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5-01-30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共8篇)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篇1

冠心病 (CHD) 是当今社会的常见病, 严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CHD的发病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 目前公认的有年龄、性别、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等, 血尿酸 (SUA) 、总胆红素 (TBIL)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 (FIB) 等与CHD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旨在探讨已知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指标在不同年龄阶段女性冠心病患者中的差异, 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提供冠心病的防治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心内科就诊, 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女性患者。入选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冠心病诊断标准, 经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狭窄≥50%;年龄≥41周岁的女性患者。排除标准:存在影响尿酸、脂质代谢、胆红素代谢的其他疾病;因其他疾病正在服用激素和降脂药;肝肾功能异常;风湿性心脏病;自身免疫疾病及资料不全者。

1.2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 (BMI) 、血压、口服避孕药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家族史等生活习惯。入院隔夜空腹12 h后采集静脉血, 测定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三酰甘油 (TG) 、空腹血糖 (GLU) 、血清尿酸 (SUA) , 总胆红素 (TBIL) 、超敏反应C蛋白 (hs-CRP)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 (FIB) 、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

1.3 危险因素的确定

①高血压: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年修订版) 制定的标准诊断[1]。②高血脂症:参照2007年发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中的各项指标诊断。③血糖:按1999年10月我国糖尿病学会采纳的标准诊断。④2型糖尿病:采用美国糖尿病协会诊断标准诊断, 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3]。⑤CHD家族史:一级亲属如父亲55岁, 母亲65岁以前患CHD者认为有CHD家族史。

1.4 冠状动脉造影

采用Judkin法,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即诊断为冠心病。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1认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BMI和家族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中年组女性的超重、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比例均低于老年组女性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静脉血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 中年组和老年组的凝血四项 (FIB、PT、APTT、TT) 和TBIL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而两组患者的血脂 (TC、TG、HDL-C、LDL-C) 、GLU、SUA、hsCRP有差异 (P<0.05) 。见表2。

3 讨论

C H D病因复杂, 可能引起该疾病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普遍公认的女性冠心病患者独立的传统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本研究还考虑非传统因素, 如SUA、TBIL、hs-CRP、FIB作为女性冠心病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传统危险因素中, 中年组女性患者的超重、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比例均低于老年组女性患者两组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提示同一冠心病危险因素对于不同年龄的女性患者, 其危害程度有差异。

糖尿病是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年龄女性的冠心病患者中糖尿病的患病人数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并且老年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高于中年组 (P<0.05) , 提示糖尿病对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较中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影响大。

老年组女性患者中, 高血压患病率、TC、TG、LDL-C水平、hsCRP平均水平均与年龄存在相关性 (P<0.05) , 提示:①高血压对老年组女性冠心病患者影响较中年组大。所以应加强对中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血压控制, 尤其是收缩压的控制。②TC、TG、LDL-C对老年组女性冠心病患者影响较中年组大。其结果可以部分解释随年龄增长女性冠心病患病率增加, 病死率提高的原因。③hs-CRP水平对老年组女性冠心病患者影响较中年组大, hs-CRP测定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其不稳定性。

另外, 本研究显示老年组女性的SUA水平较中年组高, 统计学有显著差异 (P<0.01) , 提示女性的血尿酸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原因可能是绝经后的女性雌激素水平低, 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减少, 更易患高尿酸血症。因此绝经后的女性, 应重点防控高尿酸血症, 以降低女性CHD的患病率和病死率[4]。

本研究未设非冠心病女性患者对照组, 因研究目的并非重新确定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 而是研究已知的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对中老年女性患者影响的差异。并且由于两组患者年龄有差异, 单纯比较两组患者的雌激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无意义, 因此本研究未做雌激素水平的比较。同时, 两组患者的BMI、超重情况、凝血四项及TBIL水平在本研究并未显示统计学差异 (P>0.05)

综上所述, 本研究认为对于中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 既要对多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 还应针对一些高危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在有阳性冠心病家族史人群中, 应加强合理饮食及血压的控制, 从而降低中老年女性冠心病的发病率, 改善其预后。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 39 (7) :579-616.

[2]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部血脂异常对策专题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5) :390-409.

[3]李菁.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分[J].析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2, 33 (1) :31-35.

[4]朱旭, 郑利平.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血脂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7) :258-260.

