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计算机操作系统

2024-12-19

第三课计算机操作系统(精选8篇)

第三课计算机操作系统 篇1

第三课:计算机操作系统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1)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

(2)了解Windows的界面、特点以及Windows的基本操作;

(3)理解文件、文件夹、路径的概念,学会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文件等。(4)会灵活使用Windows的帮助等内容。

2、能力目标:掌握简单的基本操作。

3、情感目标:通过游戏体会鼠标用法,寓教于乐,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游戏的态度。【教学重点】 鼠标的五种用法及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教学难点】 资源管理器中的不同操作方法。【教学方法】 讲解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用具】 计算机网络电子教室 【课 型】新授 【课 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其中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而操作系统是系统软件的核心,是计算机硬件的第一级扩充。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管家,管理着计算机中的软、硬件资源,并且是用户与计算机交互的接口,从而实现了人机对话。这节课我们就以Windows2000操作系统为例来一起学习一下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

二、新授

(l 启动Windows2000系统(了解)

1、在计算机启动过程中,首先检查各个硬件状态是否正常,即自检。自检完成后,操作系统装载并启动。一般情况下,这个过程不需要我们干预,是计算机自启动过程

2、活动:请学生启动计算机。并注意观察启动过程中主机、显示器、键盘等的变化。(2)Windows2000操作系统的界面(识记)

界面组成:桌面、图标、窗口、菜单等。要求学生知道各个组成元素的名称即可。(3)鼠标的五种基本用法:指向 单击 双击 右击 拖动

通过纸牌和扫雷游戏体会鼠标的用法。注意强调双击不是左右键一起按。

(4)控制面板是对系统进行配置的工具集合。通过它,用户可以增删系统的各种软、硬组件,调整系统的各种配置参数,使计算机更适合自己的使用。如:改变键盘、鼠标的设置等。特别举例当任务栏上不显示输入法图标时可在控制面板中设置。

(5)文件和文件名的命名法则。主文件·扩展名来构成。最多不超过255个字符或127个汉字。不能使用“ / : * ? “ < > |”等九个字符。(6)Windows资源管理

分类:包括对硬件和软件资源的管理。从功能上分为:

处理器管理(初步了解 —— 查看CPU的性能参数、使用情况)

存储器管理(初步了解 —— 查看内存的性能参数、使用情况)

设备管理(初步了解 ——了解所用计算机外围设备的配置、性能等情况)

作业管理(初步了解 ——是多任务并行执行的操作系统。观察任务及任务的进程情况)文件管理(重点掌握——结合中考题)

三、小结。

【课后小记】对于操作系统的作用,学生可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逐步领会。(第二课时)资源管理器的使用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计算机里的所有文件都是存放在“我的电脑”里,想查找什么文件可以打开“我的电脑”,然后再找盘符,再去找文件夹,再去找需要文件。在窗口里可以方便的对文件和文件夹进行浏览、移动、复制、改名、打开、建立快捷方式等。今天老师要想同学们推荐一个windows管家,就是资源管理器。在资源管理器窗口中进行这些操作很方便。

二、新授

(1)打开资源管理器(教师演示两种,找同学补充)方法1:开始→“程序” →“Windows资源管理器 方法2右击→我的电脑→资源管理器 方法3右击“开始”按钮——资源管理器

方法4:右击“我的电脑”窗口中任一个驱动器或文件夹图标,然后选择“资源管理器” 方法5:按住SHIFT键(要指明),双击“我的电脑” 方法6:按住键盘上WINDOWS专用键(要指明),再按“E”键。)(2)资源管理器窗口的构成,观察与普通窗口的不同:

“资源管理器”明显地将窗口分为左右两个部分;

左边以层次结构的方式列出电脑中的所有资源,它叫文件夹窗口 ; 右边是左边所选中的文件夹中文件和文件夹,右边叫文件窗口;

