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师幼互动(精选12篇)
有效师幼互动 篇1
0 引言
有效提问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概念组成,其理论依据是有效学习理论(1)。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在这两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因此,教师能否有效的提问决定了活动中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现有文献对有效提问的一般陈述是:为了实现有效提问,必须用目标来指导提问。与此毫无区别的另一种说法是:教师在提问时,必须及时发现和灵活应对学生的需要和兴趣(2)。”尽管这一点很明确,但是在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不仅要引起幼儿的回答和回应,而且要让幼儿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有一种更全面的说法是“有效提问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实际,采用符合科学规律、教学原则、美学要求,灵活多变的提问方式,做到有效设计、有效安排、有效形式、适当时机、巧妙语言、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3)”。此定义从教材实际出发,分析学生已有认知、心理水平和思维过程,采用灵活多变的提问方式,准确、简洁、清晰的语言表达,进一步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究和学习,创造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因此,笔者认为这一界定更为准确,我们可以把有效提问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体现启发性
有效提问是启发幼儿思维的基本方式。幼儿期思维异常活跃,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的有效提问应具有启发性,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各种活动,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满足好奇心,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如《松散的沙》活动的主题是让幼儿认识沙的特性。先让幼儿结伴玩沙,然后提问:沙子看上去是什么样的?沙子摸起来感觉怎么样?抓一把沙子放在漏斗里,你们发现什么啦?水倒在沙里,怎么不见了?在比较干沙和湿沙这一环节时,教师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让幼儿自己去操作,动脑筋比较他们的不同。这一系列的提问,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而启迪幼儿在原有知识上加深拓宽,通过看、摸、做、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问题,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考习惯。
2 体现层次性
教师的有效提问应面向全体幼儿,内容要有梯度,要有层次。注意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减少幼儿思维障碍。如《猜猜我有多爱你》故事活动中,教师为了引导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预设了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你身边有像大兔子一样的人吗?在得到幼儿的肯定回答后,进一步提出问题:他们是如何表达对你的爱的?尝试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又是怎样表达的?等等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深入的问和答,使幼儿进入顺畅的思维轨道,给幼儿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
3 体现情趣性
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与兴趣相结合是幼儿探索的起点。因此有效提问的设计内容应富有情趣,让幼儿带着兴趣去思考,在愉快中接受知识。例如:在《图形宝宝来排队》活动中教师设计了如下的问题:教师(扮演图形妈妈):我是图形妈妈,我有许多图形娃娃。今天,妈妈要带他们去游乐场玩。宝贝们,你们快来排队吧。我们会按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给图形宝宝排队,看圆宝宝和三角宝宝是怎么排队的呢?(引导幼儿观察)再看看三角宝宝和方宝宝又是怎样排队呢?图形妈妈正准备带宝宝出门就听到了叫声,原来还有图形宝宝在排队。看看这些可爱的宝宝是怎么排的呢?教师着眼于整个活动过程,设计的问题富有情趣,激发幼儿学习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幼儿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体验到思考和创造的快乐。
4 体现开放性
有效提问面向全体幼儿,保持开放性,因为幼儿的想象力是奇特的,在活跃的氛围中,他们的语言充满了活力和思想,这是教师事先很难预测的。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让答案具有多元性,力争发散幼儿思维,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如:在《萝卜兔》故事活动中,在怎样让萝卜车过沟的活动中,教师提出:“聪明的孩子,帮他想个好办法?”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活的,为幼儿的创造想象提供了有利空间,鼓励幼儿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多途径去思考,丰富了故事的内容,有效增强了幼儿的独特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接受和认可幼儿稚嫩的想法,保持一颗平常心,宽容幼儿的过错,正确判断幼儿的知识经验水平,为良好的师幼关系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5 体现针对性
有效提问应具有针对性,首先要围绕活动目标、内容和主题来设计。在《独特的我》中,以展示自己的特长、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为主题。可以这样设计:出示照片问:猜猜他是谁?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他有什么特点?谁愿意把自己独特的优点介绍给大家?等问题,这样的问题能提示重点,便于幼儿思考和回答,使幼儿的思维方向明确、清晰。其次要围绕幼儿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出适合幼儿认识水平的提问。心理学研究表明:小班、中班幼儿问题设计宜简单、具体。大班幼儿的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但是很明显地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4)。因此,对大班幼儿的问题设计可适当加深。
参考文献
①朱满喜.小学教育课堂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J].教科室,2007(11):1.
②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43.
③周新亮.构建课堂“有效提问”[J].中学校长,2007(2):64.
④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1.
有效师幼互动 篇2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一本好的教育书,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它是经验的,是经过实践的,是可以应用的;第二,它是启发的,是具有理论背景的,是能洞悉问题的,是有深度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就具有这两个要件。该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的大名虽然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但当我阅读了他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的作风让我油然而生了钦佩之情。
在通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佐藤学撰写该书的目的在于试图改变日本学校教育的划一性和功利性两大特征,在此基础上改革学校教育。该书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国现行的教育改革,对于我这样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来说是颇有启示的。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怎样和学生建立互动关系?怎样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该书中对这些问题的许多观点和案例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在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教室里,能看到身体放松、轻松愉快、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感情的学生和倾耳静听学生轻言细语的教师。而在沉闷的教室里,看到的是学生笔直端坐着,面无表情,教师也是用生硬的姿势、硬邦邦的语言控制着整个教室。教师的注意力一般只集中在讲课上,很少去关注听课过程中学生思想的起伏或学生的想像产生共鸣。而相互学习关系的建立恰恰需要从教师用心倾听学生身体所发出的无声的语言开始。”这是书中的一段话,它引发了作为幼儿教师的我的思考:建立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有关于教师用心倾听学生的理念出发,让我看到了在当前的师幼互动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首先,在角色定位上,师幼双方的平等地位没有充分体现。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多以指导者自居,对幼儿发起的互动信号熟视无睹或反应淡然,教师经常的低敏感性反应抑制了幼儿与教师深入互动的动机和可能,对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其次,在互动内容和互动形式上,师幼双方的表现失衡。如 教师对幼儿生活照顾多于对幼儿自理、自立的要求;教师预设性的教育指导多于适时、灵活地把幼儿的兴趣和意愿转变为教育内容、引领幼儿进行自我构建的活动发生于教学活动中的互动多于在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互动等等……这些问题引人深思。
书中有一些话让我感触颇深:“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能生动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讲话时,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而且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话的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这些话让我感到:针对当前师幼互动中产生的问题,我们应把握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特点,充分发挥幼儿在互动中的主体作用,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才能达到促进幼儿真正全面和谐的发展。结合佐藤学先生对师生互动的观点和我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我对师幼互动有这样一些认为:
一、教师定位是奠定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的基础。
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师幼互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应善于调整自己的角色身份,以便适时、适宜地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指导,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我认为师幼互动中的角色定位应该是:
1、教师是幼儿心声的倾听者。作为教师要以微笑和耐心倾听幼儿的需要、想法、问题和建议,并给予适时、积极的反馈。这正是佐藤学先生在书中一在提到的:
2、教师是幼儿行为的观察者和分析者。教师应悉心观察并领悟幼儿的言行,分析了解其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3、教师是良好环境的创造者。教师要创设健康、丰富的物质环境,营造愉快、宽松的精神氛围。
4、教师是交往机会的提供者。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引导和鼓励幼儿与教师、同伴进行平等、自由的交往。
5、教师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和指导者。教师应根据幼儿的成长需要和现有水平来制定教育计划,选择和调整教育内容,并适时地把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的问题生成为课程内容,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为幼儿定位,从而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
就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而言,教师和幼儿都是互动的主体。但事实上师幼双方在互动的主体地位和主动行的发挥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来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首先,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愉快、宽松、丰富、能动的环境,营造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的氛围和条件。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愉快、丰富的环境是给幼儿的一个良好心理环境,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的心声,与孩子们心心相印,追求一种“用心地相互倾听的环境”;多与孩子交谈,让孩子感到教师是我的大朋友。同时,幼儿和教师一样有布置环境、充分运用环境中的诸多因素进行自主活动的权利和责任。教师和幼儿一起商量、讨论布置什么样的环境,如设置哪些活动区域,然后收集材料、动手制作等,会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同时,教师要随时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幼儿的需求去积极鼓励和引导幼儿与环境互动,在互动中积累经验,体验成长的乐趣。
其次,通过构建合作式园本课程,为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提供载体。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载体。我认为应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把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分为生活课程、学习课程、游戏课程和环境课程四大类,并将教育目标渗透在各类课程中。作为教师,应根据教育目标要求,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并组织的预设性学习活动来实施课程。在教育形式上,可采取集体、小组和个别等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和发展需要,运用教育机智及时调整活动计划,在最大程度上满足 幼儿的认知兴趣和主动发展的要求。再次,开展平等性对话,注重对话个环节的融会贯通,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我认为师生对话不是一方的“独白”,而是双方的平等对话,共同参与。正如《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的平泽宪一校长认为的:“作为学校改革的出发点是对话。和学生的对话,和教师的对话。作为教育必要条件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信赖关系。而对话作为人与人之间信赖关系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对话决不是单向的„意见发表‟,也不是单纯的„相互提意见‟。要建立对话的文化而不是„说话‟的文化。”这些话让我想到,有时由于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的权威性,会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显示出不公平性,因此教师在与幼儿进行对话时应根据需要灵活变换角色,自觉地充当平等的对话人。师生对话时,教师应给予鼓励、给予等待的时间。如小班幼儿在对话时,他们的语言具有断续性,这时需要教师耐心倾听等待,给予他们充分的规划时间。同时,师生对话中的听、问、答也是实现师生沟通、互动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必须做到善听、巧问、妙答。善听――就是从孩子的对话中准确捕捉教育信息;巧问――就是以问开头、以问深入,甚至以问答的形式构成对话的主过程;妙答――即对孩子的信息与问题及时做出评价。例如教学活动“生活中的数字”中,教师提问:“你在哪里看见过数字?”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车牌、电话号码、门牌号码等等都有数字。教师仔细倾听及时受到的信息后再次提问:“这些数字有什么用?”这一巧问使孩子积极思考,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我认为,教师应根据孩子的应答情况和教学中反馈的信息随即应变,积极引导。师生对话的精妙意境不在于提出问题孩子回答,而在于孩子回答后教师临场处置产生的良好效果。
最后,重视材料在师幼互动中的作用。在建立师幼互动中,材料能充当重要角色。它虽是无声的,但在教师有目的的、有效的投放和调整中,却能给予幼儿暗示和积极的刺激,可以“说”出教师未说的话,从而能大大推动学习活动的进程。当然,材料的暗示作用并不是独立发挥的,它需要与教师的语言提示、行动参与同伴的启发与经验共享等多种因素结合,才能激发幼儿的灵感。同时,在使材料起到促进师幼有效互动的作用时,教师应注意必须对幼儿目前阶段的学习活动情况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再考虑投放相关的材料;教师还要注意随时观察幼儿对所投材料的态度与使用结果,及时地结合语言、行为等进行建议与提示,使材料真正发挥作用。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态,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外显教育手段于教育行为相结合的综合表现。就如书中所说的:“教学是多种思考相互呼应的活动,同时也是对应每一个学生的活动。分组活动时,教师要走到需要帮助的学生前,倾听他的想法和了解他的思想。……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交互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在看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作为一线的幼儿教师都应该行动起来,从最基本的倾听出发,从和学生建立同一视线上交互目光的关系出发,在幼儿园中也来开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以积极探索幼教改革的新路。
主要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2004年11月:《关于师幼互动若干实践问题的探讨》
2、《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案例》:作者:王厥轩
如何积极建构有效师幼互动 篇3
一、重新定位教师角色,保证幼儿的互动主体地位
在新观念的指导下,教师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中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更应该是“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为此,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需要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地位,努力做好不同角色的转换,才能在实际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主体发展,关注幼儿的情感需要,不是局限于约束纪律和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正如“支架学习理论”所提示的,幼儿主体性的建构和发展需要教师的帮助,幼儿虽以自身的主动学习积极建构自己这一建筑物,但教师的教则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支架”,这在建构积极有效师幼互动中尤其需要重视。
二、积极关注幼儿,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
新《纲要》指出:“师幼双方特别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保持关注是建构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对对方行为给予关注是师幼互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幼儿产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的基本条件。当教师以幼儿的“合作伙伴”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并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理解他们、帮助他们时,这种以平等关系提供的支持最易与幼儿沟通,也最易被幼儿接纳。如在积塑时,我们会发现孩子们总能搭出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东西,甚至有时我们根本就不能理解孩子的思维,也不能理解他们拼搭的东西,但我们要看到孩子富有创造、充满灵性的闪光之处。我们应对孩子的创造进行表扬和鼓励,与他们进行交流,互相交谈了解他们是如何完成这件作品的,有什么特点,然后有目的地将师幼交流拓展到师幼互动中,孩子们在得到同伴和老师的支持和信任后,活动就更积极了。其实在这种合作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将幼儿的兴趣积聚于一个主题之上,使幼儿继续下去。如何“把球推挡回给孩子”就显得很重要,教师不能借助明确的控制和规范,而是通过对幼儿的关心、支持、建议和帮助实现活动的继续和延展。
