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共12篇)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 篇1
1、汶川地震灾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境遇
1.1、汶川地震灾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现状
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和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 在“5.1汶川地震”中, 羌族所聚居的地区均遭受了重创。大批羌族同胞遇难, 学校、政府、医院、公共设施等遭到严重破坏。其中, 此次地震大约有2万多羌族人丧生或失踪, 约占羌族总人口的10%, 其中包括大量民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持有人。当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的背景下, 现代体育不断的冲击着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体育文化, 为保证本民族的体育文化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那么每个民族都要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肩负承载、守护的责任。在大力弘扬本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同时, 保持地域文化、生态文明的多样性, 而不是摒弃民族文化, 用功力的眼光、盲目的心态去追求现代体育。这也是目前汶川地震灾区少数民族地区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1.2、社会大变革下, 汶川地震灾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滞后性”与“渐退性”
经历了“5.12汶川地震”后, 当地的经济、生产等逐渐复苏, 村落、山区和县城的沟通加强, 国家政策的倾向, 现代工业科技的迁入, 在一定程度上使当地的人民生活水平相对提高, 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生活时间和空间的扩展, 使民族活动退减。现代的生活方式融入乡村的潮流已不可阻挡, 这将造成民族体育文化的形态发生变化。经过实地走访汶川地震灾区调查中, 发现羌族地区长期保持的民族体育活动逐渐减少, 甚至有一些活动逐渐消失, 被人们淡忘。尤其是经历了“5.12汶川地震”, 大量民间传统文化持有人在这次灾难中遇难, 造成了当地长久保持的民族体育活动无法继续传承和延续。
2、体育教育对传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对策
体育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 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遵循人体的生长发展规律, 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以增强体质, 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长期以来中华民族文化和体育文化的积累和反映。
2.1、学校体育教育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和最佳选择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来源于生活, 又植根于群众中, 一旦离开了群众这片“肥沃的土地”就会枯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 除了部分项目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更多的项目依然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 民族体育走进学校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必由之路。把羌族民族体育融入到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 有利于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挖掘羌族体育文化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羌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其显著特征, 舞蹈元素突出其文化内涵。尤其是地震发生后, 很多学生在这次过程中受到重创, 身体、心理问题普遍存在。把民族特色的舞蹈元素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对学生的认同感和身体恢复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把羌族体育纳入到学校体育教学时传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最佳选择, 这样才可以让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
2.2、发掘灾区传统体育文化, 纳入学校体育校本课程
地震发生后, 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部关于灾区民族文化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 深入受灾民族聚居区, 充分挖掘当地的民族体育文化, 在加大学校建设的同时, 全方位的开展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教育。羌族体育文化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洗礼, 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地域性、传承性特征尤为显著。把羌族传统的体育文化项目作为校本课程引入到学校体育课堂教学, 必须因地制宜、根据民族文化特色、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社会背景等因素, 全方位衡量实施的可行性。为学校体育课堂创新化开展、文化传承切实的量身定做。例如在北川中学支教的学生根据羌族舞蹈的特点为北川中学编排的课间操羌族健身操舞, 其中包含了羌族民族舞蹈的特色风情, 也同时融入了现代健美操的诸多元素, 就符合这一目的要求。
将羌族民族舞蹈结合到体育课堂教学中, 现代体育与羌族民族舞蹈有机的结合, 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不但极大地丰富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而且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注入了鲜活的内涵和动力, 不仅弘扬了民族文化, 又彰显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培养相对应的体育教学工作者, 编撰相关书籍、课本、教材运用到教学当中, 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在充分挖掘羌族民族体育文化同时, 最大限度的实现民族体育文化的最大化。而在发展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的同时, 势必会影响和促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大力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对未来的体育发展探索出一条新道路。
2.3、学校体育教育重建为羌族民族体育文化环境重建提供契机
北川中学是北川羌族自治县唯一一所高中, 但在“5.12汶川地震”中遭受重创, 在国家和各界的多方努力下, 给予羌族居民聚集地的各项设施包括医院、学校等等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支援建设, 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羌族地区学校校本课程的引入和开展。笔者有幸作为一名支教老师参与到了北川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当中。在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中, 根据羌族民族舞蹈其动作特点中手臂动作较少, 而腿部的动作较多, 小腿灵活多变、敏捷, 以髋部活动带动上体的转动的特点, 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羌族舞蹈的基本动作。通过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了解、掌握羌族民族体育项目, 对古老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有重要作用。在支教的半年时间里, 多次带领学生参与对外交流的活动, 创编了“走进羌山”的羌族体育类表演项目。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莅临北川中学视察观看了师生的演出, 对北川中学传承羌族传统体育文化表示肯定。在北川体育中心, 经常会举行一些群体性的活动演出, 学校、社会团体会根据羌族文化特色, 编排舞蹈、组织羌族体育表演, 潜移默化中使观众、演出人员甚至是附近的居民成为了羌族体育文化传承的一员。
2.4、转变观念, 开拓思路, 加强灾区体育文化建设
羌族民族传统体育发源于村落、村寨。在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 民族文化发展尤为重要。农村体育的开展已不单单是简单的生产耕作, 而是需要高素质、会协调、讲科学方法的体育工作者, 将本地的体育活动与文化相结合, 让农村体育蓬勃开展、丰富多彩、广泛传播, 展现新农村建设下的精神文明成果, 同时有丰富了农村文化。与此同时, 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 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专业知识水平扎实、熟悉少数民族文化的体育工作者, 深入村落指导民族特色体育文化的开展, 把先进的体育知识传授给当地群众, 在挖掘当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同时, 根据农民意愿、兴趣爱好组成相应的体育团队, 定期开展体育活动。政府政策导向,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设一定的体育场所设施, 形成公益性的群众体育组织。在肯定当地传承体育文化持有人的同时, 成立相关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保护的民间组织和协会, 加强对保护民族文化意识的学习。
2.5、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师资培养的步伐, 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发展奠定基础
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前提, 所谓专业化是指一个职业经过一段时间后成功地符合某一专业性职业标准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必须要求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 使一个非专业的体育教师经过有组织、专门的、系统化培养和训练, 成为专业体育教育人才, 从过去满足数量到现在提高质量转化已是必然走向。中国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 受地理环境影响, 有些民族的体育文化具有地域性特征, 例如:北方的冰上项目、南方的龙舟等。受技术条件的影响, 如华北地区的武术、西南地区的民族舞蹈等。这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就需要具有相关专业知识、技术水平的体育工作者来完成。只有掌握科学的原理才能熟练的运用到实践当中, 通过对民族体育文化的挖掘、分析、整理、提炼, 才能使其大众化。少数民族体育的挖掘和传承是在不断地探索中进行的, 这需要教育的不断的锤炼, 知识的不断巩固和提高, 尤其是在思想和行为上不断更新自我。这样才可以不断的为民族地区输送特色体育实用型人才, 从而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攀攀.震后新生:羌区学校教育重建中的问题及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04期.
[2]王卓, 崔乐泉.对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制度兼容与互动的研究[J].体育科技, 2012, 33 (3) .
[3]黄爱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9:61.
[4]赵昌毅.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J].民族研究, 2001 (1) :69-72.
[5]张厚福.优秀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知识产权保护[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0, 34 (4) :64-66.
[6]李宝玉.新课程下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0 (5) :89-91.
[7]朴刚.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对体育的促进作用[M].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 :43-45.
