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茶文化

2024-06-18

现代茶文化(精选12篇)

现代茶文化 篇1

引言

掌握必备的体育理论与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习惯,结合体育精神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以及体育能力,是现代体育工作者所承担的重要责任。面对现代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积极研发新的教学方法,引入新的教育理念,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增加学生品行以及道德方面的教学比例,陶冶他们的情操,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能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保障身心健康的可持续性,为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在这其中,传统茶文化对体育教学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通过学习茶文化,开发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以具体的实例分析茶学思想,给予学生启迪。

1 传统茶文化对现代体育素养回归的积极意义

1.1 传统茶文化在现代体育中的表现

从现代体育教学中文化传承的情况来看,传统茶文化的比例相对较少,因此合理地引入茶文化,以茶文化的思想内涵促进现代体育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是现阶段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现代人饮茶,在意境方面不会过多的在意,所以饮茶行为中也少了一些文化底蕴。但是随着近些年来,茶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的复兴,各种以地域特色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也逐渐从哪些被遗忘的角落中浮现出来,很多茶叶名字也是就地取名,比如普洱、信阳毛尖等等,为了拉动旅游内需,以茶文化为主题所开展各种绿色、生态旅游项目也不断出现,更多的人开始了解自己国家的茶文化以及茶文化的历史,也有越来越多人开始在忙碌了一天之后,沏上一壶好茶,细细品味,好像这样就可以暂时逃离城市的喧嚣,回归心灵的净土。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体育运动中也开始逐渐引入茶文化,由于我国体育教育长久以来在学生体育素养方面的培养都比较欠缺,在茶文化引入以后,更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茶文化的人文价值与带动效果。很多学校中开始定期开展一些与茶文化相关的演讲或者活动,传递茶文化中的礼仪道德以及和谐思想,结合茶文化中的体育运动智慧,推广体育精神,激发学生运动热情,因此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

1.2 传统茶文化与现代体育运动相结合

从茶叶本身的功能来看,它能够促进肠道吸收,补充人体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还具有消炎,醒神,减肥等多种功效,是中国人最热爱的饮品。而体育运动,同样能够帮助人们提升身体素质,恢复体能。因此两者具有明显的契合点。

从文化与教育的功能来看,茶文化与现代体育运动相结合,是多年来我国体育教育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它具体表现在,采茶舞的改编、茶文化传统民族项目在体育课堂上普及,茶道、茶艺与体育赛事的结合等等。在引入了这些茶文化形式以后,我国体育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学生通过欣赏各种茶艺表演,或者是进行茶文化相关的体育运动,会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体育精神,教学环境更加轻松,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不管是身体素质还是道德品质都会得到提升,这就是现代体育素养的回归。学生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教师而参与体育活动,而是发自内心,源于兴趣和热爱去参加体育运动,并能够从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中获得心灵的感悟,只有做到了这些,才算是实现了体育教育的意义。比如:我国很多学校开展的由采茶舞改编的健身操,它融合了传统采茶舞的各种动作技巧、文化内涵以及现代体育特点,学生们非常喜欢,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高涨,通过传统茶文化与现代体育的集合,实现了寓教于乐,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学效率与质量明显提高。

2 传统茶文化如何唤醒现代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素养

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内涵丰富,经过4700多年的历史沉淀,茶文化的思想深远,意境绵长,这里我们以一则广为流传的“三杯茶”的故事,来对茶文化之于体育教育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

这则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比武归来的英雄,他的仆人给他泡了三杯茶,每一杯茶都是不同的,有的浓、有的淡、有的凉、有的温热。

第一杯茶:是清淡的凉茶,主人比武归来,一身疲惫,接过凉茶一饮而尽。

第二杯茶:是香温茶,这杯茶主人分成了两口喝完。

第三杯茶:最后一杯茶,主人疲惫的身体以及紧张的心情得到了缓解,此时能够坐下来慢慢品味这杯茶,因此仆人为他泡的是浓厚而温热的茶。

通过这三杯茶,这位比武英雄对自己的仆人赞赏有加,而我们通过这三杯茶的故事也能够领悟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掌握好“力度”与“火候”,过犹不及、浅尝辄止,都是不可缺的,这对现代体育教育工作者启发非常大。

2.1“茶”要能“解渴”

从故事中可以看到,比武归来的主人一身疲惫,汗流浃背,第一杯茶的作用是为主人解渴,因此仆人准备了凉茶,这是主人此时正需要的,不仅缓解了主人的疲累,也使主人得到了享受。将这个道理与体育教学结合在一起,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为什么现代体育教育中很多学生虽然喜欢体育,但是却没有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缺乏体育素养,从这个故事中教师可以领悟到,也许是将教学的顺序弄错了,教学的方法不对,如果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或许就能够更加热爱体育活动,并能够逐渐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态度,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同时,体育教师还应该考虑,要如何通过茶文化思想,来感化学生,提升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茶文化与体育活动的有机整合,正如“茶水”,而学生就是这杯“茶水”的主人,茶文化的丰富内涵,能够增加体育课堂趣味性,使体育教学摆脱传统单一、死板的形式,教师依据学生兴趣、爱好,设置一些茶道、茶舞等内容,所作为投其所好,就是“解渴”的作用。

当代大部分的学者认为现代茶道精神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和”,它与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契合,具体来说这个“和”可以理解为“和谐”,也可以立即为“天、地、人三者合一”,象征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而这种“和”的精神,在当代的内涵十分广泛,包括祥和、共和、人和、政通人和以及内和外和顺等等,所以说一个“和”几乎涵盖了茶道中的各方面思想,也包容了“敬、怡、真”等内涵,将其作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也不为过。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阶段,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情况,设置不同的传统茶文化活动,尽量做到将体育教学面向全体同学。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更高。

2.2“茶”要有“度”

第二杯“茶”是要从学生生理需求入手,故事中的“第二杯茶”是温的,主人是分两口喝下去的,这说明此时茶除了解渴之外,还拥有了其他的功效,那就是供主人“品味”,将这个道理放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发现,学生在奠定了一些体育技能、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自由活动之后,对其他方面也有了需求。这个时候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有了主动参与的热情,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十分期待。根据这个情况,教师要讲教学重点放在考察学生对新运动技巧的掌握,以及接受新挑战的方面。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和学习需要充分的动因,否则教学活动是很难开展的。这就需要教师恰到好处的掌握“度”这个方面,学生需要一点一点地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体育运动的步骤和顺序,还需要帮助他们体会到挑战,在完成挑战之后,他们才会体会到成就感,进而有了更加浓厚的学习欲望。比如:进行足球教学,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自由活动,接着让他们进行射门比赛,通过比赛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后,教师再传授一些有难度的动作。

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在教学中,教师不一定非要引入茶道或者茶艺,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茶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将茶文化中的思想融教学于无形,也可以将一些与茶文化有关的故事讲解给学生,也可以进行一些传统的茶文化表演等等,总之,丰富的茶文化形式,能够提升体育课堂的趣味性,拓展体育教学外延,实现了人文、品德、文化的综合型教学。

2.3“茶”还要“香”

第三杯茶要能够给主人带来“回味不穷”的意味,主人从中得到享受,身心舒畅。这是在前两杯茶之后,一次质的飞跃。同样的在学生经历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学生创造力、人文修养、体育精神方面的培养和塑造。课堂上既要巩固旧知识,又要学习新技能。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现代体育素养。激发学生创作力,要建立在学生学习兴趣之上,比如,教师在传授足球技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由练习,在技巧熟练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比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以此促进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这就是第三杯“茶”的作用,学生在比赛之余体会了成功喜悦,感受到了体育对自己身体以及心灵的陶冶,使他们回味无穷。

结束语

虽然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传统茶文化与现代体育之间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这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诸多契合点,所以越来越多的现代学者开始研发茶文化的体育教育价值。本文就是以这个热点问题为内容,对传统茶文化和现代体育素养回归以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创新与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白亚兵,柴静.论茶饮料对体育运动员运动功能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1):28-29.