哪些危险因素易导致冠心病 篇2

年龄: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心肌梗塞与冠心病猝死的发病和年龄呈正比。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性别:男性冠心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35~44岁男性冠心病的死亡率是女性的5.2倍。但女性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升高。此时,女性冠心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因此,60岁以后,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

职业与劳动性质:脑力劳动者患冠心病大于体力劳动者,经常有紧迫感的工作者更易患此病。

饮食:常进食较高热量的饮食,较高的动物脂肪、胆固醇、糖和盐者易患本病。同时,食量大也易患本病。所以,要控制冠心病的发病率,除了控制高脂饮食外,必须重视控制食量。

血脂:血清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因素。由于遗传因素,或脂肪摄入过多,或脂质代谢紊乱而致血脂异常。如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在动脉中形成斑块而硬化,易患次病。

血压:血压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在140~159毫米汞柱,则冠心病危险比增高1.3倍。舒张压超过94毫米汞柱,冠心病危险比正常血压者高3.6倍。脉压(收缩压—舒张压)超过65毫米汞柱,出现冠心病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

吸烟:吸烟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烟雾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会影响血含氧量,导致心肌缺血。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2~6倍,而且与每日吸烟的数量成正比。

肥胖:超标准体重的肥胖易患本病,体重迅速增加者尤其如此。不能仅参考体重指数,而应测量皮下脂肪的厚度。向心性肥胖者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如果一位40岁以上的中年人腰围为90厘米时,将会80%的患心脏病的危险。

糖尿病:糖尿病易引起心血管并在医学上已被证实。有资料表明,糖尿病病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是非糖尿病病人的2倍。糖尿病病人合并本病者占38%。

遗传:家族中有患本病者,其近亲患病的机会大大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性特点,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是其内在的因素,只有和其他危险因素相结合才能使冠心病的发病率升高。

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护理 篇3

冠心病是一种缺血性心肌病, 分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隐匿型冠心病5型, 主要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伴随痉挛导致心肌缺血或缺氧引起的相应病变[1]。目前认为本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所致[2]。本文旨在探讨分析危险因素, 提出预防护理措施, 现报道如下。

1冠心病的形成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造成心脏供血障碍, 促使心肌缺血。因缺血严重程度不同, 形成不同类型的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及血小板凝集, 加速脂质沉积, 形成血栓加重心肌缺血甚至中断血流, 导致冠心病。

2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1 高血压

冠状动脉开口于主动脉根部, 因冲击力大, 正常血压时, 冠状动脉即处于高压状态, 发生高血压时, 更易损伤冠状动脉血管内膜。高血压为压力负荷效应, 导致左心室心肌肥厚发生较早, 而左心室肥厚是大多数心脏疾病的病理改变。

2.2 高血脂

血脂包括三酰甘油、胆固醇、磷脂、游离脂肪酸。正常人的血脂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动态平衡, 而高血脂患者的血脂水平高于正常水平。心肌的滋养血管较少, 因而冠状动脉的通透性较高, 有利于营养的交换, 但高血脂患者血液中的脂类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冠状动脉内膜下而沉积。目前研究已证实三酰甘油水平增加可成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3 糖尿病

糖尿病引起心血管病变已被公认。糖尿病引起心肌能量代谢紊乱和微血管硬化导致心脏舒张及收缩功能受损。糖尿病引起的胰岛素抵抗不仅可导致血糖的紊乱, 且会引起血脂代谢异常[3]。

2.4 吸烟

吸烟后血液中CO2增多, 导致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 氧与血红蛋白结合减少, 因而引起各组织尤其心肌缺氧。烟草中的一些成分如尼古丁进入血液可导致血管炎及内膜损伤, 使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 (LDL) 增高、高密低脂蛋白 (HDL) 降低, 因而引起血小板聚集, 从而导致动脉硬化。

