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建设的思考论文(精选12篇)
创新建设的思考论文 篇1
班组是企业的基本细胞, 班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石。班组建设管理水平的高低, 体现企业的管理水平, 也决定着企业的各项决策部署能否得到有效贯彻, 企业发展潜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作为企业的最基层组织, 班组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 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才能实现班组建设的理想效果。在新形势下创新基层班组建设, 应当坚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
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班组承担着从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二级单位层层传递下来的工作目标和压力;同时, 班组承受和完成工作的能力必须得到上层的支持, 管理者应当用更科学的制度体系、更宽广的视野和更有力的保障, 通过组织协调、提升素质、提供必要财力物力等方式助力班组建设, 帮助基层班组不断提高战斗力和执行力。因此, 班组建设在企业中必须作为一项系统性、全局性工作, 全力加强和推进, 形成“企业统一领导、主管部门牵头协调、机关部门分工负责、班组具体实施、职工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 建立岗位责任制等系列工作制度和各工种标准化操作规程, 根据实际情况以制度梳理的模式不断进行完善与修订, 使工作内容指标化、工作要求标准化、工作步骤程序化、工作考核数据化。通过班前会、集中学习、微信平台等途径持续宣传, 深入人心, 使每一位员工清楚企业发展、班组生产目标任务和各项规章制度, 上下联动, 构建班组建设“指导、实施、评价、改进”闭环管理循环, 持续夯实班组管理基础、提升班组管理水平, 把班组打造成职工劳动创造、技能提升、展现价值的重要舞台。
二、坚持充分激发班组和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新热情
基层班组是企业建设的堡垒和先锋, 一线员工是企业发展的主力军, 调动基层员工的积极性, 可在更好地把握全员性生产劳动竞赛进度与节奏的基础上进行探索:首先是以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工作和重要节点、安全生产、生产单位增产增效、科研单位攻坚克难、后勤单位服务提升、工程作业单位市场开拓等为主题, 开展创建示范班组、勇夺先进奖杯活动, 对贡献特别突出的基层单位授予特别贡献奖和功勋班组, 引导广大员工愿干、能干、会干、巧干加实干来担当责任、增强技能、勇于创新、多做贡献。同时加强对职工技能人才 (劳模) 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一线员工每天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生产劳动, 对操作的设备、巡视的管线、岗位的操作最为熟悉, 最有发言权, 当代工人已经不仅仅有力量, 更应当有智慧、有技能、有绝活, 各种技术比武、技能竞赛、岗位竞聘中选树出来的优秀典型, 应当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突出技能和示范影响, 以点带面, 吸引团结更多的员工进行“小改革、小发明、小设计、小建议、小革新”五小攻关、技术革新、师带徒等活动, 党政工共同支持, 通过课题立项、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使创新工作室成为技术交流的平台、科技创新的基地、人才成长的摇篮和提高质量效益的加速器。
三、打造高素质职工队伍
企业发展靠班组, 班组成绩看职工, 职工素质直接影响企业的业绩和形象, 班组应在提高职工素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加快职工队伍的知识化技能化进程, 为企业发展凝聚强大的力量。一是教育培训长抓不懈。在清晰本班组职工岗位素质情况的前提下, 了解培训需求, 结合单位整体培训计划,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通过培训使员工结构更加合理, 工作效率不断提高。要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创建实训基地, 把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为一线技能人员学习和师带徒等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建立技术交流平台。由优秀的技能操作人才和专业技术骨干按照“报送—召集—解决—总结”的“现场急诊”反馈机制, 收集现场技能方面的疑难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定期将解决方案及措施公布、试行及推广传授, 对于成果突出、竞赛中获奖的职工在技能等级晋升时直接晋级或优先推选, 有力调动操作技术人员参与的积极性, 形成了辐射带动、研训结合、转化提高的良好格局。三是积极开展技能鉴定工作。技能鉴定是三支人才队伍中技能操作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各个职业 (工种) 的初、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 检验培训效果, 激发了操作人员学知识、学技能的积极性, 促进了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四是以劳模先进力量引领广大职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特别是身边的榜样, 通过劳模工作室、先进创新成果展、标兵大讲堂……这些活动能够直观、有效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自觉投身于企业改革与发展中, 立足岗位做更大的贡献。
四、坚持培育内涵丰富的基层文化
企业文化是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奋斗目标和不懈追求, 是凝聚力量、努力拼搏的源泉。建设凝心聚力的基层文化, 使企业文化与基层文化和谐统一、互融互生, 是班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培育优秀、深入人心的班组文化, 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基层文化建设一定要统一于整个企业文化的基调, 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荣辱观、行业优良传统和奉献精神, 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开拓创新和提升执行力为主要内容, 在共同愿景下形成百花齐放、独具特色的分队 (站) 文化。二是基层文化培育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结合单位、班组的生产特点和实际情况, 切实发挥班组长的带头示范中坚力量和党支部、工会小组、工会小家的团结组织作用。班组长是一个班组的核心, 也是班组建设的具体组织实施者, 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参与, 并努力探索加强班组建设的新方法。工会是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的有力组织, 通过练兵挑战、竞赛比武、“四我”建议、选树标杆等活动弘扬先进班组管理理念、敞开班组交流渠道;工会也温暖的职工之家, 通过建家活动增强职工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三是基层文化培育要创新形式。在当今信息调整传播的时代, 恰当运用新媒体进行班组民主管理, 创新班组论坛、集体议政、员工自创格言和操作口诀等灵活有效的形式, 使每一位员工增强荣誉感、归属感, 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层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四是上级应给予基层文化培育经常的指导、必要的投入和一定的发挥空间。
五、结束语
新形势下的班组建设, 重在以科学完善的制度基础, 规范班组的“品”、“行”;以合理有效的奖励方式为动力, 激发班组的积极性, 自发的投入创新工作;以长期全面的教育培训强素质, 提高班组的专业水平、工作效率;以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孕育内涵, 创新工作方式, 提高班组的整体水平和集体形象。创新基层班组建设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需要坚持不懈的去研究、创新。
摘要:班组是企业最基本的生产管理单元, 建设一个制度科学、工作热情、素质优良、内涵深厚的班组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就新形势下创新基层班组建设的方法进行讨论。
关键词:班组建设,创新,制度,素质
创新建设的思考论文 篇2
——对于矿建公司机械化队
如果把本溪钢铁(集团)矿山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机械化队就比作成一台多用途的机械设备,它的用途是负责矿山建设与其他基建大型施工任务的重任。其内部班组则是这台设备的各个组成部分,而班组员工可以说是各个组成部分的零件。各员工集体荣誉感强,班组建设好,则机械设备能效高,作业能力强,施工质量优越,工程进度快。矿建公司才能在众多建筑企业中充满生机、散发活力。以班组建设为主,就要求我们紧紧能够抓住班组这个生产单元,加强班组建设的基础管理和目标管理,贯彻“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增强班组的竞争力,推进各项施工工程建设本质任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今年4月以来,矿建公司机械化工程队响应公司号召,分离出部分员工成立矿山实业公司。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在班组建设工作中巩固已有的成果,促使更多的班组拓展自身的潜能,创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我们面对更大的挑战,需要对此做出调整,加强班组建设的力度。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机械化队班组建设工作的现状
长期以来,机械化队非常重视班组建设工作,不断探索班组建设的新思路,矿建公司工会也将“双组共建”,即班组职 工小家与班组建设工作紧密结合,常抓不懈,使班组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都不断提高。
矿建公司机械化队经分离后现有检修班组、运输班组、测量班组。这就要求我们班组民主管理的内涵和外延的拓展;班组建设与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要求相适应;人才竞争的舞台活跃度;需要更强的凝聚力促使班组人心思齐,人心思进。在班组优化组合、分工配合、权责明晰等方面做到更精更细。充分弥补由于人员的减少可能带来的工作滞后及工作失衡等问题的发生。
二、班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几方面工作。
1、班组的民主管理与岗位责任制需要充实。班务公开和班前会是班组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班组的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经济责任制考核和职工关心的重大事项是其主要内容,与班组成员工作、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小问题都应该涵盖其中。这些内容是否能够全面、有效、及时地落实到班组管理工作中,争取让每个成员充分了解、参与其中。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到班组内部的团结和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如果缺乏这些实质性内容,就会使班组的民主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班组成员的责任心不强,会造成班组成员在生产工作中规避安全风险,对分配的工作任务推诿扯皮,对利益分配也心存异议。长此以往班组内部就会缺乏协作精神,不利于团结,以致造成许多不可预知的安全隐患。
2、班组建设需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机械化施工任务中会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发生,施工机械的运转需要时刻保证工程的正常进行,这就要求班组成员的知识水平同步提升。现实中班组成员的技术水平、工作经验、学历层次参差不齐。有些员工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多年来知识结构、工作技能没有提高,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尽快地学习知识、储备知识和更新知识已成为班组建设的当务之急。
3、班组建设需要加强每个成员的凝聚力。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原因,使大多数人对于身边事情的产生“漠视”心理,也使有些班组成员忽视个人取向,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同时,班组缺乏激励机制也导致班组成员参与班组管理的积极性不高,个人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得整个班组缺乏活力。没有 “我的班组最杰出,班组因我更精彩”的集体荣誉感的思想形成。