三、积极交流情感,创造“朋友式”的互动氛围
“师幼间的情感交流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幼互动的必要条件和有利环境,在积极的情感氛围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互动的效果就更强。而这种积极的情感交流也会产生一种网络化的影响和场效应,以一种整体互动氛围或班级气氛的形式存在”。如教师轻轻地拍幼儿的肩,一个点头、一个微笑,常常可以从对一个幼儿的赞许、肯定而感染为对周围幼儿的赞许和肯定,这种互动氛围,也可以让幼儿对教师的关注非常关注,发现教师的细微变化。他们会经常说:“老师,你今天穿的牛仔裤我也有。”“老师,你的靴子和我妈妈的一样。”“老师,你昨天怎么没来幼儿园呀。”幼儿对教师的一举一动、一点一滴的变化都观察得非常仔细,说明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他们会使用自己的方法引起老师的注意:“老师,今天我扎两个小辫了。”或者经常拉住老师的手亲一口。孩子十分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哪怕是一个抚摸、一个微笑。当孩子得到老师的爱后,一定会更加爱老师,就会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这样,幼儿就会在你面前主动发起互动,自由表达高兴或不高兴的事;家中的新玩具;发现的问题……这样师幼间就容易形成“朋友式”的氛围,促进互动行为的展开。
四、提高教师对幼儿行为的领悟能力、反思能力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可见,活动中教师的洞察和领悟水平所强调的根本在于理解幼儿的言行。“师幼互动有时是通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对话来实现的。而对话得于持续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理解和分析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特别是教师要及时捕捉幼儿在活动中反馈给教师的‘语言,进行冷静思考和分析,理解幼儿独特的表征方式,更多地去分析幼儿、了解幼儿、读懂幼儿,才能使双方的交流循环反复地进行”。
另外,教师还应增强对自身行为的反思能力。“有研究者发现:在教师众多的自身特征中,对教师与幼儿关系状况最有影响力的不是教师的学历水平或性格倾向,而是教师个人所具备的反思能力”。如果说一个教师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注意思考幼儿园内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对幼儿发展的意义,留心自己的行为对幼儿情感体验的影响的话,那么,教师便会及时调整工作方式,对幼儿采取积极的支持性的互动行为,从而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
提高师幼互动有效策略的研究 篇4
在《幼儿园指导纲要》颁布以来, 学前教育在新理念的引领下, 摸索实践着新的教育模式, 幼儿园教师的理念也在逐步地发生着改变, 教育行为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要真正落实幼儿的主体地位, 把幼儿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去追求、去引导、去支持。这是新理念带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
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问题, 不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 而是建立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句话为我们剖析了教育的真正内涵, 也给我们提示了幼儿园教育中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的重要性。
幼儿处于求知欲和好奇心十分强烈的年龄阶段, 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但由于受封闭式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幼儿发问的权利在教师控制、抑制下被剥夺了, 教育过程不再存疑, 使幼儿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外界强加的活动。教育中最值得珍惜的动力因素被放在活动之外, 不仅造成了教育效益的低下, 养成了幼儿被动、服从、趋同的习惯, 丧失了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这与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差甚远。
教育的本身是一种人的活动, 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没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 教育的价值就不能体现出来。幼儿园的教育同样也表现在师幼的互动上, 如果没有教师和幼儿有效的互动, 幼儿园的教育也就没有了意义。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 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关系的建立与否、亲疏与否、平等与否、合理与否都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的教育行为也不断地改善, 理解幼儿、尊重幼儿的观念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开始有了体现。但在实际工作中, 要真正地把新的教育观念落实到教育行为上, 以合适的教育行为去影响幼儿, 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真正走进童心世界, 了解幼儿需要。与之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有效互动, 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师幼互动有效策略的阐述
(一) 集中教育活动的组织
1.保护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集中教育活动中, 要有良好的师幼互动的效果, 就要让幼儿对教育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幼儿的内在需求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和前提。教师要充分认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与幼儿可能产生的需要进行对比, 精心设计、巧妙组织, 保护好幼儿活动的兴趣, 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有效提高师幼互动的效果。
例如, 在音乐活动《走路》中, 可选用小动物的手偶, 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曲中的小动物, 从而记忆歌词内容, 又如, 在学习《医生谢谢你》这首儿歌时, 教师可运用角色扮演的形式, 让部分幼儿当医生, 另一部分幼儿当病人, 配上道具, 幼儿很容易在感兴趣的氛围中学会歌曲。
在教育活动中, 幼儿的兴趣点始终围绕着教师预设的教育活动内容, 在有意注意的时间里, 将教学内容展开, 才会保证教育活动的效果。
2.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大都是教师单项地要求幼儿如何做, 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教师严密监控之下, 幼儿只是被动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 缺少与教师讨论、交流自己想法的机会, 而教师也根本无从了解幼儿的真正需要, 要实现《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思想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是不容易做到的。教师只有在真正了解幼儿的需要之时, 双方互动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地调动起来, 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师幼互动。
在教育活动观摩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在提问之后, 不等幼儿回答, 教师就急于自己说出答案的现象, 这样的现象还很普遍。这样大大影响了活动的效果。
又如在活动区活动中, 活动区规则的制定大都由幼儿来完成, 在每一个活动区域, 如美工区、娃娃家、益智区等, 教师先引发幼儿讨论, 每个区域幼儿需要遵守哪些规则, 在确定之后, 由幼儿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样幼儿到活动区活动时, 会很好地遵守这些规则。
3.优化教学中的回应。回应是维系师幼互动的重要纽带, 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生动有效的重要保证。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 教师更注重教材的把握和过程的预设, 往往忽视对幼儿回应的考虑。教师缺乏回应的艺术, 从而抑制了师幼深层次的互动, 影响了互动行为的连续性, 有的教师虽有主动回应的意识, 但不善于捕捉幼儿回应的价值点, 失去教育的良机。
在集中教育活动中, 教师的提问大都是提前预设的, 但是幼儿的回答却会有不同, 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很好地与幼儿回应, 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在数学活动《爱吃水果的河马》中, 其目标是让幼儿了解几种数数的方法, 活动过程中教师提问:“桃子有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个幼儿说:“我看到的。”教师:“很好, 看是数数的好方法。”
另一个幼儿说:“我是心里想的。”教师问:“心里想的, 那你有没有在心里数一数呢?”幼儿回答:“有。”
这时, 另外一个幼儿说:“我也想出来的, 没有数。”其他更多的幼儿也附和说:“我也是, 我也是!”
教师用惊讶的语气说:“你们都是看到后就想到了, 那想和数哪个会使答案更正确呢?”幼儿回答说:“是数。”
教师说:“是呀, 看到的、想到的往往容易出错, 我们还需要数数来验证。”
在这样的师幼互动中, 教师的回应很巧妙, 没有束缚幼儿的思维, 达到了活动的效果。
(二) 日常随机教育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皆有教育, 不仅要关注集中教育活动, 还要关注平常时刻的教育。让幼儿在园里感受到温暖和接纳, 加强师幼之间的感情沟通。作为教师要敏锐地觉察和细心地体悟幼儿生活需求和情感需要, 用充满温暖与关爱的物质环境和人际氛围, 与幼儿建立好良好的师幼关系。以“剪指甲”为例, 幼儿的指甲长了, 比较适宜的做法是帮助幼儿把指甲剪好, 边剪边给幼儿讲一讲细菌会藏在里面, 吃进肚子里会得病, 并提醒幼儿下一次请妈妈帮忙剪, 小朋友太多老师忙不过来。
在户外活动中, 教师要观察幼儿的面色, 以得到幼儿运动量信息, 教师在此时对幼儿进行询问, 幼儿的回答会给教师掌握好幼儿运动量的一个正确信息, 教师还要提醒幼儿增减衣服等等, 在师幼互动中, 很好地完成户外活动。
有效师幼互动 篇5