细心的同学一定已经在左边窗口中有些文件夹或磁盘图标前会出现“+”号或“-”号,我现在单击一下图标前面的+号,同学们看一下左侧窗口中发生什么变化+号有什么变化?总结:如果磁盘或文件夹前面出现了 +号 :表示该文件夹含有下一层文件夹;(下一层的文件夹称为该文件夹的子文件夹)刚才同学们发现,单击 + 则在左侧窗口中屏开子文件夹,同时“+”变成“-”。我现在单击一下文件夹前的-号按扭,同学们再观察一下左侧窗口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号发生什么变化。总结:如果磁盘或文件夹图标前出现了-号:表示子文件夹已显示,单击-,折叠子文件夹,同时“-”又变成“+”。如果文件夹或磁盘前没有符号,那说明这个文件夹没有子文件夹。

我们现在看左侧窗格,它像不像一颗侧躺的大树呢?我们可以形象的称为文件夹树。(3)文件、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删除、改名、查找和创建快捷方式 复制:选中当前文件或文件夹——复制——目标文件夹——粘贴 移动:选中当前文件或文件夹——剪切——目标文件夹——粘贴 删除:选中当前文件或文件夹——右击——删除

彻底删除:选中当前文件或文件夹——右击——删除(按shift)改名:选中当前文件或文件夹——右击——重命名

创建快捷方式:选中当前文件或文件夹——右击——新建——快捷方式

三、课堂小结: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必要时加以补充说明。

四、课堂作业:在D盘建立如下的文件夹结构

【课后小记】资源管理器中的操作都是最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每个学生都应熟练掌握。因此教师在讲解操作步骤应重点强调注意事项,可多增加学生练习内容。

第三课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

1、唱唱:《小小的船》

2、练练:换气记号V;律动。

3、听听:《生长在祖国的怀抱中》

二、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用自然、轻柔的声音学唱歌曲《小小的船》,感受歌曲所创造的优美、恬静的意境,培养想象力。

2、认识唤气记号;通过学习三拍垫步的律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形象,提高韵律感。

3、通过听赏歌曲《生长在祖国的怀抱中》,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三、教学步骤

(一)学唱:《小小的船》。

1、启发学生想象夜空景象,帮助学生理解歌词内容,引起他们的学唱兴趣。

2、指导学生按节奏熟读歌词,要注意读准两拍一字和三拍一字的歌词。

3、通过有表情的范唱感染学生,指导学生用自然、轻柔的声音唱歌。注意第四乐句“3 2 3 | 5 6 5 |”的流畅性、准确性。“3 – 2 |1 6 3 | .1--| ”与第二乐句是部分重复。

4、指导学生在每两小节处急吸气。

(二)认识换气记号。

将“V”写在黑板或卡片上,向学生介绍它的形状和名称,这个记号标在乐句的后面,表示需无声、迅速地吸气。

(三)跟着老师唱。

1、用正确的示范,教会学生急吸缓呼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在乐句中间不换气或乱换气,都不能很好地表达歌曲情感。告诉学生正确的吸气方法,即用口、鼻同时吸气,到了标记“V”符号的地方,又换一口气,要做到无声、迅速的进行。乐句最后停顿,又一次自然地吸气。

2、先唱乐谱以巩固对拍号、音符的认识和感受,再用“啦”唱旋律,以中速练习。

3、在歌曲《小小的船》的歌谱中,标上换气记号,用手势提示,让学生逐步养成唱每一句之前应吸气做好准备的习惯。

4、学生认识换气记号后,随时纠正学生换气时的不良习惯(如:耸肩、有声响等)。

(四)边唱歌曲《小小的船》边拍手。

1、让学生按节奏边读“空、嗒、嗒”边拍手,使他们知道强拍为“空拍”,弱拍“嗒嗒”拍两次手。

2、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唱歌,一组拍手。

(五)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小小的船》伴奏。

1、伴奏前,分别读准各组节奏谱,再按节奏谱相应的乐器,重点练习双响筒敲击三拍子的演奏方法。

2、调整伴奏乐器。

3、组合练习时,用适当的手势指挥学生练习,注意保持统一的速度,强调按四三拍的强弱规律敲击。尤其是第三行节奏谱应轻敲两个弱拍。

(六)随音乐律动。

1、让学生模仿教师动作进行学习,用“一、二、三”的口令来统一动作。

2、学生在学会基本动作后,再随音乐《小小的船》进行垫步练习,启发学生努力表现出三拍子音乐的韵律。

3、学生熟练掌握以上动作后,变化练习形式,如: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手拉手,或交叉拉手,同时迈一侧脚或同时反方向脚进行练习。

