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精选7篇)
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 篇1
室性早搏是动态心电图监测中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 它可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也可发生于正常人。室性早搏具有一定的昼夜变化规律。本文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动态心电图检查频发室早 (>3 000次/24h) 患者72例, 以对临床判断和治疗有所裨益。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所选72例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分为两组, Ⅰ组38例, 其中男22例, 女16例, 均为经临床明确诊断的各类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年龄30~72岁;Ⅱ组34例, 其中男18例, 女16例, 为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年龄18~65岁, 常规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血生化等各项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证据。
1.2 测量方法
使用无锡市中健科仪有限公司CB系列动态心电图仪记录患者24h心电图数据。将采集的心电数据输入计算机处理, 再经过人工编辑, 剔除干扰和伪差, 结合受检者记录的生活日志进行分析。计算出室性早搏总次数、每小时次数、发生频率等。
1.3 观察指标
患者发生室性早搏24h总次数、每小时次数以及发生的时间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 以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72例频发室早患者中, 60岁以上31例, 其中Ⅰ组25例, 占65.79%, Ⅱ组6例, 占17.65%, Ⅰ组平均年龄高于Ⅱ组 (P<0.05) 。且Ⅰ组冠心病26例 (68.42%) , 该组室早发作时伴心悸、胸闷等症状及心电图有ST-T异常改变者明显高于Ⅱ组, 见表1。
Ⅰ组室早频度3 085~35 786次/24h, 均值8 674次/24h, Ⅱ组室早频度3 011~40 132次/24h, 室早均值10 362次/24h, 两组室早频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频发室早的高峰时间见表2。
3 讨论
室性早搏本身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 主要危险在于其引起室速、室颤导致心源性猝死。有学者认为, 冠心病心肌缺血时可使心肌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异常, 导致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升高, 折返激动或触发活动引起室性早搏。缺血心肌与正常心肌复极不同步, 造成了心电的不稳定性, 易发生心律失常[1]。而在非器质性心脏病组中, 室性早搏增多还与精神因素、心理因素、紧张的脑力活动和过度的体力活动有关。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室性早搏高峰时间多在凌晨和上午时段, 与心血管突发事件的好发时间较一致, 考虑与交感神经张力周期性增高有关, 这种相互关联的现象可能是引起心律失常性死亡的原因之一[2,3]。
本文结果显示, 器质性心脏病组与非器质性心脏病组频发室早数量差异无显著性, 因此室早的数量不能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的标准。
参考文献
[1]李俊, 徐燕, 陈清启.冠心病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Q-T离散度[J].心电学杂志, 1998, 17 (1) :21.
[2]卢喜烈.现代动态心电图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232-235.
[3]蔡挺, 胡爱芬.病理性室性早搏的动态心电图诊断指标的多元分析[J].宁波医学, 2011, 2 (6) :4-11.
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 篇2
冠心病被称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其主要致死原因是与缺血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是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故对冠心病室性早搏治疗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抗心律失常西药虽然能快速控制心律失常,但长期服用有致新的心律失常作用和增加病死率的危险,痰瘀互结证是本病最常见类型之一,采用心悸宁丸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门诊和病房患者5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男11例,女18例,年龄45-60岁13例,60岁以上16例,病程0.11~9.5年,平均4.80±4.87年 ;对照组男10例,女18例,年龄45-60岁10例,60岁以上18例,病程0.1-10年,平均4.36±5.1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冠心病诊断标准参照1979年9月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标准制定;室性早搏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3版制定。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心悸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主证为心悸,次证为胸闷痛、气短乏力、头身困重、脘腹痞满、口黏痰多、肥胖。舌象:舌质淡黯或紫暗,舌边有瘀点、瘀斑,或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厚腻色白或黄。脉象:脉弦滑数,或沉涩,或结代。主证必备同时具备次证两项以上,结合脉象、舌象即可诊断。
