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所教育(共11篇)
诊所教育 篇1
一、诊所法律教育的含义
诊所法律教育发端于美国,又称“临床法律教育”,系指仿效医学院学生在医疗诊所临床实习的做法,原则上在有律师执业资格的教师指导之下,将法学专业学生置于“法律诊所”中,为处于生活困境而又迫切需要法律援助的人提供法律咨询,“诊断”其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此促进学生对法律理论的深入理解,从实践和经验中学习法律。
法律诊所课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的实践能力,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学理论基础,在此前提下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法律诊所多开设在高年级的主要原因。开设法律诊所课程的院校通常将该课程设定为专业选修课,由学生自由选择是否参加。随着法律诊所课程的开展,指导老师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旨在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注重提升学生的律师职业技能,培养法律职业道德,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法律,逐渐形成了对诊所法律教育的基本认知。
二、法律诊所学生对诊所法律教育认知的不同侧面
(一)诊所法律教育与传统法学教育的区别
传统法学教育沿袭中国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课堂讲授与书面考试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法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传统专业学习中并没有强调这种实践性,对于培养法律人才无疑是重大的误区。老师侧重于理论的教授,忽视了法律的实际运用,使得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无法马上适应工作,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差等问题。中国自古尊师重道,强调老师“传业、授道、解惑”的教学方式,这种理念在课堂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老师主导课堂,其权威不可侵犯,这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诊所法律教育源于西方,具有西方教育模式的特点。与传统法学教育相比,诊所法律课程以实践为基础,充分体现了法学教育的应用性和实际操作性,其显著特点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占主导地位,老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教师只是在学生提出问题前,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讨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指导学生怎样去检索有关的法律规范,收集事实材料和相关证据,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发现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进行思索。以课堂实践为例,老师将真实的案件材料交给同学阅卷并让其撰写法律文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当事人的“准律师”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案件相关的问题。当遇到不能解决的难题时,方能咨询老师,此时老师才能介入给予学生建设性的意见。
(二)法律诊所课程注重培养律师职业技能
作为以后的法律执业人员,在校法科学生还欠缺很多,与真正的法律执业者差距甚大。诊所法律教育的诞生来源于如下一种认识:未来的律师要成长为具备良好素养的执业律师需要一些重要的技能。法律诊所在课程设置上尽量从培养学生的律师职业技能出发,希望能借此课程对学生将来的职场工作有所帮助。
根据《麦克特报告》关于律师基本技能的介绍,作为一名合格的律师应具备解决问题、法律分析及推理、法律研究、事实调查、沟通、谈判、采用诉讼或另类纠纷解决办法、律师工作的组织与管理、认定和解决道德难题等基本技能。法律诊所的教师通常是拥有丰富实务经验的律师,正如诊所的口号是“像律师那样行动和思考”,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律师人才。真正接触律师真实的工作状态,观察优秀律师的言行举止,并进而学习、吸收,这是法律诊所能带给学生的真实且具有实效的职业体验和技能培训。在法律诊所课上,老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律师基本执业技能。比如模拟谈判、草拟合同、解决真实案件、组织会议流程、记录会议内容、总结发言等各种学习任务,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锻炼学生沟通、工作组织与管理等相关技能。
(三)法律诊所课程强调律师思维
“以委托人为中心”,是指导老师在法律诊所课程中强调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律师思维。作为一名合格的律师,应时时谨记该原则,学会站在委托人的角度并立足于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追求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这在模拟谈判和草拟合同实践中体现的极为突出。模拟谈判是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两组学生作为可能发生交易的双方,接受关键信息不同的谈判背景材料,基于此材料进行谈判达成交易,并就谈判过程分享感受。通过模拟谈判,学生对“以委托人为中心”的律师思维理解更为深入,作为受委托人应站在委托人的角度在确保达成底线交易的同时再去追求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不是一味追求更大的利益导致交易无法达成。
在草拟合同中,如何站在委托人的角度,尽量满足委托人的要求是核心要务。在满足委托人要求的前提下,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比如在设置违约责任条款的过程,从委托人的要求出发,尽量设置符合当事人意愿的条款,同时应为委托人防范风险,针对对方可能发生的违约行为,并在违约责任条款中予以体现。
(四)法律诊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从在校学生开始培养法律职业道德,在接受法学教育阶段就能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以免日后遇见问题时手足无措,让学生们在学习期间逐渐培养起职业尊崇感,认真考虑今后可能遇见的对职业道德的挑战,并给予合理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就是强调法学院毕业生应具备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与法律职业的宗旨紧密相连,以律师的如下行为表现出来的:举止、诚恳、个性、公平、能力、道德行为、公众服务和对法律、法庭、客户、其他律师、证人以及没有聘请律师的当事人的尊重”。律师不是天生就有职业道德,这源自律师们的生活经验。学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职业道德相关内容的地方,由经验丰富的法学教师传授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有重要的影响。
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仍焕发着勃勃生机,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同法学教育相结合有着深远的意义。诊所法律教育从西方引进,带有西方价值观的色彩,其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需结合中国国情,尤其是将中国传统价值观纳入到法律职业道德的学习中去。指导老师尤其强调待人处事中应注意的“礼”。作为以后的法律执业者,不可避免地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比如处于不同阶层的当事人、法官、检察官、警察等,面对不同的人就要遵守不同的“礼”。我们不仅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而且要穿着得体,行为得当,内心要恭敬谦逊,常怀自卑之心。礼仪适当,是一种社交艺术,不是一时刻意为之,应时时刻刻以合乎“礼”的规范要求自己。
三、诊所法律教育认知的途径和方式
在实践中学习法律是法律诊所课程的重要特征。“听而易忘,看过易记,做过易懂”,在实践中习得学习法律的方法,会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因此,诊所课程多设置实践活动环节,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法律。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方法往往更重要,比如在会见当事人、阅读案卷、撰写法律文件、记录工作底稿、学会记笔录、草拟合同、代表委托人谈判、讨论真实案件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活动中的表现、运用的方法、事后的总结等将决定课程成绩,没有书面考试,重要的是学生在实践中习得运用法律的方法从而提升自我。以下从法律诊所课堂的主要实践活动可以窥见一斑:
(一)场景模拟
通过角色扮演,在假想的一定场景下完成和法律相关的任务,这经常见于会见、咨询、谈判、事实调查、庭审等环节中。除了模拟谈判,场景模拟还包括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由学生担任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角色,在模拟法庭教室“开庭”,感受真正的庭审场景,推动法庭程序的进行。
(二)校内法律诊所
校内诊所提供了律师事务所管理的范本,在帮助学生从法学院到真正职业的过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学生而言,能够接触到健全而运作良好的管理体系对学生未来发展成为高效而负责的职业者至关重要。诊所有明确的书面规程、值班制度以确保工作高效、责任明确。学生们根据值班表按时到诊所值班,跟踪案例状态、将案例分类、排好日程表、维护文件、接待当事人等都是学生值班时应负责的工作,这也是一名准法律人应熟练掌握的技能。
(三)公益法律援助
诊所法律教育不仅为我国法学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法律援助模式,对公益法律援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专业律师出于成本的考虑,投入公益法律援助的精力十分有限,然而生活困难的当事人又急需法律援助,在这种情况下,诊所学生逐渐成为法律援助的辅助群体。诊所学生通常是在校法学高年级学生,已基本掌握系统的法律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诊所中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又为当事人解决了法律问题。
(四)社区法律服务
在特定的社区内,法律诊所学生进行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等法律服务。通过社区法律服务,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通俗化的语言向社区居民进行普法宣传,既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法律需求,又强化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应变能力等。
四、总结
法律诊所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法律职业道德,为致力于成为律师群体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十分实用的平台,充分体现了法学的应用性和实际操作性。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法律诊所学生形成了对诊所法律教育的基本认知,并将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深化这种认知,向合格的法律人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甄贞.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左卫民等.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本土化与多元化探索[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3]罗伊·斯塔基等.完善法学教育——发展方向与实现途径[M].许身健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诊所教育 篇2
摘 要 诊所法律教育自进入中国国门以来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诊所法律教育的引入是顺应中国法学教育改革时代潮流的明智之举,但中外法律历史、法律思想和法律特点大相径庭,引入诊所法律教育的必要性和究竟应如何解决诊所法律教育现存的问题,使其真正为中国高校的法学教育服务?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 诊所法律教育 必要性 问题 解决措施
诊所法律教育作为一种拥有悠久历史的教学方法,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诊所式,即学徒制,是一种让未来的律师在执业律师的办公室“阅读法律”的学习方法。它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被引入中国高校的法学教育,目前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中国的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诊所法律教育的课程。
在中国,诊所法律教育是指:法学院学生在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法律诊所”中,在有律师执业资格的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困境中的受援人提供法律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并亲自为他们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服务,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对法律的深入理解,培养其法律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观念。
一、中国高校法学教育引入诊所法律教育的必要性
(一)从高校法科生的就业现状看其引入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扩招的步伐一步步深入,全国各大高校的法学院也在一步步扩大,全国390多所院校都开设了法学本科专业,每年大量的法科生走出校园迈入职场,但从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法学毕业生普遍就业较难。很多律所、法院、检察院也反映,高校的法学毕业生们普遍呈现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薄弱的特点,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很难直接投入工作,单位的培养成本较高。所以尽管目前法学毕业生的人数众多,但真正的实用人才却是奇缺,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法学教育加强实践性,培养更多的实务型人才,而不仅仅是会背课本的“复读机”。
(二)从传统法学教育的弊端看其引入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的法学教育一直都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坚持“教授——接收”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很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磨灭,在此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理论功底较扎实,但实践能力都十分匮乏。法学教育自身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的特点决定我们的法学教育必然要引入诊所法律教育。诊所法律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目的、以法律援助为手段,采用案件讨论、角色模拟、单独指导、在实践中学习等方式,在会见、咨询、事实调查、谈判、调解、法律文书写作、诉讼技巧等诸多方面培养学生作为“法律人”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思考的能力,这是诊所法律教育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基本特征。
(三)国外的成功案例为诊所法律教育在我国的应用积累了经验
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就在法学院设立法律诊所,著名的哈佛大学等全球知名院校的法学院无一例外的采用了这一模式,诊所法律教育为美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法律人才,也成就了美国的法律发展,美国作为诊所法律教育的成功案例,对我们有巨大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为中国的法律发展做贡献。
(四)从诊所法律教育的社会价值看其引入的重大意义
研究诊所法律教育的社会价值就要从其案源入手,法律诊所中学生处理的案件一般都是法律援助案件,而现在的中国法制建设中法律援助工作正是一个亟待完善的部分,很多当事人因为交不起代理费而最终丧失了维权的机会,社会呼吁更多的法律工作者投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而现实是真正从事法律援助工作的法律人确是极少数,导致法律援助资源不足,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而通过法律诊所这个平台,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交不起代理费的当事人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既增长了知识,也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对于培养学生们的高尚法律职业观和道德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的诊所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不足
在目前已经开设了法律诊所课程的高校中,法律诊所课程的教师多半是兼职的,他们大多数是从法院、检察院或律师事务所中被聘请来的客座教授,而真正的法律诊所对教师的要求应是专职教师,他们能指导学生完成一个案件的全部过程,而很显然这些忙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是力不从心的。同时法律诊所的教师自身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现在高校中的教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大多缺乏“实战经验”,他们即使同时在律所兼职,也很难达到上述要求。
(二)法律诊所地位不明
从法律诊所的法律地位来看,它既不是律师事务所也不是法律援助机构,只能是以公民的身份代理当事人的案件,在这种情况下法律诊所就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地位。古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法律诊所的这种地位既导致其案源不足,也导致了其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权利受限,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因为归根结底,法律诊所也只是学校中的一个实践基地,办案人员又多是学生身份,对其权威性和专业性的质疑也就不可避免了,这诸多原因就导致法律诊所在代理案件的过程中被迫变成了“弱势群体”
(三)经费紧缺
已经开设了法律诊所课程的各大高校的经费多是来自外国基金的资助,资金不足严重限制了诊所法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现实是法律诊所代理的法律援助案件是没有代理费收入的,而每处理一个案件又还要支出交通、通讯等必要费用,法律诊所应该是一个社会公益性组织而不是营利性机构,可是在这种只出不进的状况下,诊所法律教育也举步维艰,一旦外国基金的资金链断裂,我们的诊所法律教育即刻就将破产,更别提什么发展了。
三、解决诊所法律教育困境的措施
(一)聘用专职教师
建议开设法律诊所课程的法学院都应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里聘用一些法务人员,专职担任法律诊所的指导教师,他们应是一些具有高尚职业素养,愿意为中国的法制建设贡献自己微薄力量的人。我们为他们提供优厚的条件,让他们享受和高校教师同等的待遇,这样在经济上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就能全身心的投入法律诊所的教学工作,将他们的经验传授给广大学子们。
(二)加强与法律实务部门的联系
法律诊所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无法成长为一个专业的法律机构,只是高校的一个实践基地,处于低人一等的地位,可是在办案的过程中它又不可避免的要走出象牙塔,和社会打交道,可能遇到的困难就可想而知。面对这种困境,法律诊所就只有转换思维,调整发展方向,转而加强其与法律实务部门的交流合作,获得这些机构部门的支持,用事实证明法律诊所的专业性,在社会中树立法律诊所的权威,让更多的当事人放心的把案件交给法律诊所,一旦法律诊所的权威被树立起来,其在办案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也就会越来越小,工作的开展也就会更加便利。
(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设立法律诊所作为高校法学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资金理所当然应该来自于教育部。教育部应对设立法律诊所的高校设立专项基金,专款专用,全力支持高校的法律诊所发展,真正做到自给自足、自力更生,摆脱国外基金对中国高校法学教育的限制,同时也避免了国内优秀法律人才的流失,真正走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人才培养道路。同时高校还应广泛募集社会资金,扩大资金来源,从金钱上为法律诊所的发展保驾护航。
诊所法律教育模式自进入中国以来就呈现迅速发展之势,特别是入世后中国和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中国的诊所法律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对实践型法律人才的需求也是如饥似渴,但中国的诊所法律教育并不成熟,还处于一个摸索前进的阶段,还有很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如何更好的发展中国的法律诊所教育,使其为中国的法学教育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需要我们所有法律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的法学教育离不开诊所法律教育,我们期待它的成熟与绽放!