[2]纪岩.茶理论与实践在大学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5(6):177-178.

[3]金东涛.传统茶文化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作用探析[J].福建茶叶,2016(1):247-248.

[4]张彦斌,郭娇.“茶道”融入体育精神——以足球运动为例[J].福建茶叶,2016(2):191-192.

[5]汤凯.“茶学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6(2):187-188.

现代茶文化 篇2

摘要:

一直以来,茶叶在生活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元素和地位,饮用相应的茶,能够使得我们获得应有的养生和健康身体。因此,随着对茶叶产业研究的科学化和精细化,茶叶产业正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尤其是随着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理念不断成熟,良好的包装设计对于整个茶叶产品的价值作用日益突出。本文拟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的全新形式分析入手,结合中国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认知,通过融入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思路,从而探究融入中国茶文化的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思路。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现代茶叶产品;包装设计;价值内涵;茶文化元素 引言

通过对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状况与茶叶产品的市场营销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主要的缺点和不足:就是缺乏对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开展的融入性,因此其不仅未能满足整个互联网电商时代的发展模式,同时也与消费者的具体市场理念有着重要的差别。

1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的全新形式分析

当前在茶叶产品平面包装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其缺乏传统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特别是未能将传统茶文化的具体理念融入其中,这就使得整个茶叶产品从外包装上来看,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和属性,虽然我国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并且在这一物质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在当前开展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时,未能认识到这一文化的价值和底蕴,从而使得其整体包装设计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客观上来看,茶叶产品的文化内涵,就是整个茶叶产品品质的一部分。因此,在向消费者展现茶叶产品时,如何通过巧妙合理展现产品的品质,就极其重要。当然特别是在现代茶叶产品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茶叶产品设计效果,就必须将茶叶产品品质提升与整个包装设计活动相结合,通过具体创新,从而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融入中国茶文化,开展现代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其不仅能够融入和传播茶文化,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完善的茶叶产品体系。因此,在当前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探究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通过有效融入,从而实现理想的包装设计效果,茶文化实际上是综合化、体系化的内容,无论是其中所具备的绘画艺术,还是其中所具备的文化价值理念,都是值得我们所探究的。因此,如果能够将这一传统文化理念与整个茶叶产品的外在包装设计工作相结合,必然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最后,当前在开展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时,缺乏应有科学性元素的系统化融入,尤其是未能将当前整个时代发展的特点相结合,从当前整个茶叶产品的营销状况来看,互联网电商模式已经成为茶叶产品零售的主要渠道和途径,因此在整个茶叶产品平面包装设计开展过程中,必须结合互联网的具体特点来进行融入和创新,而互联网金融创新过程中,完善的支付方式,其直接影响到茶叶产品的外在展现。所以,优化现代茶叶包装设计工作,就能够为整个产业产品营销提供相应的,促进要素,但是目前在多数茶叶企业在开展自身产品设计过程中,未能将市场需要和时代理念融入其中,从而使得整体包装设计与时代发展之间,却相脱节。

2中国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认知

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国就已经具备了茶文化元素,无论是具体的茶叶产品,还是与茶叶相关的茶文化内容,都发展成为具有中国元素特色的符号和象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茶叶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元素,越来越多的人将品茶作为自身生活习惯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现代化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虽然人们的的饮茶环境得到了相应的完善,特别是生活元素内容进一步丰富,但是茶叶的地位仍然继续得到保持。尤其是随着当前人们对茶叶的健康、养生价值认知与成熟,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将饮茶作为自身重要的生活元素,不仅如此,随着人们对整个消费生活理念日益成熟,如今与文化相关的具体元素也成为人们重要的消费习惯,因此,如何才能将茶文化融入到整个生活过程中就是当前整个茶叶产业发展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但是通过对当前整个茶叶产业的优势以及茶文化的传播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缺乏对传统茶文化的有效融入,从而影响了整个茶叶产业在市场发展过程的具体作用和价值影响。传统茶文化对人们的具体影响,不仅仅是理念和元素上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为人们认知其他事物提供了相应的渠道和空间,尤其是随着人们对茶叶的作用价值认知日益成熟,完善人们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丰富人们的处事习惯就极其必要。

3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思路

通过对当前整个茶叶平面包装设计工作开展的具体状况来看,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相应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首先,多数茶叶产品在进行平面包装设计时,缺乏清晰的结构定位和内涵的有效认知,从某种程度上看,良好的产品包装设计,实际上是整个茶叶产品内涵的整体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多数茶叶产品在进行市场宣传时,缺乏对自身产品的有效定位和合理构思,因此,对整个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从而使得茶叶产品包装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当前包装设计理论日益成熟,无论是彩色理论,还是心理理念都逐渐融入人们的具体生活。因此,人们对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茶叶产品想要满足和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完善自身产品构思,通过合理有效定位,既能为整个茶叶产品包装工作开展奠定下基础,同时也为满足消费者的具体需要。从现代茶叶产业发展的具体视角看,丰富完善茶叶产品包装设计理念,提升茶叶产品的价值元素,优化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茶叶产品在进行包装设计活动时的客观需要,具体而言,其思路主要表现为:首先,现代茶叶产品在开展包装设计活动时,对于整个茶叶产品来说,其包装设计也是整体产品的一部分,尤其是随着当前产业产品的体系不断完善,做好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极为重要。而想要做好茶叶产品的外包装设计工作,就需要将其与整个茶叶产品本身的特点及内涵融入,就始终坚持围绕其自身应有的特点来具体开展设计工作,从而才能实现其良好的效果,比如,针对茶叶产品的具体品种和类型,选择合适的设计风格,从而使得整个茶叶产品的内涵得到有效提升,而这也是茶叶产品在包装设计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其次,当前在开展茶叶产品平面包装设计工作时,要结合消费者的具体需要和理念,通过融入消费者自身对整个茶叶产品品质的要求,选择适合自身的市场定位,从而制定合适的设计方案,以及选择合适的时机、素材和设计心理,进而从根本上做好整个茶叶产品的品牌包装设计工作。客观地说,随着当前茶叶产业发展日益成熟,如今整个产业产品市场已经从传统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而消费者自身的需求,对整个茶叶产品营销工作开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完善融入消费者的具体理念,对整个茶叶产品营销工作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最后,在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注重融入多元文化内涵,尤其是将传统茶文化理念融入其中。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内涵。无论是,具体的艺术元素,还是现有的价值理念,都超越了其他文化体系。而且在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史上,饮茶也有着,其他所不具备的价值理念,所以,探究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融入其具体的传承思路,就极具价值和意义,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茶叶产品的市场营销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在这里同样也为整个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相应的基础和载体。

