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并发症

2024-06-14

冠心病/并发症(精选10篇)

冠心病/并发症 篇1

冠心病介入诊疗的血管并发症主要是血管入路并发症, 股动脉内径大, 血液循环不易受损, 是最常用和急诊普遍应用的血管入路[1];桡动脉附近无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不易发生神经血管受损, 术后不必强制性卧床, 近年来得到广泛普及;因入路血管解剖特点不同, 所以常见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也各不相同。

1 股动脉入路

股动脉途径在危重患者、急诊、严重上肢血管弯曲以及复杂病变、需较粗鞘管方面具有优势。与股动脉入路相关的血管并发症常见有以下几种。

1.1穿刺部位

出血、血肿是股动脉穿刺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原因包括穿刺不当, 在股动脉局部反复穿刺或刺入周围小动脉分支;穿刺部位过高, 穿刺点在腹股沟韧带以上, 造成压迫止血困难;穿透动脉后壁;拔出鞘管后压迫止血不当或压迫时间短;肝素用量大;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患者。预防关键在于规范、准确的股动脉穿刺, 避免反复穿刺, 严格肝素用量, 准确压迫止血, 对于肥胖、高龄、高血压、糖尿病等易于发生出血、血肿的患者应特别注意避免上述易导致出血、血肿发生的因素。

1.2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发生与患者紧张、疼痛和低血容量有关。预防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应针对病因充分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必要时可给予安定;穿刺和拔除鞘管前应充分麻醉, 消除疼痛刺激;建立输液静脉通道, 保持患者正常血容量。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时患者心率缓慢、面色苍白、血压降低 (一般小于90/60mm Hg) 、大汗、恶心、呕吐。对心率缓慢者应立即给予阿托品0.5~1.0mg, 对血压偏低者可给予多巴胺3.0~5.0mg静脉注射, 同时静脉快速补液, 必要时予以多巴胺静脉维持[2]。

1.3 假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形成多为穿刺不当;压迫止血不当;动脉鞘过大, 如8F鞘造成创口过大;过早下床活动引起。预防关键是准确的股动脉穿刺和正确压迫止血方法。假性动脉瘤一经明确可采取单纯徒手压迫、超声指导下压迫和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等方法处理, 观察其瘤腔直径不大, 破口在3mm以内, 嘱患者近期避免剧烈活动, 随访观察, 绝大部分患者未经压迫, 因瘤体内血栓极化, 但均可自愈。

1.4动、静脉瘘

形成原因为穿刺不当或穿刺点过低, 使股动、静脉同时被穿透;导引钢丝送入动脉过短, 送入动脉鞘时, 其鞘芯穿透股动、静脉。对于损伤较小的动、静脉瘘可实行压迫, 但效果不明显, 压迫无效时可考虑外科手术, 其预防关键是准确股动脉穿刺。

2 桡动脉入路

桡动脉入路对于心功能差, 不能长时间卧床、服用华法令等抗凝药物、腹主动脉以下血管严重病变的患者是理想的选择。与桡动脉入路相关的血管并发症有以下几种。

2.1 桡动脉痉挛

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过程中患者发生桡动脉痉挛事件较常见, 女性、低龄、吸烟、患者情绪紧张、疼痛、多次反复穿刺、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桡动脉直径/身高的比值低、桡动脉直径/导管外径的低比值、多次导管交换是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减少桡动脉痉挛关键在于预防。术前应减轻患者紧张情绪, 可适量给予安定;穿刺力争一针见血, 推送鞘管动作轻柔;穿刺成功后先给予硝酸甘油、维拉帕米等抗痉挛药物;使用外径尽量小的导管;进出导管注意导丝先行。

2.2 桡动脉闭塞

参考文献

[1]陈萍, 王香枝, 路培.经桡动脉穿刺途径行介入手术患者并发症的护理[J].临床医学, 2011 (05) .

[2]白金英.心脏介入术中并发症的原因及临床处理[J].当代医学, 2012 (06) .

[3]王其燕.心脏介入治疗术后护理分析及并发症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23) .

冠心病/并发症 篇2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因冠心病而死亡的占其死亡总数的50%左右。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具有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的优点,已成为当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常用的穿刺路径为股动脉和桡动脉,经股动脉途径(TFA-PPCI)是PCI的常规途径,随着穿刺技术及器设备的改进,经桡动脉途径(TRA-PPCI)越来越受到重视,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两种不同途径的(PCI)术均需穿刺动脉来完成,属于有创手术,且随着各种大管径导管,血管鞘的应用及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的使用,使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所致的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如处理不当可引起出血、皮下血肿等严重的血管并发症,重者还需外科手术或输血治疗,增加病人卧床时间及痛苦。因此,护士应充分认识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注意识别危险因素,正确掌握预防处理的护理措施,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本文现就两种路径PCI术后常见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陈述如下。

1 PCI术后血管并发症

1.1 经股动脉途径穿刺 出血及皮下血肿是TFA-PPCI最常见的血管并发症,严重的出血率<10%,绝大多数在穿刺部位(6%),偶尔在胃肠道(2%)或腹膜后间隙(1%)。主要发生原因与部分患者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有关,如高龄(>70岁)女性、有血管性并发症、短期内多次介入手术、使用抗凝治疗及动脉压迫止血方法不当引起,影响出血的因素也包括疾病原因、紧急操作、长时间操作、较大号血管鞘的使用等,动静脉瘘是指血管穿刺同时穿过了静脉、动脉壁而形成,其发生率为0.1%-1.0%。造成动静脉瘘的因素有多处股动脉穿刺、穿刺点过低,穿刺透过动脉前、后壁等。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与患者血脂、血液黏滞度异常,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穿刺部位局部压迫时间过长、过紧;患肢制动时间过长和高龄等因素相关。假性动脉瘤是一个包裹的血肿,它与动脉相通,通常表现为局部博动性肿块,伴有杂音和震颤,压迫近端动脉时肿块缩小,其发生率为0.03%-0.30%。原因多为拨鞘管后压迫位置过低;多次穿刺动脉;动脉导管或鞘管型号过大,技术不熟练等。血栓栓塞和动脉夹层也可发生在经股动脉PCI后,前者发生率<1%。

