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策略中

2024-09-25

有效策略中(精选12篇)

有效策略中 篇1

关键词:化学教学,提问,策略

化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受教师、学生、环境诸因素的影响,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教师要想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就必须采用恰当有效的提问策略与措施,有效推进教学发展的进程。

一、怎样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1.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通向知识殿堂的敲门砖,也是新旧知识联系的纽带。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就是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复习与要学的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从旧知识引进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有迫切需要阅读课本和解决问题的要求。例如,在《测量空气中含氧量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提问:回想下测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实验, 我们是如何测出硫酸铜晶体中水的含量的?学生回忆道:通过加热将水分蒸发,然后用质量差算出水的质量,再算出水的质量与硫酸铜晶体的质量比。教师紧接着问:现在我们要测空气中的含氧量,可以怎么做呢?此时学生会马上联系到和测硫酸铜晶体中水的含量类似的方法。

2.通过趣闻轶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新课教学开始或教学过程中可插入一些与新知识有关的趣闻轶事,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在牙膏中,常用轻质碳酸钙粉末做摩擦剂。人们通常用下列方法生产轻质碳酸钙:将石灰石煅烧制得氧化钙,再将氧化钙加水制成氢氧化钙,然后将净化后的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得到轻质碳酸钙,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的原理。答案(1)Ca CO3=Ca O + CO2↑;(2)Ca O + H2O = Ca (OH)2;(3)Ca(OH)2+ CO2=Ca CO3↓+H2O。我讲解完写出化学方程式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有个胆大的同学站起来说出了他的想法: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轻质碳酸钙的成分也是碳酸钙,为什么还要花人力、物力和时间去转化一番?然后我告诉学生们,石灰石的杂质含量较高,影响牙膏的品质,而转化后的轻质碳酸钙比较纯净,同学们恍然大悟。

二、如何在因势利导的过程中提问

1.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提问

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提问方法,切忌采用一个固定模式。即使同一个知识内容,在不同场合进行提问时,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课堂提问应是双向的,在课堂上既有教师的提问,也有学生的提问,是一种双边的互动活动。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原理中,有些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它是由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得的。而有些老师不会单一地告诉学生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药品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带来一些固体物质,比如,石头、鸡蛋壳、水泥等,再提供稀盐酸和稀硫酸。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在实验室里自己探究能产生二氧化碳的物质是什么,它们在什么条件下产生二氧化碳?能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什么?显然,上一种做法只是让学生知道了结果,而第二种不仅锻炼了他们动手探究的能力,更让他们学到更多有关的知识,印象深刻,不易忘记。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优化和课堂提问的重要性,设计好每个问题,并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思维创造性。

2.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复杂问题

对于教学中一些复杂的问题,教师可把问题化大为小, 一步一步由浅入深提问,慢慢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因此要及时把握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如在课堂教学中,将思考问题的设计的要有连续性、阶梯性、跳跃性;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幽默感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等。

3.同一问题多想后问

在化学教学中,对于同一个知识点或实验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所以教师必须提出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教师把二氧化碳通入蒸馏水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然后加热该液体,看到的现象是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受热后又变回紫色。教师提问:根据上述现象,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就会提出自己的问题:紫色紫色石蕊试液为什么会变红色?什么物质导致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但尊重了学生的想法, 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后,教师以本堂的重难点知识,从另一个角度来提问,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上完新课后,教师先让学生回顾总结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然后提出一些需要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的问题。学习不是学习者简单地将知识拷贝到大脑中,而是学生能将知识自主构建的一个过程。课堂的总结变换式提问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差异,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有效策略中 篇2

《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每个幼儿心理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如何让孩子的这颗种子发芽成长,使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创造能力和情操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对他们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孩子们乐于用绘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意愿,在创作中发挥潜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由此可见,美术活动在幼儿健康成长的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同样,为了使他们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美得感受力和表现力,教师在活动中的有效指导策略尤为显得重要。

指导策略非常多,在一节美术活动中我们都要采用到多种指导策略,那哪些指导策略是有效的呢?怎样指导才是最合适的呢?对于不同的活动有着不一样的要求。下面根据我们班级开展的几个活动谈谈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指导策略。

一、导入指导策略

在每一节美术活动中,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活动的内容,都能同时运用到多种指导策略,而一些常见的教师指导策略在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

1.语言讲述法。

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总是先讲解今天的活动主题,让孩子一下子就了解了活动内容,接下来教师的步骤讲解让孩子更深一步知道了操作方法。例如色彩活动《送给妈妈的花》《表情罐》,一开始就告诉小朋友今天要送给妈妈的花,并且请小朋友用皱纹纸来为自己的妈妈和奶奶做一朵花,并让孩子边听边跟着学习如何折;而表情罐也是向孩子解说今天在罐子上画出各种不一样的表情,然后孩子根据要求开始作画。教师的语言是否生动也决定整个活动是否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只有老师的语言丰富了,整个导入才是成功的。

2.图片视频欣赏法。

图片欣赏法和视频欣赏法最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比以上的语言讲述法更为适合幼儿园的孩子。美术活动主要就是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幼儿热爱生活,促进知、情、意和谐发展,追求真、善、美相结合的人生境界。通过线条、色彩、构图、造型来再现现实反映生活,表达孩子的审美情趣,总的说来就是审美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可以说在美术活动中,美术欣赏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这种指导方法也更好体现《纲要》中讲到过的适合幼儿理解的形象直观特点,孩子们在观看后就马上能理解操作的内容,不过这样的方法也是需要一点语言讲解才能起到超级效果。例如在色彩活动《牙刷蜻蜓》中,让孩子观看真正的蜻蜓与牙刷蜻蜓,孩子们马上就发现了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为它装饰上又薄又大的翅膀和圆鼓鼓的大眼睛,因为长长的牙刷就是蜻蜓那细长的身体。通过直观的观看,不要老师一直在那讲,孩子们都能看出来操作要求是什么。