4、班组需要加强团队精神。一个有优秀的集体需要全体员工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班组缺乏凝聚力、向心力会导致班组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貌合神离,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的情形发生。因此,要求我们班组需要在思想上把班组成员团结起来,在情感上把班组成员凝聚起来。全体班组成员形成一股合力,致力于班组管理事务的落实与开展。
三、针对以上问题,应该采取的对策
1、有效地执行班务公开和班前会,提高班中事务的透明度 及班组成员参与班组日常事务管理以实现班组民主管理水平的提高。
班务公开工作,是为班组构建一个民主管理的平台,是班组正常开展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班务公开中规定的对工作计划和经济责任制的两项重要内容公开对班组的民主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机械化队工作任务繁杂,而且许多工作任务紧、劳动强度高、任务量大。合理的安排机械作业时间、作业进度及车辆调配显得非常重要。需要队里按照工程施工管理计划、安排、单日施工进度与工程量的规定,每天在车间的班务公布栏上,张贴出工作计划,定期召开班前会落实实际工程量完工情况和车辆运转记录及车辆完好率,制定和执行严格的职工出勤考核办法与工作量考核目标。将这些与职工奖金分配挂钩,避免了因职工请假和倒班、出差引发的系列矛盾。同时,每月将班务管理的各项费用,如单台车辆修理费、单台油耗等费用在车间公示栏上公布,做到每一笔非常小的支出都清清楚楚,每人的施工生产效率与机械故障率及施工任务完成量都明明白白。有效的班务公开工作使这些班组的各项管理措施得到了班组成员的认同和支持。
班前会也是基层班组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很多班组多年来每周都坚持开展,也成为促进职工之间团结和睦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同志反映班前会缺乏实质性内 容,往往都成了学习会、工作会、公司任务下达会。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队里要求每次会前,段长和工会小组长都碰头,先拟定在班前会上大家要讨论的议题。一般包括队里的工作安排,人员分工、奖金分配、职工福利的需求、班组日常经费开支以及日常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这些事项可能很微小,但是都与职工日常工作、生活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样的班前会就会充分地发挥其作用。
2、创建学习型班组,提升班组战斗力。
一个有优秀的班组,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的班组。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面对技术上的困难,能拿下活的,大多是一些学习氛围比较好的班组。
机械化施工任务与检修任务中,由于施工场地限制与机械设备的老化问题。施工作业中往往会伴随各种不同意外情况的发生,这就对施工与检修过程中的技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每次重大决策前,班长都要组织大家召开技术讨论会,针对工作中的技术难题,一定要逐个弄清楚。他们这个班组成员从学历层次上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老同志,一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讨论会上两部分人员的优势都得以充分发挥,有经验的老同志加深了解了新的法规及相关政策、关于车辆的电气线路构造、原理;新员工也从老员工的经验总结出工程施工的技术要求与机械设备维修的维修理论。浓厚的学习氛围熏陶 着班组的每一个人。“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使班组的工作能力从整体上得到很大提高。增强了班组在实际工作中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学习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经验,对班组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处理具有实际意义。
3、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班组活力。
多年来,清库彻查、修旧利费、单车定额、节能降耗活动、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活动、各个工种的技术比武在基层班组得到大力推行,这为基层班组的生产人员提供了展现个人工作能力的多种途径。对获得荣誉的先进个人在年终工作会上披红戴花,发奖金。新的制度激发出新的效果,班组中职工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技能、学业务的多了,参加技术革新、比武的人多了,取得优秀业绩的人也多了。班组内部个人的活力被激发了出来。
4、班组长的综合素质选拔,培育班组良好的团队精神。
班组长是一个班组的灵魂,在班组建设上,班组长的人选是重中之重。首先,班组长的人选需要在品格、技术、责任心等各方面突出,能够得到大多数班组成员的信服。其次,对于班组事务管理需要在保证公司与队里规定的前提下协调好班组各成员的关系,团结同志是班组长最基本的要求。更应该有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情感沟通能力。这样才能培育出团队精神,加深班组成员间的团结和友谊,使班组形成了一个以班长和业务骨干为核心的有凝聚力的集体。总之,班组作为企业的根本,班组建设对于企业至关重要。新的形势要求我们的班组建设必须与其相适应,只有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努力创建有活力、高素质的生产型班组、服务型班组,才能使班组日常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使企业、国家的明天更加辉煌。
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篇3
关键词:班集体;建设创新;实践;思考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历来非常重视班集体建设的创新实践与思考。我深知:班主任既是班集体建设创新的主导者,也是引导者,更是实际践行者、思考者。为此,近年来的我,总是不遗余力地思考着班集体建设创新,尝试着班集体建设创新,结合农村小学的特点,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坎坷而艰辛的探索之路。
一、运用母性關爱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班集体建设
班主任承担着日常教研和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和思考的双重任务。我不但以一个老师的姿态实施教学活动与班级建设管理,也总是以一颗母亲的心对待我的学生,让孩子们徜徉在亲情的温暖中,进而进一步融洽我与学生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历久弥新地运用一个母亲的仁爱和包容,唤醒学生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激发他们主动学习,自觉自愿地参与班集体的建设和管理,享受学习的快乐和班级荣誉,激发学生为班级不断争取先进的责任感和集体感。
二、培养学生集体意识,自主管理班级事务
在班级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学生理所当然应该是班级建设和管理的主人。为了切实调动学生参与班集体建设和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在班级管理中,我始终坚持群策群力、全员参加的原则,不管是什么活动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事务。
三、创新班级管理模式,点燃学生心灵火花
为了建设一个积极的、健康的班集体,发挥班集体的凝聚力,我在具体的工作中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尝试。(1)创新班委会的产生方式。通过民主推荐方式产生的新的班委会,使其成为我的得力好帮手,也成为学生充分信赖的“小领导”,更是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骨干和中坚。(2)运用“小纸条”与“周记”,与学生交流。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我创造性地引用“小纸条”,让学生把自己对学习、对老师、对班集体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想法或要求,写在特定的小纸条上,随作业一同交给我。同时,我还发挥周记的功能,要求学生在锻炼自己写作能力的同时,与老师提看法,说思想。(3)运用“校讯通”,强化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我积极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密切与学生家长的互动,把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延伸到校外家庭,使我能够及时把握学生自己和家庭的动态,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于班集体建设的创新和管理。
四、关注身心发育健康,让成长的枝头如花绽放
当天真无邪的孩子逐渐长大,心理的成熟赶不上身体的快速发育,他们无法克制内心产生的莫名冲动。进入五年级后,我发现一个现象:班级里男生们都喜欢捉弄漂亮而又优秀的女生,并且原本泼辣好动的女孩变得不爱说话了,整个班级氛围处在一种惶恐躁动的状态。我知道孩子们长大了,可农村孩子生理、心理健康还没有引起家庭、学校的足够重视,他们的生长发育就靠自悟。观察一段时间后,我将一堂语文课转化成一堂生理卫生课,用我有限的知识帮他们平安度过懵懂期的不安。
班集体建设没有一个刻板的模子,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常创常新。只有在班集体建设进程中融实践与思考为一体,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形成健康向上、和睦友好、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良好班风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参考文献:
章玉安.关于建设优秀班集体的实践与思考.中国教育学刊,1997(02).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篇4
一、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特点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是为了科技与知识创新而组建的团队, “创新”是团队的主要功能和根本任务, 而团队则是创新的组织保证。团队不是行政组织, 而是一种全新的“战略集成”组织模式, 是高校科研学术活动最具活力、运行最有效的组织。
科研创新团队作为一种组织形式, 具有以下特点:①以学科为依托, 由一名或者几名杰出人才为学术带头人, 以优秀中青年骨干组成的创新研究群体。大家合作或分工协作, 凝聚于某一学术领域或学科群内, 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并担负培养研究生及本科生的任务;②科研创新团队的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必须是创新的、优先发展的国内外重大科学前沿热点问题;③科研创新团队必须具有相当大的科研吸引力和学术凝聚力, 这使得科研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具有稳定性及动态发展的能力, 其成员既可流动又具有相对稳定性;④科研创新团队的投入和支持是多渠道、高强度的。充足的经费支持保障创新团队人才专项、创新项目、装备建设及结构性调整等成组配套条件的健康发展;⑤科研创新团队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
二、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根据学科建设和开展科研工作的需要, 科研创新团队应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既要有相同学科人员组成的团队, 也应有跨学科人员组成的团队;既要有本校教师组成的团队, 也应有跨校际联合的团队;既要有研究方向和研究人员相对稳定的团队, 也应有以课题为中心的流动性团队。总体而言, 目前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存在以下的问题。
1.团队组建目标不明
由于国家及地方大力支持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办法, 一些高校为获得这些支持 (特别是经费) , 在功利思想的支配下, 临时拼凑和包装“阵容强大”的团队。由于指导思想上存在偏差, 这些团队研究目标与研究方向不明, 队伍不稳, 协调性差, 因而很难发展成有生命力的创新团队。
