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抑郁症

2024-09-24

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共9篇)

糖尿病并发抑郁症 篇1

2型糖尿病 (2-DM) 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机体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异常, 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情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 患者通常情绪低落, 兴趣和愉快感丧失, 精力不集中或有疲劳感等症状。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有3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症状。研究发现, 糖尿病与抑郁症具有生物学相关性, 如皮质醇分泌节律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等。国内外许多研究均已证实情绪反应的应激可通过机体的生理机制 (植物神经通路, 神经内分泌机制, 迷走神经对胰腺的直接影响) 诱发2-DM的发生和加快其进展。随着2-DM发病的年轻化和患病率的增加, 2-DM并发抑郁症已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医学界的关注[1]。

1 流行病学

高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8%) 是2-DM患者产生抑郁症的首要危险因素。其次, 社会经济地位低下、教育程度低、性别、年龄、性格异常、肥胖 (体质量/体表面积≥30kg/m2) 、吸烟、孀居, 合并其他躯体疾病及对治疗的依从性差等也是产生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也有研究指出并发其他躯体疾病是2-DM患者产生抑郁症的主要危险因素[2]。其他因素诸如治疗费用增加、生存质量降低等都与此有一定关系。而生物节律、季节、都市化与糖尿病性抑郁症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

2 抑郁症和2-DM的关系

2.1 2-DM发生后出现抑郁症

2-DM患者血糖增高导致机体出现应激样反应, 血浆皮质醇、胰高血糖素、生长素等增多, 并且长期的高血糖也引发皮质醇活性的改变。这些变化反过来作用于患者, 使其出现抑郁症和抑郁情绪。与此同时2-DM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良, 严格的饮食、锻炼要求和反复住院、长期就医也极易导致患者发生抑郁症。有研究对美国匹兹堡市进行DM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结果发现大血管并发症的患者抑郁症状较重 (P<0.05) , 生活质量下降。>4个并发症的患者抑郁症状得分较高, 并且随并发症数目增多, 伴随的抑郁症状增加。因下肢疼痛就诊的DM神经病变的患者均在很大程度上患有抑郁症, 认为这种“疼痛综合征”很可能就是“抑郁综合征”, 用抗抑郁药可明显缓解疼痛症状。

2.2 抑郁症发生后出现2-DM

抑郁症患者进食不规律、体质量增加、躯体活动减少, 治疗的依从性差等能引起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这将增加2-DM发生的危险性。抑郁症诱发的肾上腺皮质轴或自主神经系统活性的增高也会引起患者腹部脂肪沉积、血浆三酰甘油增多和胰高血糖素升高, 这些都是2-DM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对抑郁症患者的研究表明, 抑郁症可以影响糖代谢, 使其调节能力降低。现已证实2-DM的患者临床抑郁症状要早于2-DM症状的发生。此外, 大多数抑郁症患者服用抗抑郁药后也易患2-DM。目前抑郁症引起的2-DM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是因为抑郁导致机体生理功能发生变化, 皮质醇分泌节律失常、免疫功能异常等。

2.3 糖尿病与抑郁症共存

糖尿病与抑郁症共存可能是一种巧合, 或源于相似的不利环境因素, 或由于环境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二者同时发生的几率增大。临床发现抑郁症等神经精神障碍患者中DM发生率较高, 推测二者可能有共同的神经内分泌基础。

3 抑郁症对2-DM的影响

2-DM患者并发抑郁症后对患者的许多方面产生显著的影响。抑郁症增加2-DM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研究表明, 排除人口学等因素的影响后, 2-DM和抑郁症共存的致残率 (7.15%) 大于二者单独存在时致残率之和 (3.0%, 2.42%) 。而且抑郁症导致2-DM患者的并发症增多, 尤其增加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患有抑郁症的2-DM患者生活质量全面下降, 生理功能受损, 急诊率及住院率升高, 护理费和治疗费是无并发抑郁症患者的4.5倍。同时, 抑郁症使2-DM患者更加不能遵循严格的饮食要求, 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这些影响会导致患者病情恶化。

4 抑郁症和2-DM相关的生物学基础

4.1 皮质醇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大多数研究证实, 近40%~50%的抑郁症患者的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阳性, 抑郁症患者的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随临床症状的缓解恢复正常。而无抑郁症的糖尿病患者也出现类似的异常反应, 血糖恢复正常时, 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也恢复正常。糖尿病和抑郁症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增高,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性增强, 并且皮质醇的增高与认知功能障碍有关。这些神经内分泌紊乱能引起胰岛素抵抗综合征[3]。

4.2 雌激素、雄激素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人体内的雌激素、雄激素平衡失调可引起多种疾病。雌激素水平下降、雄激素水平增高可导致抑郁和肥胖, 而雌激素、雄激素水平均升高可增加2-DM发生的危险性。绝经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减少是女性易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同时有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生与雌激素水平显著相关, 绝经后的抑郁症妇女尿液和血浆中的雌激素水平均下降。

4.3 胰岛素及其敏感性

抑郁症可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胰岛素抵抗增强, 胰岛细胞分泌功能下降, 治疗后可恢复正常。此外, 抑郁症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正常胰岛素耐受的抑郁症患者比无抑郁症患者的糖耐量减低者具有较高的胰岛素抵抗指数。

4.4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

有研究发现, 中枢缺乏5-羟色胺可引起抑郁症。但也有试验显示2-DM患者下丘脑正中侧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浓度升高导致对葡萄糖和神经递质起反应的胰岛素释放调节障碍, 即下丘脑单胺类递质分泌增高可能是胰岛功能紊乱的原因。另外也有证据显示2-DM和抑郁症患者的5-羟色胺改变并不一致, 如5-羟色胺IA受体激动剂激动突触后膜5-羟色胺IA受体可抗抑郁, 而5-羟色胺IA受体激动剂则引起血糖升高。

5 治疗

5.1 心理干预

早期心理干预不仅能减少抑郁症的发生, 而且是改善糖尿病患者预后的重点, 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干预治疗可使患者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 增强信心, 消除疑虑及担忧, 改善情绪, 降低血糖水平。研究表明, 对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可缓解其由于焦虑及心理压力等所引起的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大量分泌, 使患者抑郁症状明显减轻, 有利于控制血糖,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及提高生活质量。

