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教育(共12篇)
校园体育教育 篇1
校园文化就是一个学校的品牌, 一个学校的文化教育力。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是凝聚全校师生的粘合剂, 是学校发展活力的源泉。一所品牌学校, 一定有独特的校园文化。高新区小学的校园是一个质朴、纯真的世界, 这里充满着童话与幻想, 展示着追求与创造, 显示着理想与希望。在这个世界中所折射出的人性之光, 文化之光, 有着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 她赋予学生丰富的生命力, 为此我们引导学生与经典对话, 与艺术对话, 以科技为伴, 和运动为友, 让校园的每一堵墙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育人作用。
校园是探索求知的学园, 在快乐中感受知识的力量。
校园作为神圣的知识殿堂, 以无声的语言吸引着莘莘学子, 教师在这里耕耘着未来的希望, 如饥似渴地吮吸着海洋般的文化科学知识。
校园是孩子们播种梦想和记录成长的殿堂, 学校充分发挥文化潜在的教育作用。在这里几乎看不到一点对成人的模仿, 你会觉得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 孩子们用自己的心灵和智慧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创造着自己的梦想, 教师们用自己的童心和挚爱谱写出教诲的篇章, 楼梯成了成语的世界, 楼道成了经典的海洋, 每一级楼梯都是寓言故事, 每一层楼道都是至理名言。对于教室布置, 要求既有文化上的特色, 又有艺术上的内涵, 还要体现出人文化的要求, 要求各班以“班班有主题, 班班有特色”为目标, 积极打造班级特色文化, 提升班级个性形象, 努力探索和实践个性化的班级管理模式。各班的精心设计充分体现了各班独特的人文氛围:高起点, 新希望。体现了老师站在高高的起点, 追求新梦想的教学教学理念;新生活, 共成长。寄托了老师希望孩子们能够融入集体, 快乐成长的愿望;放飞希望, 追求梦想。表达了老师对孩子们追求理想的企盼;我快乐, 我成长。体现了老师期盼孩子们快乐成长的激动心情, 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营造了团结、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校园是美丽和谐的百花园, 在描绘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诗意的校园, 和谐的氛围, 孩子们的笑脸在这里绽放, 教师的爱意在这里荡漾, 师生在校园这块心灵的净土上体现着生命的价值。
教学楼由红黄蓝灰主色构成, 这多彩的校园, 充满了活泼、喜悦的气息。“朵朵葵花向太阳”———每个孩子就像一朵美丽的葵花, 他们将在这里沐浴阳光, 茁壮成长。步入教学楼大厅, 你会被这里的文化所吸引, 楼道墙面上描绘的美丽花草, 象征孩子们作为祖国的花朵在这里迎接早晨的太阳, 灵动活跃的海洋世界, 启迪智慧的百花园等等, 给孩子们健康成长创建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 给教师的工作学习注入生命的激情。
操场上建起的校园运动健美长廊, 加大了孩子们的娱乐空间, 丰富了孩子们的休闲娱乐方式, 驰骋在孩子面前的是一个五彩的运动小天地。孩子们倘佯在美的环境中, 既舒展了心灵, 又给孩子们带来了美好的视觉享受。
在这里, 我们吮吸清新的空气, 沐浴温暖的阳光;在这里, 我们将和孩子一起成长;在这里, 你会看到新的希望。
校园是色彩缤纷的文艺园, 在艺术中陶冶高尚的情操。
校园有了文化, 就有了深厚的底蕴;校园有了运动, 就有了生命的阳光;校园有了艺术, 就有了灵动的升华。
在校园艺术活动中, 同学们积极参与, 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为校园生活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艺术教育让孩子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快乐精彩的英语教学让孩子们与世界零距离接触;英语风采展示让孩子们学会在挫折中学会坚强, 享受成功的喜悦;神奇奥妙的国际象棋让我们的思维与世界同步, 国际象棋锦标赛让孩子们学会勇敢和机智, 感受竞赛的拼搏精神……孩子们在艺术的熏陶中学会欣赏、创作和创造, 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的笑容在这里绽放, 孩子的梦想在这里起航。
校园是理想的科技园, 在实践中展示创造的力量。
我校争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科技活动氛围, 使他们在科技活动中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品质, 让学生了解自然和生活, 从而热爱生活, 热爱祖国, 热爱科学, 达到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 使学生不但得到心灵上的升华, 而且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校园科技艺术展览, 以学生为主体的发明创造活动和竞赛, 让孩子们动手动脑, 亲自参与科技办报的设计和科技作品的制作, 在实践中发挥孩子的潜能, 创造出科技奇迹:童话小报的版面设计, 流淌着小编委们的独运匠心;可爱的蔬菜水果作品, 是孩子们厚积薄发的结晶;科技手工制作, 是求索者创新思维的火花……孩子们置身于科技与艺术的天地里, 充分感受着科技的魅力, 享受着艺术的喜悦。
学校的各项科技活动努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充分挖掘孩子在科技方面的智力空间, 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孩子们在科技的校园里插上想象的翅膀, 向着科技的蓝天飞翔。
如果说, 学校文化的发展是飞驰的快车, 那么教育理念就是持久的动力。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 应该每个人都是校园文化主旋律中的一个音符, 从而形成人人关心校园文化, 人人参与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我们坚持“以人为本, 以德育爱。以优质的服务, 高质量的教学水平, 高尚的职业道德,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努力创造适合学校发展的校园文化, 力求使静谧安宁的校园富有文化品位、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 同样, 环境也创造人。”如今, 高小的师生正沐浴着优雅的校园文化, 感受着校园文化博大的内涵, 体验着校园文化带给我们巨大的教育魅力。在这座探索求知的学园、生动活泼的乐园、充满亲情的家园、和谐文明的花园里播种希望的种子, 演绎出和谐教育的魅力, 洋溢出教育的生命活力, 奋然前行, 崇尚一流, 追求卓越, 在校园品牌建设的征途上, 用心智去谱写绚丽的华章, 用辛勤去创造新的辉煌!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品牌, 一个学校的文化教育力。一所品牌学校, 一定有独特的校园文化。面对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校园文化已经升华为一种全方位塑造教育的生命文化, 我校让每一个角落成为孩子们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 成为充满思想、底蕴和智慧的校园, 塑造出有高新特色的校园形象, 努力构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园地
校园体育教育 篇2
1、制约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因素
1.1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以农耕为主要特色的地缘文化对于体育的发展与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们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历史上的割据时期,重视体育是强国之本。另一方面,我们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歧与争议,这些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体育事业或者说体育文化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应该占有的分量。所以,在高校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从传统的文化与理念汲取发展的营养,同时替代那些落伍的,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传统思想,从而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1.2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
在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关键的,也是隐性的影响因素就是社会价值取向。简单来讲,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教师,学生,包括学生家长及社会舆论对其发展的态度与立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文化,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处于一个失衡的阶段与状态。一方面是学生及家长在升学的压力面前,试图通过所谓的体育考试来减轻高考升学的压力,另一方面,在高校的体育学科的设置过程中,很多学生的应付心理比较突出。在舆论引导方面,我国的体育赛事所产生的体育明星又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物。在如此多元的体育社会价值取向面前,我国的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从体育文化的本原价值来进行引导,我们的体育文化的建立与发展才会变得有章可循。
1.3基础设施和资金投入不足
除了上文提到的影响体育文化发展的隐性因素外,体育设施的缺乏让体育文化的发展成为了无本之木。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设施的人均分配使用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局面。部分地区的高校,甚至因为某些体育器材与设施的缺乏,而导致体育课程无法正常的运行,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与制约了我国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的学生数量与现有的体育设施与器材及资金的相应配置方面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反差,这些都是影响体育文化发展的显性因素,应该在今后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引起各级相关部门的重视。
1.4师资结构不合理
