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建设(共12篇)
创新建设 篇1
前不久,北京市科委出台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和《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两个管理办法的一大亮点是支持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北京市落实自主创新国家战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进自主创新、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探索更加适应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和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
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各地政府均大力引导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化研发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客观的说,在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领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放大经济效益等方面,依然存在薄弱环节。
因此,北京市以企业为依托组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最有效途径。
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开发中心,一个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另一个以推进成果转化为目标,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建立了更为完善的技术创新和产业体系。对于企业而言,重点实验室是负责企业研发及承担科研项目的主要科研力量,实验室平台的搭建,帮助员工快速掌握企业最新发展动态,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将设计、研发、制造、生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推动企业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进程;而工程开发中心是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自我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和参与市场竞争、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必然选择。
此外,两个管理办法均特别鼓励产学研结合,这抓住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当前,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对重大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管理办法的出台将促进北京市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一流的人才,形成北京市及全国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日报》
创新建设 篇2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胡锦涛同志最近反复强调,增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一种模式。世界上国家发展主要是三种模式:第一种是资源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增加国家财富,比如,中东产油国家,像沙特阿拉伯等,他们就是躺在上帝赋予他们的石油这样一个资源的基础上。第二种是依附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比如,一些拉美国家,像巴西、阿根廷、智利等。第三种是创新型发展模式,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科技的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比如像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创新型国家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创新的投入高,二是创新的产出高,三是自
主创新能力强。
韩国是从一个落后国家发展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成功范例。1962年,韩国人均GDP只有82美元,与我国当时水平大体相当。到了2005年,韩国达到12000美元,等于我国的10倍,现在韩国人口只有4700万,经济总量却大致相当于我国40%。在半导体、汽车、钢铁、电子、信息、通讯等众多领域,韩国都比我国起步晚,但他们醒得早,技
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已经走到我们前面。
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日本推出了高清晰度电视,并且向世界转播。这是当时的日本独家技术,日本很快制定自己的标准,梦想这样可以一举占领世界新一代电视的市场。但时过三年,1991年,美国突然宣布了数字式的高清晰度电视的标准。日本陷入被动,因为日本的产品是模拟式的高清晰度电视,是在现有的普通电视技术基础上渐进的创新,而美国的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是在原理上的重大创新,得益于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这等于说,日本的多年投资努力付之东流。由此可见,国家之间的经济、科技竞争的焦点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已经前移到原始创新方面。所以,现在国际上的说法是,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专利,三类企业卖技术,四类企业卖产品,五类企业卖苦力。什么叫标准,标准意味着完全的知识产权,在产业链中利润最大最丰厚的部分,当然代表着技术发展的方向。
我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远不是一个经济强国。因为产业结构重心还是比较低,主要是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的分类看,低端的动力源,主要是依赖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矿产等。我们国家还没有完全摆脱这种模式。中端的动力源,主要依赖资本投入的驱动。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这个阶段。高端的动力源,就是创新驱动,就是依托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资源,掌握核心技术,创新
自主品牌,拉动产业能级提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是更新教育观念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更新教育观念。第一,教育的目标。传统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现在我们谈教育目标主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前者是以社会为本,后者是以学生个体为本。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积极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其成为积极适应社会的人才。第二,教育的使命。传统的教育使命是教授前人的知识,现代教育的使命是使人获得持续发展能力。教育不再是简单知识的传递,而是使当代学生获得发展的能力。第三,教育的特征。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上的,是按工业经济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现代教育则反映的是知识经济对人的需求,教育方式、教育过程强调个体化、个性化。第四,教育的组织形式。传统的组织形式是以学科、课堂为基础体系,现代教育强调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结构。现代教育应该突出问题取向的方式,让学生提高面对现代问题的解决能力。第五,教育权利。传统教育讲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现代教育更加强调机会平等、过程平等,是尊重个人发展性的教育。第六,教育过程。传统教育过程是传授和读书,现代教育强调实践性的过程和创新。教育的根本结果就是要使人获得广泛的生活经验、完整的生活概念。以上六条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如果我们能够把上述思想渗透到创新教育实践中,创新型人才培养必将取
得很好的效果。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21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不只是在征服自然和物质生产方面的科学发展,而应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人的潜能的开发,人的自我发展。学习型社会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给学生第一次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奠定终身教育、自我发展的牢固基础,后一种功能在当代社会显得愈来愈重要。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拥有的知识总量迅速增长,知识发展和更新速度大大加快。有专家估计,最近20年来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知识总量,已经相当甚至超过过去20个世纪的总和。还有专家预测,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00倍。人们从学校中获取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人们对工作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生产模式的变化,大大增加了职业和岗位迁移的速度。例如在过去15年的时间里,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就有8000多个原有的技术工种消失,同时,出现了6000多个新的技术工种。在人类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中,不但要求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对人的素质提出许多新的要求,主要是6种能力,即主动工作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岗位转换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应对挫折困难的能力,创造改革的能力,这些能力越来越成为对劳动者素质的基本要求。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证是创新人格
塑造学生创新人格,首先要确立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有无责任感,是检验人生境界高低的尺度。社会责任感不是抽象的,具体体现在对家庭、他人、集体、国家、民族的情感、态度、责任和义务上。要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把责任感转化为学习知识、增长本领的实际行动。第二,要培养创新毅力。一个人事业要成功,特别是要做出比较大的创新贡献,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十年磨一剑的恒心,需要对真知执著不懈地追求,需要自强、自立、自信的奋斗精神,甚至还要面对失败的风险。现在社会大环境还比较浮躁,急功近利的风气还比较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学风。他们喜欢吃“快餐”,做事希望立竿见影。我们对大学生的创新毅力培养,就是要针对这种现象,着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真知的不懈追求,在创新的道路上知难而进,不畏挫折,勇于冒尖,敢为人先。第三,要培养创新激情。创新型人才要有干事业的激情。所谓激情,就是要面对机遇,敢于争先;面对艰险,敢于探索;面对落后,敢于奋起;
面对竞争,敢于创新的勇气。第四,要培养团队精神。现在重要的创新活动已经很少靠个人单打独斗,更多的是跨学科“集群”式的创新,没有团队精神,协同攻关,集思广益,就很难产生很大的创新成果。个人只有融入到集体之中,才会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国内外很多高校都非常关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是德育的要求,也是学业上的要求。团结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道德规范、品格修养。具有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一些大学生到社会上能不能成功,固然有能力不够的原因,但相当一部分是不会团结,不能与别人合作。第五,要培养诚信品德。诚信是关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学校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要大力倡导“以诚信守信为荣”的风尚,加强诚信品德教育,把诚信作为现代文明之基,使现代诚信意识深入人心,成为自觉行为规范。要引导学生诚信立
身,诚信做人,诚信做事,使诚信成为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创造个性
创新未必是全能冠军,往往是单向冠军。我们教育制度的设计,应该为学生创造个性留出足够的空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没有人才。个性是教育的灵魂。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何谓个性,简单说是人的天赋,一般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天赋并不是少数人具有,而是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潜能。只要充分发挥这种潜能,人便能成为不平凡的人。但由于教育问题,人们这种潜能大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今天天才极少的原因所在。个性发展就使一个人独特天赋的充
分发挥,就是独特潜能的发挥。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大脑是很复杂的肌体,不同的部位掌管着不同的智能。一个发育正常的人,都具备这种智能。但是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特别发达的智能,这就是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如果我们的教育在普遍发展学生各种智能的基础上,着重发展个性、特长,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在某些方面具有创新的人才。人才不是样样都强,只是在一个方面或某几方面有独到之处、卓越之处。如果把聪明智慧用在这几方面,另外方面往往会出现缺陷,如果我们求全,只能助长平庸,抹煞卓越,埋没人才。每个人的最大成长空间在于他最擅长的领域。人无个性必平庸,个性愈强愈能出类拔萃,取得成功。教育的真谛就是发现学生天赋,加以培养,使其获得成功感。可以讲,你喜欢做的事情,往往正是你的天赋所在,你的事业所在。
塑造学生创造个性的目的在健康成才。成才,需要明确方向定位。第一,要适应社会需要。把握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一个人只有具有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把个人成才追求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其自身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第二,要发挥自身优势。对自己要有客观的把握,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找寻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选择最能发挥自己专长和兴趣的方面作为自己的成才定位。第三,要利用现实条件,全面分析现实条件提供了哪些有利因素、哪些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哪些可以直接利用、哪些能够改善和转化、哪些需要暂时等待、哪些无法克服,在此基础上明确成才定位。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评价机制
创新建设 篇3
