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研究论文(精选9篇)
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研究论文 篇1
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研究论文
一、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地位的平等性
在诊所式教育中真正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类似于学习经验的交流会。与传统的课堂模式不同,老师并不直接对学生的问题做出回答,课堂上也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给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真正的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更积极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听到更多的学生的看法和主张。诊所教育不仅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二)教育方法的实践性
诊所式法律教育体现了在实践中教学的理念,将法律诊所课程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类:教师的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模拟仲裁庭和模拟法庭、诉讼文书的撰写、立案、起诉、审判、调解等程序的演练、马锡五审判方式的运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教学内容,实现教育目标。课堂外的教学实践有法律咨询服务、案例分析、代理诉讼等。让学生代理真实的案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真正的以律师的身份进行法律诉讼切实的感受案件的审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提升法律素质。
二、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方法
(一)角色演练
角色演练顾名思义就是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包括:律师、当事人、证人、法官进行辩论、审判、质证、调解等各种场景来熟悉一个案件从调查到判决的整个过程。这不仅使课堂变得轻松愉快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而且也让同学亲身参与通过角色转换体验真实的庭审过程。法律诊所式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方法,从业后便能在执业中通过真实的参与诉讼运用法律实现自我价值。法学教育毕竟不是法律的全部,更多的法律知识还是通过实践学习的。我们所学习的法学理论只有服务于法律实践才有意义,而法学教育运用这种模拟真实案件的教育方法就是为更好的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二)代理案件参与诉讼
如果说课堂的模拟训练是学生的必修课,那么做委托人直接代理案件那便提升课。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另一种教学方法便是让学生直接代理案件,这也是直接考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训技能的运用能力、法律思维运用能力的最直接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与自己之前的设想完全不同。在现实面前,会让他们更加谨慎更加明确作为律师自己身上的职责。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当事人的利益甚至是生命。法律诊所教育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是千变万化的,他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法律是固定化的但法律教育方法确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改变的。没有绝对正确的教育模式,但能使学生从实践中学到知识他便是适合。
三、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教学结果评价
与传统考试制教学评价标准不同,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教学结果评价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通常的评价方法有:1.自我评价法,即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堂表现或者实训参与情况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这种评价对学生来说一定是最有价值的。2.组内互评法,也就是说每个小组成员在对自己的表现作出评价的同时也要对其他组员的表现给予评价,这样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公平性。3.当事人评价法,这种评价方法是针对为当事人提供服务的同学,因此,这种评价应该是最真实的。4.教师评价法,老师对学生的表现有最直观的感受,因此老师的评价一定是最有建设性的,对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是最有作用的。通过这几种评价方式的综合在给出学生实训课成绩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自控能力。这种评价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评价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及缺陷,从而在以后的学时中更好地提升自己。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教学方法的真正目的,真确看待自己在实践中的案件结果。只有真正的从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实务,逐渐养成作为一名律师该有的职业素养才是诊所是教育的真谛。
四、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未来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看到诊所式法律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法律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体现法律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与此同时,它也给法学教育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的趣味,增进了师生间的情谊。我们相信:它必将为法学教育做出巨大的贡献。
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研究论文 篇2
一、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观念性困境及释疑
( 一) 对于诊所式法律教育本土化的质疑
自诊所式法律教育登陆我国以来, 对于这一源自美国的教育舶来品能否顺理成章地成为我国法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学界一直存在质疑, 主要观点有三: 其一, 源于美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有其根植土壤的特殊性要求。英美法系以“经验主义”哲学传统为主导, 采“归纳性”的法律思维方式, 认为法律的知识不是从事先的理性设计出发, 而是从经验中习得, 由此从理论上推动了诊所法律教育的发展。而我国偏向于大陆法系传统, 较为认同由“理性主义”占主导, “演绎性”的法律思维方式, 这种理论及思维的基础并不利于诊所法律教育的移植与发展。[2]其二,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更契合美国的法律执业传统。其法律从业者尤其是法官均来源于职业律师, 律师是美国法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起点, 因此其教育重点也偏向于律师职业技巧的培养。而我国公、检、法、司等主要法律部门的工作人员其选拔并非从律师队伍中产生, 从事律师职业也仅为部分学生的选择。因此, 以锻炼律师职业技能, 培养律师思维模式, 树立律师职业道德为宗旨的诊所式法律教育其效能往往遭到学界质疑。其三, 美国的法学教育主要是本科后教育 ( JD) , 学生阅历方面较为成熟。而我国法学教育以本科为起点, 学生普遍年轻且缺乏相关社会阅历与经验, 在为客户代理的过程中其能力难免遭到怀疑。并且诊所式法律教育对于实践技巧的单方面强调, 亦可能导致对于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忽视; 过早地接触社会阴暗面, 对学生心理成长可能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 二) 诊所式法律教育推广的必要性
1. 诊所式法律教育能有效促成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发展
“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 而是经验”, 是很多英美法系教育者信奉的真理, 虽然我国的法学教育发展背景不同, 但也必须承认法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法学理论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 这也是我国高校推广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目标。我国现有的以“法学专业理论研究为主”的教学模式, 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经验, 许多类似于“模拟法庭”的实践课程, 由于资源限制及“模拟”的特性, 最终多沦为“表演”;而“毕业实习”等环节, 由于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开展效果普遍不佳, 而这些都能在法律诊所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得以避免。
2. 诊所式法律教育能推动法律职业思维方法的全面化培养
我国传统法学教育受大陆法系影响, 更注重对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育, 致力于公平、正义理念的树立, 学生在接触案例时, 习惯性地采用“法官式思维方法”, 力求从中立和客观的角度作出判断。这种思维方法由于存在法律认识上的片面性而遭到一些学者的诟病, 亦不符合学生职业选择多样化的实际需求。诊所式法律教育推动的是“职业化思维方法”的建立, 即依据其职业身份与立场对案件进行分析与判断, 通过实践推动学生法律思维的全面化。
3. 诊所式法律教育能提供法律职业素养的生成环境
我国法学本科生年轻、缺乏社会阅历的特质也带来了更强的可塑性, 更容易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实际法律援助切身体验到法律职业从业者的社会责任和价值, 由此激发其服务社会的内在动力。并且, 学生通过法律诊所实践可以身体力行地树立职业态度、职业修养,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与社会沟通技巧, 甚至于体会接受可能的失败与挫折, 这些都将成为其今后职业生涯的宝贵财富。
二、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运行中的现实性困境
( 一)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成本与经费问题
随着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推广, 经费短缺已经成为各高校普遍遭遇的发展瓶颈。首先, 法律诊所课程出于实践需要, 应当配置适当的办公场所与设施、安排相关专职管理人员以保证诊所的运行, 这些均有赖于一定的资金投入。其次, 法律诊所的日常运营成本也远超传统课程。诊所式法律教育一般采用分组形式, 由教师分别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因此师生比较低; 且大量教学环节均在校外进行, 教学成本高、费用大。最后, 为促进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激励教师参与, 指导教师的课酬设置往往需高于传统教学, 以保证与其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成正比。相对于较高的经费需求, 诊所式法律教育项目在我国基本依靠外来基金资助, 能通过大学本身的力量有效运转的十分有限; 而对更多的地方普通高校而言, 要从基金会或律师事务所得到相应资金援助更为困难。