体育文化在具体的发展建设过程中,离不开具有一定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的教师队伍。目前,在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师的男女比例、学历层次、专业方向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种不合理的教师结构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着我们体育文化事业的深入发展与开展。同时,在面对具有丰富特性的学生面前,体育教师自身的修养与专业素质也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挑战。但是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教学思想,例如功利主义,短视主义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进行改进与提高。
2、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2.1加大对硬件设施的建设
从目前的校园体育设施的配置来看,各种教学器材的缺乏是校园体育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难题,也是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障碍。一方面,要从财政预算等方面,为校园体育设施的增添与维护提供必要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优势,在体育设施的使用及维护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最大限度地提高校园体育设施的利用水平与使用效果。这种对于硬件的`建设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在硬件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软件建设。只有将两者进行非常有效的匹配才会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2建立健全各种校园体育规章制度并保障制度的实施体育文化的发展
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规章与相关的基础的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这些规章制度,在为体育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保驾护航的同时,也会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与教师在体育文化事业发展中的积极性。所以,在制定与完善校园体育等规章制度的同时,应该从国家保障学生及体育教师相关基本的权益的基础上,充分明确体育文化事业的参与者在整个过程中的价值与作用。只有发挥制度对于校园文化事业发展的推到作用,那么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才会走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
2.3转变高校体育教育观念
树立终生体育思想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它需要几代体育人的不懈努力。为了实现这种可循环的体育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在全世界都主张终身教育的今天,我们也应该从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出发,树立一种终身体育,全民运动电费文化氛围。一种文化的产生,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参与者。体育运动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我们只有将这种精神力量更多的作为一种生命的正能量来传递到我们社会的各个角落,那么我们的体育文化将会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2.4通过多种方式高校体育活动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营造。大学是一个文化的集中地,拥有积极思想的年轻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希望与主力军,他们有着无比饱满的激情来参与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建设。所以,要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来为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新鲜血液。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开展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比赛项目,来提高广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举行一系列的论坛或者讲座,来加深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领悟,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氛围。
3结语
校园足球 让体育教育更多彩 篇3
夯实足球
“金字塔”基础
王伟中
对中国足球,习近平总书记有三个愿望:一是中国足球队进世界杯,二是中国能举办世界杯,三是中国有朝一日能获得世界冠军。这是我们的足球梦,也是我们的中国梦。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体育强国梦息息相关。发展振兴足球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简言之,中国梦离不开体育强国梦,体育强国离不开足球振兴,足球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这一方面是因为足球的独特内涵与特殊魅力:它是世界第一大球,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足球这一独特的项目,来推动青少年乃至全体人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全面提升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进而为足球人才的产生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而发展振兴足球事业,关键是把路子走对,打好群众基础、夯实人才根基,长期努力、久久为功。足球进校园,就是一个最好的切入口。众所周知,足球人口匮乏,是导致我国足球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金字塔”的塔基不宽,国家队这个“塔体”自然不会高。因此,做好校园足球普及和提高工作,夯实我国足球“金字塔”基础是当务之急。
自200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启动以来,我省以校园足球活动推动青少年足球普及和提高水平为主要工作抓手,青少年足球发展规模快速增长,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不过,足球广泛进校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其中之一就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为此,需制定并落实培养和配齐专职足球教师计划,采用“转、培、聘、兼”等多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此外,经费、场地、比赛体制等等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教育厅、体育局联合发改委、财政厅、人社厅等部门共同努力。在我省即将实施的“江苏青少年足球振兴行动”中,体育部门也将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加强技术指导、行业支持和竞赛组织等服务,联合教育等部门形成以足球特色学校为基础、以足球后备人才示范学校为引领、以足球精英梯队为重点的青少年足球发展体系。□
(作者系省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处长)
育人是发展
校园足球的根本
杜 伟
开展校园足球,是普及足球、夯实足球人才根基的突破口和抓手;同时,也是推进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和抓手,即先拿足球做先行先试的改革,起到一个引领表率作用,然后再推广到其他项目上去。而其最终目的,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并以体育精神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足球运动不仅可以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而且可以让他们在繁重的课业学习之余,收获快乐和友谊,学会坚持和合作,培养自制力和创造力,锤炼意志和品质,是学校实现素质教育、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最好的方式之一。
为此,我省将以省政府名义出台《江苏省青少年足球振兴行动计划纲要(2015-2020年)》,不断加大青少年校园足球事业投入,大力实施青少年足球“百千万”普及工程,建立100个校外足球场地,创建1000所足球特色学校,发展1万名以上注册运动员。并拟将学生足球特长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供上一层学校招生参考;建立省长杯、市长杯、县长杯、校长杯比赛体系,推广大学高中11人制、初中8人制、小学5人制等比赛;同时,推出每年4000万校园伤害意外险,保障校园足球的开展。
当然,足球成为体育必修课,并不是说不开展别的体育项目了,而是对体育教育的运动项目教学的强化与补充。一些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运动项目传统与特色,如武术、校园篮球等等也要保持发扬下去。校园足球以培养孩子兴趣为主,开展普及型的足球运动,引导孩子热爱足球,使有足球天赋与潜质的孩子能够在这种氛围中脱颖而出,从中挑选拔尖的足球好苗子。
毕竟,从德国、巴西等足球强国的发展经验来看,之所以“13亿中国人里面找不出十几个能踢球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人才根基。建设足球强国,需要一定数量的足球人口和青少年后备力量。因此,在我们当前足球基础还很薄弱的情况下,实行顶层设计、政策导向,用行政力量推动,还是作用较大、效率可期的。但同时,也正因为要打根基,才更应该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而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
(作者系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处长)
把球踢好,
也要把学习搞好
穆耕森
作为江苏省足球传统项目学校和南京市阳光体育学校,雨花台中学的校园足球发展之路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不仅在各级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省队、国家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而且在全校营造了良好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班班有足球队,月月有比赛,人人知晓足球基本知识,会一两个基本足球技巧。
雨花台中学校园足球之花长盛不衰的秘诀是什么?16年的校园足球发展之路又给学校带来了什么?