5.2 药物治疗

对心理治疗无效或症状偏重的患者应加用药物治疗。目前的抗抑郁剂主要有三环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新型选择性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等。三环类药物对DM患者的不良反应是升高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增加食欲和体质量。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则可增加患者对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的敏感性, 导致严重的突发性低血糖反应, 并引起体质量增加, 因此限制了其在糖尿病抑郁症患者中的广泛应用[4]。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因同时改善血糖而成为糖尿病患者的首选抗抑郁药, 包括氟西汀 (百忧解) 、帕罗西汀等。氟西汀是临床上使用最早、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具有高度特异性地抑制脑内突触前神经末梢对5-羟色胺的重吸收, 对其他神经递质影响很小, 在人体内代谢不受年龄、体质量和肾功能的影响。氟西汀能降低血糖、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短期内降低体质量。另外, 氟西汀可以增强胰岛素的疗效, 减少其用量。氟西汀也是所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中控制食欲最早的一种, 与降糖药物联用有协同作用国内外研究报道, 患者服用氟西汀2周后抑郁症状开始减轻, 12周后抑郁焦虑症状明显改善,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帕罗西汀可增加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 从而增加降糖药物的疗效。这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症状, 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综上所述, 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可针对糖尿病患者并发抑郁症的相关因素, 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 积极给予患者心理疏导。从而减轻患者的抑郁症状, 并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抑郁症,胰岛素,血糖,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步军, 蓝长安.2型糖尿病与抑郁症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46) :49-51.

[2]Engum A, Mykletun A, Midthjell K.Depression and diabetes:a large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sociodemographic, lifestyle and clin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in type1and type2diabetes[J].Diabetes Care, 2005, 28 (8) :1904.

[3]蔡卓基.抑郁症-基础与临床[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406.

[4]卢晓红, 李凌江, 李昌琦.应激对中枢神经系统即刻早期基因c-fos表达及HPA轴的调节作用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 14 (1) :10-13.

糖尿病并发抑郁症 篇2

【摘 要】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联合心理疗法治疗抑郁症并发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抑郁症并发睡眠障碍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5例应用帕罗西汀合并心理疗法,对照组35例单纯采取帕罗西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睡眠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心理疗法可有效改善抑郁症并发睡眠障碍睡眠质量,并缓解其抑郁情绪。

【关键词】 帕罗西汀;心理疗法;抑郁症;睡眠障碍

【中图分类号】R749.055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1-0102-01

为研究帕罗西汀联合心理疗法对抑郁症并发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将70例患者随机分组后分别给予帕罗西汀联合心理疗法、单纯帕罗西汀治疗,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本组研究的70例抑郁症并发睡眠障碍患者均为我院2013 年1 月至2015 年10 月所收治,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其中,观察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39.4±7.4)岁;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39.6±7.2)岁;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在14 分及以上,病程超过2个月,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汉密尔顿抑郁评分量表(HAMD)[1]检测,结果显示其HMAD评分均在14分及以上,并经脑电图多导联描记装置检测明确诊断为睡眠障碍;②患者均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精神疾病者;②存在认知障碍或交流障碍者;③合并恶性肿瘤和免疫系统障碍等疾病患者;④未签订知情同意书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帕罗西汀(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0mg*7s;生产批号:151104)20~40 mg/d,1次/d,早餐后服用;观察组在口服帕罗西汀基础上进行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疗法、现实疗法。具体如下:医师通过解释、支持以及心理安慰,消除或者矫正其不正确认知,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同时,支持、鼓励患者客观评估自身行为,促使其选择有益、负责任的活动;另外,要求患者正视自身不当行为。最后,医生及时分析并评估患者前一段的不合适行为,并予以纠正、指导。

1.4 观察指标 ①参考汉密尔顿抑郁评分量表(HAMD)评估治疗前后抑郁情绪变化,并统计患者HAMD评分的减分率,以评估其治疗效果。②统计两组治疗前后睡眠效率,睡眠效率=睡眠时间/总躺床时间×100%。

1.5 疗效判定标准[2] ①显效:HAMD评分降低70%及以上;②有效:HAMD评分降低50~69%;③好转:HAMD评分降低30~49%; ④无效:HAMD评分降低不足30%。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用χ2检验;正态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组间对比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睡眠效率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睡眠效率分别是44.4%(4h/9h)、40.0%(4h/10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睡眠效率是88.9%(8h/9h),明显高于对照组66.7%(6h/9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抑郁症为临床最常见精神障碍疾病之一,可使患者情绪低落,出现认知功能削弱、活动能力下降等,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与工作[3]。而睡眠障碍为抑郁症主要并发症,可加重患者抑郁程度,抑郁症反过来也可加深其睡眠障碍。由于患者普遍存在求治心切、药到病除心理,因此采取抗抑郁药物治疗十分必要。

帕罗西汀属于选择性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增加人体突触间隙内5-羟色胺浓度,发挥其抗抑郁作用。然而,单纯应用药物治疗,无法从根本上解除患者抑郁症状,也不能改善其人格缺陷,帮助其学会妥善应对生活中的不良事件,从而无法在心理上完全康复。而心理疗法则可克服单纯药物治疗的缺陷,其要求医师利用与患者面对面交流、电话随访的机会,探查患者产生消极心理、发生功能性失调的根源,從而给予针对性情绪疏导,改善其抑郁心理,提升其睡眠质量。

据本研究结果得知,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睡眠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充分证明了帕罗西汀联合心理疗法对抑郁症并发睡眠障碍疗效明显。

参考文献

[1]李强.心理疏导联合药物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观察[J].四川医学. 2013,34(5):781-782.

[2]李俊.帕罗西汀配合心理疏导治疗产褥期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优生优育. 2014,20(4):239-240.

[3]范彦蓉,赵文菲.归脾汤加减结合心理疏导对产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 2013,35(9):1326-1327.