( 二)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案源问题
让学生通过亲身代理案件来获得实践经验是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基础, 因此, 案源可以说是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生命线。而缺乏充足、稳定的案源已成为各地方高校在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通病。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 出于成本或管理方便的考量, 现各高校的法律诊所多设立于校内, 相对而言较为封闭, 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社会中对于法律援助存在需求的公众对高校内的法律诊所缺乏必要了解。其次, 学生数量决定了案源的相对缺乏。以每届法学学生100 人计算, 3 - 5 名学生至少需代理一个案件, 那么该高校在该年度至少需要案源20 起, 而在一些法律教育资源较为集中的城市案源短缺问题愈加严峻。第三, 真正适合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案件相对缺乏。与理论课程中选取的典型性案例不同, 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情更具复杂性和综合性。出于对被代理人负责的态度, 一些过于复杂或诉讼标的较高的案件并不适宜于作为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案源。
( 三)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师资问题
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其实质是从“学院制”教育向“学徒制”教育的回归, 讲求师生间类似“传帮带”式的教育方式, 每一教师所指导的学生有限, 因此对教师的数量有较高要求。同时, 由于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特殊性, 诊所教师自身也应具备相关法律职业资格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很多国家的实践中, 往往另行聘请专职人员组成法律诊所教师, 其无须承担法律诊所外的其他工作, 高校对其亦具有独立的评价指标。[3]相较于此, 我国绝大多数已开设有法律诊所课程的高校其诊所师资配备几乎均从原有教师队伍中产生, 这些教师在承担诊所课程的同时还需兼顾其他教学工作, 另外可能还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用于科研, 以应对各高校普遍存在的职称晋升和考评压力。这些现实状况决定了法律诊所的实际指导质量的下滑。
对于这些在诊所式法律教育推广中普遍存在的障碍, 各高校一直在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之道, 提出了如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充分结合法律援助、师资专职化等措施, 但其实践效果有限, 诊所式法律教育似乎正被逼入死角。
三、诊所式法律教育现实困境的突破: 社区法律诊所的构建
( 一) 社区法律诊所的出现及主要优势
社区法律诊所 ( community legal clinic) 起源于美国, 通过由学生深入社区、街道进行法律知识宣讲及法律援助的方式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活动。北大法学院于2001 年在河北迁西县开设的“北大- 迁西社区法律诊所”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此类尝试。[4]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构建的社区法律诊所, 以社区为实践平台将教学与地方服务紧密结合, 已展现出了诸多优势:
其一, 推动了社会管理多元化的实现。我国现正处于社会治理模式转型期间, 国家在简政放权的背景下, 积极推动社区自治及城市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着力于培育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参与和承担社会服务与管理工作。[5]并且随着“社区矫正”等社区工作新职能的出现, 其工作人员数量相对缺乏的问题亦暴露了出来, 需要各类社会力量对其提供支持。社区法律诊所的建立契合了这一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 因此也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关注和支持。
其二, 社区法律诊所与法律援助的充分融合, 可以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有效帮助。学生通过社区法律诊所课程中的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案件代理等各环节, 为社区居民提供无偿法律服务, 既有效缓解了法律援助的供需矛盾, 又能使学生在参与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亦符合了很多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办学定位。
其三, 与社区共建的法律诊所, 不仅为诊所式法律教育本身提供了基本的实践场所, 更为各高校法律院系所普遍开设的其他课程实践如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等搭建了有利平台; 甚至学生可以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社区法治实践的基本情况, 为其法学专业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 二) “社区法律诊所”是突破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现实困境的重要尝试
首先, 社区法律诊所的构建对于各高校诊所式法律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经费紧张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途径。一方面, 社区法律诊所依托于社区, 为其提供管理帮助和免费法律服务, 因此社区往往愿意在办公场地、设备和必要的资金方面提供一定支持, 从而减少了各法学院系本身的经费成本压力。另一方面, 社区法律诊所的构建契合于各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 强调“学习实践”与“公共服务”有效结合, 进一步提高了高校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 对于学校招生、就业等各类实际工作均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因此往往能得到高校本身的有力支持。
其次, 社区法律诊所讲求法律服务的整体性、立体性和系统性, 在各类法律服务中获得更为稳定的案源。一般法律诊所采用个案介入的方式, 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个案的诉讼代理, 此类案源获取难度很大。而在社区法律诊所实践中, 学生可以通过社区平台, 针对居民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矛盾、财产继承、不动产登记、劳动争议等问题提供各类长期稳定的法律服务, 从而获得全面系统的实践机会。这些法律服务实际上也起到了宣传推广作用, 提高了诊所知名度, 当居民存在案件代理的实际需求时必然会倾向于求助社区法律诊所。
其三, 社区法律诊所可以实现师资力量的多元化, 有效缓解各高校普遍存在的法律诊所师资不足的困境。社区法律诊所一般采用多方共建、合作发展的形式, 其主要管理及参与人员除高校教师外, 还可吸纳如社区干部、辖区内的法官、检察官或离退休法律从业人员等各类主体参与, 成为诊所师资的有效补充, 为学生实践指导工作提供帮助。
( 三) 社区法律诊所构建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 社区法律诊所建设模式的明晰化
现有的社区法律诊所一般采用两类建设模式, 一是以校内诊所为基础, 面向社区提供法律服务; 二是采用校外诊所模式, 将诊所直接开设于特定社区以实现内嵌式发展, 从性质上说诊所“既不是独立的第三方, 也不是社区的原有机构, 而是建立在社会合作的基础上嵌入到社区中的组织形式”[6]。后者更能体现社区法律诊所的优势, 故成为实践中普遍采用的建设模式。高校法学院系与社区共建法律诊所, 可以充分实现地校合作、互利互惠和资源共享, 但在构建中仍需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 在社区的选择方面, 应充分考虑社区人员组成多元性、社区各类问题的复杂程度, 以及社区管理的成熟度等多方因素。其次, 校方应与相关街道办事处或社区签订有效的合作协议, 明确诊所法律地位、基本活动内容、双方权利义务及责任承担方式等。第三, 应通过协商形成有效的组织管理机构与业务机构, 以保证社区法律诊所工作的长效稳定开展。
2. 社区法律诊所工作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上往往将法律诊所的工作方式局限于案件诉讼代理, 但社区法律诊所实践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其工作方式可以多样化开展。现部分高校在实践中提出的“五诊式疗法”值得我们的借鉴, 具体包括: 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全体诊所成员开展的“广场义诊”; 定期定点由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律师带队, 以学生为主的“坐堂问诊”; 不定期深入社区单位、家庭、工地开展的“入户巡诊”; 针对重大群体性事件或复杂矛盾纠纷、疑难案件, 会同各方力量进行的“综合会诊”; 以及针对重大突发事件, 由诊所成员及时上门处理协调的“危重急诊”。[7]各个高校还可根据工作需要或本地实际提供更为多样和可行的工作方式, 如,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如何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提供远程法律服务, 也是未来诊所工作方式的重要发展方向。
3. 社区法律诊所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一直被认为是决定诊所式法律教育建设效果的关键, 也直接关系到其运作质量与存续发展。各高校应在完善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的同时, 充分发挥社区第三方的力量, 推动法律诊所实践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学生自评一方面是对其参与的法律诊所实践效果的自我总结, 同时也是对实践过程的自我反思, 加深其对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的思考, 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改进诊所教育内容和方式提供了有效依据。
教师评价一般被认为是法律诊所实践效果评价体系的核心。为更好推动法律诊所实践效果, 教师评价应包括: ( 1) 实践前的“诊断性评价”, 即对学生的分组、诊所实践工作内容、进程等给予建议; ( 2) 实践中的“形成性评价”, 即对学生的诊所实践工作进行有效的引导, 敦促其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 ( 3) 实践后的“综合性评价”, 即对学生整体实践工作进行总结性评估, 总结不足并提供建议, 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指导方向。
社会评价力量的有效参与是社区法律诊所建设中需注意的新问题。应充分利用社区平台, 将接受法律服务的社区居民和案件当事人, 协助社区法律诊所管理的社区工作人员均纳入到评价主体的行列, 这既是对学生实践工作效果的全面考评, 也能让学生对其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乃至社会责任有全面的思考和认识, 甚至也能为教师考评体系的建立提供帮助。
摘要:源于美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引入我国已有一段时间, 对我国的法律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但由于生成环境上的巨大差异其在我国的推广难免陷入困境。本文从理论及现实两个角度入手, 阐释了诊所式法律教育在我国“本土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普遍性障碍, 提出该教育模式在我国推广的必要性, 并以社区法律诊所的构建为突破口, 为各高校普遍面临的经费、案源、师资等现实障碍的解决提供了思路, 也对社区法律诊所的构建模式、工作方式及评级体系提出了系统化构想。
关键词:诊所式法律教育,困境,社区法律诊所
参考文献
[1]甄贞.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2]王全福.大陆法系理性认识倾向——浅谈理性主义对大陆法系的影响[J].太原大学学报, 2003 (4) .