雨花台中学一直以来秉承“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将以校园足球为代表的集体类体育运动作为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手段;摒弃功利化思想,不以竞赛、成绩为考核标准,将培养合格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目标。由此,也让学校收获了很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改变了学生的精神风貌,带给学生一种自信、向上的力量,学校认为这也是校园足球的内涵和价值所在。
有了正确的理念,还需不懈的坚持。校园足球不是一阵风,热闹时刮一阵就走,而是一项长久的工程。首先要有学校领导的重视,然后是政策保障(经费、队伍、场地、保险等等)。雨花台中学校长一直亲自抓校园足球,为发展校园足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学校2001年就编写使用校本校园足球教材,有体育教师20人(其中足球专项的体育教师3人),另聘请国家一级足球教练2名、外籍教练1名;学校现有2个足球场,每年在校园足球方面投入达30万以上;成立“高立”足球俱乐部,吸引企业、社会资金,为发展校园足球提供经费保障。
学校一直坚持抓好足球队员的文化学习,让专业技能与文化学习同步发展,要求队员“不仅要把球踢好,也要把学习搞好”。对因外出比赛耽误课程的队员进行集中补习,力争不让一名队员在文化课上掉队;对进入高中阶段基础薄弱的起始年级队员,先小班化集中补习再编入自然班级,一系列举措有效解决了教练员日常训练比赛的后顾之忧,也消解了一部分家长和教师眼中“踢好球”与“读好书”不可兼得的矛盾,让足球队员有了充足的发展后劲,最终都能进入大学深造。
(作者系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校长)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 篇4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校园内所呈现出的体育文化氛围, 是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实践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中学校园体育文化, 是在中学校园内呈现出的, 以中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以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符合广大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体育文化氛围; 是在长期的体育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实践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学校体育物质文化、学校体育制度文化和学校体育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服装、体育师资等; 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体育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体育课制度、大课间活动制度、体育竞赛制度等; 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校园体育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等。
二、推动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是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学校体育不但全面锻炼学生身体, 增进学生体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还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学生正处在个性的形成期和品德的养成期, 而中学校园体育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 丰富的体育知识, 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 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高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 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并为学生的个性形成和良好品德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 搞好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也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具体构建。更重要的是, 搞好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反映了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三、开展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表现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优秀的校园体育文化以其和谐的育人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着教职工和学生的整体风貌, 提高了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促进了校风、学风建设, 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发展。换句话来说,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离不开中学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
基于上述认知, 我们提出以下关于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 坚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坚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这是建设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要求。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和谐·健康·快乐·安全”的主题, 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用社会主义的文化先进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和教育学生。
2. 弘扬“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精神为依托, 紧密贴近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方针, 把学生的健康放到第一位, 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3. 建立和谐高效的管理体系
和谐高效的管理体系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成果显著的学校, 必定有一个和谐高效、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建立以主管校长为核心, 各部门之间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科学管理体系, 从而保障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稳步实施, 真正满足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体需要。
4. 做好规划部署, 适应学校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长期工作, 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积极规划, 整合资源, 保障到位, 逐步实施。发展规划还要与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总体部署相适应, 着眼于形成一个宏观布局与微观协调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校园体育文化的长足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而学校发展的同时又会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二者相辅相成, 并行不悖。
5.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是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头戏。学校要充分发挥运动会、各单项比赛、阳光体育活动的积极作用, 不断创新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以便调动广大中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这样一来, 就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并在运动中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激情, 同时也磨练出顽强的意志和勇敢的性格, 培养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
6. 高度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不仅可以带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和学生同玩同练。不但能够创建平等、和谐的活动氛围, 创建师生交流的平台, 沟通师生感情, 还能锻炼教师的身体, 缓解工作压力, 增进健康。体育活动项目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 教师 ( 尤其是体育教师) 的指导、保护帮助就显得极为重要。
7. 因地制宜, 建设有特色的中学校园体育文化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受到各个中学办学条件的制约, 决定了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 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 选择那些适合本校实际, 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运动项目。在此过程中, 要突出科学性、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的要求, 合理安排活动内容, 努力锻炼学生身体, 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 形成富有鲜明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四、结束语
校园安全教育讲稿 篇5
主讲:廖恒光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校园安全与我们每个师生密切相关。它关系到我们学生能否健康成长,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它关系到我们老师能否在一个宁静、安全的环境中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和造就各种人才。因此,校园安全是我们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为了进一步做好我校的安全教育工作,现提出以下几点要求,希望全校师生都能认真做好。
第一、我们全校师生都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若发现有安全隐患,要及时向学校汇报,防患于未然。
第二、要注意心理安全。同学之间要互相体谅和互相理解,多看看别人的长处,尊重同学的不同个性;同时自己也要以平和的心态来处理自己面对的困难。