糖尿病并发抑郁症 篇3

1 发病率高

刘彦君[2]报道, 北京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患病率为38.3%, 明显高于1993年Gavard等[3]报道的20%, 与1997年Peyro报道的37.1%~45.2%接近。Goodnick等[4]对美国20余项相关研究进行回顾, 并对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发病率进行流行病学评估, 发现糖尿病患者抑郁症发病率达8.59%~27.3% (平均14.0%) , 是美国普通成人抑郁症患病率的3倍。以上数据均说明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十分严重, 应受到医生、护士、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2 漏诊率高

由于很多非专科医护人员对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不够重视或认识不足, 综合医院抑郁症的漏诊率为40%~50%。研究发现, 综合性医疗机构抑郁症患者较精神专科更为普遍, 且存在不能识别及治疗不当等诸多问题[5]。2型糖尿病患者常出现异常的心理状态, 表现为焦虑、恐惧、消极、淡漠、偏执、暴躁、厌倦[6]。抑郁症过去常被局限于精神病学范畴, 习惯强调患者的精神症状, 即“三低症状”———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然而, 相当一部分抑郁症患者就诊的主诉并非情感或精神症状, 而是躯体方面的症状, 这样的患者有近半数以上会被临床医生漏诊[7,8]。

3 女性患者较多

研究发现, 并发抑郁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女性多见[9], 且大多数患者相对肥胖。Eaton等[10]的研究结果也说明了同样的问题, 抑郁症严重程度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呈平行关系, 这可能与女性较男性生活和就业更困难有关, 而临床症状严重和并发症多也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使患者抑郁。

4 临床表现

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结果显示, 香港地区2型糖尿病抑郁症患者的临床就诊主诉症状与西方患者不完全一样, 最常见的3个不适症状为疲乏 (90%) 、疼痛 (89%) 和胃肠道或心血管症状 (87%) , 提示综合医院医生的精神医学和抑郁症相关知识再教育应受到重视。

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抑郁症与一般抑郁症的表现相似, 主要表现为: (1) 情绪低落, 一般有“晨重夕轻”的特点。 (2) 思维迟缓, 即记忆力下降、大脑反应慢等。 (3) 活动减少, 不愿参加社交活动, 常喜独处。 (4) 常有焦虑、内疚感 (担心给家庭增加负担) 。 (5) 睡眠障碍, 以早醒为典型表现。 (6) 存在疲乏、心悸、胸闷、胃肠不适、便秘等躯体症状。 (7) 有自暴自弃、厌世或自杀心理或行为。 (8) 性欲明显减退。有上述3项或3项以上症状者, 极可能已并发抑郁症, 应引起重视, 最好及时到医院心理科就诊。

5 病程长, 糖化血红蛋白高, 并发症多

2型糖尿病病程越长, 血糖控制越差, 糖化血红蛋白越高, 越易并发抑郁症, 且病情越重。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状况。在2型糖尿病合并重型抑郁症患者中, 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高达92.6%[11]。一些研究表明, 抑郁症不仅是2型糖尿病的后果, 也是2型糖尿病不易控制、加速并发症恶化的重要原因[12]。

2型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导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 治疗依从性差, 因而病程延长, 医疗费用增高, 这又使抑郁症状加重。Lustman等[12]总结以往前瞻性研究及横断面研究结果发现, 认知行为疗法和选择性5-羟色氨再吸收抑制剂可以使血糖易于控制, 从而改善患者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

Lustman等[13]认为高血糖可导致应激样激发, 表现为血浆皮质醇、胰高血糖素、生长素等升高, 并推测长期的高血糖可能引发皮质醇活性改变, 而这种改变反过来又使某些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抑郁情绪。高血糖还可引起应激样“唤起”, 这种“唤起”包括血浆皮质醇、胰高血糖素、生长素升高以及类似于严重焦虑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6 生命质量差

研究发现[14], 生命质量各维度与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 、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 总分及多项因子分相关。生命质量HAMD总分、焦虑躯体化因子、认知障碍因子、HAMA总分及精神焦虑因子的关系较为密切, 提示焦虑症状突出, 有自责、消极情绪的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 生命质量较差。随着HAMD、HAMA总分及因子分的降低, 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生命质量明显改善, 说明HAMD、HAMA低分值与生命质量提高有较为明显的正相关。

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症者, 由于抑郁情绪, 加重原有糖尿病及性功能障碍, 易导致家庭冲突, 婚姻状况恶化, 以及治疗费用增加[15]。由于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症病程迁延, 趋于慢性化, 致使患者自杀率高于普通人群, 自杀率在患病初期和并发症出现时形成两个高峰。2型糖尿病人群抑郁症患病率增加, 自杀率也增加, 自杀率高达10%左右, 远高于普通人群的10~30人/10万。因此, 抑郁症可能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2型糖尿病是一种需长期控制的慢性病, 合并抑郁症的患者, 其血糖控制和治疗的难度加大, 生命质量下降。此类患者由于易受到歧视, 得不到应有的治疗, 常存在抑郁情绪, 甚至自杀行为。医护人员只有熟悉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点, 才能更好地帮助和诊治这类患者。

糖尿病并发抑郁症 篇4

方法将近年来收治的所有146例糖尿病病程<5年合并抑郁症的患者,按性别分为两组,男性80例,女性66例,比较不同性别患者血糖(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 hPG)、血脂(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清蛋白(GSb)、糖化血红蛋白(HbAlc)、24小时尿糖定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尿酸(UA)、C反应蛋白(CRP)、体重指数(BMI)水平。结果 短病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中,男性年龄明显小于女性(P<0.05),而且,男性的尿酸、24小时尿糖定量、总甘油三酯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女性(P<0.05),其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却明显低于女性(P<0.05)。结论在短病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中,男性患者的代谢紊乱较女性严重,男性患者更易于发生早期糖尿病并发症。

【关键词】 病程;糖尿病;抑郁症;性别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530-02 中图分类号:R 587.1;R749.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05

在糖尿病患者中,合并精神疾病的频率很高,可表现为抑郁症、焦虑症、进食障碍及酒精滥用和依赖等,早期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以及长期糖尿病或血糖控制不良患者的抑郁症都是常见的糖尿病合并症,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男女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早期对于诊断为糖尿病的心理反应存在差别,因此对糖尿病相关代谢指标的控制水平、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可能对糖尿病病情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后果,这正是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

资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与分组 将近年来收治的门诊和住院患者中,所有确诊为合并抑郁症的糖尿病患者146例按性别分为两组,男性组80例,女性组66例。糖尿病的诊断按照1997年WHO颁布的诊断标准,抑郁症由我院精神专科确诊。

