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所式”教学模式

2024-08-18

“诊所式”教学模式(共12篇)

“诊所式”教学模式 篇1

摘要: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 在现有基础上深化研究诊所式法学教育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无疑具有深远意义。根据现有高校积累的经验, 结合始创国家美国的法学诊所教学模式的特点, 运用比较分析、事例分析方法, 最终确定适宜有效的法学教学模式。

关键词:法学,诊所,模式,创新

原标题:法学诊所式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创新

法学本科教育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基本工程。大学法学本科教学应该顺应法治建设的需要,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颁布之后, 在社会科学领域法学专业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任务, 针对法学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将目标定位在:以提升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核心, 以提高法律人才的实践能力为重点, 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力度, 培养、造就一批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卓越法律职业人才。

中国深度介入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需要相当数量的精通法学理论,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法学实践问题的法律人才。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实践环节, 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 最大限度实现既有目标, 无疑需要在教学模式上推陈出新。根据既有的教学模式, 结合我校本科法学教学特点, 笔者认为应该将诊所式教学模式类推适用于国际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

一、我国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一)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兴起。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新的法学教育方法。其创始人是美国著名法律教育家Jerome·N·Frank, Frank教授的思想被耶鲁法学院所采纳, 发展演变成为当今美国法学院最具活力的诊所法律教育模式。特点在于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培养实习医生的形式, 通过诊所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际运用。从2000年秋季开始, 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 中国首批高等院校开始尝试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在大学本科教育环节开设“法律诊所”选修课程。这一课程的开设, 打破了我国学历教育的传统模式, 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

(二) 我国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优势分析。

法学本科教学模式是培养法学人才、构建法学人才库, “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因子。传统的理论分析教学模式、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等只能单纯“书本式”理论分析或者简单机械化分析实践案例, 当新形势下的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势运用这种模式培养的法学学生都不能适时灵活分析处置。这样有悖于培养真正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通过诊所课程学习、诊所教师指导带领学生实际运用法律事件, 成为新形势下活力教学模式。

1、法学教学目标明确化。

法律专业知识技能和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的两大基本要素。

(1) 培养学生法律实践技能素养。传统法学本科教学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环节传递信息, 这种信息由于课时、教师职业技能等各种因素不可避免带有狭窄、主观性等不利影响。再加之学生认知水平局限性、不一性, 那么这种被动学习模式吸收信息量学习理论知识就毫无疑问的显现出学生无目标的盲目学习的劣势。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以培养实践性律师为首要目的。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和社会的实践性, 注重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发现问题、评判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学生在清晰自己学习目标、方向的前提条件下, 有的放矢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学习。

(2) 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规则意识。法律人才一定要有法律学问, 才可以认识并且改善法律;一定要有社会的常识, 才可以合时宜地运用法律;一定要有法律的道德, 才有资格来执行法律。只有了法律知识, 断不能算作法律人才;一定要于法律学问之外, 再备有高尚的法律道德。

传统法学本科教育注重书本理论教育, 学生应试教学严重脱离实践环节。这种情势使法学四年本科的法学毕业学生只知道应试期末考试、司法考试, 对毕业后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工作者而言, 专业技术面临的应用法律知识解决实践问题以外可能会面临的情势束手无策。事实上, 法律专业知识技能是教会学生怎么做, 而法律职业道德教会学生为什么这样做?

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培养职业道德教育规则意识:途径一:通过诊所课程的教授, 具体内容包括诊所法律工作要求和工作规范、接待来访、法律文书写作、事实认定和证据调查、诉讼和非诉讼案例代理、庭审技巧、团队合作、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等, 在课堂上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途径二:老师带领学生在实际办案的过程中, 通过与双方当事人、律师、办案检察官、法官的“面对面”接洽, 参与案件进展的各个阶段, 在实践中将诊所课程灵活运作。

通过上述两种途径, 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规则意识, 为日后成为真正德行兼备的法律工作者夯实基础。

2、法学教学方式多样化。

诊所式法学教学是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培养实习医生的形式, 通过诊所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际运用。因此, 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 贯彻教学意图, 使教学能产生一种立体的、透视的、深入的效果。

主要的教学方法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类:第一类:课堂内教学:主要通过诉讼角色模拟训练, 即让学生分试当事人、辩护律师、检察官、法官等角色, 在模拟法庭中体验法律的实践运用。除此之外, 还包括互动式个案指导、分组式诉讼场景训练等其他新型教学模式等。由学生互动评价、由带队老师客观评价, 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第二类:课堂外学生在带队老师指导下亲身参与真实案例, 有的放矢的理论联系实际, 并且案件各方主体对学生的实际表现真实、客观地作出评价, 让学生在这种竞争环境下积极主动学习。

学生只有在客观真实的情势下, 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 并且接受除教师外的同学、案件参与者评价, 最终实现学生能够思考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建构和创新必要性分析

我国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是美国舶来品。从本世纪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传入中国, 在为数较少的一本高校以开设“法律诊所”选修课程为模式, 施行“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随后的近15年时间, 各省市法学百余所高校在任课老师的主导下纷纷试行法学公选、专业基础课程诊所式改革, 但更多的是课程教授中多设置些实际案例分析;组织学生每学年多开1~2次庭审模拟;组织学生任职实习、毕业实习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在“诊所课程”开设中由本校老师或者特聘教师讲授课程内容。其中, 庭审模拟已经成为目前最常见的一种诊所教学方式。但是, 事实上, 我们如何将美国“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更好地“本土化”, 将其精髓被我国法学教学模式吸收并创新, 这就是我国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建构和创新必要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 我国高校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制度瓶颈。

美国法学教学奉行“精英”教育, 采信诊所式教学模式的学生层次相对较高, 而我国法学教学面向“普法”教育, 面向日益增长的法学本科学生, 采信诊所式教学模式的学生层次相对较低;美国法学“精英”教育配备的指导教师不仅师生百分比高, 而且通常是“双师”身份, 而我国法学“普法”教育配备的指导教师不仅师生百分比低, 而且通常是纯理论的“学到教”理论型人才;美国法学实行的“职业化”教育, 而我国诊所式法学教学现阶段是形式掩盖下的理论教育为主;美国是典型的判例法系国家的代表, 案源丰富、案情多样复杂, 审判程序是律师主导下“抗辩式”的庭审过程, 中国是法典本本主义, 审判是由审判员、检察官主导下的“纠问式”庭审过程。

(二) 我国高校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实践瓶颈。

我国高校在对诊所式法学教育进行实践探索的过程中, 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以我校在实践操作中的一些经历为基础, 认为可将这些问题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 资金来源。“精细教育与成本控制”是教学改革不可避免的重要问题。教学模式建构和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些经费使用需要在师资培训、人员聘请、资源平台搭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办案必要经费等, 而这些单纯依靠学校财政拨款是无法解决资金缺口问题的;第二, 案源获取。在校大学生通常没有司法职业证书, 所以根本无法从实践中获取案源, 只能由带队老师将自有案源和学生共享。但这势必会涉及到教师、当事人等隐私、商业机密等各方面问题;第三, 带队教师配备。从配备教师要求上看, 大部分教师都是学术型人才, “双肩挑”具有辩护实践经验的法学教师人数并不多, 法官、检察官工作实践经验高校教师不具备;第四, 学生自愿投入。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需要大量自愿者学生投入相当精力到实践中去, 这对于接受传统教学听课、评教模式的广大学生而言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观点, 自愿接受这种相对较新颖的教学模式, 在实践中掌握自我学习和领悟的方法, 理解法的深刻内涵, 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

三、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建构与创新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案例式教学法不断改革和完善的结果, 诊所式教育是还原实践中的真实案例, 将学生从案件的旁观者转变为当局者。那么, 如何将这种具有实践性、自主性、亲验性和启发性特点的舶来品变成符合中国国情法学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对这种发展至今近十五年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 建构和创新。

(一) 探索教育部门与公益机构、司法机构结合方式, 解决资金难问题。

国家财政预算每年都会有大量资金投入教育, 中央财政设立“质量工程”专项资金用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以下简称“质量工程”) 。但是, “质量工程”面对的是全国高校本科教改工程, 对于法学本科教学改革投入远远无法满足诊所式教学模式所需的各项财政支出。

我国诊所式教学模式原本就是在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下启动的。美国福特基金会的宗旨是:接受和管理资金以用于科学、教育与慈善目的, “一切为了公众福利, 此外无其他目的”。我们也可以和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等, 愿意投资教育改革、促进法学教学课程改革的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机构进行合作。多探寻资金来源渠道, 彻底解决资金难问题。

我国司法机构是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构。而法学诊所式教学改革必然需要得到司法机构在师资、学生实践、案例庭审等各个环节指导和协助。司法机构在职责范围内应该全力以赴、无资协助。

(二) 送法下乡, 把诊所开到基层。

带队老师将自有代理诉讼案源提供给学生进行实战分析、司法机构将受理案件提供给学生进行学理分析。这种案源渠道会受到案源数量问题限制, 更会受到当事人保密质疑。那么, 由学校出面联系, 由带队老师带领学生在基层开设诊所, 由当地村委会、居委会协助, 面向基层定期、不定期举行法律讲座;面对面和村民、居民就有关法律问题交谈;接受一线村民、居民咨询、问疑, 用所学的法学理论、诊所课程知识解惑。这样真正落实理论联系实践, 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当事人接洽、学习面对各种实践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解决。最关键的一点, 这会是最为有效解决案源数量问题的途径。

(三) 带队教师数量、质量全面提升。

从配备教师数量上看, 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带队老师和学生师生比例平均最佳比例为1∶7, 但很多高校带队老师和学生师生比例平均比例大多都有1∶20。这样容易造成教师由于精力问题无法全面掌控学生实践学习情势。从从业教师结构上看, 高校大部分法学教师都是纯理论的研究型、学术型人才, 这对培养实践型、临床型诊所式教育的教师要求本身就背道而驰。如何彻底解决这个困境?

1、教师“走出去”:

投入资金, 资助教师兼职代理各类诉讼案件、委派到司法机构 (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 实习, 加强带队教师自身实践作战、临床诊断的能力。

2、司法人员“请进来”:

邀请律师、公安人员、检察官、法官到学校担任客座教师, 定期举行讲座, 并由他们担任校外指导教师, 亲自带队下基层参与诊所实习工作。

(四) 加强学生学法方式观念的转变, 重新制订评价体系。

大一大二学生应该加强理论学习的任务, 并在教授中指导学生“法学是实践性学科”。动员学生应该灵活掌握所学理论知识, 适当带领学生直接进入“基层诊所”, 让他们亲临感受诊所式教学模式。在大三、大四学生中, 转变开卷、闭卷这种笔头评价学生学习的方式, 实践中由村民、居民的评价;带队教师的评价;同队队友的评价占学科成绩的大部分, 而纯理论的笔头考核方式仅仅占很小一部分。

这样转变观念、多样化评价方式将法学本科学生逐步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接受诊所式教学模式, 客观上逐步提升学生临床经验, 让其成为“卓越法律工作者”。

四、总结

诊所式法学教育的定位等基本的、理念性的问题, 仍然是主要的、较具争议的话题。在中国启蒙、发展至今的“本土化”十余年中, 面临了许多问题。务实的结合各地、各校、各专业特色进行诊所式教学模式探讨并逐步提升效果, 将我们国内法学本科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意义的法律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左卫民.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本土化与多元化探索[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8.

[2]杜承铭.法学教育改革与法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1.

[3]吴春香.高校法学教学引入法律诊所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3.5.

[4]翟羽艳, 胡东.诊所教育:中国高等法学教育的又一种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 2005.