[3]蔡彦敏.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制度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环球法律评论, 2005 (3) .
[4]何铁军, 杨庆玲.诊所法律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社区法律诊所系统化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 2015 (17) .
[5]赵艳秋, 李俊刚, 尚淑敏, 韩冰.社区法律诊所与城市治理主体多元化法律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 (4) .
[6]同上.
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篇3
【关键词】美国;诊所教学;借鉴
诊所式教学法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继学徒制、判例教学法之后新兴的一种法学教学方法。它是一种模拟医学院诊所式教学模式的全新教学方法,意即由法学院的学生扮演类似医生的角色,由委托人扮演类似患者的角色,学生通过问答,了解委托人的真实诉讼,寻找症结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委托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主动性兼综合性: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特色
18世纪70年代即美国建国初期,主要采用学徒制培养法律人才,即由学生做律师的助手,通过日常的法律工作积累相关法律经验及知识。学徒制的随意性、非系统性等弊端日后不断显现,于是一些学者开始尝试法学教学方法的变革,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创设的判例教学法脱颖而出。判例教学法一经提出就迅速投入教学实践活动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时至今日,它在各国法学教学活动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并不当然意味着判例教学法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学方法,它依然没有摆脱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效果有限。基于此,法学界再次酝酿新教法的变革,20世纪60年代学者弗兰克另辟蹊径,开创性地提出模拟医学院诊所式教学模式的诊所式法学教育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诊所式法学教育方法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与优势。具体而言,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其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学生摆脱了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束缚,一改昔日被动、消极的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而且通过与实践的接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其二,校内真实当事人诊所、校外真实当事人诊所和模拟诊所多元并存,真实性与综合性日益突显。诊所式教学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校内分析真实案例或者校外接触真实案例等诸多环节,及时了解社会实践中的法律问题;此外诊所式教学可以将实体法与程序法,民法与刑法,法学理论与职业技巧等关涉法律的方面方面有效地联系起来,在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同时,又培养了其法律使命感和责任心。
二、我国发展诊所式法学教育的障碍及解决对策
面对千变万化的法制环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广大法学教育者们开始积极、努力地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诊所式教学法在美国的创建及成功运用为迷茫中的法学教育者们指明了方向并从此开启了中国诊所式法学教育模式持续、深入地研究。在诊所式教学法国际化浪潮的影响下,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自2000年9月份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学府相继引入了诊所式教学法,与此同时法学界乃至教育界学者对其相关问题的研究热情也持续高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关注使得诊所式教学法本土化得以顺利实现,但是作为一个地道的舶来品,一时的“水土不服”不可避免地存在并制约着诊所式教学法的发展步伐。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诊所式教学法的推广与深入,“水土不服”引发的问题日益突出,以下两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
(一)法律文化的冲击影响诊所式法学教育的发展进程
大陆法系的法学背景决定了我国的法学教育更注重于书本知识即法学理论的传输,法学专业的授课教师习惯于运用传统的讲授法,即站在讲台之上,从基本概念入手,以点概面地介绍某个法律问题。而美国是典型的判例法国家,英美法系的代表,其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丰富,以至于我们可以在一些知名网站的公开课上见到某个教授盘腿坐在讲桌上侃侃而谈的画面。法律文化的差异非一日形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以铲除,由此而产生的授课风格的迥异自然非一日所能改变。诊所式教学法实践性的本质要求难以在中国高校得到满足,故其中国化之路必然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破解之路在于更新法学教学理念,各高校应该以中央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契机,更新观念、统一认识,尤其是要向英美法系学习,强化实践与程序的重要性;积极寻求诊所式教学法本土化的一切可能性,然后坚定信心,将诊所式法学教学贯彻到底。
(二)捉襟见肘的资金现状阻碍诊所式法学教育的发展规模
美国高校尤其是知名大学资金来源一直是多元化的,以哈佛大学法学院为例,它可以获得州政府、福特基金会、哈佛大学等多方的资金支持,源源不断地物质扶持保障了其诊所式法学教育持续、稳健地发展势头。而在我国,高校的经费来源形式单一,使得本就捉襟见肘的高校无暇更无力于发展诊所式教学。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践行诊所式法学教育模式的先驱们,虽然借助美国福特基金会的帮助完成了前期的准备及初步实践活动,但是后续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因资金问题尚未落实。目前我国境内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不下百所,知名高校情况尚且如此,其他二本、三本等非知名高校的窘境可想而知,可以说相形见绌的资金现状已严重阻碍了诊所式法学教育本土化的进程。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多渠道解决经费问题。一方面,通过与学校的沟通,提高学校对诊所式教学法的重视程度,进而增加对其经费支持的力度;另一方面,努力寻求法律援助中心、司法部门、律师协会等社会资源的支持。
实现诊所式法律教育本土化的意义不言而喻。首先,可以完善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真正实现“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的目标;其次,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诊所式法律教育让学生不再禁锢于书桌前,不再为了应付考试而反复记忆笔记中的结论以迎合老师的观点。学生可以通过接触真实案例,通过困惑——解答的反复历练提升自身的法学素养。当然研究诊所式法律教育,丰富法学教学方法,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最终都是为了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法律人才,满足社会各层次的法学需求,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
参考文献:
[1]秦祖伟.高校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2).
[2]王竹青.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演进[J].比较法研究,2012(2).
[3]吴宏耀、徐安.美国法律诊所教育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2(3).
