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

2024-07-28

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通用12篇)

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 篇1

少数民族体育具有传承民族信仰、展现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交流等丰富的文化内涵。长期以来, 在弘扬民族文化, 强健的民族体魄, 提高民族自信心, 加强民族团结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如何提升和推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 探索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已成为当前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中我们研究的问题。

1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从过去走进现代

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创新中形成的, 又是在不断创新中被突破而走向现代。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一个民族的祭祀活动, 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传统和强烈的排它性。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后, 除了从奥林匹亚取圣火仪式以及保留一些古代民俗体育项目外, 逐步脱离了古代希腊祭神庙的古俗。现代奥运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和平盛会, 这是每届主办者将自己国家发展成熟的并被人们所认可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奥运会累积的结果。国际奥委会和承办者都以开放的心灵不断地寻求使奥林匹克运动既能满足人类走向“更高、更快、更强”的愿望, 又能达到“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目标的有效途径, 这正是奥运会所以蕴含的人类理性精神的内核。奥林匹克这个希腊古俗被运用到近现代百年竞技的全球性现代文化生活中, 成为民俗文化融入现代化的经典杰作。

我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作为反映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最高形式,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并依靠民运会这个最高层次的载体, 提高其竞技性、观赏性、群众性, 通过全国及各省市的民族运动会形式, 向世人展示、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至今我国已经举行了9届全国民运会, 越来越多单一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在各民族频繁交往过程中达成共识而步入竞技赛场。规模一届比一届盛大, 项目一届比一届丰富多彩, 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与文化艺术融为一体, 将民族体育按照固定的节奏一浪接一浪推向高潮。少数民族体育的规范性提高和现代科学健身创造的运动项目, 将源源不断地向少数民族体育输入新的活力, 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保持民族文化多样化基础上的融合与繁荣。

我国的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发展变化, 反映出少数民族体育正经历着发掘、整理、普及、提高, 从表演性项目逐步演绎为正式竞赛项目的过程。并在探索普及与提高结合、群众性与专业化相结合、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结合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清晰地勾描出区域的民族体育与全国各民族乃至世界体育融合走向的轮廓。[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转变, 现代人的多样化文化需求决定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从过去走进现代, 又从现代走向未来, 从一个国家走向全世界, 越来越具有强大生命力。少数民族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必将以其独特的价值在继承中推陈出新, 不断完善与发展。

2 全球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在特定时间、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传统文化。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渊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导致体育文化在其生成和变迁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文化模式, 这种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统中人们的相互交流, 扩大文化视野, 拓展对不同文化的感受, 使人们对外来体育文化形式和内容更容易接受, 为体育文化的全球性传播和发展提供群众基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全球化的根基, 体育文化的全球化又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舞台, 全球化的体育文化为生命本质的归属和人类的健康提供了极好的运行空间。[2]无疑, 全球化改变了各民族传统体育原有的生存环境, 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构成巨大的冲击, 使之面临严峻的发展选择;与此同时, 全球化趋势对其来说, 也为各民族体育的传播和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和发展机遇。各民族体育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 丰富了我国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

民族性是文化的基本特征, 是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审美方式、思维观念等物质的和心理的结构在文化中的综合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民族文化提出了发展要求;另一方面, 民族文化的发展, 绝不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放弃, 不是简单地趋同于某种强势文化, 而应该以同异质文化交流乃至于交融为条件, 以本土文化的自我改造和重构为根本, 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为目标取向, 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发展。[3]现代少数民族体育不仅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特征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兼容性, 也就必将成为未来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 从而唤醒人们对新文化价值的追求, 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开放, 引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 进而交流、扬弃、吸纳与融合, 加速少数民族体育现代化的进程。[4]全球化能促使民族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自我整合与创新, 得到丰富与发展。

3 现代化环境下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

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多层面同步转变的过程, 涉及到人们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各个少数民族由于历史渊源、自然地理环境及发展条件的不同和差异, 导致各民族体育文化在生成和变迁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特色的体育形式。文化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当前世界进入现代化成为时代的主流, 我国也进入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经受现代化的挑战和冲撞, 从而在变革中弘扬, 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转型, 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改变, 它自身也就应当进行变革, 改变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所谓“糟粕”而大力弘扬先进需要和呼唤的“精华”, 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努力创新, 大胆变革, 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中的具有健身、娱乐、教育性的内容, [5]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置身于现代化实践中去, 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与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与他们的日常思维与行为结合起来, 使原本产生于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少数民族体育, 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健康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在时代的转化过程中, 起到缓解社会, 特别是体育内部本身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弘扬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有的娱乐性、休闲性特色, 为实现体育文化的先进性, 发挥少数民族体育匡补价值。[6]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为现代化服务, 充分展示一个民族不朽文化的丰富内涵, 成为各民族人民共享的精神财富。

4 小结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文化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给少数民族体育较大发展空间的同时, 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应顺应时代的潮流, 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实现少数民族体育优秀文化的现代化转换。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必将以其独特的价值在继承中推陈出新, 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增强中国特色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有力地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摘要:少数民族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化进程中, 不断引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 进而交流、扬弃、吸纳与融合, 自我整合与创新, 加速少数民族体育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现代化,民族体育,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华.从民运会看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4 (1) :7-9.

[2]曲宗湖.学校民族传统体育[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12.

[3]戴庆中.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边远地区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优势[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2 (5) :68-70.

[4]梁晓龙.当代中国体育的基本理论和体育发展的基本经验[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5) :5-9.

[5]石鸿儒.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 2004 (4) :28-28.

[6]王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构建宗旨与动力源[J].体育文化导刊, 2002 (3) :10-11.

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 篇2

在文化发展多元化日趋明显的当代社会,民族文化受到空前重视。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空前的冲击,正面临消逝的危机。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飞速消逝的情况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心理,各民族的现代化发展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显得异常的复杂和艰难。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尊重差异,解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形成文化多样性已成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一、现代化进程中,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界定

(一)对少数民族现代化的界定

1.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前进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对现代化这个概念的界定还存在一定分歧。大多数人对现代化的理解与描绘较模糊,尚未呈现一个清晰的认识。每位学者对现代化的含义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不同的解说。

我国现代化理论家罗荣渠教授认为现代化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严英龙研究员认为现代化就是以市场原则为取向,以工业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现代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代替,并引起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适应性变革的过程。厉以宁教授认为,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经济、社会、文化、习惯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重要变化的过程。随着这一进程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不断的改善,社会运行效率得以不断提高。马崇明认为所谓的现代化就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而导致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社会机构的根本变化。①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界定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是指: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与社会发生同质、同向的变迁。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现代化。简单的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可以理解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不是用别的文化去代替传统文化,不是让少数民族舍弃传统而另就,而是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力量推动现代化,通过现代化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现代化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能够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与发展,创造出新的少数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和其他文化发生交流和碰撞。

(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界定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进入现代社会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在各民族中不同程度的传承了下来。传统文化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拢聚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②这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了长时间形成,积淀并传承下来。并且在现实生活中继承,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从古至今,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都积极的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出谋划策,各抒己见。当前学术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较大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原封不动的保留,侧重于原生态的保护,原汁原味的保留。这些学者认为如果保护措施和手段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原貌,实际上是对文化的变革甚至是异化,就背离了保护的原意。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意义

(一)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对文化多样性观念的本质把握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始终面对着文化差异和社会生活多样的客观现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的产物。只有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性,才能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汉族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融合,促进文化共同繁荣,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二)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和谐社会当然包括各民族和谐相处。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和谐相处,是减少社会矛盾,建构和谐社会的前提。而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是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之间的和谐,最终将建设精神家园落到实处,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三)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承,文化的繁荣在于发展,传承的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发展,而发展的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传承。因此,文化的活力只能在发展中得以展现和延续。相对于变化发展的世界,停滞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活力③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结合当代实际的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最终将因为落后于社会发展进程而被遗弃。

(四)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能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步伐

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民族这种社会共同体特有的实质内核不仅在历史上为维系民族的认同与团结,生存与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活动,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成为决定许多重大经济活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5]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有着浑厚的社会基础,构成了一个社会发展的起点,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且与社会现实生活相交融。因此,文化之于社会现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存亡危机的时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地大物博、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心理,各民族的现代化发展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使得现代化发展呈现出很多特殊的、复杂的问题。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显得异常的复杂和艰难。现代化的推进必然引起民族文化的变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它的传承面临着更大的难题。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国家行政的干预,机遇与难题并存,形成诸多急剧复杂的变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驱动着各民族为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一些民族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丧失信心,导致很多文化都出现了流失加剧的危机。这个危机有可能使少数民族历经数千年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在一段时间后大部分丢失。因此,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时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 篇3

关键词:民族元素;现代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8.058

我国各民族有着各自的独特民族风格和民族元素,不同民族文化的具体化的“符号”体现就是民族元素,各地园林景观的风格各有千秋就是民族元素在建筑上的体现。自商周时期至现在,我国的园林设计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而这期间民族元素在园林设计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其是不同民族和地域文化发展的一种体现。

1传统民族元素在现代园林设计融入的意义

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点,这些经过历史和时间沉淀的民族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等构成了各民族特有的民族元素积淀。将这些传统民族元素应用到现代园林设计中,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发扬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园林设计在体现美学价值的同时,能够使这种“民族化”氛围和精神为世人所认同,从而使民族精神得以被有效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在园林设计中有效融入民族元素,能够帮助巩固传统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独特地位,向世界展示独具魅力的中华多民族文化的独到之处,并且能够有效促进各民族对彼此的了解,进一步加深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发展。

