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地建设

2024-06-26

创新基地建设(共12篇)

创新基地建设 篇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年来, 清徐县创新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机制,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 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刚刚闭幕的中共太原市委九届七次全委会确立了“十二五”把太原建设成为一流省会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的宏伟蓝图。“十二五”期间, 清徐县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为主线, 全面开展对标活动, 率先建设全国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县, 争当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的排头兵。

一要创新发展理念。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牢固树立“要干就干最好, 最做就做第一”的理念, 瞄准全国先进地区, 对照一流找差距, 结合实际定措施, 真抓实干争赶超。牢固树立后发制人、后来追上的理念, 敢在全国争一流, 以创新为引擎, 建设全国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县。

二要创新体制机制。抓住国家资源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机遇, 大胆创新。在项目审批、土地管理、投融资机制、人才激励等方面先行先试, 破解发展瓶颈。抓住全省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县机遇, 探索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抓住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的机遇, 加快探索灵活高效的社会管理机制、以利益协调为主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要加快科技创新。以列入全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为契机, 出台企业科技创新扶持奖励办法, 加大科技投入, 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和名牌企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围绕新兴产业和关键技术, 建设产业技术集群联盟, 加强与大专院校的合作, 推动产学研相结合, 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贡献率。

四要推进产业创新。把产业创新作为重中之重,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6个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和一个销售收入过30亿元的产业集群。以“清徐经济开发区”为龙头, 加快“四区两园”建设, 打造“创新特区”, 建设一流的新兴产业基地, 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创新型、高精尖方向转变。

五要强化人才支撑。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增强紧迫感, 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重大课题创新, 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 引进一批新兴产业领军人才, 以及规划、金融、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急需人才, 为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国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县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以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多工作两小时的作风, 全面开展对标活动, 扎实苦干, 开拓创新, 勇争一流, 为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创新基地建设 篇2

2010-05-13

黎青平

建设创新城市是杭州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培育创新载体,是建设创新城市的重要支撑。创新载体是聚集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活动的平台,没有创新载体,创新城市建设就会因失去依托而无法实现。培育创新载体要明确方向,要把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力军作用和各类园区创新主战场作用作为创新载体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企业建立科技创新载体

培育创新载体,首先要推动企业建立创新载体。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单位,是区域创新的主体力量,企业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创新能力。深圳城市创新能力强,主要在于深圳90%以上研发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在企业、90%研发经费来自企业、90%的专利由企业申请。相比之下,杭州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是一个薄弱环节。杭州建设创新城市要把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突破口,而培育创新载体则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

企业创新载体,是指企业设立的独立或非独立的具有自主研究开发能力的技术创新组织,它是企业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和骨干力量,企业创新载体代表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对企业发展关系重大。大力推动企业创新载体建设,对于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杭州市对培育企业创新载体历来十分重视,出台了很多政策举措,取得很大成绩。杭州许多著名企业如万向集团、娃哈哈等都建立了自己的研究中心或技术中心;一些企业则与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技术中心,如杭州和合玻璃工业有限公司与中科院理化技术所共建“自清洁玻璃热固化法制备技术中试基地”等。但由于杭州企业大部分是分布在传统块状经济中从事传统产业的民营中小企业,主要依靠区域内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聚集的规模效应产生效益,多以短期盈利为主要目标,对自主创新并不重视。因此,企业创新载体建设仍然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培育企业创新载体,首先要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要加大舆论宣传和引导,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加强对企业家教育和培训、采取典型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企业家创新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从而激发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其次,要利用利益驱动机制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要落实各种产权保障制度,使科技创新主体从技术创新中获得相应的收益。完善对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制定有利于促进专利保护的政策措施,弥补市场缺陷。要从政府采购、共性技术研发、财税扶持等方面,形成市场拉力、科技推力和政府引力结合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第三,对企业建立科研机构实施奖励政策。杭州市已制定《关于鼓励企业建立和引进研发机构的实施办法》,出台了包括对被认定为国家、省、市级企业研发机构和企业与“大院名校”合作兴办的研发机构给予经费资助;对被评定为优秀的企业研发机构给予奖励;对企业与国内外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合作,单向引进或双向共建的研发机构的专门用地,按科研用地办理协议出让手续等许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对这些政策,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企业普遍知晓。同时,要根据新的发展要求,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新的政策和举措。第四,加强对企业建立创新载体的指导。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建立创新载体要及时指导,提供服务。对已建的各级各类研发机构,要帮助其提高运行效率和在市场中生存发展能力。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使研发机构集聚优秀研发人才,提高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品开发能力,真正发挥研发机构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核心引领和资源载体作用。