[8]刘吉昌.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功能[J].贵州民族研究, 1999, (2) :13-14.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 篇2
云南是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15为云南的世居民族,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达1534.92万人(“六普”时),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3.4%,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数超过千万的3个省区(广西、云南、贵州)之一。民族自治地方的土地面积为27.6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70.2%。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比较悠久,并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在这这些少数民族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这些体育项目具有浓重的文化内涵,同样与人类体育发展的规律相一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社会底层发源,在民间流传广泛,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作于一定的文化载体的产物,而这一文化载体就是这一区域的人。具体来讲,在一定的民族聚集区,由于地形、水文、气候、动植物等构成的自然环境不同,它给开展相应的体育运动提供的场地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运动项目,就好比,我国的北方开展滑冰、滑雪项目,而南方则开展游泳运动。此外,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人们不同的体质,也会孕育出不同的运动项目,正如人文地理学家理查德哈特向所言“:研究一个地区的文化事象必须由文化特征入手。”本研究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出发,阐述云南省少数族传统体育的深层文化内涵,揭示出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质形成的自然环境根源和社会人文环境根源。
1生存需要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的基础
体育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民族的精神和生活面貌,是民族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的重要体现。上世纪60年代我国的考古学家在云南沧源的深山“帕典姆”崖壁上,发现了近千个原始土著人的图形,这些图形用褚红色颜料绘制而成,这些图形内容包括放牧、征战、狩猎、投掷、射箭等,这些内容反映的都是当时原始土著人的生活场景,描述了远古时期为了谋求发展与自然斗争的历史。该崖画制作时间为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摔跤、射箭、牧牛、骑马以及舞蹈的某些动作和祭祀神灵的仪式,与云南省少数民族先民代代相传的传统体育活动十分相似[4]。根据各民族体育发展的普遍规律,体育活动的产生受环境、生存条件、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使得同一地域环境的不同民族都可能进行相似的活动。由此可见,云南少数民族先民远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当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最初表现形式。不同的地方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活动,包括体育活动也是一样的。云南省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山地,这就决定了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于山地文化。由于云南省少数民族的先民生活的地方山高水险,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必须要有相对性和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之相适应。所以云南的少数民族先民们就具有了很强的奔跑、攀爬、跳跃、射击和投掷的能力,这些能力也是人们在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也是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云南省少数民族先民们就逐渐形成了摔跤、射弩、射箭、棍术、彝刀、追羊、赛马、赶牛、掷葫芦飞雷、飞石索、荡磨秋、绵羊拉绳、爬油杆、踩跷板、角力、顶头、舞狮、舞龙、高跷等等运动项目,这些项目的形成都与云南少数民族人民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山地行为文化。这些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将源远流长,它的源起与传承和云南省少数民族人民所处的山地的生产生活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产生于原始宗教的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这样一句话“:神是游戏的恋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游戏与神的关系非常密切,很多项目都是为了娱乐神灵才出现的,这句非常准确地描述了体育与宗教的关系。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伴随着宗教活动而发展和形成的。在云南省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中,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都要举行相关的祭祀活动,这些活动开始于少数民族先民,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不够充分,对打雷、森林大火、洪涝灾害这些自然显现充满了畏惧,在人们的心中了神灵的存在。为了能让神灵保佑自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少数民族先民们就形成了独特的祭祀活动,来娱乐神灵,求得神佑的庇护。在这一背景下,少数民族先民们创造了很多具有很大难度和观赏价值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荡磨秋、响铃舞、爬油杆、虎舞、摔跤、斗牛等活动,都是云南少数民族人们在生活中与宗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此外,在云南少数民族中还有很多民间神话传说,也包括文物史料都表明,某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都与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有直接的关系,这种关系还比较密切。例如云南黑彝他们居住在昆明西山区的谷律一带,到了正月十五的时候就举行祭祀仪式,这一祭祀仪式主要是祭星辰又称祭秋架,在这个时间,村里杀一头猪,然后给每家每户都分的一份,回家后煮熟了,要与酒一起,等月亮升起的时候,放到秋架下祭供,焚香磕头,感谢神灵。祭奠完成后,人们就要踏上秋千进行荡秋,这一活动与云南省彝族先民们对星辰的崇拜有关。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民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更加的准确,对神灵的依附心理不见淡薄,现在很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已经拜托了宗教的神秘色彩,成为一种独特的体育文化现象。
3古代军事的战争催生了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在其发展历程中也难免要经历战争,彝文典籍《西南彝志》就是一部记载彝族分支部落间相互倾轧和抵御外族进犯的流满刀光剑影的血泪史。彝族自命为虎族,“强悍”“、武勇”“、善战”是彝族人共同的心理品质。云南彝族村寨多在茂密的森林的,在打仗之前,也会有一个相应的祭祀仪式,来保佑族人获得比赛的胜利。如果打仗获得了胜利,战后,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来感谢神灵的庇护。在这祭祀仪式上的很多是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最后就形成了彝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此同时,战争需要必要的队列、布阵等手段,还必须经常的参加格斗,掌握技击的本领,在云南少数民族人们的积极创造下,通过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少数民族摔跤、马术、射箭、武术等项目,经过时间的发展,这些带有浓重军事色彩的项目,逐渐成为云南省少数民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云南少数民族人民非常重视跟军事有关的技艺,并且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相关的训练与教育,这就使得云南少数民族人民对跟军事有关的运动项目得以传承,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到的很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很多原本跟军事有关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更多的体现的是它的表演功能,原本的军事功能已经退化,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来源于军事的事实是不可磨灭的。
4为满足人们精神娱乐而发展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 篇3
关键词:广西边境地区;学校民族体育;现状;对策
学校体育是体育中最基础的体育部分,它起着培养体育兴趣、体育认知和发展终身体育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也应该走进课堂,让学生在学校的体育课堂上了解体育知识,进行了体育活动,用优秀的体育文化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广西边境地区学校体育还是呈现出很大的弱势,这是值得我们的关注和深思。
一、广西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在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1.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注重文化,忽视体育活动。长期以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家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社会发展重要衡量指标的教育水平也备受关注。这些年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标准和政府与社会期待还有很大的差距;很多特色體育项目不但没有蓬勃发展,倒是逐渐消失。导致上述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学校基本没有正常开展体育活动。
2.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体育师资缺乏 ,教学无创新
(1)体育教师配备不足,教学无创新。学校体育师资短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师资力量更弱,许多农村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专职的体育教师任务繁重,教学疲于应付,教学也会优先选择国家测试的体育项目教学,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研究教学,而专职体育老师由于地区组织培训民族体育项目的缺少和学校培训经费倾斜文化科目的原因,外出学习机会少之又少。
(2)无文件和措施出台保护体育教师工作,执行任务畏首畏尾。体育老师工作辛苦且风险高,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地方环境恶劣,课堂上容易出事故,在国家没有出台学校学生意外事故明确担责文件和校园内体育锻炼安全保险购买措施,使很多体育老师在教授运动技能时,畏首畏尾,不教难度大,不粘危险技术。怕担责的心态往往导致教学创新力度不够 。
3.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学校体育项目设施建设不足
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项目设施的建设关注不够,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着办学方向偏斜、教育经费投入羞涩。目前边境地区学校里,很多学校的体育项目器材和场地设施严重缺乏,上课场地拥挤,遮风挡雨的室内场地更是寥寥无几,体育课经常太阳出来上室外课,高温刮风下雨天气室内自习课已经是一种常态,课堂的走向根本没有办法按照教学计划。而对于广大乡村,特别是边境县市的农村,传统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明显不足。
4.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体育比赛交流机会少、且水平不高
由于边境地区,政府对边境少数民族体育投入的力度不够,资金的缺乏使有关部门对学校体育发展,在学校体育活动中采取了能省就不办,能呆学校的就不要出门的态度,很少举办学校之间的比赛,而比赛也往往是小范围的,比如仅限市区,而农村的孩子根本有机会上来比赛。
二、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学校体育的改变及对策
1.及时关注、督促落实新政策
国家开始重视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这些年来实施“科教兴边”计划,使许多人都充分意识到了体育的重要功能。然而,在学校体育方面,因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相关政策的落实力度的监督和奖惩力度不够,很多学校只是把文件内容往横幅上挂,快乐体育也只是运动场墙上的标语,并没有真正起到国家文件的作用,所以政府应该组织有关法律、法规,广泛宣传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真正体现体育的功能,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到对学校的考评及教师的评聘工作中,并作为重要指标大力执行,拿出相应的奖惩措施。这样学校体育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才能真正上得去。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尽快出台文件保护体育教师
(1)加强对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解决:①高中学校努力为体育院校输送新生,搞好体育师资储备。②对于在职骨干体育老师,加大对体育教师外出培训经费的倾斜,提供广阔体育教师交流学习的机会。
(2)要尽快制定一系列文件关于学生出意外事故后,明确家庭、学校、社会、教师担责,避免出现责任担当中家庭推学校、学校推教师的社会现象。同时尽快出台校园内体育锻炼安全保险购买措施,保护体育教师的权利。
3.进一步加大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力度
要全面推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尤其加大那些边远、贫困的边境民族地区的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在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上多建设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体育场地设施,争取学校体育与本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体育发展相吻合并协调发展。
4.结合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打造学校特色体育,提升体育交流水平
学校要注重体育,借助体育提升本边境地区文化软实力,因此,广西应该充分抓住自己面向北部湾,毗邻东南亚诸国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优势,凭借自身的特殊区位优势,借助自身拥有的自然环境资源、社会人文资源与体育文化资源,打造本地区特色体育,比如崇左市宁明县,学校与体育部门相互合作,结合本县花山环境资源,创作了花山拳和玛拐舞,天等县的打榔舞等都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增进了边境地区之间的交流,推进本地区少数民族的体育交往活动,提高了本地区在周边国家的声望,提高了边境地区各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边境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风情,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有关部门和体育教师相互合作,积极挖掘、认真整理,它将极大的丰富我们的体育游戏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打造特色体育,办特色学校。
边疆学校体育的发展是一项长远而又对学生起到重要影响的工作,边疆地区的体育教师,我们更应该从自我出发,加强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从而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使边境地区学校体育得到顺利发展,为边疆体育促进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做贡献。.