美育对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要,它对幼儿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表现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绘画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我在教学活动中力求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来调动幼儿的情感因素和积极性,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使其发挥创造的潜能,充分感受到艺术的美。
师幼互动是教师与幼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人际交流,是一种情感的沟通。教师引导得当,能吸引住幼儿,就能培养其有意注意,从而实现师幼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形成有效互动;反之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呆板无味,教师在活动中知识、技能的传达,使幼儿被动接受,幼儿与教师的教学难以产生共鸣,则产生无效互动。我认为,有效的师幼互动是绘画教学高效进行的有力保障,所以在组织绘画教学活动时,我力求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来调动幼儿的情感因素和积极性,通过构建有效的师幼互动,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使其发挥创造的潜能,充分感受到艺术的美。具体如下:
1、在充分了解幼儿绘画水平的基础上制定活动方案。
通过几次活动,我大致了解了我班幼儿的绘画水平,从技巧上来说,甚至还不及小班的水平。能力差的幼儿只会画点小圆圈、小点点,小杆杆等符号性的图案。结合幼儿现阶段的水平,我在活动中除了注重引导幼儿自主创作,还加入了技能技法的教育。例如:《好朋友》这一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学习画人。我先请幼儿上前表演:谁会画人?然后根据幼儿的演示组织大家讨论:请大家看看人还缺少什么?幼儿在讨论中了解了人的外形特征,各部分位置。由于是让幼儿演示,演示的人更能让幼儿接受,幼儿在创造新的图式时便无拘无束,就以幼儿画人的鼻子为例,多种不同的造型比画成单一的形状更富有童趣,更显现出了孩子的个性。
2、教学程序避免模式化
传统的教学程序往往使孩子被动地接受知识,技能的训练,现实教学中像“喜不喜欢?漂不漂亮?想不想?愿不愿意”这些无效提问充斥着课堂。教师这种口头禅似的提问,早已让幼儿形成习惯性的回答,教师问得越积极,幼儿感觉越无趣,因为答案永远只是一个,没有其他的选择。
为了更好地让幼儿用单纯的心灵去表现和创造,我认为上课的模式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激发兴趣,培养愿望入手,避免不必要的语言引导,可先让孩子感知所要描绘的事物,让其产生作画的愿望和信心,自己尝试构图与表现,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各种表现方式来随机进行指导,完善、丰富画面,这样能充分展示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程度,激发幼儿作画的兴趣和愿望。如在进行《我爱我的幼儿园》主题画活动时,我带领幼儿将画本带到了户外,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建筑的主体特征,幼儿每天都在园内活动,却很少有孩子仔细观察幼儿园的建筑、场地,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幼儿把握了幼儿园的主体特征,并能把看到的结合在幼儿园的活动,将主题画很好的表现出来。有的幼儿还会加入丰富的想象,为幼儿园穿上漂亮的外衣。
所以说教师要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发掘他们内在的美,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产生积极、有效的沟通,站在孩子的立场、角度去考虑如何引导、表达,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从而开发美育的内涵。
3、示范讲解要注意形象性,要善于开启幼儿的想象力。
教师在讲解时要声情并茂,有一定的幽默性,突出教学难点、重点。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为了较好地吸引幼儿的有意注意,我在美育活动中尽量做到引导语言有童趣,符合幼儿的欣赏水平,特别是在示范、讲解时更注意语言的形象化、儿童化。如教画《小绵羊吃青草》时,我根据小朋友爱听故事的特点,自编了一个小山羊吃青草的故事,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声情并茂地讲给小朋友听,牢牢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把握住小羊的外型特点,我把小绵羊的造型概括为:“波浪线组成的圆圈是小绵羊的头发,因为它最近赶时髦,烫了个卷卷头,眼睛像小黑豆,弯弯的两只小角像香蕉„„”孩子们听起来都笑了,还饶有兴趣地边画边念:“小黑豆、卷头发、弯弯的小角像香蕉;真可爱”。为幼儿营造了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不是为画而画,而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是一种很有趣味的活动。
4、通过适当的评价,提高幼儿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幼儿绘画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幼儿具有健全的人格,对幼儿进行思想、道德、情操的教育,而不是培养工匠型的画家。因此,即使幼儿画出的作品很粗浅,在成人的眼里“不像什么”,但只要是他用心去表达了,突出自己的个性,就是一幅成功的作品,就有它存在的涵义,教师就应理解孩子内心的感悟,去鼓励和引导他。如我班的孩子在创作想象画时,爱要画些恐龙、奥特曼、红衣战士“火车侠”和“怪兽”交战的情节。有的造型准确,笔触熟练生动,有的却显得怪诞、滑谐。有些家长看到这些画时常说;“总爱画这些机器人什么的,怪怪的!”一幅不太满意的样子,诛不知,这些画是孩子们宣泄自己的正义感的创造性的表现,他们有着维护和平的美好愿望,所以我常赞赏孩子们大胆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但也没有放任自流,在实践中我经常应用过程评价,时时调控幼儿创作过程,评价激励其表现更为完善;开展自我评价,促进幼儿进行自我反思,改进不足;进行相互评价,促使幼儿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评价则主要采用激励性评价,从造型、构图、色彩及创新的角度给与激励性评价,促进他们不断进步。并鼓励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多看、多想、多动手操作。
谈设计教学中有效师幼互动的研究 篇6
一、尊重幼儿,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
在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幼儿,信任幼儿,在和幼儿平等对话与交流中以智慧、情感启迪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在设计教学活动“蚂蚁”主题下的歌表演《大馅饼》的活动过程中,我让幼儿分组按意愿选择歌词中的角色,随音乐模仿表演。有的幼儿提出不想扮演歌词中的角色,我就耐心地询问他们:“那你们想演什么蚂蚁?”“我想演兵蚁!”“我想演狗熊!”……“那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呀?”我和幼儿通过对话讨论后,给幼儿一个小难题:“你们说的都很好,可是老师没准备这些蚂蚁的胸饰,怎么办呢?”幼儿讨论交流后表示可以自己画。这样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我鼓励他们边画边交流,为他们在众人面前表演作准备。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动脑又动手,既激活了思路,又引发了创新活动,愉快地创编出了新歌词。我觉得,在设计活动的引导阶段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抓住其兴趣,生成主题内容,在这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共同合作学习和提高。
二、转变角色意识、适当调整教育行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的“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设计教学中,要形成这种氛围,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为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师幼互动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和促进者。
在“蚂蚁”主题的展示阶段中,“蚂蚁家族的分工”这组幼儿原来准备了一个有趣的FLASH课件故事给同伴观看,但到结束时,幼儿续云潇无意中的一句“不如我们自己来表演故事吧”引起了其他幼儿的共鸣,使得原来的计划遭到搁浅。这时我感到有些困惑:是尊重幼儿的意愿,顺应幼儿的需求,及时调整,构建师幼互动活动?还是把他们拉回原来的轨道?在短暂的思考后我认为,跟其他教学形式相比,设计教学更注重让幼儿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和创造能力,故事表演也许更适合,还能进一步增强幼儿对蚂蚁家族分工的领悟,提高每个幼儿参与展示活动的积极性及合作能力。于是,我肯定了幼儿的想法,说:“这个主意也不错,不过大家得齐心协力,互相合作,按时完成排演任务。”孩子们一阵欢呼,在以后展示交流中效果良好。
三、重视师幼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教师对幼儿的热情、敏感及有回应的互动有助于幼儿形成一种安全和积极的自我感,在积极的情感氛围内,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互动动机更强。
在设计教学“小学”主题下开展的一次集体教学活动“小学幼儿园大不同”中,俊俊介绍说:“小学和幼儿园班级人数不同,小学是28人,幼儿园是33人。”教师提问说:“哪个多?多多少?”幼儿:“幼儿园多5人。”教师摸摸身边幼儿的头,感慨地说:“原来我的宝宝比小学老师的还要多啊。”阳阳马上拍拍手说:“老师辛苦啦!”教师欣慰地说:“谢谢你们。”在这个情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有心灵上的共鸣,教师的言语、行为被幼儿真正地理解、接受甚至欣赏,这样的互动效果也更好。
四、创造条件,支持、引导、参与幼儿的“工作”
在设计活动“蔬菜”开展的过程中,制作组的幼儿利用实物制作了各种可爱的蔬菜宝宝、蔬菜色拉、太阳公公等,楼正洋小朋友还用胡萝卜制作了“神舟七号”,作品琳琅满目。他们兴致勃勃地请我看,捕捉到幼儿这一兴趣点后,我对幼儿的创造进行了表扬和鼓励,还兴奋地与他们交流是怎么做出来的,有什么意义,并及时拍了照。每个幼儿都有被认可的欲望,当教师对幼儿的成果表现出兴趣、欣赏,甚至由衷的喜悦时,幼儿身心感到愉悦,也有助于形成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进而使他们富有创造的勇气和热情。接着我对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们的小手非常灵巧,介绍的时候就让其他小朋友看照片好像速度有点慢,我来帮忙做成幻灯片吧。”孩子们拍手称赞。之后在准备的过程中,楼正洋看着一张张PPT,突然兴奋地说:“我有个主意,我们来编个故事吧。”我说:“太棒了,要我帮忙吗?他说:“不要,我们行的”。随后他和同组的小朋友在电脑前,两人说说笑笑,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编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在以后的公开展示活动中受到了同伴的欢迎,更让听课的教师大开眼界。在这个案例中,幼儿并没有依照教师的想法去进行,在有效的师幼互动中,他们将师生的交流拓展到生生的互动中,此时的幼儿在得到同伴和教师的支持下,活动更为自主、积极有效。
