅要进行改革, 还要继承原有的艺术要素。在艺术发展中, 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毫无疑问, 它是后代艺术创新的基石, 更是整个艺术形式的核心价值。同时, 播音主持艺术是一种语言文化, 创新时也要注重文化的传承, 从而播音主持艺术的文化内涵, 给日后的播音主持的艺术创新留下经验。

三、结语

播音主持的艺术空间一直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对播音主持者来说, 要想不断地提升自己, 就需要把握好时机, 敢于突破、大胆创新。相信在以后的发展中播音主持事业将会有更加开阔的艺术空间。

摘要:电视是传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广播电视也进入了新时期。新时期给电视媒体带来了很多创新的同时, 也让电视媒体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播音主持人作为电视传媒中的核心, 在新时期下, 更应该明确自身在文化发展中所应发挥的重要作用, 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强化自己的创新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为提升电视媒体的竞争力作贡献。

关键词:新时期,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发展趋势,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晓雪.新时期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空间探索[J].大众文艺, 2016 (02) :198.

新时期新闻播音发展 篇6

1 交互式场域的主流引导性

新媒体时期, 新闻演播室功能已经由单一的信息传递向网络枢纽转变, 不同人员与多种信息在此交流融合, 相互影响, 并形成新的信息, 由新闻主播向广大观众进行传播。电视主播是作为引导人和掌控者, 应当注重传播主流价值观念, 更好的引导观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由于媒体演播室的更新与升级,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的主持方式也随之不断改变与完善。新型媒体演播室的推广应用, 为交互式演播场域的营造提供了物质条件。新媒体传播室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场景的一体性特征, 使得一档新闻节目能够同时运用多个场景, 由多个主持人多景区进行主持。演播室空间的扩大及机位的增多, 将主持人从单一固定的位置中解放出来, 能够结合具体内容实现各景区间位置与形态转换。从而在增加节目趣味性的同时, 也可以调动观众的参与积极性, 加强主持人与观众形成良性沟通, 增加观众对于节目的好感度与信任度。

利用演播厅的大屏画面, 播音主持人能够对屏幕上的场景、数据、信息进行解释, 对资讯进行新闻整理, 和荧屏进行双向互动;通过外来讯号及网络的接入, 节目能够展现多种互动及背景信息。电视新闻资讯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平台、多种播报方式, 演播室的显示设备上将新闻信息在观众和主持人间形成良好沟通, 从而在有限的演播室中实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和交互发布, 增强了观众的参与积极性和新闻实时传播性, 达到了新闻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性。当前新闻节目中, 主持人通过对文稿、互动数据、网络、视频等信息, 通过新闻处理进行合理编排, 整合播送, 这就是新时期人们所看到的“电视新闻”。

2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个性的新媒体化

新媒体时期, 个人语言风格已经成为当前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的主要竞争优势。语言不仅仅只代表主播在节目中所表达的内容, 更是主持人向观众传递画面信息的方式, 给认对于新闻事件最为直观的感受, 仿佛置身于中。语言能够触动人心的力量在于其本身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文采。新时期对于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也有了新的标准。要求主持人必须具备自身特有的语言风格, 尽管为顺应当代观众的语言习惯, 新闻播音主持时, 语言风格通常具有大众化, 甚至存在一定的低俗化。但必须相信的是, 未来的电视播音主持, 必将更加关注于语言自身的美学性上。

新媒体时期, “人格魅力”已经成为播音主持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特质, 将名人效应转变成“意见领袖”, 将新闻资讯与思想理念传达给广大观众, 通过主持形式创新, 使得新闻主持更具有“分享性”, 也让观众更容易接受。“二级传播”对该主持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观众对于主持人所传达新闻资讯的信任, 与主持人自身的语言风格、人格魅力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如果仅是维持在新媒体层面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 对主持人的道德品质, 文化素养, 人格魅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并不是将主持人去主持化、边缘化, 而是对其只能更为具体化、全面化。就算是当前气势正盛的真人秀中而不能缺少主持, 虽然其不像常规节目中真正存在一个固定的主持人角色, 却是将主持人转变成真人秀的主人公的另类主持方式。“主持”并不仅仅只承担着传统意义上的节目与观众的中介, 还代表着一种积极、主动、有创新意义的“结构”节目构造形式。也可以说, 电视新闻媒体主持的最核心的意义就在于“结构”, 主持人也仅是节目的具体特质也节目的方式向观众进行呈现。

