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高中记叙文(共13篇)
痕迹高中记叙文 篇1
回忆的大门缓缓打开,我的记忆徐徐走来,透过那个神秘的大门看到了那天妈妈和我的身影……
那天,我在学校上美术课。作品已经完成了,便无聊地在那儿甩着铅笔玩。可谁知,意外就在这时发生了。甩铅笔的时候,笔尖朝下,可我根本没有注意这点,把手心张开朝上想握住这支铅笔。没想到的是,它的笔尖悄无声息地“钻”到我的手心里。我疼得表情扭曲,极为痛苦地把笔轻轻地拔了出来。哎,完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我只好跟老师说要去厕所把手洗洗。谁知,水碰到手后伤口更疼了,我想喊出来,可这是在校园里,能喊吗?这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下午回到家,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赶忙看了看我的手,“呀,糟糕,笔尖已经完全扎到了皮肤里了,看来只能把它挑出来了,你可要忍着点”。“什么?”,我整个人都不好了,我哪经历过这么大的“手术”?可眼下只有这种办法了,于是妈妈用针一点一点地挑,在我的手心挖出了一个血洞!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笔尖扎得很深,这样根本不是办法。”没办法了,去医院吧”妈妈无奈地说了这句话。但我受不了这样的折磨,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去医院的路上,妈妈一直在身边陪伴着我,到了医院,妈妈仿佛看出了我内心的恐惧,不停地安慰着我,尽量分散我的注意力。医生看了我的伤口,还是那句话,要挑出来。我听了这句话仿佛遭受了晴天霹雳。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没关系,你很勇敢。”听了妈妈的话我似乎有了信心。
医生在挑的过程中,我强忍着钻心的疼痛,妈妈在身旁不停地和我说话,虽然妈妈话语很轻松,但我在她的脸上看到了心疼和对我的爱,一滴泪悄无声息地流了下来,我这时有点自责,由于自己的疏忽,让妈妈为了担心了。不知过了多久,医生说”可以了,出来了”终于我松了一口气。
虽然这次事故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手心里至今还有一个黑乎乎的痕迹。可我现在却一点也不难过了,因为这是——爱的痕迹。
痕迹高中记叙文 篇2
笔者曾经就区内四所星级高中做过调查, 发现学生在记叙文写作方面存在以下几个层次的困惑与不足: (1) 题材方面:找不到合适的材料;有合适题材, 但不知如何运用;事例不够新颖。 (2) 构思方面:内容平淡, 没有亮点;文章像记流水账;情节安排不能多样化;文章立意浅。 (3) 语言方面:故事情节太短小, 不知如何扩充记叙文;不会进行环境描写;无法用真情实感来表达;平时摘录的优美语句, 不知运用到作文中去;语言通俗、直白、不够生动;记叙事情时详略不当, 语言比较冗长;议论性文字与叙述文字对半开;语言层面的能力缺乏, 如好词好句;不善于运用人物的描写手法;缺少传神的描写和画龙点睛的抒情议论。 (4) 结构方面:开头、结尾难写;不会构建文章大体框架。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记叙文写作的各个方面都有提升的点, 而学生在语言的层面问题最多, 问题比较集中。但是, 困难是用来克服的。学生如果能够解决了以上的困惑与不足, 也就打开了记叙文写作之门。解决了记叙文写作的难题, 也就为高考考场作文铺就了成功之路。笔者结合近几年高三学生写作训练情况谈一些看法, 望能抛砖引玉。
(一) 改变全篇叙述角度单一的习惯, 让主语多样化, 使主要人物动起来, 活起来。许多学生在记叙文写作时, 常常叙述对象单一。大段地直接描写中心人物, 其他人物都躲在暗处不出场。所以人物形象单一、固化。曾有学生写《有意思与有意义》, 在第二至四段中有200字, “他”出现了10次, 文段只对中心人物直接描写, 描写手法单一;而其他人物都没有出现, 人物形象刻画受到限制, 形象欠饱满。设想, 如果将这段文字压缩成100字左右的直接描写, 再辅以“他”父母亲或邻居的反应, 或对“他”的评价, 这样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多角度刻画描写, 人物形象就会丰满得多。
(二) 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大部分的文学形式, 如诗歌、词牌、曲牌、散文、小说等, 都无法逃避一个技术上的问题:景物描写。《淮南子·说川训》中有道:“见一叶落, 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水, 而知天下之寒。”叶落本来没有感情, 然而人在看到叶落时联想到一年的时光将要结束了, 看见瓶中水结冰了, 就知道天冷了, 从而产生一种慨叹之情。作品中描写景物, 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 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但凡优秀的记叙文总少不了鱼身上的姜丝, 那就是或渲染气氛, 或奠定情感基调的景物描写。
(三) 注重片断训练, 夯实作文基础。二三百字的片段, 既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 又是句子和谐的统一体, 片断训练耗时少, 效率高, 缩小了从句子到篇章的距离, 形成了从段到篇的自然过渡, 减少了写作的难度。比起动辄800字的写作训练, 学生也容易接受这种低强度的写作训练模式。所以每周两三次的片断训练, 操作灵活, 效果好。可以写景, 可以记事, 可以写人, 可以抒情等等。
痕迹高中记叙文 篇3
关键词:痕迹理论 词汇记忆 记忆唤醒 联想和归纳
一、引言
如何教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因此,英语学习者要想学好英语,首先得过词汇关,这是基础中的基础。而对于高中英语学习者来说,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正是大量拓宽基础词汇量的重要时段。
二、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者研究“痕迹理论”所得出的结论指出:“凡是已经识记过的事物都会在大脑组织中以某种形式留下痕迹”。记忆痕迹在脑中的储存分三种情况: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间记忆储存时间很短,但在记忆过程中占有主要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只要稍加启发,就能引起联想和回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瞬间记忆能达到的高度直接影响到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能达到的高度。短时记忆是衔接瞬间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桥梁,这个过程也直接影响到长时记忆能达到的高度。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词汇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需要不断的记忆唤醒。
三、词汇课堂教学的几个具体实验方法
1.新单词的教授
根据痕迹理论中的瞬时记忆的功能,在新单词教授的第一课就要让学生尽量多地记下单词。在这一环节中,我尝试着采用了以下几个方法:在讲解每个单词的时候采用归音归形法提高他们的单词记忆效率。比如在讲到专家expert时,就把学过的except,expect提出来放在一起比较学习。在新单词习得课的最后,我总会留五到十分钟让学生强记。其实这就是瞬间记忆。刚开始时,学生不太适应,只能记住其中的百分之四十。但是学生的适应性很强,一年下来学生就能记得其中的百分之七八十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有无聊枯燥的感觉,但是只要能引导好他们,鼓励他们,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出来了。一旦他们体会到了这种瞬间记忆的优势,就不用老师去强迫他们背单词了。
