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建设创新

2024-08-10

资源建设创新(精选12篇)

资源建设创新 篇1

摘要:伴随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 全球信息化的蔓延, 为诸多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带来了相应的挑战同时, 也为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方面带来了相应的困难, 致使在城建档案信息管理中, 许多潜在的问题逐渐呈现。因此在当前良性的做好城建档案工作创新, 促进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日趋完善发展, 具有着现实的必要意义。

关键词: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创新

城建档案方面信息资源, 同城市的建设规划与日常管理运转等具有着紧密的关联性, 在我国目前城市的发展建设快速前进背景下, 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利用, 且获得了显著的成绩效率, 一度被作为档案领域的典范, 成为城市数字化建设发展的主要信息来源。但是伴随着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及国家经济体制和政策体制日益深入完善的大发展背景下, 城市建设档案的信息资源建设, 逐渐呈现出了社会适应度不足, 技术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因素, 诸多挑战相应的出现, 迫切要求了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建设工作方面的创新。

1 我国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

根据2007年全国城建档案业调查统计可知, 目前我国已陆续构建的城市建设档案馆与城建档案科室达近1700个, 其中包含了地级单位以上的城市建设档案馆250余个, 馆藏资源总量逾4000万卷之多, 全国近60%的地级城市陆续构建了城市建设档案馆、30%左右的县市级城市建设档案馆, 进行了独立门户网站的搭建, 从软硬设施配置的综合情况来看我国当前多数地级概念以上的城建档案馆, 已陆续构建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了馆藏资源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从07年的调查来看, 对档案目录方面实施机损与管理的馆室为532个, 实现对档案的全文进行数字化形式管理的馆室为187个, 所构建地下管线系统共计75个, 手工进行管理发展的机构共1098个, 占据了总体数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以此可知我国目前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仍具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当前因为各地域经济水平的不同, 所以城建档案的建设发展程度层次, 也存在着相应的差异化, 产异化的背后同时也隐形的存在着村类问题, 诸如馆藏资源单一问题及技术运用不足问题等等, 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探究:

首先从档案归属及流向方面来讲。伴随国家的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城市建设职能愈加复杂明细化, 这使隶属于城市建设部门管辖的城建档案馆在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方面呈现出更大的困难型, 相关资料信息收集不足, 逐渐成为工程竣工资料充斥的保管单位, 馆藏资源单一等情况相应呈现, 使得城建档案方面的资源信息价值及利用效率急剧下降。

此外在发展中城建档案专业性能得不到满足, 在相关新设计勘察资料及新材料工艺方面的资料得不到有效地收集利用, 且在发展中相关管理人员存在着重视资料收集, 轻视档案资源的利用开发情况, 从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方面而言, 无论是经验还是经费抑或条件与理论水平等各方面, 均显视出十分欠缺的情况, 对于基础理论的积累及创新相对匮乏, 这为城建档案的实际工作持续化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再者在档案信息化发展方面, 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处理和数据库技术方面的发展, 尤为薄弱, 这对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呈现着明显的违悖情况。同时因信息化发展程度的地下, 也为档案的查阅使用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因此数字化档案的建设, 在当前也愈发成为城市档案管理工作开展中, 一项丞待解决的问题事项。

3 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创新策略分析

3.1 促进体制创新

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创新从体制上讲, 就是要创新城建档案管理体制, 创新城建档案内在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 使城建档案工作更加充满活力, 不断丰富和完善城建档案信息资源, 提高城建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建设行政职能强化城建档案业务指导、规范编制和及时报送, 确保城建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成果更加显著, 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做出的贡献更加突出。应该说, 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二十多年的经验证明, 城建档案与建设职能是鱼和水的关系, 只有融入建设行政职能之中, 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才能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3.2 加强理论创新

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理论创新至少有两条途径, 一是通过借用成熟的档案学理论体系, 对城建档案工作中“档案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建立起城建档案工作的理论框架;二是对城建档案业务工作展开研究, 突出“城建”特色, 充分汲取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结算以及材料等科学技术领域理论, 组织起城建档案工作的理论骨骼和肌体。

笔者认为在理论肌体构建方面至少要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 一是对建设过程进行研究, 归纳出城建档案生成理论, 显然这个生成理论不同于档案生命周期理论, 它是对城建档案生成程序进行研究, 不是对某一档案生命进行描述;二是对城建档案类别进行研究, 归纳出城建档案编制和库房管理理论, 考虑档案来源、专业属性、工程类别等等。三是对城建档案载体、文件、图纸、格式、符号进行规范研究, 形成各种国家标准, 这是一项非常艰难细致的工作, 对城建档案理论创新具有基础性价值。城建档案信息资源要能解读才会有保存价值和可开发性, 而城建档案的解读远比一般的文本文件要复杂得多, 必须要以系统性的技术标准做基础。

3.3 强化技术创新管理工作

3.3.1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要围绕档案收集、保管来开展。要将档案编制的数字化、多媒体化与档案接收和保管的数字化、多媒体化结合起来, 不断引进和开发硬件设备和应用软件平台, 提高编制质量, 提高接收效率, 创造开发利用条件。

3.3.2 安全管理:

档案资源的积累是一个长期高耗的过程, 网络时代也是一个安全性脆弱的时代, 这一对矛盾提示我们技术创新既要高度重视安全管理, 又要用技术创新提高安全水平。安全管理既包括信息不会丢失、不被破坏, 还包括信息不被窃取、不被滥用。

3.3.3 人才队伍建设:

人是实现技术创新的根本力量, 又是运用技术创新成果的主体。人才一靠培养, 二靠引进, 关键是要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锻炼人、发现人、培养人、提拔人。对人才既要有专业知识上的要求, 也要有从业操守上的要求, 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 进行管理深层次加强, 推进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文华.论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创新[J].档案学研究, 2008, 102 (3) :21-24.[1]李文华.论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创新[J].档案学研究, 2008, 102 (3) :21-24.

[2]王伟征.试论城建档案管理工作[J].云南档案, 2009, (7) :51-52.[2]王伟征.试论城建档案管理工作[J].云南档案, 2009, (7) :51-52.

[3]耿玲玲.城建档案的动态管理[J].档案管理, 2010, (4) :87.[3]耿玲玲.城建档案的动态管理[J].档案管理, 2010, (4) :87.

[4]李爱平, 李璐璐.城建档案管理多元化刍议[J].城建档案, 2010, (8) :37-38.[4]李爱平, 李璐璐.城建档案管理多元化刍议[J].城建档案, 2010, (8) :37-38.

资源建设创新 篇2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胡锦涛同志最近反复强调,增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一种模式。世界上国家发展主要是三种模式:第一种是资源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增加国家财富,比如,中东产油国家,像沙特阿拉伯等,他们就是躺在上帝赋予他们的石油这样一个资源的基础上。第二种是依附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比如,一些拉美国家,像巴西、阿根廷、智利等。第三种是创新型发展模式,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科技的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比如像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创新型国家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创新的投入高,二是创新的产出高,三是自

主创新能力强。

韩国是从一个落后国家发展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成功范例。1962年,韩国人均GDP只有82美元,与我国当时水平大体相当。到了2005年,韩国达到12000美元,等于我国的10倍,现在韩国人口只有4700万,经济总量却大致相当于我国40%。在半导体、汽车、钢铁、电子、信息、通讯等众多领域,韩国都比我国起步晚,但他们醒得早,技

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已经走到我们前面。

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日本推出了高清晰度电视,并且向世界转播。这是当时的日本独家技术,日本很快制定自己的标准,梦想这样可以一举占领世界新一代电视的市场。但时过三年,1991年,美国突然宣布了数字式的高清晰度电视的标准。日本陷入被动,因为日本的产品是模拟式的高清晰度电视,是在现有的普通电视技术基础上渐进的创新,而美国的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是在原理上的重大创新,得益于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这等于说,日本的多年投资努力付之东流。由此可见,国家之间的经济、科技竞争的焦点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已经前移到原始创新方面。所以,现在国际上的说法是,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专利,三类企业卖技术,四类企业卖产品,五类企业卖苦力。什么叫标准,标准意味着完全的知识产权,在产业链中利润最大最丰厚的部分,当然代表着技术发展的方向。

