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参数

2024-09-25

教学参数(共12篇)

教学参数 篇1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课标A版选修4-4第二讲第一小节第二课时;它是用参数方程表示特殊曲线的具体体现;它是建立其它特殊曲线的参数方程的基础;它揭示了用换元法解题的一种思维过程。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参数方程及其简单应用

难点:圆的参数方程的建立

关键:曲线上点的坐标的参数表示 (参数的选择)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圆的参数方程; (2) 了解某些参数的几何意义或物理意义; (3) 能利用圆的参数方程进行简单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1) 了解由简单到复杂, 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 (2) 培养学生全面分析, 抽象与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充分发挥团队力量。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采用“四为主课型”教法, 在课堂教学中,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思维训练为主线, 能力培养为主攻的原则。

2.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3.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程序

以问题为载体, 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1. 创设情景:

教学程序:情景引入

教学内容:圆周运动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运动。当物体绕定轴作匀速转动时, 物体中各个点都作匀速圆周运动。

问题:若质点P从半径为r的圆O上点M0处出发, 按逆时针方向以角速度ω绕点O作匀速圆周运动, 如何确定质点在时刻t质点P的位置?

设计说明:从学生的生活及物理学习中熟悉的圆周运动引入, 以确定点P的位置为问题, 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 建构数学:

a.复习巩固。

教学内容:问题:你学习过哪些确定点的位置的方法?

学生结合复习巩固中的方法自主探求质点P的两种坐标表示:

(1) 用极坐标表示: (2) 用直角坐标表示: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 通过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对质点P的位置进行确定, 逐步得到圆的参数方程。

b.自主探索

教学内容:圆x2+y2=r2 (r>0) 的参数方程:x=rcos!t y=rsin"t t为参数, (t∈[0+∞)

x=rcos#y=rsin$%为参数

设计说明:同一曲线由于参数的不同, 那么参数方程的也不同, 但它们所表示的图形是一样的。

有的参数具有物理意义或几何意义。

c.小结提炼

教学内容:圆x2+y2=r2 (r>0) 的参数方程:x=rcos&y=rsin’ (为参数

设计说明:强调方程结构特点及θ的含义, 一般情况下, 常取θ∈[0, 2π) .

3. 知识运用

a.例题教学

教学内容:例1.已知圆O的半径为2, P是圆上的动点, Q (6, 0) 是x轴上的定点, M是PQ的中点.当点P绕O作匀速圆周运动时, 求点M的轨迹的参数方程。你能求出点M的轨迹的普通方程吗?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点M轨迹的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比较, 引出”圆心不在原点的圆的参数方程”

b.分组探究

教学内容:在例1中, 改变Q点的坐标 (或圆O的半径大小) , 其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重解此题, 并填表:

思考: (1) 点Q的坐标变化对点M的轨迹有何影响? (2) 圆O的半径变化对点M的轨迹有何影响? (3) 点M轨迹的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间有何关系?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观察.归纳的能力.

结论: (1) 点M的轨迹形状不因点Q的位置变化和圆O半径的变化而改变, 始终是一个圆; (2) 点Q的坐标决定点M轨迹圆的圆心坐标; (3) 圆O的半径决定点M轨迹圆的半径; (4) 圆心不在原点的圆的参数方程的一般形式.

c.拓展延伸

教学内容:圆 (x-a) 2+ (y-b) 2=r2 (r>0) 的参数方程:x=a+rcos+, y=b+rsin, , -为参数。

设计说明:方程的结构特征:关键是要抓住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一般情况下, 常取θ∈[0, 2π) 。

d.巩固强化

教学内容: (1) 写出下列圆的参数方程: (1) 圆心在原点, 半径为3; (2) 圆心为 (-2, -3) , 半径为1; (3) 圆的方程为x2+y2-2x+6y+6=0.

(2) 已知一个圆的参数方程为x=5cos.+1, y=5sin/-1, 0为参数, 则它的普通方程为:___

设计说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结合题目条件解决相关问题, 以巩固知识和方法。

e.深化提高

教学内容:例2.若P (x, y) 在圆C:x2+y2-2x+4y-4=0上运动, 求x+y的取值范围。

设计说明:圆的参数方程的应用, 培养解题技能。

4. 归纳总结

教学程序:归纳总结

教学内容: (1) 圆 (x-a) 2+ (y-b) 2=r2 (r>0) 的参数方程:x=a+rcos1y=b+rsin2, 3为参数。 (2) 圆的参数方程的优点:圆上点的坐标表示方便

设计说明:通过对本节课的知识和方法回顾,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5. 巩固作业

教学程序:巩固作业

教学内容:作业: (要求用两种方法求解)

(1) 已知圆C:x2+y2+2x-4y-4=0, 求圆C上点P到直线l:x+y=10的距离的取值范围;

(2) 若圆C:x2+y2+2x-4y-4=0与直线l:2x+3y=a (a为实数) 有公共点, 求a的取值范围.

设计说明:一方面巩固学生运用圆的参数方程解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从一题多解上复习用普通方程解题, 提升综合解题能力

五、教学评价

1.学生在探究中实现自我评价, 通过分组活动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2.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在教学各环节中的表现, 看其能否做到积极地探究和主动地与他人合作交流上, 适时给予指正, 肯定和鼓励。3.教师通过课堂设问与练习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及时检验, 并适时进行补偿性教学。

教学参数 篇2

尺寸对比分析 设计依据

1.1踏步宽度和踢面高度设计

确定楼梯踏步宽度(设为L)、踢面高度(设为S)时要综合考虑人的行为习惯和人途相关尺寸。踏步太宽时,踢面过低会使人踏大步,易产生疲劳,造成人体能量的浪费;踏步过窄时,踢面过低会增加梯级的级数,一方面增加了脚的移动次数使人容易产生疲劳,另一方面亦会使人形成一步踏多级的习惯甚至下楼时踏空跌倒。踏步宽度主要与人的足长有关,设计时足长取GB10000—88公布的男性足长的第95百分位数。因此:

S = Sa + Sb 式中 S—最小功能尺寸,mm;

Sa—第a百分位人体尺寸数据,mm; Sb—尺寸修正量,mm。

在取足长修正量时,基于人足全部在踏面上,此时脚可按照人的日常行为活动,只需考虑鞋前端或后端的修正量。由于鞋前端和后端的总的修正量为30-38mm,所以足的修正量Sb取值为15-19mm,由于S95=260-270mm,因此S=275-289mm。因为踏步宽度为人足的最小功能尺寸,所以L=S,即踏步宽度最佳为275-289mm。

梯级的高度(踢面高度)一般为127-200mm,最佳为165-178mm。

1.2楼梯的宽度设计

楼梯的宽度主要取决于人的肩宽和人流量的大小。在设计楼梯的梯段宽时,人肩宽取GB10000—88公布的肩宽分度的第95百分位数,在此人的肩宽修正的尺寸为1股人流的距离。在设计楼梯的宽度时不仅要考虑人能轻松通过,还要考虑安全功能距离,即预留的应急宽度(为了在发生火灾时方便人能进行各种救火操作而设计的宽度)。因此,楼梯的宽度为:

H = nH1 + H2 式中 H1—人的肩宽第95百分位所对应的尺寸,mm; H2—安全功能距离,mm; n—人流的股数。

1.3扶手的高度设计

扶手的高度要符合人的生理特征,即扶手的高度要与人的肘高相近。国家标准

楼梯梯段净宽(指墙面至扶手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100mm,楼梯踏步宽度不应小于260mm,踏步高度不应大于175mm,扶手高度不应小于900mm,楼梯水平段栏杆长度大于500mm时,其扶手高度不应小于1050mm,楼梯平台净宽不应小于楼梯梯段净宽,且不得小于1200mm。教学楼和宿舍楼梯的实际测量

3.1教学楼

①楼梯宽度:3582mm; ②踏步宽度:316mm; ③踢面高度:172mm; ④扶手高度:876mm。

3.2宿舍

①楼梯宽度:1452mm; ②踏步宽度:276mm; ③踢面高度:166mm; ④扶手高度:926mm。对比分析

4.1教学楼楼梯对比

1)楼梯宽度对比

根据GB10000—88所得的楼梯宽度最佳为:

H = nH1 + H2 取H1=403mm,n=8,H2=150mm,即:

H=3374mm 教学楼楼梯宽度为:

3582,mm 2)踏步宽度对比

根据GB10000—88所得的踏步宽度最佳为:

S = S95 + Sb

S95=260-270mm,Sb=15-19mm,即:

S=275-289mm 教学楼踏步宽度为:

316mm 3)踢面高度对比

根据GB10000—88所得的踏步宽度最佳为:

127-200mm 教学楼踢面高度为:

172mm 4)扶手高度对比

根据GB10000—88所得的踏步宽度最佳为:

1023mm 教学楼扶手高度为:

876mm 4.2宿舍楼梯对比分析

1)楼梯宽度对比

根据GB10000—88所得的楼梯宽度最佳为:

H = nH1 + H2 取H1=403mm,n=3,H2=150mm,即:

H=1359mm 宿舍楼梯宽度为:

1452mm 2)踏步宽度对比

根据GB10000—88所得的踏步宽度最佳为:

