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

2024-12-01

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精选7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 篇1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畜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肉类、禽类产量已居世界第2位,肉蛋奶的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47 kg、17 kg和6 kg,合理膳食结构为肉类28 kg、蛋类15 kg、奶类16 kg,可以看出肉、蛋已超量,奶类尚缺。肉类结构中,猪肉占65.2%,牛肉占9.1%,羊肉占5.2%,禽肉占78.9%,肉类中来源于耕粮型猪禽肉占84.1%,来源于草食型牛羊肉占14.3%,来源于其他肉类占1.6%。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近1/4,而耕地仅占世界耕地总面积7.7%。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日益突出耕地资源紧缺、水资源紧缺和粮食生产压力加大的矛盾显露出来,为此必须建立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转变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动物性食品要适度生产和适度消费,将我国畜牧业发展置于资源和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

1 大力调整畜禽结构,增加草食畜禽比重

草食畜禽具有少与人类争粮食,将人类不可食植物产品秸秆、牧草等转化成人类可食动物性产品,既满足人们膳食的需要又能减轻粮食生产压力。每生产1 t粮食将会有1 t秸秆产生,义县年产粮食产量27万t,秸秆产量也可达到27万t。为科学配置资源,以畜产品单位计算应当保持耗粮型猪禽产品与草食畜禽产品的比重为1∶1。

2 提高畜禽出栏率,加快改良品种速度

我国猪的肉料比3∶1,说明我国单位畜产品耗能还很高,应引进外国品种进行改良,提高饲料转化率。中国黄牛、绵羊出栏率低、出栏体重小、生产周期长、单位生产效率不高,应引进国外优良品种进行改良,降低用于维持的能量、蛋白消耗,探索经济实用的杂交模式提高生长速度,推动种畜禽和商品畜禽的分级管理、分场饲养,提高饲料资源的合理利用。

3 加快饲料工业发展,推进秸秆利用工业化进程

科学的饲料配方是提高畜禽饲料转化率的关键,所以应加快饲料工业发展,提高配合饲料、全价饲料的使用范围。我国秸秆资源尚处于初级开发加工阶段,秸秆处理尚未实现工业化,靠一家一户对秸秆青贮、氨化和微化,处理过程浪费多,处理效果不显著,亟待推进秸秆处理工业化进程,提高秸秆利用率和转化率。

4 提高兽医卫生水平,减少畜禽死亡

兽医卫生工作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具有重要的作用,以猪为例九五期间死亡率是8%,按全国出栏5.92亿头计算,死亡约4 796万头,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死就是多养,所以要提高兽医卫生水平,加强防疫工作,确保无重大疫情发生,减少畜禽死亡,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的重要措施之一。

5 农产饲养方式有助于建立循环经济模式

在我国除规模饲养外,农户小规模饲养有利于就地取材,构不成工业饲料原料的薯藤、草叶、酒糟等非常饲料的使用能大大节约饲料粮。据我县山区调查表明,大量青粗饲料算不上全价,但能满足畜禽生长育肥85%的蛋白、60%的能量、维生素矿物质的大部和全部,仅用规模养猪一半左右的饲料粮,其肉食安全性较高,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能够实现“畜-肥-粮”循环经济模式,资源充分利用,种草养畜、果园养鸡、粮田养鹅等模式可以推广。但要解决标准化、卫生质量的问题。

6 加强粪污无害化处理,促进农牧结合和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的发展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成为可能,但粪污已成为新的重要的污染源,我县年产各类畜禽类约200万t,相当于5万t复合肥。由于使用配合饲料,各种重金属对土体造成严重污染,污水造成水富营养化,往往难以恢复,其患无穷。因此,做好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处理,用于还田,减少化肥投入,改变我国耕地有机质不足1%的局面,提高粮食单产,实现农牧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 篇2

1 牧业产业园区基本情况

1.1 牧业园区规划建设情况

目前, 该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规划建设了生猪、特种野猪、生态肉牛、蜜蜂、长白山梅花鹿、林蛙、生态蛋鸡等7个牧业产业园区, 其中特色牧业产业园区6个。

1.2 园区畜禽饲养情况

截止到2009年底, 该县猪、牛、鹿、禽、特种野猪、林蛙、蜜蜂放养量分别发展到12万头、9万头、8 000头、110万只、1.6万头、2.7亿只、2万群, 同比分别增长30%、16%、25%、15%、30%、9%、13%。

2 牧业产业园区建设的特点

抚松县在牧业产业园区建设上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园区建设顺利进行, 具体做到“六个突出”。

2.1 突出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

抚松县是长白山生态资源最具代表性的县份之一, 发展生态特色型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森林覆盖率88.1%, 林地面积54.2万hm2, 林下可利用草地和天然草地面积20.6万hm2, 可食性天然植物1 200多种, 为发展特色养殖创造了良好的饲料和生存条件。林中野生经济动物有126种, 可供驯化养殖的有梅花鹿、野猪、狍、中华蜜蜂、貉、獾、环颈雉、林蛙等数十种, 为发展特色养殖提供了丰富的种源。因此, 该县在“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 明确提出了“利用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产业”。

2.2 突出政策导向作用, 牵引社会资金注入特色畜牧业

为了鼓励和引导人们从事养殖业, 吸纳资金投入养殖行业, 抚松县先后制定《抚松县加快发展现代特色牧业经济的意见》、《抚松县“十一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特色牧业经济重点项目实施方案》、《抚松县加快长白山特种野猪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抚松县畜牧业加快发展三年攻坚战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县政府从2007年始, 连续3年累计投入180万元, 对从事特色牧业养殖的156个养殖场 (户) 进行了奖励。在政策的引导和有关项目的推动下, 几年来, 吸引社会投入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1.5亿元, 大大提高了该县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3 突出企业辐射带动作用, 拉动特色畜牧业持续发展