1.3治疗方法及观察指标
治疗组:口服心悸宁丸(法半夏10g、水蛭3g、羌活10g、莱菔子10g、石菖蒲10g、甘松10g制为水丸)每次10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对照组: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倍他乐克),每次25m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疗程28天。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数。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心悸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级。痊愈: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性早搏次数较治疗前减少≥90﹪。显效:室性早搏次数较治疗前减少≥70﹪。有效:室性早搏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无效:室性早搏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
2 结果
治疗组治愈10例,显效14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10% ;对照组治愈0例,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1.4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自拟方心悸宁丸明显优于倍他乐克片。
3 讨论
冠心病室性早搏属中医“胸痹心悸”范畴[1]。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等日益成为主要病因,过嗜膏梁厚味、烟酒,好逸少动,食滞不消,损伤脾胃,聚湿生痰,痰浊阻碍气血运行,日久痰瘀互结,闭阻脉络发为心悸。痰瘀互结是冠心病室性早搏的重要病机受到越来越多的医家认可[2-3]。
心悸宁丸由法半夏、水蛭、羌活、莱菔子、石菖蒲、甘松等六味药物组成。方中法半夏和水蛭共为君药,法半夏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水蛭咸苦入血分,功擅破血逐瘀,两药相配化痰逐瘀,痰瘀并治。羌活善行气分,舒而不敛,又能入经通络、活血,温经、疏利气血、展胸中之气机,其芳香之性可化痰辟浊、复升胸阳 [4-5]、宁心定悸,为臣药。莱菔子、石菖蒲、甘松三药均入脾胃经,有理气化痰之效,且其性多温,温散之效可使痰瘀祛而不再生,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化痰祛瘀、宁心定悸之效,使邪有出路,祛邪而不伤正,达治病之目的。
现代研究证实:法半夏较半夏毒性低,药性缓和,化痰作用强[6]。水蛭具有抗血栓形成、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逆转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 [7-8]。羌活有抑制心律失常作用 [9]。甘松提取液对心肌细胞膜的钠、钾、钙离子通道均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的作用[10]。莱菔子能逆转左室肥厚及心血管重构,和保护靶器官的作用[11]。石菖蒲能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改善高粘血症大鼠的血液流变性,降低心肌缺血大鼠ET水平、提高NO的含量,降低心肌组织损伤程度和坏死率、保护心血管 [12]。
总之,痰瘀互结已成为当前冠心病室性早搏的重要病机之一,临床运用“化痰祛瘀、宁心定悸”法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痰瘀互结证)有确切疗效,对中医药痰瘀论治冠心病室性早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胸痹心悸(冠心病心律失常)中医急症诊疗规范.中国中医急症.1995,4(4):181-183.
[2] 刘昕,郜峦.王键教授治疗心悸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3,35(4):10-l1.
[3] 沈琳,张振贤,王显.林钟香教授豁痰祛瘀法治疗顽固性心律失常的经验[J].四川中医,2001,19(8):1.
[4] 唐迎雪.谈羌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5): 346-348.
[5] 贾登鹏.羌活的温通作用[J].四川中医,1993,11(11):52.
[6] 魏运姣,乔 明,詹亚华.法半夏的质量研究[J].湖北中醫杂志, 2005,27(6),55-56.
[7] 莫可元,张桂英.莫志江水蛭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3,25(5),408-410.
[8] 刘晓颖,李凤文.水蛭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3):15.
[9]李智勇,张兴水,王军练,等.羌活的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26(6):11,56-59.
[10] 郭继鸿,稳心颗粒在治疗心律失常中的优势[J].WORLD CHINESE MEDICINE,2007,2(4):254.
[11] 吴启端,方永奇,陈奕芝,等.石菖蒲挥发油及β -细辛醚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16(4):244.