参考文献:
[1]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简明大英百科全书.北京:中华书局印行.1989.
[3]甄贞.方兴未艾的中国诊所法律教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4]李敖.互动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诊所式法律教育浅析 篇3
诊所法律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新的法学教育方法。其特点在于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培养实习医生的形式, 通过诊所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际运用。它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事法律工作必备的职业道德, 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实践中学习法律知识、办案经验和综合处理疑难问题的技能。
二、诊所法律教育对我国法学教育的意义
我国法学教育随着我国法治的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数量的激增并不等于法学教育的成功。这种表面的红火更应促使我们对法学教育的现状有清醒的认识, 对于深层次的问题有更深入的分析。我国自2000年以来, 在美国福特基金会和其他机构的资助下, 已有10余所法律院校尝试运用诊所法律教育方式, 收到良好的效果。截止2006年5月, 中国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共有委员单位47个。研究、探索诊所法律教育, 构建我国法律实践教育的体系, 对改进和完善我国法学教育模式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三、我国诊所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诊所法律教育实施以来, 在实践中产生了显著效果。但总的来看, 由于起步时间较短, 经验不足, 加上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我国诊所法律教育这一教学模式在与法学教育的实际结合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有:
1. 师资投入有限, 参与学生规模过小。
我国当前开展诊所法律教育的高校, 普遍存在师资投入的问题。从事诊所法律教育的教师不多, 特别是专职从事诊所法律教育的教师更是微乎其微, 且以副高和中级职称教师为主, 高级职称和大师级权威教师很少参与诊所法律教育。
2. 教师精力投入有限, 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指导不够。
除少数高校外, 现行法律诊所教育中普遍存在教师精力投入不够, 对学生实践操作指导不够。诊所法律教育中, 学时安排与其他课程相差无几, 教师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却是传统教学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另外, 按照现有的职称评定办法, 法律诊所工作再出色, 培养的学生法律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再高, 如果没有科研著作和论文的发表, 教师职称也无法晋升, 教师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诊所法律教育中。
3. 案件来源有限。
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诊所教师很难有充足的案件让众多的学生去代理, 纵使有案件也存在因当事人提出异议或其他原因使学生不便参与。以诊所或学生的名义受理案件受现行制度等各方面的原因也难保证充足的案源。
4. 经费来源有限, 各种教学条件受到限制。
诊所法律教育是一种高成本模式。教师与学生从教室走进社会, 需要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和经费保障。不少高校虽对法律诊所教育具有浓厚兴趣, 却不能启动该项教学改革, 纵使有的启动了, 大多也只能停留在试点的层面上, 影响了诊所法律教育应有教学效果。
四、完善我国诊所法律教育的思考
1. 科学计算教学工作量, 建立特殊的职称晋升标准, 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时间。
确保师生全心投入诊所法律教育教学中, 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当前较少教师参与诊所法律教育主要受工作量的计算和职称评定因素的影响。因而, 学校应针对诊所法律教育的实际, 采用科学的工作量计算方法。同时, 学校应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从取得律师执业证的教师选任法律诊所教师, 甚至可以安排部分具有执业律师资质的教师专门从事诊所法律教育。在条件暂不具备的高校, 应当更多聘用校外的专职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实践工作者, 实行校内教师与校外相搭配的模式进行诊所法律教育。
2. 做好诊所法律教育品牌, 多渠道筹集资金来源经费问题是制约诊所法律教育开展的重要因素。
在当前条件下, 开展诊所法律教育的高校应节源开流, 认真做好做强诊所法律教育品牌, 争取社会资金的支持。除此之外, 通过适当提高法学专业学费, 在提供法律援助中适当收取一定费用也是扩大诊所法律教育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
3. 紧密联系司法各界, 解决教学案源与学生代理案
件身份问题诊所法律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当地司法各界支持和配合。学校应加强与当地司法各界建立联系, 或直接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或签订合作协议配合教学, 或多聘请司法各界人士参与诊所法律教育教学。
试论中国的诊所式法学教育 篇4
论文关键词 诊所式法学教育 送法下基层 选修课程
一、诊所式法学教育的概述
诊所式法学教育属于舶来品,最早出现于英国,准律师们为执业律师做书记员并阅读各种法律文件,从真实案例中学习法律知识,这算是诊所式法学教育的雏形。诊所式法律教育正式产生于20世纪代末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法学院,其时的首创人是约翰·布莱维。真正在美国兴起并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则到了20世纪60年代。法律诊所教育借鉴了医学院的诊所教育模式,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名曰“法律诊所”的地方,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困境中的委托人提供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为其提供法律服务。
诊所式法学教育之所以能够受到世界各国法学界的普遍认同,就在于它有着传统法学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转变了传统教学的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我们可以设想两种场景: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台上高谈阔论,台下的大片学生昏昏欲睡。诊所式教学中,学生们主动咨询案情、查阅资料并进行集体会诊。哪种教学方式质量更高,可想而知。清华大学王晨光教授恰如其分的举例所言:当一个人作为乘客坐车时,他不一定会记住行车的路线。但是,当他坐在司机的位置上时,他就必需认路、记路和分析路线。其次增强了法学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培养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法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源于社会而又服务于社会。一旦与社会脱节,则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学生们在象牙塔里学习,目的就是成材之后服务于社会,利用其所学为社会创造价值,如果仅仅是在学校埋头苦读不与社会有任何的接触,那么毕业后就将成为一个空有满腹法学理论而不懂学以致用的书呆子。第三从社会效益上来讲,利用法学诊所这个平台可以给需要法律援助的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因为一个看似渺小的学生后面可能站着一群具有高深法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授。这样会比当前社会司法系统的法律援助更有效,一方面更促进社会和谐,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习了知识,增加了实践经验,达到双赢。当代高校的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这些在诊所式法学教育中均能得到体现。
二、世界其他国家的诊所式法学教育及中国的诊所式法学教育现状
目前世界上诊所式法学教育最典型的国家就是美国。美国近130个法学院中的绝大部分都设立了诊所法律教育课程。众多非政府组织从财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如福特基金就于1968年一次性出资1200万美元,支持各大法学院建立法律诊所。美国律师协会于1989年设立了“法学院与法律职业工作组”,对必要的法律执业技巧进行深入的研究。一时间,法律诊所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迅速成为集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于一身的载体,风靡全美。以哈佛法学院的30余个诊所为例,从家庭暴力到儿童权利,从性别歧视到卫生保健,从商事调解到租房纠纷,从刑事公诉到死刑辩护,从个案代理到政策游说,从本土反恐到国际人权,几乎无所不包。然而,在美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孕育着生存危机。法律诊所做大做强之后,涉案范围自然也就扩大,由普通案件到公益诉讼案件,乃至以推进制度、立法改革为目标,这样就触动了政府和大财团等当局者的利益,于是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限制其的发展。法律诊所再接案的时候往往会主动回避一些敏感的涉及当局者利益的案件。这就限制了法律诊所的“营业”范围,对学生们的学习造成影响,违背了设立法律诊所的初衷。
诊所式法学教育进入中国的法学教育领域始于9月,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中国7所高校开设了“法律诊所教育”课程。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CCCLE)将其定义为:法学院学生在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法律诊所”中,在有律师执业资格的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困境中的受援人提供法律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并亲自为他们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服务。从法律诊所进入中国至今已有,由于其在法学教育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点,11年来诊所式法学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止到6月18日,中国诊所法律教育委员会(CCCLE)共有134个会员院校,其中已经有82个会员院校开设了诊所课程,共计开设不同主题诊所课程130个,诊所的内容涉及: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谈判和调解、公益诉讼、消费者保护、弱者权益保护、农民工法律服务、农村法律服务等领域。但是,我们在看到诊所式法学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存在的问题,如一些法学院虽然开设了法律诊所,但因为经费或师资的原因很少或是根本没有运行,还有一些法律诊所因为案源不足而勉强运作。真正运行良好的是那些知名高校的有着雄厚资金和人才支持的法律诊所,这些诊所为即将毕业的法律专业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法律实务的平台。但美中不足的是每一届学生中能进入诊所学习的也是少之又少。
三、关于中国的诊所式法学教育的思考
前文曾提到,法学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而诊所式法学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真正的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法律、熟练的运用法律。因此,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法学学习模式。但由于国情不同,照搬照抄国外的诊所式法学教育显然不合中国实际,笔者认为中国的诊所式法学教育应当走出中国特有之路。
(一)和学生毕业实习相结合,送法下基层
毕业实习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对所学知识起到巩固作用。我国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实习去向不外乎公检法部门、律师事务所和一些公司的法务部,去了之后大都是以熟悉司法实务和司法程序为主,能够真正能运用起自己的法学知识倒不多。尽管熟悉司法实务也是实习的目的之一,本无可厚非,但不应当成为实习的唯一目的。
目前的中国社会里最需要法律帮助的是处于农村或是城市基层的老百姓。在百姓的市井生活中免不了有邻里之间的磕磕碰碰和亲戚朋友之间的纠纷和摩擦,由于他们本身的文化程度就不高,在出现问题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更不用说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了。人民群众的法律知识缺乏就成为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一方面是大量的法学专业学生不能够有效的实习锻炼,另一方面是广大基层的人民群众的矛盾得不到法律指导。如何调和二者间的矛盾?送法下乡,把诊所开到基层去,这是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首先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大量真实案例来检验、巩固所学知识;其次还可以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解决生活中的法律问题,调解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还降低了实习成本,减轻了学生们的经济压力。
(二)将诊所式法律教育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开设
将诊所式法律教育作为一门任选课程,赋予一定的学分,由高年级学生自由选修,使那些富有热情的学生有机会进入诊所进行学习。这样的开设方式不仅有利于因材施教,能够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尽早的接触法律实务,同时对学校法律诊所的发展壮大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努力拓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师资渠道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诊所教育探究 篇5
【关键词】劳动法 诊所教育 代理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39-01
一、国内劳动法诊所教育发展现状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劳动法尤其如此。劳动法以维护劳动者权利、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追求目标,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行劳动法律知识,更需要指导教育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劳动法的能力。诊所教育作为一种从美国传来的先进法学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将法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适合于在劳动法中开展应用。
国内诊所教育发展较为迅速,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绩,从 2000年3月起,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和资助下,中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等七所高校的法学院系开始开设法律诊所教育课程。