目前, 该县共有14家畜产品加工企业, 加工能力已达到1 000万头 (只) 。其中抚松县天祥土特产有限公司年加工蜂蜜5 000 t;抚松县付记生态旅游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达到2 000 t;抚松县万河参茸有限公司年加工林蛙油能力达到100 t;抚松县吉鹿园鹿业开发有限公司加工3万头鹿的能力, 并开发出鹿茸提取物、保健饮品等四个系列十几种产品。各畜产品加工企业与养殖场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连接关系, 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 促进该地区特色畜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4 突出标准化规模化饲养, 提高特色畜牧业市场竞争能力

该县一直把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做为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 全力实施“退户入区, 以区建园”工程。2010年, 该县新 (改、扩) 建养殖场 (小区) 49个, 占地41.3万m2, 建设面积2.7万m2, 新增加畜牧业基层建设投入1 800万元。预计到2010年年底, 该县特色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比重将达到80%, 大大提高了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

2.5 突出发挥良种优势, 夯实特色畜牧业快速发展基础

近年来, 该县坚持“引育繁”相结合的方针, 采取企业为主体、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的方式, 突出生猪 (特种野猪) 、肉牛、奶牛和家禽品种改良。全县补贴奶牛性控冻精1 000剂, 还建设了2个生猪扩繁场, 1个特种野猪原种场, 3个特种野猪扩繁场, 1个长白山梅花鹿原种场, 1个长白山梅花鹿扩繁场, 3个综合人工授精站。生猪、特种野猪、生态肉牛、长白山梅花鹿奶牛的良种率分别达到了90%、95%、90%、95%、96%, 为特色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6 突出科技推广和普及, 提高科学饲养水平

年初以来, 该县畜牧业管理中心通过发放资料和光盘、举办培训班等形式, 重点推广畜禽良种繁育、现代养殖、标准化生产等实用技术。年初以来, 全县共举办科技讲座、培训班46次, 培训1 000人次, 共发放科普资料4 800份。该县还与相关部门联合出版发行了《长白山森林猪繁育和生态放养技术》光碟, 并向全县养殖户发放120套, 指导养殖户科学饲养。

3 今后工作打算

3.1 加强特色畜牧产业发展工作

围绕县域优势产业建设, 进一步提高全县畜禽饲养量。一是加大特种野猪产业建设。努力完成露水河李家林子特种野猪加工厂建设项目, 走深加工之路, 争取尽快迎接比利时客商的考察, 达到吸引外资注入的目的, 完善产业链条。二是加大中华蜜蜂产业建设, 重点完成中华蜜蜂保护地设立工作。加强天祥土特产公司及北岗安保养蜂专业合作社产品开发及市场营销工作, 打造省内知名品牌, 完成天祥土特产公司省级龙头企业的认证工作。三是加大生态蛋鸡产业建设。加强营养蛋、绿色蛋鸡场的建设力度及品牌建设工作, 积极推广松江河明辉鸡场利用鸡粪加工有机肥的先进做法。四是加大生态肉牛产业建设。充分利用长白山优势资源, 加大生态肉牛生产力度, 力争年内建设1个圈舍面积超过2 000 m2, 年出栏能力达到1 000头的标准化肉牛示范场, 带动肉牛产业发展。五是加大长白山梅花鹿产业建设。充分利用省政府提出壮大梅花鹿产业的有力契机, 加大产业发展投入力度, 发展壮大梅花鹿产业。在鼓励吉鹿园鹿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新华鹿场加强规模化养殖的基础上, 进行鹿产品的研发。

3.2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坚持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 强化口蹄疫、禽流感、猪瘟、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确保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加强对规模养殖场 (小区) 的动物防疫监管和技术指导, 最大程度地降低疫病风险。深入开展布病、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病扑杀净化工作, 加强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3.3 加强草原饲料工作

围绕肉牛、奶牛、梅花鹿、特种野猪等草食动物, 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发展模式, 加快推进粗饲料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

3.4 加强良种繁育工作

坚持“引育繁”相结合的方针, 采取企业为主体、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的方式, 突出生猪、特种野猪、梅花鹿、生态肉牛、奶牛和家禽等品种, 做好优良品种引进和推广工作;加强配种站点建设, 完善冷链体系;加大畜禽地方良种的保护和开发力度。

3.5 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 篇3

1 明确服务的对象、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数据库建设有别于中小学和普通高校数据库建设, 这主要取决于学校的性质。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职业院校师生以及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 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够独立思考, 有相当强的实践操作技能的一线劳动工作者。拿家畜繁殖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来说, 一方面使教师通过这个平台能够了解更多畜牧生产实践的最新动向和学生、技术人员的心声, 为进一步完善教学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使用该数据库能够对课堂学习的内容进一步的消化吸收。与此同时, 学生还能够通过该库的虚拟实训设备, 提高实践技能, 缓解了实验室的压力。

2 建设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2.1 建设的主要内容

2.1.1 数据平台的建设以及数据库结构内容

数据库平台的建设主要采用本校软件开发中心教师自行开发的数据库编排软件, 该系统以VF为基础来构建系统, 数据存储采用结构化模式记录字段。

本数据库资源开发以先进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 体现“既利于教师的教, 更适合学生的学”的基本原则, 以相应专业培养目标和家畜繁殖工 (三级) 职业资格标准为目标要求, 开发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拟建成以下二级库。