我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远不是一个经济强国。因为产业结构重心还是比较低,主要是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的分类看,低端的动力源,主要是依赖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矿产等。我们国家还没有完全摆脱这种模式。中端的动力源,主要依赖资本投入的驱动。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这个阶段。高端的动力源,就是创新驱动,就是依托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资源,掌握核心技术,创新

自主品牌,拉动产业能级提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是更新教育观念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更新教育观念。第一,教育的目标。传统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现在我们谈教育目标主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前者是以社会为本,后者是以学生个体为本。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积极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其成为积极适应社会的人才。第二,教育的使命。传统的教育使命是教授前人的知识,现代教育的使命是使人获得持续发展能力。教育不再是简单知识的传递,而是使当代学生获得发展的能力。第三,教育的特征。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上的,是按工业经济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现代教育则反映的是知识经济对人的需求,教育方式、教育过程强调个体化、个性化。第四,教育的组织形式。传统的组织形式是以学科、课堂为基础体系,现代教育强调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结构。现代教育应该突出问题取向的方式,让学生提高面对现代问题的解决能力。第五,教育权利。传统教育讲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现代教育更加强调机会平等、过程平等,是尊重个人发展性的教育。第六,教育过程。传统教育过程是传授和读书,现代教育强调实践性的过程和创新。教育的根本结果就是要使人获得广泛的生活经验、完整的生活概念。以上六条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如果我们能够把上述思想渗透到创新教育实践中,创新型人才培养必将取

得很好的效果。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21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不只是在征服自然和物质生产方面的科学发展,而应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人的潜能的开发,人的自我发展。学习型社会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给学生第一次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奠定终身教育、自我发展的牢固基础,后一种功能在当代社会显得愈来愈重要。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拥有的知识总量迅速增长,知识发展和更新速度大大加快。有专家估计,最近20年来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知识总量,已经相当甚至超过过去20个世纪的总和。还有专家预测,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00倍。人们从学校中获取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人们对工作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生产模式的变化,大大增加了职业和岗位迁移的速度。例如在过去15年的时间里,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就有8000多个原有的技术工种消失,同时,出现了6000多个新的技术工种。在人类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中,不但要求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对人的素质提出许多新的要求,主要是6种能力,即主动工作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岗位转换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应对挫折困难的能力,创造改革的能力,这些能力越来越成为对劳动者素质的基本要求。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证是创新人格

塑造学生创新人格,首先要确立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有无责任感,是检验人生境界高低的尺度。社会责任感不是抽象的,具体体现在对家庭、他人、集体、国家、民族的情感、态度、责任和义务上。要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把责任感转化为学习知识、增长本领的实际行动。第二,要培养创新毅力。一个人事业要成功,特别是要做出比较大的创新贡献,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十年磨一剑的恒心,需要对真知执著不懈地追求,需要自强、自立、自信的奋斗精神,甚至还要面对失败的风险。现在社会大环境还比较浮躁,急功近利的风气还比较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学风。他们喜欢吃“快餐”,做事希望立竿见影。我们对大学生的创新毅力培养,就是要针对这种现象,着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真知的不懈追求,在创新的道路上知难而进,不畏挫折,勇于冒尖,敢为人先。第三,要培养创新激情。创新型人才要有干事业的激情。所谓激情,就是要面对机遇,敢于争先;面对艰险,敢于探索;面对落后,敢于奋起;

面对竞争,敢于创新的勇气。第四,要培养团队精神。现在重要的创新活动已经很少靠个人单打独斗,更多的是跨学科“集群”式的创新,没有团队精神,协同攻关,集思广益,就很难产生很大的创新成果。个人只有融入到集体之中,才会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国内外很多高校都非常关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是德育的要求,也是学业上的要求。团结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道德规范、品格修养。具有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一些大学生到社会上能不能成功,固然有能力不够的原因,但相当一部分是不会团结,不能与别人合作。第五,要培养诚信品德。诚信是关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学校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要大力倡导“以诚信守信为荣”的风尚,加强诚信品德教育,把诚信作为现代文明之基,使现代诚信意识深入人心,成为自觉行为规范。要引导学生诚信立

身,诚信做人,诚信做事,使诚信成为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创造个性

创新未必是全能冠军,往往是单向冠军。我们教育制度的设计,应该为学生创造个性留出足够的空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没有人才。个性是教育的灵魂。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何谓个性,简单说是人的天赋,一般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天赋并不是少数人具有,而是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潜能。只要充分发挥这种潜能,人便能成为不平凡的人。但由于教育问题,人们这种潜能大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今天天才极少的原因所在。个性发展就使一个人独特天赋的充

分发挥,就是独特潜能的发挥。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大脑是很复杂的肌体,不同的部位掌管着不同的智能。一个发育正常的人,都具备这种智能。但是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特别发达的智能,这就是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如果我们的教育在普遍发展学生各种智能的基础上,着重发展个性、特长,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在某些方面具有创新的人才。人才不是样样都强,只是在一个方面或某几方面有独到之处、卓越之处。如果把聪明智慧用在这几方面,另外方面往往会出现缺陷,如果我们求全,只能助长平庸,抹煞卓越,埋没人才。每个人的最大成长空间在于他最擅长的领域。人无个性必平庸,个性愈强愈能出类拔萃,取得成功。教育的真谛就是发现学生天赋,加以培养,使其获得成功感。可以讲,你喜欢做的事情,往往正是你的天赋所在,你的事业所在。

塑造学生创造个性的目的在健康成才。成才,需要明确方向定位。第一,要适应社会需要。把握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一个人只有具有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把个人成才追求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其自身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第二,要发挥自身优势。对自己要有客观的把握,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找寻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选择最能发挥自己专长和兴趣的方面作为自己的成才定位。第三,要利用现实条件,全面分析现实条件提供了哪些有利因素、哪些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哪些可以直接利用、哪些能够改善和转化、哪些需要暂时等待、哪些无法克服,在此基础上明确成才定位。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评价机制

图书馆读者资源建设的创新 篇3

【关键词】图书馆;读者资源

1.图书馆读者资源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新要求,为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实现新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图书馆珍藏人类的文化财富,以知识为纽带拉近读者,让读者在更广泛范围、更深层次上获得所需的知识。读书是提升读者综合素养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平台,达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读者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

读者资源是读者的知识、智慧、能力、信息等资源的总称。读者是图书馆的真正创造者,读者是图书馆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图书馆是读者的图书馆,没有读者,就没有图书馆。图书馆人本管理的基点,应是以读者为本。失去了读者,图书馆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读者不仅是图书馆资源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图书馆资源的供给者。读者资源建设就是通过对读者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挖掘、利用蕴藏其中的可用资源。而图书馆建设读者资源的过程,是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过程,是取得读者知识、智慧、能力和信息支持的过程。读者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中来。通过这种双向互动的交流,图书馆通过借用读者知识,深入挖掘读者需求,将其信息资源建设得更加完善,同时读者通过向图书馆提供自己拥有的知识,其自我价值得到最大体现。

2.读者资源建设的原则

2.1 共建双赢原则

图书馆那些科研能力强、学术成果多的读者,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他们对文献资源的需求旺盛,特别依赖新的文献信息,因而更注重对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图书馆借助他们开发文献信息,就要密切结合他们的学科专业、研究课题和学术交流进行,使文献信息的开发紧密贴合他们的研究方向,并从中获益,如此才能引起开发者的兴趣和共鸣,调动他们对开发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还要注意这种开发又要有利于图书馆的文献建设和发展,并通过图书馆使更多的读者受益,使图书馆借助和利用读者开发文献资源具有共享意义。读者乐于奉献自己的才能,改善图书馆的现状,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同时,自己也得到更高质量的服务,达到共建双赢的局面。

2.2 激发激励原则

就图书馆读者资源开发而言,激发激励是调动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和有关活动积极性的过程。即运用各种积极手段,把图书馆的激发激励变成读者自觉的参与意愿。读者的工作成绩、研究成果得到肯定与承认,是读者较为关切的问题,也是其作为读者价值的体现。激发激励那些科研能力强、专业造诣深且又热心于开发工作的读者和那些信息意识强、业务过硬的馆员进行合作。对成绩突出的、表现优秀的、有研究成果的读者予以表扬、展示和奖励,如设立“读者贡献奖”,授予“荣誉馆员”称号,颁发“荣誉证书”等,既鼓励读者的工作热情,也会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

