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诊所

2024-07-13

个人诊所(共9篇)

个人诊所 篇1

1 开发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在我国有了大范围的应用,并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医院业务为应用背景的HMIS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上世纪80年代简单的划价机、收费机开始应用于一些医院的收费处和药房,到90年代国外的一些管理系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至2000年后借助存储传输技术的发展,使得医疗设备与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变为现实。

相比一些大型公立医院的全数字化管理系统,目前在我国各地城乡流行的个人诊所,由于多变的经营方式和当地就医习惯等条件限制,导致对信息系统所带来的有效收益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管理信息化步伐的也有很大差异。对于个人资金投入较小的个人诊所,随着业务量急剧增加,以往采用传统的圆珠笔、算盘等手工方式人工管理使得经营流程混乱、效率低下且无法准确统计收入、利润、库存。因此,个人诊所药房管理系统的开发,可以规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控制收银员和药房医师的行为,为诊所经济效益提供一定的促进作用。

2 需求分析

某乡个人诊所目前业务量急剧增加,但是经营模式却采用传统的圆珠笔、算盘等手工方式,流程混乱、效率低下且无法准确统计收入、利润、库存等。现亟需扩大规模,招聘一名收银员、一名药房医师,实现一套医疗管理系统,规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控制收银员和药房医师的行为。

系统涉及到两类成员:收银员,管理员。同时某乡个人诊所药房管理应系统包括两部分:医疗管理系统与监控系统,逻辑结构图如图1所示。

其中医疗管理系统是文章讨论的主体,系统应满足病人拿着医生开出的药单去收银台划价收费,划价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惠,同时打出小票供病人药房取药。药房通过条码机进行药品的入库。管理员可以查看报表、监控库存对药房进行有效的管理。

3 架构选择与开发原则

3.1 架构选择

由于个人药房诊所管理系统仅在两层楼的小型局域网内使用,因此采用C/S结构,即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C/S结构的主要优点是交互性强,具有安全的读写模式,网络通信量低,响应速度快,利于处理大量数据,因此适用于小型局域网。C/S结构前端是客户端,安装客户端应用程序,后端是服务器,用于数据管理。客户端向服务器端提交数据及显示从服务器端获取的数据,服务器端负责向客户端返回数据,还要提供完善的安全保护及对数据的完整性处理等操作。

3.2 系统开发原则

(1)实用性:系统能提高个人诊所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并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2)便捷性:采用可视化界面,可直观地操作和使用本系统,无需专门培训。

(3)可扩展性: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日后的功能扩展,例如挂号功能的实现。

(4)安全性:通过如下4条安全措施保证系统数据安全。

1)合理的权限管理方案。

2)所有操作在数据库中需要保存详细的日志信息。

3)入库数据直接使用条码机,避免了手工录入的错误,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4)对数据库进行相应的安全配置、登录参数的加密。

4 系统设计

4.1 开发环境

由于系统的交互性与可操作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可以考虑采用Windows下主流的C/S结构的开发语言。这里使用PowerBuilder10+SQL Server 2000进行快速开发。

(1)PowerBuilder10采用了面向对象和可视化技术,提供可视化的应用开发环境,使得利用PowerBuilder,可以方便快捷地开发出利用后台服务器中的数据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应用程序。

(2)SQL Server 2000是一种功能强大、完整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具有数据完整性、安全性、事务处理、网络多用户处理等必备的功能。

4.2 系统功能

个人诊所药店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个人诊所药店管理系统的功能说明:

(1)登录/退出功能:为了维护系统数据的安全,该系统只有指定人员按照权限进行相应的操作,登录成功后进入主界面。

(2)系统管理功能:系统管理包括了优惠额度管理和用户管理,给相应的操作人员赋予不同的权限。同时在系统初始化的时候负责管理数据库连接参数的设置。

(3)药品管理功能:此功能只有管理员有相关的权限。管理员可以通过红外扫描仪(条码枪)或手工完成药品的入库,也可以对相关药品的信息进行查询与修改,设定药品的规格,完成手术的设定。

(4)药单管理功能:药单管理包括了药单按照就诊病人信息的生成;收银员按照药单进行划价收费,添加药品记录并且按照优惠额度算出最终金额,打出取药单;管理员可以随时按照病人的姓名、日期等信息进行药单的查改,并对记录进行修改。

(5)报表管理功能:系统按照时间和类型生成药单报表;依据药单划价后的金额按照时间进行统计,可以同时统计实收和应收金额生成收入报表;依据药品入库情况按照时间进行统计生成成本报表;依据药单实收金额总和减去采购金额总和按时间进行统计生成利润报表;统计所有药品(不含手术)的不同单位的库存数量生成库存报表。管理员依据这些报表可以完成对诊所整体效益的了解,实现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作用。

4.3 特殊问题及解决方法

(1)在西药中药品名称有商品名和通用名之分,通用名称是唯一的,但是商品名称不同企业可能是不一样的,例如:莫匹罗星软膏是通用名,百多邦软膏就是它的商品名。一般来说,相同条码的药品有着相同的药品名称、生产企业、成份、规格、包装、价格等,但是生产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是可以不相同的。因此对于有条码的药品把条码不同的药品看作不同种类的药品,对于没有条码的药品把药品名称、生产企业、规格、价格不同的药品看作不同种类的药品。

(2)个人诊所有其特殊性,药品进货单位一般是整箱,而售出的时候则有盒和支。系统中对诊所中所有药品都赋予三种规格的基本单位,一批药品单位规格:1箱=20盒=20*5支,进价100元/箱,售价为1.5元/支、7元/盒、130元/箱,并且在药品录入中就实现其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在处理的时候采用单位累进的方式。这样安排能够满足需求,使药品的管理更加清晰明了。

(3)个人诊所偶尔会对病人进行一些小的治疗,称之为手术。手术除了必须的药品之外还需要支付一些额外的费用。这里我们做特殊的处理,把手术当作了一种没有成本的药品看待,并把相关属性和药品对应起来。这样便很好地整合进了药品的管理,既满足了需求又降低了开发难度。

5 结语

该系统采用计算机进行个人诊所药品划价等管理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便于药品药单的长久保存、统计和查询,也便于从已有的信息去发现有价值的知识,为正确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同时系统规范了诊所的业务流程,对各种操作进行了有效的监督,大大增强了个体诊所的经济效益。但本系统功能还不完美,会在以后的维护过程中对一些欠缺的地方加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畅,钟辉.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国新科技新产品,2008,10:12.

[2]徐海林.医院医用耗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研究.中国医疗器械杂,2009,33(2):140.