“诊所式”教学模式 篇2

编号:

高中政治课移植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反思

东莞中学 陈观胜

摘要: 伴随新课程的实施而成长的在高中政治课中移植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改变了原有的师生关系,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很好的联接了研究性学习,但是这当中也产生了一些移植错位的现象,这就为不得不引导实施者进行反思,重新进行定位和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也体现出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时代它仍然有它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 移植 收获 反思 价值

从2004年实施新课程以来笔者在政治课教学中也移植了高校法学教育中流行的诊所式1。可以说法律教育模式,并形成报告《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移植这一模式为课堂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同时在实践中笔者也走了不少弯路,这是应该也是必须进行反思的,希望通过反思能更好进一步推进新课程的建设。

一、移植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收获

移植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两年来,高中政治课教学带来的可喜变化主要有以下方面:

1、移植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改变了原有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政治课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老师教—→学生学—→学生用

这是个直线关系,如果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它缺乏交流、反馈的环节。教、学、用处于一个平台上,相互无法连接。在这一关系中,教、学、用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且缺乏活力。

在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可以采用下图来表示:

老师教—→学生学

↖ ↙ 学生用

在上述三角关系中,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关系稳定地,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一方面学生在学和用的过程中,将一些新的问题又反馈到老师那里,老师的教案不断得到充实,另一方面,学生在学、用的过程中,不受课本知识的束缚,努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促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它使教、学、用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机制,不断为诊所教育补充新鲜的养料。创造的、活跃的思维,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也是移植此模式的生命力所在。

2、学生的感受、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生面临的问题更加受关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全程得到贯彻。在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中,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实践性的特点决定课堂的内容将随着诊断项目中出现的问题而有所变化,教师的教案也随之产生变化,准备好的教案往往被新出现的问题所更改,教学设计也不像其他课程那样按部就班的进行,它随着学生的需求,出现的问题而改变,这对老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关注学生们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发生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而不断调整教学方法,这样教师从备课到课后都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思考问题和开展教学,也就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被动接受型变为主动思维型,从各自独立型变为合作型。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采用了其他课程较少采用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模拟、小组讨论等,这些方法所产生的互动特点,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的学习,这样就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并以是否“全盘接受课堂书本知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主要标准。

在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课堂上,学生可以站在讲台上介绍诊断项目,或者发表观点,而老师坐在讲台下,和学生一样发表意见,参与讨论相互交流。这样每一个项目的完成都不可能是一个人完成的,学生必须学会与人合作,任何的探究都依赖大家的合作,经历多次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也会发生较大的转变。

4、政治课堂与研究性学习产生良好的对接

在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中,诊断项目和模拟练习是处于变化之中的,需要学生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没有标准答案的教学,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解决可以提出几种解决方案,因为没有标准答案的约束,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而老师采用启发、引导和提问的方式带动学生去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学生的观点鲜明、新颖,学生的反馈给教师以启发和帮助。这样就把教育视角扩大到理论与实践的整个过程,并聚焦于实践,把课堂的空间无形中扩大到广阔的社会现实中,更多地通过实践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这些正是我们一直在研究性学习当中所要追求的,这样就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克服研究性学习无法进入课堂的尴尬和课堂无 法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不足。

二、移植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错位

移植教学模式不可能一蹴而蹴的,笔者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这当中也走了不少弯路,归结起来移植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容易犯的错误主要有以下:

1、将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混同于举例说明――提问法。

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在移植到新课程的政治课教学时很多教师对于什么是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却认识模糊,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认为它就是举例说明――提问法的现象。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作法是由教师提供典型诊断项目,让学生事先做好充分的材料分析工作进而通过对诊断项目的分析讨论,激发思维积极性,从而达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实践的教学目的,而举例说明――提问法的模式则是在教师系统讲授知识之后举出典型例子并加以分析,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知识,它无法完成达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2、借实施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之名,行“放羊式”教学之实。

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需要教师精心选择诊断项目,巧妙设计问题,并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操纵全局---既要解决学生随时提出的问题,又要将学生讨论诊断的焦点引导到教学内容上来。因此, 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备课时间,于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少教师借着实施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名义实行“放羊式”教学,在课堂上很随意地发一些诊断项目给学生讨论,最后做一些简单的总结,根本没有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更遑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无视课程特征,盲目实施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

一些老师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考虑课程本身的特点,盲目认为实施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就是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就是实施新课程理念,反之则属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于是不管条件是否成熟,课程是否合适,均纷纷上马,甚至出现了连概念课都实施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怪现象。而事实上实施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是有条件的,同时传统的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法也是有它的价值。

三、移植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反思

移植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一路走来,伴随而生的是太多的困惑与不解,只有不断的反思与改进,才可以让这一模式在中学的政治课教学中走得更远。

1、移植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定位――全面介入还是辅助教学?

移植一种教学模式总会面临着能否全面普及的难题,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也没有幸免。笔者认为它只能是现在教学模式的辅助,不可能全面普及,这是基于以下原因:首先,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适合移植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笔者认为,以下几种课程较适合运用的:①必修和选修课本每个单元后的综合探究部分。②课本上提供的与学生生活和实际非常贴近的课堂探究部分。如《政治生活》中的情景导入部分。③教师讲授学生仍然无法掌握的课程。如科学发展观、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矛盾分析法等这些理论非常强的内容。其次,正如笔者在《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所指出的教学效益问题,最后就是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评价方案与现行的高考评价方案并没有完全一致,这就使得弱势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评价方案很容易屈从于高考评价方案。在这种困难面前应该清楚认识到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引入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它是为了更好地加强传统教学的效果,并使之得以延续,扩大教学效果的深度和影响,它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现,它要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成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有力臂助。

2、如何掌控教学进程并营造良好的课堂讨论气氛?

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参与质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学生的参与体现在课前对诊断项目分析的准备、课堂上的积极讨论以及课后的学习总结。由此可见, 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学习准备时间。如果学生不配合,缺乏主动的学习态度,则教学就难以发挥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想办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给发言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引导他们畅所欲言,营造热烈欢快的课堂讨论气氛,也可以根据学生课前准备和课堂讨论的情况进行打分,作为评定该门课程成绩的依据之一。与此同时,教师应注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轻易就某一问题下结论。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有效地控制好讨论的主题和节奏,有机地组织和串联每个发言者的意见,正确评价学生的分析发言,然后再进行点评和总结,最终达到通过开展诊断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

3、教师能否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在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教学中,教师既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因此对教师有相当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熟知课程内容。一方面,这是教师能够选择出适当诊断项目的前提,另一方面,也只有这样才能将课程内容和诊断项目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其次,选取恰当的诊断项目。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讨论、分析诊断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其成功运用的关键在于诊断项目的选取,如果选得好,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教师在收集诊断项目时应注意诊断项目的典型性、新颖性、综合性,并兼顾趣味性。典型性要求教师选择那些能体现授课内容的重、难点以及基本理论的诊断项目,以达到通过诊断项目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基本理论、掌握课程内容之目的;新颖性要求教师尽可能选择生活中最新诊断项目,以使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综合性要求所选诊断项目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涉及到整个教学目标,以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具有一定趣味性的诊断项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进行深入地探讨。另外,教师选择的诊断项目应尽可能源于实践,尽量避免简单的、空想式的诊断项目。第三,教师应当认真研究供学生讨论的诊断项目,考虑诊断项目可能引发的争议,并引导学生从探讨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最后,教师还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正确总结评析所提出的诊断项目。面对如此高的教学要求,教师能否从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准备?这只能靠教师量力而行了。

四、进一步推广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价值分析

虽然移植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会面临各种困难,但是它与新课程所追求的一样是以学生为本的,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个角度作为出发点,就仍然可以发现它的推广价值的: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这对学校和教师来说始终是个难题。如果搞专题讲座,但教师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又很有限;如果采用多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共同授课,教师之间的配合又很难协调。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它所特有的作用。由于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在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中,诊断项目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在学生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学生就可以自由地实现在政治与历史、地理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切换,而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跨学科的综合知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精神是指那种不安于现状、力图改进创新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而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具备的运用一切已知东西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未知的东西。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中诊断项目所描述的是学生熟悉的情境,没有分析,只有事实。诊断的结果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人告诉你答案,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决策者的角色中,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情况与自己的价值观,作出自己的决定,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源于人的潜能和天赋的高度自主性、自由性的选择行为,是人的潜在能力的释放过程;学习必须使学生感2。诊所式法律教到学习材料的个人价值和意义,体现“知觉”的个体性、主观性的情感”○育模式强调以人为本,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3。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是学生建构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知识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注释:

“诊所式”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 公安院校 法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21-03

近年来,我国公安院校逐步把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融入到公安法学教育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由于公安院校对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进一步对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寻找与公安院校法学教育的契合点,这对于完善公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公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及其特点

(一)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内涵

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即在法律课程教学中,仿效医学院学生在医疗诊所临床实习的做法,将学生置于“法律诊所”中,针对特定的法律案件,“诊断”其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从而促进学生对法律理论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执法操作能力。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的批判法学家为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熟练的法律操作技能的法学毕业生,对传统的法律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尝试,主张在法学院推行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在学校设立法律诊所,参与诊所式教学的学生在具有职业律师资格的教师指导下,对本地真实的案例办理诉讼。1968年美国的全美律师协会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成立了“职业责任法学教育委员会(CLEPR)”,开始实施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截至1990年,全美律师协会认可的法学院当中有超过80%设立了诊所式的法律教育课程。

二十一世纪以来,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逐步被引入到我国高等院校的法学院系。2000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大学的法学院率先引进诊所法律课程,并定名为“法律诊所”。200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1所院校发起成立“中国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专业委员会”。这个委员会设立的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和推广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交流和合作,推进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发展。目前,开设“法律诊所”的高等院校已超过150所,包含了国内著名大学的法学院系及一批公安院校,如北京人民警察学院、河南警察学院、陕西警官职业学院、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等公安院校。

(二)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特点

1.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效结合。诊所式教育提供了一种传统课堂教学不能提供的多维实践空间。在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和学生需要对法学基础理论和知识进行传授与学习,从而为法律实践奠定一定的知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法律诊所,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相对独立自主地完成现实案件处理,将所学的法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环节。法学理论教育与法学实践教育有效结合,大大提高了法学教育的实际效果。

2.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的有效结合。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不仅包含了日常的法学课堂教育,教师与学生通过现实案例的分析、讨论、模拟等强化学生对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包含了学生在法律诊所直接面对当事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全面处理各类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全程接触和处理现实法律案例,强化了学生法学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使传统的法学课堂教育得到延伸与拓展,与法学课外实践有效结合,强化和提高了学生的法学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

3.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结合。学生脱离了传统的课堂,在法律诊所中进行学习,接触的都是真实的现实案例材料、真实案件的当事人,不再局限于虚拟的或是假定的案例,这些真实的教学案例和素材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学生通过真实的案件处理,身临其境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对学生个人法律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无疑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结合,对培养高素质的法学人才具有促进作用。

4.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的有效结合。诊所式法律教育侧重于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注重把职业道德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件,作为法律工作者,要面对和处理学校里无法碰到的各种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突发、意外情况,在分析处理法律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法律实践技能并了解我国司法体系,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二、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在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中运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我国的法学界对于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给予了肯定,目前我国已有150多所高等院校法学院系成立了法律诊所,其中包括部分公安院校。

(一)在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中运用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1.社会管理法治化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在各个领域的法治化建设的步伐。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实现“社会管理法治化”,这说明我国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保障作用。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具有其特殊性,是执法队伍培养与建设的关键,公安队伍法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管理法治化进程。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在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中的运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是我国社会管理法治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2.公安院校职业化的教育目标。公安院校是我国公安人才培养输送单位,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职业化倾向。因此,公安院校的法学教育,不仅包含了专业教育,也包含了职业化教育。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公安院校法学教育的职业化教育目标更加突出。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根据公安职业化教育需要设立了诊所课程,强化了职业化教育,适合了公安院校职业化人才培养目标。

3.公安工作实践性的执法特点。执法工作是公安民警的主要工作,公安民警的执法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经验性,主要包括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工作。通过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公安院校学生可以亲身面对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对案件双方的当事人进行全面处理,在处理的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公安执法的水平和能力。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为公安院校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法律实践平台,为公安人才更好地在工作岗位上开展执法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在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1.国内外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基础。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源于国外,近年来传入我国,但发展迅速。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最先在美国兴起,得到了美国法学界的广泛认可,也被引入到我国高等院校法学院系的法学教育中,很多高等院校的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相对都比较成熟。国内外对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理论及实践研究逐渐深入和完善,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在国内,北京人民警察学院等公安院校也开展了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这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及推进,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在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中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2.公安院校丰富的法学教育资源。公安院校与政法部门关系密切,政法部门工作人员很多都具有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及技能,能有效处理各种法律问题。公安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提供必要的法律诊所教师资源及法律实践机会。公安院校在开展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过程中,无论是内设式法律诊所、外置式法律诊所,还是模拟法律诊所,都可以充分利用政法部门所提供的资源,这是公安院校相对于一般普通高等院校的优势和便利。

三、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在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中的运用

(一)从公安院校的角度看

1.选择高素质的诊所教师。法律诊所教师是开展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关键。公安院校在法学教育中运用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就必须选拔一批具有较高法律理论素养与丰富法律实践经验和改革创新意识的法律诊所教师。公安院校一般自身就蕴含着这样的教师资源,在积极利用政法部门及社会法律资源的基础上,完全可以组建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法律诊所教师队伍,对学生的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高素质的法律诊所教师,对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在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中切实有效的运用具有促进作用。

2.开设合理的诊所式课程。学校是教育的组织者,是教育主体之一。课程设置也是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在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中的运用,首先从学校层面来看,要认可和支持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开展,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内设式法律诊所、外置式法律诊所或是模拟法律诊所,开设合理的诊所式课程。公安院校诊所式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公安院校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体现人才培养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需要,开设与公安业务紧密相联的诊所课程。