新媒体时期, 节目主持人应具备 “结合”的能力, 能够自身和节目所需成分相契合, 在符合节目宗旨的基础上, 进行节目形式、内容创新。主持人也不是仅仅限制于如新闻、娱乐、教育、服务等某一特定类型节目中, 出现跨类型主持的情况。主持人的职责在于如何提供与节目主旨、定位相契合的新闻资讯服务。相信不远的将来, 观众对主持人将会更加的宽容、善意和信赖。尽管主持人身上也具备着明星的部分特性, 但并不像明星般给人以距离感, 而仅是质素社会上的一个构成部件、一种分工、一份职。因此, 一个好的媒体主播, 不但自身应具备、传播正确价值观念、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还应追求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最高境界:让人心旷神怡的 接受!

3 公共话语的代言者

主持人作为公共话语的代言者, 所以应站在广大社会群众的立场上, 而不仅仅作为一个新闻资讯的传播人。主持人通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脱离单一属性的媒体形式, 和大众绑在一起, 从而更加凸显其双重属性;社会感光是主持人的话语界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通过新闻叙述和社会反思的结合, 给观众更深刻的感官感受。新媒体时期, 主持人不应仅停留在于新闻的传播面上, 还要更加关注于如何将传播理论实践化、社会学上。学习主持人理论所延伸出的对于传播关系的思考, 应当为主持人实践中所遇到的不同事件, 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解释, 并显示出其包容性与透视性;新闻媒介作为社会的传播者与中介者, 将新闻媒体信息传播到观众上, 影响着大众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语言风格、思维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由传媒所表现出的人和信息传播之间存在的关联, 当前已升华成个人、集体甚至社会利益的核心。主持人职业在不同的时期都有其所存在的价值, 主持的形式也会随时代的进步而转变与完善。如何做到新闻播报方式与节目主旨相吻合、将新闻资讯更直观的向观众传递, 直击观众的内心, 使其能够感同身受, 吸引人们的关注便是电视新闻传播行业的最终目标。一个如果没有主持人, 那么其本身的定位就是不健全的。节目和主持人之间始终存在着良好的双向互动关系, 引领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延伸。不管怎样, 节目和主持人的共同发展是评价一个主持人优秀与否的最高指标。

4 结论

新媒体技术的意义不仅在于新闻媒体技术的创新, 更在于思维方式、传播观念的升级。电视新闻传播也已经逐渐脱离传统的信息整理与中介平台, 由网络化、数字化向大数据虚拟技术转变, 传播形式也由 “点对面”得单一渠道向借助移动设备传播碎片化、个人化网络多渠道传送, 电视新闻网络媒体也从刚开始的网站创建与单一重播电视新闻功能, 升级成为深层次的思维更新与观念创新。新媒体时期, 电视新闻媒体应始终站在观众的立场上, 了解观众真正想要知道的新闻资讯, 并以此为前提, 对节目内容、形态进行合理构建, 从而才能在目前信息化繁荣发展的新时期中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

摘要:随着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界限的不断模糊, 新媒体时代开始到来。新媒体的发展对于传统的电视媒体来说既是生存的挑战也是全新的机遇, 特别是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来说,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在新媒体技术时代有了新的发展, 本文对新媒体技术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的发展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发展

参考文献

[1]官朝楠, 冷凇.平民语态在新闻播音主持中的运用[J].当代电视, 2013 (4) :26-27.

[2]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J].国际新闻界, 2006 (5) :31-35.