北京是肩负我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功能的国家首都,也是全国科技创新资源最丰富、科技人才最密集、科技创新对全国辐射带动能力最强劲的中心城市。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大业中,北京应确立更高标准,树立更大目标,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高层次、高水平的创新型城市。最近发布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北京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北京要努力抓住用好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坚持以创新为动力,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大力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全面推进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将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的知识创新高地和技术创新中心、能够与国际创新型城市对接与比肩的一流创新型城市。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战略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就是要充分激活、整合与利用各种创新资源,将创新成作为城市发展的首要驱动力,以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创新和区域创新为重点,实现城市功能升级、竞争力提升和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开创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是应对复杂多变国内外环境的新抉择,是实现首都辐射带动功能升级的新举措。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当前北京郊区城市化速度仍然较慢,要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大力发挥城区科技创新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提高科技创新成果对郊区发展的应用水平和支撑力度,积极以创新为手段,促进北京郊区“三农”问题的解决。北京作为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城市,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功能尚显不足。北京要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重要载体,实施高端创新战略,发挥创新型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辐射和服务功能,强化在区域城市群中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促进周边城市群的经济发展。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是立足科技文化资源优势和集中体现首都城市定位,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北京科研院所众多,大专院校云集,科技人才密集,高新技术产业实力雄厚,创新资源可谓得天独厚。北京现有中央和市级独立科研机构居全国第一,每年获国家奖励的科技成果占全国的1/3;科技活动人员的数量和其中科学家、工程师的比重都处在全国前列,两院院士半数尽在北京。同时北京还在金融、市场、信息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创新环境十分优越。这些是北京最突出的发展优势。建设创新型城市,正是依托利用首都的各种优势资源,集中体现科技文化中心的城市定位,综合挖掘和发挥首都资源长项的整合联动效应,扬我之长,带动通盘,开创一条最适合首都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实现首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最优路径。北京资源、能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8,世界的1/33,人均平原面积不足全国水平的一半,土地资源日趋短缺,城市发展空间受限,经济发展所需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大量依靠外埠输入。目前北京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对资源能源消耗大,产出效益低,对环境造成相当压力。因此,要实现北京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就必须实施创新型城市战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消耗的过度依赖,保证首都经济的整体运行质量和发展后劲。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发挥高端资源的控制力和辐射力,实现世界城市目标定位的战略举措。北京是一个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的城市,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纵观国际上世界城市的发展历程,其产生和发展最终取决于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的形成均是以当时世界上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区域为根基的,当今这些世界城市仍代表着全球最富创新活力的区域。目前北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对周边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能力还比较弱,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在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低端位置,这距离世界城市的远大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就是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强对科技创新高端资源的整合力、控制力和科技创新的辐射力,实现城市功能升级和战略跨越。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对全国创新辐射功能的载体城市,打造国际战略资源的汇聚中心,成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具有高层控制力的节点城市。
北京要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已经形成一批具有卓著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城市,主要表现为三类:一类是文化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的创新活动侧重于文化艺术层面,通过文化艺术创新实现城市的新生和繁荣发展,主要代表城市有巴黎、赫尔辛基等;另一类是服务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主要通过不断创造新的服务,充分满足人们日常的交通、购物、娱乐、休闲、安全、教育等各种需求而获得持续发展,主要代表城市有柏林、东京等;再一类是科技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拥有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具有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和明显的产业优势,是世纪之交,在适应知识经济大潮和发展当代先进科技生产力的新基础上,脱颖而出的崭新城市形态,主要代表城市有加拿大的渥太华、美国的奥斯丁等。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具备突出的科技创新优势,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现代服务业比较繁荣发达,因此从首都特定的性质、城市功能定位与资源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看,北京可以集成上述三类创新型城市的功能,综合发挥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作用。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要在开放的环境中,以学习的心态,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借鉴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北京要瞄准高端,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全力打造成为我国创新思想主要传播地,创新型产业、创新资源的重要聚集地,全国技术创新的辐射源,努力使创新理念深入人心、融入行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重视创新的良好氛围。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核心目标是将创新塑造为城市发展的灵魂,促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驱动力。我们认为,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具体目标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高端创新能力卓越。在知识创造和技术开发上有卓著的创新能力,在产业若干重点领域的技术前沿和核心环节有领先、强大的创新成果的产出能力,成为全球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在知识创新方面,继续提高在国际《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等三大权威检索系统中收录北京科技论文的数量;在技术创新方面,万人申请、拥有国际、国内专利数量继续位于全国前列,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二是对外创新辐射强劲。发挥强劲的创新成果辐射能力,所产生的大量新知识和新技术将以创新服务和高端产品的形态充分地服务全国乃至世界,带动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升级。北京要发挥科技资源的优势,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辐射全国,技术市场交易金额在全国保持首位,成为全国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
三是创新引领产业提升。努力使以创新为特征的“高科技含量、高增值性、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传统产业实现卓有成效的改造和提升。创新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继续增强,北京的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大幅降低,创新型服务业与高新技术制造业成为首都经济主要支柱产业和经济结构升级的动力,争取涌现出数十个在全国及国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
四是创新环境完善优越。努力促使北京保持长久创新领先能力的机制和环境,吸纳和凝聚全球创新资源,促使各类创新要素与市场形成良性互动。营造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特征的文化氛围,将北京建设成为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区域总部及外埠大企业总部的聚集地,并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完善风险投资体系,使北京成为风险投资的热土,每年涌现大量高新技术企业。
全面推进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必须分阶段、有步骤,明确重点、逐步推进。我们认为,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应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强化中关村园区的创新源头作用
中关村在国家创新战略中承担重要任务,要按照“重要载体、强大引擎、服务平台、前沿阵地”四位一体的定位要求,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建设,整合创新资源,做大做强创新产业,全面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为主体,大力推动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原始性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实现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跨越。大力发展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及网络、数字音视频、光电显示等产业领域,培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核心和共性技术攻关,加强对首都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瓶颈技术研发,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在超导、纳米、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积蓄力量。
优化自主创新的机制和环境
继续深化落实《中关村条例》等政策,突破固有的工作方法与路径,不断探索各种新机制和新模式,通过积极创造条件,完善环境,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形成市场机制带动下全社会各类机构积极参与创新、推动创新和充分享受创新成果的新局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企业联合大学、科研机构进行重大技术创新项目选择、共建技术创新中心、共同承担技术研发项目、共担风险开展技术成果产业化等;以市场为纽带,引导企业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技术创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期战略联盟。加快优化创新环境,加速解决资金、人才、中介等困扰企业创新的问题,在政策法规体系、投融资环境、企业孵化、创新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强建设;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商务成本,发挥人才资源和区位优势,营造对跨国公司和外地大企业在京设立总部有巨大吸引力的良好环境;强化创新的宣传舆论导向,促进市民创新观念形成,积极培育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企业家创新核心地位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应高度重视创新型企业以及企业家,支持龙头企业走一条依靠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道路,同时使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加大培育联想、京东方等重点企业,使其充当带领中小企业创新的领导者,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完善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激发其原始创新活力,确立中小企业的创新地位;重视企业家的关键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切实维护企业家的各项合法权益,吸引和培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企业家。
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坚持市场化配置人力资源模式,重点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和国际化人才。继续实施“科技新星计划”,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面向产业需求的高技能产业技术工人。加大对青年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在岗工人的再培训。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吸引留学生来京创办高科技企业。完善创新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鼓励支持科技人员以股份合作制及个人持股等多种形式,创办科技企业。
创新方法是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 篇4