4融入中国茶文化的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思路 随着当前现代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开展不断成熟,如今整个茶叶产品的体系化日益成熟,内涵化进一步丰富,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结合整个市场发展的具体需要,融入传统茶文化理念,提升整个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思路,就极为必要,而想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就需要充分做到:首先,要清楚中国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并且寻找到适合现代茶叶的包装设计思路,通过将具体的茶文化理念与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相融合,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的成熟应用。对于茶叶产品来说,完善融入茶文化理念内容,在提升茶叶产品品质的同时,实现整个茶叶产品良好的应用效果。其次,在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认识到整个活动开展的价值在与通过融入文化元素,从而提升茶叶产品的内涵和市场认知度。文化理念不仅是其整体成熟性的客观表现,同时更是茶叶产品在包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极为欠缺的内容。因此,融入文化元素,将为整个茶叶产品的品质提升提供实质性帮助。最后,对于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将茶文化元素系统化融入到整个茶叶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客观上讲,也是整个茶叶产品产业化和科学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茶文化理念不仅是一种意识内涵,更重要的是在该体系内,融入了系统化的价值理念和艺术元素,因此,应用好茶文化理念,不仅是茶叶产品的创新发展,同时更是将传统茶文化的价值作用实现全面应用的客观保障。

5结语 随着当前对文化发展的价值作用日益突出。优化开展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工作,融入传统茶文化理念就极其必要。但是通过对人们的选购行为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对整体品质认知,因此,茶叶产品的现代包装设计开展状况,就成为影响人们选择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结合时代发展,通过融入具体的文化内涵,其必然能够为整个茶文化传播和茶叶产业优化开展奠定重要基础,参考文献

文化现代化:文化创新创意之方向 篇3

所谓文化现代化不单是技术的、经济的,更是文化的、思想的,尤其要有建立在民主、科学基础上的现代的发展理念和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才。发展理念的落后表现在从业者或者陷于文化部落主义,或者崇洋媚外,缺乏对文化产业核心价值的认知,对中华文化缺乏自信以及误读,一味追捧模仿跟风美日韩模式,导致动漫产品主流价值诉求模糊、混乱,自我迷失和文化内核的缺失。结果,产品既没有赢得海外观众认可,也失去了国内观众的认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表明:价值诉求直接关乎市场的拓展,没有市场何来产值?没有产值何谈文化影响力?

动漫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包含内容生产、传播推广与市场运营三大坏节,产业链长且复杂,这要求从业者要有文化现代化意识,需要观念更新与社会合力推动,要有大生产观、大消费观和大文化观。就是说,文化生产与消费不能再局限于小圈子的自娱自乐、小作坊式的自产自销,要把文化发展提升到现代化大生产高度,在现代意识引领下凸显文化创新创意。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新创意,当下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反映我国文化资源转化、利用方式的低水平。“花木兰”、“大熊猫”等本土文化资源被海外强势文化企业配置后,依托高科技和创意,以知识、技术、智慧进行创新,生产出具有现代价值取向的大众文化产品,倾销国内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如何通过文化创新创意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文化含量,借助现代时尚方式、高科技手段,让文化动起来、实现人与文化的互动,让人们在娱乐休闲中感受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和传承传统文化,必须明晰文化的现代价值取向。

现代茶文化 篇4

关键词:视觉文化,视觉转向,后现代性,现代性

正如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20多年前就指出的, “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 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 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1]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发生了继“语言学转向”后的再一次转向——“视觉转向”, 这在全球范围内已经逐步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可以说,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消费社会的来临, 视觉文化如火如荼席卷而来。

而在视觉文化形成之前, 后现代的广泛论争就已经展开。这是由于随着科技和历史的不断发展, 现代性在发展轨迹和方向上带有的局限性在两次世界大战后暴露出“理性过度膨胀”、“社会畸形发展”等弊端。这成为西方社会自我反思的主题之一, 而这产生的后现代思潮在七八十年代的声势最为浩大。

对于视觉文化与后现代性, 有学者认为“语言学的转向奠定了以语言逻各斯为中心的现代性景观”, 而“视觉转向则呈现出了一幅纷繁多变, 影响狂欢的后现代景观”[2], 更有学者断言“后现代主义就是视觉文化”[3]那么, 视觉文化究竟和后现代性有着怎样的关系?

一、视觉文化与后现代性的基本涵义

1、什么是视觉文化?

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正在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态势。绘画、设计、建筑、动漫、游戏、广告、电影、电视、摄影等等正在相互影响交融, 并以报刊、电视、电影、互联网为传播的载体, 用各种各样的视觉符号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种态势催生了“视觉文化”的出现, 即是以视觉形象为主要表现符号的文化形态。

2、什么是后现代性?

要弄清楚什么是后现代性就要从现代性谈起。“现代性同启蒙运动的兴起相联系, 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相伴随。它推崇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 推崇知识和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文艺复兴以后, 现代性逐渐成为西方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潮流的主轴。”在20世纪中期对现代性的反思中逐步形成了后现代性思潮。“所谓后现代性, 是指以反思、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问题为出发点, 倡导异于现代性的新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思维方式的文化思潮, 其主要特征是反本质主义、反理性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4]

那么, 视觉文化和后现代性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视觉文化究竟有没有后现代性呢?

二、审美形态和意识形态变化的视觉转向——视觉文化后现代表征的基础

当前的文化呈现出的“视觉转向”不仅仅是文化形态的变化而且是文化深层次结构的变化, 这种变化往往能够从审美形态和意识形态上有所反映, 而这种变化正是其后现代性的基础。

1、视觉转向导致的文化审美形态上的变化。

由“语言学转向”向“视觉转向”的变化从本质上来说是媒介的变化, 这一媒介的转换直接导致的就是审美形态的变化。

原先, 人们使用的是用“语言”来把握世界。这要求人们通过阅读来将书本中抽象的符号结合人生的阅历和经验转化为头脑中的冥想出的“形象”, 在这种还原和想象的基础上来体会和感受文本的意义。这里强调了阅读者的主体性和文本的客体性。这种审美的过程直接表现为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距离感。这要求, 必须通过思考的方式才能够达到主客体的一种交流和交融。这种理性的思考就是现代性的一种表征。

与此相对的是“视觉转向”后, “形象”即作为媒介也作为审美的客体, 其与主体之间的距离感顿时被消解了。在这一层意义上, 主体和客体的界限已经不能明确的划分。现代社会, 视觉形象的快速生产和复制是以满足受众的视觉需要为前提和目的的, 但受众始终处于被视觉形象充斥着的社会中, 也仅仅陶醉于此种“众多画面跌连闪现的屏幕图像所造成的紧张和感官刺激”[5], 通过思考才能减少的主客体之间的距离感被应接不暇的视觉形象的“主动”冲击所替代, 所以审美的形态从客观上被颠覆, 也就是现代性被颠覆了。