第三、在各项运动中要注意运动安全。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运动时不要剧烈碰撞,以免撞伤或摔伤。
第四、要注意食品卫生安全。现在天气渐暖,食物容易变质。不要到无牌小店去购买食品。
第五、要注意防触电的安全。不能私接电源,不触摸电源、电器。有情况报告老师和领导。
第六、要注意消防教育安全。发生火灾必须立即报警(向公安消防“119”火警台报警)。报警时,要讲清发生火灾的单位名称、地址,尽最大可能说清着火部位、着火物质、火情大小、报警人姓名、联系电话等要素。如向公安消防“119”火警台报警,则必须派人在校门口或关键路口迎候消防车并带至火灾现场。在报警的同时,可在物管人员或保卫人员的带领下,就近使用灭火器或开启消防栓进行灭火。如火势较难控制时,除继续千方百计设法扑救外,还应高度重视自身的安全防护。如果被突发的火灾所困时,应设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自救逃生。火势不大时要当机立断披上浸湿的衣服或裹上湿毛毯、湿被褥勇敢地冲出去,但千万不要披塑料雨衣。在浓烟中避难逃生,要尽量放低身体,并用湿毛巾捂住嘴鼻。不要盲目跳楼,可用绳子或把床单撕成条状连起来,紧栓在门窗档和重物上,顺势滑下。当被大火围困又没有其他办法可自救时,可用手电筒(夜间)、醒目物品不停地发出呼救信号,以便消防队员及时发现,组织营救。呼救,也是一种主要的解救办法。
第七、要注意交通安全。上学的同学一定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一定要小心谨慎。坐车上学的同学上下车和横穿马路时都要格外注意安全。不能攀爬任何车辆。
校园体育小明星 篇6
邹梦丽同学今年11岁,是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启蒙小学五年级的优秀少先队员,是全班同学信得过的少先队中队长,去年秋天被推举为学校学生乒乓球队的队长兼教练。
邹梦丽的学习非常优秀,那么,她是如何在搞好文化课学习的同时又爱上了乒乓球运动的呢?这还要从2014年秋该镇乒乓球协会和乒乓球训练基地在启蒙学校设立的时候说起。
穰东镇的乒乓球协会和乒乓球训练基地,是2014年9月12日正式设立的。训练基地设立以后,乒乓球训练大厅内,前来交流技艺和参加训练的各行各业的乒乓球爱好者络绎不绝。看着赛场上飞舞的小球,小小年纪且早就对飞舞的小小银球情有独钟的邹梦丽就萌生了当一名校园优秀乒乓球队员的渴望。
一个人一旦有了梦想,就会奋力地去追求,邹梦丽同学也是这样。为了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她让父母到城区给她购买学习乒乓球技艺的书籍,一有空就拿出来学习。
对于书中不懂的地方,她虚心向乒乓球队的叔叔阿姨和大哥哥大姐姐们求教。很快,她的脑海中就积累了大量的有关乒乓球运动的相关知识。不过,有了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需要有实战技能。为了掌握本领,她在完成学习任务的闲睱时间,都会诚恳邀请同学、老师、镇乒乓球协会的队员跟自己陪练。通过陪练来学习别人的过硬本领,进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很快,她的乒乓球技艺有了飞速的进步。
从2015年春天开始,这颗闪烁在启蒙小学的体育小明星开始斩露头角,各级少儿乒乓球比赛她都积极报名参加,而且每次都能获得较好的名次,连续不断地为学校争得荣誉。特别是2015年邓州市举行全市少儿乒乓球大型赛事,邹梦丽同学面对来自全市的百余名乒乓小精英,一路过关斩将,勇猛地冲进决赛,最后技压群雄坐上了冠军的宝座。
品学兼优的邹梦丽能在市级比赛中获得殊荣,是她本人刻苦训练的结果,更是启蒙学校千余名师生的众望所归。我们衷心希望这颗闪烁在穰东启蒙学校的体育小明星,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奋力在更高层次的乒乓球比赛的竞技场上熠熠生辉,为祖国的体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校园体育教育 篇7
1高校校园体育竞赛不文明现象的成因
目前在高校所开展的校园体育竞赛中,多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由于大学 生的竞争 意识提升, 对于比赛 迫切求胜 心理的刺激,促使在校园体育竞赛的竞赛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不文明、不和谐的 现象。大学 生心理发 育尚未成 熟, 具有很强 的不稳定性,易冲动,因此在紧张、激烈的体育比赛中很容易发生越轨行为。导致校园体育竞赛中不文明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概括。
1 . 1组织者和裁判员方面
一场体育竞赛、一个体育活动的成功举办都离不开体育竞赛组织者的合理策划与安排,在校园体育竞赛和活动中扮演组织者这一角色的有很多,包括学校的体育部门、团委、学生会、社团,甚至是班委,这些都由体育比赛的规模而定。校园体育竞赛组织者在组织比赛时的一些不公平行为常常会诱发不文明现象,例如分组抽签的不公开不透明,为了让某一队或是某一人在比赛中小组顺利出线而安排实力较弱的对手;还有比赛裁判员的任用上缺乏考虑,大学比赛的裁判员通常来自于学校的体育老师、体育院系的学生或是经过培训的学生会学生,因此在裁判员的选派上如果缺乏考虑就会导致,体育老师执裁了自己所带学生的比赛,学生执裁了自己所在学院所在年级的比赛,很多时候裁判员由于个人情感倾向会使比赛缺乏公平性。另外裁判作为一场比赛的法官,往往决定着一场比赛的公平与否,除了上述情感倾向的原因外,大学的裁判除体育教师外有很多学生裁判,在业务能力方面比较差,导致判罚不准确,也会引起不文明现象。
1.2运动员方面
运动员作为体育竞赛的直接参与者本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夺取比赛胜利上,然而却经常成为校园体育竞赛中不文明行为的实施者。例如在一场足球比赛中,常常由于球员的动作粗野,而引发相互间的谩骂甚至打架。2008年11月,北京知名艺术类院校的足球场发生了惊人的暴力群殴,起因是由于双方队员在比赛中动作粗野,并不是发生口角,最终演变为两方球员的暴力群殴。再例如很多高校的校园体育竞赛中经常出现的假球现象,多半是由于现如今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缺失所导致的,在比赛中弄虚作假、消极比赛而令其他运动员被淘汰,遭到不公平对待。
1.3观众方面
观众是一场体育比赛不可或缺的部分,观众在体育竞赛中所表现出的不文明现象主要是不文明观赛,包括:谩骂、喝倒彩、向比赛场地投掷杂物、侮辱性手势甚至球场暴力等。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很多大学生将观看体育竞赛作为其减压排解不满的场所;其二是很多观众对于体育竞赛本身的规则不熟悉,认为裁判或是运动员行为不当而造成不满情绪,并以不文明行为表现出来。每年在全国各高校的各种校园体育竞赛的赛场上都不难看到场下支持者由于各种不满情绪,而表现出的过激言语和行为。2011年9月据新浪体育新闻报道:在黑龙江生态工程学院的一场篮球赛上,一名观众冲进了场内,指着对手破口大骂,瞬间引发了全场观众多达100多人的群殴。
2校园体育竞赛不文明现象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消极影响
王艳云、左成在《探析我 国高校校 园体育文 化》的研究 中提出,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在体育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4]这一观点在马万凤等关于《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的研究与梁培根等关于《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论建构》的研究中都得到了体现,即校园体育文化包含着精神与物质两个层面。而陈媛媛等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中根据文化学的观点将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亚文化分为三个层面,即: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意识文化主要表现在精神层面,包括体育精神、道德、观念、风尚等等,属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而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中包含的体育教学、竞赛、规则、制度、场地、器材等等则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1]
因此,校园体育竞赛不文明现象对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消极影响集中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2 . 1意识方面的消极影响
健康应是在精神上、身体上以及社会上保持健全的状态,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现代健康所提出的全新概念,说明了健康不仅仅是指人体机能的健康,它还包括精神和社会的健康,因此校园体育竞赛中的不文明现象对校园体育文化在意识层面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体育竞赛中出现的假球、黑哨等不公平现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追求公平竞争、实事求是的道德品质。就那些不文明的语言或行为本身而言,就已经与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所应具备的素质相偏离。在狠抓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一个大学生的道德规范教育的意义往往大于专业知识的传授。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们对于自己所在集体参加体育竞赛的结果非常关注,这体现了大学生具有很强的集体主义观念,然而这种凝聚力有时却被用在了集体不文明的行为中,例如对于裁判、队员以及对方观众集体性的谩骂、侮辱性手势,甚至暴力行为等常常会在高校体育竞赛中发生。
2 . 2行为方面的消极影响
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其达到身心健康,并且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最终具有终身体育的意识。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进行。体育竞赛中作为运动员的大学生常常因为个人失误而遭到来自观众的谩骂、队友的指责、对手的羞辱等等,而造成其再次参加体育活动的心理负担增加,打击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恶性循环之下将会导致他们放弃参加体育运动,这显然是与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相背离的。观众在体育竞赛中遭到不文明行为时,也同样会影响其对参与体育的兴趣。在调查的高校学生中有很多学生,尤其是女生,纷纷表示如果在参与体育竞赛中受到伤害,就会丧失对于体育的兴趣,特别是心理方面的伤害,有的学生甚至表示会对体育产生厌恶感。
2 . 3物质方面的消极影响
充足的活动场地和体育器材是组织、开展高校体育活动的最基本保障,因此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将大学里的操场、健身器械等也被视为是重要的指标。在高校体育竞赛进行时,一旦发生运动员或观众冲突,会同时伴有对体育器材或设施造成损毁,甚至运动场周边配套设施也会受到影响。2005年山西省某高校的校级足球比赛决赛中,两方观众在比赛结束后爆发了冲突,双方在看台两侧互掷杂物,更有甚者将杂物扔进比赛场地、投向对方运动员,当局面控制后,场地管理人员经过检查发现塑胶跑道多处被砸,场地周边垃圾桶也被作为“武器”使用,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校园体育竞赛中的这些不文明现象对高校体育器材、场地等方面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3建议
3 . 1将赛事组织公开化、透明化
对校园体育竞赛的科学管理,可以促进高校学校体育的发展,也将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学校举办的每个比赛、每个活动都要加以重视,并且做到每一环节都公开、透明,特别应当注意比赛抽签分组和裁判选派方面,例如在关键场次的比赛邀请外校裁判进行执裁,这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赛场不文明现象的发生。另外在比赛安保措施方面借鉴竞技体育比赛中的一些科学合理的方法。很多高校在校级体育竞赛活动中的组织管理是比较理想的,但是一些院系、年级、班级自己组织的比赛往往被忽视,而这些比赛的组织者又缺乏体育竞赛组织管理的经验,因此学校应当对于这类型比赛加以重视,协调专门的体育老师进行指导。
