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花开

2024-09-27

梦想花开(精选6篇)

梦想花开 篇1

暑假有幸听了中国现代教育专家成尚荣老先生的报告, 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一条地平线, 然后向着地平线出发。有地平线的地方一定是辽阔的地方, 在天地的尽头一定有梦想的终点……而我梦想的终点就是做一个给学生留下温暖记忆的老师。

一、坚守心中的梦想

作为教师, 我有自己的梦想, 并一直坚持自己心中的梦想。曾几何时, 我怀揣着梦想, 踏上三尺讲台, 希望自己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 为此在工作中兢兢业业, 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随着岁月的变迁, 那颗梦想之心渐渐被消磨, 但今年暑假接到2010届一位学生家长的电话, 让我感到了作为教师的幸福。家长在电话里兴奋地告诉我, 孩子拿到了两份录取通知书, 一份是常州大学的, 一份是沈阳军区的。在为这学生高兴的同时, 我也想起了这学生不同于常人的经历。

当时这学生进入二中时, 就有老师告知我这学生上小学时就闻名全校, 课上玩遥控汽车, 门门功课挂红灯……开学不久, 我发现这孩子对学习毫无兴趣, 但他做值日生时班级卫生特别干净;班里每天去领牛奶的是他;班里纯净水没有了, 是他一个人搬到三楼教室。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在寒假社区活动的射击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我就这些情况和家长沟通, 家长积极配合, 通过各种关系把孩子送到了苏州体校。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勤学苦练, 终于在各级比赛中屡获佳绩, 也因此拿到了大学保送的通知书。

回忆教学生活, 还有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今年刚毕业的学生, 他是初二下学期转入我班的, 中途已经换了几所学校, 上课时不是睡觉就是影响他人, 周围同学讨厌他, 作业想做就做, 他的母亲也非常纵容, 经常帮着孩子找各种借口, 刚开学, 我就找他谈过几次, 但效果不佳, 我抱怨过这个学生不识好歹, 抱怨过家长的不作为, 但我没有放弃。一次偶然的机会, 知道他的衣服是自己买的, 我很好奇, 就和他以朋友的方式进行了一次深谈, 谈他的理想, 谈他的现状, 知道他将来打算开个网店, 目前也在网上赚点小钱, 我告诉他, 虽然现在学习的某些内容对他将来就业不一定有多大作用, 但生活就是积累, 你就当做是磨炼自己。从那以后, 他上课时嘴巴里不再自言自语了, 不随便拿同学的学习用品了, 看到他的转变我心中暗暗窃喜, 趁热打铁双休日到他家里家访, 他很惊讶我的坚持, 我语重心长地说:“你将来开网店的想法是不错, 假如你能上高中, 你的机会会更多, 选择会更广。”慢慢地他上课积极发言了, 还时不时来问我题目, 他的成绩也渐渐提高了。当他在体育中考长跑考试后兴冲冲地拿着面包跑过来送给我, 并说:“老师, 你一直在场上为我们加油, 你辛苦了! ”时, 我为他的善良, 感动了。最后中考时他考上了张家港高级中学, 我很欣慰。

二、默默等待, 静听花开

著名作家大仲马说:“人生全部智慧都包含在这两个词当中:等待和希望。”希望在, 梦想就在, 谁也不能拒绝孩子的长大, 谁也不能预约孩子的未来, 所以我们只能静静地满怀希望地等待着每个孩子的成长。

