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痕迹

2024-06-28

火灾痕迹(通用6篇)

火灾痕迹 篇1

近几年, 随着我国人民财富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火、电、气的使用频率在逐步增大, 致使火灾发生的几率提高, 原因也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如何找出充足的证据来进行火灾原因的认定, 成为火灾调查工作的重点。尤其在面对一些火灾违法犯罪行为时, 及时、准确地认定火灾原因和事故责任, 惩治犯罪行为, 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 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火灾痕迹物证在火灾原因的认定工作上发挥了越来越为重要的作用。

一、火灾痕迹物证的概念

所谓物证, 是指以其内在属性、外部特征、空间方位等客观存在的特征证明案件事实的物体或痕迹。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物证必须是人的感官或者在仪器的帮助下直接或者间接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或者闻得到的实在物;二是物证以具体实在物的外部特征、存在方式或物质属性证明待证事实。

所以, 我们可以将火灾物证理解为能够证明火灾发生、发展蔓延过程和原因的一切痕迹和物品。它包含所有因为火灾的发生和发展而变化和变动的事物, 包括物体上形成的痕迹。

痕迹的本意是由于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印迹。所以火灾痕迹就是由于火灾或人为的作用等, 在物体上所留下的印迹。痕迹本身就是一种物证, 但是和其他实体物证有着区别, 它必须依附于其他的物体之上, 不能独立存在, 因此在火场勘查中通常合称为火灾痕迹物证。

二、火灾痕迹物证如何发挥其证明作用

研究火灾痕迹物证, 首先要认识它们形成过程, 找出它们的本质特征, 并利用这种特征证明火灾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了解火灾痕迹物证的形成机理和产生的环境, 是判明火灾原因的关键。找到能够证明火灾性质、燃烧状况和火灾原因的一些痕迹, 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如燃烧痕迹、烟熏痕迹、熔融痕迹、炭化痕迹, 以及在火灾高温作用下某些不燃或难燃物质的理化性质转变。根据这些痕迹, 可以分析判定火灾的起源, 蔓延途径和方向, 判定燃烧物的种类和燃烧强度, 进而为认定火灾原因提供依据。

但是, 仅仅依靠某个单一的痕迹就证明整个事实, 往往是片面的、不可靠的, 在利用火灾痕迹物证证明的过程中, 必须利用多种痕迹物证并连同其他火灾证据共同证明某个事件, 才能确保证明结果的可靠性。在火场上可能会发现两种或者多种不同结论的痕迹, 甚至其对事实的证明结论是恰恰相反的或者不可能同时成立的, 这只能说明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证据有假, 或是对这些痕迹还没有完全正确的认识。这时应反复认真研究它们的形成过程、主要特征, 并最终合理解释这种特殊情况。如果仍然不能做出合理判断, 就必须设法寻找新的证据, 对比各种证据证明作用的共同部分, 综合分析作出结论。

三、火灾痕迹物证在火灾调查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火灾调查是《消防法》赋予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一个重要职责, 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基础性工作。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 火灾痕迹物证在火灾原因认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认定火灾原因, 必须有可靠的证据, 没有证据, 一切推测都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也不能使人信服。火灾现场勘查的主要任务就是证据的发掘、收集和检测。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种先进的科学检测方法被应用于火灾调查工作中, 使得物证检验成为火灾原因认定的一项重要科学依据。因此, 如今的火灾痕迹物证已经成为火灾原因认定中一项不可取代的重要内容。

四、火灾证据搜集利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取物证要及时。

火灾痕迹物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火灾燃烧、水流冲击、抢救财物以及时间、人为、天气等因素都可能对物证的性质和形态造成影响, 使之遭到破坏或毁灭。因此, 客观上讲, 提取痕迹物证的机会可能只有一次。所以火调人员在发现痕迹物证之后应该尽快采取合适的手段和方法技术将物证固定、提取以保护证据的完整性。

2、提取物证时必须准确。

必须认真分析燃烧的规律和影响火场燃烧的因素, 拟定方案, 并结合对现场掌握证据的分析及时修改、完善方案。在进行现场勘验时, 要对痕迹物证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依照燃烧规律, 能够确定物证可能的证明作用后, 再对物证进行提取。尤其要及时、准确地发现与火灾蔓延、起火部位、起火点、起火物等相关的证据。避免提取无用、无价值的物品, 防止对事实的分析造成干扰。

3、提取物证过程必须符合法律程序。

火灾痕迹物证是用来证明火灾事实和责任的重要证据, 有时需要作为诉讼证据使用。为了保证物证的合法有效, 证据的提取过程中必须符合法律程序, 由合法人员采用合法手段进行提取。

在火灾调查过程中, 为了认定火灾原因、查清责任, 痕迹物证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而我们的调查人员只有不断提高痕迹物证的鉴定水平, 将燃烧原理合理运用于每一个火场的调查取证及分析中, 才能不断的积累经验, 提高发现、搜集辨别、鉴定各类火灾证据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政治部:《火灾调查》, 群众出版社, 2007年。

[2]刘义祥:《火灾痕迹物证》,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2007年。

[3]何家弘、刘品新:《证据法学》, 法律出版社, 2008年。

火灾调查中痕迹的运用 篇2

关键词:火灾调查,痕迹,火灾认定,运用

火灾痕迹是指在火灾发生、发展过程中,由火焰、热量和烟气等发生混合后,作用于火灾现场物体上的映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火灾的起因和蔓延情况。火灾属于一个动态化过程,基于火灾痕迹对火灾起火部位和起火原因进行调查时,应当积极寻找本质特征,尽可能还原火灾的事实真相。在此种情况下,加大力度探讨如何在火灾调查中对痕迹进行有效运用,在提高火灾调查有效性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火灾情况概述