“自主创新, 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从一定意义上讲, 谁掌握了最先进的创新方法, 谁就具有了最坚实的创新能力, 谁就掌握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导权。创新方法是以创新思维规律为基础, 通过对创新活动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总结、提炼而得到的创新的一些基本原理、技巧和方法。目前, 世界科学界比较通行的说法, 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从人类文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历程来看, 每一次重大的技术跨越和重要的科学发现, 都与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和工具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温家宝总理曾经明确地提出, “科学方法的创新是推动科技进步, 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源泉”。首先, 科学思维的创新是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先决条件。没有科学思维作为先导, 就谈不上根本意义上的自主创新。科学思维不仅是一切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起点, 而且始终贯穿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全过程, 它在创新过程中扮演着灵魂的角色。其次, 科学方法的突破是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自主创新的链条上, 没有方法的创新, 只能是低层次的创新, 或者说不完整的创新。只有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方法和核心技术, 才能说真正具有了自主创新能力。其三, 科学工具的创新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必备手段, 一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往往离不开一流的科学工具, 二流的创新手段和工具, 往往造就不了一流的科学家, 研制不成一流的创新成果。
长期以来, 我国对创新方法的研究, 在认识上排不到位置, 在工作上得不到重视, 在投入上没有下大气力, 致使我们的创新方法研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创新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培育和引导, 大量的科技活动摆脱不了跟踪模仿的老路, 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严重依赖进口。应该说, 创新方法的研究已经成了我国赶超国际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短板, 更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的软肋。
创新方法研究工作是创新能力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也是一项长期的科技工作任务, 因此, 应该比照国际先进国家的做法, 纳入重要科技工作议程, 超前部署, 重点推进。
一是要明确创新方法研究工作的定位。创新方法研究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 因此, 要根据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具三个层面研究工作的不同特点, 明确地纳入到整个科技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当中, 纳入到区域科技工作考评指标体系中去。
二是以项目为引导, 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创新方法的研究。首先是在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类别设置上, 要注重对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研究与创新的重点支持, 形成一个创新方法研究的稳固平台和基础。其次是在安排其他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时, 要对创新方法的研究指标提出具体的要求。
三是以科学评价为导向, 引导科研人员在开展创新工作的过程中, 在研究中重点突出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首先是在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价中, 要突出思维的创新, 方法的突破, 工具的创造, 使其作为衡量成果价值的重要标准。其次在科技奖励上, 要加大创新方法在奖励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奖励在创新方法上取得成效的科研成果。其三, 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 注重研究单位和企业自主研发科学仪器的创造和应用水平。
四是从源头抓起, 在培养人才机制上注重对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研究能力的培育。在高校的学科设计上, 要重点体现培养创新方法的内容;在选拔人才上, 突出在创新方法上有建树的创新团队和创新帅才的任用, 使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精尖研究人才脱颖而出。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篇5
【热点点击】
1、2012年4月3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转移轨道。这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导航卫星,也是我国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两颗地球中高轨道卫星。
2、2012年5月4日,三峡地下电站27号机组首次启动成功,此举标志着三峡工程最后一台70万千瓦机组投产发电进入倒计时阶段。27号机组是目前三峡工程国产化程度最高的机组,与已投产发电的28号机组为同一型号机组,均是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巨型蒸发冷却机组,采用了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定子绕组自循环蒸发冷却”技术,并由中国电机企业自行设计生产。
3、6月16日,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6月24日,在航天员精准操控下,我国首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4、2012年6月22日,蛟龙号回收至母船甲板,潜航员顺利出舱,完成本次海试第三次下潜。本次下潜最大深度6963米,取得矿物样本,生物样本,沉积物样本,深海水样。2012年6月30日,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7000米级(7062米)海试取得圆满成功。
5、2012年7月6日国家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6、2012年7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链一号03星”,卫星顺利进入太空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成功后,“天链一号”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正式建成。7、2012年8月6日,中国首艘300米饱和潜水母船“深潜号”在青岛建造竣工并交付交通运输部使用。“深潜号”总长125.7米,型宽25米,型深10.6米,满载排水量15864吨。深潜号的最大亮点是配置了一套300米饱和潜水系统,最大工作深度可达水下300米。
8、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目前中国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2012年9月29日在青岛正式交付使用,中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实现了新的突破,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9、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已按计划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工作,2012年9月25日上午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出席交接入列仪式并登舰视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一同出席并宣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
10、我国空间科学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2012年10月23日在京通过国家验收,进入正式运行阶段。这项工程将大幅提高我国空间天气预报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力支撑我国空间科学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并将使我国空间环境地基监测能力快速步入先进国家之列。
11、2012年10月25日23时3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火箭,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二代北斗导航工程的最后一颗卫星,至此,我国北斗导航工程区域组网顺利完成。
12、2012年10月31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项目中国实验快堆工程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实验快堆的建成,标志着我国核能发展“压力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取得了重大突破,也标志着我国在四代核电技术研发方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之一。13、2012年11月14日,据新华社报道,亚洲首个兆瓦级太阳能塔式热发电站——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延庆太阳能热发电实验电站:8月,电站首次太阳能发电实验获得成功,至今已无故障运行3个多月,这标志着我国首座太阳能热发电实验电站顺利建成。我国成为继美国、德国、西班牙之后,世界上第四个掌握集成大型太阳能热发电站有关技术的国家。
14、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月9日在教育部召开。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会议上作了工作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了两个全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三个加快: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三个着力:着力促进公平公正,着力提高质量效益,着力维护和谐稳定。15、2013年1月16日,国务院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明确了未来20年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方向和“十二五”时期建设重点。未来20年,要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支撑重大科技突破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7个科学领域为重点,加快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16、中共中央、国务院2013年1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2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
一、著名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哲敏,中国预警机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著名雷达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荣获2012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7、2013年1月26日,我国自主发展的运-20大型运输机首次试飞取得圆满成功。该型飞机是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的一种大型、多用途运输机,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各种物资和人员的长距离航空运输任务。
18、2013年1月27日,中国在境内再次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2010年1月11日,中国在境内第一次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3年后,我国再次成功实施中段反导拦截试验成功,表明我国已经掌握了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核心技术,反导系统可靠性也经历了考验。
19、由中国自主研发的风能机器人“极地漫游者”2月8日在南极中山站附近冰盖上“走”出了第一步,这是我国研发的首台基于再生风能驱动的机器人。我国自主研制的“极地漫游者”机器人在南极开展基于风能发电驱动技术、复杂地面适应性的自平衡机构技术、基于视觉、激光与GPS融合的冰盖自主导航等关键技术实验研究,在国际尚属首次。
【考点扫描】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会受制于人。只有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上,才能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3、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是第一资源。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
4、提高中华民族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希望在青少年。我们青少年首先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创新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其次,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善于观察,勤动脑、勤动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弘扬科学精神。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发展教育和科学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我国目前的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实力显著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科技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6、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7、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科技创新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我国要迅速提高生产力,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就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步伐。
8、怎样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鼓励创新,实行公平竞争,完善激励制度,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人才培训,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进一步促进人才流动。积极引进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
9、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10、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开拓、带动、创新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教育对于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教育能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对国家的发展和公民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只有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11、经济发展与科技、人才、教育的关系:经济发展要靠科技,科技进步要靠人才,培养人才要靠教育。
【热点解读】
1、教育的作用:教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参与国际竞争的作用: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
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各国之间日趋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我国有13亿多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提高现实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民族的希望在教育,兴国的基础在教育。