蕴含民族元素的园林景观具有美学价值和民族文化认同意义,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科学合理地融入一些民族元素可以在提升建筑物品位的同时,帮助弘扬传统文化。

2如何将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园林有效契合

要想在现代园林中有效加入传统民族元素,需要设计者在全面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同时建立全局观念,灵活地为园林景观赋予民族文化的灵魂。

2.1硬质景观

硬质景观主要是指依靠天然物质或人工材料,经由人工堆砌、加工等工序创造出来的景观形式。硬质景观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别:

第一类,点的表现形式。这主要包括一些诸如凉亭、走廊、雕塑等在内的具体设施,这些设施往往能给人以直观的感受。例如在广阔的蒙古草原上,马头琴、蒙古包即是蒙古族的象征性景观,表现着草原人民的特有情怀。

第二类,线的表现形式。这主要包括道路、路面、围栏、围墙等的设计风格和纹路变化等。不同组合以及不同风格的线可以生动展现出不同的民族元素。例如常见的汉唐古风的装饰景墙,运用大量的祥云图腾和姿态万千的飞天造型,仅仅一面墙就可以传达出浓浓的民族文化气息。以篆刻了复古花纹的石板铺设的道路也会给人以古色古香的既视感。

第三类,面的表现形式。这主要是指广场整体的设计和地面的铺装。常见的别具民族特色的广场会设计成莲花、如意等造型,并且铺设的是满是祥云图案的砖石,这些民族元素的有效应用和组合,带给人吉祥、和谐的直观感受,提高了园林整体的美感。

2.2软质景观

软质景观即以非人工材料为主进行创造的景观效果,主要包括绿化种植和水体建造。

2.2.1绿化种植 绿化种植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平面绿化,即草坪和绿地的种植;二是模纹花坛,主要涉及思路是先设计出祥云、龙凤等吉祥图案,继而按照所涉及的图案种植色彩明艳的花草等绿植,这样种植出来的花坛图案鲜明华美,犹如地毯般明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毛毡花坛或模样花坛。花坛一般是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图形,设于公园、小区绿化地等宽阔地;三是绿雕绿化。这是一种以雕塑和种植有机结合的新兴绿化手段。例如常见的将绿植雕成心形、飞鸟形、象形等图案来寓意吉祥;四是点 、阵布局,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乔木以组合或单一形式进行绿化。

2.2.2水体 水体就是园林中的水体景观,这种造型多样的景观包括喷水、流水、池水、瀑布等多种构造形式。在我国的传统园林设计中,水景是不可或缺的一大景观,或为主景或为衬景,例如公园、广场中的大型喷泉即是常见的水景,而喷泉的常见造型有莲花、六芒星等,寓意和谐吉祥。还有一些大型园林景观会设计小桥流水、假山瀑布等造型古朴的微型水景。

3 结语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民族元素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一个有灵魂的园林景观是需要民族元素的融入的,因为园林的存在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实用,更是为了作为文化传承和美学体现的载体而存在,在园林设计中加入民族元素无疑可以为其赋予灵魂般的美感。此外,在园林设计中有效加入民族元素是传播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因此,设计者必须要充分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采取恰当的手法将民族元素完美地融入现代园林的设计当中,实现园林设计的美学价值,并将这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示给全世界。

参考文献

[1]王贵东.基于民族元素的园林景观设[J].科技与生活,2012(24).215-221.

[2]李承实,冉丽萍,吴玉德,高玉福,曹丽.浅析园林景观设计中民族元素的意义及其强化[J].综合论坛,2013(10).387-388

[3]王琰琚.试论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强化民族元素[J].甘肃林业科技,2012(09).82-84.

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 篇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和宝贵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问题, 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 我国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 现代化的进程, 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变迁过程, 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向现代化建设迈进的当前形势下, 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变得频繁, 少数民族地区的原面貌逐渐被改变, 在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转变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的同时, “一些少数民族为了适应现代化主流社会的发展而开始逐渐向主体民族融合, 在这一过程中, 出现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主流文化所取代的现象。” (1)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既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尤其当前形势下, 保护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了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

二、现代化进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1. 现代化进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正面影响

一是语言方面:主流汉语的普及率远远超过少数民族语言, 在社会交往中具有绝对的优势, 基于生活、工作等方面切身利益的考虑, 少数民族群众将日益重视汉语的学习与使用, 进而促进各民族语言的趋同, 方便各民族间的深入交流, 共同发展。

二是思想行为方面:各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源自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现代化进程中, 各民族文化之间不断加强互相交流与合作, 尤其是少数民族在与先进文化的长期交往中, 受现代先进文化的影响, 思想观念日益向主流融合, 继而促进各民族成员的行为方式趋于一致。

2. 现代化进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负面影响

一是民族文化资源流失问题:现代化进程中, 起初出于生活、工作需要学习主流汉语的少数民族, 不仅语言上逐渐被同化, 服饰、风俗习惯等也逐渐向着主流文化趋同。随着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需求的变化, 很多少数民族成员, 尤其是年轻一代盲目崇拜主流文化, 有意或无意间不同程度地弃用本民族的语言;民族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灵魂载体, 一旦失去民族语言, 民族文化精魂也将不复存在。以此同时, 少数民族普遍缺乏传承和弘扬自身民族历史文化的忧患意识, 并缺少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 很多表现民族历史文化的古墓葬、古遗址和古建筑等日益受到损毁, 导致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信息流失。 (2) 相对于有形文化遗产, 内容和形式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流失情况更为严重, 许多特色浓郁的民歌、古曲等民族文化日益被遗忘, 尤其是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一些传统技艺日益面临消亡的危险。

二是民族文化的商业庸俗化问题: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民族地域风情, 比如布依族的“六月六”、彝族的“火把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古王节”, 这些不同内容的文化资源在过去曾经以各种不同的艺术形态出现并有许多的辉煌; (3) 现代化进程中, 民族文化为主导的旅游业是一项很有经济效益的产业, 并且有利于宣传和弘扬民族文化, 因此, 民族文化常常被当地作为吸引游客, 发展旅游产业的金字招牌。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约束, 民族文化往往更多地被不良商家当作赚取利益的幌子。例如很多报道上可以看到大理的“五朵金花”通过和游客合影来收取小费;泸沽湖的摩梭姑娘通过和游客“调情”表演, 收取小费;西双版纳的橄榄坝“泼水节”, 每天例行商演;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所谓的民族风味餐馆、茶室也往往都是外来商家按照自身理解以及市场需要而开设, 空有外形没有内涵;而偶尔说几句民族语言的导游乃至表演民族歌舞的姑娘和小伙, 也大多是汉族人员装上民族服装假扮的;民族文化过多地被用于商业用途, 沦为商家揽客敛财的噱头, 表现的大多是民族文化的表象, 而非实质, 有些甚至远离其民族文化的宗旨和内涵, 失去了原有的民族文化精髓, 不但没有对民族文化进行起到弘扬的作用, 反而还扭曲民族文化, 误导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正确认识, 最终只会导致民族文化的退化、变异、甚至消亡。

三、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路

1. 提高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

一是要加大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 在全国人民中普及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 正确引导整体国民真正理解并认可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伟大战略意义, 力争创造全民重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扶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

二是要加强培养少数民族成员对民族文化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采取由少数民族在发展的目标设定、道路选择、资源调配等环节上自主发展的方式, 引导与鼓励少数民族成员, 尤其是年轻一代积极投身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事业上。 (4) 毕竟, 少数民族成员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 是民族传统文化能否得到保护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2.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管理

政策制度上要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展, 对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加强宏观调控, 制定可行的战略规划, 加强民族文化的市场管理, 把握民族文化消费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鼓励和倡导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 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5) 严厉约束民族文化的庸俗商业化行为, 杜绝歪曲民族文化风貌的现象, 防止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到无法挽回的破坏和污染。

3.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一是要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滞后、地方公共财政力量不足的少数民族地区,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扩大转移支付规模, 为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加快发展提供财政支持,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二是要号召经济较发达地区对民族地区文化建设进行对口支援, 建立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的文化友好协作关系, 发达地区给予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 民族地区向提供帮助的发达地区回报民族文化艺术产品的服务, 推动对口双方互动、互利、互惠, 加快民族文化事业和产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 进一步促进地区之间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 增进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

4. 加快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更充足的智力保障。

一是要把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 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二是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培训力度, 采取多种优惠措施, 积极引进并留住教师人才。

三是要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 对于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要给予大力支持。

四是要重视社会教育,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扫盲工作, 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的文化素质, 进而造就一支数量大、素质高、能力强的民族文化人才队伍, 更好地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马兰兰,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现状探析》[J].科教导刊.2011年5月上) .

[2]王秀英, 《论现代化进程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第13卷第1期.

[3]付一飞,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利用》[J], 法制与社会, 2008.06.

[4]李轶楠,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路径分析》[J], 满族研究, 2010年1期.