2.检验项目 血糖(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 hPG)、血脂(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清蛋白(GSb)、糖化血红蛋白(HbAlc)、24小时尿糖定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尿酸(UA)、C反应蛋白(CRP)、体重指数(BMI)水平。所有指标采用日立生化仪7080进行全自动检测分析。其中TG测定采用GPOPAP法,TC测定采用CODPAP法。

3.统计学方法数据结果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用t检验,数据处理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在糖尿病病程<5年且合并抑郁症的患者中,男性年龄明显小于女性,而尿酸水平、24小时尿糖定量、总甘油三酯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又明显低于女性(P<0.01)。表明短病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男性患者代谢紊乱较女性严重。

讨论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一旦确诊,对患者的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在于患者对糖尿病的恐惧感和失望情绪,血糖的波动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根治,要求改变原来的生活和行为习惯,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再加上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更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抑郁症和焦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而且,抑郁症与糖尿病相互影响[1,2]。

抑郁及与抑郁相关的症状不仅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更对其生理功能、并发症的发生、代谢调节及治疗等方面产生显著而复杂的不利影响[3,4]。尤其对早期男性糖尿病患者,这种不利影响较女性严重。虽然,有研究认为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生与女性等因素有密切关系[5],但对于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男性患者会产生更为不利的影响。本研究对146例病程<5年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研究表明,这种不利影响或代谢紊乱程度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患者的尿酸水平、24小时尿糖定量、C反应蛋白水平、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女性,其中前三项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1);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又明显低于女性(P<0.01)。提示抑郁症对短病程糖尿病男性患者更易于造成不良后果,C反应蛋白水平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都表明男性患者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较女性高;相对较高的尿酸水平和较高的24小时尿糖定量水平可能会使男性患者痛风和肾功能损害的风险增加。早期糖尿病合并焦虑症患者代谢紊乱的这种性别差异,还表现在二者的年龄差异,男性年龄明显小于女性(P<0.05),女性处于绝经期后稳定的生理年龄(59.95±14.74),处于这一生理年龄阶段的女性可能对糖尿病的认识和心理反应更加理性,对糖尿病治疗的依从性更好,血糖易于得到良好控制。另外,由于男性和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的角色以及行为习惯的不同,男性更难于适应早期糖尿病治疗的要求,受到更多的约束。发病年龄(52.28±13.28)在退休之前的男性患者,在心理上会受到更大的打击,因而心理反应更加强烈,不良情绪明显,对糖尿病早期治疗的依从性差,疗效差。而糖尿病早期治疗要求对女性来说并不算苛刻,例如戒烟对女性不算是普遍问题,因而女性更易于从糖尿病的早期干预中获益。

因此,由于男女两性对于确诊为糖尿病的早期心理反应不同,合并抑郁症的早期男性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治疗的依从性较差,治疗效果不如女性。对于有抑郁症的早期男性糖尿病患者,除了药物治疗以外,更应从社会心理因素方面给予治疗,加强行为心理干预,以提高对糖尿病干预的远期效果。

参考文献

[1]Knol MJ,Heerdink ER,Egberts AC,et al.Depressive symptoms in subjects with diagnosed and un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J].Psychosom Med(S0937-2032),2007,69(4):300-305.

[2]向 慧,徐寒松,杨世昌.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状况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 (3):205-207.

[3]Engum A,Mykletun A,Midt hjell K,et al.Depression and diabetes:a large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sociodemographic,lifestyle,and clin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in type 1 and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5,28(8):1904-1909.

[4]杨爱萍.焦虑、抑郁情绪对血糖水平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 (3):289-291.

[5]阿布力克木•吐而地,艾比拜•玉素普,巴哈尔古丽•艾力. 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8):1085-1086.

(收稿日期:2010-06-10 修回日期:2010-09-08)

糖尿病并发抑郁症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2007年5月至2008年8月240例在兰州军区总医院老年病房、肿瘤科、中医科住院患者,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已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男142例,女98例,年龄50~87岁,平均(59.8±13.1)岁,其中≥60岁者122例,<60岁者118例,按照以下标准纳入研究:(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心境抑郁障碍发作诊断标准[5];(2)无酒、药物滥用或依赖;(3)除外在患癌症前就有患抑郁症者;(4)除外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者,或其他躯体性疾病导致抑郁者;(5)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筛选出CRD患者92例:肺癌10例,食道癌9例,胃癌20例,肝癌5例,胰腺癌2例,肠癌10例,前列腺癌5例,输尿管癌1例,肾癌5例,乳腺癌9例,宫颈癌1例,卵巢癌1例,鼻咽癌4例,甲状腺癌1例,舌癌1例,淋巴瘤3例,肉瘤2例,多元癌3例;按年龄分为2组:老年组(≥60岁)54例,男38例,女16例,年龄60~85岁,平均(70.9±7.4岁);非老年组(<60岁)38例,男19例,女19例,年龄20~59岁,平均(49.1±8.5)岁。

1.2 评估工具及方法

1.2.1 一般情况问卷:

为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文化水平、职业、婚姻状况、性格、经济压力、社会支持)和疾病信息(如肿瘤分期、病程、肿瘤家族史、手术及放化疗情况其他躯体疾病、癌症知情情况)等。

1.2.2 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6]:

患者亲自填写。标准分50~60分为轻度抑郁,60~70分为中度抑郁,≥70分为重度抑郁。

1.2.3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6]:

由两位经过正规培训的工作人员进行联合检查评定,各自独立评分,一致性>90%。共分为七类因子:焦虑/躯体化;体质量;认知障碍;日夜变化;迟缓;睡眠;绝望感。

1.3 统计分析

使用CHI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者进行t 检验,不符合者用Wilcoxon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老年癌症患者CRD发生情况

本试验共调查了240例癌症患者,筛选出CRD患者92例,占38.33%。240例癌症患者中,老年患者122例,CRD患者54例(44.26%)。

2.2 SDS评分

92例CRD患者SDS标准分呈正态分布,为50~76分,平均(59.25±7.33)分,老年组为(59.39±7.40)分,非老年组为(59.05±7.32)分,均高于全国常模[7](SDS标准分均值为41.88±10.57,n=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组SDS标准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抑郁程度

按SDS标准分将92例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不同抑郁程度,其中轻度抑郁50例(54.34%)、中度抑郁31例(33.70%)、重度抑郁11例(11.96%)。将2组患者抑郁程度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 临床症状