参考文献: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 篇4
1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从过去走进现代
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创新中形成的, 又是在不断创新中被突破而走向现代。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一个民族的祭祀活动, 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传统和强烈的排它性。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后, 除了从奥林匹亚取圣火仪式以及保留一些古代民俗体育项目外, 逐步脱离了古代希腊祭神庙的古俗。现代奥运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和平盛会, 这是每届主办者将自己国家发展成熟的并被人们所认可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奥运会累积的结果。国际奥委会和承办者都以开放的心灵不断地寻求使奥林匹克运动既能满足人类走向“更高、更快、更强”的愿望, 又能达到“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目标的有效途径, 这正是奥运会所以蕴含的人类理性精神的内核。奥林匹克这个希腊古俗被运用到近现代百年竞技的全球性现代文化生活中, 成为民俗文化融入现代化的经典杰作。
我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作为反映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最高形式,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并依靠民运会这个最高层次的载体, 提高其竞技性、观赏性、群众性, 通过全国及各省市的民族运动会形式, 向世人展示、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至今我国已经举行了9届全国民运会, 越来越多单一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在各民族频繁交往过程中达成共识而步入竞技赛场。规模一届比一届盛大, 项目一届比一届丰富多彩, 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与文化艺术融为一体, 将民族体育按照固定的节奏一浪接一浪推向高潮。少数民族体育的规范性提高和现代科学健身创造的运动项目, 将源源不断地向少数民族体育输入新的活力, 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保持民族文化多样化基础上的融合与繁荣。
我国的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发展变化, 反映出少数民族体育正经历着发掘、整理、普及、提高, 从表演性项目逐步演绎为正式竞赛项目的过程。并在探索普及与提高结合、群众性与专业化相结合、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结合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清晰地勾描出区域的民族体育与全国各民族乃至世界体育融合走向的轮廓。[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转变, 现代人的多样化文化需求决定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从过去走进现代, 又从现代走向未来, 从一个国家走向全世界, 越来越具有强大生命力。少数民族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必将以其独特的价值在继承中推陈出新, 不断完善与发展。
2 全球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在特定时间、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传统文化。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渊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导致体育文化在其生成和变迁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文化模式, 这种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统中人们的相互交流, 扩大文化视野, 拓展对不同文化的感受, 使人们对外来体育文化形式和内容更容易接受, 为体育文化的全球性传播和发展提供群众基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全球化的根基, 体育文化的全球化又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舞台, 全球化的体育文化为生命本质的归属和人类的健康提供了极好的运行空间。[2]无疑, 全球化改变了各民族传统体育原有的生存环境, 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构成巨大的冲击, 使之面临严峻的发展选择;与此同时, 全球化趋势对其来说, 也为各民族体育的传播和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和发展机遇。各民族体育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 丰富了我国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
民族性是文化的基本特征, 是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审美方式、思维观念等物质的和心理的结构在文化中的综合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民族文化提出了发展要求;另一方面, 民族文化的发展, 绝不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放弃, 不是简单地趋同于某种强势文化, 而应该以同异质文化交流乃至于交融为条件, 以本土文化的自我改造和重构为根本, 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为目标取向, 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发展。[3]现代少数民族体育不仅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特征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兼容性, 也就必将成为未来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 从而唤醒人们对新文化价值的追求, 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开放, 引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 进而交流、扬弃、吸纳与融合, 加速少数民族体育现代化的进程。[4]全球化能促使民族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自我整合与创新, 得到丰富与发展。
3 现代化环境下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
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多层面同步转变的过程, 涉及到人们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各个少数民族由于历史渊源、自然地理环境及发展条件的不同和差异, 导致各民族体育文化在生成和变迁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特色的体育形式。文化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当前世界进入现代化成为时代的主流, 我国也进入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经受现代化的挑战和冲撞, 从而在变革中弘扬, 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转型, 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改变, 它自身也就应当进行变革, 改变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所谓“糟粕”而大力弘扬先进需要和呼唤的“精华”, 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努力创新, 大胆变革, 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中的具有健身、娱乐、教育性的内容, [5]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置身于现代化实践中去, 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与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与他们的日常思维与行为结合起来, 使原本产生于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少数民族体育, 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健康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在时代的转化过程中, 起到缓解社会, 特别是体育内部本身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弘扬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有的娱乐性、休闲性特色, 为实现体育文化的先进性, 发挥少数民族体育匡补价值。[6]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为现代化服务, 充分展示一个民族不朽文化的丰富内涵, 成为各民族人民共享的精神财富。
4 小结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文化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给少数民族体育较大发展空间的同时, 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应顺应时代的潮流, 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实现少数民族体育优秀文化的现代化转换。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必将以其独特的价值在继承中推陈出新, 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增强中国特色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有力地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摘要:少数民族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化进程中, 不断引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 进而交流、扬弃、吸纳与融合, 自我整合与创新, 加速少数民族体育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现代化,民族体育,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华.从民运会看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4 (1) :7-9.
[2]曲宗湖.学校民族传统体育[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12.
[3]戴庆中.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边远地区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优势[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2 (5) :68-70.
[4]梁晓龙.当代中国体育的基本理论和体育发展的基本经验[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5) :5-9.
[5]石鸿儒.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 2004 (4) :28-28.
民族体育发展探讨的论文 篇5
[摘要]本文通过民族体育的传承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意义、在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体育的可行性建议、对体育教学的作用以及对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体育的思考等阐述,论述了在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体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影响。
[关健词]民族地区学校传承与发展民族体育
一、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开展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民族文化及传统体育项目在当地已濒临失传,面临这一局面,民族地区的学校应自觉地担负起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以民族体育活动为突破口,把那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理出来并组织开展推广普及。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各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体育文化已融入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中,体现在民族的生活行为中。民族体育能让学生学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的养生健身方式等丰富的知识,既能有效地增进人体健康,同时又能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对学生的体能和智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传承和发展民族体育将有助于培养主流民族与非主流民族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情感。学生通过参与各民族的体育活动能增进对别的民族的了解和认同,从而共同维护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和谐与融合。
二、在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体育的可行性建议
通过教学实验,将民族体育引入学校体育中是必要而可行的。因此,笔者就如何将民族体育运用到学校体育当中提出以下几点可行性建议:(1)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实质性的支持,制定相应政策法规使民族体育能在学校体育中广泛开展。(2)民族体育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循着形式优美、内容健康、具有一定竞技性、高趣味性、易操作和扩大参与面等方向进行创新,便于构建学生学习和接受的体育教学体系。(3)竞技体育与民族体育兼容于体育教学。(4)增设民族传统体育的校本课程。将民族体育项目与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打造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特色。
三、民族体育对学校体育教学的作用
民族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内容丰富多彩,集健身、娱乐和教育性为一体,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观赏性,以及强健体魄和娱乐身心的作用。民族体育在为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的`同时,也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和训练,能够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集体主义的教育。
(2)各民族学生在民族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分享民族体育的完美艺术和精巧技能,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融合,增强各民族的团结,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想、陶冶情操,使学校体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4)有利于丰富学校体育教材和活动内容,体现民族地区学校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5)有利于建设民族体育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和地区培养民族体育人才,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
(6)有利于传播民族体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展示少数民族体育风采和民族精神。
四、民族地区学校传承与发展民族体育的思考
为了弘扬民族体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使民族体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发展道路,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及增强各民族间的团结,从而使体育教学内容更丰富,各中小学校特别是民族地区学校应该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把更多具有创新的民族体育教学内容纳入课堂。
民族体育项目有着诸多优点,许多特质都符合我国学校体育现状对课程与教学的要求,然而由于地域性和传统文化的限制,要让每一所学校及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去却是不太现实的。那么要发展民族体育运动就只有在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学校先开展起来,依托学校使更多的人对民族体育项目的强身健体及娱乐身心的作用具有更多的认识,从而参与到民族体育项目中去并加以普遍地推广,使民族体育得到传承与发展。那么,怎样才能让民族体育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呢?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寻求到正确的传承和发展途径,而学校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所能发挥的潜力是不容忽视的,学校体育在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中应该担当起最主要的角色。如果将学校教育的传承功能进行合理的开发,将民族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不仅是对学校体育内容的补充和发展,而且能极大地丰富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对学校体育的课程改革和民族体育的系统传承起到很好的互动作用。
