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冠心病

2024-09-28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精选11篇)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 篇1

我院自2006年4月至2011年4月共收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58例,现就其临床表现及X线、心电图、血脂、血流变学的改变作一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58例患者中男26例,女32例;年龄60~83岁,平均68.5岁。所有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病前发现糖尿病者39例,以冠心病人院发现血糖升高或OGTT异常者19例。病程15~31d。合并高血压者31例,既往有高血脂、高黏滞血症46例,心电图示有陈旧性心肌梗死者8例,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者43例,各类心律失常及左、右心室肥大者7例。主要临床表现多为心动过速、头晕、乏力、心悸、大汗。其中有视力障碍者2例,休克者1例,恶心、呕吐者3例。

1.2 辅助检查

心电图有S-T段呈下斜型降低,且≥0.05mv者18例;窦性心动过速1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8例,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X线示心脏扩大者12例。心脏彩超:显示主动脉硬化伴舒张功能减退32例,心肌收缩功能减退或心肌收缩不协调28例。

1.3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单纯冠心病及健康体检者血脂及血流变指标比较见表1、表2。

注:与健康体检者比较,*P<0.01

注:与健康体检者比较*P<0.05,**P<0.01

1.4 治疗经过

51例应用二联降糖药物,美吡哒10mg, 2次/d,到10mg, 3次/d;二甲双胍0.25 g, 3次/d,至0.5 g, 3次/d。肠溶阿斯匹林100mg, 1次/d。7例每日3餐前皮下注射普通胰岛素,总量为每日38~54u。以上患者均静脉点滴生理盐水500 mL加入丹参注射液12 mL,连用14d。

2 结果

本组共58例,占同期住院糖尿病人的68%。本组患者的病程(11.3±4.6)年与未合并冠心病的单纯糖尿病患者的病程(10.8±5.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的平均血糖水平(10.3mmol/L、8.6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8例,其中1例因足坏疽在换药时由于疼痛刺激突发心跳骤停死亡。再次心肌梗死突发死亡3例,大便用力突发心肌梗死死亡2例。2例因肺部感染心力衰竭死亡。发病在夜间者5例,白天者3例,发病后用常规各项复苏抢救措施均无效,从病情变化到死亡时间约15min~2h。余均经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3 讨论

糖尿病性心脏病是指糖尿病患者并发或伴发的心脏病,是在糖、脂肪等代谢紊乱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心脏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纤维病变。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日趋增多,糖尿病引起的心脏病变患者也明显增多。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罹患冠心病者比正常人群高出2~4倍,其中约70%~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或伴随症[1]。同时,除高血压、高血脂外,糖尿病也是促进冠心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组患者的临床特点与上述结果一致。

3.1 诊断标准

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与非糖尿病患者相似,但老年糖尿病患者无痛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高,而症状相对较轻且更不典型,应予以特别警惕。其诊断条件主要如下: (1) 按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2]确诊为糖尿病者。 (2) 病史曾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者。 (3) 心电图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降低,且≥0.05mv, T波呈低平、双相或倒置。 (4) 有严重的心律失常。 (5) X线、心电图、心脏彩超提示心脏扩大。 (6) 除外其他的器质性心脏病。

3.2 老年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关系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原因是多重的:高血糖影响心肌及其滋养血管和全身微血管,使基膜增厚;基膜中糖蛋白等沉积使血小板聚积增加;内皮功能紊乱:一氧化氮、PGI合成减低,而血栓素合成增加,从而促使微血管病变的发生;高血脂、高血压及高胰岛素血症使脂质代谢紊乱,三者互为因果,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功能异常,使血液呈高凝状态;慢性全身性低度炎症状态及氧化应激;糖尿病早期植物神经调节失常所引起功能性紊乱,也可造成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在应激状态下发生休克或猝死等。而在冠心病患者,也存在相同或类似的病理生理。所以,糖尿病和冠心病应该有着共同的病因,且二者的病理过程也相互影响[3]。

3.3 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特点

主要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但由于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 心脏植物神经病变与大血管病变常分别或共同累及心脏, 造成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心脏损害呈现多重性、非典型性, 表现为发病早、病情重、病死率高。本组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 提示高胰岛素血症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合并高血压占53.4%, 说明高血压也是其产生的危险因素。血脂、血粘度的升高提示脂代谢紊乱是冠心病的原因之一。无典型糖尿病症状, 入院后才确诊, 提示冠心病患者要注意血糖及尿糖的监测, 必要时行OGTT, 以免延误病情。另外, 本组资料提示, 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的长短无必然的联系, 而与血糖控制的好坏密切相关。因此, 糖尿病患者首先要控制好血糖, 采取饮食控制、体力锻炼及药物降糖的综合措施, 在此基础上, 控制血压及降低血脂, 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才能防止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5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与同期未合并冠心病的单纯糖尿病人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58例占同期住院糖尿病人的68%。本组患者的病程 (11.3±4.6) 年与单纯糖尿病患者的病程 (10.8±5.1) 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二者的平均血糖水平 (10.3mmol/L、8.6mmol/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并有8例死亡, 其中l例因足坏疽在换药时由于疼痛刺激突发心跳骤停死亡。再次心梗突发死亡3例, 大便用力突发心梗死亡2例, 2例因肺部感染致心力衰竭死亡。50例经治疗病情稳定好转出院。结论 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发生率比正常人冠心病发生率高出24倍, 其发生与糖尿病病程的长短无必然的联系, 而与血糖控制的好坏密切相关。

关键词:冠心病/并发症,糖尿病/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Ali Raza J, Movahed A.Current Concept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diabetes mellitus[J].Int J Cardiol, 2003, 89 (2/3) :123-134.

