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痕迹物证

2024-10-07

火灾痕迹物证(共7篇)

火灾痕迹物证 篇1

近几年, 随着我国人民财富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火、电、气的使用频率在逐步增大, 致使火灾发生的几率提高, 原因也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如何找出充足的证据来进行火灾原因的认定, 成为火灾调查工作的重点。尤其在面对一些火灾违法犯罪行为时, 及时、准确地认定火灾原因和事故责任, 惩治犯罪行为, 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 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火灾痕迹物证在火灾原因的认定工作上发挥了越来越为重要的作用。

一、火灾痕迹物证的概念

所谓物证, 是指以其内在属性、外部特征、空间方位等客观存在的特征证明案件事实的物体或痕迹。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物证必须是人的感官或者在仪器的帮助下直接或者间接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或者闻得到的实在物;二是物证以具体实在物的外部特征、存在方式或物质属性证明待证事实。

所以, 我们可以将火灾物证理解为能够证明火灾发生、发展蔓延过程和原因的一切痕迹和物品。它包含所有因为火灾的发生和发展而变化和变动的事物, 包括物体上形成的痕迹。

痕迹的本意是由于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印迹。所以火灾痕迹就是由于火灾或人为的作用等, 在物体上所留下的印迹。痕迹本身就是一种物证, 但是和其他实体物证有着区别, 它必须依附于其他的物体之上, 不能独立存在, 因此在火场勘查中通常合称为火灾痕迹物证。

二、火灾痕迹物证如何发挥其证明作用

研究火灾痕迹物证, 首先要认识它们形成过程, 找出它们的本质特征, 并利用这种特征证明火灾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了解火灾痕迹物证的形成机理和产生的环境, 是判明火灾原因的关键。找到能够证明火灾性质、燃烧状况和火灾原因的一些痕迹, 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如燃烧痕迹、烟熏痕迹、熔融痕迹、炭化痕迹, 以及在火灾高温作用下某些不燃或难燃物质的理化性质转变。根据这些痕迹, 可以分析判定火灾的起源, 蔓延途径和方向, 判定燃烧物的种类和燃烧强度, 进而为认定火灾原因提供依据。

但是, 仅仅依靠某个单一的痕迹就证明整个事实, 往往是片面的、不可靠的, 在利用火灾痕迹物证证明的过程中, 必须利用多种痕迹物证并连同其他火灾证据共同证明某个事件, 才能确保证明结果的可靠性。在火场上可能会发现两种或者多种不同结论的痕迹, 甚至其对事实的证明结论是恰恰相反的或者不可能同时成立的, 这只能说明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证据有假, 或是对这些痕迹还没有完全正确的认识。这时应反复认真研究它们的形成过程、主要特征, 并最终合理解释这种特殊情况。如果仍然不能做出合理判断, 就必须设法寻找新的证据, 对比各种证据证明作用的共同部分, 综合分析作出结论。

三、火灾痕迹物证在火灾调查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火灾调查是《消防法》赋予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一个重要职责, 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基础性工作。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 火灾痕迹物证在火灾原因认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认定火灾原因, 必须有可靠的证据, 没有证据, 一切推测都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也不能使人信服。火灾现场勘查的主要任务就是证据的发掘、收集和检测。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种先进的科学检测方法被应用于火灾调查工作中, 使得物证检验成为火灾原因认定的一项重要科学依据。因此, 如今的火灾痕迹物证已经成为火灾原因认定中一项不可取代的重要内容。

四、火灾证据搜集利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取物证要及时。

火灾痕迹物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火灾燃烧、水流冲击、抢救财物以及时间、人为、天气等因素都可能对物证的性质和形态造成影响, 使之遭到破坏或毁灭。因此, 客观上讲, 提取痕迹物证的机会可能只有一次。所以火调人员在发现痕迹物证之后应该尽快采取合适的手段和方法技术将物证固定、提取以保护证据的完整性。

2、提取物证时必须准确。

必须认真分析燃烧的规律和影响火场燃烧的因素, 拟定方案, 并结合对现场掌握证据的分析及时修改、完善方案。在进行现场勘验时, 要对痕迹物证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依照燃烧规律, 能够确定物证可能的证明作用后, 再对物证进行提取。尤其要及时、准确地发现与火灾蔓延、起火部位、起火点、起火物等相关的证据。避免提取无用、无价值的物品, 防止对事实的分析造成干扰。

3、提取物证过程必须符合法律程序。

火灾痕迹物证是用来证明火灾事实和责任的重要证据, 有时需要作为诉讼证据使用。为了保证物证的合法有效, 证据的提取过程中必须符合法律程序, 由合法人员采用合法手段进行提取。

在火灾调查过程中, 为了认定火灾原因、查清责任, 痕迹物证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而我们的调查人员只有不断提高痕迹物证的鉴定水平, 将燃烧原理合理运用于每一个火场的调查取证及分析中, 才能不断的积累经验, 提高发现、搜集辨别、鉴定各类火灾证据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政治部:《火灾调查》, 群众出版社, 2007年。

[2]刘义祥:《火灾痕迹物证》,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2007年。

[3]何家弘、刘品新:《证据法学》, 法律出版社, 2008年。

火灾痕迹物证 篇2

关键词:火灾痕迹,物证,火灾原因调查,火灾

1 引言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致火因素越来越多, 因为火灾而导致的上访事件日益增多。火灾原因不可主观臆测, 必须要有充分的证据作法律支撑。这就要求火调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火灾现场痕迹物证的搜集和运用。