教育对变人口为人才的作用: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只有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教育对家庭和个人发展的作用:教育关系子孙后代,涉及千家万户,和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对于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为个人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
2、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意义: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标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科技方面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3、国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举措: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加大投入力度来;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积极探索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制定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5、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指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大批人才,进而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家繁荣富强的科学发展战略。
6、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国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才是知识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是创造财富的最重要资源。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所以说,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为了适应全球范围内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对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产生的巨大推动力量,以及对我国的严峻挑战所作出的重大举措。总之,发展教育和科技,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7、国家怎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实施和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把科技摆在突出地位;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必须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要加大对教育、科技的重视和投入;在全社会倡导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和创新的风气。
8、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加强科技创新:①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标志;②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科学技术已占第一位。③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④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不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无法实现国家的跳跃式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加强教育创新:①当今世界,各国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③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④只有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不断加强教育创新,提高教育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大批量创新型人才,才能推动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
10、创新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科技竞争面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关键;我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我们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科技占绝对优势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激发民族创新精神,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推进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生产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211、国家实施创新战略(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必须深化科
技,教育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必须努力营造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气;必须加大依法保护公民智力成果权的力度,鼓励创新;必须弘扬以艰苦奋斗为重要内容的伟大民族精神等。
12、青少年学生应使自己成为创新型人才: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科技发明和创新打下坚实基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勤于动手、动脑,善于质疑,大胆想象;培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作风;把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求实精神结合起来,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进步;树立崇高理想,立志为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学习。
13、作为当代青少年学生,应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增强获取知识、自主判断与选择的能力,着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青少年学生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科技发明和创新打下坚实基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勤于动手、动脑,善于质疑,大胆想象;培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作风;把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求实精神结合起来,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进步;树立崇高理想,立志为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学习。青少年学生应积极参加班集体建设,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努力培养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青少年学生还应不断开发自身的资源、潜力和价值,养成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努力成为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
14、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署的突出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在某些领域处于世界前列,建设创新型国家迈出重大步伐,但总体上我国科技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不够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面临着发达国家科技教育、创新等方面的压力,与之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主要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是—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立足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全社会营造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良好风气;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增加科技术投入,完善科学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坚持依法治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依法保护公民的知识产权。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署的突出位置,有利于增强全国人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养成创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命题例析】
1、中共中央、国务院2013年1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2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
一、著名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哲敏,中国预警机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著名雷达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荣获2012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表明我国(C)A.把能否取得重大科技成果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B.在科技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已经消除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D.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立国之本
2、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其主要依据是(C)
A.在整体上,我国科技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B.我国综合国力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就是因为缺乏科技创新
C.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决定性因素D.我国l3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启示我们(D)
A.要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在完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B.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关起门来搞建设
C.把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中心工作D.要自主创新,消化、吸收外来科技,并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创新发展
4、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要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答: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③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④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召开这样的会议,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有利于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
5、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向获奖科学家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答: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6、我国要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加强哪些方面的创新?为什么?
答: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②因为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上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8、我国能够取得重大科技成就,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①坚持了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②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科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④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鼓励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⑤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了艰苦备斗、开拓创新、团结合作的精神。
10、请为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请你提出几条具体建议。
答:①大力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②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啧: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④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对创新人才给予奖励:⑤坚持对外开放、在自立更生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11、当前我国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答:(1)优势:①党和国家高受重视科学技术发辰。②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成就,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物质保障。④中华民族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巨大精神力量;⑤经过广大科拔人员顽强拼搏已在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积累了一定的创新经验。
(2)劣势: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12、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几条宣传口号或公益广告。
答:(1)走自主创新之路,创中华民族辉煌。(2)增强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3)自主创新,以人为本。(4)勇于开拓进取,争做创新人才。(5)创新一一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
13、我国为什么要重视教育改革和发展?
