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机化

2024-10-19

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机化(共9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机化 篇1

近年来, 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推动下, 淮安市农机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农机投入规模快速增长, 农机装备水平稳步提高。到2010年底,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392万kW, 大中拖、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保有量分别达13 500台、13 338台、6 051台, 推广渔业机械、蔬菜园艺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等设施农业装备3.2万台套。全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 稻麦主要农作物生产耕、种、收重点环节除水稻种植外, 基本实现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上跨入高级发展阶段。但该市农机化发展也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装备上的“三多三少” (小型机具多, 大中型机具少;动力机械多, 配套机械少;低档次机械多, 高性能机械少) 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针对现有农机装备老旧机具多、高能耗机具多、低档次机具多以及农业机械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的情况, 农机资源节约的任务也日益繁重。因此, 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机化, 推进农机化发展方式的转变, 促进农机化可持续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1 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机化的重要意义

1.1 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机化, 是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农机化技术直接关系到节肥、节药、节水、节油、节种、节地等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机的载体和手段。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机化, 就是结合全市农业主导产业规划, 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扎实推进农机节能减排, 促进农机化发展方式的转变。

1.2 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机化,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各环节, 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 厉行节约, 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社会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机化, 就是通过优化能源结构, 缓解用能压力, 减轻环境污染, 这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

1.3 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机化, 是推动农机化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机化, 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集约生态养殖、沼气综合利用、户用高效炉灶、秸秆综合利用、农机与渔船节能等“节约型农业技术”, 通过提高农机、农艺技术的集成应用水平, 促进农机化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道路, 是推动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农机化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2 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机化的对策与措施

当前,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增加资源消耗的强度。我国面临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机化,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 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 紧紧围绕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以政策法规建设为保障, 以农机补贴政策为引导, 以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 大力示范推广以秸秆机械化还田为重点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技术, 以农机报废更新为重点的节能减排技术, 以高效植保机械为重点的农业投入品减量利用技术, 实现农机化可持续发展。

2.1 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省人大《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和《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农业农村工作者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的决策和部署上来, 不断提高落实农机资源节约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并将其摆到重要位置。认真制定工作规划, 把农机资源节约作为各地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明确提出工作目标, 落实工作措施, 建立工作责任制, 强化监督、管理和服务, 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2.2 努力营造农机资源节约氛围

积极开展农机政策、科技、服务“三下乡”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大力宣传农机资源节约知识, 增强农机使用、维修、管理人员的资源节约意识。加强对农机资源节约技术的培训, 把农机资源节约作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内容, 营造“人人讲节约、事事讲节约、时时讲节约”的良好氛围, 逐步使农机资源节约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2.3 大力推广农机资源节约技术

大力推广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高效植保、曝气增氧技术,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引导农民购买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产品, 不断完善技术路径, 形成适应不同区域以及农作物品种特点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实现秸秆的资源化、能源化、清洁化利用。推广现代农业耕作制度和现代农机节能技术, 减少能源消耗,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提高化肥、农药、种子和水资源利用率。

2.4 合理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充分发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 改善装备结构, 引导农民购置使用先进适用、技术成熟、节能环保、安全可靠、服务周到的农业机械。积极发展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农机装备, 因地制宜发展轻简型农业机械, 指导农民合理配置农机具。加快老旧农业机械报废更新,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进一步开展老旧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试点, 建立报废更新补偿机制。强化农业机械设备的能耗检测, 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促进高能耗、高排放农业机械更新换代。

2.5 全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制订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 降低单位作业能耗水平。指导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健全油料管理制度,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创新, 引导农户统种统管和连片种植, 逐渐实现标准化和规模化作业, 提高农机使用效率。抓好跨区作业, 加强信息引导。支持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运用现代农机化技术改革传统农业耕作制度, 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

2.6 统筹城乡规划

以县域为单位, 统筹安排城镇、工业、农业、居住、生态布局。从土地、产业结构、农村政策创新入手, 做好诸如农村机道建设, 农村机库建设, 农民购机信贷支撑等工作, 实现城乡基础设施衔接配套, 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为农民使用农机创造更加适宜的环境。

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机化 篇2

关键词: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发展趋势;存在问题;规范执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232.4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6.023

1当前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农机拥有量迅速增加,特别是大型农机具的持续增加,农机队伍不断壮大,农机作业领域的不断拓宽,农机化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作为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农业机械安全监理工作,已逐步成为各部门关注的焦点。它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证粮食稳定持续增加、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否保持好的农机安全形势,是对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新考验。

因此,抓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是农机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说明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仍需认真谨慎,为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强化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力度,减少农机事故,最大限度地保证农机安全生产,做好农机监理各项工作,更好地发挥农业机械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农机管理工作的重点。