[2]Albert KGMM.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8, 16 (1) :60-61.

[3]陈名道.糖尿病与冠心病——同源病, 等危症?[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6, 22 (1) :4-6.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 篇2

1、来自眼睛的信号

当糖尿病人出现视物模糊或眼前黑影时,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是“年老眼花”,这很可能是长期高血糖引起视网膜病变或白内障所致,一定要去医院检查,排除糖尿病眼病。

2、来自口腔的信号

糖尿病患者出现牙龈萎缩或肿痛、牙周感染或口臭、牙齿松动甚至脱落时,这些都可能与病人血糖长期控制欠佳,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继发感染、钙质流失增加有关。

因此,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一定要引起警惕,及早处理。

3、来自皮肤的信号

糖尿病人出现全身皮肤及外阴顽固性瘙痒、皮肤真菌感染(如手癣、足癣、股癣、甲癣等)、毛囊炎或疖痈、皮肤不明原因地起水疱,且反反复复、久治不愈。当糖尿病人出现上述情况时,要想到这可能是由于长期高血糖所致的糖尿病性皮肤病变。

4、来自四肢的信号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两侧对称性的肢端麻木、蚁行感、针刺感、灼热感、疼痛感,或者是痛、温、触觉减退或丧失等感觉异常时,往往提示糖尿病患者已经出现周围神经病变。

5、来自汗腺的信号

有些糖尿病人特别好出汗,即便在大冷天也是如此,往往一吃饭或稍微活动一下就大汗淋漓,而且病人出汗还有个特点,就是头面部和躯干大汗淋漓,但四肢一点汗也不出。出汗异常说明患者调节汗液分泌的植物神经受损。

6、来自消化道的信号

当糖尿病人出现上腹部饱胀、顽固性便秘;或是出现顽固性腹泻,但又不伴有发热、腹痛及脓血便,这很可能是长期高血糖损害胃肠道植物神经,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所致。

7、来自肾脏的信号

当糖尿病人出现尿液泡沫增多、夜尿增加、眼睑及双下肢水肿,往往提示可能出现糖尿病肾病。

8、来自心血管的信号

正常人往往活动时心跳比休息时快、白天比夜间快,而某些糖尿病人则表现为休息状态下心跳过快(我们称之为“静息心动过速”),并且白天与夜间的心率变化不大(我们称之为“固定心率”)。

此外,还有些病人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即病人从卧位(或蹲位)起立时,常伴有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眼前发黑,严重时会出现晕厥。出现上述症状说明患者心脏植物神经受累。

9、来自性腺的信号

糖尿病可以导致周围血管及末梢神经病变,可导致性欲减退、阴茎勃起不坚的症状,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可逐渐发展成完全性阳痿。因此,性功能减退也常常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个信号。

10、来自骨骼的信号

当糖尿病人感觉腰酸背疼、且有明显驼背时,很可能是骨质疏松所致。

骨骼是以蛋白质(胶原蛋白)为基质,大量的钙沉积于上而形成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较高,肾脏在排出过多葡萄糖的同时,血液中的钙也随尿大量流失,此外,由于胰岛素缺乏,糖尿病患者胶原蛋白合成不足,骨基质减少,因此容易引起骨质疏松。

究竟有没有骨质疏松?测个骨密度就知道了!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 篇3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并发症;护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05-02

现今冠心病介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治疗手段,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毕竟其是有创手术,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创口血肿、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其会影响患者的恢复、降低临床治疗效果[1]。所以如何降低冠心病介入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已经成为目前临床上探讨的热点话题。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在我院就诊的175例行冠心病介入术冠心病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一些结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7月我院的175例冠心病行冠心病介入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94例,女81例。年龄30-82岁,平均年龄为(59.8±2.5)岁。行冠心病介入术的患者采用桡动脉穿刺的占比87.43%(153/175),股动脉穿刺的占比12.57%(22/175)。

1.2 方法

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抗凝剂和口服阿司匹林治疗。通过患者的桡动脉或股动脉进行穿刺,并植入5~7F的动脉鞘管,插入引导的导管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然后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遵循医嘱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术后安排护理人员观察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样本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被认为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冠心病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21.14%,前臂血肿发生率明显高于穿刺部位渗血水肿、拔管综合征、心律失常、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发生率(P<0.05)。(表1)。

3 并发症护理

3.1 前臂血肿护理

主要是通过早期悬吊患肢、绷带加压包扎以及静脉注射脱水剂等方法,采用高渗脱水剂治疗,经患肢手背静脉注射,直接将患肢水肿液吸收入血液循环,减轻组织张力、水肿,最终达到缓解疼痛、吸收血肿的目的[2]。