2.团队内部缺乏学科交叉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科学发展的分支化趋势和综合化趋势加强, 多学科交叉发展致使传统的学科间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多数高校现有的科研团队多是以学科组或教研室为基础自发形成的, 研究方法雷同、单一, 难以形成学科交叉, 严重阻碍了科研的原始创新性。
3.团队管理制度不科学
团队成立后, 高校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团队支持体系, 缺乏科学的科研团队管理制度, 团队管理存在管理责任不明确, 团队负责人纠缠于一些日常管理事务, 使得科研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另外, 有些团队负责人虽是专业领域的专家, 但缺少管理经验, 组织协调能力不够, 在团队成员的选择、培训、任务分配、激励制度等方面缺乏经验, 使团队人员配置不合理, 合作精神差, 缺乏相互协作、支持, 从而导致团队绩效不高。
4.团队学科带头人匮乏
一个学科往往由多个研究方向组成, 由于缺乏组织与引导, 特别是创新目标的牵引, 每个方向的研究人员通常按个人的判断和兴趣进行科研工作, 单干的多, 相互之间交流、协作少, 因而很难产生大的成果, 对整个学科发展难以产生合力支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科带头人少, 凝聚力不强, 对学科发展的战略预见不够, 不能整合团队为实现创新目标共同努力。
5.忽视团队文化建设。
团队负责人往往只重视科研项目的完成, 而不重视团队文化建设, 致使团队内部难于形成和谐宽松、合作互助、共同学习、互相激励的工作氛围, 这样既不利于科学研究工作的创新, 也不利于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
6.团队资源存在浪费
在团队资源的利用上, 存在浪费现象。许多团队都是项目型团队, 注重的是短期行为, 团队的稳定性差, 常常在项目结束之时, 团队也到了寿终正寝之日。由于重大的科学创新在短期内很难取得, 为此, 短命团队很难取得标志性的成果, 随着团队的解体, 团队的各种资源包括团队的文化也就分崩离析,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三、建设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路径
1.加强宏观指导
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指导。项目的申报必须以团队为基础, 并严格加以甄别, 一旦发现弄虚作假现象, 要给予严肃处理。对组建多年、卓有成效的科研团队, 在申报项目时要给予大力支持和积极扶持。同时有关部门要在科研方面给予立项, 鼓励并重点支持学者、尤其是著名学者从事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促进高校科研团队建设。
2.提供良好的支撑体系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校提供有利的条件支撑与良好的环境氛围。其中主要包括设备、设施、财力等组成的硬件支撑体系和知识、信息、创新文化、校园环境等组成的软件支撑体系。
高校要把有限的物力、财力投到有可能取得突破的地方去, 要为创新团队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造提供良好的支持与服务, 使有限的资源投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对创新团队计划开展的重大研究课题, 要根据不同情况, 经过专家论证, 确保配备必需的经费。对从国内外引进的创新团队, 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 从实验室建设、科研启动费等方面给予综合配套经费支持。
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 构建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知识交流平台。包括在学术交流上积极创造条件, 支持创新团队成员开展国内外学术、技术交流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拔他们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知名企业从事研修工作, 促进他们与国内外的高水平专家、学者的学术和技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创新团队成员通过竞争获得资助, 承担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研工作和重大工程项目。
3.注重特色学科发展
高校要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学科建设是根本和基础。无论是建设创新平台还是组织创新团队, 最后都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是产生科学问题的重要突破点之一, 许多科研活动是在学科交叉点上形成了新的创新点、生长点。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科建设, 建立起合理的学科布局, 实现科研创新上的跨跃式发展。优先扶持重点学科, 促进学科间的渗透和联合, 增进优势学科之间的互补。充分利用高校科技管理调控手段, 促进学校优势学科之间强强联合, 把高校各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资源进行整合, 形成创新合力。
4.加强科研基地建设
科研基地是人才培养和成果产出的重要平台, 没有一流的科研基地和研究条件, 就很难吸引和稳定高水平人才队伍。也就很难实现科研基地建设与团队建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必须有强大的科研基地做基础。建立健全适应团队和基地建设的机制, 充分抓住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机遇, 实现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和科研基地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5.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要使科研创新团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 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以事业、环境和条件吸引人。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贯穿于高校科研工作全过程, 改革人才制度和分配制度, 优化环境, 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才激励机制, 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政策上向优秀的科技人员和关键岗位倾斜。同时, 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 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千方百计引进团队所急需的国内外尖子人才, 在学术团队中推行专兼职相结合的方针, 在骨干队伍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实现人员的合理流动, 形成多途径、多方法的灵活人才使用模式。并且加强团队内部人才的培养力度, 多形式, 多层面地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促进人才梯队的建设, 形成团队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6.健全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在团队管理中对于绩效的关注, 已经从单纯关注团队成员层面的绩效考核逐渐转移到关注团队层面。团队层面的绩效考核应根据团队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结合团队成员层面的绩效进行, 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 以业绩为核心, 以同行认可为重要指标, 建立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考评指标体系, 创新并完善有利于尊重和保护创新思想的学术评价制度;通过把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结合起来, 探索出一套有效的绩效评估激励制度, 实现对团队成员和整个学术团队的有效激励。
7.选好团队学术带头人
学术带头人是一支优秀创新团队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肩负着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促进科研工作发展等重要任务。一流的学术带头人不仅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广博的科学知识, 在本领域造诣深, 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承认, 而且具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善于进行创造性劳动, 能正确把握本领域的学术研究方向, 勇于开拓创新, 学风端正, 治学严谨,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好的团队带头人, 是团队保持创新活力的纽带。不但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 而且还有很强的科研组织协调能力并能团结带领学术队伍为本领域的发展共同奋斗。在团队中学术带头人既能统帅整个大兵团协同作战, 又能充分调动部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团队中的每个成员认识到自身价值与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学术带头人还要肩负培养建设学术接班人的重任, 要无私地扶持青年学术骨干, 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发挥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意识、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特点, 从而加强学术团队的人才梯队建设, 使其在团队的优良学术氛围中成长, 以利未来带领团队实现科研原创力的可持续发展。
8.配置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一个创新团队中并非顶尖人才越多越好。关键是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梯队。一般宜采用“大师+团队”模式。如果配置协调得当, 一加一可能等于三, 等于四, 甚至等于五;如果配置不当, 一加一就可能等于零, 更可能是个负数。所以, 在组建科研创新团队时, 不仅要考虑到人员的水平、才智和能力, 更要注意人事上的编组和调配。
9.营造创新团队文化
在创新问题上, 文化是归因的基础。观念创新、组织创新、体制创新, 无不回归于文化的创新。创新文化实际上就是创新团队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环境, 建设创新团队必须把建设创新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前提, 高校应特别重视创新团队的环境工程建设。根据高校的特殊情况, 在全校范围要形成一个有利于留住优秀人才的“大”环境, 在创新团队内部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软”环境。 因此, 高校的创新团队建设在团队内部倡导生动、厚实、民主、团结的学术氛围;积极培育尊重特点、鼓励创新、善于协作、甘于奉献的团队精神;倡导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力戒浮躁的创新团队文化;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大力宣传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创新团队, 弘扬其创新精神, 树立领军人物团队品牌, 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用团队文化和协作精神把大家紧紧团结在以领军人物为核心的创新团队中, 全面提高科研水平和层次, 提高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使高校真正成为知识和人才培养的高地和前沿。
参考文献
[1]刘大椿, 刘劲扬.创新是科学发展的保证[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2, 35 (4) 5-8.
[2]潘泳, 何丽梅.关于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2004, (5) 106-108.
[3]康旭东, 王前, 郭东明.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J].科学学研究, 2005, 23 (2) 233-235.
[4]周济.以人为本人才强校[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5) 3-8.
[5]唐余明.论高校学术梯队[J].江苏高教, 2002, (1) 98-100.
[6]张卫良.论大学“创新团队”的合规律性建设[J].现代大学教育, 2005, 1.