2、视觉转向导致的文化意识形态上的变化

从根本上来讲, 原先的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形态中“语言”是最为基本的符号, 社会权力的大小轻重也是根据“话语”权的掌握而有所区分的。人以掌握“语言”的程度的高低区分了人对于世界把握的程度, 把握程度高的的精英阶层就对整个世界有了控制和划分的权利。精英的意识意识形态也就成了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

而“视觉转向”后, “语言”形成“话语”的必要过程就发生了变化, 对于视觉形象的理解和对语言的把握程度无关, 故而原来的“精英”就丧失了“话语”的优势。所以原有的少数“精英”的主流文化就演变成为了大多数人的主流文化, 也就是原有的描述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已经被消解和颠覆。

三、视觉文化的后现代性表征——视觉文化是如何与现代性相背离的

后现代性本身就是由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驳中得来, 探讨视觉文化的后现代性表征也就是对视觉文化是如何与现代性相背离的这一问题的阐释。视觉转向导致的文化审美形态上的变化直接造成了“崭新的平面而无深度的感觉”, 而正是“摄影以及照相的底片在这类当代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6] (也就是媒介的变化) 促使了这种结果的产生。视觉转向导致的文化意识形态上的变化导致的主客体的变化, 使得“情感的消逝, 主体的疏离和异化已经由主体的分裂和瓦解所取代”[6]这种局面的出现。所以说, 审美形态和意识形态变化的视觉转向, 也就是视觉文化的逐步形成使得视觉文化的后现代表征得以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视觉形象促使对主体性的消解

主体性对于现代性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现代性最早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 其核心是人的主体性。主体意味着主客二分, 如前文所述, 在“语言”的时期, 主体通过思考的方式来关照客体, 反映客体。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 后现代社会的影响力逐步扩张, 主体越来越失去了自主性, 也就是主体性逐步消解了。

视觉文化中, 正如居伊·德波在《景象社会》所说, “人的主动的创造性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7]这种转化可能是由于受众在消费社会中终日被包围在“视觉形象”的世界里, 其接受行为成为一种被动的习惯性的无意识的行为, 其个体的主体性被忽略掉了。

2、视觉形象促使对理性的反抗和对感性的崇尚

在以“语言”为主, 以视觉形象为辅的“语言学转向”时代, 有一种形而上的假设, 假设人的认识又是通过语言来进行, 即认为语言可以反映对象, 表述或表达对象, 人们也可以通过认识者对世界本质、规律的语言表达去认识、了解世界和事物。而这种认识的基础就是有认识的“原则”的存在, 这种存在也就是对于理性的崇尚, 也就是“逻各斯”的一种表现形式。

而“视觉转向”的到来所形成的视觉文化的社会, 由于其思维的过程就没有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对于视觉形象是感性的认识) , 加之“景象的表征是他不断扩大自身、复制自身”, 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有了对理性的反抗和对感性的崇尚, 而这是后现代性对“元叙述”和“宏大叙事”本质上的反对, 也就是后现代性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3、视觉形象否认整体性、同一性, 促使对差异性和不确定性的寻找——符号表征体系的瓦解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理论中, 符号与其所表示的世界没有任何可证实的接触, 全部当代生活已被摧毁, 以彻底被复制, 这些拟像力图比现实更加真实, 鲍德里亚将其称为超真实[8]。

视觉形象的碎片化和不断复制导致了世界不一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否认同类事物之间具有某种同一性, 代之以碎片、相对性, 使得事物的意义是相对的, 联系也是偶然的。视觉形象的大量存在和复制让人们在选择困难的同时也更愿意选择具有差异性的视觉形象, 这时的符号系统与别的符号系统可能没有一丝的联系, 完全是不同的表征系统。而后现代性正是靠这种随意播撒所获得的零乱性和不确定性来对抗中心和本原的。

四、视觉文化中无法摒弃的现代性

道格拉斯·凯尔纳主张“既利用后现代的批判理论, 又要结合其他的批判理论分析图像与意义, 表层与深层”[9], 以反对詹姆斯的视觉文化“平面而无深度的感觉”。也就是说, 不能够只看到视觉文化社会中的后现代性的表征, 也要能够正视视觉文化社会中的现代性的特点, 这是无法摒弃的。这尤其是体现在视觉文化产品中隐含的现代性表征中。

1、视觉文化产品所无法离开的“语言”——隐藏的“逻各斯”

视觉文化不单单包含的是“视觉形象”, 它是一种以视觉符号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文化形态。在现在的文化产品中, 没有脱离于文字而单独存在的视觉形象。 (即使只是一种无字绘画作品, 在作者创作的前期也有作品的脚本在做着的脑海里, 这种脚本是基于作者已有的经验。) 这就意味在任何一个视觉文化产品的背后都隐藏这一个强大的“逻各斯”, 这是现代性的重要表征。

2, 视觉文化产品中无可避免的现代性元素

广告、电影作为最为常见的视觉文化产品, 即使其再抽象, 再无厘头, 其蕴含的意义中也具有现代性的普世元素。例如在后现代电影的代表,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大话西游》中, 受众可能关注的是后现代的风格和创作手法, 但其表现的爱情的浪漫主义和悲剧色彩又是典型的现代主义的表征。所以, 任何视觉文化作品都不能单纯地从一个方面来解读, 在这个层面上, 非常同意道格拉斯·凯尔纳的主张。

因此, 正如米尔佐夫在《什么是视觉文化》一文中说:“视觉文化研究的是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如何强调视觉表现经验, 而并非短视的强调视觉而排除其他一切感觉。视觉文化不依赖于图像, 而是依赖对存在的图像化或视觉化这一现代趋势。”[10]研究视觉文化, 特别是研究视觉文化与后现代性的关系这一问题中也无法摒弃现代性。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 1992:156

[2]刘成付.视觉文化传播: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J].现代传播, 2005 (1) :27

[3]李慎之.全球化时代中国人的使命[J].东方, 1994 (5) :41

[4]夏兴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人民日报[N].2009.11.13, 第007版:理论

[5]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北京:译林出版社, 2004:8

[6]詹姆逊著.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157-247

[7]居伊·德波.景象社会[J].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58

[8]王一川.西方文论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294

[9]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介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与政治[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399

现代茶文化 篇5

文化品位 现代水利的文化主潮(下)

三、文化品位--构建现代水利的美学理念 现代化水利离不开文化品位,而文化品位的`高雅、深厚必须通过在实践水利现代化的进程中,去构建现代水利的美学理念,去打造和体现现代水利的环境美、生态美、城市美、家园美,从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和谐以及在这样的认识关系中创造出的舒适度,即生活美.