3.2 穿刺部位渗血水肿护理

术前护理人员行宣传教育,介绍术后患肢伸直制动的作用,嘱患者若发现身体不适应立即告知医生进行相应检查;术后应密切观察敷料渗血、穿刺部位血肿等情况,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用沙袋压迫6h左右,穿刺肢体制动12h左右,并合理应用抗凝剂,注意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皮下血肿往往可以自行吸收,也可应用硫酸镁进行热敷促进血肿的吸收。

3.3 拔管综合征护理

拔管综合征患者会出现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术前对患者行心理护理,介绍冠心病介入术的知识和成功病例,增强患者治愈的信心,缓解紧张、恐惧心理,术后拔管时动作要快,术前准备多巴胺、阿托品等抢救药物,若出现血容量不足立即补充血容量。

3.4 心律失常护理

主要是刺激冠状动脉所引起的常见并发症,在其护理过程中首先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心律、心率的变化情况,若出现问题,护理人员应立即通知并配合医生实施抢救,术前准备硝酸甘油、阿托品等紧急抢救药物。

3.5 假性动脉瘤护理

若腹股沟部位出现可压痛的搏动性包块以及可扪及震颤、压迫近端动脉时肿块会缩小的现象,首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诊断。若发现假性动脉瘤及时进行相应处理,用绷带加压包扎并延长制动时间至48h,并立即停用抗凝剂,若以上处理均无效行手术治疗。

4 讨论

本文通过对在我院就诊的175例行冠心病介入术冠心病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冠心病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21.14%,前臂血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穿刺部位渗血水肿、拔管综合征、心律失常、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薛晶等人的报道一致,从这些指标表明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以前臂血肿为主要并发症。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针对性护理方案,本组37例发生并发症的患者行相应护理后均恢复正常,能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其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在冠心病介入术后对其进行全面针对性的护理能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冉. 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4,02:213-214.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并发糖尿病肾病患者40例, 心电图均有明显的ST段下移, 糖尿病肾病诊断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其中男35例, 女5例, 年龄13~85岁, 平均年龄 (59.5±11.5) 岁, 病程 (11.4±6.5) 年。入院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 对照组2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相匹配,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介入治疗前均给予抗血小板 (阿司匹林100mg/d、噻氯匹定500mg/d或氯吡格雷75mg/d) , 术前至少累积应用阿司匹林300mg, 噻氯匹啶3.0g或氯吡格雷450mg。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时, 术前顿服阿司匹林300mg及氯吡格雷450mg。采用标准Judkins法进行冠脉造影, 至少2个垂直角度定位造影评价冠脉病变直径狭窄程度, 按需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入选患者如行2次以上血运重建, 仅入选首次PCI术作为基础资料治疗组患者随机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 氯吡格雷术后至少服用12个月, 阿司匹林术后长期应用。所有患者记录相关药物应用和不良反应。

1.3 随访方法

患者出院后定期接受电话随访, 记录主要全因死亡和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治疗。所有患者出院1个月后门诊化验空腹血糖、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血脂。

1.4 统计分析

所有调查数据应用统计软件SPSS 17.5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随访3个月后, 治疗组20例中死亡1例 (5.0%) , 再次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1例 (5.0%) , 低密度脂蛋白降低30%的有2例 (10.0%) ;而对照组20例中分别为4、5和8例。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死亡率、再次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率和低密度脂蛋白降低30%率都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动脉硬化性疾病呈显著上升趋势, 同时糖尿病肾病患者同渐增多。肾功能一旦进入终末期, 患者不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同时需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而早期发现冠心病并发糖尿病肾病, 不仅能尽早选择相应治疗, 且可改善相关危险因素, 避免使用加重肾脏负担的治疗手段, 明显改善患者预后[4]。在发生机制上, 冠心病并发糖尿病肾病超过60%可引起肾脏慢性缺血, 肾血流动力学的显著变化可造成肾小球滤过率减低, 约有40%左右无症状的冠心病并发糖尿病肾病患者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和大动脉炎是冠心病并发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因。其中冠心病并发糖尿病肾病由于其多发性及可干预性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关注[5]。

尽管近年来发表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应用血管内超声证实了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可以逆转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 改善冠心病预后, 最近公布的TNT研究结果也显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结果显示, 经过治疗随访3个月后, 治疗组20例中死亡1例 (5.0%) , 再次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1例 (5.0%) , 低密度脂蛋白降低30%例 (10.0%) ;而对照组20例中分别为4、5和8例。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死亡率、再次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率和低密度脂蛋白降低30%率都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总之, 冠心病并发糖尿病肾病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能降低死亡率、再次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率和低密度脂蛋白降低30%率,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并发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 冠心病并发糖尿病肾病患者40例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 2组都采用传统介入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结果 经过治疗随访3个月后, 治疗组20例中死亡1例 (5.0%) , 再次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1例 (5.0%) , 低密度脂蛋白降低30%的有2例 (10.0%) ;而对照组20例中分别为4、5和8例。结论 冠心病并发糖尿病肾病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能降低死亡率、再次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率和低密度脂蛋白降低30%率,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冠心病,糖尿病肾病,他汀类药物

参考文献

[1]任高.肾病综合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69.

[2]赵同峰, 张梁, 邓化聪.厄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24 (5) :445~449.

[3]许澎, 张高峰, 伍旭升.冠心病男性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预后预测因素[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0, 14 (2) :125~127.

[4]陈晖, 贾三庆, 严松彪.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肌酐水平对预后的影响[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9, 15 (11) :198~201.