暑假里看了一部电视剧, 剧中有一个自闭症儿童, 幼儿园老师放弃了他, 周围的亲朋好友也放弃了他, 但是他的妈妈一直守护在他旁边, 她相信终有一天她会守得花开见月明。在一次次努力后, 这个孩子开口叫了第一声“妈妈”, 可以想象当时这位母亲该有多么欣喜若狂, 可是这位孩子原来是对着母亲衣服上的图案叫妈妈。狂喜为失落沮丧所替代, 周围的人都劝这位母亲放弃, 可是妈妈没有放弃, 一如既往地和孩子聊天, 帮助他治疗, 终于有一天, 孩子真正叫出了一声“妈妈”。这个场景让同为母亲的我泪流满面。身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对学 生多一点再多一点等待。“当学生汗流浃背跑进教室上课时, 请为他们留一点喘息擦汗的时间; 当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 请不要急于大动肝火加以制止;当学生的家庭作业未及时完成时, 请不要急于在班上点名批评训斥;当学生考试成绩大不如意时, 请不要急于怪罪学生是一群白痴;当……”薛瑞萍老师曾说:“别催促孩子们, 他们毕竟是孩子。就像你在看一本书, 有人催你快点看完去做某事, 我想, 在这段时间里你也没看进去什么, 因为心里只想着快点了。”一味地“快”只会导致“欲速则不达”。“等待”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喜爱与 关心, 学生会以加倍的“尊重”还给你, 而且这种尊重是发自内心的, 师与生之间是可以感觉到的幸福感。让我们像等待偶像般虔诚笃定地等待每个学生; 像等待自己孩子般细致耐心地等待每个学生;像等待恋人般浪漫温柔地等待每个学生。做学生前行道路上那个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的她, 默默等待, 一路守候。

坚持梦想的人是一朵花, 随时随地绽放自己的美丽。怀有一颗宽容的心的人, 能静静等待孩子在跌跌撞撞中成长, 实现自己的梦想。做一个拥有心中地平线的人, 感受岁月的美好, 享受生命的馈赠。

梦想花开 篇2

鸿雁外语学校四年级

刘香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的人梦想设定的很高,于是可能觉得自己的梦想太过遥远,根本实现不了,便有些泄气,作文 梦想一路花开。其实,你生活中的的点滴成功都是你实现梦想的助力。

我一直想成为一名画家,我也明白画家应该具备的素质,小学四年级作文《作文 梦想一路花开》。◆分享好文◆一次,在回家的路上,我看见一名乞丐,他衣衫褴褛的样子真可怜,我不由的一阵心酸,把自己仅有的两元钱给了他,他对我谢了又谢,感激地离开了。我的心里也暖暖的,感觉那朵红色的爱心之花开放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富有爱心的人,相信画出来的画也是温情满满。

梦想的花还在悄悄开。自习课,我的同桌不小心把墨水洒在了我的新衣服上,他向我不停地道歉,非常过意不去。我没有责怪他,还说他让我的衣服大饱口福了,喝足了墨水,更有知识了。他不禁被我逗笑了。我相信,此时此刻,一朵蓝色的包容之花绽开了,散发着浓郁的芬芳。作为一名出色的画家,一定要有一个宽广的胸怀。纳百川,成大事。

凤凰花开,梦想重生 篇3

[1]

“有一个未来的目标,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甘愿做烈焰的俘虏”

从那个连蝉鸣都透着燥热的夏天开始,我踏上了高三,没有苏东坡那份“成败任西东”的豁达,也没有“一簔烟雨任平生”的豪情。但我却要以东坡那种“西北望,射天狼”的飒爽英姿,去实现我的梦想。

我的高中是所刚刚成立的私立中学,我是它的第一届学生,由于这个缘故,我们的成绩普遍很差。大多数同学都破罐子破摔,认为自己反正是没有希望了,混日子过吧。高三之前我上课不听讲,不完成作业,差点把自己废成一块没用的铁。就在高三来临的前一个星期,学校开了一次家长会。校领导几乎调动了所有家长们的情绪,并且一直鼓励我们,这一年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

爸爸开完会阴着脸从学校回来,开始不让我写文。他阴着脸说:“高三了你不应该再把时间花在写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上面了。”他不知道文字对于内向且不善言辞的我而言,是一种无法舍弃的排遣和自娱方式。在饭桌上,我们开始了一场歇斯底里的争吵。我从来就不是一个有好成绩的孩子,在身边的同学纷纷以优异的成绩上了重点高中时,我只是勉强考上了这所普通的高中。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的未来,更没有梦想。

争吵过后,我躲在房间里,看着曾经各种作文大赛的证书,看着被爸爸称为乱七八糟的作文,眼泪簌簌地落下。此时爸妈焦灼的目光不断地在脑海闪现,失落的叹息不断地在耳边萦绕。那一刻,我平添了一股莫名的勇气,收起了桌子上的稿纸。也许,我真的该努力一番,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仅是双脚,还有未来。”是的,我不能让过去羁绊现在的高三,更不能羁绊我那灿烂的未来。生命,应该是一段有梦想的人生旅程。我翻开日记本,郑重地写下:“以梦为马,即使踏过荆棘也要追逐。”