2.词汇复现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证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刚记住的材料,最初几个小时内遗忘的速度最快。因此,引导学生在短期内有计划地经常复现英语词汇,克服遗忘现象。课堂上教单词时,让学生对所学的词汇进行重复识记,加深印象;讲解课文时,结合教材的内容有机自然地再现;课后练习中,安排相应的听写、翻译、完成句子、同义搭配、造句等。一周以后要有一个词汇单元小结,帮助学生检查词汇习得结果。
3.长线复现帮助记忆
科学家说人脑是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宝库,因此学生的词汇量难以提高并不是记忆力不好的问题,而是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记忆分类习惯。教单词时,把音、形、义同时教给学生,让学生对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所教的词在一定的情景中呈现,方便学生理解记忆。把抽象概念的词放在短语、句子或课文中教,使学生对词的理解具体化。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以新带旧、以旧学新,新旧知识联系以加深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到frightening时,要依次引入名词形式fright、动词形式frighten。并且要讲解明白形容词和动词之间的关系,同时导出另一个相对的形容词frightened。讲清楚了这一组词之后,要类推两组情况。第一,由此可以导出一组以-en结尾的动词,变形规则是形容词加后缀。例如,short—shorten;broad—broaden等等。第二,由这组形容词可以推出surprise—surprising,surprised; terrify—terrifying,terrified等等。这个是理解的过程,同时又是总结的过程。通过归纳比较、前后联系,使学生对词组有了正确的理解,又避免学生只会在单词表中对其各种意义死记硬背的做法,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提高了记忆力。还可以通过同义词、反义词辨析,同音异形词、词类转换词比较归纳等方式,想方设法将机械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从而加深记忆痕迹,提高记忆效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用新奇、甚至反常的方式呈现新词。这样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以强烈的再现刺激,加深感知印象,引起学生兴趣。
四、实验结果与思考
痕迹记叙文 篇4
——题记
有一个女孩,一个丰富的女孩,她便是思柔。
记得绿色的幼年里总有思柔冰糖葫芦般酸甜可口的梦,梦里的故事是那样的五彩斑斓,绚丽多姿。她们都一直静静的躺在思柔的脑海中,慢慢酝酿着美丽的童话,似乎永远都不会随着岁月的飘逝而遗落。那些多彩的梦宛如蓝天一般清澈,水晶一般晶莹剔透,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童年时,思柔的父母总是不和,时不时就为一些小事而发生争执,每次总闹的天翻地覆。思柔常常为此而惶恐不安,但却无能为力,只会偷偷掉眼泪。渐渐的,父母提出了一些思柔无法回答的问题:父母离婚后,思柔选择谁……每当这时,思柔也只会茫茫然,不知所措,尔后垂着头离开,离开。一次又一次的伤心,一次又一次的流泪,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后,思柔好似想通了:假如父母真的离婚,自己就跑到马路上任凭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可思柔最后没有那样做,因为父母终究没有离婚。
或许是受了父母的惊吓吧,思柔的胆量变的愈来愈小,性格也随之变的愈加沉默寡言。受到欺负,只会忍气吞声,因为思柔明白:告诉别人是徒劳,也许这就是早已注定的天意,一种不可改变的命运,就像树莉(《数码宝贝》里人物)说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
思柔一直都很喜欢动画片《数码宝贝》,因为它演绎着友谊,而现实生活中,也只有友谊会给予思柔爱与鼓励。偶尔听到同桌说它也很喜欢《数码宝贝》,并希望去那里,思柔终于笑了,笑的很甜,也很灿烂。数码宝贝世界也一直是思柔所梦寐以求的童话般美丽世界。于是,思柔幻想着有一天,她会和他踏入数码宝贝世界的大门,拥有数码宝贝伙伴与她们一起并肩奋斗;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会插上洁白的翅膀,丢下所有的包袱飞上天空,给善良的人们播撒幸福的种子;幻想着有一天也会有一个温馨的家……
在那个无垠的天地里,思柔过完了紫色的童年。思柔很喜欢紫色,那种忧郁,凄凉的颜色。因此思柔做事时,也总是优柔寡断,总考虑事情最坏的结局。同桌不禁问思柔:“你为什么总要考虑最坏的结局呢?或许事情没有那么遭。”思柔没回答什么,只轻轻摇了摇头,脸上浮现出几许无奈,几分凄凉。同桌说,思柔是个悲观的女孩。思柔也没有反驳,或许真是这样的。
偶尔看到启人告诉树莉:“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思柔开始常识去相信:有梦想才有未来。于是,思柔像初生的幼苗一样,努力吮吸着阳光,相信向着阳光迸发,总有一天会挣脱冰雪的锁链,自由的成长,婆娑着飞翔。只是当小苗真正得到阳光照耀时,却被无情的灼伤了叶片。无奈下,思柔放弃了,她又回到幼苗时期,重新保守自己。
九月的秋天,满天的枫叶随风游荡,飘落在思柔的身旁――尔后升腾而去,飞到不知名的地方。飒飒的秋风轻柔的摇摆着摇篮里的枫树,抚摸着嫩红的枫叶。童话般美丽的世界,总会让思柔流连往返。“自古逢秋悲寂寥”可思柔却同刘禹锡有相同的“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里,亦有思柔晶莹的回忆。纵使秋风瑟瑟,也会另思柔神轻气爽。
或许是因为经历的多吧,思柔愈来愈觉得自己长大了。因为思柔以前可以抛弃很多东西,选择离开。可是现在,却有更多的东西,因岁月的酝酿而愈加凝重,以致于放也放不下,丢都丢不掉了。所以,思柔平时会发出许多感慨,同桌听到后,说思柔是个成熟的女孩,思柔只强笑了一下。
一路走来的梦,历尽苍桑,终于有了归宿,那便是生活。生活的画卷里,即使有败笔,也没有关系,至少对于思柔,那永远是完美无暇的。有的时候,往往因为自己要求太高,而忽略了生活中零散的幸福。
岁月的痕迹记叙文 篇5
可是你蓦然回首,遥望远处,会发现岁月的痕迹是无声的,在不知不觉间,深深的,浅浅的,或浓的,或淡的,就那么刻在了你的脸上、身上、心上。
小时候我在乡下老家有一群玩伴。每天,不论玩什么,几个六七岁的小孩总喜欢凑在一起。一起玩弹珠,一起捞鱼,一起捉蚂蚱,甚至还一起瞒着大人爬树、打枪战。我当初并不在意,只是觉得那样的日子野蛮而有趣,就算是后来离开老家去福州也没有多少失落,因为我记住妈妈说过的话:“在城里,你会交上新朋友的。”
之后多年平淡的城市生活中,我很少想起当年的欢笑和玩伴。去年暑假,我回到老家,只是在家里呆了五天,并没有再见到当年的玩伴,也许就算见过,我想我也认不出他们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离开老家前的那一夜,年轻的我居然忆起那段尘封已久的童年岁月,犹如流星划过夜空划破寂静,划过我迷惘的心房,忽然明白那些日子的欢笑是我童年的缩影,逃离了孤独和寂寞,是我人生不可逾越的阶段。那蓝天,那烈日,那老屋,那小溪,那草丛,那玩伴,那柳条,那草帽,虽已风干但记忆犹在。
那段快乐的童年时光虽已逝去十多年,但它留下的痕迹却不会被抹去,柔柔地藏在我的心灵深处,静静地等待被我重拾的那一天。
小学二年级时的一天放学,我一个人背着小书包往家里走。忽然间一道电闪过后,大雨便取代了阳光从天而降,我刚想找家店铺进去避雨,可想想:“算了,整个人都淋湿了一大半,干脆就直接跑回去得了。”我刚顶着雨跑了两步,一位戴眼镜的年轻叔叔就把伞举过我的头顶,问了声:“小朋友,家在哪呀?我送你一段路。”