3.建立有效的诊所课程评估机制。在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中开展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高素质的诊所教师和合理的诊所式课程是基础,除此之外,还要建立有效的诊所课程评估机制。法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传统的教学评估机制主要以学生的卷面考试分数为参考依据,这种教学评估机制对于侧重实践性的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不能起到应有的评价效果。在诊所式法律教学中分数已经不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评价标准,教学结果的评价更侧重于学生在办理案件中的综合表现。诊所式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贯穿于教学活动当中,需要突破传统教学评估机制的桎梏,更加注重学生实际法律应用能力、法律职业道德意识等,建立合理有效的诊所课程评估机制,对公安院校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准确的反馈。

(二)从公安院校教师的角度看

1.积极树立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意识。公安院校教师是推动和践行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主要力量。作为公安院校教师,要积极树立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意识。同时,只有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拓宽视野,才能不断激发教师个人的学习动力,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情怀。

2.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指导。在公安院校的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很好的体现,在现实法律案例的教学讨论互动以及学生处理现实法律案件中,都离不开诊所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作为教师,在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过程中,应该将法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法律职业实践技能锻炼有效结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促进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为公安部门培养和输送复合型、应用性法律人才,提高公安队伍综合素质。

(三)从公安院校学生的角度看

1.加强法律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才能使诊所式法律教学得以有效开展。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开展实践技能训练,进而提高学生法律实践能力。公安院校应根据招录方式和学制的不同,设置合理的理论学习课时,保证学生对于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从实际情况来看,开设有诊所课程的高等院校法律院系,大多也是针对大三以上的学生。只有经过前面的法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具备了相对扎实的法律专业基础,才能更好地开展案件处理等实践性强的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

2.加强现实案件处理的锻炼。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课堂主要围绕现实案件或者学生承办的案件,采取提问、讨论、模拟、反馈等方式,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强化学生对事实和法律的认识和判断。课堂之外,学生在法律诊所老师的指导下,逐级完成现实法律案件的处理任务,对案件处理的全过程负责,在学生感受到责任、压力的同时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法律知识巩固及法律实践经验的提高。公安院校学生应该多参与现实法律案件的处理,不断提高法律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王恒.论我国“法律诊所”法学教育模式的目标定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10)

[2]杨欣欣.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学方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3]林晶.“诊所式”教育在我国法律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经济师,2011(8)

【课题项目】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1JGB197)

【作者简介】曾 伟(1975-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治安系副主任,副教授。

“诊所式”教学模式 篇4

关键词:法律教育,诊所式教学,职业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法律教育在法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社会对培养法律职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传统法律教育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法律职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 引入美国的法律诊所式教学方式, 是探索我国法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对传统法律教育教学方式的完善。

一、当前我国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律教育是以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弘扬法治精神、培养合格法律职业人才为内容的教育活动, 其具有两重性, 即学术性和实践性。从理论教育的角度, 法律教育被归类为人文社会科学, 即通过传授法律理论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法律理论素养, 具有学术性;从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的角度, 法律教育主要是一种法律职业教育, 即通过社会实践和实地训练以培养学生从事法律职业的思维、技巧和道德, 具有实践性。法律教育的两重性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 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法律职业人才。但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我国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着重于对法律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 实践教育则重视不够。近一个时期以来, 在“科教兴国”和“依法治国”方略的推动下, 我国的法律教育呈现了超常规的发展势头。尤其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法学院校及在校法律专业学生人数成倍增长。而在就业方面, 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普遍偏低。就当前的现状而言, 我国的法律教育表面呈现繁荣之势, 但却蕴含着深层次的危机。我国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正在扩大并加深, 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法律教学方式单一化, 重知识轻能力。

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以学生获得知识量的多少为标准来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师秉承“传道、授业、解惑”的崇高职责, 灌输给学生各种知识, 我国大学法律教育同样沿袭了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理解法律含义、传授法律知识”为宗旨, 注重对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的知识, 而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甚至展开讨论;学生则在教师的讲授中被动地接受知识, 没有条件与机会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分析。这样, 很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判断推理的能力。此外, 关于教师讲授的内容、案例以及平常的练习、考试, 都是在预设范围之内, 有统一标准的答案, 学生只需按着传统的学习模式对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法律、法条强化记忆。这种法律教育教学方式, 只能使学生获得书本上静止的知识, 缺乏对问题思辨能力和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

2. 法律教学实践形式化, 缺乏职业培训平台。

法律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国法律院校安排学生法律实践常以见习和实习的形式进行。实习是法律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虽然, 我国法律院校都规定了这样的法律教学实践, 但这种教学实践存在着诸多不足:第一, 学生的实习期很短, 一般只有2-3个月的时间, 主要从事简单、重复的工作。如校对文字、装订卷宗、整理文书、发送文件、通知当事人等, 法律实践技能很难在实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第二, 由于受业务压力的影响以及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不满, 多数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采用“放羊式”指导, 疏于对学生法律技能的训练和监督。第三, 随着法律专业学生人数的激增, 学校改变了以往安排学生到固定单位实习的实践形式, 更多地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由于学校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 导致部分学生认为实习不是必须的学习项目, 加上就业压力的影响, 而选择了不完整实习或虚假实习。这些原因致使法律教学实践基本流于形式, 学生实际具有的法律执业能力与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所要求的能力相去甚远。

3. 法律教育目标理想化, 脱离法律职业人才需求。

21世纪我国法律教育不仅肩负着为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和法律监督等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优秀法律人才的重任, 同时还肩负着培养大批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发展经济的高层次、复合型治国人才的任务[1]。因而, 教育理论界普遍认为法律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从事政法工作的法律人才。这种教育目标定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显得过于理想化, 且只注重了法律精英人才的培养, 而忽视了处于法律人才金字塔基础部分的大量的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 在较大程度上脱离了社会对法律职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社会所需要的法律职业人才不仅要掌握法律基本理论知识, 而且更强调的是法律职业能力, 即具备法律职业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因此, 法律教育目标的设计必须符合社会需求, 注重对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的教育与培养。

二、法律诊所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针对目前我国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有必要借鉴起源于美国的法律诊所式教学模式。法律诊所式教学主要是效仿医学院校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 通过指导法学院系的学生参与实际的法律应用过程, 培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2]。这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在法律教学过程, 这种教学模式显示了其特点和优势。

1. 法律诊所式教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教育主体。

法律诊所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 把学生推到了现实生活中, 亲自接触鲜活生动的案例。真实案例经常比书本案例复杂得多, 学生必须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检索法律以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 可以寻求教师帮助, 在教师对一般办案技巧的讲授下, 再结合具体案例, 最终解决问题。学生要完全处理好一个真实案例, 不仅要掌握法律理论知识和法律诉讼程序, 还要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协调各种利益冲突, 把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解决方案,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3]。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只是扮演着学生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学习方案的引导者。

2. 法律诊所式教学以办理真实案件为教育内容。

法律诊所式教学主要是通过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来锻炼学生的法律技能。它不同于案例教学和模拟法庭, 是建立在真实当事人和真实案件背景材料基础之上的。在法律诊所式教学中, 学生可以直接接触真实案件, 从事实际的案件代理工作。这些真实案件都是由教师从法律诊所受理的全部案件中筛选出适合学生办理的案件。学生在代理真实案件时所做的是真正的律师工作, 主要从事接待当事人、分析案情、收集证据、调解、参与谈判、撰写法律文书、代理诉讼、出庭等工作。学生通过办理真实案件, 参与案件全部过程和细节处理, 可以及时把所掌握的法律理论知识运用到法律实践中去, 由实践检验、校正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3. 法律诊所式教学以实现师生互动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能和教学效果。法律诊所式教学方法是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其教学过程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课堂内,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模拟式、互动式和游戏式等形式, 把学生定位为课堂上的主角, 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教师进行适当引导,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促进了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开法律学习,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外则把学生置于真实案件中, 采用法律咨询、非诉讼代理和诉讼代理等形式, 通过“教”与“学”的互动, 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 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法律操作能力。

4. 法律诊所式教学以培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为教育目标。

法律既是治国之学、权利之学, 也是职业之学、经验之学。经验的积累在于不断地实践, 法律诊所式教学把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通过解决具体、实际的法律问题,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法律诊所中, 学生通过实践亲自发现案件的事实和问题, 探索法律分析和适用, 既锻炼了实践能力, 又培养了开拓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判断能力。

三、法律诊所式教学对我国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2000年, 法律诊所式教学模式被引入到我国, 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7所高校尝试运用并取得了良好成绩。随后, 很多高校受到这种新的法律教学模式的启发, 逐渐尝试开设法律诊所进行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在近10年时间里, 以法律诊所式教学培养法律职业人才得到了社会和学界的广泛肯定。

1. 法律诊所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社会公益心。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是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之一。法律诊所所承接的案件大多是社会弱势群体或相对弱势群体的案件, 学生代理这些案件, 不会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弱势当事人寄托希望的眼神, 能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促使学生为维护弱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积极努力。在法律诊所式教学中, 学生代理真实案件, 直面社会、直面各种冲突, 可以认识到不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并使其深刻认识到从事法律职业不仅是实现自身利益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公正和公益服务。学生通过为社会弱势者提供无偿法律帮助,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当事人的责任心, 追求司法公正,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服务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法律诊所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法律诊所式教学将学生置于非控制的真实案件中, 没有现成的答案和正确的审判结果, 学生需对具体案件进行分析和判断, 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处理案件时, 要学会权衡法律、当事人利益及伦理道德等各种因素[4]。法律诊所式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如何在解决办理案件时出现的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寻找法律、分析法律、解释法律和使用法律的能力[5], 即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操作能力。

3. 法律诊所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

追求公平、公正与正义是法律价值的体现, 也是法律执业者应当具备的基本法律职业道德。在法律诊所式教学中, 学生必须按照执业律师所遵守的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来完成所代理的案件, 既要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又要坚持原则、忠于职守、维护国家法制。法律诊所式教学所要求的法律职业责任心教育涵盖了如何处理冲突和严守保密规则, 如何处理律师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如何培养律师技能和职业热情等问题[6]。而传统的法律教学只是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为学生提供完美的法律道德范本, 没有从法律执业人所应当具备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出发, 缺乏对法律职业道德和法律职业责任的直观理解。因而, 法律诊所式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法律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感。

四、以法律诊所式教学培养法律职业人才

法律诊所式教学是一种从美国引入的新型法律教学模式。这种舶来品能否在我国高等院校法律专业借鉴和应用, 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通过实践探索, 笔者认为, 以法律诊所式教学来培养我国的法律职业人才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合理认识法律诊所式教学在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由于我国与美国的法律制度、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法律诊所式教学模式不可能完全取代我国传统的法律教学模式, 它仅仅在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中处于辅助而非主导地位, 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和完善。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但必须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依托。传统教学方式注重传授系统、科学的法律理论知识, 而法律诊所式教学注重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理论教学与法律诊所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形成适合中国文化传统与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教学模式,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 专兼结合, 优化法律诊所式教学的师资队伍。

由于在法律诊所式教学中, 指导教师担当多重身份, 他们既是法律原则和案件分析方法的引导者, 又是学生信任的同事和朋友。法律诊所式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多维的知识结构, 还应当有娴熟的法律实践经验, 掌握诊所法律教育所特有的教学方法[7]。学校在师资上应尽可能培养专职法律诊所教师, 还可适当聘请法官、检察官、律师担任法律诊所兼职教师。

3. 专业指导与心理疏导相结合, 消解法律诊所式教学的消极面。

法律诊所式教学中的实际案件是以社会法律援助为基础的, 代理的案件大多是家庭暴力案件、刑事案件、社会安全案件、公共利益案件、残疾人案件等。由于案件本身的复杂性及学生经验的不足, 可能导致案件办理失败, 不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直接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和职业恐惧。另外, 学生在代理案件过程中接触的是现实社会, 难免会碰触到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并且, 当前司法系统内的不正之风也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 指导教师除应加强专业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办案质量外, 还应在学生出现不寻常的想法和行为前, 及时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问题, 舒缓心理负担, 做好思想沟通和教育工作。同时, 指导教师还应抓住一切适当的环节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公正、客观、廉洁、无私的基本职业素养。

总之, 法律诊所式教学对培养法律职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我们应积极借鉴和推动其在我国法律教育事业中的发展, 使法律诊所式教学真正实现本土化。

参考文献

[1]杨继慧.法律诊所式教学在非诉讼业务中的运用[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01) .

[2]周赞梅.诊所式法律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应用之思考[J].新课程研究, 2008 (01) .

[3]刘惠珍.理念与制度冲突:自主学习面临的尴尬[N].中国教育报, 2003-02-29.

[4]李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浅谈诊所式法律教育对高职法律教育的借鉴作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05) .

[5]陈建民.从法学教育的目标审视诊所法律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环球法律评论, 2005 (03) .