[2]

“摆动着的是你不停的脚步,飞旋着的是你美丽的流苏”

炎炎夏日,热气无孔不入,头顶的风扇在吱呀地转动着,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大汗淋漓。我抬头环视了教室一周,有些同学趴在桌子上昏昏欲睡,有些在看杂志,有些在发呆。看着教室前高考倒计时的日数在减少,觉得自己对未来的一无所知就如同窗外茂盛的树叶那样,阴翳如云,缝隙间又透着阳光。

我开始把书本摞得高高的,把自己埋进试卷里,埋进书本里。但一切,远比我想象中的要艰难得多,因为没有好的基础,我学起来十分吃力。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不能娓娓道来,世界地理神秘的面纱又等着我去揭开,函数和几何依旧让我苦恼,文言文、诗歌总有我无法理解的感情……

但我仍然坚信笨鸟先飞早入林。每天早晨5点多,睡眼惺忪地爬起来洗漱吃饭,匆匆赶到课室早读,然后开始一天繁重的学业。钢笔的墨水消耗得飞快,笔记本上的内容越来越多,复习资料上的空白越来越少。那段日子我的心被这样淡淡的墨香填满,充实而又安详。 每一天,每一节课,每一分钟,我埋着头奋笔疾书来为自己编织梦想。

[3]

“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谁能说得清什么是甜什么是苦,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返顾”

我期待着每一次的考试,也害怕着每一次的考试。我既期待能在每一次考试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又害怕怀揣的希望在考试中落空。但我从未绝望,带着虔诚的信念和坚定不移的梦想勇往直前。从夏天一直到秋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因为梦想而鼓胀到昂扬。老师们、同学们开始相信我将会是我们学校的第一匹黑马。那个曾经摆着一副忧伤姿态抒写那些华丽唯美文字的孩子,不知不觉中已渐渐远离了稚嫩。站在青春的路上,我单枪匹马,赤手空拳,却孤有一腔勇气。我默默地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要重生。我要做海燕,以无所畏惧的飞翔去搏击人生中那狂烈的暴风雨;我要做荆棘鸟,即使困难丛生,我也要去歌唱我的梦想;我要做石竹,永远屹立在风霜雪雨的千磨万击中……

百日誓师时,校领导激情昂扬地鼓励我们披荆斩棘,开疆辟土,告诉我们身后的一切汗水和泪水将会成为日后为之骄傲的荣光。教室前高考倒计时的牌子上,数字每天都在减少,而我的数学依旧还是不及格。在草稿纸上,在日记本里,在作文中,我都写满了激励自己的话。正是这些凌乱的笔迹把我一次次从灰心的深渊中打捞上来,让我一直坚持到了最后。任凭千军万马马不停蹄之势,我仍旧迈着自己的步伐。

[4]

“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排排站好,拍毕业照了,准备,微笑,再来一张,好。

“咔嚓”,相机终将这一刻定格住了。镜头里,我们笑靥如花,我们年轻恣意,我们自信满满。

拍完毕业照,我一个人静静地走在校园里,喧闹的人群还没有散去。虽自知不是一个悲春闵秋的人,而今心中却是充斥着淡淡的离愁之感。拍过毕业照后,大概很多人都意识到高考真的逼近了。沒有人再叹息,没有人再抱怨,没有人再站在窗口望着天空感伤,有的只是默默的努力。

时光马不停蹄地把我们带到了高考的门前,我告诉自己,圆梦,就在此刻。就这样,在那个夏天,我们走出高考的考场,穿过初夏蝉声聒噪的操场,穿过白色的教学楼,穿过开满凤凰花的校道,穿过我们18岁的天空。我终于如愿走向了高三岁月里幻想过无数次的大学。

[5]

如今,我行走在大学的校园里,无所顾忌地写着我热爱的文字。望着湛蓝遥远的天空,那些怦然心动的瞬间、那些关于梦想的誓言、那些阳光下奔跑的身影、在记忆里循环播放,一遍又一遍。感谢那段追梦的日子,让我在凤凰花开的日子里,腾蛟起凤,浴火重生,让我明白,梦想并不是时时刻刻挂着嘴边的东西,只有脚踏实地地努力过,才能体会到它的存在。

