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教学策略(共12篇)
互动教学策略 篇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将“问题解决”列为数学课程目标的四大领域之一, 而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则是这一目标的具体内容之一。苏教版教材在“解决问题策略”部分的编写非常具有特色, 可谓用心良苦。但是许多一线教师在具体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却出现许多的困惑。
怎样解决现实的课堂教学所遭遇的瓶颈与尴尬呢?下面以“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为例, 谈谈怎样在策略教学中提升视点, 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能力。
一、点燃内需, 激发策略的“意识”
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的过程中, “整理题目条件”这一环节往往是教师“胁迫着”学生去做的, 学生自身并没有这样的需求。其实只要稍作调整, 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
【教学片段】
师口头出题:高老师原来有30张画片, 送给小明15张, 还剩几张?
生齐答:15张, 30减15。
师再次口头出题:高老师有一些画片, 后来又收集了15张, 然后送给小华20张, 又送给小丽12张, 现在还剩28张。请问高老师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生:老师, 题目有点复杂, 能不能再报一遍, 让我们拿笔稍微记录一下。
师:既然拿笔了, 我们就比比在短短的时间内谁能简捷又完整地记录下主要条件和问题。
师再次报题, 学生记录整理条件, 汇报交流整理情况
生1:原有?张, 又收集了15张, 送给小华20张, 又送给小丽12张, 现在还剩28张。
生2:我认为生1的记录有点麻烦, 我是这样记录的:
在此基础上, 教师利用课件呈现了学生两种整理信息的方法。
(1) 原有?张→又收集15张→送给小华20张→送给小丽12张→还剩28张
这样的设计是将书本的例2调整为第一个例题, 同时对例题内容和呈现方式都做了大胆的调整。一方面将变化过程增加到3步, 另一方面采用口头报题的方式, 逼使学生在弄不清多变数量, 解题无法下手的情况下, 自然而然地产生拿笔记录整理主要条件和问题的需求, 同时催生出按事物变化梳理文字流程图和数量流程图两种不同的方式, 这是比教材呈现的更为简洁的整理方式, 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运用。同时, 整理信息变成他们自发的需求, 成为他们探索“倒推”途中掘获的第一份惊喜。
二、顺杆而上, 寻求策略的“路径”
一位数学教育家说过:“数学学习的本质在于掌握方法。”
【教学片段】
师:请参考你们整理的流程图尝试列式解题。
生:28+12+20-15=45 (张) 。
师:你是从哪里开始思考的?往哪个方向思考?
生:我是从结果开始倒过来想的 (边说边配合手势展示从后往前的方向) 。
师:明明是送给小丽12张, 为什么计算时要加12呢?
生:倒过来想就是要把送给别人的要回来, 所以计算时要反着算。
……
师:怎么知道答案对不对呢?
生:可以验算, 但是验算的时候要正过来想。
解题后, 教师带领学生回头看, 归纳小结倒推法的几个关键步骤:顺理、倒想、反算、正验。用手势表达正向、反向、正向的三次顺序。
在学生自主探究例题解法之后, 教师适当导问, 让学生进一步体悟倒推的思维起点、方向、推算时数量之间的互逆关系, 最后检查反思。正是有了这一完整而完善的过程,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相当重要的契机, 是具体的解题方法。顺着杆子爬升, 让他们渐渐看到了“倒推”这棵大树的真实面目, 内心不禁小有窃喜。
三、构建模型, 凸显策略的“本质”
数学是模型的科学, 要想学好数学、学好倒推, 学生最需要了解题型结构、特点, 只有将知识融入结构, 实现融通, 才便于提取与运用。为此, 在“倒推”一课中先通过课件 (如图1所示) 呈现从例题的流程图引发的变化, 然后利用黑板 (如图2所示) 将具体数量抽象为字母, 给学生准备一些方框、箭头、符号, 让学生利用模型亲自摆一摆, 体现求解原来有多少的过程和结果。
不难发现, 别具匠心的练习, 层层递进, 能使学生清晰地认识事情的发展线索和各次变化的情况,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变化过程中, 抓住倒推策略的模型特点, 唤醒学生的策略意识, 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了倒推策略的难点。此时此刻, 学生已经升到空中, 刚才所遇见的一棵棵树木, 一瞬间在眼前、在心里连成一片美丽的森林。站在高点, 不用教师的喋喋描绘, 学生也会自然领悟到“倒推”这片森林的全景。
四、详略有度, 深化策略的“价值”
为了增强对比感, 我在“倒推”一课设计了一组有关果汁的对比题 (如图3所示) , 让学生用倒推来做。虽然是关于果汁的题目, 但是我们弱化了“倒果汁”的情境, 将问题的核心集中到学生的质疑, 也就是“究竟什么情况适合用倒推”这一问题上来。通过三道题的自主探讨, 学生对“原来”“变化过程”“现在”三要素有了深刻的认识, 对什么情况用倒推有明确的判断标准 (经历从图3到图6的逐步深入) 。
通过对比的方法, 列表整理的策略, 把同类知识进行沟通, 将它们进行打包贮存;异类知识进行对比, 把握二者的根本区别;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联系, 实现相互贯通。此刻, 学生在“倒推”这片林子上空盘旋, 时而轻掠、时而细究, 发现树木、花草、动物等无数的细节构成一个更为丰富、立体、生动的森林。他们的内心更加笃信, 这是一片神奇的林子。
五、升华延展, 深化策略的“思想”
方法、策略、思想, 这三者把“倒推”引向了不同的高度。仅仅满足方法的教学是谓下等, 抵达策略高度者谓之中等, 而要想达教育之上乘, 思想是必须抵达的高度。思想作为更加上位的概念, 对策略来说是一种提升、延展。
比如“倒推”一课结尾, 我播放了一段视频, 内容是古生物学家利用倒推的思想还原人类起源的故事。让他们意识到倒推思想的力量与魅力, 让他们知道遇到生活中的问题也能将它倒推回原始状态。站在制高点, 学生对于“倒推”、对于“策略”, 一定有了更深入、更全面、更整体的了解、认识。
策略教学不是“数学内容”与“学习行为”的简单相加与拼接, 在实现数学知识逻辑与学生认知发展逻辑的相互融合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分析, 提升视点, 才能真正发挥策略对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的价值。
互动教学策略 篇2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都经历了或培训、或学习、或考察。学“魏书生教学法”、移植“洋思模式”,以期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结果大多是“壮志末酬心先死”。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个人的素质问题,有学校文化底蕴和教学管理问题,也有学生素质问题。但是最重要的问题是教学策略问题。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教师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光靠苦干是不行的。正如兵书云:将在于谋,而不在于勇。在现实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一是没有或较少从教学策略层面去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二是虽有认识到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却没能打通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教学策略。因此开展教学策略应用研究对改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学水平与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收获教学》课题研究任务之一是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
学者常华锋认为教学策略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特定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运用等的整体规划与设计。教学策略既从属于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又指导一般的教学方法,是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的桥梁,同时,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介与教学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教学策略,一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会在长期的教学中起指导作用;二具有相对的合理性,要求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去粗取精,有效选择:三具有整体性,缺少教学活动中某一方面的策略,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四具有可教性与可悟性,知识性的教学策略是可教的,而能力性的教学策略是不可教的。只具可悟性。
笔者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学理论的变式,是一线教师较低层面的教学理论,又是教师较高层面的教学方法。教龄大致10-15年的教师的当务之急是打通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教学策略。
二、教学策略的分类
笔者根据促进教学效果的途径,把教学策略分为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管理策略三方面。依据教学实践做法,教学准备策略包括制定教学目标策略、教材处理策略、分析学生策略、分析教学环境策略、教学方案设计策略等。教学实施策略包括导课策略、正课策略、结尾策略等。教学管理策略包括师生关系策略、学习组织策略、教学评价策略、“首因效应”策略、阶段结构流程策略等。
三、三类教学策略的实践操作
(一)教学准备策略
1.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制约着教学各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课程标准不仅是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教学和评估的依据。教师在教学准备中必须研读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出发点。②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要综合考虑。③目标的表述要符合新课程要求,具有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不使用“使学生、让学生”等被动语态。④具有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如,“通过小组合作(条件),查阅我国行政区图(行为),学生(对象)能准确(程度)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行为)”。这条教学目标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强。
2.教材处理策略