2016年3月5日19时20分,某市住宅楼发生火灾,过火面积为15m2,部分家具及物品被烧毁,周边住户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火灾导致一名76岁老人死亡。发生火灾的建筑为六层砖混结构居民住宅楼,坐北朝南,起火点为三楼东部位置,火灾发生后燃烧区域逐渐蔓延至三楼南部及其阳台部位,其他房间仅出现烟熏状态,并未燃烧。

2 现场痕迹情况及现场勘验

火灾发生后,通过对现场勘验可知,南侧卧室的未实现充分燃烧,燃烧痕迹表面上部燃烧比较严重后果。火灾现场北侧燃烧情况比较严重,燃烧痕迹显示衣橱东部燃烧较重,西部燃烧较轻,并且呈现一定的斜坡状,金属衣帽架的变形情况比较严重。阳台门为开启状态,阳台内的物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燃烧,北侧床头柜的燃烧情况最严重,经过观察可知,北侧床头柜的燃烧展现出一定的蔓延痕迹。火灾现场南墙附近的写字台燃烧并不明显,仅仅是在表面出现炭化情况。总的来看,电视机燃烧情况比较严重,现场痕迹显示电视机残骸与电视机柜台面已经粘结在一起。通过对现场燃烧痕迹进行勘验,可以判定火灾现场床头柜部位为起火点。

3 证人证言的验证

通过对周边人员进行调查访问可知,在火灾发生之前,现场只有受害者一人在家,火灾发生时,周边居民曾见受害者出现在阳台处,貌似在寻找东西,在受到火势影响后倒下。火灾发生后对现场勘验发现,受害者的阳台处藏有5万元现金。由此可以假设,在火灾发生后,受害者到阳台处想取走现金逃生,但受到火势影响最终失去生命。

但作为一位七十余岁的老人,如何在火灾发生后能够通过起火部位到达阳台呢?在对受害人儿子的调查访问中,发现重要线索。火灾发现前,即17时30分许,受害人曾打电话给儿子,称南卧室内电视机发生故障,画面闪烁后即无图像,其儿子让受害人把电视机关闭。火灾发生前短短几分钟,电视机发生故障,难道是巧合?

通过对证人证言的验证,调查人员对初步判定的起火部位产生了质疑。

4 痕迹的运用

在火灾调查中,对电视机进行细项勘察后,发现电视机玻璃屏幕及其金属外框出现向后倾倒的情况,与电视机底座发生粘连,玻璃屏幕开裂,但并未掉落。通过观察和分析可知,电视机玻璃屏幕整体向后倾倒这一情况中隐含着重要的因素,表明玻璃屏幕倾倒后发生爆裂,由此可知起火点位于电视机内部。若火势是从其他部位蔓延过来的,电视机玻璃屏幕受到高温作用会直接出现爆裂情况,导致电视机屏幕玻璃碎片散落到地面。

电视机底座后侧南部燃烧比较严重,底座出现较大缺口,电视机柜台面出现炭化情况,通过对这一火灾痕迹进行深入分析可知,电视机底座缺口部门上方被电视机塑料熔融物进行覆盖保护,若是其他地方的火灾蔓延过来,并不会出现此种痕迹,与此同时,电视机底座后侧南部被燃烧至缺口,表明起火点位于电视机内部。

通过对火灾痕迹进行观察发现,被烧穿的电视机底座后侧偏南部位,是电视机信号输出部位,内部电气线路大多集中于此,具备内部电气故障引发火灾的条件。在现场查验过程中,发现电视机电源插头处于未连接状态,可能是受害人在看完电视后及时拔掉了电源或受害人发现电视机起火后采取了拔掉电源的措施。通过分析和研究可知,即便是在第一种情况喜爱,也不能够排除拔掉电源插头之前电视机内部发生明火的可能。

5 火灾调查相关分析

5.1 现场通风条件。

相关研究显示,在同等条件下,若火灾现场的空气供给充足,则会促进物体燃烧。因此在对火灾调查过程中对火灾痕迹进行分析和运用时,为保证起火部位认定的准确性,应当充分衡量火灾现场的通风条件。通过对本次火灾进行调查和分析可知,火灾室内并未达到充分燃烧状态,现场火灾痕迹相对明显,火灾发生时阳台门处于开启状态,一旦阳台的铝合金门窗被突破,火灾现场就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在不同的火灾现场条件和气候因素下,现场通风条件也会影响火灾现场的燃烧痕迹。因此在火灾调查中,为促进火灾痕迹的有效应用,火灾调查人员应当在准确把握火灾痕迹的隐含条件,牢固树立良好的通风条件促使燃烧更加猛烈的定性意识,准确认定起火部位,以提高火灾调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5.2 高位燃烧痕迹。

火灾现场的低位燃烧痕迹为起火部位的认定提供重要的证据,但在对运用痕迹认定火灾时,应当仔细甄别痕迹,判断其是否受到通风条件的影响,或是由于燃烧物掉落所导致的,从而提高起火点认定的准确性。与此同时,相关火灾调查人员应当加大对高位燃烧痕迹的重视,本次火灾中电视机柜西侧部位以及电视机后方墙体上均出现V型燃烧痕迹,其V型痕迹的底部处于电视机放置部位,V型痕迹的底部与地面的距离明显高于床头柜燃烧终止线的高度。电视机上方吊柜柜体被烧毁,但火灾痕迹不是十分明显。

5.3 电器设备火灾认定。

在火灾调查中,对电气设备火灾的原因进行认定时,应当准确把握好认定结论的度,以提高火灾调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电器设备发生火灾时,火灾原因的不同,往往对应不同的民事赔偿责任。因此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火灾调查是基于为民事赔偿责任服务的出发点所展开的活动,火灾调查人员在对电器设备火灾进行调查时,应当对调查证据进行有效区分,合理运用火灾痕迹,把握好火灾认定结论的度。

5.4 调查访问与现场勘验的验证。

在火灾认定过程中,调查访问与现场勘验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从而提高火灾调查的有效性。若没有调查访问,就不会对前期认定的火灾部位产生质疑;若没有调查访问获取火灾前电视机的异常情况,就难以根据现勘验中电视机电源插头未连接情况而判定火灾原因。

结束语

在火灾调查中,火灾痕迹是火灾认定的一项重要因素,直接关系着火灾调查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这就要求相关火灾调查人员对火灾痕迹进行合理运用,把握好火灾认定结论的度,全面提高火灾调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群体。

参考文献

[1]李光春.关于汽车电气火灾调查的一些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36).