慢性肺心病并发呼吸衰竭的护理 篇5

【关键词】肺心病;呼吸衰竭;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214-02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或(和)功能改变的疾病。肺心病肺功能失代偿期可出现呼吸衰竭。在对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病情的转归。现将40例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护理心得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82岁,平均68岁,合并肺性脑病12例。通过中西医治疗,加强呼吸专科护理,做好健康教育取得家庭及社会支持, 好转33例, 死亡7例。

2 护理体会

2.1 提供舒适环境 保持环境整洁、安静、舒适,室内空气流通、清新,温度、湿度适宜,有利于患者放松和休息。我们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饮食知识,嘱合理选择食谱,宜选用高热量、高蛋白、低盐、易消化食物,鼓励患者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增强体质,根据病情及体力适当活动,改善心肺功能,预防呼吸道感染。

2.2 密切觀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加强心肺功能的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特别是呼吸的节律、频率及神志变化。若患者呼吸、脉搏加快,或呼吸浅表或叹息样呼吸,都预示病情恶化的可能;若病人出现表情淡漠,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发绀明显加深等,多为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应向医生及时反映病情变化,并配合医生积极抢救。观察小便情况,尿量反映体液平衡和心肾功能,应每日观察出入液量并加以记录,询问患者大便是否通畅,避免因大便用力加重心肺负担。

2.3 加强呼吸道护理

2.3.1 保持口腔清洁 及时清除口、鼻、喉中分泌物,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或因误吸致肺部感染,另外要防止舌根后坠堵塞呼吸道,对舌根后坠明显的,宜将病人头偏向一侧,并在舌和软腭间插入导管。

2.3.2 通畅呼吸道 指导病人深呼吸,多饮水,有效咳嗽、咳痰;痰液黏稠者,可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湿化呼吸道,以稀释痰液,有助于痰液咳出。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变换体位:每2~3h翻身1次,同时叩拍背部,借助振动使分泌物松脱而排出体外,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叩拍者将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状,有节奏地自背部沿脊柱两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叩拍, 每天2~4次,避开裸露的皮肤、肋骨上下、脊柱等部位,边扣边鼓励患者咳嗽;对危重患者可用吸痰器吸痰。吸痰时应注意如下几点:(1)吸痰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吸痰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2)吸痰前橡皮管前端用生理盐水湿润,插入深度要恰当。(3)对呼吸道深部的痰液,每次吸痰前,嘱患者深吸气,随即将吸痰管插入,吸痰管易通过声门裂到达气管,使气管内的痰液易于吸出;⑤吸痰时动作要轻柔,导管左右旋转并向上提升,缓慢抽吸,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以免加重缺氧,引起心律失常;⑥吸痰时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和痰液的性质、量、颜色及气味,留取痰标本。

2.3.3 改善呼吸功能 指导病人采取缩唇呼气,即鼻吸气,口缩唇呼气,以引发咳嗽反射;另外可使呼吸频率减低,潮气量增加,有利于高碳酸血症排除,缩唇呼气时气道内压力增高,可防止呼气时的气道陷闭,有利于肺泡内二氧化碳气体的弥散,从而改善通气功能[1]。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增加患者活动量。

2.4 切实做好氧疗 根据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程度合理用氧:慢性呼吸衰竭病人呼吸中枢的化学感受器对CO2 反应性差,依赖于低氧状态来兴奋,因此一般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1~2 L/ min,氧浓度控制在24%~29%,吸氧浓度过高可抑制患者呼吸,甚至可出现CO2麻痹状态而危及生命。应注意吸入气体的加温和湿化;对自主呼吸不能维持肺泡通气, 造成严重缺氧或PaCO2不断上升, 呼吸频率大于40次/min 或小于5次/min 或自主呼吸微弱伴意识障碍者,可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2.5 加强医护配合,做好药疗护理及护理抢救准备  监护室内各种抢救药品应齐全。抢救器械如人工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吸痰器、氧气等保持功能完好。备齐无菌导管、开口器、压舌板、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包等;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液量,防止过快、过多而引起肺水肿。如需使用呼吸兴奋剂,应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使用;推药时速度应缓慢,不可漏于血管外,并严密观察用药后有无不良反应。长期应用广谱抗菌素时要注意观察有无霉菌感染。使用利尿剂以缓慢、小量和间歇用药为原则。

2.6 心理护理  肺心病患者由于病程长, 体质衰弱,反复发作,经济负担重,对疾病的治疗缺乏信心,常常出现消极心理不配合治疗。我们护理中态度要诚恳、耐心疏导,关心体贴患者,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解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使其早日康复。

3 小结

肺心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多见于老年人,病情变化快,预后差。高质量的、科学的护理至关重要,我们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以促进患者康复,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

参考文献:

[1] 戴 玲. 肺心病并II 型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右江医学,1999,27(1):53.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 篇6

1 中医学 对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认识

中医学并无“糖尿病、冠心病”之病症, 但历代医家的论述颇多。如“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 (见《灵枢·本脏》) , “消渴, 气上撞心, 心中痛热” (见《伤寒论》) 。《诸病源候论》认为:“消渴重, 心中痛”, 可见心中痛是消渴病的重症表现, 为消渴病晚期重症。《医宗己任篇·消症》曰:“消之为病, 源于心火炎炽, 然其病之路, 皆由不节嗜欲, 不慎喜怒。”说明了心与消渴发病的内在联系。根据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的不同, 归属于“消渴、胸痹”范畴[1];或归属为“心悸、胸痹”范畴[2];或归属于“胸痹、胸痛、心痛 、厥心痛、真心痛”范畴[3]。各种观点均有一定的依据, 需要辩证认识。