3预防、干预、护理

对人群进行常规知识宣传, 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 以控制和消除冠心病的发生危险因素, 有效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1) 注意合理进食:饮食宜清淡, 进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 肥胖者减轻体质量, 以减轻心脏负担。 (2) 注重自我保健:在目前高压力状态下, 调整好心态, 培养顺其自然的心态, 遇事不急、不燥、不生气, 保持乐观心态。日常生活规律, 保证睡眠充足。 (3) 适当运动:根据身体健康状况选择运动项目, 一般选择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避免超负荷运动。必要时征求医师意见。 (4) 戒烟限酒:吸烟能直接损害心脏, 酗酒能加重心律不齐。冠心病患者两者均需戒绝。 (5) 定期进行心电图、血脂、血压、血糖检查, 及早发现、早控制、早治疗。对于血脂、血压、血糖有异常者, 在治疗本病同时, 采取措施, 预防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生。 (6) 对于冠心病患者, 应在医师指导下及早、正规治疗, 并重视危险因素的全面治疗。即血脂异常的治疗, 有效降压, 严格控制血糖。临床已证实:联合用药的效果远超过单一用药。 (7) 患者一旦有胸闷、心前区疼痛、心慌、出冷汗, 应及时就诊, 勿拖延以免导致严重后果。

4结论

冠心病的发生和反复发作与吸烟、饮食结构不合理、缺少运动、饮酒等行为有关, 因此冠心病是行为相关性疾病。如对此类行为加以控制, 建立健康行为, 就能减少冠心病疾病的发生, 改善和促进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因此, 及早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健康行为状况和危险因素状况。给予干预和指导, 以最大限度降低冠心病发生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景锋光, 朱中玉.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调查[J].医药论坛杂志, 2003, 24 (10) :18-20.

[2]杨刚, 杨桂, 胡汉宁, 等.血浆脂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关系[J].临床心血管杂志, 2006, 22 (1) :52-53.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某三级医院2005年1月—2007年6月因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后确诊为冠心病病人360例。根据年龄分为两组,≤60岁为中青年组,>60岁为老年组[5]。中青年组159例,男142例,女17例;老年组201例,男109例,女92例。

1.2 方法

1.2.1 资料的收集

所有入选的病人在住院时详细询问既往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冠心病家族史,并于入院24 h内空腹完成血糖、血脂的采集及全程监测血压,并完成身高和体重的测量。

1.2.2 危险因素判断标准

高血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按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发布的诊断标准;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于1997年制订的“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血脂异常划分标准;肥胖诊断采用体重指数(BMI)法:BMI为24.0 kg/m2~27.9 kg/m2为超重,≥28 kg/m2为肥胖;吸烟为现在吸烟,每天>5支,吸烟史3年以上,或吸烟史10年以上而戒烟不足1年者。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间危险因素的比较

中青年组冠心病病人以男性居多,吸烟数、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多,而高血压及糖尿病患病数低,且有较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和较高的BMI;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无明显差异。详见表1。

2.2 两组间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比较

与老年相比较,中青年组冠心病病人单支病变较多,复杂病变(C型病变)较少,两组PCI成功率相同,但残留未处理的病变人数中青年组少于老年组。详见表2。

3 护理

3.1 住院期间的护理

①责任护士在病人入院后24 h内完成对病人的评估,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饮食、活动、及既往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家族史和生活方式进行评估。进一步了解病人在平时生活中危险因素知晓和控制情况,还有哪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制订更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②由专职的健康宣教护士和主治医生负责普及医学知识,强化宣教,并向病人发放预防冠心病的宣传册,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康复计划。严格控制可变的危险因素,包括戒烟、控制体重、调节饮食和加强运动的重要性。给病人讲解如何做运动,制订运动计划及每天运动的程度,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订食物的热量、脂肪的摄入量等。③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负责给病人讲解所服用药物的作用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应对的措施。针对老年人服药多,记忆力减退等特点,将口服药制成卡片发放给病人,并与家属沟通,做好督促工作。

3.2 出院后的护理

①设立专职的护士,做病人的随访工作,内容包括每2周的电话随访,每月1次的门诊随访。②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应采取以集中讲课为辅(每月1次),以电话随访的形式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了解病人的饮食、运动、服药等情况,及时给予正确指导,同时对有吸烟史的病人了解戒烟情况,起到督促指导的作用。③护士在病人出院后要经常与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体系,共同指导并督促病人改掉不良的健康生活方式。

总之,针对不同的病人给予切实有效的指导,对控制可变的危险因素,显得非常必要。加强病人出院后的护理,这样可以避免急性心血管事件再次发生。

4 讨论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但目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不是很清楚,研究证实很多因素参与冠心病的发病,主要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脂、高血压、吸烟、糖尿病,次要的危险因素如肥胖、遗传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体力活动少等。有资料表明,有冠心病家族史、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和吸烟者,其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为全无者的20倍。本研究通过对年龄分层后研究发现,中青年组中男性、吸烟、阳性家族史、高血脂症和超重为主,病变以单支为主;老年组中多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以多支病变、复杂病变(C型病变)为多。根据此研究结果,在对中青年和老年病人在护理干预的重点也不完全相同。对于中青年病人,护理的重点是以普及健康知识和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严格控制可变的危险因素为主。