4、换其他三拍子的音乐进行律动。

5、动作说明:

1小节:预备姿势:两人并肩站立,左右手于体前互握。

第一拍,左脚向前一步,重心在左脚上;

第二拍,右脚前脚掌在左脚跟后踮地,重心移到右脚,同时左脚离地;

第三拍,左脚再向前一小步,重心移到左脚。

2小节:与第一小节动作相反。

(七)听赏歌曲《生长在祖国的怀抱中》

1、将歌词朗读给学生听,帮助学生了解歌曲内容。

2、初听后让学生谈谈感受,知道自己生长在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中是幸福、快乐的。

第三课教案 篇3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设计思想】:

发挥教师、学生的“主导、主体”作用,通过师生互动,及时反馈,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增强总结归纳能力,提高思想觉悟。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资源和环境现状,认清其严峻形势。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使学生能够较客观全面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及相关现象。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学能力,信息的收集、处理和运用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国情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树立并强化资源、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强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自觉保护资源和环境。

【学习重难点】:

我国资源和环境的现状及其严峻形势。

【教学模式】:

目标导向为主的综合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创新素质培养措施】: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分析材料,自己得出结论。

【教学设计的几点想法】:

(1)本节课的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特点及知识内在规律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思维潜能,导向他们的行为。

(2)本节课采用诱思---讨论---归纳的教学模式,具体地说,在导入新课后,给学生一个似曾相识的模糊的感性认识,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讨论,归纳出艰苦奋斗的含义及重要性,从而实现学生主动掌握知识,陶冶品质,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

(3)问题的设计,教师的启发力求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突出政治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导行的原则。

(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加强直观教学,巧妙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新闻录像剪辑:春席卷大半国土的沙尘暴)

师:这次沙尘暴,许多城市受到了袭击,今天我们就来探索沙尘暴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

◆讲授新课:

展示画面:(多媒体显示)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师生互动:

师:有人说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请依据课本予以分析说明。(意在检查学生对课本预习情况,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

生:答(略)

师:请根据你的理解谈一谈,我国资源优势是怎么转变成了资源劣势的呢?(意在引导学生联系“人口国情”来分析理解“资源国情”)

生:答(略)

师:(如果学生只答“人口因素”则进一步追问)除了人口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吗?(意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生:答(略)

师:以水资源为例,谈谈:当地存在哪些浪费水资源的事例。请你为改善些现象提几条建议。(意在诱导学生密切联系自身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生:答(略)。

师:请结合了解到的时政资料谈一谈:我国目前的资源形势如何?(意在鼓励学生关心时政、培养综合运用课本知识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生:答(略)

师:(小结)同学们知道得可真不少,做到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很好!

(多媒体投影本框知识结构图表第一部分,并据此小结第一目内容。图表见本课时最后,此处略)

◆(围绕“我国面临严重环境问题的十个方面的主要表现”,整理材料并出示。意在使学生学会归纳、演绎思维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

师:些图表说明什么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

生:答(略)

材料二:建国初期,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50年代,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60万平方公里。1992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目前,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达55亿亩,占国土面积的38.2%。

师:材料二说明我国存在什么问题?

生:答(略)

材料三:

1、我国植物物种约有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

2、70年代,草原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多万亩的退化速度在扩大。

师:材料三反映了哪些问题?