3.情境导入法。

美术本就以其作品的静态性、可视性、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性为主要特点而区别于其他艺术。美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人的精神和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创设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在美术教学中积极运用情境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视觉、听学、触觉等感受,让儿童主动投入到美术活动中,使他们由“被动角色”转化为“主动角色”。情境导入法是颇受孩子们喜欢的,这样的方法更活泼,直接把孩子们带入到设置的情境中了,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例如在色彩活动《炎热的夏天》中,我请两位幼儿扮演在沙滩散步的人们,以太阳太毒辣可以怎样办呢?有什么东西可以挡住它的光芒引起幼儿的想象;同时让他们赤着脚假装沙子烫脚有啥好办法,从而引起孩子们为他们设计拖鞋的欲望;同时孩子们自己也能想出为他们设计扇子,不一样的冰激凌车子等,充分调动起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介入指导策略

在孩子们的创作过程中我们的指导既不能干预太多,又不能错失具有教育价值的机会,经过实践我们可以尝试做到:活动前心中有目标,环境及时换,活动中观察分析同步走,注重因材施教,活动的主体是幼儿。在了解了这些后,我们还要注意介入指导的时机,我们要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介入,而不是干预。这时我们除了运用语言介入策略,欣赏介入策略,在一些色彩创意活动中,我还用到了一些特殊的指导策略。

1.模特示范法。

合作游戏是孩子们进行创作活动的提神良药。在活动中,如果好朋友能做自己的小模特可是件让人高兴的事情,瞧,孩子们在色彩活动《表情罐》中,有的孩子对于表情有一些困难,只对嘴巴有点了解,其他呢?看,面对面的便宜相互做模特,笑一个、生气一下、沮丧一会、吼叫一下„„小模特丰富的表情给作画困难的孩子一个大大的帮助。这样及时的指导策略,一下子就解决了孩子们之间一些小小困难。

2.重复反问法。

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我们成人往往习惯于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事物自身特征来表现事物。例如校草是绿色的,车子的轮子是圆形的等等,这样的情况在整个活动中会引起幼儿的不自信,然而不自信会导致孩子们频频向教室提出问题,“老师,这个是不是这样画?”“老师,这个是不是这样贴?”“老师,我这样放对不对啊?”„„然而这时老师的指导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让孩子得到不同的感受。例如在色彩创意活动《彩色陀螺》中,孩子在自由探索大胆操作中,有的孩子发现了我的陀螺可以灵活转动,而他们的陀螺只能转一圈,有的甚至一圈也转不起来。有的孩子就问“老师,为什么我的陀螺转不了,你的却能转呢?”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而是不断反问“我的怎么可以转呢?你的怎么转不了呢?”孩子们见我没有告诉他,自己研究起我的陀螺来,从而知道了牙签必须戳在中心,下面必须绑上透明胶,就不会松动了。这样他们较容易地完成活动内容,体验成功的乐趣。慢慢地,愉快的情绪会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帮助幼儿对自身能力有正确的认识和肯定,从而树立自信心。瞧,这样不断从夫反问的指导策略可是不错的哦。

三、评价指导策略

评价是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幼儿,使他们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幼儿对美得感受力和表现力。对成人评价的依赖性与他们的年龄成反比,他们自我评价的独立性仍然较差,他们往往是将成人的评价尤其是教师的评价作为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组织幼儿开展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多运用积极的评价和反馈方式表扬幼儿,同时多用肯定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尤其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的幼儿,从不轻易否定,而是注重在语言和情感上给予更多的鼓励、支持和关注。这样,孩子就会在美术活动中愉快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并逐渐从教师正确的评价中认识自己,肯定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

1.鼓励式指导策略。

及时对幼儿作品进行表扬,鼓励,使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只要是纵向比较进步了,那么就是应该表扬,让孩子充满自信心。

2.游戏式指导策略。

用游戏的方法结束整个活动,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就如《牙刷蜻蜓》活动,最后孩子做好了自己认为最可爱的蜻蜓,那么就请你的蜻蜓到草地上去嬉戏吧来结束,孩子们带着自己制作的蜻蜓,一会飞到树干上,一会飞到草地上,开心极了,同时也对工具大变身活动充满了期待。

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有效提问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35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然而,反思我们今天的语文阅读教学,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提问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提问不能面向全体,因人而异,课堂上优生唱独角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

2.提出的问题不科学,或太浅,或太难,或可有可无,无层次感,无坡度。

3.浅显琐碎的问题过多,没有方向性。教师让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并一下子提出多个问题。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根本记不清教师提出了哪些问题。

4.提问的时机把握不准。有的教师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索的时间;有的甚至先叫起学生,再问问题,学生答不准就反复追问,浪费了不少时间,也压抑了学生的思维。

以上提问的种种做法都是不科学的,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训练思维能力了。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什么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呢?

一、提问要切合学生实际学情,分层提问,面向全体,螺旋上升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换提问的角度,使所有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找到自信。

下面就以我听的一节语文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片断为例来谈一谈课堂的有效提问。

(一)从基础入手

学生在读完课文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读课文时十分认真,也读得十分流利,真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笔,画出有关父母对这首诗的不同评价以及当时‘我的表现的语句,读给同桌听一听。”

无论是什么样的课例,什么样的授课方式,教师都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以上提问看似简单,却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它是为中下水平的学生而设置的,中下水平的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这个问题也需要有一个搜寻与思考的过程。学生通过“读—画—思”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下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做了铺垫。

(二)层层深入

教师提问:“父亲和母亲为什么对‘我的同一首诗有不同的评价?”

