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竞赛

2024-06-26

校园体育竞赛(精选12篇)

校园体育竞赛 篇1

2006年随着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的下发,我国各类学校“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逐渐拉开了大幕。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都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与重要工作,纷纷践行在校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近年来,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 各大高校对于体育活动和比赛的开展显得更为重视。高校中的体育活动及比赛整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活动与比赛数量多,形式与内容也相对比较丰富,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这些校园体育活动与竞赛的开展对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无疑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活动与竞赛的不断开展,各学校、各学院、各系对于比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学校的体育竞赛中出现了许多不文明现象。譬如贿赂裁判、打假球、观众喝倒彩等,甚至校园球场暴力在近年来的校园体育比赛中也时有发生。这些不文明现象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对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也是不利的,更加影响了高校校园体育竞赛的开展,从而阻碍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不利于学校体育的发展。在许多研究中,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肯定,但立足于体育文化视角来研究高校校园体育竞赛不文明现象还尚未出现。综上所述,解决校园体育竞赛不文明现象对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以及学校体育发展有着十分重 要的意义 。

1高校校园体育竞赛不文明现象的成因

目前在高校所开展的校园体育竞赛中,多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由于大学 生的竞争 意识提升, 对于比赛 迫切求胜 心理的刺激,促使在校园体育竞赛的竞赛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不文明、不和谐的 现象。大学 生心理发 育尚未成 熟, 具有很强 的不稳定性,易冲动,因此在紧张、激烈的体育比赛中很容易发生越轨行为。导致校园体育竞赛中不文明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概括。

1 . 1组织者和裁判员方面

一场体育竞赛、一个体育活动的成功举办都离不开体育竞赛组织者的合理策划与安排,在校园体育竞赛和活动中扮演组织者这一角色的有很多,包括学校的体育部门、团委、学生会、社团,甚至是班委,这些都由体育比赛的规模而定。校园体育竞赛组织者在组织比赛时的一些不公平行为常常会诱发不文明现象,例如分组抽签的不公开不透明,为了让某一队或是某一人在比赛中小组顺利出线而安排实力较弱的对手;还有比赛裁判员的任用上缺乏考虑,大学比赛的裁判员通常来自于学校的体育老师、体育院系的学生或是经过培训的学生会学生,因此在裁判员的选派上如果缺乏考虑就会导致,体育老师执裁了自己所带学生的比赛,学生执裁了自己所在学院所在年级的比赛,很多时候裁判员由于个人情感倾向会使比赛缺乏公平性。另外裁判作为一场比赛的法官,往往决定着一场比赛的公平与否,除了上述情感倾向的原因外,大学的裁判除体育教师外有很多学生裁判,在业务能力方面比较差,导致判罚不准确,也会引起不文明现象。

1.2运动员方面

运动员作为体育竞赛的直接参与者本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夺取比赛胜利上,然而却经常成为校园体育竞赛中不文明行为的实施者。例如在一场足球比赛中,常常由于球员的动作粗野,而引发相互间的谩骂甚至打架。2008年11月,北京知名艺术类院校的足球场发生了惊人的暴力群殴,起因是由于双方队员在比赛中动作粗野,并不是发生口角,最终演变为两方球员的暴力群殴。再例如很多高校的校园体育竞赛中经常出现的假球现象,多半是由于现如今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缺失所导致的,在比赛中弄虚作假、消极比赛而令其他运动员被淘汰,遭到不公平对待。

1.3观众方面

观众是一场体育比赛不可或缺的部分,观众在体育竞赛中所表现出的不文明现象主要是不文明观赛,包括:谩骂、喝倒彩、向比赛场地投掷杂物、侮辱性手势甚至球场暴力等。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很多大学生将观看体育竞赛作为其减压排解不满的场所;其二是很多观众对于体育竞赛本身的规则不熟悉,认为裁判或是运动员行为不当而造成不满情绪,并以不文明行为表现出来。每年在全国各高校的各种校园体育竞赛的赛场上都不难看到场下支持者由于各种不满情绪,而表现出的过激言语和行为。2011年9月据新浪体育新闻报道:在黑龙江生态工程学院的一场篮球赛上,一名观众冲进了场内,指着对手破口大骂,瞬间引发了全场观众多达100多人的群殴。

2校园体育竞赛不文明现象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消极影响

王艳云、左成在《探析我 国高校校 园体育文 化》的研究 中提出,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在体育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4]这一观点在马万凤等关于《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的研究与梁培根等关于《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论建构》的研究中都得到了体现,即校园体育文化包含着精神与物质两个层面。而陈媛媛等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中根据文化学的观点将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亚文化分为三个层面,即: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意识文化主要表现在精神层面,包括体育精神、道德、观念、风尚等等,属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而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中包含的体育教学、竞赛、规则、制度、场地、器材等等则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1]

因此,校园体育竞赛不文明现象对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消极影响集中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2 . 1意识方面的消极影响

健康应是在精神上、身体上以及社会上保持健全的状态,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现代健康所提出的全新概念,说明了健康不仅仅是指人体机能的健康,它还包括精神和社会的健康,因此校园体育竞赛中的不文明现象对校园体育文化在意识层面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体育竞赛中出现的假球、黑哨等不公平现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追求公平竞争、实事求是的道德品质。就那些不文明的语言或行为本身而言,就已经与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所应具备的素质相偏离。在狠抓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一个大学生的道德规范教育的意义往往大于专业知识的传授。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们对于自己所在集体参加体育竞赛的结果非常关注,这体现了大学生具有很强的集体主义观念,然而这种凝聚力有时却被用在了集体不文明的行为中,例如对于裁判、队员以及对方观众集体性的谩骂、侮辱性手势,甚至暴力行为等常常会在高校体育竞赛中发生。

2 . 2行为方面的消极影响

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其达到身心健康,并且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最终具有终身体育的意识。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进行。体育竞赛中作为运动员的大学生常常因为个人失误而遭到来自观众的谩骂、队友的指责、对手的羞辱等等,而造成其再次参加体育活动的心理负担增加,打击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恶性循环之下将会导致他们放弃参加体育运动,这显然是与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相背离的。观众在体育竞赛中遭到不文明行为时,也同样会影响其对参与体育的兴趣。在调查的高校学生中有很多学生,尤其是女生,纷纷表示如果在参与体育竞赛中受到伤害,就会丧失对于体育的兴趣,特别是心理方面的伤害,有的学生甚至表示会对体育产生厌恶感。

2 . 3物质方面的消极影响

充足的活动场地和体育器材是组织、开展高校体育活动的最基本保障,因此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将大学里的操场、健身器械等也被视为是重要的指标。在高校体育竞赛进行时,一旦发生运动员或观众冲突,会同时伴有对体育器材或设施造成损毁,甚至运动场周边配套设施也会受到影响。2005年山西省某高校的校级足球比赛决赛中,两方观众在比赛结束后爆发了冲突,双方在看台两侧互掷杂物,更有甚者将杂物扔进比赛场地、投向对方运动员,当局面控制后,场地管理人员经过检查发现塑胶跑道多处被砸,场地周边垃圾桶也被作为“武器”使用,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校园体育竞赛中的这些不文明现象对高校体育器材、场地等方面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3建议

3 . 1将赛事组织公开化、透明化

对校园体育竞赛的科学管理,可以促进高校学校体育的发展,也将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学校举办的每个比赛、每个活动都要加以重视,并且做到每一环节都公开、透明,特别应当注意比赛抽签分组和裁判选派方面,例如在关键场次的比赛邀请外校裁判进行执裁,这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赛场不文明现象的发生。另外在比赛安保措施方面借鉴竞技体育比赛中的一些科学合理的方法。很多高校在校级体育竞赛活动中的组织管理是比较理想的,但是一些院系、年级、班级自己组织的比赛往往被忽视,而这些比赛的组织者又缺乏体育竞赛组织管理的经验,因此学校应当对于这类型比赛加以重视,协调专门的体育老师进行指导。

3 . 2提高学生裁判员业务水平

高校应当有意识的在本校学生中选取裁判后备人才,为本校各类体育竞赛服务。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很多高校的学生裁判员都是在比赛前,由体育教师临时找人,简单培训后就开始参与裁判工作,这一点在没有体育院系的高校尤为突出。高校中对于裁判工作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学校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培训和选拔本校的学生裁判员。

3 . 3树立正确的对待体育竞赛的观念

在这个社会竞争压力加剧,物欲横流的时代,大学生们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功利心极强,这导致了其过分注重体育竞赛的结果,而忽视了体育竞赛过程本身。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导者——高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体育比赛,一场体育比赛所能带给人们的远远不止是比赛的结果,比如从体育竞赛中感受的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等等意志品质。高校中的体育教师对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看待体育竞赛的观念更是有着亦不容辞的责任,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欣赏体育比赛,引导学生学会感受体育的魅力所在。

3 . 4普及体育竞赛知识

大学体育教师在传授给学生体育项目技能时,同时应该将体育的基本知识进行传播,特别是相关体育竞赛的规则。在实际授课中,体育教师大多数只能将所用的一些知识进行讲授,而能将体育竞赛的知识系统讲授的并不多,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提高传授学生体育竞赛知识的意识。另外学校还可以以课外兴趣小组、公共选修课等形式对现今主流运动项目的体育竞赛知识向广大学生进行普及,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让学生了解了比赛,能真正看懂比赛。

4结语

高校学校体育是青少年养成健康体育习惯的关键阶段,其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对整个学校体育的建设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校园体育竞赛在学校体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体育竞赛中出现的各类不文明现象已经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产生了消极影响,为此应该积极应对,合理解决。同时,大学生处于一个生理与心理成型的阶段,阳光、快乐的高校体育环境可以使其受到有益的体育文化熏陶,对其身体和心理的成长发育形成必要的良性培养和干预,只有处理好高校校园体育竞赛中不文明现象的消极影响,才能真正让学生投入到注重习惯养成、追求快乐至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大环境中。

校园体育竞赛 篇2

1、消防车的颜色为什么被涂成红色?