2 火灾痕迹物证的概念

火灾痕迹物证是指能证明火灾过程真实情况的一切痕迹和物体。

3 火灾痕迹物证的证明作用

火灾痕迹物证, 根据不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可直接或间接证明火灾发生时间、起火点位置及火灾原因。

4 几种常见的痕迹物证的证明作用

4.1 烟熏痕迹的证明作用

(1) 证明起火部位、起火点。首先起火房间形成的烟痕面积大, 均匀浓密。受客观环境和燃烧条件的影响, 起火点处的烟熏痕迹有别于其它部位的烟熏痕迹。如果室内墙壁上有V字形烟熏痕迹、斜面烟痕、倒梯形烟熏痕迹, 则痕迹底部可能就是起火点。

(2) 证明火势蔓延方向。火灾过程中, 烟气的流动方向一般与火势蔓延方向一致, 火灾后可依据烟气的流动方向判定出火势蔓延方向。在火灾过程中, 面向烟气流来的方向物体面上先形成烟熏痕迹, 且浓密程度均匀, 背面形成的晚, 程度轻。这一特征表明火是由先有烟熏痕迹的一侧蔓延过来的。

(3) 证明燃烧物种类。现场勘验中, 在起火部位特定物体上形成的烟熏痕迹, 提取、检验鉴定, 可判定燃烧物种类。

(4) 证明起火形式。根据各种火灾起火时的特点和起火点留下的痕迹特征, 起火特征分为明燃起火、爆炸起火和阴燃起火三种起火特征。一般情况下, 明火燃烧形成的烟熏痕迹轻, 爆炸起火一般不会留下烟熏痕迹, 阴燃起火会在起火点周围物体表面留下浓密、均匀的烟熏痕迹。

(5) 证明火场内一些物体原始状态。现场勘验时, 对一些物体的状态和位置需要鉴别时, 可以根据烟熏痕迹的特征和变化进行鉴别, 得出相应的结论。如电气开关的通电状态、门窗玻璃破坏原因等。

(6) 证明火场内烧死者死因及火灾性质。对火场中的死者进行尸检, 可判断死者是火前还是火灾中死亡, 进而判定火灾性质。

4.2 木材燃烧痕迹的证明作用

(1) 证明火势蔓延方向和起火部位。热能传播规律证明可燃物一般距离火源近的物体先被加热, 烧毁程度重, 远的物体烧毁程度轻。现场中形成的这种被烧轻重痕迹指明了火势的蔓延方向和起火部位位置。

(2) 证明起火点。根据木材燃烧轻重痕迹, 炭化痕迹可以判定起火点。例如火场中“V”字形燃烧图形, 起火点在“V”形底部。

(3) 证明燃烧时间和火场温度。火场中不同种类的木材被烧后, 形成的炭化深度、裂纹特征与燃烧时间和燃烧温度之间有对应变化关系。通过现场勘验测量可计算出相对的燃烧时间和温度, 结合现场燃烧时间最长、受温最高的部位来判定起火部位。

4.3 玻璃破坏痕迹的证明作用

玻璃破坏痕迹可分为热炸裂痕迹、热变形痕迹和外力破坏痕迹。

(1) 证明破坏原因。从火调角度看, 主要证明玻璃是机械外力破坏还是火烧破坏。外力破坏的玻璃裂纹一般呈放射状, 碎块呈尖刀形、锐利、边缘整齐平直、曲度小。火灾前打破的玻璃碎片上无烟尘, 火灾中打破的玻璃内侧有烟尘。被火烧、火烤炸裂的玻璃, 裂纹少时呈树枝状, 裂纹多时呈相互交联呈龟背纹状, 落地碎块, 边缘不齐, 很少有锐角;

(2) 证明受力方向。玻璃断面上有弓形线, 相邻的弓形线一端在一面棱边上汇集, 另一端在另一面棱边上分开, 弓形线汇集的一面是受力面。断面与玻璃平面形成的两个棱边, 没有锯齿碎痕的一面是受力面。辐射状裂纹尾端没有裂透的一面是受力面;

(3) 证明打破时间。起火前被打破的玻璃, 碎片贴地的一面均没有烟尘;起火后被打碎的玻璃, 部分碎片贴地的一面有烟尘;

(4) 证明火势猛烈程度。玻璃炸裂细碎、分散, 说明燃烧速度快, 火势猛;玻璃产生裂纹、还残留在框架上, 说明燃烧速度和火势中等, 玻璃软化, 说明燃烧速度慢;

(5) 证明火场温度。根据玻璃热炸裂痕迹, 软化、熔化痕迹可以估算火场温度。玻璃边缘圆滑, 说明火灾温度在790℃——870℃, 玻璃已经熔化, 说明温度达到1100℃——1300℃。

4.4 金属受热痕迹

金属受热时, 面向火源一侧先变形、变色、熔化, 形成明显的受热面。因此, 起火部位和起火点一般在变形大的部位或熔化面一侧。

4.5 液体燃烧痕迹

由于液体的流淌性、渗透性和浸润性, 火灾后一般会在可燃附着物上形成坑洞, 水泥地面和瓷砖变色、炸裂、鼓起等燃烧图形。接触液体的人和附近的人烧伤, 一般会形成“人皮手套”、“人皮面罩”烧伤痕迹。液体燃烧痕迹可以证明起火部位、起火点和起火原因, 火灾现场液体低位燃烧留下的坑、洞处就是起火点, 在火场上找到“人皮手套”、“人皮面罩”的人往往就是肇事者或放火者。

4.6 倒塌痕迹

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和研究结果证明, 倒塌的方向和层次都都向着起火部位或迎火面方向。鉴于此, 火调人员可以根据这个规律逐步寻找到起火部位、起火点和火势蔓延方向。交叉形倒塌痕迹可以证明起火部位、起火点一般在倒塌重合处。斜面形倒塌痕迹可以证明起火部位一般在斜面的低点处。一面倒形倒塌痕迹可以证明起火部位一般在最先被烧物体或压在最下一个物体的前方部位。

5 结束语

火调人员研究火灾痕迹, 就是要研究其形成过程, 找出它们的本质特征, 并利用这些特征证明火灾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事实真相, 进而为防火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金河龙.火灾痕迹物证与原因认定[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胡建国.火灾调查[M].群众出版社, 2007.

