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课程

2024-10-03

特色课程(共12篇)

特色课程 篇1

摘要: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对丰富和充实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为我校积极推进特色课程建设,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提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一校一品,小学教育,特色课程,育人功能

一、指导思想

开展“一校一品”创建活动,办出学校特色,打破“千校一面”的局面,是学校追求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农村学校各自有着独特的教育环境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只要深入挖掘、认真提炼、精心设计,就能为学校找到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打造“一校一品”特色校园,是在新一轮课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背景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特色课程。基于以上原因,2014年秋季,我校正式启动了新课程改革,首次把特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一年来,我校以教育特色课程为突破口,并以此来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引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得到了培养,学校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日趋形成。

三、现实情况分析

白沙七坊镇中心学校占地面积2579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6842平方米,33个教学班,专任教师89人,在校学生1433人。学校始终坚持“强化课程改革,内化常规管理,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全新育人模式”的办学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教育是立体的,除了必修的基础知识课程教学之外,学校的办学还应该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在生活实践、艺术修养、学习思考、思维发展、技能锻炼、身体素质等诸多方面的潜能,而非单一的学业成绩。住校学生每周有五天生活在封闭的空间里,统一时间睡觉、统一时间起床、统一时间学习、统一时间就餐,等等。长时间过多的整齐统一,会让学生感到寄宿生活过于呆板、单调、乏味,学生个性得不到张扬。鉴于此,学校构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特色课堂活动,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以克服学校寄宿制带来的弊病。根据我校的教育环境和师资条件,学校依托所处农村的地理优势,结合地方文化的积淀,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功能。并设置以下特色班:书法、国画、泥塑、中国象棋、文娱艺术、趣味体育等。让有特长发展的学生参加各个兴趣班的活动,满足学生的个人爱好的需求,挖掘学生各自的潜能,培养具有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我校学生农村户口居多,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我校教师队伍总体上学历和素质较高,但存在年纪轻、经历少等问题。在学习成绩不能很快提高的情况下,师生都需要放眼未来、怀抱梦想、增强信心、奋力拼搏。另一方面,我校有绘画、音乐、泥塑、象棋、体育方面的师资,通过不同种类的课程融入教学内容,实现学校课程的特色化。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确定的特色课程开发的纲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四、明确目标,领导保障

学校始终把特色当作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特色班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特色班规划、实施方案、对特色活动的考察指导、定期组织比赛,每学期进行阶段性总结,促进特色班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五、特色课程的实施

书法课程设计为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两大类。主讲教师:符永孝,教室分为硬笔书法教室和毛笔书法教室各一间。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发现有书法兴趣浓厚的学生,便组合成一个20人的书法课程小组。书法课程组的学员主要为学校的书法活动及县、省一级的活动提供个人作品。

绘画课程分为国画班和绘画班,国画班课程设计为国画知识和绘画技能的初步学习。主讲教师:符秀平,教室一间。教师物色20名学生组班。绘画班课程为彩笔、水粉水彩类初步技能的训练。主讲教师:符玉娟,教室一间。教师物色20名学生组班。

泥塑课程设计为造型艺术初步感知的学习,雕塑是一种空间立体造型艺术形式,是以形体的构建垒积为语言来传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泥塑的学习会让孩子们获得造型艺术的熏陶。七坊镇中心学校的红泥浆是上等的泥塑材料,这样便利的教学资源,让我们在泥塑教育的版块可以做大做强。主讲教师:梁日,配备专用教室一间。教师物色20名学生组班。

中国象棋课程设计为中国象棋基本技能的初步学习,唤醒学生的逻辑思考,拓宽学生的思维格局,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培养。社团设置十个棋盘,可以收纳有兴趣的学生加入。小组成员在学校的活动中进行中国象棋擂台,扩大中国象棋的兴趣影响。主讲教师:黎明珠,课堂教学主要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授课。

文艺课程设置为合唱、舞蹈、电子琴演奏三个门类。主讲教师:杨彩妹、胡海燕。文艺功能室设定大教室一间。课堂教学主要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授课。文艺小组的任务负责为学校节日、少先队活动、县、省一级的汇演活动准备节目。

趣味体育课程设置为太极拳、集体跳绳、体操、田径等。体育教练:林凯、杨梅萍、刘莉莎。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小组负责培养体育苗子参加运动会。

六、强化音乐、书法、泥塑、绘画、剪纸、体育等兴趣小组

定期检查特色课程教案、活动进展情况,向特色课程兴趣小组要成果,要作品,并进行展评,优秀的作品给予奖励,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使第二课堂稳定、协调发展。

每学期学校举行歌咏比赛,元旦开展全校性文艺展演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艺的平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让每位学生在学校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利用“六一”儿童节、“体育节”,进行歌咏大合唱、体育比赛、学生象棋比赛、泥塑作品展演、学生书法、绘画比赛及各类文艺节目比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营造一份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平安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七、体验收获,彰显特色课程成效

特色课程的实施使得学生在学习内容、方式、策略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学生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将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1.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学习欲望提高。

(1)在积极引导下,我校全体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入“乐学”的境界。在日常的教学中,各班课堂的氛围悄然发生着质的变化。教师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把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看、动、做、摆、想的过程中自我发现知识,感悟知识,获取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学生兴趣得到培养,能力得到提高,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2)特色课程开发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成为主流,学生自身知识得到拓展、能力得以形成、个性得到张扬,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自然提高了学习欲望。

(3)开发的特色课程主要以活动类为主,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腿、动脑,促进了学生协调发展,也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自主提高。学校呈现勤于工作、钻研业务、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和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提高了活动的实效性,我们的专业也得到了很好发展。

(2)特色课程开发强调以学生为本,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效果处于最佳状态。我们在特色课程开发中边开发、边学习、边提高,在教会学生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深深感到,要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

3.特色课程开发体现学校特色,促进教师成长,提高学生素质,并在活动中获得多项荣誉。

(1)学校荣誉:2015年我校在全县中小学第九届田径运动会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获得白沙县小学田径运动会优秀组织奖;舞蹈《赵钱孙李》获得省舞蹈比赛三等奖。

(2)教师荣誉:我校符永孝教师获得2015年海南省书法比赛三等奖,杨彩妹老师指导的舞蹈《赵钱孙李》获得省比赛三等奖。羊进光、林凯老师获得白沙县第九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优秀教练员。

(3)学生荣誉:陈美娥获得白沙县小学田径运动会跳高第一名;唐世源获得跳远第一名;刘雅诗、张子烟、叶丽雅、陈美娥获得4x100女子组接力赛第一名;岑佳佳获得400米第二名;覃区伟、胡智裕、王峰、符海圳获得男子组4x100米接力赛第二名;张子烟获得100米第三名。

(4)各兴趣小组学生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泥塑作品在全县校长论坛会上做样品展示;书法、绘画数幅作品获得省级、县级奖项;象棋特色班培训出百余人的象棋高手,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特别是体育成绩更为显著,在2015年全县中小学第九届田径运动会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展给学校带来了无限乐趣与青春活力。

八、反思与展望

尽管我们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是仍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与困惑:

1.活动时间略少,个别学生对自己的校本课程兴趣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还需要教师拿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一些教师对特色课程低于正规课程的认识还存在,观念上还没完全转变。

3.在活动中,部分学生还无法与别人合作,加上生源少,有些预定的教学内容无法开展。

今后,我们要加大研究力度,研发出更加适合我校特色及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要继续加强特色课程规范性建设,在实效性和艺术性上下功夫。展望未来,特色课程开发路还很长。我们将在各级领导的关爱和指导下,立足学生实际和学校现状,进一步开发新的适宜学生成长、促进教师发展的特色课程,充分发挥学校课程教育的整体育人功能。

特色课程 篇2

永康市城西小学

吴霞媚

指导思想和理念:

本课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跳绳为主教材,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一个“新”字,体现一个“改”字,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享有体育,人人都有进步,人人拥有健康。借助多种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和优生的演示,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跳绳的多种跳法和相关知识。不但让学生学会多种的跳绳方法,而且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跳法进行自由创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将自己的跳法大胆的向其他同学展示,增强其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能力。师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活动分析:

跳绳时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设备简单,容易开展,通过跳绳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上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机能的发展,对于发展弹跳、灵敏、协调性等具有显著作用。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并脚跳、单脚交换跳的动作方法,提高弹跳能力。

2、通过游戏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和身体素质,增强体能,促进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

3、激发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热情,培养良好的团结合作的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开朗。

教学重点:学会跳绳的要领,体会起跳时机,动作协调、自然。教学难点:自主学练、探究、创新。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组织上课,学生站成V字形。2.师生问好。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会编徒手操吗?下面我们一起编一套徒手操吧!以我们学过的各种跳绳动作为基础。编一套绳操。生:学生分散,边创编边练习。

学生表演自编的绳操,一起练习几个有特点动作。

(设计意图:一反过去单调枯燥的慢跑。采用创编绳操,进入了角色。自由发挥练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身心很快进入状态,达到热身的目的。)

二、学习体验

师:我们刚刚编了一套绳操,那么谁知道还有哪种新的跳法?我们一起编几种好不好? 生:好!(集体回答)

师:在创编之前,老师提供几个信息。

1、几个人合作的跳法。2摇的高度和数量变化的跳法。3多绳多人跳法。

师:大家能不能编出来?