答:在可见光中,红色光的光波最长,而偏转角最小,容易穿过水层、雨点、灰尘和迷雾。所以消防车漆成红色是为了让人们在远处就能看见它,为它让路,以便它尽快完成灭火抢险任务。

2、交通信号分为哪几种?

答:指挥灯信号、车道灯信号、人行横道灯信号、交通指挥棒信号和手势信号。

3、在校内骑自行车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1)骑自行车应在道路右侧靠边慢行,不得撒手骑车,转弯时应减速瞭望,并伸手示意;(2)禁止骑车冲坡、载人,停放自行车时应在规定地点有序停放,不得占道。

4、行人应注意哪些交通安全?

答:必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或者靠路边走或过地下通道、过街天桥,不准穿越或倚坐人行道、车行道和铁道路口的护栏,不准在道路上追车、强行拦车和抛物击车,妨碍车辆通行。

5、道路通行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安全原则;(2)靠右通行原则;(3)各行其道原则;(4)服从指挥原则。

6、学生在夜间走路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1)要看清道路,注意行人和障碍物;(2)要注意过往车辆;

(3)要注意前后左右的行人和车辆,谨防遭到坏人的拦截或抢劫。特别是女生,更要注意这一点。

7、交通事故的报警该按照怎样的步骤? 答:(1)拨通交通事故报警电话“122”;

(2)说明交通事故发生地的准确地址和事故性质;(3)说明受伤程度;

(4)说清肇事车的车牌号码、车型和颜色。

8、常见的行人道路交通违章行为有哪些? 答:(1)违反交通信号通过人行横道的;(2)翻越、钻越交通隔离护栏的;(3)在机动车道行走或者兜售物品的;

(4)乘车人往车外抛撒物品或者妨碍驾驶员操作的。

9、集体外出要怎样注意交通安全? 答:(1)集体外出应列队乘车或走路,队伍应靠右边人行道上行进,没有划分人行道和车行道的,应靠右边行走;

(2)不准随便离开队伍,更不准在公路上追逐玩耍,或三五成群地并肩行走或聚集停留,妨碍交通。

10、乘坐火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请答出5种。答:(1)不能将身体伸出窗外;

(2)不能将列车上的废弃物扔出窗外;

(3)不要让孩子在车门及车厢连接处玩,不要饮酒过量;(4)沏茶时不要倒水过满,车厢内禁止吸烟;(5)行李架上的物品按要求放牢固;(6)不要乱动列车的制动阀。

二、自然灾害

11、高温防御指南有哪些? 答:(1)注意防暑降温,白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2)有关部门要特别注意防火;(3)建议停止户外露天作业

12、沙尘暴防御指南是什么? 答:(1)用纱巾蒙住头防御风沙的行人要保证有良好的视线,注意交通安全;

(2)注意尽量少骑自行车,刮风时不要在广告牌、临时搭建物和老树下逗留;驾驶人员注意沙尘暴变化,小心驾驶;

(3)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注意交通安全;(4)各类机动交通工具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安全;

13、什么是地震灾害?

答:强烈的地震,会引起地面强烈的振动,直接和间接造成破坏。直接破坏如:由于地面强烈振动引起的地面断裂、变形、冒水、喷砂和建筑物损坏、倒塌以及对人畜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等。这种由地震引起的破坏,统称之为地震灾害。

14、中国最早有记载的地震是哪一次? 答:中国尧舜时代(公元前23世纪),发生在蒲州(现称)的地震。

15、地震发生时,为什么不能马上往屋外跑?

答:发生地震的时候,应当先注意观察周边情况,视情况而定,若是马上往屋外跑,可能被倒塌的墙体压到。

16、地震中逃生的法则是什么? 答:(1)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

(2)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4)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5)户外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6)在百货公司、剧场依工作人员指示行动

17、高楼避震三大策略 答:(1)保持冷静,震后走到户外。(2)避震位置至关重要。(3)不近火,靠外不靠内。

18、如果被埋在废墟下应怎么做? 答:(1)保存体力;

(2)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

(3)无法脱险时,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19、地震前兆指的是什么?

答: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说出三种即可)20、地震的等级可分为哪几类? 答:(1)弱震,震级小于3级;

(2)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3)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4)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21、在课堂上怎要应对突发地震? 答:(1)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2)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 物;

(3)不要回到教室去;

(4)震后应当有组织、有次序地撤离;

(5)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

(6)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22、室外危险物及危险场所有哪些?

答: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玻璃幕墙,狭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高门脸。

三、财物保护

23、学生宿舍常见的盗窃方式有哪些? 答:(1)“顺手牵羊”。趁主人不备,将晾在走廊、阳台等处的衣物盗走。(2)乘虚而入。乘屋内无人,房门未上锁,盗窃入室。(3)“钓鱼”。用竹竿将您晾在窗外的衣物钓走。(4)撬门扭锁。此类盗窃分子手段毒辣,撬开门锁的方式有多种,进门后抽屉、箱子往 往撬遍,满屋翻个底朝天。只要值钱的东西,以价值高、易于携带的物品为主。

(5)翻窗入室。护栏不够结实,却又易于翻越、攀登的窗户,包括门上气窗,盗窃者都有可能翻入。

24、发生盗窃案件后怎么办? 答:(1)立即报告学校保卫部门或及时拔打“110”报警。

(2)尽量封锁和保护现场,不要翻动现场的物品,不准他人进入。(3)发现嫌疑人,应立即组织同学进行堵截,力争捉拿。(4)配合公安部门和保卫人员的调查。

(5)如果发现银行卡、存折被窃,应当尽快到银行挂失。

25、为什么要拒绝到学生宿舍推销商品的小商贩? 答:(1)影响学校秩序。(2)是混进学生宿舍兜售商品的小商贩多是一些无证经营者,所兜售商品往往是一些低劣、假冒商品,甚至是假货、赃物。

(3)是有的商贩借经商为名“顺手牵羊”盗窃作案。

26、校内诈骗作案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答:(1)假冒身份,进行诈骗。诈骗分子往往利用假名片、假身份证、假学生证与人进行交往,实施诈骗。

(2)以次充好,进行撞骗。骗子利用人们贪图便宜的心理,到校内推销假冒伪劣产品使人上当受骗。同时,很可能会顺手牵羊作案。

(3)投其所好,进行诱骗。骗子利用毕业生急于就业和出国等心理,施展诡计骗取财物。(4)编造事故,进行蒙骗。有的骗子自称医护人员、警察、学生老师,通过不明途径联系到学生家长,编造其子女突遇车祸,现正在医院抢救,急需用钱,要求家长立即往指定账号上汇款。

(5)招聘为名,设置骗局。骗子利用学生急于勤工俭学的心理以招聘为名设置骗局,骗取介绍费、押金、报名费等。

27、女生集体宿舍应如何注意安全?

答:(1)经常进行安全检查。发现损坏,及时报告学校有关部门修理。(2)就寝前要关好门窗,防止犯罪分子趁自己熟睡时作案。(3)夜间上厕所,要格外小心。

(4)中午或夜间如有人敲门,要问清是谁再开门。

28、女性如何应对歹徒跟踪? 答:(1)女性单独夜归时,要留意身后是否有人盯梢;

(2)怀疑被人跟踪时,则要向灯火较亮、行人集中的地方行走;

(3)确定被跟踪时,应避免停下来与对方正面冲突,而应就地进入热闹的商店或有治安人员的地方,或找最近的居民家向主人求援并打电话与家人、朋友联系。

29、哪些情况学生对自己的人身安全负完全责任? 答:(1)搭乘载客摩托车;(2)擅自去游泳;

(3)在社会场所喝酒玩乐;(4)擅自外出;

(5)在宿舍楼或校园其他场所爬墙越室;(6)返乡;

(7)个人行为产生严重后果;

30、如何防止、减少手机和银行卡被盗? 答:(1)手机等贵重物品应妥善保管,手机、钱包要随身携带,手机充电时人应在场;(2)银行卡密码不要随意告诉他人,并应经常修改密码。同时,密码不使用出生日期、电话号码、上网密码等;

(3)宿舍无人时,晚上睡觉前,门窗要关紧关好;

(4)在公共场所(如教室、餐厅、图书馆)不要用内放有贵重物品的书包等抢占位置;(5)乘坐拥挤的交通工具时,要时时提高警惕,谨防扒手伺机行窃。此外,在银行ATM机取款时,输入密码时要留意旁边是否有人,取款凭证不要随地丢弃。

31、什么是传销?