S=275-289mm 宿舍踏步宽度为:

276mm 3)踢面高度对比

根据GB10000—88所得的踏步宽度最佳为:

127-200mm 宿舍踢面高度为:

166mm 4)扶手高度对比

根据GB10000—88所得的踏步宽度最佳为:

1023mm 宿舍扶手高度为:

926mm 4.3数据分析

对教学楼和宿舍测得的各个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系列结论: 因教学楼在上下课的时间段内,瞬时通过楼梯的人数比较多,所以从整体上来讲,教学楼的楼梯参数均略大于宿舍楼楼梯参数。

教学楼楼梯的宽度明显大于宿舍楼,这与楼梯的种类有很大的关系,教学楼的楼梯采用双分平行楼梯,因为教学楼内人的目的地不同,双分平行楼梯可便于使人流左右分流,通过便捷的方式来节约人的时间,而宿舍楼的楼梯采用双跑楼梯,可以节约宿舍楼的空间,来达到更大的空间利用率。教学楼的一侧的楼梯也略宽于宿舍楼就是考虑到教学楼的人流量会相对较大。而且留出了较大的安全距离。因二者楼梯宽度标准计算时n值不同,所以对于标准无法进行详细比较,但二者都与其最佳宽度均比较接近。

对于楼梯的踏步宽度和踢面高度言,二者共同决定的人上楼的时候楼梯的级数和舒适程度。因教学楼和宿舍楼是针对同一使用人群,所以踏步宽度和踢面高度的最佳标准二者相同。宿舍楼的踏步宽度和踢面高度均在最佳范围之内,而教学楼的踏步宽度大于最佳标准。踢面高度在范围之内。宿舍楼的踢面高度大于教学楼,踏步宽度小于教学楼。但此俩种数据都相差不大,给人的舒适程度相对较好,教学楼的踏步宽度较大也可以增加摩擦力来提高上下行走人的安全系数。

教学楼和宿舍楼的楼梯扶手与标准相比都相对较低。略低于人的手肘高度。可节约材料和成本。但是教学楼的大于宿舍楼,在瞬时人流量相对教大时,扶手可提供有效防护增加安全保障。总结

教学参数 篇3

【关键词】普通螺纹的参数误差 互换性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于授课之前在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化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是阐述在课堂教学中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的一种教学研究。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对话交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它对形成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普通螺纹各参数的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这节课,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的选择(或设计)

选的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职业教育机电类规划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精品教材《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这本书是高等工科职业院校、机械专业和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必选的教材,因为它主要讲述了关乎机械企业产品质量和精度即企业生命的公差配合、表面粗糙度知识及常用、通用标准件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问题。“普通螺纹各参数的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是第九章的第二小节。普通螺纹(包括普通内螺纹螺帽和普通外螺纹螺栓)是机械零件中最常见用途非常广泛的标准件,普通螺纹各参数的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即实际中的螺栓螺母能不能旋和到一起或它们拧在一起能不能拆开。所以这一节相当重要。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1)认知目标:在了解了螺纹的分类、用途的基础上,掌握普通螺纹各参数的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

(2)能力目标:掌握各参数误差变为当量中经的计算及中经合格性的判断。

(3)情感目标:通过“讲授法、启发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相结合的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探索、创新、成功等情感体验。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归纳创新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设计

(1)重点是普通螺纹各参数的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

(2)难点是各参数的误差的当量中经的计算及螺纹中经合格性的判断。

四、教法的设计

“教必有法”“教无定法”“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教学内容结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在教法方面,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和启发式、任务驱动教学、演示法、练习法相结合的主体参与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五、学生的学法设计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本节的教学中,应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采用分析法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思路可概括为:学习动机和学习需要→问题激发→分析推理→自主探究→归纳创新。强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创新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1.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及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和相应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a.复习设疑→激趣导入b.任务驱动→探究新知c.研究活动→师生互动d.强化练习→形成技能e.探究成果→总结归纳创新

2.引入新课

复习设疑→激趣导入

(1)复习:普通螺纹的几何参数和尺寸加工误差与公差(3min左右)。

(2)设疑:内螺纹(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螺母)为什么拧不到外螺纹(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螺栓)上或拆不下来(采用实物、教具、模型)?是哪一个参数的误差造成的?是所有的参数的误差造成的吗?

3.新课教学过程

(包括:任务驱动→探究新知、研究活动→师生互动、强化练习→形成技能)(运用声音抑扬顿挫、动作肢体语言、方式自问自答的形式。问与答之间停留时间3-5秒:让学生有短暂的思考,以前是否学过有关的知识?)

3.1螺距误差的影响

3.1.1直观的知识学习:

预习课本P145.大概5—10分钟左右,任务是影响螺纹互换性的参数有几个?主要因素是什么?国家标准怎样?等等…这个时间内教师将图9-2画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先熟悉要讲的内容,很快的进入角色,会增加学习信心。

3.1.2,讲解内容:

两个误差、中经当量,同时,准备一组快速抢答比赛。内容就是图中的各部份的名称和代号。

设计意图:

加深印象,为下面推导公式做准备,因为公式往往是最乏味的,要先调动学生积极性。

3.1.3讲解公式fP=1.732|△P|的推导过程,加入应用公式的小练习题。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公式,让学生了解公式的作用,实用性。

3.1.4小结:公式及应用的注意事项(即推导公式时的假设)。

设计意图:

通过强调使学生掌握公式推导的思路,为下面内容中再推公式打下基础。

3.2牙型半角误差的影响、3.3单一中经误差的影响和3.4作用中经及螺纹中经合格性的判断原则的教学程序设计思路与3.1螺距误差的影响的教学程序设计思路相似。

3.5讲解例9-1

采用设问—提问—总结评讲的方式师生互动共同完成例9-1的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公式的作用,实用性,巩固公式,熟悉查表9-1,9-2,9-3和9-4。

3.6螺紋大、小经的影响(简单介绍)

4.总结

螺距误差、牙型半角误差和中经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都归到中经的变化上,都用当量中经(中经的变化)来表示,作用中经(当量中经是其一部分)、螺纹中经都合格,互换性(即内外螺纹旋合连接)就没问题

设计意图:探究成果,总结归纳。

七、板书设计

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能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八、结束语

(1)理论知识讲授以应用为目的,需教师精选内容,以“必要、够用”为度。

(2)教师课堂引导、提问、答疑、解难是把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普通螺纹的主要参数》教学设计 篇4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普通螺纹的主要参数》,教学设计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主张 ,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为了践行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教育理论,下面我通过介绍《普通螺纹的主要参数》的教学设计,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在本次教学中的充分应用。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说明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

一、明理念

本节课我将把以生为本、关注生活;人人参与、体验成功;自主探究、发展个性;践行合作教学的理念贯穿课堂教学。

二、析教材

1.教材的地位

我校所用的《机械基础》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的第四版所出书。《机械基础》是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第二章螺旋传动更是后续的蜗杆传动和齿轮传动的前提和基础, 本节内容又是学习该章内容螺纹的代号标记和螺旋传动计算的前提和基础。

2.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对象为中职学生,他们对螺纹、螺纹连接及螺旋传动有不同程度的直观认识,但缺少深层的认识和理解。

三、定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职高生的特点,我制定了知、行、意相结合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1)掌握普通螺纹的主要参数;(2)理解螺纹大径、小径与顶径、底径;导程与螺距概念上的区别。

行:利用模型、实物的观察,巩固加深螺纹主要参数这一重点内容,通过动手实践测量,完成知识的应用拓展。

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确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树立理论是用来指导生产、服务生活的理念。

2.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理解普通螺纹各主要参数的基本概念,因为只有理解了基本概念以后,才能进行螺纹结构分析、图形标注和实物测量。

3.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搞清内外螺纹的大径、小径与顶径、底径的区别;螺距和导程的区别与联系。

四、谈方法

1.教学方法

本次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分组讨论、总结归纳、启发诱导等。

2.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主要是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通过亲眼观摩、亲手探究、分组研讨、听讲提问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五、说过程

本节内容计划用2个课时(90分钟),通过五个环节组织实施。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创设情境。

教师 :认真钻研 教材 ,精心准备 教学案和 课件 ,收集相关的实物模型,准备好相关的量具;布置任务帮助学生分好小组。

学生:在课余时间到五金店买一个螺栓,记下售货员提出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预习课本。

第二环节:引入任务,激发兴趣(约5分钟时间)。

第一步:汇报结果,引入课题。

(1)汇报结果

通过让学生介绍课前的实践经历和碰到的问题, 引发学生探求新知并解决所遇问题的迫切欲望。

(2)课题引入

根据各组同学汇报的结果,提出要买到需要的螺栓,我们必须要了解螺纹的相关参数,从而引入主题。

第二步:展示问题,引出任务。

普通螺纹的主要参数有:大径、小径、中径、螺距、导程、牙型角和螺纹升角等。通过展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探究兴趣,为新课做好情感准备。

第三环节:任务驱动,协作探究(约75分钟时间)。

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通过设计7个任务,让学生通过任务驱动,进行协作探究,进而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任务一:搞清内外螺纹的大径(约10分钟时间)。