[6]田宏伟.诊所式法律教育:法学实践课改革新尝试——美国法律实践教学对我国法学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 2007 (01) .

黄河走进环境诊所-环境教学课题 篇5

黄河走进环境诊所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黄河本不姓黄,它的由清变黄,根源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2.用黄河变迁的历史,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中国古代以农为本国策的利与弊,加深环境保护的意识。准备: 教师:(1)课前将初一历史教材中的历史地图《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分布和商业城市》《汉代疆域》《宋、辽、金城镇的分布》《金、南宋对峙》《元朝的疆域》等合并,制成挂图。(2)制作代表黄河、殷墟、东京(开封)和医生的头饰。(3)准备一份关于中国古代黄河流域的环境状况的参考资料。学生:查阅初一已学过的有关黄河泛滥及治理的相关内容,并做成文摘卡。步骤: 1.学生自愿报名,分别扮演黄河、殷墟、东京和医生,组成环境诊所的医患双方。2.教师挂出历史地图,提示学生对比不同时期黄河下游的走向和入海口的位置。3.将《中国古代黄河流域的环境状况》复印件分发给每个学生,让学生阅读。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联系1998年发生的黄河污染问题,进行一项名为“黄河走进环境诊所”的活动。4.黄河在殷墟、东京的陪同下走进环境诊所。以下为他们与医生的对话。医生:(仔细地看了病人病历中“年龄”一栏,上面写着“5 000岁以上”。尊敬而和气地问道)您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啊!您老近日有何不适?黄河:别提了。最近我的健康糟透了。在我的上游,小浪底以上,有人往我的肠胃里灌了大量的污水。在我的下游,又长时间断流。真让我心里堵得慌。医生:您老别着急,慢慢讲。我想知道,从前,您得过哪些病呢?黄河:当我还是一位少女的时候,既清纯又美丽,身体健康,很少得病。后来,我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孕育出高度发达的先秦文明。你看,殷墟就是我引以为自豪的儿女之一。殷墟:可惜的是,我后来的命运并不太好。我被铺天盖地的黄泥掩埋,成为了废墟,几千年来一直默默无闻。直到20世纪初,经过考古学家的努力,我才重见天日。黄河:唉!不光是你有不幸的过去,从前我也得过重病。两汉时,统治者大兴土木,我的健康状况开始急剧恶化。在我的流域里,人们为扩大农业区,不惜大肆破坏草原和森林,结果大量的泥沙流进了我的肠胃。我变成了你们所说的“黄河”,经常犯病、呕吐。医生:当时的人们对您进行过治疗吗?黄河:当然了。我印象最深的是,西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还给我做过两次大手术。以后的几个世纪里,我虽然小病不断,但因为人们改变了生产方式,总算没出什么大问题。医生:从那以后,您的健康状况还行吗?黄河:不!唐代以后直到现在,我的健康状况一直都不太好。我的肠胃里泥沙越来越多了。因此经常发生肠梗阻现象。有时,我只好改道,借他人的肠胃帮我消化。碰到这种时候我就不得不舍弃我心爱的一些儿女。东京:我就是被遗弃的一个。想当初,我作为北宋都城,是人们喜爱的宠儿。后来,母亲改道他行,我也风光不再。1642年,母亲大病一场,河水冲进了城内,我的37万臣民中,逃出去的只有3万人。至今,我仍然深深地埋在地下,人们还没见到我的真面目。医生:(在召集众医生会诊后说)母亲河养育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她多灾多难。现在,我们有责任治好她的病。我建议:一方面,造成黄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的盲目开发现象,不能再出现了;要注意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另一方面,警惕现代工业对母亲河的污染与破坏,让我们的母亲河再次焕发出青春!黄河、殷墟、东京:如果真能这样做,那我们就太感谢你们了!

试论中国的诊所式法学教育 篇6

【 关键词 】诊所式法学教育;送法下基层;选修课程

一、诊所式法学教育的概述

诊所式法学教育属于舶来品,最早出现于英国,准律师们为执业律师做书记员并阅读各种法律文件,从真实案例中学习法律知识,这算是诊所式法学教育的雏形。诊所式法律教育正式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法学院,其时的首创人是约翰·布莱维。真正在美国兴起并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则到了20世纪60年代。法律诊所教育借鉴了医学院的诊所教育模式,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名曰“法律诊所”的地方,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困境中的委托人提供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为其提供法律服务。

诊所式法学教育之所以能够受到世界各国法学界的普遍认同,就在于它有着传统法学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转变了传统教学的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我们可以设想两种场景: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台上高谈阔论,台下的大片学生昏昏欲睡。诊所式教学中,学生们主动咨询案情、查阅资料并进行集体会诊。哪种教学方式质量更高,可想而知。清华大学王晨光教授恰如其分的举例所言:当一个人作为乘客坐车时,他不一定会记住行车的路线。但是,当他坐在司机的位置上时,他就必需认路、记路和分析路线。其次增强了法学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培养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法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源于社会而又服务于社会。一旦与社会脱节,则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学生们在象牙塔里学习,目的就是成材之后服务于社会,利用其所学为社会创造价值,如果仅仅是在学校埋头苦读不与社会有任何的接触,那么毕业后就将成为一个空有满腹法学理论而不懂学以致用的书呆子。第三从社会效益上来讲,利用法学诊所这个平台可以给需要法律援助的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因为一个看似渺小的学生后面可能站着一群具有高深法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授。这样会比当前社会司法系统的法律援助更有效,一方面更促进社会和谐,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习了知识,增加了实践经验,达到双赢。当代高校的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这些在诊所式法学教育中均能得到体现。

二、世界其他国家的诊所式法学教育及中国的诊所式法学教育现状

目前世界上诊所式法学教育最典型的国家就是美国。美国近130个法学院中的绝大部分都设立了诊所法律教育课程。众多非政府组织从财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如福特基金就于1968年一次性出资1200万美元,支持各大法学院建立法律诊所。美国律师协会于1989年设立了“法学院与法律职业工作组”,对必要的法律执业技巧进行深入的研究。一时间,法律诊所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迅速成为集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于一身的载体,风靡全美。以哈佛法学院的30余个诊所为例,从家庭暴力到儿童权利,从性别歧视到卫生保健,从商事调解到租房纠纷,从刑事公诉到死刑辩护,从个案代理到政策游说,从本土反恐到国际人权,几乎无所不包。然而,在美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孕育着生存危机。法律诊所做大做强之后,涉案范围自然也就扩大,由普通案件到公益诉讼案件,乃至以推进制度、立法改革为目标,这样就触动了政府和大财团等当局者的利益,于是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限制其的发展。法律诊所再接案的时候往往会主动回避一些敏感的涉及当局者利益的案件。这就限制了法律诊所的“营业”范围,对学生们的学习造成影响,违背了设立法律诊所的初衷。

诊所式法学教育进入中国的法学教育领域始于2000年9月,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中国7所高校开设了“法律诊所教育”课程。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CCCLE)将其定义为:法学院学生在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法律诊所”中,在有律师执业资格的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困境中的受援人提供法律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并亲自为他们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服务。

三、关于中国的诊所式法学教育的思考

前文曾提到,法学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而诊所式法学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真正的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法律、熟练的运用法律。因此,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法学学习模式。但由于国情不同,照搬照抄国外的诊所式法学教育显然不合中国实际,笔者认为中国的诊所式法学教育应当走出中国特有之路。

(一)和学生毕业实习相结合,送法下基层

毕业实习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对所学知识起到巩固作用。我国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实习去向不外乎公检法部门、律师事务所和一些公司的法务部,去了之后大都是以熟悉司法实务和司法程序为主,能够真正能运用起自己的法学知识倒不多。尽管熟悉司法实务也是实习的目的之一,本无可厚非,但不应当成为实习的唯一目的。

目前的中国社会里最需要法律帮助的是处于农村或是城市基层的老百姓。在百姓的市井生活中免不了有邻里之间的磕磕碰碰和亲戚朋友之间的纠纷和摩擦,由于他们本身的文化程度就不高,在出现问题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更不用说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了。人民群众的法律知识缺乏就成为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一方面是大量的法学专业学生不能够有效的实习锻炼,另一方面是广大基层的人民群众的矛盾得不到法律指导。如何调和二者间的矛盾?送法下乡,把诊所开到基层去,这是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首先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大量真实案例来检验、巩固所学知识;其次还可以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解决生活中的法律问题,调解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还降低了实习成本,减轻了学生们的经济压力。

(二)将诊所式法律教育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开设

“诊所式”教学模式 篇7

法律教学模式历经教师主动型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为主学生辅助半主动型案例教学模式直至当今倡导学生为主教师辅助型诊所式教学模式。法学本科教学模式演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被动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那么什么是“诊所式”教学模式?为什么国际经济法这门课程中践行诊所式教学模式呢?

一、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缘由

诊所式法律教育首先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新型法学教育方法, 创始人是美国著名法律教育家Frank。诊所法律教育常常被描述为“在行动中学习”法律, 即在有法律实务经验的老师的指导和监督下, 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法律实践开展法律教学活动, 增强法律运用的真实感, 让学生切身体会实际办案以及操作运用法律的过程。

二、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下的国际经济法教学改革必要性分析

面对日益激化的国际经济摩擦, 运用诊所式教学模式讲授国际经济法这门课程, 才能使学生切实掌握国际经济法律法规、国际经济惯例基本内容, 通过法律实践学习律师的职业技能。

1. 教师主动型传统教学模式讲授国际经济法弊端。

国际经济法这门课程从教学内容上包括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货币金融法、国际税法、国际经济贸易争议解决法律制度共五大部分。运用传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抄笔记完成国际经济法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其结果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的单纯记忆而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和提升, 导致期末考试成绩高分却对国际经济法主要内容无法融会贯通, 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面对真实涉外案件无法独立分析案件事实、独立提出案件解决方案。

因此, 教师主动型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符合法学教育宗旨, 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讲授国际经济法必须摒弃。

2. 教师为主学生辅助半主动型案例教学模式讲授国际经济法弊端。

案例式教学法是美国法学家首创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 以案例讨论课的形式进行, 由任课教师选择案例, 或者由教师按照事先选好的案例教材按照教学计划依次推进。由于教学计划的安排和教学课时的要求, 为了完成既定教学大纲任务, 往往在教材、老师课件上随附有说明或解释性内容。因此, 容易造成学生不需要进行严密逻辑思考, 更加谈不上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按照所学的法学基础理论各抒己见甚至提出相互碰撞的法律意见。

国际经济法案例由于涉及当事人、案件事实、法律规范带有涉外因子, 因此往往了解争议案件事实、案件分析及案件解决方案提出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案例教学模式最终只能在教师有目的提问、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提出观点意见并分组讨论、教师再质证、学生再分析……最终教师只能在有限的学时和并不完善的跟进教学配套中, 由学生象征性讨论后直接给出虚拟案件的处理意见。

案件的虚拟性、法律法规的国际型、学生知识的有限性、学时的固定性等主观和客观原因造成案例教学模式空泛、成效差的结果。

3. 学生为主教师辅助型诊所式教学模式适应国际经济法讲授。

与案例式教学法的渊源相同, 诊所式法律教育也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 不同之处在于:将案例真正还原到现实生活中, 将案例讨论从课堂搬到案件现场, 将学生从案件的旁观者转变为当局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案件使用真实案件材料, 使用“模拟角色训练与评价”和“真实案件的代理”等多种创新教学方式, 使学生将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货币经融法、国际税法、争议解决方式五大部分知识在真实案件中融会贯通。

三、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下的国际经济法教学改革实践“瓶颈”

从2000年秋季开始, 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 我国借鉴美国法学院的经验, 首次在全国7所高等院校尝试运用诊所式法律教育方式开设“法律诊所教育”选修课程。随后越来越多有资质的高校相继开设“法律诊所教育”选修课程。那么诊所式教学模式进行国际经济法这门课程改革在实践操作中将会面临哪些实际问题呢?