作 者:潘杰  作者单位: 刊 名:江苏水利 英文刊名:JIANGSU WATER RESOURCES 年,卷(期):2002 “”(11) 分类号:B83 关键词: 

重构现代中国文化精神 篇6

这些影片里体现的中国元素,确切地说,应该叫“中国传统元素”。从那些在外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关键词可以看出,那些盛开在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又在悠长的岁月里始终绵延传承的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国文化输出的主力。与现代中国的崛起相呼应的,却还是传统元素的发扬光大,这是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另外两个关键词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不可否认,虽然那个时期我们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交恶、我们的国家很贫穷、我们的人民很狂热,但“红色中国”的力量经由自上而下、全民统一的狂热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暂且不论那时候的价值观和社会秩序是否合理,但那个时期有一种一致的认同和归属感,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力量,并最终成为鲜明的记忆符号。

单以纯文学领域来举例,先秦时期有诸子百家,汉有赋,唐宋有詩词,明清有小说,而这些,相对于浩瀚的中华文化,不过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无论诋毁破坏还是盲目追捧,它都像一道坚实的背景,映衬在每个中国人的身后,宠辱不惊,连绵不绝。反观我们生活的时代,面目模糊、庞杂而无序,没有什么能代表现代中国。我们迫切地需要重建“中国名片”,所以我们举全国之力,办奥运、办世博。如果一个外国游客在参观完世博会之后,再提及中国,除了上述关键词外,还能记住不同于以往的中国标志。那将是世博会最大的成功。文明和文化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积淀,是对现在的创新和发展,是对未来的宽容和预见。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尊重的远远不够,创新更是无从谈起。这是个文化断裂的历史时期。重构现代中国的文化精神,已成为一个时代命题,毫不夸张地说,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8月,文化部部长蔡武接受媒体采访时,连发六问,直击当前社会文化建设的“软肋”;本月,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接受本刊特邀,撰文阐述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和方向。各类媒体上,关于“文化”掀起了一场大讨论,隐然呈现出“新文化运动”之势。

中国现代化之体育文化现代化 篇7

1 现代化发展特点

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是以城市化、民主市化和工业化为主,那么,第二次现代化则是以全球化、网络化和知识化为主[2]。如果说制造业是工业化的主体产业,那么高技术产业、高等教育和培训业、文化产业是知识化的战略产业。其中文化产业是第二次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文化的现代化是席卷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改变社会风气,甚至可以改变经济、政治的发展速度。

1.1 多样性

第二次现代化首先在发达国家开展继而向发展中国家蔓延,现代化是多样的,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是不一样的,既有发达国家的第二次现代化,也存在发展中国家的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二者可以相互影响,根据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必然性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经过第一次现代化的基础和沉淀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变革,第二次现代化是必然的,它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个人等各个方面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非物质文明的转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第二次现代化也是必然的,只是对于开始的时间并没有明确的时间结点,要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方式开始。

1.3 可选择性

现代化是以国家为单位,以整个世界为舞台的。每个国家都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第一次现代化没有结束之前就迎来了第二次现代化,则会继续进行第一次现代化,将来再考虑第二次现代化,还是同时开展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或是直接进行第二次现代化变成了一种战略选择。很显然,同时开展二次现代化是最现实的,但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基本国情,比如中国,是世界上进行现代化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更是要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2 中国现代化发展特点

中国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可以借鉴国际现代化的优秀经验,但是介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最大的特点便是人口众多,在21世纪中国的人口可能会达到14~15亿,因此现有的现代化理论是不足以解决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的,对此,更要加快对中国现代化,尤其是文化现代化的研究。

2.1两次现代化同时进行

第二次现代化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继承和发展,目前世界上可以同时存在两次现代化。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第一次现代化还没有完成,但是同时受到第二次现代化的影响,也有部分城市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因此,目前中国存在着在一个国家两次现代化同时进行的情况。

2.2 发展不平衡

中国现代化发展存在着明显分布不平衡的现象,多数地区处于第一次现代化,少数地区已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如北京、上海等地。据调查显示,北京和上海已接近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指标,而对于部分偏远地区,如西藏等地,还在第一次现代化的阶段,要根据地区发展状况不同选择不同道路,用发展快的城市来带动发展慢的城市,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共同发展。

2.3 存在文化多样性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点,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是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体育文化亦是如此,各民族的体育文化活动都富含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如傣族的泼水节、汉族的划龙舟等,各民族的体育活动都在各民族的传承下发展,并是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又是目前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尊重文化多样性,缩小地域差异,构建和谐社会是目前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重点。

3 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特点

3 . 1 体育文化现代化是一种历史选择

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选择,体育文化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必然,选择体育文化现代化能推动本国家的体育发展,而没选择体育文化现代化的国家只能停留在原处,体育文化的发展千姿百态,选择合适的道路能加快文化发展,促进体育运动的传播。然而,任何国家体育文化现代化的发展都不应该以损害其他国家的体育文化为前提。

3 . 2 体育文化现代化具有先导作用

文化现代化早于世界现代化,来源于启蒙运动。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先有文化思想运动,后有现代化运动,21世纪是体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人们满足物质世界的条件下,精神生活变成了人们的重要寄托,而体育则对现在人们的生活有着不可或缺的引领作用,而发展中国家正在飞速发展的经济也可以推动体育文化现代化的发展。

3 . 3 创新是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源泉

创新意味着改变,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创新的国家犹如一匹没有兽性的野兽,体育文化创新是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源泉,没有创新,体育文化现代化也就是无泉之水,丝毫没有进步。文化创新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起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任何体育文化现代化的历史性进步都是由无数的创新而来。

3 . 4 体育文化现代化不是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全盘否定

体育文化现代化是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部分继承和发扬,好的体育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传统体育文化不能抱着全盘否定的态度,要加以利用和改造。古代的体育多以劳动狩猎为主,而现今“共同拼搏,共享繁荣”的体育精神令无数人为之振奋,共同加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如对于民族体育来说,许多优秀的民族体育传统都是由古代传承下来,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现代的社会,民族传统体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在创新其形式的情况下,对于其传承的优秀文化更要发扬。另外,对于体育文化遗产也要予以高度保护,充分发挥其文化宝藏的作用。

4 中国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机遇

4 . 1 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代表文化现代化的新阶段

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种新型的社会进步的方式,在文化现代化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工业时代进入知识时代,知识时代的全球化、网络化、个性化、文化多样化等决定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了知识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说,20世纪是工业经济和制造业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和文化产业的世纪。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产业,不仅能使体育文化迈入一个新阶段,也能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代表经济现代化的一种新潮流和体育文化现代化的一个新层面。

4 . 2 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了人类的高级需要

根据美国生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生理和安全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的高级需要。经过第一次现代化,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已经基本达到,在生理需要满足的情况下,人们便会追求更高一级的需要,那就是精神层面和自我满足层面的需要,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人们生活中所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在体育运动中,可以充分实现自我,在体育旅游中,可以更好地体验生活带来的乐趣,并不像传统旅游“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无趣,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体育的优势,发现了体育文化带来的乐趣,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便成了历史必然。

4 . 3 体育文化产业是中国现代化的战略产业

现代茶文化 篇8

一、晋商兴起的基础

明清时期,晋商崛起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商帮,这与山西商人所处的特殊时局密不可分。

1. 自然条件

山西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盐池,邻近产粮大省河南、山东等地,同时又处在东部与西部、北方与南方相接的位置,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晋商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2. 社会条件

明朝实行“开中制”。商人运送粮草到边防,明政府发给盐引,有了这张凭证就能换到巨额利益,早期山西商人抓住机会利用得天独厚的盐池与地理条件迈出了成功第一步。

3. 精神条件

山西自然环境恶劣,养成了山西人民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美德。同时,学儒、关公的诚信忠都为晋商走的更远奠定了精神基础。

二、晋商精神

晋商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这些经营理念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1. 守信精神

