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所制度

2024-10-09

中医诊所制度(共8篇)

中医诊所制度 篇1

中医门诊工作制度

一、中医以继承、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为宗旨,积极搞好门诊工作。

二、中医诊断、治疗以中医方法为主,必要时可请西医协助。

三、认真书写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病历(包括门诊病历)。病历记载要完整、准确、整洁,要签全名。

四、积极弘扬中医的特长,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进行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五、外带处方,不能转抄,只能供参考。医师未见患者,一概不得开处方和抄方。

六、对于特殊的煎药方法及服药时间,医师要向患者交代清楚,并在处方上注明。

七、在弘扬中医特长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和应用西医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病的新路子。

医务人员医德规范

一、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

二、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

三、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正庄重,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

关心和体贴病人。

四、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

五、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

六、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

七、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医师职责

1.对病员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做好登记工作。

2.对诊断、治疗有困难以及疑难病例,提出转科或转院意见。

3.对接诊患者全面负责,在下班以前,做好交班工作。对需要特殊观察的重症病员,用口头方式向值班医师交班。

4.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亲自操作或指导护士进行各种重要的检查和治疗,严防差错事故。

5.认真实习、运用国内外先进医学科学技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参加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6.随时了解病员的思想、生活情况,征求病员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意见,做好病员的思想工作。

7.在门诊、急诊室工作时,应按门诊、急诊室工作制度进行工作。

消毒隔离制度

1.医务人员着装整洁,在进行无菌操作时戴口罩、帽子等,严格无菌操作规程。

2.各科室要定期消毒,必要时随时消毒。每月大扫除一次,定期空气消毒,并有记录。

3.无菌器械、用料、容器定期灭菌,消毒液定期更换,各种医疗用具使用后均须初步消毒送供应室。用过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均应初步消毒、回收毁形或无害化处理。

4.无菌物品与一般用物、用过物品与未用过物品应分开放置。各种无菌包有明显标记、注明有效期,责任者,定位存放于无菌物品专柜内。

5.病人被服每周更换一次,送至指定地点进行洗涤、消毒。出院、死亡病人的一切用品按规定进行终末消毒。

6.疑有传染病者,按常规进行隔离,病人的排泄物和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不得带离病房或转借他人使用。

7.换药用物定期更换和灭菌。严重感染伤口或非特异性感染伤口使用过的器械须立即消毒处理。

药房工作人员职责

1.指导和参加药品的调配、制剂工作,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

2.按分工负责药品的预算、清领、分发、保管、采购、报销、回收、登记、统计工作。

3.检查毒、麻、限剧、贵重药品和其他药品使用、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处理,并向上级报告。

医疗事故预防及管理工作制度

1.各级医护人员要加强医德修养和责任感,热爱本职工作,改善服务态度,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特别是查对制度。

2、门诊工作坚持首诊负责制,必须妥善处理危重、急诊、复合伤及疑难病员,及时转运超出收治范围患者。

3、积极组织医护人员学习业务知识,练好基本功;加强药品管理,抢救药品应放在固定位置,便于应用。

4、发生医疗事故以后,应立即报告负责人,并会同有关人员马上查清经过、保存有关的物证、病案。当事人将事故发生的经过如实形成书面材料。负责人必须立即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白咲舞电影网

中医诊所制度 篇2

1 《侵权责任法》对医疗损害责任新规定

1.1 体现了在医疗民事法律关系中主体地位平等的特征。

《侵权责任法》用专章11条(第七章“医疗损害责任”第54-64条)规定了医疗损害责任。本章对医疗损害责任的一些重要内容作了规定,包括医疗损害责任的界定与归责原则、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医务人员的过错界定、医疗机构的过错推定、药品和血液等造成患者损害的责任、医疗机构免责事由、病历资料的查阅复制、患者的隐私保护、制止过度检查以及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保护等。这一章总的指导思想,体现了既要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保护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凸显了医患利益关系的合理平衡,体现了在医疗民事法律关系中医患主体地位平等的特征。在当前医患纠纷案件逐年上升,医患关系面临诸多冲突,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现状之下,这些规定不仅有利于公平合理地解决医患纠纷,及时化解医患矛盾,也有利于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1.2 统一了医疗损害责任的概念和界定。

《侵权责任法》以“医疗损害责任”作为本章的名称,说明立法机关采用医疗损害责任这一概念作为医疗侵权行为的统称[1]。《侵权责任法》第54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根据本条规定,医疗损害责任的概念,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因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或者其他损害,医疗机构应当承担的以损害赔偿为主要方式的侵权责任[2]。近年来,医疗纠纷逐年上升,社会广泛关注。但在医疗纠纷案件实际处理过程中存在着法律适用“二元化”的现象,成为解决医疗纠纷中的突出问题。2002年国务院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2条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条例》的这一规定比国务院1987年《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规定的医疗事故范围,已有明显扩大。但是,在医疗活动中仍有可能存在“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以外的其他原因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情况。同时《条例》第49条第2款规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规定:“条例施行后发生的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诉到法院的,参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这样,关于医疗纠纷的责任范围,实践中就出现医疗事故和非医疗事故的二元现象,医疗纠纷案件处理中法律适用也出现了二元现象。各方普遍认为,“二元化”损害了我国法制的严肃性和统一性,影响了司法公正,加剧了医患矛盾,亟需通过立法加以解决。《侵权责任法》增加了“医疗损害责任”一章,调整范围涵盖了医疗事故和非医疗事故。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的,统一适用本法的规定,从而有利于消除“二元化”现象[2]。