依托高校科技院所建立创新载体

高校科研院所具有人才、科研项目等方面优势,是创新城市建设的生力军,创新城市建设必须依靠高校科研院所不断地提供人力资源和科研成果支撑。但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和科研成果优势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学研结合是前提,否则,科研项目再多,也变不了成果,更变不了生产力。为此,要把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各类创新载体作为创新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鼓励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目前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现象严重,一方面企业对市场的需求最了解,但缺乏相应的人才和技术,难以满足新产品开发的要求;另一方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掌握众多的人才和技术,但对市场需求反应不够灵敏,形成了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为此,要通过各种形式,搭建信息交流的平台,让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直接对话,充分了解对方的需求。要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使资源能够得到最佳的配置。推动产学研合作,一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课题选择、合作对象确定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二要坚持先进实用。企业最迫切需要的是先进实用的技术。要在开发新产品上、在技术装备更新上、在提高企业效益上,做到“短、平、快”。三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要以“产”为先,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四要互惠互利。要树立双赢、多赢的理念,推动产学研合作不断发展。

——依靠在杭国家级科研院所建立创新平台。目前杭州共有国家级科研院所25家,涵盖农业、林业、建筑、机械、医药、电力、电子、纺织、海洋等各个领域。这些科研院所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代表我国某个行业或领域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要本着“不分隶属关系、只求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合作机制和渠道,依托在杭国家级科研院所建立各类创新平台。要推动在杭国家级科研院所面向杭州开展科研活动,帮助本地企业设立技术研发中心或实验室,采取多种形式举办产业实体,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要借鉴国际上“常青藤”联盟模式,拉长科技供应链。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认真落实支持在杭国家级科研院所的相关政策,切实解决在杭国家级科研院所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其在为地方经济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引进“大院名校”建立产学研合作载体。要紧紧围绕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和知名企业的优质科技资源,联合共建科技创新载体。尤其要重视引进中科院、部属科研机构、国内外著名高校、国内特大型企业以及世界500强企业建立科技创新载体。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建成为科研分支机构,也可以是联合共建的科技园、研究院(所)、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等各类研发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也可以是一个机构多种形式共存。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外省(市)甚至国外,与“大院名校”共建科技创新载体。

要落实引进“大院名校”的政策措施,在科研用房、用地和启动资金等方面提供优惠待遇。加强指导和检查,对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科技创新载体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

发挥开发区等科技创新载体作用

高新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各类园区具有体制优势、企业优势、政策优势和技术优势,是杭州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也是杭州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杭州建设创新城市,要充分发挥高新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各类园区的科技创新主平台作用。

推进经济园区和科技新城建设。一要围绕创新城市建设,推进高新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各类园区新一轮发展。高新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各类园区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基础上,把自主创新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加强产业高端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和关键技术。要努力促进引进外资、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融合,引导跨国公司建立本地的研发机构,发挥技术外溢效应,实现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开发的本地化,培养本地化技术人才。要加强产学研的国际合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二要加快滨江科技城、钱江科技城、余杭创新基地、青山湖科技城建设。特别是青山湖科技城作为省政府的重点项目,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和“特色鲜明、品质一流、作用突出”的要求,努力建设成为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科技资源集聚区、技术创新源头区、高新技术孵化区、低碳经济示范区。另外,要用足用好杭州已获得的国家试点城市和产业基地的金字招牌,发挥这些“国字号”试点和基地创新载体作用,推动城市创新能力提高。

推进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杭州产业集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向开发区集聚趋势明显,但集聚的程度和企业间基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专业化协作有待于加强,产业集群促进创业创新和知识、技术扩散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为此,要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现代产业集群为载体,加大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培育力度,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在竞合中促进创新、传播扩散创新成果、降低创业门槛、增加创业机会的作用。要坚持培育龙头企业与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并举、拓展产业链与完善价值链并举、提升创新发展能力与培育自主品牌并举,提高块状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平台,着力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要大力引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地区营运中心。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群,壮大国家级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实力。