(1)“最近发展区”化。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所学的内容必需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使学生从现有水平提升到可能发展水平。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是作者根据课程标准和知识的网络逻辑及自己想象中的学生编写出来的,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这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生重新组合成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如湘教版《中国的地形》一节的教材内容呈现顺序是“地势西高东低”一“山脉纵横交错”一“地形复杂多样”。这种顺序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原因是学习地势特征,要有山脉和地形区名称与分布等知识基础,若按教材顺序教学,学生处在“最近发展区”之外,学习难度大且效果欠佳。如果教学内容呈现顺序改为“山脉纵横交错”一“地形复杂多样”一“地势西高东低”,则学习地势时,就有山脉和地形区空间分布概念等知识基础,处在“最近发展区”之内。
(2)教学内容案例化。在处理教材时,把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来实现。如,“地图”的三要素教学,可以地图三要素融入画教室平面图来落实,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3)教学内容乡土化。地理教学内容与乡土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五种地形部分的教学,可用学校周边的地形来说明山顶、山谷、山脊、鞍部、陡崖形态及其等高线形状。
3.分析学生策略
(1)知晓学生的心理渴望。学生的心理渴望千差万别,但有共同的一点是渴望被理解与尊重。教师要真实、真诚、真挚地理解与尊重学生。如,某生由于生理心理缺陷,回答问题出现偏差,被其他同学恶笑时,教师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只是他太香,多被咬了一口。”一句话就会真诚地感动学生。
(2)知晓学生的学习意志。坚强的意志是战胜学习困难的法宝。学习意志强的班级.教学内容可多些难些。
(3)知晓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从“零起点”或“高起点”考虑学生,总是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来画或已具备某某知识与技能来教。其实学生并非如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班级学生来确定。
(4)知晓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寻找和文本基调一致的兴趣点,营造学习气氛。如,在学完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特点后,创设问题“冬季到东北旅游要穿什么衣服?”学生答“:棉衣、皮衣等”。教师追问:“7月份到东北旅游要穿什么衣服呢?”学生的答案基本与冬季相同。“对不对呢?学完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后再来判断吧!”这创设了与文本基调一致的兴趣点,激发了学习后续内容的兴趣。
4.分析教学环境策略
(1)教学内环境。教师备课时须对所教班级的课堂气氛进行掂量,是积极的“支持型气氛”,还是恐惧与不信任的“防卫型气氛”。面对后者,教师应知情携手,气氛民主,通过各种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出来。如公开课,学生普遍会紧张,教师自我嘲讽和让学生做游戏是好方法。此外,老师还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
(2)教学外环境。教师有必要了解教学时间、班级规模、教具配备等教学外环境。这些或多或少会对教学产生影响。特别要注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手段,应把“三板”教学艺术与有选择性地运用多媒体相结合。
5.制定教学方案策略
制定教学方案就是以程序安排为线索,将各种教学要素、各种教学策略组织起来,形成物化的课堂预设。以笔者的教案为例,它要遵循以下要求和策略。
(1)方案内容结构要完整。它包括一般项目与课堂结构及教学反思三部分。一般项目包括课题、课时、课型、时间、课标要
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等。课堂结构包括纵向的导课、正课教学、结课、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及相对应的横向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设生成与对策等。
(2)教学过程设计有序有效。①流程设计师生互动。教学流程要体现教师如何教,又要体现学生如何学。如教师提供感性材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小组抢答→教师小结。②形式设计富于变化。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比较短,要求课堂教学形式要富于变化。把不同类型的活动相结合,如角色表演、游戏、讲故事、练习、阅读、读图等;把不同技能训练相结合,如听、说、读、写;把动与静相结合,如小组竞赛后做课堂练习:把多种互动的形式结合起来,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组互动等。③活动设计难易适中。过于简单的活动缺乏挑战,太难的活动易使学生无所适从。前者要加大难度,后者要分梯度进行。④环节设计连贯紧凑。一是动的活动一般安排在静的活动之后,这样有利调控课堂。二是不同的教学内容之间,不同的活动之间,要考虑过渡语或活动。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在上完语言内容后,安排欣赏西游记图片与主题曲,可使学生稍加放松,又起着引出宗教内容,一箭双雕。三是课的开始与结束宜安排集体活动,而个人或小组活动安排在课中间较顺利些。
(二)教学实施策略
1.导课策略
导入的主要目的是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对学习主题的关注,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笔者常用以下方式导入:
(1)从乡土知识、现象导入。这是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一个基本策略。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地球形状与气候”就可从学生对早晨、中午、晚上气温的变化来导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到太阳高度不同影响气温的变化。
(2)从时事新闻导入。学以致用是新课程的重要精神。从时事新闻导入,可以实现书本知识实用化。如,讲述台湾“9.21”地震和汶川地震的破坏情况,进而追问“为什么这些地方会发生地震呢?”非常自然地导入到“火山与地震”的学习。
(3)从新旧知识衔接点导入。如果新内容的学习要求有先前学习过的知识作铺垫,则用此策略。如,学习《中国的水资源》时,可先复习“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创设情境导入。可以用来创设情境的形式非常多,如,游戏情境、问题情境、图像情境、故事情境、悬念情境等。
(5)渲染课堂气氛导入。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的一天脑力劳动是相当辛苦的,有时是透支度比较大的。因此,我们在开课的时候,需要考虑学生的精神准备状态。这就需要给渲染气氛。例如:幽默诙谐法:如,要学习“美洲的居民”时,可说“告诉你们一个消息,经最新检验,人是杂种动物,老师是!你们也是!……为什么?”学生精神来了:我为什么是杂种呀(“杂种”在当地是骂人的话)?继而在有趣气氛中进入“人种的大熔炉”的学习当中。此外还有唱歌法,游戏法,漫画法、谜语法、古诗名句法等,都是可以用来调剂气氛,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
导之有法,导无定法。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长,用不同的策略,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为正课教学奠定基础。
2.正课策略
正课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是落实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地理成绩与地理素养的关键时段。笔者认为地理课堂教学除了教材处理策略中的教学内容“最近发展区”化和教学内容案例化、乡土化之外,还需要考虑以下策略。
(1)教学内容图表化。
地理图表即直观反映地理事物特点和联系的各类图像和表格,它可以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表述内容加以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是地理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中考关注的重点和热点。笔者认为,几乎所有的地理教学内容都可以借助图表来表达。笔者独立设计的初中湘教版四册地理提纲,就采用内容图表化。
①文字内容图像化。如五种地形类型、四种降水类型等内容的表达可用图来展示。
②教材死图动感化。如“地球的运动”的学习,用课本的图来讲解,学生需要较好的抽象空间思维能力,而改用多媒体课件就直观多了。
③教材繁图示意化。如山西省的轮廓可画成平行四边形;长江的轮廓可画成“v”加“W”。
④文字内容表格化。绝大部分地理内容都可用列表方式来学习。
⑤“三板”与多媒体交互化。“三板”艺术具有易、快、好、省的特点。一块黑板,几支粉笔,教师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学生跟随练到哪里,犹如一块磁铁,吸引着学生,使教学群体保持着很强的凝聚力。这是多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教学中,要交互使用“三板”与多媒体,对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有益的。
(2)教学过程活动化。
初中学生正处于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有强烈的独立性欲望,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学中要善于通过活动化,培养学生把具体形象转化为抽象概念。这要求教学过程要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笔者以为,活动化教学就是教师基于一定的地理学习任务,把它转化为可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行为。
根据活动的内容适合的活动地点不同,可以将活动分为课堂合作学习类与室外综合实践类。根据活动内容特点、形式的不同,前者又可分为读图绘图类、计算分析类、演讲竞赛类、推理探究类,后者又可分为社会调查类、地理实践类、地理体验类等。
课堂合作学习类在教学中大量使用。它的一般模式由提出问题→个人准备(自学、思考)→小组讨论→小组抢答或互问互答→教师评价与总结等环节组成。如,《美洲》中的“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的教学。提出读图思考:(1)南、北美洲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各怎样?(2)南、北美洲的地形特征如何?(3)南、北美洲的气候特征怎样?这些问题依据学生学习水平,可细化为更多小问题,达到“最近发展区”化。接着学生个人读图和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再组织小组进行组内讨论。然后小组抢答,加组间互问互答其它问题。最后教师给各小组评价,总结学习内容,进一步巩固。当然,这些环节因活动类型的不同,在具体操作中而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这一方式要避免节节化,避免形式化,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
总言,教学过程活动化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3)教学模式方法整合化。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与条件才会是最有效的,即“教学有法”。同时教学任何内容都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方法,不同的人可能要用不同的方法,即“教无定法”。况且,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单一学习方式被长期应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受到挫伤。为此,我们要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并加以融会贯通。