1.3 明确了医疗损害侵权的归责原则。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是侵权行为法的统帅和灵魂,是侵权行为法理论的核心[3]。关于医疗侵权的归责原则,美国、德国、日本这些法治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基本上都倾向于将医疗事故民事责任的性质认定为侵权责任,其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4]。但在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活动中,举证责任的分担是依据2002年4月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第1款第8项的规定,即“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换句话说,因医疗侵权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实行的是因果关系推定和过错推定。这一“举证责任倒置”的过错推定归责原则遭致了许多非议。在我国的侵权责任法中,医疗损害责任应采何种归责原则?《侵权责任法》第54条明确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该条规定表明,在确定医疗机构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上,与《侵权责任法》中“产品责任”的第41条、“环境污染责任”的第65条,采用了不同的归责原则,体现的是过错责任原则。在举证责任上,就应体现“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分担原则。《侵权责任法》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处理医疗侵权纠纷,既可以依法追究有关侵权者的责任,保护患方的合法权益,又可以维护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1.4 规定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及医务人员的说明告知义务。

《侵权责任法》第55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医务人员未尽到前款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条规定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医务人员的说明告知义务,保障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该条规定明确了以下几点:(1)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的全过程都应尽说明告知义务;(2)在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和特殊治疗时,需要征得患者或其近亲属的书面同意;(3)如虽未尽说明义务或未取得书面同意,但并未造成患者损害的,不承担赔偿责任;(4)在已造成患者损害的情况下,虽已尽说明告知义务并征得书面同意,但并不一定可以免除责任;(5)在有证据证明医务人员有过错的情形下,书面同意中预先免责条款也属无效。在《侵权责任法》之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均涉及知情同意权的规定。上述法律、法规对知情同意权的规定不尽相同,也存在冲突。应当说,《侵权责任法》作为新法实际上吸收了上述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关内容。

1.5 规定了在诊疗活动中如何界定医务人员的过错。

《侵权责任法》第57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体现了一个重要概念,即注意义务。在现代侵权责任法上,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注意义务是侵权责任的核心要素。理解过失的关键在于对注意义务的界定。注意义务包含结果预见义务和结果回避义务,即行为人对其行为将产生的损害后果有预见的义务以及有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这种后果的义务[5]。依照本条规定,医务人员的注意义务就是应当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尽到诊疗义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诊疗行为符合卫生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诊疗规范的有关要求。然而,医疗行为具有专业性、未知性、特异性等特点,医务人员即使完全遵守了具体的操作规程,仍然有可能作出事后被证明是错误的诊断或治疗。所以,不能仅凭事后被证明错误这一点来认定医务人员存在诊疗过错。关键要看在通常情况下其他的医务人员一般是否会犯这种错误。因此,本条规定的诊疗义务可以理解为一般情况下医务人员可以尽到的,通过谨慎的作为或者不作为避免患者受到损害的义务[2]。

1.6 明确了过错推定责任的特殊情形。

过错推定,是指为了保护相对人或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法律规定行为人只有在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情况下,行为人才可以不承担责任。过错推定责任是过错责任的一种特殊形态[6]。《侵权责任法》第58条明确规定了可以适用过错推定的情形:(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违反这些规定就可以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因此,在医疗侵权诉讼中,只要能够证明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有关诊疗规范,就可直接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2)伪造、篡改或者销毁以及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在医疗侵权案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经常采取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以及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的方式,以阻止患方获取证据,掩饰逃避自身责任。这些做法不仅损害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形象,加剧医患关系的对立,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损害了法律程序的正当性和权威性。

1.7 规定了医疗机构使用缺陷产品应承担连带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59条规定:“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者输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损害的,患者可以向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请求赔偿,也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患者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的,医疗机构赔偿后,有权向负有责任的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追偿”。结合《侵权责任法》第二章有关责任构成和责任方式的规定,本条规定表明,医疗机构在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有缺陷,以及血液不合格的情况下,与生产者和血液提供机构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1.8 加强了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保护。

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是《侵权责任法》的立法目的之一。《侵权责任法》加强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保护。具体表现在,第一、明确规定了医疗机构免责的法定条件。《侵权责任法》第60条规定,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1)患者或者其近亲属不配合医疗机构进行符合诊疗规范的诊疗;(2)医务人员在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下已经尽到合理诊疗义务;(3)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诊疗。上述情形中,即使存在患者受损害的后果,医疗机构也可免责。这些规定有利于发挥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体现了对医务人员和医学科学的尊重。第二、强化了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权利的保护。《侵权责任法》第64条进一步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干扰医疗秩序,妨害医务人员工作、生活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1.9 明确了医疗机构在紧急情况下的医疗处置权。

《侵权责任法》第56条规定:“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法律赋予了医疗机构履行必要程序后的单方行医权,也排除了医疗机构未经患方签字而拒绝抢救的理由,医疗机构有不得拒绝抢救的义务。医疗机构在紧急情况下的医疗处置权规定与《执业医师法》第24条规定的内容是相一致的。