1.2 经桡动脉途径穿刺 由于桡动脉位置表浅、管径细、周围无重要的血管神经伴行,易于操作和压迫止血,这些特点避免了经股动脉穿刺时可能发生的动静脉瘘和假性动脉瘤等血管并发症。但桡动脉作为肌性动脉。其平滑肌细胞的动作电位较低,富含肾上腺受体,交感神经兴奋易引起痉挛,在紧张、焦虑及直接血管刺激等均易诱发桡动脉痉挛。栓塞的发生原因主要因患者往往怕穿刺点出血而不活动术肢,主要表现为术侧上肢皮肤发凉,颜色转为紫钳,前臂肿胀,皮下可见出血点等。

2 危险因素的评估及预防

2.1 据文献报道,对于经股动脉和桡动脉两种不同途径的PCI,术后发生出血及皮下血肿的潜在危险因素包括高龄(>70岁)、女性、高血压、糖尿病、有血管性并发症、短期内多次介入手术、围手术期的抗凝治疗,动脉压迫止血方法不当等。对于TFA-PPCI术后压迫点应选择在穿刺点上方紧靠腹股沟韧带下方,将股动脉压迫到股骨上,而不应压在皮肤穿刺点周围。使用抗凝剂的病人要特别注意了解有无高血压病,注意活动不可过量。72h仍需观察穿刺口。因此,护士应了解每例病人潜在的出血因素,判定适合每位病人的护理措施。特别是在术后前3h,更应严密观察,达到降低伤口出血发生率的目的。对于经股动脉途径行PCI的患者,术后卧床期间剧烈咳嗽,大小便易增加穿刺口的压力,导致出血的发生,因此护理中应告知患者避免一些使腹压增加的行为,如咳嗽、大小便时可以用手紧压伤口。

2.2 血管鞘规格大小,鞘管在经皮介入及诊断是常用的装置,它从皮到血管腔建立了一个基本通路,是所有血管内操作的入口。但血管鞘规格越大,动脉创口越大,术后越易发生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在保证PCI术成功的基础上选择规格小的鞘管,有助于病人术后止血,减少并发症。护士了解病人术中血管鞘的使用情况也利于有针对性、有目的进行观察和护理。

2.3 出血量及血肿大小,操作时估计出血量不足100ml,包扎敷料未见血性渗出物为正常。局部未触及血肿或血肿直径小于5cm判为出血无明显意义;估计血液丢失超过100ml,包扎敷料上的血量较多,必要时需手法加压、沙袋压迫或再次加压包扎以及血肿压迫影响足背动脉搏动,则有重要意义。因此,准确评估出血量及血肿大小,以便采用及时有效的措施预防并发症。

2.4 Allen’s试验及标记 经桡动脉行PCI治疗的病人术前必须进行Allen’s試验,以了解手掌侧支循环的情况,约10%左右的病人掌深弓和掌浅弓的侧支循环不完全,一旦发生桡动脉的闭塞,有可能导致手部缺血,这些病人是不适合经桡动脉PCI。因此正确评估手掌侧支循环。选择Allen’s试验正常者行TRA-PPCI是安全的。方法:先将患者手臂抬高,术者双手拇指分别摸到桡动脉搏动后,嘱患者做3次握掌和放松动作,接着压迫阻断桡尺动脉血流至手部发白,然后放低手臂,解除对尺动脉压迫,观察手部转红时间:<5-7s属正常,0-7s表示循环良好,8-15s属可疑,>15s系血供不足,>7s为Allen’s阴性,不宜选用可改用股动脉。对于Allen’s阳性病人,应用龙胆紫标记搏动最明显处,以方便术者进行穿刺。

2.5指肢血流的评估 准确观察指肢血流,可以减少或避免桡动脉闭塞,手部缺血事件的发生。指体由红润变得苍白,说明处于缺血状态,可由于动脉痉挛及栓塞引起;指温升高,指体由红润变暗紫色,而后指温下降,但仍有毛细血管回充盈现象,且反应迅速,说明肢体静脉回流大部分障碍,但有少量回流;指腹张力明显增高,无毛细血管回充盈现象,证明指体静脉回流障碍。因此,护士正确观察及判断血液循环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报告医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护理

3.1 出血和血肿的护理 TFA-PPCI后应密切观察病人伤口敷料、足背动脉搏动,另外,在观察伤口过程中,除仔细观看伤口敷料外,还应揭开病人衣物充分暴露伤口周围,以便察看大腿两侧(以内侧为主)有无血液或血迹,了解伤口有无血液外渗。对病人及家属进行认真的教育,教会患者及家属如何感知识别伤口出血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应多与患者交谈,以便及时发现伤口出血,提高治疗和护理的效果。

当发现或怀疑穿刺部位有血肿形成时,若为局部搏动性肿块,且伴有震动及血管杂音,即是假性动脉瘤形成。立即行局部按压1-2h后加压包扎,使病人制动24h,加强生活护理,避免因疲劳或排便而影响制动效果。判断为进行性发展的渗血及血肿则应提前拨管。挤压血肿,使之消散。然后加压包扎。而非活动性出血者先用注射器抽吸血肿处的淤血,然后施以冷敷40-60min,对已拨管者,要拆除弹性绷带,重新徒手加压止血,并进行适当的药物调整。

研究表明,在拨管后6小时即让病人床上活动,并未增加伤口出血和血肿的发生率。欧美国家PICA支架术后病人也只需卧床并制动术侧肢体,6小时即可进行床上活动。因此,术后6小时鼓励病人进行早期活动,可以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尤其对于高龄、女性、肥胖、血液粘滞度高的病人应加强术后早期活动的教育。

3.2 TRA-PPCI血管并发症的护理 由于桡动脉穿刺大多在右上肢,所以勿需过多地暴露病人,术后观察护理方便,即可观察局部出血、肢体血运的情况。经桡动脉途径的PCI术后一般即拨除鞘管,在压迫止血过程中,应将术侧前臂置于软枕上或用绷带吊于胸前,以保持静脉回流畅通。为避免穿刺部位压迫过紧,应注意观察病人肢端是否青紫、感觉麻木、肿胀或疼痛等不适,术后第1小时每15min观察1次指体色泽、指温、毛细血管回盈试验、指腹张力等;第2小时每30min观察1次,后改为1次/小时,至术后12小时解除绷带压迫为止。