对于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篇5
社会不断在发展、在进步,为了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现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今素质教育的主旋律。而班集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载体,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基本都在班级这个大集体中进行。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班集体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班主任在创新教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班集体建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我在做班主任工作以来不断思考、探索、实践的问题。以下是我的一些个人见解: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拥有绝对的权威,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都是被动、消极地去学,从而使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方式。在现代教育中,作为一名班主任,爱好学生并不难,难得是爱差生,尤其是爱“双差生”。作为老师应该热爱教育,热爱学校,也要热爱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也不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恶之厌之,而应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差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班主任工作方法的改进,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成不了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学生的利益为重,尊重学生的尊严、观点
和意见,对学生平等相待。学生有没有创造潜能,他们愿不愿意去创造,这与教师信任学生以及是否给学生提供适宜、丰富、有趣的活动内容与机会,为他们提供舒展的空间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在这样一种平等、信任的关系中,他们就更有自信,敢于提出质疑,敢于创新。教师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去感知、去思考、去想像。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才能思路开阔,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所以班主任在班级建设过程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更积极参与到班集体的活动与课堂教学中,只有积极主动,才有创新。
二、充分发挥班干的作用
班主任应主动与班干部一起商量,制定班级规章制度以及班级管理方案。平时要让学生意识到班干部的存在,让班干部担负起班级管理的重任。还要培养班干部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之在台上有实力,又要主动为他们撑腰,使班干部在台上有成绩。当班级工作取得成绩时,要及时对班干部给予表扬,肯定他们的能力,树立班干部的威信。记得上学期晚自修的纪律的管理时,我把权力交给了班长要班长在我没有时间坐班的情况下由班长全权负责,一学期以来竟没有发现有同学因我不在场的现象而迟到或早退的现象,也没有上自修的时间讲闲话的、搞其他动作的,这是我意想不到的结果;说实在的,放手让班干部管理班级,老师只当他们的军师,提下意见,往往有更大的收获。
三、给各位同学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班集体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阵地,也是展现学生个性特长的重要舞台。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个性品质等方面都有所不相同。作为班主任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即使在罚学生都好我也要给一个机会让他展现下自己如: 我在班上大力推行这样一种处罚方式:对违反纪律情节比较轻的学生,我罚他上讲台讲一个动听的故事,对于违反纪律情节比较严重的学生我罚他们用写一份500字左右的心理报告,描述他违纪的前后心理过程并上台讲述,请大家注意心理报告书不是保证书更不是检讨书。我发现这种处罚方式的效果比以前明显好了很多。第一:受这种处罚方式的学生一般不会对老师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因为他在上面讲故事时下面的同学会给他热烈的掌声,可以说他是在一种很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第二: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讲故事,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对他的口才及胆量是一个考验和训练,自己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了。话又讲转头只有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使每个人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已的机会,经常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我们将会发现更多学生更优秀的一面。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才能给学生提供创新的保证。
四、培养学生主人翁感
班集体不是只有班主任的集体,也不是只有班干部的集体,因此班集体的所有成员都应具有主人翁责任感,这样才能形成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班风。应避免学生感到受制于人,产生被人“管”的消极意
识。应避免班主任包办代替,独断专行,事事都唱独角戏的局面。如果学生一切听命于班主任,其责任感必会遭到泯灭,谈不上什么创造性。当然,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意识不是班主任“给予”的,而是在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活动中形成的。在组建班委员时,我不是按传统的任命制,而是采取竞选制。让同学们进行竞选演讲,回答同学们提出的有关问题,最后进行无记名投票,选出各职位的班干。通过这一活动使同学们享受到了民主权利;在组织班集体有益活动时,我都会顶力支持他们,由他们每一位都参与,一切都由他们自己组织安排好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之后再对他们所组织的活动的做得好的一方面给他们指出好在那里,不足之处也指出来,让其有所改善能为下次搞活动能搞得更成功些, 使他们感到自己也是这个班的一个重要成员,这样也培养了同学们的主人翁感,积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创新建设的思考论文 篇6
关键词:五年制师范;班级管理;班集体建设;班主任
功能健全的班集体,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和学习成果。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和组织者。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活观,是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的重点工作之一。相对于其他院校的学生,五年制师范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五年制师范学生的特点
“五年制师范学生入学年龄小,在校时间长,可塑性强,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阶段。”总体而言,五年制师范的学生是积极向上的,在班级工作和实践方面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校的各类实践活动。但随着师范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部分学生对未来缺乏信心,悲观失望,并产生浮躁的心态。同时,受生源素质的影响,部分学生自控力较差,有不良学习习惯。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师范学校的班级管理。然而,师范的班级管理并不是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照搬照抄,而是针对这一学生的群体特殊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注重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能力的系统建构。
二、五年制师范班级管理策略
1.制定培养规划,分阶段层层引导
建设良好的班集體,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各种技能。如何引导学生尽快明确各阶段学习的重点,为就业做好准备,对学生的发展和班集体的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制定个人计划,和班级计划相结合,从长远制定培养目标,分阶段层层引导。
(1)预科阶段,以“严格、规范”为重心
前三年预科阶段是学生在校的基础阶段。班主任的重心在于“严格、规范”。让学生顺利完成从中学生到师范生的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学校生活,从学生管理制度、班级管理量化考核制度全面规范学生的行为;整顿学风,培养学习习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
氛围。
(2)专科阶段,以职业规划为载体
在预科“严格、规范”的基础上,专科段的管理目标是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走上社会奠定基础。班主任在大专段管理过程中首先得分阶段、有重点地引导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培养专业兴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本专业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其次,通过各种活动唤醒学生职业的谋划,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思考,为将来职业目标的制定打下基础;再次,在制定班级规划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将班集体的发展规划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联系,从而促进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的融合,促进班级管理的有效实施。
2.坚持“以人为本”,关爱每个学生
对师范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不能强硬,而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关爱与包容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石。了解学生真实需求的关爱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关心学生学习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及时地加以引导、表扬、鼓励;关爱学生,就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班主任应该充分把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正确地对待学生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尤其是对那些家庭困难、学业困难和心理有问题的特殊学生,班主任更要关心他们,不能把他们打入另类,另眼相看。关爱学生便是要用心和学生真诚交流,与学生建立互信的朋友关系,以情感投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班级管理中,关爱是唯一的语言,需要班主任付出更多的诚心、爱心和耐心。
3.坚持主体性原则,以自我管理为主
坚持主体性原则,首先要坚持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性发展、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在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其次,在班级管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来自己管理自己,真正使学生成为班集体建设的主人。
(1)自主健全班干部队伍
班干部是班主任和学生联系的桥梁,是教师的助手,是自我管理体现最明显的一部分。班主任在选择学生干部的时候要全面考察、民主选举、用心培养。首先,在选任班团干部方面公开、公正、公平,让那些道德品质优良、学习成绩优异、有信心有能力又自愿为同学服务、为集体作贡献的学生担任干部。一个优秀的干部可以带动一群人,一个不合格的干部也可以带垮一群人。因此,一旦发现不合格、不称职的学生干部,班主任要及时地加以教育引导,必要时要果断进行调整。或实行一年轮换制,通过优胜劣汰增加压力。同时,实行“班团干部岗位责任制”“班团干部工作民主评议制”来监督和保证每位班团干部做到各司其职、尽心尽力、相互配合。
(2)以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班级管理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对学生的管理要从“保姆式”管理转变为民主管理,努力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自我教育能力。在班级管理中将原先集中在班主任和班委手中的事务与权力下放给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有事管”。将班级具体事务分解到个人,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另外,班级事务要民主商议,形成共同价值取向。对班级重大事情全班学生共同交流,充分发表意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决策能力。在此基础上健全完善班级工作运行的机制,如班级公约、班级常规量化考核等,以制度来引导、约束学生的行为,变“被动”为“主动”。
4.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开展班级活动
良好的学风是班集体的生命线,是促进班级发展不断进步的动力,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因此在强调行为规范的同时,学风建设犹如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重点规范学生的学习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即兴演讲、辩论赛、书画展等学业竞赛,促使其尽快适应专业学习。坚持练好“三字”,加强对师范生基本功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大专段积极鼓励优秀学生参加自考或“专转本”,提高学生的学历层次;帮助普通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引导他们加强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意义深远。而五年制师范学校的班级建设和管理更需要站在学生五年发展的高度来确立工作重心,制定班级和个人规划,坚持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管理。这对班主任来说,更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创新,使之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04.
[2]刘守旗.班主任教育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8.
[3]吴智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班集体建设剑新的实践与思考.科教文汇,2008(01).
[4]张岩.五年制师范学校班级管理的思考与实践.新教师教学,2011(03).