将2组患者HAMD抑郁症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2组患者普遍存在心境抑郁、焦虑、激越、睡眠障碍(包括早醒和入睡困难)、迟缓、疑病、能力感减退和性症状,症状出现率均>70%;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患者朝重夕轻、早醒、入睡困难、记忆力减退症状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其他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注:与非老年组比较,*P<0.05,**P<0.01

2.5 HAMD总分及因子分析

将2组患者HAMD总分及因子分进行比较,结果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患者的焦虑/躯体化因子分较低,睡眠障碍因子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的HAMD总分和体质量、认知障碍、日夜变化、迟缓和绝望感等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注:与非老年组比较,*P<0.05

3 讨论

3.1 癌症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国内外研究发现,大多数老年癌症患者存在着情绪反应,其中以抑郁表现最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及预后[1,2,3]。在当前国际通用的精神疾病诊断和分类系统及疾病诊断分类标准中,CRD、老年抑郁症和老年CRD并未列为独立的疾病单元。本组研究240例癌症患者中,CRD发生率为38.33%;其中老年CRD发生率为44.26%,远高于一般人群,也高于长期在老人院生活的老年人和其他疾病并发抑郁症(如卒中后抑郁等)的患病率[8,9],说明癌症作为一种应激源对老年患者产生了极大的负性影响,因此研究老年CRD的临床现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老年患者作为特殊的群体,由于其生理功能、心理社会因素、人生经历等特殊性,其抑郁障碍表现与非老年患者相比症状不同;加上癌症作为一种恶性程度较高、并发症较多的疾病,因此老年CRD患者的精神病理学特征和临床表现不同于非老年及一般抑郁症患者。本研究将老年CRD患者与非老年CRD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加强对老年CRD的识别和诊断,从而指导临床,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

3.2 就抑郁病情程度而言,疾病并发抑郁症不像一般抑郁症那样严重,如宋文娟等[10]认为老年卒中后抑郁以轻、中度为主。本研究92例患者中,轻、中度抑郁症占88.04%,重度抑郁患者仅占11.96%,说明癌症并发抑郁患者抑郁程度较轻,这与一些研究结论基本一致[11,12],原因可能与患者的抑郁症是在躯体患癌后出现有关,由于一些生物性症状如消瘦、乏力、倦怠、纳差、性功能障碍和睡眠障碍等,导致消极、抑郁、悲观、绝望等情绪症状的出现,所以不象单纯抑郁症那样具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自杀等。

糖尿病并发抑郁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并发抑郁症患者132例, 其中男100例, 女32例;年龄56~86岁, 平均 (76.3±3.4) 岁。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心理护理组和传统护理组, 每组66例。心理护理组中男50例, 女16例;年龄57~85岁, 平均 (77.5±3.8) 岁。传统护理组中男50例, 女16例;年龄56~86岁, 平均 (76.0±3.1)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传统护理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和方法[3], 主要包括:为患者创造舒适的病房环境, 定期消毒, 按照医嘱指导患者用药, 确保病房的湿度、温度在舒适范围内, 确保病房安静等。心理护理组在传统护理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 具体包括[4]: (1) 实施一般性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咨询:采用一对一的方式,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根据患者心理状态的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支持性心理治疗方法。并通过支持、解释、疏导、鼓励帮助患者树立生活和治疗的信心, 针对患者不同程度的否认心理倾向, 做好指导工作。 (2) 实施行为治疗:行为治疗措施具体包括采用认知行为矫正疗法, 通过分发小册子、集体讲座、个别谈话的方式进行脑梗死康复、护理知识教育, 并对患者家属进行集中宣讲, 让其重视心理干预对改善脑梗死并发抑郁症患者抑郁状态的积极作用, 从而提高患者以及其家属的配合度。 (3) 实施放松疗法及其他心理干预措施:集体心理治疗通过集体讲解、探讨、自我病情介绍分析, 相互鼓励、交流, 疏导不良情绪。通过正在实施心理干预患者的自我讲解可增强其他患者对于心理干预措施的信心, 从而提升临床干预效果。同时通过医院病房的广播系统每天播放一些抒情、节奏优美的音乐来调整患者情绪。

1.3 观察指标

采用国际通用的汉密顿抑郁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情况进行评价并比较, 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本研究所采用的护理满意度评价工具均为我院住院部通用的护理满意度问卷,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

护理前, 两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心理护理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低于传统护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前后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心理护理组组内=25.519, t传统护理组组内=14.526, P<0.05, 见表1) 。

注:与护理前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护理前,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心理护理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传统护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心理护理组组内=16.520, t传统护理组组内=8.411, P<0.05, 见表2) 。

注:与护理前比较, *P<0.05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心理护理组非常满意50例 (75.76%) , 比较满意15例 (22.73%) , 不满意1例 (1.52%) , 护理满意度为98.48%;传统护理组非常满意33例 (50.00%) , 比较满意15例 (22.73%) , 不满意18例 (27.27%) , 护理满意度为72.73%。心理护理组护理满意度高于传统护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768, P<0.05) 。

3 讨论

脑梗死是指因患者脑颅内动脉突发堵塞引起的脑血管类急症[5]。脑梗死患者发病后会出现部分肢体功能丧失, 一定程度上可导致患者对机体神经体液调节后出现不良的心理情绪, 主要表现为抑郁症。研究表明, 及时有效地治疗脑梗死后抑郁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致残率, 从而有效增加患者对疾病的康复信心, 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6]。因此, 针对有效干预脑梗死并发抑郁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后心理护理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传统护理组, 表明患者的抑郁情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神经功能的恢复过程在一定程度得以促进;心理护理组护理满意度高于传统护理组。本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7,8,9,10]。

综上所述, 心理护理应用于脑梗死并发抑郁症患者中,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 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提高护理满意度, 是针对脑梗死并发抑郁症患者实施护理的理想选择之一。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应用于脑梗死并发抑郁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并发抑郁症患者132例, 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心理护理组和传统护理组, 每组66例。传统护理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和方法, 心理护理组在传统护理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前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心理护理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传统护理组, 护理满意度高于传统护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心理护理应用于脑梗死并发抑郁症患者中,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 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脑梗死,抑郁症,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 邹丽娟.扩血管治疗高龄脑梗死23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14) :3406.