2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实行大规模土地连片种植,农机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机化新技术加快普及,集收获、耕地、播种于一体的机械化复式作业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大大节省了劳动力,这就使一些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但留在村里务农的劳动力多数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低,甚至没有文化,给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提出了新问题,使农机监理人员认识到责任重大。努力推动农机安全监理快速发展,这就要求农机监理人员必须积极主动地向广大农机拥有者和使用者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使他们自觉、严格、科学地对农业机械进行使用和操作,纠正违章,杜绝事故,使农机生产安全、有序地进行,进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3农机监理工作要规范执法

依法办事,规范执法是做好农机监理工作的前提,受各种原因影响,这方面还有许多欠缺。在执法过程中,个别农机监理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话难听”现象,“蛮、横、硬、冲”的现象时有发生。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已进入一个面向市场,结构优化,提高素质,注重效益,生产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新阶段。在中央扶持发展农业惠农政策的激励引导下,农业机械又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时期。

面对新时势,农机监理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应当设定新思路,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实施“三围两情”的工作方法。实事围着群众转,发展围着农民办,工作围着人民干。对广大农机户要做到以情感人,以情管理。在执法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他们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亲人关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帮民解困,为民增效,重新构建农机监理人员在广大农机户心中的形象地位,从而保证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4健全和完善农机监理体系

当前,农机安全监理体系建设还不尽人意,不够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开展,面对新形势,要强化服务,提高农机监理和总体水平,农机监理工作的特点和社会性质决定了农机监理必须以全心全意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为宗旨,以忠于职守、无私奉献为工作核心,以爱岗敬业、奋发有为、尽职尽责为根本要求,以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致富奔小康为工作目标;要抓好农机安全监理自身队伍建设,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把政治合格、作风过硬、业务精通、执法严明的高素质农机安全监理队伍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具备较强的政治觉悟,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摆正自己的位置,接受群众和农机户的监督,从而提高整个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执法水平。

5针对当前农机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制定对策和措施

针对当前农机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要建立农业机械报废制度,安全监理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结合当前实际对已到使用年限的农机具进行更新和报废制度,以确保农业机械技术状态完好,安全、优质、高效作业。同时,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协商,对不同情况的农机户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助或补贴,或减免驾驶证和行驶证的审检费用,使广大农机户的损失降到最低,从而还可在一定范围内避免旧机交易,防止报废机具和非法拼装的车辆进入市场交易,以维护市场秩序、规范交易行为,消除不安全因素,有利于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6加强农机监理工作的内业建设

加强监理内业建设,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农机监理内业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具体办理核发拖拉机、农机具及驾驶操作人员牌证管理工作,建立技术档案并进行科学管理。农机安全监理内业工作面广,工作量大,这就要求农机安全监理在加强基础设施、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要搞好内业建设,从而更好地完成农机管理工作,促进农机化管理,只有安全监理内业的档案资料建立健全了,微机化管理系统了,农机安全监理在执法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行使其权利,做到有证可查,有据可依,有案可观。

总之,在新形势下,农机监理工作水平对农机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机监理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加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机化 篇3

1 基本思路

(1) 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系统将充分利用嘉兴市现有的信息化资源, 共享嘉兴市农机管理站、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等人才资源, 整合共用农民信箱联络体系、收割机跨区作业服务体系等资源, 集聚农机作业、机具保有、农业生产、油料供应、农机维修、技能培训及技术咨询等信息, 统筹规划, 实现纵向和横向的信息互联互通。

(2) 业务协同、安全可靠。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 加强业务相关单位的联合与合作, 推动农机相关行业的协同发展。同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和制度建设, 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保障系统顺利运行。

(3) 应用主导、实用为主。通过抓落实、抓服务, 切实加强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开发, 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 提高网络信息系统的普及和应用,

2 网络平台建设

2.1 研发内容

(1) 技术培训模块。建立农机电子图书库、多媒体教学课件库和农机专家库, 提供远程技术培训服务。

(2) 信息互动模块。建立农机技术社会化服务的标准化格式信息发布平台, 提供农机生产商、农机维修网点、加油站、农机服务组织及广大农户信息发布和检索服务。

(3) 技术交流模块。建立服务技术多媒体可视化语音交流平台, 实时提供技术咨询、信息交流。

(4) 信息管理模块。设计一套管理软件, 提供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统计、分析有关信息数据, 以利于科学决策。

(5) 内容保障模块。适时提供农机科技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等服务;采用基于GIS技术, 多指标分层次地分析农机服务信息, 并提供嘉兴市各县市农机服务市场系统分析报表, 为农机服务组织、农机维修企业等相关实体提供指导性意见, 确保嘉兴市农机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和快速发展。系统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2.2 技术路线