1.10 规定了医疗机构其他应尽的义务。

一是,妥善保管病历等资料的义务。《侵权责任法》第61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规定填写并妥善保管住院志、医嘱单、检验报告、手术及麻醉记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医疗费用等病历资料。患者要求查阅、复制前款规定的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提供。”二是,隐私保密义务和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法》第62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隐私保密。泄露患者隐私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三是,不得实施违规检查的义务。《侵权责任法》第63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违反诊疗规范实施不必要的检查”。

综上所述,《侵权责任法》中关于医疗损害责任的有关规定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依法行医、依法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依法解决医患纷争、促进医学科学进步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对于建立和完善我国医疗侵权法律制度将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毋容讳言,《侵权责任法》尚有一些“漏洞”,需要弥补或完善。

2 《侵权责任法》关于医疗损害责任规定存在的漏洞

2.1 《侵权责任法》第57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何谓“当时的医疗水平” 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难以认定的问题。由于医疗水平受医务人员专业水平、医疗设施、医疗场地以及医疗行为本身的专业性、变化性、时代性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很难作出一个医患双方都能接受的认定,如何将其认定更加科学化、准确化、规范化并没有更明确的规定,此条在实务中可能会产生争议。

2.2 《侵权责任法》第55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医务人员未尽到前款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条规定可以理解为:若医务人员尽了告知的义务,并取得了患方的同意,对患方选择的方案造成的损害就不承担责任。对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一条款表面上实现了患方的知情权,实际上可能会加重患方的义务。其原因有三:第一、医方是专业人员、是医疗方案的制定者,对于医疗方案存在的利弊比患方清楚;第二、医方在说明医疗方案利弊的信息时,可能会进行诱导,引导患方选择医方制定的方案,从而使患方的选择权形同虚设;第三、因为医生不是自主决定选择方案,而是以取得患方的同意为前提。所以,医方把治病救人的职责,变相地转移给了患方。《侵权责任法》第56条规定:“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这条规定似乎可以弥补前条规定的不足,即医方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然而,此条用了一个“可以”,也就是说医方也可以不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且造成危害后果的,医方不承担责任。这样的规定是对医方“不作为”行为的默认。我们认为,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或配合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主治医生的批准,就“必须”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否则医方将承担相应责任。

2.3 《侵权责任法》中没有专门规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也许立法者以为这仅是个程序问题,但实质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个重要的事实认定问题,也是医疗纠纷处理中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是医疗纠纷案件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侵权责任法》对此应当作出明确的规定。普遍认为,现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医学会鉴定和法医学鉴定“双轨制”鉴定模式,造成了司法适用的混乱。2005年9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给卫生部复函《关于法医类鉴定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关系问题的意见》规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二条规定,国家对从事法医类鉴定的鉴定人和鉴定结构实行等级管理制度,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组织方式与一般法医类鉴定有很大区别,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内容也不都属于法医类鉴定,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涉及的有关问题,如尸检、伤残等级鉴定等,属于法医类鉴定范围。对此类鉴定事项,在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由已列入鉴定人名册的法医参加鉴定为宜。”此解释说明了医学会鉴定和法医学鉴定两者是有明确分工的。《侵权责任法》应当明确规定医疗过错和因果关系鉴定只能由医学会组织,司法鉴定不能参与;同时也可授权法院独立组织医学专家进行鉴定。2008年12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侵权行为法》(草案)中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问题是有明确规定的,即“患者有权要求进行医疗事故鉴定。不构成医疗事故,但医务人员对损害的发生有过失的,医院也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医疗事故鉴定可以由医学会组织进行,也可以由法院组织医学专家进行。[7]”草案的这一规定是可行的。当然,也可以通过制定《侵权行为法》的“实施细则”或“配套文件”形式具体规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问题。

《侵权责任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卫生立法和司法又大大前进了一步,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它必将为最终形成医患关系的良性循环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实施《侵权责任法》,避免与妥善处理医疗纠纷,立法机关应当以修正案形式或者最高审判机关以司法解释形式对于《侵权责任法》中的不足之处或者不明确之处做出相应的修正和解释,以保障《侵权责任法》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及时修改和完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督促医疗机构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制订医疗规范;要指导医疗机构加强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医疗机构应当认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侵权责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增强对医疗纠纷的认识,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维权意识;重视病历资料的书写与管理;切实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等各项权益;遵守医务人员应尽的各项义务,恪守医疗规范和常规;加强与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医疗工作制度建设,构建诚信与平安医疗机构。

参考文献

[1]陈现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释义与案例解析[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2]王胜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1:270.

[3]杨立新著.医疗侵权法律与适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5:47.

[4]唐德华主编.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理解与适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44.

[5]龚赛红著.医疗损害赔偿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9:164.

[6]魏振瀛主编.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681页.