到家以后,我条件反射的说了声:“谢谢叔叔!”就跑到楼上了,边跑着就把这事给忘了,也没和家人提过。一直到了不知道几年级上思品课,当老师就“助人为乐”这个话题讲得满头大汗时,我才第一次回想起当时那位打伞送我回家的叔叔,心中暗想那位叔叔所做的可比老师长篇大论形象多了。
又是一个简单的岁月片段,虽是在多年后才让我想起,但点点滴滴汇成一股暖流,温暖我似乎早已麻木了的心田。
记叙文作文痕迹800字 篇6
今天,天气寒冷,还有些小雨,让人感到很不舒服。一抬头,看到书桌上的一张照片,照片中的人笑得很开心,思绪一下子就到了一年前。
一年前的某天,天刚亮,我就醒了,从床上下来,看向窗外:太阳露出了笑脸,光从白云后面跑了出来,落到了大地上,一片金光。让我感到更开心了。为什么会更开心呢?因为今天是我生日!我火急火燎的跑下楼,看到爸妈在厨房正做着早饭,我悄悄地走到他们的后面,大喊一声:“妈!”妈妈立刻转过身来,显然是被我吓了一跳,爸爸也转了过来,妈妈说:“怎么回事,刚才吓到我了,一惊一乍的。”我怀着期待的心情说:“爸妈,今天是什么日子啊!”爸妈想了一会儿,然后妈妈拍了下手说:“母亲节!你是不是要给妈妈惊喜”我心里不禁一阵无语,说:“母亲节还早呢!”“哦。”妈妈不禁失望的叹了口气,“那我不知道。”说完还摇了摇头,旁边的爸爸更是一早就摇了摇头,我的心里不禁感到一阵失望。
吃完早饭,我就出去散步了,打电话给我的朋友,却一个都不接,要不然就是不知道今天是我的生日。路上我都在生闷气,心想:“哼,一个都不记得我的生日,真是太生气了”我今天又去外面玩了一圈,发泄了自己的怨气才回家的。
一开门,我却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桌上放着生日蛋糕,我的朋友们站在桌子周围,手里抱着礼物,而父母则站在桌子前,笑着朝我伸出了手。我一时竟不知该说些什么了,只知道我全身都暖洋洋的,不知道是不是被太阳晒的。而合照也是在那时留下的。
高中记叙文写作现状与对策探讨 篇7
下面是江苏省某重点中学2011年高三第二学期一次模考试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很多, 一直以不同的形式默默地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形形色色的人对这些底层的人有着不同的态度。请以“向小人物致敬”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按照道理, 题目既不难也没有特点, 但是调查的结果却令我大吃一惊。以这次调查的两个普通班为例。121人参加考试, 写记叙文的58人, 议论文的22人, 其他文体的40人。其中有人开头写记叙文后来慢慢演变成议论文, 更有的开头和结尾是记叙, 中间文体不清楚, 夹杂着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比比皆是。写记叙文的同学有的根本不知道文体怎么写, 单凭着初中的记叙基础在虎头蛇尾、胡诌八扯, 其内容有的荒谬离奇、瞎编乱造、立意粗浅, 一眼看到结尾等等。考场上的记叙文更是很少有人触摸, 能得到高分的记叙文则属于凤毛麟角。
笔者认为, 高中记叙文写作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文体不符合要求。许多考生在写文章的时候, 根本就不看要求, 直接动笔, 结果记叙文不像记叙文, 议论文不像议论文, 弄成个“四不像”。 (2) 一味记叙, 不善于描写。往往, 满纸都是对一件事情的概述, 像是铺叙一样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一一介绍, 没有任何的描写, 更不会把典型人物放在典型的环境中去解决矛盾, 他们的文章像是皱巴巴的大枣、歪三邪四地横在那里。 (3) 文章缺少一波三折。俗话说, 文似看山不喜平。可是, 现在大部分高中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还滞留在初中式的直来直往中, 情节极为简单。整篇文章平淡无奇, 味同嚼蜡。
二、根据现状析原因
我们都知道, 考场上如果能把记叙文写得美妙如花, 那么文章肯定能得到高分。但是往往考生喜欢选择议论文体来写,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高中生的记叙文写作现状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平均分值作祟, 考生力求稳当。江苏省的作文分值是70分, 考生只求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及格的分数, 在一个小时内要写出800字的文章, 审题构思的时间微乎其微, 这势必要求考生要稳、快、好。所以, 从这个方面权衡利益, 议论文是最好的选择。只要能很好地切合角度, 熟练运用议论手法就能在作文中取得立足之地。即便分数不是很高, 但是很稳当保险, 如果文笔再好一点, 思维再活跃一点, 那么分数就会保持在中等偏上。而记叙文, 麻烦就会接踵而至, 复杂的构思不论, 单是细腻的描写足够让考生挖空心思。
(2) 选材角度的新颖性决定记叙文特征。记叙文的选材需要积极向上、新颖创意。记叙文在表达主题上更曲折委婉。记叙文对情感的要求非常严格, 要求文章要有真情实感, 文章要透露作者真实的情感取向。但是我们的考生往往不喜欢看书搜集资料, 所以在考场上只能胡编乱造一些莫须有的情节来凑足自己的字江苏徐州●苗晓丽
数。于是出现了“离婚年”“外婆去世年”“雨中医院”等等老套的没有新意的作文来。所以, 这样就增加了记叙文的难度, 在考场上就很少有人愿意写记叙文。
(3) 命题的要求自由性造成学生选择的偏颇性。高考作文为了保证每个学生可以发挥自己最擅长的文体, 作文要求文体自选, 这样学生自然都偏向容易拿分的文体。更有的作文题目本身就暗含着文体的要求, 暗示学生的写作偏向议论性等。比如2006全国卷Ⅱ高考作文题本身就暗示着要考生写议论文。再比如2006年湖南的高考作文就直接要求文体是议论文。
(4) 目前的作文教学的偏颇性也造成记叙文的低潮。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到九年级一直要求学生写记叙文, 这种文体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可是有些老师在分数的屈从下并不重视。老师在教学记叙文的时候, 也比较难讲解。因为一篇真正的好的记叙文会涉及各个方面, 从结构、选材、语言到裁剪等都得需要认真处理仔细分开, 它们是相互偎依相辅相成的, 任何一方面出了问题, 都会影响到全局。不说结构的复杂性, 也不说选材的繁多性, 更不说叙述的间接性, 单是语言就可以讲上一个学期的。从这个角度而言, 大部分教师还是愿意教学议论文的。议论文的结构极其简单, 要不是总分总, 就是分分总, 要不是并列就是递进。师傅教什么徒弟跟着学什么。进行记叙文的教学, 是一定要引起每个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了。
三、记叙文的应对策略
李渔认为写剧本就像剪裁衣服一样, 最初把完整的全部剪碎, 接着再把破碎的拼成凑成整体, 这种破碎容易, 凑成难的问题全部在于针线缜密的缝制。这就充分而形象地说出了记叙文选材方面的烦琐和构思的基本过程。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 就要把原本的生活进行支离破碎地分开然后缝合, 找出文章的灵魂, 而仅仅这项工作就极其烦琐和精细。所以, 学生不选择记叙文就理所当然了, 那么加强记叙文的教学和训练已经势在必行了。
(1) 提高记叙文在高中阶段的地位。最近几年江苏的高考作文已经渐渐趋向了记叙文, 能够加大对记叙文的考查力度, 那么在高中的教学中就会加大记叙文的训练力度。
(2) 从平时琐碎的生活角度, 挖掘深刻的题意。学生写教师, 就一定写备课到深夜, 辅导学生的孜孜不倦;写母亲就写雨天背我去医院等;写友情就写两个人吵架再和好等诸如此类的。如何避免这种陈年老套的文章?要从平时的生活中去积累, 深刻挖掘生活的韵味。考生要善于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从自己最熟悉场景来捕捉人生的意义和亮点, 文章的亮点和深刻的意蕴就表露无遗了。