桡动脉为肌性血管,易发生痉挛而使手术失败。因此,护士术前应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减少紧张、焦虑等诱发痉挛的因素,对疼痛比较敏感者,术前30min可给予安定10mg肌注,术中还应适当给予安慰,不时与患者保持交谈,以分散患者注意力,尤其应注意保暖,以避免寒冷对血管的刺激。一旦第一次穿刺失败,应提醒术者给予硝酸甘油0.5mg含服;特别是在进导管前提醒术者经动脉鞘注射0.5-1.0mg硝酸甘油;手术过程中动作保持轻柔,从而达到减少对血管的刺激。

TRA-PPCI后腕部应制动,手指稍活动,可做握拳动作,以避免出现手指酸胀麻木,并根据患者情况采取合适的体位或活动方式。术后3天内勿在穿刺侧行穿刺、测量血压等增加肢体压力的操作,1周内勿揉抓穿刺点,并保持干燥、清洁。6个月内穿刺侧肢体勿提重物,并嘱患者注意有无皮下淤点、淤斑、肿胀或感觉异常,一旦出现应立即就医。

4 小结

两种不同穿刺途径PCI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诱发因素因各方因素而定,护士应了解每位病人潜在的诱发因素,根据病人的情况制定适合的护理措施,以及术后密切的观察和科学护理有利于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还应提高对术后病人的观察和各种意外的护理干预能力。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在我科进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35例, 均进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及支架植入术。年龄39~77岁, 平均56岁。男216例, 女119例。

2 结果

在335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出现术后并发症31例, 占9.3%。拔管时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11例 (3.3%) , 穿刺部位血肿12例 (3.6%) , 出血3例 (0.9%) , 假性动脉瘤3例 (0.9%) , 排尿困难14例 (4.2%) 。31例患者经悉心治疗及护理均康复出院。

3 讨论

3.1 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

主要发生机制是各种刺激因素 (如创伤, 疼痛, 恐惧, 看到出血等) 作用于皮层中枢和下丘脑, 通过使胆碱能植物神经的张力突然增强, 引起内脏、肌肉、小血管强烈反射性扩张, 导致血压急剧下降, 心率迅速减慢[1]。主要表现是:血压下降, 脉搏细弱, 出冷汗;心率<50次/min;哈欠、恶心、呕吐等迷走神经反射症状。为防止该综合征, 拔管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使患者思想放松, 测心率、血压, 拔管后每5分钟测一次血压、心率, 发现血压, 心率不回升且进行性下降、出冷汗、面色苍白、呕吐时, 立即遵医嘱给予阿托品15 mg、多巴胺10 mg静脉注射, 爱茂尔2 ml肌肉注射, 5%糖盐水快速静脉点滴, 如效果不佳, 立即静滴生理盐水500 ml+多巴胺100 mg, 40~60滴/min, 直至血压回升, 稳定后缓慢减慢多巴胺滴速, 血压不再下降后停用多巴胺。本组9例低血压患者血压经处理后, 在1~3 h内回升, 而后渐停多巴胺, 停后血压稳定。

3.2 皮下血肿及出血

发生原因多为穿刺点压迫止血不彻底或术后下肢活动过早而引起。因此在手术结束后, 要用绷带加压包扎伤口, 应用沙袋压迫8 h[2], 要嘱咐患者保持术侧肢体伸直、制动, 平卧24 h后方可下床活动;要注意观察局部伤口、肢体远端供血、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以及双下肢皮肤颜色、温度, 以防加压包扎过紧出现动脉血栓形成。出血:本组2例患者牙龈出血, 1例呕血、便血, 其原因可能与患者自身体质有关及抗凝剂过量而引起。发现后应立即报告医生, 对此类患者更应密切观察血压, 皮肤、口腔黏膜有无出血倾向, 下腹部有无压痛、包块等, 发现问题及早报告医生处理。

3.3 假性动脉瘤

其原因是拔管后压迫止血不彻底, 压迫位置不准确, 应重新压迫成功后绷带加压包扎, 要嘱患者患肢制动24 h, 并做好患者思想工作, 消除其紧张、焦虑, 防止出现血压升高。一般经过处理后, B超复查未见假性动脉瘤和其他并发症发生。

3.4 术后排尿困难

本组14例患者术后发生排尿困难,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情绪紧张及体位不习惯, 可采用热敷及诱导等方法, 必要时放置导尿管解除尿潴留。术前让患者在床上练习排尿, 可以有效预防术后排尿困难。

3.5 心理护理

术前向患者讲解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详细介绍手术过程、注意事项及配合要领, 解除精神紧张, 取得患者的信任, 必要时与术后康复的患者交流, 使其以最佳状态接受、配合手术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4,5]。

目前, 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日趋成熟, 且损伤小、恢复快、疗效好, 患者易于接受。但其术后并发症不容忽视, 特别是血管迷走性反射, 发生突然, 病情凶险, 要系统掌握其临床特点, 提高认识, 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 及时发现各种并发症, 从而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 尽快恢复健康。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护理要点,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335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35例患者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 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11例 (3.3%) , 穿刺部位血肿12例 (3.6%) , 出血3例 (0.9%) , 假性动脉瘤3例 (0.9%) , 排尿困难14例 (4.2%) 。经过相应护理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加强卫生知识宣教, 分析有关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原因, 针对性地做好护理工作, 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护理

参考文献

[1]金葵花, 刘群, 袁琰琴, 等.介入手术后发生血管迷走性反射的预防及处理[J].现代护理, 2005, 9 (6) :439.

[2]杨省利.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患者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2) :82.

[3]张振香.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术后护理50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8) :19-20.

[4]杨蓓, 李建美.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焦虑、抑郁状况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 (2) :18.