新时期新闻播音发展 篇7

1 新时期我国新闻写作的研究

1979年《新闻战线》首先提出“新闻改革”, 并将新闻写作改革作为改革的桥头堡, “把长的改成短的, 少的改成多的, 慢的变成快的”。这一时期的新闻写作以政治改革的变化为变化, 不断提出新思想, 研究思路很是宽广。

1) 新时期新闻写作呈现出贴近现实, 贴近生活, 为社会服务发展的实用性特征。之前的新闻写作因为受政治、政策的影响, 大多是千篇一律的, 而且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空洞, 不贴近百姓生活, 没有独立性, 成为政治的附庸。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 我国社会的经济、文化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我国的新闻写作研究也达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发展广度和深度。这一时期, 记者的采访、编辑、评论等均呈现出新特点, 即更贴近现实, 贴近生活, 新闻写作显示出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实用性。

90年代后,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新闻传播格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新闻写作业出现了新的特点:新闻写作研究更加专业化、深度化。随着电视媒体地位的凸显, 及时、直观的新闻种类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90年代中后期,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一并被称为获取新闻的“四大媒介”。人们对新闻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此时的新闻写作研究细分了不同社会领域的新闻, 如: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 包括对新闻文体、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的研究等, 繁荣了新闻写作的研究内涵。

2) 该时期的新闻写作研究还呈现出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的特点。艾丰的《新闻写作方法论》与心理学结合起来, 欧阳宏生的《新闻写作概论》则借鉴了美学、社会学、哲学等多种学科, 借助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成果来发展我国这一时期的新闻写作。

新时期以来, 新闻写作将社会学、哲学、叙述学、心理学、符号学等多种学科与新闻写作研究结合起来, 对新闻学的跨学科研究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丰富了新闻写作和新闻学研究的内容, 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以正式出版的专著为例, 至今有关新闻写作的著作有500多部, 其中90%以上是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后出版的, 这500多部专著包括作品评析、技巧方法总结、教材、学术研究专著和译注等五类, 拓展了新闻写作领域, 丰富其内涵。

2 我国新闻写作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的普及, 人们对网络媒体的使用越来越频繁, 因此, 研究网络条件下传统新闻写作的创新和网络新闻写作的发展将成为未来新闻写作研究的重点。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格局。网络成为大众传媒的一员, 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播方式。在网络传播中, 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源头, 任何人也都是信息传播链条中的一环。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的共享性和快捷性, 这也恰恰是新闻所具备的特点, 因此, 网络和新闻之间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网络与新闻之间的融合互通, 势必会增强新闻的实效性, 新闻写作的语言和风格也将趋于网络化——更加简洁、更加新颖, 新闻写作将在网络时代中不断改革创新, 这也就需要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与时俱进, 抓住机遇, 把握准时代的脉搏,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为网络时代下我国新闻写作研究贡献出新的力量。

1) 网络时代传统新闻写作研究。网络时代的传统新闻写作研究的重点是传统媒体能否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传播方式, 并且为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大量的信息涌入, 呈鱼龙混杂的局面, 这对我国的传统新闻业来说, 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传统的新闻媒体工作者, 要借助网络的东风, 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 从新闻角度和内涵挖掘上下工夫, 给予广大群众不同的观念以赢得更多地受众。

新时期之后的新闻写作在贴近百姓生活的基础上, 更加深入调查和研究, 这是新时期我国新闻写作的一大特色, 也是相对于网络而言的一大优势, 因此, 在与网络融合的过程当中, 可以借助网络的共享性, 将深层次的新闻调查研究通过网络扩大其影响范围, 更好地为老百姓提供资讯信息。

2) 网络新闻写作研究。毫无疑问, 未来是网络的时代, 如何正确引导网络新闻写作的发展是每一名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是网络新闻采访、网络新闻写作、网络新闻编辑还是网络新闻评论、网络新闻策划等都是有待研究的环节。基于网络自身的发展特点, 新闻工作者既要在众多信息中既要持有冷静、客观的态度, 又要秉持新闻工作者自身的职业操守, 从而促进我国网络新闻写作的健康发展。