[2]马磊.火灾调查中物证损坏原因及防范措施探讨[J].武警学院学报,2014(2).

[3]汤东元.浅谈我国火灾调查工作现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1).

塑料灯座火灾痕迹分析研究 篇3

电气线路、用电设备、用电器具引起火灾后, 残留在现场中具有法律效力, 能有效证明某一类电气火灾发生原因和过程的一切痕迹和物体都是电气火灾原因鉴定的物证。电气火灾物证可分为有电熔痕和无电熔痕两种。电熔痕一般依附于导线和设备上, 无电熔痕一般指存在于起火点处的用电器具。笔者对火灾中室外使用的灯头残骸中的电熔痕和无电熔痕物证进行鉴定, 讨论和分析鉴定结果和火灾原因之间的关系。

1 塑料的燃烧

有机高分子材料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 (如天然橡胶、棉花、真皮等) 和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 (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树脂) , 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大合成材料。大多数涂料和黏合剂的主要成分是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 又被称为聚合物 (Polymer) , 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比例日益增大。近年来, 由高聚物材料如纤维、塑料、油漆、皮革、人造革和各种装饰材料的燃烧而酿成的火灾, 以及各种燃料油和易燃化学品浸渍在高聚物中引起燃烧而酿成的火灾不断增加, 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图1所示为高聚物燃烧过程与产物。由于高聚物的分子量大, 在加工的过程中添加了各种助剂包括阻燃剂等, 结构复杂, 难挥发, 难溶解, 不适合用普通的气相色谱或质谱等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直接进行分析鉴定。因此, 寻求一种适合高聚物及其燃烧残留物的分析鉴定方法, 在火灾物证分析鉴定中就显得极其重要。

东莞市某公司为灯头产品组装制造企业, 因其灯头产品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发生火灾, 委托本实验室进行鉴定分析, 检测灯头产品火灾痕迹和物证并分析导致灯头产品起火烧毁的原因。

1.1 原材料的成分分析

使用ATR-FTIR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对物证灯头的塑料灯座进行成分分析, 图2所示为物证灯座的光谱图, 对比标准材料光谱图库, 得知灯座的成分为PVC。

1.2 灯座燃烧生成物分析

高聚物的分解式燃烧过程分为4个阶段。以PVC为例做如下分析。

首先, 高聚物受到外界热源的作用, 其本身温度逐渐升高, 在某一个较窄的温度范围内, 高聚物由较硬、较脆的玻璃态物质变为粘弹态物质, 此温度称为玻璃化转变温度, PV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0℃;温度继续升高达到热稳定性最差的键断裂的温度, 此时高聚物开始降解, 聚合物的分子量下降、聚合物材料 (塑料) 物性下降, PVC材料在200~300℃时开始分解, 产生可燃气体和微碳粒烟尘而冒浓烟, 高聚物分解可能产生两类物质, 一类是高聚物链残渣, 它们仍具有一定的结构整体性, 另一类是高聚物碎片, 他们极易被氧化;在温度足够高和有足够氧存在下, 高聚物碎片被氧化的速度极快, 所产生的热足以在气相引发燃烧, 甚至使固体残渣灼热发光。完全燃烧后最终产物为HCl、CO、CO2、H2O。为了得到机械及阻燃、抗老化等性能, 聚氯乙烯PVC常有稳定剂 (PbO) 、增塑剂 (主要为磷酸酯) 、润滑剂、填充剂 (碳酸钙) 、着色剂等物质按一定比例配合加入, 所以燃烧产物中还会有一定的PbCl2、CaCl2等。

2 灯座残骸分析

将灯座残骸外观和解剖后分别进行分析, 从痕迹的形貌对火灾蔓延过程做基本判断。从图3可以看出, 吊灯残骸外观残骸上部有烟熏迹象, 火灾由上部向下蔓延, 说明灯头可能为起火点。图3中的灯头外壳塑料外部部分区域保持原状, 内壳塑料内部区域表面凹凸不平炭化严重, 说明灯头的燃烧是从内向外蔓延的。图4中的内部电源线连接处绝缘皮烧蚀炭化, 金属导线有熔痕;外部电源线绝缘皮完好, 金属导线完整, 说明短路部位为灯头内部电源线。通过以上分析做出基本判断, 推测火灾原因为内部电源线短路, 高温引燃灯头塑料, 释放出高温烟气和火焰继而引发火灾。

3 火灾蔓延痕迹分析

火灾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 热传播是导致火灾蔓延扩大的决定性因素, 传导、对流和辐射作为热传播的三种途径同时也是火势蔓延扩大的三种方式, 因此火势蔓延痕迹遵循以下规律。

一般情况下, 热能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减少, 形成距火源 (热源) 近的物体先受热燃烧, 受热燃烧时间长, 从而被烧程度重些;离火源远的物体受热的晚, 从而被烧程度轻些。

在火源 (热源) 作用下, 热烟气先垂直向上后水平散开, 极少向下扩散, 致使距火源近的通风孔洞最上方物体受热温度高、时间长, 烧损程度重;通风孔洞下方的物体受热温度相对低、时间短, 烧损程度轻。