冠心病/并发症 篇4

【关键词】护理;冠心病介入术;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4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进行冠心病介入术并发假性动脉瘤的252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156例,女96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为65岁;其中冠脉造影89例,冠脉介入治疗73例:60例均合并高血压病,24例合并糖尿病,6例为肥胖症。

1.2假性动脉瘤治疗方法超声引导下压迫法:术后压迫介入术后拔出鞘管后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压迫股动脉穿刺处,一般在穿刺点正上方1.5-2.0cm处,至少压迫15分钟,使压迫处至破口闭合,然后在穿刺点上放置加压包扎,再用沙袋压迫 4-6小时,使患者取平卧位 6-24小时,经常进行消毒,并且保持大腿伸直,每隔1-2 h观察手术处有无出血、血肿、皮肤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绷带有无移位、松懈;及各项体征、搏动情况及术后杂音情况,同时严密血压的变化情况。

2结果

据调查显示252例患者中,有少部分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栓塞治疗,其余大部分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压迫,术后致使瘤口闭合。术后用手压迫时间15分钟,然后用弹力绷带包扎24小时,最后沙袋再进行加压压6小时。经处理后进行复查血管彩超证实股动脉瘘口均愈合。

3探讨

3.1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原因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逐渐增大,其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假性动脉瘤的形成是指动脉管壁被撕裂或穿破,血液经破口处流出而被主动脉邻近的组织包裹而形成血肿,多数由于创伤所致。假性动脉瘤是继发于介入性诊断治疗术后的严重血管并发症,对于那些长期久坐、肾气亏损、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长期吸烟饮酒的患者发病率极为常见。女性由于股内收肌群不如男性发达,高龄患者肌肉相对萎缩,推测同样条件下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女性可能高于男性。高龄患者可能高于青壮年。假性动脉瘤是血管损伤的并发症,因火器伤、刺伤、医源性损伤等致动脉壁全层破裂出血。由于血管周围有较厚的软组织,在血管破口周围形成血肿,因动脉搏动的持续冲击力,使血管破口与血肿相通形成搏动性血肿。约在伤后1个月后,血肿机化形成外壁,血肿腔内面为动脉内膜细胞延伸形成内膜,从而形成假性动脉瘤。它与真性动脉瘤的区别在于,它不像真性动脉瘤那样具有动脉血管的外膜、中层弹力纤维和内膜三层结构。若.压迫止血不佳也能造成相应的影响,拔除动脉鞘管后止血时间过短或过于频繁松手观察止血效果,或者绷带加压包扎过松,位置不正确,导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3.2假性动脉瘤预防与护理在进行假性动脉瘤术前应正确使用抗凝药,它对术程较长,使用过量抗凝药的患者术后压迫和观察时间要长。要积极提倡患者控制高血压,因高血压患者术前如果没有完全把血压降到正常范围,或者术后患者焦虑引起血压的再度升高都会给压迫带来一定的难度,压迫时间如果不够就容易并发PSA,且高血压患者术后解大便时腹压增加,未完全闭合的股动脉穿刺口在强大血压的冲击下破裂出血。患者必须要严谨抽烟喝酒,在饮食方面少吃肉、控制盐的摄入、不饮浓咖啡和浓茶,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低脂低盐饮食,多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品为主,如鱼类;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组纤维和新鲜和水果;严禁暴饮暴食或过饱,可少食多餐。并且要保持生活作息时间要规律,应当进行适当的锻炼,但不能做剧烈运动。[3]尽早发现血管有无狭窄,必要时应做进一步治疗,用药要针对病情,不宜过多。医务人员对患者要和蔼,有些患者卧床时间长时,会腰酸背痛,这时要给予按摩,在患者不能耐受疼痛时可以给患者一些精神上的安慰。

3.3假性动脉瘤外科修补术后护理若患者超声指导下压迫无效,则需进行外科手术修补.术后患者應卧床休息。[2]患者肢体保持制动,但一般不超过24小时.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注意手术部位是否发生出血、血肿.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24小时内密切观察远端肢体是否出现皮肤苍白、皮温低、疼痛、麻木、动脉搏动弱或消失等情况。

3.4心理护理避免紧张保持乐观、松弛的精神状态,避免紧张、焦虑,情绪激动或发怒。放松精神,愉快生活,对任何事情要能泰然处之。因此加强围术期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要勤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耐心安慰和开导,帮助病人解除思想压力,积极配合治疗;医务人员应当加强监护,及早发现血管迷走性反射的早期症状。耐心倾听患者主诉,患者精神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可诱发迷走神经反射,因此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消除其紧张状态有利于预防此类并发症。并且要及时给予说明,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充分的了解,告诉患者积极有效的加压处理后,血肿能逐渐吸收,不会影响日后活动,可以暂时缓解患者情绪。这里应当指出抑郁、焦虑、紧张的心理可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及血浆儿茶酚胺含量升高,使全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有致瘤体破裂的危险。在选择心理护理措施时,护士必须拥有该护理措施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才能更好地实施该护理措施。在实施心理护理的过程中,要对病人真正地关心及体贴,但不要过度热情,异乎寻常的热情,会使病人产生不真实感,或不自在的感觉,影响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感,反而会影响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红霞.冠心病介入治疗两种穿刺方法术后并发症的比较与解剖学基础[J].解剖学杂志,2009,32(1):89,106.

[2]秦春燕,陈丽兰,张伟莲,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256例预防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29-30.