作者简介:
于杰(1981-),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北华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学、经济法学。
课题项目:
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研究论文 篇4
摘要:街道法律诊所源于美国,依托于街道法律诊所的基本理念,在结合本土现实情况基础上,尝试构建
了一种新的街道法律诊所模式——培训援助式街道法律诊所教育新模式。首先界定了新诊所的概念、特点,其次从诊所教育主客体条件和新诊所课程建设构建新诊所体系,最后介绍了培训援助式街道诊所的初步实践效果及其已具备的发展条件。
关键词:培训援助;街道法律诊所;法律诊所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在美国,广义上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分为四类:虚拟的法律诊所、真实当事人法律诊所、校外实习诊所以及街道法律诊所。目前“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在我国也发展成多种模式:一种是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为代表的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模式,是在假象环境之下的角色模拟,相当于美国虚拟的法律诊所;另一种是以清华大学法学院为代表的法学专业教育实习,又称毕业实习,相当于美国的校外实习法律诊所;第三种是以北京大学法学院为代表的“诊所式”实践教学模式,相当于美国的“真实当事人”法律诊所。第四种是法律咨询与社会调查,相当于美国的街道法诊所。[1]前三种在我国实践较多,而第四种街道法律诊所在我国实践很少。美国的“街道法诊所”是指运用角色模拟、庭审模拟、案例讨论等教育方式通过学生深入社区、街道讲授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的形式,增加学生的见识,丰富他们在法学院的经历,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利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作为未来法律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责任感和律师职业道德。[2]在“街道法”诊所中,学生就法律如何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处理纠纷的方法等基本法律知识对非法律人士进行指导,意在培养知法、懂法的“积极市民”。鉴于街道法律诊所在锻炼诊所学生职业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我国法律院校应该开展此种法律诊所模式的研究。本文在吸收美国的“街道法诊所”理念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尝试构建一种符合我国现今法学教育体制的中国街道法律诊所新模式。
一.街道诊所教育新模式概念
街道法律诊所是指“运用角色模拟、庭
审模拟、案例讨论等教育方式通过学生深入社区、街道讲授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的形式”,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本土法律需求特点构建了一种新的街道法律诊所模式——培训援助式街道诊所教育。培训援助式街道法律诊所是指诊所学生深入社区、街道,职业学校等社会单位,通过培训这一教育形式为弱势群体系统的讲授法律知识,从中锻炼法律诊所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法学实践教育方式。它之所以称为诊所教育新模式法律诊所,首先在于“培训”形式,“培训”一般来说,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及管理训诫行为。与传统培训概念相比,新模式法律诊所更侧重于通过“授课”这一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来实践学生所学的法律知识。培训主体为大学生法律诊所实践课程的法学学生,培训客体为渴求法律知识、急需提升法律素质的社会群体,培训内容是利用街道法律诊所教育平台,通过培训的方式,为广大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系统化、多方位的法律知识教育援助。其次,目前的法律诊所教育侧重于评价学生综合运用法律的能力,其中涉及到对具体法律的运用能力、文书的写作能力、对专为评估而设计的模拟案例的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以及在“真实委托人诊所”中对学生业务能力的综合考察等[3],而新模式法律诊所侧重于学生对法律人的职业道德、法律的基本理论、具体法律条文、司法判例、现实案例的深入理解和反思。诊所学生由法律教育客体转变为培训授课主体,成为培训法律课堂的主动参加者和课程的引导者。在这一过程中,诊所学生不但对法学理论和法律
制度的理解更加深入,还重点培养了自身表达与沟通这一法律人的基本职业能力。
二.街道诊所教育新模式法律诊所特点
1.培训援助式街道诊所教育新模式法律诊所通过法律援助手段实现法律诊所教育,是对法学实践教育形式的再继续和再创新。
法律援助与诊所法律教育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一般意义上的诊所法律教育是倾向于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学习法律知识,掌握交流、辩护、谈判、代理等法律实践技巧,养成法律人应有的职业道德并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的法律帮助。而培训援助式街道法律诊所新模式更侧重于法学学生对法律精神、法律基本理论、具体法律条文、司法判例的运用,通过知识讲授、案例模拟、角色模拟、庭审模拟、法律咨询等援助手段。培训援助式街道法律诊所教育新模式就是通过法律知识培训这一援助手段实现法律诊所实践教学的教育目标。法律援助作为法律诊所采用的方式之一,可以为学生提供法律实践的机会。新模式法律诊所以法律知识教育为援助手段,即通过授课、讲座、社区咨询、街道服务等多种形式为社会弱势群体无偿提供基本法律知识,提高其法律意识。通过“培训援助”创新了法律援助手段,从已有的个案援助模式走向新的普遍援助模式,使接受法律援助的对象从个体扩大到群体;且从已有的法律诉讼援助模式走向新的法律教育援助模式。
2.培训援助式街道诊所教育新模式法律诊所通过对弱势群体的援助提升法学学生综合素质,是对法学实践教育内容的再继续和再创新。
首先,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街道法律诊所教育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促使学生积累实践经验仅是其表层价值,这种法律教育模式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思维就是应用法律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现实法律问题所需要的能力。在具备了法律理论功底之后,需要
准确地把握案件事实问题,从复杂的法律事件中归纳出具有法律意义的内容和要件[4]。新模式法律诊所中的诊所学生即是在掌握了基本的法律知识之后,准确把握培训客体的需求,从复杂的法律事件中归纳出系统有效的教育方案。新模式法律诊所利于培养法学专业思维技巧,具体表现为收集、整理和研究法律资料的技巧;对这些资料进行阅读、分析、概括的能力;为具体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的能力;进行法律研究确定研究问题并准确清晰阐释的能力;检索最新法律资料的能力。在新模式法律诊所实践的整个过程中,诊所学生运用各种实践方法训练法学专业专有的思维技巧。
其次,培养法律人职业道德。法律职业道德与法律所代表的社会公平及正义紧密联系。新模式法律诊所中,主要通过向社会提供法律援助来培养和锻炼学生。新模式法律诊所强调参与公共服务的意义,这种公共服务是从事法律专业人士满足感和成就感的一部分。法律援助作为法律诊所采用的方式,对培养学生参与公益服务的意识和职业责任感有重要作用。通过提供社会服务,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感、职业责任心和社会正义感,在无偿提供法律援助的活动中找到自身的价值。
三.培训援助式街道法律诊所教育新模式构建体系
本文构建的培训援助式街道法律诊所教育新模式充分结合了吸收美国街道法律诊所的理念,并特定化了培训授课这一实践手段。新模式体系包括:街道法律诊所教育主、客体条件和课程建设两方面。
(一)新模式法律诊所教育主、客体条件
街道法律诊所教育主体为诊所法律教师,客体为参与诊所课程学习的法学专业学生。为保证最大程度的实现这一法律诊所模式的理论价值,发挥他的教学功能,诊所教师与诊所学生必须使自身具备一定条件。
1.诊所教师必须尽职责完成三个基本工作:准确定位课程目标,有效管理诊所课
程,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首先,街道法律诊所课程基本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学生与弱势群体或渴求法律知识的相关人群进行有效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对培训授课对象群体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培训授课对象对讲授内容质疑的处理能力;培养诊所学生在培训授课各项工作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在培训授课过程中展示优良品格和专业素养的能力;帮助发展诊所学生在培训授课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其次,街道法律诊所课程管理要求诊所教师完成以下工作,帮助学生适应其法律教师的角色;帮助学生了解培训群体的特点,并使其在这一群体中建立较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发现培训对象质疑的关键点;帮助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方式处理法律和现实生活的矛盾;帮助学生从经验与教训中学习,培养学生健康且完整的法律职业性格。最后,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诊所教师,注意不同学生的特点、兴趣和需求,帮助学生完成个人的重要学习目标和计划,并在学生完成个人计划的过程中及时给予鼓励、支持和指导。