物体能把热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 能量主要是沿直线射出, 所以面向火源一面 (迎火面) 受到直接辐射, 受热时间长, 烧损程度重;背向火源的面受热时间短, 烧损程度轻。

高聚物分解后生成含碳残渣, 只有在靠近聚合物残渣的气相中才会发生剧烈的燃烧。所以高聚物的炭化程度代表了分解程度, 越靠近火源的塑料分解程度也就越高, 炭化的程度也就越强, 这也可以与火灾的蔓延痕迹相吻合。笔者通过检测灯座残骸塑料壳从内到外的碳含量, 推断出火灾的蔓延过程。

3.1 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分析法

按照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仪的使用规范, 将灯座的残骸塑料壳切开, 分别制作内、中、外层3个样本。样本的成分光谱图, 如图5~图7所示。2 958cm-1, 2 924cm-1, 2 857cm-1为饱和C-H伸缩振动特征吸收, 随着炭化程度的加剧, C-H伸缩振动峰逐渐地减弱。

图5的灯座塑料壳外层红外光谱图与图2灯座原材料红外光谱图对比可以看出, C-H和C=C特征基团吸收峰相同, 所以灯座塑料壳外层成分无明显炭化。

图6的灯座塑料壳中层红外光谱图与图5灯座塑料壳外层红外光谱图对比可以看出, C-H特征基团吸收峰呈减弱, 而与炭化相关的1 638cm-1处C=C吸收峰则增强, 所以灯座塑料壳中层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炭化。

图7的灯座塑料壳内层红外光谱图与图5灯座塑料壳中层红外光谱图对比可以看出, C-H特征基团吸收峰值严重降低, 而与炭化相关的1 638cm-1 C=C处吸收峰也有更加明显的增强, 所以灯座塑料壳内层炭化情况最严重。

3.2 SEM-EDS分析法

红外光谱分析法对于炭化程度检测是十分有效的, 但是由于红外光谱分析仪只能对样品表面进行光谱分析, 所以只能采用将残骸壁面由内向外切开分别检测的办法。而残骸的质地较薄, 切片数量有限, 测量的点较少, 说服力不够强。

扫描电子显微镜作为一种有效的显微结构分析工具, 具有分辨率高、景深长、成像富有立体感等优点, 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对极微小的样品进行形态观察, 放大倍数连续可调, 可高达数十万倍, 对现场发现和提取的微量检材, 几乎都可以检验;而且不破坏检材, 可以直接对样品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分析, 对解决不便制取金相样品的微小痕迹喷溅痕迹断口痕迹等的检验具有较大的作用目前, 非导体样品可经过表面处理 (喷金) 后观察其形貌与结构。

笔者采用日本电子JEOL扫描电子显微镜JSM-6010LV/A, 对灯座残骸切面连续进行碳元素含量的检测, 克服了红外光谱分析法的缺点, 对残骸从内壁到外壁检测了6个顺序点的碳含量。表1为灯座残骸从1号点到6号点的各点碳含量。可以看出, 1点 (残骸内壁) 至6点 (残骸外壁) 碳含量逐渐降低, 炭化程度逐渐减弱。依据塑料件由内到外6个点的各元素含量变化, 可以做出判断, 灯头的燃烧是从灯座内壁向外壁蔓延的。

4 熔痕金相分析

通过SEM-EDS分析法和红外光谱分析法可以鉴定出火灾是从灯头内部向外蔓延之后, 提取灯头内部导线的熔痕进行分析鉴定, 鉴别起火点是否为灯头内部短路造成。国内主要电气火灾鉴定技术为导线熔痕宏观法和金相分析法。

4.1 灯头内部电源线的宏观鉴定

宏观法 (也称外观鉴定法) , 是对火场中遗留的导线熔痕, 依据外观特征, 用肉眼或借助显微镜通过观察比较, 鉴定出导线熔痕的熔化性质, 初步确定是短路引起火灾还是火灾造成短路。通过观察比较残留在导线上的痕迹, 找出其特征及规律。尤其是导线熔珠空洞内表面所独具的特征, 是进行宏观鉴定的重要依据。

图8为灯头内多股铜导线熔化形成线端小熔珠, 表层附着燃烧残留物, 熔化与非熔化分界非常明显。熔珠与导线线材之间有明显界限, 导线部分完好, 无熔化痕迹, 可以判定为短路熔痕。

4.2 灯头内部电源线熔痕的微观金相分析

金相分析技术是依据同一种金属在经过不同的加热、保温、冷却等一系列热处理后形成的不同金相显微组织状态, 鉴别出熔化性质的分析方法。

如图9所示, 导线熔珠金相组织为细小的柱状晶, 附着在接线端子焊锡熔痕金相组织为树枝晶, 其金相组织呈方向性, 过渡区的界限比较明显。火灾现场继续受高温的作用, 其显微组织中细小的柱状晶虽然相互吞并长大, 但在大晶界内仍有许多细小的柱状晶的痕迹。由于环境温度低, 冷却速度快, 凝固时间短, 虽然熔痕内的气体来不及逸出体外, 但由于燃烧产物较少, 所以它的孔洞又小又少。综上所述, 根据导线熔痕的金相显微组织判断, 导线为一次短路。

5 总结

针对火灾中的疑似起火物体吊灯灯座展开分析, 综合了痕迹蔓延规律、微观碳元素分析和通用的金相分析等方法, 对火灾起火点及起火原因进行分析, 得到以下分析结果。

(1) 将灯座残骸外观和解剖后分别进行分析, 从痕迹的形貌对火灾蔓延过程做基本判断, 火灾是从灯头内部向外燃烧的, 并且从吊灯上的烟熏痕迹判断火灾蔓延路径是从灯头处向下的方向。

(2) 采用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和SEM-EDS两种分析方法分别对燃烧后的灯头塑料灯座的炭化痕迹进行分析, 分析碳元素含量的变化。检测结果与外观检测时的推测相符, 提出SEM-EDS分析方法可以弥补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的不足。

(3) 应用金相分析方法鉴定灯头内导线的熔痕, 鉴定结果为灯头内导线的熔痕为一次短路熔痕。

综合以上宏观痕迹蔓延分析, 基于红外光谱法和SEM-EDS两种方法测定碳元素含量变化和金相分析结果, 对检测分析结果做出判断, 灯头残骸是由于内部电气故障作用形成的。

参考文献

[1]王希庆, 韩宝玉, 邸曼.电气火灾现场勘查与鉴定技术指南[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7.