冠心病/并发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男26例, 女24例;年龄35岁~59岁, 平均年龄 (43.19±4.54) 岁;经桡动脉介入23例, 经股动脉介入19例, 支架置入8例。观察组患者男27例, 女13例;年龄32岁~60岁, 平均年龄 (44.02±7.36) 岁;经桡动脉介入21例, 经股动脉介入20例, 支架置入9例。2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加。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1) 进行心率、血压监测, 防止心律失常。 (2) 观察引流管内引流液颜色和量的变化, 预防心包填塞。 (3) 仔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以及四肢灵活度。 (4) 注意监听患者肺部呼吸音, 维护患者呼吸功能。 (5) 患者术后插气管拔除6 h后给予流质食物, 进食前检查患者吞咽功能是否正常。 (6) 给患者服用适量镇痛药物, 减轻患者疼痛感。 (7) 给患者普及预防知识, 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鼓励其保持康复信心[2]。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护理的同时进行预见性护理: (1) 征求患者同意后收集患者资料, 包括病史、对自身病情了解程度、治疗效果预期等。 (2) 术前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及术后忌口内容制定相关的饮食方案。 (3)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分析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制定预防方案以及急救措施, 主要包括预防冠脉痉挛、冠脉闭塞、心室纤颤、血压失常、心率失常、心包填塞等。具体预防措施为术前静滴盐水, 嘱咐患者多饮水预防术后低血压, 若护理中出现低血压静滴阿托品;术前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小便练习, 预防尿潴留的发生, 术后患者不能自行排尿时实施导尿措施;术后患者及时进行抗凝血, 发现血栓及时进行溶栓处理;发现冠脉痉挛时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缓解痉挛;术后进行严密的心电监护,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实施救治措施;给患者普及冠心病病理知识及预防措施, 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提高其康复积极性[3]。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护理期间并发症并发率以及护理满意率。利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患者护理满意调查表, 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 调查内容包括护理方式、护理质量、护理态度、护理时间、护理次数等, 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护理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4]。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护理期间出现冠脉痉挛6例、冠脉闭塞5例、心律失常8例、尿潴留4例、低血压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52.00%;观察组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 出现冠脉痉挛2例、冠脉闭塞3例、心律失常4例、尿潴留2例、低血压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4.00%,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23, P<0.05) 。

2.22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对照组非常满意14例, 基本满意21例, 不满意15例, 护理总满意率为70.00%;观察组非常满意23例, 基本满意19例, 不满意8例, 护理总满意率为84.00%,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常规护理作为传统常用的护理方式只是在患者接受治疗后进行基础性护理, 包括监测心电、患者体温变化, 检查患者伤口恢复情况, 观察手术疗效等, 往往在发现患者出现问题后再进行救治, 有一定的滞后性[5]。预见性护理是在患者进行手术之前根据患者病情、自身认知及体质状况结合术后普遍会出现的问题, 提前制定预防措施以及出现问题后的救治措施, 术后护理时实施预防措施, 减少了患者并发症的产生;而且出现并发症时救治措施明确, 能及时有效处理。提高了护理效果, 促进了患者有效恢复[6]。

本次研究, 对照组50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50例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而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预见性护理相比较常规护理而言, 术前收集患者病史、对自身病情了解程度、治疗效果预期等资料便于护理人员全面了解患者情况, 制定合适的护理计划;术前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及术后忌口内容制定的饮食方案有利于患者术后营养的补充, 促进患者有效恢复;根据患者具体症状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制定预防方案和急救措施, 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护理质量以及高效地预防并发症;术前给患者静滴盐水, 嘱咐患者多饮水有效预防了患者术后出现低血压情况;术前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小便练习, 有效预防术后患者发生尿潴留;给患者普及冠心病病理知识及预防措施, 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提高患者护理配合度, 有助于患者早日恢复。研究结果表明, 预见性护理措施的实施能高效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并发症的产生。

综上所述, 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产生,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 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2.00%, 护理总满意率为70.00%;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4.00%, 护理总满意率为84.00%,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产生,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曾爱军.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 2014, 12 (13) :77-78.

[2]汪海燕, 孔艳, 瑞琼, 等.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安徽医药, 2014, 18 (10) :2011-2012.

[3]申晓芬, 李黎, 谢国惠, 等.行为护理模式在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 2015, 5 (21) :119-121.

[4]涂雪梅.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预后质量的影响及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 (6) :4-5.

[5]李宇, 崔莹.循证护理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5, 21 (17) :19-20.

冠心病/并发症 篇6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护理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 常发生于老年人群, 对其危害较大。近年来,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 老年冠心病患者数量越来越多, 病死率也随之增加[1]。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临床治疗冠心病患者的常用方法, 治疗效果理想, 但并发症发生率高。本研究就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 按入院时间进行分组, 1—6月为对照组, 7—12月为观察组, 各55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30例, 女25例, 年龄60~87岁, 平均 (75±3) 岁;合并高血压38例、糖尿病10例、其他慢性疾病7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28例, 女27例, 年龄61~85岁, 平均 (75±3) 岁;合并高血压36例、糖尿病9例、其他慢性疾病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护理、注意事项、用药指导、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并发症护理, 具体如下。

1.2.1 心律失常护理

心律失常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主要是因为治疗后患者左心室内膜受手术机械性刺激, 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强而引起。术后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患者的心电监护, 判断其有无心房颤动、室性早搏及房室传导阻滞等现象出现, 密切观察其血压及心率变化情况, 准备好抢救仪器。

1.2.2 动静脉血栓护理

老年冠心病患者因受年龄因素的影响, 其身体各项功能不断下降, 出现血栓的可能性较高;加之介入治疗时, 长时间压迫穿刺部位, 易出现动静脉血栓。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抗凝治疗, 并对其进行按摩, 提高肢体的灵活性;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肢冷、麻木现象, 积极做好血栓预防工作。

1.2.3 出血及皮下血肿护理

治疗过程中, 肝素的使用以及包扎不合理、术后砂袋移位及术后过早活动等均可引发出血及皮下血肿;且患者排便时, 过度用力也可引发。术后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并注意大腿内侧、穿刺部位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温度等, 嘱其多饮水, 以清淡食物为主, 保持大小便通畅。穿刺部位砂袋压迫需5 h左右, 避免过早下床活动;对于出现血肿患者, 需给予热敷处理。

1.2.4 假性动脉瘤护理

出现假性动脉瘤的主要原因为拔管后压迫不合理及抗凝药物使用不当, 患者腹股沟区可出现震颤、搏动性包块、压痛等症状, 对近端动脉进行压迫时, 肿块缩小, 可采用超声检查确诊, 并及时给予有效护理, 避免瘤体破裂发生出血现象。

1.2.5 尿潴留护理

主要是由于患者不习惯床上排便及精神高度紧张引起的尿潴留, 术前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床上排便的方法, 或应用腹部热敷、听水流声等方法。

1.2.6 造影剂肾病护理

该并发症主要是因过度使用造影剂造成的, 术后需及时帮助患者将造影剂排出体外, 避免引起肾功能损伤。术后可引导患者多饮水或进行补液治疗, 提高排尿率;对于已出现造影剂肾病的患者, 可给予利尿剂增加尿量, 以恢复血肌酐水平。