(作者单位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
对建设创新型学校的思考 篇7
一、校长在学校创新中的重要角色
处于信息时代的校长,都会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改革意识和发展意识。他们力图在办学思路上有所突破,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得到提高,学校条件得到改善,教学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专业潜能得到开发和利用。有所作为的校长,在教学创新的问题上往往形成自己独到的看法,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形成正确的创新观,有利于校长全面规划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也有利于统一全校教职工对于教学创新的基本看法,形成良好的思想氛围和学校内部的舆论环境。
校长是学校创新的宣传者和动员者。要能够以坚定的教育信念,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时代发展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按照教育规律和当地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宣传本校办学宗旨,全力为社会和学生的发展服务,用创新的思想和理念, 纠正应试教育的一些思维习惯,鼓励全体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强学习信息化时代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为在全校开展创新工作创造必要的思想条件。
校长是学校实施教学创新的组织者。要能够以正确的教育理念,将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落实到学校有计划的工作安排之中,按照教学创新的要求来制定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鼓励大胆实验、推陈出新,重点扶持一些教学创新中涌现出来的拔尖人才,确保全校教学创新工作的开展。
校长是学校创新的检查督促者。要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和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同时按照学校管理的规范要求, 定期进行检查和总结,及时发现新问题,研究新办法,鼓励并督促工作中遇到困难而气馁的教师坚持开展教学创新的实验,力争人人参与教学创新,个个都能善始善终,确保教学创新能获得丰硕的成果。
二、支持和鼓励广大教师勇于创新
学校创新的主体,从根本上讲还是学校的全体教师。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管理者,应该下功夫研究如何运用好的管理手段,调动和保护好全体教师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学校创新的目标。发现、支持和鼓励创新是校长的职责,这是作为一个校长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的管理理念,也是校长创新观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负责任的校长必然面临如何创新的问题, 这已经超出了个人爱好的范畴,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而是一种社会的责任,是校长这个社会角色所必需的品质。
发现、支持和鼓励创新,就要求校长对于科学文化技术的发展和教育自身的发展变化具有职业的敏感性,能够从社会大众传播中获得一些有益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同时对于本校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见解、新做法,更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及时加以归纳、总结和完善的能力。还要求校长能够在教师开展教学创新实验遭受挫折的情况下,能够迅速明确地支持和鼓励,甚至主动承担责任以保护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在创新中实现学校发展
从根本上讲,校长的创新观也就是校长的发展观,即校长关于学校发展的根本看法。从管理角度讲,一所学校办学的成绩最终要体现在学校自身的发展上,这就直接或间接地与校长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和追求学校发展的强烈动机密切相关。
以创新求发展, 是校长创新观的核心,也是校长追求的永恒主题。通过学校管理创新,带动学校教学创新及其他方面的创新,最终形成创新型学校,是当今时代赋予校长的新的职业理想和追求目标。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锤炼了人们的创新品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学校教育管理领域也是一样。随着国际间教育合作交流的增多,网络文化的普遍影响,使得一大批校长的管理思想得到空前的激发。而客观存在的办学竞争,日益成为他们追求学校发展的强大社会压力,迫使着他们时刻关注学校发展的问题,时刻注意改善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条件和社会评价,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塑造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
总之,创新型学校以实施管理创新和教学创新为根本特征。在这样的学校中,创新成为校长和师生的共同追求。创新型学校的校长,实行的是创新管理;创新型学校的教师,从事的是教学创新;创新型学校的学生,进行着创新型学习。创新型学校是校长和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永恒发展主题。
创新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8
一、创新人才与创新教育
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摇篮, 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从以往的“知识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进行转变。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革新传统的教育模式, 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弘扬人的主体精神, 由此培养的人才个性独立, 人格完善, 社会适应性强, 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技能。
二、创新教育的环境支持:校园文化建设
1. 校园文化对创新的影响。
创新是包括校园文化在内的一切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对它的学生来说, 其影响较之社会与家庭往往更为直接而显豁。这主要是因为: (1) 校园文化较之一般社会文化具有更多的开放性优势。因此, 校园文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激发与养成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 (2)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理想形态与经典缩影, 对新思想、新方法的产生具有更大的动力性优势。每当社会转型与新文化的出现, 总会首先在校园文化中表现出来。尤其是处于转型与文化更新时期社会对生活于校园文化情境中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发展更具显著的促进作用。 (3) 校园文化作为一定时代文化的意识形态象征和传播地, 具有突出的文化风向标的指向性优势。一些原创的、新生的, 指向未来发展的、正在生成中的文化, 常常选择学校作为试验田和集聚地, 因此校园文化对学生们的情感态度、价值关怀, 常常产生强有力的导向作用。所以一个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校园文化, 在创新教育的实施中, 通常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 与学校不断发展的校园文化相适应的校风、学风, 必然会为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一个扎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 以及广泛的群众支持和参与。无疑, 建设创新型的校园文化, 是中职校实施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建设支持创新的优势校园文化。
凡存在学校教育和课程领域的地方, 都存在着隐性课程。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隐性课程是20世纪60年代课程研究领域出现的新概念, 指的是那些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 但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 其中包括学校正规课程中隐含的教育因素、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教师的人格和学校领导风格等, 以及看似无形, 却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的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讲, 校园文化无论其表现如何, 事实上总构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具有普遍影响力的隐性课程体系。由于创新教育的开放性, 随着创造教育的全面推进, 支持性的校园文化的营造, 势必会对创新教育的推进产生强有力的作用。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成长发展史的积累, 是与学校的文化创造和精神实践密切相关的。一种鼓励、支持创新的优势校园文化和精神氛围的形成, 将极大地影响其成员的精神和灵魂, 引导他们勇于创新, 积极向上, 从而成为推动创造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创新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我们所提倡、支持的, 以及我们所为之服务的, 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善于实践, 勇于创新。
三、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中职校深厚的文化积淀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 从而净化他们的灵魂, 陶冶他们的情操, 塑造他们的品格。因此, 中职校必须在更全面的意义上成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园地。
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校园文化。
一定的校园文化意味着一定的办学传统、办学模式、办学特点与办学风格。其中渗透着对学校价值的理解与创造, 它们的形成与学校教育理想, 主导性教育理念, 历史文化背景, 地域文化环境、时代教育模式变迁等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人物和重要的事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指导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 探讨校园文化, 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就是明确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 并使之贯穿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层次和阶段。中职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地方, 而且是学生变得更善良、更有道义、更具责任感的地方。塑造学生的优秀人格是中职校教育的责任。“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等, 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也是中职教育大力倡导的。中职校唯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校园文化, 才能凸显校园文化的思想引导力和精神凝聚力。因此, 中职校要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强音, 把树立科学创新精神、提高科学创新素质、培养科学创新人才作为建设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 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和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 使校园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 始终保持时代性、先进性。
2. 师生共为主体, 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师生, 其建设主体也应是全体师生。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真正动员并吸纳广大师生员工的广泛参与。只有得到广大师生一致认同的校园文化, 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的有价值的因素与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为了学生成长的付出, 而且是教师生命价值不断完善、超越和升华的过程。因此, 师生共为主体, 能使教师在文化活动中发现自我, 表现自我, 进而更新自我。
3. 搭建创新平台, 建设开放性的校园文化。
着力营造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成长环境, 是中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我们营造的是社会倡导的主流文化、先进文化的氛围, 但学生终究要走上社会、融入社会, 而社会上的大众文化、时尚文化, 甚至某些庸俗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他们, 诱惑着他们, 所以, 学校必须加强实践环节, 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 增强创新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因此中职校应全力打造创新实践平台, 更好地提升中职校校园文化氛围和专业特色。如我校在政策上支持学生自主创业, 大力建设校内创业基地, 设立学生创业基金, 成立“学生之家”、“师生电脑公司”等, 由学生担任总经理, 自主决定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向, 学校提供场地和资金支持, 由专职教师提供指导, 让学生在实践中切实体会企业经营和市场竞争的艰辛与挑战。
另外, 中职校可利用现有资源, 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模拟ERP沙盘大赛、市场营销大赛等活动, 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的要求和自身的状况, 做好职业规划提高就业技巧, 充满信心。
4. 弘扬传统文化, 在薪火相传中创新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中职校应当让学生处处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成为师生薪火相传的精神向往和校园文化的灵魂;应当从优良传统中汲取精神力量, 不断增强师生的使命感、责任感, 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开拓新境界。