生:能!(集体回答)

(一)创编短绳的跳法 重点:自主学练,创编学习。难点:各种跳短绳的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吧!看一看谁编的多、谁编的新颖。生:分散尝试学练。

师:刚才同学们练得很认真,下面同学们自荐给大家表演创编的跳法。教师强调动作要领、方法。教师及时给表演的同学评价,并且总结学生的跳法,供学生练习。学生再次练习。

(二)集体练习长跳绳

重点:学生跑入时机,起跳时机。难点:集体练习,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短绳手跳法,那么长跳绳大家会吗? 生:会。(集体回答)

师:下面大家举行一场比赛吧!“八字接力” 生:分成四个小组,自主尝试练习,然后比赛。

师:总结评价各组的表现,下面请各小组研究新的跳法创编新的动作。

三、知识延伸

分组竞赛,看一看哪组长、短绳新跳法多,并且能介绍方法。(设计意图:通过教学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增强其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调动学生的情绪,积极参与锻炼身体。)

四、舒展身心

师:刚才我们创编了那么多的练习方法下面我们庆祝一下,一起跳绳操,放音乐,师生共舞。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同时要求给教师的表现作一番评价。

下课,师生共同收拾体育器材。(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设计意图:音乐响起,师生共舞。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真正产生心灵之间的沟通,同时也让学生消除疲劳。通过学习自评、互评、师评等手段,让学生踊跃参与评价活动,在此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下课前让学生给教师的表现作一评价,体现师生之间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真挚情感。从学生的评价中获得他们的需求,知道努力的方向。)

大课间活动——《竹竿舞》活动设计

永康市城西小学

颜佳彬

教学理念:

1.体现“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学会自我锻炼,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伙伴关系。并将音乐引进体育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刺激学习兴趣,提高练习效果。

2.把民族传统体育引入体育教学,更贴近日常生活,努力营造一种欢快和谐的喜庆情绪,使课堂学习生活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又比较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新鲜的事物,班上有很多的同学都喜欢民族舞蹈。简单的竹竿舞动作简单易学,节奏感强,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强。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懂得竹竿的作用,认识竹竿舞的基本练习方法。

2.技能目标:初步掌握竹竿舞基本步的跳法,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发展灵敏、协调、弹跳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跳竹竿舞的乐趣;养成合作互助、竞争进取、勇于挑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协调运动,打好节拍,掌握基本步的跳跃。

教学难点: 竹竿的敲击声和脚步动作的协调配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欣赏了解“竹竿舞”

师: 同学们,你们有见到过在竹竿上跳舞吗? 生: 见过

师:那你们知道那叫什么舞蹈吗? 生:兔子舞、竹竿舞„„

师:那叫做竹竿舞,今天我们就要来学跳竹竿舞

师:竹竿舞来源于少数民族—黎族,它原本是黎族的一种祭祀活动,后来渐渐演变成黎家人庆祝丰收,欢庆稻谷丰登的一种方式;竹竿舞深受大众的喜爱,渐渐地在各地流传开来,现如今,竹竿舞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健身活动。

竹竿舞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只要一块空地和若干根竹竿就能完成,今天我们就可以在教室里跳竹竿舞。

二、学跳“竹竿舞”

师:颜老师看同学们都已经跃跃欲试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跳竹竿舞吧!

师:由于是第一次学跳竹竿舞,所以老师准备了一组简单的动作(说学习简单动作,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一共是8拍,第一拍是抬起右脚跳进竹竿,左脚紧跟着在原地跳起,第二拍是右脚跳出竹竿回到原来的位置,左脚紧跟着在原地往上跳一下;第三、四拍跟一、二拍一样;第五、六拍是右脚带动左脚先后往竹竿中间跳,第七、八拍是右脚带动左脚从竹竿的另一侧先后跳出(五六、七八拍连得快一些)。(教师在中间一边解说动作要领,一边做示范。)

(2)同学们轮流上竹竿进行分组练习,学生互相观摩,教师在一旁进一步指导示范。

(3)跳熟练后难度加大,速度加快、每组之间不停顿

三、说跳“竹竿舞”

师:同学们,我们学会“竹竿舞”一组简单的动作,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我们可以学习较为复杂的动作,运用多跟竹竿、变换各种动作,使室内大课间活动丰富多彩。

四、活动小结

结束部分比较简单,只是一些课堂的常规,让学生总结点评一下这节课的收获,表扬做得好的学生,鼓励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学生,让其在课后加强练习。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同学们跳得很开心,也学得很积极。“竹竿舞”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选用这个教材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了解一些民族文化的知识。由于是首次接触,同学们心情很激动,非常想上来跳一跳,可是当轮到的时候,看着分分合合的竹竿,还是难免会有些紧张,所以本节课所教的动作是较简单的。

教学方法上,我采用的是边讲解边示范,并且在原地跟同学们一

起把动作跳一遍,再两名同学成一组到竹竿上跟我一起跳,第一次我带着每一组同学们跳,给他们直接的示范,这样学动作会比较快。在首次示范动作的时候,我位置站得不对,因为安排同学们是从后面的竹竿跳进,可我从前面竹竿示范了,导致同学们搞不清楚方向,使学习难度加大了。

学生练习选用了两种方法:

1、摆竹竿的同学要看跳竹竿的同学准备好后方可开始,每一组都是从头开始跳,难度比较低

2、练习了两遍以后,加大了一点难度,教师不示范,竹竿不停地摆动,每组同学要看准时机往里跳进,每组之间不能有停顿,动作要连贯。“竹竿舞”这个内容,有点类似于跳牛皮筋,相对而言,女同学掌握得比较快,男同学加上心理上的害羞,跳得时候有点胆怯,在这里,我应该多多鼓励男生。

学校特色的核心是课程特色 篇3

在调查其他学校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后,我们发现其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的盲目跟风,目的不明确;有的重表演形式轻精神内涵,具有形式主义倾向;有的不注重系统性,显得比较随意;有的重“读”轻“导”,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实效性差。经过广泛论证,竹园小学选择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导读课程的角度切入,就是为了克服盲目性,增强针对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实效性。经过近十年的实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导读课程实现了一系列预设目标。

让学生认识、了解和吸收祖国灿烂的文化,从小培养热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了国家的历史,了解了民族的文化,从小扎下了中华民族的根。

让学生从小练好童子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打下语文的底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阅读与积累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发展了学生的右脑,培养了学生的记忆力。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做诵读训练,可以使儿童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脑力得到舒解,平衡身心发展,提升自制力和自觉性。背书,如练字、习武,熟能生巧。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便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陶冶学生的性情,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其人文素养。少年儿童学习经典文化,重在开通达天地人之博大智慧,养平和且威猛之浩然正气。播下最好的种子,撒下最好的养料,从小培养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

促进了学生的精神发育。学生中,知书达理的多了,文明守纪的多了,热爱劳动的多了,乐于助人的多了,还出现了以身残志坚的学生张琪慧为代表的先进典型。教师和家长惊喜地发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让越来越多的孩子逐渐远离了不良行为习惯。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精神普遍得到提升,教育视野普遍得到拓宽,文化底蕴普遍得到增强。近几年来参与探索和实践的语文教师撰写的论文和案例公开发表或获奖近300篇,执教的优质课在全国、省、市获奖25节,多名教师被评为省、市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以艺术特色课程创建特色学校 篇4

关键词:特色办学,特色教育,兴校之路

在新课改形势下,经济落后、师资短缺的乡村小学,将如何适应和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如何摆脱生源不足、设备短缺、面临并校窘境?这是每一位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最头痛的事。我校坚持特色教育,为学校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主线。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以特色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艺术教育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艺术教育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通过艺术教育成果提高学校在社会的声誉和影响力,以此达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创建特色学校的办学之路。

一、拓宽了学校的发展空间

教育思想是办学的灵魂,只有从传统办学思想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才能使学校教育工作紧跟时代潮流,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经过反复的论证,最终我们决定采用特色办学。经过不懈努力,艺术教育特色课程在我校开展得有声有色,“文化教育同根并蒂”的办学理念已结出了累累硕果。