1.3 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2,3]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进行评分, SAS评分为50分以上表示有焦虑情绪, SDS得分53分以上表示患者存在抑郁情绪;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AS及SD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SAS及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心律失常1例, 动静脉血栓1例, 出血及皮下血肿2例, 假性动脉瘤1例, 尿潴留2例, 造影剂肾病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4.5% (8/55) ;对照组患者出现心律失常2例, 动静脉血栓3例, 出血及皮下血肿5例, 假性动脉瘤1例, 尿潴留5例, 造影剂肾病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4.5% (19/55)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护理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血管出现粥样硬化造成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导致患者发生心肌缺氧、缺血或坏死现象。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冠心病治疗技术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冠心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可有效改善患者因心脏供血异常引起的心肌梗死, 具有提高患者心功能、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 且对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风险低等[4]。但由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病程长, 且受年龄因素影响, 各项身体功能均不同程度的下降, 常合并多项慢性疾病, 增加了手术风险,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 影响治疗效果[5]。因此, 术后给予老年冠心病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是保证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

对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进行护理时,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除了需加强术后患者心律失常、动静脉血栓、出血及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尿潴留及造影剂肾病等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外, 还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因受家庭压力、疾病痛苦、精神压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易出现严重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心理, 患者情绪过度激动可引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影响术后恢复[6]。因此, 护理人员需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 加强对其心理疏导, 缓解不良心理,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本研究显示,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对于行介入术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并发症护理, 可明显缓解其焦虑、抑郁等心理情绪,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龚艳霞.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20) :210-211.

[2]谈海萍, 杭国珍, 蒋燕.康复运动对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康复与护理, 2014, 13 (12) :1169-1171.

[3]李冉.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4, 23 (2) :213-214.

[4]庞来.老年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护理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17) :175-176.

[5]张丽辉.冠心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干预效果[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9 (12) :105-106.

冠心病/并发症 篇7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临床资料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27例、女性患者有26例, 患者的年龄分布在47~77岁。其中12例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治疗、18例患者接受支架置入术+PTCA治疗、11例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 剩余的9例患者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2]。

1.2并发症护理措施分析:冠心病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之后,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血肿、穿刺部位出血、栓塞、心率失常等。护理工作人员需要针对患者的不同并发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缩短住院时间。

2结果

冠心病术后患者需要接受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 护理工作人员还要对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病情进行观察, 并作出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 从根本上控制患者的并发症, 从而保证他们能够顺利度过手术治疗以及围护期。

3讨论

3.1穿刺部位出血护理措施:冠心病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之后, 其穿刺部位容易出现血肿或者出血的并发症现状, 一般在手术4 h后, 动脉鞘管拔除之后, 由于穿刺点按压时间达不到标准要求, 从而诱发患者出现穿刺点局部出血的现象[3]。动脉鞘管拔除之后, 需要对其穿刺点进行15~20 min时间的按压, 由于穿刺针相对较粗, 穿刺血管相对较深, 动脉鞘管拔除之后, 护理工作人员可以使用弹力绷带对患者的穿刺点进行加压处理, 也可以通过沙袋压迫止血处理, 限制患者的右下肢在24 h内禁止活动, 从而避免他们出现再次出血的现象。若患者病情较为严重, 在其拔管1 h后, 根据其实际凝血时间来决定是否可以使用肝素抗凝进行治疗, 观察患者的其他部位是否存在出血前兆, 例如牙龈出血、便血或者血尿等, 引导患者不使用任何坚硬物体进行剔牙。

3.2血肿:对于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护理时, 需要观察其敷料包扎部位是否存在渗血、脱出以及污染等现象, 保证患者的穿刺点不存在血肿现象。还可在患者接受术后穿刺之后, 保证制动其穿刺肢体在24 h之上, 避免患者出现大理弯曲的现象。拔出鞘管之后, 可以使用敷料对患者的穿刺点进行加压包扎, 保证适度的松紧度, 还可以使用沙袋进行压迫6~9 h, 对患者肢体末梢的血运情况进行观察, 避免由于穿刺点接受过度压力而出现动脉血肿现行[4]。患者穿刺点局部出现淤血或者血肿之后, 可以使用浓度为50%的硫酸镁进行局部热敷, 或者通过理疗方法加以缓解。对与患者的出血量以及血肿实际大小进行观察, 患者的血肿与其失血量呈现正比关系。一旦出现大血肿时, 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对其生命体征进行测量, 避免出现休克现象。

3.3栓塞:冠心病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之后, 可能因为导丝或者导管表面的血栓而出现栓塞现象, 或者由于操作不当诱发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而诱发栓塞。护理工作人言需要对介入治疗之后的患者双下肢足背动脉的实际搏动、皮感、足温以及皮肤颜色进行观察, 患者下床活动过程中是否存在跛行或者下肢疼痛现象, 一旦出现任何异常, 需要通知医师对其进行处理[5]。

3.4心率失常:患者在接受忙总造影术之后, 可能会由于手术应激反应、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冠状动脉供血量减少等各种因素导致患者的心肌供氧达不到标准要求, 从而出现心肌缺氧、缺血, 最终出现心律失常的现象[6]。由于患者在手术治疗中, 其神经丛受到损伤, 迷走神经产生的改变也可能导致其心率出现严重失常。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在患者接受手术之后, 准备好抢救设备、心律失常药物, 包括气管插管包、除颤仪以及药品抢救车等。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之后, 一旦出现任何并发症, 护理工作人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并对患者的常见护理问题以及病情加以观察, 从根本上减少并控制各种并发症的出现。

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是为了分析和探讨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之后出现多重并发症的观察要点以及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临床资料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于术后出现多重并发症的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冠心病术后患者需要接受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 护理工作人员还要对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病情进行观察, 并作出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 从根本上控制患者的并发症, 从而保证他们能够顺利度过手术治疗以及围护期。结论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之后, 一旦出现任何并发症, 护理工作人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并对患者的常见护理问题以及病情加以观察, 从根本上减少并控制各种并发症的出现。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侯兴清.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心理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 2010, 31 (27) :4806.

[2]王爱贞.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0, 42 (8) :1012-1014.