观察——实现师幼有效互动的前提 篇7
一、在观察中认识幼儿
(一)观察是掌握幼儿经验获得的有效途径
在幼儿开展活动时,他们掌握的已有经验能够帮助活动顺利开展,并且丰富活动内容。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能影响孩子在游戏中表现的积极性。同样,通过在游戏中的表现,我们也能发现孩子是通过哪些渠道获取的信息。
小班正在开展自主性游戏,因为刚进入集体生活不是很久,很多孩子都循规蹈矩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开展活动,突然“花店”传来一声响亮的叫卖声,“快来买呀,今天的花最香最漂亮啦。”她的这一声吆喝,把很多小朋友都聚集在一起,还像模像样地跟小朋友介绍起这是“玫瑰花”,那是“百合花”等。后来倾听孩子们间的交流,才发现这名幼儿的妈妈也是开花店的,平时经常在花店中玩,认识了很多不同的花。
通过观察,我们了解到了孩子在游戏中各种表现的原因,也发现了这些经验和生活对孩子性格形成所起到的微妙影响,能更全面、客观地掌握孩子的性格特点。
(二)观察是了解幼儿能力发展的直观手段
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同样的一张智力题,有些孩子很快就能解决,而另外一些孩子则是苦思冥想还是得不到答案,每个孩子发展的程度不同,能力也千差万别。所以,作为教育的引导者,我们在活动中应客观地观察,掌握孩子不同的能力发展水平,尽可能地发现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给予他们与实际能力相适宜的教育。因材施教,让孩子做与能力相符的事情,才能得到最真实的反馈,让孩子得到进步,并与老师之间形成积极的师幼互动。
(三)观察是了解幼儿心理需要的良好方法
除了外在的比较直观的性格、行为表现等,我们还可以在观察中通过对孩子行为的判断分析来掌握和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例如,一名原本活泼外向的孩子突然安静沉默了,可能是遇到了某些难过伤心的事情,而原本乖巧懂事的孩子突然有暴力的行为,则可能说明他内心不安。总之,反常的行为折射出的是孩子目前的心理状况,我们在发现这样的情况时,应首先冷静地反思,并从观察中搜集信息,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认同孩子的情感,得到孩子心理上的认同,在经后与孩子的相处中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观察中开展活动
(一)在观察中捕捉活动主题
《纲要》强调:“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实践中,常有教师为“生成活动”中不知如何“生成”活动的主题而苦恼,也有许多教师不能从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开展活动,而是照搬教材。其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用心观察幼儿的兴趣、需求,耐心倾听幼儿的谈话、讨论,就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活动线索:它可以是幼儿在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幼儿争论的焦点,可以是幼儿近期关注的话题。
(二)在观察中进行有效的指导
幼儿活动的有效进性不仅靠教学计划的预先设计和充分准备,更多地依靠活动过程中教师依据幼儿的反应采用灵活的指导策略。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追随计划,而应追随孩子,依据自己对幼儿的观察,从他们的反应中敏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引导。观察是教师采取应对措施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决定如何介入幼儿的活动中进行指导,以及何时介入,采取怎样的方式介入,否则教师的指导就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在观察中调控活动的进程
幼儿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是幼儿不断地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伴、教师、场地、材料、设施还有心理、安全等多种因素,无一例外地对幼儿的活动产生影响,教师只有在仔细观察幼儿的基础上,分析原因,作出不同的调整:或是增加材料,或是减少人数,或是降低难度,或是延长时间,或是转移目标等,方能保证活动的有效进行。
一次雨后,老师带幼儿在户外练习跳绳。一会儿,越来越多的幼儿不在练习,而是坐到了花坛的台阶上休息,同时还在相互交流,老师走近发现原来是花坛里有蜗牛,他们在悄悄找蜗牛呢!这时若继续强求孩子练习跳绳,效果可想而知,于是便放弃了跳绳,而是招呼其他孩子:“快,蜗牛出来了,我们来找蜗牛吧!”孩子们非常兴奋,他们找到了许多只蜗牛,还伴随着许多的提问:蜗牛有嘴巴吗,蜗牛喜欢吃什么,蜗牛会叫吗。此后的几天,孩子们开展了一个关于“蜗牛”的主题活动。当然,在以后的户外活动中,他们仍会坚持练习跳绳。
观察是一切教育活动开展的起点,更是实现师幼有效互动的前提。教师只有深入地观察,才能获得真实具体的信息,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为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有效师幼互动 篇8
案例一:教学活动中的“将错就错”。
在上学期科技节活动中, 笔者开展了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 在操作活动完成后一个孩子不小心打翻了盘子里的咖啡色颜料。这个突发事件对中班上学期的幼儿来说也许是一次难得的二次探索契机和快乐源泉, 于是, 笔者并没有责备打翻颜料盘子的孩子, 而是引导幼儿观察液体的流动方向, 然后每组发了两张报纸, 最后幼儿兴致勃勃地用打翻的颜料在报纸上玩起了印手印。在第一次操作了颜色变变变的基础上又感知了液体的流动性质, 最后还一起开心地玩了印手印。解析:把握教育契机, 提供适时适当地教育引导, 这点非常重要。正是一个孩子的小小失误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于是将错就错, 引导幼儿观察了液体的流动性质, 还探索了颜料的多种玩法。在师幼互动过程中, 观察和倾听是互动的前提, 等待和宽容是互动中应有的态度。
案例二:自主性游戏中的“无为”管理。
游戏是孩子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孩子们的天使。记得在《信的旅行》主题中, 我们在区域中设置了“邮局”, 当时范范首先选择了邮递员这个角色。就在范范去送信的过程中, 邱海洲小朋友在没人注意的情况下也到邮箱中取信、送信。后来被范范发现了, 他说:“你不是邮递员怎么能过来拿信呢?”邱海洲没有搭理范范继续他也喜欢的“工作”, 于是范范就过来阻止他继续工作, 就这样两个人扭打了起来。其他看到的孩子就到老师处说明情况, 当笔者来到他们身边的时候, 他们已经分开了, 又各自忙碌着自己的“工作”。解析:我国古代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幼儿游戏活动中的高级师幼互动。因为孩子在嬉戏、扭打中, 能锻炼身体的灵敏性、柔韧性, 能培养孩子勇敢的品质和顽强的毅力, 甚至在某些平等的对决中, 孩子能“悟”到为人处世、社会交往的要领。当然也有极端的时候, 或许有时孩子们表现得太不像话了, 老师也要“懒”得发脾气, 大多时, 老师的注视、爱抚就能平息一场所谓的“大战”。
案例三:户外体锻中营造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
户外体育锻炼中, 我们要练习两脚行进间跨栏, 练习跨越动作。之前, 笔者给孩子们播放了“飞人”刘翔奥运夺冠的精彩VCR, 到操场后, 对全班的孩子说:“你们能像刘翔哥哥那样赢得金牌吗?”孩子们都很兴奋地回答:“想”, “我们都来做飞人!”接下来初步练习了跨栏, 并把动作要领与他们说了一遍。孩子们都很高兴地在笔者的动作与言语的引导下开始着跨越, 这时发现蒋雯妤站在原地不动, 脸上是不高兴的表情。蒋雯妤的年龄在班上是最小的, 动作发展、身体协调性发展较迟钝, 有时还会闹闹情绪。笔者走到她的跟前, 蹲下问她:“你这个飞人不想拿金牌吗?”她没有回答我, 仍旧低着头, 于是我便做了两个跨越的动作, 试图让她跟着学, 但她没有跟着做, 转了个身, 仍在摆弄她的手。于是, 笔者放低了活动要求, “你们一起来双脚一起跳过跨栏吧, 这下难不倒小飞人了吧?”还真有效果, 她就这样双脚跳起跃过跨栏, 速度也挺快的。过了一会, 还能和其他小“飞人”比赛了起来。解析:师幼互动的前提是师幼双方在活动认知、情感上相互理解、认同与接受, 这要求教师要将尊重幼儿落到实处, 真正做到“把幼儿放在第一位”, 这样教师的引导、鼓励、参与与支持才能得到幼儿的积极回应, 并唤起幼儿与教师互动的主动性。本次活动中个别幼儿的表现脱离活动预设目标, 笔者并没有强求她一定要按照鸡丁动作要求跨越, 而是在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孩子适度发展的空间, 允许她在下次或其他活动中再学会跨越的动作, 这就在情感上给他们适当的满足, 同时也为师幼间的积极互动提供了条件。
通过上述三个案例及其解析, 我们总结出在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过程中还应努力把握几个原则。
1.平等性原则。教师应尽可能蹲下来同孩子交流, 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并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幼儿的情绪反应及行为, 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需求, 接纳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
2.自主性原则。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 提供不同的支持和帮助, 让孩子有更多的自由的、自我表达的机会, 从物质和精神上鼓励幼儿进行大胆、主动的探索与实践。
3.个性化原则。每个孩子的观念、兴趣、学习方式和表达方式都不同, 教师要尊重、接纳个体差异, 并实行个性化的互动策略。
4.反思性原则。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提高对幼儿行为的辨别能力和对自身教学行为的自省能力, 在不断的分析、调整、实践、反思、再调整、再实践的循环过程中, 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幼儿园一日各个环节中关注细节能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当然这里的师幼互动决不仅仅是幼儿主题建构和发展的过程和重要途径, 也对教师的主体发展、师幼互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师幼互动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 不仅幼儿在其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和发展, 教师也同样可以从师幼互动中汲取经验和成长的养分, 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
摘要:本文旨在选取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几个生活片段进行阐述和解析, 有力左证了只有在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中关注这些细节才能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且在这些互动中体现了平等性原则、自主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及反思性原则。希望本文能和幼儿园一线带班教师产生共鸣。
关键词:幼儿,一日生活环节,师幼互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2]卢乐珍.关于师幼互动的认识[J].早期教育, 1999, (4) .