[3]蔡淑琴.管理信息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邱李华,李晓黎,张玉花,等.SQL Server2000数据库应用教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个人诊所 篇2

2020年是抗击新冠肺炎关键之年,本人的个体诊所在市卫生局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扎实做好诊所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卫生部门的各种岗位培训,努力发扬本人的特长,为社区的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现具体工作自查如下。

一、查思想教育,提高服务质量

在市卫生局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各种卫生系统政治思想教育,。认真学习执业医师法的有关内容,高度重视其它个体诊所在医疗活动中出现的医疗纠纷问题,按医师法的规定的范围行医,不超范围行医。全面按照市卫生局的精神落实各项工作。在工作中视患者为亲人,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2020年救治患者达千人,无一例医疗纠纷发生,并且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使患者就诊量在不断增加。

二、查医学理论学习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医疗窗口的服务作用

自己在工作中,不断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医学理论,并且与实践相结合.。本人能够很好运用医学常识为广大患者服务,充分挖掘和发挥基层一线诊所“简、便、快、廉”的特色与优势,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在治疗慢性疾病中充分发挥治疗、保健、康复的优势,治愈患者达数百人。

三、查继续教育培训,严格依法行医

本人持证上岗,按执业范围行医,并根据继续教育相关规定及要求,执业医师执业范围管理办法,本人定期参加卫生局举办的各项培训工作.。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诊断治疗水平得到了提高。

个人诊所 篇3

诊所法律教育发端于美国,又称“临床法律教育”,系指仿效医学院学生在医疗诊所临床实习的做法,原则上在有律师执业资格的教师指导之下,将法学专业学生置于“法律诊所”中,为处于生活困境而又迫切需要法律援助的人提供法律咨询,“诊断”其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此促进学生对法律理论的深入理解,从实践和经验中学习法律。

法律诊所课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的实践能力,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学理论基础,在此前提下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法律诊所多开设在高年级的主要原因。开设法律诊所课程的院校通常将该课程设定为专业选修课,由学生自由选择是否参加。随着法律诊所课程的开展,指导老师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旨在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注重提升学生的律师职业技能,培养法律职业道德,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法律,逐渐形成了对诊所法律教育的基本认知。

二、法律诊所学生对诊所法律教育认知的不同侧面

(一)诊所法律教育与传统法学教育的区别

传统法学教育沿袭中国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课堂讲授与书面考试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法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传统专业学习中并没有强调这种实践性,对于培养法律人才无疑是重大的误区。老师侧重于理论的教授,忽视了法律的实际运用,使得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无法马上适应工作,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差等问题。中国自古尊师重道,强调老师“传业、授道、解惑”的教学方式,这种理念在课堂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老师主导课堂,其权威不可侵犯,这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诊所法律教育源于西方,具有西方教育模式的特点。与传统法学教育相比,诊所法律课程以实践为基础,充分体现了法学教育的应用性和实际操作性,其显著特点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占主导地位,老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教师只是在学生提出问题前,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讨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指导学生怎样去检索有关的法律规范,收集事实材料和相关证据,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发现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进行思索。以课堂实践为例,老师将真实的案件材料交给同学阅卷并让其撰写法律文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当事人的“准律师”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案件相关的问题。当遇到不能解决的难题时,方能咨询老师,此时老师才能介入给予学生建设性的意见。

(二)法律诊所课程注重培养律师职业技能

作为以后的法律执业人员,在校法科学生还欠缺很多,与真正的法律执业者差距甚大。诊所法律教育的诞生来源于如下一种认识:未来的律师要成长为具备良好素养的执业律师需要一些重要的技能。法律诊所在课程设置上尽量从培养学生的律师职业技能出发,希望能借此课程对学生将来的职场工作有所帮助。

根据《麦克特报告》关于律师基本技能的介绍,作为一名合格的律师应具备解决问题、法律分析及推理、法律研究、事实调查、沟通、谈判、采用诉讼或另类纠纷解决办法、律师工作的组织与管理、认定和解决道德难题等基本技能。法律诊所的教师通常是拥有丰富实务经验的律师,正如诊所的口号是“像律师那样行动和思考”,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律师人才。真正接触律师真实的工作状态,观察优秀律师的言行举止,并进而学习、吸收,这是法律诊所能带给学生的真实且具有实效的职业体验和技能培训。在法律诊所课上,老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律师基本执业技能。比如模拟谈判、草拟合同、解决真实案件、组织会议流程、记录会议内容、总结发言等各种学习任务,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锻炼学生沟通、工作组织与管理等相关技能。

(三)法律诊所课程强调律师思维

“以委托人为中心”,是指导老师在法律诊所课程中强调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律师思维。作为一名合格的律师,应时时谨记该原则,学会站在委托人的角度并立足于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追求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这在模拟谈判和草拟合同实践中体现的极为突出。模拟谈判是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两组学生作为可能发生交易的双方,接受关键信息不同的谈判背景材料,基于此材料进行谈判达成交易,并就谈判过程分享感受。通过模拟谈判,学生对“以委托人为中心”的律师思维理解更为深入,作为受委托人应站在委托人的角度在确保达成底线交易的同时再去追求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不是一味追求更大的利益导致交易无法达成。

在草拟合同中,如何站在委托人的角度,尽量满足委托人的要求是核心要务。在满足委托人要求的前提下,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比如在设置违约责任条款的过程,从委托人的要求出发,尽量设置符合当事人意愿的条款,同时应为委托人防范风险,针对对方可能发生的违约行为,并在违约责任条款中予以体现。

(四)法律诊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从在校学生开始培养法律职业道德,在接受法学教育阶段就能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以免日后遇见问题时手足无措,让学生们在学习期间逐渐培养起职业尊崇感,认真考虑今后可能遇见的对职业道德的挑战,并给予合理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就是强调法学院毕业生应具备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与法律职业的宗旨紧密相连,以律师的如下行为表现出来的:举止、诚恳、个性、公平、能力、道德行为、公众服务和对法律、法庭、客户、其他律师、证人以及没有聘请律师的当事人的尊重”。律师不是天生就有职业道德,这源自律师们的生活经验。学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职业道德相关内容的地方,由经验丰富的法学教师传授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有重要的影响。

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仍焕发着勃勃生机,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同法学教育相结合有着深远的意义。诊所法律教育从西方引进,带有西方价值观的色彩,其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需结合中国国情,尤其是将中国传统价值观纳入到法律职业道德的学习中去。指导老师尤其强调待人处事中应注意的“礼”。作为以后的法律执业者,不可避免地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比如处于不同阶层的当事人、法官、检察官、警察等,面对不同的人就要遵守不同的“礼”。我们不仅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而且要穿着得体,行为得当,内心要恭敬谦逊,常怀自卑之心。礼仪适当,是一种社交艺术,不是一时刻意为之,应时时刻刻以合乎“礼”的规范要求自己。

三、诊所法律教育认知的途径和方式

在实践中学习法律是法律诊所课程的重要特征。“听而易忘,看过易记,做过易懂”,在实践中习得学习法律的方法,会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因此,诊所课程多设置实践活动环节,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法律。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方法往往更重要,比如在会见当事人、阅读案卷、撰写法律文件、记录工作底稿、学会记笔录、草拟合同、代表委托人谈判、讨论真实案件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活动中的表现、运用的方法、事后的总结等将决定课程成绩,没有书面考试,重要的是学生在实践中习得运用法律的方法从而提升自我。以下从法律诊所课堂的主要实践活动可以窥见一斑:

(一)场景模拟

通过角色扮演,在假想的一定场景下完成和法律相关的任务,这经常见于会见、咨询、谈判、事实调查、庭审等环节中。除了模拟谈判,场景模拟还包括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由学生担任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角色,在模拟法庭教室“开庭”,感受真正的庭审场景,推动法庭程序的进行。

(二)校内法律诊所

校内诊所提供了律师事务所管理的范本,在帮助学生从法学院到真正职业的过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学生而言,能够接触到健全而运作良好的管理体系对学生未来发展成为高效而负责的职业者至关重要。诊所有明确的书面规程、值班制度以确保工作高效、责任明确。学生们根据值班表按时到诊所值班,跟踪案例状态、将案例分类、排好日程表、维护文件、接待当事人等都是学生值班时应负责的工作,这也是一名准法律人应熟练掌握的技能。