让梦想花开作文 篇4

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我们也要为她而奋斗。如果我把兴趣爱好比作一粒种子,那么我们心中的梦想便是那花包,想要花苞开放,就要水与养分,就好比汗水与知识。

我的兴趣爱好说广也广说不广也不关广,一直处于迷茫的自己,始终不知我的梦想在哪。直到有一天,我问了老师,或许我能在别人那里找到答案。果真让我找到属于自己的花苞了,其实这粒种子早已种下,只是在花海中找不到他。

我想做名科学家。我要努力实现,既然我有勇气许诺,那也有把握实现。古人常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此现在的我就是该吸收养分了,才能开出一朵又大又美的梦想花。

让梦想花开,要看许许多多的书,去了解这朵花所缺的养料,还要去看出他都的不足与优势。为了这一点,现在我们在学校里学的知识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要在学习之余的时间去了解,这可不容易。

让梦想花开,看书也是不够的。还要去了解这这个职业上,能够当上成功人士的他们。要知道他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才能成功;他们又是怎样知道世界缺少这一点;他们还是怎样通过成功与挫折的考验的?总而言之,太多太多的东西都需要去学习,他们是榜样,我一定要耐心去学习。

让梦想花开 光学习是没用的。还得实践,真真实实的去体验一回。这样更能了解在成功之前有多大的劳累。

守望梦想 春暖花开 篇5

秉笔直书 硕果累累

初见李开义老师,是在云南日报大楼的办公室内。第一次看到他时,实在不敢相信,面前这个温文尔雅的中年人,竟然就是鼎鼎大名的李开义!知道是慕名专门冒着凛然的寒风前来采访他,他一面谦逊地寒暄着,一面彬彬有礼地把记者一行请进他的办公室。接下来,又是倒水、又是开取暖器……等坐定之后,他一点官架子都没有,像老朋友似的跟我们聊了起来。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漫长的新闻一线道路上,像个迎着北风赶路的人。在外人眼里,记者是风光、神气的代名词,这个职业在她鲜亮的外表下,最真实的内涵是“责任”。记者是责任、是重托、是公平、是正义,这一职业考验着人的良知、爱心和社会责任感。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报业经济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存在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作为新闻战线的一名战士,努力探索新闻传播业的改革之路,多年来勤于钻研业务积极投身采访一线,努力做一名优秀的记者、编辑,为党报的新闻事业、尤其是在副刊事业上,他兢兢业业,奉献了自己的热情、智慧和能力,作出了不能忽视的贡献。

在云南的作家群里,李开义是很有名气的,但是整个采访过程中,他对自己的职务以及自己获得的荣誉没有只言片语。记者只能从别的地方找来李开义的简历。李开义现任云南日报文化生活部主任,云南省报纸副刊研究会秘书长,昆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委副会长。从简历上看,他从事报纸副刊工作已长达25年。1983年7月,他从云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就被分到云南日报工作;1999年6月,他创办了《大观周刊》杂志,2000年1月开始担任副主编;2003年8月,他开始担任云南日报文化生活部主任,负责云南日报的副刊和文化报道工作,时至今日。在工作之余,他不断从事文学创作、评论,有诗、散文、报告文学、评论在各报刊发表,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近些年来,李开义的一些作品不断获奖并相继出版。2005年,由他编辑出版的《水做的坝美女人》在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暨2004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中荣获编辑银奖;2004年,因编辑的副刊作品《今生 注定与你无缘》获得了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颁发的编辑二等奖,撰写的副刊论文《“云南现象”和“云南模式” 》荣获第十四届全国省、市、區党报新闻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1988·云南大地震》获首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散文集《彼岸的目光》一书获第四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

2006年11月,作为云南省作家代表,李开义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1月,他被云南省委宣传部评为云南省宣传文化系统首届“四个一批”人才。已出版副刊散文集《云南记忆》一书。受云南省委宣传部委托,从2006年到2010年,他连续5年撰写云南文艺权威性年度报告《云南文艺报告》一书中最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文学部分。2009年,参与撰写《云南文化产业十年报告》《2007·云南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和全面总结了10年来云南文艺繁荣发展的长篇报告文学《从图腾到世界舞台——云南文艺十年》。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长篇深度报道《云南文化产业一路走红》,被云南省委作为云南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简报(第294期)印发。