教师的提问必须能够启发大多数的学生。毕竟班级中60%的学生都处于大致相当的学习水平,所以教师的提问应该由关注中下水平的学生转变为照顾大多数的学生,让他们形成语文学习思维。这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答案的延伸,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一个回顾全文内容、概括语言的过程。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当然这一问题的设计也是为了后面更好地引出作者对父母的爱的理解做铺垫。

(三)拓展延伸

教师问:“你如何看待巴迪的父母对他的爱?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个班级总有一些学生的思维是较为活跃的,所以要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思维,就应提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思考的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思维的品质是很重要的。当然,教师的提问并不是说有学生能回答出来就算完了,更重要的是通过个别学生的回答来带动其他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做到让每一个人都豁然开朗。

当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部分学生理解不了,但这个问题又不能不提,不能不解决时,教师应当铺设阶梯,逐步深入,围绕某个“总问题”设计一些容易理解的“子问题”做铺垫。这样才能使学生围绕“总问题”,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进而解决这一问题。

二、提问要遵循教材特点,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的精彩之处

教师首先应研读课标,深钻教材,研究学情,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上,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一)抓住课文题眼提问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上课伊始,可向学生提问:“‘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意思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这里用一个‘和字把这两句连在一起作为课文题目,将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学生通过读文、思考、讨论、教师点拨,解决了这个问题,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就突破了,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也就明朗了,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抓关键词句提问

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一位教师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这对父子‘了不起的?”教师抓住“了不起”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了广阔的背景。教师紧扣文本,让学生对“了不起”的感悟层层深入:从这对父子“了不起”的具体表现到“了不起”的原因及“了不起”的结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了这对父子真挚的感情及伟大的形象。

(三)抓中心句提问

教师如果抓住中心句教学,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桂林山水》一文中,可以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中心句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学生通过读文、赏析、思考,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味,感悟桂林山水的奇丽之处。整堂课避免了“满堂问”的现象,学生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欣赏、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三、提问要把握好时机,适时、适量提问

(一)提问要适时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问应该问在学生“愤”“悱”之时,问在“似懂而非懂”之处,这是一种艺术。恰到好处的提问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能够促使学生举一反三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一节课40分钟,学生不可能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上,这时教师的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前,当学生的注意力还不能回到课堂上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课中,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式干扰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可以排除障碍,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课尾,当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可以振作学生的精神,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二)提问要适量

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的思考,这反而会破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割裂文章的完整性。每一次提问后,教师都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全面周到。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又要兼顾教材的要求及特点,还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校管理中有效沟通策略 篇4

尊重与信任是有效的沟通基础

听了姚博士的课, 我对讲座中的几句话特别有感触, 姚博士讲, “作为校长, 要尊重教学水平不高的教师, 尊重受到孤立和拒绝的教师, 尊重有过错的教师, 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教师、尊重不尊重自己的教师”。

教师都是有思想, 有感情, 有独立人格的人, 他们都期望得到他人的尊重, 期望获得他人的关爱, 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教师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班级、自己执教的学科比其他班级、其他学科教得更好。他们更多地渴望得到领导、同行、学生、家长的认可和尊重。人们常说:“校长的生命在教师之中。”所以, 在管理中我们应该尊重教师, 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

古语云:“士为知己者死。”作为知识分子这个特殊的群体, 教师往往把得到他人的信任视为人格的尊重。因此, 学校领导应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 不要事必躬亲, 该放手的时候要放手, 放手让教师大胆的干, 只在教师需要我们出面帮助时, 我们才“过问”, 这时, 被委以任务的老师会感受到来自学校领导的信任, 感到自身价值的实现, 积极性得以充分的调动。

在工作中, 老师有不同意见的是很正常的, 关键是怎样让他感受到学校对他的尊重与信任。有这样一位老师, 在一些个人的利益问题上意见多多, 总认为学校特别是校长对他不好, 在背后说学校和校长的不是, 甚至在教师当中煽风点火, 制造不团结, 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为此, 我几次找他来谈心, 首先肯定他的工作、他个人作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绩, 虚心听取他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并耐心解释学校推行的一些改革的政策, 帮他分析如何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积极传达学校领导对他的殷切期望, 并且, 也旗帜鲜明地指出他在背后搞小动作既不利于团结, 又对自己没有好处, 最后, 我期待并相信他今后会做得更好。同时, 我对他的工作和生活多关心, 满足了他提的合理要求。通过多次的沟通, 这位老师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对, 也切身感受到来自学校领导对他的尊重和信任, 慢慢的, 他的工作变得积极和主动了, 在背后的杂音也少了。

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一个把组织的成员联系在一起, 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善于与人沟通的管理者, 能用诚意换取下属的支持与信任, 即使管理十分严格, 下属也会谅解而认真地执行;不善于与人沟通的管理者, 即使命令再三, 下属也不愿意接受, 其结果必然怠慢工作。因此, 只有善于与教师沟通的校长才能让教师们团结一心, 众志成城,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从而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高度和谐。

真正学会倾听

还记得在听姚博士的课中, 有一项心理测试活动, 我没有认真听, 就匆匆去完成任务了, 而实际上当结果出现时, 我跟很多学员一样, 在规定的时间还远远没有做完, 原来只需要做前几道题, 后面的只是要求看看, 而我们却在拼命地做。心理学研究也发现, 在沟通过程中, 人们花更多时间用于表达, 而忽视倾听的重要意义。在学校管理工作中, 校长与教师的沟通,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是如此。因此相对于表达而言, 校长和教师要更加关注倾听的有效性。

关于倾听, 我想起了2009年的一件事。有一次, 五 (3) 班的部分同学几次向校长信箱投信, 信中投诉该班班主任对学生不公平, 在处罚违纪学生的时候, 把没违纪的学生也作同样处罚, 要求罢免他们的班主任。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事情?我们一方面找学生和班干部了解情况, 了解到该班有几个男生的纪律确实不好, 而且屡教不改, 影响了班风, 班主任采取了一些比较激进和极端的做法, 同学们都觉得老师的处罚不公平, 让他们很不服气, 从而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通过谈话和教育, 他们明白老师的苦心, 应该共同解决问题, 不能为反对而反对。另一方面, 我找来该班主任, 认真倾听她的想法和看法, 谈到学生, 班主任也显得很无奈, 她期望通过全班同学的力量来对调皮学生造成压力, 从而纠正他们的错误。我既肯定她的出发点的正确性, 也指出她这种做法欠妥, 这样做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 造成师生对立, 不利于工作的开展。要学会聆听学生的声音, 在班上树立起正气, 让正气压倒歪风邪气。

这起罢免风波终于平息了。但是, 事情的背后却留给我们很多思考, 我们应该如何与学生沟通?是否整天都要强调师道尊严, 高高在上?当与学生发生矛盾时, 我们的老师如何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 应该抱什么态度去化解?