(3) 写记叙文善于反弹琵琶, 视角独特。合理利用记叙的方式, 记叙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顺序是我们最常用的, 可是按照顺序写出来的文章好似记流水账, 特别容易让作文平铺直叙、平淡无奇。但是记叙文就要能引起读者的悬念和兴趣, 要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美丽的语言, 所以考生要正确合理地运用记叙文的记叙方式, 可以运用倒叙、插叙等使情节跌宕起伏、韵味无情。当然在记叙的过程中更要善于使用描写、虚实结合、衬托对比、抑扬顿挫等手法。下笔的时候, 可以多角度想想能否设个悬念、能否奏出高音和低音?能否在结尾上出人意料等。这样就可以吸引读者的兴趣和眼球, 就可以得到高分。
(4) 描写是记叙文的生命力。一篇记叙文的好坏在于描写的成功与否。所以说, 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就是向高分挑战。我曾经讲过《让描写为文章增色》讲座, 笔者认为描写能力的训练扩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虽说“我手写我口”, 对初学写作的孩子来说, 有的放矢地给予一些具体方法的指导, 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必要的仿写
课本是最好的教科书, 课本中的课文篇篇都是精华。选对了有代表性的范文, 让学生模仿这些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 写起来会觉得更容易, 更轻松。《荷花》一课, 语言优美, 段落清晰, 层次分明, 既有具体观察描写, 又有丰富的联想, 既有比喻, 又有拟人, 还有排比, 既有看到的, 又有听到的, 还有想到的, 是一篇经典的写花的上乘之作。教师在帮助学生理出文章的脉络之后, 可以就地取材, 让学生观察班级窗台上的花。将花放在讲桌上, 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 并模仿文中的第二自然段, 描写花开的几种姿态。原句是: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二三片花瓣, 有的花瓣儿全开了, 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仿写, 并可加入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有的同学可能这样描写仙鹤:仙鹤开花红似火, 有的花瓣全展开了, 像正待起飞的仙鹤,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 像一对对飞倦了的仙鹤, 停在深绿色的叶子上, 暂时休息,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羞羞答答地低着头, 仿佛是一个个胆怯的小姑娘, 谁也不肯第一个绽开笑脸。
有人会说, 仿写太机械了, 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都有了模式和框框, 这样的作文看起来严谨, 有条理, 但不是学生自己的东西, 千人一面, 影响了思维的发展。其实模仿就像学生写大字临帖、描红一样, 是必要的基本功训练。关键是老师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口味又益于他们吸收的文章, 让他们觉得学有榜样, 而且能立竿见影, 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同时也要帮助学生由此及彼, 从中学习变换一些手法, 写自己的想法和语言。如写完仙鹤开花后, 让学生们回家观察其他的花再写一篇, 写完小白鼠再去写什么小猫、小狗、小兔的, 整体的结构不会跑, 更多的是加入了自己的语言。
二、作文游戏化
没有一个孩子不爱玩的, 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 要让孩子在玩中有心, 玩中亲身体味出乐趣。这比从任何作文辅导材料中学到的写作方法更亲切、更容易下笔。
园地中, 有一篇习作是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学过哪些本领, 是怎样学会的, 并将学习本领的过程和体会写下来。这样回忆性的文章, 学生大多已经淡忘, 再回想起来, 也已经是支离破碎, 写出来的效果肯定不会太好。教师可以利用学校体育组的铁环———遛铁环。现在的孩子却从来没有玩过, 就把它作为一个新的本领教给学生们。“老师要教你们玩一个老师和爸爸妈妈们小时候玩
写最为有力。比如, 我经常给学生一首诗让其扩写, 先是一句一句扩写并且限定字数, 在字眼上要进行合理想象, 然后把整首诗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一些广为流传的句子上下足工夫, 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扩写的乐趣。我要求学生要学会反弹琵琶, 别人写等待亲人、等待友情、等待录取通知书等, 我要求他们写等待一种心情、一种结果、一种气质等等。那么, 这样的一篇文章就是比较优秀的文章。
(5) 训练记叙文的详略。详细的就要不惜笔墨, 大笔宕开, 仔细铺陈。相反, 要求略的时候就要删繁就简、惜墨如金。所以, 一的一个游戏, 你们想玩吗?”学生们必定兴奋起来, 纷纷猜测。把全体学生领到操场上, 先给学生们做示范, 教他们怎样玩。孩子们兴奋至极, 一个个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 由不会到会, 到玩出各种花样, 亲自领略, 体验了学本领的过程, 并真切地体会到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取长补短的力量。一节课下来, 学生们都学会了遛铁环, 个个脸上会带着满足的笑, 满头大汗地回到了教室。教师引导学生们在小组内尽情地交流自己学习的过程, 是自己琢磨会的, 还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学会的, 之后, 再面向全班交流。刚做的饭菜比剩饭剩菜自然要香得多了, 所以学生们发言踊跃, 出口成章。听听同学写的开头, 就知道他有多高兴了:嘿嘿, 今天我又学会了一样新本领, 那就是遛铁环!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将自己开始时的笨拙, 虚心的求救, 到后来的驾轻就熟真实地写出来, 一篇文章就轻轻松松完成了。别以为孩子们光玩了, 他们也知道学一样本领不容易, 结尾就会情不自禁地感慨到:今天, 玩铁环让我知道了功夫不负有心人, 熟能生巧的道理。通过玩铁环, 我明白了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这样, 学生们很轻松地就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三、坚持即时性
孩子们不喜欢回忆, 他们喜欢生活在当下, 发生在眼前的事情最容易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引导孩子善于捕捉生活, 注意细节, 加以引导, 就能使他们写出不错的文章。课前问问同学们最近天气情况, 同学们畅所欲言, 顺势给孩子们出一个题目:老天爷变脸了, 孩子们看到题目就跃跃欲试, 洋洋洒洒, 三四百字, 一挥而就。生活处处皆学问, 捕捉生活, 还要善于看到生活的表面之外更深更远的东西,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不正常的天气, 环境的变化, 和人类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活中你该怎样做?这样的练习还可以写《今天老师不在》《看电影的途中》, 等等。长此以往, 孩子就会练就一双捕捉生活的眼睛, 那么手中的笔就会轻松。
四、坚持记日记
任何一门学问的学成都是艰苦的, 是需要花费时间的, 经过艰苦的锻炼, 本事才会学到手。不能要求学生们每篇日记都要记成一篇完整的作文, 但要要求他们养成坚持记日记的习惯。每周最少2篇, 多则不限, 有时是我帮他们寻找素材, 有时是他们自己寻找, 有话多说, 无话少说。作文的提高单靠写作文不够, 还要坚持记日记, 没有量变, 谈不上质变。日记其实就是作文。如同一条小船, 有这样两支桨划, 便可以划得顺利, 也可以划得更远!