生:答(略)

师:材料一、二、三共同说明什么问题?为解决此问题请你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生:答(略)

师: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课本仅举了两个主要的方面。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吗?(意在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各抒己见,从多方面剖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从而深化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哪怕答案包含在课本中所讲的“两个方面”中,也要予以肯定和赞赏)

(多媒体展示)

据国家权威部门综合信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生态恶化发展趋势得以减缓,局部地区或某些特定领域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具体表现在:

第三课方寸之间 篇4

古林镇中学

朱颖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篆刻作品,了解篆刻的基础知识、及篆刻的基本技法、篆刻章法技法等。2.能够在尝试治印的动手活动中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3.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篆刻章法的变化原则修改或者设计印稿。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篆刻作品,了解篆刻的基础知识、及篆刻的基本技法、篆刻章法技法等。

难点:能够在尝试治印的动手活动中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篆刻章法的变化原则修改或者设计印稿。三.教学准备

教具:ppt、教参等

学具:篆刻用具等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篆刻艺术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早期的印章大都采用篆书,先写后刻,故称为篆刻。

(二)新课

1.篆刻基础知识

(1)师:篆刻融书法、章法、刀法为一体,在较小的面积内,利用汉字优美独特的造型,对笔画加以虚实轻重的组织变化,进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成了我们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

(2)印面与边款(3)朱文与白文(4)印章的品类

【名章】 【闲章】【肖形章】(5)工具材料 2.篆刻技法

治印步骤:a.打磨石料 b.印稿上石 c.刀法 d.镌刻 e.铃印 3.章法浅谈

(1)平正端倪:印面文字结构及笔画繁简适度、粗细合宜、排列有序、间隙停匀,力求端正大方。

(2)虚实相间:生动有趣取决于对比的效果,把握好线条的实体和空白间隙两者间的疏密关系是章法的关键。

(3)刚柔巧拙:刚与粗、挺、拙等关联;柔则与纤、曲、巧等关联。刚强过头容易狂、燥、乱;软弱过头则容易媚、俗、薄。所以刚柔相济,巧拙相生才是合度。

(4)穿插离合:使文字间相互交错延伸,打破范围界限,或者把整体的单字拆离开与临近的字粘合,有意地制造出朱白疏密的不同效果。

(三)学生活动

活动一:尝试临刻自己喜欢的篆刻作品。

第三课 纸张的自述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寻找身边浪费纸张、令纸张伤心的现象”,让学生了解自己哪些行为造成了纸张的浪费,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

2、让学生了解造纸的过程、使用资源状况和产生的污染物,培养环境保

护的意识。

3、让学生初步认识森林资源是有限的,并且懂得要去珍惜。

4、让学生了解再生纸的定义和环保性,提倡使用再生纸。

5、让学生了解生活中节约用纸的具体措施,体验参与节约用纸、保护环

境实践活动的乐趣。

6、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纸张的生产过程和原料

教学难点:

节约用纸的措施

教学准备:

1、搜集用纸和造纸的资料、图片和视频等等。

2、设计调查表格,为“走出校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读“纸张的自述”,导入新课,使学生初步了解纸张的一生,为后

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开动脑筋:

1、引导学生从身边出发,寻找浪费纸张、令纸张伤心的现象,在同伴交流的教程中,对自己一些不以为然的浪费行为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2、展示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纸制品,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让学生了解自己哪些行为造成了纸张的浪费,便于以后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探究园地:

展示造纸的过程,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文字,了解造纸的全过程,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造纸的哪些环节需要利用资源,哪些环节会污染环境?让学生讨论

交流。

四、齐心协力:

阅读课本中一段很重要的文字,了解什么是再生纸,并通过再生纸与普通纸的对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再生纸的环保性。通过学生之间互相回忆,讨论在学校和自己家中发现过的再生纸有哪些。

五、走出校园:

第三课 爱国奉献勇担当 篇6

第三课 爱国奉献勇担当

教学目标

1.了解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建国初期,辽宁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以及主要贡献。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巩固新生政权、恢复与建设国民经济的过程中,辽宁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下面我们一起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学习他们。

二、阅读【艰苦卓绝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前沿阵地】

三、思考

问题一 辽沈战役的背景、简要过程和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二 辽宁人民为抗美援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四、讨论交流 问题一明确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的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1,变为1.3:1。同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决战方向首先指向形势于己有利的东北。