[2]邸曼, 王希庆, 刘振刚, 等.火场中金属熔痕微观形貌鉴别方法的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 1999, 18 (1) :34-36.

[3]张金专.过负荷时间和倍数对铜导线金相组织的影响[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9, 28 (7) :543-545.

[5]关文玲, 蒋军成.火灾场所易燃残留物化学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0, 36 (6) :55-56.

[6]武巍, 胡双启.电气火灾残留物的SEM分析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0, 6 (4) :15-19.

[7]柯振华, 罗海英.扫描电镜结合X射线能谱仪在皮革鉴定中的应用[J].西部皮革, 2012, 34 (6) :24-26.

电视机火灾调查中痕迹的运用 篇4

一、火灾基本情况

2008年9月25日7时23分, 某市居民住宅发生火灾。火灾过火面积18㎡, 部分家具及物品烧毁, 周边居民部分受灾, 并造成一名68岁老人死亡。起火建筑为五层砖混结构居民住宅, 坐北朝南, 起火室位于三楼东端, 为二室一厅。火灾后, 发生燃烧的区域位于南卧室及其东侧阳台处, 其他房间除顶部有烟熏外, 未发生燃烧。

二、现场痕迹情况

1、现场平面布置

南卧室东西长4.2 m, 南北宽3.1m, 卧室门在北墙西端。东墙南端和南墙东端各有一窗户, 南卧室东侧有一阳台, 南北长3.1 m, 东西宽1.1 m, 阳台安装铝合金窗;阳台门在南卧室东墙北端。南卧室内西墙上方有一排吊柜, 吊柜下方靠西墙中间处有一电视机柜, 上方放置一台电视机;靠南墙偏西处有一张写字台, 写字台上东南侧有一电话机 (带电源) ;靠东墙东西向放置一张双人床, 床东向两侧为两只床头柜, 床头柜上各放一盏台灯;靠北墙放一排衣橱, 衣橱东侧有一金属挂衣架。

2、现场勘验

(1) 南卧室东侧阳台内的物品燃烧均匀。

(2) 南卧室北侧床头柜燃烧最严重, 呈向周边蔓延痕迹。

南卧室门为关闭状态, 阳台门为开启状态, 南卧室内未发生充分的燃烧, 燃烧痕迹为上重下轻南卧室内北侧床头柜烧损严重, 上部基本烧毁, 其燃烧终止线距离地面0.25 m, 为整个南卧室内燃烧终止线的最低位置, 南侧床头柜除表面略有炭化外基本完好。北侧衣橱烧损较重, 燃烧痕迹为东重西轻, 呈斜坡状, 东低西高, 其中金属衣帽架变形变色严重。靠南墙偏西处的写字台仅表面炭化, 写字台上的电话机已烧毁。靠西墙中间处的电视机柜仅表面炭化, 电视柜上的电视机严重烧损, 电视机残骸与电视机柜台面粘在一起。根据以上勘验情况, 可初步判定起火部位位于南卧室北侧床头柜处。

三、证人证言的验证

根据调查访问, 火灾前仅受害人一人在家;火灾时, 小区内多名围观人员曾看到受害人出现在阳台寻找物品, 并目睹受害人受火势影响而倒下的过程;火灾后, 在阳台发现受害人的尸体, 同时在勘验中发现阳台杂物处藏有3万元现金。在对受害人儿子的调查访问中, 发现重要线索。火灾发现前, 即7时15分许, 受害人曾打电话给儿子, 称南卧室内电视机发生故障, 画面闪烁后即无图像, 其儿子让受害人把电视机关闭。通过对证人证言的验证, 调查人员对初步判定的起火部位产生了质疑。

四、痕迹的运用

在对电视机的细项勘验中发现:

1、电视机玻璃屏幕及金属外框向后倾倒与电视机底座粘连在一起, 屏幕玻璃已裂开, 位于电视机本体, 未掉落至地面。电视机玻璃屏幕整体向后倾倒说明玻璃屏幕的倾倒早于玻璃屏幕的爆裂, 最先起火的部位位于电视机内部。假设火势从其他部位蔓延过来, 直立的电视机玻璃屏幕受高温爆裂, 玻璃屏幕碎片必然散落至地面。

2、电视机底座后侧偏南处燃烧最为严重, 底座已烧穿, 形成一缺口, 与之相对应的电视机柜台面已炭化。电视机底座后侧偏南处被烧穿也说明, 最先起火的部位位于电视机内部。因为电视机底座形成缺口的部位上方被电视机塑料熔融物覆盖保护, 如果外火蔓延过来, 无法形成该痕迹。

3、被烧穿的电视机底座后侧偏南处, 对应电视机信号输出部位是电视机内部电气线路集中区域, 具备内部电气故障引发火灾的条件。现场勘验中发现电视机电源插头处于未连接状态, 存在两种可能, 一是受害人发现电视机起火后, 实施了拔掉电源插头的措施, 二是受害人在7时15分与儿子通话结束后即拔掉了电源插头。即使是第二种情况, 也无法排除在拔掉电源插头前电视机内部已产生明火可能性。