吸烟是中青年组病人主要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之一,因烟草中的氧化亚氮和尼古丁可损伤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使血小板聚集、吸附性增加,血小板的激活不仅为血栓形成提供了条件,而且可释放血管物质,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中青年组冠心病中女性较少,男性为多,可能与女性雌激素保护有关[4]。对这些冠心病病人来说,吸烟、缺乏体育活动、肥胖、家族史是发病的罪魁,虽然性别、家族史为不可变的危险因素,但前几种为可变因素,要积极对病人进行宣教。劝其戒烟、控制体重,调节饮食,加强运动,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患冠心病,但大部分病人为单支病变,PCI成功率高,如果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和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可以避免急性心血管事件再次发生,出院后可继续工作,过正常人生活。同时也需要让病人明白支架仅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虽现在控制了冠心病,如果不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和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冠心病会进展。应帮助病人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疾病,从而配合治疗和护理。

老年人冠状动脉多为多支病变、复杂病变,虽现在PCI成功,但有研究显示这类病变易再狭窄[5]。因此应对老年病人宣教药物治疗的必要性。但老年人多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服用药物较多,而老年病人又常有记忆减退,反应迟钝,因此应将服用的药物制作成卡片,方便病人服药,提高病人服药的依从性。另外,老年人组织器官功能减退,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差,常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出现脏器功能衰竭,故要交代药物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由于老年人退休、孤独、经济问题,常会对疾病治疗失去信心,因此应积极与家属沟通,取得家属的理解和认同,配合治疗。

当然,冠心病的宣教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设立专职的护士,定期举办宣教,进行随访工作,并把健康教育编成手册发放给病人,效果会更好。

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病人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提出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3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病人,进行年龄分层分析其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中青年冠心病病人以男性、吸烟、阳性家族史、高脂血症和超重为主,病变以单支为主;老年冠心病病人多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以多支病变、复杂病变(C型病变)为多。[结论]应针对中青年冠心病病人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

关键词:中青年,冠心病,危险因素,冠状动脉,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李玉玲.社区老年护理[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4-5.

[2]李占全.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0-91.

[3]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3-264.

[4]韩雅玲,栾波.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预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29.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 0 1 4年5月-2 0 1 5年7月于我院就医的糖尿病患者2 7 8例, 入院前对他们进行了病情确诊, 并根据是否并发冠心病情况, 分为观察组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 与对照组 (糖尿病组) , 其中观察组含1 4 2例患者, 即男性8 0例, 女性6 2例, 年龄5 0~7 7岁, 平均 (6 0.4±3.2) 岁, 患病周期1~6年, 平均 (2.3±0.7) 年;对照组1 3 6例, 男性8 2例, 女性5 4例, 年龄5 2~8 0岁, 平均 (6 1.9±2.7) 岁, 患病周期2~8年, 平均 (2.5±0.9) 年。从以上基础资料对比可知, 两组患者无论在年龄还是患病周期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 5) , 存在可比性[1]。

1.2 研究方法

对以上两组患者均采用积极的治疗, 例如胰岛素治疗等多种方式[2]。同时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所有患者的基础数据进行记录, 包含年龄、发病周期、发病情况等;同时以相关的仪器设备检查他们各项与糖尿病和冠心病相关的数据指标, 例如血压、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等, 最后对比组间数据的差异, 得出研究的具体结论[3]。

1.3 治疗排除

为保证研究的准确性以及治疗的安全性, 本次治疗研究主要排除以下患者类型, 即包含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者、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者、存在肝、甲状腺、血液等疾病或者恶性肿瘤者[4]。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运用S P S S 1 3.0数据包开展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并通过t检测;计数资料则采用%表示, 并且通过χ2检验, 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

2 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在舒张压 (D B P) 和糖化血红蛋白 (H b A lc) 等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 5) [6]。而在糖尿病病程、收缩压 (S B P) 、空腹胰岛素 (F I N S) 、T G、H D L-C、L D L-C等治疗数据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7], 详细资料见表1。

(±s)