(1) 媒体素材库:包括繁殖工职业标准与技术标准、工作流程、作业规范。仪器的工作原理等文本;企业工作场景、校内教学等图片、音视频和flash动画等。

(2) 网络课件库:包括《家畜繁殖》课程的全部教学课件。

(3) 文献资料库:包括《家畜繁殖》课程相关文献资料电子稿, 以及专业教师、企业与学生需求情况调研报告。

(4) 企业案例库:企业案例以及企业网站链接、其他职教教学资源网站链接等。

(5) 网络试题库:包括《家畜繁殖》课程的相关试题、试卷。

2.1.2 各二级库检索的字段

(1) 媒体素材库:职业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流程、作业规范、设备名称等。

(2) 网络课件库:《家畜繁殖》各章节名称 (如:动物生殖器官、生殖激素等) 。

(3) 文献资料库:文献篇名、作者、关键词、主题词、摘要、出版物、作者单位、出版时间等。

(4) 企业案例库:企业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简介、企业文化、产品介绍等。

(5) 网络试题库:《家畜繁殖》课程各章节名称。

2.2 主要方法

2.2.1 数据收集的方法

对于教材、讲义、实验指导等资料的搜集来自于老师的积累以及兄弟院校的赞助。对于这部分内容在归纳搜集时要注意内容的规范和严谨性, 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对于报刊、论文等资料的搜集是链接国内知名数字资源, 如中国知网、维普等。对于企业资料的搜集, 来自于企业提供以及平时下企业锻炼教师的搜集整理。在进行数据收集时, 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

2.2.2 教学方法

针对数据库知识更新速度快、信息流动量大的特点, 我们开展以任务推动结合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将大的教学内容设置为一个任务, 再把这个任务分解成若干小的任务。学生将课堂学习和使用数据库这两种方式相结合来完成各个任务进而达到学习知识点和锻炼技能的目的。

3 管理与利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教育者和使用者信息观念的培养, 注意知识产权的维护

使用和维护好数据库需要每个参与者主动参与其中, 共同开发与维护, 我们才能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 做到数据库物尽其用, 真正为教学服务。

数据库内容覆盖面大, 在向用户提供信息下载等服务的同时, 一般是不设置访问权限的。这里面牵扯许多单位、个人的著作等知识产权, 所以一定要先取得使用授权,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2 数据库及时更新, 设置专业人员进行维护

知识每时每刻都在更新, 所以数据更新是数据库维护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这也体现了数据库建设的扩展性和延续性。目前畜牧行业, 新的理论与技术层出不穷, 不及时更新, 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教学内容就会与生产实际脱节。

设置计算机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服务。如平台的开发、数字化内容的整理与录入, 文献检索与信息传输软件的运用等等, 及时对资源进行维护和更新, 解决师生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充分提高资源库的时效性和利用率。

参考文献

[1]王启云.江苏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和调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0 (, 4) :38-46.

[2]胡亚梅.建设高等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库[J].江苏高教, 2004 (, 4) :70-72.

[3]王凤基.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 (, 5) :31-33.

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 篇4

1 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现状

教育部教高[2006]14 号文件指出: 对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中央财政安排经费支持研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教高[2012]4 号文件进一步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要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行业企业联合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教育部于2010 年启动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到2014 年高职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共立项56个专业,涵盖第一、二、三产业,形成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个不同层面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校本教学资源库、在省( 市) 本级层面建设省( 市) 教育教学资源库及在国家层面建设国家教育教学资源库[1]。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由高职院校牵头,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以专业建设为龙头; 以课程资源开发为核心; 以先进技术为支撑;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目的; 建成一个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信息存储容量大,设计科学规范和使用方便快捷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及信息公共管理平台[2]。

2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包括: 1) 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升高职教育整体教学质量; 2) 服务学生; 3) 服务社会学习者; 4) 展示建设成果[3]。纵观各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应用情况,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资源难共享; 二是只顾量的扩大,不顾质的提升; 三是审核方式不完善,评价标准不统一; 四是没有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4]。笔者结合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及相关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经验,对高职院校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进行探讨和思考。

3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践

3. 1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定位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是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是省市院级重点专业和市级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西部地区拥有一定的知名度[5]。学院于2011 年启动省级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重点建设共享型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带动其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定位是校企共建共享型校本教学资源库。

3. 2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遵循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路,以本院省级示范校建设方案为指导,确定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和目标: 以“新需求、新标准、新平台”的“三新联动”为核心理念,依据专业定位、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以及适用人群等要素建立一套“普适+ 个性”的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以本院现有的网络平台、教师的专业化和信息化教育技术优势为主,融合行业和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校、政、企共建共享,构建以专业库、岗位库、培训库、课程库和素材库为框架,“五库架构”的集成式、交互式、共享型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服务师生、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和服务社会的建设目标,通过畜牧兽医相关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3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标准

资源库建设应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角度进行探讨,形成专业标准、毕业生从业岗位及其专业技能标准、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学习单元库、教学资源素材库五层框架结构及相应开发规范,重点在于制订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标准[6]。从教学资源库有效运行的角度,由校、政、企三方制订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建设团队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制订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和标准。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国家职业标准和四川地区职业岗位需求,制订专业库、岗位库和培训库建设标准; 根据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体系,制订包括6 门核心课程、14 门主干课程和2 门企业专门化课程的课程库建设标准; 根据国家级资源库建设标准和本校共享资源平台建设标准,制订素材库建设标准。

3. 4 共享型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

建设团队明确专业定位、人才培养规格、行业标准、职业标准、企业信息、课程体系,共同制订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核心技能、学习评价等教学资源素材的建设标准,统一资源的存储与管理、资源库系统平台的设计和建设标准,确保“五库”资源共享、互通,适应畜牧兽医专业动物生产、动物疾病防治、饲料兽药生产与安全检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四大基本就业岗位方向和12 个典型工作岗位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普适性需求,兼顾本地区行业和企业其他工作岗位的个性需求。

4 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体会

4. 1 专业教学资源库要体现“普适+ 个性”的特点

以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重点,带动相关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满足师生、行业和企业、社会人员的普适性需求,兼顾其他专业的个性需求,突出四川特色的“普适+ 个性”的建设目标。