从地理教学的性质出发,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可以分为四类:即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如演示法、参观法;以象征符号认
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如地图法、示意图法: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如探究法、发现法。从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价值取向不同出发,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传统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教学方法。
①优化四类地理教学方法
例如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的教学。两极地区的范围宜用读书指导法和地图法:两极地区的方向宜用地图法和演示法:两极地区的气候宜用谈话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或递进探究法;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宜用读书指导法;两极地区的科考可用递进探究法或指导发现法。
②组合传统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是以教为中心,在知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耗时少,收效快的特点。新课程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促进学生发展是新课程重要的价值取向,使得新课程的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强调学生学法。
例如,《非洲地形特征》的教学,笔者是这样展开的。先用传统的方法对如何分析地形特征进行,奠定思维与方法基础。然后吩咐学生合上课本,只用地图册的“非洲地形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判断非洲地形特征,再翻开课本验证小组合作讨论结果,最后又以讲授的方式把分析过程串一遍。这过程紧密地组合了传统教学法与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只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会学,还做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度的协同培养。
此外,地理课堂教学还要特别注意教学过程生成化策略
3.结课策略
结课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巩固知识、加深记忆、拓展内容、发展情感等方面的作用非常大。教师要建立以下策略:(1)通过各类图表,把知识网络结构化。(2)根据艾宾豪斯遗忘曲线,及时复习。(3)针对重点,适当拓展教学内容。(4)合理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地理情感。等等。
(三)教学管理策略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建立愉快、喜悦、和谐、融治的教学氛围,是成功实施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必要基础。这要求我们制订与贯彻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策略。
1.师生关系民主化策略
师生关系是教学氛围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现代学生基本上是“亲其人,信其道”,学生首先是认同这位教师,然后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我们身边有极个别教师戴着有色眼镜时不时挑学生不是原则性毛病,采用体罚、讽刺和挖苦的方法,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了师生关系的恶化,不用说教学成绩,就是正常的课堂秩序也难以维持。暴力是解决不了教育问题的。因而,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学生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劳动,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劳动。其次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再次是相互依赖的朋友关系,学生依赖教师这个大朋友为其解决心理和学习难题。以上三层关系是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具体体现。有了以上三种关系才有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良性发展。
2.学习组织形式合作化与层次化策略
其一,实行多元合作。传统的的学习组织形式是单一的“师生合作”,在现代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组织形式。时代要求教学的组织形式要变单一的“师生合作”为“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新的教学组织合作结构。笔者在小组台作学习中采用捆绑式合作,即在小组中成绩“领先层”必须教会“后列待进层”学生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中间沉默层”能基本独立完成任务,才能给整个小组加分。在新模式下,学生相互之间的帮带、提问、竞赛等形式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提高。
其二,实行“分层教学”。笔者在小组教学融入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的差异分成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学习小组。把学生分成A、B、C三层,把教学目标与作业各分成A、B、C、D四层。这样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待进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其学习的信心与兴趣也得到了发展。
其三,实行“分科分班走读”。把两个平行教学班重新调整为“小步幅”班和“大步幅”班。笔者曾组织14位教师实验了一个学期,效果明显。(后因教师调动而流产)。
3.评价机制过程化与全面化策略
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来自学生的内在动机,但外部赏罚等外在因素可以进一步激活、引发和加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初中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表现突出,同时长期的分数教育给学生一种分数至上的惯性思维。因此,利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不失为有效方式。它会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并长期持续,促进学生持久地学习地理。
笔者在本课题研究中建立的“收获教学”评价机制,把学业成绩表达成综合分A(x、Y、z)A是综合分,x是期中期末考试分,Y是平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等分,z是实践分。此评价机制在全过程学习中有效地落实了三维度评价目标,在实践中有极大的生命力。
4.阶段结构流程策略
古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过程性和阶段性。这使得初中两年地理教学也有过程性和阶段性。笔者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所设计的阶段结构流程分为启发式扶读阶段(2个月)、半自主学习阶段(2个月)、模拟自主学习阶段(6个月)、完全自主学习阶段(一年)四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的课型、主要学习任务、目标作了大致的设计。
5.“首因效应”策略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首因效应”。在某一时段内,教师的素养、精神状况、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能力等方面,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学生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反之,对教师本人也不是影响几天,而是会持续一学年、一届、甚至整个工作生涯。笔者认为.教师要特别注意“五个第一”,即第一节、第一星期、第一月、第一学期、第一年的表现。
开学的第一堂课即为绪论课异常关键,此课的成功与否会对以后的教学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第一堂课要最大限度地驾驭和把握学生,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第一印象,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判断教师工作态度往往是在第一个星期,判断教师工作方法与工作能力往往是在第一个月,判断教师的教学水平往往在第一个学期,判断教师优秀不优秀往往是在第一学年。
教学策略决定教学效率 篇3
教参弃选题原题呈现:已知,求的值。
接着作者给出了三种解法:
解法一(教参解法):由已知得x≠0,
∵,∴,
∴,∴;
∴,
∴
作者点评(要点):解法不循常规,灵活运用倒数的意义和整体代换的思想而简洁求解。
解法二(学生解法):由已知得,∴Δ<0,∴原题错误。
作者点评(要点):解法二结构完整,思路连贯,解答过程完美无缺。
解法三(整体带入法):
∵,∴,
∴,得,
∴。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采用解法一的解题策略进行教学,虽然解法一“不循常规、活用倒数意义、运用整体思想”,但又有多少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过如此复杂的变形而顺利得到解答呢?同时,如果学生要问:老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变形?你是怎样想到的呢?试问老师们,你将如何帮助学生解答心中的疑惑呢?本人认为解法一虽然解法漂亮,技巧性高,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通解通法,不符合学生的自然思维规律,因为这种需要具有复杂的层次思维,较强的构造意识才能顺利解答此题。
我认为学生运用解法一解答此题必须经过这样几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第一步:将已知取倒数:;
第二步:逆用分式加减法则:;
第三步:用等式性质变形得整体:;
第四步:将代数式取倒数:;
第五步:逆用分式加减法则:
;
第六步:分析两个整体与的关系;
第七步:将化为;
第八步:代入计算;
第九步:将计算结果取倒数。
请问:如此复杂的层次思维,有多少学生能够顺利理清?如果不是在第五步出现,又有多少学生知道前面三步的变形目的?因此,使用这种解法进行教学,即使学生掌握了运算的方法,也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机械式模仿学习,这样的教学又有何高效可谈?
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如果采用解法三的解题策略进行教学,同样也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云里来,雾里去,学生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运用已知构造x2+1,并且还要将它进行平方呢?”,直到构造出分母x4+x2+1,学生可能才有所明白,在这里,学生可能会问:“老师,你是怎么知道要去构造x2+1的呢?你又是怎么知道要将x2+1进行平方呢?你又是怎么知道x4+x2+1的值能与分子x2进行略分呢?”。请问老师们,你又将如何回答学生呢?