答:①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动力。②教育关系子孙后代,公民只有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本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现代文明。⑦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④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⑤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15、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党中央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答: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只有加强人才工作,不断提高劳动者各方面的素质和既能,才能有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③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④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16、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根本要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的灵魂在创新,科技的活力在改革,科技的根本在人才。(1)谈谈你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的认识。答: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当今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2)你认为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应怎样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答:①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②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③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为创新型人才的成 长和发展创造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④借鉴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为我所有;⑤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的合作、交流与竞争;⑥尊重 知识,重视人才,在全社会营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的良好风气。
17、国家为什么鼓励、倡导增强自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答:①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民族创新意识,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③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新,经济上会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④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面
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因此,我们更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⑤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19、我国应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水平,使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努力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③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障;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⑤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 20、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创新的具体事例。
答、科技创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中国芯”的研发;“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李振声攻克了杂交品种后代不育等难题,首创了染色体快速选育的方法;“天宫一号”发射成功等。理论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制度创新:“一国两制”构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国务院实行大部委制等。
21、请你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几项合理化建议。
答、重奖科技人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教育强省政策,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使全国形成重视人才和重视科学技术的社会氛围;对在职人员进行各种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在职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22、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党中央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答、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只有加强人才工作,不断提高劳动者各方面的素质和既能,才能有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③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④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23、我们青少年在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中应该怎样做?
答、青少年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是成才的最佳时期。我们应树立远大理想,正确把握成才目标,既要从自身的兴趣、志向和实际出发,又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根本利益,把个人前途和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按照“德才兼备”和“四有”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有用之才。
24、当前我国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答、优势: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发展。②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成就,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物质保障。④中华民族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巨大精神力量;⑤经过广大科技人员顽强拼搏已在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积累了一定的创新经验。
劣势: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25、请为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请你提出几条具体建议。
答、①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②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啧: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④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对各行业的创新人才给予奖励:⑤坚持对外开放、在自立更生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26、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我们中学生改进学习有什么启发?
答、中学生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科学的、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而不能死读书,只知努力苦干而不讲究方法,事倍功半;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探究,探究新方法、新途径,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27、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答、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刻苦学习,努力探索;勤于动脑,勤于动手;对新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开放的胸怀;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29、材料一:文化是创新的精神基础和动力之源。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创新的主体是人,而人是文化的存在物,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文化一方面为创新提供了知识和智力的基础,另一方面为创新提供了思想背景和支撑体系,更重要的是为创新提供了确定其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的价值观及意识形态。
材料二:“狼爸”,名为萧百佑,香港商人,自称“中国狼爸”,用“打”的教育方式,将三个孩子送进北大。“虎妈”,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原名蔡美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1)材料一的内容说明了教育创新的重要性,你认为教育创新的意义是什么?
答:①科技创新,教育为本;②教育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只有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才能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③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教育落后的局面,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狼爸”“虎妈”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启发了人们对教育创新的思考,对素质教育的探索,请问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教育创新?
答:①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②构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立交桥”,为人才成长拓宽渠道;③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改进教学和学习方法;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
30、从“神舟一号”到“天宫一号”,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按照既定的步伐步步向前。而在这一步步的脚步当中,中国的航天人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1)请你联系实际说明积极发展航天技术的意义。
(2)某中学九(2)学生得知“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后,兴奋不已,准备召开一次向航天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演讲比赛。假如你准备参加演讲,请你写出演讲的发言提纲。
(3)某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举办科技创新周活动。你认为开展此项活动的意义有哪些?并请你就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向同学们提几条建议。答、(1)①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③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服务于百姓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④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振奋我国民族精神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勇于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3)意义:①有利于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②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有利于培养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建议:刻苦学习,努力探索,注重实践,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勇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挑战,向权威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等。
31、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教育投资,因为教育投资不足直接影响国民素质、国家竞争力和社会公平。中国政府已经使教育支出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答、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开拓、带动创新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动力;③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
32、材料一:随着歼-15舰载机在“辽宁号”航母上成功起落,不仅歼-15火了,连舰载机指挥员下达起飞指令的手势也火了,这个被网友戏称为“航母style”(右图)的动作瞬间“秒杀”韩国“江南style”里的“鸟叔”骑马舞,受到了网友热情追捧和模仿,业已成为“全民必摆姿势”,也被誉为新一代的“网络神姿势”。
材料二:2012年7月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到2020年,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1)你如何看待“航母style”的异军突起?
答:“航母style”的模仿的背后是国人对中国国防事业发展的欣喜,体现出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它将国家发展与个人荣耀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它是网友自发表达爱国情感的一种有效方式。也寄托了人民对国家发展进步的希望与梦想。
(2)结合材料谈谈大力发展科技事业、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围绕增强综合国力、民族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国防实力、激发民众爱国热情、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展开即可。
(3)我们青少年如何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要求?
答、我们应该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探索,注重实践,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要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权威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要使自己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有用之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
3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为此,我们要努力维护公民的受
4教育权。
如何理解受教育权?如何维护受教育权?
答、(1)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权利。依据法律的规定,我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所谓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受教育权是法律赋予我们的基本权利,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2)我国法律保护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权。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我们可以采用非诉讼方式或诉讼方式予以维护。
如:寻求老师或学校的帮助;寻求教育行政部门的帮助;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保护公民受教育权的专门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4、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氏族撂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党和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教育?(2)你对我国的教育都有哪些期盼?
(3)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将怎样回报党和政府对我们的殷切关怀?