2.学生加入诊所必须要满足的条件,包括形式条件和实质条件。形式条件,加入诊所时必须庄严承诺自己将认真、负责并满怀热情的投入到诊所学习和工作中,这种自愿承诺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诊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对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职业使命感和职业自豪感。实质条件按包括:诊所学生一般为三年级法学专业学生,他们必须具备较完整的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对重要的法律概念等基本问题有全面且完整的理解;诊所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掌握法律、法规条文和重要司法解释内容,并能够将法律条文与法律理论紧密联系,熟练运用;学生必须培养自身对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判例的兴趣和敏感度,及时发现适合培训课程改编的案例和判例。诊所学生应该具备发现案件事实与相关法律之间联系的能力。诊所学生必须具备团队精神,学会与partner共享信息与资源,学会倾听和了解partner的观点。诊所学生还必须必须具备善良、严谨的职业心理,能够用普通话清晰表达讲授内容。
(二)新模式法律诊所课程建设
培训援助式街道诊所教育新模式法律诊所课程按实施的先后顺序分为四个部分:诊所教师专题讲授,诊所学生培训援助实施,诊所教师与诊所学生培训经验总结,诊所学生实践效果评价。
1.诊所教师专题讲授部分。这部分实践内容的教学主体为诊所教师和诊所学生,诊所教师主要应完成三个教学内容:第一、了解援助对象现实法律需求,督促、辅导学生按援助对象需求制定培训援助教学纲要;第二、引导、帮助学生确定培训课程的基本内容,目前针对援助对象自身特点,培训内容主要应以基本法律概念和法律、法规条文、典型真实案例为主;第三、帮助诊所学生学习和掌握培训授课的方法,例如培训授课的基本顺序应该是案例在先,然后根据案例中的矛盾向学院提出问题,最后引出法律概念和法律条文规定,此外诊所教师还需要在案例模拟、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
2.诊所学生培训援助实施部分。这部分实践内容的教学主体为诊所学生,诊所学生主要完成两项工作。首先是授课前准备工作。在这一期间,诊所学生分组进行按组设定讲授专题内容,并根据培训援助教学纲要制定具体的授课内容,例如针对盲人按摩学员讲授劳动合同法,就不必讲授或仅简单概要介绍集体合同和劳务派遣这部分内容。关于劳动合同法的讲授编写教学内容,包括将真实的案例进行改编以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例如使改编后案例能够引出基本法律概念和法律条文。其次,诊所学生培训援助对象课程展开,诊所学生将自身准备的授课方案,包括法律概念、法律条文、真实案例讲授给援助对象的过程。再次,诊所教师与诊所学生培训经验总结。诊所学生根据培训课堂的教学效果,不断提出新的培训教学案例,也可能会发现授课准备时忽略的重要法律概念和法律条文,还会发现在培训课堂上诊所学生之间缺乏相互支持等问题。同时诊所教师也会在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发现诊所学生的理论不足,甚至会发现诊所
学生对原有理论的错误认知和错误运用的情况。这些都是培训式街道法律诊所教学亟待改进之处,所以这些经验与教训的总结过程对于这一新模式法律诊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机遇
培训授课式街道诊所教育选择开放的教育环境,尽可能地通过多元教育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模式法律诊所根据弱势群体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较弱、在现今的法治社会中创就业时易处处碰壁等现状,应以“切实满足对象需求”设置培训授课内容。培训授课内容涉及合同法、公司法、劳动合同、保险、与创就业有关的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救济途径等等弱势群体急需的方方面面内容,诊所学生按照法律认知思维使所有内容成体系化,使专业内容通俗化。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尝试设置培训课程内容:⑴合同的订立、效力及合同的履行、违约责任;⑵公司的设立、组织机构、财务会计;⑶劳动合同的签订、工资、工作时间、社会保险福利;⑷行政许可、征收、处罚、强制与行政复议;⑸刑法的构成要件、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等犯罪类型;⑹权利救济途径、诉讼程序、诉讼时效等方面,分析诉讼、调解、仲裁等救济途径的利弊。这些法律基本知识能使培训对象有能力认识并解决基本法律事务。
最后,本文无意夸大街道法律诊所工具价值,必须承认街道法律诊所教育的特点决定它无法让诊所学生代理真实案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锻炼诊所学生职业能力的空间。街道法律诊所的社会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要大于它的教学价值。但若能在更多高校的法律院系推广,并将其与真实当事人法律诊所相结合,将能全面完成其法学实践教学价值。
四.培训援助式街道诊所教育实践效果
按照以上新模式法律诊所的构建体系,哈尔滨工程大学法律诊所师生将新模式理念付诸实践,取得一定实践效果。本次实践主体为三年级法学专业的学生,诊所师生利用2009-2010教学法律诊所实践课程的6个教学周实习期间进行街道法律诊所新模式初步实践。本次实践效果主要变现为四个方面:1.诊所师生总结了这种培训授课的四大特点,第一成人性,培训对象全部为20-40岁之间的成年人;第二,非专业性、非职业性,授课对象并不以法律为职业,他们需要授课者更多的直接讲授具体的权利与义务;第三,普法性,虽然是普法性讲授,但诊所师生所完成的是系统的、较为体系化的普法授课工作;第四,社会性,需要和不同的社会单位进行合作,例如职业介绍中心、社会保障等机构。2.对受援助群体而言,通过系统培训,使他们掌握了劳动合同法基本知识,逐步提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懂得如何用劳动合同法保护自己的基本创就业权利。3.对学生个人而言,深入社区、街道讲授法律知识及角色扮演使学生加深对原有专业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将法律条文与法学理论融会贯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诊所学生发现案件中“法律真实”的能力。在街道诊所教育新模式下,学生不但是法律诊所课程的学生,还是弱势群体的“教师”。在探索做好普法教师的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并锻炼过硬的表达能力。4.对社会而言,无偿法律援助也利于减轻创就业弱势群体的经济负担,降低社会成本,帮助他们在创就业过程中减少矛盾和纠纷、防范法律风险。
致 谢
在此向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韩晋老师对此篇论文撰写的指导和帮助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甄贞.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 [M].法律出版社:291-430.[2]韩爱芹.付云岭.美国诊所法律教育的类型与我国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科教文汇,2009(6)下旬刊:284.[3彭锡华、贾林娟、操旭辉.诊所式法律教育评述[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21):36.五.结语——法律诊所的发展
法律诊所 篇5
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门课程共分为两个环节,一个是老
师对相关知识的讲授环节,另一个便是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去法律援助中心以及社区提供法律
咨询服务的实践环节。下面,我分别就这两个环节谈一下我学习这门课程的经历和收获。
在老师讲授这个环节,老师分别就会见当事人的技巧、事实调查方法、法律研究方案、调解及诉讼解决能力训练进行了讲解和模拟练习。社交技巧以及法律基础知识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彰显了出来。通过学习,我意识到作为一个律师,其专业素养水平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懂得聆听,更要学会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分析案情;要知悉各类法律规定,更应熟练地
将这些死的法条应用于活的案例。在课堂上,我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也积极参与课堂
讨论。每当看到新的案例,脑海中的第一反应便是如果我是当时人的委托律师我该怎么处理
这个案子以使得我的当事人利益最大化,在这个有老师指导、有自我信息反馈的过程中我学
到了很多,也汲取了很多营养,也跃跃欲试地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真正地帮助他人解决实
际问题,而这个期望也终于在接下来的实践环节中得以实现。
第五周的时候,我们小组被派去通州区法律援助中心开展实践,我们组员三人早早地便
去到了办公室,指望着能遇到一个大案,但整整一下午的时间却是无人造访,只有一个工作
人员为我们大致地介绍了一下援助中心的基本情况,还给我们看了很多援助中心已受理案件的卷宗以便我们学习参考。这一下午不免让人有些失落,但还是庆幸自己能实地了解到我国的法律制度,包括办事流程和援助对象范围等等。
第二天,我们又早早地去到了援助中心的办公室,下午四点钟左右,一对母女走进来说
是想咨询一下婚后财产分割的法律问题。我们热情的接待了她们,并仔细询问了相关情况后
得知:那位中年妇女是年轻女子的母亲,在她女儿结婚前她曾出资为新人购置了新房,如今
这对年轻夫妇想要离婚,女方想拿回房屋的所有权,男方却不愿意,声称房子属于夫妻共有
财产应进行财产分割。女方束手无策只好来寻求法律帮助。在听完她们的介绍后,工作人员
以她们不属于援助对象为由而拒绝了为她们提供相关的法律服务。但我们三人还是希望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到这对母女,于是趁她们和工作人员闲聊之际又更详细地询问了相关情
况,得知女方虽主张房屋是由女方家长在其婚前所购置的,但并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证明这
一点,而且房屋购买是产权登记在新人夫妇双方名下。根据我国(婚姻法)第的规定,得知的新情况使我们犯了难,根据我们现有的法律知识,我们只
能建议当事人尽量去收集能证明女方家长是房屋购买出资人的证据,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建
议她们可以在这一点上去取得男方的自认。关于具体的法律适用问题,我们只能建议她们去
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
这好不容易来的案子,却因为自己知识上的欠缺而没能一箭中的地帮当事人解决问题,可见我们的基础知识还比较薄弱,离一名合格律师的标准还差了很多,但同时也通过这个案
例让我们有了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回校后,通过询问老师后得知。从中,又让自己更
深刻的理解了有关法条的意义和适用方法。
意识到自己知识上的欠缺,我便更虚心地想要打好自己的知识基础。在接下来去社区服
务的实践中,我们再没有碰到过什么案子,不过利用这个机会我们翻阅了大量的真实材料,切实地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民事纠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我想以上便是我通过法律诊所这门课程的学习所得来的收获,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试着
