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互动策略(精选12篇)
有效互动策略 篇1
当前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实践过程中,有这样几个误区:一是不真实的互动。师生间多形式上的互动,少思维的碰撞;缺乏教师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的深入思考,合作学习也流于形式。二是不平衡的互动。教师角色定位失当,走两个极端,要么绝对控制,将预设好的信息指向学生;要么放任自流,对学生缺乏更高水平的引导。本文将针对以上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活力课堂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
一、有效的提问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基础
(一)提问应把握要旨,拈精取要
《孔乙己》一文,它有两千多字,浓缩了深广的现实内容。我们就要用睿智的眼光抓住关键的句子、词语。课文的第九段“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个句子,抓住“快活”两字提问设疑,变“全盘授予”为“拈精提要”。这一节课我们围绕这一段落,探讨四个问题。1.孔乙己使那些人快活?2.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你看出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3.孔乙己这样使人快活,他本人快活吗?4.鲁迅先生写这些人的“快活”用意何在?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循循善诱,学生心中存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就能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提问应由易到难,化难为易
难和易是相对的,所谓“难”,是问题较难,思维的工序多了几道;所谓“易”是问题相对容易,思维工序相对较少。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单靠一两个问题是不够的,这需要我们教师从高处出发,从整篇课文来谋划,由易到难,由表到里,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着。学生遇到较难的问题不能马上解答,教师可以在这几道工序中引导他们解决一两道,于是就变成了一个较简单的问题。
(三)提问应旁敲侧击,注重启发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里有这样一句话:“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教师可以这样问:“我的儿子,就是我父亲谁?”学生马上会回答:“父亲的孙子”。教师接着问:“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写成‘惦记着他的孙子呢?’”这样的提问一定会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从而可引导学生想到这句话是作者表达父亲“忘却我的不好”,表现对“我”的宽容和挂牵,因为惦记“我”很深,所以还连及“我的儿子”,如果说成“惦记他的孙子”那就显得与“我”无关,不能表现对“我”的深刻惦记了。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整个教学成为学生自发生疑——主动质疑——研究解疑——全程参与——延伸学习的过程,形成师生互动过程。
二、灵活的教学机智,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关键
(一)灵活的调适能力
调适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运用一定手段对学生的听讲状态和老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调适。其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调适学生听课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二是调整教师讲课速度、方式、步骤和环节,保持传递知识信息的渠道畅通。
听过一位老师教《春望》一诗,有位学生举手问:“为什么溅泪?为什么恨别?”那位老师没有急着回答,而是顺势问:“谁在溅泪?谁在恨别?”学生们思索着,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说,可能是作者杜甫,因为这首诗是写作者在安史之乱途中的耳闻目睹。有的学生说,可能是花、鸟,这里运用拟人化手法,移情于物。有的学生说,为了表达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有的学生说,为了表达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前途的感情。学生在思考问题探求答案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睿智的幽默能力
著名语文教师钱梦龙有一精彩例子:钱先生有一次在外地借班上课,钱先生即兴说了一段风趣幽默的“导入语”:同学们,你们课后回到家里,如果家长问起:“今天给你们上课的那位老师是什么模样?”假若有位同学这样回答:“钱老师嘛,不戴眼镜,每只眼睛上都有眉毛,脸上有鼻子,鼻子下面生有嘴巴,头部两侧各有一只耳朵……”钱先生的话还没说完,教室里已经笑声不断。于是,钱先生接着问:“你们说这个学生傻不傻?傻在哪里?”顿时,学生争着举手,要求发言:“这是每个正常人都有的长相,他说的全是废话。”“他没有抓住特点来说……”钱先生顺势一点:“由此可见,要把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介绍给别人,首先必须抓住特点。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就是:怎样抓住特点说明事物。”在这里,钱先生从具体的课堂情境入手,用幽默风趣的话语,给课堂营造了轻松、活跃的气氛。
三、分层教学是师生有效互动的保障
(一)不同层次的训练题分层训练
语言教学训练应体现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不同层次的训练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训练,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练有所得。如在指导学生理解孔乙己身份地位时,可以设计下列三个层次的问题:(1)他外貌、穿着分别怎样?(要找出原句)(2)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要求结合相关词、句进行分析)(3)这些交代与小说后面的情节有何关联?(要联系结局分析)上述三个训练层次,可以让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完成,让他们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二)同一层次的训练题分层评价
同一层次训练题,教师也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参与训练,对在反馈中表现出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应从他们实际水平出发,实施针对性鼓励性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满足。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学习热情,才能切实达到师与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才能切实提高整体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在互动式语文活力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有效互动策略 篇2
新时期家园互动有效策略的探索
近年来,我园在认真学习贯彻执行《纲要》的基础上,以家园互动教育为突破口,开展了系列的家园互动专题研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创新,初步形成了家园合作教育的良好氛围与机制。
一、创建良好的园所文化,夯实家园互动的基础
园所文化主要是指在一个幼儿园内部形成的教职工所独特的价值观以及共同的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它渗透于幼儿园的一切活动中,体现在教职工具体的活动中所展现的精神风貌。
园所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其一是物质环境的建设,这是构成园所文化的硬件设施,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让环境体现出你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即“家长是我们教育的合作伙伴”,应当与我们一起分享与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
环境还应该体现出你的教育价值观,以此来影响家长正确教育价值观的形成,由此概括来讲就是让环境说话,为家园互动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其二是重视家园互动工作的制度建设。
家园互动工作制度的建立使得我们以科学的制度管理、完善的组织系统、有序的工作程序确保家园互动的有效落实,杜绝了家园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形成了家园互动的良好机制;其三是全体教职工观念形态的建设,它主要包括精神风貌即教职工为人师表的形象要求,
如新时期我园提出“爱岗敬业、诚信育人;团结协作,务实求精;文明礼貌,倾心服务”的办园要求,具体要求教师对待孩子要有爱心与耐心,对待家长要有诚心与热心,对待工作要有责任心与细心,用心去服务,从一日生活的细节入手全方位地做好我们的保教工作,。
在我们积极的努力与倡导下,全园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全体教职工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密状态,并成为幼儿园发展的核心动力,无时无刻地感染、影响着家长全方位参与到我们的工作中。
由此可见,园所文化既是一个幼儿园所发展灵魂和精神支柱,也是幼儿园赢得家长尊重和支持、信认的基础,它更是形成家园互动良性合作的前提条件,一个具有良好口碑和社会信誉的幼儿园,很容易使家长对其办园理念、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产生认同,也有助于家园合作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二、加强观念上的认同与交流,把握好家园互动的核心
长期以来,在我们传统的家长工作中,我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家长与幼儿园的关系简单化为服务与被服务、配合者与教育者、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忽视引导家长和我们共同走进教育的全过程,更忽视了与家长一起分担教育的责任,挖掘家长中所蕴藏的教育资源,家园之间和谐的教育氛围很难形成,影响和限制了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幼儿教育的发展,园长之友《新时期家园互动有效策略的探索》。
在反复的学习与研讨中,我们逐渐认识到《纲要》中所倡导的家园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要求教师与家长应树立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观念,在不断的学习与反思中,成为孩子成长的伙伴,助其健康成长;家园合作的伙伴关系要求教师应该将家长视为平等的合作伙伴,
家长是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在我们不断的引领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读懂孩子们成长的书;家园合作的伙伴关系要求幼儿园应该将家长视为一种教育资源,从而使幼儿园的课程无限延伸,解决我们在具体保教工作中的担心与困惑,只有正确处理好家长、教师、