通过设计自学概念,让学生根据螺纹大径的定义,观察内外螺纹的实物模型,指出它们的大径,然后在图形上标出等一系类问题,突破螺纹大经与底径和顶径区别的难点。

任务二:搞清内外螺纹的小经(约15分钟时间)。

通过设计自学概念,让学生根据螺纹小径的定义,观察内外螺纹的实物模型,指出它们的小径,然后在图形上标出等一系列问题,由简入深,循序渐进,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此任务中,结合生产实践的需要,补充螺纹小径计算公式的简单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三:搞清内外螺纹的中径(约10分钟时间)。

通过自学概念和进行标注, 加深学生对螺纹中径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公示的简单推导和应用,加强对小径和中径计算公式的记忆,同时培养学生自学和分析讨论的能力。

任务四:螺距与导程之间的关系(约10分钟时间)。

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学生对实物模型的观察, 以及图上的标注、教师的总结和练习的巩固,实现重点和难点的突破,通过补充攻丝中内孔径和小径的确定,加深学生对小径、大径与底径、顶径的区别,以及三径、螺距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更进一步突破难点。

任务五:搞清牙型角、牙型半角和牙侧角(约5分钟时间)。

通过学生自学课本和图上标注,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将知识拓展到其他螺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任务六:弄清螺纹升角(导程角)的概念,与螺纹中径和导程的关系(约5分钟时间)。

通过自主学习导程角的概念,以及对图形的分析、螺纹升角与螺纹中径和导程关系式的推导, 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四环节 :归纳总结 , 检查深化 ( 约20分钟时间)

此环节包括以下四步:

第一步:概括总结,回顾新知。

第二步:拓展延伸,实践应用。

为了体现理论与实践一体的教学设计理念, 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问题的能力,将本节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要求学生完成两个任务。

实践任务:结合制图中所学的螺纹测绘的方法,各组利用螺纹千分尺和游标卡尺测量普通螺纹的大径、螺距和中径。学生通过这个任务的实施,掌握用螺纹千分尺测螺纹中径、游标卡尺测螺纹大经的方法, 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第三步:课堂练习,检查效率。

第四步: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第五环节:规范有序,评价激励(约10分钟时间)。

本环节包括以下两步:第一步:规范有序,养成习惯;第二步:公正评价,鞭策激励。

六、论反思

教学参数 篇5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从高考解几题谈求参数取值范围的九个背景

解析几何中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是一类转为常见的探索性问题,历年高考试题中也常出现此类问题。由于不少考生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无从下手,不知道确定参数范围的函数关系或不等关系从何而来,本文通过一些实例介绍这类问题形成的几个背景及相应的解法,期望对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背景之一:题目所给的条件

利用题设条件能沟通所求参数与曲线上点的坐标或曲线的特征参数之间的联系,建立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求解。这是求范围问题最显然的一个背景。

x2y2例1:椭圆221ab(acb0,c为半焦距)的焦点为F1、F2,点P(x, y)为其上的动点,当∠F1PF2为钝角时,点P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___。

222|PF1||PF2||F1F2|解:设P(x1, y),∠F1PF2是钝角cos∠F1PF2 =

2|PF1||PF2|0|PF1|2|PF2|2|F1F2|2(xc)2y2(xc)2y24c2x2y2b22a2b22a22222222cx2(ax)cxcbx(cb)22caa22a2a2cb2xcb2。cc说明:利用∠F1PF2为钝角,得到一个不等式是解题的关键。把本题特殊化就可以得到2000年全国高考题理科第14题:

x2y21的焦点为F1、F2,点P为其上的动点,当∠F1PF2为钝角时,点P横坐标椭圆94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答案为 x(3535)),55梯形双曲线例2:(2000年全国高考题理科第22题)如图,已知ABCD中,AB=2CD,点E分有向线段AC所成的比为,过点C、D、E三点,且以A、B为焦点。当

23时,求双曲线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34-1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因此,点P在以M、N 为焦点,实轴长为2m的双曲线上,故

x2y2=1 22m1m②

m2(1m2)将①式代入②,解得x

15m22由xm且1m0,得15m2022255,又m0 m55∴m(55,0)(0,)55说明:P到x轴、y轴距离之比为2,所以P不能在x轴上,由此得到m0,这一隐含条件容易忽视。

x2y21的 例4:(2004年全国卷Ⅲ理科21题 文科22题)设椭圆

m1两个焦点是F1(-c, 0)与F2(c, 0)(c > 0),且椭圆上存在一点P,使得直线PF1与PF2垂直。

(1)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设l相应于焦点F2的准线,直线PF2与l相交于Q,若的方程。

解:(1)依题设有m+1>1,即m > 0,c =m,设点P的坐标为(x0, y0),由PF1⊥PF2,得

QF2|PF|23,求直线PF2y0y201x0y20m ① x0cx0c2x0m12122,y0 y01联立,解得x0将①与

mmm1由此得

m21m10m101 m1 mm0故m[1, +)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2)答案为y =(32)(x-2)(解答略)背景之三:二次方程有解的条件

直线和圆锥曲线的关系,是解析几何中最常见的关系,它们联立消元后所得的判别式非负是直线和圆锥曲线有公共点的充要条件;若有限制条件,则还应考虑根的分布情况等,这是确定参数取值范围的一个常见背景。

y2例5:(全国高考题)给定双曲线x-= 1,过点B(1,1)能否作直线

22l,使l与所给双曲线交于P1及P2,且点B是线段P1P2的中点?这样的直线l如果存在,求出它的方程;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画出图像知,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满足题设条件的l不存在。

y21,得当直线l斜率存在时,设为k,则l方程为y = k(x-1)+1,联立x22(2k2)x2(2k22k)xk22k30。

x1x22k22k1,即22k2,此时 设P1(x1,y1),P2(x2,y2),则2k2(2k22k)24(2k2)(k22k3)0,不满足2k20且0。

故满足已知条件的直线l不存在。

例6:(2004年湖北省高考题理科20题 文科20题)直线l:ykx1与双曲线C:2x2y21的右支交于不同的两点A、B。

(1)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2)是否存在实数k,使得以线段AB为直径的圆经过曲线C的右焦点F?若存在,求出k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2解:(1)将直线ykx1代入双曲线方程,并整理得(k2)x2kx20

依题意,直线l与双曲线C的右支交于不同两点,故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k22022(2k)8(k2)02k2 22k0k2202k2(2)答案是存在k66满足题设。5说明:问题(1)涉及到直线与双曲线右支相交的问题,转化为方程有不等 的两正根,由方程根的分布的充要条件建立不等式组即可。

背景之四:已知变量的范围

利用题中给出的某个已知变量的范围,或由已知条件求出某个变量的范围,然后找出这个变量与欲求的参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求解。

1、双参数中知道其中一个参数的范围;

例7:(2004年浙江省高考题理科21题 文科22题)已知双曲线的中心在原点,右顶点为A(1, 0),点P、Q在双曲线的右支上,点M(m, 0)到直线AP的距离为1。

(1)若直线AP的斜率为k,且|k|[(2)当m3,3],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321时,APQ的内心恰好是点M,求此双曲线的方程

解:(1)由条件知直线AP的方程为yk(x1),即kxyk0,因为点 M到直线AP的距离为1,所以

|mkk|k121|m1|k21112。|k|k∵|k|[3,3] 3∴232323|m1|21m3或1m1 3332323][1,3] 33故m[1,1(2)答案是x2(221)y21(解答略)

例8:(2004年全国高考卷Ⅱ理科21题)给定抛物线C:y4x,F是C的焦点,过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相交于不同的点A、B。

(1)求双曲线C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2)设直线l与y轴的交点为P,且PA5PB,求a的值。12x222y1解:(1)由C与l相交于两个不同的点,故知方程a有两个不同的实数解,消

xy1去y并整理得:(1a2)x22a2x2a20

21a00a2且a1 由2222(2a)4(1a)(2a)01a2∴双曲线的离心率ea∵0a11 2a2且a1

∴e6且e2 26,2)(2,)2故e((2)略

说明:先求出a的范围,再建立e与a的函数关系式,即可求出e的范围。

例10:直线ykx1与双曲线x2y21的左支交于A、B两点,直线l经过点(2,0)和AB的中点,求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b的取值范围。

解:由方程组ykx122xy1,消去y得:(1k2)x22kx20

设A(x1,y1),B(x2,y2),x10,x20,AB中点M(x0,y0),则有:

4k28(1k2)02kxx01k2 1221k2xx01221k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x0x1x2k1k1,ykx1,即M(,)0021k21k21k21k2设直线l的方程为ym(xb),则b2m,而my001,则有x02k22k211172k2k22(k)2,它在(1,2)上单调递减。m4811 ∵22m∴b2m(,22)(2,)