校园文化需要长期积累和积淀, 更需要在继承中丰富和发展。因此各个学校都会在深入总结办学传统、办学经验和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校训, 并以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学风, 加以精心培育。如我校“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勿忘立信当必有成”的校训精神, 既体现了学校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办学传统和育人理念, 又显现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高度统一, 是全校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与人生追求。
创新建设的思考论文 篇9
关键词:科技情报资源价值资源配置创新服务体系
面对全球化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政府作出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选择和战略调整, 政府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从以往抓经济、管企业走向为企业服务、引导社会创新, 一系列宏观战略调整带来了科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这其中, 科技信息、情报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对国家、区域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然而, 由于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长期运行于较为封闭的环境, 缺少外界的竞争和对比, 创新行为很少、很难接受到外界信息的渗透和前沿科技活动扩散效应的影响, 使创新活动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在同样封闭的运行模式下, 缺乏需求导向的情报服务目标单一, 容易忽视对创新需求的关注, 也难以与之形成信息反馈体系以取得有价值的信息, 导致情报视角锁定在相对静态时空区域, 使支撑创新的情报服务处于落伍的状态中。服务创新不足, 体现在长期不变的服务观念、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对象, 其教训是值得吸取的。自主创新, 情报先行。随着全球浪潮的席卷, 国内企业外界环境在改变, 封闭的边界被打开, 自主创新不断深化、不断前行, 基于此, 科技情报服务不能不做出相应的调整, 与时俱进, 重构科技情报服务体系, 从整体上提高科技情报服务水平, 努力改善服务质量, 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科技情报资源支撑自主创新。
1 创新活动主体的信息需求特性
自主创新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 关系到国家竞争力提升以及国家、民族的生存与未来, 关系到破解技术垄断, 抢占未来科技、产业和经济制高点, 实现科学技术飞跃发展。我国科技工作必须牢牢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点之上, 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 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创新主体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1]。创新主体之间相互密切联系, 又有各自独特的需求特征。分析创新主体的需求特征, 其构成的主要需求要素, 是以前沿性、及时性、准确性、预见性、多样性、全程性等的信息、情报为核心而展开的。
前沿性。创新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突破, 同时又是对前人研究基础和知识的继承, 这就意味着获取、吸纳大量前人探索研究的最新知识成果, 并有效地发掘利用这些信息、情报, 是创新活动启发超前意识, 萌发创造灵感, 在相关知识积累上创新的前提条件。
及时性和准确性。创新要站在前沿领域, 就要时时准确捕捉最新信息、情报。滞后的信息必然导致创新失效或机会丧失。网络时代拓展了信息流通渠道, 大大缩减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 获取信息的时效性明显增强。只是面对信息海洋, 人们从中提取用于采取有效行动和做有益决策的知识越来越困难[2]。美国学者杰克·特劳特和史蒂夫研究曾指出: 信息越多, 混乱越多[3]。这就意味着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情报, 才是创新活动把握制胜先机, 获得走向成功主动权的坚实基础。
预见性。创新是一种新探索, 充满风险、高度复杂和不确定性。其中, 不确定性是其核心特征, 主要表现为科技方面的不确定性、市场方面的不确定性、收益分配的不确定性和制度环境方面的不确定性[4]。因此, 依靠准确的、有预见性的相关信息、情报, 是降低创新链各环节的风险, 预知创新链分支, 优化创新运作, 决策创新走势的保障。
多样性。现代科学发展使学科越分越细, 科学技术知识体系越来越庞大、细化, 各种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会聚融合的程度增加, 联系不断增强[1]。相关资料表明, 学科门类从1900年—2000年的100年间增加了10倍[5]。学科细分使得不同学科间关联程度更加紧密, 创新活动呈现更多地交叉和融合, 使创新增大了复杂多变因素, 创新活动表现出信息需求的多样性特征。
全程性。创新是一个从思想萌发、技术研发、成果应用及产业化的全过程, 是由企业、高校和院所与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各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 形成创新的有机整体, 不断推动创新升级的过程。网络环境下创新主体的信息需求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 迫切需要通过知识信息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服务, 获得从事创新活动所需的内容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知识信息为之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知识信息[6]。因此, 创新活动在关键环节和过程控制中, 都需要有创新全过程及与之具有关联因素的信息、情报资源的强大支撑。
2 科技情报资源的价值和资源配置效应
2.1 科技情报资源的价值属性
科技情报资源是科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资源具有价值属性, 其价值是指一种科技资源对另一种科技资源或者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等活动可以发挥的作用以及具备的潜力[7], 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无限需要而言, 科技资源总是稀缺的, 表现出因供给的稀缺而产生的资源价值属性。科技情报资源作为最主要的科技资源, 其价值体现于资源供给的稀缺程度或情报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程度, 体现在同一利用主体的认知能力和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性, 以及情报资源建设标准、服务水平、资源管理模式等的影响[8]。
因此, 探索科技情报资源配置和管理, 挖掘资源核心价值, 研究资源增值利用方式, 更大程度地开发利用资源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2.2 科技情报资源配置效应
科技情报通过公开渠道和合法手段获得信息, 进行有效的分析而得到知识, 其功能是为战略决策和战术选择提供支撑服务[9]。科技情报资源配置是一种方式, 是按照一定的运行机制, 将科技情报资源在全部创新活动中的不同主体、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之间, 进行时间、空间上的分配和组合。合理的科技情报资源配置应促进实现创新活动及创新过程的正向流动, 达到不断产生正向效果和效率的目标。
目标之一:畅通创新主体间信息渠道, 弥补单一创新主体拥有信息资源的局限性。
在知识时代, 新技术层出不穷, 承担着创新主体作用的企业、科研院校、高校, 以及政府、金融机构及中介机构等, 其相对独立的任何领域或主体中的科技创新信息资源总是很有限的, 完全不足以支撑创新活动。在这种情况下, 对创新链各主体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从实现方式上畅通创新主体间信息渠道, 为创新主体之间开展创新活动奠定信息沟通交流和共享应用的基础。
目标之二:搭建区域间沟通桥梁, 消平区域间信息资源的不平衡性。
通常情况下, 区域间由于信息资源拥有的不平衡导致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信息资源拥有的不平衡往往由于缺乏可供信息交流的平台和有效的信息供给导致。另一种情况是, 对于某段时间的某些区域, 并不是由于科技资源的真正缺乏而造成其被应用过程中的供给不足, 而往往是由于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不合理而造成的信息资源稀缺[8]。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最突出的有效性应表现在能够有效缓解科技信息资源的稀缺, 化解区域间信息资源不平衡性的难题。
目标之三:拓展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 实现其价值的增值。
信息资源的稀缺属性决定了信息的价值属性, 但信息的价值体现还依赖于对信息的利用, 也就是说只有信息提供方完成对信息的甄别、加工和深度分析后提供信息需求方, 使信息形成有效的利用时, 才能体现出其价值属性。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即是对信息资源内在价值和可开发价值的挖掘后, 整合成满足不同创新需求、不同发展类型需要的信息资源库群, 通过具有应用指导帮助的推送服务, 发挥出针对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效用的积极作用, 提高信息资源使用程度, 拓展信息应用空间和应用领域, 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流动和信息价值的传递和增值。
3 科技情报服务体系的主要环节要素整合
由上述创新的信息需求特性分析可知, 创新活动的第一要素是知识、信息、情报, 信息通过分类、归纳、综合、挖掘、提炼及有效利用, 实现其价值增值。面对自主创新的新要求, 用户需要的不再是以篇、本等单位来计量的处于离散状态的信息, 而是组织化的资源系统[10], 并且创新主体不仅要求为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 而且进一步要求将信息发掘为直接的知识, 实现增值服务[11]。因此, 重构科技情报工作服务体系, 根据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需求目标, 开展技术跟踪和技术预见性研究, 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开发和充分挖掘, 形成有价值的科技信息资源, 通过新技术手段和方式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传播、流动、转移, 使科技信息资源服务于创新活动, 提高创新能力, 支撑创新发展。
科技情报服务体系重构首先要确立体系构建的主要环节, 强化各环节之间的联系, 通过对体系主要环节的集聚、协调、整合, 不断消除运行障碍, 形成强大、稳定而持久的运作动力机制[12], 构成有力的自主创新服务支撑体系, 服务于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本文认为科技情报服务体系主体要素包括技术支撑体系、资源管理体系、功能服务体系、调整管理体系, 其支撑创新体系关系如图1。
3.1 技术支撑系统
信息递增的速度是近30年产生的信息量比过去5000年间产生的还要多[3], 然而情报却是稀缺的, 二者的对立表达出科技情报在业务内容的深化和信息资源组织过程中, 科技信息资源配置能力和科技情报核心业务拓展等技术手段的有限和不足。如今, 科技情报对创新活动不应再是被动支撑, 而应该成为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的助推器。因此, 科技情报服务体系之技术支撑系统, 需要联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 包括知识发现、数据挖掘、标准体系等, 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形成强大的信息知识协调处理构架, 提高科技情报信息集成和深度开发的效率, 并且要创新实现信息流通和反馈的技术路径, 实现科技情报的快速跟踪、及时获取和迅速跟进, 占领情报信息的前沿阵地。技术支撑系统接受科技情报服务体系管理指令, 与其它系统有机联系, 相互促进, 根据管理和服务不断提升的需要, 有序调整自身系统流程并推进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实现。
3.2 资源管理系统
资源管理系统主要任务是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加工、保存、整合、提供查询检索, 其中重要的环节是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是科技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整合不同于兼并, 也不同于物理上的合并, 而是互通有无, 相互补充与完善, 实现双赢或多赢的一种联合[13]。基于此, 资源管理系统除了接受科技情报服务体系管理指令, 自我运行是要清理、整合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价值链[14]上各种功能不同、单位性质各异的科技信息资源, 为不同科技活动主体、不同科技活动过程、学科领域、区域等按需求功能和需求条件进行配置, 满足创新主体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同时要优化与多元化科技创新主体之间的链接方式, 处理好科技情报资源价值作用于创新活动的关系, 提高科技情报资源的配置效率, 促进科技情报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科技情报价值不断提升及有效利用。
3.3 服务管理系统
服务管理系统是通过服务流程把需求转换为系统内各个工作阶段, 最终提供科技情报服务的过程, 主要环节有:确定服务主体、系统运行及反馈工作状态、产生服务绩效。明确了一定区域和行业范围内服务主体, 能够提高科技情报服务的针对性和快速服务能力, 记录情报服务运行轨迹, 及时调整不再有实质的情报信息, 强化与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 使科技情报服务从被动走向主动, 从封闭走向开放;系统运行及反馈工作状态, 是指服务管理系统接收用户提出的服务请求, 对用户的请求进行分析, 及时提交科技情报服务体系进行科技情报资源配置、加工后向用户传递, 消除创新过程获取所需信息资源的障碍;产生服务绩效, 是指科技情报实施取得预期的效果, 强有力的情报服务及服务方式与情报用户接受度达到了必要的契合, 服务对象与科技情报服务体系产生互动作用, 科技情报的核心业务和多元化服务得以稳步推进和拓展。
3.4 调整管理系统
调整管理系统对科技情报服务体系的整体结构与行为进行控制与调整, 统筹协调各环节之间与整个系统之间的关系, 统筹协调信息资源、数据加工、技术保障、情报服务等各部门和各利益主体的责、权、利, 出台一系列有关科技信息共享的管理制度、管理办法, 完善运作机制, 发挥每个环节的作用, 并与每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构成有机整体。调整管理系统是科技情报服务体系重要的协调、保障系统, 应加强系统运行机制的优化控制, 通过制定合作各方共同发展机制, 调整管理合作各方平等参与的利益分配和服务收益补偿, 保障科技情报服务体系协调规范、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4 结语
基层党支部建设与创新的思考 篇10
1 基层党支部工作的开展和创建
1.1 形成一套好制度
机关党组织要靠制度来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我们现在的一些制度, 在实际工作中执行的好坏, 不仅能反映党支部的管理水平, 同时也能影响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对执行力的贯彻。用好制度是我们工作能力的体现;用好制度是体现公平、公正的民主原则。制度执行的好坏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工作是否到位的一个基准, 党支部就是要在落实这些制度上起保证监督作用。