3.图书馆读者资源建设的路径

3.1 信息时代读者知识的分享

读者知识的分享在信息时代不单是在实体图书馆提供智慧知识,更多的时候是在网上分享他们的认识和见解。网上专家导读系统的建立:图书馆在网上建立读书小组,并设置专家导读系统,指导读者深入阅读。这些专家由学科馆员、外聘学者组成,覆盖各学科领域,做网络时代的知识导航员。专家们可以根据热点话题或者专题设置,定期在网上推介经典图书、网络资源。将推荐书目、网站等介绍给读者,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网络提供了人人可以为意见领袖,草根发表话语权的大平台,通过微博、博客、论坛、QQ等展示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思想。图书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分享读者知识,提供新服务。图书馆不仅需要专家的智慧,也需要草根读者的智慧和参与。允许他们书写评论,吸纳读者的智慧来补充和改进图书馆服务。通过读者的参与丰富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提升图书馆的学术生态能力,改善图书馆的服务环境,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使图书馆由藏书馆向文化馆、研究馆、学术馆方向发展。

3.2 建设活人图书馆

活人图书馆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图书馆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服务方式。它以人作为“图书”出借。图书馆请那些有特殊兴趣、信仰或经验的人擔任“图书”,他们可以是退休教师、学生、残疾人、宗教人士、难民、社区工作者等等。他们在一个相对舒适、安全的环境中,通过切身经历、经验来回答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达到相互沟通、增强理解和消除偏见的目的。

例如图书馆可以联合图书馆读者委员会,开展了“以人为书!分享智慧,传承你我”为主题的“Living library”校园活动。利用互联网发起活动,招募拥有不同职业、经历、爱好的人作为“真人书”,通过与读者的交流一起“阅读”人生,“真人书”打破了以往图书默默无语单向的信息传播,读者和“书”可以双向互动,读的“目录、篇章”可以灵活地转变,随时就读者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和对话。为不同群体搭建了互动交流平台,改变以往图书馆服务形式比较单一的局面,提高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

3.3 在读者中开展“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

征集读者对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建议和计策,以逐渐形成一个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促进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争取有更多的读者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到图书馆的环境营造、服务提高中来,用广大读者的智慧和热情支持和鼓励图书馆工作,促进图书馆的发展。通过大力宣传,积极鼓动,并有重点地组织“合理化建议”读者与图书馆见面座谈会,共同探讨交流,深化征集活动,使“合理化建议”在互动中进一步提升应用价值。在征集活动中,图书馆将对收集到的建议与计策进行梳理和筛选,根据其内容的创意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认真采纳,积极推广运用,并给予建议人一定的奖励和表彰。把集中读者智慧的“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作为推动图书馆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读者座谈会、馆长信箱等形式广泛征集读者意见,群策群力共建美丽图书馆。

3.4 读者参与图书馆决策

图书馆在决策之前要通过问卷调查、读者信息资源研究、召开读者座谈会等方式,掌握更多的资讯,力求使决策建立在真实、客观的基础上。然后,对客观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整理,作为决策的依据。并建立激励或奖励机制,吸引和鼓励读者主动参与图书馆的决策。建立读者评判决策的长效机制,成立决策的读者组织,不但要有决策执行后评判,更要在决策方案付诸实施之前,接受读者的评判,避免执行后评判“亡羊补牢”之弊端。

3.5 利用读者捐献丰富图书馆的馆藏

名人们对图书馆事业的钟情往往至死不渝。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他们在世时留下遗嘱,令后人来把自己精心收藏的图书捐献给图书馆,象梁启超、胡适、荣德生、陈垣等人都是这么做的。除了名人、机构的捐赠外,更有许多的普通读者向图书馆捐献爱心图书。图书馆鼓励读者将使用过的仍然很有利用价值的闲置图书捐赠出来,从中精选入馆藏,广大读者和捐助者无私的捐款、献书行动,丰富图书馆的馆藏。

图书馆要积极建设利用读者资源,建立和完善读者参与机制,争取读者广泛的参与和合作,这是图书馆读者工作的一种新模式。把读者作为资源进行定位,是图书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图书馆广大的读者群体无疑是一座宝藏,对其进行可持续性的建设、利用,不仅可以增强图书馆的活力,而且可以更好地增强图书馆的竞争优势。读者是图书馆建设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建设读者资源是图书馆寻求自身发展新的增长点。充分开发读者资源,图书馆实力不断提升,促使图书馆的服务品质进一步提高。也和谐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双赢”关系。

参考文献:

[1]汤骅.分享读者资源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品质[J].新世纪图书馆,2013(1):38-40.

[2]郑福根.谈高校图书馆读者资源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24(6):55-57.

资源建设创新 篇4

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各地政府均大力引导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化研发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客观的说,在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领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放大经济效益等方面,依然存在薄弱环节。

因此,北京市以企业为依托组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最有效途径。

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开发中心,一个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另一个以推进成果转化为目标,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建立了更为完善的技术创新和产业体系。对于企业而言,重点实验室是负责企业研发及承担科研项目的主要科研力量,实验室平台的搭建,帮助员工快速掌握企业最新发展动态,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将设计、研发、制造、生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推动企业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进程;而工程开发中心是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自我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和参与市场竞争、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必然选择。

此外,两个管理办法均特别鼓励产学研结合,这抓住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当前,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对重大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管理办法的出台将促进北京市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一流的人才,形成北京市及全国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资源建设创新 篇5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单选

1.“十二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2.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作用。(单选 2 分)

[A]基础 [B]决定

[C]关键

[D]支撑

3.我们要以()为主构建市场化的众创空间。(单选 2 分)

[A]市场力量

[B]政府力量

[C]社会力量

[D]外资力量

4.各地要加强对创新创业工作的(),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部署。

[A]资金投入

[B]政策支持

[C]条件保障

[D]组织领导

5.我国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作用。(单选 2 分)

[A]基础 [B]决定

[C]关键

[D]支撑

6.我国存在大量新的增长点,潜力巨大。(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7.()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单选 2 分)

[A]企业 [B]国家科研机构

[C]政府

[D]高校

8.以复合化、结构功能一体化为特征的新材料技术将对传统制造业产生革命性影响。

[A]正确 [B]错误

9.截至2015年9月,我国已经建立了1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46个国家高新区。

[A]正确 [B]错误

10.()提出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单选 2 分)

[A]科教兴国战略

[B]建设创新型国家

[D]以上都不对 [C]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1.我们要大力培育()精神和创客文化,将奇思妙想、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

[A]企业家 [B]天使投资人

[C]专家

[D]学者

12.我们要以构建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为(),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A]目标 [B]载体

[C]主线

[D]部署

13.屠呦呦先生获得诺贝尔(),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单选 2 分)

[A]医学奖 [B]物理

[C]化学

[D]和平

14.创新创业首先不是取决于个人的兴趣偏好,而是满足()。(单选 2 分)

[A]社会需求

[B]创业者需求

[C]政府需求

[D]用户需求

15.创业与创新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活动,创新是()。(单选 2 分)

[A]技术行为

[B]商业行为

[C]思想行为

[D]服务行为

16.目前的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A]人才 [B]科技

[C]发展

[D]创新

17.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落实促进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单选 2 分)

[A]高度重视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工作 [C]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18.()是创业的本质特征。(单选 2 分)

[A]规范性 [B]独创性

[C]创新性

[D]适用性

[B]加强对创新创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D]按照职能分工

19.当前,要推进实施()创业引领计划,鼓励高校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单选 2 分)

[A]大学生 [B]专家

[C]学者

[D]大学团体

20.推动美国和世界进步的不是对互联网的发明,而是对它的()。(单选 2 分)

[A]产业化 [B]自由化

[C]国际化

[D]商业化

21.当前,要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有效集成创业服务资源,提供全链条()。(单选 2 分)