中医诊所制度 篇3

一、中医医院人事制度改革面对的现状和不利因素

1、各级中医医院集急救、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为一体,从人员情况来看,首先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上级医院调入人员;二是改建创办时原有单位职工;三是从下级单位选调选聘;四是各类院校毕业生。其次,高、中、初级专业人员比例很不协调,中、高级业务骨干明显不足。第三,医院床位编制不均,床位与医生比失调,床位与护士比失调情况更为严重,总体医护人员达不到配比要求,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2、专业人才结构比例差异很大,中医药业务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中医临床、中西结合、中医骨伤、中医针灸推拿、中医妇产、中药学等人才在各级中医医院都存在配比少的情况,特别是高、中级人才骨干配比更少。中医药人才的缺失的原因来自很多方面,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扶持,否则中医药将会受到“西化”和排斥,中医药国粹的光环将会黯然失色。

3、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许多人安于现状,对单位的依赖思想严重,习惯于“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环境,分工不明,人浮于事,效率不高,医院的发展缺乏应有的动力和活力。

4、编制、设岗及职称情况。作为中医医院,从现在发展的趋势来看,如果在业务用房及专业人员充沛的条件下,将会获取充分的发展空间;在设岗方面,各级人事部门根据相关文件,确定高级岗位及中级岗位,但普遍存在岗位不足的问题;在职称方面,由于早期使用编制和设岗名额,在职在编职工大部分都已解决职称晋升问题,近年来,很多地方停办编制,新招聘院校毕业生不能解决编制问题,单位内聘又不能保证受到各级专业学术部门认可,对他们今后中级职称甚至高级职称的晋升产生很大影响,而且这一问题随着各单位招聘人员越聚越多,也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差,流动性大,对中医业务发展影响深远,人事工作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

5、作为国家中医医院,在经济性质上,属事业财政差额补助单位。在宏观政策上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都给予很大的支持和倾斜,但在经费方面,由于财力不足,中医医院需通过自己创收来解决可观的业务开支,没有经济上强有力的支持,人事制度改革和运作受到很大制约。

6、我们还注意到影响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还有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有些单位以夸大诊疗范围和质量,降低和分解收费项目,发放提取和回扣等方式竞争医疗市场,使公立医院不能真正处于公平竞争的环境之中;同时,一些社会因素的干扰,也给医院的人事制度的改革增加了压力和难度。但是,医院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开展切合实际的人事制度的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推陈出新,兴利除弊,推动发展。

二、中医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对策分析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站在全局立场、高瞻远瞩,拟订出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指导性的人事制度改革配套政策,来弥补不足;另一方面在局部地区,根据总体改革指导意见,拟订出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便于操作和执行的实施方案。在推行新的人事制度改革时建议侧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床位编制问题。近几年,随着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业务的开展,门诊、住院病员激增,很多医院开放床位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原有的床位编制使用限制,为了应对繁重的业务局面,各单位都在根据具体情况不同程度地扩大建设,改善条件,加设病床,扩充所需人才。新的发展形势已经提示我们原有的规模需要提升,需要加强。

2、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相对西医来讲,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耗时更长,难度更大;创办一所优秀的中医医院必须有一支理论技术过硬的专业队伍来支撑,中医药的发展必须走“以人为本、传承与创新并举”的道路,加大投入,加强培养,调整结构,不拘一格招贤纳才,选贤任能,让优秀的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让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人才辈出,后继有人。

3、职称晋升问题。如果一个单位职工职称晋升受到限制,就会连带出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不能晋升,待遇不能兑现,人才队伍不稳定;不能晋升,人才梯队建设受到制约,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不能得到充实,业务质量、业务发展及业务收入受到影响。因此,在深化医院人事制度改革之时,应充分考虑到职称晋升问题,为医院发展存留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这也是符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精神。

4、分配制度改革问题。分配制度改革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解决分配问题?总体应考虑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因岗定酬,一岗一酬;二是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医疗服务质量,把成本核算与工作质量考评紧密结合起来;三是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体现效益优先,多劳多得的原则。

5、全员聘任制问题。近年来,很多地方在尝试推行全员聘任制,这一做法打破了固有的人事管理模式,实现了计划用人向聘约管理的转变,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也符合地方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灵活性和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为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在遵循有关法规政策的前提下,重点考虑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设立领导小组。制定《办法》推行全员聘任制是一项事关医院发展与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举措,涉及到医院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此可以由院长主持成立“实施全员聘任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指导、督查、协调全员聘任制的推行,巩固和完善以岗位责任制为主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增强职工的改革意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根据操作需要,自上而下,由下而上,反复酝酿、修订《全员聘任制实施办法》,确立实施全员聘任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体现民主性、科学性、实用性。

二是因事设岗,宏观调控。在岗位设置上,根据现有业务人员和行政后勤人员情况,结合实际而定。原则上行政业务科室设主任和护士长各1名,由全员聘任制领导小组筛选候选人,通过考评及竞职答辩等相关程序后,报请院长签聘,然后由科室负责人对本科室岗位设置及人员聘用提出具体方案,报经领导小组批准后付诸实施。对于专业人才的任用,打破身份、职称、职务界限,从业务发展的大局出发,不论是院内的或社会人才,不拘一格,任人唯贤,人岗相宜;对于职称在副高以上的业务专家或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医学人才,简化程序,打破常规,由院长高薪直聘;在岗位设置与人员聘用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向关键岗位倾斜,向人才倾斜,紧紧把握工作的重心,形成重视人才、重用人才的制度与氛围,强化用人机制。