我们认为, 首先应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先从感情上接受老师, 才愿意从理性上接受老师所提供的教育, 教师只要懂得如何去与学生沟通, 懂得如何去满足学生的需要, 并引导学生懂得如何满足教师的需要, 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 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 那么, 任何教育活动都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和接受性。其次要善用教师的人格魅力, 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对学生充满了一股无法言表的吸引力, 善用人格魅力往往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再次应学会积极地倾听, 倾听常常比说话更能够影响对方, 其实, 在与学生发生冲突时, 尤其需要我们老师放下架子, 走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的声音, 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办法。最后要尽量站在学生的立场理解学生和思考问题, 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我们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做个有心人, 用心去聆听, 用心去感受, 用心架起沟通的桥梁。

冲出思维定势, 从改变自身做起

人一旦形成了思维定势, 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 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 这是很多人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

在刚才提到过的“限时完成任务”训练中, 面对许多题目时, 我们大部分人的思维定势就是“时间紧, 任务重, 速上阵”, 岂知急匆匆行走中却发现我们这些工作都白做了, 因为倒数第三题告诉我们前面的题不用做, 当时我们的第一反映就是:又上当了, 怎么就这么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啊?

我来到一所农村小学任职, 根据我到来之前的了解, 认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低, 肯定是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行, 认为既然是农村学校, 肯定是什么都比不上别人, 于是, 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 在管理当中, 我严要求, 但很多时候, 一些工作总不能让我满意, 于是就在教职工会议等场合中表达我的不满, 而导致老师们在背后充满抱怨, 在他们的心目中, 认定我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学校的老师。到底是什么令彼此都互不信任呢?我深深地思考这个问题。我先从自己身上找答案, 虽然学校的部分老师教学水平有限, 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是优秀的, 虽然工作有不足, 但还是有做得很出色的, 学校的发展和进步是有目共睹的, 自己有对老师们的劳动和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吗?是我来这之前已经对学校老师有看法?但是,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老师们也存在定势思维, 部分老师没有认真工作, 总认为学校是找他们麻烦, 消极对待工作, 对学校管理层抱有怨言。看来不只是学校领导有问题, 老师们身上也存在, 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到学校要发展, 教师自身素质也要不断提高, 他们总想工作得自在些, 总认为是学校要他们辛苦, 所以总带着一种异样的眼光看学校领导。

如何去打破这种僵局呢?首先, 我要改变我的定势思维, 多肯定老师的劳动和成绩;其次, 也通过不同场合与老师沟通, 传达学校对老师和工作的期望, 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

虽然冲出思维定势很难, 但我们这些管理者必须从改变自身做起。因为唯有此, 我们才可能看到许多别样的风景甚至可以创造新的奇迹。换个位置, 换个角度, 换个思路, 也许我们面前是一番新的天地。

换位思考是有效沟通的桥梁

常常听说换位思考, 如何才能真正换位思考呢?管理学告诉我们, 在管理中通过换位思考, 可以让校长和教师突破固有的思考习惯, 学会变通, 解决常规性思维下难以解决的事情;通过换位思考, 可以让校长了解教师的心理需求, 感受到教师的情绪。通过换位思考, 可以让我们欣赏到教师的优点, 并给予对方真诚的鼓励, 使团队和谐高效;通过换位思考, 校长才有可能真正走进教师的心灵, 得到其支持和拥护。

如果真正能换位思考, 定能架起有效沟通、营造和谐的有效途径和桥梁。每学期初, 学校的工作都很繁琐, 尤其是班主任, 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有怨言是在所难免的, 但是, 这学期不但怨言严重, 甚至发生个别老师与学校对抗的情绪, 是什么原因呢?经过了解, 是学校几个部门的工作没有协调好, 班主任既要忙于收费, 又要填写很多的表册, 还要应付德育处布置的黑板报评比, 老师们都说忙不过来, 导致怨言多, 甚至出现对着干的个别现象。得知此情况, 我一方面与德育处沟通, 把黑板报评比改期, 同时, 在行政会议上, 要求我们部门之间要多沟通, 要多站在老师的位置上思考问题。经过与老师的沟通, 老师们都理解学校, 积极投入到工作中。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篇5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活动,师生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引导,教师的点拨引导又离不开课堂的提问。可以说,教师的提问在课堂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标对提问的要求

要使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思维和创造能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生能)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同时 新课程标准还提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点拨引导是必要的,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做好学生学习的点拨引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接收知识的渠道不断拓宽,学习内容和方法丰富多彩,简单的提问和课堂互动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课堂上的提问不能只是讲求课堂气氛的热闹,随意问,不能只是单纯的提出问题,也不能低效地提问,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有效性提问的关键所在

教学中提问的终极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是打开学生思维的一把钥匙,所提问题的易难深浅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的观念如不进行改变,提问的内容和形式简单化、陈式化,必然会导致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课堂回答问题的参与度降低,本应该多向相互交流的课堂教学往往变成了教师讲座,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

常言道:“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有效”,就是要实现课堂预期目标,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关键是要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学生潜能,重视学生的思维拓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增强。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组织教学水平和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课堂有效提问的实施办法

要落实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想,课堂提问应该注意两方面:

3.1 有效的问题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不能只简单的提问,为了提问而提问,在问题设置上,要认真设计:

3.1.1 启发性提问。伟大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如在教授《小狗包弟》中,老师提出了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启发: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1)、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2)、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一条小狗遭遇,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甚至一条狗都保不住命。(3)、另外,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写小狗是写实,写心灵是写虚,按散文的创作规律,写虚必定以写实为基础。

再如: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启发学生关注主客对话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意图)通过老师的启发,学生就比较容易思考得出:同学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的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而后一种同学,他们则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他们没有亲历“文革”,对“文革”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断当中,我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所以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认识你自己”――引导学生正视和反省成长过程中曾犯下的过错。在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定的训练。

3.1.2 开放性提问。问题的开放性即“一题多答”,就是说所提的问题只有一个,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渠道的增多和信息量的激增,丰富多样、千差万别的价值观念在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个体体验而进行个性化理解,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思维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