[A]资金服务 [B]衔接服务

[C]增值服务

[D]投融资服务

22.我们要以()为目标,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单选 2 分)

[A]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C]构建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

[B]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D]整合有效资源

23.到2020年,我国要孵化培育一大批创新型(),并从中成长出能够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单选 2 分)

[A]小型企业

[B]个体工商户

[C]小微企业

[D]家庭作坊式企业

2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只有少数经济体实现现代化转型,成为高收入国家。(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25.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26.当前,要完善()快速通道,对小微企业亟需获得授权的核心专利申请予以优先审查。

[A]专利审查 [B]知识产权审查

[C]技术审查

[D]科技审查

27.当前,要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增强众筹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服务能力。(单选 2 分)

[A]小微企业

[B]互联网

[C]区域性市场

[D]初创企业

28.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发展阶段相关,不是越高越好。(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29.政策环境必须着眼于战略方面的顶层设计。(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30.()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研究完善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单选 2 分)

[A]科研院所

[B]科技部

[C]大学科技园

[D]高校

31.()针对人群主要以应届毕业生和科技人才或专家为主。(单选 2 分)

[A]创新创业文化培育政策 [C]创新创业培训政策

[B]新企业创建型政策

[D]群体创新创业政策

32.要通过()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单选 2 分)

[A]制度创新

[B]人才创新

[C]科技创新

[D]改革创新

3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34.当前,要加强跨区域、()技术转移,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单选 2 分)

[A]跨部门 [B]跨省市

[C]跨领域

[D]跨国

35.当前,要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有效集成创业服务资源,提供全链条()。(单选 2 分)

[A]资金服务

[B]衔接服务

[C]增值服务

[D]投融资服务

36.鼓励()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单选 2 分)

[A]市场力量

[B]政府力量

[C]社会力量

[D]外资力量

37.我国经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38.()第一台数码相机诞生。(单选 2 分)

[A]1955年 [B]1965年

[C]1975年

[D]1985年

39.我们要增强创新的源头供给,力争在更多领域引领世界科学前沿方向。(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40.《美国新经济指数报告》中的“新经济”是指网络化、全球化、高风险、能动的知识经济。

[A]正确 [B]错误

41.支撑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单选 2 分)

[A]京津冀 [B]长江经济带

[C]珠三角

[D]东北老工业区

42.发挥()作用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发展,培育发展天使投资群体,推动大众创新创业。

[A]创新创业公共服务

[B]财税政策

[C]财政资金

[D]构建众创空间

43.当前,要加强()基础建设,为创新创业搭建高效便利的服务平台,提高小微企业市场竞争力。(单选 2 分)

[A]电子科学

[B]人力资源

[C]电子商务

[D]电子信息

44.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增长。(单选 2 分)

[A]低速 [B]中速

[C]中高速

[D]中低速

45.突出科技创新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中的()。(单选 2 分)

[A]引领作用 [B]支撑作用 [C]主导作用 [D]关键作用

46.我们要把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作为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47.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能够更加直接地反映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48.当前,要强化(),培育企业家精神,发挥资本推力作用,提高创新创业效率。(单选 2 分)

[A]市场机制

[B]创业辅导

[C]专业服务

[D]资本途径

49.我们要以()为主线,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单选 2 分)

[A]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C]构建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

[B]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D]整合有效资源

50.要尊重和发挥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从实践中寻找最佳方案。(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51.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在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科学难题上贡献中国力量。(单选 2 [A]正确 [B]错误

52.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A]投融资方式 [B]产业组织方式

[C]资源配置方式 [D]宏观调控方式

53.发挥()杠杆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业活动。(单选 2 分)

[A]创业投资基金

[B]财税政策

[C]财政资金

[D]发展专项资金

54.国家创新指数得分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各国创新指数与人均GDP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55.支撑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单选 2 分)

[A]京津冀 [B]长江经济带

[C]珠三角

[D]东北老工业区

56.()提出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单选 2 分)

[A]科教兴国战略[C]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B]建设创新型国家

[D]以上都不对

56.创业与创新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活动,创业是()。(单选 2 分)

[A]技术行为

[B]商业行为

[C]思想行为

[D]服务行为

二、多选

1.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需要()。(多选 2 分)

[A]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技术新体系[B]服务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 [C]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关键技术 [D]全方位融入和布局全球创新网络

2.前沿技术群体突破呈现出以()为特征的新一轮信息技术。(多选 2 分)

[A]智能 [B]泛在 [C]融合 [D]普适

3.总书记提出科技创新要牢牢把握()。(多选 2 分)

[A]科技进步大方向 [B]产业革命大趋势 [C]国有企业大变革 [D]集聚人才大举措

4.我们要依托()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

[A]企业 [B]国家科研机构

[C]政府

[D]高校

5.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技术新体系,包括()。(多选 2 分)

[A]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 [C]新材料技术

[B]智能绿色服务制造技术

[D]清洁高效能源技术

6.夯实创新基础能力需要()。(多选 2 分)

[A]加强战略和前沿导向的基础研究 [B]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 [C]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D]全面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7.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多选 2 分)

[A]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C]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B]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D]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8.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要积极倡导()的创新文化。(多选 2 分)

[A]崇尚创新 [B]创业致富

[C]敢为人先

[D]宽容失败

9.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多选 2 分)

[A]拓展区域创新发展新空间 [B]完善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 [C]发展专业化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

[D]依托区域创新高地培育新经济,推进经济结构转型

10.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需要()。(多选 2 分)

[A]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B]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含量显著提升

[D]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 [C]创新型人才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 5

11.新世纪以来,以()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发展。(多选 2 分)

[A]信息 [B]生物

[C]新材料

[D]新能源

12.以()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各领域创新的基础平台和核心引擎。(多选 2 分)

[A]生物技术

[B]大数据

[C]云计算

[D]移动互联网

13.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全面下放创新成果(),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

[A]所有权 [B]处置权

[C]使用权

[D]收益权

14.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需要()。(多选 2 分)

[A]拓展区域创新发展新空间

[B]构建普惠性的创新支持政策体系

[D]全面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C]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收益分配机制15.新科技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势深刻影响并改变着()。(多选 2 分)

[A]社会的生产方式

[B]社会的生活方式

[C]人类交流方式

[D]人类思维方式 16.打造区域创新高地,需要()。(多选 2 分)

[A]完善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

[B]拓展区域创新发展新空间

[C]依托区域创新高地培育新经济,推进经济结构转型

[D]发展专业化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

17.《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国家竞争力和创新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从()构建了国家创新指数的指标体系。(多选 2 分)

[A]创新资源 [B]知识创造 [C]企业创新 [D]创新绩效 [E]创新环境

18.持续创新关键要抓好人才的()。(多选 2 分)

[A]获取 [B]开发

[C]维系

[D]激励

19.根据《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5》,我国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世界第18位,创新能力突出体现在()。(多选 2 分)

[A]创新资源投入持续增加 [C]创新绩效明显提升

[B]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资源建设创新 篇6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重要的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的阶段,经济活动最为活跃,传统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递减趋势,创新的贡献率明显上升。因此,从现在到2020年,我们必须靠创新才能实现翻两番的目标,走原来的老路是走不通的,各国都在这个阶段进行了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也必须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

第一,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有四个方面:1、科学技术发展突破了人类传统认识的极限,引发了新的革命,使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互相渗透。2、产业化周期缩短,这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用了60年使50%的家庭有了电话,而互联网走进美国50%的家庭只用了5年的时间。基因纳米技术的研究成果,在中间阶段就申请了专利。3、理论的超前发展。和以前不同,现代技术革命绝大多数都是基础研究的成果,DNA和集成电路这两个技术在全球引发了生产革命。4、全球化。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20世纪全球有几个特点,都是由科学技术带来的,即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使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在全球范围流动,全球化没有改变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但改变了竞争的形式,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焦点,最尖锐的是争夺人才。据统计,全世界技术移民有40%到了美国,这其中有70%都是从中国过去的,这就使发展中国家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时候面临人才的匮乏,从而危及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以上这四方面的原因,使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迈进,科学技术成为基本的驱动力和财富的源泉。

第二,创新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尽管各国在文化、历史、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主要国家都把创新作为基本战略。美国专门制订了一项法律来保持它在科学技术上的前沿地位,日本提出“科技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在这种情况下,后发国家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可能被边缘化,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我们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并没有成为一个科技大国,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比较大。

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果不转变增长方式,不提高技术贡献率的话,是难以实现的。

为什么选择自主创新?