加强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孵化器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将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投融资环境、孵化服务支撑体系和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完善和发展科技企业孵化体系。要引导和鼓励孵化器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建立起专家咨询、基础研究、联合攻关、人才培训、战略评估等科技支撑体系。要推进孵化器与风险投资融合发展,促进创业企业健康成长,提高孵化成功率。要推进孵化器与科技产业园的结合,引导毕业企业到特色科技产业园落户,推动共同发展。要加强孵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定孵化器管理规范和考核标准,提高孵化管理水平。要以孵化器为承载,优化配置相关资源,建立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科技型创业企业提供有效的共性孵化服务和配套条件支撑。

创新基地建设 篇3

一、积极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建设创新型广西集聚高层次人才

一是借力院士高端智慧,推动广西科学发展。2009年至今,广西科技厅分3批聘请116位“两院”院士担任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今年又认定了60家院士工作站,吸引71名院士进站指导和开展合作研究,在政府决策咨询、开展产业技术攻关、培养高层次人才等方面建立了高端智库。二是选聘八桂学者,引进领军人才。从2011年起,面向海内外选聘了3批71名八桂学者,全职引进了张健、孙立贤、饶光辉等一批国家级领军人才,研究领域覆盖大部分自治区重点发展的千亿元产业和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扶持中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创新团队。制定实施《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改革完善项目资助体系,促进中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广西“异源性抗肿瘤疫苗研究”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实现广西零的突破;首批八桂学者、广西师范大学李先贤教授,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第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二、加快重点创新平台建设,为提升全区科技创新能力夯实基础

广西科技厅坚持以增强科技竞争实力为核心,以科技创新服务为重点,积极完善全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一是大力建设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集聚人才的“洼地”效应,吸引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向重点实验室汇聚。目前,全区累计建设重点实验室38个,在这些重点实验室工作的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8人、博导170人、博士749人。广西空间信息与测绘重点实验室新获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经费983万元。二是积极培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足产业需求,采取产学研合作、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国际合作等多种方式,累计建设16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聚各类科技人才24100多人。三是推进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建设。以重大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为重点,遵循“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科学管理”的原则,启动建设了乘用汽车、内燃机等23个自治区级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为全区培育千亿元产业提供了科技支撑。四是积极建设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和国际合作平台。建立“三创一评”“一站一派五包”等机制平台,促进科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与合作利用。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引导支持广西的科技平台参加国际合作项目和国际学术交流,紧跟国际科技前沿。

三、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促进全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创新基地建设 篇4

欧阳劲松从“互联网+”“智能制造”时代产品更新步伐加快, 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愈发明显, 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等几个方面提出, 必须创新标准化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 以更加高效、更加灵活、更加便捷的方式, 为创新、创业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

欧阳劲松强调,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的建立, 要紧紧围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科技体制改革和标准化改革要求, 按照“市场驱动、政策引导、协作联动、长期运行、动态调整”的原则, 通过标准化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创新, 聚集标准化优质资源, 对接科技和产业资源, 搭建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服务平台, 打造以标准化助推创新技术和产品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孵化器, 促进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协同发展,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国家重点产业发展。同时, 也鼓励各行业和地方结合实际, 在创新基地建设、运行和管理方面开拓创新。

对于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与标准化试点示范的关系, 欧阳劲松解释说, 标准化试点示范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实施标准体系, 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创新基地是标准化试点示范的一种形式, 是试点示范工作的深化和延伸。创新基地的目的在于通过创新机制, 联结科技、产业资源的技术标准创新服务平台, 其主要任务是为创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提供标准化服务。已有标准化试点示范区建设的成效和经验, 可作为创新基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创新基地建成后可推广、复制试点示范建设的经验。

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 篇5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胡锦涛同志最近反复强调,增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一种模式。世界上国家发展主要是三种模式:第一种是资源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增加国家财富,比如,中东产油国家,像沙特阿拉伯等,他们就是躺在上帝赋予他们的石油这样一个资源的基础上。第二种是依附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比如,一些拉美国家,像巴西、阿根廷、智利等。第三种是创新型发展模式,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科技的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比如像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创新型国家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创新的投入高,二是创新的产出高,三是自