民族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融合 篇5

No.4,2010(总第 112期)Popular Business(Cumulatively,NO.112)

中华民族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相互融合之我见

彭红

(四川华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 610017)

【摘要】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并且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尽管理论界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中国历史传统、人文特征,但更多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仅沿袭西方企业文化理论,没有根据企业及所处环境特点来塑造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企业文化,因而使文化不能有效地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中。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它根植于企业经营管理特定时空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因此其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必然的。所以说,将我国的民族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建立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企业特点,有效促进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借鉴发展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283(2010)04-0269-01

1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文化的积淀之深厚是其他很多国家不

可比拟的。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说

:“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

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

想。”无疑,中国文化的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的世界

观和人生观。张岱年在《中国文化论争》中指出,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是 :“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 ”、“刚健有为 ”、“贵和尚中 ”。

1.1“天人合一 ”的和谐精神

“天人合一 ”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特色,也是中华民族文

化的根本观点天人合一的观点包括 3方面内涵 :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第二点,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要服从这一普遍规律;再次,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调谐。中国人强调人要与天地合德,天地人三位一体,追求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生理想境界。

1.2“以人为本 ”的“仁”的体现

包含有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中华

民族文化的又的一大特色,企业文化的构建要求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

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儒家思想中,管理的关键是得人,管理的方式则

是人治,即一切都离不开人。

1.3“刚健有为 ”的进取精神

“刚健有为 ”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民族精神,所包涵的内容十分丰富,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强调健动,是刚健有为思想的基础和根据。其次,崇尚 “日新 ”、“革命 ”,所体现的是积极有为的态度。再次,推崇高尚节操和抗争精神,这是刚健有为所体现的道德品格。

1.4“贵和尚中 ”的和合精神

这种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肯定了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因而主张以广阔的胸怀,海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的东西。不偏不倚谓之 “中”,不“狂”不“捐”谓之 “中庸 ”。这种 “无为无不为 ”、“不争之德 ”的观点造就了中国人平和的性格。

2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对建立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与建议

2.1现阶段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 :一方面,我国自进入企业文化以来,不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另一方面,我国尽管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千年一脉的文化继承,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没能 “中国化 ”,即:中国的企业文化未能和中华民族文化相融合,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第一,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个人价值认识和发挥不足。第二,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与创新性。第三,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第四,企业文化中可持续发展意识缺失。

2.2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几点建议

建设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基本要求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必须体现中华民族的特色,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征,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首先,奉行 “贵和尚中 ”,与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

儒家文化注重和谐统一,不仅重视自然的和谐,还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重视人与社会的和谐,还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以和为贵的企业伦理道德,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以科学发展观确立企业文化的建设目标,突破把企业文化单纯等同于经济文化、效益文化等传统思维,以科学发展观关注弱势群体,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共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其次,.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要完美结合构建现代企业文化,必须走出误区,特别是崇洋的误区。为此,特提出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供借鉴。

第一,整合传统 “天人合一 ”观和 ”和谐 ”观的现代企业价值观;第二,作为矫正 “人治 ”传统弊端的制度权威的确立牢固树立制度规范的权威,是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融合意义上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第三,“修己安人 ”传统下管理者个人的身体力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建立 “刚健有为 ”的企业精神,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在古老的《周易》中就有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的宝贵箴言,《诗经》中也有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的精彩格言,道家也有 :“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的主张,至于法家,顺应时代不断变化进取革新的精神更是非常突出。

对现代企业而言,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创新文化的主体。管理大师彼得 ·德鲁克曾说,培训与教育是使员工不断成长的动力与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培训与教育也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这就需要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因而企业不再是一个雇佣的组织,而是一个 “学习的组织”。企业应将教育与培训贯穿于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保持与企业同步发展。

作者简介

:彭红,女,四川华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10

[2]苏勇.中国企业文化的系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3]强以华.企业 :文化与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美]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 ———德鲁克管理经典.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彼得 ·圣吉.第五项修炼 —学习性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 篇6

关键词:文化结构;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现代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889-03

On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of Lion Dance and Dragon Dance a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View of Culture Structure

LIU Jing1, YU Han-qiao2

(1. Shangha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cuation, Shanghai 200438, China; 2. Administration Center of Social Sports, General Administration Bureau of Sport of China, Beijing 100763, China)

Abstract:Adopting culture structure theory and based on all previous competitions of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the study analyzes the relation and cause of modern evolution of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a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have been made. The culture value is developing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union of many members. Organization system has been changing towards standardization, while technology becomes the amalgamation of athletics and performance. In view of the whole traditional culture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analyzes antinomy and living space of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in modern revolution and developing.

Key words: culture structur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本研究将结合历届舞龙舞狮比赛的实际,从文化形态结构的视角,探讨舞龙舞狮运动从传统到现代演化的关系及内在原因,从而为这项凝聚着华夏民族精神的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健康发展,也为民族传统体育其他项目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文化价值层面的多元化发展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即客体以自己的属性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从文化形态结构的角度,文化价值层是文化结构的内层,是最稳定、最保守的层面,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是不同类型文化的标志。

龙、狮自产生之时起便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是权威、力量和吉祥的象征。它的产生,反映了原始先民对外界超自然力的一种崇拜和对祥和生活的祈愿。据史料记载,龙是图腾崇拜的反映,而狮的形象也并非最初记载中的西域贡狮,它是在佛教传入后,被美化和神化的狮子,可以说它们都是在自然属性的动物基础上经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神产物,体现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宗教崇拜。随着社会政治、宗教、价值观念的发展,龙、狮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形象也在逐渐发展变化。现在所谓的龙腾虎跃的舞龙舞狮运动从发生学的角度言,他们只是龙、狮历程中的一个后发现象,一个带有延伸意义的现象。

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在形成的漫长时间里,取决于不同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价值追求,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和心理价值追求使龙狮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原始先民通过对它的崇拜和信仰,并以神化的形式来创造、表现它,在充满激烈的情感体验与神秘互渗的原始表现等意识活动中,达到天、地、人之间的感应,实现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自由和超越。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在经过近现代中西文化碰撞、冲突和融合的文化洗礼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和地位也在这次洗礼后得到了重新认识和确立。现代舞龙舞狮运动是在传统舞龙舞狮活动的基础上,国家贯彻民族体育方针,大力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的大潮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以1994年5月原国家体委将舞龙列入体育竞技项目和1995年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在北京成立为标志,现代的舞龙舞狮运动开始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特别是近十年,经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门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内容丰富、技巧高超的颇具民族特色,具有较强观赏价值的体育竞技运动项目。

2 组织制度层面的规范化转变

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基本不是独立开展的,而是附属于节日、民俗事象或宗教祭祀等仪式中,呈现出自发的、小型的、不定期的、不定型的组织形态特征。汉代以后,舞龙舞狮活动融入规模较大的百戏之中;唐代舞龙开始渗入到宫廷重大祭祀性活动中;宋代的“瓦肆”(京城和其他一些大城市娱乐活动集中的场所)和节日期间的民间舞队也是龙狮活动活跃的场所;明清时期的民间行香走会和年节社火中,以城乡、村镇为单位的舞龙舞狮娱乐活动极为普及。从中可以看出,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在发展演变中逐渐上升为有组织、规模较大、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集体性活动。但是,无论从组织规模、活动场所还是组织形式上,它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并且往往以宗族、村寨或街里为单位组织表演或竞技,体现了以宗亲观念为主的小农经济思想,所以它还是被限定在民俗活动的范畴。

现代的舞龙舞狮运动已被明确地界定在体育运动的范畴。它既是一种体育竞赛项目,又是一种体育文化形式。随着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的成立,中国的舞龙舞狮运动结束了长期以来自发松散、各自为政、派系争斗的“群龙无首”局面,预示着此项目开始冲破地域界限,朝着有组织的方向发展。首先,抓住了以竞赛为规范化发展的契机,因为“竞赛是运动项目发展的杠杆,运用好这个杠杆,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运动项目的发展”。历届舞龙舞狮比赛的现实说明,从传统形式中整理和挖掘出来的舞龙舞狮运动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下,其组织规模、组织形式、竞赛管理正日趋规范和科学。主要表现在:1)短短的十年,相继出台了符合国际体育惯例,又遵循龙狮运动发展规律的《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及裁判法(中英文版),《舞龙、舞狮增设项目竞赛规则》和一系列协会章程和下属各委员会及赛事活动的管理性文件,使龙狮运动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了组织的严密性和竞赛的合理性。2)组织的规模正在扩大,龙狮协会的会员组织到目前已遍布26个国家达31个组织,国内,广东、江苏、上海等地相继成立龙狮协会组织,各地的龙狮团体也纷纷加入到当地的龙狮协会和分会,正逐步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组织网络,为龙狮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3)组织形式和组织层次多样化。4)将组织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龙狮运动在产生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龙狮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和经济保障。龙狮比赛与节日文化、与旅游文化的结合,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5)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正在完善。近年来主要表现在对裁判员、教练员培养与管理上。