我们这么多年大量引进的技术,都是人家结构调整下来的,其特征是“四高一低”,即高污染、高资源、高消耗、高人力、低附加值,这种情况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我们有2000个专家历时3年研究制定了中国的发展纲要,党中央采纳了这个意见,把它作为中国的发展战略。我从科技的方面讲一讲,中国要发展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现在是什么状况,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胡锦涛在报告上提出,我们要做到在若干重要的经济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品牌就是要有自主知识产权,我在十几年前就主张自主创新。在这个时代,在最有价值的高新技术和生物等领域,全世界竞争的就是知识产权,靠买不行。自主知识产权是生命线,我们很多企业没有生命线,生命线在人家手里。我国的技术依存度太高,产品都是低端的,高端都靠进口。我们是制造业大国,9000万农民工搞制造业,产值占世界的7%,而美国1000万人,产值占世界的1/4,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距?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知识产权。举几个例子,芭比娃娃单价是20美元左右,我们作为玩具大国,只挣35美分;DVD的成本是15块钱左右,但是要交给人家18美元的专利费,我们就赚1块钱;组装一台电脑,赚6个苹果钱。我们的厂房、设备、流水线,做了半天都是给外国打工,高端的都靠进口。我们现在100%的光纤设备,80%的集成电路设备,70%的数控机床,70%的医疗器械,所有的民航飞机,都要依靠进口。我们现在用的一次性能源占世界的12%,淡水占15%,钢材占28%,水泥占48%,我们的经济总量是第六位,但是竞争力在50位以后,要摆脱这种局面,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东南亚金融风暴之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柯罗德曼写了一本书,说东南亚的经济奇迹是建立在浮沙之上的,没有技术创新的依托,很快就要出问题。我问他,东南亚包括不包括中国?他说包括,你没有专利,资产泡沫这么大,不出问题是不可能的,有了专利、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你才能站稳。

把自主创新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主要环节

自主创新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个是原始创新,主要是在基础科学和科技的前沿领域,从长远来看,原始创新能力直接影响我国科技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二个是集成创新;第三个是引进消化再创新。所有的创新都是这样,把许多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发挥出1+1>2的能量,引进吸收再创新,把引进的先进技术加以改造升级,从与巨人同行,到站在巨人之上,实现一代又一代的技术新突破。我们讨论的时候有人说,第一个能落实,如果到外国去竞争,难度比较大,你在人家那里被淘汰了怎么办。我们现在就是要实现这个目标,把他引来了,最后把他比下去,从而实现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把外国品牌淘汰掉。

我们的自主创新也有很多好的例子,主要就是开放中创新做得比较好。我们的创新必须在开放条件下,即使将来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巨大的提高,我们还要不断向外国学习,因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领先,而且高科技本身就是要不断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和资源,包括从竞争对手那里获得资源,这种创新才是现代意义的创新。因此,我们的创新是一种全球范围的再创新。二战以后,日本和韩国能够迅速崛起,都是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创新,从而取得了成功,这一点对我们特别有借鉴意义。中国也有成功的典型,像上海的宝钢,引进了成套设备,在引进的过程中开始培养自己的研发队伍,在消化吸收中再创新,国产化达到80%。宝钢用了23年的时候,现在已经跃居国际钢铁的第一方阵,更重要的是,他在引进先进技术和再创新中培养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团队,这个团队完全可以创造新的奇迹,通过自主创新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另外,我们还去过华录集团,他们的经验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当时他们引进了100多条日本的彩电流水线,遭到了舆论的猛烈批评,说他们重复引进国外淘汰的技术,后来这些流水线都赚钱了。有电视机就要有录像机,当时很多厂申请完彩电流水线,又想申请录像机流水线,朱基说,你们不是说要引进吗,钱都给我,我给你们造一个,你们占股份,他们就都说没钱了。于是我们搞一个股份制的华录,在全国招聘年轻的科学家,使一哄而上引进流水线的局面得到控制。但是,到关键时刻了又合资了,就因为齿轮特别小,当时开攻关会的时候说,这个东西我们5年也拿不下来,马上就要生产,5年以后谁还买啊,大家都觉得录像机还挺火,就这么合资吧,合资以后很快就生产了。如果不是朱基下决心制止了盲目引进,我们的损失会更大,我觉得这是经验。后来录像机不行了,日本有了DVD,华录就改造DVD。当时中国招了一批人,日本来了200个专家进行辅导,他们觉得我们差距太大,水平太低,说我们的技术人员不行。前段时间,又是那200个日本专家又来中国进行辅导,他们说,我们不能指导了,现在华录培养的几百个工程师都是世界第一。几年的工夫我们的企业就培养了很多专业人才。三星的技术为什么能够走在世界前列?三星的老板说,我不懂,但是我能培养出一批一流的人才,我相信这样的人才会创造出奇迹。

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这是中国在未来15年的战略目标,也是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在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阶段,全世界所有国家都一样,不自主创新就实现不了小康目标。

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体系是突破口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 篇7

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必要性

近年来, 河南省通过“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 各项事业迅速发展, 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中部地区之首, 已成为经济大省、新型工业大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但是, 河南省自主创新的总体水平与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称, 存在创新意识不够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不高、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等问题。

建设创新型河南,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 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一方面, 河南省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水资源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人均仅为全国的四分之一。另一方面, 河南省资源利用率低, 地区GDP能耗是国内先进水平的2.1倍, 能源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建设创新型河南, 也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河南省多年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要素支撑经济增长, 发展成本加大、优势减少、活力下降的问题已经暴露,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已势在必行。2005年8月, 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河南视察指导工作时, 明确要求河南“十一五”时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但是, 河南省科技总体水平还较低, 同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要求、同先进省市相比都有较大差距。

建设创新型河南的条件

近年来, 河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定不移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 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型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2007年, 全省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 总量居全国第五位。目前, 全省共拥有各类科研机构794家, 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7.7万人, 长期在豫工作的“两院”院士16人。在2007年1月8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 河南省共有22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励, 接近大会奖励总数的1/10,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奖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一年。这在河南科技发展史上具有突破性和跨越性意义!

“十五”期间河南省专利申请、专利授权总量分别为29093件、15199件, 比“九五”期间 (专利申请16314件、专利授权9915件) 分别增长78.3%、53.3%。长期以来河南省知识产权资源占有量偏少的局面已初步得到改善, 全省专利申请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知识产权工作正在逐渐深入到河南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目前河南省已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 全省有郑州、洛阳两个国家级和安阳、焦作等9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建设创新型河南的战略措施

1.为提高河南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环境

自主创新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涉及社会各个方面, 没有良好的环境很难持续进行。创造良好环境, 就是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环境和文化氛围。首先要积极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税收、金融、财政投入、政府采购、技术引进等政策, 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 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 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以完善的体制催生创新动力, 以健全的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必须大力培植和建设创新文化。美国硅谷之所以成为全球信息产业的摇篮, 主要在于其崇尚竞争、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我们要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在全社会营造促进自主创新的氛围;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 破除只防出错、不求出新, 只求保险、不担风险, 只循陈规、不探新路的思维定势, 倡导激励创新、鼓励冒尖、包容个性、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创业风尚。

2.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河南人力资源丰富, 但是人才资源不足, 结构不太合理, 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尤其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短缺, 每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为15人, 大大低于全国43人的平均水平, 这是制约河南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把河南省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我们要不拘一格选人、用人, 把人才配置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和岗位;要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尤其是要加快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科技骨干和创新人才团队, 造就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 采用灵活多样的柔性人才政策, 吸引国内外一流科技人才来河南省创业;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积极推动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重奖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3.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自然资源终有一天是会枯竭的, 惟有知识 (产权) 资源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只有把经济大省、强省的大厦建设在知识产权资源大省、强省的基础之上, 才能保证河南闯出一条突出特色、加快发展、优化结构、增强素质、提高效益、保障后劲的新路子, 实现河南省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 然而, 河南知识产权意识十分薄弱, 运用知识产权规则的能力普遍缺乏。在政策、法规、编制、机构、信息传播平台、专利技术孵化和资金扶持等方面, 与上海、北京、广东、山东、四川等省市的差距较大。此外, 由于体制制约、人才缺乏等问题的存在, 大面积、恶性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还比较严重,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状况还没有完全改观。