系统采用ASP.NET技术实现, 后台数据库采用SQL-Server。ASP.NET可以无缝地与WYSIWYG HTML编辑器和其他编程工具 (包括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 一起工作。这不仅使得Web开发更加方便, 而且还能提供这些工具必须提供的所有优点, 包括开发人员可以用来将服务器控件拖放到Web页的GUI和完全集成的调试支持。SQL-Server是桌面型数据库系统, 优点是操作灵活、转移方便和运行环境简单, 对于小型网站的数据库处理能力效果不错。可以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共享数据库信息, 并将数据库信息与Web结合在一起, 为通过Internet关系数据库信息提供了基础系统。系统应用结构如图2所示。

2.3 安全技术

(1) IIS配置是对Web服务的虚拟根目录启用匿名访问, 主要方法是使用IIS MMC管理单元。

(2) ASP.NET安全配置。 (1) 将ASP.NET账户 (用于运行ASP.NET) 的密码重新设置为一个更安全的密码。 (2) 配置ASP.NET, 使用窗体身份验证。

(3) 配置SQL Server。 (1) 在SQL Server数据库上创建一个和ASP.NET进程账户匹配的Windows账户。用户名和密码必须和ASP.NET应用程序账号匹配。 (2) 配置SQLServer, 使其使用Windows身份验证。 (3) 为自定义的ASP.NET应用程序账户创建一个SQL Server登录, 授予对SQL Server的访问权。 (4) 创建一个新的数据库用户, 并将登录名映射为数据库用户。 (5) 创建一个用户定义的新数据库角色, 并将数据库用户添加到该角色。 (6) 为数据库角色确定数据库权限。

2.4 技术关联

(1) 与农民信箱实现信息互联对接, 实现用户资源最大化。农民信箱是利用因特网和现代通信技术, 立足用户需要, 方便实用, 具有真实注册、手机邮箱捆绑、农民坐等服务和各级共同管理等特点, 有效满足了农民群众获取信息零成本、联系政府零距离和防灾预警零时间的信息需求, 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自2005年, 浙江农民信箱工程启动以来, 嘉兴市已注册包括各级农业部门、合作社、种养大户及普通农户等在内的农民信箱用户18.7万户, 信箱启用率达到97%。通过有针对性地向特定地域、特定产业用户群发送信息, 有效提高了农机作业供需双方的信息对接。

(2) 与农机服务热线电话信息互联对接, 实现信息资源多元化。IVR (交互式语音应答) 系统是目前用户自我 (自助) 服务的最佳方法之一。它具有语音清晰, 导航菜单简单明确, 语音流程由用户控制, 随时获得自动语音帮助等优点。IVR系统还有多语种选择、语音信箱、自动话务员、语音合成和语音邮件等功能。

对IVR系统进行“脚本”编辑, 根据农机电话服务热线的需要, 调整语音流程, 增加特色的服务和功能。利用IVR技术统一语音接入号, 通过导航菜单分门别类地将热线电话转接至语音终端。

3 队伍体系建设

(1) 建立农机技术服务体系。嘉兴市县两级农机推广、管理部门有一批综合性农机技术人员, 参与系统建设的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有一支研究型专家教授队伍, 农机生产企业则有一批实用型农机技术人员, 通过整合这3支农机技术人员力量, 建立一支由嘉兴市农业机械管理站及各县 (市、区) 农机推广管理部门、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嘉兴市农机协会以及相关农机生产企业的技术专家组成的农机技术服务专家队伍, 开展农机技术信息服务。

(2) 建立农机信息采集体系。经过4年农民信箱工程的建设, 嘉兴市已建立起完善的市、县、乡及村4级联络体系。2006年, 嘉兴市所有行政村已全部建立了有一个固定场所, 一台电脑, 一个全村知晓的固定电话, 一位较熟练操作电脑的兼职信息员, 一块农民信箱村级联络点的牌子, 一批农民信箱用户, 一套信息服务制度以及一个对外信息发布栏的“八个一”的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系统与农民信箱共建信息联络体系, 解决了系统运行的人员、设备和设施问题, 拓宽了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

(3) 建立系统运行维护队伍。建设一支由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院教师和嘉兴市农业经济局信息宣传中心技术人员组成的系统运行维护技术队伍, 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网络安全。

(4) 注重信息员素质的提高。系统建成后, 对市县、乡及村3级信息员进行了培训, 并将每年进行一次轮训和不定期召开信息员座谈会, 提高信息员采集信息和操作网络系统的能力, 同时开展工作交流活动, 听取来自操作一线的意见和建议, 以进一步对网络系统进行完善和提高, 推动信息员队伍建设和农机信息服务的开展。

4 决策管理机制

(1) 组建决策管理层。建立由嘉兴市农机管理部门、农业信息宣传中心组成的嘉兴市农机服务信息系统运行管理领导小组, 作为系统运行和农机作业调度的决策指挥层。在组织机构、资源配置和工作机制上进行强化, 确保信息系统和整个服务体系的顺利运行, 形成农机信息的采集、整理、发布、专家咨询决策服务及决策管理为一体的金字塔形组织结构和网络体系。系统管理结构如图3所示。