3 技术物质层面的竞技表演化融合

传统的龙狮活动将民间艺术、舞蹈以及舞台戏曲的成分融入其中,同时受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不同的审美习惯影响,使其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迥异的艺术特征,技术上表现出较强的表演性、娱乐性、游戏性和随意性特征。现代龙狮运动按照体育运动的规律,首先对技术的形式、特征、内容、分类进行了研究和规范,明确了舞龙舞狮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套路,其运动特点是通过人体的多种姿态和动作展现龙狮的形、神、意、韵,在有观赏价值的同时,具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从1995年《中国舞龙竞赛规则》、2001年《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2002年《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中英版)到2003年《舞龙、舞狮增设项目竞赛规则》看,龙狮动作的技术内容在不断丰富,动作的难度等级也在不断提高,2001年的规则在1995年规则的基础上,将舞龙动作创新和动作难度的分值从编排分中独立出来,将动作规格中的常见错误又作了明确分类和扣分规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舞龙运动在民间表演性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了体育竞技的色彩,同时也为技术动作的创新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空间。2003年的规则在沿用2002年规则的同时,又增加了抽签舞龙、竞赛舞龙和障碍舞龙的内容,突破了舞龙比赛只有套路的表现形式,并对参赛队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提出了要求,指出了此项目体能发展的重要性和方向。纵观历届的舞龙舞狮比赛,我们发现,龙狮比赛赛场由最初只有地方业余队参与的状况,已发展到当今来自专业俱乐部、武校、高等院校等多支队伍同场竞技的局面,参赛的运动员出现了年青化的趋势;参赛队伍在8~9 min之间完成的动作数量也出现不断增多的趋势;动作编排的难度就上海队、湖南队而言第五届农运会较第四届农运会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近几年,除了在龙狮的动作形方面有了竞技性地规范和提高外,龙狮运动独特的审美艺术特征也在逐步被发掘,为了达到对龙狮神、意、韵的把握,以体现龙狮的灵性和蓬勃向上的精神,使这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和观赏价值,各参赛队在服装、器材、音乐方面都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其中将现代音乐的伴奏形式融入到现代的舞龙运动中,就是在当今审美观念的引导下,对龙狮美学特征的一种重塑。

技术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制约舞龙舞狮运动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器材近年来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对南狮桩阵的改革,不仅有利于比赛的顺利开展和资源的节约,更有利于参赛队技术的改进和提高,还可以增加比赛或表演的观赏价值。

4 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生存空间

从历史的角度讲,现代化就是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可以将其理解成为一种生存、存在方式。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也就是一种现代体育的生存、存在方式。

步入20世纪以来,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然而,传统文化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由于有坚实的基础,它能够提供更广阔的文化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它在系统内强大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行为规范,反过来又能抑制创新和变革。

舞龙舞狮运动是特定社会和农业文明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泛道德性以及中庸和平、乡土情谊等特质;由于农事的“天人合一”推延到人事、社会,要求人与自然合一,才能保全性命、维系健康,表现在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动作上要求“形不破体,力不尖出”,追求动作的“圆、曲”美,这在传统的舞龙舞狮动作中具有明显的体现;再加之中国传统的政治型伦理文化和儒家思想,它强调了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体系和以“礼”为中心的教化体系,使传统舞龙舞狮活动重娱乐、重表演、重集体、重礼仪仪式、多活动方式,而少了许多本应该属于体育的竞争意识。“竞争”本是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体的现代体育的灵魂,西方的竞技体育塑造了资本主义所需要的竞争、平等、拼搏,追求成功、冒险、挑战,依靠努力和奋斗赢得胜利、超越现状等人格特点。具有追求形体美,追求快速,强调直观性,强调竞争的文化取向。因此,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在与西方体育文化遭际到一起,必然会发生冲突,现阶段对传统舞龙舞狮文化的改造要防止一种以西方体育的标准来衡量和判断其内容、方式和功能,而应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借鉴现代体育的优秀成果。在技术方法层面运用现代体育科学理论与方法进行理性判断与创造,在制度层面借鉴现代体育成功的组织制度迅速发展壮大自己,而在价值层面借鉴现代体育奋发与竞争的精神价值将是舞龙舞狮运动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核心与关键[4]

中国正在由农业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向以工业为基本特征的社会转型,在这种转型期,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信息的开放和涌入,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失落。这就对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走出近代以来失落的文化环境背景,摆脱现代浮躁的文化心理的影响,在经验与科学、民族与世界、理论与实践、民俗与竞技、健身与产业、自我与组织相结合的观念下寻找自身的发展空间,不断凸显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将是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中切实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5 结 语

“文化的多样性才是文化得以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世界文化的格局必然是多元的,这和世界政治经济的多极化相适应。”[5]虽然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赖于存在的社会基础,但其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和注重人的群体意义和社会人格的生态和人文价值观,都将对奥林匹克竞技文化做出生动的补充,并显示其独特和永恒的魅力。当然新时期在对其文化价值进行创造性诠释的同时,还需要吸收西方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其适应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当今舞龙舞狮运动进入社区、学校,作为竞技体育、健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育文化生活方式,这些都是龙狮运动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要对舞龙舞狮运动进行全面深入地改造创新,寻找其现代化发展的不同模式,诸如民俗模式、竞技模式、健身模式、市场化模式等等,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将是现阶段舞龙舞狮运动发展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方克立,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478.

[2] 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4,24(11):54-61.

[3] 李英等.舞龙运动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23(2):6-10.

[4] 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科学,2004,24(1):65-67.

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 篇7

1 快捷与便利:现代传媒拓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空间

以前由于条件的限制,传统传播多以叫卖方式、挂牌方式、散发传单方式、书籍传播方式为主。20世纪以来,饮食文化的传播方式有了较大突破,影视、网络等媒介的运用,极大地扩大了饮食文化传播的范围,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也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视野。现代传播媒介,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和优势,以及自己的受众群体和针对性的人群,发挥着媒介的作用。满足着人们各自的精神需求,达到满足。对于少数民族优秀的饮食文化传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1 图文并茂的影视节目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了解更加直观

“任何一种信息传播什么和怎么传播都离不开特定的媒介作为传播载体,传播是信息体裁化的传播,传播只有在信息被体裁化、媒介化后才可能实现。”电视,当今社会媒介方式之一,电视受众的广泛性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传播作用。电视在传播信息中具有直观性和快速性,并且带有视听效果,达到了图文声并存的三大优势,电视的这一特点无疑成为大众的主要媒介方式。随着电视台类目不断增加的多种选择优势,节目选择形式的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精神需求。而且电视传播信息的渗透力非常强,最为明显的就是收视率的增加,相应的显现出收视群体越来越多,可以将电视所播的内容大范围的广而告之。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在2015年央视新增的关于饮食类的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此节目运用的是纪录片的表现形式,“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纪录片是各种传播形态中的“贵族”,是文化含量最高的传播载体。”纪录片中大量的介绍了少数民族的饮食。从香格里拉藏族的松茸到大理白族的乳扇等等,使电视机前的观众能够直观的从电视屏幕上感受到美食触觉味蕾的快感。节目中,介绍了当地饮食制作器材和食材以及佐料的使用,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达到真实的效果。这一类饮食节目以美食为主要核心,借以发展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效果。电视作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播媒介,能够非常的贴近平民生活,更加的贴近真实生活,向屏幕前的观众传达少数民族人们对于特色饮食文化的真实的感情,能够使外地人更直观的了解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并有着深刻的认知和了解,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得到发扬。

1.2 覆盖全面的在线广播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宣传更加快捷

广播作为传播媒介方式之一,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首先广播节目的观点非常明确,广播节目的主题紧紧围绕播报内容,明确听众群体,突出服务听众的特性。例如对于少数民族饮食类的广播中,向听众分享各式各样的饮食信息,主要针对于流动人群和较为年轻的群体,并且收听者具有相对较高的消费水平。其次随着广播节目的不断优化和较高的传播信息能力,在广播节目中增加讨论和互动的环节,能够真实的讲述关于少数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细节的描述,由于广播经常是地方性的并且是现在进行时的播报,通过叙述可以使听众第一时间捕捉到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亮点,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深入传播。由于广播覆盖全面的优势,使得在这样一个资讯平台将广播和饮食选择结合在一起,能够立即并准确将食货的各种打折、优惠、新旧店铺的开业等等与饮食相关的咨询及时转达给需要的人们,已达到关于美食各种内容的表达,进而能够更直接的传播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广播关于少数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的相关信息,不仅可以将饮食文化继承、发展,也能够提升该地区的人对于本民族饮食相关文化的极度认可。

1.3 无处不在的营销网络让人们选择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更加便利

“网络作为一种代表着先进的技术。很明显网络带动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虽然只发展了十多年的历程,但是它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人们以前的生活以及行为的方式,使人们逐步进入新兴网络时代,少数民族网络文化输入大于输出,使得少数民族文化遭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网络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沟通和交流的方式,而提供服务是人们上网的主要原因,现在人们以自己的喜好和方式,不断的融入到网络社会,网络群体多以需求提升主动性。自主性的提升使网络群体在饮食文化传播的方面体现的极其明显,我们在网上可以看到非常多的美食评论家、大众点评的网络平台,使我们能够随时随地的了解当地饮食,相关内容只需上网搜索便立即得到相关的信息。例如:现在手机上流行的美团、糯米、百度外卖等相关网络APP,极大的满足当代人对于饮食的追求,网络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随着科技的步伐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网络对人们生活中的的影响极其大,手机中不断地接收着新的信息,可见网络对于饮食传播有着不容小视的影响。而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的少数民族地区,网络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标志逐步走向少数民族地区,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的饮食文化的发展。