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 篇3
1.1 一般资料
患儿男,四岁,体重20kg, ASAⅡ级,患儿四个月时在我院全麻下行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2009年因“病毒性心肌炎”在当地医院治疗,现心电图示“频发室早”。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 min肌内注射地西泮3 mg,阿托品0.3 mg,先在家长陪同下开放静脉,鼻导管吸氧2 L/min,用Ⅱ导连监测心电,心电图示频发室早呈二联律或三联律,SPO2100%,HR102次/min, RR20次/min, BP90/55 mm Hg,静脉给利多卡因20 mg,室性早搏消失,然后静脉给予氯胺酮20 mg,约30 s患儿入睡后入室,鼻导管吸氧2 L/min,迈瑞监护仪检测血压、心率、心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术中氯胺酮丙泊酚维持麻醉,共用氯胺酮40 mg,丙泊酚60mg,根据心电图监测情况间断给与利多卡因30 mg控制心律,心电图呈三联律或窦性心律,术中共输入5%葡萄糖注射液50 ml, SPO2100%,HR100次/min, RR20次/min, BP90/60mm Hg。
1.3 手术方法
人工晶体二期植入术,手术时间40 min。
2 结果
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顺利完成手术麻醉。
3 讨论
氯胺酮是苯环己哌啶的衍生物,既有直接抑制心肌的作用,又有通过兴奋交感神经中枢而间接地兴奋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临床上的表现是这两方面作用的综合结果。对一般患者,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兴奋作用,包括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脏指数、外周血管阻力、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均增加[1]。丙泊酚对心血管的影响使动脉压下降,总外周阻力降低,心率变化不大,心排血量稍下降[1]。眼科手术的麻醉跟一般外科手术有所区别,除了镇静镇痛,还需要眼球固定不动,内眼手术要维持眼压稳定,外眼手术则主要是预防眼心反射。氯胺酮由于其在良好止痛的同时咽喉部保护性反射依然存在、自主呼吸仍保留,较常用于眼科全麻气管内不插管的儿童。其明显缺点是引起眼内压升高,分泌物较多,恶梦及精神症状,联合丙泊酚后可以抑制眼压升高及梦幻发生[2]。对心血管的作用,二者正好相反,故对心脏影响不明显。术前肌内注射阿托品可对抗氯胺酮引起的分泌物增多。利多卡因属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其生理作用为:降低自律性选择性作用于浦肯野纤维,促进K+外流,轻度抑制Na+内流,使最大舒张电位增大,提高心室致颤阈,消除异位节律。相对延长ERP,有利于消除折返。改变传导速度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对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等有效[3]。术中应尽量维持循环功能稳定,防止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持续心电监护,及时了解心律失常的发展情况,结合各种监测指标制定出应对方案,频发室性早搏虽非麻醉绝对禁忌证,但有发生室颤及心跳骤停的危险,应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对小儿室性早搏施行眼科手术,利用利多卡因控制心律,氯胺酮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是安全有效的。
摘要:室性早搏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后, 在小儿较少见。本文介绍我院1例病毒性心肌炎后频发室性早搏患儿行“白内障术后二期植入晶体手术”, 术中利多卡因控制心律失常, 静脉复合麻醉顺利完成手术, 现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如下。
关键词:频发室性早搏,利多卡因,麻醉
参考文献
[1]段世明, 郑斯聚.麻醉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6, 4 (1) :94-98.
[2]安刚.婴幼儿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51.
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在心内科住院和门诊的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0例, 其中男17例, 女13例, 年龄42~65岁, 有原发性高血压者10例, 冠心病15例, 心肌炎3例,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2例;对照组30例, 年龄38~62岁, 有原发性高血压者12例, 冠心病7例, 心肌炎5例,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6例, 两组年龄、性别、病因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心电图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1]: (1) 提前出现一个增宽变形的QRS波群, QRS波前无P波; (2) 其形态异常, QRS时限常大于0.125, T波方向多与主波相反; (3) 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早搏前后两个窦性P波之间的间隔等于正常P-P间隔的2倍。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对照组口服稳心颗粒9 g, 3次/d;治疗组在口服稳心颗粒的基础上, 针刺双侧内关穴, (患者平卧于床, 采用华佗牌35号40 mm毫针) 以患者产生酸麻胀感并能耐受为度, 平补平泻, 留针45 min, 1次/d。均以2周为1疗程。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均分别进行24 h Holter检查, 观察心律失常的变化情况。