在多年的报纸副刊采编工作实践中,李开义多次深入第一线采访。1988年11月,李开义在澜沧采访,突遇震惊中外的云南澜沧、耿马大地震,他冒着余震的危险,爬上涉水,在当地干部和部队之前赶到震中战马坡,成为第一批赶到战马坡的人员,在异常艰苦、余震不断中坚持采访十多天,采写了《1988·澜沧耿马大地震》。1997年中国长江漂流队在丽江勇闯虎跳峡,随队采访20多天,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最后的征服》。1997年,昆明青年殷晓俊从法国抢救回百年前的历史珍贵照片,李开义采写了《百年前昆明的历史画卷》,引起轰动,成为当年中国文化界的大事件,除《中国青年报·冰点》以一个整版转载了这篇文章外,全国十多家报纸和刊物以不同方式转载和摘登此文。8万多人次观看展览,创造了当时的观众记录,而李开义笔下的“老昆明”一词逐渐蔓延使用开来。这一文化事件,被编写进入学校的乡土教材。2002年,李开义创作出版散文集《彼岸的目光》一书,受到读者和有关专家好评,还获得第四届云南省政府文学艺术创作三等奖。

作为负责文化新闻报道的主要部门,自2003年以来,李开义主抓了云南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报道,无论是以《云南映象》为主打的云南赴京文化系列活动、聂耳音乐(合唱)周、《云南的响声》赴京演出,还是云南多年来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重要活动,作为负责人、记者或编辑,他亲力亲为,积极参与策划、报道。如2009年云南主办的聂耳音乐(合唱)周活动,李开义作为报道组负责人,参与新闻宣传策划、新闻发布会发布稿撰写、重大活动新闻通稿撰写等工作。

守望梦想 终成品牌

多年来,李开义不断参加或组织文学及报纸副刊活动,特别是在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把云南日报文学奖作为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实施打造品牌战略的又一举措来抓。

云南日报1950年3月4日创刊,云南日报文艺副刊1962年1月1日创刊,1983年1月1日创刊的云南日报文学版“花潮”,已经走过了30多个春秋,到了而立之年。云南日报文学奖的颁发,李开义认为是对“花潮”30年最好的礼物和纪念。“花潮”文学版取自著名现代散文家、诗人李广田先生的同名抒情散文,蕴含和祝愿着云南“春光似海、盛事如花”;在这块选用鲁迅先生字体为专栏名称的文学专栏上,一代又一代文学编辑团结云南省老、中、青作家作者,秉承文学理想,精心编排,推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新人,有的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作家和诗人。尽管因版面限制,花潮文学版不可能刊发鸿篇巨制的作品,而在方寸之间,也展示着广大作家作者的文学才情、生活底蕴、人格信念和文学梦想。

nlc202309020458

报纸副刊是报纸的文化所在,而文学专栏是副刊的灵魂之所。“花潮”创刊,弥补了云南日报这份具有悠久历史的报纸没有纯文学版面的空白,为广大作家作者提供了一份特殊的文学园地,打开了云南日报与文学的广阔天地。30余年来,云南省广大作家作者在这片文学的土地上,呕心历血、勤奋耕耘、挥洒才情,以美文讴歌云南之美,留下了许多人们难于忘怀的优秀作品,成为一代代人的美好记忆。

李开义告诉记者,不少成名的作家、诗人的第一首诗、第一篇散文都是发表在云南日报“花潮”版上的,很多知名作家、诗人获得云南日报文学奖时激动的表情至今历历在目。从这块小小的文学版面,走出了一拨又一拨优秀的作家、诗人,有的甚至走向中国文坛,成为著名的作家和诗人。

1994年创办以来的云南日报文学奖,兴盛不衰,不断推出文学新人,特别是从第七届文学奖起,每一届均由评委会认真评选获奖作品,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如今这一奖项影响越来越大,成为云南日报着力打造的一个文化品牌。

从2005年至今组织举办云南日报文学奖颁奖活动暨云南日报文学奖征文活动启动仪式都极具大手笔。特别是第九届云南日报文学奖,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丹增以及云南报业集团主要领导均出席,文学界代表性作家悉数到场,是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内容最为精彩的一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社会上、尤其文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省内外新闻媒体纷纷报道,扩大了云南日报文学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时代为先 佳作辈出