[2] 徐云侠, 李敏, 颜顺荣,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3) :475-476.

[3] 管清欣, 巩宗清.循证护理在脑梗死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13) :208-209.

[4] 黄文莉.中医护理在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5) :560-562.

[5] 赵永青.分析细节化优质护理对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 23 (7) :77-78.

[6] 胡洁莹.脑梗死患者行浅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与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 (2) :183.

[7] 周方方.1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高龄患者的压疮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16) :187-188.

[8] 鲍泽.脑梗死伴多发周围血管闭塞患者血压监测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4, 11 (20) :228-230.

[9] 杜丽萍, 刘亚新, 吴强爱, 等.脑梗死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易感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3) :2721-2723.

脑梗死并发抑郁病人的健康教育 篇7

1.1 一般资料

128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均为2005年3月—2007年8月住院, 其中男83例, 女45例;年龄>40岁;病程>2周;均经临床与CT明确诊断, 排除伴明显失语、失认等症状不能配合检查者、既往有精神病及脑血管病病史者、脑血管病病情严重或伴意识障碍不能配合检查者。

1.2 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进行检查。HAMD和HAMA由专门的心理科医师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定。

2 结果

128例病人中, 57例HAMD 和HAMA前17项量表总均达17分以上, 抑郁检出率达44.53%。57例并发抑郁的病人中, 20例表现为轻度抑郁, 37例表现为中重度抑郁。抑郁主要表现为担心脑血管病的严重程度, 担心生活不能自理, 担心给子女增加负担, 分别占64.9%、57.9%、43.9%。

3 临床抑郁特点

3.1 伴有抑郁情绪和轻度抑郁病人的特点

有调查发现, 脑梗死病人伴发抑郁状态是一种既不同于抑郁症又不同于一般抑郁心情的一组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的控制能力差, 常常为一件小事而情绪失控、哭泣、发怒, 情绪外露、易激惹, 冲动性增加。即使认为自己能康复, 但看到目前的身体状况仍然悲伤、想哭, 抑郁以轻度抑郁较多, 抑郁的深度不够。病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进行思考, 心情依情景而转移, 认识中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 行为表现为惰性较强, 意志力减退。

3.2 中、重度抑郁病人的特点

忧愁压抑的心情占主导地位, 心情沮丧、苦闷、消沉、忧伤等悲观情绪变为持久和突出症状。对很多事情失去兴趣, 常卧床少动, 懒于梳洗, 不思饮食, 常感到对生活厌倦, 对自己的处境不抱希望。

4 健康教育

4.1 临床表现

抑郁病人最突出的表现在于认知内容的错误, 故而假设通过改变病人的认知过程及认知内容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 此观点和假设已得到国内外一些临床实践的论证[1]。护士在熟悉和了解病人的基础上, 根据抑郁病人的临床特点, 宜主动采取各种方式与病人接触和沟通。内容主要包括急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心理疏导方式、用药指导、不良行为的预防方法及康复指导, 突出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 如何进行新的角色定位以重新适应工作和生活, 注意教育效果。

4.2 心理护理

随着病程的延续, 肢体或语言功能不见好转, 部分病人可能表现为情绪低落、认知功能损害、缺乏自知力等抑郁症的表现。护士要及时调整病人情绪, 指导病人调整心态, 例如全身放松、分散注意力、消除杂念、闭目养神、均匀呼吸等, 使病人在心理上得到安抚和鼓励, 情绪由抑郁转为正常, 以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4.3 健康教育

抑郁恢复期病人对疾病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容易出现复杂的心理矛盾和思想负担, 担心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和自己的前途受影响。这部分病人心理承受能力差, 社会支持差是发病的主要条件, 所以护理人员应向病人说明抑郁症不是躯体疾患而属应激反应, 只要及早配合治疗, 对脑卒中疾病的恢复无不良影响。指导正确用药, 除向病人讲明药物作用、用药目的、用药方法、药物不良反应外, 还需观察生命体征是否稳定, 语言功能、肢体活动、大小便是否正常。康复体疗:加强功能锻炼, 脑血管疾病的功能锻炼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 只要病情稳定, 体疗越早越好[2]。不仅能减轻疾病造成的不良后果, 保持或改善病人的功能状态, 增强自我护理能力, 而且可以增强病人康复信心, 进而改善抑郁情绪。先作被动运动, 待瘫痪肢体肌力有所恢复, 再指导病人进行主动运动, 活动量应当由小渐大, 时间由短到长。做到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床上与床下相结合、健侧与患侧相结合、语言与肢体相结合, 逐渐实现站立、行走、下蹲, 同时训练手的精细动作, 以提高生活技能。在锻炼过程中, 要加强病人意志锻炼, 多鼓励, 使其不断增强自我护理能力。

5 讨论

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考虑与老年期心理变化、大脑功能衰退、丘脑下部功能失调导致情绪不稳定性增高等有关[3]。脑卒中病灶破坏了NR神经元和5-羟色胺 (5-HT) 神经元及其径路, 使这两种递质水平低下而致本病。据文献统计, 脑血管病后抑郁的患病率在20%~60%[4]。本组44.53%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存在着抑郁。急性脑梗死后发生抑郁, 不仅会加重病人的精神痛苦, 也会妨碍其神经功能的恢复, 增加躯体疾病治疗的复杂性, 延长住院天数, 并可使死亡率上升。临床护士应对脑血管病后抑郁症高度重视, 应针对病因开展对病人的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护理和肢体功能锻炼, 改善和清除抑郁症状, 积极配合治疗,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本组病例显示, 脑卒中并发抑郁症以中、重度抑郁状态为主, 病人因疾病所致的心理压力、残疾等都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在临床护理中应针对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做出正确护理诊断, 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全面评估病人的能力, 及时调节病人的心理状态, 促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病人如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将128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进行评定。[结果]128例病人检出57例抑郁症, 检出率44.53%, 其中20例为轻度, 37例为中重度;其中担心脑血管病严重程度者占64.9%, 担心生活不能自理者占57.9%, 担心给子女增加负担者占43.9%。[结论]应针对抑郁症的原因开展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护理, 解除思想顾虑, 增强自信心。改善和清除抑郁症状, 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积极配合治疗,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达到康复目的。

关键词:脑梗死, 急性,抑郁症,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徐俊冕.抑郁障碍的认知治疗方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1 (5) :221.