1.2 对病因 病机的认识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在病机上存在以消渴病机为基础的转化规律。消渴病初期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 两者互为因果, 燥热甚则阴愈虚, 阴愈虚则燥热甚。阴虚燥热煎熬阴血成瘀, 炼液灼津成痰, 随着病情的进展, 消渴病的病机逐渐演变为阴损及气伤阳致气阴两虚, 阴阳俱虚。气虚无以行血, 胸阳不运, 血停为瘀, 阻滞心脉;血行受阻, 影响津液代谢, 津聚为痰, 痰瘀交阻, 心脉不通。以上因素均可渐致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发生。消渴病经久不愈, 久病必虚, 久病必瘀, 久病入络, 因虚致实, 形成虚实夹杂, 以心气心阴虚为本, 心脉瘀阻为标之本虚标实证[4]。

该病病机多是以肺脾肾阴虚燥热所引起, 由于伤阴进而涉及于心, 耗伤心脏气阴, 心体受损, 心脉瘀阻, 从而形成了该病此外还因消渴患者多食多饮使中焦受伤, 脾失健运, 痰湿内生痰湿之邪阻滞气机, 痰气互阻也可引起心脉不通, 也易形成本病[5]形成本病的病变共同特点多是气血虚弱, 血脉瘀阻[6]。

2 辨证施治

2.1 分型辨证施治

按糖尿病冠心病病因辨证为3型治疗[3]:痰瘀互阻型以燥湿化痰, 活血止痛为主, 方用温胆汤合失笑散加减;寒凝血瘀型以通阳宣痹, 化瘀止痛为主, 方用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味;肾阳虚衰型以温阳利水为主, 方用真武汤加减。亦有辨证为5种类型施治[7]:气阴两虚 , 阴虚火旺型用益气养阴 , 清热安神法 ;气阴两虚郁痰阻滞型用益气养阴, 活血通脉法;心气不足, 痰浊阻痹型用益气化痰, 宣通痹阻法;心气虚衰, 水饮射肺型用益气养心, 温阳利水法;心气虚衰, 心阳欲脱型用益气回阳, 救逆固脱法。按阴阳辨证分两型施治[8]:心脾阳虚型用益气健脾、化瘀通脉法 , 阴虚火旺型用滋阴泻火、活血养心法。按脏腑辨证分两型论治[9]:心气阴虚, 郁瘀阻脉型治以益气养心, 理气通脉法;心脾不足, 痰气阻脉型治以疏肝化痰, 益气通脉法;按气血津液辨证为4型论治[10]:气虚血瘀型治以益气活血法, 气滞血瘀型治以疏肝理气、宣痹止痛法, 痰浊瘀阻型治以化痰宽胸、宣痹止痛法, 气阴两虚型治以益气养阴活血法。

2.2 中药方剂或中成药治疗

采用自拟通心脉汤治疗42例糖尿病冠心 病患者 , 显效2例, 有效34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85.71%[11]。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42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 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 4周后评定总有效率为90.48%, 心电图有效率73.81%[12]。应用生脉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 , 结果表明生脉注射液加血塞通注射液组中医证候、心绞痛总有效率均 为90.32%, 优于能量 合剂组 (P<0.01) ; 硝酸甘油 停减90.32%, 心电图总有效77.42%, 也优于消心痛 (P<0.05) ;治疗组在降低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作用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 , 生脉注射液加血塞通注射液是一种疗效好的治疗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心绞痛药物[13]。

西医治疗糖尿病冠心病的效果比较显著, 但西药的不良反应较大, 容易使病情加以反复。通过中医辨证论治有效提高患者的身体机能, 从而增加抗病能力, 有效的控制和改善糖尿病及引发心血管疾病, 这样不仅对患者的治疗得到了有效控制, 还可以提高患者自身的生存质量。因此, 不妨采取中西医合并的方法来治疗本病。

摘要: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 其并发冠心病的几率亦较高。为此, 笔者阐述了中医对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病名和病因病机的认识的基础上, 总结分析了疾病的分型辨证施治和中药方剂或中成药治疗, 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依据。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 男53例, 女25例;年龄38~83岁, 平均年龄65岁。其中心肌梗死型21例, 心绞痛型39例, 无症状型18例。本组单支病变18例, 双支病变32例, 三支病变28例, 共行球囊扩张118处, 支架植入98支 (药物涂层支架82支, 一般支架16支) 。78例患者均合并2型糖尿病, 糖尿病病史1~25 a。

1.2 并发症发生情况

在78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治

疗术中, 4例血糖异常, 其中3例血糖升高, 1例低血糖;有3例患者术中出现心律失常, 其中室颤1例, 频发室早1例, 缓慢性心律失常1例;2例患者出现血管并发症, 其中1例发生急性冠脉闭塞, 1例为穿刺部位皮下血肿;1例患者拔管时出现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2例患者24 h内发生排尿困难。