3 . 2提高学生裁判员业务水平
高校应当有意识的在本校学生中选取裁判后备人才,为本校各类体育竞赛服务。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很多高校的学生裁判员都是在比赛前,由体育教师临时找人,简单培训后就开始参与裁判工作,这一点在没有体育院系的高校尤为突出。高校中对于裁判工作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学校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培训和选拔本校的学生裁判员。
3 . 3树立正确的对待体育竞赛的观念
在这个社会竞争压力加剧,物欲横流的时代,大学生们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功利心极强,这导致了其过分注重体育竞赛的结果,而忽视了体育竞赛过程本身。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导者——高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体育比赛,一场体育比赛所能带给人们的远远不止是比赛的结果,比如从体育竞赛中感受的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等等意志品质。高校中的体育教师对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看待体育竞赛的观念更是有着亦不容辞的责任,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欣赏体育比赛,引导学生学会感受体育的魅力所在。
3 . 4普及体育竞赛知识
大学体育教师在传授给学生体育项目技能时,同时应该将体育的基本知识进行传播,特别是相关体育竞赛的规则。在实际授课中,体育教师大多数只能将所用的一些知识进行讲授,而能将体育竞赛的知识系统讲授的并不多,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提高传授学生体育竞赛知识的意识。另外学校还可以以课外兴趣小组、公共选修课等形式对现今主流运动项目的体育竞赛知识向广大学生进行普及,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让学生了解了比赛,能真正看懂比赛。
4结语
校园体育教育 篇8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体育,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 以学生和教师为参与主体, 以身体练习为手段, 以各种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 是体育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所有的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员工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
1. 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体育文化
和谐校园就是指以校园为载体, 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 实现学校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地发展, 形成良性互动, 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它以校园为载体, 优化教书育人的氛围, 以形成学生、教职工和学校之间的科学互动发展为宗旨, 协调运转学校教育的各个系统和要素, 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1.1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物质文化是校园的表层结构, 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而体育文化属于“文化”系列, 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综合利用身体练习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硬环境建设, 如高雅的建筑, 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等;二是软环境建设, 如墙面、楼廊、橱窗的环境布置, 班级文化、组室文化的开展, 制度文化的构建, 校园文化活动, 等等。显然后者更为重要。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可见,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的交叉、融合, 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校园文化现象, 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1.2 体育文化可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的物质基础, 体育是和谐校园的基础组成部分, 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发展其他素质。校园体育文化本身具有的竞技性、建设性、娱乐性等特点对学生的行为和意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文化在协调人与人关系的同时, 也营造了好的教育氛围, 增添了学校的活力, 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质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 提高了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发展。此外, 高校通过体育文化的营造可以对校风、学风建设产生显著效果, 不少学校通过体育文化为本校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可见, 充分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可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2. 我校现阶段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2.1 田径运动会。
我校每年都举办项目齐全、内容丰富的田径运动会。既有传统的跑、跳、投项目, 又有趣味健身项目。在开幕式上进行大型的团体操表演、健美操表演等, 展现全校师生团结奋进, 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2.2 各单项体育比赛。
开展多种单项体育比赛, 如游泳比赛, 跳绳比赛, 拔河比赛, 合唱比赛, 乒乓球比赛, 院系、班级篮球比赛等。各种体育比赛, 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起到了督促作用, 也为其体育才能的发挥提供了有利条件。
2.3 教职工体育比赛。
我校每年组织一些适合教职工的单项和集体项目比赛, 如篮球比赛、排球比赛、象棋比赛、拔河比赛等, 丰富教职工的文化生活, 提高教职工的身心健康水平。
3. 我校合并后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我校是2007年由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而成的海南省属综合性大学。两校合并后,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体育教育应该继续贯彻“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3.1 加强对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是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 也是实施校园体育文化的保障。但是, 随着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 以及我校在两校合并后学生数量有所增加, 现有的体育设施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体育需求, 最明显的就是篮球、足球场地严重缺乏, 影响了学生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上体育时往往是很多班在一个场地上, 而且每个班的人数都很多。只有从场馆、设施、器材这些硬件设施上满足了广大师生的体育需求, 才能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因此, 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是首要的。
3.2 保持我校原有的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比如我校根据海南岛地处热带, 长夏无冬的气候特点, 在1998年就大胆提出“海大学生, 人人学会游泳”的口号, 并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游泳必修课, 学习效果良好, 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但是对“游泳特色教学”的教学条件设施、教学方法等, 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以此保证这项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得以不断提升。
3.3 进一步加强我校运动队的建设。
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运动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 能加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我们应充分发挥运动队刻苦训练的模范作用, 来带动整个学校的学生参加锻炼。比如我校在运动队多次在海南省的三大球比赛和田径运动会比赛中名列前茅。但是近两年来, 有的项目我们大不如以前, 因此, 在招生等方面要多做工作, 使更多体育尖子来海大读书, 为海南争光。近几年来高水平运动队的申请成立组建等都是很好的措施。
3.4 加强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
体育社团是在高校领导部门的宏观指导下学生有组织成立的、以健身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课外体育活动小组, 是学生扩展视野、健身娱乐、交友的理想天地。它是实施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积极开展课余体育社团活动, 不仅能使学生学到不少知识, 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应该认识体育社团在校园文化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体育社团组织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扶持, 在高校体育社团活动方面提供场地设施的方便。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体现, 它能塑造一个学校的形象。学校应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管理, 积极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创造条件;同时, 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迅速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引导学生紧跟学校的发展, 提高自身的体育意识, 积极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 让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乔立波, 梁平, 陈国帅.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特征与功能[J].教育与职业, 2008, (18) :60-61.