1.4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 (标准) 》[2]。显效:早搏消失或减少90%以上;有效:早搏减少50%以上;无效:早搏减少<50%或无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疗效情况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人群血压、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以及体重指数等均呈上升趋势, 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室性期前收缩是在该病基础上因心肌组织营养障碍与萎缩, 纤维组织增生等原因所致[3]。患者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大多预后不良, 并且往往是许多心脏疾病的终末事件, 亦被称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目前认为, 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 其致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也是由于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延长, 导致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降低[4]。稳心颗粒是一种纯中药制剂, 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等药物组成, 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稳心颗粒具有增加心肌细胞膜K外流, 同时对过度的Na内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能够提高冠状动脉的血流量, 降低心肌耗氧量, 提高心脏输出量, 改善心功能[5,6]。
内关穴属于八脉交会穴, 通阴维脉, 为心包经的络穴。内关穴不同治法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Ⅱ导联ST段, 改善心肌病理形态学变化[7]。研究表明, 针刺内关穴有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 从而减轻因细胞凋亡导致的心肌损伤[8], 加快垂体后叶素注射液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电图恢复正常, 提高心肌对缺血低氧的耐受力[9]。动物实验证实, 电针内关能改善PVB大鼠心电活动, 并对植物神经放电活动产生调节。
临床上, 采用针刺内关配合稳心颗粒治疗频发性室性早搏,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83.3%,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针灸与药物结合能够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 发挥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颧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
[2]郑杨, 张浩, 李淑菊, 等.益肾活血法延缓慢性肾衰竭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信息, 2005, 22 (6) :56-57.
[3]Smil de TD, Maarten P.Prognostic value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vent ricular arrhythmias during13-year follow-up in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heart failure[J].Clin Res Cardiol, 2009, 98 (4) :233-239.
[4]李莉, 刘敏, 丁家望, 等.步长稳心颗粒治疗有症状良性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 2010, 32 (9) :1393-1394.
[5]邹根兴, 赵步长, 南景一, 等.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102例[J].中医杂志, 2002, 4 (3) :689-690.
[6]王执悌, 严洁, 杨孝芳, 等.内关穴不同治法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电图及心肌形态学的影响[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6, 26 (4) :48-50.
[7]田岳凤, 吴富东, 乔海法, 等.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针灸, 2003, 23 (11) :685-687.
[8]刘宝华, 蒋松鹤, 樊留博.电针至阳穴、内关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Ⅱ导联心电图恢复时间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 2006, 15 (12) :1376-1391.
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00例多源性室性早搏患者, 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各50例, 观察组男性27例, 女性23例, 年龄在22~78岁, 平均 (45.5±3.4) 岁, 冠心病29例, 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21例;观察组男性29例, 女性21例, 年龄在21~77岁, 平均 (44.3±4.4) 岁, 冠心病31例, 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1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行常规检查, 明确诊断, 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 观察组患者口服索他洛尔 (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970708) 80mg, 2次/d, 7d后, 若心电图示期前收缩减少50%以上, 继续维持原剂量, 如未能减少50%以上, 剂量增加至120mg, 2次/d, 14d后, 期前收缩未能减少50%以上, 药量增大至160mg/d, 2次/d。对照组应用胺碘酮 (杭州赛诺菲民生制药有限公司, 药准字:9910013) 0.2g, 2次/d, 7d后, 患者期前收缩减少>50%, 维持原剂量, 若未能达标, 增加剂量至0.2g, 3次/d。患者出现以下表现时停药:心率<50次/min, QT间期≥0.55s, PR间期>0.28s。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 记录患者心率变化及心电图PR间期、QT间期、QRS时间。比较两种药物对患者室性早搏、心率、PR、QRS、QT间期的影响。
1.3 入选标准
入选患者符合常规12导联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心率/10次, 室性期前收缩>4000次/24h, 排除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室性期前收缩有自行减少的趋势者;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心力衰竭;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者;先天性QT间期延长;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者[2]。