本人认为,解法三和解法一都是技巧性很高的解题方法,以这些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是纯粹为“教方法”而教,完全脱离学生实际,会导致学生机械性的模仿学习,这样的教学根本未考虑学生“在想什么”,未考虑学生“最自然的解题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大多会出现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成了接收的机器,请问:这样的课堂效率在哪里?。
那么,对于这道教参弃选题,学生在解答时到底在想什么?他们最自然的解题思维又是什么呢?本人认为解法二才是学生“最自然的解题思维”,也是祝老师在《解题勿犯条件性错误》中提到的“它是课程改革极力提倡的通法同解”,因为学生在解题时,在已知的情况下,很自然的想到“先求出x,然后将x的值代入”,这也是学生“最自然的解题思维”。我也赞成祝老师的观点:第一、这种解法的突出问题是可能使时后面代入求值时运算繁琐。第二、在已知条件的前提下,该方程实数范围内无法解答。但老师们忽略了一个问题:方程在化为整式方程后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不管这个方程在实数范围内有解还是无解,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范围,无法求解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从这一角度来看,恐怕也是教参弃选的原因之一吧。
纵观作者给出的这三种解法,本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都是不适宜的,都会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性。那么这类题目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有“适合学生自然思维的符合课标要求的解题方法呢?
下面对这类题目介绍一种解法,供大家参考。为体现命题的严谨性,本文采用祝老师在文中改编的一道题目来说明。
题目:已知,求的值。
诚如祝老师所说,如采用解法二(通解通法、符合学生的自然思维),求解出方程的解(暂且不谈超出课标要求)是两个较复杂的无理数,然后分别代入,经过复杂的运算(含有复杂无理数的四次方)得到相同的结果。在这种运算强度和难度都较大的情况下,教师应该顺势组织学生尝试新的解法,但我认为不宜引导学生尝试使用解法一(原因前面已论述),不妨引导学生观察代数式中字母的次数,发现出现了x4,如何消去x4呢?鼓励学生大胆运用“降次”思想,先消去x4(符合学生的自然思维:次数高了先降低次数),降低字母的次数再看,如何消去x4呢?需要先构造x4,如何构造呢?可由x2平方得到x4。具体如下:
解:∵,∴x2-x+1=2x,
∴x2=3x-1,∴x4=(3x-1)2=9x2-6x+1,
∴==做到这里,学生的思维可能又堵上了,不妨引导学生再次“降次”嘛,又将x2=3x-1代入,∴====,此时再引导学生观察分子与分母的关系,约分即得结果为。
此种解法,运算强度不大,符合学生课标要求(不必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符合学生的自然思维(字母次数高了,想办法降低),两次运用“降次”思想将字母从四次方降低到一次方,运用“构造”的思想分别构造出x2和x4,最后运用“整体”思想将分子与分母约分得到解答。在实际教学中,采用这种解法的教学策略,既对学生强化了“降次”思想和“构造”意识,也渗透了“整体”思想,又降低了运算强度,在这样的教学策略指导下的教学效率能不高吗?
互动教学策略 篇4
博采“经典”魅力铸造“拔高”行迹———从“接受”转向“疑惑”
幼儿园的孩子不同于中小学, 大都不认识字, 理解能力弱, 因此在选择内容时, 需要进行适当的取舍。为了保持原《弟子规》的内容风格, 我们适当选用李耀君和邹金宏修订的新版本。为了萌发幼儿愿意用《弟子规》中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则需要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 让幼儿通过模仿、实践练习、生活感悟, 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理解《弟子规》, 为践行《弟子规》奠定基础。
借助“生活”资源演绎“经典”片段———从“平淡”到“思索”
谁弄坏了魔方?
区域活动的时间到了, 只听东东大喊起来:“老师, 快来看!谁把魔方弄坏了。”“就是!都不能装了!”“估计是丁丁弄坏的。”听到孩子们的喊声, 我快步走了过去。我仔细观察了零零散散的魔方块, 这个魔方是我在一个小摊上买的, 放在了区域活动中, 前两天我在玩的过程中也散开过, 后来装好了, 又放进了区域活动。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玩魔方吗?如果是你, 在老师和小朋友都不在的情况下, 你会故意把魔方弄坏吗?”“不会!”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稍停片刻, 我又问他们:“那你认为别的小朋友会这样做吗?”“会。”“不会。”“我也不知道。”“可能是玩的时候不小心。”孩子们的回答开始变得公平客观了。
这时, 在孩子们的注视下, 我将魔方很快地拼装好, 又在孩子们面前玩了起来, 玩着玩着又散开来了, 孩子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 张开了嘴巴“:原来魔方……”“, 质量不好”, “谁拿到都会坏”……于是我抓住了这一教育契机, 接着说:“《弟子规》里有一句话叫作‘见为真, 勿轻言;知未的, 勿轻传’就是说呀, 对没有亲眼看见的、没有证实的事情, 不可以随便说。对于不知道的事情, 不可以轻易传言。以后发现班级里的玩具坏了, 或者你不小心弄坏了, 可以告诉老师, 让老师来修理。”
由以上案例中, 我们发现生活情景中落实弟子规的意义与重要。《弟子规》中内容不是知识、规条和要求, 而是让幼儿在生活中领悟、理解的道理。
挖掘“思维”空间酿造“经典”教学———从“散点”转向“系统”
我们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方法和措施:
1.走进生活, 走进源头———多样化生活, 感悟《弟子规》。
(1) “学”———生活环节。
幼儿在园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是丰富多彩的, 每个环节都是幼儿学习、理解、践行弟子规的好时机。如幼儿在区域活动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关心, 在区域讲评的过程中, 则可以告诉孩子“恩欲报, 报恩长”的道理;如果孩子之间发生了矛盾, 有了不开心的事情, 则教育孩子“怨欲忘, 勿报怨”等。结合孩子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随即进行《弟子规》的学习, 他们更容易理解《弟子规》的内容, 感受《弟子规》的精粹。在孩子吃饭时, 用“对饮食, 勿拣择;食适可, 勿过则”来提醒孩子。在孩子的集体活动中可提醒“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除此之外, 充分利用餐前或睡前时间, 让孩子观看《弟子规》动画片, 在反复观看过程中, 幼儿无意识地熟知《弟子规》中的语言, 潜移默化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2) “悟”———身边事例。
现实的生活永远是孩子学习《弟子规》的源泉, 如:幼儿生病了, 作为父母都是很着急的, 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的着急与关心, 这时教师便可告诉孩子“身有伤, 贻亲忧”的说法, 教育他们要关心自己的身体。又如, 孩子们经常会把自己不喜欢的书、玩具或不喜欢吃的菜给别的小朋友, 这时教师可告诉孩子, 你想让别人做事情, 先要问问自己是不是喜欢, 如果自己不喜欢, 就应该立即停止, 也就是《弟子规》中说的“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方法, 不仅让《弟子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 而且自然有效。
2.优化策略, 整合游戏———趣味化游戏, 体味《弟子规》。
(1) “玩”———民间游戏。
我国有很多民间游戏, 深受孩子的喜欢, 如《拍手歌》《丢手绢》《跳皮筋》《金锁银锁》《跳房子》《拉大锯》等, 利用这些民间游戏, 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进行《弟子规》的诵读, 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拍手歌》游戏, 两个幼儿一起玩, 边拍手, 边朗诵。同样的方法可以用在《拉大锯》《跳房子》《丢手绢》《排球背诵》等游戏之中, 当孩子们将《弟子规》诵读融于各种游戏时, 其学习热情更高了。
(2) “转”———接龙游戏。
最简单的接龙游戏就是孩子们坐成一圈, 按顺序诵读。或者小朋友分组排成一排, 按顺序序每念一句, 则往前跳一下, 看哪一组小朋友先到终点并念完相关内容。这种游戏既可以集中幼儿注意进行《弟子规》的诵读, 又辅之于身体的锻炼。有时为了增加接龙游戏的趣味性, 还可出示《弟子规》的图片或字卡, 让幼儿进行诵读, 如教师出示“兄道友, 弟道恭”的图片或字卡, 小朋友则按照顺序诵读下去。有时还可借助动画人物形象, 如《巴拉拉小魔仙》, 或者《喜洋洋》等, 用动画人物点“魔棒”的方式和小朋友玩接龙游戏, 魔棒点到谁, 谁就开始诵读。
3.体验表演, 顺势而上———多元化表演, 践行《弟子规》。
(1) “感”———分角色表演。
幼儿喜欢表演活动, 喜欢展示自己, 表演区的美丽道具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而表演《弟子规》则是学习《弟子规》的一种活泼、有效的方式。孩子好模仿, 在其眼里, 角色是可以多样化的, 在《弟子规》教学活动中, 幼儿戴上老虎的头饰, 就变成了老虎, 带上小兔的头饰, 就变成了小兔。教师不妨让孩子模仿小兔、老虎, 用小兔温柔的声音、老虎浑厚的声音诵读《弟子规》, 这也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诵读方法。除了动物, 还可以扮演植物、扮演动画片里的人物, 分角色表演诵读。有的孩子因为扮演了某个角色, 在集体面前诵读的胆子也变大了, 对诵读更有了信心。
(2) “丰”———舞台表演。
表演过程不仅丰富了幼儿对《弟子规》的感受, 而且可以使《弟子规》的诵读变得充满趣味性。上舞台表演, 是绝大多数孩子喜欢的事情, 他们喜欢舞台上的打扮, 喜欢舞台上的队型, 因此在《弟子规》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利用班级小舞台、表演区, 让孩子穿上表演服装, 手拿道具, 配上背景音乐和相应的动作, 开展舞台化表演诵读, 从而为孩子创造美的感觉, 促进他们喜欢诵读《弟子规》, 喜欢参与表演《弟子规》。
对于学前期幼儿来说, 我们不提倡背诵《弟子规》, 而是应该紧密联系生活, 潜移默化地熏陶,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策略。《指南》中也指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应落实于生活实践中的指导。”我们将继续研究探讨具体、可操作性的教学措施, 将圣人教诲贯彻到幼儿的生活实践中, 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去, 对幼儿的一生产生真正有意义的影响!