儒家文化深深的根植于晋商之中。他们坚持以质取信,严格保证产品质量,赢得信赖,取得长足发展。

2. 敬业精神

在古代交通条件落后,常常有盗匪抢掠,因而远地贸易要承担巨大的风险,民间有“十不还一”的说法。晋商没有退缩,他们开辟了一条国际商路。

3. 进取精神

山西商人为了拓展业务不畏艰险,敢于冒风险。如当时国内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大量的货币,工商业的发展受此影响变得非常困难,而山西商人雷履泰就抓住这一机会,创办了票号。

4. 团结精神

山西商人通过建立会馆以及崇奉关圣的方式,达到价值观上的一致性。从而减少成员之间的摩擦,减少沟通成本。

三、晋商文化对于现代企业文化构建的启示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经营中形成的呗多数员工所共享的一种价值观。对于企业中员工的行为有指导作用。因此,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从而推动企业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升企业形象。

1. 晋商守信精神的启示

诚信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交往中的基本行为准则。晋商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以诚信为本的原则,才会使得消费者和商帮都愿意与其打交道。当企业价值观与员工价值观能够契合使,员工的行为会深深的体现出企业文化所倡导的理念,从而提升企业形象。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应该借鉴晋商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

2. 晋商敬业进取精神的启示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建设企业文化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我们我能轻言放弃,要向晋商那样,迎难而上,积极寻找应对方法。企业文化只要建立起来,我们就要把它坚持传承下去,并且不断改进完善。

3. 晋商团结精神的启示

晋商相信团结力量大,用各种方法加强了各商帮的联系,我们建设企业文化,同样需要团结,使员工也参与其中。同时,团结精神可以缓解人们过度追求利益而引发的矛盾,这样反过来又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建设。

晋商在中国商业文化史上写下了异常辉煌灿烂的一页,形成了以诚信伟基础的经营思想。我们通过对这些的研究,古为今用,让晋商的优秀文化为我们现在企业文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正明.晋商兴衰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

[2]刘建生等.明清晋商制度变迁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3]邱文选.晋商文化的启示[J].决策与信息,2005.(6).

《现代企业文化》杂志稿约 篇9

《现代企业文化》杂志以推动我国企业文化管理、促进企业发展为己任, 从我国企业实际状况出发, 站在国内外成功企业发展的高度上, 从企业文化理念、社会视点、先进典型、杰出人物、企业现象、新生事物、问题研讨等方面, 全方位多视角高水准俯瞰现代企业文化现象, 为企业文化建设实践者提供实际而翔实的帮助。主要读者群体为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 追求实用性、指导性、可读性的完美结合。

《现代企业文化》 (综合版) 为月刊, 每月月初出版。国际流行开本, 96页, 全部铜版纸彩色印刷。

本刊综合版栏目设置及稿件要求如下:

卷首语:

最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独到的文章。限1500字。

听潮轩:

对与企业文化建设有关的国内外资讯进行点评的栏目。如果您对某个新近发生的事件感兴趣, 有体会, 可以利用这个栏目展示您的才华。本栏目要求事件新, 观点新, 剖析深刻。每则一般不超过500字。

观点:

前沿新论、新视点、热点观察、话说500强专稿、国企漫谈、民企天地、专题讨论等。要求观点新鲜, 言简意赅。每文以1500字左右为宜。

封面故事:

本刊每期重点文章, 人物特写、企业深入报道均可。配发封面照片。有适于本栏目的采访线索, 请事前与本刊联系, 以共同探讨报道角度。

人物志:

优选具有一定知名度企业的领导者或管理者。要求故事生动, 思想性强, 文笔流畅, 提供质量比较高的照片。字数3000字为宜。

企业文化策略报告:

每个企业发展、取得成功都有不同的策略, 而这些令企业取得成功的策略, 往往与企业文化建设密切相关。本栏目发表在品牌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创新、品质管理、营销策划、企业精神等诸方面采用某种策略, 巧妙地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文章可长可短, 惟求真实生动。

聚焦:

对具有典型报道价值的企业予以全面、深入的集中报道。掌握这方面报道线索的作者也请事前与本刊联系, 以共同探讨报道角度。

伦理·责任:

企业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栏目集中发表这方面的研究心得和介绍这方面的先进经验。每文以3000字以内为宜。经验类文章请准备质量较高的照片。

工会与企业文化:

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栏目集中发表这方面的研讨文章和先进经验。研讨类文章以1500字为好;经验类文章以3000字为宜。经验类文章请准备质量较高的照片。

团队建设:

发表反映企业职工队伍建设的经验。字数以3000字为宜。请作者尽量提供高质量的图片。

专家会客厅:

约请最有实践经验的一线专家及企业文化建设咨询专家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有这方面资质及经验并愿意为广大企业服务的专家、咨询师、企业管理咨询机构请与本刊联系。

工作札记:

发表领导、专家、企业家、企业文化工作者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实践中的工作心得, 问题探讨等文章。本栏目稿件要求必须从工作实际出发, 就工作中遇到的真实情况谈自己的观点。每文不超过3000字, 以1500字为佳。

企业史记:

从企业文化的视角, 描摹企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就一个企业的纵向历史而谈, 也可以截取一个历史的横断面, 纵论一个历史时期企业文化发展的轮廓。

形象塑造:

本栏目包括企业形象、企业礼仪两个方面的内容。企业CI设计、厂容厂貌、着装仪表、行为规范等都属于这个栏目的内容。文章一般不超过3000字。请作者尽量提供高质量的图片。

文化生活:

企业文化生活往往生动地体现着企业文化。文体活动报道、企业名人介绍、文学创作园地、摄影 (绘画、书法) 发烧友, 艺术欣赏等, 都是本栏目所要反映的内容。文章在生动记叙活动过程的同时, 要注意挖掘企业精神。同时注意文章短小精悍, 配发摄制清晰的图片。

新书推介:

介绍新出版的企业文化建设及企业管理的书籍。配发读书心得。欢迎各大出版社与本刊联系介绍本社图书;欢迎读者朋友介绍您读过的好书并寄来您的读书心得。

调查:

由本刊组织围绕热点事物、典型问题、典型经验等展开的社会调查。欢迎读者、作者提供调查线索。此栏目不定期开办。

在此, 我们真诚向您约稿, 欢迎关注我们的杂志并经常来稿。稿件一经采用即致稿酬。由于编辑力量所限, 来稿尽量采用电子版。文字稿一律不退, 请自留底稿。稿件自寄出之日起2个月不见回音, 即可自行处理。

联系办法: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83号东九楼509室

邮编:

100039

《现代企业文化》杂志社一编室

编辑部电话:

(010) 51606890/91/92/93转801 802 811

咨询电话:

(010) 66707718;51606890/91/92/93转800

稿件电子邮箱:

mdn203@163.com

本刊网址:

《现代企业文化》杂志稿约 篇10

《现代企业文化》杂志以推动我国企业文化管理、促进企业发展为己任, 从我国企业实际状况出发, 站在国内外成功企业发展的高度上, 从企业文化理念、社会视点、先进典型、杰出人物、企业现象、新生事物、问题研讨等方面, 全方位多视角高水准俯瞰现代企业文化现象, 为企业文化建设实践者提供实际而翔实的帮助。主要读者群体为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 追求实用性、指导性、可读性的完美结合。