4. 2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要规范建设标准和要求

搭建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制订统一、规范的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实现校、政、企共建共享“五库架构”的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发挥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服务高职师生、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4. 3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要强化教师的培训工作

职业院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包括信息化教学理念、课程组织与评价、教学法运用、技术与装备、课堂教学与管理和学习能力与专业发展六个维度[3]。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 市) 、校本有关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实施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有效地保障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的实践和应用。

4. 4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推广应用要动态管理和持续更新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学校省级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的重要成果,必须保持教学资源的完善与更新,不断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共建共享范围,促进专业教学资源库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服务作用,不断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4. 5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要注重社会效益

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在校师生提供了教与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网络环境条件; 为企业和社会共享了入职、在岗和转岗培训等丰富的教学资源; 畜牧兽医分院建立的畜禽疫病诊断室,饲料、兽药及畜产品分析室,鱼病远程诊断室和成立的猪、禽、草食动物、宠物等健康养殖技术服务团队,立足服务“三农”,教学资源库建设对成都以及四川地区畜牧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效益。

随着教学资源库、精品共享资源课程、网络课程建设的推进,信息化教学技术在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改革、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笔者通过分析当前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现状、建设思路和建设标准,探究和思考高职院校“五库架构”的共享型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构建方法,总结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和经验。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畜牧兽医,教学改革,信息化教育技术

参考文献

[1]魏民.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221-226.

[2]汪善锋,赵明珍,邢军,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7):51-54,60.

[3]韩光辉.刍议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0):19-22.

[4]李志河,王岚,冯利星.高职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库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69-75.

[5]邓继辉,张平,尹洛蓉.共享型畜牧兽医专业岗位库的建设与实践: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系列研究之一[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08下):31-32.

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 篇5

根据200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畜牧业长长的阴影—环境问题与解决方案》(Livestock a major threat to environment-Remedies urgently needed),畜牧业在全球范围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也正在进入对稀缺的土地和自然资源的直接竞争之中,放牧活动占用了地球陆地面积的26%,而饲料作物的生产则需要全部可耕地的大约三分之一。国内在讨论畜牧业发展约束时,多从环境承载力角度探讨区域土壤和地表水资源对畜禽粪便的消纳能力[9,10,11,12,13,14],部分学者从资源承载力角度研究区域土地对畜牧业所需饲料的供给能力[6,15,16],而将两个视角结合起来研究我国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的学术研究较为少见。综合考虑畜牧业环境承载力和资源承载力两大因素,科学选取定量分析指标,全面评估我国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有助于在政策层面合理引导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基础数据以1991-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为主,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畜牧业年鉴》和《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年鉴》,另行注明的除外。

为评估特定区域资源环境对畜牧业的承载能力,假定畜禽粪便不跨区域流动、畜禽饲料不在全国范围内流通,从土壤、地表水资源对畜禽粪便的消纳能力和土地对畜禽饲料的生产能力两个角度测算特定区域对畜禽粪便环境承载能力和对畜禽饲料的资源承载压力。基于此,选取土壤环境承载压力、水环境承载压力、饲料粮自给压力和饲草自给压力4项指标,采用面板数据测算了1990-2010年中国及2010年国内各地区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和畜牧养殖数量小等,港澳台地区除外。

1.1 土壤环境承载压力

土壤环境承载压力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区域可承载土壤中氮、磷养分投入量所需要的土地面积与该区域可承载土地面积的比值。农业生产系统中氮、磷平衡状态,是决定作物产量、土壤肥力以及对农业环境影响的重要因素[17]。化肥和畜禽粪便是农业生产系统中养分输入的主要来源,作物移走和养分损失则是养分输出的主要途径。根据土壤表观养分平衡模型,良性农业生产系统中氮、磷输入量与输出量应相等,即:氮、磷超载量=作物移走氮、磷量—化肥氮、磷输入量—畜禽粪便氮、磷输入量。农业生产系统中氮、磷养分缺失会使土壤肥力不足,造成农作物减产;氮、磷养分盈余则会导致土壤养分流失,造成环境污染,营养盈余问题就会显现[18]。综合考虑化肥使用等因素,可得畜牧业土壤环境承载压力计算公式:

αsoil:区域土壤环境承载压力指数,根据土壤施肥的木桶效应原理,取土壤对氮、磷养分承载压力的最大值作为最终的土壤环境承载压力指数;Srequired:承载土壤中氮、磷养分投入量所需要的土地面积;Sland:可用于承载土壤中氮、磷养分投入量的土地面积,包括耕地、园地和可利用草地;Ssurplus:承载土壤中氮、磷养分盈余量所需要的土地面积;Fsurplus:氮、磷养分盈余量;Ymanure:畜禽粪便中氮、磷养分含量;Yfertilizer:化肥中氮、磷养分折纯量;Ycrop:农作物移走的氮、磷养分量;Ypasture:饲草移走的氮、磷养分量;fmax:单位土地面积所能承载的氮、磷养分的最大量,假定每公顷土地承载的氮素为225kg[19]、磷素为35kg[20];i:畜禽类别;Qi:第i种畜禽的存栏或出栏量(猪、肉牛、家禽采用出栏数据,役用牛、奶牛、马、驴、骡、羊采用存栏数据[21]);ri:i类畜禽的粪便排泄系数;pi:第i种畜禽的粪便的氮、磷养分含量(具体参照表1数据);Mi:牧区、农牧交错区大牲畜(牛、马、驴、骡)存栏量;ρ:牧区、农牧交错区大牲畜粪便作为燃料直接燃烧的比例,本文取ρ=0.2[22,23],j:农作物类别;Cj:j类农作物年产量;θj:j类农作物100kg产量所需氮、磷养分量(表2);W:草地鲜草产量,按2482.62kg/hm2计算[24];S:可利用草地面积;η:单位饲草干物质含量,按经验数据20%折算;ε:饲草干物质中氮、磷养分含量,氮素按1.6%计算[25]、磷素按0.3%计算[26]。若αsoil>1,则土壤环境超载,区域土地资源不能完全消纳土壤中的氮、磷养分投入量,存在环境污染风险;若αsoil燮1,则土壤环境不超载,区域土地资源能够消纳土壤中的氮、磷养分投入量,不存在环境污染风险。