2.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依托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学校先开展起来,让民族项目所占的比例逐步扩大,并在扩大影响后逐渐推广,还可以让少数民族学生来带动民族体育运动的发展。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生活在民族文化浓郁的社会环境中,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耳闻目睹,都曾身体力行地参与各种方式的民族体育活动,对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ッ褡宕统体育文化已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中,在校园课余、闲暇、聚会等活动中他们会自发地、尽情地、欢乐地举行传统体育活动以抒发感情、交流信息、愉悦身心。
3.少数民族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广泛,具有极强的思想性、教育性、竞技性、娱乐性、观赏性、健身性等价值以及鲜明的民族特点。
在民族地区,很多民族体育的项目都根植于少数民族文化土壤,群众基础广泛,易于推广普及,加上很多项目的开展不受场地器材限制,可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方便易行、轻松有趣地开展,且参与性强,竞技性弱,既有很高的娱乐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并能逐步与现代体育相结合。这不仅给教学增添了活力,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并能使少数民族体育得到系统的传承与进一步的规范发展。
4.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如果作为课程内容进入学校体育,首先,要注重选择一些教育性、健身性、审美性、竞技性较强的项目作为教材内容。选取的内容应当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一方面要考虑它的健康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项目的适宜地域、季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要因地、因时、因人地加以选择;其次,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在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时要更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根据“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观,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既要考虑到项目的使用范围和教育对象,又要考虑到该项目运动负荷的大小;既要考虑到近期效应(兴趣),更要注重长期效应(终身);再次,要合理地设置课程及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充分考虑项目特点、资源优势和民风民俗等,要便于开展。所以,在项目的选择上可依附和借助于地区开展的民族体育活动的资源优势,或者当地人们喜闻乐见和比较了解的项目,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开展。在教学方式上应该根据项目特点、学生情况、资源优势等选择课外活动、课堂教学或者其他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游戏教学或者讲授实践课,并可根据不同的年级设置选修和必修项目等。
五、结语
总之,学校教育对于民族体育传承的影响是长远而又深刻的,在民族地区学校传承和发扬民族体育文化,目的并不在于要使学生学到多少民族体育的技能,而是要使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心底里产生一种文化认同感,了解它、热爱它,并懂得如何去欣赏它。它可以使学校体育工作呈现出现代体育与民族体育,表演与竞技,娱乐与健身相结台的繁荣景象,并促进学校体育事业蓬勃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慧敏。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体育观念形成的影响。武汉体育学院学报,,(6)。
[2]孟峰年,钟全宏,陈青。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引入学校体育的对策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
[3]张世威,易定恩,袁革,白小波。乌江流域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策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4]刘万斌。西部少数民族体育与西部学校体育课程互动式发展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0)。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 篇6
【关键词】恩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旅游;SWOT
引言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H.Weihric)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是指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核心吸引物,由东道主社会以外的人所进行的旅游行为,及其所引发的创汇、增加地方经济收入、创造就业机会、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等各种现象的总和〔1〕。恩施是多民族聚居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是恩施州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体育旅游产业将是恩施州经济大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支撑点。目前恩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稳定,但是,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分散、开发机制不完善等因素造成恩施传统体育旅游发展迟缓。目前我国关于恩施地区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该区自然风光、民俗民风等方面,而对民族体育旅游的研究还是空白。基于此,运用SWOT分析法〔2〕客观地对恩施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并提出建议,为恩施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合理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1恩施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的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居住着土家、苗、侗族等2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2.6%〔3〕。流传下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闯滩、地盘子、摆手舞、萨尔荷、舞板凳舞、耍耍、八宝铜铃舞、射弩、陀螺、拔腰带、踩竹马、抢花灯等20余类,近百个项目。这些项目都融合了少数民族人们的智慧,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且是人们群众喜闻乐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中发展最广、影响最大的摆手舞在近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已渐渐发展成为民族传统运动的龙头,州境各大学校、机关单位乃至众多游人皆以学习摆手舞。
目前,恩施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已经形成了以民俗风情和体育旅游服务业为主导,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作为民俗风情旅游的龙头,带动了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行业,促进了恩施旅游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当地政府着力从打好“民族品牌”着手,使得旅游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2004年,恩施州累计接待游客141.64万人次,其中内宾134.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外宾7.01万人次,增长105%。国内旅游收入1.22亿元,增长70%;外汇收入128.73万美元,增长109%。〔4〕 2013年,恩施市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3亿元,是2004年的50倍,被省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表彰为2013年度全省旅游发展先进县市。〔5〕 但一直以来该地区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落后,体育旅游景点较为分散,再加上资金投入不足,使得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显得相当迟缓,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
2恩施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
2.1.1自然资源丰富
恩施州地形以山区为主,喀斯特地貌发育,溶洞溶洼众多,峡深谷幽,峰奇洞异,山青水秀,深山之中珍藏着无数胜景。恩施自然风光以“ 雄、奇、秀、幽、险” 著称, 恩施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是“鄂西林海”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天然氧吧”。总的特点是: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雾多寡照,终年湿润,降水充沛,雨热同期。但因地形错综复杂,地势高低悬殊,又呈现出极其明显的气候垂直地域差异,是非常优秀的居住、旅游和休闲的圣地。已开发或初步开发的旅游景点有:咸丰的黄金洞、小南海,利川的腾龙洞、落水洞,巴东的神农溪、格子河石林,清江闯滩节,以及位于恩施、利川、咸丰" 县市交界的星斗山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观的“吸引”不亚于强大的人为宣传,而且这种“无声”的宣传更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2.1.2体育旅游资源环境
恩施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民风民俗项目众多,近百种体育运动项目和民风民俗传统使恩施犹如一朵奇琶,含苞待放于中部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的潜力和前景巨大。就目前来讲主要有舞狮、舞龙、抛绣球、赛龙舟、摆手舞等大型集体运动项目和清江闯滩、齐跃山跑马场、神农溪漂流、南渡江漂流、坪坝营休闲度假休闲区,龙家界土苗民俗风情大观园等较大规模的体育旅游项目。
恩施地区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 见表1)给恩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赋予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前景,这是恩施体育旅游产业和恩施体育旅游产业化开发的最大优势所在。
2.2劣势分析
2.2.1形式单一,特色不突出
在恩施已开发的体育旅游项目中,虽然内容较丰富,但形式相对单一,类似“漂流”的项目很多,很多项目还没有形成特色和规模,各县市对景区的开发项目的设置大同小异,项目不精,水平不高,缺少人文气息,品位不高,缺少特色品牌,相关的服务与配套设施还不健全。
2.2.2经济发展滞后,投入不足
体育旅游产业作为一种综合性和关联度极强的经济产业,同时受到诸如交通运输、餐饮、娱乐、旅游用品销售等多方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低、投入不足是制约旅游景点开发建设的重要因素,也是限制恩施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最突出的问题。这些因素导致已开发的旅游景点层次大多很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综合接待能力低,形成的产业规模小。
2.2.3资源较分散、对外宣传还不够深入
恩施各旅游景点相对分散且距离较远,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极大不便。同时,品牌打造不力,宣传力度不够,各县市对旅游的广告投入低微,缺少品牌打造意识,仅有的资源没有推销出去,规划布局不尽合理。游客对景区及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及民俗风情知之甚少。
2.3机遇分析
2.3.1旺盛的旅游市场需求和恩施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随着高速公路和铁路相继贯通,加上自然资源的优势,以及人们旺盛的旅游需求,恩施已经把旅游业作为新兴经济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进行培育。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恩施成为关注的热点,提高了恩施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恩施政府也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所有这些为开发恩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3.2特色赛事和主题节会
体育赛事和主题节会逐渐增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作为反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最高盛会,运动会内容设置丰富,参与人数众多,是最重要的赛事,对少数民族体育事业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还有专门的单项赛事以及节会,如龙舟赛、漂流女儿会等,都吸引了多达数万人前来参观。这些主题节会和特色赛事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为不断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掘、能力和提高提供机遇。
2.3.3体育旅游的历史发展机遇
体育旅游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体育特质〔5〕,体育旅游作为一种休闲、健身活动,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增进健康,身心皆益,这是人们在健身房、街头等大众健身场所中所体会不到的,是吸引人们参与体育旅游很重要的一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首先,它把险峻的高山奇石、神秘的原始森林、宏伟的建筑、奇异的异族风情等带人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城市化潮流中不堪重负的人们在大自然中达到强身健体、振奋精神、锻炼意志等在城市生活环境下难以达到的效果;其次,旅游者在体验当地风土民俗和参与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中融人大自然,释放压力,放松高度紧张的神经,有效调节不健康的情绪或心理,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再次,体育旅游中运动带来的激励作用,还可以增强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满足人们对自我实现需要的追求。因此,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需要赋予了恩施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历史机遇。
2.4威胁分析
首先,恩施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民众环保意识差所造成的人为破坏等因素会制约境内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其次,自身投资能力有限,融资渠道不畅通,无力进行资源整合和科学规划,将会导致开发水平不高、产品单一,甚至会出现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最后,从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来看,旅游产品结构大体趋向一致,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也基本相似,致使旅游业投资风险增大、发展成本提高,需要建设自己的优势项目或者是特色项目。再加上周边省(市)区相同或相似的体育旅游产品对恩施地区形成夹击之势,必将加剧区域内部的旅游竞争,使恩施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恩施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具有自然资源丰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多,旅游市场开发潜力大的优势。国家政策的重视、旅游市场需求、每年主题节会及特色赛事的举办为其提供了发展机遇。该地区存在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产品缺乏特色等发展劣势。而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差、品牌意识不强、相同产业的竞争、生态环境脆弱也对其发展造成了威胁。
3.2建议
努力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观赏和参与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适合该地区的具有竞技观赏性和康复保健疗养性质的体育旅游产业,。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发掘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对这些体育项目按现代社会的要求进行科学的改进,使之成为集健身、娱乐、观赏于一体的旅游产业。
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体育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效益功能,当地政府应当从现实条件入手,逐级开发这些自然旅游资源并进行系统的规划,从而带动人文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并最终促成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民族地区立足自身并把目光投向周边地区,调动本地区内百姓的体育旅游消费积极性,做好宣传、规划以及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使体育旅游得以社会化和产业化。并与宜昌地区、湘西地区、重庆等民族接壤地区进行体育旅游产业方面的联营活动。
加强对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旅游的宣传,以塑造恩施品牌,扩大知名度、争取上级部门和媒体的大力支持,推动恩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龚群,黄银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8(4):69~72.