《现代企业文化》 (综合版) 为月刊, 每月月初出版。国际流行开本, 96页, 全部铜版纸彩色印刷。

本刊综合版栏目设置及稿件要求如下:

卷首语:最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独到的文章。限1500字。

听潮轩:对与企业文化建设有关的国内外资讯进行点评的栏目。如果您对某个新近发生的事件感兴趣, 有体会, 可以利用这个栏目展示您的才华。本栏目要求事件新, 观点新, 剖析深刻。每则一般不超过500字。

观点:前沿新论、新视点、热点观察、话说500强专稿、国企漫谈、民企天地、专题讨论等。要求观点新鲜, 言简意赅。每文以1500字左右为宜。

封面故事:本刊每期重点文章, 人物特写、企业深入报道均可。配发封面照片。有适于本栏目的采访线索, 请事前与本刊联系, 以共同探讨报道角度。

人物志:优选具有一定知名度企业的领导者或管理者。要求故事生动, 思想性强, 文笔流畅, 提供质量比较高的照片。字数3000字为宜。

企业文化策略报告:每个企业发展、取得成功都有不同的策略, 而这些令企业取得成功的策略, 往往与企业文化建设密切相关。本栏目发表在品牌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创新、品质管理、营销策划、企业精神等诸方面采用某种策略, 巧妙地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文章可长可短, 惟求真实生动。

聚焦:对具有典型报道价值的企业予以全面、深入的集中报道。掌握这方面报道线索的作者也请事前与本刊联系, 以共同探讨报道角度。

伦理·责任:企业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栏目集中发表这方面的研究心得和介绍这方面的先进经验。每文以3000字以内为宜。经验类文章请准备质量较高的照片。

工会与企业文化: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栏目集中发表这方面的研讨文章和先进经验。研讨类文章以1500字为好;经验类文章以3000字为宜。经验类文章请准备质量较高的照片。

团队:发表反映企业职工队伍建设的经验。字数以3000字为宜。请作者尽量提供高质量的图片。

专家会客厅:约请最有实践经验的一线专家及企业文化建设咨询专家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有这方面资质及经验并愿意为广大企业服务的专家、咨询师、企业管理咨询机构请与本刊联系。

工作札记:发表领导、专家、企业家、企业文化工作者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实践中的工作心得, 问题探讨等文章。本栏目稿件要求必须从工作实际出发, 就工作中遇到的真实情况谈自己的观点。每文不超过3000字, 以1500字为佳。

企业史记:从企业文化的视角, 描摹企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就一个企业的纵向历史而谈, 也可以截取一个历史的横断面, 纵论一个历史时期企业文化发展的轮廓。

形象礼仪:本栏目包括企业形象、企业礼仪两个方面的内容。企业CI设计、厂容厂貌、着装仪表、行为规范等都属于这个栏目的内容。文章一般不超过3000字。请作者尽量提供高质量的图片。

文化生活:企业文化生活往往生动地体现着企业文化。文体活动报道、企业名人介绍、文学创作园地、摄影 (绘画、书法) 发烧友, 艺术欣赏等, 都是本栏目所要反映的内容。文章在生动记叙活动过程的同时, 要注意挖掘企业精神。同时注意文章短小精悍, 配发摄制清晰的图片。

读世界:介绍新出版的企业文化建设及企业管理的书籍。配发读书心得。欢迎各大出版社与本刊联系介绍本社图书;欢迎读者朋友介绍您读过的好书并寄来您的读书心得。

调查:由本刊组织围绕热点事物、典型问题、典型经验等展开的社会调查。欢迎读者、作者提供调查线索。此栏目不定期开办。

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篇11

一、孝文化是提升个人道德素质的基础

孝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处于百善之首的地位,被看作“德之本”,修身即修德。孝是德之根本与起点,是最起码的伦理道德,以孝为起点培养个人品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子女生下来后,最先接触到的人际关系是父母,最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人世间的爱,父母是生我养我之人,爱双亲是合情合理之事,然后推己及人,把仁爱之心推广到社会。孝还是人们道德实践的起点。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想要报答父母的恩情是人类的自然本性。一个人在家庭中做到孝敬父母,才有可能在学校里做到尊敬师长,在社会上做到尊老爱幼,爱朋友,爱社会,爱祖国。孝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的文化传统,已深深积淀为人们头脑里的一种基本思想意识,一个人如果真能从孝做起,修身养德,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必能做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德行相依,必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二、孝文化是实现家庭代际和谐和社会安定的关键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秀历史文化与传统美德的民族,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家庭稳定是社会大治之基础。孝的本质是一种调节亲子代际关系的道德规范。今天,虽然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但家庭这种组织形式依然存在,家庭仍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中亲子关系依然需要调节,所以说孝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天然基础。正如钱逊先生所说:“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孝作为维护宗法制度的道德规范,已经失去了它尊重的基础,但作为亲情的表达和维系家庭关系和谐的道德规范,却还有很重要的意义。”[1]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元素,社会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的,家庭的和谐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孝是家庭美德建设的基础,也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现代家庭中提倡父慈子孝、夫妻恩爱的孝道,是实现代际和谐和社会安定的关键。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在很多方面因为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差异而造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心态的差距被越拉越大,出现了所谓的“代沟”,代际关系的不和谐无疑影响了家庭的和睦,家庭内部代际关系的和谐与否,小而言之,关系到家庭每个成员的幸福;大而言之,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代际和谐呢?无疑,孝是一个最好的切入点,作为一种天然的推动力,不仅促使代际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关爱,相互支持和帮扶,而且建立了良好的代际沟通,代际和谐了,家庭才能健康运转,小家庭的和睦发展,才能保证社会这个大家庭稳定和谐地发展。

三、孝文化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当前,老龄问题已成为21世纪公认的世界性三大社会问题之一,“银色浪潮”悄然袭来。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预计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2. 8亿,约占人口总数的20%,相当于美国的总人数,两倍于日本的总人口,80岁以上的老人也将达到2500多万,远远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2]我国提前进入“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时期,老龄化问题严重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本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

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来看,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社会保障機制尚不健全,社会还不能完全担负起照料老人的重任,指望社会保险和养老院来完全解决沉重的养老任务也是不现实的,这就决定了家庭是多数人的养老归宿。缓和代际危机,解决老人问题,除了提高经济水平,逐渐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增加社会性服务外,最重要的还是发挥传统孝道伦理的现代价值,发展社会保障,继续鼓励和实施传统的反哺式循环养老模式,而不能像西方那样的接力式循环模式,把老人推向社会。[3]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尊老敬老是中国的优良传统,“老”之背后是就是“孝”。满足老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情感的关怀,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基本的道德义务与社会责任。

四、孝是民族团结、兴旺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民族团结、兴旺的精神基础,更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孝最初具有尊祖敬宗的意识,中国人不管走到世界哪里,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爱国也就是爱祖。古来,中国人视报效祖国如同追孝先祖,是人世间最大的孝,天下华人皆同胞,血缘亲情深四海的这种孝意识的潜在作用是无穷大的。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孝是联结世界五千万华侨的心脉。认祖归宗,落叶归根,是中国人对自己的终极关怀,是其归一感的落脚之处。这是中国孝道文化产生的一种特殊感情。[4]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精神血液,国家要发展,民族要生存,必须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这是国家繁荣富强的保证。而今,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台湾问题始终是关系中华民族的核心战略利益的重大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赖于这一集聚中华民族向心情感的孝文化的发挥。维护祖国统一,弘扬光大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在孝文化精神价值的基础上,团结起来,万众一心,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崛起之伟业,为把世界建设成为一个充满爱的和谐世界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钱逊.先秦儒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页.