注:数据1-6来自文献[21],数据7-8来自文献[27]。

注:数据1-13来自文献[28],数据14经文献[21,24-25]核算而得。

1.2 水环境承载压力

水环境承载压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既定水环境标准下,某区域畜禽粪便进入水体后所需用于稀释污染物的地表水资源总量与该区域可用于稀释污染物的地表水资源总量的比值。畜禽粪便入水率受自然条件、粪便处理方式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暂时还无统一取值标准。结合国内已有研究[29,30,31],畜禽粪便入水率按30%计算,牧区、农牧交错区大牲畜粪便燃烧率按20%计算[22,23]。参照《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标准(COD:20mg/L,BOD5:4mg/L,NH4+-N:1mg/L,TN:1mg/L,TP:0.2 mg/L),根据畜禽粪便中流入水体的各类污染物总量,用各类污染物的入水量分别除以既定环境标准下该类污染物的上限值,从而把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量转化为既定水环境标准下稀释该类污染物所需要的地表水资源量,各类污染物所需要的地表水资源总量的最大值即为承载畜禽粪便所需要的地表水资源量,可得畜牧业水环境承载压力计算公式:

βwater:区域水环境承载压力指数;Lrequired:既定水环境标准下稀释畜禽粪便所需要的地表水资源量;Lwater:可用于稀释畜禽粪便污染物的地表水资源总量,即可承载水资源总量;Ci:畜禽粪便排入水体中的i类污染物含量(表3);ci:既定水环境标准下i类污染物含量上限值。若βwater>1,则水环境超载,排入水体的畜禽粪便超出区域地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将对水体造成污染;若βwater燮1,则水环境不超载,排入水体的畜禽粪便在区域地表水资源承载范围内,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单位:kg/t)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4]43号)。

2.3饲料粮自给压力

饲料粮自给压力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区域畜牧业耗粮总量与该区域饲料粮生产总量的比值,计算公式如下:

χgrain:区域饲料粮自给压力指数;Tconsume:畜牧业年耗粮总量;Tproduction:粮食年总产量;μ:修正系数(表4),即饲料用粮占区域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因对粮食的需求为刚性需求,除饲料用粮之外的口粮、工业用粮消费均在短期内改变较小,Tproduction×μ表示粮食总产量中可用作饲料粮的数量;i:畜产品类别,包括猪肉、牛肉、羊肉、禽肉、牛奶和禽蛋;Pi:i类畜产品年产量;ti:单位畜产品耗粮(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若χgrain>1,则饲料粮自给不足,区域粮食生产能力不能满足畜牧业饲料粮需求,存在自给压力;若χgrain燮1,则饲料粮自给充足,区域粮食生产能力能够满足畜牧业饲料粮需求,不存在自给压力。

注:数据来源FAPRI(美国粮食与农业政策研究所)。由于数据不可获得,1990-1999年全国μ值取2000-2010年μ值的平均值43.56%;2010年全国各省份μ值取2010年全国μ值。

2.4饲草自给压力

饲草自给压力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区域生产畜牧业所消耗的饲草所需要的草地资源与该区域可利用草地资源的比值,计算公式如下:

δlawn:区域饲草自给压力指数;Srequired:生产畜牧业消耗的饲草所需要的草地面积;Sarable:可利用草地面积;i:畜产品类别,仅包括草食畜肉产品:牛肉、羊肉和牛奶;Pi:i类畜产品年产量;si:生产单位畜产品消耗的饲草所需要的草地面积,牛肉:280.15kg/m2、羊肉:470 kg/m2、牛奶:73.34 kg/m2[32]。若δlawn>1,则饲草自给不足,区域可利用草地的饲草生产能力不能满足畜牧业饲草需求,存在自给压力;若δlawn燮1,则饲草自给充足,区域可利用草地的饲草生产能力能够满足畜牧业饲草需求,不存在自给压力。

2 结果与分析

2.1 时序特征分析

据计算,21年间衡量中国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的4项指数αsoil、βwater、χgrain和δlawn总体上呈现出“逐年上升—平稳回落”的两阶段特征(表5)。1990-2006年为逐年上升阶段,αsoil指数由1.01增至1.15,增幅13.86%;βwater指数由1.07增至2.87,增幅168.22%;χgrain指数由0.33增至0.93,增幅181.82%;δlawn指数由0.37增至2.12,增幅472.97%;2007-2010年为平稳回落阶段,除βwater指数仍有波动外,αsoil、χgrain和δlawn3项指数均呈现回落态势。历年βwater指数都大于1,且高于其他3项,且2000年之后始终保持在大于2的压力水平上,排入水体的畜禽粪便污染物已大大超过地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水环境超载已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环境约束;历年αsoil指数均大于1,但变动幅度较小,最大值仅为1.15,较之水环境超载状况,土壤环境超载程度相对较低;χgrain指数均小于1,饲料粮消耗仍在耕地资源承载能力之内,但自2004年起,χgrain均保持在0.8以上,已接近自给上限,危及粮食安全;δlawn指数增幅最大,1999年之后δlawn指数超过1,并于2001年超过αsoil指数,仅次于βwater指数,饲草自给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首要资源约束。