几年前的漂洋小学教室低矮潮湿,主墙开裂,教学设备简陋,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学校已到了濒临撤并的边缘。为了挽救学校,全校教师分析原因,献计献策。最终,确定了以“特色兴校、特色兴师”促学校教育教学全面发展的战略。

为了改变教学设施陈旧落后的状况,我们大力宣传学校办学理念、特色和发展规划,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办学。利用引进资金修建了2 100m2的现代化教学楼,修建了供学生开展文化活动的六室一厅(图书室、微机室、舞蹈室、美术室、电教室、排练室、演出厅)和学生宿舍食堂。同时,学校还加强了绿化、美化工作,修建花坛,种植树木,班班有花盆,把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有机结合,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悦的心境,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教学效率得到提高。特色课程的设置,使我们在短短的几年间走出了困境,发展成为农村九年制学校。

几年来,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关怀指导下,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工作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2000年被中央教科所授予“书法艺术教育师资的培养与培训研究实验学校”,1998年被吉林省教育委员会授予“吉林省艺术教育特色校”,1999年被吉林市教育局授予“吉林市小学素质教育示范校”,被吉林市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吉林市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授予“吉林市音乐教育科研示范学校”,“吉林市艺术教育科研工作示范学校”,连续多年被区委、区政府授予“教书育人先进单位”,2000年学校成为国家级儿童文化园,2006年加入吉林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

二、调整了课程设置

坚持特色办学,改变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条件。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首推民族器乐教学,把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力争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丰富的知识、科学的头脑、健康的身心、文明的行为、艺术的修养,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因此,我们在市、区教科所、进修学校等业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开设了以民族器乐教学为主的艺术教育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的开发,关键在于管理。学校从一开始就成立了以校长、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专职教师组成的艺术特色教育领导组,拟定特色课程的开发计划,制定长远目标。坚持常抓不懈,建立了考核、培训、奖惩等制度,做到了组织机构健全、岗位制度齐全、学生管理制度完善,形成了齐抓共管互相监督的良好机制。

遵照课改理念,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大胆调整课时计划。一至六年全部开设艺术课,以民族器乐教学为主要内容,以此带动美术等其他学科,并通过“三定”、“二课”、“一全”的措施,保证艺术教育实践。“三定”是制定音乐教育教学计划、制定音乐教学制度、制定对艺术教育中有贡献人员的奖励机制,保证艺术教育宗旨的落实;“二课”是以音乐课堂教学为学习音乐知识的基础,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的演练基地,开展艺术教育;“一全”是全校每一位教师至少会一种器乐演奏。课前教师为学生演奏优美乐曲,并通过唱歌、打节奏、律动等形式带领学生进入一种和谐的境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间和午休时间播放学生喜爱的音乐,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进入各科学习。学校以音乐教学、各种音乐活动为重点,全员参与艺术教育,在完成国家教学计划的前提下,由单一的竖笛口琴教学向综合器乐教学转向,从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向各种高难乐器演奏转向。专任教师要学会多种乐器演奏,能演唱,能指导。全校学生都要学会演奏1~2种乐器。拓宽课外活动领域,组建声乐组、舞蹈组、器乐组、书法组、绘画组和“新蕾艺术团”。除了在专门的艺术课上让学生受到艺术教育外,还把艺术教育贯穿在各个学科的教育中,每一学科我们都提倡教师能运用某些教学规律,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艺术氛围,使学生在审美享受中接受知识。语文课让学生通过诗词、文学名著的诵读体会语言艺术;美术课让学生领会艺术创作中所蕴含的美;体育课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体会形体艺术。

三、促进点面结合,形成塔式发展

点面结合是指在艺术特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以音乐课与第二课堂活动构成音乐教育整体,以音乐课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审美情趣为“点”,以第二课堂实践操作为“面”,形成“点”打基础,“面”上深入,互为服务、互为促进的施教形式。实践证明,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有关乐理知识,凭着他们浓厚的兴趣,都能自觉地在第二课堂中加以体会、演练并熟练地掌握,大大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质量。

塔式发展是指我们的音乐教育宝塔式结构,即基础型(塔基)、发展型(塔身)、综合特长型(塔顶)。以班为单位的统一器乐都是普及式的基础型,如口琴、手风琴、竖笛。由学校在基础型中选拔而组建的各活动组是发展型,如声乐组、京剧组、舞蹈组、器乐组。从发展型的各组中选拔出优秀人才而组建的“新蕾艺术团”是综合特长型。基础型、发展型、综合特长型三型的关系和人才流向是:基础型→发展型→综合特长型。

为完善塔式结构构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在选拔人才进入上一层次时,我们制定标准严格把关,在培养方法上坚持因材施教,采用教、导、陪三字方针。“教”是教师教会学生演奏各种乐器和演唱;“导”是通过教师指导使学生对某些乐器的演奏达到精的程度;“陪”是教师甘当陪练,达到学生成才目的。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办学特色,并积淀成一种文化,成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动力。

四、打造了适应特色教育的教师队伍

特色教育教学工作要由具备特色教学技能的教师来完成,学校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定了教师培养计划,由校长亲自主抓此项工作。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学校支持教师外出学习,更新理念,提高能力,开阔视野。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培养了一支适应我校、适应农村中小学教学的师资队伍,多名教师获各级各类殊荣。刘义教师荣获1999年陈香梅教育基金首届优秀教师奖,董志和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师德先进工作者,王薇、于文顺在吉林省首届艺术教育科研课评选中荣获艺术教育科研教学奖,董思非、王薇在吉林省第二届艺术教育科研课中荣获“艺术教育科研实验教学二等奖”,王亚杰参加昌邑区第五届育才杯教学大赛获二等奖,魏丹、郭秀丽老师在区“希望之光”教育科研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教师,安志胜、殷广洲老师在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研究课题实验中被评为优秀实验教师。

五、促进了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学校以特色课程的研发为出发点,以艺术教育为载体,文化教育同根并蒂,把艺术教育有机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实现了艺术教育与各学科的无痕整合。艺术教育具有益智、辅德、健体的特点,推广艺术教育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知识性、趣味性,还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推动了素质教育进程。

学习乐器的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有益于左右脑协调开发,提高了学生智能水平,学校教学水平从过去的倒数第一,一跃进入全镇的前三名。音乐教育开启了学生们的智慧,以前学校很多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随着音乐水平的提高,他们学习兴趣也浓厚起来,学生多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我校三年前的初中毕业生迟顺利同学今年以优异的成绩一举考入北京大学,已从我校毕业的艺术特长生韩笑同学现在深圳歌舞团工作,张天宇在省歌舞团工作,张继国同学在大庆歌舞团工作。

特色课程的“特”字体现在个性化学习上,所有特色课程具有同一个共性,即师生共同成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选择,我乐学”,教师由“让我教”变为“我选择,我乐教”。我们在开展艺术特色课程时绝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普通课程的补充,而是力争促进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拓宽艺术教育领域。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展示能力、展示自我提供了舞台。我们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艺术教育的开展,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少年儿童增添了理想的羽翼,使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六、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有利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带动学生,学生带动家长,不但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而且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精神风貌,学校以特有的、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熏陶了学生,熏陶了家长,家长纷纷放下麻将,学习乐器,辅导孩子。如今琴声取代了麻将声,有很多原本打算让孩子弃学打工的家长也把孩子重新送回了学校。学校也从原来的学生数不足百人,发展到今天的近六百人,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了乡村父老的认可,为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巩固普九成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特色课程合作协议 篇5

甲方:

乙方:

合作期间甲乙双方应当履行应尽义务以保证合作顺利进行

一、合作内容及时间

1.合作内容:乙方利用特色课程的教学优势,甲方利用幼儿园内部的在校生资源,为培养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提高甲方幼儿园的教学优势和竞争实力,由双方共同在甲方幼儿园内推广儿童特色课程。

2.招生对象:所有在甲方开设的中班、大班、学前班内学习的在园幼儿。

3.合作时间:双方合作时间共年,即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二、乙方权利与义务

1.乙方享有使用甲方提供的教学场所进行教学活动。

2.乙方有义务负责本次合作的宣传、解释、咨询、教学等工作;

3.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均由乙方独立完成并汇报给甲方教学负责人;

4.乙方负有“”学员在上课期间的安全责任;

5.“”的教材和辅助材料均由乙方提供;

6.乙方可根据“”的教学情况以及该班学员的学习情况,不定期的向该班学员家长作相关报告;

7.乙方上完课后负责本教室的卫生打扫及桌椅归位,保证环境的整洁。

8.乙方派教师入园进行教学,上课时间为:。所派教师将配合幼儿园的统一管理,负责特色课程教学。

9.为提高兴趣班教学质量和增强兴趣班办学机构安全意识,乙方在幼儿报名后必须认真及时核对幼儿人数,并通知家长到指定地点进行教学,如因时间变动、教师迟到或其他原因未按时进行教学,且没有及时通知家长而引发的投诉或纠纷,甲方将从乙方兴趣班结算费用中扣除500元/次。