[2]张通.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与康复[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91-92.

[3]张亚林.查无实据的躯体症状与有关疾病[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1987 (14) :69.

糖尿病并发抑郁症 篇8

关键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老年,冠心病,抑郁症,心理干预

冠心病患者大多伴有抑郁症状, 发生率高, 而且影响到患者的机体功能和生活质量, 使其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概率进一步增大, 预后更差[1]。 若对抑郁症状有效控制可使此类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并减轻家人和医护人员的负担[2]。 本文在心理干预的基础上应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冠心病伴抑郁症,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科2010年3 月~2012 年9 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4 例, 均符合国际心脏学会及WHO冠心病诊断标准确诊, 并经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检查证实。 所纳入患者均有情绪低落、焦虑、对生活及爱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等情绪障碍的表现, 症状持续>2 周。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心境障碍 (抑郁发作) 诊断标准。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24 项版本) [3]评分>17分定为冠心病并发抑郁症。 且近2 周来未使用过任何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及抗精神病药。 排外脑血管及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和语言沟通障碍、意识障碍者, 且肝、肾功能正常。 将54 例分成两组, 治疗组30 例, 其中男18 例, 女12 例, 年龄65~80 岁, 平均 (69.6±4.2) 岁;对照组24 例, 其中男14 例, 女10 例, 年龄66~81 岁, 平均 (68.8±5.3) 岁。两组在年龄、性别、抑郁程度、合并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 (四川科伦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国药准字H20080788) 治疗, 同时予以心理干预。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起始剂量5 mg/d, 于早饭后口服, 如疗效不佳, 于治疗2 周或3 周末适当增加日剂量, 最高日剂量为20 mg, 总疗程为6 周。 心理干预措施:1通过具体的分析和解释,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消除顾虑和悲观失望, 增加自信心;2对患者诉说各种症状要倾听, 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3对症状改善者要及时予以鼓励, 消除负性情绪, 引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4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5与家庭成员共同关心患者, 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心理干预每周2~4 次, 每次不少于30 min。

1.3 观察指标

两组试验前后均空腹12 h后, 于早晨8∶00 安静状态下采肘静脉血3 m L, 分离血清及血浆, 使用日本日立708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采用德赛诊断系统有限公司试剂盒, 通过自动生化仪的循环酶法检测同型半胱氨酸 (Hcy) 、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浓度, 由专人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在治疗前后各检查1 次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 血脂、血糖及12 导联心电图, 观察病情的发展变化。

1.4 疗效判断标准

临床疗效标准:1显效:心绞痛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2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3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抑郁症状改善情况以HAMD总分和治疗的减分率作为统计指标, 减分率= (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 /治疗前总分;疗效评定参考文献[4], 减分率≥75%为痊愈, 50%~<75%为显著进步, 25%~<50%为好转, <25%为无效。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HAMD评分来评定病情变化, 于治疗前、治疗6 周末各评定1 次。 用副反应量表 (TESS) 评定药物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用PEMS 3.1 版医学统计软件和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SAS、SDS、HAMA评分比较

经过6 周的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1) ;而治疗组治疗前后的SAS、SDS、HAMA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且起效快,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 < 0.01) 。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心绞痛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6 周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 (93.33%) 优于对照组 (70.84) (P < 0.05) 。 见表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cP < 0.05, aP < 0.01;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 < 0.01;SAS: 焦虑自评量表;SDS: 抑郁自评量表;HAMA: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 < 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Hcy及hs-CRP的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Hcy及hs-CRP均明显下降 (P < 0.01) , 但治疗组指标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大,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3。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 < 0.01;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 < 0.05;Hcy:同型半胱氨酸;hs-CRP:超敏C反应蛋白

2.4 两组治疗后抑郁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后抑郁症状改善程度有差异, 治疗组总有效率 (90.00%) 高于对照组 (70.83%) (P < 0.05) 。见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 < 0.05

2.5 不良反应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无退出, 治疗前后复查血、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治疗组中3 例出现轻微头晕、恶心、腹部不适感, 但症状轻微, 不影响治疗。 另有1 例中途出现中度低钠血症, 予以补钠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 不影响研究过程。

3 讨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抑郁患病率高, 而抑郁可以使冠心病患者猝死的发生概率明显提高, 并且抑郁也是再发生心血管事件及其预后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4]。 导致抑郁症发病的可能机制是脑5-羟色胺 (5-HT) 的水平下降、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功能降低及5-HT的神经信号传导功能出现障碍[5]。 研究表明, 老年冠心病与抑郁相互影响的机制可能为:抑郁患者的体内儿茶酚胺过量分泌, 作用于 β 受体, 使心肌耗氧量增加, 并增加血液黏滞度, 使血小板凝聚加快, 导致冠脉痉挛, 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 引起严重心律失常, 而使病情加重[6];另外抑郁患者体内Hcy、hs-CRP等炎性因子水平高, 与抑郁程度正相关, 导致炎性反应和免疫活性改变, 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而内皮功能障碍在抑郁与冠心病之间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因为在平常的冠心病治疗中, 多关注其抗心肌缺血的治疗, 而忽视合并的抑郁症, 故因抑郁而加重的躯体症状导致治疗效果差, 使预后不良。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 应身心同治, 并考虑抗抑郁药对心血管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 使冠心病症状改善更显著。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新型作用很强的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 其作用为西酞普兰右旋对映体作用的100 倍[7], 对5-HT1A、5-HT2、多巴胺D1、多巴胺D2、肾上腺素能受体、组胺H1、胆碱能受体等受体没有或很低的亲和力, 有较好的耐受性, 对心血管系统无明显反应, 且具有良好的抗抑郁和焦虑的治疗作用, 不良反应少[8], 故尤其适用于躯体疾病伴发抑郁且需要多种药物合用者[9]。 加上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保护内皮功能, 减轻炎症反应, 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和稳定斑块;并通过有效稳定患者情绪, 消除焦虑、抑郁, 减少儿茶酚胺释放和心肌耗氧量, 而改善了冠脉供血, 减轻冠心病症状。 本文研究表明治疗组在心理干预的基础上加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口服6 周后其SAS、SDS、HAMD评分和Hcy、hs-CRP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 < 0.01) , 而抑郁症状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方面也优于对照组 (P < 0.01) , 抗抑郁起效快, 疗效显著。 表明联合心理干预能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接纳自己的疾病, 纠正患者对疾病的不良认知, 通过心理支持, 改变其心经、行为, 从而使患者以积极的求医行为改善不良的情绪[10], 达到身心同治。

综上所述,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加心理干预起协同作用, 对冠心病抑郁症患者疗效好, 且起效快, 副作用少, 安全性高, 患者依从性好, 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可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郭敏, 史冬梅.抑郁症与冠心病的关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0, 30 (5) :462-464.