2.2 空间特征分析

据测算,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的畜牧业除西藏自治区外均面临资源环境超载(表6)。其中:28个省份面临水环境超载,27个省份面临土壤环境超载,26个省份存在饲草自给压力,7个省份存在饲料粮自给压力。8个省份4项指数超标,16个省份3项指数超标,5个省份2项指数超标,青海省仅水环境指数超标。

四大地区(表7)、牧区、农牧交错区与农区(表8)间对比表明:水环境超载已成为各地区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环境约束,土壤环境超载次之;四大地区、农牧交错区和农区均面临饲草自给压力,牧区饲草自给压力指数值为0.85,已接近自给上限,饲草自给不足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首要资源约束;饲料粮可满足各地区畜牧业发展需要,但除牧区外,其压力指数值均大于或等于0.5,饲料自给能力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潜在威胁。

农区以耗粮型养殖结构为主,饲料粮自给压力明显高于牧区畜牧业;牧区草原广阔,牧草丰富,饲草自给充足,农区饲草自给严重不足,农牧交错区次之。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注:根据201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经济区划,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注: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公布的畜牧业区划,我国牧区省份包括:内蒙古、西藏、青海和新疆;农牧交错区省份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甘肃和宁夏;农区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和陕西。

中国畜牧业发展正面临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本文选取土壤环境承载压力、水环境承载压力、饲料粮自给压力和饲草自给压力4项指标,测算了1990-2010年中国及2010年国内各地区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研究表明:21年间中国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总体上呈现出“逐年上升—平稳回落”的两阶段特征,水环境超载成为中国及各地区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环境约束,土壤环境超载次之;饲草自给不足成为制约中国及各地区畜牧业发展的首要资源约束;饲料粮虽能自给,但从全国范围看已接近自给上限,农区省份尤为明显。

3.2 建议

(1)强化畜禽养殖业环境监管,缓解水环境承载压力。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畜禽粪便经无害化处理需达到排放标准才能排入水体;鼓励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通过工程技术手段,降低畜禽粪便入水量,倡导养殖废水综合利用。

(2)合理规划布局畜牧业发展,促进畜禽粪便还田利用,减轻土壤环境承载压力。畜禽养殖规模应与周围农田消纳粪便的能力相适应;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种养结合,减少化肥施用量,改善土壤生态。

(3)加强草原保护,积极推进人工种草,提升牧草供应能力,缓解饲草供给压力。加快实施牧草良种补贴,扩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研究推广牧草青贮等技术,大力推广种草养畜。因地制宜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推动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减轻草原压力;开发推广牧区牧草冬春储备技术,促进牧草使用的季节性平衡。

(4)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扩大奶牛、肉牛、肉羊、绒毛羊、兔和鹅等节粮型畜禽养殖规模,充分利用牧草、农副产品、轻工副产品等非粮饲料资源,减轻饲料粮供给压力。

摘要:中国畜牧业发展正面临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本文选取土壤环境承载压力、水环境承载压力、饲料粮自给压力和饲草自给压力4项指标,测算了1990-2010年中国及2010年国内各地区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研究表明:21年间中国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总体上呈现出“逐年上升-平稳回落”的两阶段特征,水环境超载成为中国及各地区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环境约束,土壤环境超载次之;饲草自给不足成为制约中国及各地区畜牧业发展的首要资源约束;饲料粮虽能自给,但从全国范围看已接近自给上限,农区省份尤为明显。最后,立足研究结论提出了强化环境监管、推动畜禽粪便还田、加强保护草原以及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等建议。

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 篇6

玛曲天然草场是当地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承载状况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的生产生活。人为因素是玛曲草场生态失衡、草地退化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1],平衡人口生存需求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玛曲社会发展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1 玛曲资源承载力测算

1.1 研究方法及指标确定

在分析方法上,采用黄宁生提出的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即设定一个比研究区更大的一个或数个参照区作为对比标准,将研究区的资源存量与参照区的资源存量进行对比,计算出研究区各种资源类型的相对承载力。由于相对资源承载力是相对数的计算,以参照区为标准折合成一个相对的数值进行对比,这样使其数值更具可比性和科学性,能较准确合理地反映出地区的资源承载状况。

根据玛曲的具体情况,选用当地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草地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牧业产值作为经济资源。为了更好地反映草场的承载状况,在确定人口指标时将人口细化到牧业人口。从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的相似性出发,选择青海、内蒙古两个典型牧区(包括半牧区)作为参照对象。计算公式为[2]: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Crl=Il×Ql(Il=Qpo/QI0)。式中,Il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指数,Ql为研究区草地面积,Qpo为参照区牧业人口数量,Ql0为参照区草地面积。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Cre=Ie×Qe(Ie=Qp0/Qe0)。式中,Ie为相对经济资源承载指数,Qe为研究区牧业生产总值,Qp0为参照区牧业人口数量,Qe0为参照区牧业生产总值。在计算出以上两种承载力之后,对两者加权计算得到综合资源承载力:Cs=W1Crl+W2Cre。

根据玛曲的具体情况,在确定权重时考虑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在维护黄河生态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将保护草场生态环境置于头等重要位置,发展畜牧业经济次之,设定W1=0.7,W2=0.3。得出综合资源承载力后,通过与实际资源承载人口比较,得到不同时间段该地区相对于参照区域的承载状态,包括三种类型:①富余状态——综合资源承载力(Cs)大于实际资源承载力人口数(P),即Cs-P>0;②超载状态——综合资源承载力(Cs)小于实际资源承载力人口数(P),即Cs-P<0;③临界状态——综合资源承载力(Cs)等于实际资源承载力人口数(P),即Cs-P=0。本文数据来自2001—2009年《甘肃统计年鉴》、《中国畜牧年鉴》。