五、几点体会

至此, 该起火灾起火原因已明确, 即电视机内部故障引发火灾。通过该起火灾的调查, 也带给火灾调查人员几点体会。

1、现场通风条件

在同等条件下, 现场空气供给越充足, 物体燃烧越充分、越猛烈。在根据燃烧痕迹认定起火部位的过程中, 需充分考虑通风条件。不同的现场条件都影响燃烧痕迹, 很难定量地判断通风面积有多大才会对现场燃烧痕迹形成影响。但是, 作为火灾调查人员, 一定要牢固树立良好的通风条件使燃烧更加充分猛烈的定性意识。在火灾调查中去伪存真, 准确认定起火部位。

2、相对的高位燃烧痕迹

虽然现场的低位燃烧痕迹是认定起火部位的重要证据之一, 但需要对该痕迹进行认真地甄别, 是否由于良好的通风条件所致或燃烧物掉落而形成。在该起火灾中, 西侧电视机柜部位, 电视机后方墙体上形成一“V”形燃烧痕迹, “V”形痕的底部为放置电视机处。电视机上方吊柜柜体已烧毁, 只残存南侧部分木框架及北侧部分柜体。但由于痕迹不是很典型, 且“V”形图痕的底部距离地面0.7m, 明显高于北侧床头柜处燃烧终止线的高度, 所以在前期调查中未纳入视线。

3、调查访问与现场勘验的验证

现场勘验工作一定和调查访问工作相结合。如果没有调查访问浮现火灾发生后受害人途经阳台门至阳台处, 就不会对前期认定的起火部位产生质疑。同样, 如果没有调查访问获取火灾前电视机出现异常, 而仅根据现场勘验中电视机电源插头处于未连接状态, 很难把起火原因聚焦到电视机。

摘要:通过一起电视机火灾调查的实例, 探讨火灾痕迹形成的隐含信息和本质特征, 阐述调查过程中痕迹的运用以及现场通风条件、相对的高位燃烧痕迹、电器火灾认定等方面的体会。

关键词:火灾调查,燃烧痕迹,现场勘验,火灾认定

参考文献

[1]金河龙:《火灾痕迹物证与原因认定》,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

火灾痕迹 篇5

关键词:分离物证,现场勘验,车辆火灾,火灾原因调查

分离物证是指互相联系的统一体,由于外力作用分成为若干部分或某种状态的改变。火灾现场的分离物证除了因火灾爆炸造成的以外,主要是人为造成的。不同的分离物证,反映当事人的不同活动,证明不同的行为,反映火灾前曾发生过的事实,这种事实可能与火灾原因有关。笔者以一起车辆火灾事故的调查为例,探讨分离痕迹物证在火灾原因调查中的应用。

1 对一起汽车火灾的现场勘验

2011年10月29日,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沂河路中段一轿车起火,发动机舱内过火,大部分车辆零配件烧毁,未造成人员伤亡。经现场勘验、调查询问和综合分析,认定起火原因为离合器壳体破损,摩擦片与压盘摩擦产生的高温引燃周围可燃物造成火灾。

1.1 环境勘验

经现场勘验,起火车辆位于罗庄区沂河路中段。车主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发觉车辆行驶异常,发动机舱内有异响,遂迅速靠边、熄火后下车查看,发现发动机舱内冒烟,很快有火冒出,自行扑救未果,随即蔓延成灾。

1.2 初步勘验

经现场勘验,起火车辆前部过火明显,后部未过火。车辆后备厢、驾驶舱未过火;发动机舱盖外部及车辆外部无明显过火痕迹。打开发动机舱盖,发现机舱盖内部、发动机舱内全部过火,局部过火严重。车辆油管、管路护套、电气线路绝缘、线束扎线、玻璃液瓶、电池护套等易燃可燃材料几乎全部烧失。初步勘验表明,起火部位位于车辆发动机舱内。

1.3 细项勘验

对发动机舱内部勘验,首先确定过火最重的部位,寻找起火点。从发动机舱盖内部和发动机舱内查看(见图1a),过火呈现后重前(车头为前)轻,右重左轻,起火区域位于发动机舱内右后部位。经对舱内各连接件、管线、电气线路进行逐一查验,发现电气线路、用电设备无异常,无火前着火痕迹;舱内局部(见图1b)呈现喷溅状燃烧痕迹;进一步对起火区域勘验,发现离合器附近烧毁严重,离合器外壳局部破损、缺失(见图1c);将离合器连同变速箱移走后,该区域(见图1d)具有明显的指向性,有燃烧重并以此为中心蔓延的痕迹特征。细项勘验表明,起火点位于车辆发动机舱内离合器破损处。

1.4 专项勘验

经对发动机舱内离合器附近重点勘验,发现离合器外壳破碎,破碎边沿有金属碎片。对现场发现的分离物证—破损的离合器外壳、飞散在附近的残片—进行了认真勘验。经调查询问、现场勘验、综合分析,确认火灾原因为离合器破损,摩擦片与压盘产生的高温引燃周围可燃物造成。

1.4.1 对破损离合器的勘验

现场仔细观察离合器断口截面及断口附近内外壁的颜色、光泽、裂缝、花纹,从摩擦片与压盘内烟熏痕迹、碎片抛出方向及路径等,确认离合器壳体断口处(见图1c和图2)由内向外发生了燃烧并引燃了周围可燃物。

1.4.2 比对勘验

在测量离合器壳体裂口长、宽和周长及壁厚等情况后,与同款车辆相同部位进行了尺寸比对。经计算裂口处的圆周伸长率和壁厚减薄率,进而确认了离合器因内部变形,引起了壳体破损。变速器的润滑油等进入离合器内,遇摩擦片与压盘产生的高温会引起燃烧;火焰突破裂口处遇到周围的可燃物、泄漏的燃油、润滑油等造成燃烧,蔓延成灾。