去面对一个真实的案例、真实的当事人,同时也适时地起到了一个对知识查漏补缺的作用,加深了我们对有关法条的理解和认识,可谓收获颇丰。务社会”,我将带着这样一种使命感
法律诊所学习总结 篇6
本学期以刑法学为重点的法律诊所课程即将结束,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受益匪浅。
漫谈法律实务,交流实践经验
第一节法诊课如约而至,大二下的暑假同学们大都会选择到律所、法院、检察院等单位实习,第一节课程的内容便是交流社会实践经验。我是在知识产权事务所实习的,便没有多加交流,倾听同学们的发言,感慨颇多。发现在基层法院实习的学生,会有很多的锻炼机会,有的可以直接充当书记员做庭审记录,有的甚至为法官草拟判决书,每天忙得不亦乐乎;相比之下到中级、高级法院实习的学生大多只能做些协助书记员整理文书、帮忙打印文件之类的活了。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广大基层人民法院还是非常缺少专业人才的,有些区的初级法院民一庭只配备了两三名法官,一名书记员,人力资源相对不足,这也为我们将来的就业途径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路。
模拟审案,真实再现
本学期开展的模拟审案是一起公诉机关诉被告贩卖毒品、非法持有毒品的案件,我有幸在本案中模拟担任审判长,和审判员XXX、XXX组成合议庭。
首先是我们的准备工作,我们相互协调分配了各自的工作。作为审判长首要制作的便是法庭审理提纲,在查阅了大量法条、司法解释,与合议庭成员、公诉人、被告代理人的交流后,基本捋清案情要点,了解了提纲的基本构成后,很顺利的完成了撰写工作。
针对庭审四大过程——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我们进行了分工,我负责开庭和被告人最后陈述部分,XXX 1 负责法庭调查阶段,XXX负责法庭辩论环节。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于庭审流程的准备了,这一材料的准备过程可以说是最痛苦的了,我们首先尝试着在网上搜索,但资料不全也不够完整,下载的庭审视频大多倾向于对案情的介绍,流程多被剪辑。于是便到图书馆找关于庭审的书籍,案情有差异,法官也都有各自的习惯,即便取各家之长但还是不够完整。最后还是XX同学提供了一份真实的法院庭审流程,每句话都落到了实处,我们这才踏实了。
还有一个重头戏便是判决书了,我们把草拟判决书的重任交给了小雪,但由于案情迟迟不能确定,我们的判决书也处于等待状况。我自告奋勇地接下了修改判决书的任务,因为没有学习过法律文书的写作,看了资料才知道,刑事审判对于判决书的要求非常高。确定了基本思路后发现和小雪的思路有些偏差,花了一整天修改了判决书,虽然过程痛苦,但收获颇丰,对于事实的认定、证据的认定以及如何判刑、如何把握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等问题均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参阅范文时感觉就像在庭审现场似的,略去一些格式化的文字,合议庭对于案件事实的认定、对于证据的认定部分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好的判决书能够呈现出非常清晰的脉搏,使人一目了然,所以我努力地使文字简练,希望通过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案件事实,但总是不尽如人意。
虽然我们在庭审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错误,但是模拟审案还算顺利地完成了。通过本次模拟审案,我们对于刑事案件的整个流程有了一个相对宏观的把握,对于如何着手处理刑事案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相比于大二下学期的模拟审案,更加娴熟,更加得心应手。总之,受益匪浅。
结 语
在总结的最后希望通过这次机会,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教育、教学环境和强大的师资力量;感谢法学专业老师们悉心的指导、无微不至的关怀;感谢同窗好友们营造的积极向学、团结协作的氛围;感谢所有关心、呵护我们的前辈、师长们。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探索与启示 篇7
1、教育价值目标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不能仅仅从一个或几个方面来阐释教学,也不能把教学狭隘理解为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这样的一些活动。相反,它应在教学与人的和谐发展之间建立起内在的关联性,应使现代教育具有完整统一性。”诊所式法律教育与毕业实习不同,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案件事实、提高实践技能的机会,而且使学生通过实践提升经验式学习的能力,以及通过实践进行思考的技能。作为诊所教师应时刻谨记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教学目标: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提高专业化的技巧,在职业领域内达到并保持称职的水平,以尽职的态度为当事人提供服务;作为一名承担着正义职责的法律工作者,要具有高尚的职业责任感,永远秉承正义、公平、道德的理念,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具有为贫穷的当事人服务的责任,力求每一位无力支付费用的当事人都能获得充分的法律服务;作为一名具有自律观念的法律工作者,应努力完善法律职业,参与职业界所进行的活动,扭转因民族、宗教或残疾引起的职业偏见;作为一名具有前瞻性的法律工作者,应正确评价法律体制以及法律工作者能力的局限性,对职业前景进行正确的预测和分析,提升应变能力,谋求职业发展。
2、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培养目标
独立性。“任何一种伟大高尚的事物,无论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在西方国家,法官被称为“孤独的履行者”,法律人如果想拥有完整的人格和信誉,那么在思想上、行动上都要有一定的独立性。这样才能实现思想上的自由,行动上的自主。独立并不意味着孤立,并不排斥合作与交流,它是指思想上的不受他人干涉的能力。只有独立的人,才具有创造力。
创造力。教条的教学模式不仅会限制教师的创造性,同时也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是经过对问题的深入研究与理性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所以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如果教师把这种创造性思维融入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那么学生也会开拓思维空间,得出创造性的结论。作为一名法律人来说创造力更是弥足珍贵,不局限于眼前思维,才能发现事实的全貌,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才能摆脱经验的束缚。不断超越自己的思维定式,不断探索和尝试,才能作出具有建设性的决策。
服务精神。法律追求的目标是公平和正义,法律人虽然把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但法律人并不是以追求商业利润为目标的,法律人应该具有法律服务意识,具有法律服务的奉献精神,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尽量帮助弱者,以实现自我价值。
正义感。“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法律人应了解人民的疾苦并同情人民的疾苦。法律人应根据法律和事实宣扬“正义”这种朴实的价值观。随着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自由心证理论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应用,这意味着,深明大义、操守高尚的法官的判断能力已经得到法律的尊重和肯定。通往正义的道路不是僵化的,每一个有正义感的法律人都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适用法律的实践中,对于不合情理、违反正义的情况积极地做出反思和批判。
二、诊所式法律教育对实践性教学改革的贡献
1、诊所式法律教育重新定位“教”与“学”的关系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学生是教学行为的接受者,知识是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向流动。而诊所式法律教育对这种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一位教育学学者曾经说过:“平凡的教育,是教育者期待受教育者成为预想的那种模式;卓越的教育,是教育者期待受教育者成为使教育者大吃一惊的人物。平凡的教学,是教授者设法使学习者认可自己之所授而自己顺顺当当;卓越的教学,是教授者使学习者频出奇思并常使教授者自己陷于困境。”诊所式法律教育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诊所教师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起到指导和帮助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材料难度,应该指明学生应该遵守的程序和应该履行的职责,培训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技能,监看学生的整个学习进展情况并对而学生学习行为进行评价。而学生在诊所教师的引导下开展主动性、个体化的活动,在自学的过程中探寻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诊所式法律教育就是对学习方法的传授。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开拓个性、发展自我。
2、诊所式法律教育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
在诊所式教学中,诊所教师把案件作为一种手段或媒介,为学生创造一种真实的案例场景,在这样一个真实环境中,学生需要处理的事务的繁杂远远超出了案件法律本身的内容。学生必须通过角色分工、情景模拟等非常正式的、完整的模拟练习来解决遇到的法律问题。例如:如何着手办理案件,法律文书如何写作,如何开庭,如何调解,如何面对道德冲突的选择等。在这种情况下,诊所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回避客观事实,在一个真实复杂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去感知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去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培养正确的判断力和敏锐度。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来自案件本身以及社会的压力,接受挑战,收获体验,“行动源于思考,而思考源于体验”,通过体验的内化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使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