(三)公益法律援助

诊所法律教育不仅为我国法学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法律援助模式,对公益法律援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专业律师出于成本的考虑,投入公益法律援助的精力十分有限,然而生活困难的当事人又急需法律援助,在这种情况下,诊所学生逐渐成为法律援助的辅助群体。诊所学生通常是在校法学高年级学生,已基本掌握系统的法律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诊所中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又为当事人解决了法律问题。

(四)社区法律服务

在特定的社区内,法律诊所学生进行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等法律服务。通过社区法律服务,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通俗化的语言向社区居民进行普法宣传,既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法律需求,又强化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应变能力等。

四、总结

法律诊所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法律职业道德,为致力于成为律师群体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十分实用的平台,充分体现了法学的应用性和实际操作性。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法律诊所学生形成了对诊所法律教育的基本认知,并将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深化这种认知,向合格的法律人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甄贞.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左卫民等.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本土化与多元化探索[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诊所年度个人工作总结报告 篇4

9月6日接治一例斗门区的中风(不完全性脑梗)患者,由于及时求医,经两个月的中药治疗已经完全康复了。对乳腺癌的治疗,收效理想,治疗二十多例无一恶化,患者精神、信心、生理都很正常。接治一例湖北的甲状腺癌患者,在当地已经做过四次手术,仍然复发,经中药治疗,检查结果正常且非常理想,已有二胎计划。

除了治疗疑难杂症外,我还收徒7人,传授临床经验,已经有4位出师,他们已经在自己的家乡为老百姓治病,为宏扬中医做了一名老中医所能做的工作。

个人诊所 篇5

一、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观念性困境及释疑

( 一) 对于诊所式法律教育本土化的质疑

自诊所式法律教育登陆我国以来, 对于这一源自美国的教育舶来品能否顺理成章地成为我国法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学界一直存在质疑, 主要观点有三: 其一, 源于美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有其根植土壤的特殊性要求。英美法系以“经验主义”哲学传统为主导, 采“归纳性”的法律思维方式, 认为法律的知识不是从事先的理性设计出发, 而是从经验中习得, 由此从理论上推动了诊所法律教育的发展。而我国偏向于大陆法系传统, 较为认同由“理性主义”占主导, “演绎性”的法律思维方式, 这种理论及思维的基础并不利于诊所法律教育的移植与发展。[2]其二,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更契合美国的法律执业传统。其法律从业者尤其是法官均来源于职业律师, 律师是美国法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起点, 因此其教育重点也偏向于律师职业技巧的培养。而我国公、检、法、司等主要法律部门的工作人员其选拔并非从律师队伍中产生, 从事律师职业也仅为部分学生的选择。因此, 以锻炼律师职业技能, 培养律师思维模式, 树立律师职业道德为宗旨的诊所式法律教育其效能往往遭到学界质疑。其三, 美国的法学教育主要是本科后教育 ( JD) , 学生阅历方面较为成熟。而我国法学教育以本科为起点, 学生普遍年轻且缺乏相关社会阅历与经验, 在为客户代理的过程中其能力难免遭到怀疑。并且诊所式法律教育对于实践技巧的单方面强调, 亦可能导致对于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忽视; 过早地接触社会阴暗面, 对学生心理成长可能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 二) 诊所式法律教育推广的必要性

1. 诊所式法律教育能有效促成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发展

“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 而是经验”, 是很多英美法系教育者信奉的真理, 虽然我国的法学教育发展背景不同, 但也必须承认法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法学理论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 这也是我国高校推广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目标。我国现有的以“法学专业理论研究为主”的教学模式, 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经验, 许多类似于“模拟法庭”的实践课程, 由于资源限制及“模拟”的特性, 最终多沦为“表演”;而“毕业实习”等环节, 由于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开展效果普遍不佳, 而这些都能在法律诊所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得以避免。

2. 诊所式法律教育能推动法律职业思维方法的全面化培养

我国传统法学教育受大陆法系影响, 更注重对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育, 致力于公平、正义理念的树立, 学生在接触案例时, 习惯性地采用“法官式思维方法”, 力求从中立和客观的角度作出判断。这种思维方法由于存在法律认识上的片面性而遭到一些学者的诟病, 亦不符合学生职业选择多样化的实际需求。诊所式法律教育推动的是“职业化思维方法”的建立, 即依据其职业身份与立场对案件进行分析与判断, 通过实践推动学生法律思维的全面化。

3. 诊所式法律教育能提供法律职业素养的生成环境

我国法学本科生年轻、缺乏社会阅历的特质也带来了更强的可塑性, 更容易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实际法律援助切身体验到法律职业从业者的社会责任和价值, 由此激发其服务社会的内在动力。并且, 学生通过法律诊所实践可以身体力行地树立职业态度、职业修养,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与社会沟通技巧, 甚至于体会接受可能的失败与挫折, 这些都将成为其今后职业生涯的宝贵财富。

二、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运行中的现实性困境

( 一)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成本与经费问题

随着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推广, 经费短缺已经成为各高校普遍遭遇的发展瓶颈。首先, 法律诊所课程出于实践需要, 应当配置适当的办公场所与设施、安排相关专职管理人员以保证诊所的运行, 这些均有赖于一定的资金投入。其次, 法律诊所的日常运营成本也远超传统课程。诊所式法律教育一般采用分组形式, 由教师分别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因此师生比较低; 且大量教学环节均在校外进行, 教学成本高、费用大。最后, 为促进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激励教师参与, 指导教师的课酬设置往往需高于传统教学, 以保证与其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成正比。相对于较高的经费需求, 诊所式法律教育项目在我国基本依靠外来基金资助, 能通过大学本身的力量有效运转的十分有限; 而对更多的地方普通高校而言, 要从基金会或律师事务所得到相应资金援助更为困难。

( 二)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案源问题

让学生通过亲身代理案件来获得实践经验是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基础, 因此, 案源可以说是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生命线。而缺乏充足、稳定的案源已成为各地方高校在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通病。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 出于成本或管理方便的考量, 现各高校的法律诊所多设立于校内, 相对而言较为封闭, 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社会中对于法律援助存在需求的公众对高校内的法律诊所缺乏必要了解。其次, 学生数量决定了案源的相对缺乏。以每届法学学生100 人计算, 3 - 5 名学生至少需代理一个案件, 那么该高校在该年度至少需要案源20 起, 而在一些法律教育资源较为集中的城市案源短缺问题愈加严峻。第三, 真正适合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案件相对缺乏。与理论课程中选取的典型性案例不同, 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情更具复杂性和综合性。出于对被代理人负责的态度, 一些过于复杂或诉讼标的较高的案件并不适宜于作为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案源。

( 三)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师资问题

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其实质是从“学院制”教育向“学徒制”教育的回归, 讲求师生间类似“传帮带”式的教育方式, 每一教师所指导的学生有限, 因此对教师的数量有较高要求。同时, 由于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特殊性, 诊所教师自身也应具备相关法律职业资格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很多国家的实践中, 往往另行聘请专职人员组成法律诊所教师, 其无须承担法律诊所外的其他工作, 高校对其亦具有独立的评价指标。[3]相较于此, 我国绝大多数已开设有法律诊所课程的高校其诊所师资配备几乎均从原有教师队伍中产生, 这些教师在承担诊所课程的同时还需兼顾其他教学工作, 另外可能还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用于科研, 以应对各高校普遍存在的职称晋升和考评压力。这些现实状况决定了法律诊所的实际指导质量的下滑。