1. 资金来源。

诊所式教学模式进行国际经济法课程改革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首先, 需要诊所的建立经费:需要一个办公场所, 以便学生接待、会见当事人, 也便于那些需要法律帮助的人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提供法律服务的学生, 这也可以增加法律诊所的案源, 提供更多学生锻炼的机会。其次, 学生办案的必要经费:法律诊所很多是以法律援助的形式出现, 无报酬而言, 那么让学生自己倒贴钱提供法律帮助显然是不适宜的。再次, 指导教师的报酬:国际经济法以诊所式教学模式进行课改, 教师在案源提供、案件跟进、资料获取、指导学生方面都需要付出心力。要求教师在正常授课和科研项目之外无偿承担诊所教育任务, 不是长久之计, 应给予教师以公正回报。

大量资金投入单纯依靠学校财政拨款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而教师从事的是学生知识给予和实践能力提升的引导, 绝非筹措资金的主体。因此, 通过高校自身解决资金来源困难的问题是杯水车薪。

2. 案源获取。

诊所法律教育常常被描述为“在行动中学习”法律。学生通过办理真实案件, 提升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增强学生做一名合格律师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而在校大学生近乎没有律师从业资格证书, 也没有办理实际案例的从业经验, 因此案源通常只能由带队教师自己所涉案源提供。教师主要工作是教学和科研而不是兼职律师, 因此案源非常有限, 且有限案源同样涉及当事人及教师自身隐私。因此, 案源获取是国际经济法诊所式教学模式课程改革实践“瓶颈”之一。

3. 带队教师配备。

从配备教师来看, 国际经济法任课教师通常是学术型人才, 具有辩护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储备并不多, 特别是具有从业涉外律师事务所独立办理涉外案件;具有法官、检察官审办涉外案件工作实践经验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因此, 单纯由高校教师或者兼职高校教师组成团队进行国际经济法课程诊所式教学模式改革是实践中极其突出的问题。

四、国际经济法诊所式教学模式建构与创新

诊所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国际经济法这门课程, 使学生在真实案件中由旁观者转变成为当局者。那么如何将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切实运用在课程改革中,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探索教育部门与公益机构、司法机构结合方式解决资金难问题。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一种高成本的教学模式。因此, 我国目前的法律诊所应该多渠道努力, 争取广泛的国内外资助。我们可以探索向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提出资金申请, 或者与愿意投资教育改革、促进教学课程改革的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机构进行合作, 探索多渠道资金来源解决资金问题。

我国司法机构是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构。国际经济法诊所式教学改革学生必须到法院、检察院司法机构长时间深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 各级法院可以在带队师资、卷宗材料审议、案件庭审过程等各个环节无偿指导和协助, 甚至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予以经费补足从而缓解学生学习负担并起到物质鼓励的作用。

在“行动中学习法律”是诊所式教学模式的精髓。从配备教师数量上看, 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师生比例最佳状态为1∶7;从从业教师结构上看, 高校大部分国际经济法任课教师并没有涉外经济案件代理工作实践经验, 属于理论型、学术型人才, 这样根本无法胜任诊所教学模式讲授国际经济法课程。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1) 加强教师自身业务素质:投入资金, 资助教师在涉外律师事务所工作实习, 由办理涉外经济案件的律师带领任课教师实践;委派教师到司法机构 (检察院、法院) 实习, 参与涉外案件程序旁听、卷宗整理归档等实物工作;要求国际经济法任课教师隔期到国外学习交流……通过这些手段提高任课教师自身业务水平。 (2) 加强与司法机构、涉外律师事务所横向联合:邀请律师、法官与检察官到学校担任国际经济法客座教授, 定期举行讲座;由其担任校外指导教师, 直接带队学生, 将手中代理案件、审理过程中的案件作为学生实践案源, 交由学生思考, 学生继续跟进案件进展。

2. 加强学生学习方式观念的转变, 重新制定评价体系。

诊所式教学模式进行国际经济法讲授, 力求在教师指导下从实践和经验中学习涉外经济案件法律执业技能, “通过法律实践学习律师的执业技能”。这种教学理念与运作模式与传统开卷、闭卷的笔头评价学习效果完全不同, 应该由校内外带队教师、客座教师评教、同队队友的评价占学科成绩小部分, 和涉案当事人、带队教师的交流状态、对案件的认知及建设性解决方案的提供占学科成绩的大部分。

诊所式教学模式使学生重在平时课程内容积累与实践, 而非传统教学模式考前突击, 这无疑会加大学生完成课程任务的难度。因此, 转变学生观念, 客观逐步提升学生实践认知能力, 完成国际经济法这门教学课程任务。

五、总结

在我国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高质量”要求的“国际型法律人才”是我们既定目标, 务实运用诊所式教学模式进行国际经济法课程改革,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优势, 最大限度地实现既有目标, 应该是我们是现阶段探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包玉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3.

“诊所式”教学模式 篇8

一、公司法教学中采用诊所式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教师在教学中重理论、轻技能

存在前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我国自大清末年以来, 基本承继大陆法系的传统, 在法律教学中重理论、重逻辑、强调抽象性思维, 对法律职业的技能性教育明显不足。诊所式教育源于重视法律职业技能性训练的美国, 秉承了英美法系教育所强调的职业技能性教育。虽然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陆法系国家大都注意到传统教育的不足, 但从教育体制、教育方法上进行较大规模地改进, 仍然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才能完成。[2]

(二) 学生对公司法在思想上不够重视, 学习主动性较差

许多学生认为公司法不属于其专业课程, 将绝大多数的时间花费在经济学、管理学基本理论上或相关技能课程上, 除了上课时间以外几乎从不瞥一眼公司法书籍, 等到考试时临时突击。重视其专业课程并无可厚非, 但完全将公司法作为学习中可有可无的知识则肯定是一种错误。否则, 大量学校就不会将经济法 (公司法) 教学作为主干课程之一。实践证明, 缺少基本公司法基本知识的学生, 在以后的工作中极其容易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笔者曾多次收到毕业后的学生的来电, 在咨询公司法案件同时, 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法律。那时, 他们才真正认识到, 法律风险防范是公司风险防范的极其重要的部分。

(三) 学生的法律知识体系不够健全, 功底薄弱

经管专业所设计的课程大纲、培养体系和目标决定法律不可能成为主要课程, 更不可能在开设公司法教学内容之前, 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的法律知识的教育, 比如法理学、民法等。因此, 学生对于相对高级的公司法往往存在畏难情绪, 在学习上会比较吃力。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教师在课程设计中予以解决。

(四) 教学条件不足、经费相对匮乏

诊所式法律教育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 比如最简单地模拟法庭、能够让学生展开体验的教室等, 这些条件对于许多高校都难以实现。当然, 其中的经费是最需要的, 学生需要的相关教学场所、配置的道具、组织具有实践经验的人现场指导等均需要一定的经费开支。在短时间内难以见到实际效果的情况下, 一般学校不会为其提供相应的资金。其结果是, 即使是有些有能力的教师有意开展诊所式教育, 在经历一定的困难后, 被迫知难而退。

二、公司法教学中采用诊所式教学方法的教学设计原则

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公司法教学采用诊所式教学方法, 其应当改进的措施是多方面的, 既包括宏观性措施, 比如改革教师职称评定体制, 将实践性教学作为评定教师职称的重要环节;多渠道解决经费问题;多形式解决指导教师问题等。[3]对于该些措施在此不再详细说明。本文仅就教学设计中的基本原则提出相关建议。

(一) 以完善法律知识为前提的原则

如前文如述, 公司法作为法律课程中相对比较高级的课程, 需要以法理学、民法等知识为基础。在教学中虽然不可能为学生详细建立该些知识基础, 但在进行公司法教学之前, 初步完善学生必要的法律基础十分重要和必要, 否则学生将很入踏入公司法之门。这需要教学在教学设计中, 将一些必要的法理学、民法学基础甚至是民事诉讼法作为教学内容。应当将法的基本概念、法律关系、法律主体、法律行为等基础知识, 极其简明扼要介绍给学生, 使学生对必需的法律内容予以了解, 对法律体系有初步的认识。同时, 部分内容可以在公司法教学中予以重点性的充实, 比如在涉及公司的设立过程中, 对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作出说明;在介绍公司的概念时, 对法人的概念、法人的分类作出详细说明, 通过上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法律知识相对溃泛的问题。

(二) 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入手的原则

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关注学生的兴趣为前提。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往往在公司等企业就业, 为此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案例、以学生创业所必经的过程等为案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案例既包括国际、国内发生的一些重大公司法律事件, 更包括与学生自身紧密相关的案件, 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 公司法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事实何尝不是如此呢笔者曾经多次在教学中, 将学生每天从早上起床到晚上休息、从来到这个世界到离开这个世界, 几乎每一件事、每一个行为都是在涉及法律问题、都涉及到公司。这些发生在学生身上, 与其自身紧密相联的案例, 对激发学生学习公司法的兴趣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三) 以加强学生参与为方法的原则

在公司法教学中采用诊所式教学方法, 必然要求教学的教程以学生为主角, 由学生充分进行各种角色的模拟。[4]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 由学生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回归到课堂的教学, 并通过在课堂教学中, 对案件的细节予以全方位考察、研究, 综合考虑案件的背景、过程、后果及社会反映等诸多因素后解决, 让学生的学习行为在更加逼真地环境中由其独立完成。要培养学生“像法律职业者那样去思考问题”, 而不是由教师告诉学生应当去做什么。

(四) 以提高实践技能为目的的原则

通过学生实际参与处理各种“原生态”的案例, 包括学生自己DIY各种可能发生的事件、难题, 让学生能够真实地体会到公司在设立、运行过程可能出现的不同问题及解决方法。尤其是在诊所式教学方法中所存在的对抗性, 可以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诊所式教学中, 一般没有统一的问题设定, 更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所有问题都有待于学生自己发现、分析和解决。通过前述训练,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全方面思维的能力得以提高。[5]

三、公司法教学中采用诊所式教学方法的具体设计

公司法教学中采用诊所式教学方法首先应当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公司法理论, 然后在随后的教学模块中通过诊所式教学进一步让学生巩固定些理论, 让理论变的鲜活有趣、融会贯通。同时, 由于公司法涉及大量内容, 应针对经管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商业经营的情况, 选择经常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情况设计教学模块,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笔者认为, 对经管专业学生采取诊所式教学方法应重点设计以下几个模块并加强由学生训练模拟。

(一) 公司设立模块

公司设立模块以让学生掌握公司设立的条件、全面过程为目的, 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设立各种类型的公司。在教学设计中, 首先应将学生分组, 具体包括股东组、工商局组、验资机构组、税务局组、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组等。股东组负责准备公司成立的一系列材料, 包括但不限于身份材料、发起人协议、公司章程、房屋租赁协议等, 并具体向工商局提出申请设立的具体事项。设立的公司应当具有典型性, 无论是公司经营类型还是股权结构, 要为以后公司治理模块、股权转让模块的设计留下伏笔, 最好能让一个案例持续到诊所式教学的全过程。工商局组负责对相关材料进行审查, 并出具公司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受理通知书、公司营业执照等。验资机构组负责对设立中公司的出资情况进行验资并出具验资报告等。需要注意, 在教学设计中应当强调各组之间的相互监督, 增强对抗性。笔者曾请股东组的学生故意在设立材料中留下漏洞, 考查工商局组的学生能否找出问题, 从类似的相互对抗中让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 完成教学任务。当然, 在这模块中也可设立一些子模块, 比如公司成立不能情况的如何解决、发起人侵权的行为如何应对等。这些训练行为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将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在课堂中呈现。教师承担的工作是及时指出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供正确的答案, 让相关问题能够即时解决。

(二) 公司治理模块

公司治理模块以让学生解决公司在实际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多种问题为目的, 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独立地策划如开股东、董事会、监事会, 并掌握解决股东、董事和监事等之间相关纠纷的解决方法。该模块所采取的案例应建立在前述公司设立模块的基础上, 由股东会选任相关董事、监事等。由学生自行召开股东会等, 其中涉及召集人的确定、会议通知的发出、会议的表决等。尤其是需要设计出股东、董事、监事等之间的纠纷, 让学生体会出公司实际运行中种种问题。学生完全可以DIY各种情形,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证明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甚至将现实发生的尔虞我诈的各种情形演绎的淋漓尽致。同时, 引导学生如何应对、解决这些纠纷, 既可以通过威逼利诱, 软硬兼施, 更会通过诉讼的方式, 课堂气氛极其热烈, 教学效果良好。在本模块中, 还可增加一些子模块, 比如大股东侵犯公司利益、小股东利益, 董事长、董事侵犯公司利益等, 监事会的权利被非法剥夺、公司治理出现僵局等。在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同时,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比如是股东的原因, 还是公司章程设计出现了问题, 才导致最后的结局。如果以后再组建公司、再制订公司章程, 应该如何设计更加合理、更加能保护自身的利益。

(三) 股权转让模块

股权转让模块以让学生掌握股权转让的条件、方法等目的, 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独立地从事股权转让行为、起草股权转让合同、完成变更登记等。该模块主要由前述成立的股东为主角, 由其自己的股份自愿转让给其他股东或股东以外的第三人。股权转让作为复杂的法律行为, 在实践中涉及众多问题, 比如价格的确认、转让通知的发出、转让条件的确认, 股权转让合同的起草等。学生只有亲身参与, 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同时, 学生应自行准备相关材料到工商局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同样是一项在实践中不可缺少的程序。另外, 可在本模块中增加股权转让纠纷的处理, 这种纠纷可以表现为多情况, 比如未经配偶同意转让是否有效、股权转让合同签订后目标公司丧失相关资质如何处理、法院强制性拍卖股权如何处理等。教学在指导时, 可将有限责任公司法的人合性特征、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资合性特征重新加以说明, 让以前讲授原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结合起来, 实现教学目的。