(2) 运用GIS信息分析技术支持决策。针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区域性和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建立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 以嘉兴市7个县市为基本单元, 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分类。然后将评价结果与具有地图化表现和空间分析能力的GIS软件Maplnfo相结合, 生成相应的专题地图, 分析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规律, 并对各类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措施与建议。

(3) 基于“嘉兴市农机服务信息系统”数据库,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数据抽取, 开展数据分析加工, 形成各种数据分析报表、图形走势, 并辅之农业相关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 建立数据监测和决策管理信息化模块, 为全市农机作业服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 “4个建”。建设一个由市、县、乡镇 (街道) 及村分工合作的管理机制;建立一套计算机网络运行制度, 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建立一套信息采集、报送和发布制度, 统一和规范农机信息的发布方式、管理权限和范围;建立一套农业机械化信息考核制度, 促进农机信息工作的发展。

5 应用成效

目前, 嘉兴市农机服务信息系统已在全市5县2区的24个镇200个行政村应用, 覆盖农田面积3.5万hm2, 在“嘉兴市农机作业服务信息系统”信息的引导下, 联合收割机日均作业量增加30%以上, 拖拉机日均作业量提高20%以上, 有效地解决了人找机、机找田的矛盾, 优化了农机作业资源配置。系统由此也获得了2009年“创新典范·浙江最具影响力党政工作创新典型”提名。

5.1 经济效益

(1) 连片作业, 机收价格降低, 为农民节本225元/hm2。

(2) 因收割机减少了空转率和转移时间, 减少了收割机转移中机械损伤, 平均为机手节本75元/hm2。

(3) 提高了作业效率, 增加了作业量, 相当于为机手增收150元/hm2。

(4) 通过有效调度, 减少了收割机的频繁进出, 降低了对水利排灌、道路及田埂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损坏, 平均减少损失75元/hm2。

(5) 通过系统的咨询、培训服务, 为农机手减少培训费用、机械修理费用折合45元/hm2。

以上5项合计可以为农民和机手节本增效570元hm2, 每年可为嘉兴农民节本增效2 000余万元, 若在全市范围和各类农机作业服务上普及应用, 年节本增效额将超过1亿元。

5.2 社会效益

(1) 促进了节能减排。收割机及其运输工具转移频次的降低, 减少了燃油消耗, 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2) 降低了事故隐患。外来收割机的到来增大了农村道路的交通流量, 频繁转移也增加了事故隐患, 通过合理调度, 达到收割机的有序流动, 从而减少了事故隐患。

(3) 维护了社会稳定。由于实现了作业信息网上实时更新, 避免了偏远乡村或灾害性天气来临时, 因需求量集中造成抢夺收割机事件的发生。

(4) 推进了粮食安全。系统科学地调度收割机, 确保晚稻及时收割, 从而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如2009年晚稻收割期, 嘉兴市遭遇连续阴雨天气, 晚稻无法正常收割。系统决策层通过“嘉兴市农机作业服务信息系统”及时掌握各地晚稻收割的进度、需机收的晚稻面积和收割机的数量, 并利用农民信箱向全市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实现了全市晚稻收割有序开展, 保证了晚稻颗粒归仓。

6 结语

“嘉兴市农机服务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填补了农机技术信息、作业服务信息和维修信息的空白。系统的运行为农机作业户和农机合作社以及农业种植户提供了有效的双向信息服务, 实现了优化农机作业资源的配置、提高机收效率和增加机收效益的目标, 同时也为管理部门及时掌握作业动态和决策管理提供了依据, 达到了多方共赢。

摘要:当前农民购买大中型现代化农业机械的目的是开展社会化服务, 以收回购机成本和赚取利润。但是, 在作业供需双方都处于分散经营的情况下, 作业信息的沟通存在着严重的瓶颈。浙江省嘉兴市应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的“嘉兴市农机服务信息系统”为供需双方搭起了信息沟通的桥梁, 实现了农机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为相关行业和地区的农机信息服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机化 篇4

[关键词] 农机化网络;农机信息化;体系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随着信息化发展,农机手对于信息的需求更为强烈。因此,为适应这一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农机系统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增强网络、信息服务意识,切实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农机信息化建设。

一、农机化信息网络建设的必要性

农机化信息系统是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加强农机化信息网络建设是搞好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的基础。大力加强农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网的整本效能,以适应农机化管理工作的需要,提高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水平,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信息技术快速、便捷、实用、互联的优势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信息系统,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服务。

在信息传输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各个领域的今天,能否提高信息化水平,將直接关系到农机的综合竞争能力。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工作。

二、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机管理水平

充分利用网络通信、多媒体、虚拟技术,GPS等信息技术手段科学规划、合理配置信息资源,利用本地区农业信息网平台建立农机化信息网络,以实现农机管理信息化,为完成信息网站的建设及信息工作人员的培训,启动信息采集及处理,同时建成农机化内部工作局域网,重点开发、建设政策法规、基础统计资料、市场信息等数据库管理系统,担负系统的数据查寻工作,实现各级办公自动化和业务网络化。