3 讨论

作为一类常见的临床疾病, 糖尿病也是一种慢性疾病[8]。而其本身具有发病周期长、病情进展缓慢的发病特点, 目前临床治疗较难, 特别是针对胰岛素合成障碍的一类患者, 治疗往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而且仅仅能够维持生命, 所以其对患者的危害性虽然不及癌症, 但却是一种高危疾病[9]。而且一般发病人群集中在5 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 所以往往会引发多种并发症, 也让治疗雪上加霜[10]。而冠心病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并发症, 国内虽然有很多研究报告指出, 糖尿病的患病往往与冠心病患病存在一定联系, 而且具有一些共同性的危险因素[11]。但是基本都是针对一些基础的病理进行论证, 缺乏事实依据[12]。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在第二炮兵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 (至少1支冠状动脉狭窄率≥50%) 的患者1421例, 其中男1081例, 女340例, 平均年龄 (61.9±10.38) 岁, 均行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按CTA结果, 将至少1处病变血管直径狭窄率≥70%定为狭窄组, 其余为对照组。

注:1 mm Hg=0.133 k Pa

注: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1.2 方法

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 (Light Speed VCT, GE公司生产) , 经肘正中静脉以高压注射器注入碘佛醇 (320 mg/m L) 100 m L, 流率4 m L/s, 采用自动触发扫描, 扫描范围自腹主动脉下端水平至足尖, 图像重建层厚1.25 mm, 数据传输至AW4.4图像后处理工作站, 采用多平面重组 (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 、容积再现 (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 VRT) 、最大密度投影法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等进行血管重建, 由影像科医师确定病变部位及狭窄程度。观察部位为双侧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 计算血管直径狭窄率。

1.3 评价指标

登记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及待选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史、心肌梗死病史、高血压家族史、冠心病家族史, 并记录房颤史、间歇性跛行、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肌酐、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

1.4 统计学方法

将资料汇总后, 使用Epi 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和临床特征情况比较

狭窄组626例, 占44.05%, 男494例, 女132例, 男女比例为3.74∶1;对照组795例, 男587例, 女208例, 男女比例为2.82∶1。与对照组比较, 性别、收缩压、三酰甘油、心肌梗死病史在两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年龄、吸烟史、饮酒史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2。

2.2 冠心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 引入4个自变量 (性别、收缩压、三酰甘油、心肌梗死病史) , 采用偏最大似然估计前进法 (forward LR) , 结果显示, 性别 (OR=1.337, 95%CI 1.039~1.721, P=0.024) 、收缩压 (OR=1.014, 95%CI 1.009~1.020, P=0.000) 、三酰甘油 (OR=1.190, 95%CI 1.055~1.341, P=0.005) 、心肌梗死病史 (OR=1.463, 95%CI1.088~1.966, P=0.012) 均为冠心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3 讨论

下肢动脉狭窄的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 一般在4.3%~57.0%[2], 15%~20%的下肢动脉狭窄患者发展为严重肢体缺血[3]。此外, 该类患者尤其是男性患者, 同无下肢动脉狭窄人群相比, 5年内死亡风险较高, 死亡率分别为男性31.0%, 女性27.4%[4]。本组研究对象全部为已确诊冠心病患者, 结果显示下肢动脉狭窄的发病率为44.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性别因素与冠心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相关 (OR=1.337, 95%CI:1.039~1.721, P=0.024) , 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

高血压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收缩期高血压比舒张期高血压及收缩期和舒张期血压同时升高更能增加冠心病、脑卒中和终末肾病的罹患率和死亡率[5], 大动脉硬化尤其是主动脉自身顺应性降低, 弹性扩张能力下降, 致使收缩压得不到缓冲而明显升高, 从外周返回的主动脉压力波增高使收缩压峰值增高也是收缩压升高的重要原因[6], 本研究中, 两组病例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693, P<0.05) , 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显示收缩压升高在冠心病患者中合并下肢动脉狭窄起到重要作用。

本研究显示, 既往心肌梗死病史与冠心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相关 (OR=1.463, 95%CI:1.088~1.966, P=0.012) , 既往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多, 年龄偏大, 左室射血分数和肌酐清除率相对较低[7], 这些临床特点均可能影响临床预后。