总之, 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有了兴趣, 这种行为就会成为习惯。那时, 学生们一定会说:“作文, 我喜欢!”
(辽宁省瓦房店市新启小学)
篇优质的记叙文, 既要做到语言有魅力, 也要做到内容详略得当。这种详略的安排要根据文章的需要来做, 反之, 就会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我在训练文章详略的时候, 往往采取多次训练的手法, 每写一篇文章就训练同一项内容, 这能很好地强化详略意识, 从而提高记叙文的写作水平。
以痕迹为题的记叙文800 篇8
大概没有人起得比我早罢。蹬蹬的脚步声,回荡在繁密的楼群之间,却未曾留下痕迹,似是听到有人开关窗户,应该便是在找这声音的来源吧。极有规律的四四拍脚步声回荡在楼群中、桥洞中、小巷中,生硬,死板,却带着丝丝兴奋的韵律。
我不曾放慢步伐,也未曾加快,始终保持着死板的节奏,却坚定地走向终点。
脚步声,终是消失,雾气,也是识趣地散开,眼前,是一位伛偻的摆摊老人,摊前放着五六碗水,应该便是来为过往的行人解渴的吧。
老人一边烧着水,一边哼着一首小调,丝毫未注意到我的存在,我也乐得如此,在旁边看着。
她似乎察觉到了什么,转过头来看到了我,便慈祥的笑了,“孩子,你来了!快快快,刚沏的北京大碗茶,趁热喝了吧!”
而我也是满足地笑着答道:“好的,谢谢老奶奶!”
为什么叫北京大碗茶?
我仍然记得那一天,我考试考砸了,抑郁的走在回家的路上,对路上的一切不闻不问,置身事外。这时嗅到一股甜涩的香味,刺激着我的嗅觉,大脑受到刺激后发出的一阵阵信号波动让我不得不去寻找这香味的来源,于是,走进了那条巷子,也看到了那位老人,以及——那摆在她面前的“北京大碗茶”。
阳光洒落,从我背后照进小巷,也许是我的影子遮住了茶摊,也或许是口水滑落的声音惊扰了她,缓缓的抬起头,冲着我,慈祥地,笑了。然后我便像被勾走了灵魂一般地,走向了茶摊。
母亲从小就告诉我不要乱吃乱喝陌生人的东西,我也牢记着这句话,于是,便与这位老人对视着,而她也似乎知道我心中所想,没有说什么话。但最后,在香气的刺激下,我还是败下了阵来,怯怯地问,“奶奶,这是什么水啊?”
她似乎也是被我逗乐了,笑着说,“这啊,是正宗的北京大碗茶哦,味道很棒的!”
“那,要多少钱呢?”
“这种大碗茶啊,外面都买不到的,所以很贵的哦。”见到我脸色大变,她又笑着说,“不过,看你这么可爱,就不要你的钱了,以后你可以天天过来的,最好是早上,我肯定在。”
从此,这个茶摊成了我每天的必经之地,至于什么大碗茶,那时年幼无知,也不知是不是真的,等到长大之后才明白那是老奶奶逗我玩的,其实那只不过是普通的蜂蜜水罢。
但,我真的好喜欢它的味道。看来正如那句话所说“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越是平淡无奇”吧。
又是过了许久,我渐渐的看不到她了,每天早晨我都兴奋的去那个茶摊,可却渐渐地很少见到她了。每次问起原因,她也是含糊的回答。只是,我没有看见她一天天变得愈发憔悴与苍老的脸庞。
终于,在那天之后,我便再也未见到她,我曾满怀期待的在茶摊边等着她回来,等着她喊一声,“孩子,来喝大碗茶咯!”但等到的,是迎面扑来的冷风与路人奇异的眼光。
我似乎明白了什么,眼泪如决堤的洪水般哗哗地留下,泪珠落在那曾经给我带来无限欢乐的茶摊上……
时光的痕迹高中作文 篇9
韶光暂留。爷爷的脸在日光灯下,不满的情绪透过那浑浊的`镜片:“你搬走桌子就不能多添一步,把台玻璃底下的纸片花儿都留下?”爸爸甚是不耐烦,换张餐桌,把原来的弃掷,再简单不过的事,拘泥于不明原因的繁琐,实在浪费时间。
“唉,那些好东西,都是想给孩子多看看的,能一天,是一天……”我摊开掌心,看那漏网之鱼——许久前本该垫于桌下的。如此,便成了一去不返,留下的唯一痕迹。
将记忆从过往中翻出,同这张纸片一起,敝帚自珍地数过。
爷爷爱读报,每每叫他不应,定是入了迷。从小看他,一样的姿势,纱窗下,光晕支离破碎,尘埃轻舞,举着报一动不动,隐约闪烁在镜片后的情绪。
痕迹高中记叙文 篇10
那么, 一篇优秀的能令评阅者眼前一亮的记叙文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2013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的标准:
记叙文一类卷70—63分, 要求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 有生动传神的细节, 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 故事有真实感和亲切感:二类卷62—56分, 有构思, 有细节, 有文采, 故事真实, 富有生活气息。
对照这个标准, 不难看出, 情节与细节是衡量一篇记叙文水平高低的两大标准。
2012年苏州市高三统测中, 杨珍珍同学的考场作文《围观》以精巧的构思、生动传神的细节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 获得阅卷老师的好评。这是一篇颇有文学味的记叙文, 有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 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有恰到好处的环境烘托, 这些小说创作必备要素中的任何一条都是为记叙文增色的亮点, 值得借鉴。
先从故事梗概说起:
烈日炎炎, 村长办公室门口, 村民们挤在一起看布告栏。这时有人发现布告栏下方贴了一幅“两袖清风”的字, 字不错, 却没多少风骨。有人猜, 这应该是新来的村长贴在这儿的。于是大家开始大声纷纷赞叹新村长的字甚至村长的政绩。此时, 保安小张的儿子过来撕去了那副字, 村民喝止, 小男孩委屈地表示, 为了让大家凉快点, 所以写了“两袖清风”。听完孩子的话, 村民们面面相觑, 只有干笑。
记叙文是写人叙事的文体, 最讲究构思。而写人、叙事和小说要素中的人物形象刻画, 故事情节发展一脉相承, 所以, 在记叙文写作中, 借鉴小说的创作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这篇《围观》在情节构思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以小见大。好的作文要善于“以小见大”。“小”指小的题材、小的材料;“大”指的是重大的或深刻的主题。在日常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 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一个镜头、一幅剪影来透视其中的深意, 这样的文章就有了内涵, 在立意上是不凡的。
小作者用村民围观一幅字这一小小的生活镜头来折射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溜须拍马的现象, 非常具有现实的批判讽刺意味, 读来令人捧腹, 也令人深思。
第二, 情节曲折而不离奇, 虽是虚构却有真实感。
“文似看山不喜平”。再精彩的故事, 如果事先没有构思好, 平铺直叙, 也会失去应有的吸引力, 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埋一个伏笔, 设一个悬念, 就像过去高明的说书艺人在勾人心魄的关键时刻卖个关子, 戛然而止:“预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 让听众欲罢不能, 充满期待。
小作者也设了一个悬念:
“这字, 谁写的?”