1.2 要建设一个团结共事、有创造力的领导班子
党支部一班人能否形成目标一致、作风过硬、业绩突出的领导集体是支部班子建设的关键。党支部首先要从班子建设入手, 统一达成共识, 才能推动整个工作的开展。班子建设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要统一思想。一个单位要完成各项督察工作任务, 班子成员不仅要分工明确、互相补台, 而且要从思想认识上把每个人的工作统一到整体目标上来, 不能各自为政。只有思想统一了, 大家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才能体现工作的效率。这是党支部解决班子成员统一思想认识的主要问题。因此, 建设一个好班子是基层党支部工作的首要任务。
1.3 带出一支好队伍
基层党支部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广大党员, 按照党章的要求, 党员在干部群众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树立良好的形象至关重要。一个好的党支部要靠每一个党员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从而形成一面旗, 带动一大片。因此, 抓好党员队伍建设, 调动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是党支部工作的切入点。
1.3.1 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要常抓不懈。党支部要通过
各种形式组织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了解上级党组织的工作重点, 不失时机地把上级的指示精神, 通过党员传带到每一位职工。要在党内形成学习精神、落实政策、完成任务这三个链环, 让职工看到党员身上的闪光点和示范作用。
1.3.2 经常开展党员活动, 让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存在
和关怀。党员活动是党支部联系党员的桥梁和纽带。如果党支部不经常开展活动, 党员感受不到党支部工作气息和存在, 势必会给党支部与党员之间的交流造成梗阻, 影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在行政机关, 党支部要经常围绕如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方面, 组织党员讨论和学习, 同时开展一些党员竞赛和评比活动, 让党员始终不忘记自己的责任。
2 基层党支部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基层党支部的工作创新不但要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和协助下, 而且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 因地制宜, 才能收到有效的作用和效果。
2.1 创新观念,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实际工作
中, 要使党员改变观念, 创新意识, 要让党员紧紧围绕党支部每个月的工作重点来开展工作, 党员的工作作风、思想观念, 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每位职工。对党员干部中出现的思想问题要从实际出发, 做好教育和转化工作, 及时反馈信息, 以便支部有针对性地做好全体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好“一个党员一盏灯”的作用, 要用党员的新观念、新思想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
2.2 创新形式, 帮助党员立足岗位成才
工作形式的创新极为重要。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 党员不仅要有先进的思想和吃苦的精神, 而是要有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党支部要通过不同的形式, 带领党员学管理、学理论、学技术, 让党员在工作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要组织党员进行培训立足岗位成才, 使党员在各方面都能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因此, 创新形式, 才能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3 创新内容, 使支部工作增加生机和活力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 党员都分布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 没有交流的平台和空间, 为此党支部就可以组织党员开展“党员一日”活动, 进行岗位点评, 让每个党员都能认识到各自岗位上的闪光点, 通过开展岗位点评活动进一步提高大家的创先争优的激情。类似于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 只要大家肯东脑筋, 提高党员参与支部活动的兴趣, 支部工作也就充满活力, 党员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调动与发挥。
3 基层党支部工作的规范管理
要保证基层党支部工作的有效开展, 规范好基层支部的各项措施与管理就很有必要。不能让基层党支部形同虚设, 甚至出现一手软一手硬, “两张皮、空对空”的现象。要对基层党支部实施有效的措施和管理。规范基层党支部的工作内容和任务, 确保支部工作的运转
3.1 人员配备与培训
基层党支部书记是支部工作的主要载体。各单位都要配备专职的党支部书记, 并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 提高基层党支部书记的素质和能力, 是开展好基层支部工作的必要手段之一。
3.2 经费保证与使用
党支部要组织党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没有活动经费的保证, 很难完成其任务, 上级党组织要每年为基层党支部列支一定的活动经费。保证支部开展活动, 当然并不是搞活动就要花钱, 但是没有活动经费, 支部组织活动就大打折扣, 是不利于开展工作的。
3.3 工作内容与考核
党支部的工作内容大多是软指标。要把支部的工作内容与全年工作任务一起列入为考核的指标, 进行量化。同时把工作的内容、效果相结合。考核支部工作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看这个支部是否有工作业绩、群众基础和活动氛围。要全面考核综合评价, 要着重看这个单位落实上级有关文件和指示精神的效果及管理上的创新。
创新建设的思考论文 篇11
一、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企业文化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用文化管理企业的理念已经被众多企业管理层认可且在大范围内开始推广。但也要看到,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仍处在起跑阶段,还有许多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不足。有的没有认真去想、去抓,更谈不上“一把手”工程,认识上有误区、偏差,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宣传手段和形象工程,文化与管理脱节。二是缺乏鲜明特色。照搬、照抄、套用等现象仍然存在,难以形成有各自特色的企业文化。因此,需要进一步扩大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视野,进行认真的总结、凝练和推广,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者必不可少的手段和企业的一种发展要素。
二、如何在煤炭企业建设优势企业文化
煤炭企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行业危险性大、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等行业自身特性,决定了企业文化开展较为困难。要在煤炭企业建设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就需要在企业领导层、管理层、职工层等各层级范围内开展一次思想大解放,以务实创新的态度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一)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贵在创新。缺乏鲜明的特色,难以发挥文化的独特功能。因此,不仅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不断培育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共享价值观,全面推进企业价值管理,对内加强凝聚力,对外承担社会责任,也要在创新上下工夫,在特色上做文章。
笔者所在的靖煤集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长征精神”及大规模开发建设时期的“钢钎大锤”等五种精神曾鼓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靖煤人为建设靖远矿区而奋斗。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企业文化也显现出多元化全方位的特点。这就要求企业虚心学习其他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尽量少走弯路,形成强势企业文化,构成企业的软实力,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要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挖掘文化资源,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创新,自成一家。要善于取长补短,用创新的思维进行整合、提炼,在借鉴中创新、在融合中升华,把企业文化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
(二)创新安全文化,推进稳定发展
安全文化是煤炭企业永恒的文化,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提高对安全文化建设的认识。要使企业领导者和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同时给职工创造培训、深造的机会,让职工不断接受安全科技、安全文化的新信息、新技术。通过安全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行为规范层面与精神层面的综合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安全生产新理念。
2.安全文化建设与班组建设相结合。班组是企业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是控制事故的前沿阵地,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班组安全工作对企业整体安全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加强班组安全建设能为安全生产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继续加大安全投入,改善劳动环境。企业为职工着想,最大可能地改善职工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从而形成以环境促进安全生产的新局面。就靖远集团来说,几年来已累计投入近6亿多元,用以完善井下安全监测监控设备,改善生产环境,使职工的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4.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增强各类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可操作性。靖煤集团现已健全完善了“安全管理六大责任体系”,向各生产矿派驻了驻矿安监处,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但需要在实际工作及执行过程中层层落实,强化管理和监控,定期进行考核和评估。企业第一管理者必须把安全生产当作“首长工程”,亲自抓安全检查、安全考核,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增强安全管理的权威性和震慑力。
(三)把成本管理纳入企业文化,打造企业成本文化
成本是个经济概念。把成本管理纳入企业文化,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方面。尤其在市场竞争与挑战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面临重新洗牌,成本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近年来,靖煤集团连续出台的压缩管理费用、落实班组成本核算制度,减少管理开支等做法就是一种文化理念,只有人人讲成本,才能形成制度,养成习惯。实践证明,只有改变了观念、形成了氛围,有了新的观念,新的办法才会想的出来、行的通。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成本纳入企业文化至关重要。
(四)以文化提升职工素质,提高执行力
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应对当前挑战和实现企业未来发展都要靠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而文化力则是打造高素质职工队伍的基础和保证。资源型企业面临着各种困难,企业领导必须正确的认识到困难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的,困难同时也是机遇,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升级、加强管理、开拓新市场、占领新的市场份额、攀登更高的台阶、打开新的局面,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努力,离不开全体职工的努力、离不开全体职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因此,用文化提升职工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东湖高新区创新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12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 是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力量, 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的巨大能量[1]。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就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他还强调: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加强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加强高科技园区的创新文化建设则是提高高科技园区的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武汉东湖高新区是我国高科技园区中的一个部分, 担负着提高武汉乃至全国技术创新水平和推动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史重任, 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促进武汉东湖高新区创新文化建设, 我们对武汉东湖高新区进行了调研, 对武汉东湖高新区创新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了深入的分析, 并对加快和完善其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2 武汉东湖高新区及其创新文化建设
武汉东湖高新区创建于1988 年10 月; 1991 年3 月, 被国务院首批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1 年, 被国家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 即武汉·中国光谷; 2009 年12月8 日, 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