火灾痕迹物证 篇3

随着火灾的类型趋于多样化、火灾的形式趋于复杂化、火灾的数量趋于大量化, 给火灾调查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影响了消防部门的办案效率, 由于火场情况变的很复杂、引发火灾的可能因素增加, 这就需要更多的火场相关信息来为火灾调查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搜集到大量的火场信息就成为了火灾调查人员非常关注的问题。因此, 火灾现场复原这一勘查行为可以说在整个火灾调查中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在今后它将是保障火灾调查活动顺利进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火灾现场中痕迹物证的位置及影响因素

1.1 火灾现场中痕迹物证的位置

火灾现场中痕迹物证的位置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未发生过变动的原始位置;一种是发生过变动的变动位置。火灾调查人员在现场发现了痕迹物证的原始位置, 就可直接在现场复原中进行运用。而位置发生过变动的痕迹物证则需要火灾调查人员进行一系列的复位工作, 即将引起位置发生变化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痕迹物证的位置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加以查明并将其复位后, 再将痕迹的位置在现场复原工作中进行运用。所以火灾调查人员在接触到一个现场后, 切不可对发现的痕迹物证的位置盲目地进行运用, 而应该首先判断痕迹物证的位置的情况, 对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理, 从而确保现场复原工作正常的进行行。。

1.2 导致痕迹物证位置变动的因素

火灾现场中影响痕迹物证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种:

1) 人为因素。在火灾发生前后现场进行的火灾扑救、抢险救援及其他一些人的行为会不可避免地对各种现场痕迹物证的位置起到影响作用, 对调查工作产生负面效果。要考虑的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a.受害人行为。火灾受害人由于种种原因或无意识状态下在火灾调查工作未开展前对火灾现场进行清扫可能导致证据发生转移、重新变动、缺损甚至灭失, 是对现场证据的严重破坏, 会影响现场重建证据的真实性。

b.灭火扑救行动。消防扑救人员在到达现场后开展的灭火行动。消防队员在灭火过程中使用的灭火战术、灭火次序、各种化学灭火剂、破拆及现场清理等手段和器材都会变动现场证据位置、破坏证据外在形态, 造成潜在的令人误解的证据变化或给现场新增一些与火灾调查无关的人为证据。这些证据往往被误认为是火灾现场的真实或原始证据。

c.现场抢救和保护行动。在火灾现场, 首先赶到现场的消防官兵的首要职责是扑救火灾和抢救被困群众而不是保护现场, 他们的行为也可能改变了现场证据的原始位置, 破坏了物证形态, 导致物证转移或添加一些现场人为痕迹。

d.现场勘验人员的勘验行为。现场勘验人员在现场寻找、保存、记录和收集证物过程中要求做到不改变现场证据的原始位置、不破坏物证形态、避免证据转移或新添一些人为痕迹。但是在实践中, 确实有少数勘验人员做得不够, 所以勘验人员在进入现场前应该对现场进行全面的摄影、录像、记录, 尽可能保证在勘验过程中人为造成的现场变化能被清楚地识别并加以排除。

2) 自然因素。

a.天气环境因素。火灾发生后的天气变化, 如风霜雨雪等都可能影响各种现场证据的状况, 如位移、覆盖、毁灭或破坏证据形态, 风沙侵袭、雨水冲刷、草木生长等自然变化也会使现场证据发生位置上的变化。

b.昆虫活动。苍蝇、蚂蚁、甲虫和其他昆虫能破坏尸体上伤口处的证据痕迹。它们也能移动、破坏或毁灭一些其他痕迹证据。

c.动物活动。火灾现场周围各种野生动物如老鼠、鸟和狗等动物的觅食行为将会挪动、破坏或毁灭尸体、尸体伤口处、造成尸体新的伤痕或移动其他现场残留证据, 这就使得这些地方存在的痕迹物证的位置发生变化。

2 痕迹物证的位置在火灾现场复原中的运用

对火灾现场进行复原, 不能只通过简单的推理、假设, 还要对火灾现场的相关情况有全面的了解, 而要对火灾现场的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就需要根据痕迹物证所在的位置对起火部位、火势蔓延方向、火灾性质等火灾现场复原所必需的火灾要件进行证明, 所以在收集到痕迹物证并得到了其准确的位置后我们还应该知道各种痕迹物证的位置的具体证明作用。