2 护理体会

2.1 血糖异常

本组观察病例, 4例出现血糖异常, 其中3例术后血糖升高, 给予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予以控制。1例低血糖, 立即给予静脉推注葡萄糖注射液后症状缓解。为了更好控制血糖, 必须重视血糖的监测与控制;另外, 要合理控制饮食, 按时用药;再者冠心病的患者因反应性较差, 血糖不宜降得太低。

2.2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为冠心病介入诊疗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本组有3例患者术中出现心律失常, 其中室颤1例, 经电击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 频发室早1例, 缓慢性心律失常1例, 经吸氧、用药后心律失常消失。心律失常发生原因与导管跨瓣膜及导管的机械刺激左室内膜, 导致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升高及造影剂刺激冠状动脉有关, 最危险的是室颤。因此, 术中应持续心电监测, 并用套管针建立静脉通道, 术后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心律、呼吸的变化, 准确及时记录病情, 准备好各种抢救药品、物品, 如利多卡因、阿托品及除颤器、临时起搏器等, 便于及时抢救。

2.3 血管并发症

2.3.1 急性冠脉闭塞

是PCI最严重的并发症, 在术后10 min~6 h出现, 可导致心肌梗死、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甚至死亡。本组1例在术后4 h出现胸痛。心电图示原有病理性Q波加深, 紧急行冠状动脉造影, 提示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 溶栓治疗后血流恢复, 临床症状改善。对于介入治疗病人返病房后严密观察心绞痛症状、心电图表现及血压变化, 一旦出现血压下降、心绞痛复发或心电图ST段改变等急性冠脉闭塞表现, 立即配合医生给予抗凝、溶栓乃至急诊介入治疗。

2.3.2 局部出血和皮下血肿

在冠状动脉介入术中, 因股动脉穿刺, 重复放置动脉鞘管, 使血管完整性遭到破坏, 加之患者一直处于肝素化状态, 因而极易发生出血, 血肿发生率较高。另外, 压迫止血不充分, 患者过胖, 无法充分加压包扎, 患者不配合, 过早活动肢体等亦是发生局部出血和皮下血肿的原因。本组1例发生皮下血肿, 发生原因与术后下肢活动过早有关, 经局部理疗逐渐吸收。因此, 在手术结束后, 要指导病人正确卧位, 对于支架植入者术后留置动脉鞘管4 h, 拔管后压迫30 min, 加压包扎, 砂袋压迫6~8 h, 穿刺侧肢体保持伸直位, 术后须绝对卧床24 h[2]。要特别强调术肢不能屈曲及过早下床活动, 患者咳嗽及用力排尿时嘱其压紧穿刺点, 防止出血。要严密观察穿刺局部情况, 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3], 以及双下肢皮肤颜色、温度。发现问题及早报告医生处理。

2.4 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

是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拔鞘管时常见的并发症, 主要表现为迷走神经反射性心动过缓, 回心血量减少, 甚至发生低血压性休克, 与术前禁食、术中使用造影剂及血管扩张剂有关[4]。本组1例患者在拔管时发生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 出现胸闷、恶心、呕吐、心率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等。此时应立即吸氧, 去枕平卧, 经静脉注射阿托品、多巴胺升高血压, 补充血容量后症状消失。为了避免血管迷走性反射的发生, 要加强心理护理, 将心理护理贯穿介入治疗的全过程, 术后鼓励患者进食, 使其感到镇静和安心, 对紧张焦虑的患者术前可给镇静剂[4]。在拔除鞘管前要向患者说明拔管方法和可能出现的不适, 消除患者的担忧和恐惧。此外, 应加强监护, 拔管时随时评估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 及早发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早期症状。一旦发现要迅速采取积极措施。也可采用局麻后拔管, 并建立静脉通道, 备足阿托品、多巴胺等常规药品。

2.5 术后排尿困难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手术后排尿方式改变, 不习惯卧位排尿。另外, 情绪紧张以及术后疼痛也是诱发因素之一。本组2例患者于术后24 h内出现尿潴留, 经护士诱导排尿无效后留置尿管, 能自主排尿后拔除尿管。为了减少术后尿潴留, 应加强术前床上排尿训练及便器的使用;术前嘱病人排尽尿液, 术中病人有尿意要鼓励病人及时排出, 以免长时间憋尿, 引起膀胱括约肌收缩而导致尿潴留;再者护士在巡视病房时要注意观察患者术后首次排尿时间, 要及时督促、协助、诱导患者排尿, 以防患于未然。

总之, 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具有多支血管弥漫性病变、远端血管病变以及左主干受累等特点, 行PCI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比无糖尿病者高。在护理中我们充分体会到充分的术前准备, 术中、术后的精心护理和观察是保证患者PCI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冠心病,糖尿病,并发症,护理

参考文献

[1]周晓龙, 粟印军, 张散羊, 等.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临床分析.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4, 10 (4) :283.

[2]徐全红, 马琼珍, 杨建平.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及健康指导.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5, 3 (6) :76-77.