2 共享与建构:现代传媒延伸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播

现代传媒技术对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产生了一些影响,这些影响反应在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共享与构建上,现以景颇族和傣族的饮食文化举例说明。例如:“景颇族部落聚居在云南德宏州地区,当地的生态环境非常复杂,在景颇族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山里的东西,绿的是菜,动的是肉’顾名思义,在景颇族地区凡是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在景颇族地区都可以当做食材,这样资源丰富的食材中,景颇族饮食的的主要味道以‘酸’‘辣’‘苦’为主,是当地人最喜爱的味道,而‘鬼鸡’现在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人人皆知的一道名菜,由于景颇族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杀鸡祭鬼的风俗习惯,将用来祭祀使用的鸡煮熟之后,把鸡身上的肉用手撕成条状,再加以作料:柠檬汁、姜末、蒜末、盐、味精等,使之凉拌,整体上‘鬼鸡’的味道与景颇族喜爱的味道相同,显现出‘酸’‘辣’的味道,加上柠檬汁是这道菜非常的清爽可口。这道菜在最先前是用来祭祀用的,所以被称之为‘鬼鸡’。”

再如:傣族是我国云南西部和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盛行小乘佛教。“由于受到佛教的深深的影响,以前每一个傣族的村寨都有祭祀宗教的场所——‘奘房’。每一个奘房里面都有佛爷去主持关于佛教的活动,佛爷的一日三餐都由同村寨子里的村民一次轮流的提供。直到全村民都为佛爷提供过餐食后,每家都会拿出几道自家的拿手菜,然后搬着自己家的桌椅板凳到奘房前把桌子拼到一起进食,大约130桌左右。就形成了大家熟知的‘长桌宴’。长桌宴的目的首先在于感谢主持佛事活动的佛爷,为其保佑全村寨人的健康平安,同时祈求能够使全村寨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2.1 现代传媒促进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共享

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有一定的特性。过去,景颇族用来祭祀的鬼鸡是禁止小孩和妇女食用,只有村寨中的长者和年迈的老人才可以食用。现今生活的改善加上外界对本民族的影响,为了宣传本民族的饮食文化,这种祭祀的饮食习惯已经被打破,这样的饮食禁忌已经渐渐的褪去,“鬼鸡”成为了当地最具特色的美食,并且也是景颇族餐馆中饮食特色的代表,更是人们野炊休闲时不可或缺的一道佳品。使景颇族的饮食文化得到共享。而“鬼鸡”被视为景颇族饮食文化的标识,也使得祭祀中的菜品走向大众的重要因素,这使得将“鬼鸡”成了景颇族饮食文化中的代表。

而傣族长桌宴是非常普遍的,由于旅游业在网络平台上的宣传,傣族长桌宴不仅仅限于感谢佛爷才会摆,也不再限于佛教文化才举行。傣族是一个非常注重团结的少数民族,同寨村民为了增进感情与促进交流,以此来解决村寨人们的矛盾,能够增进友谊的形式。长桌宴由寨子里的年长有威望的寨老进行安排,商讨安排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再由每户人家搬上桌椅,带上自己家里烧制好的各种饭菜,大家互相品尝,共同商议村寨里的事情。在现代传媒盛行的今天,傣族长桌宴的不断传播,外地游客可在当地旅游时感受到小型的长桌宴与当地的饮食文化,使得文化得以共享。同样,这种情况的驱使下,使本民族人对于本民族饮食文化的得到认同与认可,对于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保留起到一定的作用。

2.2 现代传媒对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构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团结统一、并区别于外族的一套符号和观念系统,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据。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也就消亡了。”中国文化是由多民族文化组成的,而少数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当中包括饮食文化。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独树一帜,随着媒介的传播,少数民族饮食通过彼此借鉴与融合逐渐形成了兼具民族饮食特色的饮食文化。只要提起景颇族,人们就会想起这里的“鬼鸡”文化;提起傣族,就会记起“长桌宴”。而在一些旅游景点,为了便于游客在较短时间内品尝各个民族独特的饮食,就会在一天甚至一桌上,摆出各个民族的特色菜肴,让宾客快速感受各个民族的饮食文化。比如,在云南就有以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融合而推出的即兴宴舞,在就餐一个多小时中,可以欣赏多民族与饮食有关的舞蹈,也可以品尝具有民族特色的菜肴。这种共建的方式既有利于保护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又充分地宣扬了民族文化。

3 固守与包容:现代传媒影响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承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播路径必然离不开现代传媒。但是传媒需要建立在具有实用性与适合性的饮食活动基础上,如果脱离了这些基本的服务功能,这一类饮食文化将失去它在传播中的意义。所以,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播既要坚持本身特有的定位,将自身特性凸现出来,又要不断加强真实贴切性和一定的实用性,从而得到大众的喜爱。

3.1 现代传媒对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固守

少数民族种种饮食的食材和习俗都因地理位置存在着差异,有一定的地域特性。在这些细节上,饮食类的节目需要满足实用性和贴切性这两方面,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所特点,不只在内容上避免奢华,回归本土、贴切生活使用最质朴的食材,避免为了节目的效果使用一些奢华的食材,失去了实用性和贴切性的意义。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真实的展现给观众。在景颇族地区的“鬼鸡”饮食,对于传统少数民族饮食文化需要尊重当地的传统,在食材以及制作方式上需要原汁原味,所以在传播饮食文化时在这些方面只有固守,才能真实的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保留和传承。

3.2 现代传媒对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包容

少数民族饮食的传播中,关于饮食的祭祀文化受到了一些传播媒介的影响,为了将景颇族的饮食文化发扬光大,也使傣族人民热情友善的好客之道传承并发扬傣族文化,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饮食习俗从只能由寨中长者和老人食用到现在的人人可以食用,再如傣族长桌宴的佛文化,升华成为全寨村民促进感情的方式到现在人人能够感受的当地饮食氛围。这样长时间的发展下去,必然会对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最终少数民族的饮食传统文化将消失。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需要将饮食文化的来龙去脉清晰解释。即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物质方面已经广泛的传播,但对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精神方面要得以包容,尊重当地饮食文化。

综上所述,饮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饮食历程的不断发展必然造就文化,文化需要继承、发展,需要合理的传播媒介进行合理的传播。虽然在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播中造成了些许影响,但是经过时间的流逝,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方式改变的这一现象会危害到民族饮食文化的本身含义么?笔者认为,这样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在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播中使文化本身发生改变。即使随着时间的增长,一些文化的意义、内涵依然存在,虽然方式发生转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饮食文化也同样如此,饮食的制作工艺、技术与文化内涵只有广泛的传播、传承,才能使文化发扬,并且能够保证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范围扩散,使得少数民族增强自我认同与文化认同。但是,对于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传播,怎么去把握这个度,既能够使手艺广泛传承又使文化得以保护,值得我们深思。

摘要: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在我国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现代传媒正在改变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播方式,选择具有生动直观的影视节目、宣传快捷的在线广播、选择便利的营销网络等现代传媒,探讨其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播的影响,认为现代传媒不仅以其快捷与便利的优点扩展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播空间,而且影响到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共享与构建,也在固守与包容中让人反思其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传媒,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杨文娟.少数民族特色饮食在云南民族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昆明大学学报,2008,19(4).

[2]陈静静.互联网与少数民族多维文化认同的建构:以云南少数民族网络媒介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0(02).

[3]李钟铉.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特点[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4]童雨菲.中国饮食文化传播路径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2.

[5]胡梦楠.中国饮食文化传播与认同: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2014.

[6]王峰.互联网技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J].企业技术开发,2014(8).

[7]陈静静.互联网与少数民族多维文化认同的建构:以云南少数民族网络媒介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0(02).

[8]秦莹,王晓艳.德宏景颇族民间科学技术[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14:57.

[9]周兰.纪录片--影像对历史的传播[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 篇8

一、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汉族之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只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省、自治区, 其中在广西和云南就有多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在与汉族及周边少数民族的融合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于其独特性, 就使得其文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少数民族文化, 是少数民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少数民族千百年的发展的见证, 承载着少数民族人民精神文化价值。少数民族文化, 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因此在现代产品的设计中, 如果融入少数民族所特有的美学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那么就会对产品的设计带来个性化的发展。这不但可以促进产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更可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现代产品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

现如今经济飞速发展, 产品生产也逐步转为批量化生产,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人们对物质产品的极大的需求, 产品竞争也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无限畅通而呈现出白热化。物质的高度发达, 使得人们开始注重自身的个性张扬, 不断地追求新鲜、张扬个性的产品。因此, 企业在设计产品的时候, 逐步由满足大多数人的大众路线转变为满足不同需求人群的个性设计, 以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物质需求。现代产品设计, 除了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消费人群的心理, 这样才能扩大市场占有额, 增强市场竞争力。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除了可以为产品打开销路, 适应不同人群, 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少数民族文化走上现代社会的舞台, 这既有利于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提升, 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充分保护。现如今, 标准化、大众化的产品已不能在满足人民对产品的全部需求, 产品的文化品质若想提高, 就必须设计出富有个性的现代产品。从少数民族文化中吸取不一样的文化因素, 融入到现代产品中, 是提升现代产品的文化价值的发展趋势。少数民族文化所具备的适应现代产品需要的特征如下:

1、少数民族文化, 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在现代产品中加入少数民族文化, 可以通过产品独特的设计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这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产品设计中融入少数民族文化, 可以通过产品这一实物载体, 把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带到大众面前, 既可以有效的推动产品销售量的增长, 也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如旅游业等经济产业, 可以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因此, 在现代产品中融入少数民族文化, 既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可以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 我们都可以看到少数民族群众为了寄托美好的心愿, 把一些装饰物装饰在物体上, 这也许可以称得上是少数民族文化在产品设计方面的雏形了。这些独具特色的装饰, 不仅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 同时又创造了独特的视觉冲击, 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原生态的文化特征。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产品中的应用, 除了大众对个性化设计的追求之外, 也有对少数民族文化蕴含的特殊的美学文化的渴望。

2、少数民族文化中蕴含的独特的文化价值, 如果得到合理的运用就会极大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产品的消费心理可以决定产品的经济价值, 现在的消费者, 已不再是仅仅满足于产品所带来的实用功能, 更多的是注重产品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在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今天, 人们更多的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回归, 这种精神世界的回归往往是消费者对多元文化的追求在起作用, 但是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物质条件之间的差异, 这种对文化的追求就会各有差异。由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少数民族文化所独有的神秘色彩, 就使得大众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了一种强烈的追求, 而在产品设计中融入的少数民族文化, 既体现了其文化价值, 也提升了其文化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在市场上, 具有民族特色设计的产品往往更能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与其他异族文化之间的交流, 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可以说是文化全球化的一种体现。

三、结语

人们在渴望现代产品所带来的强大的实用功能的同时, 更渴望这样的现代产品可以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 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既可以提高产品本身的文化价值, 又可以作为宣传民族文化的载体, 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各少数民族文化蕴含丰富, 而在现代产品中融入少数民族文化, 可以说是现代与传统的融合, 这不但会给消费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 更多的是可以产品本身的文化价值, 同时还可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带动经济发展, 这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勇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价值研究》, 《大舞台》, 2010, (03) :96-97。

[2]胡艳华:《产品设计中文化因素的探析》, 《科技资讯》, 2010, (08) :234。

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 篇9

而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发展历程是被动的、坎坷的, 是在一系列外部冲击下实现的痛苦的转变。同中国现代工业发展一样, 中国现代设计并不是从传统造物观念和社会生产关系中自然降生的顺产儿。

中国开放几十年, 经济高速发展, 社会风貌巨变, 而且这种变化还在持续、加快。人们被各种新的观念、潮流、时尚所裹挟, 来不及停下来思考一下我们当下的生活和未来, 更顾不上反省我们的过去和传统精神。

简单的模仿、抄袭、符号化的拼贴成为中国现代设计的现状。

本文仅就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对现在设计的影响谈几点看法。

一、浅释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中凝结下来, 具有特殊的中国文化识别性的那些要素。

那么哪些是中国传统文化呢?提到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会轻易想到那些独特的器物、图案、景观、音乐以及诸多文化现象都具有“中国元素”的特征, 如梅兰竹菊、明式家具、兵马俑、长城、龙纹、斗拱、剪纸、京剧、风水先生、阴阳皇历等等。它们都曾是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是功能性的, 也是精神的象征、情感的寄托。

二、怎样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重要性

在国际背景下, 西方进入工业文明已一个多世纪, 而我国的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则是交叉进行的。在中国的文明进程中, 我们得到了很多, 也失去了很多。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大, 但越是远古的文化其同比性越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人与人的本原性差别减小了, 文化的多样性滋生。但是, 文化发展到现在又开始走向大融合, 文化的多样性面临危机, 经济可以国际化, 但文化作为具有独特象征性的东西需要多样性和民族化。在中西文化走向“大同”的今天, 我们必须保持住自身的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 构建在全球文化交融状态下的特色民族文化圈, 只有这样才有文化的特殊性和特色。

当代设计师要学会读古人, 读传统, 只有了解自己的文化, 自己的传统, 自己的艺术, 今后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

三、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

尽管丰富的传统资源是我们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宝库, 但一味沉溺于符号化的表层应用会使我们迷失在昨天与今天的断层之中。就像脸谱作为一种带有文化意义的视觉符号被广泛使用的滑稽效果一样, 传统符号很难简单拼贴到今天的工业化产品中。

所谓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在现在设计中的应用绝不能够只做表面文章, 因为文化是一种互补共通性很强的东西, 中国的文化更是如此, 触目可及的中国式传统元素有很多, 而将如此众多的中国元素融入到设计中, 是需要极其深厚的文化积累的, 不是走马观花就可以手到擒来的。以服装设计为例, 中国的国画其与生惧来的表达方式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沉积, 其中所表达出的神韵和精髓不是简单的模仿就能来的。燕尾服上印上中国的国画就算是传统文化的运用了么?在我看来, 这不过是缺乏深度的生搬硬套。

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的设计必须建立在自身传统的土壤上, 对外来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以拿来创新我们的的中国当代设计。

在中国现代设计中, 许多优秀的作品广泛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并将之融入现代设计理念, 体现了独具魅力的东方文化神韵。

例如, 2008年申奥标志和2008年奥运会标志就是成功的设计案例。申奥标志把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的“中国结”、“太极拳”与西方现代极富冲击力的表现手法融汇于一身, 使人们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运动精神的巧妙结合。2008年奥运会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利用中国传统印章的形式和中国红烘托出中国文化喜庆、热烈的气氛。那似人、似龙的造型, 既生动地表现出中国人热情与真诚的气质, 又准确传达了奥林匹克的理念和精神。

勒埭强设计公司的标志便巧妙借用了“方胜”基本框架, “方胜”是中国特有的吉祥图案, 它包含了同心双合、彼此相通的美好意愿, 是一种积极向上、追求幸福生活的情感寄托。此标志体现了公司与客户、公司与员工合作沟通、互诚互信的理念, 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与现代审美观成功结合的范例。

服装设计师武学伟设计的高达百万元的“中华衣王”, 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华民族古老的图腾—龙与风, 龙鳞状皮子和柔美羽毛的独特搭配, 柔美跃动, 曲线流畅, 动静之间, 刚柔兼济, 将龙的高贵、霸气与凤的华美、灵秀, 演绎得淋漓尽致, 展现出独具西方风情的神秘与性感!体现了东方天人合一的精神, 用西方的塑型手段达到东西方美学相融相结合的意境, 同时融入了中华传统建筑“以繁为美”的精神。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并非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古, 而是正视传统, 提炼出那些具有恒久光芒的价值因素, 让它伴随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发展下去, 让这种传统的文化资源在设计产业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让我们传统的艺术元素在现代社会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潘鲁生:《设计九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1]潘鲁生:《设计九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2]刘新:“中国设计与中国风格”《装饰》2007.12[2]刘新:“中国设计与中国风格”《装饰》2007.12

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 篇10

民族舞的目的在于审美和对文化的演绎,在现代,民族舞蹈还代表着该民族的文化概念和民族渊源。就艺术层面上来看,民族的不仅能够陶冶人们的心灵还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以孔雀舞为例,作为云南少数民族的舞蹈形式的一种,相传孔雀舞已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1]。孔雀在傣族人民的心理代表着善良、智慧、美丽与吉祥,傣族人民通过对孔雀舞的演绎表达自己对生活和未来的美好向往,通过演绎孔雀舞来祈祷未来的生活,在动听的象脚鼓的伴奏下,孔雀舞以其优美、动人的形体姿态表现出,傣族人民向往生活幸福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期望。民族舞在文化特色上,根据地域的不同有着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在山西陕北等地,高亢的呼喊配合着热烈的腰鼓舞,表现出山西陕北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和对幸福生活充满无限期望的情感。

民族舞的诞生就源自于人民百姓对情感的释放和对生活的期盼愿景,通过舞蹈形式来演绎出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民族舞蹈的文化特色与地域特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例如云南傣族人民的孔雀舞由于云南地域环境的塑造就显得十分的柔美。而山西陕北的腰鼓就显得什么热烈的豪放。

二、民族舞蹈的现代化美学价值

民族文化以其丰富多彩且具有包容性的美学感受,在现代美学领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民族舞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自然载体,承担着宣传民族文化的重要任务。这种历史所赋予的责任感使得民族舞蹈的艺术效果再其传统的美学表现的基础上更增加了一份厚重感。

民族舞发展至今,在舞蹈形式的演绎上更加注重对民族社会属性的表现,民族舞成为民族社会现状以及生活状态的一种依托表现形式,通过对民族舞的研究,能够直接追溯到该民族的文化传统。通过民族舞蹈在舞台上的演绎,能够表达出该民族人民对现代社会生活的肯定和赞颂,通过对民族舞蹈的美学探究和发现能够将该民族的生活发展的脉络进行捋顺,在舞台的演绎过程中,在空间有限的环境上去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或生活习惯,是现代民族舞的发展走向之一,在这个整体化的表现形势下蕴含着浓郁的民族历史文化气息[2]。民族舞的表现任务就是通过刻画和表现,去将该民族的社会生活情况和民俗进行宣传。