答: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

32、遇到窃贼怎样对付? 答:(1)必要的警惕性不可少;(2)要发挥同学们的集体力量;(3)要以正压邪;

(4)要随机应变,头脑冷静,急而不乱,注意安全;

(5)抓获窃贼后,一面采取强制措施将其控制住,一面通知学校保卫部门或派出所。要注意,抓住窃贼后一是不能疏忽大意,二是强制程度要适当;

(6)如遇上两个以上的盗窃分子结伙作案,在他们分头逃跑时要集中力量抓住一个。同时要注意,团伙作案被发现后行凶伤人的可能性更大,应随机应变,注意安全;

(7)在无法当场抓获窃贼的情况下,应记住窃贼特征,以便向公安部门提供线索。33.学生宿舍里发现可疑人员,应以何种顺序采取以下行动(1)态度和气、主动地上前询问

(2)要求看看其有无身份证、工作证、学生证等身份证明

(3)来人回答疑点较多,如果找的人或所说的院系、专业根本不存在,神色慌张左顾右盼等,进一步盘问,必要时还可问问姓名、单位

(4)如果来人经盘问疑点很多,或身边携有可能是赃物、作案工具等物品,应由宿舍值班人员及学生保卫人员一面按宿舍管理规定与其谈话将其拖住,一面打电话给学校保卫部门,尽快将来人情况审查清楚。

34、结合我校学生特点及实际情况谈谈应该如何确保学生个人财产安全,防止学生个人物品失窃。答:(1)加强防范意识,尽量避免外来人员留宿;

(2)积极参加学校院系组织的各项安全宣传活动,以提高对安全财产保护的意识;(3)提高自身素质,严格要求自己,尽量避免上当受骗;(4)慎重购买二手车或手机,拒绝黑车赃机,断绝销售源头。我校保卫处总值班室电话: 6180436。

四、心理健康

35、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吗?

答:传统的观念是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现代医学对健康又有了更全面更新的概念。健康不仅仅指没有疾病,还要求在身体上,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上都处于完好的状态。

36、世界卫生组织“五好三良”的标准是什么? 答:“五好”是胃口好、两便好、睡眠好、才好、好。“三良”是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好的人际关系。具备了这些才是真正的健康人

37、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 答:健康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完整统一的人格、良好的自我意识、能与社会协调一致、善于适应环境。

38、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起到哪些作用? 答:(1)升智慧、激发潜能;

(2)目标立大志、保持良好心态和顽强意志;(3)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得到更多发展的机会。

39、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1)一味地否定;(2)消极的暗示;(3)曲折体验的影响;

(4)生理或心理方面的不足。

40、健康的恋爱心理包括哪些要素? 答:健康的恋爱心理包括以下四要素:

(1)爱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志同道合、同舟共济的终生伴侣;(2)爱的双方要追求思想感情的一致;(3)人之间尽量做到心理相容;(4)爱过程中要有理智感。

41、什么是心理问题?它有哪些类型? 答: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在环境适应中所产生的个体能意识到的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主要有三种类型:心理成长问题;亚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变态问题。

42、大一综合症”(即大一学生产生的空虚、焦虑、失眠等症状)产生的主要诱因由哪些? 答:(1)理想与现实的落差;(2)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弱;(3)优势地位的丧失。

五、疾病常识

43、H1N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

答:猪流感的潜伏期一般1至7天左右,普遍易感,以青壮年为主。

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

44、发高烧要注意什么? 答:(1)多喝水,多休息,不要吹空调,实在热了电风扇拉远点吹;(2)用酒精棉球擦拭自己的手掌、太阳穴、腋下、脚心散热;(记住!最根本的是要多喝水,每天不要少于3升。)

45、老鼠、蚊子、苍蝇能传播什么疾病?

答:老鼠会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蚊子会传播乙型脑炎、疟疾等;苍蝇会传播肠炎、肝炎、伤寒等。

46、如何可以有效防治感冒? 答:(1)常喝白开水;(2)喝枣姜汤;(3)坚持冷水洗脸;

(4)床头常放柑橘或薄荷油;(5)夜卧桑菊枕。

六、用电安全

47、安全用电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禁止接触高于36伏特的低压电,不接触高压电,防止半导体、导体导电,经严格检查才可使用电路线,定期检查电线,防止老化现象,即时更换,不超负荷用电。

48、学生公寓为什么不能使用大功率电器?

答:首先学生公寓属于公共住宿场所,涉及公共安全利益,使用大功率电器极易引起电线超负荷,造成电流增加,电线发热,易加速绝缘层老化,同时易造成短路而发生火灾事故。其次,学生宿舍供电线路、配电设施较为薄弱,客观上不允许使用大功率电器。

49、触电分为几种类型?

答:单相触电、两相触电、跨步电压触电 50、如何防止室内电线起火? 答:(1)要注意安全用电;(2)不要超负荷用电;

(3)陈旧、老化或破裂的电线,要及时更换;

(4)不要随便处理或扯、拉电器设备的导线。尤其注意不要在家具和地毯下面拉设电线,以防搬移家具或人员踩踏时发生短路而引起火灾。

51、停电后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应自备应急照明灯,停电后使用应急照明灯照明,尽量不用明火照明。(2)使用蜡烛等应急照明时,要远离窗帘、纸张等可燃物品,应将蜡烛放在非燃烧物体上,同时必须有人看管,做到人离开或睡觉将火熄灭。

七、食品卫生

52、为什么要勤剪指甲?

答:指甲长了,里面就容易藏污纳垢,污垢里有成千上万的细菌及其它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用手去拿食品时,这些有害的东西就很容易沾附在食物上随口吃下。经常修剪指甲,能减少患病、传播疾病的机会。

53、为什么饭前便后要洗手?

答:双手接触面广,到处触摸,容易被污染,经常粘有肠道寄生虫卵、病毒、细菌等。饭前便后把手洗净,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能帮助你把好“病从口入”关。

54、喝牛奶时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答:(1)不宜与茶水同饮;(2)消毒牛奶不宜煮沸饮用;

(3)未消毒的(盐水瓶装或散装奶)牛奶不宜饮用;(4)不宜冰冻;

(5)喝牛奶时最好不要空腹。

55、烧烤类的食品有什么危害呢? 答:(1)减少蛋白的利用。在烧烤过程中,蛋白质发生变性,氨基酸也遭到破坏,而且其中的维生素也同样被破坏。(2)有感染寄生虫的危险。因为烧烤类物质,是在高温下烤制,往往烤的不熟,外焦里嫩,里面的肉还没有熟透,而如果肉的来源不合格,往往含有某些寄生虫,很容易感染寄生虫。(3)致癌。因为其中含有一种强致癌物——苯并芘和亚硝胺,亚硝胺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肉类在烧烤前都要腌制,如果腌制时间过长,则容易产生此物质。

56、食品保质期和保存期的区别是什么?

答:保质期(最佳食用期)是指在标签上规定的条件下,保持食品质量(品质)的期限。

保存期(推荐的最终食用期)是指在标签上规定的条件下,食品可以食用的最终日期;超过此期限,产品质量(品质)可能发生变化,食品不再适于销售和食用。

57、学校食物中毒现象常见的有哪几种? 答:(1)细菌性中毒;(2)化学性中毒;(3)动植物性食物中毒;(4)人为投毒。

58、经常食用方便面的有哪些危害? 答:一直吃方便面的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患上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这是因为方便面的盐分高,并且由于炸面的油氧化脂质的缘故,会加快老化的速度,甚至引起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若继续恶化,就会引起成人病,尤其以脑溢血、心脏病、肾脏病最为常见。

59、食物中毒者的基本症状是什么?

答:食物中毒者常会因上吐下泻而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干、眼窝下陷、皮肤弹性消失、肢体冰凉、脉搏细弱、血压降低等,严重的可致休克。60、食物中毒该怎样处理? 答:(1)立即停止供应食用可疑中毒食物。

(2)采用指压咽部等紧急催吐办法尽快排出毒物。(3)尽快将病人送附近医院救治。

(4)马上向所在地的卫生监督所或防保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注意保护好中毒现场,就地收集和就地封存一切可疑食品及其原料,禁止转移、销毁。(5)配合卫生部门调查,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各项措施。61、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无产品指的是什么? 答:一无生产厂名,二无生产厂址,三无生产卫生许可证编码,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三无产品。

八、消防知识

62、扑灭初起火灾的基本措施是什么?

答:四种。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抑制法。

63、手提式泡沫灭火器适宜扑灭一般物质引起的火灾,那么该如何使用它? 答:使用时,用手握住灭火器的提环,平稳、快捷地提往火场,不要横扛,要横拿;灭火时,一手握住提环,另一手握住筒身的底边,将灭火器颠倒过来,喷嘴对准火源,用力摇晃几下,就可以使用了。

64、烟头为什么会引起火灾? 答:因为烟头虽小,但其表面温度一般在200—300°C,中心温度可达700—800°C左右,一般可燃物(如纸张、棉花、柴草、木材等)的燃点都在130°C—350°C,都低于烟头的温度。所以乱仍烟头很容易发生火灾。65、为什么不能用纸做灯罩?

答:因为纸的燃点为130摄氏度,而一支功率60W的白芷灯在一般散热条件下,其灯泡表面温度为140—180摄氏度,大大超过纸的燃点,如果用纸当灯罩,灯泡表面温度就会引起纸张燃烧。

66、教学楼起火应如何脱险?