幼儿园三方在家园工作中的伙伴关系,才能搭建起家园有效互动的桥梁,因此,在我园各类内容丰富的家园互动活动中,家长和教师共同成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反思者,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孩子在活动中发展与提高上,家长们自觉成为班级活动的主人,
成为和孩子共同参与活动的朋友与伙伴;教师在活动中感受到来自家长的关心与问候,体会到一种作为教师的职业尊重,获得职业的成功体验;幼儿园在幼儿、家长、教师三方和谐发展的氛围中取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取得了发展的主动权,
如 20XX 年我园园舍整体翻建改造中,许多家长为了帮助幼儿园尽早寻找到合适的过渡场所,利用各种媒体帮助幼儿园寻找合适的过渡地点,千方百计帮助幼儿园解决面临的困境,并以各种方式给即将过渡的幼儿园全体教职工以极大的精神鼓舞与支持。
三、建立科学完善的制度管理,筑起家园互动的.保障机制
近年来,我们在不断总结家园工作的基础上,制订了一系列家园合作的制度与要求,确保家园工作规范、有序的开展,如我们先后制订了《实验幼儿园家庭教育基本内容与要求》、《实验幼儿园家长工作制度》、《实验幼儿园家委会章程》等,使家长与教师明确各自在家园教育中的作用及工作要求,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羸得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如对教师家访工作,我园在家长工作中明确规定:每年新生入园前幼儿园必须进行家访,了解孩子的教养情况及家长对幼儿园的了解与要求;对在园幼儿三天未到园幼儿及时进行电话访问,询问幼儿未到园的具体情况;对特殊幼儿或出现突发事件必须随时进行家访,达成共识。
家访工作不仅教师做,园长也必须身体力行也去做,这样全面了解家长对我们工作的认同与要求,为下一步工作的调整做准备。
四、挖掘和提升教师的职业内涵,是实现家园互动的关键
家园合作的实现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教师是家园合作的组织者、领导者、与实施者,教师的能力是影响家园合作的最重要的因素,幼儿园所要做的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指导教师尝试自己去设计、组织、指导和反思多种形式的家园互动活动,
从活动中使教师逐渐适应新课程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要求,即设计课程——执行课程——反思课程的全过程,以此达到潜移默化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目的,实现优质的教育。
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在组织家园互动的活动中,必须明确提出活动方案及活动流程,明确此次家园互动活动的目的及要求,活动结束后及时组织家长一起进行评价、反思与总结,为下次更好地开展活动打下基础,教师就这样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获得了一种真实的提高,
逐渐掌握了开展有效组织家园互动的策略,以自己良好的亲和力为吸引更多的家长共同走进幼儿园课程之中,成为我们重要的课程资源,不断丰富和充实我们的园本课程。
五、实现幼儿、家长、幼儿园三方和谐发展,是家园互动真实目的所在
家园互动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体现的是幼儿、家长、幼儿园三方面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
作为合作的双方家庭与幼儿园应将如何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作为合作的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以牺牲幼儿和谐、全面的发展要求而获取幼儿在某方面短期的发展或短期利益,应当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真实地面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情景,抓住幼儿发展的核心价值,真实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家长在家园互动活动中逐步形成新的教育观、儿童观,学会正确评价孩子的发展,了解教师的工作内涵,认可她们所付出的一切,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与教师一起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分享教育的权力。
有效互动策略 篇3
【关键词】课堂互动 有效性 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好的课堂互动是实现有效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与以往强调课堂管理与控制相比,课堂互动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更突出了对教学有效性的注重,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互动成为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的一项重要技能。
一、课堂互动的内涵
课堂互动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是加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 课堂互动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师生间、生生间的你来我往、你一言我一語的热闹一片,其内涵是通过这样的沟通交流、引导、相互启发,能够使教师推动学生发展、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及学生之间通过互动达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课堂互动需要教师能够为师生、生生互动构造一个环境、搭建一个平台。一方面需要为互动创设情境,按照学习进程设置学习思考、讨论交流、人员搭配、角色安排、任务分解等方面的梯度变化;另一方面,需要促使身处学习情境中的师生学会和运用交往的策略和技巧、学会发现和利用各种资源,才能产生有效性比较高的互动学习结果。课堂互动需要改变学生被动听、机械背诵等传统学习方式,训练学生学会以新的方式进行学习,如实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小组的沟通和交流与表达。如交流、思考、实践等加强学生的参与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传统的课堂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课堂学习质量的重要基础是实现课堂中的互动,但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由于掌握不了课堂互动的策略,很多教师常遇到一些困难,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对互动理解的偏差
尽管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比较注重互动,但往往这种互动过于强调教师提前预设、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使得教师极力控制学生回答或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不要超越预设的活动方案,这反而导致学生不能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意见,也不能够实现相互交流、学长弃短。在这样的互动情境下,成绩好的学生总在回答,成绩不好的学生没有机会回答,互动难以在全班范围内展开。
2.课堂缺乏可以实施的互动方法
很多教师不是没有认识到教学中互动的重要性,而是缺乏有力的、适合的互动方法,即使是在书本中学到了互动方法,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很难运用得恰到好处,因为我们看到的实施条件与我们自己教室中的情境不完全吻合。例如,目前很多学校一个班中学生人数50人左右,对这么多的人如何组织、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互动、如何控制互动中出现的课堂无序等,由于没有可以照搬照抄的现成互动模式,大多数教师要不迷信自己的教学经验,要不推崇书本方法,他们缺少把所学的新方法和实际结合的实践热情。
3.互动中部分学生缺席
在课堂教学互动中经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对学生的不信任,试图为学生包揽一切,灌输一切,而忽视了学生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有学生成为“边缘人”。如在小组活动中做无关内容的“局外人”,或在小组活动中不主动、不参与,只是照抄答案的“搭便车者”。对于“边缘人”,教师要么没有注意到,要么不予理睬,要么依然采用讲授型教学时的直接干预手段进行管理。
三、有效课堂互动的实现策略
想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需要教师建立互动的机制,设置互动的情境,运用多样的互动方法,积极组织学生互动,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
1.教师组织积极互动
(1)建立小组合作机制。在学生互动中,能够认识到不同分组类型特点以及如何根据实际进行分组,因此,依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来分组是必需的。小组可以有多种类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堂教学需要进行临时性分组,也可以在对学生进行全面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固定的长期合作的小组。临时性的小组设置更为灵活,可以分大组,6人左右;可以分小组,最少2人。小组的优势是每个成员都有更多参与的机会,也不要成员有多高的交流技巧,对于简单的任务很快可以处理好并达成一致意见。大组的优势是容易产生更多的观点,也更能处理一些复杂的论点,并可以不断发展为复杂的交流技巧。而以长期合作为目的的固定小组则更容易建立较为固定的模式,小组成员更为默契,分工更容易明确,合作更具凝聚力。不同组的类型在不同的教学场景、不同的主题讨论、不同的学生群体可以发挥各自有效的作用。
(2)全身心的倾听。倾听是一种技巧,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扮演着“说”的角色,而很少扮演“听”的一方,即使有听也只是用很少的时间做选择性倾听,且更关注正确的说法。实际上,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观点,都需要全心全意地听和回应以理解说话者的词语、意图和情绪,倾听是师生交流沟通的重要基础,对师生关系有重要影响。
(3)关注每个互动环节,及时回应学生的反馈信息。互动可能由多个环节构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构思,给学生以思考与讨论的时间,加大学生的参与度。互动离不开师生信号的反馈,当学生对所学内容表示理解或不理解时,教师都应有相应的回应,如当学生表示明白时,教师应给予赞扬或肯定,当学生尚有疑问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回应。
2.采取多样的互动方法
(1)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互动的基本方式。要想让课堂真正地互动起来,除了自己知道怎样促进互动之外,最基本的一个环节是先让学生学会怎样配合教师的新型教学行为进行互动。 因此,需要培养学生互动的基本技能,以实现高效率的师生沟通。 同时在非口语交流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使用书面语言之外的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如图画、图表、图文结合、表格、树状图等,只要这些方式是学生自己擅长和喜欢的,都可以使用。 (2)动态、静态学习的调配与空间资源利用。为了维持学生的学习兴奋时间,消除大脑疲劳,在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需要在听课、书写、阅读、思考、想象等的静态学习之外,设置和安排一些讨论、手工、展示、情景表演等动态学习环节。另外可以安排几次让全体学生离开座椅的活动,充分利用教室内的空间,让学生在墙壁上、地板上、过道上、走廊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前后排的学生、左边和右边的学生能够相互交叉、交换位置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动静转换,达到既消除学生疲劳、又不浪费学习时间的双重效果。