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中国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2002年7月28日成立,共有139会员单位,其中80多个会员院校设置了诊所课程,共计开设不同主题诊所课程 130 多个。2008年西北政法大学设立劳动法诊所,每期招收学员30名学生,有理论学习,有岁真实案例开展的研讨,也要求学生在老师和专业律师带领下从事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和诉讼代理,真刀真枪参与劳动法实践。安徽大学劳动法诊所引入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参与到劳动争议实务中,为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免费提供案件代理。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累计向社会宣传50余次,现场接受咨询300余次,散发普法手册近万册,代理仲裁案件43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数百万元。
二、劳动法诊所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对策
(一)劳动法诊所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将诊所教育运用于医事法学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课堂,主要力图解决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存在的理论宣讲为主、实践性不够、学生参与性差、动手能力不足、学生缺少对社会了解尤其缺少对弱势群体关注等问题。诊所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要学生真刀真枪参与司法实践,这就决定了在教学环节中可能会面临许多问题:受限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限制,学生不符合代理人要求,无法参与到劳动仲裁和诉讼中。因为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只有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当事人近亲属和相关单位推荐的人才具备代理人资格,才能参与劳动案件的仲裁和诉讼程序当中。而根据《律师法》以及相关配套规定,必须在律师事务所全职工作人员才能申请律师执业资格证。尽管很多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已经通过了司法考试,却不能申请律师执业资格证。学生缺少参与的机会,缺少案例;学生知识能力有限,不能够取得当事人的信任,无法保证办案的质量。
(二)劳动法诊所教育发展对策
1.提高診所教育在劳动与社会法教学中的适应性
诊所教育在劳动与社会法教学中的适应性非常强,表现在:诊所教育案例的真实性、教学场所的现场性,有助于学生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习中学习到现实中法律、活生生的法律;诊所教育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真实案例所面临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成果后成就感。下一步在教学实践中我校医事法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探讨在劳动与社会法教学中如何将诊所教育与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特点、学生的需求相结合。
2.积极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功能,解决劳动法诊所教育实践资源不足问题
安徽医科大学法学院系已经与全市多家医院、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多年来一直派遣学生全安医大一附院、合肥市庐阳区人民法院、合肥市蜀山区人民法院、合肥仲裁委员会从事见习与实习,学生实习表现和专业素养受到广泛好评。今后要进一步结合我校医事法学专业专业知识学习的现状,针对性提出应对问题策略,积极联系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机构,选好实践教学地点,强化对教学实践过程的监督,努力实现法律诊所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总而言之,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将所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理论知识运用到诊所案件的办理中,在研讨案例、办理案件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君.诊所法律教育和传统法律教育的分与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12)
[2]梅锦.再论诊所法律教育在我国的运行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4)
诊所教育 篇6
一、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观念性困境及释疑
( 一) 对于诊所式法律教育本土化的质疑
自诊所式法律教育登陆我国以来, 对于这一源自美国的教育舶来品能否顺理成章地成为我国法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学界一直存在质疑, 主要观点有三: 其一, 源于美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有其根植土壤的特殊性要求。英美法系以“经验主义”哲学传统为主导, 采“归纳性”的法律思维方式, 认为法律的知识不是从事先的理性设计出发, 而是从经验中习得, 由此从理论上推动了诊所法律教育的发展。而我国偏向于大陆法系传统, 较为认同由“理性主义”占主导, “演绎性”的法律思维方式, 这种理论及思维的基础并不利于诊所法律教育的移植与发展。[2]其二,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更契合美国的法律执业传统。其法律从业者尤其是法官均来源于职业律师, 律师是美国法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起点, 因此其教育重点也偏向于律师职业技巧的培养。而我国公、检、法、司等主要法律部门的工作人员其选拔并非从律师队伍中产生, 从事律师职业也仅为部分学生的选择。因此, 以锻炼律师职业技能, 培养律师思维模式, 树立律师职业道德为宗旨的诊所式法律教育其效能往往遭到学界质疑。其三, 美国的法学教育主要是本科后教育 ( JD) , 学生阅历方面较为成熟。而我国法学教育以本科为起点, 学生普遍年轻且缺乏相关社会阅历与经验, 在为客户代理的过程中其能力难免遭到怀疑。并且诊所式法律教育对于实践技巧的单方面强调, 亦可能导致对于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忽视; 过早地接触社会阴暗面, 对学生心理成长可能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 二) 诊所式法律教育推广的必要性
1. 诊所式法律教育能有效促成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发展
“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 而是经验”, 是很多英美法系教育者信奉的真理, 虽然我国的法学教育发展背景不同, 但也必须承认法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法学理论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 这也是我国高校推广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目标。我国现有的以“法学专业理论研究为主”的教学模式, 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经验, 许多类似于“模拟法庭”的实践课程, 由于资源限制及“模拟”的特性, 最终多沦为“表演”;而“毕业实习”等环节, 由于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开展效果普遍不佳, 而这些都能在法律诊所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得以避免。
2. 诊所式法律教育能推动法律职业思维方法的全面化培养
我国传统法学教育受大陆法系影响, 更注重对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育, 致力于公平、正义理念的树立, 学生在接触案例时, 习惯性地采用“法官式思维方法”, 力求从中立和客观的角度作出判断。这种思维方法由于存在法律认识上的片面性而遭到一些学者的诟病, 亦不符合学生职业选择多样化的实际需求。诊所式法律教育推动的是“职业化思维方法”的建立, 即依据其职业身份与立场对案件进行分析与判断, 通过实践推动学生法律思维的全面化。
3. 诊所式法律教育能提供法律职业素养的生成环境
我国法学本科生年轻、缺乏社会阅历的特质也带来了更强的可塑性, 更容易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实际法律援助切身体验到法律职业从业者的社会责任和价值, 由此激发其服务社会的内在动力。并且, 学生通过法律诊所实践可以身体力行地树立职业态度、职业修养,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与社会沟通技巧, 甚至于体会接受可能的失败与挫折, 这些都将成为其今后职业生涯的宝贵财富。
二、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运行中的现实性困境
( 一)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成本与经费问题
随着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推广, 经费短缺已经成为各高校普遍遭遇的发展瓶颈。首先, 法律诊所课程出于实践需要, 应当配置适当的办公场所与设施、安排相关专职管理人员以保证诊所的运行, 这些均有赖于一定的资金投入。其次, 法律诊所的日常运营成本也远超传统课程。诊所式法律教育一般采用分组形式, 由教师分别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因此师生比较低; 且大量教学环节均在校外进行, 教学成本高、费用大。最后, 为促进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激励教师参与, 指导教师的课酬设置往往需高于传统教学, 以保证与其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成正比。相对于较高的经费需求, 诊所式法律教育项目在我国基本依靠外来基金资助, 能通过大学本身的力量有效运转的十分有限; 而对更多的地方普通高校而言, 要从基金会或律师事务所得到相应资金援助更为困难。
( 二)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案源问题
让学生通过亲身代理案件来获得实践经验是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基础, 因此, 案源可以说是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生命线。而缺乏充足、稳定的案源已成为各地方高校在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通病。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 出于成本或管理方便的考量, 现各高校的法律诊所多设立于校内, 相对而言较为封闭, 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社会中对于法律援助存在需求的公众对高校内的法律诊所缺乏必要了解。其次, 学生数量决定了案源的相对缺乏。以每届法学学生100 人计算, 3 - 5 名学生至少需代理一个案件, 那么该高校在该年度至少需要案源20 起, 而在一些法律教育资源较为集中的城市案源短缺问题愈加严峻。第三, 真正适合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案件相对缺乏。与理论课程中选取的典型性案例不同, 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情更具复杂性和综合性。出于对被代理人负责的态度, 一些过于复杂或诉讼标的较高的案件并不适宜于作为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案源。
( 三)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师资问题
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其实质是从“学院制”教育向“学徒制”教育的回归, 讲求师生间类似“传帮带”式的教育方式, 每一教师所指导的学生有限, 因此对教师的数量有较高要求。同时, 由于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特殊性, 诊所教师自身也应具备相关法律职业资格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很多国家的实践中, 往往另行聘请专职人员组成法律诊所教师, 其无须承担法律诊所外的其他工作, 高校对其亦具有独立的评价指标。[3]相较于此, 我国绝大多数已开设有法律诊所课程的高校其诊所师资配备几乎均从原有教师队伍中产生, 这些教师在承担诊所课程的同时还需兼顾其他教学工作, 另外可能还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用于科研, 以应对各高校普遍存在的职称晋升和考评压力。这些现实状况决定了法律诊所的实际指导质量的下滑。
对于这些在诊所式法律教育推广中普遍存在的障碍, 各高校一直在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之道, 提出了如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充分结合法律援助、师资专职化等措施, 但其实践效果有限, 诊所式法律教育似乎正被逼入死角。
三、诊所式法律教育现实困境的突破: 社区法律诊所的构建
( 一) 社区法律诊所的出现及主要优势
社区法律诊所 ( community legal clinic) 起源于美国, 通过由学生深入社区、街道进行法律知识宣讲及法律援助的方式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活动。北大法学院于2001 年在河北迁西县开设的“北大- 迁西社区法律诊所”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此类尝试。[4]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构建的社区法律诊所, 以社区为实践平台将教学与地方服务紧密结合, 已展现出了诸多优势:
其一, 推动了社会管理多元化的实现。我国现正处于社会治理模式转型期间, 国家在简政放权的背景下, 积极推动社区自治及城市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着力于培育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参与和承担社会服务与管理工作。[5]并且随着“社区矫正”等社区工作新职能的出现, 其工作人员数量相对缺乏的问题亦暴露了出来, 需要各类社会力量对其提供支持。社区法律诊所的建立契合了这一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 因此也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关注和支持。
其二, 社区法律诊所与法律援助的充分融合, 可以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有效帮助。学生通过社区法律诊所课程中的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案件代理等各环节, 为社区居民提供无偿法律服务, 既有效缓解了法律援助的供需矛盾, 又能使学生在参与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亦符合了很多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办学定位。
其三, 与社区共建的法律诊所, 不仅为诊所式法律教育本身提供了基本的实践场所, 更为各高校法律院系所普遍开设的其他课程实践如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等搭建了有利平台; 甚至学生可以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社区法治实践的基本情况, 为其法学专业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 二) “社区法律诊所”是突破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现实困境的重要尝试
首先, 社区法律诊所的构建对于各高校诊所式法律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经费紧张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途径。一方面, 社区法律诊所依托于社区, 为其提供管理帮助和免费法律服务, 因此社区往往愿意在办公场地、设备和必要的资金方面提供一定支持, 从而减少了各法学院系本身的经费成本压力。另一方面, 社区法律诊所的构建契合于各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 强调“学习实践”与“公共服务”有效结合, 进一步提高了高校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 对于学校招生、就业等各类实际工作均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因此往往能得到高校本身的有力支持。