通过20 余年的建设和发展, 东湖高新区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12 年, 东湖高新区完成企业总收入5006 亿元, 比上一年增长了31. 3%, 连续跨越4000 亿、5000 亿大关, 完成工业总产值4012 亿元、工业增加值1373 亿元。2013 年企业总收入有望达到6500 亿。
东湖高新区在落实国家战略, 坚持自主创新, 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联盟等方面也取得明显的成效, 已成为引领带动地方发展的引擎、我国重要的技术创新中心和中部地区重要的创业就业基地。在创新文化建设方面, 也取得巨大的成就, 已逐步形成了“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 使武汉东湖高新区创新文化得到发展并具有以下的特征:
2. 1 得到荆楚文化的孕育, 具有深厚的荆楚文化底蕴
东湖高新区的所在地武汉有江城、九省通衢、黄鹤故乡的美名, 是湖北的省会城市。而湖北又是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创新人才层出不穷, 古时楚庄王就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他的“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在这里早就深入人心, 后来屈原、宋玉首创的辞赋, 开汉赋之先河, 再到张之洞在武汉修铁路、开矿山、建工厂、兴学堂、练新军、办实业等等, 这一系列的创新对荆楚地区的社会文化有巨大的影响, 使武汉地区得到了创新文化的熏陶, 区域内不乏具有“敢为天下先”豪情的人才。而东湖高新区就在武汉市, 其规划面积达518 平方公里, 目前的常年居住人口达50万人, 集聚了武汉和湖北的大量人才, 因而东湖高新区的创新文化具有丰富的荆楚文化底蕴, 具有进取性、创新性、开放性、开拓性、拼博性等实用特征: 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②不拘礼法的创新精神; ③强烈深沉的忧患意识; ④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 ⑤卓然不屈的拼博精神。
2. 2 地域文化的传统加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逐步形成了“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 使得高新区的企业家和技术人员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再加上市政府重视高新区的创新活动, 为此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法规, 使创新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如2010年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力推进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决定》, 决定开展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试点。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 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奖励。决定支持东湖开发区实施“3551”人才计划, 安排财政专款资金用于东湖开发区高端人才引进。改善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高度重视与完善对年轻科技人才和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支持。2012年6月出台的《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中心的意见》规定创新人才离岗创业可享受3年保护期, 保护期内, 原单位为其保留各项主要待遇。还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关于实施商标品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商标战略实施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查的意见》、《武汉市促进知识产权工作若干规定》等规范性文件, 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4]。这对鼓励园区内员工的创新, 释放他们的创新潜能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使东湖高新区成为创新的乐园, 也逐步形成了“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2.3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具有强有力的团队协作精神文化
东湖高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 园区地处武昌, 集聚了各类高等院校、国家级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单位。园区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地区的实验、科研设施与软件环境, 进行资源共享, 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加强了产学研之间、校企之间、企业之间的团队合作, 共同承担国家科技项目和国际协作项目, 共同开发市场, 通力合作, 协同作战。比如武汉华中数控就由华中理工大学、国家科技部、湖北省、武汉市科委、武汉市东胡高新技术开发区、香港大同工业设备有限公司等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投资组建。公司成立后就组织多方资源承担了多项国家数控攻关重点课题, 如“华中I型数控系统”项目, 该项目同时还获得了国家863 的重点支持, 后来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国家新产品计划和九五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指南项目。项目在国内率先通过技术鉴定, 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被专家评定为“重大成果”、“多项创新”、“国际先进”。
2. 4 讲责任、重操守, 树立了诚信为重的道德观念文化
诚信的含义包括忠诚、信任、诚实、真诚、信用等。显然诚信对企业很重要, 对创新型企业更是如此, 这是由于创新型企业不适合采取以控制为特征的传统管理。创新型企业主要以脑力劳动为主要方式进行“生产”, 这种“生产”无法控制。这样的企业需要公司对员工要信任, 员工要对公司忠诚。同时需要信息资源在企业内部可以通畅地传递和分享, 企业与员工之间、员工之间能公开诚实地进行沟通。而东湖高新区的企业也深谙此道, 如长飞公司就要求每一位长飞人都应该严格遵守职业操守。保守国家、公司、客户、员工和往来单位的秘密成为长飞公司和长飞员工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同时要求管理人员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长飞员工, 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智慧。同时, 要求员工谨慎地表达承诺、严格遵守和兑现承诺。无论是对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 还是对员工、同事、股东、社会, 不要对做不到或没有把握做到的事情妄言承诺。守信用不是在任何事情面前不承诺或含糊其辞, 而是要对工作认真负责, 合理完善地制定计划、努力管理一切可控因素、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降低意外或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我们要在内部的工作流程中建立“客户- 供应商”的关系, 上道工序要向下道工序承诺提供合格产品和服务, 满足下道工序的需求, 实现和增强下道工序的“客户满意度”。
3 加速建设东湖高新区创新文化的对策建议
3. 1 利用兼容并包的武汉文化, 整合各种文化资源, 形成多文化融合的创新文化
武汉东湖高新区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创新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根本, 是知识价值的充分体现。东湖高新区的创新创业文化是与武汉兼容并包的文化紧密相连的, 其文化内涵也一定要包括“洋溢着科学精神的企业文化、知识含量极高的商业文化、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文化、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以构建和谐为追求目标的社区文化、以创新为动力的制度文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居环境文化以及优秀的外来文化等”[5]。
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武汉文化, 正好贴合了东湖高新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以武汉文化为主要依托的东湖高新区, 得天独厚,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将这些文化囊括其中。为更好的发展东湖高新区创新创业文化, 还需要将不同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和合理搭配。
3. 2 引导园区企业设置和构建完善的创新制度文化
创新制度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与企业创新精神、企业创新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相适应的企业制度、规章、条例、组织结构等[6]。企业的创新制度文化设置和构建, 对企业内部的创新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高新区内的企业创新制度文化的设置与完善往往需要园区和政府部门给予政策和制度的支持。政府和东湖高新区管理部门可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评估认定制度, 将企业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激励制度、创新考评制度等企业创新制度文化作为评估认定的标准, 对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表彰奖励, 引导企业设置和完善创新制度文化。
3. 3 政府要转变角色, 不断营造服务和激励结合的创新文化
为了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需要建立一个全面高效优质服务的服务体系, 这是毫无疑义的。优质高效服务体系建立, 要首先从政府开始, 要将政府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 不断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创造出有利于创新的区域环境。还要加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风险投资基金和科技中介机构等的引进, 使官、产、学、研、资、介、贸等诸方面相互融通,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服务创新的体系。同时, 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建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 使企业员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 员工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切, 将员工同企业的生死荣辱连在一起, 激励它们努力工作和不断创新, 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推动东湖高新区向现代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发展。
3. 4 通过形象文化和展示文化, 弘扬高新区的创新文化
首先要总结东湖高新区的创新特点和特征, 将东湖高新区的创新理念概括成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诸如宗旨、口号、标语, 并提升为东湖高新区的创新风格和精神向导。将东湖高新区的创新风格、个性以统一传播方式展现于建筑物、雕塑、造型等环境设施。其次, 建立园区展示厅、企业家俱乐部、电影院、图书馆、科技馆、各种协会、园区刊物、广播电视和网站等, 充分展示东湖高新区企业创新实力, 使之成为沟通客户和媒体的文化阵地。此外, 东湖高新区还可以通过文化活动进行展示, 包括开展庆典活动、文体活动、文艺晚会、表彰会、科技论坛及研讨会等让创新深入人心。
3. 5 通过建立协作和竞争机制, 加强创新体系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
创新要素间若缺少联系和互动, 往往使得高科技园区难以形成比较高的竞争力水平, 园区管理者要做的, 就是要通过建立协作的机制, 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般来说, 高校是一个重要的创新源, 建立企业与高校间的联系和互动尤为重要。但高校往往注重自由探索和学术价值, 忽略成果的市场价值。高校对科研成果的评价, 单纯以获得国家经费多少、发表论文数量、参与人的学术地位高低、所获奖励级别和数量为标准。例如, 长期以来,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职称评定和考核标准, 依然以论文或著作、研究项目及教学成果为依据[7]。针对目前的状况, 市政府可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 并改变过去科研项目的评定上由科学家决定的习惯, 要让园区内的企业在研究项目的选择上起主导作用。要让高校的创新者从事这样的项目得到更多的实惠, 要让高校的创新者关心园区企业的创新需求, 促进企业和高校的相互的协作。在促进各创新要素协作的同时, 也要促使它们相互竞争, 使生产企业面临同行的强大竞争压力, 使园区内的各要素去寻求创新的源泉。还要使东湖高新区的企业形成紧密的网络关系, 使生产企业和相关机构之间相互学习, 降低了学习成本, 提升生产企业和相关机构的创新能力。
摘要:通过对武汉东湖高新区创新文化建设调查分析基础上, 对东湖高新区创新文化建设和特征进行评述, 并提出进一步发展东湖高新区创新文化的对策建议, 包括兼容并包的武汉文化利用、创新制度文化的完善、服务和激励结合的创新文化营造等。
关键词:高新区,文化建设,创新文化
参考文献
[1]董学文.经典作家关于文化问题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 2011-11-3 (7) .
[2]王键群, 陈要军.对光谷创新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高新区, 2012, 1:111-117.
[3]刘传铁.中国光谷产业坐标[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60.
[4]白洁.推进武汉建设国家创新中心的三大着力点[J].学习月刊, 2012, 517 (11) :26-27.
[5]白木, 周洁.探讨中关村文化[J].科技进步, 2001, 9:12-14.
[6]水常青.企业创新文化理论研究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3) :61.
[7]陈建安, 李燕萍, 吴绍棠.东湖高新区产学研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4:12~16.
【创新建设的思考论文】推荐阅读:
加强班组建设的创新与思考06-29
医院建设创新思考07-31
对于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11-04
创新组织部门文化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5-24
服务创新与团队建设论文08-19
创新创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论文08-17
城市建设的发展创新06-24
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09-05
建设我们的创新型国家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