摘要:国学经典《弟子规》以儒家文化为基础, 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髓。其中“孝”“悌”“谨”“信”“爱”是幼儿生活、做事、为人学习的典范。随着时代的变迁, 新《弟子规》又紧跟时代的步伐, 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而良好品行习惯的养成重在实践, 那教师应采取怎样的方法, 让幼儿学习、感悟我们的经典文化呢?本文提供几种方法, 以期为一线研究《弟子规》的教师提供一些思路、方向。
关键词:弟子规范,生活实践,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瞿菊农.中国古代蒙养学教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1961年04期
[2]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9月版
[3]张迎春.《弟子规》的养成教育思想[J].教学与管理.2001年03期
[4]李耀君.现代修订版《弟子规》[J].和谐中国网.2011年
[5]邹金宏.新弟子规.百度文库[Z].2009年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方法有哪些策略 篇5
在语文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孩子阅读和写作知识的培养,现在我想简单说一下我在教学实践中用到的策略和方法。
阅读知识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为中小学阅读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一,阅读教学的目标观:变“一维目标”为“三维目标”。
那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改进当今的阅读教学呢?
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和思想的解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的辩证关系。
三是阅读教学的方式观:变“肢解分析”为“整体把握”
四是阅读教学的主体观: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第一,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第二,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五是阅读教学的过程观: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
写作知识的教学策略
(一)从引导学生观察入手,帮助学生丰富习作的素材
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
第二,要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要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
第四,要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补充,以强化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
(二)从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入手,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的思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强调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其目的不仅在于给学生提供成千上万成功的写作模式,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另一方面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呢?
第一,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丰富的源泉。
第二,运用统一的“阅读卡”。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并写上简要阅读批注或感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定向的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定向专题阅读,就是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或文章)与语文教材的单元阅读、单元作文的语体相协调,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即时效率。自由阅读就是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选定材料。
(三)抓小练笔积累,减缓作文训练的坡度
有了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积累还不够,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光靠一学期7-8篇大作文是远远不够的,作文能力是靠多练练出来的。练的最有效的形式就是小练笔,抓小练笔积累,可以减缓作文训练的坡度。
(四)拓宽训练的时空,适当增加作文的训练量
从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时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高中语文互动教学策略谈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互动教学 策略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科学质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教师通过互动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提升学生的实践才能。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高中语文互动教学的策略。
一、协调性教学的策略的使用
教师和学生互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并参与到教学中,实现教师讲解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的有机整合。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协调讲课的内容和建立好的人际关系为纽带,全面发挥语文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优点。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保持身心愉快,形成好的人格,修炼身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重视在互动式教学中,运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
二、可行性教学策略的使用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符合教学进度,重视可行性。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服务于教学中。不然,教师的互动教学过程就无法发挥实际的作用,即使课堂教学氛围太活跃,学生也是轻松笑过了之,不能学到什么知识。所以,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的目标是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的需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总之,语文教学活动要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发挥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的作用。
三、启发性教学策略的使用
启发性教学策略的使用在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的地位,将教师的工作任务设定为指导学生学会查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重视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知识创新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的头脑库存带来思考,让学生将实际的启发感悟,和原来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全面结合起来,顺利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四、差异性教学策略的使用
语文课程的设计和互动方式的使用和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典型或者普通学生的共性的情况,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对象的具体特殊的情况。教师可以针对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的学习差异性,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再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来就可以收获好的教学效果,在选择互动教学的方式的时候,教师要根据理科学生的思维不容易发散的特点选择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式。
五、准确把握互动的时机,增强互动的效果
互动,应该从教学的内容出发,从师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课堂互动的最佳时机,发挥出课堂互动的优势。教师应该在教学重点的地方难点的地方实施互动,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思维的碰撞中和矛盾的激化中生成知识,而非教师连珠炮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教师还应该在学生情感需要的地方实施互动教学,与学生形成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给学生更多的爱和鼓励,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六、凸显学生主体性,强化互动的效果
教师要让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凸显,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需要。教师要通过课堂互动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教师倡导学生在质疑中互动,倡导学生民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质疑,教师要让学生有质疑的习惯,质疑的理念,还要尊重学生的提问,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体验中互动,珍惜学生独特的感悟,教师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还应倡导学生在辨析中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努力创设辨析的氛围,组织学生讨论和争辩,鼓励学生合作探索创新,让学生心态开放,主体性凸显,创造力激活。
七、重视善教乐学,激活学生的互动
教师要实现双向互动,不仅形式上要互动,精神上也要实现互动。
教师要掌握善教的方法和策略。教师要找准切入点,这是实施互动教学的前提,是创造教学情境的基础。教师要理清楚学生的知识点,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载体的知识点的理顺。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重视启发和引导,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运用发现法、情境法等教学方法,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总之,教师和学生互动教学应该落实以学习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反思,更新思路,将新理念引进课堂,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逐渐提高素养和能力,保证课堂互动教学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 韩晓霞. 高中语文“学案导学,学教互动”教学策略,《中学教学参考》,2015年09期.
[2] 周玉芬. 高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教学策略探讨,《新课程学习(下)》,2014年12期.
[3] 吕庆芬. 浅谈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7年.