——故事的开端就是悬念。“我觉得像是新村长的。”
——很合理的推测, 情节在发展。
“不然谁会把这字贴在这儿呀”。
——对权威的自觉仰视。
“这‘两袖清风’说的不就是咱村长吗?”
——多合理的联想呀, 情节到了高潮。
“真是我写的!我以为‘两袖清风’是凉快的意思, 我想你们在太阳下一定很热, 我想让你们凉快一下吧。”
——故事的结局来了一个陡转, 村民们沉默, 读者沉思。仔细再看, 原来是有伏笔的:
——“这字写的不差, 却也算不上什么好字, 工整是工整, 但软软的没多少风骨。”
所以, 这个故事虽然是虚构的, 却有合理存在的真实感。
其实, 我们不一定要都来创作小小说, 毕竟每个人对生活的敏感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是不同的。但是可以学习借鉴小说创作的方法, 将情节安排得曲折, 有波澜, 有悬念。
有一个同学就借鉴了这个方法, 写了一篇精彩的记叙文《礼物》。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周末放学我没有回家, 而是电话通知妈妈要去给同学过生日, 兴奋之余, 忽略了妈妈电话那头欲言又止的沉默。聚会回来已是晚上八点, 上楼梯时我还在回味生日会的欢乐。想掏钥匙开门, 却发现要送给同学的礼物还在包里。钥匙不及插入, 门已经打开了, 原来妈妈一直等着我。我进门发现桌上的饭菜和蛋糕, 才想起今天是妈妈生日, 自己竟忘了, 内疚不已。急中生智, 掏出刚才的礼物送给妈妈, 祝妈妈生日快乐。妈妈激动满足, 感谢我还记得准备礼物, 我拥抱妈妈, 无言落泪, 羞愧难当。这么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故事在精心设计的巧合和误会中发展, 妈妈的宽容, 对亲情的珍视, 青春期孩子对亲情的忽视, 及时的自我反思深深打动了读者, 引起同龄人的共鸣。
细节是文章的灵魂, 是表情达意的关键, 是打开读者心扉的钥匙。一篇文章如果只有故事情节而缺少惟妙惟肖的细节, 就只剩下一个干巴巴的轮廓, 如同一个人只有骨架而无血肉, 毫无美感可言。所以说, 细节虽小, 作用却大。一个小小的细节往往能代替千言万语。
《围观》这篇作文在两个方面的细节描写都是很成功很具典型意义的。
第一, 细致传神的细节凸显了人物鲜明的个性。
有人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
其中一位老先生甚至拍手称好起来:“瞧这字, 笔锋犀利, 颇有古风啊。”
大家抢赞着新村长的字, 又争夸着新村长人, 越说越大声, 越说越起劲了!他们夸得面红耳赤, 还不时地向村长办公室张望着。
这几处细节有神态、有语言、有动作, 有对个体细致入微地刻画, 也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群体的心理活动;既凸显了村民这个群体奴性、趋炎附势的可笑的个性特征, 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第二, 对环境的细节描写使文章锦上添花。
一旁大树上的夏蝉不知疲惫地大叫着, 颇有与村民们比嗓门的意思。
大伙儿像是被噤了声, 突然安静了下来, 树上蝉儿的声音好像大了几倍, 更加欢快了。
“知了……知了……”树上的夏蝉不知是否没了力气, 这会儿竟听不见它的声响了。
“知了……知了……”蝉儿仿佛是休息够了, 重新铆足了劲儿大叫着。
围观者散了, 布告栏前只剩下那不知疲惫的蝉, “知了……知了……”地欢叫着……
围观开始到围观结束, “夏蝉”的叫声或欢快或疲惫, 或高或低, 都紧密配合故事发展的脉络。围观者议论纷纷, 蝉儿大叫;围观者安静, 蝉儿欢快;围观者沸腾, 蝉声不闻;围观者沉默, 蝉儿欢叫。蝉声竟被人声盖过, 可见围观者的兴奋;蝉儿未知未觉, 围观者盲从无知, 竟如蝉儿一般, 人和蝉相映成趣, 作者的讽刺批判也含蓄地表达到位, 实在是匠心独运。
那么在记叙文写作中, 如何借鉴小说的手法, 恰到好处地来描写环境呢?其实方法很简单, 小说中的环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烘托人物形象, 表现主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正面和反面两个方面来表现,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有两处关于环境的细节描写: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旧时栏楯, 亦遂增胜。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三五之夜,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前者所描写环境清新素雅, 兰桂竹都是雅洁之物, 正面烘托归有光立志求学, 承载家族期望, 发愤苦读, 满含朝气, 满心憧憬的青少年时期。
后者写枇杷树, 言语简淡。当年妻子因枇杷多子而植, 希望家庭人丁兴旺, 而如今妻子早逝, 家道中落, 自已又是屡试不第, 当年的憧憬已成泡影。枇杷树亭亭如盖, 更反衬了作者的凄凉和落寞。
当然, 从写作的角度来说, 不论是情节也好、细节也好, 一篇出色的作文还是要落实到扎实的语言文字表现力上, 脱离了这一点, 任何技巧都成了空谈。所以, 在写作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 多思考问题, 多阅读, 多练笔, 多修改, 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附:围观杨珍珍
正值七月, 烈日炎炎, 偶有一丝热风, 却也搀杂着阵阵热气。村长办公室旁的布告栏前挤满了村民, 有看村里最近安排的, 也有看今日新闻的, 更多的则是什么都不看凑热闹的。众人边看边议论, 好不热闹。一旁大树上的夏蝉不知疲惫地大叫着, 颇有与村民们比嗓门的意思。
站在左边最角落的人突然大叫了一声“:这是谁写的字啊?!”。原本三三两两, 懒懒散散的村民们都聚在了一起, 争先恐后地往布告栏左下侧角落张望。可不是, 还真有人把字贴在了布告栏里。这字写得不差, 却也算不上什么好字, 工整是工整, 但软软的没多少风骨。大伙儿像是被噤了声, 突然安静了下来, 树上蝉儿的声音好像大了几倍, 更加欢快了。
“这字, 谁写的?”趁着蝉儿歇嘴的功夫, 有人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我觉得像是新村长的, 不然谁会把这字贴在这儿啊?”仿佛被道出了心声, 大家又突然大声地说起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一老先生甚至拍手称好起来“:瞧这字, 笔锋犀利。颇有古风阿!”随即就有人附和道“:是啊, 这‘两袖清风’四字, 说得不就是咱村长大人吗!“”没错没错, 都说字如其人, 这字好, 就说明这新村长一定是个好村长啊!“”可不是吗!虽然咱新村长刚上任不久, 但看过字就知道以后一定有所作为啊!”布告栏前一下子又热闹起来, 大家抢赞着新村长的字, 又争夸着新村长人, 越说越大声, 越说越起劲了!他们夸得面红耳赤, 还不时地向着村长办公室张望着。
“知了……知了……”树上的夏蝉不知是否没了力气, 这会儿竟听不见它的声响了。
“叔叔阿姨, 你们在做什么, 怎么都围在这里啊?”没把村长盼来, 来的却是门口保安小张的小儿子。热火朝天的村民们似乎是没听到这疑问, 继续大肆夸奖这新村长那屈指可数、寥寥无几的“丰功伟绩”。男孩见没人搭理自己, 便钻进了人群, 伸手将那写着“两袖清风”的字撕了下来。