其次, 社区法律诊所讲求法律服务的整体性、立体性和系统性, 在各类法律服务中获得更为稳定的案源。一般法律诊所采用个案介入的方式, 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个案的诉讼代理, 此类案源获取难度很大。而在社区法律诊所实践中, 学生可以通过社区平台, 针对居民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矛盾、财产继承、不动产登记、劳动争议等问题提供各类长期稳定的法律服务, 从而获得全面系统的实践机会。这些法律服务实际上也起到了宣传推广作用, 提高了诊所知名度, 当居民存在案件代理的实际需求时必然会倾向于求助社区法律诊所。
其三, 社区法律诊所可以实现师资力量的多元化, 有效缓解各高校普遍存在的法律诊所师资不足的困境。社区法律诊所一般采用多方共建、合作发展的形式, 其主要管理及参与人员除高校教师外, 还可吸纳如社区干部、辖区内的法官、检察官或离退休法律从业人员等各类主体参与, 成为诊所师资的有效补充, 为学生实践指导工作提供帮助。
( 三) 社区法律诊所构建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 社区法律诊所建设模式的明晰化
现有的社区法律诊所一般采用两类建设模式, 一是以校内诊所为基础, 面向社区提供法律服务; 二是采用校外诊所模式, 将诊所直接开设于特定社区以实现内嵌式发展, 从性质上说诊所“既不是独立的第三方, 也不是社区的原有机构, 而是建立在社会合作的基础上嵌入到社区中的组织形式”[6]。后者更能体现社区法律诊所的优势, 故成为实践中普遍采用的建设模式。高校法学院系与社区共建法律诊所, 可以充分实现地校合作、互利互惠和资源共享, 但在构建中仍需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 在社区的选择方面, 应充分考虑社区人员组成多元性、社区各类问题的复杂程度, 以及社区管理的成熟度等多方因素。其次, 校方应与相关街道办事处或社区签订有效的合作协议, 明确诊所法律地位、基本活动内容、双方权利义务及责任承担方式等。第三, 应通过协商形成有效的组织管理机构与业务机构, 以保证社区法律诊所工作的长效稳定开展。
2. 社区法律诊所工作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上往往将法律诊所的工作方式局限于案件诉讼代理, 但社区法律诊所实践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其工作方式可以多样化开展。现部分高校在实践中提出的“五诊式疗法”值得我们的借鉴, 具体包括: 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全体诊所成员开展的“广场义诊”; 定期定点由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律师带队, 以学生为主的“坐堂问诊”; 不定期深入社区单位、家庭、工地开展的“入户巡诊”; 针对重大群体性事件或复杂矛盾纠纷、疑难案件, 会同各方力量进行的“综合会诊”; 以及针对重大突发事件, 由诊所成员及时上门处理协调的“危重急诊”。[7]各个高校还可根据工作需要或本地实际提供更为多样和可行的工作方式, 如,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如何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提供远程法律服务, 也是未来诊所工作方式的重要发展方向。
3. 社区法律诊所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一直被认为是决定诊所式法律教育建设效果的关键, 也直接关系到其运作质量与存续发展。各高校应在完善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的同时, 充分发挥社区第三方的力量, 推动法律诊所实践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学生自评一方面是对其参与的法律诊所实践效果的自我总结, 同时也是对实践过程的自我反思, 加深其对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的思考, 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改进诊所教育内容和方式提供了有效依据。
教师评价一般被认为是法律诊所实践效果评价体系的核心。为更好推动法律诊所实践效果, 教师评价应包括: ( 1) 实践前的“诊断性评价”, 即对学生的分组、诊所实践工作内容、进程等给予建议; ( 2) 实践中的“形成性评价”, 即对学生的诊所实践工作进行有效的引导, 敦促其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 ( 3) 实践后的“综合性评价”, 即对学生整体实践工作进行总结性评估, 总结不足并提供建议, 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指导方向。
社会评价力量的有效参与是社区法律诊所建设中需注意的新问题。应充分利用社区平台, 将接受法律服务的社区居民和案件当事人, 协助社区法律诊所管理的社区工作人员均纳入到评价主体的行列, 这既是对学生实践工作效果的全面考评, 也能让学生对其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乃至社会责任有全面的思考和认识, 甚至也能为教师考评体系的建立提供帮助。
摘要:源于美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引入我国已有一段时间, 对我国的法律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但由于生成环境上的巨大差异其在我国的推广难免陷入困境。本文从理论及现实两个角度入手, 阐释了诊所式法律教育在我国“本土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普遍性障碍, 提出该教育模式在我国推广的必要性, 并以社区法律诊所的构建为突破口, 为各高校普遍面临的经费、案源、师资等现实障碍的解决提供了思路, 也对社区法律诊所的构建模式、工作方式及评级体系提出了系统化构想。
关键词:诊所式法律教育,困境,社区法律诊所
参考文献
[1]甄贞.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2]王全福.大陆法系理性认识倾向——浅谈理性主义对大陆法系的影响[J].太原大学学报, 2003 (4) .
[3]蔡彦敏.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制度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环球法律评论, 2005 (3) .
[4]何铁军, 杨庆玲.诊所法律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社区法律诊所系统化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 2015 (17) .
[5]赵艳秋, 李俊刚, 尚淑敏, 韩冰.社区法律诊所与城市治理主体多元化法律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 (4) .
[6]同上.
诊所法律教育路径之反思 篇7
一诊所式法律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美国的法律教育从全世界范围来讲都是最发达的, 尤其是其最先采用的法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苏格拉底倡导的有关讨论和教学的辩证法, 由教学者通过提问来引导回答者获得一个符合逻辑性的结论, 通过让论证接受严格的逻辑检验, 来判断论证的健全性与有效性。这就是著名的兰戴尔案例教学法。但是在其发展的100多年当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质疑与批判总是如影随形。对案例教学法的批评主要是其过分重视逻辑推理而忽视了对生活的真实经验。由于缺乏真实情景的体验,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显得没有生机, 无法真正领悟法律的真谛。
为了弥补案例教学法的缺陷与不足, 弗兰克建议开展供学生参与现实法律实践的诊所式课程。诊所法律教育应运而生了。此后西欧东欧的许多国家也相继开展了诊所法律教育。诊所法律教育将理论与实践、实体与程序相结合, 将学生纳入法律倡导之中, 教育学生从一开始就分析一个真实的法律问题, 学会怎样建立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怎样观察证人、法官, 学习谈判和诉讼技巧。通过诊所法律教育, 学生不仅学到了法律技能, 而且了解了法律职业的核心价值, 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二诊所法律教育的特点
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方法, 诊所法律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而言, 诊所法律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 主体的特定性
法律诊所一般涉及三方主体:法学院的学生、指导教师和当事人。其中,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诊所教学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诊所教师需要既有法学理论知识, 又有律师实务或法律工作经历。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拓展学生的视野, 诊所还会聘请一些专业人士, 如法官、检察官、律师、妇联、残联和青少年联合会等社会团体中的法律工作者作为特邀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责任是指导、监督学生学习律师技巧和办理具体案件, 提高其综合能力。当事人是诊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主体, 当事人与法律诊所是委托关系, 在假期来临或其他影响学生办案的情况出现时, 诊所对于妥善交接案件、保护当事人的权利负有义务。
2. 受理案件的局限性
与法律援助案件不同的是, 诊所受理的案件具有局限性, 诊所往往需要确定某一类特殊群体作为援助对象, 办理同一类别的案件。这是诊所永远无法也不可能取代法律援助机构的地方。由于指导教师的专业不同, 不同地域、人群法律援助的社会需求量不同, 诊所更趋向于专业化。对于诊所法律教育而言, 基于教学所需, 结合诊所学生的实际能力, 有选择地受理教师熟悉的领域, 学生力所能及代理案件的做法是现实、明智的, 也是负责任的。同时, 应注意将案件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样, 一方面能使学生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另一方面又能使当事人利益得到切实保障, 达到法律教育与社会需求双赢的效果。
3. 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法律诊所在授课形式上, 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类。课堂教学, 包括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单独辅导等部分, 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模拟、模拟法庭、录像分析和诊所游戏等方式。实践教学, 包括回复信件、法律咨询、非诉讼代理、诉讼代理等活动。两类教学方式相辅相成, 融会贯通, 在“学”与“教”的互动之中, 在“学”与“做”的实践当中, 在书本与社会的矛盾之中, 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之中, 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 达到诊所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诊所法律教育的优势
实践证明, 诊所法律教育是一种法学院学生获得法律经验、培养实务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其突出的实践性特色具有单纯的课堂教育无可比拟的优势。
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诊所法律教育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法科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法律职业需要从业者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而诊所法律教育可以很好地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如通过模拟法庭辩论, 准备代理词、答辩状和辩护词等, 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得到培养与锻炼。其次,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推理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性, 偏重于对法学理论、法律概念和法律条文的解析, 而忽视了对社会生活本身的关注, 这不利于学生独立判断和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在诊所法律教育中, 学生需要自己面对各种复杂问题, 如麻烦的委托人、复杂的案情、其他领域的知识等等, 这促使他们必须耐心地对待、仔细地分析、认真地思考, 最终找到解决之道。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法律是一门应用科学, 它归根结底是为了设立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规则, 并对逾越规则的行为划分责任。长期以来, 我国法律教学中存在着毕业生实务操作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 无法适应法律实践的要求, 由此形成了法律教学活动与法律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法科毕业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 但他们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战能力, 即分析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在诊所法律教育的模式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为委托人提供服务,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法律实务能力, 从而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在当今社会, 一些法律人功利心很重, 有的怠于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 有的甚至以身试法, 究其原因在于其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诊所法律教育以弱势群体为法律援助的主要对象, 学生在法律服务中, 亲身体会弱势群体的诉求, 根据法律规定为其争取权利, 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法律理念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 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法律职业的理解
通过调查发现, 大多数法学专业的学生并不是基于对法学专业或者是法律职业了解与热爱才选择研修法律。他们或是因为父母的要求, 或是基于社会舆论或功利性的考量等, 都缺乏对法律职业本身及社会责任的正确认识。法律不仅是比较完美的理论性学科, 更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学科。通过诊所法律教育, 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法律职业的真正意义, 从而投身到维护公平正义的法治事业中去。
四诊所法律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我国, 法律教育的目标是知识传授还是思维训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只有目标明确, 我们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笔者以为,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背景下, 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固然重要, 但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尤为必要, 因为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才是法律职业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 为了训练学生像律师一样思考, 诊所式法律教育应该成为我们的首选。如何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像律师一样思考?笔者认为可以选择以下的途径:
为了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诊所教师可以利用讲授诊所课程,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崇尚法律的能力。如可以利用上课时间每次抽出三分钟给学生出一道题, 起初的题目类似于“小鸡为什么过马路?”一类的问题, 学生可能会给出若干种答案, 但只要有一位学生指出“由于法律规定”, 我们也是很欣喜的。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 后来的许多问题学生回答得都与法律规范相结合, 如我们熟知的“母亲和女朋友都掉进了河里, 你先救谁?”学生如条件反射般地回答“法律规定救谁就救谁”。总之, 通过这种反射性、强制性地训练, 学生可以形成法律思维的第一个能力就是崇法性思维。随着不断的积累, 当讨论到“恶法是否是法”这一古老命题时, 学生虽然可以从自然法观念的角度认识到恶法的局限, 但仍然基于以往的训练提出“恶法只要未被废除, 仍然要遵守”的法律人的答案。
为了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法庭审判活动, 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庭审报告, 在报告中重点要求学生必须对庭审中法官的提问、诉讼代理人辩论的内容以“三段论”的形式展示。要求学生能够学会用“三段论”的方式将辩论对方的内容快速分解, 然后指出对方观点中存在的大前提错误或小前提错误, 最后给出总结性结论。如此反复训练, 学生的辩论能力以及法律思维能力必然大大提高。
此外, 以具备法律思维能力的法律职业人为培养对象的法律教育不必是通才教育, 在诊所法律教育中制定教学大纲时, 应该选择对学生来讲最急需、对实践来讲最实用的课程, 虽然这可能会被一些人批评为急功近利, 但法律教学的目的决定只能如此。
五结束语
面对时代挑战和历史机遇, 诊所式法律教育需要引入中国, 教会学生像律师一样思考, 从而学会自己面对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当前的中国大陆法学教育而言, 需要通过一系列渐进式的改革, 将法学教育牵引出与实践相疏离的循环轨道, 使教师和学生都真正地了解实践、关注实践, 培养起真正的法律思维、法律方法、法律技巧, 形成新的法学教育传统, 使法学教育真正关注社会、思考社会、服务社会, 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在校园中靡费光阴, 学不到有意义的东西;也才能促进法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摘要:在新的时代机遇和历史挑战下, 中国法学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新环境知识精英的重要使命, 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这一效果的实现。本文以美国先进的诊所法律教育为启迪, 结合中国法律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认为中国的法律教育应以法律思维的培养为主要目标, 而诊所法律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
关键词:诊所法律教育,法律思维,困境,反思
参考文献
[1][加]董毓.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认知和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论我国诊所法律教育若干问题 篇8
关键词:诊所法律教育,问题,建议
一、法律诊所教育在国内外发展概况
诊所法律教育 (ClinicalLegalEducation) , 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法学教育模式, 主要是对当时的美国法学教育制度中存在问题的一种反应。它借鉴了医学院学生在医疗诊所临床实习的做法, 倡导在实践和经验中学习法律和律师的执业技能。
2000年9月, 在美国诊所法律教育模式的启发和美国福特基金会的鼎力资助下,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和复旦大学在法学院开设了诊所法律教育课程。至2002年, 又有中山大学、西北政法学院、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四所高校法学院/系设立该课程。
2002年7月28日, 经中国法学会批准, 由上述11所院校成立了“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 旨在开展国内外诊所法律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推进诊所法律教育事业在中国的普及、推广、繁荣和发展。截止到2009年9月, 全国640多所法学院系中有112所成为了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单位会员。
迄今为止, 开设“法律诊所”的学校众多, 几乎覆盖了国内著名大学的法学院和政法院校, 并成为法学教育改革的一项措施和内容。在不同院校中形成了各具特色、有所侧重的专门性法律诊所。例如:劳动者权益保护诊所、消费者权益保护诊所、公益法诊所、弱者权利保护诊所、妇女权益保护诊所、公民权利保护诊所、刑事法律诊所、环境法诊所、民事诊所、诉讼诊所、立法诊所、社区法律诊所, 以及综合性法律诊所等等。
现已出版了《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诊所式法律教育》、《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学方法》、《诊所法律教育研究》、《互动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中国诊所法律教育论坛论文集》等专著、译著和论文集, 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
诊所法律教育是高校法学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创新, 克服了传统法学教育弊端。诊所法律教育以真实的案件作为背景材料, 突出了实践性特点, 强调“从实践中学习”、“在行动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 师生互动, 是一种启发式、探索式的教育。诊所法律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二、诊所法律教育推广和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各高校实施法律诊所教育普遍面临着经费、案源、师资三大问题。
(一) 经费
1. 各高校普遍经费缺乏。
诊所法律教育成本高。在美国, 政府、法学院以及协会、基金会等对诊所一起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各州政府的法律援助基金、A BA (美国律师协会) 、福特基金会以及大学自身都为诊所教学所需提供先进和充分的设备与条件, 使学生在代理活动中不因为经费等方面的限制而影响案件进程和代理质量。
我国法律诊所教育首先是福特基金会资助国内11所著名法律院校举办的, 现在仍然受其资助, 并资助其教师赴美培训、交流。
许多高校没有任何来自政府和社会的资助, 举办了法律诊所课程。其课程的质量和开课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可能难以保障。
2. 我院经费的解决办法。
我院诊所课程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学院提供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免费的打印复印, 固定电话费。当事人本人负担交通费、食宿费、取证费用等费用。法律援助站只提供法律知识和技术支持, 不为当事人承担诉讼过程中的费用。
一般由当事人承担法律援助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可解决办案经费问题, 大部分当事人有能力也愿意承担, 亦不违反法律。在没有政府和社会的资助下,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好方法。这样基本解决了办案费用的问题。
(二) 案源
1. 各高校普遍案源紧张。
美国法律非常复杂, 人权观念强烈, , 律师费用高昂。很多老百姓因为经济上的原因无法得到律师的专业法律服务和帮助, 从而无法得到司法上的支持, 无法将自身合法权益予以实现。强大的社会需求为美国法律诊所教育提供了充足而鲜活的案源。在美国, 法律诊所代理的个案总数远远超过了政府部门, 使得诊所法律教育在全美十分普及。
2. 我院解决案源的办法。
我院案源主要是通过发宣传单解决。从2007年至今, 以发放宣传单2万5千张。通过宣传单, 获得了三十多个诉讼案件和几百个咨询案件。初步解决了案源问题。我们的案源基本上能满足学生学生咨询和诉讼要求, 我们从不选择案件, 什么案子都办, 因为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宣传单是成本低, 见效快的一种较好的获取案源的方法。
我们曾经与江西省法律援助处联系, 该处希望我们派出学生与律师共同值班、咨询、接案, 由于教学管理部门担心影响教学秩序而未能实行。
我们与江西某著名电视台的一个栏目组合作一年多, 每个周六的上午进入南昌市的一个社区提供现场法律咨询。花费人力、时间多而效果不好, 因为咨询的人少, 仅仅获得一个诉讼案件。
(三) 师资
在美国, 与普通法传统相适应, 大学法学教育从最初的学院制到案例教学法, 再到诊所式法律教育, 其内容和方法都是以通向职业教育为目标。因而, 美国大学教师多数同时也是律师, 有些还曾是法官。这样, 开展诊所教育, 法学院本身就具有无需培训的现成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在我国, 高校的法律院系绝大部分教师不从事律师工作, 从事律师工作的教师不少人是时断时续。因此, 师资紧张。
另一个方面是教师从事法律诊所教学, 工作量较大且繁琐, 他们的工作难以像课题教学那样给予公平的计算, 教师付出的劳动得不到认可, 这也严重地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使一些教师不愿意从事法律诊所教学。这个问题在我们学院也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指导学生律师事务教师必须是经验丰富的律师。为了保证诊所案件援助的安全性, 美国法学院一般都要为诊所教师购买专门保险。在中国, 很少。所以, 指导教师实际上还有承担自己指导的学生办理错案的风险。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国内各高校课程设置基本情况及分析
1. 国内各高校课程设置基本情况。
(1) 课程性质。一般为法学专业大学本科三年级、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 每学期各开设一次, 学生只需参加一次课程。 (2) 课时安排与学分。各学校差别很大。有每周2学时、3学时、4学时, 以3学时居多;每学期32学时至68学时都有, 以54学时居多。学分从2学分至4学分都有, 以3学分居多。 (3) 教学内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诊所差别较大。但都有主要的共同的内容:会见当事人、法律咨询、调查取证、庭审技巧、模拟法庭等。 (4) 教学方式。通常分为课堂内教学和课题外实践两部分。课堂内教学以讲授、提问、讨论、模拟训练为主, 课题外实践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处理真实的案件。时间分配上两者大约各占一半。如果案源不好, 实际以课堂内教学为主;如果案源较多, 课题外实践费时更多, 这样效果也更好。 (5) 班级规模和师生比。一般以20至30名学生为一个班;一个教师指导4至10名学生。
2. 分析。
(1) 课时安排不合理。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下, 一个学期的学习很难使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诉讼案件代理, 而代理诉讼是诊所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 (2) 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许多院校以课堂教学为主, 与法律诊所教育强调“从实践中学习”、“在行动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相悖。这可能是缺乏师资和案源、经费的结果。教学内容上, 数量较多的模拟训练其内容、方法和效果令人怀疑, 需进一步提高改进。 (3) 学分少。根据各校的教学安排, 学生参加课堂内学习, 按学时计算, 即可获得2至4个学分。实际上, 如果有案可办, 学生在课堂以外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所学到的东西, 远远多于课堂内的学习。
(四)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分析 (仅限于我院教学和法律援助工作)
1. 课堂内教学效果总体上看, 是不好的。
讨论课要好些, 讲授课效果较差。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律师事务教学经验, 需不断学习、总结、提高。
从我们收集的资料看, 学生称赞课堂教学效果很少见, 学生感兴趣的是真实案件的处理。这也说明我国诊所教育尚处于较低水平。
2. 模拟法庭。
组织一次模拟法庭要二十天左右。它涉及案件的选择、角色的分配、学生熟悉庭审程序、认真阅读和分析案件材料, 收集分析相关法律法规, 准备相关法律文书。每次模拟法庭使用的案件都是法律援助站已经代理而尚未开庭审理的案件, 有时, 也请当事人到场, 作为原告, 参加案件审理。庭审结束后, 指导教师当场点评。一般每学期举办两三次, 每次旁听的学生有200人左右, 还有不少非法学专业学生。模拟法庭效果不佳。虽然学生作了很多准备, 材料都写了一大堆, 但毕竟是模拟, 学生内心缺乏对案件本身的激情、紧张, 更多的是面对旁听者的紧张和不安, 所以更像蹩脚的演员在演戏。经常是这样的, 学生在法庭上的表现比他们在模拟法庭上的表现好得多;凡是出过庭的学生, 对模拟法庭一点兴趣都没有;没有出过庭的学生还是喜欢模拟法庭。
3. 会见当事人与法律咨询。
首先是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会见当事人, 以教师为主, 教师向当事人提供法律意见, 学生观摩并作咨询登记笔录, 学生可以提问。会见完毕后, 师生交流、讨论。而后, 学生可以单独或者以学生为主, 会见当事人, 并提供法律意见。但该法律意见必须事先经教师审查, 或事后立即与教师联系, 如有错误及时改正, 告知当事人, 以免误导当事人。
总体来看, 由于法律咨询涉及范围非常广泛, 学生知识经验缺乏, 事先不可能有准备, 因此, 学生是难以独立进行法律咨询的。但法律咨询对学生来说仍然是非常好的锻炼。
4. 调查取证。
取证的过程往往是辛苦的, 有时虽然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也不能得到满意的证据。到工商局、房产局、劳动局、消协等单位调取证据比较容易, 一般法律援助站出具介绍信即可。但各地各有不同的要求, 学生碰过不少壁。向个人、企事业单位取证较难, 需耐心细致地做说服工作。学生往往不能确切地指导需要哪些证据、什么样的证据, 也不能很好地判断各种证据的形式和效力, 需教师启发。有时取证非常辛苦且成效不大, 教师须及时鼓励、指导。当学生通过取证最后胜诉, 他们会真正感到证据的重要性, 也会有成就感。
5. 代理诉讼。
这是诊所教育最核心的部分, 最能锻炼学生了能力。一般是一男一女两名学生为一组共同代理一个案件。两人共同办案, 调查取证法律规定需两人, 他们在庭审更需互相配合。
学生代理诉讼案件的过程长, 程序多。每一个诉讼案件都是一个完整的诉讼程序。学生要经历会见当事人、咨询、调查取证、制作各种法律文书、起诉、做好庭审方案、做好出庭前准备、然后才是出庭。最后是判决后给当事人提供咨询。主要的、大量的工作在庭审前要完成。庭审前的工作没有做好, 庭审将会很被动, 当事人会不满甚至投诉、索赔。幸好, 我们从未发生过这样的事。凡是代理过诉讼的学生, 对学院和指导教师, 即使毕业离校了, 也是满怀感谢之情。
四、结论与建议
1.诊所法律教育以其实践性强的优点而充满活力, 弥补了法学学历教育缺陷, 是我国法学院 (系) 法律实践教育改革的一个模式、方向。
2.诊所法律教育成本高, 在没有来自政府和社会资金的资助下, 只有本校充分重视才能持久开设课程。
3.目前国内诊所法律教育水平比较低, 需同行教师多交流、互相学习、总结和提高, 并借鉴美国经验。
4.应当给予诊所教师工作合理的评价和报酬, 并加强教师的培养, 没有好的教师, 不可能有好的诊所教育, 甚至诊所本身也难以存在。
5.发放宣传单是一种成本低、效果较好的获取案源的方式。
6.一般由当事人承担法律援助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可解决办案经费问题, 大部分当事人有能力也愿意承担, 亦不违反法律。
7.课堂教学应当少而精, 课堂教学有待提高。
8.教学周期应当为一个学年, 而非一个学期, 以便于学生完整地代理一个诉讼案件。第一个学期可以以课堂教学为主, 第二个学期主要以课堂外实践为主, 这样, 对其他科目教学影响很少。
9.从事了大量课堂外实践的学生, 学分可以提高到6至8学分, 或者直接代替其实习学分。
10.高校法律援助大部分没有国家行政拨款的资助, 我国法律援助法规规定的援助范围过于狭窄, 不能满足低收入群体的需要, 所以高校法律援助应当扩大, 这也能扩大法律诊所的案源。
参考文献
[1]李傲.互动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2]甄贞.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3]王英明.法律诊所实验[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8.