3.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
教师在开展课堂互动之前,首先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合作学习素质达到小组水平,并进而达到团队水平。
(1)让学生学会相互关注、照顾。将学生分为固定小组后,教师需要训练成员树立集体意识,互相关注, 在小组进行学习活动时,当有个别成员未能参与时,教师要教给其他学生 提醒其参与到小组正在进行的活动中来,使其真正参与小组学习。
(2)让学生学会讨论。学生要进行互动,离不开相互讨论,但在一些讨论课的尝试中发现有些学生不会讨论,有时会出现言语中相互人身攻击的现象,为此,有必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讨论和对话的语言。
(3)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源。如本组的人力资源,通过分工体现每个成员的优势,对弱势成员给予特别的关照或帮助其完成任务。如课堂上的空间资源,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时,提示学生多利用课堂资源使任务完成更加顺利,如挪动桌椅扩大活动空间,利用小黑板、大白纸等扩展书写空间等。
(4)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小组内的倾听中,让学生通过位置、朝向、距离、身姿的变化,保证小组成员中每一个人都能相互看到对方的眼睛,当有人发言时,其他人的关注点都应集中于发言人身上,中间不应有视线的阻隔;全班倾听时,发言人面向大多数人,全体成员应面向发言人;指导学生边听边记录或记忆,并思考。
(5)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验成就感。当小组每个成员在学习活动中都有不同分工并顺利完成时,自信与合作的快乐就会被强化,才有持续的合作热情,小组才能真正演变为更具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团队。
总之,实现良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作为教师,既要智慧地创造互动的情境,又要掌握互动的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互动的能力与习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互动,实现交流、启发和引导,提高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获得成长,提高能力,全面地、高质量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
[1] 侯元丽.课堂有效互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
[2] 韩琴,胡卫平,周宗奎.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及教学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6).
信息技术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 篇4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发展历史较短, 积累、沉淀下来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相对比较薄弱, 绝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摸索把信息技术课堂变得像语文、数学一样生动活泼, 让师生互动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手段。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设计多种方法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如何让他们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 既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 又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和享受呢?结合实践经验, 我谈谈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趣味性原则, 启发学生情趣。
课堂提问应做到设疑新颖, 激发情趣。教师可根据具体的学情, 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 寓趣于问, 创设情境, 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学习“文字的复制与粘贴”操作时, 单从教学内容上看很简单, 就是选取、复制、粘贴, 很快学生就完成学习任务。我在设计时, 准备了一段文字:“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 在给小和尚讲故事, 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 在给小和尚讲故事, 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请学生输入这段文字, 当有部分汉字输入比较快的学生输入第二遍时, 请同学们停下来, 提问:今天你们用这样的速度能不能完成这篇文章的输入?同学们看看自己打的字, 再看看我的范文, 都在摇头。我就请同学们观察这段文字, 有什么特征?假如我这段文字有更多, 又该怎么办?有没有什么高明的办法让我们快速地完成作业。有趣的问题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他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同学提出用一种像复印机一样的设备, 这样速度就快多了。这时我揭示主题——“文字的复制与粘贴”。通过这种的方法启迪学生, 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就连平时不愿输入汉字的学生, 因为对“文字的复制与粘贴”这种神奇的方法有好奇心, 也产生了兴趣。这样设疑导入, 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 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非常投入, 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逐步设问, 引导学生探究。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 使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积极探索, 全身心投入学习,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Word 2003自选图形中, 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有自选图形、艺术字等操作, 在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我在设计时先展示一幅倒“福”字, 让学生观察, 并设疑:现在再请你观察一下这幅作品, 你能说说在这幅画里, 使用了哪些工具吗?
学生在Word中输入汉字, 怎么也做不出我这个艺术字福的造型。有学生提问这个“福”字是怎么做出来的, 通过这个提问引出本课的第一个知识点——艺术字福。
“福”字后面的红色方框是怎么设计?
这个“福”字是怎么倒过来的?
……
学生在一步步的提问中, 逐层深入地和我探讨艺术字、自选图形的学习方法, 所有的重点难点都在大家热烈的讨论中迎刃而解, 一节操作性非常强的课就这样引变成一个个小小的知识点, 学生彻底地掌握了自选图形在Word中的各种用法。
利用这一系列的提问, 通过师生互动, 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在不断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掌握新授的教学内容。
三、精心设问, 激发思维。
设计让学生思考的问题, 需把握时机。比如, 学习在Power Point中插入图片, 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操作, 将目的处的图形插入到文档中来。经过观察我发现每个班都有不少学生能够完成此任务。让会的学生自己来操作演示给同学们看, 通过提问, 引导学生回忆在Word中插入图片, 想一想, 在Power Point中如何插入图片呢?这样学生很快就通过回忆掌握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形的方法。
四、适机提问,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中, 在导入新课、学习新知等不同阶段, 学生的思维状态是不同的, 提问要注意时机,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反之, 如果提问时机把握不好, 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难于启迪学生思维, 影响课堂效果。
例如, 文字处理软件中的“替换”操作, 是个可以大大提高编辑效率的操作, 适用于对内容的有规则修改。作为新授内容, 不妨设计一篇比较长的文章, 其中某一词语在全文出现的次数多达几十处, 但都用错了, 要求学生将其无一遗漏地改成另一词语, 并对操作计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去操作, 一般情况下, 学生都会运用以前所掌握的编辑操作进行修改, 待学生充分体验到重复相同操作的枯燥、低效时, 适时提问学生:是否有更为省事、更为高效的操作呢?这一问正好问到学生的心坎上, 学生的精神顿时为之一振, 思维随即启动, 对“替换”操作的学习和体会也就变得更深刻。这里比较关键的一点是要先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不用“替换”操作来完成有关任务的情景, 当学生体会到虽然能够完成任务, 但效率较低之际, 教师适时提问:“是否有其他更为高效的方法?”能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从“埋头苦干”中拽出来转而去思考其他方法,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拿到任务不要急着去做, 先想想有几种方法, 哪种更好, 然后着手去运作,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效互动策略 篇5
互动是课堂上主要的学习途径之一,是一种重要的交际,互动是交际的核心,互动的效果体现交际的能力,而在英语课堂上,互动的作用特别重要。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同时,作为一个重要的交流工具,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完成实际语言环境中的交流,只有具有真实交际目的的交际才是真正的交际。
一、创设生活化情景,实现有意义的互动
以往的英语教学模式,一般是老师设计简单的任务让学生完成,缺乏课堂的互动,这样的教学形式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会大受影响。反之,如果语言教学能建立在情境的设计之上,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采用互动形式习得语言,他们会学得兴趣盎然,收获满满。
笔者在教授五年级上册《Unit4 School Things》第三课时的课堂上,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了Christmas将要到,围绕设计贺卡一主题进行讨论。复习完paper、glue、crayons等单词后,特别为他们设计了猜的活动呈现设计贺卡要准备的文具,学生在饶有兴趣的互动活动中操练到句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在这节特别的综合实践英语课中,老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景开展教学,学生根据课堂教学任务进行有意义的英语交际活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互动。