答:(1)当发现楼内起火时,确定风向快速离开火灾区域;

(2)起火时如果楼道被烟火封死,应该立即关闭房门和室内通风孔,防止进烟;(3)高楼层起火时千万不要从窗口往下跳;(4)发生火灾时,不能乘坐电梯,应沿防火安全通道朝底楼跑。如果中途防火楼梯被堵死,则应当向顶楼跑,向外高声呼救,让救援人员知道你的确切位置,以便营救。67、我国消防工作的方针是什么?

答:我国消防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68、为什么冬季火灾事故多?

答:冬季天气寒冷,雨水稀少,贮存的各种原料多,用火用电用气量多。冬季又处于每年的首尾之际,生产、工作繁忙,加之昼短夜长,人们容易懈怠,往往忽视消防安全,初起火灾不能及时发现。所以造成冬季火灾事故多,损失伤亡大。69、怎样正确使用“119”报警电话?

答:报警时,首先要沉着冷静,不要心慌。

(1)要讲清楚起火单位、地址、燃烧对象、火势情况,并将报警人的姓名、所在的电话号码告诉消防队,以便联系。报警后,本人或派人到通往火场的交通路口接应消防车;(2)要早报警,为消防灭火争取时间,减少损失。70、吸烟在哪些情况下容易引起火灾? 答:(1)躺在床上和沙发上吸烟。(2)在禁止吸烟的地方吸烟。(3)在修理汽车和清洗零件时。(4)乱扔未熄灭的烟点和火柴梗。71、怎样使用毛巾防烟? 答:(1)折叠层数要依毛巾的质地而异,一般毛巾折叠8层为宜,这样烟雾浓度消除率可达60%。

(2)毛巾不必弄湿。

(3)使用时要捂住口和鼻,滤烟的面积尽量增大。

九、网络及其他部分 72、什么是网络安全?

答: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可以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被中断。73、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答: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74、什么叫木马?

答:木马病毒源自古希腊特洛伊战争中著名的“木马计”而得名,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伪装潜伏的网络病毒,等待时机成熟就出来害人。75、怎么样使安全网络更安全?

答:建立良好的安全习惯、经常升级安全补丁、上网实时开启杀毒软件、防火墙。76、在机房怎样做到正确操作计算机? 答:(1)学生上机时要将手洗干净,穿好鞋套;

(2)操作期间,动作要轻,要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操作规程去操作;(3)最好每20分钟休息一下眼睛,可以闭目或远看;(4)上机期间,要认真检查机器,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77、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神圣权利,可是作为一个大学生你了解你的这项权利吗?请列举实施正当防卫必须同时符合的四个条件: 答:(1)只有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2)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

(3)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防卫,而不能对无关的第三者实施;(4)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78、什么是正当防卫? 答: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79、为什么说隐形眼镜天天戴容易发生角膜炎?

校园体育竞赛 篇3

一、校园体育文化及其价值

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并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建设高格调、高水平、高质量的校园体育文化,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代校园体育文化在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教育方向的同时,既要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又要引进国际先进的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在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终身体育的含义及意义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及指导。它包括两种含义:一是从出生开始,自始至终都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使终身体育有明确的目的性,使體育成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指导思想下,将体育锻炼系统化、整体化,为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提供体育活动及锻炼的机会。

终身教育是教育定向上的整合,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终身体育为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终身体育的思想,要求一个人始终应把体育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应该为终身体育奠定必要的基础,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课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学生运动的乐园;多增设一些体育游戏项目,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逐渐把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三、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校报、校电视台、校园网和广播电台等多种校园媒体进行多渠道覆盖和多形式宣传,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活动是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各级各类学校可举办的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综合性的、单项性的、定期的、不定期的。在体育竞赛方面,学校还定期举办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篮球、乒乓球等常规项目比赛,充分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自觉、主动参加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运动。

3.因校制宜,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不是单纯开放几个体育运动场地的问题,更需我们在体育文化的内涵上下功夫。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在学校类型、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等方面的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各校之间建设校园文化的思路差异,因此,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校制宜地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四、中学体育课改必须强化终身体育观教育

从体育教育发展的轨迹来看,体质教育观和运动技能教育观在中学体育占主要地位。终身体育是为“健康第一”服务的。终身体育观应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而不是让青少年学会一两种可以适合他们传习终身的运动技能,如武术、体操或跑步等。中学体育是终身体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已不再是单纯的身体教育。它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运动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锻炼能力,还需要帮助学生终身不断学习,让学生毕生受用,追求美好生活,甚至和学生走上社会后的体育活动统一起来,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需要服务。

在体育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对课程指导思想重心的一种“强化”。这种强化尤其是在学生处在中小学学习阶段应该更加突出。中学体育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在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力求使广大学生感受愉悦的情绪、成功满足的运动感觉,充分激发起学生对体育的热情,甚至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对终身体育观的认同并形成共鸣。

校园体育竞赛 篇4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大学生,体育行为

作为体育文化亚文化之一的校园体育文化, 是体育文化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的存在和发展形式, 是师生员工在学校体育工作、体育教学、体育学习、体育活动等过程中所形成并保存的所有内容的总和, 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依据并通过学校这个载体, 以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形式来反映、传播精神和物质文明需要的各种文化现象。本文以华北地区河北、山西、内蒙古和天津四省、市自治区的50所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科研方法, 首先把校园体育文化所包含的指标具体化为: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行为、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等。然后就这八个方面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做了具体的调查分析, 并就如何通过建设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来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进行了探讨。

心理学认为, 兴趣和爱好是活动的动力和产生基础。兴趣的产生要靠培养, 而且有“有趣—乐趣—志趣”三个层次的发展变化过程。体育兴趣的形成和发展亦如此。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要求教学方法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 把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比关注运动技能的掌握看得更为重要。而学校体育的教学, 恰恰主导着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形成和发展。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 是奠定学生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前提。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休育兴趣, 已有很多研究。本文从兴趣的三个层次角度论述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和发展。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 体育认识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通过我们对研究对象的调查发现:85.7%的大学生单纯将体育理解为娱乐、运动或者是脱离人身心发展的其他教育, 仅仅为了发展力量和肌肉的运动, 14.3%的大学生认为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前者21.7%能够主动参加体育生活, 后者77.4%能够主动参加体育生活。由此可见, 能够认识到体育本质的, 绝大多数都能够有积极主动的体育行为, 反观对体育还停留在表面认识的同学, 只有小部分有积极主动的体育行为。

(2) 体育情感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数理统计发现:大学生有浓厚体育兴趣的占55.7%, 能够热情参与体育活动的占32.4%, 经常在一起参加体育生活的大学生能互相尊重的占85.3%。对体育有浓厚兴趣的大学生72.6%能够自觉地采用一些体育方式进行锻炼, 能够热情参与体育活动的同学能够自觉采用体育方式进行锻炼的占到了85.2%, 因为在体育活动中能赢得尊重的大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占82.3%。由此可见, 体育情感深厚的同学和在体育生活中能够培养体育情感的同学绝大多数能够有积极主动的体育行为。

(3) 体育价值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体育的价值表现在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医疗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道德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军事价值、科学价值。调查发现100%的大学生懂得体育的健身价值, 74.1%的人知道体育的娱乐价值, 52.3%的人知道体育的医疗价值, 10.4%的知道体育的其他价值, 可见大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识是不完整的。在调查的学生中只有21.2%大学生能够自觉地采用一些方式进行体育活动。由此可见, 对体育价值认识的不完整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很重要的一种因素。无论是就广义的文化 (人化、人造) 还是狭义的文化 (人的精神生活过程及其成果特别是知识性成果) 来说, 文化都是可以判断和检验的, 判断的标准也有一般意义上的标准和特殊意义上的标准之分, 最根本的是促进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建立“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并充分发挥文化在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生活质量和提高精神境界诸方面的功能, 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

(4) 体育理想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我们发现:几乎没有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育理想是职业体育, 82.5%大学生的体育理想是健身, 14.8%的人是医疗和交往, 2.7%的大学生是艺术价值和其他。从大学生的体育理想状况可见, 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 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这也是大学生总体体育行为不够积极的一个影响因素。

(5) 体育道德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体育道德是体育活动参与者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是在体育活动中调整和制约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体育道德范畴包括义务、良心、荣誉、勇敢、自信。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素质是高的, 在体育活动中, 95.6%的人能够遵守体育道德, 85.2%的人认为在集体体育项目中能够强化个体的义务、良心、荣誉、勇敢、自信, 激励大家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不断提高自身体育技能。

(6) 体育传统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通过对有体育传统的学校和一般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调查, 对比发现, 在有体育传统高校就读的大学生的体育行为更多样, 更积极, 更主动, 更具群体性。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在贯彻“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时, 还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并将其纳入体育教学的总体构架内,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发挥教材的科学性、合理性、应用性等优势, 拓宽师生体育文化视野, 丰富体育教学内涵, 提升体育文化品位。