10.乙方在兴趣班教学期间(从办理交接手续起至家长接走幼儿为止)的各项管理及幼儿安全均由乙方负责。在此期间发生的任何安全事故乙方必须承

担全部责任。如有丢失幼儿的情况,楼内找到幼儿者甲方将从乙方兴趣班结算费用中扣除5%/例,楼外(院内)找到幼儿者甲方将从乙方兴趣班结算费用中扣除10%/例,园外找到幼儿者扣除乙方所得的全部费用。如发生其他意外情况,乙方承担全部法律责任及赔偿。

11.乙方在教学中必须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严禁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的行为,如有投诉,甲方将从乙方兴趣班结算费用中扣除 500元/次。学期家长投诉率如果超出10%终止合作协议。

三、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甲方为本次合作提供必要的教学场地,该场地须有基本的学员桌櫈及必要的教学设施。甲方提供的教学场地应符合“”的教学要求,学员安全要求等;

2.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安排合理的时间供乙方开展“”的教

学工作。

3.甲方协助乙方推广特色课程,配合乙方教师在幼儿园的教学工作。

4.甲方可使用特色课相应的品牌效益,提高幼儿园的知名度,利于招生。

四、收费、报名、分成1.收费标准:每生每学期(课时)学费元,资料费元(教具、教学材料、服装等),共计元。

2.报名时间:

3.分配比例:学费收入甲乙双方按4:6比例分配,即每期每生的学

费双方各得费用如下:甲方元,乙方元;资料费不参与分配。

4.收费方法:学生报名时,由甲方收取学费、资料费。

5.结算方法:在报名结束后,甲方支付乙方全部资料费,当课程进行到一半

时,甲方支付乙方应分的学费总额的一半,课程全部结束时,甲方支付乙方应分得剩余学费,五、特别约定:

甲乙双方在合作期间除不可抗力外因素,不得擅自中止本合作协议。甲乙双方不得做出有损双方品牌形象的行为,要共同维护彼此品牌形象。

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就合作协议内容增删问题,经双方协商一致后,方能修改。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或盖章后即视为生效,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如继续合作可以续约。

甲方:

代表人:

联系电话:

特色课程 篇6

笔者所在的广州市培正中学,1889年建校,已有125年办学历史,一直崇尚“文化立校”,竭力打造学校育人文化,形成了独特而富有影响力的“善正”学校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以“至善至正”、“红蓝精神”为其精髓。“至善至正”之“至”是指“最和终极”、“追求和达到”。“善”蕴有“为善”、“完美”之意。“正”含有“正直”、“适当”之味。“最善”和“最正”是培正人追求的目标。要终身追求“善与正”,永不懈怠,直到实现。体现了培正人执着与坚韧的理想追求。“红蓝精神”之“红”,如太阳、如烈火、如善心、如热血,展示着热情、活力和蓬勃。“蓝”,如天空、如大海、如寒冰,代表着冷静、平和与理性。昭示了培正人崇尚热情与理性并重的完美人格。学校以“至善至正”、“红蓝精神”为引领和导向,不断创新和完善德育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等多项文化形态,力图进一步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这里,笔者着重谈及如何通过构建学校特色课程,创新学校课程文化,发挥其作为学校文化核心的育人效能。

一、特色课程的选择:确定“善正博韵”作为学校特色课程

(一)“善正博韵”特色课程的名称解读

“善正博韵”之“善正”一词,出自培正中学的校训“至善至正”其中的“善正”二字,其内涵不再赘述。“善正博韵”之“博”字,取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之“博”一字。汉代《说文解字》作这般解释:“博,大通也。”即宽广、广博之谓。一般指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善正博韵”之“韵”字,缘于唐代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里提出的“韵外之致” 之“韵”一字。后世把它解释为“韵味”之意,即雅致含蓄的意味。这里特指对人良好修养的崇尚和追求。“善正博韵”特色课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善正品性、广博学识以及雅致修养的一门课程”。

(二)“善正博韵”特色课程基于学校悠久的“善正”文化传统

培正中学创办于1889年,20世纪三十年代于香港、澳门建立分校,形成一门多校的格局。125年荜路蓝缕、风雨兼程,培正培育了万千才俊,以勃勃生机驰誉岭南教育界。其中“至善至正”的校训就是激励培正人一个多世纪以来不断进取前行的精神动力。

校训“至善至正”出自《圣经》和《大学》。其中《大学》开篇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是“最”和“极”,是培正人执着和坚韧的理念追求;“善”和“正”是做人之基,立世之本。

正是在这种“善正”思想的鼓舞下,一个多世纪以来,培正为国家、为社会培育了无数德才兼备的治国栋梁、学术大师和兴业英才,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培正中学的创校元勋廖德山先生、曾在外交部代部长的李锦纶校长、曾任孙中山大元帅秘书的杨元勋校长、在培正发展史上享有居功至伟贡献的黄启明先生、“九.一八”事变中英勇抗敌的十九路军副师长林超云、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 前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诺贝尔奖得主崔琦、著名音乐家马思聪、何安东、足球教练苏永舜等等……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同样是在“善正”思想的引领下,不少培正学子学成之后,不忘回报母校,为母校的发展倾注极大的心血和努力,作出不凡的贡献。如1936年毕业的翔社老校友何信泉先生亲自帮助学校申报省一级学校;获得数学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得主1964年毕业的皓社校友丘成桐博士回校介绍数学学习方法;赵锦津校友把珍藏了58年的一幅冼星海于1928年在培正中学担任银乐队指挥时与队员合影的照片送回母校;澳大利亚公路专家冯玉基校友不辞劳苦,从澳大利亚背回一大袋矿石标本供母校地理学科教学之用等等。还有培正1984年恢复原有校名后,广大校友特别是海外华人,港澳同胞,先后捐款一千多万港币,帮助学校美化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还先后设立“爱我培正”奖学金、马卢雪儿奖教金、纪念何安东音乐奖等。

(三)“善正博韵”特色课程基于学校以“善正”为核心价值的德育成效

如果说,培正的“善正”文化,曾培育过无数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那么,今天,以“善正”为核心价值的学校德育工作,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正以“善正”为核心价值的学校德育工作,注重以培正历史上涌现出的各领域精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引领学生。以我校独特的“级社制度”为载体 ,建立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为主线的班级文化。

(四)“善正博韵”特色课程基于学校崇尚“科技、文艺”的校园文化特色

学校一直以培养“有健全人格,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人”作为育人目标。因此,在培正发展史上,曾培育过不少在科技战线和人文领域方面的杰出人才。培正校友中的两院院士就有14人,如杨栖、何柄林等,是广东省出院士最多的中学。据不完全统计,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级奖的科学家就有陈灏珠、邓绍同等十几人。更有诺贝尔奖得主崔琦、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以及卓以和、何廉泉等一批国外院士。培正校友中还有著名的音乐家马思聪、何安东等多人。还有电影表演家吴钜章,国际知名摄影家何信泉、赵美藻、王颂威等。

近年来,学校致力于打造崇尚“科技、文艺”的校园文化特色,开展起一系列科技、文艺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科技方面,学校在科技实践创新大赛、无线电通信锦标赛、航海模型竞赛、模拟遥控飞行锦标赛、虚拟机器人等国家级、省市级大赛中,接连获得大奖。如在2011年和2013年,学校接连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实践创新大赛金、银、铜奖等。更可喜的是,我校李颖琳同学当选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

在文艺方面,学校的特色活动达到较高水平的项目有许多,如天文摄像小组、红蓝摄影社、红蓝集邮社、美文诵读、管弦乐团等等,都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其中红蓝摄影社、红蓝集邮社享有盛誉。红蓝摄影社摄影创作活动成效显著,硕果累累,在各级摄影比赛中,师生作品多次获奖,成就了一批国际和国内著名的摄影家。学校是首批全国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广州第一个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创立了广州市首批校园邮局。每年全国、省、市的生肖个性化邮票设计大赛、邮集制作大赛等均获得金、银、铜大奖。学校还荣获了广州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美文表演大赛中学组一等奖。学校合唱队也获得了“广州市十一届学校合唱节”一等奖。近年来,学校管弦乐团多次参加省港演出,获得多个奖项和荣誉。我校刘贝儿同学在“幸福广州我做主——第八届羊城小市长”评选活动中,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评为“羊城小市长”。