脂类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密切相关, 本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中合并下肢动脉狭窄与无下肢动脉狭窄患者之间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显示, 在35~64岁中国人群中, 三酰甘油是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从三酰甘油≥1.15 mmol/L开始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病危险即升高[8]。Jensen等[9]分析了20 291名年龄40~69岁人群的临床资料后发现, 高龄、糖尿病、心绞痛、三酰甘油升高、体重指数升高均与严重肢体缺血密切相关, 本研究亦提示三酰甘油升高为冠心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之一。

Sigvant等[10]发现, 多数踝臂指数 (ABI) <0.9的患者并无间歇性跛行症状, 大约只有7.2%的男性和6.5%的女性患者存在间歇性跛行。本研究狭窄组人群中自诉有间歇性跛行症状者仅为14例, 占人群总数的2.23%, 低于既往研究结果, 可能与老年患者活动量小、症状隐匿有关。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主要分布于主动脉、髂动脉、浅表的股动脉, 而糖尿病血管病变则主要累及膝以下胫腓动脉等细小动脉[11], 糖尿病作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本研究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可能与本研究观察的靶血管病变主要为股腘动脉有关。吸烟史等其他各危险因素在本研究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单中心样本局限有关。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在第二炮兵总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冠心病患者1421例, 均行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 (CTA) ;根据CTA结果, 将至少1处病变血管直径狭窄率≥70%定为狭窄组 (n=626) , 其余为对照组 (n=795)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采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筛选冠心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冠心病患者中下肢动脉狭窄的发病率为44.05% (626/1421) 。两组性别、收缩压、三酰甘油、心肌梗死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二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 性别 (OR=1.337, 95%CI 1.039~1.721, P=0.024) 、收缩压 (OR=1.014, 95%CI 1.009~1.020, P=0.000) 、三酰甘油 (OR=1.190, 95%CI 1.055~1.341, P=0.005) 、心肌梗死病史 (OR=1.463, 95%CI 1.088~1.966, P=0.012) 均为冠心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冠心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发病与多种独立危险因素有关, 采取相应措施可降低冠心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发病率。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篇7

关键词:脂肪肝,冠心病危险因素,相关性

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09年3月~2011年8月来我院消化内科治疗检查的人群, 探讨脂肪肝与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为脂肪肝和冠心病防治提供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我院2009年3月~2011年8月间来我院消化内科治疗检查的患者中, 抽取脂肪肝并冠心病患者50例进行临床分析。其中, 年龄31~72岁, 平均 (46.3±6.1) 岁;所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职业、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以下: (1) 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大于140克, 女性大于70克; (2) 排除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3) 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 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 (4) 可有超重/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 (5) 血清转氨酶和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可由轻至中度增高 (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 , 通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为主; (6) 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7) 肝活检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凡具备上述第 (1) ~ (5) 项和第 (6) 或第 (7) 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脂肪肝。

1.3 方法

1.3.1 基本情况

所调查对象包括年龄、性别、烟酒嗜好、运动情况、脂肪肝家族史、既往病史 (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史) 用药史等。所研究对象测量其血压、身高、体重、腰围 (WI) , 体重指数计算:BMI=体重 (kg) /身高 (m) 2。

1.3.2 仪器检测

所研究对象心电图和B超检测, 受检者空腹, 取平卧或左侧卧位, 由超声诊断科医生进行肝胆等腹部检测。

1.3.3 生化检测

所研究对象于清晨空腹时, 静脉采血, 运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谷丙转氨酶 (ALT) 、三酰甘油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空腹血糖 (GLU) 、尿酸 (UA) 等。

1.3.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发病的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脂肪肝与冠心病发病的回归相关性分析

脂肪肝与肥胖、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血糖关系密切相关, OR分别为7.626、5.614、1.548、3.745、3.842、2.345, 且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3 讨论

近几年脂肪肝的发病率在国内外迅速上升, 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在某些职业如白领人士、出租车司机等人群中, 脂肪肝的平均发病率为24%左右;肥胖人群与2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肝的发病率为45%左右;嗜酒和酗酒者脂肪肝的发病率占57%;在经常失眠、疲劳、不思茶饭、胃肠功能失调的亚健康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率约为60%[1]。脂肪肝的三大主要病因包括肥胖、过量饮酒、糖尿病。本组研究资料表明, 脂肪肝与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等代谢综合征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代谢性疾病和危险因素聚集, 使脂肪肝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 并成为主要的原因, 并对预后产生影响[2]。本研究中WI的OR值 (7.626) 最高, 并高于BMI的OR值5.614, 表明依据WI值和BMI值相比, 对判断脂肪肝更具有价值。

综上, 可以看出, 脂肪肝与冠心病具有相同的相关因素, 同时也具有必然的联系。因此提示在治疗疾病的同时, 更要注意预防, 改变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减少脂肪肝类疾病的发生, 并对脂肪肝类高危人群和患者进行针对性、长期的健康干预[3]。

参考文献

[1]邱东鹰, 谢瑞满, 陈思瑜, 等.老年人脂肪肝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9, 24:22-24.