在火灾现场复原过程中, 根据痕迹物证的位置可以证明相关的火灾情况, 有的痕迹物证据其所在位置还可以同时证明多个火灾相关情况。

2.1 证明起火部位、起火点

在现场复原中能够证明起火部位、起火点的痕迹物证有很多, 如烟熏痕迹, 根据烟熏痕迹不同位置的浓淡程度可以判断起火部位及起火点;燃烧图痕, 燃烧图痕如“V”字形图痕所在位置的底部可能就是起火部位和起火点;倒塌痕迹, 根据建筑物倒塌的位置可以认定在被烧倒塌物的塌落交界处就是起火部位;炭化痕迹, 根据不同位置遗留的炭化物的炭化深度可以判断大致的起火部位;灰化痕迹, 灰化痕迹残留的位置往往是起火点所在的位置;变色、变形痕迹, 根据不同位置上遗留的物体的变色、变形痕迹的严重程度可以对起火部位进行证明;开裂痕迹, 一般火场内物体的开裂都是因为火灾的高温引起的, 所以利用开裂痕迹的位置可以认定起火部位。摩擦痕迹, 根据现场形成的摩擦痕迹的位置的燃烧状态可以确定起火点, 如:通过摩擦痕迹中划痕形成的位置、方向判定火星掉落的部位, 进而判定起火点。还有电熔痕、火烧痕、混凝土受热痕迹、金属受热痕迹及液体燃烧痕迹等, 这些痕迹物证所在的位置都具有证明起火部位和起火点的能力, 火灾勘查人员在复原现场时可以针对不同现场运用不同的痕迹对其进行证明、复原。

2.2 证明火势蔓延方向

烟熏痕迹, 起火部位附近的烟熏痕迹一般较浓重, 所以根据不同位置烟熏痕迹的深浅程度来判断火势蔓延方向;炭化痕迹, 炭化痕迹的重要特征就是有明显的受热面, 可以根据受热炭化的位置来判断火势蔓延方向;熔化痕迹, 物体靠近火源的面会先受热熔化, 现场勘验时可以根据物体熔化严重的位置确定火势蔓延方向;玻璃破坏痕迹, 玻璃在火灾时被破坏跌落的位置在现场复原时可以对火势的蔓延起到证明作用;建筑物倒塌时的塌落层次, 根据火灾中倒塌物掉落位置的层次可以看出火灾的蔓延方向。

2.3 证明火场内一些物体原始位置和状态

在现场复原中, 烟熏痕迹存在的位置可以用于对现场中一些物体原始位置和状态的证明提供帮助。如根据现场中的玻璃碎片上烟熏层面的不同判断碎片是否在原位及原始掉落位置等。

2.4 证明火灾性质

烟熏痕迹的位置在火灾复原工作中能对火灾性质起到证明作用。例如根据检验现场中烟熏痕迹残存的位置是否在死者气管、食道中, 判断其死亡原因, 进而推断火灾的性质。如果在火灾现场发现脚印或指纹等可疑痕迹的位置位于窗户、天窗及其他一些非正常入口处, 则火灾调查人员可以据此初步判断火灾的性质。

2.5 证明起火原因

开裂痕迹, 根据物体上形成开裂痕迹的位置和其周围物体上形成的燃烧痕迹综合分析后可以判定起火原因。

通过火灾痕迹物证的位置对上述火场要件的证明, 火灾调查人员能得到大量的火灾现场相关信息, 这为火灾现场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在火灾调查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 运用好现场复原这一侦查手段来解决调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势在必行。通过对火场痕迹物证的位置和现场复原的研究将极大的促进现场复原在火灾调查中的推广运用, 使火灾调查人员更好的认识现场, 掌握充足的现场情况, 更快速、准确地完成火灾现场的调查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景双.火灾现场勘验中常见问题探讨[J].科技与企业, 2012 (15) :7-9.

[2]周应龙.火灾现场勘验常见问题[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3 (2) :90-91.

关联现场痕迹物证信息解读 篇4

随着犯罪行为的不断升级、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越来越隐蔽, 主体现场遗留的有价值的痕迹物证越来越少。但是, 关联现场往往受犯罪分子的忽视, 不易破坏, 会留下大量可供我们利用和提取的痕迹物证。做到主体现场与关联现场并重, 加强对关联现场的痕迹物证信息解读和利用, 对侦查破案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现场勘查实践对关联现场提出几点粗浅的认识。

二、关联现场的主要特点

(一) 痕迹物证的真实性、客观性。在关联现场, 犯罪分子往往放松警惕, 对这一过程的痕迹物证, 并没有刻意破坏或人为伪装。同时, 关联现场相对比较偏僻、隐蔽, 是犯罪分子踩点、逗留、窥探的场所, 犯罪痕迹较好地保持了原始状态, 价值高, 遭到破坏的概率也小。因而, 该痕迹物证能客观地反映犯罪分子作案的真实情况。

(二) 痕迹物证的多样性、复杂性。在关联的外围现场, 犯罪分子的心理上大多疏于防范, 可能留下多种犯罪遗留物及物证, 或人为造成多种痕迹。例如:无意中触碰物体时留下的手印, 行走或站立时留下的鞋印, 生活习惯留下的生物检材等等。因而, 该痕迹物证的种类繁多, 有待进一步甄别利用。

(三) 痕迹物证的分布广泛性、易发现性。一般, 关联现场范围大, 遗留痕迹有一定的连续性, 部分案件还涉及多个现场。犯罪分子在主体现场实施作案前, 通常在外围的关联现场有踩点、望风等一系列预谋行为, 有行为就有痕迹存在。因而, 该痕迹物证不会刻意地被破坏或隐藏, 能在较大范围内遗留下来, 且容易发现提取。