二、妙用互动式教学,拓宽学生英语思维
外语教学应建立在意义优先的基础上,开展有效互动的语言交际活动。在交际性英语课堂中,通过情境创设和教学任务的提出与实施,使用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实现师生、生生间多维互动的动态教学模式,发挥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极大潜力和作用。
一位老师在教授关于购物这一话题的过程中,在完成了重点句型和词汇的呈现与练习一系列活动后,教师先用PPT为学生呈现一些购物的日常用语,随后,老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需要生生互动的情景任务,让学生在销售和购买的活动中体验互动、交际的课堂学习。
这个学习任务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为主体,以主题为线索,以互动活动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思考问题、合作交流来体验语言学习和日常生活,在语言运用中发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三、巧玩交互性游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传统的英语课堂,以老师为中心,课堂互动停留在教师向学生讲解知识的简单互动过程,这样的互动,学生的参与率很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就相当频繁,互动的作用特别显著,学生的参与率特别高,那么,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也就相当理想。
在成功使用游戏辅助教学的英语课堂上,教师能巧妙地设计操练知识点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游戏活动,学生在互动游戏的过程中,英语学习积极性完全被激活,他们完全沉浸在浓浓的外语气氛中快乐、主动、大胆地用英语表达思想,成为英语学习真正的主人,实现真正意义上交际、互动的英语课堂。
四、活用互动式会话,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交流也是交际活动,它既是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发展交际能力的过程。英语课堂上,教师如果采用非互动式话语组织教学,那么教师就控制了学生的话语?啵?从而降低了课堂的互动性。反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使用互动式话语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互动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从外语习得的众多研究中我们得知,语言知识的积累不应由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授,技能则更不能单靠老师的讲解来培养,而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共同构建,发展新的技能。
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师在使用会话式话语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出现有意义的信息差,学生不断地滚动积累语言知识,并运用语言知识,使得师生间的互动和交际更具真实性,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实践机会,真正实现语言学习课堂的有效互动。
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语言交际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是面对面的口语交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首创精神,以构建互动式英语课堂为核心,创设师生、生生、群体间和谐的交际环境,在多维互动的情景中大量习得和运用语言知识,采用多样的互动方式,运用会话式话语进行教学、交流,帮助学生不断建构语言知识架构,时刻把握课堂互动的脉搏,让课堂焕发无限的活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位互动: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 篇6
一、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幼小衔接片面的理解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调查显示:有为数不少的幼儿园对于幼小衔接的理解处于“想当然”的层面,认为无非就是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将小学的一些知识性的内容提前学习,提前对幼儿采取小学化管理。
对入学准备内容认识不到位导致幼儿发展偏颇化倾向。一些幼儿园严重违背了新《纲要》的精神,过分重视智的衔接,没有充分重视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社会性发展、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幼小衔接中交流的单向性造成了衔接低效现象。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没有形成积极主动的双向交流,仅有的交流也是以幼儿园了解小学教育为主,小学缺乏对幼儿园教育的全面了解。
家长的急功近利影响幼小衔接。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技能训练而忽视全面发展。有些家长将小学一年级内容提前让幼儿掌握,并对幼儿园教育内容提出质疑,以孩子在幼儿园能认多少字、会算多少数、会说几句英语来评价孩子的发展。
二、幼小衔接实践工作中“三位互动”策略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幼儿园、家庭、小学三位互动才是有效的对策。
(一)三位并重,统一认识,树立正确衔接观念
一般幼儿教师往往忽视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角度认识幼小衔接问题,认为幼小衔接工作无非就是在从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个阶段进行。所以,教师、家长应转变观念,正确理解幼儿园、小学教育的不同要求,认识到从幼儿入园就需要开始培养其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幼儿对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及稳定的情绪,为其小学乃至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构建三位交互“对话”平台,丰富衔接途径
1.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的平等式“对话”。
在实践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很少了解小学老师对入学前幼儿的一些建议和要求,如在倾听能力方面如何重点培养有意注意、书写如何规范等,导致了幼小衔接的“想当然”现象。小学教师较少了解幼儿阶段孩子的心理、认知状况,导致幼儿入学后不适应小学老师的教学组织形式而产生焦虑、厌学等消极情绪。因此,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平等对话很有必要。基于这样的情况,定期开展“幼小衔接大家谈”活动,让幼儿园教师倾听小学教师对幼儿入学后情况反馈,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同时,也可以邀请小学老师走进幼儿园,参观幼儿园环境创设、观摩幼儿园活动、感受幼儿园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小学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思考,融合幼儿园活动中的积极因素,使其课堂更生动、充满阳光。
幼小联手围绕幼小衔接主题教研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互相展示,让彼此亲身体验、感受各自的风格、特点,共同寻找“关键点”。如在大班语言故事教学中,我们可将原设目标“理解故事内容,会讲故事主要情节”参照一年级语文课标要求稍作调整,提高坡度,“学会倾听他人表达,尝试用较完整语言复述故事情节,不人云亦云”。教师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引导幼儿大胆发言,并有意识地对同伴的回答作出评价。这样的活动,小学教师,尤其是一年级的教师积极参与其中,甚至尝试教学,对于幼小衔接的作用很大。
2.幼儿和小学生的合作式“对话”。
“走进小学”是幼小衔接活动中常见的形式,但也常出现不清楚带孩子们走进小学看什么、了解什么的情况,以至于活动形式化。在辖区内,幼儿园和小学结对组成牵手单位,定期开展对口联谊活动。在“走进小学”活动中幼儿和小学生结对,由小学生当“向导”向幼儿介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环境。幼儿和小学生一起参加升旗仪式,并与小学生同上一堂课身临其境地感受课堂。幼儿园和学校共同策划“六一”游艺活动,互相制作手工作品赠送给结对朋友。幼儿园大班幼儿参加入队活动,并为新入队的少先队员献花。这样一来,既让大班幼儿全面体验小学的丰富课外生活,从而激发幼儿对小学的向往,又充分发挥了小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大胆交往能力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3.教师和家长的建议式“对话”。
幼小衔接工作仅仅依靠幼儿园与小学两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应与家长互相配合。幼儿园开办家长学校,邀请家长一起参观小学,开展亲子活动。幼儿园多方搜集国内外有关儿童入学准备的资料,同时组建资源共享库,定期给家长发放资料,并引导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了解有关入学准备的相关知识,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小学做好衔接工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可针对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不同关注点进行分类,分别应对并开展相应的家教指导活动。
4.新生家长和老生家长的咨询式“对话”。
在幼儿园建立家长咨询室,由小学家长(老生家长)来担任咨询师,定期或现场搜集、了解家长的一些困惑,将一些较好的做法推介给大班幼儿家长,让家长增强幼小衔接工作的认识。开通“学龄前儿童入学准备”文明论坛,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优势,组织家长与已毕业幼儿的家长共同思考与研究孩子的入学准备问题,让多样化的观点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得到表达与碰撞,让家长看到他人的不同观点,从而引发其自身的思考。
(三)寻找幼小衔接切入点,注重小步快跑
幼儿园、小学要多方借鉴,并根据幼儿年龄特征与认知结构,有目的、有计划对幼儿进行社会适应性与学习适应性教育,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有效展开实施。
1.作息时间调整。
小学的作息时间和幼儿园是完全不同的,在入学的前几个月可参照小学的时间表为孩子列出一份作息计划,适当缩短午休时间,每次集体教学活动时间延长到35分钟,活动过渡环节增设10分钟自由活动或课间休息时间,引导幼儿自主安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
2.活动内容、形式整合。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集体教学活动中可适当组织口算、心算活动,语言活动可增加看图说话等方面的内容。小学初入学1~2个月,可增设一名教学助教,负责课堂教学实录和个别指导,便于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学分析、个案研究。小学低年级教学活动适当增加课堂游戏成分。