三是明确职责任务,改革分配制度。参照《医院工作制度职责》,对各级各类人员职责进行修订,制度、职责印制上墙,公布于众,增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职工的责任感,接受群众的监督;在分配制度的改革上,破除以往“平均主义”、“大锅饭”的陋习,实行成本核算制度,业务工作任务与经济任务相结合,总额包干,岗酬一致,兼顾发展,工资奖金全额浮动,遵循公开、公正、合理的原则,院科两级核算、两级分配。

四是签订《聘任书》,加强聘后管理。为便于管理和监督,医院组织拟订以单位和个人责、权、利为主要内容的《聘任书》。《聘任书》以医改精神及《全员聘任制实施办法》为指导,经反复酝酿后确定,体现民主性、实用性、操作性、约束性,《聘任书》的签订每年1次,院科两级聘任,双向选择;边实践边完善《聘任书》的内容,每年都在《聘任书》签订前对上年度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和改进,使签约双方逐步建立起融洽的业务关系。通过职工大会、中层干部例会、个别座谈、行政大查房等多种形式,倾听职工的意见和呼声,让职工享受主人翁的待遇,感受到医院大家庭的温暖;定期对应聘人员履约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工作每年1~2次,根据应聘的职岗而定考核范围,结合德、能、勤、绩等工作表现评定考核成绩,对工作成绩突出者由院方或申请上级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奖励,对考核成绩较差或有违规违纪行为者当年不评先评优,不予调资,并给予待岗、低聘或解聘处理。

(作者:阜南县中医院办公室主任,政工师)

责编:周蕾

XXX中医诊所传染病管理制度 篇4

一、执行职务的诊所负责人、店长为疫情管理人员并兼任传染病责任报告人。

二、门诊医生诊治病人,必须登记门诊日志,要求登记项目准确、完整、字体清楚。

三、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要认真、详细地做好登记,按照传染病管理相关规定进行报告。

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以及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肺炎、肺炭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时,2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疫情网络直报,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发现乙类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和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通过疫情网络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责任报告人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应准确、完整、字体清楚,应尽力询问病人的详细现住地址,得到病人的准确可靠地址,具体到乡镇、街名和门牌号。

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妥善保管,并不得外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责任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

四、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应当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并应当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防止疫情扩散;必要时,跟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有密切接触者还应当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五、疫情管理人员要按规定作好疫情的收集报告工作,定期进行传染病漏报自查,做好门诊日志、疫情旬报、传染病花名册、自查统计、奖惩情况等资料并存档。

六、疫情管理人(责任报告人)不履行职责,违反以上规定,按《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所列的传染病分甲类、乙类和丙类三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八、传染病管理制度是依据《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确保传染性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加强传染病的科学管理制定的专业性部门规章制度。

个人诊所制度 篇5

1.严格按照有关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技术操作规范开展执业活动。

2.遵守职业道德和规章制度,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

3.医师实施医疗、预防、保健措施,签署有关医学证明文件,须亲自诊查、调查,并按照规定及时填写医学文书。4.使用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药品、消毒药械和医疗器械。

5.努力钻研业务,不断学习医学新理论、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6.执业助理医师要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按照执业类别执业。

注射室工作制度

1.护理工作由依法取得相应资质并经注册的护士开展。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各种注射按注射卡或医嘱执行按用药要求,对有过敏反应的药物,注射前必须作过敏试验。一般外事药物注射须持医疗机构注射证明。

3.应严格按规定做好注射前的药敏试验,并重新确定外事药物的过敏试验结果,减少医疗风险。注射中及注射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情况,一旦发生过敏或其他注射反应和意外,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并报告医生。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时衣帽整齐,带口罩使用注射器做到一个一针一管,一次性注射器用过后进行初步消毒、毁型,统一回收。无菌物品定期更换。

5.备齐抢救药械,并置于固定位置,专人管理,定量储存,定期检查,用后及时补充更换。

6.每天做好室内清洁卫生,按时进行紫外线消毒 并有记录,定期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进行细菌 监测。

护士工作制度

1.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三查七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

2.协助医师做好诊疗接待工作,认真执行医嘱,做好护理工作记录。

3.经常观察候诊患者和输液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置。

4.认真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做好消毒工作记录,防止交叉感染。

5.认真学习护理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个体诊所管理规章制度

为保障医疗安全,改善医患关系,强化行业自律,确保医疗行为安全、有效、经济。本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如下:

一、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技术规范,依法执行;主动接受卫生部门的监督检查。

二、不开展超出登记和诊疗科目范围的诊疗活动。

三、不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人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四、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等要求印刷、书写、使用、保管处方、门诊日志等医学文学。

五、按照《传染病防治法》、《消费管理办法》等规定做好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疫情报告,实施医院消毒管理工作。

六、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签定医疗废物处置合同,并按照相关规定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

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制度

1.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处理医疗废物。2.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安排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废物的收集、贮存和处置工作。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贮存和处置工作的人员需配备必要的职业防护设施。

3.配置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包装物和容器,对本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建立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场所和容器,并定期进行消毒。

4.医疗废物实行集中处置。未实现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医疗废物采取消毒、毁形、焚烧、填埋等措施。