[4]马海发·梅隆.诊所式法律教育[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5]左卫民、兰荣杰.诊所法律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环球法律评论, 2005, (3) .
[6]杨通河.法学教育:困境、反思与突围[N].法制日报, 2008-02-12.
[7]中国诊所法律教育网站, http://w w w.cliniclaw.cn.
诊所教育 篇9
一、诊所法律教育的本土化概况
(一)诊所法律教育的概念以及价值
一般认为,诊所法律教育源自美国。诊所法律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早期研究诊所教育的学者将其译作“临床式法学教育”,顾名思义,实际上就是仿效医学院诊所教育而产生的,在医学院就读的学生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从事临床实习,从实践中学会诊断和治疗。当法学教育引入这种教学方法时,法学院借用了“诊所”的名称,产生了“法律诊所”这一法学领域特有的名称;学生在“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委托人提供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解决问题的“处方”,并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2]这类似医学院的临床实习,都是从实践中致力于培养律师在完成专业教育时所应具有的法律意识、立场、技能及职责的法学教育。[3]
诊所法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和职业技能,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法律实践中学习法律,在法律实践中获得法律的创造性思维,最终造就既具备法律理论素养、社会责任感,又具备法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法律人才。[4]因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围绕其价值构造而展开。具体言之,诊所法律教育的价值可以分为内外两部分。其内在价值是以实践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当事人之间以及同学之间建立起良好关系,积累经验教训,并且在法律实务中激发新视角、新观点,这是诊所法律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也是诊所法律教育以人为本、以公众利益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必然效果;[5]其外在价值主要是促使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相结合,促使法律教育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二)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随着法学教育的国际交流,诊所法律教育迅速对外传播。1999年,福特基金会在北京召开法律诊所教育课程的研讨会,会后福特基金会向全国高校发出《关于参加福特基金会召开的拟在中国法律院系中开展法律诊所教育课程会议的报告》。[6]2000年,在福特基金会资助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东政法学院等国内7所高等院校开始引入诊所法律教育[7],标志着诊所法律教育模式在中国拉开了序幕。随着上海交通大学在2012年成为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在我国共有145所高校法学院开设了法律诊所项目。[8]
诊所法律教育项目在中国稳步发展,并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其实践与研究已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诊所法律教育,其教学成果也逐步被得到肯定,诊所法律教育已得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同。
中国诊所法律教育虽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样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如何在中国的高校中富有成效地推广,如何使该项目获得更高程度和更广泛认同的,如何筹建项目建设的经费等一系列问题到目前还是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但是,我们相信这一符合社会发展的法学教育方法的生命力,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二、法律职业伦理的概念、重要性以及教育现状
(一)法律职业伦理概念
要了解法律职业伦理的概念,有必要先阐述职业伦理之界定。职业伦理,也可以称为职业道德。职业伦理是某种职业或专业的从业人员以伦理自然律为基础,根据本行业的专业知识,经过逻辑推演而形成的。有职业的产生,就必然有职业伦理的要求。职业伦理是随着职业的出现而产生和逐步发展的,是社会道德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法国著名伦理学家爱弥尔·涂尔干对职业道德有过如下论述:“职业道德的每个分支都是职业群体的产物,那么它们必然带有群体的性质。一般而言,所有事物都是平等的,群体的结构越牢固,适用于群体的道德规范就越多,群体统摄其成员的权威就越大。群体越紧密地凝聚在一起,个体之间的联系就越紧密、越频繁,这些联系越频繁、越亲密,观念和情感的交流就越多,舆论也越容易扩散并覆盖更多的事物。……所以我们可以说,职业道德越发达,它们的作用越先进,职业群体自身的组织就越稳定、越合理”。[9]恩格斯也指出:“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10],其所指的各个行业的道德也就是各行业的职业伦理。
法律职业伦理亦是法律这一职业与一般的伦理道德相结合的产物。简言之,法律职业伦理指从事法律职业活动的主体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的总和。[11]换句话说,法律职业伦理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人员在其职务活动与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12]
(二)法律职业伦理之重要性
法律职业伦理对于法律职业的形成和法律职业的良性发展乃至一国的法治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化的必要条件
孙笑侠教授将伯尔曼在《法律与革命》一书中论述的西方法律传统10个特征与一般职业的特征及法律职业的要求相结合,概括出了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的标志:(1)法律职业或法律家的技能以系统的法律学问和专门的思维方式为基础,并不间断地培训、学习和进取;(2)法律家共同体内部传承法律职业伦理,从而维系着这个共同体的成员以及共同体的社会地位和声誉;(3)法律职业或法律家专职从事法律活动,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或自治性;(4)加入这个共同体必将受到认真考查获得许可证,得到头衔,如律师资格的取得。[13]从法律职业发展史来看,是否存在法律职业伦理被认为是法律职业产生、存在与否的标志之一。因而,可以说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化的必要条件。
2. 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人才的要件
早在民国时期,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法律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植法律人才”。[14]“讲到法律人才,我认为至少要有三个要件:(1)要有法律学问,(2)要有社会常识,(3)要有法律道德。只有法律学问而缺少了社会常识,那是满腹不合时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即不能算做法律人才;有了法律学问,社会常识,而缺少了法律道德,那就不免流为腐化恶化的官僚政客,亦不能算作法律人才;一定要有法律学问、法律道德和社会常识,三者具备,然后可称为法律人才。”[15]“一个人的人格或道德若是不好、那么他的学问或技术愈高,愈会损害社大。学法律的人若是没有人格或道德,那么他的法学愈精,愈会玩弄法律,作奸犯科。”[16]
3. 法律职业伦理对法律实施和社会正义维护起重要作用
对一个法治国家而言,仅仅有法律是远远不够,因为“徒法不足以自行”。《圣经》也说:“我们知道法律体现着正义,但这也要人能正确的运用它。”也即是依法治国必须具备一大批献身法律的法律人。而法律一方面是法律人的要件,另一方面能更好的指导法律人正确的运用法律。
(三)我国法学教育下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现状
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一直为我国的法律教育所忽视,我们只是依赖于一般的政治和德育教育。现阶段,我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没有一席之地。这种情形与法学知识性教育的成效相比形成极大反差。当今中国法学教育中最缺乏的不是一般法学知识的教育,而是法律职业伦理道德的教育。[17]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法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其现实表现为:第一,法学教学目标缺少职业道德要求;第二,法律职业道德学科地位不明确;第三,师资力量极度薄弱;第四,教学方法单一。[18]有学者分析指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化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9],一是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脱节,二是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态度或情感教育的独特性使得法律职业道德教育难以有效地开展。
三、诊所法律教育下法律职业伦理培养机理
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在《法律教育》中论述道:“所以关于法律伦理的科目,是法律学校课程中所不可缺少的。我们对于学法律的学生,倘再不顾到他们道德的修养,那无异替国家社会造就一班饿虎。所以对这一点应特别注意。”[20]法学教育要注重职业技能及法律职业伦理的培养,法律职业伦理在法律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学界形成了上述共识,但时至今日,在中国法学教育实践中,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依然没有找到有效的路径。
随着法律诊所教育在中国的开展以及本土化水平的逐渐提高,我们看到了法律职业伦理培养的新希望。诊所法律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与法律职业伦理息息相关。一方面,法律诊所教育的产生原因之一就是原针对学院式的法律教育对律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无能为力。水门事件发生后,美国律师协会的法学教育与律师资格审核部门要求,必须在所有由该协会批准的法学院中展开职业责任教育,正是借着这一势头,法律诊所教育在美国法学院中逐渐普及。另一方面职业伦理培养又是法律诊所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价值所在。法律诊所教育下有其独特的法律职业伦理培养机理。美国学者波顿格尔认为,法律诊所教育中“职业责任问题是其核心内容。”[21]
(一)法律职业主体的可塑性与法律职业伦理的相对稳定性
法律职业伦理是否可教这一问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持肯定观点如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或者智慧,知识可教,故美德可教。”[22]而英国哲学家赖尔则认为美德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学习,其核心内容是态度的学习。
在这里我借鉴我国学者房文翠老师的观点,法学教育之于法律职业伦理意义方面,法学教育不应只传授知识和专门的技术,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悉尼·辛普森认为,仅仅向学生传授律师业的传统是不够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他含蓄地指出,现代学徒制度并不能教授良好的道德作风。“如果法律人就是一项职业的话,必须采取一些手段向学生灌输责任和义务的意识,这是一种职业的精髓。”[23]应当说:“重塑道德感的希望主要在于法学院。”[24]这是因为法律职业主体的法学院教育是其从事法律职业的必要准备,而法律职业伦理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承前自后的阶段,其发展状况,直接受到其以前人生阶段发展的影响,同时又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他们成年和老年时期的发展,影响到今后的成才过程。当法律职业主体还处在大学时期,也即当他们还是青年时期,这时候也是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其认知水平提高,自主意识增强,可塑性较强,良好的引导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职业伦理属于道德范畴,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特征,这将对法律职业主体在以后的职业生活中起重要作用。
(二)诊所法律教育之法律援助与道德情操培养
诊所法律教育的产生与法律援助关系密切,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促进诊所法学教育发展的原因之一是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贫民法律援助活动。[25]美国法学院学生进行公益服务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参加以课程为基础的诊所项目;另一种是参加独立项目。两者中,与教学相配套的法律援助诊所形式更为常见。[26]中国从美国引入诊所法律教育以后,也与法律援助结合在一起。我国高校法律援助起步早于诊所法律教育,但在引进诊所法律教育后,法律援助在诊所法律教育多元价值体系中又占据了枢纽地位。[27]
法律援助的对象是需要采用法律救济,但又无力支付诉讼费和法律服务费用的当事人,简言之就是困难群体。诊所教育下,法学院学生通过参与法律援助,在帮助困难群体上对其职业伦理培养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亚当斯密将同情作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他说:“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28]由此可以知,诊所法律教育下,法科学生对困难群体的援助所体现出的同情触及到了道德世界的最深处。
同时,他还论述道:“无论是心灵的还是肉体上的痛苦,都是比愉快更具有刺激性的感情。虽然我们对痛苦的同情远远不如受难者自然感受到的痛苦强烈,但是它同我们对快乐的同情相比,通常更为生动鲜明……后者更接近于天生的、原始的快乐之情。”[29]而法律诊所教育下,学生通过向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正是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实际介入案件,这种同情远比学习案例或者看卷宗等经院式学习强烈的多。这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法律职业的价值。同时为弱势群体办案和伸张正义,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正义感、为社会负责的责任感,从而塑造高尚情操。以此为基石而发展的道德情操将会是一种持久的,内化的,也即由此产生的法律职业伦理体验最为持久。
(三)知行合一,人心升华
法律职业伦理作为道德范畴,不应是虚幻的说辞,而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加以体现和证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有效的实践,法律人的品格和境界可以得到显著提升。“当然,某些法律职业人在其学习期间,也许终其一生都还不一定知道:法不仅是生活之需,而且也是一种精神;法律学术,不仅是一门手艺,而且也是一种陶冶价值;不能说这是对立的:严肃者,法术,轻快者,艺术;也有些法律学术,它们本身也是轻快的艺术,是法学经典作家所写的法律节日(庆典)之书,人们读这些书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陶冶身心。”[30]人本法律观告诉我们,人心至贵,法律必然关心人心。法律之道即生存之道,生存之道即人心之道。人不能没有心,要想有一颗正义之心、权利之心、强国之心、治国之心,就必须通过实践将所习得的法科知识、理念切实转化为法律行动、制度,没有这种实践化的环节支撑,想得再美再好法科教育都会最终失败。[31]实践是衡测人心的科学标尺,也是升华人心的有效器具。[32]
经院式法学院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处于岸上学习游泳的阶段。但若不到真实的案件中像律师那样操作和演练,是不可能真正领悟和掌握法律职业的真经。诊所式的课程是把真实案件中的法律、事实、人际、经济、政策、道德、传统等各种问题摆到学生的面前,这对于学生真正理解社会正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33]诊所法律教育则通过努力寻求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接受实践教育的机会,让学生能切身感受司法系统的实务工作及其所需要进行的改革,从而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服务社会的热情。[34]
四、诊所法律教育中职业伦理教育建议
因为道德具有抽象性和多元化的特征,道德教育无疑是比较难上的一课。加之中国法学院教育轻视职业伦理教育的传统,法律职业伦理问题日益突出。对此问题,不少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有学者提出要从加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培养,规范法律职业者的从业资格,提高从业门槛;提升法律职业者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加强社会法治文化的普及和渗透;强化对法律职业者的执业监督,建立违反职业伦理的矫正机制等方面来解决我国法律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35]这些策略无疑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具体到诊所法律教育中,要改善我国职业伦理缺失的问题,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能力教育与伦理教育并重
纵观中国的法学教育,一直以来以“经院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对法学院学生的培养,往往只重视“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即使在法律诊所教育引进以后,也往往只重视职业能力而漠视职业伦理。职业能力要求和伦理要求要做到两条腿走路,不偏废其一,就得改变目前这种局面。对于职业伦理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德育教育来代替,也不能仅仅采用独立的、集中的课堂教学法来完成。