(7) 体育制度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100%的学校有较为完善的体育制度。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21.4%的高校对制度执行得很好, 28.9%的高校执行得较好, 40.6%的高校执行得一般, 9.5%的高校执行得很差。在这些高校中, 学生的体育行为的种类、主动性等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制度执行好的高校, 学校的体育氛围好, 学生的体育活动繁荣, 他们的体育行为也是多姿多彩。

(8) 体育物质条件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 加上设施、场地等, 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们又成为意识文化的载体, 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此外, 体育建筑、设施、场地等, 作为一种依托, 又承受着师生们体育锻炼的实践。调查结果显示, 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对象, 都肯定了物质条件对于他们体育行为的重要影响。

二、结论及建议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全面关心、热爱学生, 以真诚的自我对待学生, 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情感, 真诚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做到言行一致,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学生就会向教师敞开心灵的大门, 愿和教师保持心心相印的关系, 向教师说出自己的真实的思想和感受, 师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使教学生动活泼、生机勃勃地开展,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几个方面是促进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内在动力, 但是我们现在的状况还不尽如人意。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一样, 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 在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中占有重要地位。体育传统、体育制度能够不断强化学生体育行为, 培养他们良好体育习惯的形成, 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然而现状是有优良体育传统的高校还比较少, 体育制度贯彻得还不够彻底。体育物质是意识文化的载体, 对大学生的体育行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吸引作用。此外, 体育建筑、设施、场地等, 作为一种依托, 又承受着师生们体育锻炼的实践。目前高校的体育物质建设还需要加强。

在生活中, 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 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 缺乏生活的乐趣, 而休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通过体育活动, 使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 师生情感在教学中的融入, 就会使学生在不自觉中产生亲近感, 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从而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就会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 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 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实验证明这些都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的差异, 决定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思路会有所不同, 因此, 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发展校园体育文化, 表现出自觉、经常的基本特征, 并具有教育、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的力量, 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学生在这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里成长, 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 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王华倬.学校体育现代化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选择[J].中国学校体育, 2000, 6:56-58.

[2]张永保.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及其结构的划分[J].成人体育教育学刊, 2006, 4:44-46.

[3]杨新平.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社会因素调查与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 2006, 6:96-98.

[4]沈芝萍.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 2002, 4:26-28.

[5]林萍仙.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及其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334-336.

校园足球竞赛制度 篇5

一、总则:

1、此队规为足球队队规。

2、此队规为西吉县实验中学“申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领导小组”统一制定并实行。

二、入队规则:

1、球队统一管理,共同建设。

2、队员必须是在校生。

3、队员必须身体健康,遵守学校及班级规定,按时完成作业。

4、队员由各班主任教师推荐,校足球队教练由小学体育教师担当。

三、队员守则:

1、队员之间必须团结,个人服从集体。

2、任何队员都必须以学校为中心,维护球队利益,树立足球队的积极进取、奋勇拚搏的形象。

3、队员应遵守球队的规章制度。

四、训练、比赛守则

1、如无特殊情况每周训练三次,训练时间为半小时。

2、每次训练之前,队员必须提前提前10分钟到场,如临时有事不能到场请至少提前两小时通知教练,以便及时安排训练。

3、任何训练比赛严禁与教练、对方队员、对方啦啦队或其他同一场地做游戏同学等发生冲突。如遇意外,请队员克制自己,由教练或队长向对方交涉。

4、对待任何训练、比赛都要力争发挥自己最好水平。比赛中积极进取、奋勇拚搏,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无论是领先还是落后,都要在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下完成比赛。

5、训练、比赛中任何队员必须进行热身活动。尽量避免身体伤害。

6、训练、比赛中如有受伤,应立即停止比赛,帮助受伤同学接受治疗。

7、替补队员要有良好的心态和行动,积极热身,随时准备替换上场。

五、处罚规则

(一)迟到、缺席处罚

1、训练时,不允许迟到,否则不允许在该场比赛首发。累计迟到2次者,停止比赛1-2场。累计迟到3次者,只允许在球队跟随训练,并停止一切比赛。累计迟到4次者,开除出队,并公开对其的惩罚。

2、对任何旷训、罢训、旷赛、罢赛队员:第一次实行严重警告,并停训1场,并做出书面及全体队员的检讨,第二次开除出队。

3、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或不能准时参加球队活动时,须提前给教练请假。未提前请假者作无故缺席处理。

(二)关于比赛

1、比赛听从教练及场上队长指挥,遵守比赛纪律,禁止恶意犯规或有违体育道德的行为发生,违者停赛一场。

2、首发阵容以经常参加球队比赛、按时到场训练比赛顺序为原则,一般队员、新队员作为替补。原则上球队比赛阵容由教练、队长安排,球队没有绝对主力与替补之分,任何队员都应做好替补准备,关键位置稍微固定。

3、球队比赛时队员需提前十分钟到场,针对比赛指定首发阵容、安排技战术打法、进行赛前热身与准备活动。比赛过程中,队长有权对人员进行调换,应遵守队长的安排。比赛结束后,队内总结完毕方可离开。

4、比赛结束前不得离开球队,若需提前离开,应向领队或教练请假,违者停赛一场,屡教不改者劝其离队。

六、其他处罚

1、对违反校规校纪、违反球队规章制度、损害学校声誉者,一律开除。

2、对殴打、谩骂、侮辱他人者等品行不端,视情况而定,处以停训3场或以上到开除出队的处罚。

3、对不听从教练指挥、擅自行动者,视情况而定,处以警告、停训、停赛、开除出队处罚。

4、学习成绩显著下降,经一段时间整改后不明显提升的自动离队。直至成绩进步方可再次参加训练。

5、连续3次,累计5次不参加球队义务劳动或有益活动者,视情况而定处以警告、停训、停赛、开除出队处罚。

西吉县实验中学申报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领导小组

校园体育竞赛 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赛事;和谐体育

和谐社会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生活目标与努力方向。体育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同样需要构建和谐。高校体育赛事是学校体育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赛事必然要体现出学生与教师、教学与赛事、赛事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和谐。因此高校体育赛事既是健康的赛事、友好的赛事,同时也是和谐的赛事,学生的文化体育节日。如何理解校园“和谐体育”的构建与高校体育赛事的关系,如何利用高校体育赛事推动校园“和谐体育”的构建,是当前高校体育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和谐体育”的内涵及特征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和谐体育”则是指体育系统与社会各系统之间以及体育系统自身各个组成部分和各要素之间所处于的一种协调发展的状态,是和谐社会体育的必然存在形式。“和谐体育”的提出,诠释了当今体育对社会的人文价值。要更深刻地理解“和谐体育”的本质,有必要对“和谐体育”的内涵与特征做出解析。

1,“和谐体育”必须协调发展。“和谐体育”的构建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就要求体育的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协调一致,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此外,“和谐体育”不但要求体育系统与外界环境的协调,而且要求体育系统内部的协调。“和谐体育”既要求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全面发展,也要求三者协调发展。

2,“和谐体育”必须全面发展。“和谐体育”的构建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这要求必须系统地来看待体育的发展问题。体育在我国一般认为由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三大部分组成。体育的发展不仅仅是竞技体育的突飞猛进,也不仅仅是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蓬勃发展,而是三者全面协调发展。

3,“和谐体育”一定要可持续发展。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并行不悖的。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指体育的发展能满足当前人们体育文化需求,而且指体育的发展不断地满足今后人们的对体育各层面的需求。“和谐体育”追求的是体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与人类发展的和谐以及体育自身的和谐,最终实现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也只有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才能使体育和谐。

二、高校体育赛事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高校体育赛事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校体育赛事是高校体育活动的窗口和亮点,高校体育赛事举办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同时直接影响高校体育活动的和谐性。

高校体育赛事是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是学校体育的品牌,是用来吸引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途径,高校体育赛事活动会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这是一种和谐的体育文化。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交往,加强体育赛事与体育活动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等具有特殊的作用与意义。对学校而言,这种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发展体育才能,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所产生影响的环境,就是体育文化环境和体育赛事环境。

良好的学校体育赛事环境与体育文化环境,会鼓舞学生的意志,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学校的各种赛事构成了校园的体育赛事环境,这种环境是一种良性的体育生物学环境,它会激发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学生在这种体育赛事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下,就会自觉养成一种锻炼的习惯,形成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

三、构建校园“和谐体育”与高校体育赛事的关系

1,构建校园“和谐体育”有利于促进校园赛事的和谐。高校的体育赛事既要考虑具有竞技性,同时又要特别注意群众性,要体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校园、学生与比赛之间的和谐,校园的比赛应该是和谐的比赛。构建“和谐体育”是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必然追求体育与校园的和谐。

2,搞好校园内的比赛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首先,就校园的体育赛事本身而言,组织好体育赛事是搞好学校体育的必然要求,亦是“和谐体育”的基本要求。其次,组织好校园的体育赛事有利于落实学校体育的和终身体育的计划和目标,可以推动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体育系统的和谐发展,最后,从校园体育赛事可能发挥的众多功能来看,其必然促进学校体育的全面和快速发展,从而为构建整个和谐的社会体育提供支撑,进而为构建“和谐体育”创造有利条件。