通过产业信息化、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经营集约化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加强管理、营造机制的作用,为不断优化农机结构,适应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需要,向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延伸,提供详实的信息。

三、明确目标,推进农机信息建设

建立起以农机化信息网络为支撑,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多层次、人机结合的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开发信息资源,经济、有效、及时、准确地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搞好数据库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加强信息工作队伍培训;实现农机信息的实时采集、汇总,并对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加工处理。为农机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引导农机化健康发展、制定农机化宏观决策服务,为农机生产、经营活动服务,逐步向农机信息化、产业化过渡。

1.加大信息化队伍建设

要采取引进和培养并举的方式,加强信息人才队伍建设,以满足农机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为了保证农机化信息网络的正常运行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对农机化信息网络管理、维护人员和用户进行培训,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素质。用户能够熟练地访问、使用农机化信息网,具备查找、传递各种信息的能力。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Internet网络应用、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分析、信息资源的管理、计算机安全、保密等方面的知识。

2.发挥好农机化信息作用

要逐步完善农机化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系统,要提高信息处理速度和质量,加快信息反馈频次。实现信息发布渠道系列化、适时适用化。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网的作用。

3.信息在有效性、时效性上突破

为提高信息质量,规范信息收集、审核、发布程序,在农机化信息网建成后,要通过抓窗口、抓资源、抓延伸、抓队伍,统一目标、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形成集信息采集、加工、发布于一体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要以农机基层为信息采集点,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情况,进行农机化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并提供给农机化信息网,以便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提供信息,发挥信息网超越时空的信息集聚效应,做到信息服务多出成果。

四、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提高认识

农机信息化建设、政府要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农机信息化工作,加快信息化建设,就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政府工作流程的整合和优化重组,打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因此,在农机信息化建设中要统一认识,工作到位,并给予财力上的支持;要定部门、定职责、定岗位,层层落实责任;成立农机化信息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机化信息收集和网络信息的建设;切实加强组织建设,各个农机管理单位由分管领导负责,并落实专人负责信息化工作。

五、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节约型农机化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 篇5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地势地理有明显的不同, 并且各地的农业作业技术也不尽相同, 农机的普遍程度也有差异, 节约型农机的发展和推广力度存在差异[1]。因此, 在节约型型农机技术的推广上必须因地制宜, 综合考虑当地的各方面因素, 尤其应注意的是以下技术要点。

1.1 小麦播种机械化技术

小麦播种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小麦精少量播种机械化技术、小麦沟播机械化技术、小麦膜际播种机械化技术、小麦免耕覆盖播种机械化技术、小麦旋耕播种机械化技术, 这些新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小麦生产的发展。

1) 精量播种机械化先进适用技术, 种植机械的选择, 根据作物种子按农艺要求的行距、株距、深度播入土壤的技术。其实质是在土壤、水肥条件好, 高收益的土地, 通过降低播量, 处理好群体与个体发育的矛盾, 改善群体有效分蘖的光照和营养的条件下, 实现成穗率高, 单株穗多、粒多、饱满, 从而实现高产。

2) 小麦沟播机械化技术采用垄沟种植, 拨干种湿, 集中施肥, 较好地解决了旱区缺水缺肥的矛盾, 是一项抗旱增收的栽培技术。

3) 小麦膜际播种机械化技术是小麦沟播机械化技术的开发与创新, 该技术在垄上覆膜、沟内播种, 是一项比小麦沟播更有效的抗旱增产栽培技术。

4) 小麦免耕覆盖播种机械化技术是在前茬作物收获后, 不耕整地, 在秸秆覆盖的情况下, 直接播种小麦, 是一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非常显著的栽培技术。

5) 小麦旋耕播种机械化技术是在前茬作物水稻收获后, 直接在稻茬地旋耕播种小麦, 是一项省种、省时、增产的栽培技术。

1.2 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 玉米的种植技术体现了我国的平均种植水平。然而由于传统的作业方式的制约, 成本大, 人工作业普遍, 机械化利用率低。下面就针对这些不利因素提出玉米高效利用农机的技术, 以期达到高产, 省工的目的。主要有整地机械化技术、精量播种技术、中耕机械化技术、收获技术等。

1) 整地机械化技术联合作业, 比如用玉米耙完成场地平整工作。

2) 玉米精量播种技术采用机械化作业, 根据完成播种所需的农作物, 种植优良的品质, 其行距与株距均匀规格。

3) 玉米中耕机械化技术, 实现玉米中耕机械化和病虫草害机械化作业。

4) 随着农业和土地规模经营结构的调整, 玉米种植也呈现连片经营的趋势, 为玉米收获机械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1.3 农机跨区作业技术