要改善这种状况,就必须将能力教育与伦理教育并重,要从根本上重视伦理教育。落实到诊所教育,就是要将职业伦理教育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学教育院校应该开专门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并规定相应的学分和考察制度。
要在诊所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有意识的安排职业伦理方面的内容,要明确职业伦理在法律诊所教育中的权重,这样就可以将法律职业伦理融入各个不同的部门法中。同时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使学生亲身体会到了法律职业中不同角色的道德要求,有利于其道德认知的内化,即法律职业情感和态度的养成。将职业伦理以外在的形式注入法律诊所教育是诊所教育中职业伦理教育的第一步,而在我国,这也是重要的一步。
(二)有德之师的有心之教
道德行为学习不仅强调从直接经验中学习,从亲身体验中学习,也重视从观察模仿中学习,从情境摹拟中学习。父母、老师、位高者或公众人物等权威性群体也是对个体产生巨大影响的潜在榜样。一定程度上,儿童将父母和老师看作是“道德发挥约束力的社会化代理人”[36],他们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即把父母、老师的言行视为社会道德的标准,这种权威性成为他们遵守道德规范的力量源泉。在青年时期,虽然其自主性前所未有的增强,相应的这种模仿学习有所下降,但依然是道德发展的重要方式。同时,自我与社会角色认同上的矛盾极易把青年推入一个尴尬期,这时候的道德发展需要得到积极的引导。作为法学院职业伦理教育的引导者,法学院的老师对法律人的法律职业伦理影响不可谓不大。
发达国家法学院的教师都具有突出的社会地位,他们除了在理论方面有所建树外,一般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道德人品上更是堪称社会楷模。我国大部分的法学教师直接从学生中来,讲授纯粹的理论架构游刃有余,但因本身甚少涉足实践领域,缺乏实践经验,由他们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注重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实在是勉为其难。更有甚者,有老师在课堂传授一些明显违背法律职业伦理的知识。因此,法律诊所教育选择老师之时,必须是选择那些德才兼备的老师,具有一定的实际经验。另外,老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注重职业伦理的教育。诊所老师要充当“领路人”角色,通过言传身教的符合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将法律技巧、职业伦理等,潜移默化而非灌输到学生心里。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是全方位的、持续性的,教师本身即是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和目标,因此老师的选择不得不慎重,老师的引导不得不尽责。另外,诊所教师的师资应该多元化,适当的聘请有专长的教师临时授课,以及聘请法官、检察官等讲座或授课,其所授内容职业伦理部分应该占有相当的比重。
(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诊所法律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教育,其考评结果对教育的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法律伦理属于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思想内涵,在考核方式,评价指标上不能简单的用试卷测试,用分数来衡量。这就容易导致难以掌握学生的法律伦理的培养状况。而且,一个人的职业伦理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熏陶和修炼,这个考核是历时性的、连续性的,不依赖于特定时间点上的成绩,也不依赖于个案的成败得失,而是看重学生的进步和提高。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学生在这方面的收获多少、品质优劣也就比较难以判断。
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能对学生的职业伦理培养起导向作用,能有效促进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向有序、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在诊所法律教育职业伦理评估体系构建中要明确评估指标,制定科学的评估程序。职业伦理教育评估内容至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过程评估;二是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效果评估。
五、结语
法治社会的建立,不仅仅是法律体系的建立,更需要践行的法律人。而法律人的培养则依赖于法学院的法学教育。一个合格的法律人不应该仅仅具备法律知识和机能,更应该具有独特理性的法律职业伦理。
虽然我国注重道德建设,但是,法律职业伦理的缺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虽然,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不能保证每个法律人都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是,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无疑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培养一个合格的法律人才是法律的起点和目标。法律职业伦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都应该加以利用。诊所法律教育正是这种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说法律诊所教育在中国是法律职业伦理培养的一条救赎之道。
摘要:法律职业伦理是一个合格的法律人所应具备的特质,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应该成为法学教育的重要环节。诊所法律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法学教育模式,在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上有着其独特的机理,大力开展法律诊所教育既是加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有效路径也是一条救赎之道。教育可以塑造人,诊所教育有利于法律职业伦理的形成,而法律职业伦理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诊所法律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公益心,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诊所教育实践可以使人之心灵得到升华。法律诊所教育应坚持能力教育与伦理教育并重,建立德才兼备的诊所师资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诊所教育 篇10
【关键词】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 公安院校 法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21-03
近年来,我国公安院校逐步把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融入到公安法学教育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由于公安院校对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进一步对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寻找与公安院校法学教育的契合点,这对于完善公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公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及其特点
(一)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内涵
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即在法律课程教学中,仿效医学院学生在医疗诊所临床实习的做法,将学生置于“法律诊所”中,针对特定的法律案件,“诊断”其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从而促进学生对法律理论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执法操作能力。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的批判法学家为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熟练的法律操作技能的法学毕业生,对传统的法律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尝试,主张在法学院推行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在学校设立法律诊所,参与诊所式教学的学生在具有职业律师资格的教师指导下,对本地真实的案例办理诉讼。1968年美国的全美律师协会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成立了“职业责任法学教育委员会(CLEPR)”,开始实施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截至1990年,全美律师协会认可的法学院当中有超过80%设立了诊所式的法律教育课程。
二十一世纪以来,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逐步被引入到我国高等院校的法学院系。2000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大学的法学院率先引进诊所法律课程,并定名为“法律诊所”。200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1所院校发起成立“中国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专业委员会”。这个委员会设立的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和推广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交流和合作,推进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发展。目前,开设“法律诊所”的高等院校已超过150所,包含了国内著名大学的法学院系及一批公安院校,如北京人民警察学院、河南警察学院、陕西警官职业学院、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等公安院校。
(二)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特点
1.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效结合。诊所式教育提供了一种传统课堂教学不能提供的多维实践空间。在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和学生需要对法学基础理论和知识进行传授与学习,从而为法律实践奠定一定的知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法律诊所,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相对独立自主地完成现实案件处理,将所学的法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环节。法学理论教育与法学实践教育有效结合,大大提高了法学教育的实际效果。
2.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的有效结合。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不仅包含了日常的法学课堂教育,教师与学生通过现实案例的分析、讨论、模拟等强化学生对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包含了学生在法律诊所直接面对当事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全面处理各类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全程接触和处理现实法律案例,强化了学生法学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使传统的法学课堂教育得到延伸与拓展,与法学课外实践有效结合,强化和提高了学生的法学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
3.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结合。学生脱离了传统的课堂,在法律诊所中进行学习,接触的都是真实的现实案例材料、真实案件的当事人,不再局限于虚拟的或是假定的案例,这些真实的教学案例和素材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学生通过真实的案件处理,身临其境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对学生个人法律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无疑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结合,对培养高素质的法学人才具有促进作用。
4.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的有效结合。诊所式法律教育侧重于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注重把职业道德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件,作为法律工作者,要面对和处理学校里无法碰到的各种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突发、意外情况,在分析处理法律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法律实践技能并了解我国司法体系,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二、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在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中运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我国的法学界对于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给予了肯定,目前我国已有150多所高等院校法学院系成立了法律诊所,其中包括部分公安院校。
(一)在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中运用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1.社会管理法治化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在各个领域的法治化建设的步伐。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实现“社会管理法治化”,这说明我国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保障作用。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具有其特殊性,是执法队伍培养与建设的关键,公安队伍法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管理法治化进程。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在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中的运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是我国社会管理法治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2.公安院校职业化的教育目标。公安院校是我国公安人才培养输送单位,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职业化倾向。因此,公安院校的法学教育,不仅包含了专业教育,也包含了职业化教育。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公安院校法学教育的职业化教育目标更加突出。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根据公安职业化教育需要设立了诊所课程,强化了职业化教育,适合了公安院校职业化人才培养目标。
3.公安工作实践性的执法特点。执法工作是公安民警的主要工作,公安民警的执法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经验性,主要包括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工作。通过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公安院校学生可以亲身面对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对案件双方的当事人进行全面处理,在处理的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公安执法的水平和能力。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为公安院校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法律实践平台,为公安人才更好地在工作岗位上开展执法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在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1.国内外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基础。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源于国外,近年来传入我国,但发展迅速。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最先在美国兴起,得到了美国法学界的广泛认可,也被引入到我国高等院校法学院系的法学教育中,很多高等院校的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相对都比较成熟。国内外对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理论及实践研究逐渐深入和完善,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在国内,北京人民警察学院等公安院校也开展了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这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及推进,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在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中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2.公安院校丰富的法学教育资源。公安院校与政法部门关系密切,政法部门工作人员很多都具有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及技能,能有效处理各种法律问题。公安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提供必要的法律诊所教师资源及法律实践机会。公安院校在开展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过程中,无论是内设式法律诊所、外置式法律诊所,还是模拟法律诊所,都可以充分利用政法部门所提供的资源,这是公安院校相对于一般普通高等院校的优势和便利。