3.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针对大班幼儿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较弱的现象,我们可引导幼儿参与班级活动规则制定、大小活动的策划和计划,每月开展生活小擂台竞赛,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从中习得与同伴合作等人际交往策略和方法。学校要将入学常规教育定为幼儿入小学第一个月重点,围绕其开展“小学生这样做”等游戏化主题班会活动。
(四)转变评价方式,促进幼儿长远发展
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小学入学前的评价都直接对即将入学的幼儿、家长产生影响。对新入学幼儿摸底评价我们要改革以往单一考评幼儿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方式,应采取形成性评价方式并将之贯穿幼小衔接的全过程,更加重视爱好兴趣、意志品质、良好学习和生活行为习惯等个体素质的发展。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幼儿入学多元评价指导建议,在区域内推广实施时,还可要求学校将入学摸底情况告之家长。学校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学习方案,以促进幼儿各项素质的协调健康发展。
总之,幼小衔接实质上是幼儿园、家庭、小学三方互动的过程。它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密切联系,需要家长的热心支持及其观念的改变,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各方力量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帮助幼儿顺利度过适应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教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生兰,张帆等.幼小衔接——迈向小学第一步.家庭教育[J].2004(6).
[3]颜海琼.对家长进行“幼小衔接”指导的实践与探索.林区教学[J].2008(10).
[4]金日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学前教育研究[J].2011(3).
[5]崔淑婧,刘颖,李敏谊.国内外幼小衔接研究趋势的比较.学前教育研究[J].2011(4).
高中政治课有效互动的策略 篇7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促成互动
在政治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应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 以思维为核心, 实现政治课堂的互动。例如, 在教学新课“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 教师可以用这样一个富于哲理的趣闻作为引入:一位老农把一匹高大的白马拴在一个细细短短的木桩子上, 旁边的人对老农说:“它会跑掉的!”老农呵呵一笑, 非常肯定地说道:“才不会哩!”他说, 当这匹马还是小马驹的时候, 就是拴在这个木桩上。一开始, 它撒野似地想从木桩上挣脱, 可是, 那时它的劲儿小, 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 它就蔫了。后来, 它长大了, 却再也没有心思跟木桩子较量了。有一回, 我来喂它, 故意把饲料放到它够不着的地方, 可它只是叫了两声, 脑袋就蔫了。“你瞧, 它多乖!”这个哲理故事引人深思。教师可以请学生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评价这只马儿, 也可以通过创设问题, 引导学生的回答和新课结合起来:“想一想, 拴住那高大马儿的难道真是那截细细短短的木桩吗?”学生可以由此寻找原因:“是马儿用习惯性思维打造的精神枷锁束缚住了它。”“那么, 同学们对照一下自身, 在现实中, 大家是否也曾犯过这样的错误呢?”进而, 教师再问:“同学们想想,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看待自己是不是非常重要呢?”学生都思索着、讨论着, 整节课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师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 渗透着对学生的鼓励和思想教育, 也使他们觉得学了这些哲学道理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指导作用, 因而兴趣就来了。
二、提倡合作, 小组共进, 构成互动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 应用最多的学习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基础单元, 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 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一个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形式互动加思维互动。例如, 投资的选择是必修一经济生活的一个重点。为突破这一重点, 教师可以先创设情境, 播放证券交易大厅镜头, 从而引入新课。教师可以用动画展示几种投资方式图片 (情境因素) , 师生共同参与, 引导学生对各种投资方式进行思考, 然后提出合作探究问题:1.计算2012年1月1日存入10000元本金, 两年后, 利息是多少?说明储蓄存款特点。2.各种投资方式的含义、特征及注意事项 (问题因素) 。合作探究要求:1.4人一组进行探究, 每人负责一种投资方式的分析。2.完成后共同讨论各种投资方式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3.小组交流, 选出学生代表发言, 各小组间可以相互补充 (思维因素) 。通过合作学习, 学生对各种投资方式有了深入的理解, 有效实现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有了情境和问题的铺垫, 学生的小组讨论才更有效。
三、探讨问题, 营造氛围, 达成互动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们应该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通过实验演示、合作学习、问题探究等方式来展开学习。成功的情境设置和问题提出, 能使学生在感受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点燃起思维的火花, 深刻理解所学内容, 从而达到互动的效果。比如, 讲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框时, 我采用歌曲《咱当兵的人》导入后, 巧妙地设问:“作为军人的‘我’, 为什么要想家?”“既然想家, 为什么选择当兵?”学生积极思维, 跃跃欲试, 每个人的大脑都动起来了。通过探讨, 学生豁然开朗:原来, 在“我”和“家人”之间、“小家”和“大家”之间, 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哲学上就叫做“联系”。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 又适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寓德于教, 一箭双雕。这节课既有形象背景引入 (情境因素) , 又有教师提出的准确到位的问题, 自然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形成了良性互动。
四、自评互判, 及时反馈, 完成互动
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有效互动的策略 篇8
在语文课堂, 如何实施有效的互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尊重差异
差异是客观存在且不可回避的事实。教师的重大使命在于发现、唤醒、引导, 承认差异的存在, 平等的对待差异, 更应善于把握这种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此,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 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心理安全, 心理自由的环境,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学生学习的差异, 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在语言文字学习、朗读理解、能力发展、情感体验等各反面的差异, 在相互的碰撞、激荡中产生思维的火花。学习《海鸥乔那坦》这篇课文第四部分时, 有的同学认为这部分写的是新一代的乔纳坦, 有的认为是永远的乔纳坦。看到学生之间的争论, 我并没有简单地评判谁对谁错, 而是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反复朗读课文, 品味语言, 然后在此基础上阐明理由。学生的积极性陡然高涨, 朗读、理解、交流, 在书中寻找证据。例如向日葵组的展示过程是:请大家倾听我们小组朗读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四部分, 同时邀请其他各组想朗读的同学一起朗读。此时, 有理解能力稍显落后, 交流能力稍逊风骚但朗读能力强的一同站起来了, 在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中, 我发现他们是自信、快乐的。在向日葵组的强辩手表明观点、阐明理由后, 他们接着说:请其他小组同学质疑、补充。顿时, 语文课堂成了辩论场, 各组中的辩论精英们唇枪舌剑发表自己的见解, 虽然最后统一认为新一代的乔纳坦就是永远的乔纳坦。这样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呈现的是其乐融融, 议论纷纷, 涌动的是独特的见解, 平等的对话。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 语文教师要目中有人, 有活生生个性鲜明的人, 在课堂教学中, 给学习能力暂时落后的孩子创造机会, 让他们敢于表达、乐于合作、勇于质疑, 让他们在交流中找到自信, 并进而不断构建、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 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使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断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尊重学生富有个性, 有差异性的学习成果, 才能使课堂成为生命涌动的场所。
二、激赏生命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 这是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地方。”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对于后进生来说, 赞赏和鼓励不亚于雪中送炭, 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并从他们的内心激发出无穷无尽的积极动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互动中及时、恰到好处的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 可以激发他们的潜能, 让每个孩子在人生的第一个学习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石。
例如在语文互改作文课上, 我首先给出的评分原则是:遇到作文中的靓字、妙词、佳句、精彩段落甚至标点, 除了运用赏识符号外, 尽量多批赞语“你观察细致入微, 这一段描写准确生动!”“本句议论有独到见解, 让人折服!”当然对于作文中的毛病, 也建议学生适当旁批进行鼓励:“能换个更贴切的词吗?”“注意过渡了吗?”