4.坚持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并举

近几年, 河南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但总体上看, 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不仅与沿海发达地区无法相比, 即使在中部地区也不占优势, 突出表现在具有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少、骨干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偏低。因此, 我们要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支撑河南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 作为支撑中原崛起的强大筋骨。要注重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促进传统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的优化升级;要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实现突破, 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上实现突破。要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为重点, 积极研发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开发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品,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从工业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多种实现形式。

同时,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 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 为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要建立完善符合省情的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着力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推进科技资源在全社会的集成、开放、共享和共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科技评价和奖励机制, 完善和规范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

要完善鼓励河南省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 加大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 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 制定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 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与产品实施政府首购政策和订购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 是提高河南省区域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才能减少对技术、装备引进的过度依赖, 加快产业和产品升级, 获得有利的国际贸易地位;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才能在激烈的科技和市场竞争中占据战略制高点, 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重庆 篇8

重庆的科技创新,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去年, 自主创新力度和创新绩效实现“双提升”, 发明专利授权532件, 同比增长50.3%, 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保持在全国第12位。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实现“双强化”, 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182项, 同比增长71.7%, 通过科技创新, 我市成为全国最具创新力的50强城市。但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一是科研基础条件仍然薄弱, 与同处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相比, 我市高校、市属以上科研机构和科技活动人员, 分别只有四川的77%、25%和43%左右, 拥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只有四川的62.5%;二是科技研发经费严重不足, 不到四川的50%;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高;四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还没有形成。

践行科学发展观, 就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 让科技进步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技工作必须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自身发展结合起来;坚持统筹兼顾, 加强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科技资源配置以及科技发展与体制改革的统筹协调。重点应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 全力推进自主创新。围绕国务院3号文件“一中心、一基地”的战略定位, 抓紧研究制定“中心”与“基地”的指标体系、建设方案和举措。力争通过2—3年努力, 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

二是围绕更好发挥第一资源人才的作用, 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从重大项目及重要课题设置、科技政策、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等科技创新活动的各个方面, 创造一流的环境, 吸引和集聚一流的人才, 激发他们创新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现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的目标。

三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使之成为现实生产力。采取各种有力措施, 如建立成果转化资金、政府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等, 组织实施好一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打造一批成果转化基地、加强成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 突破成果转化“短板”。

四是切实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加快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及经费支持, 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创建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引导和支持中小型企业与市内、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或研发基地, 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奠定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微观基础。

五是坚持科技必须以需求为导向,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 在选题确定研究对象和目标时, 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 而必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转型紧密结合, 围绕市场需求来展开。坚持市场所需要的, 才是应该研究的。

六是着力解决民生科技问题, 助推和谐重庆建设。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市民衣食住行和健康、环保、安全为重点, 进一步加强新农村、现代农业、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科技创新, 让广大群众共享科技发展成果。

资源建设创新 篇9

关键词:创新资源,知识资源,自主技术创新,核心技术

一、重视企业创新资源的原因

1.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

人类社会正大踏步迈入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成为决定一国竞争力的根本因素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根据后发优势理论, 我国企业多年来实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战略, 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但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不高, 难以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不少企业甚至掉进了技术依赖的陷阱, 难以走出“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一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为此, 我国企业必须将经济增长方式更多的转向依靠自主技术创新。企业自主技术创新, 就是企业以自我为主, 以形成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为目的的科研活动 (高旭东, 2 0 0 6) 。只有进行自主技术创新, 我国企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其竞争力。

2. 创新资源的表现形式

企业的竞争优势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密切相关, 但只有独特的、难模仿的、难转移的关键资源才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 (Barney, 1986) 。按照Barney的观点, 关键资源有三个评判标准:一是有价值, 即占有和使用有价值的资源, 能够带来潜在的竞争优势;二是稀缺性, 只有有价值且稀缺的资源才能带来真正的竞争优势;三是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性, 有价值和稀缺的资源为企业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将持续到竞争对手成功模仿或替代了这种资源。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有很多种, 但是, 研究表明, 以核心技术为主体或基础的“知识资产”是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所必需的资源。

我国学者高蔚卿提出的“企业资源与产业竞争阶段匹配模型” (高蔚卿, 2005) 认为, 企业的发展与其所拥有的资源密切相关。在产业发展的初期, 企业可以凭借土地、劳动、资本等资源获得竞争优势;但是在竞争的高级阶段, 企业只有凭借诸如专有技术等知识资源才能获得显著的竞争力。

3. 企业创新资源观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企业凭借土地、资本、劳动等资源的投入, 在经济上取得了快速发展, 因而不少企业认为不需要核心技术等关键性知识资源, 通过引进技术, 就可以获得经济的高速增长。事实上在很多产业内, 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 引进、利用国外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快捷途径, 但是由于缺乏核心技术, 我国企业即使加工能力很大, 也只能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附加值不高。对企业而言, 其价值的核心自变量是技术, 即企业的技术资源和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的技术价值越高, 其核心竞争力就越强。为了提高竞争力, 我国企业的创新资源观必须从依靠土地、劳动等通用性资源转向重视核心技术等知识资源的获取。

二、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与创新资源的关系

1. 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模式的根本动因:获取创新资源

提倡比较优势理论的很多学者 (尤其是韩国的) 认为, 后发国家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等过程的创新是追赶发达国家的可行途径。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企业普遍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模式, 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获得技术资源, 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可见后发企业追赶先发企业所发生的技术引进, 不仅很难使后发企业获得核心技术等关键性资源, 还容易陷入对国外技术的高度依附。

2. 创新资源是自主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

我国许多企业就是因为缺乏知识资源导致自主技术创新信心缺乏, 不敢进行创新。事实上, 企业所拥有的独特性知识资源反映了其技术知识基础。企业的技术知识存量越多, 在相应的自主技术创新活动中的效率就越高, 需要克服的困难就越少, 所花费的时间也越短, 自主技术创新的信心也就越大;否则其花费的时间和成本则大得难以估量并令人不可承受。

三、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有效途径

1. 建立高效的研发体系

经济全球化使得以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为主体的知识资源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核心。跨国公司为了在一些相关技术领域获得技术垄断, 通过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 积极申请专利。我国企业要想与跨国公司展开竞争, 获取关键性技术资源, 必须建立高效的研发体系 (高旭东, 2006) , 这要求企业在R&D上舍得投入, 以开发自主核心技术为研发目的, 而不仅仅是以消化吸收国外技术为研发目的。建立以开发自主核心技术为目的的研发体系既有利于创新的产生, 也有利于企业在研发实践中对外部知识进行吸收, 积累技术资源, 进而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2. 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学习能力

知识资源的获取是一个昂贵的过程, 其落脚点在于学习与创新。不学习, 不创新, 就不可能获得新技术。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学习的意识, 引进技术后不重视技术学习, 难以形成技术资源的积累, 这是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资源薄弱的重要原因。事实上, 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越强, 就越有利于积累关键性知识资源, 在知识资源的积累过程中形成自身的创新能力;否则, 若企业不重视技术学习, 即使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装备和技术迅速形成跨越几个等级的先进生产力, 最终这种跨越也是不成功的, 因为引进的专有技术和购进的专利都会因为其他企业的进步以及时间的推移而不再有战略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企业凭借土地、劳动、资本等通用性资源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但是在以核心技术为主体的知识资源方面却严重缺乏, 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弱, 缺乏竞争力。为了获取知识资源, 促进自主技术创新, 本文认为我国企业应该建立高效的研发体系, 并加强提升自身的技术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资源建设创新 篇10