〔2〕黄起东.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
SWOT分析〔J〕. 黑龙江史志2010,3(220):2~3.
〔3〕郭大烈.恩施州年鉴〔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0.
〔4〕王光炎,田恒桥,王佳.鄂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2(1):83~86.
〔5〕恩施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ensh-i.gov.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 篇7
此次研讨会主要分为展示和研讨两个部分。香山小学校长司常水首先向与会者简单介绍了香山小学的民族体育、特色文化和发展方向,并有请海淀人民政府督导室副主任高雪东为关槐秀老师颁发“香山小学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总设计编导”聘书;有请海淀区教委体卫中心主任刘红艳为王玉玺、杨华、杨金华颁发“开发香山小学民族体育校本课程”证书。
展示民族体育风采
在司常水校长的带领下,所有与会者来到东校区操场上的观看台,观看香山学子的特色民族体育游戏以及八旗龙旗阵演练。在学生们欢快的笑声和加油声下,民族体育游戏正式开始,欢乐伞、海洋球、网球、消灭老鼠、钻隧道等别出心裁、安全性强、锻炼效果好、时代气息浓的游戏项目正符合了当下小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学生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身体,享受了乐趣,还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伴随着司常水校长铿锵有力的鼓声和慷慨激昂的宣誓,八旗龙旗阵演练正式开始,此次“八旗龙旗阵法”得到了大型活动编导王玉玺、杨华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我国古阵法“八阵图”的基础上提炼简化,编排出八旗猛龙对峙阵、八旗乌龙旋风阵、八旗天龙四方阵、八旗云龙错骨阵、八旗潜龙四开阵、八旗群龙困兽阵、八旗飞龙车轮阵、八旗盘龙回旋阵八大阵法。学生们在震耳欲聋的鼓声下,挥舞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旗,让与会人员深深感受到了学生们坚强的意志和精气神,感受到了香山小学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上所付出的努力。
研讨校本课程意义
展示过后,全体与会人员来到香山小学西校区议事厅参加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研讨会。司常水校长向与会人员介绍到:香山小学始建于乾隆15年,至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其前身是八旗官学。学校的发展思路是文化兴校、文化育人,发展途径和特色发展方向是传承中国历史文化;2012年10月,学校决定研发民族体育自编操,在关槐秀老师的启发和支持下,学校提升了对民族体育的认识,决定开发民族体育校本课程。
香山小学校本课程的主体内容分为课间操、满族传统体育、民族民间体育游戏、体能素质练习、体育与健康知识问答、八旗旗营文化六大部分。按照课程内容标准的规定,在教材内容上涵盖了人体基本技能(走、跑、跳、投,球、攀爬,对抗等项目),既保留了民族项目原有的风格,又紧密结合现代体育项目、注入时代精神。校本课程的开发严格遵照课程总目标、课程分目标,强调校本教材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格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自主参与运动,并从中学习运动知识技能、发展体能、提高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培养学生交流交往的能力、团结合作的品质、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精神。
关槐秀老师作为香山小学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设计编导,讲述了设计编排香山小学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思路、过程以及体会,并对期间给予帮助的各位专家和教授表示真挚的感谢。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教授看了香山小学的八旗龙旗阵演练后感触颇深,表示:民族体育校门课程要作为这个时代重要的系统工程去做,56个民族在弘扬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国博大精深文明的同时,也要弘扬民族的野性,并努力完成民族大团结事业;针对中国体育史简陋的现状,要大力弘扬体育文化,提炼民族独特的体育项目,发扬自身民族的体育精神。
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于东江表示,少年强则中国强,然而我国却面临国家强大少年不强大的现状,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无法跟欧美学生相比,目前体质健康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肥胖和视力的问题,如何改变学生的体质,继承民族文化那?北京市政府目前正在做一个方案,准备把民间社会团体(包括体育的、文化的)引进学校,政府统一购买社会服务、公共服务,加大教育公共服务的力度,把小学生每天3~5点钟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政府按生均多少钱统筹经费分拨给区县、学校,想办法让学生们3点半以后活跃起来而不在是在上文化课,使体育艺术加强、加码,政府要把体育的、艺术的(包括民办的和社会团体的)引进学校,采用整体购买服务等方式,让学生阳光快乐每一天,让“体育、艺术2+1项目”进驻学校,让学生们通过校园体育和艺术走出去,并至少掌握一到两项体育技能;呼吁专家和教授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时代发展现状为校园创编出与时俱进、学生感兴趣的新项目,而不是一味的为了提高身体素质去强迫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运动,结合当今不离开三屏的现状,让学生走路也可以有节奏,也可以锻炼身体。
刍议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 篇8
1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民族性质浓厚
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经过不断的发展传承慢慢的得到了积累和沉淀, 最终发展成为一个体系, 大多数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主要来源于宗教和节日, 而所谓的体育运动主要是一种祭祀形式, 比如是对神明的祈求和敬畏或者是对丰收的庆祝, 也正因为如此, 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都充满浓厚的民族特色。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民族体育和现代体育进行了有机的融合,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挥出了独特的作用, 不光达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 同时也满足了精神上的娱乐。不同的民族体育文化也各具特色, 比如舞龙、武术充满着武学气息, 在南北方普遍盛行;摔跤、决斗主要存在于回族、蒙古族等民族;傣族则擅长于射弹弓;朝鲜族和维吾尔族则是擅长歌舞的民族, 体育运动则主要围绕歌舞展开, 如荡秋千, 跳板等。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充满着浓浓的民族特色。
2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宗教色彩
少数民族一半都具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正因为如此, 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通常都带有一些宗教色彩, 甚至有些体育项目就是宗教的仪式。“火把节”就是白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的宗教仪式, 据史料记载, 早期火把节仪式是人们手拿火把在田地里不规则走动, 想通过这样的举动烧死或吓退害虫, 由此来得到新一年的丰收, 经过慢慢的演变, 火把节成为了祭祀节日, 这一天人们通过这样的运动仪式向火神祈祷丰收。而哈萨克族传统的赛马活动也是和宗教相关的祭祀活动。另外因为藏族信仰佛教, 民族体育运动也与佛教息息相关, 比如捡哈达, 射箭等。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宗教信仰是少数民族体育一个主要的源泉, 并且得到了不断的继承和延续。同时特色的体育文化也吸引着各民族的人, 体育也慢慢的变成了一种交流的方式, 一种文化的传播, 一种民族的融合。
3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地域性质
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风貌, 不同的习惯, 不同的文化特色, 地域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形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比如赛马这个运动项目本身需要辽阔的场地和马匹, 地域的要求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健硕善骑射的藏族人民特别喜爱这项运动, 由此骑马比赛成为了藏族人民经常举行的体育盛会,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延续, 至今为止藏族的主要居住地区还保留着众多的赛马项目和赛马规则, 每一次赛马比赛都热闹非凡, 民族特色异常浓厚。地域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作息方式, 布依族的划船比赛, 黎族的爬杆运动, 还有维吾尔族的骑驴比赛都与生活劳作有关, 而这些差异也是由地域所决定的, 由此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都充满着鲜明的地域性。
4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有一定的交融性
上文提到了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而很多民族虽然分属不同的地域和民族, 但是生活的习惯和外在相似条件的影响下有一定的交融, 这个交融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运动形式上的相似, 很多体育项目类似, 比如骑马、射箭、划船都是两三个少数民族共有的传统体育项目, 另外汉族、苗族、壮族等民族生活在一起, 芦笙舞就是水族对苗族芦笙舞的模仿和不断发展演变来的。另一方面是体育项目自身的多元因素的交融, 不单单是纯粹的体育形式, 比如黎族将舞蹈, 音乐和比赛与体育融合在了一起, 经过发展这些体育项目得以有机的融合并且逐渐发展为人们热爱的健身项目。
5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积极影响
我们可以把体育的本质概括为健身和娱乐两点, 而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 人们为体育赋予了很多的意义, 通过体育我们不光达到了物质上的强身健体, 也达到了精神上的娱乐。民族体育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育表现形式将民族特色和宗教信仰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使体育文化更加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而且民族体育也为体育这种健身项目增加了神秘的色彩, 让体育不单单是健身娱乐, 还具有了神圣的味道。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为体育这个单纯的活动增加了更过的魅力, 让体育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热爱。
6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进行了简单的整理和归纳,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性, 拥有神秘的宗教特色, 各少数民族体育之间有一定的交融使民族体育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越来越得到重视, 并且慢慢的融入到各个民族, 形成一种体育新潮, 少数民族体育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抹瑰丽的颜色, 需要我们继承并且不断发扬下去。
摘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了解, 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 归纳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几点特征。经过不断的发展, 少数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有自己的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的表现形式。少数民族作为一个拥有特殊文化特色的群体本身就充满浓厚的异域风采, 这是由它本身的地域性所决定的, 另外少数民族一般都有其自身的宗教信仰, 这也为其增加了神秘的色彩。本文就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征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王琳, 谢智学.对西北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文化类型的特征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4) :179-183.