答、(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2)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维护教育公平等。(3)珍惜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争取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等。
35、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答、现实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在某些领域处于世界前列,建设创新型国家迈出重大步伐,但总体上我国科技水平和民族文素质还不够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面临着发达国家科技教育、创新等方面的压力与之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理论原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在这种形势面前,想不想创新,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36、2012年10月29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航天员飞行乘组颁奖授称大会在北京举行。10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决定,给景海鹏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授予刘旺、刘洋“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6月24日,神舟九号载人航天器与天宫一号开始手控交会对接。此次对接任务在航天员刘旺的手动控制下完成,这意味着中国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能力。
创新建设 篇6
1.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11月26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了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2.2008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首先向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闵恩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征镒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温家宝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是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真正摆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
3.2008年1月9日《人民日报》报道,从2001年到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8次举行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不仅见证了共和国科技征程上涌现出的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个个闪光的成果,也见证着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发展的殷切希望,对科技工作者的殷殷深情。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8次科技奖励大会,让人们记住了这12个闪光的名字,而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背后,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创造的一个个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是共和国几代科技工作者心系祖国、自觉奉献,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不畏艰险、勇攀高峰,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生动写照。杂交水稻、激光照排、高性能计算机、载人航天……一个个闪光的自主创新成果正推动着国家经济发展从更快向更好挺进,推动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日益提升。
【知识链接】
1.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初步显示。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
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从整体上看,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面临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是创新,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天地。
5.科技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而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6.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需要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共和国几代科技工作者心系祖国、自觉奉献,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不畏艰险、勇攀高峰,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精神正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
7.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艰苦创业的精神,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思想境界,无论什么时代,都被人们视为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美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充满艰辛和创造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精神。
【双开试题】
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据此回答1~2题。
1.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是我国实施_________战略的重大成果。()
A.科教兴国B.可持续发展C.共同富裕D.中部崛起
2.要进一步推进实施上述战略,就必须加强()
①科技创新 ②教育创新 ③依法治国 ④计划生育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据报道,在信息技术领域,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实现了峰值速度每秒11.2万亿次,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制造和应用十万亿次级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而以龙芯、众志等为代表的高性能通用CPU设计技术初步改变了我国信息产业“空芯”的状况。我国取得这些成绩的根本原因是我国()
A.大力实施了人才强国战略
B.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C.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D.大力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
4.2008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首先向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闵恩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征镒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上述材料说明了()
①我国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我国重视高新科技,推动政治文明建设 ③我国坚持把科技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 ④我国对人才的重视和对知识的尊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5.2008年1月7日新华社报道,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5)》的统计,2003年,我国每万人劳动力中全时当量研发人员只有15人,而日本为132人、法国为127人、德国为122人、韩国为81人。这一统计数据告诉我们()
①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只是科技人才缺乏 ③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④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视人才的培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请你概括。
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载着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升入太空,中国进入航天时代。2003年,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得以实现。2007年,由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标志着我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
7.庆祝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2007年12月12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讲话指出,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这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历史性跨越,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开发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1)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一项标志性成果。请你再列举两个我国自主创新的典型事例。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成功的主要原因。
(3)请你就如何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两条建议。
(4)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青少年要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8.2007年科技活动周于2007年5月19日至25日在全国正式展开,本届科技活动周的主题是“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也需要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努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她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让科学精神深入人心,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风尚。
为配合2007年科技活动周的开展,某校决定开展一次科技活动周活动,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和有关知识设计一份活动方案。内容包括:
(1)本次科技活动周的主题名称。
(2)举办这次科技活动周的目的。
(3)为本次科技活动周设计三种具体可行的活动形式。
参考答案:
1.A 2.A 3.B 4.C 5.B
6.①综合国力显神威。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③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④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创造力。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⑥我国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7.(1)杂交水稻、激光照排、高性能计算机、载人航天等。(2)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③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3)①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②国家要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资金投入。③大力宣传自主创新,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④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创新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4)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重庆 篇7
重庆的科技创新,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去年, 自主创新力度和创新绩效实现“双提升”, 发明专利授权532件, 同比增长50.3%, 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保持在全国第12位。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实现“双强化”, 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182项, 同比增长71.7%, 通过科技创新, 我市成为全国最具创新力的50强城市。但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一是科研基础条件仍然薄弱, 与同处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相比, 我市高校、市属以上科研机构和科技活动人员, 分别只有四川的77%、25%和43%左右, 拥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只有四川的62.5%;二是科技研发经费严重不足, 不到四川的50%;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高;四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还没有形成。
践行科学发展观, 就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 让科技进步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技工作必须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自身发展结合起来;坚持统筹兼顾, 加强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科技资源配置以及科技发展与体制改革的统筹协调。重点应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 全力推进自主创新。围绕国务院3号文件“一中心、一基地”的战略定位, 抓紧研究制定“中心”与“基地”的指标体系、建设方案和举措。力争通过2—3年努力, 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
二是围绕更好发挥第一资源人才的作用, 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从重大项目及重要课题设置、科技政策、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等科技创新活动的各个方面, 创造一流的环境, 吸引和集聚一流的人才, 激发他们创新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现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的目标。
三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使之成为现实生产力。采取各种有力措施, 如建立成果转化资金、政府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等, 组织实施好一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打造一批成果转化基地、加强成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 突破成果转化“短板”。
四是切实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加快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及经费支持, 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创建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引导和支持中小型企业与市内、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或研发基地, 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奠定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微观基础。
五是坚持科技必须以需求为导向,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 在选题确定研究对象和目标时, 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 而必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转型紧密结合, 围绕市场需求来展开。坚持市场所需要的, 才是应该研究的。
六是着力解决民生科技问题, 助推和谐重庆建设。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市民衣食住行和健康、环保、安全为重点, 进一步加强新农村、现代农业、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科技创新, 让广大群众共享科技发展成果。
创新建设 篇8
首先,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巡视员纪迅致辞并讲话。他阐述了江苏省建筑业大环境、大发展、大趋势,从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迈进的大举措,传达了一系列最新信息,为江苏建筑业鼓劲,为建筑智能化行业加油。中建协智能建筑分会秘书长李翠萍在致辞中指出,智能分会要大力支持行业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之本,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行业企业创新发展应该增加企业间更深层次的合作,创新实践必须坚持市场导向。行业协会应该大力引导、支持、推动企业创新,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江苏省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如何?今后总体目标、思路和重点工程是什么?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研设计处邵劲松专门为论坛作了报告。他特别介绍了按照《智慧江苏建设行动方案(2014-2016年)》,计划开展九大重点工程建设: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推广工程;“智慧家居”应用工程;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管理工程;节约型城乡建设智能化工程;智慧监管综合管理工程;BIM技术应用工程;城镇运行集中管控工程;城镇管理网格化工程;城乡规划智能化工程等。南京邮电大学黄筱淑的演讲“城市综合管廊”和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李明荣的演讲“绿色智慧医院的建设”不但带来新的信息,更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院赵济安以江苏国贸酝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绿色智能建筑云运维管理平台”为例,就互联网时空下的新认知和新推进发表了演讲。华为公司的创新ICT解决方案、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楼宇智能化、深圳市东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酒店AV应用新趋势等,包括软件和硬件最新产品的介绍,为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发展助力。河姆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介绍的“互联网+智能建筑一—河姆渡网”,受到与会者的高度关注。