网络因其开放性和便捷性在给网络新闻提供巨大发展潜力的同时, 也为网络新闻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正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快捷性, 导致大量的虚假、不实的网络新闻出现, 有些为了博得人们眼球而进行的恶意炒作等歪曲了人们对事件的正确认识, 误导广大群众, 违背了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所以, 新闻写作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 也要避免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捷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广大新闻工作者要秉持基本的职业道德, 以事实说话, 还原事件以真相, 及时给予广大受众正确、真实、客观的新闻内容和新闻导向。

3) 新闻写作的新体裁研究。目前, 新闻写作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以介绍新体裁为主, 如:深度报道的研究, 仅专著就有近10多部, 对深度报道原理到深度报道的思维到写作再到范文评析都有深入的研究。此外, 近年来新出现的现场短新闻、体验式新闻等新体裁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 新闻写作的体裁还有待进一步的创新、发展。

在今后新闻写作体裁的发展方面, 一方面要不断的改革创新, 创造出适合时代发展的新文体、新体裁, 以全新的方式为百姓讲述发生在人们身边的故事, 报道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另一方面要跟进时代的发展步伐, 从网络等多方面渠道获取创新的灵感和经验, 将能引导新闻写作创新发展的好的做法与经验应用到实际创新中来, 创造出为老百姓接受的, 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新闻写作体裁。还可以向国外先进国家学习宝贵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 发展我国的新闻写作事业。

一直以来, 学界把新闻写作的理论建设当做研究新闻写作的重要基础, 但至今没有成型的新闻写作理论。因此, 我国新闻写作发展仍需在理论上给予重视;新闻写作的研究对象也有待进一步明确。

新时期新闻播音发展 篇8

1 新时期的新闻写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的文化经济也逐渐地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纷繁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多变、复杂的社会现实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借用社会学的视角观照社会问题新闻,运用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对社会问题新闻写作展开研究。

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开始快速发展,并逐渐加深对新闻的研究,使其达到一定的深度,扩大研究领域。而网络的普遍应用让新闻写作不得不面临新的问题。在这种大环境下,新闻写作研究在向更深层次研究的同时要逐渐建立基本的理论体系,改变研究方向,并形成独有的话语体系。在之后的发展中,吸收并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丰富自己的理论,促进新闻写作研究的深化。

2 新时期新闻写作存在的弊端

在一些人的观点中,认为新闻学和新闻写作是相同的概念,而实际上,新闻学与新闻写作并不是等同的,两者各有自己的研究方向[1]。新闻学,是指对社会发生的新闻现象及该现象出现的频率进行分析,包括新闻写作。新闻写作主要研究新闻中的各种技巧及写作方面的要求。

3 新时期下新闻写作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3.1 创新新闻写作的写作体裁

当下,网络已经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广泛应用。因此,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创新新闻写作的研究便成为了研究的新方向。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各种新兴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造成冲击[2]。网络改变了人们信息交流的方式,在网络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来源,或是信息交流的中间环节,快速让信息共享。

要想实现新闻写作的持续发展,就必须与网络相结合,改变传统新闻写作模式和体裁,促进网络新闻写作的发展。因为网络的信息量较大,各项研究尚不成熟,新闻工作者在筛选信息时必须坚持原则,选择健康的信息,写出真实的新闻稿。而近几年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加深了对新的写作体裁的研究,如深度报道、现场短新闻等,但这些体裁无法满足时代的进步,还需要不断创新,研发出更多的新文体,告诉人们身边发生的大事小情,紧紧跟随社会进步的步伐,从多种渠道得到灵感,总结经验并实现创新。

3.2 建立新闻写作的基础理论

虽然学者不断研究新闻写作,但一直没有建立基础理论。因此,建立新闻写作的基础理论体系,是当下新闻写作要最先攻克的难关。理论研究主要目的是对写作中会用到的理论、话语重新整合,形成独有的话语体系。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不可心急,要冷静分析研究成果,找到其中的优点和劣势,与历史资料结合,确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3.3 促进分支学科研究的发展