1.4.3 破坏形状、碎片和抛出物的勘验

分别勘验汽车散热片外部、内部和上部,散热片中偏上处局部变形外凸,应为外力击打所致,受力方向集中指向离合器壳体缺损部位;在散热片变形部位下方和残骸中发现离合器壳体残片。对散落在发动机舱内的碎片进行收集和测定,记录碎片及抛出物的形状、数量、质量、飞出方向和飞行距离。对分离物证进行拼合,排除变形和烧失、缺损因素后,基本能够还原离合器壳体原状。

2 火灾现场勘验的体会

2.1 依据火灾现场勘验规则,切实发挥分离物证的作用

作为重要的痕迹物证,火灾事故原因调查中,对分离物证的现场勘验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确认各种阀门开关的分离状态。

各种阀门及开关的开、闭状态。如:化工企业各种物料、液体、气体的输送管道的阀门,在生产或维修过程及工艺流程上有严格的操作要求,如果操作失误,就会造成某个系统超压(欠压),造成爆炸事故。

(2)检查机械零部件的拆卸分离状态。

机械零件的分离可证明正在检修或运行中曾发生过故障及这种故障是否与火灾原因有关。如:焊、割盛装易燃易爆气(液)体的各种金属容器、化工设备及输送管道时,由于对残存的气(液)体未彻底清除,没有采取置换、冲洗措施,也未经过采样分析而盲目焊、割,发生爆炸事故,造成机械零部件的拆卸分离。

(3)检查入口的封闭状态。

房屋进入口的封闭状态,如:销头、锁头被撬,窗户铁栏杆被锯断、掰离,报警器断开或报警等,可作为认定是人为放火的重要证据。

(4)确认容器盖分离状态。

如经密闭性检测鉴定,管道、容器及燃气设备气密性完好,说明与火灾无关;气密性不好,极有可能与火灾有关。一些盛装易燃液体的容器,如桶、瓶、油箱盖分离物证,往往反映火灾发生过程和起火(爆炸)原因。汽车或汽车库火灾,若汽车油箱盖打开、下部放油螺母被拧开脱离、油箱内有遗留的外来物品等,可证明有过加油或放(偷)油的行为。

2.2 根据被烧轻重程度,科学认定起火点

现场烧得重的部位一般应为起火点,这符合火灾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不能把烧得重的部位一律看作起火点。火灾过程中,局部烧得重不仅取决于燃烧时间的长短、温度的高低,局部烧毁情况的影响因素很多,如可燃物的种类和分布、现场的通风情况、火灾扑救次序、气象条件等。在分析起火点时,应该全面分析该部位烧毁严重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该起火灾调查中,一开始将调查重点放在了燃烧最重的部位,以为是“起火点”。但仔细勘验、现场分析喷溅状燃烧痕迹后,认定为外来火源造成油路管路泄漏引起;之所以燃烧最重,是因为此处为燃油管道的通路,泄漏后的燃油燃烧迅速、热量集中,所以形成了燃烧最重的痕迹。该起火灾调查的结论说明,认定起火点要充分把握“局部烧得重、在其附近有火势向四周蔓延痕迹”作为综合认定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加伍,崔永合,周金刚.分析认定起火点和引火源的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10):973-976.

[2]耿惠民.王铁强.汽车火灾的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4,23(6):596-599.

[3]张得胜,张斌,刘振刚,等.国外车辆火灾原因调查技术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31(4):433-435.

[4]陈克,刘振刚,邓松华,等.汽车车身燃烧残留痕迹特征的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1):101-103.

火灾痕迹 篇6

随着火灾的类型趋于多样化、火灾的形式趋于复杂化、火灾的数量趋于大量化, 给火灾调查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影响了消防部门的办案效率, 由于火场情况变的很复杂、引发火灾的可能因素增加, 这就需要更多的火场相关信息来为火灾调查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搜集到大量的火场信息就成为了火灾调查人员非常关注的问题。因此, 火灾现场复原这一勘查行为可以说在整个火灾调查中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在今后它将是保障火灾调查活动顺利进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火灾现场中痕迹物证的位置及影响因素

1.1 火灾现场中痕迹物证的位置

火灾现场中痕迹物证的位置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未发生过变动的原始位置;一种是发生过变动的变动位置。火灾调查人员在现场发现了痕迹物证的原始位置, 就可直接在现场复原中进行运用。而位置发生过变动的痕迹物证则需要火灾调查人员进行一系列的复位工作, 即将引起位置发生变化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痕迹物证的位置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加以查明并将其复位后, 再将痕迹的位置在现场复原工作中进行运用。所以火灾调查人员在接触到一个现场后, 切不可对发现的痕迹物证的位置盲目地进行运用, 而应该首先判断痕迹物证的位置的情况, 对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理, 从而确保现场复原工作正常的进行行。。

1.2 导致痕迹物证位置变动的因素

火灾现场中影响痕迹物证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种:

1) 人为因素。在火灾发生前后现场进行的火灾扑救、抢险救援及其他一些人的行为会不可避免地对各种现场痕迹物证的位置起到影响作用, 对调查工作产生负面效果。要考虑的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a.受害人行为。火灾受害人由于种种原因或无意识状态下在火灾调查工作未开展前对火灾现场进行清扫可能导致证据发生转移、重新变动、缺损甚至灭失, 是对现场证据的严重破坏, 会影响现场重建证据的真实性。

b.灭火扑救行动。消防扑救人员在到达现场后开展的灭火行动。消防队员在灭火过程中使用的灭火战术、灭火次序、各种化学灭火剂、破拆及现场清理等手段和器材都会变动现场证据位置、破坏证据外在形态, 造成潜在的令人误解的证据变化或给现场新增一些与火灾调查无关的人为证据。这些证据往往被误认为是火灾现场的真实或原始证据。

c.现场抢救和保护行动。在火灾现场, 首先赶到现场的消防官兵的首要职责是扑救火灾和抢救被困群众而不是保护现场, 他们的行为也可能改变了现场证据的原始位置, 破坏了物证形态, 导致物证转移或添加一些现场人为痕迹。

d.现场勘验人员的勘验行为。现场勘验人员在现场寻找、保存、记录和收集证物过程中要求做到不改变现场证据的原始位置、不破坏物证形态、避免证据转移或新添一些人为痕迹。但是在实践中, 确实有少数勘验人员做得不够, 所以勘验人员在进入现场前应该对现场进行全面的摄影、录像、记录, 尽可能保证在勘验过程中人为造成的现场变化能被清楚地识别并加以排除。