又如在全班展示读完黄雨盈同学写的《傲梅立于雪》这篇作文后, 我立即点评道:“梅花, 正是经过与寒风冷雪做斗争才开出美丽的花朵呀!”多么富有哲理, 而又感人至深的一句话呀!我们感受到了黄雨盈如梅一般的精神品质。全文语言精美, 用形象生动的语句描写了梅花的生长环境, 缤纷花色清幽香味, 坚强特性。引诗据典信手拈来。我想只有细心观察, 精心构思, 用心积累才能写出这样的美文。一番评价, 我看到了黄雨盈眼中激动的泪花, 而此后, 她更加热爱语文, 也鼓励身边的同学多读有益的书, 多写令自己心动的美文。
由此可见, 教师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解放学生, 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 老师一句激励的话语, 一个赏识的眼神, 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温暖、温情, 心理上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愿与老师、同学互动。这样的课堂一定是生命涌动的舞台。
三、共同成长
世界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 荀况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韩愈也曾经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不如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先生创造学生, 学生也创造先生, 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如今, 构建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古今教育观对我们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具有启迪作用的, 它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 要彼此尊重, 互相信赖, 互相学习。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 教师不仅身体要走下来, 走近学生, 更为关键的是心要走下来, 贴近学生, 与学生交流, 向学生学习, 这样才能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受众多教育思想的启发, 我在讲授某些内容时, 试用“小先生”的方法, 把学生请上讲台, 让学生当“小先生”, 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如讲授新课注意字词的正确书写环节时, 如果生硬的讲授写字要点, 学生无心听讲, 老师还讲得口干舌燥, 收效甚微。但若能改变教法, 先布置学生在书中圈点勾画出重点字词的书写, 再由学生上台试写, 然后由小老师上台指出优缺点;或先让学生自由书写, 再请小老师上台谈谈心得体会, 提醒哪些地方是应注意的。这既省去了老师繁琐的讲解, 同时也能使有些知识从小老师的叙述中得以补充说明。讲台上, 小老师态度认真, 板书工整, 普通话标准, 语言清楚、准确, 完全没有了过去那种被抽叫起来回答问题时的吞吞吐吐、辞不达意的窘态, 也促使老师在今后的书写中应更加规范。
又如教《风筝》一课, 通过小组合作突破难点后, 让学生思考:本文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考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一般的学生不外乎说本文批判了扼杀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老幼尊卑的陈腐观念, 而有一名学生却认为本文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言行的深刻反省和自我批判的精神, 还将理由娓娓道来。显然这位学生在这个知识点上远远胜于其他同学, 也避免了老师枯燥讲解的尴尬。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启发者、合作者, 不再是权威的代表, 而是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学生是教学的积极参与者、促进者、超越者, 而不是被权威控制下的服从者。我们迫切需要克服传统上两个“中心”的对立, 逐渐向相互包含、二者并重的方向发展。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说, 教师和学生都将逐步掌握互动的主动权。因此, 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师生在人格上真正平等、在情感上相互融洽、在思想上形成默契, 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师生互动。要使教学活动有效进行, 学生要对老师充分信任, 老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师生之间相互理解、支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给学生示范、指点, 学生也给老师启发、感触。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共同进步, 相互促进, 共同成长。
记住一句话:“你教给学生的和学生交给你的一样多。”要使教学活动有效进行, 学生要对老师充分信任, 老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师生之间相互理解、支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给学生示范、指点, 学生也给老师启发、感触。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共同进步, 相互促进, 共同成长。
有效互动策略 篇9
一、合理构建互动小组, 实现生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 参与式学习、合作学习与主动学习是实现有效互动的重要途径。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构建互动小组, 为学生创造自我展示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比如构建异质小组, 引导学生围绕某一话题进行小组讨论、辩论, 使其发掘美, 学会创造美。如教学《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设计———招贴》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构建学习小组, 为班级演讲会或者学校运动会设计一张招贴, 明确主题, 分工合作, 而后展示各组作品, 利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作品。
另外,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为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意识, 教师可组织一些动脑动手的美术学习活动。如要求学生动手演示, 其他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与讨论。抑或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使其在实践体验中提高审美能力, 强化互动。如学习《又画又做又印》时, 教师可通过实物、课件等引导学生体会纸版画材料的质感与艺术美, 感受造型乐趣, 使其学会运用不同材料绘制纸版画, 增强造型能力。然后, 通过范例欣赏, 启发学生制作思维, 并在作品评论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与视觉感受力, 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增强学生审美情趣。比如教师可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 每组各选出一名发言人、一名评委、一名观察员。其中, 发言人主要陈述本质的创作效果与创作意图;观察员则观察组员制作版画等过程中的合作情况;而评委由整体构思、色彩搭配等方面来点评每组作品。这样, 通过小组学习, 可增强生生互动。
二、注重有效提问, 实现师生互动
在有效互动中, 问题是主要载体。因此, 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 若要实现有效互动, 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有效提问。
首先, 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初中美术教学中, 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实际来设计一些有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 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其次, 设计互动性的问题。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依照课程特点, 紧扣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 精设互动性、开放性问题, 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再次, 设计层次性的问题。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 在课堂提问时, 教师需要注意问题的梯度与难度, 引导学生逐步探究, 由浅入深。另外, 教师还需要依照教学目标, 注意提问方式的灵活多样性。譬如教师先提问, 学生思考后可举手回答或者点名回答;抑或先点名, 然后教师提问, 学生思考回答;抑或集体回答;等等。此外, 注意思考时间。在课堂提问时, 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需要来安排思考时间与等待时间。在学生积极思考时, 教师不能频繁追问或重述, 以免影响学生思维, 或者让学生基于独立思考而合作交流, 表述个人观点。另外, 教师可依照问题难度与提问目的来决定等待时间。
如学习《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设计———招贴》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呈现一张招贴, 然后提出问题: (1) 我们一般在哪些地方可以看到这些招贴? (2) 当走在大街上时, 为什么海报可以吸引我们? (3) 招贴上除图片之外, 还有哪些东西?这些招贴有何作用?然后要求学生思考、讨论上述问题, 总结招贴的特点, 并试着给招贴定义。而后引导学生继续欣赏招贴作品, 比如可口可乐招贴、珍惜水资源招贴等, 要求他们给招贴分类, 并试着分析招贴的设计要素。当学生了解招贴定义、特点、设计要素与原则后, 可要求他们思考怎样设计招贴, 有哪些设计步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教师可现场制作“环保主题”的招贴画, 而后要求学生小组讨论该招贴画的组成要素、构图与图文处理等。接着利用PPT展示不同制作方法的招贴, 如电脑制作、粘贴、水粉等, 要求学生辨析不同视觉效果。这样, 通过提出问题, 可诱导学生逐步学习新知, 并增强师生、生生互动。
三、联系生活实际, 实现有效学习
在美术教学中, 只有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学生才能够更深刻认识事物, 感知美, 并学会创造美。同样, 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 若教师能够激活学生已有经验, 则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其主动表达、积极创作, 强化师生交流互动。因此,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教师需要联系生活实际, 灵活开展生活化的美术教学。首先, 注意美术知识与内容的生活化。即把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和生活知识、多种学科知识有机整合起来。其次, 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生活化。这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事物、生活现象中感知知识, 在亲自实践中体验知识。