首先,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巡视员纪迅致辞并讲话。他阐述了江苏省建筑业大环境、大发展、大趋势,从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迈进的大举措,传达了一系列最新信息,为江苏建筑业鼓劲,为建筑智能化行业加油。中建协智能建筑分会秘书长李翠萍在致辞中指出,智能分会要大力支持行业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之本,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行业企业创新发展应该增加企业间更深层次的合作,创新实践必须坚持市场导向。行业协会应该大力引导、支持、推动企业创新,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江苏省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如何?今后总体目标、思路和重点工程是什么?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研设计处邵劲松专门为论坛作了报告。他特别介绍了按照《智慧江苏建设行动方案(2014-2016年)》,计划开展九大重点工程建设: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推广工程;“智慧家居”应用工程;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管理工程;节约型城乡建设智能化工程;智慧监管综合管理工程;BIM技术应用工程;城镇运行集中管控工程;城镇管理网格化工程;城乡规划智能化工程等。南京邮电大学黄筱淑的演讲“城市综合管廊”和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李明荣的演讲“绿色智慧医院的建设”不但带来新的信息,更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院赵济安以江苏国贸酝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绿色智能建筑云运维管理平台”为例,就互联网时空下的新认知和新推进发表了演讲。华为公司的创新ICT解决方案、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楼宇智能化、深圳市东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酒店AV应用新趋势等,包括软件和硬件最新产品的介绍,为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发展助力。河姆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介绍的“互联网+智能建筑一—河姆渡网”,受到与会者的高度关注。

自主创新文化建设重于资源投入 篇11

创建创新型国家,企业是主体,更是国有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据科技部资料统计,2008年,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已经占据全社会研发投入的71.74%,其中,内资企业研发投入占73.2%,而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投入又超过80%。从这些基本数据中,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是创建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力量。

据笔者了解,过去几年,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国有企业,他们都已经开始将自主创新提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不仅研发投入增长快,而且很多大企业大量引进人才,着手建设企业内部大型实验室、研究院。据悉,科技部第一批“国家创新型企业”的荣誉称号也大都授予了国有企业。

可以说,无论是资金、政策、市场,还是人才方面,国有企业的创新都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也可以说,国有企业的创新是有“底气”的,这是与一些“山寨”企业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国有企业不能仅仅满足于在现有产业结构中起主导作用,而且应该在国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进程中起到引领作用,这是国有企业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

创新文化建设比高投入更重要

大量的资源投入固然是好事情,但是,创新不同于生产制造,它与资源投入有关系,但往往不是决定性的。除了资源投入以外,决定一个组织长远创新能力的往往是创新文化的打造。没有适宜的创新文化相匹配,再多的资源投入也是浪费。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国有企业在打造创新文化方面尤其要明确如下几个重要的理念:

创新不是花瓶。创新的本质是将知识创造与知识的应用结合起来,以促进企业竞争力提高和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因此,创新不在于发明了多少专利,也不在于发表了多少文章,这些都是创新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创新的目的;创新更不是为了做给上级看的,不能为了获得领导的首肯或者获奖而本末倒置。对于企业而言,开发了多少新产品、创新了多少新服务、开拓了多少新市场,这些为企业提供了多少利润,这才是最重要的创新指标。不能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创新就是一张废纸。

思想的误区往往导致行动上的扭曲。实践中,人们对创新的误解和曲解太多了,在很多企业,人们一提创新就往往想到拥有多少科技人员、多少科技投入、多少专利发明、多少获奖,这些都是不正确、不全面的理解。技术含量重要,但是,创新的本质在于技术的应用。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是全世界创新型企业的典型,但是,它的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2.2%,远低于传统的高科技企业,然而任何人也不会否认苹果公司的创新能力。同样道理,历史上,微软公司最早开发的电脑操作系统,其技术成果并不是源于微软,而是别人研发的,但是微软把它成功实现了商业化,从而改变了30多年来IT产业的发展趋势,企业也获得了超常规发展,这才是创新的本质所在。

创新不是好看的花瓶和摆设,过多的表面文章无异于浪费资源。对于企业而言,创新就是要将新技术最大限度、最快速度地转化为新产品和服务,使知识产品化、知识资本化,以提升社会的消费结构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创新文化不同于生产文化。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只要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技术规范投入原材料,就能生产出新产品,它是一个可预测、可控的线性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文化是生产性的文化,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控制成本就是生产文化的核心要素。例如,有些企业提出“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你的下一道工序是消费者”等等,这些是典型的生产性文化,但是,它不适宜创新型的组织。

因为,创新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决定的,无论是在新知识的产出阶段,还是在新知识的使用阶段,它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创新文化与生产文化是根本不同的,在创新文化打造过程中,企业要摒弃传统的生产性文化和线性思维,要给创新以空间和时间。例如:要允许挫折和失败,俗话说要“烧得起钱”。宽容失败是世界创新之都硅谷的典型特征。多一些宽容和正向激励,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评比和一刀切的奖惩控制,也许对组织的创新能力更有用。

少一点官本位,将资源给最需要的人。不客气讲,国有企业是比较讲究“级别”的,级别就是“官位”大小,级别大小往往意味着控制资源的多少。但是,这种层级体制不太适合创新活动,创新需要极大地发挥个体积极性以及组织整体的创造活力,因此,创新文化要以人才为本,而不是以官阶为本。要创造一种环境和文化,把组织中的优质创新资源给组织中最能创新的人、最需要创新的人,而不是给级别最高的人,这是打造创新文化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社会实践中,我国的官本位文化严重扼杀创新,而国有企业的“官气”最让人才伤神。官本位文化有悖于创新精神,这样的风气一旦形成,一线科研人员的创新工作就难以得到应有的支持,创新之花得不到及时培育也就难以结出正果。而且,长此以往,科研人员往往不甘心埋头科研工作,很多优秀的科研人员在年富力强的时候离开一线岗位去担任各种行政职务,造成人才隐性流失,令人扼腕叹息。在中国历史上,屈原遭流放而作《离骚》,司马迁遭宫刑而作《史记》,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在官场不得意才有不朽名篇问世,这不是偶然的现象,凡是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领域做出传世之作的往往是官场不得意之人,而不是相反。

人才和制度是创新文化的基础。创新文化离不开人才和制度的支撑。没有一流的人才很难形成一流的创新文化;没有优良的制度保证,创新文化不可能维持。宽松的氛围、知识共享的环境、平等交流和沟通的习惯、敢于尝试的精神、不怕失败的勇气、优胜劣汰力争上游的气氛,这些都是创新发生的文化前提,而这些文化特质都离不开制度保障。

年轻人才不能脱颖而出,最优秀的科学家不能评为院士,科技资源分配不公,这些都是当前我国创新体系存在的严重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建设的滞后。企业也一样,那些死气沉沉、不思进取、人浮于事、没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往往在制度方面出现了问题。

全球意识与跨文化管理。中国GDP从2010年开始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位,进出口总额也居世界前列,从总量上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现在,全世界的制造业都在向中国转移。放眼历史长河,自大唐盛世、康乾盛世之后,中国又发展到了一个民族复兴的新起点,一个新的中华盛世呼之欲出。盛世需要创新,创新创造盛世。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们一定要有这样的时代使命感。

据统计,2011年中国已有61家企业跨入世界500强的门槛,其中大多数是国企。但是,中国的国有跨国公司业务大都分布在国内,员工也都以中国人为主,这显然不符合未来发展的需要。有一点跨国经营不见得具有了国际竞争力,只有具备了国际竞争力才算真正的跨国企业。因此,跨国企业不仅要拥有世界市场,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世界人才。创新文化的打造必须着眼于跨文化环境的建设,为国际人力资源发展服务。在这方面,我国已有一些成功企业。过去10多年,华为公司因为在国际市场积极进取而获得较大成功,成为国际知名的电信设备制造商。联想自2004年开始跨国并购也收到了以小博大的效果,一步越到世界PC生产商的前列,目前国际化发展势头良好。这些企业在跨文化管理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相反,有些企业则相对保守而停步不前,很多国有企业自我陶醉,不思进取。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为我们提供了获取国际优质创新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千载难逢机会,中国企业应该抱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能”的胸怀,广揽天下英才,为本企业的自主创新服务。历史上,引进一个帅才而赢得一个产业的例子很多:台湾在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引进科技管理帅才张忠谋,他用10多年的时间把台湾集成电路制造产业带入世界领先水平。