(四) 分立合并模块

股权转让模块以让学生掌握公司分立、合并方法、程序为目的, 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独立地从事公司分立行为、合并行为、起草相关通知通告、完成变更登记等。该模块首先涉及公司的股东会的召开等事宜, 同时涉及相关的通知、通告、分立合并文件的起草等。如公司应当自作出合并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 并于三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三十日内, 未接到通知书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内, 可以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公司分立, 其财产作相应的分割。公司分立, 应当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

公司应当自作出分立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 并于三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同时, 学生注意公司分立合并后债权债务的处理方法等。

(五) 公司清算模块

公司清算模块以让学生掌握公司清算的条件、方法等目的, 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组建清算组、清理公司财产、处理公司债权债务等。该模块除股权组的学生参与外, 同时需要会计师事务所、法院等部门的参与, 针对不同的情况, 组建清算组。同时, 由清算组处理一系列的行为, 比如清理公司财产, 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通知、公告债权人;处理与清算有关的公司未了结的业务;清缴所欠税款以及清算过程中产生的税款;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公司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代表公司参与民事诉讼活动等。学生在经历前述复杂的活动后, 不仅掌握了相关知识, 而组织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一定提高。

四、公司法教学中采用诊所式教学方法的评分标准设计

在公司法教学中采用诊所式教育方法应当建立相对完善的评分标准, 便于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查并让学生知悉。对学生的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 注意考查学生对所授内容的认知情况。学生对所授内容是否掌握在其实际操作过程中会一览无余。第二, 注意考查学生参与操作的实际水平。考查理论中所要求的细节在其行为中能否得到真正落实, 其相关的行为是否正确、得体。尤其是通过一定时间训练之后, 其前后的行为是否有明显改善。第三, 注意考查学生在学习中的投入状况。投入状况可以从学生参与的态度、积极性等多方面体现出来, 同时也会反应出其对不同的问题的不同想法, 如社会问题或者伦理问题的态度等。通过对以上内容的考查, 最终给学生作出综合评价。[6]具体的评价标准, 可以划分以下几个模块予以考查:第一, 学期前、中期评价 (占60%) 。主要包括: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准备 (占15%) 、学习任务的完成 (占30%) 、观察记录及分析 (占15%) 。第二, 后期评价期, 主要体现为末考试或学期论文 (占40%) 。[7]由于对经管专业公司法课程采取诊所式教学方法涉及的问题较多, 本文仅仅是对此种教学方法的一种尝试, 许多问题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总结、改进。

摘要:在经管专业的公司法教学中引入诊所式教育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经管专业公司法课程的教育采用诊所式方法教学, 除应当遵守相关的基本原则外, 应将公司法的内容设计成合理的模块, 针对不同的模块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同时, 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

关键词:经管专业,公司法,诊所式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刘绍奎.诊所式法律教育本土化的障碍和对策[J].法制与社会, 2012.12, (35) .

[2]刘绍奎.诊所式法律教育本土化的障碍和对策[J].法制与社会, 2012.12, (35) .

[3]刘绍奎.诊所式法律教育本土化的障碍和对策[J].法制与社会, 2012.12, (35) .

[4]何铁军, 吕智操, 张媛.诊所式教育模式下的国际经济法教学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10) .

[5]刘绍奎.诊所式法律教育本土化的障碍和对策[J].法制与社会, 2012.12, (35) .

[6]袁钢.法律诊所教学评价方法探究[J].法学杂志, 2011 (02) .

“诊所式”教学模式 篇9

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国法律诊所教育专业委员会的会员单位总数已经达到118个,其中76个会员院校开设了诊所课程,共计开设不同主题诊所课程120个,建立了各具特色、有所侧重的专门性法律诊所,诊所的主题方向涉及:民事、行政、谈判、非营利非政府组织、公益、消费、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劳动法、立法、妇女权益保护、弱者、未成年人权益、未成年人犯罪、劳工、农村正义非诉、调解、社区服务、婚姻家庭、农民权益保护、知识产权、环境法、少年越轨、少数民族和少数人权益保护、刑事辩护等领域。

在中国法学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组织下,各个法学院校在相互的学习和交流中不断地进步,并逐步走向成熟,法科学生在诊所课堂中学到了传统法学教育模式很难触及的领域,同时增进了法律职业技能的锻炼。

一、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是对传统法学教育方式的改革

1. 实现了法学理论与法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传统法学教育将法律按照部门法进行讲授,有机的法律体系和统一的法律实践被人为地分为相互脱离的板块,而诊所式法律课程则打破了这种人为的藩篱,一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一种自我指向的学习中,将法学理论与法学实践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2. 提供真实的案件材料,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

诊所法律教育是建立在正在发生的真实案件基础上,由学生亲身调查案情、厘清其中的法律关系、寻找相关证据,全面地掌控代理案件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未知的情况和突发事件,在此过程中并没有一个预设的“标准答案”[2]。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在代理一宗真实案件时,必须最大限度地为当事人的利益(合法权益)服务,学生便必须竭尽全力地收集相关事实和证据,分析案件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寻找有利于当事人的辩论点和可适用法律。在每一次“事实—法律”之间的目光流连忘返中,培养了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

3. 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

引入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能够使法科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司法活动增添感性认识,加深对律师执业准则和职业道德的理解;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增加其为最大限度实现社会正义而贡献力量的使命感[3];通过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抽离法律关系,法科学生形成了自身独立的判断力和正义是非观;通过抵制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的社会阴暗面,有助于法科学生确认并解决道德困境的难题,进而形成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

4. 培养学生综合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法学教学中,专业教师仅仅讲授一门有特定调整对象的部门法,固有其传统的重点学科内容,考试也是针对重点内容预设好了考察范围,学生学到的是零散的、片段的、割裂的凝固知识。但实践法律活动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却不是千篇一律的,完全不可能遵循课堂教学的重点非重点的区分而决定发生频率,实践案件中覆盖到的知识点都可谓“重要”。学生在处理诊所案件时,不能因为案件事实涉及到的知识不是传统法学学科的非重点知识而拒绝出具法律意见,因此培养学生必须像真正的律师那样分析解决从未碰到过的问题和从未习过的知识,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恰恰提供给学生融会贯通的实战机会。

二、法律诊所教育本土化过程中的困境分析

尽管诊所式法学教育模式的优点不一而足,而且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实效,但它毕竟有其产生和发展的法文化土壤,我们将这种成长于美国的法律教育模式移植于中国的法律土壤中加以栽培,在其本土化过程中不免出现一些“不适症”。

1. 法律文化的冲突。

诊所法律教育模式发源于英美法系国家,而英美法系法文化下的法律教育理念注重职业教育,以培养法科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使之能够“像法律职业者那样去思考问题”。而我们国家深受大陆法系法文化的熏陶,对法科生的培养目标是能够探索和解决学术问题以及重要的社会实际法律问题的法学精英[3]。我们的成文法典传统也为这种教育理念提供了支持,强调法律的概念性、理论性、逻辑性。在这种法律环境大背景下,中国的法律教育者更加偏好于法学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法律职业能力的培育。

2. 法学教育评价模式有待完善。

如何评价诊所法律教育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果,如何规范诊所法律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如何评价诊所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评价诊所学生办理的案件,如何衡量诊所教师的工作量等,都是中国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在中国法学教育体系中有一套评估讲授式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也有一套从传统法学教育方式下教师考核晋升的评价标准,但对诊所法律教育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4]。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在现有法学教育评价框架下体现出“削足适履”的怪状———对诊所学生实践效果的难以估量,对教师贡献量的不对等反映。

3. 物质层面的匮乏。

物质层面是指运行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必须具备的物质要素和物质保障。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主要面临了案源不足、师资紧缺、教育经费短缺等方面的困境。

经费问题经常使得法律诊所的运行陷于捉襟见肘的境地。诊所法律教育除了需要经常上课的教室外,还需要具体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等。师资问题也是诊所法律教育模式本土化过程中一个较大的障碍。法律诊所对指导老师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不仅期望老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期望指导老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老师还须有充足的时间和高昂的热情去指导法律诊所业务的开展。上述这些苛刻的条件在中国的法律教育领域不易实现。我们的法学理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育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法学院的老师受法文化的熏陶,长久地致力于博大精深的理论研究,追求的是课题的学术价值,而非法律的应用技巧和经验价值。要想在短时间扭转法学教育价值理念上的偏好并非易事,这便造成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本土化过程中师资匮乏的理念上的原因。

4. 法律诊所的责任承担。诊所学生在代理案件过程中因

过错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由谁来承担责任这一问题在现有制度中没能很好解决。

很多学者认为应当赋予学生以律师所具有的一部分诉讼权利,但笔者并不完全赞同这种看法。因为律师所具有的各项诉讼权利与其所承担的诉讼风险是相对的。我们不能避而不谈学生在代理过程中因过错所应承担的责任,仅仅赋予其诉讼权利是不现实的,最后的损失还得当事人承受,这对当事人而言是不公平的。

三、法律诊所教育本土化过程中的困境解决对策

1. 转变法学教育观念,进行法律教育模式的改革。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法律教育有某种朝向美国趋势转向的趋势”,法律硕士的引入也说明了这种转变的态势。在法律职业教育上,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但无疑是正确的一步。因为“从内在的特质看,法律学本身便是一种实践理性;它不仅仅是一整套自恰的知识体系,更是一套以问题为指向的解决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方法”[5]。我们的法学教育的目标不能囿于培养法学家,而应是包括各式各样为社会所需要的法律人才,如法官、检察官、律师、司法工作者等。因而,应当转变传统的法学教育观念,将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教育统一起来,为法律诊所的顺利运作扫清一切路障。

2. 完善传统法学教育评价模式。

在对学生诊所实践学习效果的评价方面,评价的方法是互动的,包括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办案小组内互评、学生对指导老师的评价、客户(当事人)对学生的评价等,评价标准更注重学生对出现的问题的思考质量。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重视评价与学生的反馈,并不是为了对学生的代理案件活动作出区分,而是帮助学生形成对自己法律理论素养和法律实践行为进行思考的职业习惯。

在对诊所指导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方面,高校应该做出一些创新性的规定,取消对诊所指导教师一些机械的科研评估指标,将诊所的实际运行效果考量纳入评估体系,将诊所代理案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反映到指导教师的教学成果中。

3. 多渠道解决经费、案源和师资问题。

首先,法律诊所应多方面筹措资金,争取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社会资源的支持。同时法律诊所还可借助舆论的力量,宣传法律诊所的公益性和教育目的意义,使社会各界认识到这一新生事物的蓬勃生命力。其次,中国律师协会这一行业自律组织也应该为诊所法律教育作出贡献。其一,律师协会可以居中协调建立起各高校法律诊所与政府的法律援助中心建立起密切联系和合作关系。其二,通过行业自筹的方式,为诊所法律教育建立一项专项基金,以保证高校法律诊所的经费比较充足。其三,中律协可与教育部门联合建立一个法律诊所指导教师培训中心,使之成为一个可以自由交流经验、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式的指导中心。最后,高校也应当为法律诊所的运作做出一些让步。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对法学教师的一些硬性的评估指标,将诊所的运行效果纳入评估范畴,建立多元化的评估方式。毕竟法律诊所也是高校的一个对外窗口,如诊所代理的案件受到良好的社会评价,这对高校来说也是一笔无形资产,有助于高校树立形象、提高招生的声誉。

4. 建立法律诊所特殊的责任制度。

根据《律师法》第54条的规定,“律师违法执业或者因过错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的律师事务所承担赔偿责任。律师事务所赔偿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行为的律师追偿。”律师事务所具有盈利性质,所以因过错给当事人造成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而高校内的法律诊所,因学生在代理案件过程中因过错导致的当事人损失,由学生、学校(因法律诊所不具有法人资格,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指导教师任何一方来承担,都是不合理的。中国高校中的大部分学生虽已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但没有经济来源,不具有承担责任的实际能力。而且学生参与法律诊所的过程本身就是受教育的过程,一些像起诉书、答辩状等正式的法律文书也由诊所教师签署的。所以,在办案过程中学生因过错而给当事人造成的损失由自己承担,在可行性和合理性上都存在问题。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对诊所辛勤的付出得不到回报还要额外承担学生因过错给当事人造成的损失,显然也是不合理的。对于高校而言,本身从经济效益考虑,设立法律诊所本身收益慢,投入大,如果还有这些责任风险,高校当然也没有热情与积极性去支持法律诊所事业的发展。但是诊所学生因过失给当事人造成的损失也不能完全由当事人自己来承受,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为法律诊所责任的承担制度建构找到一条解决路径。

笔者觉得比较合理的做法是通过平时的案件代理,若成功完成一件诉讼,法律诊所可以收取一定的合理费用,既在当事人可承受范围之内,又能以备后用,建立起一个责任风险基金。若因学生的过错导致当事人诉讼利益的损失,法律诊所可从此基金中按照一定比例赔偿给当事人。这笔赔付金额虽然不能完全“填平”当事人的损失,但是有着抚慰的性质,尽量减少当事人的损失。这是一个比较折中的解决方式,不免却学生的代理风险,但同时又不对诊所的运作产生负面影响。

5. 完善高校法律援助机制。

《法律援助条例》第8条规定,“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为高校法律诊所与法律援助机制融合提供了法律依据。

为了将高校法律诊所纳入法律公益服务的队伍中来,国家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中国法律援助制度,赋予高校法律诊所特殊地位,并承认诊所学生的“准律师”身份,使他们在代理案件时能够享有更多权利,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的服务质量。

中国法律对获得法律援助规定了一些条件,由此将一些经济确实困难的人但不符合法定条件的人排除在法律援助门槛之外。高校法律诊所能够与法律援助机制对接,将有效地缓解法律援助的供需矛盾,同时也能解决法律诊所面临的案源不足的难题。

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出现是对传统法学教育方法反思和改良的产物,中国的法学教育从一开始就不是经院法学,缺少传授法律职业技能的传统,因此诊所式法律课程在中国的设立具有更加突出的创新意义。此外,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法学教育的模式,不能因强调法学教育的职业性而否定法学学术性和理论性的一面,它是对传统法学教育的修正和补充。我们在积极借鉴和推动诊所式法学教育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将其与传统法学教育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形成理论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统一的完善的法学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甄贞.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诊所式法律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2,(8):33-34.