1.4 疗效评定
按照国家卫生部药政局1993年制定《早搏疗效评定标准》, 以用药前后24h动态心率检查室性期前收缩来进行评定, 显效:24h动态心电图记录室性早搏减少≥90%/h;有效:24h动态心电图记录室性早搏减少≥75%/h;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或者加重[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均数和率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 计量资料以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人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照
见表1。
2种药物均能降低患者室性早搏的发生率, 2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在心率PR、QRS、QT间期对照
见表2。
索他洛尔在减慢患者心率方面有明显优势, 胺碘酮对QT间期延长程度>索他洛尔,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及顽固性室性早搏是心内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之一, 药物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因此合理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非常重要。在本组资料中, 患者均是冠心病和病毒性心肌炎致室性期前收缩, 属器质性病变[4]。目前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机制与自律性增高、后除极、折返激动有关, 其中折返激动是最重要的发病机制。
索他洛尔通过延长动作电位时间、有效不应期、减慢传导速度这2种方式来治疗折返激动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缩,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动作电位Ⅱ相钾离子外流, 延长动作电位时相及不应期;减慢房室传导及心室内传导速度, 抑制折返激动;抑制交感神经[5], 减慢窦性节律。
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可延长动作电位时程, 阻断钾离子通道, 抑制钾离子外流, 延长动作电位的有效不应期及动作电位时间, 减慢传导速度, 阻断激动折返。在两种患者中均有未达标患者出现, 可能原因有室性期前收缩与折返激动无关;室性期前收缩虽减少, 但未达到50%的标准;用药后心率及QT间期发生变化[6], 不能继续增加药物剂量。在本组资料中, 表1中可看出两种药物对于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均有明显作用, 但对于患者的心率及QT间期索他洛尔有明显优势, 这与两种药物的治疗机制有关系, 索他洛尔与胺碘酮在治疗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在临床治疗中要个体化用药。
参考文献
[1]谭建新.心律失常治疗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52.
[2]潘永东, 姜波, 王书清.稳心颗粒与比索洛尔联用治疗老年冠心病室性早搏的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0, 19 (3) :319-321.
[3]Cowan JC, YusofK, Moore M, et a1.Importance oflead selectionin QT interval measurement[J].Am J Cardiol, 2009, 61 (5) :83-87.
[4]吉剑, 邱健强, 黄艳平, 等.胺碘酮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8, 22 (11) :704.
[5]晋军, 黄岚, 张殿新.AnglI对正常人心房肌细胞膜钾、钙离子电流的影响及步长稳心颗粒的干预作用的研究[J].医师报, 2008, 6 (1) :19.
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自2005年1月-2009年6月因心慌、头晕或无临床症状而在常规体检中发现的, 经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确诊的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共36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196例, 女性164例。年龄21~62 岁, 平均 (38±6) 岁。按患者入院先后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 (90例) , 倍他乐克治疗组 (90例) , 美西律治疗组 (90例) , 联合治疗组 (90例) 。四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长短、血压、各项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均无明显差异。所有患者均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 排除严重肝、肾及肺功能不全及器质性心脏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应用营养心肌、改善心肌代谢、镇静、抗焦虑等治疗, 其他三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倍他乐克25 mg bid、美西律150 mg tid、倍他乐克 (12.5 mg bid) 联合美西律 (100 mg tid) 治疗。1周后进行疗效评定。
1.2.2 疗效评定方法
治疗前后分别行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室性早搏减少50%以上者为有效, 室性早搏减少低于50%或者无变化者为无效。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常规行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undefine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四组治疗情况的比较 (见表1) 。
统计分析显示, 倍他乐克治疗组与美西律治疗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联合治疗组与前三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a:与对照组相比, P<0.01; b:与联合治疗组相比, P<0.01。
3 讨论