[2]曹丽.试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J].体育世界, 2008, (8) :94-95.
校园体育教育 篇9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代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促进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影响社会人才体系的变化的教育也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有了新的内涵。
美国在2010年发布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已经把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评估方式、基础设施升级和应用系统重构作为以后教育改革的方向;可见, 在发达国家信息化对教育的作用已经从应用阶段进入改革调整阶段, 信息技术也不再只是工具, 而从基础建设阶段发发展到适应变革阶段。例如,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TEAL计划的目标就是实现各教学资源的彼此合作和互动, 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 把网络教学系统、桌上型实验设施、3D情境再现、动态仿真实验设施、学习实时反馈系统等融合于教学之中。2009年美国加州开始普及中小学电子课本;2007年英国互动电子白板在中、小学中就有98%和100%普及率;韩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是要建设以教育网络工程、高校网络学习为中心、学术研究数字化工程和国家教育信息系统, 并计划于2015年在全国中小学淘汰纸质课本, 全面使用以平板电脑为主要形式的个人学习终端。
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比, 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在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很大困难, 面临很大挑战。目前,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薄弱, 资源共建共享水平低,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教学资源缺乏,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质量、应用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尚未实现, 宽带尚未普及, 资源与应用初具规模, 但质量、数量均显不足。
鉴于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中体现了技术的作用, 以技术驱动改革, 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在2012年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确立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把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水平作为检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指标。
2 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本身就是教学资源非常集中的地域, 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教学团队、先进的实验设备, 这些优质的资源都决定了未来的教育还是以校园为中心和重心。充分利用教学、科研的先发优势, 结合信息及通信技术, 从集成化、物联化、智能化出发,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 实现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 建立理论实践、课内课外的评价体系, 这正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就需要把校园里的资源数字化变为优质的、更容易共享的教育资源, 如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同个体的培养过程、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特点, 把这些内容通过合理的数字化收集,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融合下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目标。同时, 还可以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水平, 提高学校自身各项管理工作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提高学校影响力, 实现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
这种物联网技术为基础, 以数据化的教育内容为核心, 通过视频、网络、环境感知、认知等多平台的信息传递手段实现及时的双向交流平台, 提供网络化的智能的综合信息服务就是智慧校园。
3 智慧校园更能代表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同时具备技术方面特征和教育层面特征。从技术上看,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从教育层面看, 教育信息化具有多媒体的教材、资源的更大区域的共享、教学和学习更加个性化、学习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特点。
智慧校园就是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支持下, 融合教学和管理上的软件和硬件, 对教学、教育资源的科学分配、集中管理、实时监测。通过物联技术与3G网络把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和校园服务等多方面领域的信息资源联通, 采用“一卡通”的形式, 实现学生的报到、学籍管理、考试考评、购物等智能化应用;使用传感器技术、射频技术、数据挖掘、监控技术等, 对校园中的教育、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采集、传输、处理, 结合校园物联网系统实现校内考勤、门禁、互动等功能的感知, 提高校园办公自动化水平和办公效率;结合无线、有线、移动网络, 把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信息互相联系起来, 用户随时随地接入网络, 通过管理平台使学生、学校和家长三方之间信息互动, 借助学习平台学生可以自主学习, 学习平台也可以随时记录学生学习进度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及时反馈给教师。
这样的智慧校园, 已经能够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对教学内容、管理方面、资源共享方面的要求, 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实时统计与分析、集成管理、互动式体验等多方面的要求。
4 智慧校园迎来了其发展的重大机遇
从我国教育化发展来看, 2001年我国开始贯彻信息化战略, 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 以及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渗透, 这些都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校园的建设也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
具体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方面, 校园内的物联设备的日益完善, 校园局域网建设已经比较完备, 无线网络覆盖增加, 一卡通等系统广泛应用, 这些为智慧校园的实现提供了硬件基础;二是资源整合方面, 教学、科研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已经投入很多, 各院校的自己的资源库已经基本建立, 只需进行资源的共享和数据的深层次挖掘, 就可以为智慧校园提供很好的教学信息资源;三是服务应用方面, 电子教室、短信平台、消息中心、WEB网站等服务已较为普遍, 这些信息服务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最后, 随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智慧大学的战略要求, 一部分学校出现了多校区、超大规模学校的出现, 对这些学校的教学、科研、生活方面的管理也要求尽快建立智慧校园。
5 结束语
智慧校园的建设符合和整个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观点, 直接面向师生, 打造以“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泛在化”为特征, 以“开放、共享”为手段, 以“服务”为核心的“智慧校园”, 促进教育的改革和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洁, 黄宇星.智慧校园及其构建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1, (6) , 122-125.
[2]黄荣怀, 胡永斌, 杨俊锋, 肖广德.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 2012, 18 (2) , 22-27.
[3]黄荣怀, 张进宝, 胡永斌, 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 开放教育研究, 2012, 18 (4) , 12-17.
[4]聂风华, 钟晓流, 宋述强.智慧教室:概念特征、系统模型与建设案例[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 23 (7) , 5-8.