说明:这类问题可先求出一个变量的范围,另一个变量范围就相应可求出来了。背景之五:点在圆锥曲线内域或外域的充要条件

如果我们规定圆锥曲线包含焦点的区域称为圆锥曲线的内域,同时坐标平面被圆锥曲线所划分的另一部分称为圆锥曲线的外域,则点P(x0,y0),在

22x0y0x2y2椭圆221内(外)域的充要条件是221(1);点P(x0,y0)在双曲线

abab22x0y0x2y21内(外)域的充要条件是221(1);点P(x0,y0)在抛物线

aba2b222y22px(p0)的内(外)域的充要条件是y02px0(y02px0)。以这些充要条件为背景的范围问题利用上述不等式可获解。

x2y21,试确定m的取 例11:(1986年全国高考题)已知椭圆C:43值范围,使得对于直线l:y4xm,椭圆C上有不同的两点P,Q关于该直线对称。

解:设P(x1,y1),Q(x2,y2),PQ中点M(x0,y0),则:

x12y12

14322x2y21

①-②得,3(x1x2)(x1x2)4(y1y2)(y1y2)03(x1x2)=x4(y1y2)1y(y1y2)304()0y03x0

x1x2242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由此易知焦点F到准线y = 1的距离p的范围是1p3。

a2a23caea 又pcae2∴132a3a2 23背景之八:平均值不等式

解析几何的本质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利用代数基本不等式是求范围的又一方法。

例14:已知直线l过定点A(3, 0),倾斜角为,试求的范围,使得曲线C:yx2的所有弦都不能被直线l垂直平分。

解:当直线的斜率为0或不存在时,符合题意。

2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3),被它垂直平分的弦的两端点为B(t1,t12),C(t2,t2),2t1t2t12t2,)(t1t2),kBCt1t2。则BC中点P(221tt12k当线段BC被l垂直平分时,有2t1t2 2tttt2121k(3)22tt1111(26k1)(12)22k。2k224k∴符合题意的直线斜率k∴[0,11,即tan。222][arctan1,)。2说明:本题的求解利用补集法,即先求弦能被l垂直平分的直线l的斜率,取其补集就是满足题设的斜率,再利用斜率和倾斜角的关系,就可以求出的范围。

背景之九:目标函数的值域

要确定变量k的范围,可先建立以k为函数的目标函数kf(t),从而使这种具有函数背景的范围问题迎刃而解。

x2y2例15:P(x,y)是椭圆221(ab0)上任一点,F1、F2是两个焦点,求

ab用心 爱心 专心

0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2)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b,依题意k0,b0,则T(0,b),分别过P、Q作PPx轴,QQy轴,垂足分别为P、Q,则

|ST||ST||OT||OT||b||b| |SP||SQ||PP||QQ||y1||y2|12yx由y22(k2b)yb20 2ykxb∴y1y22(k2b),y1y2b2 方法1:∴

|ST||ST|11|b|()2|b||SP||SQ|y1y2112|b|2 2y1y2b∵y1、y2可取一切不相等的正数 ∴|ST||ST|的取值范围是(2,)|SP||SQ|y1y2|ST||ST|2(k2b)方法2:∴ |b||b|2|SP||SQ|y1y2b|ST||ST|2(k2b)2(k2b)2k2当b0时,b22 2|SP||SQ|bbb|ST||ST|2(k2b)2(k2b)当b0时,b|SP||SQ|bb2又由方程①有两个相异实根,得

4(k2b)24b24k2(k22b)0,于是k22b0,即k22b

所以|ST||ST|2(2bb)2 |SP||SQ|b2k2∵当b0时,可取一切正数

k∴|ST||ST|的取值范围是(2,)|SP||SQ||ST||ST|与P、Q两点纵坐标之间的关系,是快速求解第(2)个|SP||SQ|说明:利用图形找到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教学参数 篇6

我们之前提到过在镜头旁边有一个辅助对焦钮,其实这个按键和转盘在默认状态下可以完成对焦的人物,我们还可以对它进行自定义设置,让它在拍摄过程中快速操作某类功能参数。

这类按钮在专业机型中叫做自定义功能键(USE),它主要是方便摄像师的操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习惯来定义若干个自定义按键。在民用DV中,我们可以使用这个按键和转盘来定义,对焦、曝光、拍摄模式转换(Tv/Av)、麦克风音量和AGC限制。

这个功能键的使用方式也异常简单,按键用来控制功能的打开或关闭,拨轮用来调整参数。

USE键是业务级DV上配置的按键,它可以帮助使用者快速调用菜单或做快捷方式的操作,在民用级DV上,我们则可以通过按键和转盘的定义来设定这些快捷方式,虽然只有一两个自定义键,但是它在使用中的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

分配按键1\2

分配按键功能如同专业级DV中USE键的使用,在机身上有一些可以经过自定义来使用的快捷键,我们可以将菜单中的相应功能赋予在这些按键上。一般民用级DV机身上会有一到两个这样的按键,它们主要可以被赋予的功能有:逆光补偿始终开启、仅面部自动对焦、情节生成器、视频快照、白平衡优先、AF/MF。当然我们也可以关闭这些按键,不去使用它。

这是一项只有民用高端DV才具有的自定义功能设置,很多需要在菜单中层级设置的功能都可以在这里一目了然地添加到分配按键中。

设置白平衡优先

当我们为“分配按键”设定为“白平衡优先”功能时,我们可以打开这个选项,为白平衡优先设置相应的自定义色温,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当前的白平衡和“设定白平衡优先”的白平衡之间进行切换选择了。具体自定义白平衡的设置方法,我们会在下一章中了解到。

这是自定义设置分配按键之后的一项关于白平衡快捷方式的设定,从菜单图片中可以看到,可以选择的白平衡模式有很多。

节能模式

为了节省电量,DV设计了节能模式。我们可以在其中设置两项内容,自动关闭电源和快速启动。自动关闭电源的设置是询问使用者是否使用节能模式。而快速启动的设置则是关于待机时间的设置,它询问使用者,一般在不操作的情况下,待机多长时间后可以自动关机,其中的选项有10分钟、20分钟和30分钟。

这项设置有点像使用电脑时的电源管理设置,可以分为关机和待机两种状态,目的都是为了节约电量,并且可以在拍摄时,快速开机。

对焦环方向

这项功能主要设置镜头对焦环的转动方向,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选择正向和反向旋转。

对焦环响应

这项设置主要来设置对焦环的响应时间,主要有快速、普通和慢速三种响应方式。

对焦预设速度

这项设置针对对焦速度进行设置,可以选择快速、普通和慢速三种方式。当我们要使用虚实变化的关系来完成画面时,就可以使用不同的设置方式来定义对焦速度。如果是轻柔的影片效果,我们可以选择慢速;如果是体育比赛和新闻采访,我们可以选择快速对焦来完成拍摄。

对焦速度的预设可以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快速的对焦可以带来纪实感的画面,慢速的对焦更有一些手持摄像机的感觉,焦点通过缓慢的移动,虚实的结合可以带来更出色的视觉感。

自动启动装饰

当我们将液晶屏反向靠拢在DV机身时,装饰效果会自动启动,这属于使用特殊状态来完成功能启动的方式。我们可以随时使用这项功能,使用手指来为画面添加装饰动画。

这是启动“装饰”功能的快捷方式,开启这项功能之后,当我们将液晶屏面板正面向外打开并收拢在机身位置时,“装饰”功能就会自动开启。

初始化

初始化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格式化,属于数据清除的操作,要非常慎重地使用。

这项功能的操作要很谨慎,初始化即是对存储器的格式化过程。在这里我们可以选择对内置存储器,或者外置存储器进行初始化设置。在进行操作前,一定要注意备份数据,防止误操作。

时区/夏时制

这项设置很多人都不用,其实很有意思。当我们设定了DV机的时间和年月日之后,还要对它进行时区的选择,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精准的时间。如果我们出差去其他国家,也就是其他的时区,那么我们只要选择相应的到达地时区就可以矫正DV机拍摄的默认时间。对于经常出差和旅行的朋友非常有用。而且还可以针对夏时制来进行调整。

日期/时间

这项功能主要是为了调整DV机显示的日期和时间设置的,使用起来非常直观、简单。需要说明的是,现在DV还提供了日期格式和24小时等显示方式选择,查找时间一目了然。

在关机状态下长按显示键(DISP)也可以查看电池信息。这在之前关于机身按键的介绍章节中有相应的使用介绍。

电池信息

这个选项可以查看电池电量,同样我们如果在关机状态长按DISP键也可以查看到电池电量。

HDMI控件

这也是关于端口设置的功能选项,可以通过它来打开和关闭HDMI控件。当DV连接到相同HDMI标准的电视机时,打开HDMI控件就可以使用电视机遥控器来控制DV中的视频播放。如果没有相应的标准,则可以将控件端口关闭。

控件的概念就好像命令程序一样,使用HDMI控件就可以控制相应的设备,或者使用相应的设备来控制提供HDMI端口的DV。

HDMI 1080P输出

很多家庭的电视已经可以支持1080P信号的输入了,这样在使用这项细节设置功能后,DV可以为电视机提供更加细腻的逐行扫描信号。

使用该功能,在使用HDMI线连接到电视之后,输出端口将从1080i的隔行输出方式转化成1080P的逐行输出方式。

HDMI状态

这项功能可以显示画面在屏幕上,从而检查HDMI进行视频输出和音频输出的工作状态。

距离单位

在我国通过的距离单位是米,但是在某些英制国家并不是这样,而且当使用电影级的拍摄设备时往往都用英尺来做焦距的单位,所以为了满足各种人群的使用习惯,这里可以对距离单位做相应设置,不过一般我们不会动用这个菜单。