盛世需要有包容天下的气度。美国人颠覆性创新的思维,日本人精细优化的作风,韩国人不服输的闯劲,中国台湾人的柔性灵活,中国香港人的商业嗅觉,法国人的艺术气质,德国人的认真执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文化。未来的中国必然是一个多元文化兼收并蓄的国际化大国,企业更要学会引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才,中外人才济济一堂、融为一体,是最好的学习,各种人才各展所长,才是最有效的创新,因此,跨文化管理具有迫在眉睫的重要性。

(责任编辑:罗志荣)

电网建设创新探索 篇12

进入21世纪, 国家逐渐加强对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尤其“十二五”规划出台之后, 全国电网的总投资额达到3万多亿元。如此大规模的投资, 期间必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新旧问题交替的出现, 也推动着政府与各运营商群策群力, 努力探索, 争取电网建设在安全、环保中有序推进。

1 统筹安排, 创新管理方法

1.1 改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做好基础工作

在以往的电网建设过程中, 出现过这种情况, 电网公司已经规划好建设项目, 却因阻工而不能正常投运, 只好搁置, 最终导致经济效益和供电效益双重受阻。一地区电网的建设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是一致的, 这也就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反之, 地方经济不发达, 也会影响电网的正常建设。因此, 运营公司必须提前与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 开通绿色通道。电网建设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一环, 可将其纳入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范围, 为电网建设争取更大的支持, 为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1.2 完善管理制度, 创新管理方法

近年来, 电网在施工建设中, 出现责任真空状态。因为没有具体的文件指导, 各参建单位互相推卸责任, 对施工造成严重影响, 出现半途改道、工期延长、费用激增等现象。鉴于此, 修订各项管理制度, 完善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为各参建单位的责任与义务出具具体文件, 以约束各方加强对自身的监督。每个施工单位必须配备技术管理人员, 现场监督施工的正常进行, 提高现场监控力度。在此基础之上, 必须严格制度管理, 填补制度空缺, 使得各施工方能明确自己的职责, 提高责任意识。

改善考核方法也是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在电网建设实施过程中, 参与建设的单位有设计、施工、监理和设备材料制造商, 业主方应该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 以协调、管理4家参建单位。首先, 可以设立激励机制、奖惩制度。对能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一方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或者精神奖励。再者, 建立项目管理机制, 包括公司主管、项目负责人和实施人。三级领导人必须进行清晰的规划, 并在细节上给予参建单位适当的帮助, 增强其团队意识。另外, 革新考核方式。传统的考核方法基本是通报批评、经济惩罚、市场淘汰等, 过多的处罚方式容易给参建单位造成压力, 使其产生负面情绪而出现某些质量问题。我们可以设立奖项, 并为参建单位配备相应的专家对其进行技术指导, 以提高其业务水平。通过鼓励的方式, 提升参与电网建设的人员的积极性, 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1.3 加强资料管理, 保证工程的准确性

从“十一五”开始, 电网建设规模急剧扩大, 项目不断增多, 专业技术人员随之出现匮乏。为应对如此迅速发展的步伐, 各投资电网公司把精力主要放在了项目的设计、质量以及进度上, 却忽视了背后资料的整理。这不但影响了工程和财务的结算, 也给电网的正常运行、扩建和管理带来了很多麻烦, 也就不能为今后的电网建设提供切实可靠的资料与经验。资料管理是电网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环, 它与工程建设是同步进行的, 是一个工程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反映, 可为以后的领导和管理工作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2 加强电网建设安全管理创新

在电网施工建设过程中, 时有违规违章的现象发生, 导致施工项目不能按时完成, 还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这些安全隐患需要引起各施工单位的高度重视, 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建设。

(1) 创新电网建设的安全体系, 包括安全监督和安全保证。安全监督主要是根据施工过程中电网建设的特点而制定的相应的管理方法, 并且在实际操作中监督执行。可由业主方推荐专业的技术人员现场监察, 以保证整个工程的安全实施。

(2) 必须创新观念, 观念的转变是人的行为转变的思想基础。当今社会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要想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扩大视野, 转变视角, 树立积极的市场化理念, 确立社会的、科学的、现代化的经营模式。企业项目负责人应率先确立市场化的管理模式, 通过市场机制来控制项目运作, 时刻注意工程的市场效应。市场是一把双刃剑, 有机遇也有风险, 要加强多行业、多领域的合作, 把单纯的竞争转变为“互利双赢”的格局, 这也是与国际化接轨的有效手段。

(3) 必须创新经营战略, 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在如今知识经济的时代, 虚拟化经营手段成为这个时代电网建设的关键词。所谓的虚拟经营来自于“虚拟企业”的概念, 也是就1991年美国高端学者肯尼斯·普瑞斯等提出的“虚拟企业”的建设理念。它主要是为适应当今全球化经济下多变的竞争环境而产生的一种动态企业的经营观念, 以内外部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宗旨, 即内部机构精简和外部合作相互配合, 灵活多变地适应市场化大环境。电网建设中业主方将企业的资源供应商、施工方及地方政府等建立起动态的合作网络, 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3 推广“绿色”的电网建设

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电网已成为海、陆、空之后的第4个通道。如今, 越来越多的变电站和输电线路出现,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 也会出现占用土地和环境破坏问题。

电网建设中, 有时为了避免植被与电网的接触, 不得不砍伐输电线路下方的植物。在施工过程中, 为保证电网的安全固定, 会挖基坑以建铁塔, 部分泥土可以回填, 但大部分被弃置在外, 这些泥土的乱丢乱放会导致不必要的水土流失。鉴于以上2点, 我们可以采用高塔设计, 适当增加铁塔的高度, 使得线路远远高于山间的植被, 由此不再需要砍伐植被, 出现高高铁塔存于巍巍青山的独特景观。另外, 建立铁塔之后, 特别要注意废弃物的处理, 对于那些不能被回填的泥土, 可将其装入编织袋, 并依据地势进行堆置, 必要时可以用混凝土或者石头垒制墙面, 以防止水土流失的现象发生。另外, 施工部门可与当地环保部门签订协议, 由环保部门将废弃物进行适当处理。

此外, 还要注意防火防尘。尤其在林间施工时要特别注意防火, 时刻准备灭火工具。当然, 天气干燥或风大的地方, 也要注意防止尘土影响当地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有的施工公司会带洒水车, 定时在施工周围沿途洒水, 虽然费用有些增加, 但也不失为一种保护居民生活环境的有效方法。

最后要注意的是, 我国地势复杂, 各地区环境问题多样, 怎样才能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 又能确保环境不受破坏?1992年, 北京送变电公司成功发明了利用遥控直升机放线引绳技术, 此技术不断被革新, 如今已是各电网公司的常用技术。飞艇不载人而且遥控操作, 不会发生人员伤亡, 有很高的安全性。而且它直起直降、空中定点悬停、低空低速, 可以充分满足在很多复杂地形和技术条件下施行的要求。这种飞艇放线技术, 一般在气象和起降场地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使用。若在山地、密林地区, 由于飞艇体积过大, 其起降、存放、转场会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 因此我们需选择综合性能较强的飞艇, 并根据特殊的地形, 限制飞艇的尺寸大小, 以满足放线需要。此外, 还要注意提高这种遥控飞艇的可操控性、低空低速性, 以保证它们能在恶劣的环境下施工作业。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家应适时对电网建设进行宏观调整, 加强供电公司的创新建设, 积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做到切实为人民服务, 保证电网建设在安全、环保中稳步向前发展。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电网建设进入新一轮的发展高峰, 必然要在建设中不断创新。现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入手, 分析创新的思路, 并结合当今社会低碳经济等环保要求, 简要说明了如何建设绿色电网。

关键词:电网建设,创新,安全,绿色

参考文献

[1]孙黎.国际项目融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2]黄启哲.夯实安全管理基础提高电网运行水平[J].电力安全技术, 2004 (9)

[3]林火华, 代保明.广州电网安全管理新举措[J].电力安全技术, 2005 (3)

上一篇:爱心志愿三下乡下一篇:促进学校的特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