三、民族舞舞蹈文化特色与现代化美学价值案例分析

我们从艺术的角度上去分析民族舞蹈,民族舞蹈的艺术价值在于对生活和人民期望的展示,从美学的角度上来看,民族舞蹈是对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状态的一种揭示,在美学的角度上来看,民族舞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段,因此在对民族生活的演绎过程就显得比艺术角度上来的更为丰富和热烈。民族舞演绎者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将该民族的社会生活方面进行相应的揭示,通过舞蹈形式的演绎民族的心理状态,观众们则通过表演者的肢体演绎欣赏到该民族的文化精髓。就审美的角度上来看,这种过程相对比较复杂,观众们不仅仅通过舞者的肢体演绎收到心灵的陶冶,还能够从演义中感受到民族舞蹈所蕴含的历史韵味。通过美感的结合塑造出审美想象化。

彝族的有一个舞蹈名字叫做《太阳女》,这个舞蹈的内容揭露了彝族的整个社会生活,对彝族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习俗和民族心理进行艺术化、演绎化。再配合彝族的歌声和服装道具下,将彝族人民的社会生活进行全面的展现,通过这种高度的浓缩和集成,将彝族丰富的、浓郁的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向人们进行表现,《太阳女》将彝族人民对自然、对社会、对伦理的一个高度总结,通过审美的形式进行展现,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起到了保护彝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太阳女》恢弘的演绎形式与精美的舞蹈表演透露着彝族浓烈的历史厚度。当美学与历史,二者之间产生碰撞的时候,其所变现出来的演绎效果是十分神奇的[3]。

民族舞蹈从起舞蹈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色上来看,其在现代的美学价值就是再其浓郁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引导之下所迸发出来的,在历史厚度和审美的交织之下,形成了现代独特的民族舞蹈美学价值,在对美学价值的研究上,要深入对其文化和历史的发掘和探索。

四、结语

民族舞在现代得到较好发展的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历史厚度和其包容性的发展形式,随着民族舞的不断发展,其美学价值的表现方面也越来越多[4]。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民族文化在受到冲击的同时也激发了民族舞蹈的发展,民族舞蹈在现代文化传承和宣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文化和艺术的交织之下,民族舞蹈从原始的舞蹈形式转向社会生活的表现,从其艺术表现上来看更为直接和纯粹,更加接近于艺术的根本所在。

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其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在我国有着众多的民族,同时也孕育出来多种多样的民族舞蹈形式,本文就对我国民族舞的文化特色与其现代化的美学价值进行分析,为我国民族舞蹈的现代化发展和传承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民族舞,文化特色,现代化,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姜欢笑.自组织美学情境下的东北满族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徐航.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播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3]吴昊.谈民族舞的民族文化特色与现代美学价值[J].艺术科技,2016,06:177.

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 篇11

中国书籍设计的民族特征性语言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自然流露与体现,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是书籍设计的底蕴与依托。优秀的书籍设计与内容浑然天成,是培植和张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但民族化并不等于复古主义,而是再创造和再发展。脱离民族性的文化,便会失去原有的生命力而变得枯萎。传统本身不会终结,文化传统有其连续性,我们可以把丰富的传统视觉元素和文化精神作为养料进行现代的艺术设计创作。

如将梅兰竹菊与青松岩石等自然景观象征人的品格,达到审美与伦理的统一,这种“美善相乐”的意识,深深地渗透在中国的艺术之中。中国艺术注重写意和主观表现,对神的描写高于对形的描写,强调主观对客观物体的感受,注重审美的内心体验和对“气韵”的感悟,它不是靠“再现”的逼真去征服读者,而是通过以“物”传神的方式,使“神”超越感性现象在心灵中升华。中国艺术重品位、重修养、重格调,追求儒雅之风和书卷之气,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理想。

二中国艺术元素在现代设计领域里的可借鉴性

中国文化的传统元素有很多,如:象形文字、纹样、吉祥图案、中国红、中国书法、中国画、篆刻、木版年画、戏剧脸谱、景泰蓝、瓷器、剪纸、皮影、瓦当、画像砖石、武术、岁寒三友等。但这只是从其“形”与“色”的外在表现上的认识,而要从其内在意蕴上理解,则可以旁及中国艺术的气韵、神韵、意境等,以及传统元素所蕴涵的道、儒、佛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也就是所谓的传统文化元素的“意”。认识到这三种要素,才能在实际运用中融会贯通,展示传统审美文化理念与现代书装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

从元素上来看,中国绘画、汉字、书法、篆刻、印章、图腾、中国结、祥云图、如意纹、秦砖汉瓦、敦煌壁画、京戏脸谱、中国漆器、中国刺绣、汉化竹简、文房四宝、皮影、剪纸、风筝、中国瓷器、石狮、唐装、筷子、金元宝、八卦等都能成为现代书籍设计的基本依据和设计元素的创新来源。

从形式上来看,传统视觉元素的造型、构图、色彩等都能成为现代书籍设计可考虑的运用形式。

从手法上来看,可以对传统视觉元素进行直接运用、形式借移、元素再造、神韵传承等。

三现代书籍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

(一)中国画元素的运用

中国画影响着东方世界人们的审美心理,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对设计领域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设计艺术的国际化其实也就是设计艺术的民族化。设计发展到追求多元化、个性化,国际间信息交流频繁的今天,地域性设计更被人们所重视,近年来国内设计师能在国际上获得奖项,很多都是以民族特色和风格去挑战一统天下的西方设计的局面。服装设计师们采用丝绸、刺绣、水墨图案等民族特色成功设计出了富有东方韵味的时装,这种富有本土艺术气息的设计已被国际艺术设计领域所关注。

如中国的设计师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水墨元素融入设计的创作之中,产生了一大批运用水墨元素的设计作品,其中不乏许多杰出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使传统水墨艺术与书籍设计艺术进行理性的结合,使实用的设计艺术得以承载丰厚的文化内涵。著名的书籍设计师吕敬人能够很好地把中国传统书画元素融会到现代书籍设计当中,使设计更具有文化内涵,更增强设计的感染力。在他设计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而这种文化气息正是通过中国绘画艺术元素得以体现的。

中国画把气韵生动放在“绘画六法”之首。现在的装帧设计中,有很多设计者将中国画的虚实疏密、起承转合、计白当黑、谋篇布局等变化规律,营造成中国书籍装帧独有的气韵之美。另外还借用中国画的写意传神,追求“笔不到而意到”的境界,更加注重内心体验的审美感受,达到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寄托精神向往的功能。《子夜·手迹本》,在设计构想上传统与现代意识兼容,既保持了中国古籍淡泊、虚灵的原有神韵,又融入了富丽的现代工艺技术,毫无人工雕琢痕迹,尽显古籍艺术的古拙质朴神韵。吕胜中先生在其著作《意匠文字》版式上的设计保留了传统书籍版式的框架,也充分考虑了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在内页的飘口、水印设计上保留了水墨原汁原味的感觉。这本书的设计就成功地运用了手写书体,令人有亲切感。手写的文字使人感觉到生命的流动,可以保留下那种人文的、自然的情感传递;书中所应用的红色、带红圈的字等都是中国传统的眉批方式。这样做既不失中国特征又有现代感。作者把对书籍内容和审美意识的新概念注入书籍的编排中,成为书籍革新的一个典范。

(二)书法元素的运用

书法在现代设计中具有强大的艺术挖掘潜力。设计师在运用中国书法元素时,不能仅局限于外在的形式美上,重要的是应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认真思考书法在设计中的运用空间,从而为书法打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书法作为汉字美的最高形式,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它不仅表现汉民族的思想文化和情感思维,更民族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一种独有的艺术形式,艺术内涵独特在现代书籍设计艺术中已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书法所能赋予书籍装帧设计的不仅是具体的形式和固定的内容,还有汉民族的性格气质、取向、心理情感和精神格调。书法介入到书籍设计中,书法线条的美与书籍相得益彰,从而提升书籍的审美价值,书籍可以借书法作品所表内容传达和体现某种价值追求和文化观念。

如《梅兰芳全传》,设计者将中国水墨画与书法相结合,封面以梅兰芳舞台造型做底,“梅兰芳”三个俊秀的毛笔字压在图上,通过前景实后景虚的处理,制造出幽雅的意境。整本书浅灰蓝调子,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书的切口图形设计部分,切口处从左向右按翻,是梅兰芳的男装照片,从右向左按压,会出现梅兰芳舞台的京剧形象,巧妙地展示了梅兰芳的艺术生涯。

(三)民间艺术元素的运用

很多中国书装设计作品就是根据中国民间剪纸、京剧脸谱、民间泥塑、古代服饰等传统颜色进行的再创造。例如《中国民间文化生态调查》一书,在整套丛书设计中,书脊裸露锁线,大胆使用民间年画鲜艳的原色,强调夸张对比,呈现色彩缤纷的视觉张力,是色彩应用中的杰出典范。

剪纸艺术的兴盛源自老百姓对美的追求,源于生活的需要。所以,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在书籍封面设计中,运用剪纸方法能与书籍内容吻合,会相得益彰,相互衬托,所赋予的空间美感自然产生。《寓言十佳》(张卫设计)一书,就是借用民间剪纸的原形,赋予浓重的民间色彩,使之洋溢着醇厚的乡土气息。此书设计中形、色与传统符号构成的节奏感,强化了中国特色的审美个性,令人产生有意味形式的联想。这也正是

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通过设计者装帧形式的外在物化,使书籍的形态增添新的中国韵味。