对于这些在诊所式法律教育推广中普遍存在的障碍, 各高校一直在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之道, 提出了如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充分结合法律援助、师资专职化等措施, 但其实践效果有限, 诊所式法律教育似乎正被逼入死角。

三、诊所式法律教育现实困境的突破: 社区法律诊所的构建

( 一) 社区法律诊所的出现及主要优势

社区法律诊所 ( community legal clinic) 起源于美国, 通过由学生深入社区、街道进行法律知识宣讲及法律援助的方式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活动。北大法学院于2001 年在河北迁西县开设的“北大- 迁西社区法律诊所”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此类尝试。[4]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构建的社区法律诊所, 以社区为实践平台将教学与地方服务紧密结合, 已展现出了诸多优势:

其一, 推动了社会管理多元化的实现。我国现正处于社会治理模式转型期间, 国家在简政放权的背景下, 积极推动社区自治及城市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着力于培育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参与和承担社会服务与管理工作。[5]并且随着“社区矫正”等社区工作新职能的出现, 其工作人员数量相对缺乏的问题亦暴露了出来, 需要各类社会力量对其提供支持。社区法律诊所的建立契合了这一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 因此也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关注和支持。

其二, 社区法律诊所与法律援助的充分融合, 可以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有效帮助。学生通过社区法律诊所课程中的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案件代理等各环节, 为社区居民提供无偿法律服务, 既有效缓解了法律援助的供需矛盾, 又能使学生在参与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亦符合了很多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办学定位。

其三, 与社区共建的法律诊所, 不仅为诊所式法律教育本身提供了基本的实践场所, 更为各高校法律院系所普遍开设的其他课程实践如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等搭建了有利平台; 甚至学生可以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社区法治实践的基本情况, 为其法学专业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 二) “社区法律诊所”是突破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现实困境的重要尝试

首先, 社区法律诊所的构建对于各高校诊所式法律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经费紧张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途径。一方面, 社区法律诊所依托于社区, 为其提供管理帮助和免费法律服务, 因此社区往往愿意在办公场地、设备和必要的资金方面提供一定支持, 从而减少了各法学院系本身的经费成本压力。另一方面, 社区法律诊所的构建契合于各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 强调“学习实践”与“公共服务”有效结合, 进一步提高了高校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 对于学校招生、就业等各类实际工作均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因此往往能得到高校本身的有力支持。

其次, 社区法律诊所讲求法律服务的整体性、立体性和系统性, 在各类法律服务中获得更为稳定的案源。一般法律诊所采用个案介入的方式, 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个案的诉讼代理, 此类案源获取难度很大。而在社区法律诊所实践中, 学生可以通过社区平台, 针对居民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矛盾、财产继承、不动产登记、劳动争议等问题提供各类长期稳定的法律服务, 从而获得全面系统的实践机会。这些法律服务实际上也起到了宣传推广作用, 提高了诊所知名度, 当居民存在案件代理的实际需求时必然会倾向于求助社区法律诊所。

其三, 社区法律诊所可以实现师资力量的多元化, 有效缓解各高校普遍存在的法律诊所师资不足的困境。社区法律诊所一般采用多方共建、合作发展的形式, 其主要管理及参与人员除高校教师外, 还可吸纳如社区干部、辖区内的法官、检察官或离退休法律从业人员等各类主体参与, 成为诊所师资的有效补充, 为学生实践指导工作提供帮助。

( 三) 社区法律诊所构建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 社区法律诊所建设模式的明晰化

现有的社区法律诊所一般采用两类建设模式, 一是以校内诊所为基础, 面向社区提供法律服务; 二是采用校外诊所模式, 将诊所直接开设于特定社区以实现内嵌式发展, 从性质上说诊所“既不是独立的第三方, 也不是社区的原有机构, 而是建立在社会合作的基础上嵌入到社区中的组织形式”[6]。后者更能体现社区法律诊所的优势, 故成为实践中普遍采用的建设模式。高校法学院系与社区共建法律诊所, 可以充分实现地校合作、互利互惠和资源共享, 但在构建中仍需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 在社区的选择方面, 应充分考虑社区人员组成多元性、社区各类问题的复杂程度, 以及社区管理的成熟度等多方因素。其次, 校方应与相关街道办事处或社区签订有效的合作协议, 明确诊所法律地位、基本活动内容、双方权利义务及责任承担方式等。第三, 应通过协商形成有效的组织管理机构与业务机构, 以保证社区法律诊所工作的长效稳定开展。

2. 社区法律诊所工作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上往往将法律诊所的工作方式局限于案件诉讼代理, 但社区法律诊所实践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其工作方式可以多样化开展。现部分高校在实践中提出的“五诊式疗法”值得我们的借鉴, 具体包括: 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全体诊所成员开展的“广场义诊”; 定期定点由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律师带队, 以学生为主的“坐堂问诊”; 不定期深入社区单位、家庭、工地开展的“入户巡诊”; 针对重大群体性事件或复杂矛盾纠纷、疑难案件, 会同各方力量进行的“综合会诊”; 以及针对重大突发事件, 由诊所成员及时上门处理协调的“危重急诊”。[7]各个高校还可根据工作需要或本地实际提供更为多样和可行的工作方式, 如,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如何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提供远程法律服务, 也是未来诊所工作方式的重要发展方向。

3. 社区法律诊所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一直被认为是决定诊所式法律教育建设效果的关键, 也直接关系到其运作质量与存续发展。各高校应在完善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的同时, 充分发挥社区第三方的力量, 推动法律诊所实践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学生自评一方面是对其参与的法律诊所实践效果的自我总结, 同时也是对实践过程的自我反思, 加深其对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的思考, 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改进诊所教育内容和方式提供了有效依据。

教师评价一般被认为是法律诊所实践效果评价体系的核心。为更好推动法律诊所实践效果, 教师评价应包括: ( 1) 实践前的“诊断性评价”, 即对学生的分组、诊所实践工作内容、进程等给予建议; ( 2) 实践中的“形成性评价”, 即对学生的诊所实践工作进行有效的引导, 敦促其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 ( 3) 实践后的“综合性评价”, 即对学生整体实践工作进行总结性评估, 总结不足并提供建议, 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指导方向。

社会评价力量的有效参与是社区法律诊所建设中需注意的新问题。应充分利用社区平台, 将接受法律服务的社区居民和案件当事人, 协助社区法律诊所管理的社区工作人员均纳入到评价主体的行列, 这既是对学生实践工作效果的全面考评, 也能让学生对其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乃至社会责任有全面的思考和认识, 甚至也能为教师考评体系的建立提供帮助。

摘要:源于美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引入我国已有一段时间, 对我国的法律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但由于生成环境上的巨大差异其在我国的推广难免陷入困境。本文从理论及现实两个角度入手, 阐释了诊所式法律教育在我国“本土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普遍性障碍, 提出该教育模式在我国推广的必要性, 并以社区法律诊所的构建为突破口, 为各高校普遍面临的经费、案源、师资等现实障碍的解决提供了思路, 也对社区法律诊所的构建模式、工作方式及评级体系提出了系统化构想。

关键词:诊所式法律教育,困境,社区法律诊所

参考文献

[1]甄贞.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2]王全福.大陆法系理性认识倾向——浅谈理性主义对大陆法系的影响[J].太原大学学报, 2003 (4) .