三、关联现场如何勘查

(一) 首先确定需要勘查的关联现场重要区域。犯罪分子作案之前的预谋阶段踩点、守候、窥视的场所, 是手印、足迹、烟头等传统痕迹物证容易留下的地方;作案之后逃跑的路线, 留下的行为痕迹, 如车辆痕迹、视频图像、基站等;隐藏作案工具、赃物, 毁灭证据的场所, 是大量物证聚集的地方。

(二) 其次合理应用发现、寻找关联现场的方法。一是根据被害人、见证人的陈述和指证, 发现和利用外围的关联现场, 对直接指认的痕迹物证要充分利用, 对指认的犯罪分子来去方向组织搜索。二是根据现场新增或减少物证的来源寻找, 可按照物品的来源地, 由现场往来源地方向寻找, 甚至到有这种特定物质的场所寻找。三是通过新闻媒体发动群众或组织干警在一定范围内搜寻, 往往能及时发现一些关联现场重要的痕迹物证。

(三) 最后注意全面发现、提取各类痕迹物证。一般而言, 在关联现场容易留下条件较好的痕迹物证。如主体现场戴手套或清理, 在关联现场则不一定。但是, 由于关联现场所处位置的特殊性, 各类痕迹物证数量众多、干扰较大, 不易识别, 往往可以通过监控视频或图侦推进方式, 查明与案件有关系的物证, 加以发现、提取和应用。

四、关联现场的信息解读

(一) 利用关联现场确定侦查方向和划定侦查范围。关联现场的信息, 能客观地反映作案人来去主体现场的方向、路线, 与现场的熟悉程度, 以及与现场之间的关系, 甚至能直接发现作案人的居住地、工作地等。这些信息, 可以很好地为案件侦破提供和划定侦查方向。

(二) 利用关联现场弥补主体现场不足全面收集证据。主体现场的勘查很难提取到全面反映作案过程的痕迹物证, 尤其是有价值的线索往往会遗留在外围现场。现实中, 关联现场勘查往往可以弥补主体现场勘查的不足, 发现、提取到在主体现场无法提取到的如手印、足迹、生物检材等痕迹物证信息。

(三) 利用关联现场痕迹物证串并综合利用。关联现场作为整个案件现场的一部分, 在关联现场上的很多痕迹物证能够与主体现场相联系, 同时在关联现场上又能够提取到许多与案件有关的新信息以及能够认定案犯身份的信息, 如手印、足迹、DNA等。这些信息, 虽然看起来是各个孤立的, 但是可以通过技术串并形成证据锁链或直接破案。下面结合一起实际案例关联现场DNA串并指纹破案:2015年8月某日, 辖区发生一起恶性案件, 受害人王某凤 (女, 34岁) 当晚6时许在某江滨路段锻炼时, 被人强奸并杀害。在缺乏人证物证、缺乏视频监控支持的情况下, 对主体现场及周边2平方公里范围三个场所进行反复仔细勘查, 在附近500米处凉亭犯罪分子闲坐逗留的地方, 提取“冰露牌”矿泉水瓶;在1公里处废弃的简易工棚发现有人短暂生活的迹象, 提取吃过的鸭骨头、啤酒瓶;在1.8公里处废弃的养猪场发现有外来的破衣服。通过主体现场的精斑与三个外围现场的DNA串并, 确认啤酒瓶上提取的指纹为犯罪分子所留, 最终在DNA数据库库查无的情况下, 利用协查指纹比中认定犯罪嫌疑人罗某义 (男, 28岁, 贵州省织金县人) 。

火灾痕迹物证 篇5

关键词:车辆痕迹,物证,交通肇事逃逸,勘验分析

近年来, 随着道路交通的迅速发展, 机动车辆日益增加,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虽然交通管理的科技投入较大, 但是在交通事故痕迹物证的勘验设备方面改进不明显。基层事故处理民警基本上还是皮尺、照相机、文件夹、放大镜等, 明显跟不上办案的需求。所以要提高办案质量, 必须提高痕迹物证的工作效能, 必须重视勘验设备投入, 并建立制定与刑侦等部门在勘验鉴定设备上的资源共享制度。全面深入地勘查肇事逃逸现场, 分析、研究事故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 对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具有重要意义。

1 痕迹物证相关概念及其特点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的痕迹物证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遗留在肇事现场的或从现场带走的能证明事故真实情况的反映形象及相关痕迹的载体和物品。其显著特点有三类:一是有形的事故痕迹;二是附着物痕迹;三是散落物痕迹。而第一接触痕迹是交通肇事现场勘查和研究的重点, 一般也成为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突破口。

2 痕迹物证在案件中的作用

在交通肇事逃逸事故发生后, 一般或在路面遗留受害人的尸体, 或在现场遗留轮胎痕迹、油漆碎片、玻璃碎片、车辆零部件、散落物、附着物和人体痕迹等, 这些痕迹物证都是肇事车辆、人体或其他物体相互接触形成的。由于接触方式、接触部位、作用力方向和大小的不同, 会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事故痕迹。

2.1 轮胎印痕与滚印痕迹的判定

根据轮胎印痕可以确认车辆行驶的方向、路线、轮胎种类及规格。根据同一车辆的两条滚印, 可以判断车辆的轮距, 从而判定事故车辆的大小类别。根据制动印痕的起始和终止位置及路况, 可以推断肇事逃逸车辆在事故发生时行驶速度和驶离现场的方向。