三、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在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中的运用
(一)从公安院校的角度看
1.选择高素质的诊所教师。法律诊所教师是开展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关键。公安院校在法学教育中运用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就必须选拔一批具有较高法律理论素养与丰富法律实践经验和改革创新意识的法律诊所教师。公安院校一般自身就蕴含着这样的教师资源,在积极利用政法部门及社会法律资源的基础上,完全可以组建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法律诊所教师队伍,对学生的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高素质的法律诊所教师,对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在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中切实有效的运用具有促进作用。
2.开设合理的诊所式课程。学校是教育的组织者,是教育主体之一。课程设置也是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在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中的运用,首先从学校层面来看,要认可和支持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开展,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内设式法律诊所、外置式法律诊所或是模拟法律诊所,开设合理的诊所式课程。公安院校诊所式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公安院校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体现人才培养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需要,开设与公安业务紧密相联的诊所课程。
3.建立有效的诊所课程评估机制。在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中开展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高素质的诊所教师和合理的诊所式课程是基础,除此之外,还要建立有效的诊所课程评估机制。法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传统的教学评估机制主要以学生的卷面考试分数为参考依据,这种教学评估机制对于侧重实践性的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不能起到应有的评价效果。在诊所式法律教学中分数已经不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评价标准,教学结果的评价更侧重于学生在办理案件中的综合表现。诊所式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贯穿于教学活动当中,需要突破传统教学评估机制的桎梏,更加注重学生实际法律应用能力、法律职业道德意识等,建立合理有效的诊所课程评估机制,对公安院校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准确的反馈。
(二)从公安院校教师的角度看
1.积极树立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意识。公安院校教师是推动和践行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主要力量。作为公安院校教师,要积极树立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意识。同时,只有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拓宽视野,才能不断激发教师个人的学习动力,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情怀。
2.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指导。在公安院校的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很好的体现,在现实法律案例的教学讨论互动以及学生处理现实法律案件中,都离不开诊所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作为教师,在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过程中,应该将法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法律职业实践技能锻炼有效结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促进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为公安部门培养和输送复合型、应用性法律人才,提高公安队伍综合素质。
(三)从公安院校学生的角度看
1.加强法律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才能使诊所式法律教学得以有效开展。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开展实践技能训练,进而提高学生法律实践能力。公安院校应根据招录方式和学制的不同,设置合理的理论学习课时,保证学生对于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从实际情况来看,开设有诊所课程的高等院校法律院系,大多也是针对大三以上的学生。只有经过前面的法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具备了相对扎实的法律专业基础,才能更好地开展案件处理等实践性强的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
2.加强现实案件处理的锻炼。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课堂主要围绕现实案件或者学生承办的案件,采取提问、讨论、模拟、反馈等方式,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强化学生对事实和法律的认识和判断。课堂之外,学生在法律诊所老师的指导下,逐级完成现实法律案件的处理任务,对案件处理的全过程负责,在学生感受到责任、压力的同时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法律知识巩固及法律实践经验的提高。公安院校学生应该多参与现实法律案件的处理,不断提高法律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王恒.论我国“法律诊所”法学教育模式的目标定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10)
[2]杨欣欣.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学方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3]林晶.“诊所式”教育在我国法律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经济师,2011(8)
【课题项目】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1JGB197)
【作者简介】曾 伟(1975-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治安系副主任,副教授。
诊所教育 篇11
一、诊所式法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新的法学教育方法。诊所式法律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创新型法律人才为目的,借用医学上的诊所概念和方法而实行一种开放性的法律教育方法,强调从实践中学习,最为理想的就是学生在诊所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处理真实的案件,而从办案中学到大量的重要的其无法从课堂案例分析中学到的重要技巧和法律思维。法学院的学生在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法律诊所”中,在法律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代理真实的案件,为处于困境中的委托人提供法律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让学生从法律实践和经验中学习法律执业技能。
显然,中国传统的法律教育方式与美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方式正呈现出逐渐融合、吸收的态势,我国一些大学的法学院在传统法律教育的基础上开设了法律诊所课程,作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律诊所依托人大的“大学生志愿法律援助中心”和“人大刑事法律科学中心”重点突出刑事法律;清华大学的法律诊所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重点,武汉大学以行政诉讼法为授课重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法律诊所则更突出反家庭暴力和环境保护的内容。自2000年开始,福特基金会一直致力于诊所式法律教育项目在中国高校法学院、系的宣传和推动工作,2002年7月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在珠海成立,至2006年4月,全国已有45所高校的法学院或法律系开设法律诊所课程。笔者认为,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发展必将对完善我国法学教育体制的改革、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法学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引入诊所式法律教育,实现与我国传统法律教育有机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合格法律人才,无疑有着重大意义,同时诊所式法律教育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行动中学习”也为我国法律教育的改革注入了新活力,带来了新的思考。
二、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功能
1. 法律角色的体验
诊所式法学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全真的体验环境,实际的法律问题就摆在学生面前,学生有机会扮演各种可提供实务经验的法律角色。在这样的实务背景下,事实充满变数、当事人的意愿模糊不清、法律适用具有争执性甚至遭遇司法失范现象等,这些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而不是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要求他亲自思考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不仅要关心案件的成败,也要关心当事人的感受及其他所有关联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真切体认法律角色的行为特点、执业环境等,这将为其日后的执业搭建一个顺利过渡的平台。
2. 综合技巧的提升
诊所式法律教育中,指导教师采用多角度、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教学方法来丰富教学内容。课堂内的教学主要采用角色模拟、互动式、提问式和讨论式等方法;课堂外则一般把学生置于“律师”的角色,让学生学会“像律师那样思考”,办理真实的案件。这就超越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教师将指导学生如何了解“法的空间”中各行为之间的互动以及不同法律职业(尤其是律师职业)的行业特点、行业技巧,向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正式接触调查取证、谈判调解等程序操作,熟悉司法实务,掌握与当事人和法官的沟通技巧,并感受到以知识服务社会的成就感,从而提升综合素质。
3. 职业道德的培养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趋利性、多元化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意志薄弱者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很容易失去自我,因而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强化非常必要。学校有责任使学生们在学习期间就逐渐培养起职业尊崇感及道德感,认真考虑今后可能遇见的道德挑战并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法律诊所教育通过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使学生了解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增强其实现社会正义的崇高使命感。实践过程中当学生遭遇权大于法、司法腐败或不正当引诱等社会失范现象时,教师即及时加以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建筑抵御诱惑的心理防线,避免学生接触复杂社会后迷失自己。
三、传统法律教育与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结合
1.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教师学生共同探索
在传统法律教育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大多数时间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现实生活中的情况远比案例复杂得多,学生仅凭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诊所式法律教育中,学生作为当事人的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要完成接待当事人、分析案情、调查取证、查阅资料、参与庭审等一系列活动,在诉讼的各个环节,还可能遇到各种难题和挑战,这在课本上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需要师生共同探索,通过教师对一般办案技巧的讲授和学生对具体案件的办理的结合,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完成了代理,增长了知识,另一方面教师从中汲取相当的教学经验,实现了教学相长。
2. 从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课内外并重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地点大大超出了课堂,扩展到了法庭、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甚至包括看守所、取证场所等等,这些地点都可以成为生动的教学“课堂”。在这种教育形式下,学生被置于真实的环境中,需要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并将其付诸于司法实践,要想达到这个要求,课堂上有限时间内所学的知识很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寻找自己在隔离开的部门法教学当中没学到的东西,或者相互讨论、向老师请教一些在课堂上讲述过而又不知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的知识,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这种途径学习到的知识远比消极接受灌输得到的知识牢固得多。
3. 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
法律教育的真谛应当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合格的法律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的。但是传统法律教育使得法学学生不可缺失的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办案能力等得不到足够的锻炼,这是我国当前法律教育的一个遗憾。吸收诊所式法律教育的优势则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法学教育的不足,学生在承办真实的案件过程中,要接触社会现实,完成从收案到结案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这些参加实务的经历无疑会大大增强他的法律工作能力,在磨炼和体验中逐渐成长,完成角色转换,在步出校门后能迅速适应职业要求,减少学习成本。
总之,引入诊所式法律教育无疑是契合法律教育改革的理念的,对于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大有裨益。
摘要:中国传统的法律教育一直注重向学生传授法学基本原理和系统的法律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培养。而诊所式法律教育以其独到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超越了传统教育的课堂局限性,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克服了传统法学教育的弊端,必将对我国法学教育改革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法律教育,诊所式法律教育,结合
参考文献
[1]甄贞.诊所式法律教育在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陈中泽.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特点与借鉴[J].交通高校研究,2002(2).
[3]潘志学,石贤平.高职政法类专业引进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4]肖永平.法律的教与学之革命[J].法学评论,2003(3).
【诊所教育】推荐阅读:
诊所法律教育模式06-24
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研究论文12-21
“街道法律诊所教育”的本土化模式10-06
个人诊所07-13
诊所教学08-06
口腔医疗诊所06-10
诊所式教学09-30
模拟法律诊所10-03
口腔诊所12-10
诊所搬迁申请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