[2]Brea A, Mosquera D, Martin E, et, al.Nona 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s associated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sis.A casecontrol study[J].A rterioscler Thromb Vase Biol, 2009, 25:1045-1050.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3月—2010年10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行冠脉造影患者416 例, 经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294例, 非冠心病122例。纳入标准:第一次新入院疑似冠心病患者;临床病史为本人提供并且资料完整;未进行过冠心病一、二级预防干预;既往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排除标准:有严重感染;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恶性肿瘤或血液疾病;全身系统免疫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疾病患者。

1.2 方法

1.2.1 危险因素确定

高血压病诊断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 年修订版) 标准[2], 收缩压≥140 mmHg 和 (或) 舒张压≥90 mmHg, 或既往有明确高血压病病病史。2 型糖尿病诊断采用2007 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标准, 为餐后8 h 空腹静脉血糖≥7.0 mmol/L 和 (或) 葡萄糖负荷2 h 静脉血糖或随机血糖≥11.1 mmol/L 或有明确2型糖尿病病史。血脂异常采用2007 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标准[3]:总胆固醇 (TC) >5.18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3.37 mmol/L 为增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1.04 mmol/L 为降低, 三酰甘油 (TG) >1.7 mmol/L 为增高。

1.2.2 冠脉造影操作

选择常规经股动脉或桡动脉途径, 左冠状动脉至少投照4 个体位, 右冠状动脉至少投照2 个体位, 必要时加其他体位。结果评定标准: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的标准, 冠脉狭窄程度为狭窄部位与临近正常管径比较管径减少百分比。冠脉造影术是临床上判断冠状动脉病变, 并确定其部位和程度的比较可靠方法[4]。

1.2.3 Gensini 积分[5]

根据狭窄程度评估积分:≤25%狭窄计1 分;25%~50%狭窄计2 分;50%~75%狭窄计4 分;75%~90%狭窄计8 分;90%~99%计16 分;99%~100%狭窄计32 分。根据病变部位不同, 求出单处病变积分与系数乘积: 左主干病变×5;前降支近段×2.5;前降支中段×1.5;回旋支开口处×3.5;回旋支近段×2.5;左室后侧支×0.5;前降支第一对角支、第二对角支、心尖部、回旋支的钝缘支、远段、右冠状动脉近段、中段、远段、后降支×1。将以上积分求和, 为每位患者的Gensini总积分。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例数 (百分数)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分析。

2 结 果

2.1 临床危险因素

高血压病患者328 例 (78.8%) , 2 型糖尿病患者76 例 (18.3% ) , 血脂异常患者62例 (14.9%) , 男性246例 (59.1%) , 吸烟200例 (48.1%) 。

2.2 相关性分析

将参选病例以Gensini 积分方法对冠脉病变进行积分后。通过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有危险因素组与无危险因素组之间的Gensini 积分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

3 讨 论

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年龄、吸烟及性别等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经血管超声证实, 高血压等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斑块负荷程度也呈独立正相关[6] 。本研究中有危险因素组与无危险因素组之间的Gensini 积分有统计学意义, 进一步佐证冠心病危险因素是冠状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也对冠心病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间的相关性作出了证实。之后研究将需要针对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量化研究。

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男性及吸烟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冠脉造影术前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的指标。

参考文献

[1]Khot UN, Khot MB, Bajzer CT, et al.Prevalence of conventional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JAMA, 2003, 290 (7) :898-9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高血压联盟.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

[3]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5) :390-409.

[4]Dewood A.Reporting systemon patients evaluated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irculation, 1975, 51 (1) :40.

[5]Gensini GG.A more meaningful scoring systemfor determiningtheseverit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mJ Cardiol, 1983, 51 (5) :606.

上一篇:媒介市场竞争论文下一篇:绿色充填开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