新闻写作在未来的发展中会逐渐分支,确立两个研究方向,是一般学科,另一个是新闻写作学科[3]。新闻写作学科虽然囊括了很多研究方向,包括新闻写作的叙事学研究、新闻写作的心理学研究、新闻写作的语言学研究以及新闻写作的文体学研究,着重对心理学研究与叙事学研究加大了研究力度。在之后的发展中,随着受众人群的不断增加,叙述学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可操作性和很高的价值,从而推动新闻写作研究的进一步加深,发现更多可行性措施,让研究结构更精确。而研究领域与新闻写作重合的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也越加突出。基础理论的逐渐确立,会不断充实心理学研究的研究方法,扩大研究范围,研究受众人群的心理。

完成新闻写作是为了更好地让大众了解到身边发生的事件,促进新闻传播,人们会参与到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使心理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与新闻写作建立密切的联系。

4 结语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学者必须分析新闻写作研究现有的利弊,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之后的发展趋势,这是促进新闻写作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必要手段。新闻学现在还只是一个新的学科,仍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受众人群接收信息的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新闻写作必然会实现多样化的发展,改善新闻写作中的不足,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段显迪.新时期新闻写作研究及其发展趋向探析[J].科技传播,2014(3).

[2]刘青.新时期新闻写作研究及其发展趋势探析[J].科技传播,2015(6).

全媒体时期时政新闻发展的新常态 篇9

1 全媒体时期的简要概述

全媒体,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当下社会中全部的媒体形式,除了传统的媒体形式和传播工具比如说报纸、广播、杂志、电视、图书等还有新兴的现代媒体和传播工具包括互联网、电子通信设备、卫星通讯设施等等之外,还将人体能够接受和感知新闻资讯的全部感官包括在内。依据受众群体对媒体的不同需要,全媒体能够从中挑选出与之最为相配的媒体形式和传播工具,为受众群体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传媒服务,优化传播效果扩大传播覆盖范围。现阶段学界虽然并没有对全媒体给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但是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壮大,社会各界人士对全媒体的关注力度也正在逐渐加强,其适用范围也越来越广[1]。

2 全媒体时期时政新闻的现状

2.1 传播语态“精英化”

所有与社会公共事务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还有社会突发性事件相关的评论和报道均被看作是时政新闻,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时政新闻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新闻内容除了基本的国家政治生活之外还包括所有用政治眼光来报道、解构、评论的其他众多相关领域内容。我国作为政治大国,民众一直非常关心国家政治,时政信息也一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谈论的话题和内容。在全媒体时期下,人们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途径和传播渠道了解和接收时政新闻。但是在此过程中时政新闻报道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和缺陷,比如说时政新闻报道的语态过于高冷和“精英范”。我国的时政新闻长期由几大传统主流媒体掌控,主要目的是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观宣传,因此在漫长的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主流媒体一直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感觉,在报道过程中传播语态说教意味过于浓厚,传播语气较为冰冷,缺乏人性化色彩,这也直接导致民众对时政新闻的热情和兴趣大幅下降。

2.2 传播途径单一化

虽然在全媒体时期,无论是传播形式还是传播工具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和创新,人们能够接收新闻资讯的途径越来越多,但是时政新闻依旧掌握在主流媒体手中,比如说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在与新媒体相结合后,时政新闻还是被央视新闻客户端等的主流媒体掌控着,人们虽然能够利用手机、电脑等新兴传播工具接收和浏览时政新闻,但是无法真正参与其中,与时政新闻进行积极互动[2]。

2.3 新闻吸引力不足

全媒体时期下的时政新闻大部分时候都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传达,受众群体很难实现平行共享,特别是其浓厚的说教意味导致受众群体的参与度越来越低,时政新闻在民间的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小。根据最新的网络调查数据显示,主动浏览时政新闻的年龄群体基本在50岁以上,20到40岁的人群表示偶尔会看,而20岁以下的受众群体则表示从不浏览时政新闻。由此可以看出全媒体时期下的时政新闻出现吸引力不足的弊端和问题。