四、校园体育赛事可能导致的不和谐的校园体育因素

1,重视校园比赛的竞技性,忽视比赛的群众性。校园的体育赛事往往以竞技比赛的模式为基础,包括球类比赛、田径运动会往往都是按照国际比赛的规则进行赛事,各院系、各班级之间都追求比赛的成绩,力求要让各个单位的体育尖子包揽全部比赛项目。使比赛缺乏明显的群众性,大部分学生只是充当观众的角色,根本没有机会在大学中参加比赛,感受比赛中的气氛,体会体育赛事的趣味,这就使本来可以主动参加体育赛事的学生没有机会参加校园组织的比赛,渐渐远离体育。这必然会影响校园“和谐体育”的构建。

2,追求赛事的表面影响,忽视比赛的人文精神。校园的体育赛事往往是学校向外宣传的窗口,是一个学校的品牌效应。学校领导要求将校园体育赛事组织成一种表演秀,大部分学校只注重比赛的场面和过程,很少注重体育赛事真正的内容,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忽视了体育赛事本身的文化内涵。校园的体育赛事最终的目的是宣传体育的人文精神,形成校园的体育人文氛围,使学生在赛事中感受体育、感受体育精神。

五、对策建议

1,以校园体育赛事为契机,做好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良好的体育赛事是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的一部分,是学校环境建设的一部分,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程,需要全校师生员工长期不懈的努力。搞好校园体育赛事将有效促进学校体育软硬件的建设。学校必须重视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规划,在学校总体建设的框架内,规划好师生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必需的场所,如:体育馆、游泳池、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房、棋艺室、体育展览室、体育宣传橱窗、校园体育网等,使学校体育文化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需求的和谐统一,更好地发挥体育赛事的功能和作用。

2,以校园体育赛事为契机,建设有特色的“和谐体育”文化环境。在学校体育赛事与体育文化环境的建设上,应从本校的传统、培养目标出发,建設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文化环境。如:在体育设施的墙上悬挂体育明星的画报以及健身方法和体育的格言;在校园内建本校传统体育项目的雕像与成绩栏;在校园的宣传栏宣传体育锻炼对青年身心健康的影响与作用,学校的宣传媒体应经常广泛地宣传体育知识、体育新闻动态。学校还可以在每个运动场地或区域竖立该运动项目的宣传牌,上面写有该项目的特点、技术要领及练习方法等。在这样的体育文化环境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健身意识的养成,也有助于弘扬体育文化,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3,以校园体育赛事为主角,加强校园体育活动的和谐。校园体育赛事是学校体育的窗口、品牌和标杆,搞好校园体育赛事将带动学校其他相关体育活动的全面发展。在学校体育中也存在明星赛事,要把校园的体育赛事办成传统的体育赛事,办成名牌的体育赛事,逐步增加各项赛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体育赛事的群众性和基础性。以校园体育赛事为基点,加强学校体育活动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竞赛 篇7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体育,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 以学生和教师为参与主体, 以身体练习为手段, 以各种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 是体育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所有的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员工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

1. 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体育文化

和谐校园就是指以校园为载体, 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 实现学校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地发展, 形成良性互动, 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它以校园为载体, 优化教书育人的氛围, 以形成学生、教职工和学校之间的科学互动发展为宗旨, 协调运转学校教育的各个系统和要素, 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1.1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物质文化是校园的表层结构, 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而体育文化属于“文化”系列, 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综合利用身体练习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硬环境建设, 如高雅的建筑, 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等;二是软环境建设, 如墙面、楼廊、橱窗的环境布置, 班级文化、组室文化的开展, 制度文化的构建, 校园文化活动, 等等。显然后者更为重要。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可见,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的交叉、融合, 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校园文化现象, 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1.2 体育文化可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的物质基础, 体育是和谐校园的基础组成部分, 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发展其他素质。校园体育文化本身具有的竞技性、建设性、娱乐性等特点对学生的行为和意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文化在协调人与人关系的同时, 也营造了好的教育氛围, 增添了学校的活力, 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质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 提高了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发展。此外, 高校通过体育文化的营造可以对校风、学风建设产生显著效果, 不少学校通过体育文化为本校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可见, 充分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可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2. 我校现阶段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2.1 田径运动会。

我校每年都举办项目齐全、内容丰富的田径运动会。既有传统的跑、跳、投项目, 又有趣味健身项目。在开幕式上进行大型的团体操表演、健美操表演等, 展现全校师生团结奋进, 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2.2 各单项体育比赛。

开展多种单项体育比赛, 如游泳比赛, 跳绳比赛, 拔河比赛, 合唱比赛, 乒乓球比赛, 院系、班级篮球比赛等。各种体育比赛, 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起到了督促作用, 也为其体育才能的发挥提供了有利条件。

2.3 教职工体育比赛。

我校每年组织一些适合教职工的单项和集体项目比赛, 如篮球比赛、排球比赛、象棋比赛、拔河比赛等, 丰富教职工的文化生活, 提高教职工的身心健康水平。

3. 我校合并后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我校是2007年由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而成的海南省属综合性大学。两校合并后,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体育教育应该继续贯彻“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3.1 加强对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是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 也是实施校园体育文化的保障。但是, 随着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 以及我校在两校合并后学生数量有所增加, 现有的体育设施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体育需求, 最明显的就是篮球、足球场地严重缺乏, 影响了学生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上体育时往往是很多班在一个场地上, 而且每个班的人数都很多。只有从场馆、设施、器材这些硬件设施上满足了广大师生的体育需求, 才能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因此, 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是首要的。

3.2 保持我校原有的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比如我校根据海南岛地处热带, 长夏无冬的气候特点, 在1998年就大胆提出“海大学生, 人人学会游泳”的口号, 并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游泳必修课, 学习效果良好, 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但是对“游泳特色教学”的教学条件设施、教学方法等, 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以此保证这项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得以不断提升。

3.3 进一步加强我校运动队的建设。

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运动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 能加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我们应充分发挥运动队刻苦训练的模范作用, 来带动整个学校的学生参加锻炼。比如我校在运动队多次在海南省的三大球比赛和田径运动会比赛中名列前茅。但是近两年来, 有的项目我们大不如以前, 因此, 在招生等方面要多做工作, 使更多体育尖子来海大读书, 为海南争光。近几年来高水平运动队的申请成立组建等都是很好的措施。

3.4 加强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

体育社团是在高校领导部门的宏观指导下学生有组织成立的、以健身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课外体育活动小组, 是学生扩展视野、健身娱乐、交友的理想天地。它是实施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积极开展课余体育社团活动, 不仅能使学生学到不少知识, 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应该认识体育社团在校园文化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体育社团组织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扶持, 在高校体育社团活动方面提供场地设施的方便。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体现, 它能塑造一个学校的形象。学校应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管理, 积极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创造条件;同时, 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迅速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引导学生紧跟学校的发展, 提高自身的体育意识, 积极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 让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乔立波, 梁平, 陈国帅.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特征与功能[J].教育与职业, 2008, (18) :60-61.

[2]曹丽.试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J].体育世界, 2008, (8) :94-95.

校园体育竞赛 篇8

1 高校文化建设与体育竞赛的互动研究

1.1 高校竞赛活动的现状研究

运动竞技具有悠久的社会历史, 同时各项技术规则也已经十分成熟, 并且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活动, 体育竞赛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通过校园内的体育场地、体育设施还有体育标志性建筑等实物的建设, 可以彰显学校的文化内涵。然而在校园体育竞技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社会调查显示高校年度体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率小于0.5%, 多数学校体育经费在1~3万元。部分高校真正用于体育竞赛的经费少之又少。很多高校没有专门的比赛经费预算, 每逢大型体育竞赛, 例如, 4年一次的省大学生运动会, 比赛费用只能单独计算。

在开展规模和频率方面, 我国高校体育竞赛也存在一些问题, 体育竞赛活动的优点是项目较多、时间短, 统一安排、便于管理;不足之处在于竞赛活动的跨度较大, 通常是几年举办一次, 竞赛次数少, 周期较长。因此导致教练员、运动员参加竞赛活动的次数较少, 使教练和学生没有足够时间锻炼, 无法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近年来许多高校也陆续建了现代化的体育场, 基本上每一所大学都能够有自己的体育馆或体育场, 用来举办校内体育赛事, 或者承接一些校外的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是以育人为宗旨, 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 促进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体育场馆的建立, 为高校体育竞技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和便利的条件。从而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1.2 高校文化发展现状研究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开展有高校特色的文化活动, 是十分有必要的。文化能对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通过无声的方式去感悟学生, 使学生热爱文化热爱生活。目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些学校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忽略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目前,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普遍存在着启迪较少、娱乐较多的的现象, 这样使文化交流不够充分。一些校园与社会存在隔阂, 还有一些学校把绝大部分时间放在学习上, 认为除了学习之外的娱乐活动不重要, 这样导致了许多的学生不愿意参加活动, 甚至产生对娱乐活动的抵触情绪, 这样对学生的性格和爱好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素质教育的发展, 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更加复杂的要求, 校园文化应该符合各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状况, 形成独具魅力的个性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经常将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区别开来, 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无意之中将社会和校园的文化混在一起, 它没有充分凸显出学校的哲学信念和目标要求, 丢失自己固有的特色, 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和独特魅力。