[2]周凌.让法学硕士研究生走进法律诊所[J].新学术,2007,(2):90-92.

[3]唐军.论中国诊所法律教育若干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254-256.

[4]杨秀英.试论法律诊所教育的特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49-151.

“诊所式”教学模式 篇10

1法律硕士应用诊所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我国的法律硕士授课, 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 法律硕士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培养符合法律实务要求为法律工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而法律职业具有其特殊性, 但是很多学校在教学方法上, 并没有充分考虑法律职业的特点, 而习惯于沿用社会通用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采用普通的教育制度, 或只考虑法律教育制度的教育属性和一般的共性, 这就导致培养的人才只是掌握了法律通识知识, 而对适应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却远远不足。 (2) 法律职业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领域, 代表公权力的法官检察官, 从事法律代理工作的律师或专利代理人或商标代理人, 辅助法律工作的书记员等, 不同的职业角色对职业技能的要求是不同的, 但是法律专业知识的统一性并不能解决职业技能差异性的问题, 结果导致培养成果和职业需求不能衔接, (3) 司法考试作为统一的职业资格考试,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法律职业人员的准入制度, 也成为很多学生硕士阶段追求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学习目标, 但是这不应是法律硕士教育的全部内涵。

诊所式教学方法来源与医学临床医学的学习方法, 其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在模拟训练和实践中获得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在法学教学中主要体现为法律诊所教育。诊所教育自传入中国以来, 在很多高校法学本科教育中广泛开展。在一些具有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法律诊所课程也成为研究生选修课程之一。相比传统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 诊所式教学更能让学生有课堂主动权, 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正是诊所教育具有一般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 将诊所教学方法在硕士教学阶段常态化具有必要性。

2知识产权课程应用诊所式教学法的基础

(一) 知识产权的课程特点及优势

知识产权本身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知识产权除了包涵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复杂的法律制度内容之外, 又兼具其他学科知识背景 (管理学、经济学、文献检索技术等) 、学科体系扩展更新迅速以及国际化、现代化程度高的特点。知识产权课程相比其他理论学科, 应用诊所式教学方法, 具有自身的优势。知识产权学科内容的发展变化与其他学科相比要快的多, 其对学生其他学科知识背景的要求要更高, 而法学教科书的内容一般只停留在法学领域内, 而对涉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内容是甚少提及的, 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培养如何结合案例扩展知识背景的能力。

(二) 法律硕士培养目标和学生职业需求

无论是法学硕士教育, 还是法律硕士教育, 作为培养法律专业人才, 其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标上有共性。法学教育不仅仅是学历教育和通识教育, 无论是法学硕士还是法律硕士, 都注重能力的培养, 只是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教学上, 区别于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 法律硕士以课堂教学为主, 重视案例教学, 遵循培养有较强的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人才的要求, 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从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来看, 授课模式应该区别于侧重理论研究的法学学位, 法律硕士以技能培养为导向, 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法律职业对象的特殊性, 法律执业活动的特殊性和法律职业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决定了法律职业要求的特殊性。法律硕士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律师或企业法律顾问等, 其大部分是以诉讼律师职为业起点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 应该更多的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我国是成文法国家, 较之西方判例法国家的教学, 我们现在的教科书更多是将结论性内容讲解给学生, 不重视学生对法律内容的逻辑分析推理过程, 这就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思维僵化, 只知法律规定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甚至对法律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

(三) 法学本科诊所式法律教育的铺垫

诊所式法律教育自引入我国以来, 在很多院校的法学本科教学中作为一门选修课广泛开展,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评价。这为研究生开展诊所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因为诊所教学方法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有主动地位, 所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要求更高。而法律硕士经历了本科学历教育后, 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 所以可以让诊所教学模式的优势发挥更加充分。

3知识产权诊所式课程设置构想

一方面, 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的衔接。司法考试是法律硕士从事法律工作的准入条件, 其考试内容要求是对法学基础知识的把握的考察, 同时也是法律职业需求的体现。在授课过程中, 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为司法考试服务, 在基础知识讲授的过程中, 以司法考试的考试大纲为授课导向。在知识产权课程讲授过程中, 对诸如起诉书、辩护词、商标专利申请书等应用广泛的文书的写作能力培养应该在法律硕士培养过程中有所体现。

另一方面, 可以根据法律硕士的方向和学生学科背景的不同, 对知识进行模块化教学。

将知识产权按照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进行知识模块划分, 在模块中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掌握知识, 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诊所式”教学模式 篇11

[关键词]诊所法律教育 民法教学 主动性

[作者简介]宋莉(1979- ),女,陕西汉中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陕西 西安 710061)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教育学院科研基金项目“不动产异议登记相关法律问题研究——以房屋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KJ067)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109-02

苏力曾说过:“中国法学院所提供的知识有许多并非法官所需要的,而法官所需要的又非法学院所能提供”,由这句话可以看出中国的法律教育和现实的脱节。随着中国法制的日趋完善,对法律学科相应地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事法律职业的人要具有专门的法律职业素养,法律知识、法律语言、法律思维、职业信仰、职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等构成了法律职业素养的组成部分,这些都要求法律职业人员要具有全方位的素质和技能。因此,教学方式需要与时俱进。

一、诊所法律教育与中国传统法律教育的关系

诊所法律教育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师生对标准案例教学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它已经落后于美国社会对法律学生的要求,诊所法律教育的出现恰好符合当时美国的社会需求。诊所法律教育模式借鉴了医学院学生诊所式临床实践的方式,法学院学生则在“法律诊所”里,在法律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为当事人提供全面的法律咨询和解决案件法律问题的各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法律职业道德、法律职业技术、法律职业思维等培训,诊所法律教育对从事法律职业的人是一种必要的法律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在社会上很快地进入“法律人”的角色。

中国传统法律教育与诊所法律教育都是法律教育的方式,它们都能够让学生学到新的法律知识,二者在法律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但是,两者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1.教育的内容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传统的法律教育是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法学理论知识为核心,包括概念、原则、制度等,尽管在法律教学课堂,教师也会用引入案例的方式来授课,但最终仍然会用理论知识本身来解答案例,即传统的法律教育要求学生先掌握法学的基本理论,然后通过案例把他们运用到实践中去。这个过程是先有理论再有实践,从一般到具体的过程。传统教学始终认为不先掌握理论知识,就无从联系实际,很少考虑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社会的需求。诊所法律教育则认为实践是诊所法律教育的核心,学生通过具体办案,寻找法律问题,学习法律理论,并分析它,然后运用到案件当中,最终理解该法律理论。具体案例对学生有着全面的要求,除了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有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技巧和方法等。

2.教育的环境差别很大。中国传统的法律教育主要是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讲授,或引入模拟法庭教学的方式,或到法庭旁听案件进行现场法律教育。诊所法律教育的教育环境是非常广泛的,它是实践性教育,可能在课堂上讨论、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整理材料、思考问题、会见当事人等;也可能直接参与庭审活动,当代理人或任辩护人;还可能在校外取证,获得案件所需要的物证、证人证言等。相比较而言,诊所法律教育的环境广泛,传统法律教育的环境单一。

3.教育主体的主动性不同。中国传统的法律教育以在课堂上传授法律知识为主,学生是传统法律教育的接受者,而法律教师则是教育的主动者。诊所法律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主动者,他们要解决所接案件中所有的问题,接案、了解案件、取证、准备代理词、辩护词等各种法律文书、出庭、辩护、结案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主动迎接各种挑战,法律教师只是起到辅助的指导作用,不具有主动性。由此可以看出,两种教育方式主动性主体不同,但主动地学习知识,带着问题去学习,其效果要比被动去学习的效果好很多。

二、民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民法学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法律的课堂上总是有一种一成不变的规范体系约束着民法学的发展,这种规范体系试图想解决每天都在变化的生活中所有的人身、财产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也用这种理论体系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但是学生到了社会上会发现,以前所学的典型案例很难运用到具体的案例中,使学生在理论和现实中无所适从。

现在的民法学教学仍然以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并不以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社会的需求为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第一,民法学的开设主要是以部门法划分的学科和民法基本法为标准,并不以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标准来开设民法学;第二,民法学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以传授该课程的体系以及围绕该体系的法律理论和相关法律条文、司法解释为内容;第三,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民法学也有了新的挑战,特别是涉及财产类的法律制度,例如物权、债权,也要开设一些比较法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创新能力,但是现在的民法学教学却忽略了这些;第四,民法学教学也吸取了很多新的教学方式,例如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教学等,但是这些教学的方式往往也都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去讨论,缺乏在真实环境中整体的教学环节,并不以培养学生成为法律职业者为目的。

三、诊所法律教育与民法教学的有机结合

民法教学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系统的民法理论知识,而且要使学生能够自主地、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同时掌握民事法律职业者应该掌握的技能和素质,这些只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才能获得,诊所法律教育模式能够弥补传统法学教育的不足。

1.诊所法律教育在民法教学中应用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民法并运用到实践中去。中国社会经济正处在迅速发展时期,同时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民法条文的增长速度令人震惊,学生在学校不可能学完所有的民事法律制度,老师也不可能将所有的民法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和使用法律才是法律教育最为重要的。诊所法律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处理民事案件过程中寻找相关民事法律,并分析、解释、使用它,这些都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

2.诊所法律教育在民法教学中的应用是通过互动式教学达到的。诊所法律教育要求民法课的学生从办案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民法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法律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应用,同时注重对法律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以及要学生学会像律师一样去思考问题,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注重学生对法律执业能力的培养,学生要学会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育方式始终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民法教师只在这种教育方式中起到辅助的作用。

3.诊所法律教育在民法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民法教师从法律援助中心选取既真实又适合学生的案例。将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老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办案的始终,但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去经历,无论是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还是对与人相处的艺术,学生都在此过程中亲身感受,既达到了诊所法律教育的教育目的,又援助了那些需要被社会援助的人。

自200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诊所法律教育的课程,其中以北大、清华等7所高校的法学院最具代表性,它们开创了诊所法律教育的先河。实践证明,诊所法律教育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被动的灌输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状态,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诊所式的民法教育模式,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上升为抽象的法律理论知识,它会促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去理解法律的精髓,更好地应用法律,并且处理好与法官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诊所法律教育在民法教学中的应用是民法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苏力.法官素质与法学院的教育[J].法商研究,2004(3).