[3]刘晶波.师幼互动——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有效师幼互动 篇9
一、借助多媒体“多样性”搭建师幼互动的平台, 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1) 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进行适宜的选择和使用, 搭建适宜的互动平台。如中班主题活动“春天里的小动物”中, 我事先使用录音机录下了燕子、青蛙等动物的叫声, 在活动中播放, 引导幼儿进行猜想, 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然后与幻灯片结合为幼儿提供不同的动物图片, 引导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动物, 在幼儿的兴趣比较低落时, 又及时设置了“现场录音”这一小环节, 幼儿都想在录音机前录下自己学小动物的叫声及自己的介绍。视听手段的有机结合牢牢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
(2) 运用到FLASH (动画) 的生动形象, 帮助幼儿理解事物的动态变化与发展。儿歌《捉迷藏》中讲到“黑夜用长长地围巾将太阳的眼睛蒙起来”, 其表达的意境幼儿很难理解, 因此我制作了动画, 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帮助幼儿理解“夜色”犹如围巾将太阳遮掩的意境, 然后在帮助幼儿感受儿歌意境的过程中综合了电脑、电视机、实物投影仪、录音机等, 让幼儿凭借听觉欣赏作品的同时, 也得到视觉形象的启示, 视听相互配合, 引导幼儿理解作品意境, 还激发了幼儿诵读儿歌的兴趣。
(3) 还可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促进师幼互动, 活动前上网搜索所需资料, 进行超链接, 或把各个窗口最小化, 到活动所需时直接点击, 屏幕便即刻显现链接到的资料。在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的时候, 巧妙借助电教媒体, 如在画画、做手工时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创设温馨的气氛, 用实物投影仪给幼儿“拍照、上电视”等,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活动中幼儿的主体积极性必须依靠教师主导作用而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简单的“放映员”, 不能滥用媒体, 生搬硬套, 让孩子注意力集中于媒体优美的画面, 这样便会缺乏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所以, 老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进度, 协调好传统媒体与电教媒体之间的介入时机及使用频率,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二、借助多媒体“生动形象”搭建幼幼互动的平台, 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活泼生动的动画, 能跟你面对面交流的电脑, 吸引着孩子们的共同关注。鉴于媒体这一特性, 我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借助其“生动形象”的特征搭建幼幼互动的平台, 促使幼儿 (特别是内向的幼儿) 积极与其他幼儿交流。如陈××小朋友经常一个人沉默地发呆不太愿意跟其他孩子一起玩, 跟家长交流后发现他喜欢电脑而且会简单操作。我们就根据他的特征采取“互补互助”的原则, 在科学区中投放电脑引导他和××等几个朋友结对子轮流操作, 在区域活动中经常会看见犹如一个小老师一样指点这个、指点那个, 他树立起了与人交流的自信心。在区域活动中, 我们利用适宜的媒体工具开展“双人卡拉OK” (音乐角) “摄影师” (角色区) 等活动, 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大胆展示。同时也利用网络的距离性, 通过家园合作引导幼儿运用网络视频在家聊天促进情感交流。于是渐渐的发现班级幼儿在幼儿园中越来越活泼、开朗了, 经常看见他们相约周末的活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沟通也越来越多, 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社会性情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这样“放手”的过程中我真正地体验到了“把主体还给孩子”的真正意义。
三、借助多媒体“立即反馈”特性搭建人机互动的平台, 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人机交互, 立即反馈是电脑的显著特点, 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电教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就为幼儿和电脑之间建立了互动的平台, 使枯燥乏味的操作活动变得具体生动, 从而使幼儿的探索也变得更为主动积极。例如, 学习序数时, 我们设计了“猫捉老鼠”的游戏软件, 引导幼儿在分区活动中借助IBM自主操作。在游戏时, 幼儿只要单击一下鼠标, 桌面上就会出现一只小老鼠, 在屋顶上走来走去, 猫抬着头, 准备随时去捉老鼠, 小朋友根据提示↑2→4即第二层从左到右第4间只要在相应的房间点一下, 对了, 小老鼠就会钻到屋里, 还会发出得意的笑声, 而猫只能干着急。如果你填错了, 猫就会勇敢地扑上去, 啊呜一口, 把老鼠吃掉, 马上会传来鼓掌声。操作中孩子们不住欢呼雀跃, 气氛空前高涨。幼儿可与之交流, 如临其境, 这些都充分调动了幼儿主动探索尝试的积极性, 而教师只需巡视观察幼儿的表现和反应, 及时指导。这就实现了幼儿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知识的主体地位的转变, 也实现了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到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转变。
四、借助多媒体“立体空间”搭建家园互动的平台, 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但是现代社会, 许多家长工作非常忙碌, 幼儿的接送基本由爷爷奶奶或者保姆负责, 因此教师与年轻家长之间的互动方式主要就是:开放日、接送幼儿交谈、家访、家园联系册、亲子活动等。如果我们借助电脑、网络等现代化媒体与家长进行沟通, 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特别是充分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 (聊天、博客、音频、视频等) 搭建家园互动的平台, 可以促进教师与家长和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
有效师幼互动 篇10
在每一个新主题开展前,教师首先要根据主题目标与幼儿认识发展需求进行仔细分析与规划,尤其是在创设个别化区域环境时要预设好每一个区域内幼儿在与环境、墙面及材料互动时所要达到哪些能力水平,如,自主探索学习、表达表现欲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等。为此,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应该是自由的、宽松的,教师所提供的低结构材料是丰富的,能激发幼儿创造性支持的。其次是对个别化分享交流讲评的预设,教师需要有目的性地观察某一区域,预设幼儿近期在该区域内发生的问题或者经验的提升、新问题的生成等,有针对性地放在个别化分享交流中与集体幼儿一同讨论,分享经验。
例如,在“寒冷的冬天”主题下的一次个别化交流活动中,我预设选择了一个语言角区域内关于冬天的散文诗分享学习交流。我与幼儿就“你喜欢冬天吗?为什么?”这一话题展开交流,当大部分幼儿做出肯定的表示时,昊×说“不喜欢!因为冬天容易感冒,很冷的!”由于之前预设到幼儿可能存在否定的答案,于是回应道:“是的,那我们在冬天里应该如何照顾自己,让自己不感冒?”让幼儿分享请洗手、多喝水、重保暖、强健体等有关生活健康的经验,最后以“冬天是一个让我们学会照顾自己的季节”来小结,帮助幼儿减弱对冬天的消极情绪。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对开放性提问的一种思维逻辑的扩散,幼儿从散文、故事中去学习一些生活中的经验,并能将语言运用到与同伴和老师的交流中。
二、问题激趣——导入互动
问题激趣,是将需研究解决的矛盾以问的形式引发幼儿思考,来激发幼儿主动对环境产生兴趣。问题激趣可以让幼儿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的自我表现能力,真正推动有效的师幼互动。
例如,“在农场里”主题活动中,我们在环境布置中布置了具有情景色彩的农场,贴上幼儿比较常见的家禽家畜,丰富幼儿的认识经验。起初,幼儿会对颜色鲜艳、美观的墙面有很大兴趣,幼儿也会经常围在墙面前讨论“我认识的小动物”,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幼儿也会将自己的作品通过画、剪、贴的方式呈现在农场里,还会和同伴说说“我做了什么小动物”。但是时间一长,墙面也就慢慢失去了与幼儿互动的价值,孩子们的兴趣也慢慢淡化。为此,针对班内孩子们的表现,我在墙面上重新贴上了几个不同颜色的问号,每个问号后面代表的是一个提问,例如“小鸭最爱吃什么?”在问题背后教师会提供一部分答案供幼儿参考,另一部分需要幼儿自己通过翻阅图书或者其他方式,如,咨询家人、网上搜索答案等来获取。在一次个别化交流讲评中,我将问题抛出后,孩子们纷纷踊跃互动,有的是通过老师给出的线索来寻找答案的,有的是回家问爸爸妈妈知道的,有的是翻阅图书或者电视中看到的。在分享交流过后,再将孩子们的回答做成一个调查表贴在问题旁边,便于更多的孩子了解答案。