浅析小学语文互动教学策略 篇7
一、教师加强互动教学理解,灵活互动
教师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互动教育理念,首先要对互动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够在正确的互动方向上提高课堂互动性质。所谓互动教学就是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活动或组织实践活动让教师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相应的情感影响和教学影响。就小学语文课堂而言,语文课堂互动就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就语文课本教学内容进行探讨与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就语文课堂上的问题进行互动自主探究,教师再根据学生们的学习问题进行互动指导,实现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三向多维互动,增强语文课堂的整体灵活性。小学语文教学互动作为课堂互动形式的一种一定要始终围绕学生打造主体互动课堂,让学生们充分融入到语文课堂的互动氛围中,发挥其互动主体作用,与教师一同解决课堂问题,实现互动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雨点儿》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计教学互动活动的方式实现课堂互动教学理念的深化。针对本课文主要讲解“雨点儿”的动态形象特征以及人们在其中的思想感情变化,我进行了以“雨点儿”为主题的生活经历式课堂互动小活动的设计,互动的内容以学生们自身生活经历中所看见的雨点儿为主,谈谈其对雨点儿的印象和在雨点儿下的心情变化。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对《雨点儿》这篇课文的思想感情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我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发现学生们的理解问题,并对其进行互动指导。例如对其提问“作者笔下的雨点儿和你们所见到的雨点有何不同?为什么不同?谈谈你们的看法”,在学生们回答之后我再根据本课文的感情内涵谈谈我的理解,帮助他们理清文章思路。
二、改进互动导入环节,让互动课堂更科学
就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其形式和特点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都较为接近,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都具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优化与完整的互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帮助学生们迅速地融入到语文课堂互动体系中,快速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与表达情感。笔者从当前语文互动课堂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互动课堂只有具有相匹配、相适应的互动导入环节,课堂的整体互动模式才更加科学,更加具有教学意义。当然,教师应当注意的是互动导入环节的设计一定要紧紧围绕课文主题为中心,让课文内容能够在导入环节的引导下越来越流出其情感魅力。
比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课文《快乐的节日》的教学过程中,我就“节日”这一主题进行了互动导入环节的设计,我在互动导入环节的方式上采用了问题互动导入策略,在课堂上我先问学生们:“你们知道有哪些节日吗?你们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在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中,你们偏向于哪一个?”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们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距离被拉近了,学生们对课文《快乐的节日》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解和思考。有的学生回答说:“最喜欢的节日是儿童节”针对学生的回答我又与之进行探讨儿童节的庆祝方式,儿童节对学生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快乐在什么细节上可以体现等等,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渐融入到互动氛围中,尽情思考,自由地抒发心中的感情。
三、分析互动问题,避免互动缺陷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要想在语文课堂中深入贯彻互动教学理念并将其持续保持下去,就必须要仔细分析自身在互动中出现的教学问题,以利于在之后的互动课堂上避免互动缺陷,防止重蹈覆辙。在互动课堂中,教师们往往采用问题互动的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正确使用课堂提问的方法,有的教师问题设计形式过于单一,学生们在长期单一模式的问题中会产生疲劳情绪,对互动提问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一定要仔细分析这一问题,优化互动细节。
比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课文《回声》的教学过程中,我分析之前互动提问的问题,就《回声》这一篇课文的科技特点进行了改进,为了让学生们对互动课堂提起兴趣,我改变了提问的方式,通过视频设问的方式实现互动创新。我给学生们播放了一则与回声有关的视频,在视频结束后用PPT出示一个问题:“这个视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让学生们充分提起了互动兴趣,让其在想象思维方面又获得了广度上的拓宽。
总之,小学语文互动课堂教学理念的贯彻与实践是当前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重大教学难题,教师们要想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互动效率,必须要脚踏实地,立足于教学内容研究、学生性格发展状况和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基础之上,灵活设计小学语文教学互动内容,让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思维得到有效发散,学习思路得到有效拓宽,不仅学会自主学习,语文综合素养也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语文学刊.2012,(11).
高中历史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篇8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促进师生的积极互动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在互动教学中,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了转变,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 而是成为了教学的指导者, 与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伙伴。在新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对要学习的历史知识产生兴趣, 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究。在师生互动中,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能进行深入了解, 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不断的提高。在构建高中历史互动教学时,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分析、探究方法, 加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 促进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 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二、在问题情境中进行互动,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实现和学生的积极互动, 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思考, 使他们高效地掌握历史知识。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 在提出问题时, 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内容, 针对重点知识提出具有趣味性和悬念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让他们积极地阅读教材内容, 根据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进行分析和探究, 使问题得到解决。
(一) 设计有悬念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设计问题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有悬念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让他们主动进行教材内容的学习和思考,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 在教学造纸术的发明时,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知道没有发明纸之前人们都是用什么写字吗?在问题的引导下, 学生展开了积极的讨论, 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好奇心, 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 使课堂教学得以高效进行。
(二) 由浅入深的设计问题,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开展问题互动教学时,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由浅入深,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让他们在积极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思考,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由浅入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中, 让学生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 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让他们对新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最终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在具有梯度的问题中, 学生能透过知识的表面分析本质, 促进他们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在问题互动教学中, 教师要使问题教学发挥对学生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他们在阅读历史教材的过程中注重发现问题, 并运用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解决发现的问题, 促进他们历史探究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他们能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 教师不能直接对这些问题作答, 而是要引导学生, 对他们的思路进行启发, 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 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和教师在互动中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 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高效进行。
三、采用灵活的互动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高中历史互动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一成不变的互动方式, 采用多样化的互动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新颖有趣的互动过程中探究知识, 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互动过程中, 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 让全体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辩论。通过开展辩论会, 学生积极寻找支持论点的相关知识, 让他们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互换身份, 让学生来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指导。学生担任小教师的过程中, 认真探究教材中的内容, 通过对教师工作的体验, 体会到教师的辛苦, 在课堂学习时能积极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四、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课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中, 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进行设计, 使学生在多样化的课堂环节中发挥学习主体作用, 积极地思考和分析, 使课堂教学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高效进行。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 让学生在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之上, 通过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求知欲望, 将学生学习的外在动力逐步转化为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例如, 让学生通过对各种历史人物的角色分析, 来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分组讨论不同的历史观点, 来培养学生的知识搜集和分析能力等。在互动式教学方法当中, 优化课堂教学方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优化了的教学方案能够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改变了高中历史课堂低效的现状。在积极的互动教学中, 活跃了课堂氛围,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综合全面地对知识有了理解, 使他们的历史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总之,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给学生提供一个活跃、自由的学习环境, 让他们积极地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习效率。在互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环节, 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高效进行。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在追求高效教学的同时, 要积极的和学生进行互动,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探究和思考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教学内容, 让学生对要学习的历史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思维活跃性。在积极思考和分析过程中, 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教材中的知识, 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获得同步提高, 使历史互动教学高效进行。
优化教学策略 提升写作教学 篇9
一、写作入门———仿写
很多刚刚进入初中英语学习的学生都难以适应初中阶段英语写作的要求,尤其是那些语言基础一般的学生,他们在进行英语写作时迟迟入不了门。对于这种状况,教师要在教学策略上有所调整,要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实现对于自身写作能力的锻炼,这样学生才会更好地适应初中英语写作的要求,进而实现写作入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仿写开始,在仿写的过程中学习那些范文,并且感受作文写作的一般方式。这会给学生提供非常有代表性的参照,会让文本写作的难度降低,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多从范文中汲取有价值的内容。仿写对于语言基础一般,尤其是刚刚进入初中英语学习的学生而言是非常值得尝试的一种方式,多进行仿写的训练,学生才会慢慢可以独立地写作,自身的写作技能也会一点点得到积累。