5.建立医疗废物登记制度,登记内容包括医疗废物来源、种类、重量或数量、交接或处置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内容。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6.严禁转让、买卖、丢弃医疗废物,严禁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防止医疗废物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1.诊所负责人为责任疫情报告人。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向县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诊所人员要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熟练掌握传染病诊断、报告、隔离消毒及疫情处理和程序,切实增强传染病疫情报告意识,发现传染病例要认真做好传染病登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在规定时限内向县卫生行政部门报告。3.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否则将依法追究责任。4.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必须在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消毒隔离制度

1.医务人员工作时需穿白色工作服,注射、换药时应戴工作帽和口罩。

2.加强无菌观念,坚持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各种注射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需毁形、消毒、统一处理。

3.诊断室、治疗室等每天用0.2%过氧乙酸喷或揩擦,如被传染病人污染,则应立即用0.5%过氧乙酸消毒。

4.体温表应1%过氧乙酸溶液或含1000ml/L有效氧消毒剂浸泡5分钟,再放入另一1%过氧乙酸溶液或含1000ml/L有效氧消毒剂浸泡30分钟,然后用冷开水冲洗或75%酒精擦洗,再用灭菌纱布揩干后备用。

5.压舌板用后浸入0.5%过氧乙酸泡30分钟后清洗烤干,纸包后高压消毒。

6.消毒镊子要专用,用2%中性戊二醛浸泡。盛器要加盖,盛期每周煮沸或高压消后更新消毒液。并有严格记录。7.敷料、棉签、油膏纱布均用高压消毒。

处置室工作制度

1.凡各种注射应按处方或医嘱执行。对过敏的药物必须按规定做好注射前的过敏试验。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患者热情、体贴。

3.密切观察注射后的情况,发生注射反应或意外,应及时进行处置,并报告医师。

4.严重执行无菌操作规定,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器械要定期消毒和更换。保证消毒液的有效浓度。注射应做到每人一针一管。

5.准备抢救药品器械,放于固定位置,定期检查,及时补充更换。

6.室内每天要消毒,定期采样培养。7.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8.换药时除固定敷料外(绷带等),一切换药物品均需保持无菌,并注明灭菌日期,超过1周者重新灭菌,无菌溶液超过3日要重新消毒。

9.器械浸泡液每周更换2次。

10.换药时,先处理清洁伤口,后处理感染伤口。

诊所规章制度 篇6

2、各科应确定一位思想素质好、业务技术过硬的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担任门诊组长,协助科主任做好本科门诊管理工作。

3、各科室参加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必须服从门诊部的统一管理和协调。

4、门诊医护工作应由有一定经验的医护人员担任,各科每工作单元应由副高以上人员坐诊,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每周出门诊量不得少于2个工作单元,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门诊量应占科室门诊量70%以上。

5、要认真诊查,规范书写门诊病历,各科门诊组长负责本专科门诊医疗质量的检查、把关;对确诊有困难的疑难重症病人,应及时请上级医师诊视;凡连续三次门诊后仍不能确诊者,由首诊科室副高以上人员提出门诊疑难病例会诊。

6、各科门诊不得擅自限号、停诊,若必须取消该专科门诊时,必须书面报告门诊部,说明原因,方可执行。

7、门诊医师因各种原因需停诊或换诊者,必须在开诊前24小时用“换诊通知单”通知门诊部,通知单要求有科室主任签字,换诊人员原则上要求与停诊者为同级职称。

8、上午10:30或下午4:00以后,若门诊仍有大量病人时,门诊部应立即通知各科增援,各科主任应积极配合,并及时抽调人员支援。

9、门诊医师应与病房加强联系,根据病床使用及病员出院情况,有计划地收入病人。

10、门诊医师应科学、合理用药,尽可能地减轻病人负担,在病人转入社区时要提出诊治意见。

11、毕业三年内的青年医师和进修医师不得单独出门诊,随上级医师出门诊时,门诊组长应负责对其介绍本专科门诊诊疗流程及有关门诊工作的规章制度,并在业务技术上负责把好关,低职称人员不许看高职称号。

中医诊所制度 篇7

1 我国中医药行业的存在问题分析

1.1 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中医药知识是我国传统知识、传统医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的资源是一种生产要素, 是我国中医药行业必不可少的一种技术要素, 这种技术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是稀缺资源。那么, 理论上认为我国的中医药行业应该是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那么原因何在?也就是说, 要使得这一技术要素发挥其应有贡献, 我们应该看看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其一, 我国的中医药行业技术相对落后于外国大企业;其二, 我国的中医药企业相互间相似、类同生产太多, 产品质量普遍不高、且价格低廉, 似乎是我国的中医药企业不太重视技术保护。

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问题, 可以看出我国的中医药企业所面临的是一个制度缺失的问题。

1.2 分析问题

我国的中医药企业现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在一个良性循环的轨迹当中, 我国的中医药企业间技术盗版严重, 创新企业的新技术得不到充分保护, 重复生产严重, 大家都在寻找短期效益, 没有人花时间、金钱去进行新技术的研发, 因而陷入了恶性循环。要解决这一经济增长问题显然应该用制度创新论代替技术创新论, 安排合理的制度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2 中医药专有法律保护制度建立的论证

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解决技术创新的动力问题;二是解决技术创新的有效保护问题。

2.1 技术创新的最大刺激来源于研发企业对新技术的垄断, 使得技术创新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更多的利润。