[3]孟红燕.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现代护理, 2005, 11 (7) :547.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行PCI术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87例,其中男45例,女42例;年龄43~78岁,平均(57.18±8.53)岁。

1.2 方法

护理干预的具体措施:1术前护理:术前加强手术情况宣传及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焦虑、恐惧,从而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并告知患者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指导其坚持糖尿病饮食并服用降糖药。2术中护理:准备好应急药品,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若出现低血糖情况及时报告医师进行相应处理。3术后护理:主要加强对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细致观察介入伤口,对淤血或局部血肿者予以热敷;加强对血糖与血压监测,高血糖者予以胰岛素注射, 按时服用降糖药, 同时加强对患者的饮食干预,低血糖者可进食糖水或行葡萄糖注射,低血压者应及时配合抢救;对急性冠脉闭塞护理,发作心绞痛时护理人员应配合医生进行急诊介入治疗;24 h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时进行电除颤。

1.3 观 察指标

观察干预前后收缩压及空腹血糖,并记录术后并发症。

1.4 统计方法

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n(%)]表示,以χ2检验。

2 结果

2.1 干 预 前后 的 临床 指标

患者干预后的收缩压、空腹血糖均优于干预前(P<0.05),见表1。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

2.2 干 预 后 并发症 情况

干预后患者出现2例低血压,1例低血糖、1例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4.60%(4/87),均未出现急性冠脉闭塞、心律失常及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等PCI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表明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目前临床以PCI作为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方案, 但因部分患者冠状动脉的病,其合并糖尿病更是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3]。该研究选取87例行PCI治疗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均予以护理干预,以探讨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患者的收缩压与空腹血糖均优于干预前。分析其原因,护理干预对患者行全面护理,可有效稳定患者情绪,并通过合理用药等手段,从而有效稳定血糖、血压等临床指标[4]。

该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护理干预对患者PCI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分析研究结果可知,干预后患者的低血压、低血糖及术后出血的发生率较低,仅为4.60%,且未出现急性冠脉闭塞、心律失常及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等PCI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分析原因在于, 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病情与术后特点制定护理干预的综合措施,于术前加强心理干预可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并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的配合度, 且加强术前血糖控制可为介入治疗奠定基础[5]。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有效避免术后意外情况的发生。术后干预重点在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人员对淤血或局部血肿者予以热敷,可减少术后出血;加强对患者血糖与血压监测与应对处理,如高血糖者予以胰岛素注射,低血压者应及时配合抢救,可有效减少低血压、高血糖等的发生;患者发作心绞痛时,护理人员配合医生行抗凝治疗,并对出现严重心律失常者进行电除颤,从而有效减少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注射胰岛素患者应关注血钾浓度,避免低血压诱发的心率失常。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本人在梅州市人民医院进修期间收治的106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其中男64例,女42例;平均年龄为(67.96±8.87)岁;糖尿病病程为3~15年,冠心病病程为1~12年;全部患者均符合WTO公布的糖尿病及冠心病诊断标准[2]。将全部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3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40 mg,1次/d,于晚餐或睡前口服。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40 mg,1次/d,于晚餐或睡前口服;联合应用苯那普利,10~20 mg/次,1次/d,口服。

1.2.2 观察指标

两组均于治疗1年后观察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压、ST段下降次数、ST段下降持续时间、ST段压低面积。

1.2.3 统计学方法

各项观察指标对比采取t检验,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计算。

2 结果

观察组各项观察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差异。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良好的控制血糖水平可有效减少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并发症的机率。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均存在慢性炎症反应,使得心血管意外发生机率明显增高。近些年来2型糖尿病的治疗目标已经超出了单纯降糖的传统概念,而是更加注重全面控制心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以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致死率。

心血管疾病的一项主要危险因素既为血脂紊乱。阿托伐他汀属于新型的降脂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对胆固醇与辅酶Q的生物合成产生抑制[3]。同时他汀类药物还可能具有调节内皮功能及控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可使脂质斑块保持稳定且可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

苯那普利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服用12个月后可逆转心室的重塑,临床中对无禁忌证的冠心病患者提倡尽早应用[4]。苯那普利的主要功效是降低血压,同时还具有保护肾脏功能,减少尿蛋白排泄的作用。另外苯那普利可有效降低心血管意外的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因此国际冠心病治疗指南中提倡将苯那普利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当中。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苯那普利主要通过ST段的改变起到改善心肌缺血的治疗目的,从而有效的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病次数,从根本上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阿托伐他汀与苯那普利联合应用1年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血压水平显著优于单纯用药的对照组,且ST段下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充分的说明了联合用药的优越性。因此阿托伐他汀联合苯那普利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具有疗效确切的显著优势,可于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苯那普利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疗效。方法 将梅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106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单纯应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苯那普利进行治疗,治疗1年后对比两组患者情况。结果 观察组各项观察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用药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应用阿托伐他汀,可于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苯那普利,2型糖尿病,冠心病

参考文献

[1]刘菊,梅群超,黄婷.阿托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微循环学杂志,2011,21(3):57-59,I0002.

[2]刘裕忠,夏子荣,张嶂.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T-1、hsCRP的影响.山东医药,2011,51(28):99-101.

[3]吴婷竹,龚金龙,洪莉.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安徽医学,2011,32(8):1118-1120.