三、释放自由———生成互动
自由是创新的灵魂,教师只有为幼儿创造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活动环境和学习环境,提供易操作、易变化的底结构材料,幼儿才会自主活动、自由表达、体验过程、主动建构,从而生发和谐的师幼互动。
1. 释放宽松的心理环境
个别化分享交流虽带有一定的预设性和目的性,但是教师也需要把握调控的力度,把控过度就有可能会抹去幼儿自身的创造性,孩子们失去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为此,教师需要在交流过程中营造一种宽松的心理氛围,让幼儿在没有负担和压力的情况下与同伴和老师互动,不仅能激发幼儿的互动兴趣,更能使幼儿在互动中产生问题。
例如,在“我在马路边”主题中,我们从主题内延伸出了一个关于“垃圾分类”的小站点,在个别化材料投放前,我们首先与幼儿开展关于这方面的交流讨论,并在最后为孩子们布置了一个小作业:“请你找出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经过一周时间的资料收集,我们在一次个别化交流活动中进行集体分享交流,孩子们纷纷乐意把自己收集来的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个别能力较强的孩子还能根据垃圾类别的不同进行区别分类划上小格子,并且每一样垃圾都有序地画在空格内。当分享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自己与其他同伴不一样的地方,例如,表格记录的清晰度、品种的多样等。于是我们在选出“你认为谁的答案你最满意”中,选出了一份记录详细、图画排序清晰、内容又丰富的调查表,于是围绕“我们怎样能像他一样,做得又好看又多呢?”展开讨论,幼儿发现同伴作品中的优点,寻找自己的问题,并一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我们将“垃圾分类”这一内容投入到个别化区域内,供幼儿操作。
2. 提供低结构材料
低结构材料就是幼儿能自由组合、可以一物多用、在试用过程中可以开拓思维、有利于想象的材料。因此,在个别化材料调整中,应在尊重幼儿自主、互动的同时,注意整个材料提供与幼儿各方面发展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一次个别化学习过程中,发现昊×和文×各自拿着一盘正方体拼图玩,他们从一开始的按花色比谁拼的快,到最后比谁搭的高,期间幼儿的兴趣非常浓厚,周围也有幼儿被他们的新想法所吸引,为此针对幼儿生成的新玩法我们进行了集体分享交流,当我首先出示两盘正方体拼图时,我给孩子们一分钟思考的时间,想想可以找出几种玩的方法。大部分幼儿都说到了老师在环境创设中所预设的一些玩法及规则,最后我请昊×和文×把他们的新玩法与大家一起分享,孩子们一下子对他们的新发现有了很大的兴趣,由于垒高对我班的孩子来说经验比较缺乏,不了解垒高过程中需要高以外,牢固也很关键。为此随后我与孩子们开始一同探索垒高的试验,在一次次失败后孩子们一同总结办法后再试验,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最下面一层搭得越坚固,垒高时越不容易倒下。于是,在拼图区域内,又多生成了一项有趣的垒高比赛,我们还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检测工具,比较谁垒得最高、最稳固。
摘要:主题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是指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师幼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个别化学习活动作为主题活动中的一项深入、延伸活动,是发展幼儿对主题经验的认识、积累生活经验、提高探索学习欲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主题活动,师幼互动,问题激趣
参考文献
有效师幼互动 篇11
一、创造和谐、愉悦、自由、宽松的互动环境
师幼互动应建立在轻松、自由的基础上,在教师和幼儿都保持愉快心情的情况下,相互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记得在一次音乐《秋天》中,在主题音乐的播放下,我启发幼儿用肢体语言表现秋天落叶飞舞的样子。我不停地鼓励他们想象、创编,可孩子们总是不投入,有的期待我直接教动作,有的刚要试着创编新动作,可一接触老师的目光反而拘谨起来,结果编出的动作很不理想。在临近下课时,我决定给孩子们一些绝对自由的创作时间,于是我远离孩子的视线。当孩子们发现拥有自己的自由天地时,十分兴奋。他们开始大胆交流,随音乐做出各种随心所欲的动作。有的伸开双臂、头仰得高高的,脚下飞快地旋转;有的双手环抱,闭着眼睛,身体左右摇摆……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真正融入了活动之中。当我再次踏入教室时,幼儿的创作已基本成熟,我适当指导加上幼儿积极配合,这次活动效果远远超出了预想。
二、分组游戏,减少人数,提供师幼互动的机会
在以往的活动中,由于幼儿人数多,教师既要忙于完成活动内容,又要顾及良好的课堂活动环境,往往是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在进行分组活动后,减少了活动中幼儿的人数,这就大大提高了幼儿个体与教师的交流频率,为师幼互动提供了机会。
三、关注幼儿,及时捕捉,创造师幼互动的条件
新《纲要》指出,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保持关注是建构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能否对幼儿的行为给予关注是师生互动能否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幼儿能否产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的基本条件。当然,教师在活动中的关注指向不能仅仅停留在师幼互动上,还应利用这一时机,隐性指导幼儿,同时促进幼儿师幼互动、幼幼互动、静动互动等多向互动。
四、调整角色定位,有效引导,发挥师幼互动的作用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往往将自己定位于幼儿的教育者、管理者、保护者,从而将幼儿置于被教育、被保护、被管理的地位,形成不对称的师幼互动关系。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点明了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承担的角色。师幼互动的目的就是解放孩子,让孩子动起来,让他们自己动,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但是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幼儿就会像一盘散沙,变得自由散漫。这种放任自流,缺乏有效指导,对幼儿的发展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特别是在民间游戏中感受最深,在组织幼儿分组活动做不同的动作时,如果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玩,结果往往是一片混乱。实际上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决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和裁决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幼儿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五、因材施教,建立多元化的互动模式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根据教育任务与内容的不同,根据不同幼儿的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互动方式。从互动范围看,既应有教师与全体幼儿的互动,有教师与小组的互动,还应有教师与个体的互动,三种方式互为补充。从互动主体的作用看,既应有以教师主体为本位的师幼互动,又应有以幼儿主体为本位的师幼互动。从互动方式看,既可采用语言方式,又可运用动作方式或以环境、材料为媒介的其他互动方式。
六、正确处理师幼互动中公平与差异的关系
如何正确地面对并尽量缩小师幼互动中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幼儿的潜能,这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教育上的公平不是绝对的,而是建立在承认个体差异基础上的一种相对公平。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由于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和内容,分配相应的互动时间所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是合情达理的。但如果教师将自身的亲疏、好恶带到与幼儿的主动交往中,表现出对幼儿的偏爱和歧视,人为地造成教育上的差异,那么,它不仅不符合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反而违反了教育公平的基本精神。因此,教师应从职业道德出发,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体,才能使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吹响“师幼互动”的集结号 篇12