第一, 技术垄断者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分析。

假设:

1) p (y) 技术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

2) C (y) 表示成本函数

3) r (y) 表示技术垄断企业的收益函数

4) max r (y) -C (y) 表示技术垄断企业的的利润最大化

那么技术垄断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就是:在最优选择的产量水平上, 边际收益一定等于边际成本。

假设技术垄断企业所面临一条线性需求曲线:p (y) =a-

那么收益函数为:r (y) =p (y) y=ay-by2 (3)

微分后得出:MR (y) =a-2by (4)

在自由竞争市场中, 企业的最大利润为:MR=MC=p (5)

技术垄断企业的利润表示为:

当技术垄断企业利润最大化时MR=MC

又由于:r (y) =p (y) y

那么dr=pdy+ydp (7)

公式 (7) 表明, 如果技术垄断企业决定增加产量dy, 那么就会对利润产生两种影响, 方法一, 他出售更多的产品获得平pdy的收益;方法二, 使得价格下跌dp, 所有产品以较低价格出售。以上两者之和就是对收益的影响。所以, 边际收益为

令ε (y) =p/yr′ (y) , 即弹性系数。

所以, 公式 (1) 可以写成:MR=r′ (y) MC (y) =p (1+1/ε (y) ) 由于弹性系数为负值, 故, MC (y) =p (y) (1-1/ε (y) ) (8)

公式 (8) 是一个通用公式, 在自由竞争的情况下, 企业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 即ε=∞。这时MC=p。而技术垄断企业由于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额外增加了技术创新成本Ca, 他不会在需求曲线无弹性的地方经营。原因在于, 如果ε<1, 那么边际收益就是负值, 因此, 它就不可能等于边际成本。如果ε>1, 则减产就可以增加收益, 而减产一定减少总成本, 利润必定会增加。因而得出当ε≥1时才会产生最大利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开展技术创新的企业, 它一定会选择在时进行生产, 即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的地方经营, 那么这时市场中的表现就是产品价格高而产量低。看图1.1即可知道, 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境遇会变差, 可是企业的境遇会变得好一些。

第二, 垄断的优势评价

图1.1中由曲线MC和直线AD及直线TS所围成的面积就是经济学家们至今也没有统一意见的垄断净损失, 通常这作为自由经济支持者批判垄断的有力武器。但是, 将研究条件放宽至现实中, 情况会怎么样呢?我们试分析一下这个面积到底被什么消耗了。

其一, 垄断所产生的高利润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刺激因素,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的损失只是表现在价格方面, 而消费者因技术革新而获得的高质量产品不在考虑之中。

其二, 保护新技术的法律建设等方面的消耗。

其三, 企业寻求政府保护过程的消耗。

这些是社会必然消耗, 因此垄断仍在诸多的批评中, 不断的发展完善。另外, 垄断的优势还在于, 垄断企业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 促进了资源配置的优化, 通过组合经济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比自由竞争市场交换更有效率的企业组织结构, 而这种有效的组织结构内部又会进一步催化新技术的产生, 因而在现实中垄断企业总是技术资源的主要创新者。

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 要想使得企业有技术创新的动力, 就必须对企业新技术予以垄断性的保护, 这样反过来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

2.2 技术创新企业的新技术保护问题。

第一, 技术创新企业的新技术需要保护。

假设:

1) 市场上有两家企业:A、B

2) 两家企业在没有新技术之前的生产成本都是C

3) 用于改进生产的新技术创新成本为Cn

4) 没有新技术时, 两家企业的销售价格为P0,

当企业A进行了生产技术的创新后, 其产品质量得到了提升, 产品价格从P0上涨为P1, 且, P1>P0。那么在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Q时, A企业的利润是大于B企业的。这时, B企业复制了A企业的新技术, 由于没有技术的保护, 复制成本很低, 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B企业就能为了占领市场而降价销售, 使得P1>P2>P0, P2为B企业复制技术后的产品价格。显然可以看出当A企业以销售时, 其创新成本是无法收回的, 那么对于A企业来说, 进行技术创新显然是不经济的。因而当A企业预见到这种情况时, 它就不会进行技术创新, 那么整个市场还是在原来的技术水平上生产, 那对于消费者和厂商来说都是不好的情况。因而, 要对技术创新进行合理的保护。

第二, 最有效的保护方式为专有法律制度的保护。

我国目前的保护体系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中药新品保护为代表的行政保护;另一类是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代表的法律保护。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习惯于寻求行政保护, 首先, 这其中含有历史的原因, 我国的产权法律保护实施的比较晚, 当然还有经济方面的原因行政保护收费低于产权的法律保护其次, 在我国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的角色问题, 在我国现实的例子就存在当一个企业只有行政保护而没有法律保护时, 另外企业申请了法律保护, 政府的裁决却是默认两家都可生产 (实例见于陕西省步长制药集团与香菊制药企业) 。那么相比之下哪种保护更为有效呢?结果不言而喻的。当企业寻求政府保护的时候, 是假设政府是公正无私的, 没有任何个人愿望或是偏好的, 但是现实情况却告诉我们实施并非如此, 同样, 理论证明也是相同的结果。 (仅说明国内企业的这两种选择, 对于国外企业在中国的保护和中国企业在国外的保护都不存在保护方式的选择问题, 也无需证明)