[2]孙莹.我国少数民族育的传统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27) :193-194.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 篇9
关键词:新媒体,肇兴侗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1黔东南肇兴侗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现状
目前, 一些富有娱乐性和民族性的项目如抢花炮、摔跤、哆毽等等, 开展得较为良好, 是肇兴侗寨的居民最喜爱的几项运动,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1抢花炮
抢花炮运动类似于竞技体育中的橄榄球项目, 其规则与橄榄球的规则也大同小异。在肇兴侗寨里的抢花炮运动中, 具体人数由参赛两队讨论决定, 但人数必须相同。抢花炮的规则中明令禁止故意伤人的行为, 除此之外对进攻、躲避、防守动作等没有特殊限制。抢花炮作为侗族传统项目, 已完成了从最初极具宗教色彩的活动到竞技性更强体育运动的转变过程。到1986年, 抢花炮开始成为民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如今制作花炮的材料进行了改良, 变得更为安全, 使得该项目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1.2摔跤
摔跤是一项充满宗教祭祀感的传统体育项目, 每年的农历3月15日是肇兴侗寨的摔跤节, 每到这个时候, 除了开展大型的摔跤比赛, 还会有很多禁忌, 在比赛开始前, 由侗寨长老或者德高望重的长辈引领队员绕场3圈后, 在指定位置听候芦笙乐进行比赛。侗族摔跤项目的特点是选手之间尽量不进行身体接触, 而是通过缠在队员身上的布条等将对方摔倒。摔跤项目能够激起选手的荣誉感和团队的凝聚力, 摔跤也通过竞赛代代传承。目前, 摔跤是肇兴侗寨发展得较好的项目之一, 每年摔跤节期间都很会有很多文化爱好者慕名而来。
1.3哆毽
哆毽是肇兴侗寨的人民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 只需要用鸡毛或者芦苇、稻草再加上铜钱, 就可以制作成一个毽子, 由于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 侗族人民可以随时展开这一项运动, 一般侗族人民会专门设立一个打哆毽的地方, 称为哆塘。哆毽的竞赛规则也十分简单, 只能用手掌打, 将哆毽拍高拍远后打给对方, 对方未接住便失一分, 最后失分最少者则胜。该运动具有较强的社交性, 由于该项目的对抗性和攻击性不强, 青年男女可以通过这项运动认识彼此增进感情, 侗寨的人民可以通过哆毽来增强凝聚力。同样, 这项运动也具有稳定性,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除了哆毽的制作材料有所变化, 哆毽的内容与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 因此, 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传承。目前肇兴侗寨的人民依然开展这一运动项目, 哆毽尤其受到青年男女的喜爱, 每年的春季是哆毽开展的高峰期。
2新媒体对黔东南肇兴侗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 传播者也可以成为受众者, 两重身份的随意转换使得新媒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 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与自由性, 不受限于时间与地点, 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而肇兴侗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需要这样一个媒介让更多的受众体认识、了解与感受自己。新媒体在给肇兴侗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给它带来了挑战, 主要给该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来以下几个影响。
2.1新媒体促进黔东南肇兴侗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
肇兴侗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由于受限于地理、交通以及经济发展, 还没有成为一种主流或是大众文化, 而新媒体具有自由性、交互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渠道与限制。任何一个身处肇兴侗寨的群众即通过手机、网络、电脑将该地的民俗体育和民族文化传播到博客、微博、 微信或者网络社区上, 让受众体可以与该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零距离接触, 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肇兴侗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范围。
2.2新媒体促进黔东南肇兴侗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由于受到现代体育以及市场化的冲击, 肇兴侗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备受考验, 文化根基受到破坏, 文化内涵逐渐消亡。 一些民族体育项目的老传承人由于不识字和不会普通话, 新的传承人又外出务工, 导致这项珍贵的体育技术无人传承下去, 而新媒体的传播工具十分简单, 一个手机或是一台电脑就可以将这段珍贵的视频或是图片资料保存和传承下去, 因此, 新媒体促进了肇兴侗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3新媒体满足了黔东南肇兴侗寨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博大精深, 肇兴侗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其特别的民族魅力与神秘感, 吸引着群众探索与接近。在新媒体时代下, 通过微信、微博、网络社交平台等对肇兴侗寨进行宣传, 可以吸引大量文化爱好者、自媒体者以及游客来到这里旅游考察,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样, 通过新媒体优化媒介资源, 挖掘出一些面临危机的民族体育项目和民族体育文化精髓, 随时随地地更新内容, 可以满足当地文化繁荣多样化的发展需要。
2.4新媒体给黔东南肇兴侗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来冲击
新媒体为肇兴侗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冲击, 它如同一把“双刃剑”, 在促进该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同时, 也会由于自身的自由性和低成本而使得传播内容难以受限, 一些营销账号为了博眼球博浏览量, 会利用新媒体这一媒介传播一些扭曲民族文化内涵的内容或者断章取义, 导致内容失真特色失真, 使受众体产生误解或是不能了解该文化的整体内涵。此外, 新媒体也会使得该地原汁原味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容易受到同化, 对其生存造成很大威胁。
3利用新媒体促进黔东南肇兴侗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发展的策略分析
新媒体为肇兴侗寨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因此, 在宣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时, 应注重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力度及传播理念, 将政府、群众连接到一起, 共同把握新媒体的优势, 减少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冲击, 促进该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3.1坚持真实完整的传播理念
肇兴侗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如“以和为贵”“修生养性”等等。因此, 在传播过程中, 切记利用一些片面的博人眼球的“标题”, 曲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也不要一味地迎合受众群而传播一些看似精彩实则改编到失去内涵的体育表演。坚持真实完整的传播理念, 使受众体全面直观地感受该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
3.2采用多样化的传播方式
微博、微信、网络平台等新媒体的出现, 为肇兴侗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传播方式。首先个人、 组织或政府都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和互联网向群众传递该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息。其次, 政府部门还可以邀请微博自媒体者、 新浪体育大V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宣传肇兴侗寨的民族传统体育视频、图片或者文字, 扩大传播范围。
3.3提供有深度的传播内容
新媒体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报道不能仅局限于民运会或者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竞技比赛项目, 应该将关注点着力于那些被忽视的项目, 比如:侗族勾林、月牙铛等, 报道的内容也不要局限于项目的演示, 最主要是利用新媒体的时效快、快捷性等特点传播项目背后的文化内容, 让受众者更深入地了解肇兴侗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除此之外, 面对一些具有迷信和宗教色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传播者在对待传播内容上, 应求实理性地向受众者解释其中的民族内涵和演变过程, 不可误导受众体将这些民族体育文化等同于落后封建, 这样才能实现该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3.4增强文化传播力度
加大传播力度对促进肇兴侗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首先, 该地政府可以联合各个寨开展一些极具特色的大型民族传统体育比赛, 通过网络、手机、视频等新媒体提高群众的参与性和交流性。再通过赛事的宣传, 可以有效地增强传播力度, 促进该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除此之外, 当地政府也应与时俱进, 通过搭建官网网络平台如“肇兴侗寨官网微博”“肇兴侗寨民族传统体育网站”等, 把该地的项目文化传承人、项目视频、发展及演变的资料集合到一起, 转变以往口述或身体演示的传承方式, 将这些资源汇集成珍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息, 进行创意传播, 以此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肖红青, 唐丽.侗族摔跤及其体育文化特征[J].运动, 2009, 12 (4) :131-132.