关键词:师幼互动,平等,合作,情感,激励
作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互动”尽管有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界定, 但其内在的本质和力图搭成的目标是一致的:通过建立人际互动关系, 不断产生互动双方 (多方) 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彼此影响和促进。因此, 从本源和内涵上来讲, 互动绝不是为了制造语言上“你说我说”的热闹景象, 也不是为了创设行为上“你来我往”的游戏情景, 更不是“为了互动而互动”。作为幼儿生活世界中重要的互动之一, 师幼互动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为前提, 以激发孩子的学习愿望为目的, 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为取向的。其核心理念就是借助各种直接或间接的互动, 以更好地实现教师和幼儿之间的相互激发、彼此启迪和共同发展。
随着教师专业发展步伐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关注与幼儿的互动。他们不但设法成为孩子心声的“倾听者”, 而且努力成为有目的的“抛球者”和有意识的“接球者”, 并希望在教学中建立起有效的师幼互动。
一、有效的师幼互动应以平等为原则
意大利的教育界有一句名言, “接着孩子抛过来的球”。这个隐喻形象地描述了教学中师幼平等交往的关系, 师幼作为对话者, 就如同打乒乓一样, 是彼此不断轮流“抛球—接球”的过程, 教师不应只是“抛球者” (言说者) , 孩子也不应只是“接球者” (倾听者) 。
无独有偶, 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也有一个精妙的比喻:“面对美味食物, 师幼共同进餐, 一道品味, 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 共同分享大快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 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孩子, 但更多的是和孩子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 他不强迫孩子和自己保持同一口味, 允许孩子对各种佳肴作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的共享中, 师幼都得到满足, 都获得营养。”
在互动交流的教学环节中, 教师与孩子应该是平等的对话主体, 避免出现“对话缺位”的现象。教师要始终抱着把孩子看作学习的主人这一想法, 其角色定位直接影响互动行为的发生和效果。在师幼互动中, 教师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决策者, 而是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 交往机会的提供者, 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同时老师对幼儿的作用影响只有通过幼儿主题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真正对幼儿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在教学活动中避免出现教师“满堂问”或“满堂灌”的现象, 要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处理好师幼之间在互动中的主体性关系, 摈弃以往教师主要影响和控制幼儿的被动关系, 进行平等的师幼对话无疑是实现有效互动的重要原则。
同时, 这种平等交流不仅是师幼层面上的, 而且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仔细考察我们平时的公开课, 不难发现那些被冷落与忽视了的孩子存在“对话失真”的现象。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根据问题的难易度来选择不同层次的孩子来回答, 让每个都有发言的机会, 都能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从某种意义上说, 对话不只是一种手段方法, 更是一种原则、一种精神、一种目的。教师在组织这个教学活动中能尽力地去尝试, 让所有孩子都尽可能地参与到互动这个环节中去。
二、有效的师幼互动应以合作为桥梁
孩童时我们曾唱过这首儿歌:“我们都是木头人, 不许讲话不许笑。”现在很多课堂上的一部分孩子也都处于“木头人”或“准木头人”的可悲状态。在处理互动交流这一环节时普遍存在这样的误区:形式单调。基本只有师幼间的互动而缺少生生间的互动。
我认为, 改变这一现状的对策是:多设计生活化、情景化的教学环境, 丰富互动的内容;多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 扩大互动空间;多设计具有“弹性”的、多向的学习活动, 拓宽互动途径。例如在教学活动中, 很多提问都是“教师一呼, 幼儿百应”或“答案单一”的情况, 这不利于互动行为的发生。如果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是发散性的, 能引起幼儿争论的, 甚至是一个人无法解决的, 这样就会引发更多的有效互动, 提高教学实效, 更突出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因为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年龄、知识层次等方面差别小, 他们更易理解对方, 更易体验对方的精神世界, 更易展开对话。讨论就是合作学习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它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在合作中让孩子同步思维, 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同时让孩子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有疑”境界通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疑”境界。
三、有效的师幼互动应以情感为纽带
在互动交流这一环节还普遍存在另一个误区:内容单一, 多认知互动而少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 缺少“心灵”的碰撞, 即“对话不足”, 对话是有层次的, 一般分为知识的层次和情感的层次。知识层面的对话是指师幼围绕知识性问题进行的平等的探究, 对话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而情感层面的对话, 则重视课堂情景的营造, 通过对话使师幼在活动中获得愉快健康的情感体验。
情感的渗透与交流应该贯穿在师生互动的整个过程中。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 威慑感的形成不利于他们想象力和个性的发展, 师生之间情感的渗透与交流显得十分重要。比如当教师传授新的方法技能时, 孩子没有经历过、感受过, 会有意无意地抵制与自己原有认知经验发生冲突的内容。此时就需要老师不急不躁、耐心地组织孩子一起磨合、体验, 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 幼儿能主动地向老师吐露出自己的心声, 进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使他们情感交流、共同分享经验、体验成功。
四、有效的师幼互动应以激励为关键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除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引领方面外, 还突出表现在鼓励孩子学习、培养孩子兴趣、激发孩子问题意识上。在师幼互动交流的环节中, 教师应重视反馈评价这个因素, 讲究一点激励的策略。
反馈要体现激励的目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就是善于去培养孩子的种种学习习惯和能力, 包括认真倾听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不懂就问的习惯、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等等。
反馈评价包括表扬与批评。一般来说, 表扬比简单提供反馈要好, 因为表扬能激发孩子向上的内驱力。当表扬直接与具体任务的完成相联系时, 效果更佳。如:“你说得很完整”。在批评时, 应传递这样的信息, 就是你是有能力的, 可以得到更好的答案, 如:“你能不能……那就更好了!”
【有效师幼互动】推荐阅读:
师幼互动的有效构建09-09
课堂有效互动07-05
有效互动策略10-07
有效互动机制12-02
师生积极有效互动06-28
有效互动成就高效课堂06-13
多维有效互动式09-01
师幼互动09-12
有效性互动教学07-17
有效的提问互动的课堂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