纵观人类历史,有多少发明创造是不可思议的,有多少挑战世俗、挑战传统观念的人不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超乎寻常的离奇想法看似不切实际,但其中包含着多么神奇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来源于不同寻常的思考能力。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像一个真正的法律工作者一样思考。跳出原来的思维模式,全方位、有预见性的思考问题。引发创造性思维。如,有关证人与证据应用问题,学生就要考虑如何寻找需要的证人,如何顺利实现证人出庭作证,如何与证人交流,证人在受到收买、威胁的情况下拒绝出庭作证怎么办?学生在整个案件的模拟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所有意外情况,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做好知识上、心理上和行动上的一切准备。这样就会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制度性问题。最大限度的扩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构建知识体系框架。
参考文献
[1].李傲,《互动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 营销法律实务;“诊所式”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 D9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05-1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社会实践能力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法治经济,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综合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从业能力,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营销法律实务》课程教学中探索引入“诊所式”教学,可以帮助缓解或者说解决这一矛盾,从而达到掌握《营销法律实务》理论,培养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的目标。
一、“诊所式”教学的简要介绍
“诊所式”教学又称为诊所式法律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它是一种法学教育模式,就像医学院的学生在医学诊所中进行临床实习一样, 法学院的高年级学生在诊所教师的指导下,在真实的或虚拟的法律“诊所”中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给予法律帮助、予以法律上的“诊断”和“治疗”。这种方法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法学院,后风行于西方世界。2000年9月,在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启发和美国福特基金会的鼎力资助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大学的法学院开设了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尝试着进行“诊所式”法律教学。2002年7月,经中国法学会批准,成立了“中国法学会教育研讨会诊所法律教育委员会”。可以说,诊所式法律教育已经在中国高校扎根,各具特色的专门性法律诊所逐步形成。
二、在《营销法律实务》课程中实施“诊所式”教学的意义
具体来说在《营销法律实务》课程教学中引入“诊所式”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诊所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经济纠纷,通过运用他们学到的《营销法律实务》理论知识分析案件从而使他们掌握法律在社会实践中是如何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和规范人们的行为的。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比书本上的案例复杂得多,这使得学生要想妥善处理经济纠纷,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必须进行法律实践。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法律在经济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就无法用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在“诊所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充当诉讼当事人或辩护人,要完成分析案情、调查取证、查阅资料、参与庭审等一系列活动,要像当事人、律师一样面对所有的挑战和问题。在诉讼的各个环节,学生有可能遇到各种难题,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学生运用所学《营销法律实务》理论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这一方面学生增加了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利用法律解决社会纠纷、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实现了教学相长。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推理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有效的思维方式。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和分析与营销法律实务相关的案件,不仅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获得了社会方面的各种知识,而且还亲身体验到法律专业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运用。通过在《营销法律实务》课程中实施“诊所式”教学,可以锻炼学生适应不同情况,接触不同类型的人员,处理不同种类法律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处理人际交流和人际关系进行的有益的探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包括提问、回答,以及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包括工作的计划性,以及从杂乱无章的事实和可能性中整理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有助于实现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的转变。传统的《营销法律实务》课程教学注重的是对法律规范的内容的理论讲授,主要从法官的角度对社会法律行为进行认识与评价,即使教师授课过程中也会通过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但教师讲课过程中所用的案例一般较抽象、孤立,只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无法做到举一反三的利用知识,提高法律素质。而诊所式教学则是注重增强学生社会参与意识,使学生通过对自己遇到的或接触到的案件分析和论证,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诊所式”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性的教学,大大超出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时空限制,让学生进入“社会大学”,关注“诊所”同学受理的案件,关注社会上与《营销法律实务》有关的典型案件的发展进程,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扩展到了法庭、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甚至看守所等等,使他们成为学生学习《营销法律实务》理论的生动课堂。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被置于真实的环境中,不但要求学生充分掌握自己所学的所有法律知识,而且还要能够将其付诸于司法实践。
(四)有助于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高等职业教育的真谛应当是传授知识与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并重。对于一个合格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不可缺失的是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解决纠纷能力等等,而这些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是得不到足够的锻炼。借鉴“诊所式”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使学生在分析、判断、处理真实的案件过程中,要接触社会现实,完成从收案到结案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学生要完成这些任务,不但需要扎实的学好课本知识,还要求学生需要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寻找尚未学到的或无法在课堂教学当中学到的东西,或者相互讨论、向教师请教一些在课堂上讲述过但不知如何在实践中使用的知识。通过实践锻炼,能够使学生及时地丰富和补充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从而大大增强他们的法律综合素质。“诊所式”教学的价值就在于通过理论知识的直接应用,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刘慧.法学“诊所式”教学模式的困境与出路[J].法制与社会, 2009,(20).
[2]高清.实用型法律人才培养途径探讨——以“诊所式法学教学”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07,(04).