又是一阵死一般的沉默后, 人群中的那位老先生大喝道“:小孩! 快把村长的墨宝放下!”男孩似乎受了惊吓, 撇了撇嘴“:这不是村长的, 是我写的!“”呵, 真是可笑。”老先生不耐烦地推了推眼镜, “小孩子家家的哪懂什么叫‘两袖清风’, 放下放下!”男孩真的被吓到了, 略带哭腔地解释道“:真的是我写的! 我以为‘两袖清风’是凉快的意思, 我想你们在太阳下看公告一定很热, 我想让你们凉快一下嘛!”
“知了……知了……”蝉儿仿佛是休息够了, 重新铆足了劲儿鸣叫。树下, 则是一群张大了嘴巴, 面面相觑的村民, 不知所措地干笑着。
高中记叙文 篇11
黑白电视机闪烁着模糊不清的画面。看到你忙前忙后的身影,听到你口中喃喃的自责,我靠在破旧的沙发上,无法平静。外婆,你的牵挂一直那么安静,安静地算着孙女归来的日期,安顿的准备着孙女爱吃的点心,安静到不肯用电话打扰孙女的学习,安静到独自一人坚持着这份牵挂。
回老家后的第二天上午,我搬来小凳坐在你身旁,你默默的剥豆,我做作业,你一边剥着,一边认真的看着我,拿笔盒,削铅笔,拿橡皮,在作业本上涂涂改改,我抬头撞见你的眼神,你仿佛在看一件稀世的艺术品一般,微微的笑着,满足地欣赏着。你低下头,嘴巴动动,说,“丫头,好好写字。”说得很认真,很严肃。你不会说“好好学习,”你不会说“刻苦努力”,你不会说“好好奋斗”,你会说的,你说的,也就只有四个字——好好写字。可我却仿佛读懂了你的牵挂,你牵挂着孙女的学业,牵挂着孙女的未来,牵挂着孙女的生活。你从来不会过多地过问孙女的成绩,也从来不会说出振奋人心的名言警句,你只有这四个字,却字字千钧!你把祖辈的荣光寄予在孙女身上,你用你独有的安静,牵挂着一代人未来与光芒。
三天的假期很快结束了,临走时,你从里屋拎出一大袋子卤鸡翅,卖力地提着,放上我们的行李箱。你又拿出一包包的野菜,一边边叮嘱着爸妈怎么煮,怎么做。终于,车轮慢慢转动,你支撑着年迈的身躯倚扶着门栏,安静地看着我,送着你绵延而又甜蜜的牵挂。
高中记叙文 篇12
书中有很多体现父爱子的故事。比如儿子想扔玩石子,可路边石子没了,看着儿子没玩尽兴,晚上,父亲用手推车运来了一大堆石子让儿子第二天去玩;再比如儿子被抢劫犯撞倒,父亲竟然不顾生命安危冲过去打了那个抢劫犯……这些都深深地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书中的父亲真是令人敬佩,他用自己的行动为自己的孩子撑起了一片天。
记得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把我们环绕,这个人就是——父亲。”
我的父亲也一样给了我许多的爱,只是我没有好好感悟。因为父亲是个不善于表达的人,平时他很少用鲜亮的语言夸赞我,而更多的是不入耳的严厉的训斥。比起妈妈的温柔的鼓励,我认为妈妈更爱我,我感觉与爸爸总是有些距离。直到上学期发生的那件事,我转变了自己的看法。那次爸爸带我去图书馆,图书馆的门口的路面有许多小石子,爸爸的电瓶车在转弯的时候打滑了,加上原来速度比较快,电瓶车摔倒了,爸爸原本可以提前跳离车子的,但为了电瓶车上的我不受伤,他坚持坐在车上,想稳住车子,但结果他被狠狠地摔在地上,摔得一下子起不来,他的脸、手、脚都摔破了……而我却安然无恙。父亲看我没事,一声不吭地爬起来,送我到图书馆。我知道沉默的背后藏着一双深爱我的眼睛。我的父亲也像书中的父亲那样深深地爱着我。
《父与子》这本书中让我深受启发的是《秘密制作圣诞礼物》这个小故事。它主要讲了圣诞节前几天,儿子趁晚上爸爸不在,偷偷做起了给爸爸的圣诞礼物。而爸爸趁儿子睡觉时,也偷偷做了儿子的圣诞礼物。等到圣诞节到了的时候,父亲给了儿子礼物,儿子也给了父亲礼物,他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节日。从这个故事中,我体会到了书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发自内心的爱,这份真情流露是最珍贵的。看了书后,我也学着书中儿子的样子,在今年的感恩节前夕,课外偷偷学着用纸折了一个手镯和一枚戒指。我打算把手镯送给妈妈,戒指送给爸爸。感恩节那天,当我把礼物送出去的时候,妈妈激动地亲了我,说:“谢谢儿子,我的儿子长大了。”而爸爸严肃的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惊喜:“嗯,谢谢儿子!”看到爸爸妈妈开心的样子,我也很开心,心想:以后要多带给父母惊喜,多交流我与父母的真情。
痕迹高中记叙文 篇13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连续性文体。该体裁的主要特征是通过描述人物、事件的存在、发展和变化过程来反映生活,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通常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要素。常见的记叙文可分为文学类记叙文和说明类记叙文两大类。
一、文学类记叙文的教学
文学类记叙文包括小说、戏剧、童话、寓言、传奇故事、叙事散文等。学生普遍喜欢阅读这类文体, 但在解答与这类文体相关的试题时, 往往因缺乏相应的阅读策略及对文本的整体概念, 导致“看得懂, 做不对”的结果。因此, 笔者从这类文本的特征 (以人物、事件为中心, 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 按事件“起因—发展—高潮—结果”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展开故事, 情节性较强, 等等) 入手, 指导学生按其故事情节逐步展开的显著特点, 采用略读、查读等策略快速把握文章的细节内容, 并通过品味关键词、句把握文本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如在Green Orchids的教学中, 笔者重点关注文章的体裁特点, 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顺序, 尝试在各个阅读环节使用多元化的阅读策略, 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章, 理清这篇小说事件发展过程中每个环节之间的联系, 并通过分析作者所描写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外表、言语及行为来深入理解全文。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笔者归纳出了以下几点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 找主题句, 把握文本的文眼
【活动1】查读细节与主题句
浏览课文1~2段, 回答如下问题:
(1) What is your first impression of Harry Saleem?
(2) What are the two choices Saleem faced?
(3) Which sentence can be the topic sentence of this passage?
分析这一活动前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查读策略, 从阅读材料中迅速查出所需要的某些特定信息;第三个问题要求学生尝试找出主题句———Life is a series of choices, and we cannot alwaysforesee the consequences.主题句是文章的“神”, 即文本的文眼, 抓住了文眼就意味着抓住了文本最本质的东西。