一般来说,报人的文章,大多以其真和实而显其史的品格。冷峻的笔墨、求实的作风,而显其作品真文章的风格。《云南记忆》的作者,是报人,又是一名作家诗人。李开义行走在现实的云南大地,又穿过历史云雾,探寻云南的昨天。无论是时代报告、还是回望历史,他的作品既有脚踏实地、内容充沛的厚重感和真实感,同时,又在字里行间溢出诗人的激情。生动形象的文字、感人的细节描写和境界的空灵,又使这部作品比之于一般报人的著作,更具审美的价值和文学的魅力。作家李开义无论是对现实重大事件和人物的时代记录,还是对历史的守望展现,都能尽可能做到把报告的“真”和文学的“美”相结合,使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审美品格达到愉悦的联姻。

《云南记忆》的一个最大亮点,就是作家李开义对在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在云南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时代记录。哪怕是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家也是以其特有的敏感,站在时代的平台上,加以时代和文学的审视,使之焕发出新的光彩,而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时代的意义。时代的巨变,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在彩云之南,冒出了许多令人惊异的新人新事。《幸福大峡谷》一文折射出一个神话般的异国情缘,虎跳峡农民夏山泉迎娶澳大利亚女士玛佳的传奇故事,轰动了海内外。过去,封闭在大峡谷的农民,连饭都吃不饱,甚至被俄国人顾彼德称之为“没有希望的民族”,这样的传奇,是想都不敢想的。但是改革开放了,国门打开了,海风吹来的新鲜气息,使这里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自然也发生了千里姻缘一线牵的神奇故事。“改革开放”无疑是这篇作品的大背景,也使这篇作品具有一种震撼人的雄奇境界。同样,中国第一个变性人的生命演变,作家所记录的人道主义关怀和人文同情及思考,也只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才会有如此包容的胸怀。而《寒武纪生命大爆炸》一文中云南虫的发现和对进化论的挑战、《文山千年古铜之谜》一文透析出的厚重的铜文化焕发的时代光彩,都无不记录着彩云之南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时代贡献。《百年寻梦》《郑和与孟席斯》热情讴歌了世博会百年圆梦昆明的时代巨变和著名历史人物郑和对世界航海事业的巨大贡献。作家李开义开放的胸襟和澎湃的激情,折射出的是伟大时代的灿烂光辉。《云南记忆》可谓是一个时代巨变的作家见证,也是作家对改革开放30年的一曲时代颂歌。它是时代的,是历史的,也是文学的。随着时代发展,这些记忆将会更加珍贵。

报人善纪实,同时又善思考。作家诗人也大多是形象的思想者。《云南记忆》中那些真实真切的记忆文字,不时闪亮出给人启迪,令人思索的思想火花。这些作品是作家李开义在记忆中思考,又在思索中记录的成果。许多看似写实的记录文字,仍时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思想。《亲历澜沧耿马大地震》一文让我们震撼的自然是作家在澜沧采访时,亲历地震突然袭来时“天崩地裂”的真实记录。没有亲临的体验,是写不出“蒙难黑夜中”的惨烈景象的。但在惨烈的景象中,作家在感悟生命的可贵和拯救生命中的种种思考时,对地震预报的反思和拷问,可以说是力透纸背,令人震惊。这篇写于20年前的文章,记录中的思索,思索中的拷问,对今天的汶川大地震,同样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最后的征服》一文中惊天地、泣鬼神的长江漂流壮举,是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一群被大时代激发起的健儿用青春和热血,在中国漂流史上写下的一页辉煌赞歌。作家在记录时代壮举的同时,更有“征服长江,不如说是征服自己”的哲思。漂流者惊天动地的英雄行动以及他们在进入大江后留下的些許污点,都可以归结到是“征服了自己”的这一哲思上。“征服自己”使这篇作品有了灵魂,也给一切从事宏伟事业的人们以启示。

《云南记忆》是历史的记忆。是时代的记忆,是改革开放30年中那些值得珍视的记忆的文学纪实。著作的出版,无疑是对改革开放30年献上的一份特别的礼物。

两个多小时的采访结束后,李开义亲自把记者一行送到电梯门口,并一一握手致谢。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李开义为人谦虚低调,关爱后辈的崇高品质。几十年如一日,他不断发现、发掘和培养青年作家,关心下一代的精神值得世人借鉴。