主创新能力强。

韩国是从一个落后国家发展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成功范例。1962年,韩国人均GDP只有82美元,与我国当时水平大体相当。到了2005年,韩国达到12000美元,等于我国的10倍,现在韩国人口只有4700万,经济总量却大致相当于我国40%。在半导体、汽车、钢铁、电子、信息、通讯等众多领域,韩国都比我国起步晚,但他们醒得早,技

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已经走到我们前面。

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日本推出了高清晰度电视,并且向世界转播。这是当时的日本独家技术,日本很快制定自己的标准,梦想这样可以一举占领世界新一代电视的市场。但时过三年,1991年,美国突然宣布了数字式的高清晰度电视的标准。日本陷入被动,因为日本的产品是模拟式的高清晰度电视,是在现有的普通电视技术基础上渐进的创新,而美国的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是在原理上的重大创新,得益于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这等于说,日本的多年投资努力付之东流。由此可见,国家之间的经济、科技竞争的焦点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已经前移到原始创新方面。所以,现在国际上的说法是,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专利,三类企业卖技术,四类企业卖产品,五类企业卖苦力。什么叫标准,标准意味着完全的知识产权,在产业链中利润最大最丰厚的部分,当然代表着技术发展的方向。

我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远不是一个经济强国。因为产业结构重心还是比较低,主要是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的分类看,低端的动力源,主要是依赖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矿产等。我们国家还没有完全摆脱这种模式。中端的动力源,主要依赖资本投入的驱动。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这个阶段。高端的动力源,就是创新驱动,就是依托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资源,掌握核心技术,创新

自主品牌,拉动产业能级提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是更新教育观念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更新教育观念。第一,教育的目标。传统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现在我们谈教育目标主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前者是以社会为本,后者是以学生个体为本。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积极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其成为积极适应社会的人才。第二,教育的使命。传统的教育使命是教授前人的知识,现代教育的使命是使人获得持续发展能力。教育不再是简单知识的传递,而是使当代学生获得发展的能力。第三,教育的特征。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上的,是按工业经济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现代教育则反映的是知识经济对人的需求,教育方式、教育过程强调个体化、个性化。第四,教育的组织形式。传统的组织形式是以学科、课堂为基础体系,现代教育强调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结构。现代教育应该突出问题取向的方式,让学生提高面对现代问题的解决能力。第五,教育权利。传统教育讲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现代教育更加强调机会平等、过程平等,是尊重个人发展性的教育。第六,教育过程。传统教育过程是传授和读书,现代教育强调实践性的过程和创新。教育的根本结果就是要使人获得广泛的生活经验、完整的生活概念。以上六条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如果我们能够把上述思想渗透到创新教育实践中,创新型人才培养必将取

得很好的效果。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21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不只是在征服自然和物质生产方面的科学发展,而应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人的潜能的开发,人的自我发展。学习型社会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给学生第一次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奠定终身教育、自我发展的牢固基础,后一种功能在当代社会显得愈来愈重要。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拥有的知识总量迅速增长,知识发展和更新速度大大加快。有专家估计,最近20年来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知识总量,已经相当甚至超过过去20个世纪的总和。还有专家预测,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00倍。人们从学校中获取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人们对工作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生产模式的变化,大大增加了职业和岗位迁移的速度。例如在过去15年的时间里,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就有8000多个原有的技术工种消失,同时,出现了6000多个新的技术工种。在人类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中,不但要求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对人的素质提出许多新的要求,主要是6种能力,即主动工作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岗位转换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应对挫折困难的能力,创造改革的能力,这些能力越来越成为对劳动者素质的基本要求。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证是创新人格

塑造学生创新人格,首先要确立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有无责任感,是检验人生境界高低的尺度。社会责任感不是抽象的,具体体现在对家庭、他人、集体、国家、民族的情感、态度、责任和义务上。要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把责任感转化为学习知识、增长本领的实际行动。第二,要培养创新毅力。一个人事业要成功,特别是要做出比较大的创新贡献,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十年磨一剑的恒心,需要对真知执著不懈地追求,需要自强、自立、自信的奋斗精神,甚至还要面对失败的风险。现在社会大环境还比较浮躁,急功近利的风气还比较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学风。他们喜欢吃“快餐”,做事希望立竿见影。我们对大学生的创新毅力培养,就是要针对这种现象,着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真知的不懈追求,在创新的道路上知难而进,不畏挫折,勇于冒尖,敢为人先。第三,要培养创新激情。创新型人才要有干事业的激情。所谓激情,就是要面对机遇,敢于争先;面对艰险,敢于探索;面对落后,敢于奋起;