二、特色课程的实施:规划“善正博韵”课程的内容及结构

“善正博韵”特色课程分为普修和专修两个层次。普修课面向起始年级(初一、高一)全体学生,专修课是基础层次的提升课程,面向初二、高二甚至初三、高三年级的兴趣生和相关取向的特长生,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需求选修,课程结构如下:

(一) 普修层次

(二)专修层次

三、特色课程的作用:发挥“善正博韵”课程文化育人功能

我校的“善正博韵”特色课程,既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精英。让“善正”思想得到传承和发扬;让“善正”之光普照学校每一处角落;让我们美丽的校园盈满科技和文艺的气息;让我们培正的每一位学子都有机会接受一定的科技、教育和文艺熏陶;都能崇尚科技、醉心文艺;甚至能培养一些文艺细胞,锤炼一种文艺气质和涵养;让同学们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技、文艺素养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和提升,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精英。这正是我们对“善正博韵”特色课程寄予的美好期许。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文化继承与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GHA0930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州市培正中学)

学校“特色课程”浅谈 篇7

一、何谓特色课程

我认为特色课程应至少具有如下几方面的属性。第一,特色课程之“特色”,是相对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类型中的其他课程而言,是相对于其他区域课程、本校其他课程、他校校本课程来说的,在教育性、科学性、发展性等方面它具有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独特品质。第二,特色课程必须能够有效融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之中,而非独立特行的课程,即特色课程必须符合学校的课程理念,服从于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于学校的特色(或传统优势)教育,并能够与其他课程形成一定的关系,促进学校课程体系整体价值的体现和作用的发挥。第三,特色课程可以是一门课程,也可以是一个课程群,可能非学校课程的全部,也可能非学校的核心课程。如果是一个课程群,课程群内所有的课程风格需具有一致性。第四,特色课程建设之初可以不是地区或学校的最好课程或最优课程,但在继续保持和发展其特质的前提下,通过进一步实践应该成为学校的精品课程,并能够在一定区域内发挥辐射作用。特色课程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校的课程水平,其最高特质是成为能达到一定教育目的并彰显学校课程思想的校本课程。

二、如何创建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的创建可以遵循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学校管理者在规划学校课程时通过协商后将其定位为校本课程重点建设对象;二是在课程实践过程中逐渐探索、发展和形成特殊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没有固定的模式,学校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就能建设或体验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特色课程。

学校应在综合利用多类资源中提升课程发展速度。目前有三类资源可为学校所用:一是专家资源,即聘请专家为学校把脉,请专家们提供思路或建议,帮助学校确立重点、形成特色,甚至全程参与具体实践;二是自然或社区资源,即在学校内部或附近寻找、开发能够为学校所用的独特资源,并且与相关课程的开发思想和校本课程目标有一定关联性;三是学校积累的优质教育资源,即把过去课程改革或教育传统中一些较好的教育实践经验转化为分类课程,集聚学校优质资源进行重点建设。

三、如何保持特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特色课程本体来说,在持续发展过程中要关注两个关系,一是细化和明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关系,努力实现四者之间的互动发展;二是课程思想和学校办学思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炼和总结特色课程实践的思想,并将之与学校办学思想进行比对,在理论考证和实践研究中逐渐形成学校的特色定位。

学校课程是一个大课程(体系),它由若干不同类型、不同科目、不同功能的小课程组成,通过众多小课程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关系的连接,使其显现课程合力,发挥大课程体系的整体价值,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教育目标。因此,学校众多课程相互之间应该是统整性关系而非单调的集合性关系,即不同类型、不同科目的课程之间有分工,也有合作。

特色课程,刷亮童话教室 篇8

我们所说的童话, 已经超出了文本意义上的概念, 而是将一切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 纳入广义童话的范畴, 它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教育特色, 也是我们学校卓越课程的主要内容。

可以说, 我们在卓越课程的构建上是走在前列的。近年来, 在新教育的引领下, 我们将构建卓越课程的方式, 从学校伸向教室, 从全体伸向个体。

一、用童话的趣, 为教室童话环境课程装上温馨封面

如果说教室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 那么环境就是封面。我们以童话的眼光构筑环境文化, 让教室的每处空间, 都烙上显性的文化标记, 发挥巨大的育人功能。

教室外, 有童话壁, 童话壁上的童话故事都是同学们精心创作的, 编排、绘画、上色、创意, 均是一丝不苟。有独幅的, 有连环的, 栩栩如生, 把大家带到了美丽的童话世界。

在教室里, 你会被设计精美、色彩亮丽、富有个性的墙壁布置所吸引。教室的每一块墙都有文化装饰。比如确定班风、班规, 开辟进步格、理想树等。无论站在哪一面墙前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看到班级的成长轨迹。

“班级图腾”是童话教育在教室这块土壤里生长的奇特果子, 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它由学生自己取名、自己设计、自己提炼, 既是一种创造, 更是一种提升, 班级图腾中有坚韧不拔的“蜗牛”, 展现美丽的“金叶子”, 立志飞翔的“飞飞马”……图腾旁边是全班的合影与班级精神, 彰显和谐与进取。

教室童话环境还能从优美的童话窗、鲜明的板报设计和富有激励力量的名言布置中看出。

童话环境正如一道美丽的风景, 为教室这本大书设计了最鲜艳的封面, 让师生徜徉其间, 深感温馨、温暖。

二、用童话的美, 为教室童话阅读课程配上亮丽插图

阅读是一种学习之外的精神休闲方式, 我们努力配好这幅插图, 为学生提供最好的精神栖息地。

班级图书角是教室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8年我们为各班定制了图书橱, 各班以班图腾命名图书角, 旁边附有读书名言。如“书是甜的”“畅游书海, 其乐无穷”等, 使孩子的精神、思想、习惯, 潜移默化受到感染与影响。

走进幸福的阅读生活, 是阅读课程赋予我们的职责。我们从抓好晨诵、午读入手, 不但编写了晨诵读本《金色的小螺号》, 拷到各班电脑, 而且每天早晨组织美文诵读, 每天中午师生共读, 在安静、温馨的环境里体验诗意阅读的享受。

我们还鼓励亲子阅读。我们认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更是教室里的“第三者”, 是完美教室缔造中的另一半。亲子阅读, 我们搞得风生水起。我们实行美文推荐, 各班开博, 鼓励举行家庭阅读比赛, 营造了幸福的家庭氛围。

校本阅读是另一个抓手。我们开发了《童话六边形》, 人手一册, 渗透进阅读课程。每周三下午第三节是全校统一的阅读课, 师生一起赏读精彩片段, 交流阅读感悟。每周三晨会课是我们统一的阅读交流时间, 你说我说大家说, 分享阅读收获。我们还让各班每学年完成一本班级童话集, 更为学生课外阅读激起了活力。

阅读, 除了语文, 我们还把内容延伸到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 以数学为例, 我们每年都会举办不同主题的数学文化阅读节, 孩子们读数学故事、做数学小报、举行数学电视大赛……孩子们在数学的王国里找到快乐、增长智慧、飞扬思维。如果说语文阅读已经成为鼓动孩子思想飞翔的翅膀, 那么数学阅读则成为孩子们飞翔途中的美丽驿站, 让孩子们欣赏到了另一片风景。

朱永新教授说:“不读满100本书, 就不是合格的小学生。”如今学生在一本本书中畅游, 学得知识的同时也汲取了更多的精神营养。

三、用童话的情, 为教室童话活动课程增添美丽的花絮

教育离不开活动。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站在文化的高度, 将童话教育理念融合到童话活动之中, 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多种体验, 围绕新教育理念,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活动。

1. 让每月一事成为班级的月考

借“每月一事”来成就孩子的良好习惯已成了每个班每月的活动必修课。就拿诚信月的活动来说。同学先商讨并制定诚信公约, 在班级内张贴, 简简单单的几行字, 却掷地有声, 写下的是全班同学努力做好诚信人的决心。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 孩子们都尽其所能地创作出了富有童趣的诚信儿歌、诚信格言, 制作成书签, 有蝴蝶形的, 有心形的, 有系着丝带的。“诚信是一片阳光, 驱散人间的阴霾。”“诚恳待人, 信守承诺, 言出必行, 行必有果。”一句句诚信名言, 都发自学生的内心, 那是他们的人生信条。

除此之外, 在新教育指导下, 我们还开展了“开心闯龙年”“环保节能”等每月一事活动。

2. 借综合实践展示班级的才干

海门, 物产丰富, 人杰地灵, 文化积淀深厚。我们充分挖掘乡土资源, 进行主题研究性学习。如状元故里、绣城之旅、畅游快活林、采摘草莓、猕猴桃等, 引领孩子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自然, 让孩子的个性在实践中飞扬。以远足活动为例: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每年开设五条线路的活动:东洲公园赏春, 草莓园采草莓, 文化广场放风筝, 江海风情园踏青, 参观长江水厂。特别是江海风情园, 路途长达15公里之多, 学生热情高涨。