对于刚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仿写基本句型、基本结构形式或进行模仿课文的半自由写作训练。例如,我在教学有关“旅游”这一话题时,就安排学生写一篇游记,展开模仿课文的半自由写作训练。我先给学生分析写作思路及内容:何时、和谁、以怎样的方式去了某地,天气怎样,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了什么,体会和感受等。这样分析后,就降低了仿写的难度,学生写作的方向会更加清晰,文章中需要涉及的内容也非常明确。在作文教学的初期,尤其是学生还在适应初中英语的各种写作要求时,教师很有必要降低作文教学的难度,并且降低教学过程的标准与要求。只有采取这样的教学策略,学生才能够逐渐适应这种新的写作要求,自身的写作技能才会慢慢得到提升。
二、写作前的话题讨论很有必要
在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话题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动笔前引导他们就话题展开相应的讨论,这个过程不仅很有必要,其教学价值也非常明显。话题作文的写作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清晰,选取的写作内容要合理,这样文章的质量才能够得到保障。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分析话题的思维能力,更多的学生拿到话题后可能会有一点茫然,对于应当有的写作方向也十分模糊。这个时候,引导学生就话题展开写作前的讨论就很有必要。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话题进行相应的交流沟通,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宽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找准写作方向,有了积极的讨论过程,学生的写作也会更容易进行。
比如,在让学生围绕“职业”这一话题进行文本写作前,我先给学生提供了一份表格,并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展开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在表格中对于职业这个话题的很多方面进行了提问,学生可以结合这个表格在小组内就这一话题展开较为深入的探究,为自己后续的写作找到方向。讨论结束后,我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职业”的小短文。以上例子,通过话题讨论,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写作活动的积极性,又通过听、说、写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写作技能。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确定写作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真实的能力水平进行充分考虑,这样才会让教学过程的针对性更强,并且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对于知识的积累,这些都是学生提升写作技能的必备条件。
三、要关注到学生的进步
写作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按实际教学循序渐进地展开。有的教师对于写作教学缺乏必要的耐心,总是希望学生的写作水平马上有提升,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要看到学生写作能力上的一些提升,并且要对于学生的这些进步给予充分鼓励。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展开语言积累,并且让学生多读、多写、多思考,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有提高。在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时,其实也是对于学生写作信心的一种树立,这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同样会起到极大的促进。
习作教学的八大教学策略 篇10
多年来,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对小学作文教学的定位和要求一直都偏高。教师耳熟能详的定位是“作文”, 具体要求是“思想健康, 中心明确, 内容具体, 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 语句通顺”。1992年小语教学大纲虽然降低了要求, 但是“有中心, 有条理”的要求仍然偏高。这些要求超越了小学生心智发展水平, 他们难以达到, 因此, 形成了普遍害怕作文的现象。
2001年实验稿和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都强调“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大大降低了小学生作文的难度。“课标”的定位, 低年级是“写话”, 中高年级是“习作”, 是学习和练习写作。“课标”有意淡化文体要求, 不要求小学生写记叙文。低年级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中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只要求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没有要求“内容具体”。高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是“能写”而不是“学会”或“会写”;只要求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 分段表述。
但是, 习惯的思维是可怕的, 应试教育更是推波助澜。至今不少学校仍旧沿用过去的作文要求作为评价标准, 学生害怕作文的状况几乎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是让每位学生都有内容可写。
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 小学生作文本来就应该是“我手写我口, 我手写我心”。我们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自己熟悉的内容, 写自己想象的内容。教材安排的作文也应该这样做。学生有内容可写, 就会越来越乐写、能写。
写日记, 内容和形式都不受限制, 是最简单最有效的作文练习。因此, 提倡学生坚持写日记,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成为源源不断地丰富学生作文资源库的好方法。
三是“先说后写”。
先说后写的实质是把内隐的作文构思活动外显化, 通过交流, 互相促进, 同时提高表达水平。不仅是中低年级, 就是高年级, 必要时也可以先说后写。
具体操作一般可以分为三步走。第一步, 审题时想一想、说一说:我要写什么内容。在互相交流中使每一位学生明确自己可以写什么。第二步, 具体指导时,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要写的具体内容, 在互相交流中使每一位学生知道怎么写。第三步, 在学生动笔写的时候, 遇到难处再想一想、说一说,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顺利地写下来。
四是“读写结合”。
课文是习作最好的习作范文。我们应该从单元整体出发, 做习作教学的单元整体备课。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仅要读懂内容, 还要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和表达的。学生从课文中学方法, 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就会乐写、能写。
五是要教给学生一些“善于表达”的妙法。
我们不但要教写法, 而且一定要教好。有效的做法是根据各学段各年级学生的实际, 围绕“顺序、特点、重点、想象、修改”五个基本方面, 选择和整合各种实用的写作方法, 读写结合, 反复训练, 指导评改, 逐步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适当想象、言之必改”。三四年级着重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简单想象和词句的修改, 五六年级在继续学习的同时着重学习有重点、适当想象和段篇的修改。学生把这些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会更加乐写、能写。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利用学生自己的实例, 教学生学习运用表达的妙法。不要怕学生表达不好, 也不要怕学生有反复。我们心里应该这样想:学生嘛, 哪能一学就会?
六是“评价激励”。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日常作文评改要以欣赏性评价为主, 注重反思, 激励每一位学生乐写、能写。
评改作文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绝对不要因为我们一句不合适的话而打击了他们的信心。“小学生作文选”之类的作文书 (杂志) 编选的是优秀生作文、尖子生作文, 何况大都经过加工, 绝不能作为普适的评价标准。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课标”规定的各学段习作目标, 有区别有层次地评价不同程度学生的作文。多用他们自己的作文作纵向比较, 客观地肯定他们的优点和进步, 指出努力的方向。作横向比较时要引导学生欣赏同伴的习作, 学习同伴的习作, 找出自己的差距, 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例如, 评改三年级作文, 只要学生能比较清楚地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我都认为“写得不错”, 基本达到了“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的目标;如果做到了“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和“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就认为“写得很不错”或者“写得好”;如果再做到写的内容比较具体, 就认为“写得很好”或者“写得真好啊”。
好作文是夸出来的。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心态, 多体谅小学生习作的困难, 多发现学生写作的成功和进步, 这是用好评价激励的关键。
七是互相交流, “分享习作的快乐”。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习作目标里提出:“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是十分重要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更是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不仅是中年级, 各年段都要落实。
在口语交际中, 对话者在交际中及时得到了反馈, 分享了表达的快乐。作为说话延续的作文, 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 交流反馈, 分享习作的快乐呢?叶圣陶先生深刻地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 胸中有所积蓄, 不吐不快。”满足学生的需求, 唤起学生的发表欲望, 这是语文教师的天职。“课标”这样规定的意义也在于此, 我们绝不能忽视。
如果给学生创造一个发表自己作文的平台, 学生就不仅仅是乐写, 而且会感到如鲠在喉, 不吐不快, 非写不可了。这是多么高的作文教学境界啊!教师们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 如管建刚老师“作文教学革命”的理念和经验就非常好, 我们可以借鉴。
八是面向全体学生, 切实帮助学困生。
互动教学策略 篇11
数学学科是丰富的开放的知识体系。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活动过程,应该是一个有利于学生快乐成长、自主发展、充分发展的学习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入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智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所在,它试图通过扩大学习的内容领域与知识的表征方式促使以往被忽视的智能的开发,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突出教学的开放性,以开放的姿态,将生活情境引入数学教学,使学生亲自认识、体验到数学的广泛应用价值,树立数学应用意识,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应提供大量条件模糊、方法多样、答案不唯一的问题,给学生参与、体验、创造的机会,使他们的各种潜能都得以充分的展现和发展。具体而言,可以重点从学生心灵、教学时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着手实践开放教学。
一、放飞学生心灵
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开放的教育观念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想能自由驰骋,使学生的心灵无限开放,为学生无拘无束地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儿童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满脑子都是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发掘小学生的好奇心,以开放的问题作为切入口,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激发、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例如,“用立方体拼摆立体图形”,要求用五块立方体摆出各种立体图形。因为存在很多种不同的摆法,故可在学生们摆出了一种后激励他们再换一种方法摆。像这种开放题目满足了小学生好奇、好胜、好表现的心理特点,让每个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求得了真知,发展了思维,并利于促进其探索意识的形成。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个体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是激励自己实现理想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讲,成功体验对其树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采取有效方法,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和谐交往中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积累成功经验,形成“成功-精神愉悦-自我激励-增强自信-成功”的良性循环,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例如“购物问题”,每个学生的购物方案都是从不同角度来思考的,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自己也可以独立运用知识设计购物计划,而且还是可行的。
3、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尊严的独立个体,教师应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创设一种能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和自身价值的环境,让学生保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对于一些答案不唯一的数学问题,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开动脑筋,寻找尽可能多的解决途径。如果学生的思路或策略正确,能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赞扬,就会使他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并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有的学生思路不正确或者所提的想法“离奇古怪、不合常理”,教师绝不可以对其泼冷水或置之不理,而是应该及时引导、鼓励进一步思考,让学生觉得犯错也没关系,只要能继续积极思考就会获得成功。
二、拓展教学时空
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为传统的数学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可以借助电脑、网络和多媒体等技术拓宽数学教学的领域,将数学教学向生活延伸,向社会延伸,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有趣的综合性知识,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1、教学时间的开放。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由他们自主地发展,比如留出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小组学习或集体讨论以整理知识等。