2 高校体育竞赛和文化建设之间的作用

2.1 体育竞赛对物质文化的作用

物质文化是一种外部的表现层面, 其大多是以文化实物的形态表现出来, 它与精神文化不同, 具有直观、显性的特点, 非常容易被公众借鉴和发掘。高校体育竞赛活动需要良好的环境、还有训练硬件设备, 这些实物都属于体育物质文化, 体现着高校对于体育发展的重视, 同时, 这些体育设施的建设, 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 体育竞赛能够促进高校物质文化的发展。这些物质会反应出人们的心灵, 陶冶情操。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加强体育竞赛物质文化的重视力度。

2.2 高校校园文化对于体育竞赛活动的影响

高校的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 不是通过语言、说教的方式, 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环境, 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影响、渗透和陶冶的作用。绝大多数高校都拥有体现自身特色的运动场、体育馆等体育竞赛活动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在建设体育基础设施的时候, 校园文化对其有着重大的影响, 体育馆的外部形状、内部构造, 都体现着高校的文化内涵。校园体育竞赛和文化建设之间的相互影响, 对大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3 校园文化与体育竞赛之间的互动

体育竞赛的发展水平与竞技状态, 本身就体现着一个高校的校园文化内涵与文化气息。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又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信心。所以, 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高校定期举办体育竞赛活动, 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这对于形成积极奋进、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 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大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为了培养出满足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各高校一定要加强对于体育竞赛活动的重视力度, 通过竞赛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通过竞赛, 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这也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相符合。体育竞赛活动与校园文化坚实是相辅相成的,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各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层, 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清楚的认识到体育竞赛和校园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加强重视力度, 从而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精神文化条件。

摘要:当今社会竞争愈演愈烈, 不论是国际的竞争还是个人的竞争, 主要竞争方向是文化之间的竞争。高校的文化活动是高校文化生活的重要主成部分。体育竞赛活动在校园文化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体育竞赛和文化生活都是校园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发展高校体育竞赛和文化生活具有深刻意义。本文将针对高校文化活动与体育竞赛的互动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校园文化,体育竞赛,竞赛活动,竞争

参考文献

[1]张宏成, 刘丹.高校体育竞赛与校园文化互动现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11) .

[2]刘丹.高校体育竞赛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研究[D].苏州大学, 2007.

[3]陈玉彪.福建省高职院校体育竞赛活动与校园文化互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9.

校园体育竞赛 篇9

1. 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比较

学校体育教学主要进行知识传授与科学健身技能教育,课外体育活动则将体育课中学得的知识与技能具体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强化学生的体育认识,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体育注重身体的直接参与,学生的直接身体参与在其课外体育活动中得以完全实现,因此可以认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是关系到能否真正实施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学校体育是按照《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编写的《教学大纲》授课的。《教学大纲》规定了较为严格的学时与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师与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教与学,并围绕着体育达标和体育考试进行练习,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锻炼兴趣,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体育教学呈现被动局面。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已基本形成,并日趋成熟和稳定,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被动的体育课的学习,而热衷于开放、活跃、主动参与的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时间多、内容丰富、形式灵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锻炼的机会,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个性。同时,大学生有各自不同的需求。例如,一些学生是为了健身健美,一些是为了娱乐休闲,一些是为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等等。他们可以在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内容。

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让学生至少掌握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然而,每周两学时体育课仅90分钟,如果有效练习密度按35%计算,学生每周的身体练习不足35分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也难以实现“增强体质”的目标。而课外体育无论在锻炼时间、活动内容还是在锻炼的实效性上,都远远超过了体育课,因而它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最佳形式。尽管课外体育缺乏体育教师的直接指导,但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育的实践水平和自我锻炼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与习惯,这是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基础,也是“终身体育”的核心。另外,课外体育一般都是学生自行筹划组织,学生自愿参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干部、体育积极分子、广大参与者的组织工作能力及社会活动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在完成高校体育任务,实现高校体育目标过程中,课外体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应成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2. 发达国家的课外体育

发达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课外体育。有资料显示,美国对1000所大学的调查表明,大学里开设的公共体育课之中仅有40%的课程为必修课,因而美国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上来。组织形式多数采用俱乐部等形式,这是按照学生兴趣组织起来的。活动形式可以是竞赛,也可以是娱乐或健身。由于课外活动的形式灵活多样,时间又可以按照个人计划安排,不论水平高低均可参加,因此参加者十分广泛。据统计,美国有80%的学生参加各种课外体育锻炼。

近年来,加拿大提出了“QDPE计划”(高质量的日常体育活动)。它是指“最多的参加人数、广泛的活动方式、益于整体健康的活动”等。因此,各级学校日常体育课最低时间不断增加,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加拿大绝大多数地区从10—11年级便将体育必修课改为选修课,也把体育活动的重点放在课外体育与周末体育上来。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之所以十分重视课外体育,是与他们提出“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密切相关的。

3. 课外体育与终身体育

叶圣陶先生曾言:“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体育教育的过程应该说是使学生如何养成习惯并使其终身受益的过程。但是,体育虽不像一个人吃饭、穿衣形影不离,但必须持之以恒才能养成习惯,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门“苦差”。那么这一习惯的养成依赖什么?何为推动力?可以肯定地说,绝非是每周一次“强制性”的体育课就能达到的。习惯的养成和自觉意识的培养如同一个人学习外语,必须有一个语言环境,即称之为“体育文化氛围”。所谓体育文化氛围。大致可理解为: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和相对稳定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它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氛围与环境,是校园文化及校风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文化氛围的特征大致为:以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化的运动吸引学生的自觉参与,在体育实践中逐渐认识与领悟,在意识的驱动下表现出自愿与主动的行为方式,从而形成普遍性、经常性、群众性特征。

如果说体育课还是“强制性体育”的话,那么课外体育就是一种实现学生个性特征的体育。两者结合,相辅相成。其模式为:扩大运动教材领域(包括娱乐、健身、舞蹈等),对教材时间弹性化,或在校内外建立俱乐部和社团组织等,课内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形成体育文化氛围。可以断言,这种模式必将产生巨大的教育效益。学生由于自愿参与,逐渐养成习惯,体育不再是种“苦差”,而是在这种氛围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和享受,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通过运动的形式,培养兴趣、爱好与习惯,在参与与体验中实现了个性特征的升华,即人们常说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审美等因素的把握和培养。因此,体育进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其价值不仅仅是代偿功能(体育增强),它对一个人“完美人格”的培养有着卓有成效的手段。所以,对体育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认识和拓展,对人们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教育意义。

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对学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研究认为,人的态度在群体中存在着类化现象。共同的行为方式,将通过暗示、模仿、认同等心理机制,是少数行为方式不同的个体“内化”为共体,从而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也就是说多数人对体育的态度必然成为影响所有成员的巨大力量。而这种力量必然延伸出一种导向功能,即不在于运动效果,而在于参与的动机与意义,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建立起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自觉参与过程中,体育价值观将的认同升华。更有意义的是,学生进入社会转换角色后,这种养成习惯和体育意识会随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传播于社会,体现出向社会辐射的功能,它对促进体育的社会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4. 具体实施

在继续巩固课程成果的同时,我们可尝试以下工作:

(1)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体育教师在体育方面有绝对的权威,在学生中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体育教师不能只立足于上好体育课,应该转变观念,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乐于奉献,责任心要强,通过组织课外体育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2)培训学生骨干,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骨干的作用不容忽视,每个班都有体育委员和特别爱好体育的学生,每个系都有体育部长,这些人是大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力军,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内对他们进行特别的指导,在课外集中培训,成立各种体育俱乐部,由学生自行组织管理等。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带动更多学生自觉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

(3)条件允许的高校可增大课外体育的投入。一是改善运动场地设施,开发新兴运动项目,特别是娱乐的、健身的、时尚的休闲项目,充分体现健身、育人、享受体育的特征,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二是增加对学生体育协会及各单项协会的经费投入,为开展课外体育提供保障。也可建立体育奖学金、课外体育奖励等。三是保证体育节、学校综合性运动会、全民健身周等大型活动的经费。

(4)体育宣传的作用。要大力宣扬体育文化,使大学校园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全国CUBA联赛的火爆,长沙、上海、北京等地首届“三人制”篮球赛的轰动效应,都是通过电视新闻、报纸、刊物等宣传的效应,结果令许多大学生走出课堂,自觉地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内课外体育活动,使校园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的目标,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高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应该从体育课程转向课外体育上来,从原来有主要指课堂教学中实施的小课程观,代之以贯通课内外乃至家庭、社区的大课程观。由于历史等原因,课外体育体系尚不完善,计划管理还比较薄弱,加之工作范围大、时间长、涉及面广,因而高校工作的难点集中体现在课外体育上。为此,我们要像抓课程建设一样,建设课外体育教育体系,努力营造适宜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施飞.选项教学的注意事项[J].中国学校体育, 2000.