2) 自然因素。

a.天气环境因素。火灾发生后的天气变化, 如风霜雨雪等都可能影响各种现场证据的状况, 如位移、覆盖、毁灭或破坏证据形态, 风沙侵袭、雨水冲刷、草木生长等自然变化也会使现场证据发生位置上的变化。

b.昆虫活动。苍蝇、蚂蚁、甲虫和其他昆虫能破坏尸体上伤口处的证据痕迹。它们也能移动、破坏或毁灭一些其他痕迹证据。

c.动物活动。火灾现场周围各种野生动物如老鼠、鸟和狗等动物的觅食行为将会挪动、破坏或毁灭尸体、尸体伤口处、造成尸体新的伤痕或移动其他现场残留证据, 这就使得这些地方存在的痕迹物证的位置发生变化。

2 痕迹物证的位置在火灾现场复原中的运用

对火灾现场进行复原, 不能只通过简单的推理、假设, 还要对火灾现场的相关情况有全面的了解, 而要对火灾现场的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就需要根据痕迹物证所在的位置对起火部位、火势蔓延方向、火灾性质等火灾现场复原所必需的火灾要件进行证明, 所以在收集到痕迹物证并得到了其准确的位置后我们还应该知道各种痕迹物证的位置的具体证明作用。

在火灾现场复原过程中, 根据痕迹物证的位置可以证明相关的火灾情况, 有的痕迹物证据其所在位置还可以同时证明多个火灾相关情况。

2.1 证明起火部位、起火点

在现场复原中能够证明起火部位、起火点的痕迹物证有很多, 如烟熏痕迹, 根据烟熏痕迹不同位置的浓淡程度可以判断起火部位及起火点;燃烧图痕, 燃烧图痕如“V”字形图痕所在位置的底部可能就是起火部位和起火点;倒塌痕迹, 根据建筑物倒塌的位置可以认定在被烧倒塌物的塌落交界处就是起火部位;炭化痕迹, 根据不同位置遗留的炭化物的炭化深度可以判断大致的起火部位;灰化痕迹, 灰化痕迹残留的位置往往是起火点所在的位置;变色、变形痕迹, 根据不同位置上遗留的物体的变色、变形痕迹的严重程度可以对起火部位进行证明;开裂痕迹, 一般火场内物体的开裂都是因为火灾的高温引起的, 所以利用开裂痕迹的位置可以认定起火部位。摩擦痕迹, 根据现场形成的摩擦痕迹的位置的燃烧状态可以确定起火点, 如:通过摩擦痕迹中划痕形成的位置、方向判定火星掉落的部位, 进而判定起火点。还有电熔痕、火烧痕、混凝土受热痕迹、金属受热痕迹及液体燃烧痕迹等, 这些痕迹物证所在的位置都具有证明起火部位和起火点的能力, 火灾勘查人员在复原现场时可以针对不同现场运用不同的痕迹对其进行证明、复原。

2.2 证明火势蔓延方向

烟熏痕迹, 起火部位附近的烟熏痕迹一般较浓重, 所以根据不同位置烟熏痕迹的深浅程度来判断火势蔓延方向;炭化痕迹, 炭化痕迹的重要特征就是有明显的受热面, 可以根据受热炭化的位置来判断火势蔓延方向;熔化痕迹, 物体靠近火源的面会先受热熔化, 现场勘验时可以根据物体熔化严重的位置确定火势蔓延方向;玻璃破坏痕迹, 玻璃在火灾时被破坏跌落的位置在现场复原时可以对火势的蔓延起到证明作用;建筑物倒塌时的塌落层次, 根据火灾中倒塌物掉落位置的层次可以看出火灾的蔓延方向。

2.3 证明火场内一些物体原始位置和状态

在现场复原中, 烟熏痕迹存在的位置可以用于对现场中一些物体原始位置和状态的证明提供帮助。如根据现场中的玻璃碎片上烟熏层面的不同判断碎片是否在原位及原始掉落位置等。

2.4 证明火灾性质

烟熏痕迹的位置在火灾复原工作中能对火灾性质起到证明作用。例如根据检验现场中烟熏痕迹残存的位置是否在死者气管、食道中, 判断其死亡原因, 进而推断火灾的性质。如果在火灾现场发现脚印或指纹等可疑痕迹的位置位于窗户、天窗及其他一些非正常入口处, 则火灾调查人员可以据此初步判断火灾的性质。

2.5 证明起火原因

开裂痕迹, 根据物体上形成开裂痕迹的位置和其周围物体上形成的燃烧痕迹综合分析后可以判定起火原因。

通过火灾痕迹物证的位置对上述火场要件的证明, 火灾调查人员能得到大量的火灾现场相关信息, 这为火灾现场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在火灾调查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 运用好现场复原这一侦查手段来解决调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势在必行。通过对火场痕迹物证的位置和现场复原的研究将极大的促进现场复原在火灾调查中的推广运用, 使火灾调查人员更好的认识现场, 掌握充足的现场情况, 更快速、准确地完成火灾现场的调查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景双.火灾现场勘验中常见问题探讨[J].科技与企业, 2012 (15) :7-9.

[2]周应龙.火灾现场勘验常见问题[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3 (2) :90-91.

上一篇:高中英语高效教学谈下一篇:电视栏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