例如,“拼组图形”的实践操作性较强,教师可以只讲解一些基本的拼组方法,留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自由想象、动手拼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较复杂的拼组方法可以制作成电脑课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际需要,在课后自主学习。
另外,教师完全可以打破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布置一些灵活有趣的开放性问题或课题,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利用电视、图书馆、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渠道主动探索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开阔其视野,让学生带着数学思维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时时刻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教学空间的开放。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直接影响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交往活动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及教学信息反馈的质量等。因此,基于开放教学的理念,教师可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形态,从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则出发,变传统教学空间单调、刻板、固定的排排座的形式为马蹄型、梅花型、四方形、单圆型、双圆型等多种便于交流的开放空间形式,使课堂布置充分体现生活化、人性化的气息。
例如,教学“填条件”这类内容时,采用小组分工合作学习的效果较好。教师可将座位编排成梅花型,以小组长为中心,小组成员团团围坐,在小组长的分工下,组员通力合作顺利完成学习活动。另外,教学活动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需要,带领小学生进行实地参观,使学生在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接触中,增强感性认识,实现自我发展。
三、贯通教学内容
将数学学科内容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生活,收集数学课程资源,丰富充实教学内容,促进数学知识、课本与生活以及学科之间的贯通融合。
1、新旧知识点的贯通。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结构严谨的学科,先行知识是后继知识的基础,后继知识是先行知识的补充和发展。把握知识系统中每一个环节与相邻环节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明确所学知识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有利于形成知识的结构,提高学习的效益。因此,教师在全面把握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应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来沟通前后知识的联系。
例如,为了复习“数的整除”概念,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开放性的操作题:按一定的标准将10个数(1、2、4、5、11、9、15、
30、51、71)分成若干类。由于分类标准不唯一,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按自己的思路自觉地比较和整理,教师再引导学生加以归纳,也就理清了知识的脉络结构。
2、学科之间的交叉。数学学科不是孤立封闭的。语文、自然、思品等学科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教师应从这些学科当中搜集素材,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可以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既开阔了眼界,又学会了学以致用,达到了全面育人效果。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不妨依据个人兴趣将其中与数学有关的知识都记录下来,并尝试着把它们编成数学题,和同学们交流。
例如,思品课中的“一个诚实的孩子”讲的是屈原给每个考生发的100粒稻种中只有3粒是能生长发芽的,其余97粒都是煮熟的、不可能发芽的稻种,最后只有昭汉一人“像灿烂的稻种一样诚实”。此故事可以改编成求发芽率的题,求出发芽率只有3%。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不仅活用了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还认识到了诚实品质的可贵。
3、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小学数学教学应立足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以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与建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用数学思维去思考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用数学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学习了利率计算后,可以让学生为自家的存款计算本息;学习了条形统计图以后,可以要求学生将家庭每个月内的水电费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加以分析。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其真正懂得学习知识的实用价值。
四、丰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建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的选用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优势,结合学生学习特点,精心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除常用的教学方法外,笔者以为,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种:
1、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生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在讲授完知识点并做过练习后,教师可设计一个领奖品游戏。奖品有气球、铅笔、本子等,学生可以上台任领,但必须用当堂所学知识描述说明,如“我拿走的是某类奖品中的几分之几”“是全部奖品的几分之几”“我领走了剩下铅笔的三分之一,它占原来铅笔总数的八分之一”等。这样,学生积极思考,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训练了思维的灵敏性。
2、辩论教学法。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可以激活学生的多向思维,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例如,“某班男生比女生多八分之一,则女生比男生少八分之一”,很多学生会有这样的错误推理。教师可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加以辩论,说服对方。在这种开放的情境下,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在争辩中深化了认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合作教学法。合作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教师应精心设计开放式情境,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验合作的过程,共享成功的愉悦。
例如,在教学“升、毫升”时,可以不直接告诉学生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而是设计这样一个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把100毫升的水倒进1升的量筒里,看能倒几次?通过操作活动来自己发现进率是多少。由于操作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们的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于是学生们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做记录。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养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总之,封闭导致僵化,开放产生活力。只有实施开放性教学,才能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和时间,才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才能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全面提高。
改变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篇12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教学观念,应试素质,学习方法
教学的过程, 是教与学的统一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而学生的学习又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的, 因此教是外因。内因是依据, 外因是条件,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 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如何通过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索, 使他们不但学会, 而且会学。
一、更新教学观念, 注重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 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有助于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 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和紧迫任务。高中数学教育应着重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理念, 数学能力, 不应一味追求高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
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 是高中学生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因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需要通过考试检查。学生考试中常见的不良心理主要有:考试心理紧张, 导致过失性失误较多;考试慢条斯理, 没有时间观念;遇有不会做的或者没见过的题目, 不冷静, 比较慌张, 等等。事实上, 每一次考试中总有一些题目是基础题, 只要学好了基础知识, 解答好基础题就完全没问题。学生必须养成在考试中力争多得分, 得高分的意识, 懂得答题的技巧和策略, 这对形成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是很有益处的。
三、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能够激起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问题背景, 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有利于问题解决, 有利于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渗透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问题要比较简洁, 尽量少一些干扰, 并尽可能带有趣味性, 与现实生活相关联。高中教材中的许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在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深入实践, 通过调查研究、访问求教、实验操作、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 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背景和广泛应用, 感受文化的魅力。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途径和方法有: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设计问题情境;利用已有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疑法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直观演示创设问题情境;以数学史中的经典问题创设趣味问题情境;用数学问题创设情境, 等等。
四、师生、生生互动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信息的传输不是双向的, 只有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 缺乏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教学的目的只是将知识该传授给学生, 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应该在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同时, 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 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实现师生互动。教师应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思考。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 发表见解, 开拓思维。
五、利用信息技术探索规律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一般通过严谨的证明得出结论。随着信息技术进入课堂, 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软件制作教学实验演示动画,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探索与归纳, 深刻理解知识和规律的形成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
六、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
1. 重视预习。
只有预习, 才能知道教师上课所讲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听课也才有主次之分。预习不应当作为一种任务, 敷衍了事, 而应带着目的, 细细阅读。在预习中, 对定义、性质等新知识要尽可能记住;对公式、定理、结论等的推导, 要尽可能知其所以然;对例题的解答要细看, 对课本后的练习和习题要认真地做, 同时对那些看不懂的知识和做不出的题目, 应该标上记号, 以便在上课的时候能带着问题听课, 有目的地听课。
2. 做好学习记录。
有些学生认为, 上数学课只需听一听, 看一看, 做一做练习就可以了。其实不然, 数学学习也需要做笔记, 尤其是教师对知识的评注、强调或补充等, 都应做好记录。对教师所列举的典型的题目或求解方法独特的题目也应做好记录, 便于及时地复习巩固。
3. 正确对待作业。
有些同学做数学作业, 完全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因而, 马虎、抄袭等现象较为普遍。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做作业是自身学习的需要, 是以掌握知识和方法为目的的。事实上, 做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是对掌握知识情况的检查。
4. 解题后要多进行反思。
【互动教学策略】推荐阅读:
互动生成的教学策略10-03
互动教学的实施策略07-11
支持性教学互动策略09-07
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课堂互动设计及策略探讨07-07
同伴互动策略05-10
有效互动策略10-07
互动性策略06-18
小学语文课堂互动策略09-08
互动式培养策略09-26
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存在问题及策略的研究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