室性早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 引起室性早搏的原因很多,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室性期前收缩, 这也是室性早搏最常见的原因。另外, 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三环类抗抑郁药中毒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之前常先有室性期前收缩出现;电解质紊乱 (低钾、低镁等) ;缺氧、麻醉和手术等可使心肌受到机械、电、化学性刺激而发生室性期前收缩。此外健康人于吸烟、饮酒、饮浓茶或咖啡、体力活动及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可出现。正常人发生室性期前收缩的机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
引起室性早搏的病因不同, 其对个体的影响及临床意义也不同, 其处理原则也就存在差异。对于继发于急性心肌缺血的频发室性早搏, 由于其有演变成室颤的可能, 危险性较大, 因此必须及时消除, 用药首选盐酸利多卡因静脉注射[2]。继发于严重心力衰竭的频发室性早搏则应着眼于改善心功能, 在此基础上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由于胺碘酮负性肌力作用较小, 故列为首选[3]。继发于药物中毒或电解质紊乱的频发室性早搏则应及时去除这些诱发因素。
在临床工作中, 我们常常会发现, 有许多患者在没有任何诱因情况下会出现持续性的频发室性早搏, 但经过各种检查, 均未发现任何器质性心脏病以及其他器质性疾病的存在。分析其机制, 可能与该类患者存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交感神经活性增加有关[4]。对于这类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室性期前收缩不会增加此类患者发生心脏性死亡的危险性[5], 如无明显症状, 不必使用药物治疗。如患者症状明显, 治疗以消除症状为目的。但由于频发室性早搏的存在对许多患者来说都会或多或少的造成恐惧心理, 增加患者的思想负担, 所以, 对于大多数这类患者来说, 还是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来减少室性期前收缩的。
临床实践证明, 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效果好, 用于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但对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性早搏, 由于该类患者室性早搏的危险性小, 而长期应用胺碘酮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甲状腺功能低下、严重的肺间质纤维化[6]、尖端扭转性室速等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反而得不偿失, 虽然近期疗效明显, 但一般不首选用于该类患者的长期治疗。
美西律为IB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通过缩短动作电位时程而起到抗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副作用小故在临床常用。倍他乐克为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属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它本身并无明显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 但它可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7], 本研究显示, 倍他乐克治疗这类患者的室性早搏有效, 说明它可通过降低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而起到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倍他乐克与美西律两药联合应用则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而使疗效进一步加强, 且可减少两种药物各自的剂量从而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水龙.浅析有室性期前收缩者如何判断有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基层医学论坛, 2004, 8 (4) :282-283.
[2]杜成海, 丁云芳.利多卡因与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分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7, 7 (4) :263-265.
[3]方传刚, 武红斌.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100例疗效分析.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 (7) :623-624.
[4]钟家蓉, 吴立青, 周勤, 等.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昼夜变化与植物神经功能的研究.重庆医学, 2003, 32 (9) :756-757.
[5]聂晓敏, 周玉杰, 李艳芳等.青少年频发室性早搏的临床随访研究.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6, 5 (5) :367-368.
[6]夏金明, 邵兰.长期口服胺碘酮致肺纤维化.临床误诊误治, 2007, 20 (10) :836-837.
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 篇7
关键词:房性早搏,中西医结合,自拟通痹宁心汤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痉挛导致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脏疾病, 频发房性早搏是在该病基础上因心肌营养障碍及萎缩, 纤维组织增生, 使窦房激动传导障碍, 节律性降低及心肌局部儿茶酚胺释放所致。冠心病并频发房性早搏临床检出率较高, 其主要危险在于诱发房速、房颤等致命性心律失常, 增加患者死亡率, 降低了生存质量。2009年8月—2010年6月在西医治疗的同时采用自拟通痹宁心汤治疗冠心病频发房性期前收缩70例, 临床疗效可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138例门诊及住院冠心病诊为频发房性早搏患者, 判断标准符合《现代心脏内科学》[1]。中医气虚兼心脉瘀阻型心悸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2]。患者年龄41岁~78岁, 男80例, 女58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70例) 与对照组 (68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选病例均排除室速、室上速、血压过低 (收缩压<90 mmHg, 舒张压<60 mmHg, 脉压<20 mmHg) , 电解质紊乱, 合并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严重心功能障碍及精神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扩张冠状血管药物单硝酸异山梨酯等;抗凝、抗血小板给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降酯给他汀类药物等综合治疗。常规剂量, 8周为一疗程。治疗组同时口服自拟通痹宁心汤, 组方:瓜蒌18 g, 党参13 g, 黄芪9 g, 薤白16 g, 远志9 g, 当归13 g, 枣仁13 g, 丹参16 g, 茯苓9 g, 红花9 g, 川芎9 g, 赤芍9 g, 川朴9 g, 香附13 g, 枳壳15 g, 陈皮15 g。用煎药机浓煎, 每剂取汁约300 mL, 封袋分装每袋150 mL, 每日1袋, 每日2次口服, 服药8周。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同时口服美托洛尔 (倍他乐克) 12.5 mg~25 mg, 2次/日。有禁忌症者不做为观察治疗病例。