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如何看待文中所写的仙境?学生可以有不一样的理解:(1)、可以认为是幸福欢乐的盛会,所有的与会者都在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像人间的朋友欢聚一堂,写仙人盛会反衬现实黑暗,表达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2)、也可以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神仙聚会带有宫廷生活中的印记,梦中险象环生,折射诗人宫中遭遇,神仙聚会热闹非凡,不容凡人介入,与皇室亲族骄奢淫逸不容布衣靠近尤其相似!通过这样热烈的讨论,学生思维得到了训炼。

又如在教《祝福》时,我们可以试着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祥林嫂嫁给贺老六后,为什么“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2)、小说中除了表现夫权对妇女的束缚外,还有表现族权、神权、政权对妇女的迫害的情节,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情节来吗?(3)、为什么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电影却从祥林嫂丧夫开始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上述几个问题统一在一起,有一定的开放性,问题所蕴含的思维有一定的深度,对学生能够进行开放性、探索性的思维训练,这样的教学既不偏离教材,又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总之,“问题”是沟通课文和学生的桥梁。”开放式”提问更能体现提问在这方面的作用。

3.1.3 探究性提问。新课标《教学建议》一节中指出:“(语文课)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问题的设计还应具有探究性,注重思考的内涵。

比如在《雨巷》一文学习中,不妨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而不是碰着一个开心快乐的姑娘?在探究中,学生这样说:丁香是美丽忧愁的化身,作者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可以倾诉自己心中的苦闷。在课堂探究中学生更能深刻领悟本文的主旨和写法。老师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既对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更深刻的认知。

3.2 有效的提问方法与技巧

于漪老师说过:课不能教在课堂上,要教到学生身上,镌刻在学生心中。”这就要求老师不能一味考虑“讲”得怎样,而要时刻注意学生学得如何,提问检查是经济适用的方法。

1、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评价,多就少改。

2、要及时检讨,变换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及时搬凳搭梯。此外,提问要有层次性:

1、重视课文内容的层次性,要依据内容设计问题,循序渐进的启发学生,使学生逐步理解。

2、重视思维的层次性,遵循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迁移的规律,提问必须切合学生的思维流程。

3、重视学生的个人差异的层次性,因为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应充分考虑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被触动,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所以要培养创新型人材,语文课堂教学就要牢固树立有效提问的观念,讲究提问艺术,善于进行发散思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小学数学中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 篇6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实践证明,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愉快、宽松自由的气氛中学习,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情感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其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我在《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一课时就设置了这样一段课前活动: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有没有看过中央二套的《购物街》栏目呢?在这个节目中有许多有趣的游戏,其中有一个游戏叫《妙手推推推》,想看吗?(播放录像)

学生观看《妙手推推推》游戏的过程。

师:在游戏中,用这个框框住了选手认为是正确价格的4个数字,如果他框住的数字正好是商品的价格,那么他就可以拿走商品了。好玩吗?那你们想不想来玩这个框数的游戏呢?

生:好玩!

生高呼:“想。”

对于课前这个游戏,同学们是充满了兴趣,虽然只是观看录像,但却像是身临其境,不由自主地也参与到游戏的过程中,一起呐喊。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调节了学习氛围,舒缓了学习的紧张度,建立了宽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为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提供了保障。

另外,教师还应把微笑和鼓励带进课堂,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中的朋友和伙伴,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处于积极状态,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重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学习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而创设现实的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增强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激情,从而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创设的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会玩扑克牌吗?(出示扑克牌A、2、3、4、5、6、7、8、9、10、J、Q、K)

生:会!

师:想不想和老师来玩一玩?

生高声呼:想!

师:好,游戏是这样的:我任意抽出两张扑克牌,请你很快算出两张扑克牌的数字之和,比一比谁算得快。

师:A+6= ?(追问:)你是怎么算出和是7的?

师:Q+5= ? 你又是怎么算出和是17的?

师:J+K= ? 24是怎么算出来的?

师:在生活中,我们常见到用字母来表示数,如扑克牌的字母A表示1、J表示11、Q表示12、K表示13。同样,在数学中,我们也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揭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可见,教学情境对儿童而言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情境,容易使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对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是的,听到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学得会。通过动手操作,才能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因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就开始动手操作,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硬纸卷成筒,即为圆柱体的侧面,再把侧面展开。反复操作几次,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展开后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宽呢?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它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周长 × 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在上述例子中,教师以这样的教学方式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让学生对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最终形成对圆柱体表面积的整体感知,这样动手操作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四、重自主探索,让学生实践数学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数学知识应由学生自己在数学活动中去发现出来,而不是由教师“灌”给学生。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去发现知识。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就让学生自己探索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思考:圆的周长和直径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可以怎样来研究?从而确定研究方案,只要画几个圆量量它的直径和周长,算一算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探索,可以用滚动法,也可以用绕圈法,还可以用软尺测量,教师对各种量法先进行细致指导,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结果,交流发现: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此基础上,介绍圆周率,从而顺理成章的推导出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身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有了这种探索与发现的过程,才能让学生切实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刚才的活动中,学生经历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产生的全过程,像这样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得到的数学知识理解最清晰、最深刻,也最难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

总之,在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有效学习的氛围,组织有效学习的过程与方式,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

数学课堂中有效小组展示的策略 篇7

一、关注全体,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在创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其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小组展示是否做到这一点,就要看每一位学生是否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展示活动。由于每个学生各自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就应注意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和不同的接受能力,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勇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展示时,都要给予合理的、激励式的评价,这样增强了学生小组展示的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笔者进行“课外小组合作作业设计”的试验,就是让孩子们利用课外业余时间合作完成一份有价值的作业,孩子们自由组合,人数不限,作业设计形式不限。开展这一课外活动以后,孩子们热情高涨,都能主动参与其中。最突出的是一些后进生,他们非常珍惜这样的来之不易的机会,通过参与这样的学习活动,既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同时又尽情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优点。看着孩子们上交的一份份作业,从中不难看出每个孩子都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了。

二、巧妙做到师生角色换位,激发学生参与小组展示的热情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就是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会展示自我能力的过程。