2.2 车体擦划、碰撞痕迹 (也称主体车体痕迹和平面车体痕迹) 的作用

通过勘查和研究擦划、碰撞痕迹, 可以推断车与车或车与物体的接触方式、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和角度等具体接触情况, 可以分析事故形成的过程及原因, 从而准确认定事故的责任。根据伤亡人员被撞击刮擦的位置、形态等情况, 可以推断事故逃逸车辆相应的撞击刮擦位置、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和高度, 为查证事故肇事逃逸车辆提供相关依据。如2006年8月24日10时许的一起交通事故, 现场未发现明显碰撞后地面划痕, 但仔细查看, 发现受害者的衣物上和肇事车辆上有擦印, 经使用美国Nicolet AVATAR360 FT-IR检验, 确认与所留物体相吻合。为此, 分析这些痕迹的形成情况, 不仅是再现事故车辆行驶状况的重要依据, 而且在认定事故当事人的责任方面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2.3 整体分离痕迹的鉴定

整体分离痕迹 (也称车体分离痕迹) 就是指整体物 (车辆的某一部件) 在外力作用下造成分离 (分离为几部分或从车体某一部位整体脱落) , 在被分离体端所形成的痕迹。如车辆保险杠受撞击脱落的碎片边缘形成的断裂痕迹;灯罩玻璃碎片边缘形成的破碎痕迹, 后视镜受力整体脱落与车体接合处表面脱离痕迹等。同样在交通肇事逃逸现场提取到的油漆片、玻璃片、塑料等都可以作同一认定。因此, 整体分离痕迹是案件现场和事故现场最常见的痕迹。利用整体分离痕迹可以推断案情, 分析事故发生的经过和原因, 对整体分离痕迹的鉴定可以为侦查和审判提供证据。

2.4 附着物痕迹和散落物痕迹的分析

在交通事故过程中, 车辆风窗玻璃、后视镜、大灯罩、转向灯罩和油漆涂层等零部件及其表层物质, 与其他车辆或物体碰撞时, 经常造成破碎和脱落, 散落在现场;装载的煤炭、粮食等物品也会散落在现场地面上。同样, 在事故车辆、人体或其他物体之间发生刮擦或撞击的过程中, 物体接触部位将发生物质的脱落和转移, 油漆、油脂、血液和人体组织等具有一定粘性的物质将沾附到车辆、人体或其他物体表面上;在撞击的作用下, 某些物质由于形态变化也会产生一定粘性, 沾附在车辆、人体或物体表面, 如反光膜和塑料;由于事故双方之间的撞击或刮擦作用而脱落和转移的微量或超微量物质 (如毛发、纤维等) , 对物体产生一定的依附性和附着力, 沾附在车辆和人体及其他物体表面。如2007年7月19日1时37分发生的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经仔细勘查, 发现汽车左前下方受损, 汽车底部有擦印并留有毛发, 用Chelex法提取检材DNA, 然后用mt DNA HVII区引物对上述样品进行扩增, 经比对其物质相同。因此, 通过对散落物物证的研究分析, 可以推断肇事车辆、缩小侦查范围, 而检验、鉴定附着物痕迹物证可以查找认定肇事逃逸车辆, 为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提供法律依据。

3 案件侦破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3.1 专业队伍的培养

交通事故处理工作是公安交警部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执法活动, 而痕迹物证的勘验收集则是一项专业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在我市交警部门尚缺乏一支痕迹物证检验的专业队伍, 事故处理民警虽然经过培训取得了处理道路交通事故资格证书, 但在实际工作中, 仍延用多年传统的工作方法, 即勘验、绘图、照相、调查、讯 (询) 问、车辆检验、调解处理、处罚一人干到底的工作程序, 这样很难使民警在痕迹勘验、物证提取鉴定工作中达到专业化水平。同时, 在事故处理方面有爱岗敬业精神和一技之长的民警, 也往往由于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而不能安心本职工作。因此, 当前亟需培养一支专业队伍, 优化组合, 分工合作, 提升工作效率, 提高办案质量。

3.2 加强证据意识

民警在办案中证据意识不强, 凭经验办案、靠主观分析较多, 不善于用证据说话, 具体表现为重视当事人口供和证人证言;接警赶赴现场后, 忽视对痕迹物证的勘验和收集;对痕迹物证的勘验收集知识欠缺, 不能满足鉴定需求。因此, 这就要求办案民警要加强自身业务技能的提高, 加强岗位业务培训, 强化证据意识, 严把案件质量关, 提高办案水平。

3.3 加大科技投入

近年来, 虽然交通管理的科技投入较大, 但是在交通事故痕迹物证的勘验设备方面改进不明显。基层事故处理民警基本上还是皮尺、照相机、文件夹、放大镜等, 明显跟不上办案的需求。所以要提高办案质量, 必须提高痕迹物证的工作效能, 必须重视勘验设备投入, 并建立制定与刑侦等部门在勘验鉴定设备上的资源共享制度。

总结

总之, 只有对交通事故中现场遗留的各种痕迹物证进行全面的、客观的、细致的综合分析, 才能发挥痕迹物证在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中的重要作用, 为办案民警正确分析事故成因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迅速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 有力打击交通肇事逃逸犯罪, 有效遏制交通逃逸事故上升势头, 从而为社会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火灾痕迹物证 篇6

扫描仪作为记录传输图像的一种数字化工具, 利用其光学成像特性和采集图像上的优势,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扫描仪来弥补普通物证照相方法提取现场痕迹物证的种种缺陷与弊端。