节日是一种文化, 也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我们开展了“心手相连迎端午”“欢欢喜喜闹元宵”等活动。每次活动, 我们都要求各班自行设计活动方案, 做到学做合一, 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

校本童话文化, 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极佳资源。每年六月一日, 童话节是我们的必备内容, 同学们看童话、讲童话、演童话、画童话, 每一间教室里都洋溢着欢声笑语。童话节成为孩子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节日。

3. 随社团活动秀出班级的风采

社团是属于孩子的课堂, 它拓宽了发展空间, 也照亮了孩子生命的旅程。

我校社团活动始终坚持从学生兴趣出发, 结合学校日常教学工作, 因势利导, 活动经常化、多样化, 各项活动蓬勃发展, 为学生提供了许多自我展示的机会。

成立社团, 我们遵循服务原则, 成立了30多个社团, 还邀请了15位有一技之长的家长, 共同参与社团辅导工作。开发了校本社团教材《童话暖色调》。社团的孩子兴趣浓厚, 学习勤奋, 进步明显。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 提高了社会竞争力。姜沂彤同学参加全国潮童大赛荣获了冠军, 而且被选为儿童服装品牌“迪莎公主”的代言人, 去迪拜参加了世界潮童大赛。像这样的优秀学子还有很多, 全国脑力锦标赛冠军得主倪梓强、亚洲物理奥赛金牌得主顾颖飞、国家男篮主力张晓冬等。除了个人, 还有团队也借助社团活动的平台, 在全国、省、市艺、体、科技比赛中全面开花, 童话剧展演一等奖、文艺会演一等奖、冬季三项比赛第一名、跑操比赛特等奖、省科技模型比赛一等奖。2011年11月, 我校运动员到北京参加了“鸟巢杯2011全国少儿趣味田径运动会”获得了三等奖。学校的“江海小记者”还走出了国门, 到日本、韩国采风, 从小拥有国际化的视野。

一项项的活动, 不但有创意, 而且极富诱惑, 各个班级都能做到群策群力, 用精彩的表现秀出了班级的风采, 也给教室这本书增添了最好的花絮。

四、用童话的真, 为教室童话衍生课程定下积极主旨

教室是习惯养成地, 是生命栖居室。我们以完美人格成长为核心价值取向, 建立完善的人格道德教育系统, 并把教室生活聚焦在乐观健康上, 聚焦在生命创造上, 聚焦在共同穿越的课程上。

1. 从童话中明确价值的取向

小金娃是我们学校金钥匙塑像催生的卡通形象, 分为三个层次:闪亮小金娃、校园小金娃、班级小金娃。其中班级小金娃就是以班级为单位评选出来的。我们用榜样的力量引领, 彰显小金娃的人格魅力。班级小金娃又叫班级之星, 每月换一个, 将每个孩子健康人格的正面形象展示在橱窗里,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了极大的引领作用。

2. 从童话中寻找阳光的温暖

学校成立了心灵诊室, 选派分管德育的行政领导和优秀班主任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并且全面培训班主任, 让他们成为教室的“知心姐姐”, 让孩子更健康、阳光。

各班都有后进生, 他们胆小、自卑, 害怕与老师接触。我们通过心理辅导, 消除他们心中的阴影, 鼓励他们大胆交流, 并主动和他们一起活动, 交朋友, 使他们敞开了心扉, 走向阳光, 走向成功。

3. 从童话中追求完美的人格

作为承担学生人格教育的班级, 我们重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和培养, 在这条路上, 我们一方面深入课堂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 另一方面精心设计班队活动, 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制观念、道德观念、劳动观念的教育等, 把教育目的与具体事物有机结合, 融于一体, 使学生在活动中自然地体会、感受、仿效, 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形成良好的是非观念, 久而久之, 转化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我们实行以点带面, 通过周五展台, 将做得好的班级推上周五展台展示, 全校教师观摩, 从而逐步推进, 全面铺开。

童话衍生课程还有很多, 应教育学生如何珍爱生命, 如何学会担当, 如何爱国奋发, 这一切的一切, 我们正不停地在摸索前进。

很多人说, 班级是一个巢, 给了学生安全、温暖, 但我们更愿意把教室比做一本书, 每个孩子都是这本书中最美的章节, 而书写的人就是我们——每一个新教育人。我们手里的笔, 就是孩子成长的路, 是孩子生命的蓝图, 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程, 只有研发卓越课程, 才能缔造完美教室。

建设课程文化实现特色办学 篇9

课程;学科;教学;

课程改革为学校指明发展之路:实践课程改革, 建设课程文化, 是实现学校发展的核心内容, 是实现特色办学的必由之路。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 是学生学业活动的总和, 是包含了学科教学与学习的过程, 也涵盖了学生在校的全部活动。课程是学校发展的“跑道”, 是学生成长的“跑道”, 学校课程文化建设重在课程领导力和课程实践力的建设, 这是对学校不同层面不同的建设目标。课程改革十年来, 我们在课程文化建设中做出了努力的探索, 现在是要进一步提升认识, 进一步改革, 才会实现学校的特色办学, 从而形成黑河二中的办学特色。

一、提升课程价值的追求

课程领导力体现在学校办学宗旨的确定, 体现在学校办学的愿景。我们提出“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健康成长的价值追求在于“消灭干坐率, 提高及格率, 追求优秀率”。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追求, 这是实现每个学生学习权利的追求, 也是课程价值的追求, 是课程评价的指向。失去目标, 就会失去方向, 目标不明确, 也会失去成功的机遇。本学年, 我们要对“三率”的基本目标有个明确的确定, 每个班要依照学情做出自己的追求目标, 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 学校要做出运行机制的明确要求, 让课程价值有明确的追求。

二、建设课程学科

一门学科教学的整体体系建设是课程领导力和实践力的重要依据。建设课程学科, 一是深化读课标与研教材活动《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目标, 也是评价学科的标准。我们要探索的是把课标要求的核心能力具体化表述, 并且有精细的评价要求。我们的教学时基于课程目标的教学, 而不能是基于中考的教学, 也不是基于教师主观经验的教学。我们缺的是思维的转变, 不能指望通过一两次读课标说教材的活动就能扭转我们的现状。二是深化“问题到学法”教学“问题导学法”教学, 一要钻研教材, 发掘教学内容的教学价值, 才能找出教学问题所在。而是把问题作业化, 我们采用“导学案教学”中的导学作业的设计。导学作业不仅是在课前的预习, 也是课中导学的问题, 还是课后巩固的引导。怎么设计导学作业系统化、系列化才是“导学案教学”的关键, 它又和中考的内容相关联, 与中考的试题形式相关联。问题作业化, 也是“问题导学法”的关键。

三、构建“习题讲评课”的新课型

“习题讲评课”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习题讲评课”以单元教学内容为载体, 梳理核心知识, 结合知识点设计的作业题, 把作业看做考试。这种单元测试也可是灵活以教学专题进行。

讲评课一在针对性, 二在及时性, 三在辅导性。一是设计、评讲都要有针对性, 既有教学内容、核心能力的针对性, 又有学情的针对性。二是作业做了就要及时批改, 及时讲评, 力争不过夜、隔天讲。三在通过作业找出问题, 对问题的解决, 讲题要引导方法, 举一反三, 避免就题讲题。讲题重引导, 采用温故知新, 启迪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找到解题的思路, 重思维的引导。讲题重构建, 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 支离破碎。

讲评课贵在规范、严格, 而且要盯着, 错的一定要求学生重做, 在做中去感觉、去感悟。讲评课上学期已立项省课题, 首先在理化组实验, 逐步在数学组、语文组开展。

四、开展好学科教学改革

各学科要反思本学科在中学阶段究竟学什么有价值, 去重构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也要问一下, 我教的内容哪些是毫无意义的。

语文学科目前最紧迫的任务, 是让学生学会以口头和文字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清楚。为完成这一任务, 有必要在初一和初二学段以点及面地开展“随笔化写作”教学, 开好阅读教学情境随笔课。这是语文教研组的重点项目, 一定要定出规划, 有实施的内容, 有教学的成果。

数学学科由“双基”而扩展出“四基”的培养目标, 给数学科提出了新的课题, 如何认识“数学思想”和“数学经历”的教学, 对我们来说既有传统又有新的内蕴。如何抓住数、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教学是当前数学学科探索的指向。数学教研组要从“习题讲评课”课型的构建中去细化教学环节, 转变思维, 培育学生的“四基”能力。

其它学科都要努力结合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去找到自己学科教学改革的指向。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法就是有效方法, 应从教学的形式转变回归到教学实质的探究, 这是学科课程建设的所在。