文学常常教会我们聆听不同的声音,也席卷着我们内心的辽阔。无疑,李开义正试图找到这样一种被聆听的方式,一个痴迷于写作的人,怀揣着一个并不遥远的梦想,更多的时候,他的精神建构于更广阔的世界里。李开义坚信文学艺术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用文学丈量人心的宽阔与深邃,写出这个世界最需要的那个作品并能够引发人们深切的情感冲击,这样的文学作品才是无愧于人生和这个时代的。

nlc202309020458

相关链接

李开义又名李开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云南省报纸副刊研究会秘书长,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云南日报文化生活部主任,高级记者。

1967年-1973年,安宁县温泉小学上学;

1973年-1979年,昆钢龙山矿上初中、高中,任学校团委书记;

1979年-1983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读书,任团支部委宣传委员;

1983年-200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云南日报工作;

1983年-1986年,在云南日报驻大理、丽江记者站工作;

1986年-1999年,在云南日报文化生活部工作;

199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9年1月,调《大观周刊》任筹备组副组长;

同年4月28日创办了云南日报业集团惟一的一份周刊——《大观周刊》;

2000年1月,任《大观周刊》副主编;

2003年8月至今,任云南日报文化生活部主任。

获奖作品及荣誉

1、长篇报告文学《1988 ·云南大地震》,获得首届云南省政府文学艺术创作奖三等奖。

2、1997年中国长江漂流队在丽江勇闯虎跳峡,举国关注,在采访期间,发回有一定影响的稿件,还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最后的征服》。

3、1997年,通过一个多月采访,作为主笔之一,采写了我省当时第一条高架路公路——南过境,全景式反映高架公路建设的《高原彩虹》一书,并于同年出版发行。

4、1997年,采写了《百年前昆明的历史画卷》,挖掘了昆明的历史文化,引起轰动,成为当年中国文化界的事件。2002年,为进一步反映这一事件和当年昆明历史文化,创作出版散文集《彼岸的目光》一书,受到读者和有关专家好评,获得第四届云南省政府文学艺术创作三等奖。

5、2007年1月, 被省委宣传部评为首批云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6、1992年、2001年分别被云南日报社机关委员会两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7、1999年1月任《大观周刊》筹备组副组长,同年4月28日创办独立发行的《大观周刊》,2000年1月任《大观周刊》副主编,2002年该刊物与云南日报影视中心合并,此刊改版定位为现在的时尚周刊,受到大众欢迎。

8、2003年8月任云南日报文化生活部主任后,带领部门的同志,团结拼搏,做出了一定成绩。2004年、2005年先后两次改版,先将原來的《高原周末》《文化周刊》合并,创办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周末大观》,受到读者的好评和认可,拓展了更为广大的发展空间,现在将社会纪实、读书、花潮和理论评论部的文史哲合为“文化周刊”,受到领导、专家和读者的好评。

9、在2004年4月云南赴北京文化宣传系列活动中,推出了《云南映象》,制定报道方案,参加了云南聂耳音乐基金会在玉溪成立的重要报道。从2005年至2014年撰写《云南文艺报告》文学部分,全面总结综述每一年的云南文学创作。

责任编辑:张博雅

“潜伏”父爱助我梦想花开 篇6

就在那一天之后,我选择了写作这条艰难的路途,尽管当时我并不是这么认为的。我读初中、高中时,作文很好,老师经常拿我的作文当范文在课堂上阅读,我私底下天真地认为,我在写作方面有天赋。

父亲听到我要开始写作后,很高兴,很支持我走这条高尚的路途。他满心欢喜地为我买来稿纸、信封、邮票等,说:“孩子,好好写吧,这是一条正确的有前途的道路。”

我一腔壮志满怀,一副雄心勃勃的样子,伏案疾书,闷头写作。我把我的情我的感我的所见所闻我的所思所想倾注笔端,流泻到方格纸上。我把一篇篇我的心血之作装进信封里头寄出去,期待着梦想花开的那一时刻。

一个月过去了。

三个月过去了。

半年又过去了。

一年又又过去了。

我投寄出去的稿子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连一封退稿信都没有,更别提收到稿费单了。