[2]龙明莲, 黄平波.侗族摔跤习俗的田野考察——以贵州黎平县四寨村侗族摔跤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34 (1) :45-47.
[3]万义.侗族“舞春牛”文化生态的变迁——通道侗族自治县菁芜洲镇的田野调查[J].体育学刊, 2010, 17 (12) :92-95.
[4]袁华亭.侗族哆毽及其体育文化特征[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9 (4) :61-62.
[5]杨光溢.绮丽多姿的侗族传统体育文化[J].民族论坛, 2014 (7) :48-50.
[6]周家金, 孙庆彬, 朱波涌.侗族古村落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调查与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 2013, 17 (3) :24-28.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 篇10
1 吉林省少数民族的体育发展现状
我省地处东北, 冬季天气相对寒冷, 是冬季体育项目的重要竞技场地之一, 并且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体育人才。虽然吉林省的整体体育发展较为完善, 但对省内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理论性研究方面相对薄弱, 以致于省内少数民族的体育教育事业发展进程较慢。一般说来, 少数民族的学生学习到的是大众性的竞技体育和有明显特征的现代化体育, 而对于本民族的有特色性的体育文化和体育项目并没有传承发展下来, 为了加快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进步, 吉林省应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发, 并根据吉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制定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吉林省属于少数民族居住的边境省份, 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大, 但带有少数民族代表性的体育活动却几乎没有。一方面说明的是少数民族人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差, 另一方面说明少数民族的体育设施不完善或者说缺少适合本民族特色活动的体育设施。而少数民族内部的学生对其本民族的体育活动、传统文化、竞技知识、特色的竞技服饰都知之甚少, 何谈传承特色文化、可持续发展其特色体育活动?所以, 我省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习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了解与之相符的体育项目、寻找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器材, 提高民众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认知度;其次, 以发展兴趣的方式扩大学校体育教学的方向, 让学生通过兴趣体育活动学习和提高体育素养, 增加全民学习特色体育活动的意识并参与其中来发展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
2 吉林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点
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是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富有娱乐观赏性。例如, 朝鲜族的“荡秋千”, 活动, 它是朝鲜族妇女最钟爱的体育活动, 每到寒食节, “荡秋千”活动便如火如荼的展开了, 女性能够以多种方式参加比赛, 一种是高空取花、一种是高空踢铃铛、一种是荡高高度, 在比赛中, 他们用柔韧的身体荡出了美丽的弧线, 美艳绝伦, 炫彩夺目, 也因周围人们的喝彩而使场面热络起来。“荡秋千”一方面体现了朝鲜族独特的女性美,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朝鲜妇女文雅而勇于挑战的坚毅性格。
第二, 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具有对抗性。以蒙古族为例, “蒙古式摔跤”是蒙古族传统的竞技性体育活动, 在蒙古语中称为“博克”。通常是两两相对, 在规定的区域进行比赛, 比赛结束时以站立者为胜。这项活动不仅在那达慕大会上举行, 平时的时间也都会相聚、搏击, 把它以一种游戏的方式融入到蒙古族的生活中, 并达到锻炼蒙古人民的体质, 提高本民族人民的身体素质。
第三, 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具有极强的普遍性。例如, 满族的“放风筝”, “放风筝”是一种适应面广泛的活动, 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而比赛的参与方式也是多样化的, 可单人比赛也可多人竞赛, 可选择性强。此项比赛是以风筝飞的高度、飞的速度来计算比赛成绩的, 这就需要选手在比赛中有充足的体力, 且不能过快消耗体力, 始终保持精力充沛的状态, 而对于速度则要求平稳, 所以, 参赛选手对四肢的调控力也是相当重要的。由此看来, “放风筝”既是体育活动也是提高身体各脏腑功能、舒筋活血、强身健骨的最佳方式。
3 吉林省少数民族的体育发展策略
加强少数民族的体育教育课程。当前的校内体育教育过于格式化, 定位单一, 导致现代化的体育活动缺乏新生机, 在全民健身的政策下, 广大高校应积极发展推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 增加带有民族特色的体育器材, 以特色体育教育带动全民健身活动, 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加强信息化管理, 建立体育活动资料库。吉林省本就是多民族的汇集地, 传统的体育项目更是多不胜数, 这就需要省政府将其收集与整理, 以信息化的方式分类存储下来并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而对其民族体育文化的探究、归纳和管理能更全面的建立体育活动资料库, 以便于高校有针对性的引进适合本区域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课程。
加大宣传力度。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是现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的体育教育大多是从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中发展而来的。所以, 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不能单单以传承为主, 更多的是利用媒体的特殊宣传功能, 将少数民族的体育特色和独特的体育活动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让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4 结束语
时代不同, 社会所需的文化形态都有所不同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也是随着时代的转变也各不相同。而对于吉林省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就要求我们“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以创新的形式发展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廖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对策[J].体育文史, 2002 (2) :44-45.
[2]卢迪.吉林省民族传统体育产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 2012.
[3]季伟.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体育资源开发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4.
[4]刘启坤, 杨聪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现状调查分析和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1) .
民族体育发展现状探析 篇11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 G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251-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十分珍贵的财富,我国56个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了这一令世人惊叹的灿烂文化,她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文化根底之深厚,令回人为之骄傲,今世人赞叹和折服,并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这经济全球化时代,如何去维护、改善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状况,对我国民族文化乃至民族发展意义重大。
一、民族体育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行为的主导力度。政府是一个国家代表统治阶级行使权力的机构,政府行为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希望通过政府行为使事物发展不违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朝着国家建设需要的方向发展。因此,今天,政府制定的许多政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作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主体,政府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就极有可能被边缘化。
(二)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也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迈向了现代工业社会,尽管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主要生活方式仍然以农业生产为主,但今天的农业生产方式远比古代的农耕生产要先进科学,现代工业、科学技术已融入到了农业生产中,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偏远山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处于落后阶段,但大环境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渐影响着人们的心理需求,他们不再满足于“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娱乐活动,而是更多的选择了现代潮流的时尚体育项目。
(三)文化发展中的冲突与融合。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全球化的时代,文化领域也不例外,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相互认同、相互互补、相互借鉴和利用,尽管相比下西方文化更有优势,占据着主流,不断影响着其他民族的文化发展,但不能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影响。文化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互融互异的文化发展,这种充满了冲突和融合的矛盾存在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中是必须的,因此,我们要理性对待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选择性的融合外来文化,在物质、制度、精神层面做出某些改变,使传统的东西富有时代活力。今天,有许多民俗体育项目在人们生活视野中逐渐消失,这与其自身缺乏创新思想,不能融合外来文化有很大关联。
二、民族体育发展战略
(一)发挥政府行为的主导作用。政府行为对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政府必要的行政介入,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各项工作具有方向性和保障性。目前,政府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工作还应加大主导力度。同样,广泛社会力量的参与对开发民族传统体育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如何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这就需要政府来制定出一些相关的必要配套政策,用来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并制约、规范他们的行为。
(二)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物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物化了的文化。”中国各少数民族物质性、非物质性及口传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丰富的宝库,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目前来看,我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所保护的项目真正能为民族文化发展带来创新元素的不多。当前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深化对其挖掘整理、开发运用等保护工作,“与其作为一个文化遗产的‘保管员’,不如做一个文化遗产的‘加工者’”。
(三)加快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及开发。当下是以现代体育为发展主流的社会,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建立应有的文化自觉和自为意识。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要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而文化自为是要我们应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对“原生态”或“次生态”文化进行结构重组、创造加工、诠释弘扬,从而在民族内部形成一股凝聚力,并以传统文化为前进的原动力。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不是单纯的对其进行“复制”,而是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要改变过去民族传统体育单一的发展形式,把民族传统体育更多的运用到现代教育、民俗旅游、健身休闲、体育竞赛、文化传承等社会发展需要上来。
(四)实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只有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才能为其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解决长期以来群众体育因资金不足而带来发展滞后的问题。因此,我国各民族地区政府应组织力量,对本地民俗体育资源进行充分地挖掘和整理,用以明确开发项目方向,将开发项目与本地民俗节庆活动、自然景观、其他人文旅游资源相结合,并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打出知名度,制定出一条民俗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最终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区域性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不断成熟化,各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不断增长时,再逐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民俗体育培训、民俗体育文化与信息服务、民俗体育器材、民俗体育服饰及民俗体育吉祥物等方面的产业开发项目,并将它们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共同开发,共同实现民俗体育产业化道路。