[3]蔡彦敏.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制度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环球法律评论, 2005 (3) .

[4]何铁军, 杨庆玲.诊所法律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社区法律诊所系统化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 2015 (17) .

[5]赵艳秋, 李俊刚, 尚淑敏, 韩冰.社区法律诊所与城市治理主体多元化法律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 (4) .

[6]同上.

个人诊所 篇6

业主:Region of Baden-Württemberg representedby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Office

建设地点:德国弗莱堡

设计单位:KSP尤尔根·恩格尔事务所

建筑面积:2.04万m2

病床数量:56床

建筑层数:3层地上, 2层地下

项目负责人:Norbert Helmus, Diether Mehlo

建筑专业:KSP尤尔根·恩格尔事务所, Frankfurt/main

结构专业:Mohnke Bauingenieure

设备专业:Sütterlin und Partner

景观设计:AG Freiraum

设计时间:2000年

建成时间:2012年5月

图纸版权:KSP尤尔根·恩格尔事务所

摄影:Oliver Kern, Jeam-luc Valentin

An extension building for the medical clinic is to be constructed to the north of the clinic site at Freiburg University.The east side of the new building connects to the existing surgical clinic and extends as a strip from east to west whereby an arrangement of courtyards will be added to the existing buildings on the Lorenz Ring.Access from the road is created from the north with driveways for visitors and ambulances with a quiet zone in the courtyard.

The first stage of the building strip consists of three approximately square blocks measuring 28x30m in a line from east to west.The clinic's central Emergency Admissions section with 10 beds is located on the ground floor.The intensive care ward with 46 beds is on the main story (first floor) .Blocks 1 and 2 house the Cardiology Department with four cardiac catheter laboratories, with the management area located in Block 3.The Radiology Department and the Magnetic Resonance Center (crosssectional image center) are located below ground in the courtyard between the new and the old buildings.

Courtyards are created between the blocks, bordered to the north by escape stairways and to the south by this main routeway, which connects the structures as a spine and creates a connection to the system of pathways at the clinic.The core area, housing stairways, lifts and shafts, is located in the zone between the main road and the blocks.

The building has three storeys, whereby the heights of each level are adjus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eights in the existing clinic buildings.Thefirst basement level has a partial cellar level beneath it and the AWT system tunnel, provided the connection to the clinic transport network, is located on the second basement level.The reserve area for the MR building is located in the basement of the eastern courtyard.This usage is to be extended into further sections of the building and thus a sectioning centre is to develop.

在Freiburg大学诊所北区扩建的急救中心与现有外科诊所相连, 自西向东呈带状延展开来, 并为位于Lorenz Ring的现有建筑增添了一系列庭院。入口区设于北侧, 设有访客和救护车使用的车道, 以及庭院中的一片安静区域。

带状楼体的一期建设包括3个近似正方形的楼体, 平面尺寸均为28 m×30 m, 从东到西呈线形排列。诊所的中央急诊住院部位于一层, 拥有10个床位。重症监护病房位于二层, 共有46个床位。心脏病科位于1号楼和2号楼, 共有4个心导管实验室。管理区域位于3号楼。放射科和磁共振中心位于新楼和现有大楼之间的庭院地下层。

庭院建在楼体之间, 北面为应急逃逸楼梯, 南边连接主通道。主通道脊状连接起各个单体, 并与诊所的道路系统相连。设有楼梯、电梯和通风井的核心区位于主通道和各建筑单体之间。

建筑共3层, 每一层的高度与现有诊所建筑的高度一致。地下一层设有一个局部地窖, AWT系统通道位于地下二层, 提供了与诊所运输网络的连接。为磁共振部门保留的区域位于东部庭院处的地下层, 而这一保留区域也将作为大楼的扩展部分, 未来将建设解剖中心。

The atriums in the north structure the extension and provide natural light for the access routes to the functional areas.The windows on the northern side are box windows and enable effective soundproofing.The floor-to-ceiling, post-and-beam glass facade of the main south-facing corridor ensures a high level of transparency and aff ords diverse views of the old building.

The walls and floor surfaces are colored and mark important destinations within the wards themselves, such as care support points and waiting areas.The flooring in the stairwells and the public areas on the first floor is made of stone, in the functional areas and corridors on the wards, of linoleum, in the wet areas and operating theaters, of tiles.

位于北侧的中庭不仅形成了建筑整体体量的延展, 更为连接各功能区域的主通道提供了自然光。楼体北侧采用盒式窗户, 以确保有效隔音。朝南的主通道梁柱结构的落地窗式外墙确保了视线的高度通透, 使人们从各个角度看到原有的建筑。

个人诊所 篇7

关键词:法律诊所,高职法律专业,人才培养,个案项目

诊所式法律教育进入中国法学教育领域至今, 为培养应用型的法律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引进法律诊所这一教学模式虽然从时间上要晚于本科院校, 但是高职教育就业导向的特点, 使这一教学模式在高职法律专业人才培养中开出了的新的花朵。在教学实践中, 从理念贯彻、课程编排到教学资源安排等等也存在本土化的问题。因此如何借鉴国外以及本科教育的成功经验, 应对当下高职院校法律诊所发展中的问题, 取得高职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突破, 将会是本文主要要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法律诊所教育概况

法律诊所教育 (或有称为诊所式法律教育, 临床法律教育) , 在我国起步的时间较晚。2000年,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7所国内著名本科院校首先引进了法律诊所课程。法律诊所注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 其后在短短的两三年内, 基本所有国内著名大学的法学院和政法学院都设立了相同或类似的法律诊所课程。历经15年, 在中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网注册的会员学校已经发展到将近150所。 (1)

与绝大部分本科院校接受基金会资助建立法律诊所的模式不同, 高职院校法律诊所教育的起步时间更晚。且诊所创办的资金多来自于校级项目或者专业建设经费。多数高职院校的法律诊所是由接受过本科院校法律诊所教育的青年教师为主体创建的。学生在个案办理与仿真实训中培养了法律工作者的执业能力, 这一点与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谋而合。

我国的高职法律人才培养正处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2) 的背景之中,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职教育应当“改革教育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在高职院校法律专业设立之初, 其高职教育的特性并没有得到突现。很多课程都是照搬原来的本科课程体系, 再加以简化。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法律事务专业自2006年开始招生,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法律辅助型人才为目标。在9年专业建设中, 本专业发展出了“一个中心, 两个结合” (3) 的人才培养模式。而2009年设立的法律诊所就是我校法律事务专业对于高职法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探索。经过5年的发展, 法律诊所成为了法律事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在诊所内部, 通过“导师带徒弟”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在诊所学员对外“接诊”时, 导师始终隐于幕后, 通过案件策略会、总结会和个别指导实现对学员办案质量的控制。同时, 法律诊所的教学方法也逐步辐射到单项部门法的课程中, 教师也乐于在部门法教学中适用这一“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性学习方法。