“诊所式”教学模式 篇12

一、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观念性困境及释疑

( 一) 对于诊所式法律教育本土化的质疑

自诊所式法律教育登陆我国以来, 对于这一源自美国的教育舶来品能否顺理成章地成为我国法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学界一直存在质疑, 主要观点有三: 其一, 源于美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有其根植土壤的特殊性要求。英美法系以“经验主义”哲学传统为主导, 采“归纳性”的法律思维方式, 认为法律的知识不是从事先的理性设计出发, 而是从经验中习得, 由此从理论上推动了诊所法律教育的发展。而我国偏向于大陆法系传统, 较为认同由“理性主义”占主导, “演绎性”的法律思维方式, 这种理论及思维的基础并不利于诊所法律教育的移植与发展。[2]其二,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更契合美国的法律执业传统。其法律从业者尤其是法官均来源于职业律师, 律师是美国法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起点, 因此其教育重点也偏向于律师职业技巧的培养。而我国公、检、法、司等主要法律部门的工作人员其选拔并非从律师队伍中产生, 从事律师职业也仅为部分学生的选择。因此, 以锻炼律师职业技能, 培养律师思维模式, 树立律师职业道德为宗旨的诊所式法律教育其效能往往遭到学界质疑。其三, 美国的法学教育主要是本科后教育 ( JD) , 学生阅历方面较为成熟。而我国法学教育以本科为起点, 学生普遍年轻且缺乏相关社会阅历与经验, 在为客户代理的过程中其能力难免遭到怀疑。并且诊所式法律教育对于实践技巧的单方面强调, 亦可能导致对于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忽视; 过早地接触社会阴暗面, 对学生心理成长可能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 二) 诊所式法律教育推广的必要性

1. 诊所式法律教育能有效促成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发展

“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 而是经验”, 是很多英美法系教育者信奉的真理, 虽然我国的法学教育发展背景不同, 但也必须承认法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法学理论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 这也是我国高校推广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目标。我国现有的以“法学专业理论研究为主”的教学模式, 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经验, 许多类似于“模拟法庭”的实践课程, 由于资源限制及“模拟”的特性, 最终多沦为“表演”;而“毕业实习”等环节, 由于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开展效果普遍不佳, 而这些都能在法律诊所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得以避免。

2. 诊所式法律教育能推动法律职业思维方法的全面化培养

我国传统法学教育受大陆法系影响, 更注重对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育, 致力于公平、正义理念的树立, 学生在接触案例时, 习惯性地采用“法官式思维方法”, 力求从中立和客观的角度作出判断。这种思维方法由于存在法律认识上的片面性而遭到一些学者的诟病, 亦不符合学生职业选择多样化的实际需求。诊所式法律教育推动的是“职业化思维方法”的建立, 即依据其职业身份与立场对案件进行分析与判断, 通过实践推动学生法律思维的全面化。

3. 诊所式法律教育能提供法律职业素养的生成环境

我国法学本科生年轻、缺乏社会阅历的特质也带来了更强的可塑性, 更容易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实际法律援助切身体验到法律职业从业者的社会责任和价值, 由此激发其服务社会的内在动力。并且, 学生通过法律诊所实践可以身体力行地树立职业态度、职业修养,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与社会沟通技巧, 甚至于体会接受可能的失败与挫折, 这些都将成为其今后职业生涯的宝贵财富。

二、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运行中的现实性困境

( 一)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成本与经费问题

随着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推广, 经费短缺已经成为各高校普遍遭遇的发展瓶颈。首先, 法律诊所课程出于实践需要, 应当配置适当的办公场所与设施、安排相关专职管理人员以保证诊所的运行, 这些均有赖于一定的资金投入。其次, 法律诊所的日常运营成本也远超传统课程。诊所式法律教育一般采用分组形式, 由教师分别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因此师生比较低; 且大量教学环节均在校外进行, 教学成本高、费用大。最后, 为促进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激励教师参与, 指导教师的课酬设置往往需高于传统教学, 以保证与其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成正比。相对于较高的经费需求, 诊所式法律教育项目在我国基本依靠外来基金资助, 能通过大学本身的力量有效运转的十分有限; 而对更多的地方普通高校而言, 要从基金会或律师事务所得到相应资金援助更为困难。

( 二)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案源问题

让学生通过亲身代理案件来获得实践经验是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基础, 因此, 案源可以说是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生命线。而缺乏充足、稳定的案源已成为各地方高校在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通病。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 出于成本或管理方便的考量, 现各高校的法律诊所多设立于校内, 相对而言较为封闭, 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社会中对于法律援助存在需求的公众对高校内的法律诊所缺乏必要了解。其次, 学生数量决定了案源的相对缺乏。以每届法学学生100 人计算, 3 - 5 名学生至少需代理一个案件, 那么该高校在该年度至少需要案源20 起, 而在一些法律教育资源较为集中的城市案源短缺问题愈加严峻。第三, 真正适合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案件相对缺乏。与理论课程中选取的典型性案例不同, 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情更具复杂性和综合性。出于对被代理人负责的态度, 一些过于复杂或诉讼标的较高的案件并不适宜于作为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案源。

( 三)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师资问题

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其实质是从“学院制”教育向“学徒制”教育的回归, 讲求师生间类似“传帮带”式的教育方式, 每一教师所指导的学生有限, 因此对教师的数量有较高要求。同时, 由于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特殊性, 诊所教师自身也应具备相关法律职业资格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很多国家的实践中, 往往另行聘请专职人员组成法律诊所教师, 其无须承担法律诊所外的其他工作, 高校对其亦具有独立的评价指标。[3]相较于此, 我国绝大多数已开设有法律诊所课程的高校其诊所师资配备几乎均从原有教师队伍中产生, 这些教师在承担诊所课程的同时还需兼顾其他教学工作, 另外可能还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用于科研, 以应对各高校普遍存在的职称晋升和考评压力。这些现实状况决定了法律诊所的实际指导质量的下滑。

对于这些在诊所式法律教育推广中普遍存在的障碍, 各高校一直在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之道, 提出了如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充分结合法律援助、师资专职化等措施, 但其实践效果有限, 诊所式法律教育似乎正被逼入死角。

三、诊所式法律教育现实困境的突破: 社区法律诊所的构建

( 一) 社区法律诊所的出现及主要优势

社区法律诊所 ( community legal clinic) 起源于美国, 通过由学生深入社区、街道进行法律知识宣讲及法律援助的方式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活动。北大法学院于2001 年在河北迁西县开设的“北大- 迁西社区法律诊所”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此类尝试。[4]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构建的社区法律诊所, 以社区为实践平台将教学与地方服务紧密结合, 已展现出了诸多优势:

其一, 推动了社会管理多元化的实现。我国现正处于社会治理模式转型期间, 国家在简政放权的背景下, 积极推动社区自治及城市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着力于培育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参与和承担社会服务与管理工作。[5]并且随着“社区矫正”等社区工作新职能的出现, 其工作人员数量相对缺乏的问题亦暴露了出来, 需要各类社会力量对其提供支持。社区法律诊所的建立契合了这一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 因此也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关注和支持。

其二, 社区法律诊所与法律援助的充分融合, 可以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有效帮助。学生通过社区法律诊所课程中的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案件代理等各环节, 为社区居民提供无偿法律服务, 既有效缓解了法律援助的供需矛盾, 又能使学生在参与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亦符合了很多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办学定位。

其三, 与社区共建的法律诊所, 不仅为诊所式法律教育本身提供了基本的实践场所, 更为各高校法律院系所普遍开设的其他课程实践如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等搭建了有利平台; 甚至学生可以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社区法治实践的基本情况, 为其法学专业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 二) “社区法律诊所”是突破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现实困境的重要尝试

首先, 社区法律诊所的构建对于各高校诊所式法律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经费紧张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途径。一方面, 社区法律诊所依托于社区, 为其提供管理帮助和免费法律服务, 因此社区往往愿意在办公场地、设备和必要的资金方面提供一定支持, 从而减少了各法学院系本身的经费成本压力。另一方面, 社区法律诊所的构建契合于各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 强调“学习实践”与“公共服务”有效结合, 进一步提高了高校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 对于学校招生、就业等各类实际工作均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因此往往能得到高校本身的有力支持。

其次, 社区法律诊所讲求法律服务的整体性、立体性和系统性, 在各类法律服务中获得更为稳定的案源。一般法律诊所采用个案介入的方式, 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个案的诉讼代理, 此类案源获取难度很大。而在社区法律诊所实践中, 学生可以通过社区平台, 针对居民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矛盾、财产继承、不动产登记、劳动争议等问题提供各类长期稳定的法律服务, 从而获得全面系统的实践机会。这些法律服务实际上也起到了宣传推广作用, 提高了诊所知名度, 当居民存在案件代理的实际需求时必然会倾向于求助社区法律诊所。

其三, 社区法律诊所可以实现师资力量的多元化, 有效缓解各高校普遍存在的法律诊所师资不足的困境。社区法律诊所一般采用多方共建、合作发展的形式, 其主要管理及参与人员除高校教师外, 还可吸纳如社区干部、辖区内的法官、检察官或离退休法律从业人员等各类主体参与, 成为诊所师资的有效补充, 为学生实践指导工作提供帮助。

( 三) 社区法律诊所构建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 社区法律诊所建设模式的明晰化

现有的社区法律诊所一般采用两类建设模式, 一是以校内诊所为基础, 面向社区提供法律服务; 二是采用校外诊所模式, 将诊所直接开设于特定社区以实现内嵌式发展, 从性质上说诊所“既不是独立的第三方, 也不是社区的原有机构, 而是建立在社会合作的基础上嵌入到社区中的组织形式”[6]。后者更能体现社区法律诊所的优势, 故成为实践中普遍采用的建设模式。高校法学院系与社区共建法律诊所, 可以充分实现地校合作、互利互惠和资源共享, 但在构建中仍需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 在社区的选择方面, 应充分考虑社区人员组成多元性、社区各类问题的复杂程度, 以及社区管理的成熟度等多方因素。其次, 校方应与相关街道办事处或社区签订有效的合作协议, 明确诊所法律地位、基本活动内容、双方权利义务及责任承担方式等。第三, 应通过协商形成有效的组织管理机构与业务机构, 以保证社区法律诊所工作的长效稳定开展。

2. 社区法律诊所工作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上往往将法律诊所的工作方式局限于案件诉讼代理, 但社区法律诊所实践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其工作方式可以多样化开展。现部分高校在实践中提出的“五诊式疗法”值得我们的借鉴, 具体包括: 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全体诊所成员开展的“广场义诊”; 定期定点由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律师带队, 以学生为主的“坐堂问诊”; 不定期深入社区单位、家庭、工地开展的“入户巡诊”; 针对重大群体性事件或复杂矛盾纠纷、疑难案件, 会同各方力量进行的“综合会诊”; 以及针对重大突发事件, 由诊所成员及时上门处理协调的“危重急诊”。[7]各个高校还可根据工作需要或本地实际提供更为多样和可行的工作方式, 如,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如何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提供远程法律服务, 也是未来诊所工作方式的重要发展方向。

3. 社区法律诊所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一直被认为是决定诊所式法律教育建设效果的关键, 也直接关系到其运作质量与存续发展。各高校应在完善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的同时, 充分发挥社区第三方的力量, 推动法律诊所实践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学生自评一方面是对其参与的法律诊所实践效果的自我总结, 同时也是对实践过程的自我反思, 加深其对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的思考, 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改进诊所教育内容和方式提供了有效依据。

教师评价一般被认为是法律诊所实践效果评价体系的核心。为更好推动法律诊所实践效果, 教师评价应包括: ( 1) 实践前的“诊断性评价”, 即对学生的分组、诊所实践工作内容、进程等给予建议; ( 2) 实践中的“形成性评价”, 即对学生的诊所实践工作进行有效的引导, 敦促其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 ( 3) 实践后的“综合性评价”, 即对学生整体实践工作进行总结性评估, 总结不足并提供建议, 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指导方向。

社会评价力量的有效参与是社区法律诊所建设中需注意的新问题。应充分利用社区平台, 将接受法律服务的社区居民和案件当事人, 协助社区法律诊所管理的社区工作人员均纳入到评价主体的行列, 这既是对学生实践工作效果的全面考评, 也能让学生对其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乃至社会责任有全面的思考和认识, 甚至也能为教师考评体系的建立提供帮助。

摘要:源于美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引入我国已有一段时间, 对我国的法律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但由于生成环境上的巨大差异其在我国的推广难免陷入困境。本文从理论及现实两个角度入手, 阐释了诊所式法律教育在我国“本土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普遍性障碍, 提出该教育模式在我国推广的必要性, 并以社区法律诊所的构建为突破口, 为各高校普遍面临的经费、案源、师资等现实障碍的解决提供了思路, 也对社区法律诊所的构建模式、工作方式及评级体系提出了系统化构想。

关键词:诊所式法律教育,困境,社区法律诊所

参考文献

[1]甄贞.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2]王全福.大陆法系理性认识倾向——浅谈理性主义对大陆法系的影响[J].太原大学学报, 2003 (4) .

[3]蔡彦敏.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制度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环球法律评论, 2005 (3) .

[4]何铁军, 杨庆玲.诊所法律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社区法律诊所系统化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 2015 (17) .

[5]赵艳秋, 李俊刚, 尚淑敏, 韩冰.社区法律诊所与城市治理主体多元化法律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 (4) .

[6]同上.

上一篇:教练水平下一篇:产业集群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