三、总结
当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正在为广大人民群众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主义精神生活活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目前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弱化与衰颓之势,因此面临层层危机,举步维艰。我们必须采取策略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体育,使其发扬光大。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 篇1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思想精华的凝结,是各个少数民族发展过程的一部活的史书[1]。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体育文化,这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来说是一种无形的财富。人类社会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与之相应的生态环境,传统文化受到破坏,发展面临重重危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这种状态下发展现状令人堪忧。本文在调查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态发展困境等问题,探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态发展之路,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态健康发展寻找有效的建设路径。
1 生态发展相关概念
1.1 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学是建立在文化学和生态学基础上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中心概念是文化生态系统,即在特定的文化地理环境内一切交互作用的文化体及其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2]。生态发展是指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只有这样,经济发展才能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又不能危害环境,保证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这是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则。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1.2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生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我国各少数民族以民族或一定地域为单位,长期开展并因此而具有一定的历史传统和民族、地方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3],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生态理论是建立在文化生态基础之上的。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生态是指各少数民族群众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创造的具有生态适应性特征、各种元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文化方式和状态[4]。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缩略和表现形式,是繁荣民族文化和促进民族团结的桥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漫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是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道德体现,是少数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中认识自身及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方面的独特思考。
2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生态结构
民族传统体育是特定区域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发展的集合体,是生态平衡的综合体现。生态环境大体一可分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三种类型。广西地域广阔,临海、亚热带气候,拥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全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个民族,历史的积淀形成了独特多样的文化生态;。不同民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同样文化多元性又是人们在生态多样性的环境下适应性反应的产物。
2.1 自然生态结构
文化与环境是一种互动关系,特定环境是文化生成和保持的土壤。美丽的八桂之地广西,拥有秀气壮美的十万大山,千百条河流,丰富的水资源,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森林资源等。地形的多样性、复杂性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物质前提。
初步调查,目前广西共有森林旅游资源总面积两万多平方公里。森林生态资源可以开展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探险、远足、踏青、野营等体育项目。森林还有“天然氧吧”作用,在森林中进行各种健身锻炼、散步、休息,有着特殊的健身效果。
广西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水体生态资源可以开展游泳、潜水、垂钓、划船、水上摩托艇、漂流等体育项目。如柳州己开发柳江,建设了水上运动基地,开展帆船、游艇、摩托艇俱乐部等一批水上运动设施和项目。资源建设了五排河漂流、岑溪白霜涧漂流,昭平七冲红石峡谷漂流等。
山地丘陵错综分布全区,山地比较适合开展登山、攀岩、蹦极、定向越野、山地探险等新兴的体育项目。喀斯特地貌,地质地貌生态资源可以开展探险、观光考察等体育项目。
广西近海,除了传统的游泳、玩沙、日光浴外,还有沙滩排球、沙滩休闲与健身等。
总之广西灿烂的文物古迹,浓郁的民族风情,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天然生态体育资源为生态体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
2.2 文化生态结构
文化具有民族、地域、多样性,是不同地域、民族的人利用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的结果。广西12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创造了丰富多彩、内涵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如壮族的抢花炮、抛绣球、吹芦笙、花山崖壁画等民族文化闻名中外;瑶族的舞蹈有狮舞、草龙舞、花棍舞、上香舞、求师舞、三元舞、祖公舞、功曹舞、藤拐舞等数十种,著名是长鼓舞、铜鼓舞,现在,瑶族的长鼓舞、铜鼓舞已搬上了舞台,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还有苗族的节,侗族的桥和楼等。据调查,目前南丹里湖白裤瑶、三江侗族、靖西旧州壮族、贺州那坡黑衣壮、灵川长岗岭商道古村、融水安太苗族、金秀坳瑶等相继建立民族生态博物馆。
2.3 社会生态结构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底蕴深厚的民间民俗文化传统与多姿多彩的民间风俗、竞技游戏活动与游艺活动。如瑶族的节庆、宗教、祭祀活动中的舞蹈,如长鼓舞、铜鼓、猴鼓等,表现生产和瑶族民俗生活。苗族的芦笙、木鼓舞、踩铜鼓、板凳舞等;壮族的壮拳、打拐、踩风车、打陀螺等项目都是与生产、生活、庆典、祭祀与节日联欢等民俗生活方式相关。正是由于地域文化的丰富性、独特性、地域性、民族性,才使得民族体育文化多姿多彩,内涵丰富,且具有其自身独特价值。拥有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构成了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样性。
3 建构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态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改造创新利用传统文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也是非常大的。针对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工业化、文化的全球化,给西部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的生态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如何立足文化生态发展的视角,构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态发展,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整理、开发及传承思路的一种补充。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深度挖掘,解决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困境,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传承与发展开拓新路,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性发展。
3.1 互联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态发展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大量的融合、兼并和呈现,体育在互联网时代也一直追捧前行,各门户、娱乐以及视频的体育频道最直接连接观众呈现和传播体育赛事。如果民族体育有自己的APP,也可以尝试花样翻新的转化。广西金秀瑶族事先把自家瑶族体育搬上舞台,《瑶都神韵》大型剧目上映,让世界各地了解金秀、了解瑶族、欣赏瑶族舞蹈。《茶山瑶民俗体验》长桌宴、瑶族长鼓舞、瑶族风情绝技表演,游客可以参与活动,体验民俗活动、民俗风情。《山子瑶度戒祈福、歌舞表演、长桌宴》、《非物质文化展示活动》展现金秀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壮族的歌,在民歌传承中,巴马民间山歌市场利用汉字字幕等数字化技术拓宽壮族民歌传唱范围,突破了老百姓眼中“说唱文化”的界限。光盘是壮族歌咏文化传承的新载体,是人类文化传播的另一种新形态——数字化传媒的产物,山歌光盘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听觉的感受,还有画面情景和可供人们阅读的文字歌本。载体的变化与发展带来了形式的多样性与文化意义的多样性。互联网提升、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3.2 旅游+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态发展
在现代社会,旅游作为现代化意识形态的渗入,使传统与现代在短时间内融合,并延伸到文化的各个层面。民族地区的旅游的开发,给当地经济带来实惠的同时,推动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建构。八桂广西,自然景观丰富,是我国旅游资源胜地,如素有小桂林之称的阳朔,游客除了欣赏自然风光,当地还可以打造了漂流、竹筏、玩泥巴、游漓江、印象刘三姐等活动;龙胜开发了以自然人文和谐风景的红瑶梯田,为满足游客需求,以红瑶民俗为基础,瑶民组织开展各种民俗项目表演队;瑶都金秀打造了圣堂山、莲花山等自然风景区,还挖掘整理瑶族喜闻乐见的长鼓舞、铜鼓舞等;三江侗族,程阳八寨的程阳桥,民俗项目抢花炮等。游客对民俗文化的需求,直接推动民俗风情的再建构。到广西旅游可以达到多种旅游日的,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自然风景,还可以了解、接触、体验、欣赏到许多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
3.3 创新、策划+少数民族体育生态发展
广西12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民族体育项目,如何打造地域民族特色体育品牌,提升民族形象,促进当地经济,实现资源开发利用,是每个民族发展的重要任务。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广西据不完全统计,少数民族体育项目27个,不同民族对各自民族特色体育项目的形象设计,打造自己民族的体育品牌,是每个民族发展的前提。如广西最成功的品牌文化“刘三姐”,以前,全区上下,处处皆唱“刘三姐”,人人皆唱“刘三姐”,自“刘三姐”电影在70年代上映后,全国都知道刘三姐。现在,大型歌舞剧《印象——刘三姐》出来后,世界各地来桂林旅游观光的名人、游客,都要看《印象——刘三姐》随着《印象——刘三姐》走红,世界旅游组织官员评价为“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出,地球上任何地方买张机票来看再飞回去都值得”[5]。金秀瑶族是世界最典型的瑶族聚居区,“世界瑶都”打造是金秀走出广西,走向世界。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法,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分析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生态结构及生态发展现状,构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态发展新路径。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少数民族体育,生态发展
参考文献
[1]东明.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的现状调查和发展研究[D].2007,12:43.
[2]柴毅龙.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1-5.
[3]韦晓康,方征.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8):82-85.
[4]吴桥,彭立群,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解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7-8.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推荐阅读: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09-09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点及其发展探析06-16
少数民族体育项目08-14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05-1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07-05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11-21
少数民族学校体育教学10-17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论文05-30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变迁研究08-15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