1传统痕迹物证提取方法弊端

在刑事案件现场勘查中发现和显现的各类痕迹物证, 通常是用物证照相方法将痕迹固定并提取, 对于指纹一类的痕迹可以勇胶带粘贴等方法提取后, 再用物证照相的方法将手印进行固定并用于侦查、检验、出具鉴定书和保存归档等。但传统的痕迹物证的提取方法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第一, 胶带提取是一种有损提取, 容易产生气泡、皱褶等, 导致痕迹局部纹线特征遭受损坏, 利用价值有所下降;第二, 传统照相方法操作难度大, 对设备、技术条件和气候、照明等条件要求高, 且设备昂贵, 照片的冲洗放大需要时间长;第三, 拍照提取的指纹是否符合要求, 要经过拍照、冲洗、扩放等多个环节, 等照片出来后方知分晓。因此要取得理想的效果, 往往要多次拍照, 有时还需反复到现场补拍;第四, 数码物证照相虽然同样快捷方便, 但一般无法直接获得原物大的指纹照片以及在分辨率、稳定性上有诸多不足。第五, 对于一些疑难或残缺、模糊指纹的拍照, 要取得较好的反差和分辨率, 排除客体表面的色彩、花纹等的干扰难度更大。

2扫描仪提取痕迹物证优势分析

在物证原件及其复制品的采集与复制应用传统提取方法过程中, 长期困扰着专业摄影工作者的几大难题, 若改用扫描仪直接录入的方式, 就迎刃而解。

(1) 避免影响痕迹的几何变形:对物证痕迹翻拍, 在日常工作中, 是凭借人工操作来完成的, 任何拍摄都不能完全保证被拍摄体与像平面的完全平行。因此所拍摄的图像或多或少都存在几何变形的现象, 虽然其变形的程度, 可以通过比例照相法进行间接的检测或经过照片后期制作进行适当矫正, 但这些都不是减少和消除几何变形的良策, 而采用平板扫描仪直接录入物证图像时, 影响是否避免产生几何变形取决于物证图像的平整度、图像原件与扫描仪载物平台的接触方式等因素, 还可以通过预扫描的方式, 直观地显示几何变形的程度, 具有图像处理的预见性。当扫描图像的原件是平整且成像区域内的每一部分都与扫描仪的载物平台直接向接触时, 扫描影像是没有几何变形的。即使出现了扫描影像的几何变形, 可以进行重新扫描而予以补救或通过计算机进行矫正。

(2) 影像细节接近图像原件:在照相翻拍的过程中, 当多处痕迹同摄于一个画面之中或将面积较大的整个手掌印、鞋印等痕迹物证完整的拍摄且需要精细地再现花纹纹线细节特征时, 由于线条结构细而密, 分布面积大而宽, 照相胶片记录图像相对缩小, 细节分辨率相对下降, 影像模糊不清是常有的事情, 如果依靠大中型照相设备及专业翻拍经验, 其翻拍的效果, 可以接近图像原件的逼真程度, 然而, 在一般情况下, 是不具备这种条件的。翻拍手印的图像, 即使是低倍缩小的, 影像细节因层次压缩而部分消失时必然的。有时甚至是原物大拍摄, 因照相设备不佳或拍摄技术不到位, 也不一定能获取高精度的照相底片或相片。利用平板扫描仪直接扫描录入多个指印、全手掌印、鞋印等图像原件, 可以采用原物大一次性扫描方式来记录, 而利用平板扫描仪扫描录入超大超长的条幅字画、照片等可以采用分区分段依次进行原物大扫描的方式来记录, 即不需要昂贵的照相器材, 也不用担心自己的技术是否过关。其扫描获取到的影像细节特征总是优于翻拍图像的。

(3) 充分利用有效画幅而不降低分辨率:物证图像原件照相翻拍, 由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画面中心与边缘纹线分辨率不同的技术性问题, 所以, 凡采用照相翻拍而记录下的痕迹物证图像, 特征再现性较好的部位集中在胶片中心附近画面的成像区域记录和展示更多的指印纹线细节。利用平板扫描仪直接录入物证图像原件, 有效画幅分辨率的高低又机器默认值或预先设定值的大小来决定, 在同一画幅内中心与边缘成像区域的细节分辨率都是完全相同的。可见, 扫描图像时, 需要记录的整体或局部可以安排在画面中心、边缘等任意成像区域内, 虽然扫描部位不同、扫描顺序不同、扫描速度不同, 但其扫描影响的分辨率是相同的。

(4) 由于扫描仪所采用的光源单一, 配光方法采用均匀布光、垂直照射, 因此应用扫描仪于刑事影像检验可归于一般检验摄影的范畴。在刑事影像检验中, 我们可以利用它将效果差的指纹输入电脑进行处理, 也可以利用其光源的特性进行类似于近距摄影、翻拍、脱影、定向反射拍照等的操作。

(5) 扫描仪直接采集痕迹物证原件及其复制品时, 都可以做到:时时扫描, 时时显示, 时时修整, 时时打印, 时时传送, 实现了物证图像从输入到输出的一体化, 省去了物证图像输入与输出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和中间环节, 不论对物证原件, 还是对其复制品, 直接扫描采集所具有的“简便而快捷, 优质且高效”的特点, 是其他固定、记录和保存痕迹物证方式, 例如:照相方式、静电复印方式、原物原件收存等方式难以兼顾的。

由此可见, 无论是物证原件的扫描复制, 还是物证复制品的扫描在复制, 利用扫描仪直接录入, 都能避免照相等传统提取复制方法的诸多弱点, 并且可以有效保持原始影响的相应质量, 换句话说, 有了扫描设备, 照相等传统提取痕迹物证的方法技术在物证图像记录和复制工作中应该让出一席之地。