提出课程文化的建设当然离不开育人的宗旨, 课程是由人执行的, 不仅是理念的树立, 更重要的是思维的转变。

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质量,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去提升专业发展的水平, 老教师、新教师都有教学观、质量观转变的任务, 专业提升是自己的事, 没有变的动机是不会变起来的。通过职称评定、骨干的培训、优秀评选的认定是提升专业水平的途径, 高级职称的老师的职业倦怠和高原现象用是一个急待公关的课题, 要做出我们的回答。

要认识到学生作为一个独生子女的独特群族, 传统的教育方式都失去应有的作用, 这个全新的教育方式正在努力探索中。德育任务仍然沉重, 而且又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应当以“表扬”的教育中思考有效式, 又应该以“惩罚”的教育思考弊端, 趋势应是“趋中”。学校的教学常规应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这一点要不动摇

特色课程 篇10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欠发达地区, 教育也相对落后, 教育占据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我们依然看到教育发展的强劲势头, 敢为人先的教育改革在八桂大地展开。2011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果断做出了“特色高中建设的试点”部署, 从此开始了新一轮高中建设的热潮。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落实国家规划纲要的具体措施, 自治区推出的特色高中建设的试点, 给高中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我校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之上, 取得桂林市教育局的支持, 申报了自治区特色高中立项建设试点学校, 并顺利通过了自治区教育厅的批准, 成为广西首批22所试点学校之一。从此, 学校拉开了特色高中建设的序幕。笔者就特色课程文化对推进特色高中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下面是一些做法及体会。

一、特色高中的特色课程的内涵

所谓“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 古人又说:“事物之独胜处曰特色, 言其特色。”按其意理解, 所谓“特色”乃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且优胜之处。可见特色从其词汇意义来讲至少包含“独特”与“优质”两个方面的含义。

笔者认为, 所谓普通高中特色课程, 是指普通高中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 以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为核心, 以地域、社区和学校资源为依托, 经过长期的课程实践, 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性的整体风格和出色的育人成效的课程、课程实施或课程方案。而特色高中的特色课程应是在特色学校目标引导下设置的课程。学校特色课程是特色学校的主要标志物, 也是特色学校工作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内容。

二、特色课程开发的文化意义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 不管如何改革, 怎么建设学校, 都不能背离育人的宗旨。建设特色学校就是要培养出多样化人才, 以适应多样化发展的社会需要。课程作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基本依据与载体, 必须凸显文化功能, 体现办学特色。因此课程的文化意义在于, 通过课程以相对固定的模式, 突出育人主线, 特别是以特色课程为载体,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以实现办学目标。打造课程特色,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 挖掘历史, 凝练精神, 做好“特色”这篇文章

学校的发展是继承的发展, 是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因此挖掘历史文化、凝练文化精神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运用先进的办学理念、紧贴时代脉搏的时候, 千万不要忘掉了学校的文化传统, 这是文化之根。“特色”是自己学校之特色, 是先进理念、办学思想、优秀的历史传统的融合, 这样的“特色”才有意义, 才能得到师生的拥护, 才具生命力。

(二) 以“特色”为引领, 系列设置特色课程, 提高课程的针对性

“特色”被凝练出来, 就有了课程编写的指导思想。学校紧紧抓住“特色”的中心, 凝聚教师力量, 进行科学设置。设置的这些课程属于校本课程, 要体现特色学校建设的主旨。例如, 艺术特色学校围绕艺术主题, 依托校内教师、社会资源, 可以开设声乐、合唱、彩调、桂剧、舞蹈、国画、油画、动漫。同样地, 其他特色学校也应有自己的一系列的课程设置, 促进特色学校的发展。

(三) 突出教师主体, 提高教师课程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特色课程的编写关键是教师。通过编写课程, 一是引起教师对办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进一步转变教师的观念。建设特色学校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体师生较长时期的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从源头开始, 从主体入手, 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特色学校的建设。二是在学校办学思想与办学目标引领下, 教师按照特色学校建设的要求设置课程, 形成鲜明的课程文化, 再通过课程的实施, 实现学校课程的创新, 更好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特色学校只有用高质量的特色课程做支撑才有生命力。

三、特色课程实施文化育人的途径

特色学校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课程的设置必须围绕学生的发展, 做到课程中有“人”。

(一) 建立课程实施保障机制

1. 课程编写

建立行之有效的编写队伍, 在学校的统筹安排下, 按照特色学校建设目标, 设置适合本校的特色课程。为了做好课程设置, 首先要提出总体方案, 形成课程指引。其次要进行培训, 提出具体要求。再次要分工负责, 按时完成。课程编写可以让教师更加清晰办学的理念与办学的思想, 以不断增强特色办学的信心与动力, 进而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就是要按照上级的要求, 在完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 根据学校办学实际, 适当安排校本课程, 以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特色课程属于校本课程, 是国家、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 它的出现更有利于学生多样化的选择。通过特色课程的开设, 改变千校一面成为可能。

3. 课程落实

课程的实施是课程开发的关键, 在推进课程实施中的关键就是做到课时、教师、地点的三落实, 而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师。教师必须清楚地理解课程目标, 根据课程目标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并且进行德育渗透, 发挥学科课程文化育人的功能。没有课程保障, 教育就会出现无序状态, 教育目标就无法实现。

(二) 围绕主题开展常态化活动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主要途径, 它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和“代言人”。特色课程是特色学校文化的主体, 我们建设特色学校, 应始终按照特色文化来引领, 营造课程特色文化, 实现全体学生在全面提升整体素质的同时凸显特色学校建设带来的个性化差异的发展。例如, 我校作为艺术特色学校, 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 应该在艺术文化的熏陶下, 不断在艺术修养上下功夫, 要在审美情趣、美的行为方面有更突出的表现。而实现这样的目标, 进行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常态化就显得至关重要。

1.常态课程固定化

特色课程与别的学科课程一样, 同样需要传道授业解惑, 不同的是特色课程是根据学校实际量身定做的。因此这课程从一出现就有地域性, 实施时要有自己的教学形式。常态化的班级授课就是定时间、定课时, 目的就是确保课程教育的持续性、有效性, 避免特色课程被挤占, 把已经形成的共识, 以制度化保持下去。

2.节日课程制度化

国家已经对重大节日作了明文的规定, 进行一般性的纪念活动只是强化节日意识作用。应深化节日纪念, 提升节日教育主题, 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开展节日教育。例如在国庆节, 学校除进行传统的拉横幅、挂灯笼、出黑板报等庆祝活动外, 如何利用这一节日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个主题, 除喜庆祥和的传统庆祝形式以外, 还应开展一系列的感恩教育, 把爱家乡、爱学校、爱祖国、爱父母等教育融合为一体, 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生活化, 贴近学生、贴近现实生活, 如以举办家乡美摄影、绘画比赛, 诵读经典古诗文, 唱革命歌曲、讲革命战争故事、看战争电影等艺术形式, 形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节系列活动, 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回归教育本真。

3.探究活动社团化

社团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组织, 为实现社团成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并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虽然是学生组织, 但是不等于听之任之。因为这个组织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帮助, 得到教师的指导。因此学校要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辅导, 也可以邀请专家讲学。例如, 艺术特色学校要围绕艺术教育主题, 在这个主题的引领下, 依托本地剧团的优势, 成立地方戏剧社、书法社、文学社、油画社、合唱团等, 通过社团活动开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弘扬民族文化。

4. 拓宽课程社会化

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 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更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对社会感知的欲望。不管常态课还是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 无不渗透着立德树人的思想。学生有着迫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愿望。如何设置课程满足学生的需要, 特别是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开展了研究性学习, 拓展了教材的内容。例如, 生物学科根据本地实际开展了桂林豆腐乳的制作及探究实验和去临桂会仙湿地考察, 历史学科进行了桂林碑林历史研究, 语文学科进行了古民居的风俗研究, 等等。通过这些活动, 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供了帮助。

(三) 总结评价确保目标实现

课程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特色课程的文化却是特色学校校园文化的表征。我校作为艺术特色学校建设, 校园文化首先要结合艺术求美的目标, 而总结评价就是促进实现目标的主要手段。

1.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高中课程改革其中一项就是实行综合素质评价。评价的内容既是学生发展的评价, 也是学生成长的指导, 因为其中的内容要求明确具有导向性。学生从评价内容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评价指标的指引下, 学生就会通过努力修炼自己, 然后逐渐变成什么样。开设特色课程评价, 借助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进行细化和强化育人目标, 为多样化人才成长提供了动力支持。