[2]沈毅.从小康目标看老年人困境与出路[J].浙江社会科学,1993(2):15.

[3]朱岚.中国传统孝道思想发展史[M].国家行政出版社,2011年版,第369页.

拳击文化的现代走向 篇12

一、拳击文化的基本内涵

拳击虽起源于埃及,但作为一种竞技运动,却是创始于古希腊,衰落于古罗马,复兴于英国,发展于美国,流行于当代世界。拳击文化在拳击运动发展史中,形成了三大基本要素,即科学理念、人文精神和市场意识。

1、拳击文化的科学理念。

科学理念是指古希腊哲人所独具的崇尚自然(秩序)、追求真理(知识)的理念,它是科学精神的真正源头。正如怀特海所说:“我们如果没有一种本能的文化信念,相信事物之中存在着一定的秩序,尤其是相信自然界中存在着秩序,那么现代科学就不可能存在。”希腊哲人认为,通过理性对现象世界背后的普遍本质和规律(秩序)的认识,就是真理。“求真”是最高的价值理想,是生命的意义所在。科学理念从两个维度影响了拳击运动。一是崇尚自然秩序形成的规则至上的信念,推动了由普适性规则构成的竞技运动制度的形成;二是由对身体结构和功能的客观反映的求实观念,推动了科学的人体理论和运动技术的发展。

2、拳击文化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人格平等、个性自由、尊重生命、爱好和平和团结宽容,都是人文精神的基本要素。正是在这种制度环境下,脱胎于军事行为的拳击实现了文化升华。拳击活动从你死我活的生死对决的判官,演变为人类攻击本能无害的文化宣泄。平等的竞技者服从普适的公平规则,胜利者因胜利获得桂冠,败者也因参与而不失尊严;这告别了以往竞技活动的野蛮和血腥,体现出人民的团结和宽容。竞技运动由此变成了公平的竞争、和平的对抗,变成了促进人自由发展的游戏,各民族各城邦友好交流的平台。

3、拳击文化的市场意识。

市场经济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它从地中海沿岸几个孤零零的城市,发展为不可逆转的经济全球化运动。不仅作为经济基础支持了现代拳击运动的兴起,而且作为文化要素为拳击文化注入了鲜活的内容。市场主张独立平等、自由竞争、优胜劣汰、规则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文化理念,本文称之为市场意识。它不仅与上述科学理念内在契合,而且与人文精神一脉相承。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运动本身就是早期市场经济的产物。同时,市场经济文明又与拳击文化明通暗合。离开市场意识,无法解释现代拳击运动。

二、现代拳击运动的现代走向

1、现代拳击运动现代走向的文化特点。

拳击比赛把资本主义张扬个性、鼓励冒险、崇尚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意识演绎得淋漓尽致,使进化论的生存竞争观念化为生动的视觉形象。于是,在自由市场经济风起云涌的19世纪末,市场经济意识对拳击文化实现了整合,催生了现代拳击运动。现代拳击运动出现了现代走向。一是继承了希腊拳击以人为目的、追求精神价值的人文取向,发展为以奥运拳击为代表的业余拳击;二是继承了古罗马拳击以功利性赌博性品质,与现代市场经济融为一体,发展为以功利为目的的商业化职业拳击。

职业拳击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商业化为运作形式,以拳手竞技观众赌博为特征,所有参与者都不同程度地以金钱为目的。运动本身并不是为了锻炼身体,而是通过身体技能的较量,创造最大商业价值。拳手比赛的目的是赚钱,只要参加比赛,输赢都会按合同拿到酬金。正是由于这种差异,业余拳击与职业拳击至今泾渭分明。职业拳手不得参加业余拳击比赛。同时,业余拳击运动员也不得参加任何形式的职业拳击比赛。尽管许多拳王曾是奥运会冠军,但是一旦涉足职业拳坛,就永久失去业余拳赛资格。

可以说,现代拳击以竞技和赌博两种形式风靡世界,表现为业余拳击和职业拳击两大系统。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业余拳击,统领着竞技拳击运动,而世界拳王争霸赛则是职业拳击的天下。

2、职业拳击蕴含的人文因子与过度商业化现象。

职业拳击并非价值理性的绝对泯灭,其中也蕴含着人文精神的因子。

首先,职业拳击的比赛规则是公平的,显示了平等精神,拳手作为市场主体也有着选择自由,体现了自由意志。

其次,职业拳击虽然是以金钱为目标,作为领导者的世界职业拳击组织却是非盈利性质社团。同时,它们也做出了一些人文举措,例如,WBC的大部分收入用来促进拳击运动和改善运动员医疗设施。1982年宣布,所有的赛事由15个回合缩短至最长12个回合;美国国家拳击协会(NBA)推出了著名的拳击医疗方案、教育服务方案和拳击抚恤退休金方案等等。

再次,职业拳击有时也附带人文目标。美国拳击是在反种族歧视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现代拳击成为黑人寻求自由和摆脱白人压迫的平台。二十世纪初期,美国黑人拳手凭借自己天赋的运动能力和斗争勇气,不但推进了拳击运动的发展,也推进了民族平等和人类进步。

因此,拳击文化的继承与整合,是拳击运动发展的动力。拳击与人文相融合,使拳击回归教育是拳击生存的土壤。

三、现代拳击运动的文化反思

1、现代拳击的二元分裂源于拳击文化要素的矛盾。

现代拳击的现代走向及其分裂,其深层原因是拳击文化内在要素对立矛盾的结果。这种矛盾表现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分立,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内在紧张,市场取向与人文取向的背离。

任何持久的世界性运动,必须有雄厚的经济支持。因此,拳击的商业化是拳击运动发展的一大趋势,融于市场领域中的职业拳击还会坚持固有的走向。相反,融于公共领域的业余拳击也将坚持自己的人文法则,公共财政和公共精神也将为其提供经济和价值支持,使它能代表健康纯粹的人文精神。

2、职业拳击过度商业化现象。

过度商业化弊端始终笼罩世界拳坛,成为职业拳击良性发展的重大障碍。具体表现是,第一,过度残酷,无视威胁生命价值。拳手为了制胜获利,不惜使用最残酷的致命动作和卑鄙手段击打对手,无视生命价值。许多著名拳手毙命拳坛,使之过于野蛮和血腥;第二,过度赌博,助长人的卑劣天性。观看拳赛的人只注意自己的赌注,无视拳手的死活,泯灭人性的善良和人道主义精神,唤醒原始的攻击本能和丑陋欲望;第三,扭曲规则,玩弄骗术,打假拳牟利,破坏公平竞争,严重违背了体育道德。

3、用人文精神整合、统领拳击文化,是拳击运动健康发展的关键。

上一篇:教育大计教师下一篇:远程网络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