法律诊所心得体会 篇9
第十一期学员董强
法律诊所,clinic legal education,一个很空洞的定义,当第一次这个字眼出现在我的世界里。但是正是这个不仅实用性很强而且十分有趣的课程影响了我对法律的解读。经过十二周的学习与了解,它变得不再陌生,反而成为我学习生涯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自己学习方面,我谈一下几点总结:
1、课堂表现
进入诊所学习的一大收获是这一个全新的课堂。首先,我们三十几位同学和三位老师坐成一圈,大家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我们共同主动地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与学习内容。再者,每个人都可以在课堂上阐发自己的观点,在观点的碰撞中,我们在一步步向真理走近。第三,课堂教学、学习形式多样,有案例分析、“大脑风暴”、教学游戏等。每次教学游戏我都会参与其中,亲身去体会游戏中所蕴涵的学习内容。我有过这样的一个想法,如果有一天自己能成为一位老师,我肯定会给我的学生这样的一个课堂。十二节课的学习与参与让我的思想更加客观,理性的考虑问题,再者也让我意识到了分析问题时逻辑的重要性,只有环环相扣具有逻辑的推断才会说服别人。
“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在诊所的学习中我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由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角色,看到问题、认识问题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同样的一个案件,原告和被告的陈述就不一样,其代理人了解案情之后,叙述出来又是另一个样子,法官在听取陈述之后,了解到的案情又与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所要陈述的案情会有所不同。这是一个事实,我们作为准律师,作为代理人,一定要尽量进入当事人的世界来获取真实案件信息,再尽量进入法官的世界,让法官了解到自己所了解到的案件的真实信息。一人一世界,我们属于穿梭于当事人与法官之间的第三世界。在课堂上,我们互换角色的练习与比较,但是有的时候大家还是沉浸在自己刚刚的角色中去考虑问题,没能“全身而退”。
2、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是学习的最佳方法。传统的学习方法就是反复记忆与不断练习,且学习效果不是最佳。但在实践中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们在解答一个当事人关于工伤的问题。当时,我只把所要用到的那法条阅读里一遍,它们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很圆满的回答了当事人的问题,从中我自己也学会了工伤的认定。再有就是法律实务技术的提高。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提高,一个是我们的课堂,在课堂上,我们学到该如何如何去做,另一个是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我们就去如何如何做,雁塔法院值班接待当事人时如何回答他们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开始诊所学习到现在,我的“接待当事人”、“参与调解” ”、“参与谈判”、“制作法律文书”等方面的技术有了一定的进步。当然在实践中,法院值班我们是我,宫皓,杨莉婷,我们三人默契的配合,准确的把握当事人的核心问题,耐心的讲解,对于团队的作业我觉得很好,每个人发挥自己的长处,就像老话说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3、小组合作
我是二组的成员之一,我们接的课是法制课堂,组长杨若合理的分配人员,第一次我们去何家营做调查问卷活动,事先因为我对这一块很了解,所以是我踩得点。大家合作的很愉快。第二次是去侯家湾小学进行法制课堂,大家和小朋友们都打成一片,在互动中不仅让他们的童年更加丰富而且也学会了我们所教的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意识到了法律的重要性。
“团结就是力量”。也许这种表达有些过时,时髦的话叫做“团队精神”,但是我们租全体同学的团队精神不容置疑,每次开完例会大家有说有笑的一起回宿舍,把女同学送到宿舍楼底下,一起讨论案件,一起值班,一起打打球,一起吃饭……我们直言不讳,我们是一个上进 的团队,我们互相协调、合作,共同进步。
4、工作成果
经过十二周的学习与参与,我和我值班的搭档完成了接待当事人40多人次,并且完成了接待当事人表;而且我们二组顺利的完成了法制课堂;我还与我的搭档姜丹合作代理了一个关于租赁合同的案件,我们的案件经过法院的调节现在也已经结案了。我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还是比较满意的,美中不足的是只接待了一个案件。或许是自己接待当事人时候没有做到更好的让他们信任,这一点我觉得我有反省的必要。
5目标的实现程度
我当初进诊所时候,第一想在法律实务上提高,第二想在法律文书的书写上提高,第三想改掉睡懒觉的习惯。经过诊所的学习,法院的值班,诊所的值班,让我的法律实务更加充实,但是还有待提高;诊所办公室有很多历年的卷宗,所以我没事的时候会去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案件,查阅,摘抄,对类似案件作比较,从而收获一些法律文书的书写上的提高;最后要说的是睡懒觉,这一学期我的课排的满满的,加上代理了一个案件,每周一早上要值班,压根没有睡懒觉的时间,所以说也很成功的改正了。而且我还有个意外的收获,就是结交了这么一大帮的男女朋友,生活中大家也可以互相帮助,学习上相互扶持。
6、我的蜕变
独立咨询是很大的挑战。在法院值班,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独立咨询。独立咨询意味着自己一个人接待咨询者,没有人可以商量,没有老师在一旁帮忙,完全是由自己与咨询者进行沟通。刚开始接待咨询者的时候,总喜欢拉着同组的同学互相“壮胆”,认为两个人一起接待咨询者可以商量,比较容易解决问题。但是通过观察其他同学的咨询,以及在课堂上给其他同学的模拟咨询挑刺的时候,发现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有时反而会得到反效果。并且我发现这样不仅不利于我们提升咨询的水平,也不利于与咨询者的沟通。与咨询者建立互信是做法律咨询的重要环节。在咨询过程当中,如果采取一对多的方式,很难形成独立完整的咨询套路,很可能在给一个咨询者做咨询时因为接待人员本身的分歧而误导咨询者。因此,个人而言,我比较赞同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咨询,当然这也就意味着接待者要面临很多挑战。比如知识存储量不足、办案经验不足、分析案件过于理想化等等。但是,如果在实践咨询的过程中没有完成独立的咨询,对于我们参加实践咨询来说可谓是一大遗憾。因此,就算是挑战也要迎难而上。在本期的实践咨询当中,我始终坚持希望完成独立咨询的目标。独立咨询并不意味着脱离团队,更不是过于自信的表现,而是我们必须迈出去的一步。独立咨询的过程,只有咨询者和接待者,没有其他可以商量的对象,没有老师的保驾护航,一切只能靠接待者自己。这就要求接待者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来接待咨询者,同咨询者一起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虽然是艰难的,但却是能够让接待者迅速成长的一种方式。当然,鼓励同学们多做独立咨询并不是排除了一对多的咨询方式。但是在一对多的咨询模式当中,必须十分注意接待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切不能给咨询者留下不专业、以及混乱的印象。因此,从习惯的一对多的咨询模式向一对一的独立咨询模式过度,这个过程让我体会到了独立办案、尤其是很顺利地为咨询者解决了问题的时候所产生的满足感,觉得自己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可以在没有指导老师和同组同学帮忙的情况下做咨询,真的可以独当一面了。
学会沟通、协作与耐心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沟通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对于做负责人、做咨询都是十分有用处的。在小组中,必须做好与组员的沟通。组长应该是扮演统筹整个小组,在每次咨询过程中照顾全局的角色。每次组织小组成员一起咨询,给小组成员分配工作,联系指导老师,通知日常时务,这些都需要与小组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才可能促成成员之间的协作,提高成员之间的默契程度,并且能够使整个小组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群策群力,发挥集体的优势。另外,咨询真的是一个十分能够锻炼沟通能力的方式。咨询本身,很大一部分的时间是咨询者与接待者之间的沟通,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是建立在有良好的沟通 的基础上的。通过沟通,能够与咨询者建立互信;通过沟通,能够引导咨询者尽可能详述案情,使我们能够充分了解案情;通过沟通,能够与咨询者共同商讨出咨询者最为满意的解决方案。尤其目前我们所接触的不少接待者,与其说他们是来向我们咨询法律问题,还不如说是想找一个倾诉的对象诉说自己的故事。通常遇到这样的咨询者,很多同学都会表现出不耐烦,甚至根本不愿意与咨询者进行沟通。可是再怎么不耐烦,我们还是必须面对咨询者,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我们不可能改变咨询者,那就只能进行自我改造。培养自己的耐心,增强自己的沟通能力,这样才能够自如地应付不同的咨询者。由此可见,沟通与耐心程度对于咨询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通过咨询来锻炼、提高沟通能力可谓是再有利不过的途径了。现在的我,逐渐从咨询当中摸出了些门道,从原来十分抗拒一些自认为无法与之沟通的咨询者,慢慢养成了以最大的耐心与每一个咨询者进行沟通的习惯,这也成为我参与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的一大收获。
7、致谢
【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诊所法律教育模式06-24
“街道法律诊所教育”的本土化模式10-06
诊所式教学09-30
模拟法律诊所10-03
“诊所式”教学模式08-18
法律诊所法学教学09-30
法律诊所案件代理心得08-08
关于法律诊所教学模式09-05
社区法律小诊所矛盾化解大平台11-14
诊所教育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