摘要:利用扫描仪直接扫描提取现场遗留痕迹物证不仅具有快捷、方便、经济且易于保存、检索、远程传输等特点。更重要的是弥补了传统痕迹提取方法的缺陷与弊端,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物证提取的质量。本文从扫描仪的工作原理出发, 以CCD平台式扫描仪为实验器材, 利用反射扫描、透射扫描及调整扫描时各种参数的设置、变化客体扫描角度、变化辅助光的配光角度等方法技巧, 提取了各种客体上不同种类的痕迹物证, 总结出了用扫描仪提取不同种类痕迹物证的一般规律和一些特殊的方法技巧。

火灾痕迹物证 篇7

关键词:盗窃车内财物,现场勘查,痕迹物证,提取

一、汽车车窗及车窗周边痕迹物证的提取

破坏车窗盗窃车内物品案可分为破坏车窗后伸手窃取和进入车厢窃取两种。两种方式嫌疑人首先可能接触到车窗及车窗周边部分等部位, 比如车窗玻璃、车门内外侧面, 车顶棚等。从作案过程来看, 有的作案人在盗窃之前会向车内观察, 透过贴有膜的车窗查看车厢内情况。这一不经意动作可能会使其在车窗玻璃及周边留下手印、额部印痕和鼻部印痕等。手印可用于手印鉴定, 额部印痕和鼻部印痕可以提取脱落细胞用于DNA检验。通过调整光源方向或利用紫外灯等可以发现并提取指印、发现DNA等物证。还可以通过磁性粉刷显及熏显等方法将潜在指印显现。对于进入车厢的, 作案人或爬窗进入车厢、或伸手开车门进入车厢, 有可能接触车窗框、车门锁扣、车顶棚等部位, 可以重点在这些部位发现和提取手印、DNA、鞋印等物证。

比如, 2014年, 在南昌市上海路某宿舍区内发生同一天9辆汽车被砸窗盗窃车内财物的案件。作案人破坏车窗后或直接伸手盗窃或进入车厢盗窃。但无一例外的, 每辆车被破坏的车窗玻璃都被取下放置于车底部。技术员通过对取下的玻璃进行光源寻找在玻璃边缘发现了指印, 利用磁性粉刷显防爆膜面增强反差, 提取了指纹痕迹 ( 如图1) 。最终通过指纹远程比对确定了一名具有盗窃车内财物前科的嫌疑人。

二、汽车车内部件及车内物品上痕迹物证的提取

该类痕迹物证的提取主要体现在进入车内这一类案件上。可以参照一般入室案件的勘查方法来进行。与普通入室盗窃案不同的是, 车内空间更小、嫌疑人触摸和翻动部位更集中。车辆相对房屋来说是一个不稳定的结构, 空间狭小, 嫌疑人进入车内必须要坐或扶才能支持其身体, 我们可以先观察车辆内部结构, 分析嫌疑人为窃取到财物可能触摸的部位, 特别是方向盘、座椅靠背、手套箱、中央扶手箱等。按照现场勘查的要求重点对这些部位进行痕迹物证显现和提取。

除此之外, 通过现场访问, 从事主描述的其平时的用车习惯动作与车内所放物品呈现的状态的不同去寻找、发现痕迹物证。车辆上常见的行驶证、保险副本、车辆保养说明书、财物包装等是痕迹物证处理的重点。

2014年10月, 南昌市世纪风情小区附近路面连续发生破坏车窗盗窃车内财物案, 涉案车辆众多、财物损失巨大。 作案人破坏车窗玻璃后钻窗进入车厢内盗窃财物。勘查人员在破碎的玻璃上并没有发现有价值德痕迹。但是通过对车厢内部进行勘查, 在座椅靠背上提取到了新鲜血迹 ( 如图2) , 在车内被翻动的包装盒上磁粉刷显提取到了指印。通过指纹远程比对和DNA检测, 确定了两名嫌疑人, 由此顺藤摸瓜, 将一个由多名未成年人组成的盗窃车内物品犯罪团伙抓获。

三、汽车外部痕迹物证的提取

破坏车窗盗窃车内财物案现场的犯罪嫌疑人通常会在汽车周边逗留观望, 借以观察汽车及车主的情况。所以, 对车辆周边勘查非常必要。我们可以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进行勘查。“内”为车辆, “外”为车辆周边。在车辆周边应重点寻找犯罪嫌疑人遗留的足迹、烟蒂、破窗工具、遗落的车内财物等。嫌疑人针对的车辆大多停放在路边、小区周边, 具有“天网”、“卡口”等视频记录的条件。我们可以调取、查看嫌疑人的逗留地及案发现场监控视频记录的情况, 还原作案过程, 有针对性的开展现场勘查工作。

四、痕迹物证的分析与甄别

车辆是日常交通工具, 司乘人员接触较多, 现场提取的痕迹物证基本上都是在公共部位提取。破坏车窗盗窃车内财物案通常为团伙作案, 痕迹物证也很可能非一人所留。 所以必须对提取的痕迹物证进行分析与甄别。通过甄别, 排除与犯罪不相关的痕迹物证; 通过痕迹物证分析确定嫌疑人的人数、状态、特征等。

破坏车窗玻璃盗窃车内财物案已成为城市高发的刑事案件。我们需要将现场勘查这第一位的工作做扎实, 认真分析案件现场、有效的提取痕迹物证, 准确、快速引导案件侦破。

参考文献

[1]李绘.论盗窃车内财物案件侦查[J].法制与社会, 2010 (11) .

[2]管光承主编.现场勘查[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上一篇:有效互动策略下一篇: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