二高职院校法律诊所面临之问题

法律诊所作为新兴的法学职业教育模式, 在从国外移植到中国国内时, 即已面临着很多问题。而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借助法律诊所来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 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从法律诊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来说, 传统法律诊所的律师本位教学体系与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冲突。国外以及本科院校的法律诊所均是以培养律师为目标, 但是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学生受限于学历层次, 在毕业后无法直接考取律师资格, 因此, 在确定专业核心就业岗位时, 高职院校法律专业一般都会将岗位定位为辅助类岗位, 如律师助理、企业法务助理等等。这些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与传统法律诊所的律师本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显然是不同的。因此, 如何对传统的法律诊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进行改革, 使之适应我国高院院校法律专业的实际, 已成为高职院校法律诊所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从法律诊所的实体运营模式来说, 资金短缺是高职院校法律诊所发展的重要制肘之一。大部分本科院校的法律诊所主要是依赖美国福特基金会以及中国法学会诊所教育所提供的资金赞助, 但高职院校的法律诊所的运营几乎完全是依靠本地、本校的项目基金和专业建设经费。法律诊所是一项成本极为高昂的教学活动。与高职院校的理工类专业的成本主要是体现在基础设施如实训室建设不同, 法律专业实施法律诊所的成本体现在其活动开展过程中。法律诊所开展只能是按照单次活动逐次申请小额资金, 很多时候一些机动经费如办案所需的交通费、通信费、活动费用往往不能得到覆盖。高职院校的学生中, 很多家庭经济条件有限, 因而这些机动经费往往是由导师来贴补。但如此并不是法律诊所正常运营的长久之策。

从法律诊所的案源来说, 高职院校的法律诊所知名度较低, 难以吸引当事人上门咨询。在实际运营中, 为了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实际案件经办,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实案操作与仿真实训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在学校以及社区开展法律咨询吸引当事人, 另一方面由具有律师资格的导师向学生转介自己经办的案件, 以保证学生参与实务操作的可能性。但是法律援助是双向选择的过程, 案件当事人必须对经办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法律诊所的管理制度有一定的信任。但在实践中, 咨询者往往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办案能力抱有疑问, 甚或有个别咨询者要求跳过经办学员, 点名要求某位导师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只能依靠法律诊所的导师、学员持续多年积累下来的良好口碑, 以及对咨询者的正确引导才能打开局面。

从教师资源的安排来说, 导师对学生工作的课外指导和追踪无法转化为工作量, 制约了教师对法律诊所的投入。以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法律诊所为例, 法律诊所的4名常任导师均具有双师资格, 其中两位为正在执业的兼职律师, 一位有10余年法院、司法局工作经验。每个学期还会聘请行业专家以及校内的其他老师对法律诊所的学员进行指导。本校的法律诊所实施的是小班制加导师制。每个导师面向5至8名不等人数的学员。这种独特的授课方式, 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课堂控制能力, 以及把握实务工作进程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人力成本是极为高昂的。导师在自己的常规教学工作之外, 还需要在课外时间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追踪和辅导学生的工作。但是在高职院校现有的工作量和业绩评价体系中, 这些工作却无法转化为业绩。

三高职院校法律诊所发展策略

法律诊所教育在其发源地——美国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 被认为是美国法律教育的最重大变革。然而在其完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很多高职院校的法律诊所运营时间都没有超过5年, 因而通过学习借鉴外国以及国内本科院校法律诊所教育的经验和教训, 才能使高职院校法律诊所藉着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春风”快速发展。

首先做好专本衔接工作是拓宽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学生发展道路的根本所在, 也是调和法律诊所培养目标和高职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的方法。在我校法律诊所课程中, 导师是通过针对案件召开策略会, 指导学生扮演不同职业岗位进行仿真实训, 来实现法律诊所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的。如在劳动合同纠纷的策略会中, 经办学员会提出己方的法律方案, 其他非经办学员则扮演企业的法务人员、人民调解员等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职业岗位参与到案件的模拟中, 并通过模拟为经办学员提供修正策略的建议。但我们也要正视独立从事法律执业的门槛考试——司法考试要求参加者具备本科学历这一现实, 把握住当下打通专本升学途径的机会,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 做好专本衔接工作, 并不是放弃以就业到导向, 而是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注学生在毕业后3到5年中职业晋升的可能路径。

其次, 进一步完善法律诊所课程教学标准是高职院校法律诊所课程建设的必然需求。法律诊所课程一般是作为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开设的, 采取灵活排课的方式的进行。为了避免“放羊式”教学以及不同导师指导的学员之间工作量差别过大的问题, 我校法律诊所采取了“小班合组教学”和“个案分组指导”相结合的形式来实现案件资源的统一调配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之间平衡。但法律诊所课程形式的灵活性决定了其是难以重复使用的。这样并不有利于教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对学生的课程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因此, 有必要通过自编教材、修订课程标准来进一步规范法律诊所教学过程。

再次, 将法律诊所活动与“送法下乡”、“送法进社区”等社区建设活动相结合, 形成规模效应是增加法律诊所课程资源的有效措施。为了解决高职院校法律诊所案源有限的问题, 我校法律诊所采取了扎根于学校所在社区, 鼓励导师和法律诊所学员走出去, 为社区提供义务法律服务的方式;其后实现对周边地区的法律援助的辐射。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多样化, 法律诊所案件来源多元化;另一方面也可以申请地方政府的社区法律援助专项资金资助的, 以解决法律诊所的资金来源问题。

最后, 建立对法律诊所导师科学、客观的业绩考量体系是鼓励以及维持导师参加法律诊所教育的重要手段。如前文所说的那样, 相较于传统法学教育, 法律诊所的老师除却课堂教学时间之外, 还要在课外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辅导学生的工作, 但在现有的工作量或业绩评价体系中, 却无法转化为业绩。但这种评价不能依靠专业实现, 而是要靠学校的顶层设计来实现。

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号召之下, 全国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向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型转型的改革之中。改变高校同质化现象, 将会成为高校质量建设与特色发展的重中之重。 (4) 虽然高职院校法律诊所面临了多重问题, 但法律诊所教育为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内涵建设提供了重要思路, 也能促进人才培养和社会两大职能的实现, 因而有针对性制订高职院校法律诊所发展策略才能加快培育专业办学特色。

注释

11数据来源:http://www.cliniclaw.cn/hylm.asp。统计时间:2015年2月1日。

22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33“一条主线, 两个结合”指的是以注重实践教学为主线, 单项实训模块与综合实训模块相结合, 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诊所式法律教育浅析 篇8

诊所法律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新的法学教育方法。其特点在于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培养实习医生的形式, 通过诊所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际运用。它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事法律工作必备的职业道德, 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实践中学习法律知识、办案经验和综合处理疑难问题的技能。

二、诊所法律教育对我国法学教育的意义

我国法学教育随着我国法治的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数量的激增并不等于法学教育的成功。这种表面的红火更应促使我们对法学教育的现状有清醒的认识, 对于深层次的问题有更深入的分析。我国自2000年以来, 在美国福特基金会和其他机构的资助下, 已有10余所法律院校尝试运用诊所法律教育方式, 收到良好的效果。截止2006年5月, 中国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共有委员单位47个。研究、探索诊所法律教育, 构建我国法律实践教育的体系, 对改进和完善我国法学教育模式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三、我国诊所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诊所法律教育实施以来, 在实践中产生了显著效果。但总的来看, 由于起步时间较短, 经验不足, 加上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我国诊所法律教育这一教学模式在与法学教育的实际结合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有:

1. 师资投入有限, 参与学生规模过小。

我国当前开展诊所法律教育的高校, 普遍存在师资投入的问题。从事诊所法律教育的教师不多, 特别是专职从事诊所法律教育的教师更是微乎其微, 且以副高和中级职称教师为主, 高级职称和大师级权威教师很少参与诊所法律教育。