校园体育教育 篇10
目前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对建设内容和具体要求等均缺乏统一认识,这对建设好中学校园体育文化,让它发挥出最大功能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而服务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既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紧迫的。本文基于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所处环境和对象的特殊性,分析了它与校园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求促进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而为校园文化更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参考。
2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和内容
2.1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属于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从属于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中的一种特定文化,是中学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形式,是校园社会团体共认、共有、共享的所有文化总和。它主要包括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自办体育报刊和具体的科研、教学、训练等物质文化和由学校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规范、体育道德、体育价值观、体育舆论等精神文化以及以规章制度、运动团体和张贴体育宣传报栏为形式的方式文化。
2.2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含有特定的文化要素,是一个由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所构成的完整体系。
2.2.1 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精神文化是体育文化的灵魂。当今体育精神文化,特别是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的竞技体育精神正在成为现代体育文化的主旨。体育精神文化实质上就是在某种精神指导下的外化行动,如中学每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看似只有运动员在比赛场按照运动规则所进行的一场较量,但这只是一种外化现象,更多的是通过比赛赛出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格和气质,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这才是体育运动对人的素质的最重要、最本质的提升。
2.2.2 体育制度文化
体育制度文化,也称体育规范文化,是指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娱乐等活动中,要求参与者共同遵守的体育规程、行动准则的文化体系,它是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得到参与者认可并要求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规范性公文,它包括在进行体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如各种社会关系、组织形式和活动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等。它包括常识性体育制度、具体体育制度和个别体育制度,因此它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2.2.3 体育物质文化
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是人类在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状态。体育物质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体育,其重要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体育学科,已经涉及更广泛的科学领域,不能简单地用“场地、器材”等原有的体育物质文化形式所概括。由于体育运动的多样性,体育物质文化形态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但是因为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形态还十分有限。
3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我们也主要从以上五个方面研究校园体育文化对中学校园文化的价值。
3.1 校园体育文化的运动参与价值
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促进学生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而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才能激发他运动参与的积极性。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既校园体育文化的对运动参与价值的体现成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2 校园体育文化的运动技能价值
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中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较大的时间,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必须避免过分追求运动技术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细节。在“健康第一”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
3.3 校园体育文化的身体健康价值
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状况对身体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适当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健康,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3.4 校园体育文化的心理健康价值
一个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在塑造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度;在教学和生活中要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3.5 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适应价值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竞争和合作的社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学习领域之一,也是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建立具有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从而提高其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4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4.1 中学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师生的体育意识、道德观念等,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充分运用标语、图展、广播、电视、报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渗透,使师生真正认识到身体强健的重要性,激发和引导他们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热情,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应该教育师生遵守规则、公平竞赛、尊重对手,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4.2 中学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在体育课程发展上要注意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播,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在选择教材和安排教法上,既要考虑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科学性,也要增加趣味性,要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
4.3 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计,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物质,这些物质,对人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另外,体育建筑、场地、设施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各级中学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包括建造体育场馆、器械设施等在内的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合理使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
4.4 中学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体育制度文化是体育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尤其重要,因此它具有个高度的层次性、权威性、目的性和规范性等基本特征。加强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必须使学生懂得各项体育活动的规章制度,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在体育活动中潜移默化的以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学生的生活吸习惯。
4.5 中学校园体育智能文化建设
体育智能文化是人们对体育正确认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迄今为止人们经过多次实践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解的产物,它包括体育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当前随着时代的进步,体育科学知识的分类越来越细,学科呈现交叉化和系统化。中学体育职能文化的建设必须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体育的发展历史、体育的基础学科和功能等基本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热爱体育并自觉地积极参与。
5 结束语
当前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各级中学全面展开,这是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契机,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战略机遇,以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摸索和开拓校园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又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许多艰辛的探索,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小明.新时期体育社会功能的转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9(3):3-4.
[2]林仙萍.体育文化及其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3,9(3):50-51.
[3]杨德银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01,5(3):86-87.
课外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篇11
【关键词】:课外体育 校园体育文化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40-0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大学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技能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以课内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能吸引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但是根据对一些高校的调查显示,目前各高校课程建设、课程体系较为完善,主要问题集中在课外体育方面,发展水平低,同体育课的差距较大,课内外一体化在实践中难于落实,高校体育难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整体效益。因此,本文通过对课外体育作用的分析,找出高校课外体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努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使高校体育不断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充分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课外体育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只有进行经常的体育锻炼,保持适宜的生理负荷量,才能有效地增强体质。可以说,体质的增强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而在校学生除了每周两学时的体育课外,大部分的锻炼安排在课余时间,更何况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三、四年级已不开设体育课。因此,课外体育锻炼正常与否,不仅和一个学生的锻炼量(包括锻炼的频率和生理负荷量的大小)密切相关,而且锻炼的连续性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没有经常性的课外体育锻炼就不可能有效地增强体质。
课外体育活动的另一特点是锻炼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锻炼内容,锻炼时大多学生都具有较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情绪的调节、大脑积极性的休息等具有明显的作用,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二、 课外体育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外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形式与内容,对于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可以说是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带有普遍性和相对稳定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氛围与环境,是校园文化、校风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不仅需要课堂学习,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情感的宣泄,课外体育活动恰好是满足他们这些需要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创造出校园体育文化的多样性,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和适宜的环境。
2. 有助于弘扬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精神
课外体育为学生的运动才能的发挥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发展运动的特长和爱好。例如:定期举办各种运动会,小型多样有趣的体育比赛,开展富有动感的校园体育节等,学生可借助各种课外体育活动,在参与和尽情享受校园体育文化中,使审美思维和创新能力时刻得到训练和提升。“鼓励创新”是体育运动的文化特征,这种特征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灵魂。