第一, 对于国内企业来说, 企业类似于步长与香菊的这种关系对于政府来说让两方都进行生产是最有利的。原因在于, 步长和香菊都是纳税人, 且都是统一税率下的企业。

第二, 当某家政府企业和民营企业相遇时, 那么政府就不再是一个“温和的家长”了, 他就会成为一个经济人, 那么行政保护和法律保护的作用就会相当的明显了。在这种时刻, 政府企业就是政府的代表, 那么政府的行为就自然而然的倾向于保护自己的企业, 这样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 在这种利益面前政府就不可能袖手旁观了。

第三, 当以法律手段来进行保护时, 就可以将政府也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方之一, 当由立法机关来建立市场游戏规则时, 政府也必将遵守;如若政府即作为游戏规则制定者同时有参与游戏的话那对于别的参与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3 政策建议及结论

3.1 政策建议

在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下, 最好是逐步完善我国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使之适合中医药企业的应用;同时, 对于行政保护要进一步淡化直至最后全部取消, 这是我们必须要走的一步。我国已是WTO成员国之一, 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处在一个不断扩大加深的过程中, 为了适应地球村的生存, 我们也必须有所改变。

3.2 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对于我国中医药知识的保护现状来说, 对其进行法律保护是最有效的, 同时也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虽然说, 以经济学方法原理来论证对中医药进行法律保护的依据, 这是一个必然的且必须进行的结果。但是在我国现阶段要想完全实现还有一定的难度, 我们的司法、立法制度是已经建立的比较完备了, 可是我们的司法、立法执行力比起发达国家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这些问题, 希望我们所有关心中医药知识保护的有识之士能继续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李轩.传统医药知识保护之制度创新——从断裂的贵州黔东南传统医药产业链谈IP制度创新[M].中国制度经济学学会, 2006:682~683.

[2]高山行.专利权的经济学分析[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3]H.范里安 (美国)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第4版, 商务印书馆, 2000.

[4]Douglass C.North.The New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Third WorldDevelopment[M].Edited by John Harriss, Janet Hunter and Colin M.Lewis, by Routledge.First published 1995, reprinted 1998, 2000.

用中医解释中医 篇8

2006年2月份,文化部公布了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中医药名列其中。根据规定,申报“世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处于濒危状态(这一条最关键)、有完整的保护计划。有人说成为“世遗”固然是好事,可是中医药真的已经沦落到濒临灭绝的地步了吗?

20世纪以前,从《黄帝内经》算起,4000多年来,中国人一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风雨雷电、战争灾难、毒虫瘟疫……都没有使我们这个族群灭亡,反而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支。怎么来解释这个现象?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中医中药这套我们自己发明出来的疾病诊疗和身体保健系统是行之有效的。

晚清以来,西学东渐,西医开始进入中国,很快就以它的疗效快速、诊治客观、清洁方便、简明易懂等特点,成为许多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的选择。而土生土长、流行了几千年的中医却被扣上了“不科学”的帽子。

中医的理论体系与西方医学完全不同。西医的思维可以远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还原论。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可分的,从原子、中子、质子到现在的量子,物质被不断地还原分割,放到越来越微观的层面上被认识和研究。中医则完全不同,它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恢复人体内部的平衡,人体自有大药来抗御疾病,而不是治疗什么具体的组织和器官。中药也是把某些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等,通过炮制、加工、配伍等办法,产生出综合的治疗效应。两者都有理,但用一个否定另一个,用一个解释另一个,都行不通。

中西医结合的概念提出来以后,有些人试图用西医那套知识体系转述中医理论,或者用西药分解提纯的办法制造中药。据我所知,都不太成功。听说有人做了试验,把中药的一个解毒方子拿出来,用西医那套化学方法分析,发现只有其中的某一味药是解毒的,其他药都不解毒。于是,只把这一味解毒的药提取出来给病人服用。结果,坏了,不是不能解毒,但是产生的新毒比旧毒还厉害。问询中医后,才知道这药方里有一个药物相生相克、君臣配伍的关系。中医最清楚“是药三分毒”,那些由几味或几十味药组成的复方,目的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药对人的伤害,调动起人体自身的免疫力,集中肌体各组织之间的能量,调中理气,平衡阴阳,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这套玄妙的东西,西医怎么理解?

我常常想,西医确实是治病的,中医治的不是病,而是人。只要保持身心的和谐统一,维持内环境稳定平衡,就可以百病不生。中医的最高境界其实也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概念:致中和。《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既是宇宙万物的最佳动态,君子修为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祛除百病、健康益寿的不二法门。

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一个微观与宏观结合的时代。我们如果相信这样一个的哲学命题:世界是无限可分的。那么,西医的还原论也是没有尽头的。它还将按照既定的道路走下去。只是,越是走到微观、剖析、刚性的领域,是否越能悟透其中的宏观、混沌与柔性?这本就是生命的一面两体,一体两面,相衍相生、不可分离。但是以人类目前的智慧,中西医之间想要达成真正的了解、理解、谅解,乃至结合,可能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在中医药即将“不遗于世”的今天,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用中医来解释中医,重新整理中医,研究中医,保护中医。

上一篇:未能认全部长的检讨下一篇:国家发改委历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