(二) 抓情节, 理清故事发展脉络
【活动2】使用流程图
使用如下流程图梳理故事脉络, 抓住故事中心 (如图1) 。
分析阅读文学类记叙文的关键是抓情节。使用流程图对梳理故事脉络、抓住故事中心是很有效的, 它能通过一个个箭头帮助我们获取相关信息并概括前因后果。在这过程中, 学生运用“梳文脉抓中心”的策略, 清晰地把握住文章的主题和细节, 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下一步的逻辑推理, 并归纳出全文的中心。
(三) 品关键词, 分析人物性格
【活动3】分析故事主角性格
在完成了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和对文章中心的把握后, 笔者请学生根据表1内容来分析故事主角Saleem的性格。
分析教师在处理文学类记叙文时, 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字背后的意义, 抓住作者描写人物时所用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关键词来分析、判断人物个性。在本课的教学中, 表格中的selfish, foolish, impatiently等评价人物个性的词语, 就是学生通过品味文字而归纳出来的隐含意思。
(四) 扣主题, 设置开放性问题
【活动4】开展小组讨论
在查读、预测、梳理、分析全文之后, 笔者设置了以下几个开放性问题, 供学生开展小组讨论:
(1) How would Saleem feel when he heard what the doctor said?Give your reasons.
(2) What was his response and what would his fate be?If Harry had made a different choice,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or what would have been the consequences?
分析这一活动采用的是合作学习策略, 通过小组讨论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再次阅读与思考, 并激发其发散性思维。学生在尝试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 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也在提高, 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所读故事的戏剧性和讽刺性。这有利于学生提高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作出合理推断和解释的能力。
综上分析, 就文学类记叙文而言, 时间、人物、情节等都是阅读过程中必须关注的要素。因此, 在此类文本的教学设计中, 我们可设计who, when, where what, how等问题, 帮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基本体裁结构和篇章类型, 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特点, 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而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在理解文章中的语义、情节时, 可采用查读策略;需推断文章主题时, 可采用跳读策略, 略读无关的句子和段落, 直奔主题;需分析人物性格或作者态度时, 则可采用细读策略, 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研读来准确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真情实感。这样, 阅读过程不再漫无目的, 而是充满了对文本的思考和深层探究。
二、说明类记叙文的教学
说明类记叙文包括通讯、报告文学、回忆录、游记、传记、新闻报道和日记等。以传记类体裁的文章为例, 这类文章按结构通常可分为四部分: (1) childhood years (童年) ; (2) early manhood (早期) ; (3) great achievement (成就) ; (4) remarks (评价) 。
在传记类记叙文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人物的童年或早期生活经历、人物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物的评价这几个部分为切入点, 分别以“人物—时间与事件”或“人物—成功/成就—评价”为主线建立篇章模式来进行此类文本的教学, 使学生在准确理解课文的同时, 也获得了传记类文章的篇章结构知识。
笔者曾听过一堂教学Michelangelo一文的课。这篇课文是说明类记叙文中典型的传记文本, 介绍著名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的生平。授课教师对文本的处理中, 有如下步骤:
(1) 引导学生运用跳读策略, 快速浏览课文第一、第二段, 从中找出有关米开朗基罗生平的信息。在文本处理中尤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到master一词的频繁出现与文本主题的相关性, 它既是作为一个一词多义、多性的词, 又是整篇文章的文眼, 能否正确理解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2) 引导学生细读第二段, 以动词为关键词, 研读作者如何用不同的动词 (learn, study, master) 来突出这篇传记所介绍的人物米开朗基罗从普通工匠到雕塑大师的转变过程以及他在雕塑和绘画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3) 鼓励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对人物作进一步讨论。对文本梳理和分析之后重读课文, 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思考的内容也不断加深———从讨论传记中的具体人物米开朗基罗成为大师所具备的品质, 到了解职业成功所需要具备的品质, 其中更有对great, leading, outstanding, fascination, masterpiece等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的推敲。
授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成功地把处理传记类文本的两种模式 (“人物—时间与事件”或“人物—成功/成就”) 叠加起来, 引导学生按“人物 (who→时间与事件 (time and events) →成功/成就/信仰 (success/achievement/belief) →评价 (evaluation) ”这条主线学习这篇传记类文章, 阅读由查找信息的浅层阅读, 步步深入, 一直到再读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