[2]王晓玲, 顾东风.冠心病危险因素及整体危险评估 (国际冠心病防治指南摘编) [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0, 19 (21) :246-247.

[3]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 1999:180-182.

[4]Camey RM, Freedland KE, Sheps DS.Depress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ormnary heart disease:a meta-analysis[J].Psychosom Med, 2004, 66 (6) :799-801.

[5]雷鹰.百忧解在心肌梗死伴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J].重庆医学, 2008, 35 (18) :1691-1692.

[6]周莉华, 康林, 陈娅薇.老年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综合治疗效果观察[J].疑难病杂志, 2012, 11 (7) :537-538.

[7]乌兰辉, 吴松, 卢建勋, 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拆分西酞普兰对映异构体[J].药物分析杂志, 2012, 32 (1) :71-77.

[8]李强, 李永真, 耿彩虹, 等.艾司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22) :87-88.

[9]李连瑞.抗抑郁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天津药学, 2003, 15 (3) :62.

糖尿病并发抑郁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 年6 月~2015 年3 月收治的228 例癫痫并发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124 例, 女104 例, 年龄1~18 岁, 平均年龄 (9.1±3.0) 岁;将所有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114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行癫痫常规护理, 即对癫痫患者在日常进行基本的护理, 包括饮食、环境等, 在癫痫发作期间采用药物治疗并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与内容包括: (1) 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癫痫疾病相关知识, 包括病因、常见症状以及相关预防知识, 告知病情的变化情况、治疗方法、治疗护理目的和注意事项, 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正确的认识病情。 (2) 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 加强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沟通, 给予患者及其家属安慰与鼓励, 指定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心理指导, 在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文化程度、家庭环境以及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3) 对并未解决的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及时做好修正。 (4) 安排专业心理医师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心理护理干预, 对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及时实施心理治疗。 (5) 确保患者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为患者开展适宜的娱乐活动, 以保持愉悦的心情。

1. 3 疗效评价标准 (1) 优:癫痫治愈, 患者的认知能力与活动能力恢复正常, 可以独立生活; (2) 良好:癫痫再次发作, 需要继续护理, 认知能力与活动能力正常, 但无法独立生活; (3) 差:癫痫症状无缓解, 无正常认知能力与活动能力。优良率= ( 优+ 良) / 总例数 ×100%。FIM评定标准[2]:包括认知能力与活动能力, 认知能力评分有5 个项目, 氛围交流与社会认知;活动能力评分有13 个项目, 设计4 个方面。共计18 项, 每项评分有7 个等级, 总分为126 分, 最低分为18 分, 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认知能力与活动能力越好, 不考虑年龄因素, 108~126 分为独立;36~107 分为依赖;<35 分为重度依赖。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后, 对照组FIM评分分别为 (48.53±12.52) 、 (82.33±13.24) 分;观察组FIM评分分别为 (49.17±13.21) 、 (99.62±14.35) 分;护理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与干预前的FIM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且护理干预后观察组FI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46, P<0.01) ;观察组FIM评分下的评分为独立的, 所占比例为67 例 (58.8%) , 对照组为47 例 (41.2%) ,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02, P=0.008<0.01) 。

3 讨论

癫痫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 是由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 表现为痫性发作特征。在神经科中, 癫痫属于第二大疾病, 可分为特发性、症状性与隐源性癫痫三类。癫痫病因比较复杂,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单纯部分发作、复杂部分发作、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和失神发作。在国际上有关癫痫的临床研究发现, 除了需要对癫痫患者的癫痫发作本身给予关注外, 还需要对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等外在因素给予高度的重视, 并且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认知功能以及是否伴有抑郁的直接影响[3]。国内外相关癫痫临床研究中指出, 癫痫被认为是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而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癫痫患者的抑郁发生率较高, 癫痫与抑郁共病的说法也逐渐兴起[1]。癫痫本身容易遭到人们的误解, 受到歧视, 因此往往会引发患者的抑郁、焦虑与自卑等情绪,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现阶段, 癫痫患者并发抑郁的机制并不明确, 在影像技术的发展下, 诸多的证据显示癫痫并发抑郁与大脑情绪相关区域功能、结构的异常有关。相关临床研究发现, 对癫痫并发抑郁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则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 提高治愈率[4,5]。

从研究数据中发现, 尽管对癫痫并发抑郁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治疗, 起到了一定的疗效, 但是与实施了心理护理干预的观察组相比, 疗效明显不足。而观察组的心理干预通常是围绕3 个目标来进行的, 包括: (1) 让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 缓解内心的压力与抑郁情绪; (2) 增强患者的身体与心理素质; (3) 缓解患者的抑郁症, 增强其社交能力。本研究对114 例癫痫并发抑郁患者实施了心理护理干预,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优良率、FIM评分下的独立评分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癫痫并发抑郁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能够显著提高治愈率、认知与活动能力,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在癫痫并发抑郁患者护理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228例癫痫并发抑郁患者, 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114例。对照组行癫痫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心理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与护理干预前后的功能独立性评定 (FIM) 指数。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FIM评分下的独立评分所占比例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癫痫并发抑郁患者护理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愈率、认知与活动能力,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癫痫,抑郁,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余璐, 郑金瓯.癫痫患者抑郁障碍的神经功能影像学改变.医学综述, 2013 (16) :2976-2978.

[2]罗桂萍.心理护理干预在癫痫患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0) :1470-1471.

[3]袁蓓, 韩喆, 王强.对癫痫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4 (6) :632-634.

[4]越敏.护理干预在脑瘫儿康复中的应用.贵州医药, 2012, 36 (5) :474-475.

上一篇:电容耦合下一篇:合作博弈论和库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