[3]刘春娟.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中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临床研究, 2011, 24 (2) :164-165.

[4]杨丽红.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13) :1671-1673.

[5]朱红.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并发症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17) :2149-2150.

冠心病/并发症 篇8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

冠心病介入术是治疗心血管疾病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可以明显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救治质量,已经成为现阶段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1]。本次研究主要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来我院实施冠心病介入诊疗术的1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来我院实施冠心病介入诊疗术的1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体检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79例。观察组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44例,患者年龄49-70岁,平均年龄(50.2.±3.5)岁,对照组患者男性40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42-80岁。临床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症135例,变异性心绞痛67例,急性心肌梗死125例。两组体检者在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具体如下:

第一,高血压观察和护理。第二,低血压护理。第三,出血和血肿护理。第四,血栓观察和护理。第五,尿滞留和便秘观察与护理。第六,假性动脉肿瘤护理。

1.3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皮下血肿发生率为3.8%,静脉血栓3.8%,假性动脉肿瘤(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n(%)]

3 讨论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是一种疾病诊断新方法,具有安全性好、疗效高和效果显著等特点[2]。但是如果操作不当或者围术期使用抗凝剂等药物,就会在术后产生各种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并发症机率直线上升。所以必须及时对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掌握精确的护理方法、操作知识和临床特征,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经过对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分析发现,血肿、出血、假性肿瘤和静脉血栓等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直接影响了治疗效果,如果不能积极对其进行观察和护理,将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潜在威胁。

皮下血肿出血是冠心病介入诊疗中发病率较高的并发症,出血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第一,不能及时对患者进行按压止血[3];第二,患者皮下组织较厚,影响包扎效果;第三,肝素抗凝作用效果较强;第四,穿刺部位不精确;第五,血压较高;第六,绷带位置不佳;第七,患者活动肢体时间较早。假性动脉瘤是由血液包裹形成的血肿,表现为局部血肿、皮肤青紫、患者剧烈疼痛,听诊伴有杂音和震动,靠近动脉位置肿块较小,可以实施强制性压迫止血。静脉血栓产生的原因较多。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产生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积极观察和护理对患者身体恢复具有很大作用。为了保证术后发生的血肿、出血、假性动脉瘤和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必须在术后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积极做好心电图检测和护理工作,与患者积极沟通,尽量满足患者需求,加强术后护理知识学习,提高护理水平,保证护理质量[4]。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实施精细观察和护理后,并发症中发生率为7.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9%。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实施冠心介入诊疗术后优质护理,可以减少各种并发症发生,改善治疗效果,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

综上所述,实施优质护理后,可以减少感性病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效率,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凤莲,黄海蓉.冠心病介入治疗30例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1):73-74.

[2]苏金玲.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10):126,128.

[3]董欢欢,陈萍,郭攀攀.集束化护理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30):221-222.

冠心病/并发症 篇9

【关键词】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6940-0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有心衰竭的心脏病[1];以中老年人为多发,发病率高且并发症多,常可引起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心律失常是慢性肺心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若诊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危及患者生命。本文笔者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2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115例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其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115例患者均符合全国第3次肺心病专业会议制定的慢性肺心病诊断标准。其中男69例、女46例,年龄38-87岁,平均年龄62.5岁。病程最短5年,最长41年。原发疾病:慢性并阻塞性肺气肿65例、支气管哮喘28例、肺结核11例、支气管扩张9例、矽肺2例。所有患者均有咳嗽、咳痰伴喘息、气急、口唇发绀、肺部湿啰音等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衰,31例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12例患者发生失代偿性酸中毒;115例患者中发生心律失常131例次,其中房性早搏57次、窦性心动过速19次、心房纤颤15次、室性早搏23次、右束支完全性传导阻滞13次、房室传导阻滞4次。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气、胸片检查等,必要时进行心脏B超及心功能测定;心律有变化者给予心电监护,同时给予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及时检测其所属心律失常类型。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积极控制呼吸道感染、止咳祛痰、解痉平喘、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应用利尿剂、强心以及扩血管药物等综合治疗措施;心律失常则视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本组除23例患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外,其余均未应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

1.3统计学处理本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本组115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112例患者心律失常消失,心律失常消失率为97.4%。

3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我国较为常见的呼吸-循环系统疾病,心律失常是肺心病常见的并发症。根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年龄、低氧血症、肺部感染、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及心功能衰竭等因素有关,本组所有患者均有肺部感染和低氧血症表现,由此说明感染是诱发和加重心律失常的主要因素,因感染可加重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加重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症状,而重度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又依次引发肺动脉压增高,右室舒张压和右房压增高刺激右室压力感受器产生心律失常,低氧血症和高碳酸症还可使儿茶酚胺释放增加,促进细胞内钾丢失,提高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自律性而致心律失常[2]。

肺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预后与心律失常类型、频度及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如何积极改善肺心病患者心肌损害及代谢异常是缓解其症状的关键,及时发现并发症,并给予及时的纠正和控制是治疗本病的重要环节。故临床治疗方面对肺心脏病诱因和病因的治疗比抗心律失常更为重要,而抗心律失常药物并不是肺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手段。首先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低流量吸氧,积极控制感染、纠正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高碳酸血症和稳定内环境作为治疗的基本原则,故临床上必须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其中以控制感染为主,另外,改善通气、合理氧疗、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也十分重要。本组对115例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系统的病因、诱因及并发症的治疗,结果大部分患者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或明显的好转,只有少数患者需要配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是因在治疗病因和诱因后心律失常仍不能缓解才考虑选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但用药时间也不宜过长,剂量不宜过大,待病情好转后应立即减量或停药[3],115例患者中有23例患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洋地黄仍然是肺源性心脏病快速房颤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物;频发、多源、聯律性室性早搏者静脉滴注利多卡因或胺碘酮;持续性房颤可长期口服负荷量胺碘酮转复律较安全[4]。

综上所述,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病因和诱因的综合治疗比抗心律失常治疗更重要,而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并不是首选治疗方案;早期诊断并给予正确的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2002:23.

[2]周鼎.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45例临床分析.咸宁学院学报,2009.23,4:311.

[3]李雅斌.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86例临床分析.中国医师杂志,2005年增刊:181-182.