我们可以按照使用习惯来设置距离单位,在这里我们可以选择两种表示方式:米(m)和英尺(ft)。不过我们一般还是对米有比较直观的感受,这样更方便我们进行控制。

备份菜单设置到B卡槽

教学参数 篇7

对于国内某些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材[1,2,3,4],甚至某些经典权威的教材中[2],都认为C程序中函数参数的传递方式存在两种类型:值传递和地址传递,对于普通类型实参的传递采用的是值传递方式,而对于指针类型实参的传递采用的是地址传递方式;而在C语言发明人Kernighan等的原著[5]中则明确指出:C函数实参向形参的传递通过值传递的方式实现,因此不同教材之间关于函数参数传递方式的阐述存在着不一致之处。认真研读诸多的C语言程序类教材中[1,2,3,4]关于函数参数传递方式的讲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关于函数参数传递方式上的阐述存在差别,某些教材认为C函数参数的传递方式存在值传递和地址传递两种方式,而某些教材认为只存在值传递一种方式;

(2)无论采用值传递还是地址传递方式,众多的教材基本没有给出参数传递过程的详细实现方式和实现原理,即便某些权威的教材[2,5],也只是给出了简单的示意过程。

以上两个问题的存在,不仅产生参数传递过程释义的二义性,使学生的理解接受难度增加,同时缺少过程说明的直接结论式的引用,使学生无法完成复杂数据类型实参的传递过程分析,并最终导致错误的程序运行结果,如对于拥有数组、指针等成员的结构体类型实参,其传递过程相对复杂,不仅取决于函数参数的传递方式,同时与结构体成员变量的内存分配方式密切相关。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本文从分析变量及常量的本质入手,以栈结构为基础,对C函数的参数传递方式进行了一系列讨论。

1 变量及常量

众所周知,C语言书写的源程序经过编译、链接后生成的可执行程序一般由可在CPU上执行的操作码、对应的操作数及需要处理的数据等若干部分组成,当对应的可执行程序需要运行时,首先由操作系统的进程管理功能按照既定的规则将程序的部分或全部调入机器内存,根据内存的段式或段页式管理方式[6],程序中的操作码存放在代码段中,而需要处理的相关数据则存放在数据段中。在C程序中,需要处理的数据一般存放在变量或通过malloc等内存申请函数所获取的成块内存中,但是无论哪种存储方式,其实质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使用数据段的内存空间,并达到数据存取的目的,因此C程序中的变量在本质上即为命名后的内存空间,系统赋予该空间可以存取的权利,而所谓的“程序运行期间可以改变的量”只不过是外部表象而已;同理,对于C程序中的常量,同样需要占据数据段的物理内存,而对此类内存,除初始化赋值之外,系统赋予其只读权利,因此所谓的“程序运行过程中不可改变的量”同样是非本质的说法。综合以上分析:在C程序中,无论是变量还是常量,其本质都是可执行程序对应数据段中的某块物理内存,而物理内存的访问属性决定了该块内存是变量还是常量。

在C程序中,内存的使用方式有两种:(1)是通过变量命名的方式直接使用;(2)是通过地址即所谓的指针方式对物理内存进行间接访问。C程序在通过以上方式使用内存过程中,同时受到以字节为单位的内存管理结构的限制,即在没有类型转化的前提下,某种类型的数据只能存放到具有对应类型结构的内存块中。另外,机器的物理内存是以字节为单位线性编址的,因此任何独立变量或指针所对应的内存块在物理上是连续分配的。C语言的上述特性决定了函数参数传递过程中实参与对应的形参的数据类型必须匹配,亦即实参变量标识的内存与对应形参变量标识的内存在存取结构上必须一致。

2 基于栈结构的函数参数值传递过程

栈[7]可以看作是应用程序数据段中一块有结构的特殊内存,其主要作用之一是实现函数调用过程中实参向形参的传递。在C程序中,设有某函数f(类型1x1,类型2 x2,…,类型n xn),当调用函数f时,对应实参y1,y2,…,yn通过栈向形参x1,x2,…,xn传递的过程如图1所示。

函数调用开始后,系统首先根据函数定义过程中所给出的形参表列,按照形参的数据类型在栈结构中依次为每个形参分配对应的内存空间,而后将实参表列中每个实参变量所存储的数值拷贝到栈结构中对应形参变量所标识的内存空间中,这一过程就是函数参数传递过程的值传递。在值传递过程中,系统会自动匹配实参与对应形参的数据类型,只有数据类型一致或者经过类型自动提升以至于显示给出强制类型转化并达到类型一致后,才可以完成上述值传递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形参以实参在栈结构中的副本形式出现,而函数执行过程中对形参变量的修改,从本质上无法实现对实参变量对应内存空间中内容的修改。因此,C函数调用过程的实参向形参的传递过程,在本质上是受数据类型约束的值传递过程。

3 指针、数组、结构体类型作为函数参数

C函数参数传递的过程在本质上是受数据类型约束的值传递过程,这种受约束传递过程的基本含义是实参与对应形参的数据类型应该一致,另一含义是对于某些数据类型的实参,经过值传递过程及函数内部处理后,可能产生非值传递的假象,为此,在Visual C++2008环境下分别采用指针、数组、结构体等类型的变量作为对应函数的参数进行了验证,并对验证过程做出了相应的分析。

3.1 指针类型作为函数的参数

采用指针类型变量作为函数的参数,其源代码、运行结果及参数传递过程如图2所示。

当主程序中Swap(p,q)语句被执行后,根据Swap函数的定义,系统首先在栈空间中为形参x、y分配存储空间,而后根据函数参数传递的值传递规则,将实参p、q中的变量a、b的指针分别拷贝到x、y所对应的内存中,此时实参p、形参x指向变量a,而实参q、形参y指向变量b,所以在Swap函数内部通过指针型形参变量x、y可以实现对外部变量a、b的修改。通过图1所

3.2 数组类型作为函数的参数

采用数组类型变量作为函数的参数,其源代码、运行结果及参数传递过程如图3所示。

根据C语言的定义,数组是为了程序满足批量处理同类型数据而给出的构造数据类型,数组的元素依序在内存中占据连续的存储空间,而数组的名字则代表了数组元素所占据存储空间的首地址,亦即数组的指针,因此在图3中所给出的实例,y代表了对应数组的指针,而当主程序中Test Arr(y)语句被执行后,系统在栈空间中根据该函数的原型定义为形参X分配整型指针类存储空间,而后将实参数组y的指针拷贝到形参x的存储空间内,此时实参y、形参x都指向了数组y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因此在Test Arr函数内部可以通过形参x实现对实参数组y的修改。数组作为函数的参数,其传递过程及所产生的效果与指针类型作为函数的参数类似,都可以产生“地址传递”的假象,但是通过图3所给出的传递过程,任何一个数组元素本身都没有作为函数的实参并通过栈结构传递到函数的内部,因此这种假象仍然改变不了函数参数传递过程是值传递的本质。

3.3 结构体类型作为函数的参数

采用结构体类型变量作为函数的参数,其源代码、运行结果及参数传递过程如图4所示。

参数传递过程:

结构体数据类型是C语言为满足复合型数据处理的需要而给出的一种用户自定义数据类型,这种数据类型的变量允许有多个类型不同的成员变量,当系统为结构体变量分配存储空间时,成员变量所占据的存储空间是依序连续的,即所有成员变量所占据的连续存储空间即为对应结构体变量所分配的存储空间。当主程序中的Test Std(p)语句执行时,系统根据TestStd函数的定义,在栈空间中为结构体形参s分配存储空间,而后将结构体实参p所对应存储空间中的内容作为整体拷贝到s所对应的存储空间中,实现结构体实参p到结构体形参s的值传递过程,其值传递过程如图4所示。在本例中,虽然结构体类型拥有数组成员z,但是C语言对这种数组成员的传递方式与单独的数组类型实参的传递有着本质的区别,系统将数组成员作为结构体实参的整体组成部分进行完全复制式的值传递,为此,虽然在函数Test Std中对结构体形参s的数组成员z的元素进行了修改,但是这种修改不会影响到实参p的数组成员z,而对于变量m,因为采用了指针方式对其进行了间接使用,所以在函数Test Std内部可以实现对它的间接存取。综合以上分析,结构体成员作为函数的实参,其向形参的传递过程在本质上仍然是值传递。

4 结束语

根据本文的分析及相关实例可知:

(1)C程序中函数实参向形参的传递过程在本质上是值传递,而所谓的地址传递方式不过是由于数据类型差别所诱发的假象;

(2)函数参数的值传递过程受不同数据类型的制约,与类型数据的内存表达方式密切相关,因此C函数实参向形参的传递过程是受数据类型制约的值传递过程。

(3)在有关C函数的教学环节中,避免结论式的盲目引用,而是采用过程分析与实例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函数参数值传递过程的本质,进而增强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摘要:函数及其调用过程中的参数传递规律一直是C语言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很多教材中给出的实参向形参传递过程的值传递及地址传递规律,从分析变量、常量等基本概念的本质出发,阐释了栈结构在函数参数传递过程中的作用,证实了“值传递”是函数唯一的参数传递方式,而不存在所谓的“地址传递”方式的结论,并通过指针、数组、结构体类型实参到形参的传递过程,进一步说明了C函数的参数传递过程受到参数数据类型制约的特点。

关键词:C语言,函数参数传递,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吕凤翥.C语言基础教程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0-103.