1.3 观察指标
观察用药后8周至6月的临床症状, 如心悸、胸闷、失眠, 24 h动态心电图 (Holter) 早搏、血脂等指标及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定
痊愈:心悸及胸闷等症状消失, 24 h动态心电图 (Holter) 总房早搏数<100次/24小时或早搏消失。显效:心悸及胸闷症状明显减轻, 24 h动态心电图 (Holter) 总房性早搏数 (100~600) 次/24 h。有效:24 h动态心电图复查房性早搏比原来减少1/2以上, 但早搏总数在600次/24 h以上者。无效:心悸症状无好转, 24 h动态心电图复查房性早搏比原来减少1/2以下。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改善临床控制:血脂恢复至《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所要求的安全范围[3];血液流变学的正常范围。显效:总胆固醇 (TC) 下降≥20%, 三酰甘油 (TG) 下降≥40%, 高密度脂蛋白 (HDL) 上升≥0.26 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 (LDL) 下降≥20%;血液流变学改变轻→正常, 中度→轻。有效:TC下降10%~20%, TG下降20%~40%, HDL上升 (0.10~0.26) mmol/L或LDL下降10%~20%, 血液流变学轻度改善。无效:血脂结果及血液流变学无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 对照组为73.5%, 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 。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组心悸、失眠、胸闷等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91.4%, 对照组为73.5%, 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2.3 两组治疗后24h动态心电图疗效 (见表2)
2.4 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变化
治疗组70例, 显效48例, 有效12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85.7%。对照组68例, 显效16例, 有效20例, 无效32例, 总有效率52.9%, 两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5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3例 (4.3%) 出现胃肠道反应, 对照组有7例 (10.3%) 出现新心律失常, 其中2例出现多源性房早, 3例出现1度房室传导阻滞, 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治疗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 (P>0.05) 。
3 讨 论
冠心病频发房性早搏的临床发病率较高[2], 治疗上多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倍他乐克、普罗帕酮、胺碘酮及维拉帕米等, 抑制窦房结或心脏的传导功能或减慢心率造成窦性心动过缓或不同类型的传导阻滞, 同时部分可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的发生[3,4], 故在临床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中医治疗冠心病频发房性早搏则可尽量避免以上副作用, 具有较好疗效。期前收缩属中医学“心悸”等范畴, 本临床观察遵循中医“气流血自旺, 血足瘀自消”之法。冠心病频发房性早搏的病机属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气虚血脉、运行不畅、瘀于脉道、心气不足阴阳失调为主。故此方以补益心气、滋阴通阳、活血祛瘀为治则, 拟定了补气祛瘀为主的通痹宁心汤, 此方由丹参、川芎、红花等数味中药组成。川芎、红花、丹参活血以行血气等达到血脉条畅, 五脏安和。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川芎、红花、丹参具有良好的慢钙通道阻滞剂[5], 可防止缺氧、缺血条件下膜结构及功能的障碍。党参、黄芪补气以祛瘀。临床依此方与西药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方中黄芪、党参补气以祛瘀。通痹宁心汤除了有直接抗心律失常作用外, 还可以改善血脂及血流变结果。在西医治疗的同时采用通痹宁心汤联合治疗冠心病频发房性早搏, 对临床症状、Holter及血脂等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且未见有不良反应[6,7]。临床上依此方与西医药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对冠心病频发房性早搏控制、症状好转治疗远期疗效较好, 可减少冠心病死亡率及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国伟, 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969-970.
[2]吕芳.益心舒胶囊联用美托洛尔治疗老年冠心病伴房性早搏[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9 (5) :520-521.
[3]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15.
[4]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00.
[5]杨国祥.复方丹参滴丸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0, 9 (21) :14.
[6]朱志仑.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早搏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9 (4) :490-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