面对竞争,敢于创新的勇气。第四,要培养团队精神。现在重要的创新活动已经很少靠个人单打独斗,更多的是跨学科“集群”式的创新,没有团队精神,协同攻关,集思广益,就很难产生很大的创新成果。个人只有融入到集体之中,才会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国内外很多高校都非常关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是德育的要求,也是学业上的要求。团结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道德规范、品格修养。具有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一些大学生到社会上能不能成功,固然有能力不够的原因,但相当一部分是不会团结,不能与别人合作。第五,要培养诚信品德。诚信是关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学校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要大力倡导“以诚信守信为荣”的风尚,加强诚信品德教育,把诚信作为现代文明之基,使现代诚信意识深入人心,成为自觉行为规范。要引导学生诚信立

身,诚信做人,诚信做事,使诚信成为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创造个性

创新未必是全能冠军,往往是单向冠军。我们教育制度的设计,应该为学生创造个性留出足够的空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没有人才。个性是教育的灵魂。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何谓个性,简单说是人的天赋,一般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天赋并不是少数人具有,而是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潜能。只要充分发挥这种潜能,人便能成为不平凡的人。但由于教育问题,人们这种潜能大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今天天才极少的原因所在。个性发展就使一个人独特天赋的充

分发挥,就是独特潜能的发挥。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大脑是很复杂的肌体,不同的部位掌管着不同的智能。一个发育正常的人,都具备这种智能。但是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特别发达的智能,这就是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如果我们的教育在普遍发展学生各种智能的基础上,着重发展个性、特长,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在某些方面具有创新的人才。人才不是样样都强,只是在一个方面或某几方面有独到之处、卓越之处。如果把聪明智慧用在这几方面,另外方面往往会出现缺陷,如果我们求全,只能助长平庸,抹煞卓越,埋没人才。每个人的最大成长空间在于他最擅长的领域。人无个性必平庸,个性愈强愈能出类拔萃,取得成功。教育的真谛就是发现学生天赋,加以培养,使其获得成功感。可以讲,你喜欢做的事情,往往正是你的天赋所在,你的事业所在。

塑造学生创造个性的目的在健康成才。成才,需要明确方向定位。第一,要适应社会需要。把握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一个人只有具有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把个人成才追求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其自身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第二,要发挥自身优势。对自己要有客观的把握,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找寻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选择最能发挥自己专长和兴趣的方面作为自己的成才定位。第三,要利用现实条件,全面分析现实条件提供了哪些有利因素、哪些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哪些可以直接利用、哪些能够改善和转化、哪些需要暂时等待、哪些无法克服,在此基础上明确成才定位。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评价机制

创新基地建设 篇6

关键词:自主创新 创新型国家 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b)-0193-02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模式转型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世界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成果加速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许多国家都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由于诸多原因,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还不强,因此亟需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实际的创新体系。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所谓“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1]。实施自主创新的战略,就是要牢固树立以我为主的思想,以掌握核心技术、壮大发展知识产权储备为宗旨,有效整合创新资源,保证自主创新取得良好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然而,随着我国能源的逐渐枯竭,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这种“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在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情况下,要实现经济长期、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依靠自主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其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问题,使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建设创新型国家,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2 我国自主创新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所需的人力资源、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等基础条件,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自主创新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然而由于计划经济的运行惯性和长期影响,我國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存在着以下问题:

2.1 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的能力亟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芯片设计、系统软件、功能基因组与生物芯片、磁悬浮列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2]。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例如:华为、中兴、海尔、联想、南车、北车等。但由于计划经济的运行惯性和长期影响,企业总体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关键技术的自给率较低,不少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依然依赖进口。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普遍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却忽视了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再创新[3]。

2.2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不合理

由于目前我国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不合理,科研机构设置重复、臃肿、条块分割等问题依然存在,因而出现了创新资源既短缺又浪费的不正常现象,表现在企业与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联系不足,国家的基础研究与企业的应用研究方向不匹配,高校不能培育企业迫切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等。