一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会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适当进行点拨,直到学生理解为止,似乎这也是授业解惑,但如果老师一味地这样做,可能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就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样的课堂气氛也会索然无味,没有激情。而在教学中,适时做到师生角色换位,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师生角色换位即针对一个不易理解的问题,让学生充当老师,运用已有知识,给老师及学生解答。这种师生角色的适当换位,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展示自己的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对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平时教学中设计了“我来当老师”的教学活动。这个活动是和上面提到的“小组合作作业设计”紧密结合的。孩子们在完成那份作业以后,还要能够在班级中把完成这份作业的想法和思路同全班同学交流,班级的其他同学在听完讲解之后,可以进行提问。孩子们在课上既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又锻炼了能力。当轮到一些能力差的孩子全班交流时候,就特意安排把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留给他们,这样既达到了全班展示的目的,又大大提高了孩子们展示自我的热情。

三、利用多样的展示方式,给孩子提供更多地平台

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更突出了在课堂上给每个孩子不同的展示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也能够从别人的展示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师应提供适应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开放性的学习空间,搭建一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展示方式:选派代表展示;集体展示;课后作业进行展示,如果作业做得好,可以给其他同学做出表率;如果作业错的多,可以让其他学生从身边同学的错误中寻找原因,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问题。如《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教学过程中给孩子们提供多种展示的机会,在例题教学完之后,首先引导学生在本小组里商量是用什么方法,列表法还是列式法,然后得出结论,商量过后让不同方法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来发言展示。当一个小组中出现的方法比较多的时候,在小组每个成员都理解本小组成员的意思之后,就让整个小组上台为大家展示,为每一个孩子创造展示自己独特方法的机会。

技术教学中有效发展体能的策略 篇8

1.依据教材特点:体育教学内容有跑、跳、投、体操、球类等等。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运动负荷大小不一。有的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本身运动负荷就比较大,如跑、跳等内容,学生在练习完后需要恢复的过程,那么一般就不需要再设计体能练习。有的内容运动负荷则较低,如小学体操类的教学内容,不管是单个动作还是组合动作,运动负荷都相对较低,可以安排一些体能练习。比如,每次前滚翻动作结束后,用单脚跳、双脚跳、弓箭步、爬行等方式返回。在球类教学中,单个技术动作的学习强度低,有必要安排体能练习;而技术动作在教学比赛中的运用时强度较大,可不安排体能练习。

2.符合年龄特征:体能内容的选择应考虑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征。首先,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器官和系统功能有不同的特征,如8~10岁间神经系统发展较快,10~12岁间运动系统发展明显,所以水平一、二阶段以游戏、跑跳、体操、球类等活动为宜。水平三阶段可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增加轻负荷的力量练习。其次,水平一的学生活泼好动,心理反应较为稚嫩,因此应采用技术要求较低的练习方式;水平二、水平三阶段随着心理逐渐趋向稳定和成熟,可适当提高练习的技术要求。对小学生的练习要求和评价标准应避免成人化,以简单、易操作为宜。最后,小学生的运动能力随着年龄增加呈逐渐上升状态,所以在练习难度上可适当逐步提高。

3.遵循技术关键:安排的内容最好与主教材的技术动作有联系,既能发展体能,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主教材的技术动作。正确的辅助练习可对主教材技术的学习有正迁移作用,如前滚翻练习前先做几次两臂支撑两腿蹬伸的练习,练习后返回时采用手脚交替支撑的小兔跳;跳远时,每次试跳完后用单跳双落的方式跳跃返回,这些练习可帮助学生体验局部动作,为完整技术学习打下基础,又能发展力量和协调能力。主教材技术的拓展练习也能高效地发展体能,如学习排球双手垫球时,每次练习前可加入脚步移动练习,通过身体移动和移动后成弓步动作,既加强身体练习,同时也对学生判断来球方向、找准人与球的合适位置、体验技术动作、提高肢体动作感受等都有较大帮助。

二、策略运用有实效

1.利用空闲练体能:有了补偿性体能的练习,还需考虑怎么安排比较合适。主教材与体能练习两者之间,应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在不影响前者学习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体能练习的价值。体能练习可安排在技术学习的空闲时间,如排队等候时、练习完毕后返回时、队伍调动时……技术动作的学习本身就以身体练习为主,加强技术学习也可促进体能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做到精讲、减少不必要的队伍调动和集体纠错、增加练习分组等,提高时间利用率,以此促使学生多动多练,让学生在技术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锻炼身体。

2.把握强度抓主线:上文中已提到技术学习与体能练习之间的关系,因此要抓住技术学习这条主线,控制好运动量。运动量大时学生容易疲劳,身体协调性、灵敏性、动作准确性等都会下降,从而影响技术动作的学习,因此,在设计体能练习时要综合考虑练习的内容、次数、距离等因素,避免运动负荷过大。可调节部分或全部因素来适当降低单次练习的强度,如在练习次数、距离不变的情况下,改换练习内容:返回时全蹲跳改为稍屈膝跳、各种大幅度的动作适当降低幅度。也可通过改变练习形式减少整体的运动量,如每次技术动作练习后进行体能练习,改为2次或3次后练习一次,或者把每个环节都安排体能练习改为隔一个环节进行,促使技能学习和体能练习协调发展。

3.丰富形式增趣味:枯燥、单调、机械的穿插体能练习,可能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还会使学生厌烦上体育课。因此,可通过情境、比赛、游戏等多种形式将技术学习和体能练习完美结合,如前滚翻后加两次小兔跳,往前过障碍后再双脚跳返回,比一比哪一组又好又快。学生能在新颖的刺激、激烈的竞争中满足新奇感和好胜心,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这样,既能较好地实现体能练习的目的,又能促进技术动作的学习。同时,教师需注意采用能够服务于技术教学的形式,避免对技术动作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如跳远第一课时教学中用跳入垫子的练习,假如安排接力比赛的形式,可能会产生技术动作的负迁移,因为跳远是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等四个环节组成的完整动作,学生在比赛时往往会追求速度,还未落地就已经准备折返,淡化屈膝缓冲的落地动作,使落地技术练习不到位。

高效课堂中的有效练习策略 篇9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课堂教学必须研究课堂练习的优化。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依据,从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练习,做到重点突出、精益求精、机动灵活、逻辑性强,使课堂练习优化。本文试探讨如何来设计课堂练习。