3 全媒体时期时政新闻发展的新常态

3.1 传播语态更具亲和力

为了能够让时政新闻牢牢抓住全媒体的大好时机实现全新的发展,首先需要在传播语态方面进行改变和创新,在全媒体时期下受众群体由原先单纯的接收时政新闻转变为想要参与到时政新闻的解读和评论当中,传统高冷的“精英范”传播语态将大大打击受众群体浏览和接收时政新闻的积极性。因此,时政新闻需要调整传播语态,新闻的传播者和制造者需要将姿态放低,摒弃“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形象,转为更“接地气”、更具有亲和力的形象和态度传播时政新闻,消除民众对时政新闻的距离感,重新找回和加强受众群体对时政新闻的关心与热情[3]。

3.2 传播内容更加多样化

在传播内容上时政新闻除了需要及时发布和传播党中央的政策决定以及各种权威信息之外,还需要积极与民生生活紧密贴合,站在民生的视角上重新解读新闻,比如说在宣传市政府的发展规划时将其对民生生活的影响进行细致报道;或者在报道高考改革政策时与当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结合,帮助学生和家长深入了解掌握高考改革信息。除此之外,时政新闻还需要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报道内容,比如说在报道新任命的省长或领导干部时,将领导干部的选拔过程和任命流程一并报道出来,会让原本枯燥无聊的任命新闻变得丰富精彩。

3.3 拓宽传播途径和方式

全媒体时期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时政新闻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针对传统媒体下的时政新闻,在报道过程中如果仍旧采用大面积的文字报道并不能够符合人们对速度的追求,因此以报纸、杂志为首的传统媒体需要积极创建“阅读入口”,即利用大量的新闻图片代替传统的文字报道,将繁多复杂的文字提炼成具有简洁性和凝练性的标题,并且用鲜明的字体字号显示出来,帮助受众群体实现时政新闻的快速浏览。而以互联网为首的新兴媒体则需要充分发挥其动态优势,大量使用视频、音频等动态形式增强时政新闻的吸引力和多样性。全媒体时期人人都能够参与到时政新闻的传播报道当中,在扩大其覆盖范围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虚假内容和不实信息,因此主流媒体需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用事实说话,记者必须经过深入的走访调查并且经过再三核实审查之后再进行报道,对于网络上流传的谣言等虚假信息,主流媒体需要第一时间站出来进行辟谣。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件当中,人们更加需要听到党报的声音,得到有思想、有见解的评论和解读。

3.4 增强时政新闻互动性

前文提到,全媒体时期下受众群体由原先单纯的接收时政新闻转变为想要参与到时政新闻的解读和评论当中,因此增强时政新闻的全民参与性和互动性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传统媒体中,时政新闻需要开辟全新的互动专栏,比如说“澎湃新闻”下的“答澎友”栏目,在该栏目中将针对读者对时政新闻中存在的疑惑进行解答;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当中,更加需要发挥其强大的互动交流性,在时政新闻发布栏下开放评论区,鼓励广大读者在评论栏中积极踊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同时“转发”和“点赞”等功能的设置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时政新闻的传播范围,增强其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4 结论

总而言之,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媒体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过去的传统媒体时代已经慢慢过渡发展到现如今的全媒体时期,时政新闻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为此,时政新闻想要在未来实现全新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其权威性和专业性的优势,在传播途径和传播内容上积极进行创新,同时将传播语态由原先高冷的“精英范”转变为充满亲和力、更“接地气”的“平民范”,积极开通互动交流平台让更多的受众群体能够参与到时政新闻当中,不断提升时政新闻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度,从而在全媒体时期也能够实现时政新闻发展新常态。

摘要:在当前我国处于新媒体时代当中,人们了解新闻、接受资讯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报纸、广播之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也已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而基于各类传播工具基础上增加人类视听感官系统的全媒体,则对时政新闻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文章针对全媒体时期时政新闻的发展现状,简要分析论述在未来时政新闻在全媒体时期中的发展新常态。

关键词:全媒体,时期,时政新闻,发展,新常态

参考文献

[1]林晖.互联网时代需要更硬气的党报[J].青年记者,2014(11):1.

[2]刘聪,韩向东.基于新媒体的时政新闻信息传播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15(12):50-54.

上一篇:湖南食品包装下一篇:电石密闭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