联合农机跨区作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机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是加快农机化发展步伐和提高农业的重要保障。“十五”期间, 我国小麦跨区机收已占小麦机收面积的近73%。

2 发展节约型农业机械化的趋势和方向

2.1 小麦机械化的应用前景

应用范围适用于各种麦类作物, 适用于各种生态类型的平原麦类作物种植区域, 故应用范围极广。农艺农机跨学科创新, 是一农艺理论创新为指导的上千年种植方式的根本变革与农机产品创新的完美结合, 是理论、技术、产品三位一体的综合创新, 是一项具有发展方向性的替代技术, 具有革命性[2]。

农业科技创新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生产实践性, 实验室技术、试验田技术所形成的成果, 其可推广的价值具有不确定性, 直接推广风险、弊病相当大, 极易造成劳民伤财。这项发明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于它既不是实验室技术又不是试验田技术, 它是“大田技术”, 从1年前的农艺试验到近三年的实收测产, 都是在大田中农民自己种出来的结果, 最具可推性, 推广无风险, 预期效果有保障。

2.2 推广玉米收获机械和精量播种机械

在玉米收获机械和精量播种机械的推广上, 要加大力度, 因地制宜。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发展新型节约型农机, 让农民脱离手工劳作, 广泛应用新型节约型农机从而达到省时省力、高效率的目的。在进行农机的选择时, 要遵循递次推进的规则, 首先可以选择中小型背负式, 如果不符合作业的要求, 就要选择自走式的农机产品。同时要建立试验园, 不断总结作业经验, 加大推广力度。将农具配合节约型农机使用, 提高作业效率, 开发新型节约型农机, 促进我国的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3]。

从现阶段农业的发展状况来看, 农民的经济实力有限, 没有购买节约型农机的条件, 这就使得节约型农机的推广工作事倍功半, 不能起到预计的作用。而且没有实现玉米的大规模种植, 种植技术比较落后, 不能高效的完成种植、施肥、除草等农间作业, 这些都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 解决这些问题成为现阶段必须重视的事情。随着种子质量的提高, 长效肥和种子包衣的广泛应用, 精量播种技术重新获得关注[4]。由此可见, 精量播种机械的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3 结束语

发展节约型农机化是促进农业生产由粗放型、高消耗的生产方式向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节约型农业转变。采取有效途径, 大力发展节约型农机化, 有效地节约了工作效率, 将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污染, 节约资源, 方能实现农业增效, 促进农民增收。

摘要:发展节约型农业机械化是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建设节约型社会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 介绍了节约型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几种典型类型, 并对现阶段我国节约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节约型,农机化技术,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周清明, 黄大金.建设节约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6) :1-4.

[2]曹瑾.张掖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建设对策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 2008.

[3]方飞琼, 方建光.探讨加强新常态时期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必要性[J].南方农机, 2015, 46 (4) :92-93.

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机化 篇6

1农机购补档案的内容、特点

档案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忠实证明, 其史存价值与凭证作用毋庸置疑, 更无法替代。农机购补档案是对新时期国家加大农业装备投入, 推动工业反哺农业的真实写照, 也是区域阶段性主要农机具保有量增长和农机化水平提升的忠实记录, 对推动农机化乃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1.1 归档内容

(1) 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档案。包括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制度、工作规范、计划指标、实施方案等文件资料, 开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宣传活动、举办机具推介会 (现场会、机具集中发机仪式等) 和技术培训的相关资料,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公示及相关图片资料, 接受群众投诉、咨询的相关记录及处理结果, 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相关调研、回访、检查记录材料, 年度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工作总结等。

(2) 报账资料档案。包括农机购置补贴中标企业的申报拨款报告、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汇总表、购机者清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合同原件、购机者身份证明材料复印件及购机发票复印件 等。

1.2 档案特点

目前, 江苏省农机购补工作档案一般由市、县 (区) 农机主管部门保存, 购补报账资料档案由乡镇、街道职能部门负责归档管理。由于各级财政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逐年增长, 补贴机具涵盖了农林牧渔等多个类别, 档案资料具有内容繁杂和综合性特点。

(1) 反映发展规律。农机购补档案能够准确涵盖农机装备、试验、示范、推广、生产等活动, 具有反映和记载区域农机化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特点。

(2) 体现政策特点。农机化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速度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机购机补贴政策是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机购补档案详细记录了政府对“三农”的扶持内容, 能够鲜明反映时代特色。

(3) 信息资源丰富。农机购补档案包含了丰富的农机化知识和信息, 通过收集、加工和提炼, 把有价值的档案变成农机化科技信息, 可以为农机化兴机、强农、富民服务。

2加强农机购补档案资源管理意义重大

(1) 有利于科学制订农机化发展方针、政策和农机安全生产措施, 有利于防范“套补”等违规行为的发生。

(2) 有利于农机化新产品、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3) 有利于记载农机化发展历史, 为农机化知识库不断地输送新的内容, 为农机化发展积累丰富的经验。