辽沈战役分为三个作战阶段:第一阶段(9月12日至10月19日),攻克锦州,和平解放长春。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义县至河北省滦县300余公里战线上向国民党军发起进攻。至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孤立了锦州。第二阶段(10月20日至28日),辽西会战,围歼西进兵团。第三阶段(10月29日至11月2日),攻占沈阳、营口,解放东北全境。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灭东北“剿总”及所属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6个整师及地方部队计47.2万人,俘国民党军少将以上军官186名。东北野战军伤亡6.9万余人,炮兵司令员朱瑞在战役中牺牲。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东北野战军成为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东北解放区成为巩固的战略后方。连同这一时期全国其他战场上的胜利,使中国军事形势出现新的转折,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占有优势,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已经迫近的标志。

问题二明确 见书25页 阅读25页、26页资料卡片。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辽宁人在辽沈战役、抗美援朝做出的巨大贡献有了进一步了解,更增强了作为辽宁人的自豪感。

第二课时

一、阅读【共和国长子】,思考 1.为什么说辽宁是“共和国长子”?

建国初,第一架汽车、飞机都是在辽宁生产出来的。1953年至1957年,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辽省是全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国家“一五”计划156个工程项目中24个重点项目落户辽宁,与此相配套,辽宁省还安排了620个省、市重点工业投资项目。经过“一五”启动大规模经济建设,辽宁省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石油、煤炭、电力、建材等行业为主体的重工业体系。1957年全省工业企业已发展到5629个,工业总产值达117.13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5%。辽宁的发展为共和国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五”期间,全省工业上缴利润和缴纳税金共达87.9亿元,净上缴43.7亿元。同时为国家经济建设输出了大量的物质和人才。辽宁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增强国家实力、巩固人民政权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赢得了“共和国长子”的赞誉。

二、探究实践 28页

三、28页拓展延伸

第一单元第三课 篇7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4段。第一段为第一自然希,写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第二自然段,写肖邦带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第三段为第三、四自然段,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第四段为第五六自然段,写肖邦弥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在异乡与世长辞。“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极至的表现。这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抓住这一主线,因文悟道以取得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相结合的效果。

二、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

1、熟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准确认读,理解重点词语。

2、搜集有关肖邦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了解他的事迹。

二、课内探究、(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雾霭:雾气。疾驰:马车奔驰。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亡国:国家灭亡。消逝:消失。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指导分段。

(三)问题探究:

1、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远离祖国的肖邦又有哪些表现?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反馈点拨

1、检查问题一: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5、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8.检查问题二:远离祖国的肖邦又有哪些表现?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9、根据板书总结课文

三、巩固检测

1、默写词语

深渊 咏唱 胸腔 忧虑 蜡烛 黎明 卡车 欺凌 弥漫 雾霭 眼眶 悲愤欲绝 旋律 呐喊 流逝 弥留之际 异国他乡 与世长辞 勉励

2、注音

眼眶 郑重 盛满 旋律

....

3、解释。

悲愤欲绝 弥留之际 异国他乡 与世长辞

.....

4、填空。

(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讲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2)“当时他才39岁”中的“才”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具有杰出才华的肖邦英年早逝的无比痛惜之情。

(3)、“肖邦再也„„疾驰而去”一句中“接过”“回首”“望了望”“登上”等一系列动词,让我们感受到肖邦即将离开自己的亲人朋友,离开自己饱含屈辱、备受欺凌的国土时那不舍和悲痛的心情。

(4)、课文第二段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告别的三个场景是: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5)弥留之际,肖邦_____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__________带回去,我要_____________。”

5、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同桌互背,指名背。

6、练习说话:

肖邦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

”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四、拓展阅读: 主题丛书

五、课后提升:

搜集爱国历史人物事迹资料,准备故事会。板书设计: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离别-——满怀悲愤

起义——悲痛欲绝

热爱祖国

思念——疲劳忧愤 遗言——带回心脏

授后反思: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 “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第三课 素描静物的构图训练 篇8