2.3 在宏观管理体制上,尚未形成科学的决策与组织机制

尽管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作用在不断增强,但行政管理仍然处于管理体制中的主导地位,在决策机制上,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重大科技活动的决策仍时常受到行政管理部门的干预。此外,各管理部门之间也缺乏协调配合,存在着以局部利益替代整体利益,部门利益代替国家利益的倾向,削弱了国家科技活动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协同集成能力。

2.4 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申请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仅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三方专利分布来看,美国、日本和欧盟就占据了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三方专利的92%以上。此外,发达国家还通过全球化的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巩固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使我国在知识化的全球竞争中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

2.5 观念陈旧,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精神动力

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束缚,人们一直没有从思想上把创新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只是简单地把创新与科研成果等同起来,认为只要能搞出科研成果,就算达了到创新的目标,没有认识到创新的真正目的是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生产力的提升,这种观念对企业影响很大,部分企业失去了自主创新的精神动力。

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若干措施

3.1 培育创新型企业,树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要培育创新型企业,树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政府就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妨碍企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性、机制性约束,打破不利于公平竞争的行业和市场垄断,创造有利于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市场环境,强化面向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

3.2 创新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协调的政策体系

通过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共同作用实现国家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市场机制是一种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能有效发挥基础性的配置作用,但在我国自主创新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的资源配置行为经常为原有体制的惯性因素所扭曲,因此必须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规范市场配置行为,促进市场体系发育,推动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其功能上的互补。

3.3 建立创新资源高效流动与整合的体系

加强创新资源的高效流动与整合,提高自主创新质量,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重要内容。促进创新资源的流动和整合,不但要实现产业科研合作,而且要改进实验室等科研组织的运行模式,建立开放合作的新机制,促进大学、科研院所以及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技术合作和资金流动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3.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使企业主动的参与到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发展的协调与统一。

4 结语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举措,既顺应了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4],也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周建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构建创新型国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11-12.

[2]刘阳.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进器[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2):28-30.

[3]全国工程硕士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组.自然辩证法:在工程中的理论与应用(修订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51-161.

创新基地建设 篇7

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各地政府均大力引导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化研发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客观的说,在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领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放大经济效益等方面,依然存在薄弱环节。

因此,北京市以企业为依托组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最有效途径。

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开发中心,一个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另一个以推进成果转化为目标,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建立了更为完善的技术创新和产业体系。对于企业而言,重点实验室是负责企业研发及承担科研项目的主要科研力量,实验室平台的搭建,帮助员工快速掌握企业最新发展动态,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将设计、研发、制造、生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推动企业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进程;而工程开发中心是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自我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和参与市场竞争、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必然选择。

此外,两个管理办法均特别鼓励产学研结合,这抓住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当前,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对重大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管理办法的出台将促进北京市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一流的人才,形成北京市及全国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方法是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 篇8

“自主创新, 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从一定意义上讲, 谁掌握了最先进的创新方法, 谁就具有了最坚实的创新能力, 谁就掌握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导权。创新方法是以创新思维规律为基础, 通过对创新活动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总结、提炼而得到的创新的一些基本原理、技巧和方法。目前, 世界科学界比较通行的说法, 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从人类文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历程来看, 每一次重大的技术跨越和重要的科学发现, 都与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和工具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温家宝总理曾经明确地提出, “科学方法的创新是推动科技进步, 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源泉”。首先, 科学思维的创新是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先决条件。没有科学思维作为先导, 就谈不上根本意义上的自主创新。科学思维不仅是一切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起点, 而且始终贯穿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全过程, 它在创新过程中扮演着灵魂的角色。其次, 科学方法的突破是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自主创新的链条上, 没有方法的创新, 只能是低层次的创新, 或者说不完整的创新。只有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方法和核心技术, 才能说真正具有了自主创新能力。其三, 科学工具的创新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必备手段, 一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往往离不开一流的科学工具, 二流的创新手段和工具, 往往造就不了一流的科学家, 研制不成一流的创新成果。

长期以来, 我国对创新方法的研究, 在认识上排不到位置, 在工作上得不到重视, 在投入上没有下大气力, 致使我们的创新方法研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创新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培育和引导, 大量的科技活动摆脱不了跟踪模仿的老路, 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严重依赖进口。应该说, 创新方法的研究已经成了我国赶超国际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短板, 更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的软肋。