1.2 实证分析

以青海省为参照区:从表1和图1可知,与青海相比,玛曲实际牧业人口数量远远超出草场的承载能力,9年来平均超载人口1.79万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相对综合承载力均呈超载状态,2007年之前三者数值呈细微波动,2007年之后出现较快上升趋势,但仍然超载。其中,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最高,说明在玛曲天然草场综合承载力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畜牧业经济资源。总体看,玛曲畜牧业发展水平低于青海,草地自然资源的人口压力较大。

以内蒙古为参照区:根据表2和图2的计算结果可见,与内蒙古相比玛曲天然草场综合资源承载力整体上呈富余状态,承载状态较好,原因是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较高,对综合资源承载力拉动较大。主要超载年份是2001年和2009年,超载原因是经济资源承载力过低。总体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资源承载力明显偏低,超载严重。相对而言,自然资源资源承载力较富余,说明玛曲草地畜牧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内蒙古,但人均草地占有量较高,原因是内蒙古作为畜牧业发展大省,畜牧业较发达,相应对草地资源消耗较大,相比之下内蒙古牧区其草原人口压力更大。

1.3 结论

由上述分析可知,玛曲天然草场综合承载力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承载状况以超载为主,人口的增长已经超过了草地的承载能力,草场面临较强的人口压力。所谓地广人稀只是一种表象,资源利用方式呈不可持续状态。从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经济资源承载力看,与青海相比,玛曲草场经济资源承载力高于自然资源承载力,而与内蒙古相比则自然资源承载力高于经济资源承载力。出现这种差异与参照区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内蒙古属温性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牧区,自然资源条件较好[3],是畜牧业较为发达省份,畜牧业经济产值较高;玛曲与青海同处于青藏高原高寒地带,草地生产力水平很低,畜牧业发展水平落后。由此可见,虽然玛曲草地畜牧业较落后,但已超出草地的支撑能力。

2 从草场资源承载力看玛曲畜牧业发展困境

2.1 深受自然资源和环境约束

玛曲处于青藏高原高寒地带,其草地生产力水平很低,草地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草场的承载能力相对较弱,由于放牧强度增加,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产生了大的扰动,影响了草原的生态环境,湿地面积萎缩,水源补给能力减弱,危及到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良性循环将遭到破坏,甚至会影响较大地域范围内的气候变化规律和自然环境的恶化[4]。传统落后的畜牧业生产机制又偏重牧畜而不顾及养草,致使草地生产能力变弱,相对于国内其他草地面积辽阔的区域而言,玛曲畜牧业生产发展速度较慢,受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较大。

2.2 牧业人口增长过快

牧业人口的增加造成玛曲人均草场占有量下降,2001—2009年玛曲牧业人口增长了14.67%,而人均草场面积下降了15.21%。牧业产值连年提高,但人均牧业产值和其他地区相比仍然较低。2009年玛曲人均牧业GDP为0.81万元,低于青海、内蒙古两地,分别为1.08万元和1.95万元。长期的人口压力造成对草地资源过分的利用,人类的剧烈活动以及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趋利行为加剧了草原生态的退化程度[4]。

2.3 经济效益低

玛曲天然草场作为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全国八大牧场之一[5],草地畜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牧民90%以上的收入都来自畜牧业。玛曲与青海、内蒙古两省相比,畜牧业经济资源承载力提升不大,经济承载力远低于实际承载人口,反映出该县畜牧业发展的低效性。在玛曲粗放式的草地畜牧业大肆侵蚀着草原时,能为草原经济发展带来效益的草原文化旅游业开发程度却很低,未能帮助牧民脱贫致富。

3 畜牧业转型策略

3.1 牧民转型

要想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保持适度的草原人口。通过拓展非牧业化的生计方式,将牧业人口转移到其他行业中,让牧民摆脱单一向草场索取经济资源的生存方式,减少对草场的依赖,使草场不再担负供养牧民的重任。首先,通过发展教育,让少数“牧二代”通过升学向城市流动,步入城市精英的行列,同时也能使更多的受教育者从基础义务教育和职业培训中学到谋生、就业、创业和发展的知识与能力。此外,在草场“三化”、湿地萎缩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可考虑生态移民。玛曲是一个4万人左右的小县,尽管人口的增长超出了草场的承载能力,但人口总量不大,很适合进行易地迁移安置。从已有的移民经验看,生态移民能同时解决人口脱贫和生态系统的恢复问题,特别是对生态脆弱区和环境恶化较严重的区域,能较快停止人类活动,加快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速度。

3.2 草场转型

由于草地畜牧业发展中的最大问题是牧草短缺,尖锐的草畜矛盾引起了草地沙化和水源涵养能力减弱。因此,草场在转型时应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功能联系起来,从转变草场功能入手,将草场生态效益置于首位,弱化草场的经济功能。今后,草场不应再以供养畜牧业为主,而是通过建植人工草地,发展牧草生产基地,运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恢复草场植被,重塑草地的水源涵养功能。

3.3 牧业转型

作为一个草原生态脆弱区,畜牧业发展的定位应以稀有、高效和优质为出发点。玛曲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适合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稀有畜种畜牧业,并形成产业链。即畜牧业的发展应当是“限制性发展”或“适当发展”,改变“原料型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发展可持续性和具有生态效益的“高原品牌畜牧业”。在牧业人口转移出草场之后,对已脱离草场的牧民,草地可通过产权流转方式,集中到少数经营大户手中,实行区域化专业生产,饲养方式以“低密度放养”为主。当草原人口数量减少后,牲畜数量就容易控制,在草场的载畜量范围内发展集约型的放养是可行的,且放养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畜产品品质方面有一定的优越性。

3.4 产业转型

作为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湿地,其重要的生态地位决定了资源消耗性的产业开发要受到限制。在畜牧业限制性发展后,新的主导产业出路应定位在发展旅游业上。玛曲是全国唯一以黄河命名的县,是“母亲河的蓄水池",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公园,境内藏传佛教寺院、岩画、雕刻、自然形成的嘛呢石、嘛呢石堆、修佛洞、经幡飘动的神山、壮观奇丽的高原湖泊、西麦朵合塘、原始的天葬场等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广为分布,形成了独特的具有探险意味的名胜风景点,这些资源在发展草原旅游业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草原旅游业的发展既是对畜牧业“退位”的补充,又是产业发展方向由资源依赖型向可持续发展型的转变,有利于草场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

[1]曾明明.玛曲草地退化的成因及环境管理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黄宁生,匡耀求.广东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J].经济地理,2000,20(2)∶52-56.