一、联系生活实际,注意应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练习才能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还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样的练习,不仅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学生感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能应用于生活;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而且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立足课本教学,注意基础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这体现了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学好、用好,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三、抓住重点教学,要有针对性

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是提高练习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平常,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的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学生常常错的或预测学生可能会错的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

四、循序渐进地练习,注意层次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这表明在使所有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还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或是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所以我们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练习设计中的层次性,就是指练习有坡度,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到综合练习,再到实践练习、开放练习,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五、动手操作应用,注意实践性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为此,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之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化学教学中有效激励策略的探究 篇10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六条中.每一条都提到了“学生”两个字。这样的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以生为本”的教学就是把学生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全面发展。“以生为本”其直接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彰显“以生为本”的理念时,实际上也是在实现课程改革的目的。

1激励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取决于对人的激励是否高效。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行为科学也认为,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甚至更多。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激励”是课堂教学中不可轻视的重要手段。

2“以生为本”的课堂激励策略的探究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若能精心选择有效激励策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在教学过程中常使用的较有效果的几种课堂激励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2.1“需要”激励

“需要”是运用激励策略的出发点。需要,就是人和社会存在所依赖的客观条件在人们主观意识上的反映。从理论上说,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行为,都是受到某种引发和引导而产生的。因此人的活动实际上是“需求——动机——激励——行为”周而复始的过程。“激励”包括“自我激励”和“外因激励”两个方面。当人产生某种需求时,就会调动自身潜能,积极创造条件来实现这种需要。

因此,这种需要便成为人们采取某种行动的目的和动机。比如当教师需要学生掌握某种知识或能力时,就必须考虑到学生的需要,把“外因激励”变为“自我激励”,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只有切实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满足他们在求知、生活和自我实现上的需要,才能使他们最大程度地发挥聪明才智。

1)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目标激励

从以往的教师备课来看,教师注重的是教材知识点的传授,教案上体现的是知识点的罗列。更有甚者,教案上以“师说”、“生答”的形式出生,连学生的回答都给出了,学生还有什么自主可谈。自新的课程改革开始以来,教师注意到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使教学取得最大的效果,于是在教案上有一定的改变,出现了师生双边活动,但学生活动所占的篇幅还是很小,对“学生”的备课还是不够。基于此,我在备课上作了大胆尝试,以学生的学为主线,将教案改成了学案。

2)精彩的预设——悬念激励

精心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是激励学生学习的一个有效方法。例如:我在《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一课中,用了一幅“地球呼喊SOS”的漫画引导学生讨论:“地球究竟怎么了?”在学习《化学能与电能》一课题时,我提出问题:“我们知道生活中我们使用的手电筒、电子表、计算器和手机等没有电是不能工作的,哪它们工作所需的电是由什么东西提供的呢?”

学习原电池原理一课中,我要求每位同学准备一个水果(如苹果),在水果上插上两根细铁丝并连接上耳机听一听,问同学们听到了什么?等等。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习求知的欲望,激励了学生进一步探索化学知识。

2.2情感激励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情感不只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而且能对人类行为动力施以直接影响。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情感交流,能达到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1)眼神激励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眼神能表达多种情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眼神更能激励学生,为学生提神醒脑。当你发现学生正在开小差时,可以用稍带严厉的眼神提醒他;当你发现学生处于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你可以用鼓励的眼神激励他;当他遇上困难需要帮助时,你可以用关爱的眼神给他力量。总之,善于用好自己的眼神,将为你的课堂增色,将会激励学生更加专心致志,奋发向上。

2)语言激励

有时候,教师的一句温暖的话语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影响学生一辈子。如果我们能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说一句饱含情感成分的话语,如“你是一个善于动脑的孩子”“你真棒!”之类的评语,就会一下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激荡起振奋的波浪。教师的激励、期待像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能使学生产生乐观向上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上氧气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氧气是难溶于水的,学生思维活跃,举手的人很多。

我让一位学生起来回答时,他说可以让氧气通入水中,若有气泡产生,则证明氧气不易溶于水。当时我的评价是“你的方法不太好”。这一堂课,这位学生一直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后来我注意到对学生的评价有激励性,才不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再有这种情形,我总是说:“你能想到这一种方法很好,但还有些不足的地方,你还能将这个方案再完善一些吗?”在这种激励、期盼的语句中,学生更加积极,更加投入学习。

2.3环境激励

学以致用是激励学生努力学生的一种重要方法化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将运用于生活。因此给学生一些学以致用的环境,无疑是激励学生的一种最佳途径。在学习环境保护时,我先让学生调查周围的空气污染情况。收集一些空气质量日报。让学生关注到空气污染严重的情形下,再来学习空气的相关内容,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空气的成分——影响空气成分的气体——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如何防治空气污染这一条主线。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昂,情绪高涨。在学习乙酸的性质时,我带了一个热水瓶到教室,让学生试着除去里面的水垢。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除去了水垢,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

学习《基本营养物质》这一单元时,我用一颗糖引入,让学生来找一找糖果中的化学知识,激励学生自己投入这一单元的学习,我还没开始讲授新课,他们已经将这一单元通读了一遍。这种与学生生活经历密切联系的环境教学,是我教学中的法宝。

2.4成功激励

失败固然是成功之母,但越挫越勇的人毕竟不多,而更多的是一些遇难而退的人。在教学中,我们若采用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习题、试卷等来测试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那么所谓的“差生”只会越来越多,也不利于学生树立信心。

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试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用成功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具体做法有三种:一是精心设计问题。我把学生按学习情况分成几个等级,提问时,有意将最简单的问题抛给学习最差的学生,让他们能迅速回答出来,体验成功的喜悦。而将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学有所成的学生,让他们体会挑战的快乐;二是精心选择作业。分层次的作业反馈,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不同程度地获得提高;三是随堂小测验的设计。小测验中分二三块:基础题、中等题、提高题。

一类学生做基础题,另一类学生做基础题,也做中等题,还有一类学生三类题都要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学生掌握程度的变化,不断调整学生所做的练习。这样的安排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能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所以我欣赏成功激励,我也坚持在课堂教学中让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的进步。

课堂教学中的激励策略很多,只要我们积极探求新的激励策略,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而且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新课程改革。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如何使用一些教学激励策略由此让很多学生爱上你的课堂而进行分析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策略,激励策略

参考文献

浅析物理课堂中有效的提问策略 篇11

常言道: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疑问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够善于运用提问的技巧,在课堂上设计恰当的、有效的提问活动,会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启发思维行为,让学生在疑问中思考探究,成长进步.物理作为一门讲求思维性的学科,在物理课堂上设置恰当的提问环节,运用有效的提问策略,对学好物理十分关键.