[2]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1-102,110-112,137-140.

[3]张传学.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04-106,137-140.

[4]田淑清.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C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1-83.

[5]BWKernighan,DMRitchie.C程序设计语言(第二版)[M].徐宝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81-83.

[6]孙中秀.操作系统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1-243.

教学参数 篇8

关键词:C语言,指针,函数调用,形式参数

1 引言

目前, 在普通高等院校中, 都开设有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课程, 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编制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众多的程序设计语言中, C语言以其高效、简洁、结构性强、功能强大而成为首选的教学语言。C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支持功能强大且类型丰富的指针, 强大的指针给C语言带来巨大的灵活和便利的同时, 也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难度, 尤其在函数调用时, 用指针做函数参数时很容易出错。本文将就这一在教学和学习中, 困扰师生的问题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2 C语言中的函数调用

通常, 在各类程序设计语言中, 都是以函数作为程序的基本组成单位的。一个函数实现一个功能, 函数之间通过参数调用和return语句来互相传递消息, 当然, 我们还能通过全局变量来实现数据在函数之间的传送。但是, 我们从“高内聚、低耦合”的程序设计基本原则出发, 要尽量限制使用全部变量, 只使用函数参数和return语句来实现函数之间的数据交换, 以符合“单入口、单出口”的程序设计基本原则。很多语言中的参数调用有两种形式, 即“传值调用”和“引用调用”。“传值调用”是单向的, 只能将数据由主调函数 (实参) 传递给被调函数 (形参) ;而“引用调用”是双向的, 主调函数 (实参) 将变量名传递给被调函数 (形参) , 被调函数中结束调用后, 再将形参的值回传给实参, 因而被调函数能改变主调函数中实参的值。C语言中的函数调用严格来说都是传值调用的, 任何情况下都只能将主调函数 (实参) 的值传递给被调函数 (形参) , 那么要想让被调函数改变主调函数中实参的值, 就只能采用地址传递的方法。即在主调函数中用地址 (指针) 作参数, 将变量的地址传送给被调函数 (形参) , 这种情况下, 要求被调函数的形参类型必须是与主调函数实参相同类型的指针型变量。

3 指针做函数参数时

3.1 指针在函数调用时的不同表现形式

下面, 我们以一个简单的数据交换的程序来展示5种不同的参数形式在函数调用中实现的不同效果。

我们对上述5中不同形式的函数调用情况进行分析。

先分析swap1函数。swap1传的是值的副本, main () 函数中, 实参a和b的值分别是1和2, 函数调用时, 将实参值1和2传递给了形参p和q, 在函数swap1内部, p, q的值确实是交换了, 但是他们是局部变量, 不会影响到主函数的a, b。当swap1返回时, p、q也就被删除了。所以从主函数的角度来看, swap1是不能完成a、b的值的交换的。

我们再来讨论函数swap2。主调函数中的实参是&a和&b, 是两个地址值, 被调函数中的形参是两个指向int型数据的指针变量, 指针变量接受地址值, 这是合法的。我们在swap2函数内部定义了一个指向整型数据的指针变量temp, 但是我们却没有给temp初始化, 所以指针变量temp是没有值的, 它没有指向一个确定的内存单元, 在C语言中, 像temp这样定义了基类型, 但没有初始化的指针变量, 称之为“野指针”。正因为temp没有确定值, 所以*temp也是不存在的, 故*temp=*p是不合法的。特别的, 如果将swap2函数体内的第一句话改成int x, temp=&x;则符合C语言的语法规定。x是定义好的一个整型变量, 操作系统会给它分配一个内存空间, 然后把该内存空间的地址赋值给temp, 那么以后*temp就相当于x。

函数swap3同样用两个指向整型的指针变量p和q做形参, 主调函数同样是传送地址过去。这样, p指向a的地址, q指向b的地址, 在swap3函数内, 将p和q的值交换了, 也就是说, swap3结束调用以后, p指向a的地址, q指向b的地址。在swap3函数内, 看似p、q的地址交换了, *p、*q的值也确实交换了, 但当返回主函数以后, 由于p和q的值不能返回给实参, 所以, 在主函数中, a、b并没有任何变化。这种函数调用方式同样也不能对主函数实现两个数的交换。

函数swap4可以对主函数实现值的交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swap4中, 用两个指向整型的指针变量p和q作形参。主调函数将a和b的地址传递给p和q以后, p和q指向的是a和b这两个变量值。swap4函数体内, 将*p和*q交换, 实际上就是将a和b的值交换, 因为p存储的是&a, *p实际上就是a, 同理, *q就等同于b。简单地说, swap4调用结束后, 由于p和a共用内存地址, p和b共用内存地址, 所以, 对*p操作就是对*&a操作, 也就是对a操作。

最后我们来分析下swap5函数, 我们看到swap5函数的形参定义为int&p, int&q, 这种定义方式不符合C的语法, 本身就是错误的。

3.2 指针做函数参数的用法小结

通过上述程序的分析, 我们对指针做函数参数的用法已经有了初步理解, 指针是C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指针变量作函数参数时, 我们务必注意以下问题:首先, 被调函数用指针变量作形参时, 主调函数必须用指向同一基类型的地址值作实参。实参既可以用相同基类型的指针变量, 也可以用“&变量”获得相同基类型变量的地址值。其次, 注意到实参将地址值传递给形参后, 形参和实参实际上共用同一内存空间, 即“同址不同名”。最后, 在使用指针变量时, 要注意避免出现“野指针”, 所谓“野指针”, 是指定义过的指针变量, 但对它没有初始化, 也没有赋给相同基类型的地址值, 则该指针没有指向特定的内存单元, 对它的指向操作 (*指针变量名) 是没有意义的。

4 总结

C语言是一门程序设计语言, 其最终目的是编程实现特定的算法和数据结构。而指针作为C语言的灵魂, 在教学中是我们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教学中, 由于指针的复杂性, 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感到迷惑, 而有些老师在教学时也只注意强调指针的用法, 而忽略了指针作用机理的分析。本文对指针在函数调用中的作用机理作了较全面的探讨, 以期对C语言学习者进一步理解指针机制、熟练使用指针、避免出现地址错误起到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教学参数 篇9

一、化学反应速率

二、化学平衡

(1) 已知1100℃时, K=0.263温度升高, 平衡常数K__ (增大, 减少或不变) ; (2) 1100℃时, 测得高炉中c (CO2) =0.025mol/L, c (CO) =0.1mol/L, 在这种情况下, 该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填是或否) , 此时反应速率是v正__v逆 (填>, <, =) 。

以上两题都是温度与化学平衡的完美结合。再比如, 往含Ti4+的溶液中鼓入高压水蒸汽, 可促进Ti4+水解, 加速Ti (OH) 4生成, 因为水蒸汽隐含条件温度较高, 促进水解。

三、溶解度

溶解度第一考虑的是气体, 一般水中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下降, 比如在制备Fe (OH) 2时, 所需蒸馏水必须煮沸除氧, 氨水溶液中加热可能直接逸出氨气。再如海水中提取溴的过程中, 往溴单质的水溶液中通空气和水蒸汽, 促进溴的挥发。其次是溶液, 主要是结晶或重结晶的问题, 有些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成正比, 但也有成反比的, 比如Ca (OH) 2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在题目中, 经常会问到为何在温度比较高时过滤等, 主要是考虑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较大, 应注意结合题意加以分析。例如往Li2SO4浓溶液中加入饱和Na2CO3溶液, 加热至95℃, 再过滤得到Li2CO3固体。已知Li2CO3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最后一步过滤时应怎么操作?本题问得比较特殊, 过滤操作的条件,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就是要尽可能保持颗粒状, 也就是要趁热过滤。

四、物质挥发性

具有挥发性的物质不多, 在工业流程题主要涉及是酸类, 比较HCl、HNO3、氯水、氨水、溴水等物质, 比如二氧化锰中加浓盐酸为何不宜在较高温度下反应, 在考虑盐酸的浓度时还要考虑盐酸挥发, 导致变稀反应难以持续进行等。比如从海水中提取溴的蒸馏过程中, 溴出口温度为何要控制在80℃~90℃,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产, 请解释原因?因为温度过高, 大量水蒸气排出, 溴气中水增加若温度过低, 溴不能完全蒸出, 吸收率低。

五、物质不稳定性

不稳定性主要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常见为HNO3、H2O2等, 这些物质在较高温度下都会发生分解, 因此在高温下都不适合这些物质的存在, 对整个反应体系也会有影响。溶液硝酸酸化温度太高会使得硝酸分解。

例:控制其他条件相同, 印刷电路板的金属粉末用10%H2O2和3.0mol/LH2SO4的混合溶液处理, 测得不同温度下铜的平均溶解速率如下:

当温度高于40℃时, 铜的平均溶解速率随着反应温度升高而下降, 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比较在铜和硫酸、H2O2存在下反应得到Cu SO4, 温度高会提高反应速率, 但同时也会造成H2O2的分解速率加快, 反而影响反应的进行。