素描静物的构图训练

【教学内容】素描构图训练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静物的配置和构图原理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能自己动手摆放静物的行为能力;二是对静物构图形式有个大致的了解,通过实践,能灵活运用构图规律,有初步处理画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静物构图原理的掌握。

【教学难点】静物构图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及如何处理。

【教法学法】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增加教学的容量,选取典型的范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师:当我们面对一组静物准备写生时,第一个任务就是要考虑怎样将物体安排在画南上。物体在画面中所占的位置、大小比例及各物体之间的组合关系是显示作品美感的一大要素。那么,物体在画面上的位置安排怎样才好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课题,静物素描的构图。(板书)静物的构图

二、讲授新课

(一)静物的构图

师:构图是指形象在画面中占有位置空间所组成的画面结构形式,因此又称为“画面结构”。构图包含着许多因素,仅从画面视觉因素来讲,就包括形体、线条、明暗、空间等。构图,就是通过上述诸多因素,在画面结构关系的组织中呈现出来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屏幕。

图 1 图2 图 3

师:(提问)这三幅图给我们以怎样的感觉?

生:(略)师:(归纳)图1给我们的感受是统一但显得单调乏味;图2多样有散乱感;图3则具有左右均衡,聚散得当,符合多样统一的构图原理。

(二)构图的基本原理

1.对称与均衡

均衡有别于对称。对称是左右形体与分量的相似,可使画面产生整齐、严肃、静止和稳定的美感,但对称容易产生单调、呆板的感觉,在绘画构图上更多地要求打破对称的呆板的现象,采用画面主体重心心偏移,使画面产生运动势态。由于重心偏移,就要求我们同时寻求新的平衡联系,我们可用中国秤的杠杆原理来理解,通过调整秤砣来求得平衡。均衡是画面给人以心理上的平衡感,屏幕所示。

对称 均衡

2.变化与统一

在素描造型中,各种造型因素如结构、形体、比例、明暗等形成的差异、矛盾叫做“变化”。变化趋于动感、对比,给人以新鲜强烈、丰富多样的感觉。

通过各种相同或类似的因素,将变化的局部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叫做“统一”,统一的实质是一种谐调关系,统一趋于静感,给人以安定调和,有条不紊的感觉。在构图中,变化与统一是一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任何趋于完美的构图,都是具有变化与统一两个方面的因素,或在统一中求变化,或在变化中求统一,以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 如屏幕所示。对称

三)静物构图的形式

静物构图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情看屏幕。

图1 图2 图3 图1 是三角形构图,画面中的花卉的外形轮廓线构成趋于对称的三角形构图,给人以稳定、庄重这感。

图2是十字形构图,表现出一种严肃、静穆的气氛。图3是对角线构图,趋于一种动感的表现的特征。

图4是水平线构图,给人以平静、广阔、左右延伸的感觉。

请同学们看屏幕。

图2

图1

图3

图4

图5

师:同学们盾一看、说一说屏幕中的五幅图分别属于哪一种静物构图形式,生:讨论回答问题(略)师:(归纳)屏幕中图1和图4是接近于三角形的构图,图2和图5是十字形的构图,图3则是水平线的构图。通过分析比较,相信同学们静物构图的几种形式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根据屏幕上的文字提示,请同学们在16K的画纸上进行几种不同形式的小构图练习。

题目:衬布、水果若干,陶罐一个,酒瓶一个,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三、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的所学知识点。布置下节课内容。

四、作业布置:根据题意进行小构图练习。

1、两块衬布、一个苹果、2个鸭梨、一个鸡蛋、一个高脚杯、一只陶罐、一个瓷盘。

2、沙锅一只、酒杯一只、两只桔子、四个苹果,白盘一个,衬布两块。

3、绍兴酒罐或孔府酒罐一个,大白菜一棵,小红辣椒三个,白萝卜四个,大葱二根。

【课后延伸】在素描写生中如何应用构图的基本原理?

上一篇:教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心得体会下一篇:泰康早会激励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