[3]张立中,王云霞.中国草原畜牧业发展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25(6)∶119-123.

[4]杨勇,王琳.黄河首曲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调查分析[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10-114.

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 篇7

1 开发利用畜牧科技档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认识不到位, 重视程度不够

现在不少单位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没有把畜牧科技档案作为一种资源来认识和利用, 忽视了档案资源的收集归档, 将应当归档的档案据为已有, 不及时移交, 给档案积累连续性带来影响。

1.2 畜牧科技档案人员亟待提高

现在许多畜牧部门没有形成专业的档案管理队伍, 档案人员多为兼职, 没有受过专门培训, 多数不具备档案专业知识, 精力分散, 而且不管其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责任性不强, 对档案只受不用, 降低了档案资源的利用率。

1.3 档案管理方式落后

目前多数单位在档案的形式、分类、立卷、归档、检索、提供利用环节上, 手工操作和处理占有很大比例, 这种管理、方式与档案部门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其它新技术的局面形式反差, 档案利用陷入被动落后的状态。

1.4 对档案开发利用不够

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是信息社会的需要, 在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畜牧兽医等技术推广和科研单位, 每年都要承担大量的技术推广, 业务及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等任务, 这些业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畜牧科技档案的服务, 但畜牧科技档案缺乏网络等传授媒介, 难入进入市场,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使静态的“死档案”难以转化为动态的“活信息”, 不能满足畜牧业经济建设的需要。

2 开发利用畜牧科技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

2.1 畜牧科技档案是进行畜牧业科技推广, 技术管理和科研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凭证

畜牧科技档案同畜牧业科技推广和科研工作关系十分密切, 尤其在畜牧科技推广工作中, 要实行科学管理, 必须有完整、系统、准确的科技档案作为依据和凭证。充分发挥科级档案的依据和凭证作用, 能够节约大量的建设资金, 节约劳动力, 提高畜产品质量, 并加强生产技术和科研管理工作。

2.2 畜牧科技档案是畜牧科技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

要搞好畜牧业研究和开发工作, 必须占有大量的充分可靠的第一手材料, 畜牧科技档案正是进行科技研究和开发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 科技档案数量多, 质量好是一个畜牧科技研单位科技资源储备雄厚, 科研条件优越的标志。

2.3 畜牧科技档案是进行畜牧业科学技术交流的工具

科学技术的发展, 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交流和推广, 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快、难度大、渗透性强, 相领领域或专题项目之间的相互交叉, 相互推动, 共同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畜牧科技档案作为一种信息, 它既是本单位技术活动的真实记录, 又是单位之间进行技术传递、交流、协作的有力工具。

3 开发利用畜牧科技档案工作的措施

3.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的科技档案工作制度, 是做好畜牧科技档案的重要前提。按照我国档案法和《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的规定, 畜牧科技档案工作必须实行统一管理。各企业和事业单位都必须依法建立畜牧科技档案《归档制度》、《接收制度》、《鉴定制度》、《保管制度》等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 使这项工作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有章可循, 违章必究, 从而保证畜牧科技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2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做好畜牧科技档案工作, 关键在人, 人的因素是首要的, 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一般档案人员所具备的业务素质, 还应加强畜牧专业知识的了解, 尽可能掌握一定的畜牧专业知识, 以及扎实的档案管理知识。因此, 要加强畜牧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 建立一支业务强, 埋头苦干, 求真务实, 严守扎实的档案管理队伍, 为畜牧科技档案在畜牧业经济发展中提供服务奠定基础。

3.3 强化资源意识, 加强档案管理

畜牧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 必须强化市场意识, 增强数量, 拓展范围, 提高质量着手, 体现畜牧科技档案在畜牧业经济中的价值。畜牧科技档案作为畜牧工作有效载体。要全面收集有保存价值的各类科技文件材料, 尽可能的丰富馆藏, 增加信息源, 积累服务的“资本”, 不断更新“吸纳”档案内容, 营造出自上而下立档、建档, 用档的良好空间。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档案管理工作, 提高畜牧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 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 技术手段, 搞好档案的录入、整理, 储存和利用。突出档案的管理科学性、时效性, 完全性和经济性, 改革旧的管理模式, 通过技术管理和改革创新, 实现畜牧科技档案信息化、网络化, 加快畜牧科技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3.4 建立检索体系, 全面开发畜牧科技档案信息

随着畜牧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档案数量与日俱增加, 档案利用率也相应增加, 但目前许多畜牧科技档案检索存在工具单一, 不系统、不配套问题, 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检索体系, 尤其加快机检目录数据库的建设, 全面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便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真正实现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

3.5 逐步建立畜牧科技档案信息网络

建立畜牧科技档案信息网络, 对提高畜牧科技档案管理水平, 推动畜牧业经济持续发展, 提高广大畜牧工作者的科技意识, 应用科技成果的自觉性都有着重大作用。因此, 档案工作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 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创新条件, 建立畜牧科技档案信息网络, 开拓档案利用工作的新领域, 开展网络信息检索咨询服务等, 加快畜牧科技档案信息, 资源开发, 促进档案利用率的提高。

3.6 提高主动服务工作的质量

上一篇:学术委员会下一篇:岩石地球化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