如《小红人的故事》封面就是采用了剪纸的手法来表现。用色上借鉴民间剪纸的色彩语系,单纯凝练,简约鲜明。红黑对比的色彩效果非常夺目。设计师全子直接把小红人剪纸与红色封面连成一体,扉页同样是同一种材质的红色,在色调上是整体统一,但在视觉和触觉上又有层次和空间美感,又显得微妙有内涵。小红人的故事叙述了作者几年来乡土民间文化采风、考察所获得的深切感受以及作者创作充满灵性的剪纸小红人的故事,设计一抹红色,浑身上下,从函套至书蕊、从纸质到装订样式、从字体的选择至版式排列,以及封面上的剪纸小红人,无不浸染着传统民间文化丰厚的色彩。封面剪纸“小红人”紧贴书籍内容,设计师熟稔地运用中国设计元素,与神秘的乡土文化浑然一体,让读者越读越觉出其中丰盛的滋味和立体的想象空间,整体设计纯朴、浓郁,极具个性特色。

(四)中国传统图像的借鉴

中国传统图形追求和谐、朴素、含蓄和节制的特点,与中国传统人文、自然、哲学观念相呼应,深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这些不同时期反映社会生活的形象诠释,已经寓形以人格化的精神追求,具有深层的精神象征,体现着传统图形的人文价值,所以成了今天书籍装帧设计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锦绣文章——中国传统织绣纹样》一书的内页边缘采用织锦部分纹样图形,色彩鲜明。合上书本,整本书页面部分则呈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的龙形纹样,让人眼前为之一亮,为书籍的整体装帧设计提升了一个高度。

吕敬人设计的《浣纱王后》,从封面到内文都配置了古代纹样,设计既贴近图书内容,使文章得到有力的衬托,又不失文情意趣,真正达到与图书圆融无迹的设计境界,使人强烈感受到意境与心境合而为一的审美情趣。

《猛虎集》设计的封面,传承了中国“以大为美”的传统哲学思想,采用特有的中国画写意手法,封面上飞扬灵动的线条,使人联想到虎纹,暗喻了图书的主题,给人以美的遐想和视觉艺术享受。

(五)中国民族色彩的借鉴

中国的民族传统色彩具有浓厚的装饰意味,将现代书籍设计与民族传统色彩相结合,赋予了书籍设计浓郁的民族文化精神内涵,强调了中国民族文化意识。如:《中国三峡百景图》这本书的封面,采用了传统色彩中的大红、青和金色。大红为中国红,是最具民族传统代表的色彩,象征着吉祥喜庆;金色,是古代帝王的专属色,彰显高贵,这三种颜色的搭配体现出书籍华贵不凡的气质,一股中国风扑面而来。历史类书籍则大多采用典雅古朴、沉稳的色彩,如《中华文明史》套书,书籍封面采用暗红色底加以黄色轮廓,黄色轮廓寓意书籍主题是以黄河为线索,由黄河为母亲河孕育出灿烂的五千年文化,暗红底色让人感觉沉静、安稳,像母亲的怀抱一样温暖舒适。

四现代书籍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现代根植于传统

鲁迅先生曾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中国美术学院吴山明教授曾指出:“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而本土文化又是多方面组成的,它是有历史性、传统性、继承性以及地域性的,而其中的精华又汇入中华民族文化的大流,它既呈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的辉煌,又能产生民族的凝聚力。一个民族如果因种种原因而淡化了本土文化的特征是可悲的。”

艺术的民族性也不仅仅是中国民族艺术形式的解构、组装和拼贴,更重要的是一个艺术家的民族文化底蕴,他身上流淌着浓浓的民族文化的血液,这样通过对国外先进文化的吸收和消化从而形成具有民族性、世界性、时代感、新鲜感人的艺术品。设计亦如此,设计的民族性,设计的艺术性,应是设计者的民族文化修养,深厚的艺术修养的自然流露。真正的设计是民族的“魂”,而不仅仅只是民族的“形”。

(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创新

通过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为书籍设计提供丰富的元素和理念。强调要借鉴中国传统,融合传统与现代进行设计,但不能仅将传统中的一些元素拉过来作为一种点缀装饰,而是应该将传统设计思想和传统工艺文化内涵进行充分的展示。应该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符号和价值系统加以适当改造,结合今天的时代精神而使其成为新的传统,使其变成真正有利于生长的土壤滋养着我国现代设计的成长,使设计体系保持一种传统造物精神与现代设计眼光的张力平衡。现代设计要以本土文化为根基,融入传统艺术视觉符号,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的现代书籍设计。

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民族传统元素也在不断地在个性化创新中发展前进。我们应该倡导民族文化和先进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和发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髓,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传统符号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书籍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书籍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专项人文社会科学类项目资助,项目名称: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国画教学研究,项目批准编号:CDJSK100113

民族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 篇12

一、现代设计中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国际化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正由于设计的国际化, 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现代设计中存在的西方化、雷同化等问题。并且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到, 无论何种“国际化”设计, 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根基必然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源, 在特定的区域世代相传, 蕴涵着民族的智慧和精神。2民族文化不仅是本民族的精神财富, 更是世界人民的财富。如今设计要想在世界设计之林中屹立不倒, 其民族传统文化就必然要有典型性, 而区域文化也要有鲜明的特色。因此,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拓展在设计中, 才能增强设计的竞争力。

二、现代设计中民族文化的表现

传统文化的发展已经具有几千年的历史, 其发展过程中, 有着良好的自我调节性, 随着全球化愈演愈烈, 民族传统文化逐渐实现了国际化, 同时, 民族文化在现代设计中也越来越受到设计师们的重视,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民族文化从三个层次上渗入到现代设计中

民族文化对形、意、神的表达和刻画十分讲究, 这在现代设计中也得到了体现。首先, 任何设计都是来源于生活, 生活的真实形态为设计提供了原型;其次, 设计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因此设计师们在如实表达生活形态的同时, 对设计所传达出的“意”也十分关注;此外, 在现实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和超越, 最终成为行业经典, 这是每个设计师毕生所追求的目标, 这就对设计中“神”的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民族文化的影响下, 一个好的设计作品就要兼具形、意、神的特色。

2. 民族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符合“以情合道”的原则

在现代设计中, 以情合道一方面强调的是技能运用和效果表达。与情相对应的是思想的自由与解放, 侧重于感性;与道相对应的则是技术的运用, 其中包括表达技巧、传播媒介等要素, 侧重于理性。另一方面, 强调的是设计的价值极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设计师们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设计中理性观念的影响, 因此, 民族文化所传蕴含的个人感情融入、哲学思想等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设计师们应该从中吸收精华, 摆脱片面的理性认识, 树立人文理性的意识。

三、现代设计中传承民族文化的社会责任

设计也是一种善与美的行为和意志, 传承与发扬美的、有责任感的设计, 是我们每个设计者的责任3。基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应该把社会责任感有效地融入现代设计中, 使现代设计更加具有社会性、文化性。

1. 民族文化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民族文化的范畴十分宽泛, 包括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习俗、文化、宗教等要素, 其发展历史也比较长久, 在历史的发展中本身就有一定的连续性, 这是建立在物质生产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因此, 我们生活的现代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它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2. 现代设计是民族的, 也是时代的

民族文化从形成之初到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有特定的时代特征, 其发展性和承接性也表现得十分明显。设计文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明显的时代性, 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 以及实际需求的变更都会对设计理念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也就决定了不同时代的设计具有不同的评判标准, 而民族文化却贯穿始终。民族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 传承了文化的精华和先人的智慧, 对现代设计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因此, 现代设计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和表达技法的同时, 不能忽视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这是现代设计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

3. 如何在现代设计中传承民族文化

(1) 从外在形象上传承民族文化

追求外观的形象逼真, 表达技法的灵活运用是设计最基本的要求, 在民族文化中有众多的元素可以作为现代设计的模型和灵感源泉。以中国的水墨画为例, 在现代设计创作活动中, 可以借鉴水墨画表达技法的精髓, 把水墨画的表现手法和意境传达运用到现代设计当中, 从而使设计作品不仅具有美观的外在形态, 还具有独特的文化韵味和民族特色, 如此一来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实现了现代设计的突破与创新。

(2) 从内在精神上传承民族文化

设计的来源不仅有具象的物质元素, 还包括抽象的精神元素。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在把握形态的基础上, 侧重于对精神的传承。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的层面上, 还应该透过形象看本质, 对民族文化所蕴含的哲理、思想进行深入反思, 从而吸取其中的精神内涵, 并在设计作品中加以表达。现代设计在传承民族文化时, 还应努力探求创新, 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超越。文化是具有时代性的, 因此在面对现代元素的冲击时, 我们应做到理性思考, 对民族文化做出合理的取舍, 把新时代的正能量和价值观赋予给民族文化。

结论

设计是文化的结晶, 设计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 是文化的产物。设计作品以它特有的方式表现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价值观, 表现民众的需求。当前, 我们的民族文化正临着危机, 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契机和挑战, 在现代设计中传承民族文化, 并实现创新、超越是设计师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 我们一定要把现代设计与民族文化相结合, 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设计和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可持续和人性化之外, 现代设计承载了传承民族文化的社会责任。本文从国际国内现状出发, 分析了现代设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并阐述了中华民族文化在现在设计中应用的途径。最后从民族文化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两方面论述了设计中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现代设计,民族文化,传承,社会责任

注释

11.孙兰芳.论现代包装设计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3 (02) .

上一篇:安全效能监察下一篇:建设工程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