2. 教师精力投入有限, 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指导不够。

除少数高校外, 现行法律诊所教育中普遍存在教师精力投入不够, 对学生实践操作指导不够。诊所法律教育中, 学时安排与其他课程相差无几, 教师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却是传统教学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另外, 按照现有的职称评定办法, 法律诊所工作再出色, 培养的学生法律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再高, 如果没有科研著作和论文的发表, 教师职称也无法晋升, 教师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诊所法律教育中。

3. 案件来源有限。

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诊所教师很难有充足的案件让众多的学生去代理, 纵使有案件也存在因当事人提出异议或其他原因使学生不便参与。以诊所或学生的名义受理案件受现行制度等各方面的原因也难保证充足的案源。

4. 经费来源有限, 各种教学条件受到限制。

诊所法律教育是一种高成本模式。教师与学生从教室走进社会, 需要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和经费保障。不少高校虽对法律诊所教育具有浓厚兴趣, 却不能启动该项教学改革, 纵使有的启动了, 大多也只能停留在试点的层面上, 影响了诊所法律教育应有教学效果。

四、完善我国诊所法律教育的思考

1. 科学计算教学工作量, 建立特殊的职称晋升标准, 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时间。

确保师生全心投入诊所法律教育教学中, 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当前较少教师参与诊所法律教育主要受工作量的计算和职称评定因素的影响。因而, 学校应针对诊所法律教育的实际, 采用科学的工作量计算方法。同时, 学校应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从取得律师执业证的教师选任法律诊所教师, 甚至可以安排部分具有执业律师资质的教师专门从事诊所法律教育。在条件暂不具备的高校, 应当更多聘用校外的专职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实践工作者, 实行校内教师与校外相搭配的模式进行诊所法律教育。

2. 做好诊所法律教育品牌, 多渠道筹集资金来源经费问题是制约诊所法律教育开展的重要因素。

在当前条件下, 开展诊所法律教育的高校应节源开流, 认真做好做强诊所法律教育品牌, 争取社会资金的支持。除此之外, 通过适当提高法学专业学费, 在提供法律援助中适当收取一定费用也是扩大诊所法律教育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

3. 紧密联系司法各界, 解决教学案源与学生代理案

件身份问题诊所法律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当地司法各界支持和配合。学校应加强与当地司法各界建立联系, 或直接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或签订合作协议配合教学, 或多聘请司法各界人士参与诊所法律教育教学。

论我国诊所法律教育若干问题 篇9

关键词:诊所法律教育,问题,建议

一、法律诊所教育在国内外发展概况

诊所法律教育 (ClinicalLegalEducation) , 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法学教育模式, 主要是对当时的美国法学教育制度中存在问题的一种反应。它借鉴了医学院学生在医疗诊所临床实习的做法, 倡导在实践和经验中学习法律和律师的执业技能。

2000年9月, 在美国诊所法律教育模式的启发和美国福特基金会的鼎力资助下,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和复旦大学在法学院开设了诊所法律教育课程。至2002年, 又有中山大学、西北政法学院、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四所高校法学院/系设立该课程。

2002年7月28日, 经中国法学会批准, 由上述11所院校成立了“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 旨在开展国内外诊所法律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推进诊所法律教育事业在中国的普及、推广、繁荣和发展。截止到2009年9月, 全国640多所法学院系中有112所成为了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单位会员。

迄今为止, 开设“法律诊所”的学校众多, 几乎覆盖了国内著名大学的法学院和政法院校, 并成为法学教育改革的一项措施和内容。在不同院校中形成了各具特色、有所侧重的专门性法律诊所。例如:劳动者权益保护诊所、消费者权益保护诊所、公益法诊所、弱者权利保护诊所、妇女权益保护诊所、公民权利保护诊所、刑事法律诊所、环境法诊所、民事诊所、诉讼诊所、立法诊所、社区法律诊所, 以及综合性法律诊所等等。

现已出版了《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诊所式法律教育》、《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学方法》、《诊所法律教育研究》、《互动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中国诊所法律教育论坛论文集》等专著、译著和论文集, 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

诊所法律教育是高校法学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创新, 克服了传统法学教育弊端。诊所法律教育以真实的案件作为背景材料, 突出了实践性特点, 强调“从实践中学习”、“在行动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 师生互动, 是一种启发式、探索式的教育。诊所法律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二、诊所法律教育推广和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各高校实施法律诊所教育普遍面临着经费、案源、师资三大问题。

(一) 经费

1. 各高校普遍经费缺乏。

诊所法律教育成本高。在美国, 政府、法学院以及协会、基金会等对诊所一起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各州政府的法律援助基金、A BA (美国律师协会) 、福特基金会以及大学自身都为诊所教学所需提供先进和充分的设备与条件, 使学生在代理活动中不因为经费等方面的限制而影响案件进程和代理质量。

我国法律诊所教育首先是福特基金会资助国内11所著名法律院校举办的, 现在仍然受其资助, 并资助其教师赴美培训、交流。

许多高校没有任何来自政府和社会的资助, 举办了法律诊所课程。其课程的质量和开课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可能难以保障。

2. 我院经费的解决办法。

我院诊所课程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学院提供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免费的打印复印, 固定电话费。当事人本人负担交通费、食宿费、取证费用等费用。法律援助站只提供法律知识和技术支持, 不为当事人承担诉讼过程中的费用。

一般由当事人承担法律援助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可解决办案经费问题, 大部分当事人有能力也愿意承担, 亦不违反法律。在没有政府和社会的资助下,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好方法。这样基本解决了办案费用的问题。

(二) 案源

1. 各高校普遍案源紧张。

美国法律非常复杂, 人权观念强烈, , 律师费用高昂。很多老百姓因为经济上的原因无法得到律师的专业法律服务和帮助, 从而无法得到司法上的支持, 无法将自身合法权益予以实现。强大的社会需求为美国法律诊所教育提供了充足而鲜活的案源。在美国, 法律诊所代理的个案总数远远超过了政府部门, 使得诊所法律教育在全美十分普及。

2. 我院解决案源的办法。

我院案源主要是通过发宣传单解决。从2007年至今, 以发放宣传单2万5千张。通过宣传单, 获得了三十多个诉讼案件和几百个咨询案件。初步解决了案源问题。我们的案源基本上能满足学生学生咨询和诉讼要求, 我们从不选择案件, 什么案子都办, 因为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宣传单是成本低, 见效快的一种较好的获取案源的方法。

我们曾经与江西省法律援助处联系, 该处希望我们派出学生与律师共同值班、咨询、接案, 由于教学管理部门担心影响教学秩序而未能实行。

我们与江西某著名电视台的一个栏目组合作一年多, 每个周六的上午进入南昌市的一个社区提供现场法律咨询。花费人力、时间多而效果不好, 因为咨询的人少, 仅仅获得一个诉讼案件。

(三) 师资

在美国, 与普通法传统相适应, 大学法学教育从最初的学院制到案例教学法, 再到诊所式法律教育, 其内容和方法都是以通向职业教育为目标。因而, 美国大学教师多数同时也是律师, 有些还曾是法官。这样, 开展诊所教育, 法学院本身就具有无需培训的现成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在我国, 高校的法律院系绝大部分教师不从事律师工作, 从事律师工作的教师不少人是时断时续。因此, 师资紧张。