1提问要突出重难点

一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如果想要在课堂上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深入的分析,针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提问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个时候,在有限的时间里设计的提问就要想办法突出重难点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更好地发挥提问功能.

例如,笔者在讲到“浮力产生的原因”时,就进行了如下的问题设计:“将一个立方体全部浸没在水中,立方体的表面都会受到来自水的压力,并且立方体中除了上下两个面,每一对相对的面所受到的水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但是方向相反的压力,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浮力产生呢?”这个问题虽然内容不复杂,但却直指问题的关键,通过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很快就能将注意力放在上下表面所受的压力差上,从而揭示出浮力的核心知识.

又如,在讲到 “惯性定律”时,由于凭借着错误的前概念认知,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在于力的存在,这个观念的存在会影响学生对“惯性定律”的理解,为此,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你坐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时,随手拿出东西竖直向上抛出,东西落下的时候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身后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很快就能克服思维误区,理解了物体会和汽车一起保持着同样的向前运动的状态,这样一来,这个思维难点就在有效的提问中被轻松地突破了.由此可见,恰当的提问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2提问要抓住易错点

在物理学习中,有很多知识点在描述上比较混淆,或者容易出现疏漏,很容易给学生在思维上造成错觉,从而形成易错点,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这些易错点设计一些有效的提问,就可以很好地将这些易错点排除,加深学生的思维认知,将片面孤立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科学的认知,这对学生的思维锻炼是非常有价值的.

例如,笔者在讲欧姆定律的时候,根据公式R=U/I与I=U/R,很多学生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总是认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而与电流成反比,为了排除这个易错点,笔者在讲到这里的时候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随便拿来一个导体,将它接入电路之中,这个导体的电阻会因为电压和电流变化而发生变化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刻恍然大悟,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在哪里了.

3提问注意从生活经验入手

实施生活化的策略是当前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这是因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生活经验的感悟上都是比较丰富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从生活出发,积极借鉴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他们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效果是非常不错的.鉴于此,教师在进行提问环节的设计时,也可以采用生活化的策略,注意从生活经验入手来进行提问.

例如,笔者在讲到“速度”这节的内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某段高速公路限速120公里/时,现在有一辆汽车在上午八点钟从高速入口进入该段高速公路,在八点四十分的时候从高速出口出来,已知两个高速口之间的距离全程是90公里,于是执勤交警判定该司机超速行驶并作出了相应的处罚,你们觉得交警的处罚合理吗?你们能不能说出交警处罚的依据是什么?”原本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计算题,但是将它置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下,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一来,在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将速度的概念轻松地接受了.这种立足于生活的提问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在生活中学习,同时还能让他们用学习到的知识拥有更健康的生活,这无疑是物理学科最重要的价值体现.

4提问要注意层层递进

在學习物理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理解起来比较难,这个时候,如果直接攻入问题核心,可能大部分学生都难以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对难点问题进行分解,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方式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也是提问的一大技巧.

例如,在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时,由于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于是,笔者就进行了如下的提问分解设计:(1)怎样来测量物体的重力?(2)怎样计算出物体浸入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3)对于一些能够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又如何测量其浮力大小?(4)怎样计算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就是在帮助学生逐一排除思维难点,逐渐引领学生去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通过这样的分解提问,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思维的一步步深入探究而获得最终的结论,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会大有裨益.

有效策略中 篇12

一、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及其教学内容, 设计适宜的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 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根据教学的内容, 教师在创设情境的同时, 采取有效的引导措施, 以巧妙的引导与情境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其能够主动地探索、学习, 并积极引导其思考, 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样一种情境教学方式的应用, 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其求知的欲望被激发, 更为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保证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中注重知识点的概括提炼和及时的教学总结

新课标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贯彻新课标的要求, 为学生营造一种较为自由的学习氛围, 要注重课堂知识点的概括及提炼, 并通过及时的总结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点内容较为零散, 在教学中, 教师要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使数学教学能够以一种有序的方式推进。教师在上课之前, 要对教材内容有充分的了解, 做好备课准备, 理清知识脉络, 从而使数学课堂更具条理性和有效性。通过教师的概括总结,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深化其对基础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总结,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概括总结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以举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迁移, 使其更为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概括总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课堂中, 从而使其更为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注重多种资源的综合应用

小学数学有效引导的实现, 要及时发现各种有利的教学资源并对其进行综合应用。例如, 教学实践中, 学生会存在一些理解错误, 这些对于教师而言也是有效的资源。教师要对这种“错误”充分利用, 引导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原因, 并从错误出发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知识梳理, 使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思维和认识, 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教师在课堂中, 关注学生出现的错误, 也是对其教学的一种反思和检验, 使其更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思考理解错误原因的同时也对其教学进行全面的反思, 提升其教学水平。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过程, 教师对于学生的各种错误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正确的纠正措施的应用能够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并且使其得到一种情感体验。教师应该捕捉学生出现的各种差错, 发现其背后所蕴含的教学价值, 将学生的错误作为有效的教育资源, 通过教师的点拨等引导形式,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

四、正确认识学生理解上的偏差, 进行及时的点拨和深化讲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对于学生出现认识上的失误或者理解上的偏差时, 教师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教师的课堂引导, 能够使学生回忆起已学知识, 并将其与新知识点相结合, 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在教师引导的过程中, 针对学生的理解偏差, 能够以思维方式的渗透或者解题方法的借鉴等, 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来解决学生的难题, 使得学生的自尊心不被破坏的同时也锻炼其逆向思维能力, 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这种问题也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多样性, 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针对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具体情况, 进行有效地点拨,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实现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避免引导的空泛, 提高教学的灵活性

上一篇:教学参数下一篇:水功能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