提高师幼互动有效策略的研究 篇10
在《幼儿园指导纲要》颁布以来, 学前教育在新理念的引领下, 摸索实践着新的教育模式, 幼儿园教师的理念也在逐步地发生着改变, 教育行为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要真正落实幼儿的主体地位, 把幼儿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去追求、去引导、去支持。这是新理念带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
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问题, 不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 而是建立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句话为我们剖析了教育的真正内涵, 也给我们提示了幼儿园教育中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的重要性。
幼儿处于求知欲和好奇心十分强烈的年龄阶段, 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但由于受封闭式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幼儿发问的权利在教师控制、抑制下被剥夺了, 教育过程不再存疑, 使幼儿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外界强加的活动。教育中最值得珍惜的动力因素被放在活动之外, 不仅造成了教育效益的低下, 养成了幼儿被动、服从、趋同的习惯, 丧失了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这与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差甚远。
教育的本身是一种人的活动, 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没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 教育的价值就不能体现出来。幼儿园的教育同样也表现在师幼的互动上, 如果没有教师和幼儿有效的互动, 幼儿园的教育也就没有了意义。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 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关系的建立与否、亲疏与否、平等与否、合理与否都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的教育行为也不断地改善, 理解幼儿、尊重幼儿的观念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开始有了体现。但在实际工作中, 要真正地把新的教育观念落实到教育行为上, 以合适的教育行为去影响幼儿, 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真正走进童心世界, 了解幼儿需要。与之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有效互动, 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师幼互动有效策略的阐述
(一) 集中教育活动的组织
1.保护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集中教育活动中, 要有良好的师幼互动的效果, 就要让幼儿对教育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幼儿的内在需求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和前提。教师要充分认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与幼儿可能产生的需要进行对比, 精心设计、巧妙组织, 保护好幼儿活动的兴趣, 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有效提高师幼互动的效果。
例如, 在音乐活动《走路》中, 可选用小动物的手偶, 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曲中的小动物, 从而记忆歌词内容, 又如, 在学习《医生谢谢你》这首儿歌时, 教师可运用角色扮演的形式, 让部分幼儿当医生, 另一部分幼儿当病人, 配上道具, 幼儿很容易在感兴趣的氛围中学会歌曲。
在教育活动中, 幼儿的兴趣点始终围绕着教师预设的教育活动内容, 在有意注意的时间里, 将教学内容展开, 才会保证教育活动的效果。
2.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大都是教师单项地要求幼儿如何做, 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教师严密监控之下, 幼儿只是被动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 缺少与教师讨论、交流自己想法的机会, 而教师也根本无从了解幼儿的真正需要, 要实现《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思想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是不容易做到的。教师只有在真正了解幼儿的需要之时, 双方互动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地调动起来, 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师幼互动。
在教育活动观摩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在提问之后, 不等幼儿回答, 教师就急于自己说出答案的现象, 这样的现象还很普遍。这样大大影响了活动的效果。
又如在活动区活动中, 活动区规则的制定大都由幼儿来完成, 在每一个活动区域, 如美工区、娃娃家、益智区等, 教师先引发幼儿讨论, 每个区域幼儿需要遵守哪些规则, 在确定之后, 由幼儿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样幼儿到活动区活动时, 会很好地遵守这些规则。
3.优化教学中的回应。回应是维系师幼互动的重要纽带, 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生动有效的重要保证。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 教师更注重教材的把握和过程的预设, 往往忽视对幼儿回应的考虑。教师缺乏回应的艺术, 从而抑制了师幼深层次的互动, 影响了互动行为的连续性, 有的教师虽有主动回应的意识, 但不善于捕捉幼儿回应的价值点, 失去教育的良机。
在集中教育活动中, 教师的提问大都是提前预设的, 但是幼儿的回答却会有不同, 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很好地与幼儿回应, 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在数学活动《爱吃水果的河马》中, 其目标是让幼儿了解几种数数的方法, 活动过程中教师提问:“桃子有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个幼儿说:“我看到的。”教师:“很好, 看是数数的好方法。”
另一个幼儿说:“我是心里想的。”教师问:“心里想的, 那你有没有在心里数一数呢?”幼儿回答:“有。”
这时, 另外一个幼儿说:“我也想出来的, 没有数。”其他更多的幼儿也附和说:“我也是, 我也是!”
教师用惊讶的语气说:“你们都是看到后就想到了, 那想和数哪个会使答案更正确呢?”幼儿回答说:“是数。”
教师说:“是呀, 看到的、想到的往往容易出错, 我们还需要数数来验证。”
在这样的师幼互动中, 教师的回应很巧妙, 没有束缚幼儿的思维, 达到了活动的效果。
(二) 日常随机教育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皆有教育, 不仅要关注集中教育活动, 还要关注平常时刻的教育。让幼儿在园里感受到温暖和接纳, 加强师幼之间的感情沟通。作为教师要敏锐地觉察和细心地体悟幼儿生活需求和情感需要, 用充满温暖与关爱的物质环境和人际氛围, 与幼儿建立好良好的师幼关系。以“剪指甲”为例, 幼儿的指甲长了, 比较适宜的做法是帮助幼儿把指甲剪好, 边剪边给幼儿讲一讲细菌会藏在里面, 吃进肚子里会得病, 并提醒幼儿下一次请妈妈帮忙剪, 小朋友太多老师忙不过来。
在户外活动中, 教师要观察幼儿的面色, 以得到幼儿运动量信息, 教师在此时对幼儿进行询问, 幼儿的回答会给教师掌握好幼儿运动量的一个正确信息, 教师还要提醒幼儿增减衣服等等, 在师幼互动中, 很好地完成户外活动。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策略 篇11
关键词:有效性 策略 教学行为
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课堂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话题之一,也是判断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的重要指标。课堂教学中有效互动,是教师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是教师教学机智和艺术的体现。
在现行的课堂中,很多教师也在积极的构建互动,也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形式的互动:课堂上一呼百应或对答如流,或齐声回答等;点缀式互动:小组合作无机制,无准备,合作只有几十秒,毫无意义;局部互动:有的学生一堂课可与教师互动十几次,而弱势群体却无人问津,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不平等;独裁的互动:教师是互动的发起者,学生是执行者,教师对学生实行控制;暴力的互动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做才能确保课堂的有效互动呢,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经验,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课前,要研究预设性互动的策略。
预设性互动是指师本互动,可以从六个方面做起:
一是要解读课程教材,做到心中有课标;
二是要了解学生情况,做到心中有学生;
三是要预设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目的;
四是要选择有效策略,做到心中有方法;
五是要制定学习评价,做到心中有杆秤;
六是要设计学习过程,做到教中有程序。
2、在课中,要研究建构性互动策略。
建构性互动策略主要指要研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也可以从六个方面做起:
(1)提出有效问题,使教学有中心。
有效教学必须要有主题,没有主题的学习是盲目的。主题哪里来,我认为主题生成方式有四:一是教师提出;二是学生提出;三是协商提出;四是互动生成。但对问题要精选,选择的问题要具有教学价值,即思维价值、过程价值、体验价值、开放价值。
(2)创设问题情境,使问题有刺激。
如何使学生参加对问题学习兴趣,有积极性,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情境刺激,促进与问题的对话。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呢?