提升科技创新活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篇9
[热点聚焦]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7月17日来到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他强调, 科技兴则民族兴, 科技强则国家强, 要结合实际坚持运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经验, 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增强科技创新活力, 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 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习近平指出, 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当今世界, 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我们必须树立雄心、奋起直追, 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要坚决扫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 有力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 优化科技政策供给, 完善科技评价体系。要优先支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科技领域, 重点突破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加强新兴前沿交叉领域部署。
[创新试题]
1. 习近平乘车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多功能厅, 了解中国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工作情况和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他指出, 我们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自力更生, 勇攀高峰。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哲学依据是
A.意识决定科学事业的发展
B.正确的意识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C.只要想得到, 就能做得到
D.精神不是万能的, 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2. 习近平强调, 广大科技人员要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意识,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工作者要创新就必须
(1) 深入学习和研究前任已有的知识, 把握已知规律 (2) 解放思想, 认识、运用和创造规律 (3) 善于把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 (4)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面对实际, 敢于提出、解决新问题
A. (1) (2) (3) B. (2) (3) (4)
C. (1) (2) (4) D. (1) (3) (4)
3. 中国的高能物理研究通过自主创新,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今年3月科学家在采集的数据中发现一个新粒子, 这一重大物理成果引起科学界广泛关注。中国的高能物理研究发展历程表明
(1) 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2) 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 (3) 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 (4)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
A. (1) (2) B. (2) (3)
C. (1) (4) D. (3) (4)
4.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是因为
A.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B.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唯一动力
C.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D.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5. 通过技术模仿可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短期内效果明显, 但从长期来看不仅会造成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而且会降低我国的产业竞争力。有人比喻我国的加工贸易是“人家吃肉, 我们啃骨”“人家吃米, 我们咽糠”。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
A.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B.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C.大力发展传统产业, 立足于国内市场
D.提升加工组装产品的出口价格, 维护本国利益
6.成千上万的小微企业在发展生产, 增加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小微企业缺乏自主品牌, 产品同构同质、附加值低, 小微企业生存遭遇寒冬。要帮助小微企业走出寒冬, 政府应该
A.拓宽融资渠道, 挽救濒临破产的小微企业
B.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C减.免税收负担, 增加财政支出, 扩大企业规模
D.加强公共服务, 拓展企业产品的销路
7.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7月17日到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他指出, 当今世界, 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我们必须树立雄心、奋起直追, 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表明
A.党中央把科技创新作为中心工作来抓
B.党中央认真履行经济建设职能
C.党中央坚持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D.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8.科技兴则民族兴, 科技强则国家强。习主席强调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增强科技创新活力, 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 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坚持自主创新
(1) 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2)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3) 有利于发展方式的转变 (4) 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紧迫而又重大的战略任务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 (2) (3) (4)
9.我们要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 更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科技界要共同努力, 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 敢于质疑现有理论, 勇于开拓新的方向, 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
(1) 发挥主观能动性, 突破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2) 坚持辩证否定观, 树立创新意识 (3)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4) 否定一切现有理论, 坚持发展的观点
A. (1) (2) B. (2) (3)
C. (1) (4) D. (3) (4)
10.党中央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7日来到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他强调, 科技兴则民族兴, 科技强则国家强, 要结合实际坚持运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经验, 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增强科技创新活力, 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 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从哲学角度说明应如何培养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答案:
1.B A、C夸大意识的作用。D不是哲理。
2.D (2) 规律不能被创造。
3.B (1) 错, 对既往现实既有肯定又有否定。 (4) 在材料中未体现。
4.A题干中说的是自主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B项是错误题肢, C、D与题干无关。
5.B其中A、C不符合题意, D提升出口产品的价格不能解决上述问题。
6. B A挽救濒临破产不能解决根本问题。C扩大企业规模, 只会适得其反。D拓展企业产品的销路, 不能解决上述问题。
7. D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A错, 党不是国家机关不履行国家职能, B错, C与题干无关。
8. A (4) 本身与题干无关。
9. B (1) 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4) 否定一切现有理论, 是错误的。
树立创新意识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篇10
一、实施教育创新, 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对培养创新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深刻思考高等教育的使命和任务, 把精力集中到培养急需人才和创新人才上来。要转变教育观念, 深化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首先, 转变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 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是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有了创新精神, 才会有创新能力。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束缚了我们的手脚, 影响了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培养, 因此必须解放思想, 建立创新教育模式, 改革旧的教育模式, 真正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 转到以学习者为中心上来。要从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向培养学生素质为主的教育转轨, 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观。教师要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 培养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科知识、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和创造型研究能力”的学术型、专家型的人才。
其次, 树立创新意识, 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一种对受教育者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和创新能力开发的教育, 它认为知识的学习不是目的, 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方法, 为学生以后走上社会接受终身教育打下基础。要引导教师要按照这个要求和目的, 优化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方式, 使学生学会治学之道, 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建立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要对现有教师进行创新素质和能力测评, 难以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 同时要不断改善教师待遇, 把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并适合从事创新教育的人才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 全力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
第三, 改革教育教学评估和考试制度, 建立起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评估和考试制度。要加强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评价指标的考察, 检查教师是否课前准备充分、讲解熟练;教学内容是否理论联系实际, 是否密切关注学科前沿研究状况;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 教学辅助手段是否运用自如。评价主体的选择要体现多元化, 在开辟专家、同行、领导评价渠道的同时, 加大学生评价的力度, 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学生学业评价方面,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科学设计考核内容, 包括学生参与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成果的表达等。
二、强化科研意识, 努力提高教师科学素养
具有较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导教育实践, 不断探索教育规律, 提高教育效果, 是创造性教师的重要特征。培育创新型教师队伍, 就应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 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首先, 要重视科研工作, 为科研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 是与教学同样重要的一项工作。科研工作是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讲, 科研水平反映了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体现了学校的知名度。一所大学的声誉, 它在整个高等教育格局中的地位, 与它的科研状况、学术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切实重视科研工作, 把科研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营造良好的科研工作氛围, 制订宽松合理的科研政策, 使广大教师自觉投身科研, 不断促进科研工作上水平、上层次, 进而推动学校学科建设等各项工作的发展。
其次, 鼓励教师承担重大科研项目, 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科研可以充实教学内容, 而且科研上颇有建树的教师对学生有更高的感召力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大学教师一定要是研究型的;学者要搞教学, 教学一段时间后再搞科研, 教、研结合, 相得益彰。要树立超越前人、超越西方的学术思想, 大力倡导创新性、原创性研究。要鼓励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积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以及省内各个级别的课题, 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 扩大他们的知名度, 为其创造更多展示科研成果的机会。
第三, 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求实现科研与教学二者的密切结合, 积极推进教学科研互动协调发展。要通过加强科学研究, 使教师能够掌握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把科研工作的思维方法及最新科研成果及应用实例融入到教学中, 使专业课的教材内容时刻呈现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成为科技创新的不竭源泉, 既是现代大学实现自身功能的必然要求, 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创新型师资队伍就是能不断吸收科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的新知识、新成果, 在教学中加以创造性地积极应用,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师人才队伍。
第四,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当代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多个学科的交叉渗透, 而且还需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与集成, 这是提升高校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要积极支持有条件的课题组直接与校外企业建立科技开发合作关系, 逐步形成一个紧密的联合体, 相互依靠, 共同发展, 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加强高校与社会各界特别是与企业的合作, 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在加强调查研究的同时, 要利用好深入企业和市场第一线的大好时机, 多与企业进行广泛交流, 增进了解, 取得企业更多的资金和转化方面的支持, 促进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之, 21世纪的教育是唤醒教育, 是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创新将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旋律。必须把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认真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律和特征, 创新人才工作思路和机制, 开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晓彦.高校产学研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9 (11) .