六、催化剂的活性

中学化学中用到催化剂的方程不多, 但一般方程中如果用到的催化剂与温度有关, 则基本要考虑到催化剂的活性温度, 在这个活性温度下催化剂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效果, 比如合成氨中铁触媒的活性温度基本选择在500℃左右。再如用钼镍矿粉催化二氧化硫的实验中, 在0℃~195℃, 随着温度的升高, 生成物的产率随之升高, 钼镍矿粉催化剂的活性逐渐增强。195℃左右时, 生成物产率最大, 钼镍矿粉催化剂活性最高。温度高于195℃, 随着温度的升高, 生成物的产率逐渐降低, 钼镍矿粉催化剂的活性逐渐降低, 最后因为高温使其失去活性而无催化作用。

七、溶液冷却

有些实验操作需要等溶液冷却下才能进行, 比如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过程, 在酸稀释或碱溶液配制过程会放出热量, 要等冷却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再如用量气筒在测量气体体积时往往要冷却后再读数, 才不会出现误差。若要往溶液加入盐酸或硝酸酸化, 则应先冷却后再加入酸, 避免挥发或分解。

八、反应条件

加热、点燃、高温、煅烧等都作为反应的条件, 它们只是温度不同, 不过在试题中, 最常见的控制温度, 比如某溶液蒸发浓缩需保持温度在90℃~100℃, 控制温度实验方法是什么?这里主要指的是水浴加热, 水浴加热的优点是便于控制温度 (100℃以下) 与反应物受热均匀。

现在高考中的无机方框推断题已经逐渐被化工流程题所取代, 因为后者更贴近工业生产, 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而化工流程题重在探究, 重在考查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温度作为一种常用的实验控制条件, 值得我们探讨与总结。

参考文献

[1]秦晋颖, 邹贵田.钼镍催化剂催化合成溴代正幸烷[J].贵阳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贵州贵阳.550005第3卷.第4期.2008年12月.

教学参数 篇10

1 评价参数模型:理论背景与模型建构

1.1 理论背景

评价参数模型是由德国奥格斯堡大学提出的应用于评价研究的理论模型。作者从英国大报和小报中选择了100篇新闻建成了一个7万词的比较语料库, 提出了基于参数的评价理论即评价参数模型来分析这两类报纸新闻中的评价并探讨它们的体现维度。

其实, 评价参数并不是Bednarek的独创, 在评价研究中由来已久。Martin&White的评价理论虽没有明确提出参数这个概念, 但将评价分为轴和系统, 并在各个子系统下细分, 实际上已经接近于参数的概念, 比如它将评价分为态度、级差和介入三个系统, 并在态度系统内根据评价对象差异细分为情感、判断和鉴赏。但是, Bednarek对评价理论中的参数研究并不满意, 认为评价理论态度系统各个子系统的细分只会使语篇分析变得不必要的繁琐。她主张既然它们都与好坏有关, 完全可以合并成一个参数即情感性。除评价理论外, Hunston&Thompson研究评价时也识别出了四个参数:好-坏/肯定-否定参数、确定性参数、期望/明显性参数和相关/重要性参数[3]3-15。Lemke在研究评价的韵律性特征时也描述了表达评价意义或评价语义关系的七个纬度[4]33-56。但是, Bednarek认为这些评价参数不足以涵盖新闻语篇中的评价, 而且它们的归类还有交叉及欠缺之处。基于此, Bednarek提出了一个新的适用于报纸语料库研究的评价参数模型, 并用它来分析不同报刊新闻语篇的评价资源及文体特征。

1.2 评价参数模型建构

在术语上, 作者沿袭了Tompson&Hunston对评价的定义, 即评价是说话人或作者对他 (她) 所谈论的实体或命题所表达的态度、态势、观点或感情。评价参数模型共识别了九个评价参数, 它们分别是理解性、情感性、预期性、重要性、可能性/必要性、可靠性、言据性、心智状态和风格。其中前6个为核心参数, 因为它们直接将评价特性归咎于评价客体, 且涉及介于评价两极之间的等级和潜在中间阶段;后3个则是边缘参数, 出现在语篇的评价语境中并和评价意义通过多种方式产生关联。

这些评价参数都涉及不同的评价纬度, 又称子价值, 包括核心参数两极间的等级及边缘参数的不同子类型。以核心参数为例, 情感性参数是作者对事件做出的好与坏的评价, 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子价值, 其语篇功能主要是表达作者的赞成和批评, 并对读者实施潜在的操纵。预期性参数包括四个子价值:预期性、非预期性、对比和对比/比较 (即否定) , 可以凸现新闻的非预期性价值、强化命题色彩并对比命题, 也可以通过非预期性参数和消极情感性参数的结合强调否定性情感。重要性参数的子价值重要/不重要可以加强三个新闻的引用性、相关性和精英性, 同时增强了引述内容的可靠性。可能性/必要性参数能唤起情感性评价, 引发强调, 转移责备, 并表达作者的同情和批评。可靠性参数涉及到命题评价的三个子价值低/中高和实体评价的两个子价值真实/虚假可以评论讲话者的可靠性, 加强或缓和评价力度也可以唤起情感性评价, 强调报道的事实性等新闻价值。边缘参数中最重要的是言据性, 它包括六个子价值:传闻、所说、所想、心想、感知和不明确, 它通常和可靠性、情感性即风格等参数结合, 可以增强消息的可靠性, 夸大报道事件, 并体现新闻中的事实性等价值。

评价参数模型最大的特点就是允许评价参数的自由结合 (evaluative interplay) 。在她看来, 一个词语乃至句子可以表达不同纬度的评价, 这也正是评价参数模型的超强灵活性和运用张力所在。比如, 转述动词可以在表达言据性同时暗示作者的情感性或者语体风格。但是, Bednarek也意识到这样的评价模型以有限的语料总结出来的参数带有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和语类局限性, 随着语料的增加和研究的深入, 也许还会有新的参数出现。如果运用该理论研究其他语类比如学术书评中的评价, 便需要结合文本本身调整模型, 删除无关的评价参数, 添加该语类独有的评价参数, 这就对研究者本人提出了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强烈的学术责任感。

2 评价参数模型的应用:意义及局限性

总的来说, Bednarek的评价参数模型所识别的新的评价参数无疑是对语言评价意义研究的延伸。评价参数模型旨在分析复杂语篇中评价的各个方面,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它允许同一评价表达语实现两个以上评价参数, 我们可以用该模型来分析不同评价参数的结合方式, 借以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手动分析语篇中的评价提供很大帮助。在高校《外国报刊选读》课程教学中, 我们不妨可以考虑将该理论融入到教学法中, 加强学生的语言敏感度, 使他们在掌握新闻语篇字面意思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对评价性词语的评价语义参数加以识别和领会, 从而解读到隐藏在语篇背后的各种声音, 把握不同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及情感性。具体说来, 高校本科教学多数已进入多媒体时代, 搜集网上新闻语料已经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可以搜集整理本学期的新闻阅读材料并将其建成小型语料库。然后,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程度将该理论做以适当简化, 对新闻材料做评价参数的标注、分析和统计。这样, 我们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评性阅读能力, 进而抵制新闻语篇中媒体霸权的强制性信息输入。除此之外, 评价参数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考察语料中评价性语言的语体多样性, 即语篇中使用不同的评价词汇来表达相同评价意义的多样性。简言之, 就是使用大量的评价性同义词来表达同样态度的写作风格的灵活性以及态度表达的力度。从这一点来说, 评价参数模型具有实际的教学意义。

但是, 该模型也有自身缺陷。评价研究本身具有高度复杂性, 其识别与归类一直是棘手的问题, 作者在界定评价以及提出自己理论框架时的一些论断还有待证实。比如, 她在区别感情和评价时认为感情并非评价, 然而感情在很多时候可以反映评价, 这是以感情或感觉为尺度的评价[5]。另外一个遗憾是作者出于分析和统计的方便排除了暗含的情感性评价, 只强调着色效果强的显性评价。同样, 级差系统也被作者排出在研究范围之外, 因为该系统体现的不是评价参数, 而只是评价意义的着色或调节器。至于介入系统, 作者淡化了对话扩展和对话收缩的区别, 强调断言 (averral) 和引用 (attribution) 的对立, 将介入系统分解到言据性、可靠性、预期性、风格等参数目下, 这样似乎有助于进行更细微更清晰的分析, 但多少忽视了语篇中固有的对话性。另外, 边缘参数相对于核心参数评价意义并不十分明显, 很多时候需要和核心参数结合来体现评价意义。鉴于评价研究本身的复杂性, 似乎可以将一些评价意义极弱的边缘参数子价值排除在评价研究范围之外, 比如心智状态参数下的过程子价值如“ponder”等词并不具备明显的评价意义。

3 结束语

总之, 在该理论模型的构建中, Bednarek出于分析和统计的方便排除了暗含的情感性评价而只强调着色效果强的显性评价, 也没有考虑级差系统, 而大量存在的隐性评价资源以及评价的修饰力度恰恰对语篇的意识形态构建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真正应用该理论模型时, 我们需要结合实际语篇对其修正和补充, 从而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批评性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Martin J, White P.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London:Palgrave, 2005.