3农机购补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 重视程度不够。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档案和报账档案分别由市、县 (区) 农机主管部门和乡镇、街道的农技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的职能部门各自管理。乡镇一级一般都没有专职农机档案人员, 有的单位名义上有专职人员, 但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 档案管理处于次要位置, 管理不规范, 易造成档案流失。

(2) 归档内容不完整。尽管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2008年就出台文件, 指出“农机购置补贴档案是管理、监督和检查的重要依据, 市、县农机局要指定专人按档案管理的要求负责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 不得弄虚作假, 严禁擅自销毁。”要求市、县农机局在当年的12月底前, 要完成当年农机购置补贴档案的整理、装订工作, 并存放在市、县农机局档案室。明确规定档案的保管期限至少为5年, 保管期限从次年的元月开始算起。但部分基层单位没有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 经办人员归档不积极, 归档内容不完整。

(3) 专业水平低。一些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缺乏档案管理知识, 影响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利用。

(4) 硬件设备差。部分购补档案室使用的设备都是传统防盗铁皮柜, 防火、防尘、防潮、防盗、防霉、防虫、防有害气体的条件差, 严重影响了档案的使用寿命和后续的开发利用。

4加强农机购补档案管理的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

积极宣传《档案法》, 严格落实省农机局文件要求, 全面提高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和购补工作人员对农机购补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农机购补档案归口管理机制, 由各地级市农机局牵头成立购补档案专管机构, 明确职责, 责任到人, 形成完整的档案管理网络。完善奖惩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专 (兼) 职购补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感。

4.2 加强业务推动

应把农机购补档案管理列入农机化工作议程, 建立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等管理制度, 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确保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方便查阅、管理规范。要对照档案管理标准化要求, 结合当地实际, 切实增加投入, 全面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水平。跳出传统书面查阅档案的管理模式, 积极开发利用购补档案资源, 采取电子录入、网络链接、平台共享、信息公开等手段, 推动农机化信息交流和技术成果推广, 真正发挥出购补档案的资源效应。

4.3 加强队伍建设

莱芜:整合社会资源打造书香农机 篇7

据悉, “书香农机”建设活动开展半年来, 农机局加强自身平台建设, 着眼于资源共享, 不定期地开展一系列的“农机大讲堂”, 多次邀请各方专家前来授课, 并组织职工集中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乡土中国》、《之江新语》等书籍, 调动各科室全体人员即席发言谈感想谈收获谈启发, 掀起一轮又一轮“外联内引”的学习热潮。

近期, 农机局党委还积极“向上看”, 引领全局党员深入莱芜革命源头云台山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机化 篇8

1 研究和掌握政策导向和市场趋势

企业的发展方向往往取决于政策和市场。那么, 市场到底在哪里, 哪些群体, 谁是主力?市场到底有多大?大市场大生产, 小市场小生产, 没市场不生产。企业既要适应市场, 还要拓展市场。农机具投资与使用效率决定了大型、复式、高效农机具必须走社会化服务道路, 产生专业分工, 实行有组织经营管理, 农机用户从散户到大户、作业公司、协会, 延伸到合作社, 进而适应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要求, 这既有政策导向作用, 又有市场趋势作用, 反映了生产工具的普及向高级阶段发展, 必然会逐步减少广大的农机户, 适度增加农机合作组织或作业公司。农机企业与农户打交道会减少, 与农机合作社代表或成员打交道会增多, 农机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应当适应农机作业主力军发展的形势, 适应国家鼓励和引导以及大力扶持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导向, 正确把握农业机械化与农机工业发展的重要关系。否则, 有可能贻误战机, 失去机遇。

2 共同创造合作共用的集团用户的好市场

农机合作社发展, 依赖自身的内在因素, 依靠政策的扶持, 更离不开农机企业的帮扶。农机合作社发展, 能为企业带来诸多便利, 不仅能增加企业产品销售数量, 而且能降低销售和售后服务成本, 化解农机使用面广、量大、分散带来售后服务难的问题。通过农机合作社保障能力的提高, 大大减轻企业售后服务和应急维修的负担, 减少用户对企业的过度依赖, 适应农机具更新换代的变化。服务就是最好的广告, 使用者的口碑是品牌的基础。随着购机补贴政策的发展变化, 农民购机自主性加大, 许多地区的农机品牌越来越多, 越来越杂, 这对农机售后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仅靠经销商和社会维修网点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如何整合和利用农机合作共用的资源, 将机具向某些合作社集中, 进而提高其应急维修能力, 大有文章可做, 值得企业思考。