发展创新型经济 建设创新型城市 篇11
创新型经济,是依靠知识、人才、科技、文化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经济;创新型城市,是创新产业优先发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文化氛围浓郁、创新载体充满活力的城市。提出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我们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开创扬州改革发展新局面的战略选择。扬州2008年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2009年达5800美元,已迈入国际公认的“创新驱动”门槛。这几年在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已经破题,项目集聚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把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扬州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战略任务。二是增强后危机时代扬州发展新动力的根本途径。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每次经济危机以后,必然伴随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创新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提升后危机时代发展速度和水平的重要引擎。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一轮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发展的竞争浪潮,迫使我们提升创新能力,在新的产业革命中占领发展的制高点。三是赢得区域发展新优势的迫切需要。当前区域发展你追我赶,区域竞争愈演愈烈,苏南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的力度很大,苏中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实力不断增强,苏北争先进位的势头强劲,扬州如果不谋划创新发展,势必处于距离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甚至被反超的窘境。四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现实要求。人民群众期待扬州经济更加发达、城市更加秀美、生活更加幸福。我们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目的就在于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层次,壮大综合实力,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创优的活力,让城市充满生机;进一步创新社会建设、城市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使社会更加和谐有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我们将突出以下五个方面重点:
以产业创新为核心。抢抓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着力推动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和智能电网产业率先突破、加快发展。以打造“中国光电城”为目标,促进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产能加快释放,抢占产业上游高地,全力扩大下游应用,尽快形成产业集聚。以建设国家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国家智能电网示范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智能电网产业发展。以“两高、两低”(高端、高效,低碳、低耗)为方向,推动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等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以烯烃、芳烃产业链建设为重点,推动石化产业向系列化、组团化、专用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以节能环保为方向,促进新能源汽车、环保型发动机和核心配套件的开发和生产;以实现高附加值为目标,促进船舶工业进入海工装备和特种船舶制造领域:以突破核心技术为关键,促进机械装备产业向智能化、柔性化、成套化发展。大力发展符合扬州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挥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的优势,加快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以及与物联网、智能电网相配套的信息服务业。优先发展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业,整体提升旅游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扬州旅游从景点游向城市游转变,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高效农业规模化为龙头、产业化为抓手、生态化为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城市创新为关键。把拓展空间、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作为推动城市创新的重点,促进创新要素的集聚,让创新的活力充分进发。在空间上,积极呼应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主动对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融入苏南、接轨上海的步伐,既通过新一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的辐射、集聚能力,又大力推动宁镇扬经济板块打造,谋求同城效应,形成“江苏中心(宁镇扬)”。在功能上,加快构建“创新创业创优”的环境、载体和平台,增强对创新成果、创新企业、创新资本、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在品质上,进一步挖掘并开发扬州城市的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加快创建国家生态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步伐,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一步弘扬“开放、创新、精致、优雅”的市民精神,进而提升城市的经济价值,彰显扬州“宜居城市”吸引创新人才的优势。
以发展模式创新为基础。继续强力推进沿江开发和园区建设,推进开放型经济与创新型经济“双轮驱动”、互相促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注重在开放型经济基础上叠加发展创新型经济。既要招商引资,更要招才引智,加大对创新型产业、创新型项目的招引力度,推进知识资本、技术成果和人才智力的引进。积极引导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省级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更加注重从单个项目引进向产业整体素质提升转变,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之路,争做发展创新型经济主战场、建设创新型城市主阵地。
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更加注重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加大政府创新投入;更加注重科技资源的引进,着力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与扬州企业的创新需求结合起来,全面深化政产学研金合作;更加重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更加注重金融创新,大力引进金融机构,激活本地金融市场,积极探索建立风险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和促进风险投资与创新型企业、成长型企业对接,把各種创新要素整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以集聚创新人才为支撑。更加注重人才对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性作用。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营造更加适宜人才发展的环境。加大力度培育、吸纳、集聚创新型人才。积极引进人才团队和领军人才,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通过发展创新产业吸纳集聚创新型人才,通过集聚创新型人才发展创新型经济。让优秀人才的目光聚焦扬州,让扬州成为海内外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
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将全方位推进扬州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推进。用知识引领创新——着力推动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机关建设,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开阔视野、积累经验,构建起适合创新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用实践推动创新——进一步明确创新的重点,落实创新的责任,靠实创新的举措,让各级干部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不断提升创新发展的能力,开拓创新发展的局面。用民智激发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甘当群众的学生,注重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集中群众的聪明才智,营造扬州讲创新能创新会创新的氛围,培育激发创新的社会土壤。用制度保障创新——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完善推动创新的组织架构、支持体系,引导市场机制在配置创新资源中发挥作用,激发全社会创新的智慧和力量,使一切有利于扬州发展的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
创新建设 篇12
应当说,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研究和相关工作做得还是比较多的, 但缺少的是规范和系统的研究与思考。该书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理论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整理, 既是对农业科技创新研究问题的主流成果的一次梳理, 也是一次开拓性的理论研究探讨和实证检验。该书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概念、内涵、特征出发, 分析影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因素, 评价分析方法, 进而从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业科技管理、农业科技政策等方面对搞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使得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作更规范、更全面。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已为社会所认同。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 迫切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该书抓住了这一关键点, 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
该书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该书从一个全面的视角研究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基本理论, 界定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内涵是从农业科技新思想的产生, 把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物化技术运用和扩散到生产并产生效益等一系列的活动, 并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划分为环境支撑能力建设、主体发展能力建设、主体产出能力建设和效益能力建设。二是该书提出的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一些评价、建议可以直接应用。三是指出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必须要强化科技院所、大专院校、涉农企业、创新团队、农业科技特派员等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主体建设, 提高各创新主体的能动性和发展活力。四是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是由旧的制度变迁引起的, 应采取诱导性制度变迁为主、强制性制度变迁为辅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管理的制度改革, 消除不适合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制度制约因素。五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必须以需求为导向, 通过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新农村建设, 不断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需求。
该书研究方法也较为科学。在研究中努力做到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典型案例和一般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 使该书更能做到内容合理、逻辑严密, 具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