创新方法研究工作是创新能力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也是一项长期的科技工作任务, 因此, 应该比照国际先进国家的做法, 纳入重要科技工作议程, 超前部署, 重点推进。

一是要明确创新方法研究工作的定位。创新方法研究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 因此, 要根据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具三个层面研究工作的不同特点, 明确地纳入到整个科技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当中, 纳入到区域科技工作考评指标体系中去。

二是以项目为引导, 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创新方法的研究。首先是在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类别设置上, 要注重对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研究与创新的重点支持, 形成一个创新方法研究的稳固平台和基础。其次是在安排其他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时, 要对创新方法的研究指标提出具体的要求。

三是以科学评价为导向, 引导科研人员在开展创新工作的过程中, 在研究中重点突出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首先是在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价中, 要突出思维的创新, 方法的突破, 工具的创造, 使其作为衡量成果价值的重要标准。其次在科技奖励上, 要加大创新方法在奖励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奖励在创新方法上取得成效的科研成果。其三, 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 注重研究单位和企业自主研发科学仪器的创造和应用水平。

四是从源头抓起, 在培养人才机制上注重对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研究能力的培育。在高校的学科设计上, 要重点体现培养创新方法的内容;在选拔人才上, 突出在创新方法上有建树的创新团队和创新帅才的任用, 使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精尖研究人才脱颖而出。

创新基地建设 篇9

关键词:实践基地,理念创新,专业学位,人才培养

1 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民教育的高端, 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就是要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 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持之以恒提高质量。在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工程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学校在企业建立的实践实习基地担负着学生培养的重要任务, 学校对实践基地的建设也比较重视, 在很多大型国有企业、专业性较强的地方企业都建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基地, 部分基地还被评为国家级、省级的实践基地。

但是一直以来, 各高校在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的选择与建设过程中, 以企业规模为参考, 以专业相符为前提, 以有专人指导为基本条件, 以毕业就业导向为目的进行选择, 往往忽略了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的综合能力发展前景,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培养。所以, 在人才发展战略越来越重要的今天, 更应该创新实践基地的选择与建设理念, 为卓越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选择实践基地的首要基础

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是企业运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 在员工内部可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 形成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 能使企业产生积极的作用, 使企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外则具有吸引力, 吸引优秀的员工和合作伙伴, 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当前社会里, 大企业都在凝练和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 有的企业以狼的精神作为企业文化, 强调忠诚和团结;有的企业以家庭化的管理模式, 注重友爱和关心;有的企业强调做人和产品的规范, 以严格的规章制度执行推进企业的前进和发展, 有的企业则注重个人的自由发展, 创造性的开发各种充满想象力的产品。

在专业实践基地的选择过程中, 我们要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当作选择实践基地的首要基础。良好的企业文化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模范和榜样作用, 在无形中对实习学生起着激励和鼓舞的作用, 良好的工作氛围, 和谐的同事关系, 积极进取的工作目标, 自然就会让学生享受工作的愉悦, 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奋发向上的工作价值观, 这对学生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至关重要, 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 更好的发挥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优秀的创新团队是实践基地选择的基本保证

创新是个人职业生涯中发展的源动力, 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 是全球化环境下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在国家“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紧迫性显得尤为突出。因此, 在实践基地选择的过程中, 企业是否具有一只优秀的创新团队, 企业在创新方面的重视与投入程度也是需要考虑的。

在实践基地的实习过程中, 企业优秀的创新团队将给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上好最具体的一堂课, 在具体的工作、工程面前搞创新, 用新思维、新方法去解决工作、工程上的既有问题, 这比学校在课堂上枯燥的创新教育要生动得多, 也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同时, 很多实践基地拥有更为现代化的装备和设备, 有更具体明确的工作和工程, 可以更近距离的感受到工艺和技术的创新带来生产力的改变, 这些都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所以, 在有创新能力和思维的团队里进行实践实习, 利于我们创新型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4 校企全面互动是实践基地运行的必要条件

校企联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是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向企业后延、企业人力需求向学校前伸的联合培养过程。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实践过程中, 需要更新校企人才培养的合作理念, 将校企合作从传统的单一实习实践拓展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及全过程, 全面实现学校、行业企业互动的培养模式。