3 积极培育售后服务、应急维修的支撑点

农机合作社的机具多, 作业能力强, 维修保障需求量大。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指出:“严格经销商资格审查, 将售后服务能力作为选择经销商的重要标准。”今后农机事业单位不能成立公司销售补贴产品, 那么售后服务的主要任务在企业, 如果提高农机合作社的售后服务能力, 合作社服务到散户, 增强合作社吸引力, 将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许多合作社农机具数量和质量要多于和好于过去的农机站队, 提高合作社售后服务和应急维修能力, 企业的售后服务将更直接、及时、有效, 成本会更低, 更适应农忙应急、农机流动作业的需要。让农机作业者会使用、懂维修、有工具和必要的配件, 是售后服务省工节本之道。应降低维修工具和配件价格, 解决购机有补贴但配件无补贴等农民难接受的问题。维修人才的培训可以由职业技能鉴定站牵头, 企业部分出资、授课, 鉴定站考核发资格证书, 这样阳光工程培训的针对性强, 受训人员的作用更大。

4 建立产品使用质量、维修质量、性能改进、试验示范的可靠信息采集点

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及性能的不断改进, 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需要企业内在的努力, 也需要使用群体的帮助。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为企业提高产品使用质量、维修质量, 进行产品试验示范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当农机合作社售后服务和应急维修能力提高之后, 可能才会成为现实。企业与合作社加入平安农机通, 可以减少信息沟通的费用, 企业获取所需的数据素材和有用信息, 让企业发展方向更明确, 步伐更踏实, 达到双赢的效果。

5 设立农机服务论坛, 助推合作社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机化 篇9

1. 我国农机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的农机推广体系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经过长期计划经济的背景基础下建立而成的,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农民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 过去的这种纯粹以计划为主的农机推广手段就显得很陈旧, 效率也不尽如人意。

农机推广组织人员结构不合理, 对现代科技信息不了解、观念落伍的问题, 是限制农机推广体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事农机推广工作, 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需具备很强的实践经验, 然而农机推广人员普遍缺少危机意识。据我国县级农机推广机构调研报告中显示:在我国县级农机推广机构中, 初中及初中以下无知识人员, 就占据了整个农机推广机构从业人员的67%, 而本科学历的从业人员只有10%。由于推广人员专业知识的极不扎实, 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 缺乏理论基础与实际操作经验, 使农民对于农机推广工作积极性不高。

推广人员往往自己也不明白农机运行机制的具体职责所在, 推广的手法也按照传统的报告传递和言传身教, 推广方法严重落后, 无法跟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农村本身的实际需求。而且, 由于我国农业的农机推广部门与科研部门在实际情况中属于独立的两个部门, 并没有进行有效的结合, 无法形成彼此间有效监督。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客观情况下也对农业机械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推广部门的不重视与研发部门的技术落后导致农机市场的双向脱节。

因为我国当前对于农机推广体系不够重视, 支持力度明显不足, 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难以开展有偿服务, 经费问题一直得不到妥善解决。由于资金投入不足, 导致许多乡镇农村在做农机推广工作时, 缺少基本的机械实验, 讲授内容单一, 导致人才流失, 推广工作的局面日益严峻。

2. 我国农机推广体系的发展对策

在我国农机推广体系出现严重弊端的同时, 国外发达国家在农机推广服务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对比国外农机推广体系中的成功经历, 结合我国目前农机推广体系中的现状, 可以做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确保一定的资金投入是农机推广工作能够取得有效发展的重要基础, 只有资金的顺利投入才能保障农机推广机构组织的系统化、职责的明确化, 同时避免专业人才的流失。由于农机推广鉴定工作属于公益服务的范畴, 人员管理经费也必须由政府财政进行提供, 政府部门更应该在政策上给予充分的扶持力度, 例如建立相关的农机推广专项基金, 委托国家推广项目的部门给予相应的补助等, 切实把农机推广鉴定的服务体系纳入到政府宏观的战略计划中, 助其创建经济实体。农民既是农机推广体系中的受体, 更是农机推广体系中的主体。农民对于农机新机具的技术使用程度, 决定了推广工作的成败, 所以, 在机械设备引进、推广的同时, 更加应该随时保障及时的技术服务支持, 让农民没有疑点难点, 彻底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使农机推广工作一举多得。

农机推广体系能否得到全面有效的普及与推广, 不仅有赖于资金的保障, 更与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密不可分。推广人员不仅应该具备对农机推广体系中内涵的充分理解, 清楚新技术与新设备的技术原理, 更应该熟悉维修、调试以及安装等规程方面的知识, 只有具备过硬的技术能力, 才能准确系统地把相关知识教授给农民, 实现高质量的农机推广。

农机推广体系在人才使用方面还需要建立健全用人机制, 对各个不同岗位聘任对应的人才, 坚持优胜劣汰、因岗聘人的原则。将推广人员的收入与推广工作的业绩进行绑定, 以此提高岗位人员的工作效率, 对在职人员, 可以根据农机科技的不断发展进行随时的业务知识更新。并且, 还可以引进优秀人才作为储备力量, 以此优化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服务能力。

上一篇:股票期权问题分析下一篇:抗菌素用药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