三、 高校课外体育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一)高校课外体育存在问题
传统的课外体育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辅导,难以满足学生丰富的文化生活需求和多样化的体育发展需要,由于教师个人精力和时间有限,不能对参加不同项目的学生进行系统辅导;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往往是以体育课教学内容为主,形式单一,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体育经费有限,无过多的资金扶持大学生开展课外的体育活动,在缺乏理论、技术指导的同时,活动组织质量不高,造成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积极性不高,兴趣不大。
(二) 建立多元化课外体育活动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1.“1+1”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在所设置的体育专项课中,每个项目均组织课外锻炼辅导,配有专职的体育教师进行辅导答疑,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每周至少参加一次课外辅导,进行课外体育活动锻炼,这样既巩固教学效果,又增强体质,丰富业余生活,让课外体育活动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2.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体育竞赛的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竞赛形式与学生的技能水平、身体条件相匹配,并适当地改变竞赛规则,同时结合阶段教学计划与评价进行,并结合项目的特点广泛采用集体项目的竞赛与表演形式,如各单项竞赛、田径运动会、校园体育文化节,以及举办健美操、艺术体操等自创、自编、自演竞赛;团体操图案、队形设计竞赛;一般性或专门性准备活动设计方案竞赛;制定自我健身锻炼计划竞赛等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校内外群体竞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吸引到体育活动中来。
3. 在组织管理上由体育部教师负责,充分利用群团组织,指导学生成立各种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形成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管理等工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学生体育实践的重要环节。
4.加大对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力度和经费投资。要将课外体育活动与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结构,从而提高校园体育文化底蕴。
校园体育教育 篇12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大学生,体育行为
作为体育文化亚文化之一的校园体育文化, 是体育文化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的存在和发展形式, 是师生员工在学校体育工作、体育教学、体育学习、体育活动等过程中所形成并保存的所有内容的总和, 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依据并通过学校这个载体, 以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形式来反映、传播精神和物质文明需要的各种文化现象。本文以华北地区河北、山西、内蒙古和天津四省、市自治区的50所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科研方法, 首先把校园体育文化所包含的指标具体化为: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行为、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等。然后就这八个方面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做了具体的调查分析, 并就如何通过建设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来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进行了探讨。
心理学认为, 兴趣和爱好是活动的动力和产生基础。兴趣的产生要靠培养, 而且有“有趣—乐趣—志趣”三个层次的发展变化过程。体育兴趣的形成和发展亦如此。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要求教学方法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 把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比关注运动技能的掌握看得更为重要。而学校体育的教学, 恰恰主导着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形成和发展。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 是奠定学生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前提。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休育兴趣, 已有很多研究。本文从兴趣的三个层次角度论述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和发展。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 体育认识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通过我们对研究对象的调查发现:85.7%的大学生单纯将体育理解为娱乐、运动或者是脱离人身心发展的其他教育, 仅仅为了发展力量和肌肉的运动, 14.3%的大学生认为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前者21.7%能够主动参加体育生活, 后者77.4%能够主动参加体育生活。由此可见, 能够认识到体育本质的, 绝大多数都能够有积极主动的体育行为, 反观对体育还停留在表面认识的同学, 只有小部分有积极主动的体育行为。
(2) 体育情感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数理统计发现:大学生有浓厚体育兴趣的占55.7%, 能够热情参与体育活动的占32.4%, 经常在一起参加体育生活的大学生能互相尊重的占85.3%。对体育有浓厚兴趣的大学生72.6%能够自觉地采用一些体育方式进行锻炼, 能够热情参与体育活动的同学能够自觉采用体育方式进行锻炼的占到了85.2%, 因为在体育活动中能赢得尊重的大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占82.3%。由此可见, 体育情感深厚的同学和在体育生活中能够培养体育情感的同学绝大多数能够有积极主动的体育行为。
(3) 体育价值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体育的价值表现在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医疗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道德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军事价值、科学价值。调查发现100%的大学生懂得体育的健身价值, 74.1%的人知道体育的娱乐价值, 52.3%的人知道体育的医疗价值, 10.4%的知道体育的其他价值, 可见大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识是不完整的。在调查的学生中只有21.2%大学生能够自觉地采用一些方式进行体育活动。由此可见, 对体育价值认识的不完整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很重要的一种因素。无论是就广义的文化 (人化、人造) 还是狭义的文化 (人的精神生活过程及其成果特别是知识性成果) 来说, 文化都是可以判断和检验的, 判断的标准也有一般意义上的标准和特殊意义上的标准之分, 最根本的是促进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建立“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并充分发挥文化在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生活质量和提高精神境界诸方面的功能, 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
(4) 体育理想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我们发现:几乎没有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育理想是职业体育, 82.5%大学生的体育理想是健身, 14.8%的人是医疗和交往, 2.7%的大学生是艺术价值和其他。从大学生的体育理想状况可见, 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 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这也是大学生总体体育行为不够积极的一个影响因素。
(5) 体育道德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体育道德是体育活动参与者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是在体育活动中调整和制约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体育道德范畴包括义务、良心、荣誉、勇敢、自信。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素质是高的, 在体育活动中, 95.6%的人能够遵守体育道德, 85.2%的人认为在集体体育项目中能够强化个体的义务、良心、荣誉、勇敢、自信, 激励大家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不断提高自身体育技能。
(6) 体育传统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通过对有体育传统的学校和一般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调查, 对比发现, 在有体育传统高校就读的大学生的体育行为更多样, 更积极, 更主动, 更具群体性。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在贯彻“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时, 还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并将其纳入体育教学的总体构架内,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发挥教材的科学性、合理性、应用性等优势, 拓宽师生体育文化视野, 丰富体育教学内涵, 提升体育文化品位。
(7) 体育制度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100%的学校有较为完善的体育制度。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21.4%的高校对制度执行得很好, 28.9%的高校执行得较好, 40.6%的高校执行得一般, 9.5%的高校执行得很差。在这些高校中, 学生的体育行为的种类、主动性等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制度执行好的高校, 学校的体育氛围好, 学生的体育活动繁荣, 他们的体育行为也是多姿多彩。
(8) 体育物质条件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 加上设施、场地等, 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们又成为意识文化的载体, 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此外, 体育建筑、设施、场地等, 作为一种依托, 又承受着师生们体育锻炼的实践。调查结果显示, 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对象, 都肯定了物质条件对于他们体育行为的重要影响。
二、结论及建议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全面关心、热爱学生, 以真诚的自我对待学生, 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情感, 真诚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做到言行一致,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学生就会向教师敞开心灵的大门, 愿和教师保持心心相印的关系, 向教师说出自己的真实的思想和感受, 师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使教学生动活泼、生机勃勃地开展,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几个方面是促进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内在动力, 但是我们现在的状况还不尽如人意。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一样, 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 在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中占有重要地位。体育传统、体育制度能够不断强化学生体育行为, 培养他们良好体育习惯的形成, 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然而现状是有优良体育传统的高校还比较少, 体育制度贯彻得还不够彻底。体育物质是意识文化的载体, 对大学生的体育行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吸引作用。此外, 体育建筑、设施、场地等, 作为一种依托, 又承受着师生们体育锻炼的实践。目前高校的体育物质建设还需要加强。
在生活中, 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 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 缺乏生活的乐趣, 而休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通过体育活动, 使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 师生情感在教学中的融入, 就会使学生在不自觉中产生亲近感, 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从而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就会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 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 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实验证明这些都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的差异, 决定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思路会有所不同, 因此, 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发展校园体育文化, 表现出自觉、经常的基本特征, 并具有教育、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的力量, 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学生在这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里成长, 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 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王华倬.学校体育现代化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选择[J].中国学校体育, 2000, 6:56-58.
[2]张永保.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及其结构的划分[J].成人体育教育学刊, 2006, 4:44-46.
[3]杨新平.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社会因素调查与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 2006, 6:96-98.
[4]沈芝萍.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 2002, 4:26-28.
[5]林萍仙.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及其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334-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