2.开展个人成果展示, 营造个人成功与大家共享的环境

当下很多评价都是写在纸上, 装在档案里, 这固然需要, 无可厚非。但如果把评价作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可以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分享, 无疑会产生更大的影响与带动作用。美我之美, 美人之美, 最终要实现美美与共, 这才是办学的最高要求。学校适时创造机会, 搭建平台, 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让大家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例如, 每年五月, 我校开展“红五月”德育奖励基金评奖, 把在诚信、孝心、爱心等方面突出的学生评选出来, 通过评选弘扬先进事迹。又如, 每一个学期都要举行探究性学习成果发布会, 全年级学生都来参加, 举行汇报与交流;再如, 每年年初开展校园之星的评选、美食一条街, 这些活动都是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开展的, 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同时也展示了学生的风采。有效的评价促进了学生在校园里健康全面地成长, 学校变得更有魅力和活力。

我校在推进特色高中建设的实践中, 着力构建特色课程文化, 推进特色高中的建设发展, 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 也是特色学校的硬指标。特色课程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 它承载文化的传承与育人的功能, 通过课程文化的引领, 实现特色学校的发展, 以培养更多的多样化人才, 这是历史与时代赋予高中学校的使命。

摘要:改变千校一面是学校管理改革的主旋律, 建设特色高中是实现高中多样化的重要举措。在推进特色高中建设的过程中, 从重视硬件投入逐渐转向关注课程建设。特色课程的开发与使用成为特色高中建设的重要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 是特色高中建设的内涵与目的所在。

立足特色开发校本课程 篇11

1.相得益彰,整合开发学科课程资源

各学科课程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实现对学科内容的拓展,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与掌握,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依托学科课程生成研究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学生的学习生活是精彩的,收获是巨大的。例如,在学完课文《海伦·凯勒》后,同学们被小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了,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以“永远的海伦”为主题的研究活动,鼓励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适度整合两者内容,使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依托学科教学生成,展现了活动的创造性。

2.搭建平台,充分开展多彩校园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深受孩子的欢迎。依托校园活动生成研究主题,把校园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将会大大提高活动的效益。我校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各班围绕艺术节活动开展“晒晒我的艺术特长”“雏鹰展翅”“我为校园添光彩”等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书画比赛、手工制作比赛、歌舞比赛等。体育节上我们开展“我为学校出点子”“我是小小摄影师”“我是体育小达人”等主题活动;读书节上我们开展讲故事比赛、书签制作比赛,以及“我读书我快乐”“我的教室我的家”等主题活动。学生在一次次实践尝试中体验、感悟,享受到了实践活动的乐趣与喜悦。另外,我们还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少先队活动进行整合,开展“我身边的雷锋”“缅怀革命先烈”“同包爱心粽,梦圆端午节”“校园吉尼斯纪录知多少”等活动。这些活动依托校园活动生成,使校园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相辅相成,富有成效,富有艺术性;能促进学生个性潜力的开发,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因地制宜,有效开发校内设施资源

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投入与创设的主体,在学生、家长、社区力量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因地制宜,选择有学校自身特色的主题,有效开拓校内设施资源。

如我校创立的学生科技园便整合了校内各功能室,开辟了学生开展活动的新阵地。“机器人教室”“三模教室”“手工坊”能让孩子们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科学教室里,孩子们亲自实验,领略科学的奥秘,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陈列室内展出了各学生社团的作品、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成果,孩子们在这里找寻记忆的痕迹,回味童年的快乐。校园一角,学校特意留了一片空地,留给师生成立种植基地,孩子们从丝瓜、西红柿的育苗,到施肥、除虫,到收获,全程参与,不但锻炼了劳动实践能力,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紧紧抓住“本土”“有效”两个词,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校的需要,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适合学情、便于操作、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才能真正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

课程文化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篇12

一、国家课程——学校课程文化的主旋律

1. 创建高效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我校的课程特色是将高效课堂教学作为提高效能的核心要素, 通过多种实践积极探索高效教学模式。首先, 依托课堂教学主渠道, 构建以“高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设计, 本着“精讲精练、当堂反馈”的教学原则, 寻求改变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路径。

其次, 我校以各学科教研组为研究平台, 将某些教学要素进行重新优化组合, 逐步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按不同学段、不同课型, 开展极为有针对性的高效课堂模式的架构及丰富。这样, 以课题实验引领课改, 从最细小、最基本、最简单的问题做起, 逐步完善不同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能勾画出各学科的全册教材知识树和单元知识思维导图, 已尝试了英语学科的“五步教学法”和“模块教学法”, 并推广至其他学科。这些特色化教学模式, 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 总结凝练, 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模式。

再次, 我校为了帮助那些对课改认识不足、推进课改力度不够、新入职的教师找到一种可以直接借鉴和使用的模式, 为他们创设了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此外, 还开展一帮一的师徒带教活动, 规定每个师傅要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倾力相传, 在全校范围内号召每师每徒至少要掌握1~2个教学绝招。

2. 创建各学科工作站, 助推、引领学科特色发展。

以“学科工作站”为纽带, 实现“差异化融合”, 充分挖掘内在潜力, 有效凝聚教师的智慧。学科工作站是由同一学科的所有教师加入而组成的校级教改、研训组织, 集学科课程改革、学科教研科研、学科教师培训等功能于一体。我校根据学科优势, 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工作站, 以校本教研、课题研究与创新项目为抓手, 将教师的力量集聚起来, 促进教师间的优势互补, 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同时, 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学科工作站中既博采众长、兼容并蓄, 又尊重自由、张扬个性。使不同性格爱好、不同教学风格、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的教师得以交流互享、互促提高。学校以“学科工作站”为“差异化融合”的“基石”, 开通校级研学共同体渠道, 并以“新苗—新秀—学研型—风格型”教师的评选为教育广泛资源的互融搭建起平台。

3. 探究有效学习方法,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是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场景中, 与教师一起去发现问题, 并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解决问题;之后, 他们又与教师一起在一个特定的教学态的生活情境中去发现新的问题, 在教师生动形象的点拨下去解决新的问题, 于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既有重复又有创新的过程中完成的。

我校号召全体教师教会学生日清月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推出了班级人人测活动。每天坚持每课一得、五分钟小测, 即当堂反馈检测或次日课前小测;教会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模块的分类、整合, 建立题库。然后, 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能力, 从基础题、拓展题、综合题、竞赛题循序渐进地展开复习。学生对自己学习中的难点做出简单的分析和反思, 提高质疑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学会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案, 使课堂效率更加高效。

二、校本课程——学校特色课程文化的构建

1. 基于校本课程, 凸显学校课程特色。

校本课程为学校课程注入了活力, 对学生个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使学校教育得到了本质回归, 也为学校文化内涵发展找到了精神核心。2008年, 我校开设了校本课程“经典诵读”, 开始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团队, 即专职教师和语文兼职教师, 从多种渠道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 结合学校的育人目标, 开始进行校本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2. 书香充满校园, 营造校园文化特色。

校园是学生成长的沃土, 校园的一切安排都能成为课程资源。学校以“书香校园”建设为载体, 提出“凸显书香特色, 构建文明校园”的目标, 形成“背古诗、诵经典、读好书”的课程内容, 每天10分钟的晨读, 每天30分钟的午间诵读, 每周一次的图书阅览课, 做到一日一积累, 一周一反馈, 充分利用《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及历代名家诗文名篇等规范师生的行为, 使之形成一种儒雅之气, 让校园更有书香气。学校还将硬笔书法与国学教育内容相结合, 开发以《弟子规》等传统经典书籍为主要内容的写字课程, 更加有效地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3. 教育活动课程化, 深入推进文化建设。

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可以是课程化的。课堂、教师是课程, 环境、活动同样也是课程, 它们都是构成学校文化内涵的重要元素。家长会、升旗仪式、法制报告会、重大节日活动等, 适时地进行教育并纳入课程管理;学生参与的学科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活动等, 也都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在综合实践学习中, 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 学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搜集、处理信息。在这些专题拓展课程中, 以学生的生活情景为依托, 使学有余力及具有特长潜质的学生展示个性, 提高整体综合素质。

4. 创建选修课程, 完善自主学习体系。

创建选修课程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延展点。为激发学生的兴趣, 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实践能力, 我们逐步构建起必修和选修有机结合的自主学习体系, 先后开发了剪纸、沙画、合唱、书法、阅读、小提琴等16种选修课程并纳入计划开课, 课程设置为每周一课时。

三、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反思与启示

在对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研究过程中, 要将创建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主线, 还应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建设优秀的教师团队。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是强化常规教学质量管理。四是不断完善校本课程。

教育思想是办学的灵魂;管理水平是办学的关键;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随着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越来越精细化、规范化、多元化, 也就更能挖掘学校的潜在资源;更加关注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使教学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更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注重内涵发展, 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 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办好高质量的学校教育。

专家评述:

上一篇:历史教育目标下一篇:岗位需求与高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