冠心病/并发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行冠心病介入术后出现急性低血压并发症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40例, 其中19例女性, 21例男性;年龄28~76岁, 平均年龄 (54.2±3.5) 岁;2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14例行PTCA+支架术;对照组40例, 其中15例女性, 25例男性;年龄30~79岁, 平均年龄 (55.3±4.1) 岁;23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17例行PTCA+支架术;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四肢发软、心悸、眼黑、少尿、晕厥等症状。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方式、临床症状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该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

给予该组患者综合性的护理措施,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心理护理。很多患者术后发生急性低血压, 身体会有各种不适症状, 从而出现各种心理误区或心理问题, 如恐惧、紧张、消极、烦躁、易怒等。存在的心理问题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十分必要和重要。患者出现以上消极心理问题大多是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造成。护理人员可先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 以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 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 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术后的注意事项, 防止并发症的继续发展。

(2) 饮食护理。术后应鼓励患者多喝水, 以保证24 h内尿量>2 000 m L, 有助于排除造影剂[1]。若无特殊要求可立即恢复饮食, 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 忌食产气、油腻等食物。用餐宜少食多餐, 不宜过饱。

(3) 拔管护理。术后拔管时, 动作应轻柔, 按压时避免过度用力 (以触摸到足背动脉搏动为宜) 。另外, 拔管时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如面部表情、肢体温度等, 同时观察患者穿刺肢体有无渗血、血肿或足背动脉搏动等现象。必要时, 可给予患者吸氧、快速补液以维持患者机体的血容量, 或去除枕头行头低足高卧位, 或遵照医嘱立即停用硝酸甘油, 给予患者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生理盐水/多巴胺/静推阿托品, 提升血压和心率, 直至血压稳定[3]。若采取以上措施后患者仍处于低血压症状, 应立即采取紧急抢救措施。

(4) 穿刺点的护理。术后穿刺点的护理工作也非常重要。对穿刺点进行加压包扎时力度应适宜, 切勿用力过猛。并定时进行松懈, 按时解除包扎, 发现有血肿现象应立即报告医生以便处理。

1.3 效果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 检测患者的肢动脉血压达到或≥90/60 mm Hg。

有效: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有一定改善, 检测患者的肢动脉血压达到或略低于90/60 mm Hg。

无效: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 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 mm Hg。

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的统计处理使用SPSS 13.0软件, 计量资料用t进行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4]。

2 结果

护理后, 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2.5%, 对照组为72.5%, 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两组的护理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治疗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方法, 主要是利用导管通过多种方法使狭窄的冠状动脉得以扩张的方式[5]。此种介入治疗方法能有效缓解患者心绞痛的症状, 并改善心肌血供而达到治疗的效果。但采用冠心病介入治疗时, 难以避免地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急性低血压即为诸多严重并发症之一。急性低血压的发生概率虽然比较低, 但一旦发生, 治疗不及时, 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6]。因此, 了解急性低血压的发生原因, 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才能降低急性低血压对患者的损害。

分析冠心病介入术后出现急性低血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血管迷走神经过度反射:患者的下丘脑、皮层中枢受到各种因素的刺激, 以致胆碱能植物神经张力突增, 使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 继而导致心率频率迅速减慢, 血压急剧下降, 从而导致急性低血压[7]。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突然晕厥或休克。 (2) 造影剂反应:心血管造影剂是一种高渗溶液, 能增加尿量, 减慢心率, 并能使渗透压增高和肾血管扩张, 从而导致血压值降低。另外, 患者的术侧肢体需制动, 一些患者羞于在床上排尿, 而导致尿潴留, 诱发迷走神经兴奋或迷走反射, 也会引起急性低血压[8]。 (3) 血容量不足:手术过程会损失一定量的液体, 加上补充液体不及时, 利尿剂使用后排尿量增大等原因, 易导致低血压。另外, 大量使用抗凝药物, 如阿司匹林、血管扩张剂、血管活性药物等, 或穿刺部位压迫方式不当, 均会导致低血压, 严重时患者还会出现休克现象。 (4) 手术操作不当:手术操作不当, 如导管置入冠动脉口的位置有偏差, 引起冠状动脉出现血流阻滞现象, 从而导致低血压并发症。 (5)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细胞出现大面积死亡, 使患者出现剧烈的胸闷、胸痛、大汗淋漓、心率加快/减慢、血压下降等症状。 (6) 其他原因:如局部血肿、穿刺加压包扎过紧而疼痛等。

因此, 护理人员应提高预防护理意识, 如术前的健康宣教、术中保证静脉通路、严密观察病情等。在患者出现急性低血压并发症时, 应加强护理干预措施, 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拔管护理、穿刺点护理等的综合性护理措施。

该研究中, 观察组采取综合性的护理措施, 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护理总有效率达到92.5%, 明显高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护理总有效率为72.5%) 。这也与其他文献的研究结果相一致[9]。可见, 给予冠心病介入术后出现急性低血压并发症的患者综合性的护理措施, 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并发症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析冠心病介入术后出现急性低血压并发症的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80例冠心病介入术后出现急性低血压并发症的患者, 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给予观察组综合性的护理措施,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2.5%, 对照组为72.5%, 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冠心病介入术后出现急性低血压并发症的患者实行综合性的护理措施, 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术后,急性低血压,护理

参考文献

[1]梁莹.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并发低血压的护理观察及对策[J].微创医学, 2012, 7 (6) :680-681.

[2]许凤莲, 黄海蓉.冠心病介入治疗30例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11) :73-74.

[3]刘宝珍, 刘芳.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0, 29 (6) :939-940.

[4]罗良初, 黄金, 童成枝.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6) :551-553.

[5]邵艳燕.冠心病病人行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13, 27 (6) :541-542.

[6]任援, 尹振美, 门芳, 等.介入治疗冠心病致反射性低血压的观察与护理[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3 (7) :1135-1137.

[7]杨丽霞.综合护理服务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9上旬刊) :5124-5125.

[8]王朝霞, 罗先润, 曹程浩, 等.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抗凝治疗的护理体会[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3, 22 (2) :137-138.

上一篇:事故异常下一篇:增长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