糖尿病并发症 篇10

应 对: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发病后10年左右,将有30%至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且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需尽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得了糖尿病,不能只盯住血糖一个指标。血糖升高可以引发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和糖尿病足等,这些并发症成为糖尿病致残致亡的重大因素。有的患者血糖控制得很好而并发症仍然发生,这缘于2型糖尿病是多因素疾病,需要对血糖、血压、血脂、血粘度进行综合控制,以降低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率。

专家提醒,发现糖尿病后就应该及时去咨询眼科医师,一般10-30岁确诊糖尿病的患者,5年之内要查眼底,以后每年查眼底一次;而大于30岁的患者应该每年查一次。

除了定期检查,控制血糖也是重中之重。导致糖尿病眼病的直接原因是高血糖,因此如果血糖控制的好,可以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并减轻其症状。同时还要关注血压及血脂,控制血压和血脂。除了定期检查和控制血糖外,糖尿病患者也应补充叶黄素。

临床数据显示,以下人群是糖尿病发病高危人群:一是肥胖或超过理想体重的20%;二是有糖尿病家族史;三是有高血压史;四是血脂代谢紊乱;五是糖耐量异常的人群;六是工作紧张生活压力大、久坐不动;七是吸烟(每天10支以上)人群;八是有分娩巨大儿历史的妇女;九是有代谢综合征;十是年龄超过40岁。

尘肺并发冠心病的治疗分析 篇11

关键词:尘肺,冠心病,治疗

煤工尘肺是以肺部纤维化及煤尘沉着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是一种慢性的阻塞疾病, 患者在临床中的肺部功能较差, 合并冠心病后, 加重了患者的病情, 严重影响煤矿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能够对二、三级的冠心病起到预防作用, 可以减少因为心血管方面疾病造成的死亡。煤工尘肺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对血脂进行控制, 合理的饮食, 以及适当运动的前提下使用小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对尘肺合并冠心病进行预防以及治疗, 临床的效果非常明显。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尘肺并发冠心病患者44例, 年龄58~80岁, 均为男性, Ⅰ期尘肺24例, Ⅱ期尘肺12例, Ⅲ期尘肺8例。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两组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使用美托洛尔治疗, 美托洛尔的服用剂量依据患者喘憋发生的不同程度进行选择。对照组患者口服地尔硫卓30mg。在患者以前基础上降低10%的心率和血压视为有效, 两组均在治疗1w内对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的频率进行监测。对患者心绞痛的发作、心梗的发作、猝死的发作、呼吸不畅的发作情况进行随访, 持续6个月。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身体指标比较

观察组服药1w后, 心率、血压水平均明显下降, 随访中, 观察组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心梗的发作次数以及猝死的人数和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 没有出现呼吸不畅的情况。见附表。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出现不良的反应。

3 讨论

肺结核是煤工尘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发病率高达20%~50%, 并且随着尘肺病期的进展而增加, Ⅰ~Ⅱ期并发肺结核为10%~30%, Ⅲ期达50%~90%以上。煤工尘肺直接死因中肺结核占45%。煤工尘肺并发肺结核时, 会相互促进, 加速恶化。煤工尘肺患者由于广泛肺部纤维化。肺部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受损, 造成血循环不良、淋巴道破坏、抵抗力下降等原因, 造成煤工尘肺易并冠心病。冠心病是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 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的长期、慢性激活, 促进心室重塑是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随着心力衰竭的治疗概念的转变, β受体阻滞剂有许多新发现, 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

β受体能够抑制心脏部分、血管部分以及支气管部分等肾上腺素具有的茶酚胺作用。β受体包括β和β两个分型, 主要存在于心脏以及支气管的平滑肌中, β受体和心脏有关, 和支气管的平滑肌以及血管有关, 起到心率、心脏排出量和动脉血压降低作用的是β受体, 因此β的阻滞剂能够引起支气管的冠脉以及骨骼肌肉中血管发生收缩。β受体的阻滞剂能够对β受体进行抑制。美托洛尔, 对心脏具有选择性, 内源没有活性, 对心肌无抑制作用, 选择性非常高, 不会对血管和支气管造成影响。它在血浆中的半衰期是6~9h, 药物作用的时间和所使用的剂量密切相关。如果美托洛尔的用量很少, 药效在14h以后会变得很弱, 要在1h内服用2次。最佳的剂量是6.25~12.5mg, bid。长期使用美托洛尔患者不会产生耐药性, 药物的副作用少, 特别针对治疗慢性的阻塞性疾病。对尘肺并发冠心病患者使用美托洛尔进行治疗的原因是:β受体的阻滞剂能够对心率起到降低, 减少心肌的耗氧量, 能够使缺血的心肌得到氧气的供应, 改善心肌的供血;对β受体进行抑制后, 改善了心肌的代谢水平。

从附表中看出, 尘肺并发冠心病患者在使用美托洛尔以后, 患者的心率以及血压的水平出现了降低, 心绞痛的次数也下降了, 减少了心梗的发生, 降低了猝死率, 和对照组患者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无患者出现呼吸不畅的现象, 说明美托洛尔安全可靠。Ⅰ、Ⅱ、Ⅲ期尘肺并发冠心病患者均可使用美托洛尔进行治疗, 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大一.急性心肌梗死现代治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42-43.

[2]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19.

[3]蔡增强, 刘少河, 张家梅.高血压防治A、B、C[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10.178.

[4]楮延利, 李永玲.肺心病合并冠心病20例治疗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 2004, 13 (4) :253.

上一篇:城市产业的双向转移下一篇:电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