[2]Bednarek M.Evaluation in Media Discourse:Analysis of a Newspaper Corpus[M].New York and London:Continuum, 2006.

[3]Hunston S, Thompson G.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球拍参数释义 篇11

1拍面

常见的拍面从90-110平方英寸不等。从水平层面来说,拍面大则甜区大,容错空间大,較适合初学者;拍面小,挥拍比較顺畅,但对击球的精准性要求高,較适合中高阶选手。从技术动作层面讲,单反动作較灵活,控制范围較大,但是由于单反力量不足,若用单反挥动大拍面,会影响挥拍的顺畅,因此单反选手倾向于使用較小拍面。而双反选手的挥拍力量能提升不少,但控制范围和灵活度不如单反,对脚步和判断的要求更高,更倾向于使用大拍面。

2平衡点

常用几点头轻(例如5pts.HL)、几点头重(例如4pts.HH)来表示球拍的平衡点。一般而言,拍头越轻(pts.HL前数值越大),在底线需要选手自己发力多,易打网前,选手能对球拍多一些控制,較适合中高阶选手。拍头越重(pts.HH前数值越大),挥起来比較沉重,在底线容易把球打远打快,但缺乏控制,网前表现不够灵活,較适合初学者。另外还有平衡型的球拍,也就是说球拍长度的中点就是球拍的重心所在。

3重量

常见球拍的重量从250-350克不等。一般而言,重则能够产生更大力量,但对选手自身力量和操控能力要求更高。轻则对操控能力要求較低,但能够产生的力量也小些。一般建议初学者或者女性用相对較轻的球拍,高阶选手可以尝试相对較重的球拍。

4挥重

挥重表示的是当你挥动一把球拍时,它在你手中的重量感觉,是以从拍柄末端算起4英寸的位置为支点旋转时的重量,而这个点正是大多数选手在打球时握住球拍的地方。网球拍的挥重相对高的能达到350,而有些机动性特别好的球拍,挥重可能仅有270左右。一般而言,拍头重的球拍挥重相对大,能产生更大的力量,反之则小。

5硬度

硬度决定球拍自身的弹性指数。硬度大的球拍,弹性就相对大,硬度小的球拍,弹性就相对小。弹性越大,所谓的力量级别就越高,用較小的动作就能产生較快的球速。反之弹性小,力量级别低,选手自身需要更大的动作来主动发力击球。

6线床

一般而言,同样拍面下,线床越稀疏,线孔越大,击球产生的旋转就越强烈;如果线床越密集,接触球的线数就多些,对球的控制就好些。目前主流的线床配置有16*18,16*19,18*20(均是竖线*横线数量)等。一般而言,偏上旋打法,使用16*18或者16*19线床;偏平击的打法,为提升控制力更倾向于18*20线床。

如何计算球拍平衡点

将球拍以长度中点分为两部分,头重(HH=Head Heavy)的球拍指平衡点在靠近拍头位置,头轻(HL=head Light)的球拍指平衡点在靠近拍柄位置。头重就在中点处加上平衡点数值,头轻就是减去平衡点数值。

公式:1点(pts.)=1/8英寸(in.)=0.3175厘米(cm)

比如1pts.HL,就是拍子的平衡点在球拍中点靠近拍柄0.3175mm的位置。举例:费德勒的WILSON BLX Pro Staff Six.One 90,标识为9pts.HL,球拍长度为27in.=68.58cm,那么平衡点就在68.58cm/2-9*0.3175cm=31.4cm的位置。

教学参数 篇12

关键词:翻转课堂,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设计,实施

一、绪论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叫颠倒课堂,就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习惯(老师上课讲解,学生回家做作业)发生翻转,学生课前在家里通过观看教师创建的教学视频而学习新的内容,课上老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学习的心得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形态[1]。

翻转课堂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2]。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舶来品”信息化教学模式,目前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应用由原来的起步阶段发展为快速发展阶段[3]。

科学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统计分析是科学实验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判断时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是现在研究成果发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数据统计分析能力是科技、工程、检验等领域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

“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课程是关于实验前进行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和实验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处理的理论、方法的课程。课程已经开课多年,在教学中,关注实用性,简化理论推导,突出理论整体理解和掌握,重点教授利用软件完成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翻转课堂课程建设的目的是针对课程中有较多专业软件实际操作内容、应用性强等特点,改变教学模式,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特点, 分别采用集中教学、集中讨论和视频教学三种教学方式。理论部分集中教学使理论掌握扎实;算例采用课后筛选集中讨论,使学习和专业课题结合,更好地为把实验设计方法和数据统计应用到后续课题研究中做准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软件实现部分采用视频教学,使学生机动灵活跟随教师的讲解,针对自己的算例,实时实际在电脑中进行专业软件操作。从而总体教学达到使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理论,紧密结合专业课题,熟练使用SPSS、mintab等专业应用软件,使学生具备数据统计分析素养,在研究生课题完成中能学以致用,科学地使用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知识,并应用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本文主要针对第三部分即软件实现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 并结合第二部分筛选的与专业有关的算例及习题进行具体教学。

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以课程第四章统计假设检验与参数估计内容为例完成具体的设计与实施,首先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1.将课件内容按主题分解成10张PPT左右的小课件并完成视频录制。课程视频是为了学生课前方便、 灵活学习。按学习规律,人每一段学习注意力集中只能保持10分钟左右,所以视频长短控制在10分钟左右,保持高效学习状态。现在学生都有智能手机,随时可以观看视频,化整为零,可以利用等车、排队等小块时间灵活学习。在视频中间加提问,学生答对问题才可继续观看,在视频结尾加提问,学生答对问题才记录视频完整观看。

2.提前一周左右发课件和视频给学生,要求学生完成自我学习并完成例题软件操作。学生按个人信息登录后看视频学习,并回答视频中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平台数据了解学生观看时间、是否完整观看等情况。问题是要回答正确才能继续观看并完成整个视频。学习后完成例题,自己参考课件、视频内容自行用软件完成,并提交相关数据和结果文件到指定地址。

3.课堂转换到计算机教室上课,课上讨论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答疑并重点讲解重要内容。上课收集同学学习中的问题,并针对有共性的和关键学习点进行重点回答和讲解。并系统重点讲解主要和难点内容。

4.学生课上完成习题。课堂答疑和讲解内容完成之后留习题让学生实际操作,并允许同学互相讨论, 同学之间讨论解决不了的老师再统一答疑。

5.学生课后继续完成习题并复习。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布置同学继续完成课后习题,并通过习题练习复习所学内容。

总之,通过上面步骤,将课程内容学习放在课前学生自行完成,课上完成讨论、重点讲解和课上习题练习,课后学生完成课后习题练习巩固学习内容,这样将学习和练习进行了翻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三次重复学习强化学习效果。

三、翻转课堂教学实施

1.将课件内容按主题分解成10张左右的小文件并完成视频录制。按主题分解第四章讲解内容,满足主题突出、内容专一并讲解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采用的录制软件是Office2013和Office Mix,最后生成MP4格式视频文件。具体分解主题如表1所示。

2.提前一周左右发课件和视频给学生,要求学生完成自我学习并完成例题。通过完成例题的情况反馈出学生基本完成视频观看,并基本掌握学习内容,可以按照例题过程完成例题的软件操作。也有集中的问题出现,主要是成组和成对资料的假设检验有混淆。

3.课堂转换到计算机教室上课,课上讨论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答疑并重点讲解重要内容。根据同学反馈,集中重点讲解理论:统计假设检验的意义和基本原理;以单个样本平均数的t检验为例重点讲解软件操作过程和数据结果的解读;重点对比讲解单个样本平均数中u检验与t检验的区别和两个样本平均数假设检验中成组资料与成对资料的区别。

4.学生课上完成习题。最后15分钟左右,学生开始完成习题,集中问题还是前面强调的两个不同区别, 经再次反复强调明确,加深理解逐渐不再混淆。

5.学生课后继续完成习题并复习。课后继续完成习题基本正确,说明基本掌握了本章学习内容。

四、翻转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最终期末考试和学生调查反映,这种翻转教学模式使学生理解重点理论透彻、清楚,数据检验软件操作完全掌握。尽管看似多花了时间,但时间很灵活,可以自行安排,学习效率高,省去了课后自己摸索完成软件操作的时间,实际上是节省了时间。说明对于这种侧重应用和重点需要掌握软件操作的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效果好于传统单纯课堂讲解和课堂演示软件操作的教学模式效果,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08).

[2]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Kkv Skq Oi8CUo CGv2qt PCYUhkb Xrq Y10Bjo YUWKYLj Vy Rv-nb T_EYHsg G-hq-o Pq5xx N6LQSr Dc YQRqu Do XFy K[EB/OL]百度百科.翻转课堂.

【教学参数】推荐阅读:

参数规律07-22

类型参数05-09

参数平差05-15

光栅参数05-16

膨胀参数05-20

爆破参数05-21

扫描参数05-22

参数测试05-23

二维参数05-26

生理参数05-27

上一篇:现代陶瓷设计下一篇:有效策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