另一个方面是教师从事法律诊所教学, 工作量较大且繁琐, 他们的工作难以像课题教学那样给予公平的计算, 教师付出的劳动得不到认可, 这也严重地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使一些教师不愿意从事法律诊所教学。这个问题在我们学院也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指导学生律师事务教师必须是经验丰富的律师。为了保证诊所案件援助的安全性, 美国法学院一般都要为诊所教师购买专门保险。在中国, 很少。所以, 指导教师实际上还有承担自己指导的学生办理错案的风险。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国内各高校课程设置基本情况及分析

1. 国内各高校课程设置基本情况。

(1) 课程性质。一般为法学专业大学本科三年级、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 每学期各开设一次, 学生只需参加一次课程。 (2) 课时安排与学分。各学校差别很大。有每周2学时、3学时、4学时, 以3学时居多;每学期32学时至68学时都有, 以54学时居多。学分从2学分至4学分都有, 以3学分居多。 (3) 教学内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诊所差别较大。但都有主要的共同的内容:会见当事人、法律咨询、调查取证、庭审技巧、模拟法庭等。 (4) 教学方式。通常分为课堂内教学和课题外实践两部分。课堂内教学以讲授、提问、讨论、模拟训练为主, 课题外实践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处理真实的案件。时间分配上两者大约各占一半。如果案源不好, 实际以课堂内教学为主;如果案源较多, 课题外实践费时更多, 这样效果也更好。 (5) 班级规模和师生比。一般以20至30名学生为一个班;一个教师指导4至10名学生。

2. 分析。

(1) 课时安排不合理。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下, 一个学期的学习很难使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诉讼案件代理, 而代理诉讼是诊所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 (2) 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许多院校以课堂教学为主, 与法律诊所教育强调“从实践中学习”、“在行动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相悖。这可能是缺乏师资和案源、经费的结果。教学内容上, 数量较多的模拟训练其内容、方法和效果令人怀疑, 需进一步提高改进。 (3) 学分少。根据各校的教学安排, 学生参加课堂内学习, 按学时计算, 即可获得2至4个学分。实际上, 如果有案可办, 学生在课堂以外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所学到的东西, 远远多于课堂内的学习。

(四)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分析 (仅限于我院教学和法律援助工作)

1. 课堂内教学效果总体上看, 是不好的。

讨论课要好些, 讲授课效果较差。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律师事务教学经验, 需不断学习、总结、提高。

从我们收集的资料看, 学生称赞课堂教学效果很少见, 学生感兴趣的是真实案件的处理。这也说明我国诊所教育尚处于较低水平。

2. 模拟法庭。

组织一次模拟法庭要二十天左右。它涉及案件的选择、角色的分配、学生熟悉庭审程序、认真阅读和分析案件材料, 收集分析相关法律法规, 准备相关法律文书。每次模拟法庭使用的案件都是法律援助站已经代理而尚未开庭审理的案件, 有时, 也请当事人到场, 作为原告, 参加案件审理。庭审结束后, 指导教师当场点评。一般每学期举办两三次, 每次旁听的学生有200人左右, 还有不少非法学专业学生。模拟法庭效果不佳。虽然学生作了很多准备, 材料都写了一大堆, 但毕竟是模拟, 学生内心缺乏对案件本身的激情、紧张, 更多的是面对旁听者的紧张和不安, 所以更像蹩脚的演员在演戏。经常是这样的, 学生在法庭上的表现比他们在模拟法庭上的表现好得多;凡是出过庭的学生, 对模拟法庭一点兴趣都没有;没有出过庭的学生还是喜欢模拟法庭。

3. 会见当事人与法律咨询。

首先是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会见当事人, 以教师为主, 教师向当事人提供法律意见, 学生观摩并作咨询登记笔录, 学生可以提问。会见完毕后, 师生交流、讨论。而后, 学生可以单独或者以学生为主, 会见当事人, 并提供法律意见。但该法律意见必须事先经教师审查, 或事后立即与教师联系, 如有错误及时改正, 告知当事人, 以免误导当事人。

总体来看, 由于法律咨询涉及范围非常广泛, 学生知识经验缺乏, 事先不可能有准备, 因此, 学生是难以独立进行法律咨询的。但法律咨询对学生来说仍然是非常好的锻炼。

4. 调查取证。

取证的过程往往是辛苦的, 有时虽然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也不能得到满意的证据。到工商局、房产局、劳动局、消协等单位调取证据比较容易, 一般法律援助站出具介绍信即可。但各地各有不同的要求, 学生碰过不少壁。向个人、企事业单位取证较难, 需耐心细致地做说服工作。学生往往不能确切地指导需要哪些证据、什么样的证据, 也不能很好地判断各种证据的形式和效力, 需教师启发。有时取证非常辛苦且成效不大, 教师须及时鼓励、指导。当学生通过取证最后胜诉, 他们会真正感到证据的重要性, 也会有成就感。

5. 代理诉讼。

这是诊所教育最核心的部分, 最能锻炼学生了能力。一般是一男一女两名学生为一组共同代理一个案件。两人共同办案, 调查取证法律规定需两人, 他们在庭审更需互相配合。

学生代理诉讼案件的过程长, 程序多。每一个诉讼案件都是一个完整的诉讼程序。学生要经历会见当事人、咨询、调查取证、制作各种法律文书、起诉、做好庭审方案、做好出庭前准备、然后才是出庭。最后是判决后给当事人提供咨询。主要的、大量的工作在庭审前要完成。庭审前的工作没有做好, 庭审将会很被动, 当事人会不满甚至投诉、索赔。幸好, 我们从未发生过这样的事。凡是代理过诉讼的学生, 对学院和指导教师, 即使毕业离校了, 也是满怀感谢之情。

四、结论与建议

1.诊所法律教育以其实践性强的优点而充满活力, 弥补了法学学历教育缺陷, 是我国法学院 (系) 法律实践教育改革的一个模式、方向。

2.诊所法律教育成本高, 在没有来自政府和社会资金的资助下, 只有本校充分重视才能持久开设课程。

3.目前国内诊所法律教育水平比较低, 需同行教师多交流、互相学习、总结和提高, 并借鉴美国经验。

4.应当给予诊所教师工作合理的评价和报酬, 并加强教师的培养, 没有好的教师, 不可能有好的诊所教育, 甚至诊所本身也难以存在。

5.发放宣传单是一种成本低、效果较好的获取案源的方式。

6.一般由当事人承担法律援助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可解决办案经费问题, 大部分当事人有能力也愿意承担, 亦不违反法律。

7.课堂教学应当少而精, 课堂教学有待提高。

8.教学周期应当为一个学年, 而非一个学期, 以便于学生完整地代理一个诉讼案件。第一个学期可以以课堂教学为主, 第二个学期主要以课堂外实践为主, 这样, 对其他科目教学影响很少。

9.从事了大量课堂外实践的学生, 学分可以提高到6至8学分, 或者直接代替其实习学分。

10.高校法律援助大部分没有国家行政拨款的资助, 我国法律援助法规规定的援助范围过于狭窄, 不能满足低收入群体的需要, 所以高校法律援助应当扩大, 这也能扩大法律诊所的案源。

参考文献

[1]李傲.互动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2]甄贞.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3]王英明.法律诊所实验[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8.

[4]马海发·梅隆.诊所式法律教育[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5]左卫民、兰荣杰.诊所法律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环球法律评论, 2005, (3) .

[6]杨通河.法学教育:困境、反思与突围[N].法制日报, 2008-02-12.

[7]中国诊所法律教育网站, http://w w w.cliniclaw.cn.

上一篇:传承书香文化下一篇:护士长应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