[2]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校园体育竞赛 篇10

一、体育课堂教学与校园体育文化互动必要性:基于现代体育课程的现状

体育课,顾名思义,就是针对身体改变的教育活动。具体的活动就是进行一些关于体育运动的课程活动。体育课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规律,但这些体系和规律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中往往都是被忽视的。要么流于简单化而缺少应有的体系,要么走走形式而忽略应有流程,更为甚者,忽视了体育课程本身而改上其他课种。即便有把体育课当成真正的体育课程而设置和要求的学校,因为传统教学和考试要求等原因而改变了体育课本身的性质,没有体现出体育这两个字的内涵。主要的原因是,体育考试还不如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学科那样占比大,这样就导致学校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相关明确的规定。

体育教学的现状是:轻松一下,以此调节学习的紧张;进行简单的运动,走走形式;上成自习课,以此课程的时间来充实所谓主线学科的学习;这些现象都表明: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完善已经到了不可不进行的程度。

综上所述,我国的体育教育并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基于体制和传统原因,学校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有被所谓的主线学科“占领空间”的现象存在。同时,体育教师简单形式化的教学方式也在客观上未让学生产生对体育应有的兴趣,基于此,我们可以将体育课程与文化课程相结合,进行良好的互动,在实现体育与文化的完美结合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体育教学的现状。

二、体育课堂教学与校园体育文化互动时代性:基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校园文化主要是以校园为主要的活动空间,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由全体老师进行配合,在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经验和知识。校园文化的主旨在于师生共同团结合作,进行健康的体育活动,促进师生感情的同时强化师生的体育锻炼。

现代的校园文化衍生自文化,它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体育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体育文化就是体育与文化两者结合诞生出来的。体育文化不只是锻炼身体,人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学习到不同的生活技能,还具有娱乐性,可放松心情,并且对自身的素质和组织性起到了很好的加强作用。

时代在进步,人类的思想也在不断的提升,各学校开始注意将校园文化和体育两者相融合的方法研究,即校园体育文化。不同时期的人们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也不一样,但是都一致认同校园体育文化是既包含校园文化又包含体育的文化;都一致认同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在校园中开展有意义的体育活动的文化;都一致认同校园体育文化是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和老师共同创造出的体育财富和精神的总和。

三、体育课堂教学与校园体育互动方法论:基于对体育教学的基本认知

1.体育设施要讲究实用性和针对性。

体育教学是校园体育文化互动的基础模式,学生需要的是场地充足,体育设施齐全,让他们更方便地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同时,体育设施还要注重文化性,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感受文化,体验文化,以此强化体育文化互动。所以,学校要强化体育场地建设,要从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角度规划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

2.加强师生对体育的认知。

由于我国的教育体系对体育课程还没有重视起来,所以学生对体育的作用和认知存在着偏失。意识决定行动,强化学校师生的体育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体育教学现状,才能有效地将体育和文化进行有效互动。学校必须从制度上、宣传上强化体育课堂在校园文化中的角色作用,才能引导师生正确认识体育,正确认识文化。所以,学校应该侧重构建体育教学的制度,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对体育的认知。

3.体育教学与校园文化互动的建立。

学校的体育课程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引导体育课程内容实现多样化,教学方法多极化,教学流程活动化。这些引导是强化体育与文化互动的前提,它不仅能让学生增强体育锻炼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体育文化的乐趣。

构建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篇11

摘 要 校园体育文化,是办学理念的一种体现之一,体现出全校师生员工的文化品位与修养,是学校个性与传统的塑造与延伸,从民族性、地域性、专业倾向性等方面创造自己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彰显学院鲜明的个性化与特色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特色 校园体育文化

一、建设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民族性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经几千年而形成各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对中国体育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以承传中华民族文化为本,才有中国特色的校园。

由于特定的生活方式,少数民族体育多趋向于体力积蓄与自然较量的文化内涵.如骑射、赛马、马球、搏克等为代表的北方草原民族体育项目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成为本地区独特的、体现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 所以在民族学校把一些民族体育项目列入了体育课程,既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又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尤其是让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体育院校学生或全校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和掌握当地主要的民间传统项目,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传承发展。

(二)校园体育文化地区性

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为5500公里。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中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所濒临的海洋,从南到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我国的地域广阔,气候、环境差异很大,所以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性体育活动。

如北方地区才能开展的冬季运动项目:速度滑冰、短道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高山滑雪、越野滑雪、现代冬季两项滑雪、跳台滑雪、自由式滑雪、雪橇等。都可以引入校园,依靠独特的自然条件,结合地域文化特点抓校园文化建设。

(三)校园体育文化专业倾向性

每所院校都拥有自己的专业特色、专业教育资源、社会实践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因此,各院校应从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管理理念、专业特色、学科人文精神的方面打造特色,冶炼精品,才能逐步构建和形成独具魅力的学校特色校园文化。

例如:建设有航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在特色内容的建设上应顺应航海专业对体育的需求特点,以水上技能为主,强调水上求生和救生技能,并通过讲座和竞赛的形式提高急救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此外,浪木、滚轮、攀绳和绳梯、及体操运动中的翻滚运动是为了学生未来的海上作业和生活的需要而经常采用的锻炼手段,通过制定灵活的练习方式、竞赛方式等使学生在锻炼中得到娱乐,在娱乐中得到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建设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途径

(一)举办各具特色的体育文化节

体育文化节是建设新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也已成为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节作为反映高校体育精神建设的窗口和广大学子展示自己的舞台,有助于在学校范围内形成健康文明、团结向上、高雅清新、竞争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打造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关键

古代寓言故事《画龙点睛》的寓意是讲好事者不要多此一举,但是从绘画的角度来说,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必需有其核心和灵魂,这样才能张显出作品的个性和品格。校园文化也是一样,校园文化建设应把住一个脉,根据学校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从表面上看,通过校园环境,课程设置及师生员工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一下子就可以感觉出那种特有的文化气质。而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反复的研究,发现确实有属于自己的一种价值观,正是这种价值观引领着学校的人们表现出这种气质和品格。从企业战略管理中有关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的理论来看,校园文化的发展也是适用的,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特别是核心价值观凝练方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这就要求校园文化的构建者要广泛学习,特别是关于交叉学科和人文学科方面知识的学习。

三、结论与展望

1.高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要充分发挥我国多民族,多气候,地域广阔和历史悠久的优势,把那易于开展的优势项目引入校园,既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又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

2.高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不仅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和通力合作,而且需要学校领导者的魄力、谋略与远见。在构建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对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场地、器材设施、教学环境以及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现状、特点优势与不足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统筹考虑。

3.高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淀的历史过程和系统工程,它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校园环境、以及教师、学生等因素密切相关。构建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必须把办学特色作为学校发展的一种文化战略,给予高度重视和长期坚持。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具有先进的理念作指导,在培养人才、思想道德和精神信仰上具追求崇高的目标。

4.高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亮点,构建高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就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特色校园体育文化是未来高校发展和培养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把树立科学创新精神、提高科学创新素质、培养科学创新道德,作为建设创新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努力为大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是构建高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本身所必须的,是适应不同社会需要,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及创新知识、引领社会进步所必须的。

参考文献:

[1]尹干闽.福州大学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研究.长江大学学报.2009(08):336-337.

[2]王能干,李吉远.高校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与特色体育课程构建.吉林体育学报.2007(4):39-40.

校园体育竞赛 篇12

关键词:阳光体育,活动,体育文化

2006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显示:在我国, 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肥胖的比例迅速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与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持续下降,许多学生出现过头疼、眩晕、失眠、精神不振等不良症状。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 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类学校中深入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以下简称阳光体育运动) 。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与全面实施已经两年多了, 全国各高职院校纷纷响应。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及特点

阳光体育不言而喻,就是在阳光下的体育运动,重点实施对象是青少年,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鼓励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提高终身体育意识,赋予阳光体育重要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应结合学院自身特点,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加快自身改革的步伐,在体育锻炼的热潮中,为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健身教育打好基础。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实施。

二、高职院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意义

高职院校建校晚、校况复杂,多数是转制、合并、升格而形成,体育设施落后、教学条件差,并主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学习,忽视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所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于高职院校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阳光体育活动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快速发展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引导校园体育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风气。阳光体育运动与课外体育运动相结合,贯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培养师生共同的体育意识、观念和体育精神,构建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学习体育知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阳光体育运动氛围和所带来的效应能引起相关负责部门的重视,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议事日程,统筹规划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创造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同时,也能为校园文化注入生机,营造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2、阳光体育运动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方针

阳光体育运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全民共同参与的一项体育运动,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方针。充分发挥体育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需要,精心制定学院、系部、班级、个人的阳光体育运动计划,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鼓励学生人人参与、个个争先,营造生机勃勃拍的体育文化氛围,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办学层次、建设办学内涵的重要举措。各高职院校都应该本着对民族和国家未来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高职体育在大学阶段的不可替代作用,大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再掀体育运动高潮。

三、高职院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几点看法

1、阳光体育运动与体育课程紧密结合,完成终身体育目标

高职院校的学生85%以上为住校生,他们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所以学校是开展阳光运动的主场所,而学校体育课程是参与运动的最直接途径。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高校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意识、体育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落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而高校体育则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其目的、任务与社会体育紧密相联,具有显著的基础功能和终身效益,通过学校体育改革贯彻执行阳光体育运动。

2、学院领导的支持是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前提

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为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进行,应特例特办,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负责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各项工作。制定严厉的奖惩措施,激发积极性。同时提供必要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 定期监测并公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加大对体育工作的监管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监督,作为评价学院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由于高职院校建设的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新时期高职院校“阳光体育”任务必然十分艰巨,既不能采取一种模式、一个样板,也不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更不能泯灭不同地区不同高职院校的各自特色,必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依据学院特点、学生特点有计划实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Z]

上一篇:二重极限求解方法下一篇:党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