一是创设比较性问题情境;二是创设过程性问题情境;三是创设思维性问题情境;四是创设兴趣性问题情境;五是创设经验性问题情境。
(3)激发学生参入,使学生有动力。
在创设问题情境之时,还要采用多种激励措施,如目标激励;行为激励;表现激励;使学生具有参与学习的内驱力。
一是激发学生以情意为维度的参与学习方式有:意识参与;行为参与;综合参与。
二是激发学生以活动方式为维度参与学习方式有:常识性参与;体验性参与;探究性参与;创造性参与。
三是激发学生以教学阶段为维度的参与学习方式有:参与问:参与讲:参与议:参与演示;参与小结;参与批改作业等。
(4)促进有效构建,使目标能落实。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构建知识,构建知识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学生自主构建。其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学习理解属个人化的知识建构;学生与学生间的讨论理解属于共识的知识建构,教师的服务作用属学生自主构建的支撑。
二是师生共同构建。在师生互动中,如师问生答,生问师引,师生协商,师生交往中学生应获得与教师同样的人格与自由,可以作为与教师对等的学习者参与知识构建,切忌教师的独白式与灌输式。
(5)及时有效指導,使全员获成功。
在学生自主构建和师生共同构建中,通过各种渠道反馈而来的问题,要及时有效指导。一是指导具体内容:是对问题发现的指导,问题解决的指导,自主学习的指导,探究学习的指导,合作学习的指导,体验学习的指导,信息收集的指导等。二是指导方式。有个别指导,全班指导。小组指导等。
(6)实施有效评价,使学生有积极性。
在课前预设中要设计评价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动态评价,尊重事实,给予真实性评价,问题困惑时,给予启发性评价,学习出错时,给予赏识性评价,在情绪消退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在课堂小结时给予反思性评价等。通过评价,使学生知道要做什么,如何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
3、在课后要研究拓展性互动策略。
拓展性互动主要指师生互动拓展,生生互动拓展,生本互动拓展,自我互动拓展,新课程课后拓展有这样的几个特点:一是从形式上看,课堂教学形式由集体学习走向个体学习的体现;二是从方式上看,课堂由静态动向转化;三是从内容上看,课堂教学内容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化。主要有以下策略:
一是要留有思考问题,转换学习方式;二是要独立完成作业,巩固学习目标;三是组织成果展示,体验实践过程;四是开展专题研究培养研究能力。
有效互动策略 篇12
一、开启有效互动———“故事之引”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情境色彩、形象生动具体的场景,这样可以使幼儿获得一定的态度体验、行为体验,从而促使幼儿有效参与,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故事的魅力不仅限于语言活动,在音乐领域中它也在闪耀着它独特的光芒。就比如在音乐活动“小狗抬花轿”中,我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并加入少许动作,夸张地开始讲述,孩子们听得一个劲地在那偷笑,我想我的目的已达成,成功地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之后的活动中,我再与孩子提炼歌词动作,让孩子们不停地用各种肢体动作模仿小狗和打老虎的模样,歌曲中的意境在孩子们的歌声中自然而然地传递出来了。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活动中可以创设故事情景的内容有很多,只要老师用心、用情创设好故事情景,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就会更加浓郁。
二、提升有效互动———“图谱之引”
图谱的运用可以使活动变得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充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只靠语言来传递信息,则会给孩子以枯燥和单调的感觉。有了图谱,活动内容的表述会更生动、形象。 当教师像变魔术一样拿出图片时,孩子们顿时充满了兴奋和期待,此时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这是他们的特点。在“小鱼的梦” 这个活动中,当我要准备图谱时,突发奇想:何不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制作图谱呢,这样说不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我只提供了表格,上面除了歌曲名字之外没有任何图文。在让孩子们听完曲子之后,我让他们一一说了自己所喜欢的句子,并且共同为句子添上简单的图。简单的图画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画一画, 较复杂的则由我来帮忙画上去。就这样,我与孩子们一起说说、 论论、画画,不知不觉中,我们共同完成了自己的图谱,孩子们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时,我说道:“孩子们,你们好厉害,都把歌词给画出来了,让我们一起跟着图谱完整地唱出这首歌曲吧!” 别样的图谱教学,没有了枯燥感,反而有了份新意。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地体会曲子的优美婉转,我让他们自己为曲子配上优美的动作。这样,在唱唱跳跳中感受、学习了歌曲。就这样,让自主学习贯穿于整个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者身份鲜明,孩子的主体地位更凸显。
三、深化有效互动———“情境之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比如在“毕业歌”这一节音乐活动中,我结合歌词和孩子们一起回忆以前的美好时光“教我画画做游戏,教我唱歌和舞蹈”,以“感动”为切入点展开此次歌唱活动。活动开始之前,我设问引导孩子们:“我们就要毕业了,有什么办法让我们都能记住彼此呢?” 在孩子们各抒己见后,我播放了一段以前哥哥、姐姐毕业时的录像。当孩子们看到大哥哥、大姐姐们依依不舍地分离时,他们的表情变得严肃了,似乎想到了自己即将面临的毕业。就在这样的情感背景下,我示范唱了《毕业歌》,唱完后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幼儿园有什么愉快欢笑的事情让你特别难忘?”接着,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即将离别,你们有什么话要对老师和同伴说?”孩子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舍不得”,虽然显得有些单一,却是最真、最深的情感流露。“毕业以后,大家都会永远地想着你, 还会牢牢地记住你。”听了我的话之后,孩子们主动地相互拥抱。 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的情感火花在激烈地碰撞着,感动之情溢于言表。最后,请孩子们对着自己的老师说一句感激的话:“老师、老师您真好,老师、老师您辛苦啦!”这正是歌曲的结尾,也是歌曲的高潮部分,使整个活动的情感表达达到了高潮。总的来说,这样的活动,就是在潜移默化地梳理着孩子们的幼儿园生活经验,很好地抒发了孩子们压抑在心里的离别和难过的心情, 整个活动在非常愉快、轻松而又依依不舍的氛围中结束了。
四、结束语
总之,在音乐活动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的权威形象,改善师幼之间生硬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我们要在师幼音乐互动过程中,及时地反思自身不足,这样才能使幼儿达到体验音乐、爱上音乐、享受音乐的理想境界,促进学生成才。
摘要: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文章从三个方面对音乐活动中师幼有效互动进行论述。
【有效互动策略】推荐阅读:
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课堂互动设计及策略探讨07-07
课堂有效互动07-05
有效互动机制12-02
师生积极有效互动06-28
有效互动成就高效课堂06-13
多维有效互动式09-01
有效师幼互动10-01
有效性互动教学07-17
有效的提问互动的课堂09-25
师幼互动的有效构建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