一波又一波的痛苦、失落、懊丧、气馁、灰心重新向我袭来,我几乎快要崩溃了。

我不敢去正视我的父母,我怕看到他们失望的眼神,我更怕听到他们安慰我的话语。然而没有,他们依旧做他们该做的事,并没有对我进行过多的关注。我长舒了一口气,这样还好,起码我背上背负的石块分量减轻了不少。

一天上午,正当我准备对写作彻底放弃、打算出去打工赚钱的时候,我突然听到院门外响起叮铃铃、叮铃铃的自行车铃铛声,我起身向窗外一瞧,一身深绿色的制服,一辆通体深绿色的自行车,车后架横跨着两只同样深绿色的大邮包——啊,正是我朝思暮想的情人般的邮递员上门来了。

我使劲揉了揉眼睛,又使劲掐了一下自己的胳膊,疼,我才真正确信我不是在做梦。我像新燕出巢般欣喜地飞出家门,像久别亲人般地握着邮递员的手说:“我想死你了,你终于来了!”

邮递员从邮包里掏出一张绿色的稿费单,双手递交给我,并让我在一个本子上签收。签收完毕,邮递员拍着我的肩膀夸赞地说:“祝贺你,小伙子,你是咱全镇第一个在报上发表文章的人,继续努力,前途不可限量啊!”

我美滋滋地目送邮递员飞车而去。这时父亲从身后转出来,我把稿费单扬了扬递给父亲,并炫耀般地对父亲说:“这就是稿费单,文章在报上发表后,报社才会给作者邮寄稿酬。”我好像生怕父亲不懂得什么是稿费单似的耐心地解释给父亲听。父亲眼里露出喜悦的光,不住嘴地夸赞我说:“我就说嘛,我儿子是天上文曲星转世,他们还不信哩?”

我写作的热情猛然的空前高涨,我重又收敛心情,继续伏案写作。一篇篇倾注我多少个无眠之夜的心血之作草船借箭般发射出去,稿费单又如雪片般凌空飞了回来。

那天,我竟然在一天之内收到十张稿费单,心情特好,我亲自去邮局领取稿费,以前都是由父亲代劳的。我来到邮局办公大厅,骄傲地把十张稿费单从窗口递进去。一位十分漂亮的邮政小姐看了一眼稿费单后,抬起头看向我。我将自信的目光迎向她。不料那位邮政小姐说:“是你呀,怎么今天亲自来了?”我说你认识我。她说我不认识你,但我对你的名字在熟悉不过了。我自豪地说:“那当然了,我每天都有邮寄稿子的信件从你们邮局邮寄出去,又每天都有稿费单从你们邮局转进来,你能不知道我的名字吗?”

那女孩抿着好看的小嘴,笑笑说:“我第一次知道你的名字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那时你还没有名气,也没有发表文章。”我好奇地说:“那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我们根本就不认识呀!”她又笑笑说:“从你父亲那里。那天他来邮局,正好是我接待的他,他说他要汇款,汇款接收人写的就是你的名字。我一看是本镇的地址,很奇怪,便问他原因,他开始吞吞吐吐不愿说,后来他说这是稿费,邮寄给我儿子的……他跟我说了你的情况。我告诉他,稿费是由报社寄出的,不是寄张汇款单就可以的,你这样做会露陷的。后来他求我帮忙,他说你再收不到稿费单你的人生会永远消沉下去的……我被感动了,被一个父亲情怀感动了。我打电话给我在报社的同学,让他给你邮寄了一张子虚乌有的稿费单——也就是你收到的第一张稿费单……

我如梦初醒,在我人生最低迷、最灰暗的时刻,是父亲以他独特的方式重新唤起了我对人生的豪情壮志。

后来,我和那女孩继续交往起来,再后来她成了我的妻子。

那张虚假的第一张稿费单,父亲并没有领取回来,他一直珍藏着。我和妻子结婚后,他把它郑重地交给了妻子收藏着,妻子也小心翼翼地把它珍藏在她的首饰盒底层。

妻子说:“它比那些金银首饰和珠宝更珍贵——它诠释着一个父亲无私的伟大的深沉的爱!”

我眼含热泪,深深地点了点头。

我要感谢父亲。父亲的一张虚假的稿费单不单成就了我一生的写作事业,让我的梦想之花迎风绽放,同时也成就了我与妻子一世的美好情缘。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的对话教学下一篇:变电所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