构建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模式, 强化学校和企业间的人才培养互动, 需要在多方面下功夫。例如在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专业实践体系建设、学位论文、教师践习及科研合作、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都需要开展深度合作。在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方面, 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和企业的工程实践优势, 充分讨论酝酿, 一起制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既要注重理论基础, 又要注重学科的前沿性和实践性以及知识、理论和技能的融合贯通。在专业实践方面, 注重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 确保专业实践质量控制, 要成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专门管理机构, 负责落实学生在实践基地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实践安排。同时还要强调专业实践与课程学习尤其是学位论文 (设计) 的联系, 避免实践与论文 (设计) 的脱节, 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以适应未来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 成为面向未来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优秀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的卓越工程管理和技术人才。

5 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实践基地运行的重要保障

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 在运行过程中, 必须要建立适宜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学生的实践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所以教学评价既要重视过程监控,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 又要重视结果符合度评价, 以便调整优化实践体系。

因此, 需要建立由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组成的评价管理机构,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共同探讨实践培养中的过程管理问题, 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使测评结果更客观、更可靠、便于操作。针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 可根据卓越工程师评价的“通用标准”, 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标准分解为若干个可量化测评的单元, 并分析出每个单元学生所要达到的职业能力程度, 制定评价标准和具体评价内容, 注重对学生进行以工程操作能力和现场管理能力为主的综合考核。在评价机构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 如有必要, 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

6 结论

向卓越计划看齐, 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建设、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为切入点, 贯彻“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培养目标,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是地方高校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优秀实践基地的建设, 是学校和企业的共同任务, 在建设过程中, 要依法依规, 开拓创新, 既要发挥学校的主体与导向作用, 又要充分调动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还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做到三方共赢, 互利互惠, 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通晓行业规范还要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危机应对能力以及合作沟通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成果汇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12) .

[2]卢丽.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实践研究——以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5.

医学影像学专业创新教育基地建设 篇10

1.课题背景:本课题受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4468)的资助。医学影像工程专业学生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本专业在国内属新兴专业,无成形的实践教学经验,其他院校是将实习学生派到医院的影像科或设备科实习,少部分到公司及厂家实习。学到的知识多是设备的使用,学生实践动手维修和创新能力很少得到锻炼。为此确立了本课题研究。

2.教学方法:我们在校本部组建影像工程实验基地,并实施了完整的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探索出一条适合本专业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和创新能力强的实习方式。

3.偏倚和不足:影像工程实验基地的建设管理、教学方式、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受到校内外同行及专家的一致好评和认可。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因学校的经费问题,教育基地已有的大量设备中,先进设备的比例不够高。

医学影像工程专业教育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目前各大医院与医疗器械公司对就业学生的要求。我校影像工程实验基地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建设的。几年来,通过不断的努力,已逐渐把影像工程实验基地建设成创新教育基地。

1 建立机构、配备人员

学校专门成立影像工程实验基地机构[1],由系主任兼任影像工程实验基地主任。由有维修影像设备实践经验和影像诊断经验的教师担任基地教师。为保证基地教学质量,每年都派他们出去进修学习。同时外聘有维修影像设备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担任基地带教老师。学校其他教研室(电工、电子、物理、影像诊断、B超、核医学)的教师兼任基地教师。请影像设备维修公司的工程师临时来基地讲座。已毕业的学生回基地探亲时也为基地的实习生讲座。

目前共有专职教授10名、副教授13名。每年能完成实验教学4800学时左右。基地共完成科研立项23项。完成教研立项20项。科研论文90篇。教研论文22篇。编写教材21部。

2 基地设施

影像基地为一栋四层大楼,面积为3350m2。共有33个实验室。其中有2台GE CT、1台皮克CT、2台ECT、1个MRI实验室。2个胃肠透视X线机实验室。6台X线机、1台高频X线机、1个程控X线机实验室。2台B超、1个彩色B超实验室。X线机高压试验、设备维修、大学生创新设计、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各一个。4个影像诊断、2个B超诊断、2个核医学诊断实验室。1个医学影像、核医学研究室。

3 影像设备的购入途径

⑴购入新设备

选有代表性的国产设备,如万东公司的X光机等,每种均购买相同型号的设备两台,便于损坏时互相补充。同时购买大量的易损配件,尽量保证新设备的运转。购买时尽量选择价格相对便宜的设备。

⑵购买二手设备

价格相对便宜,又能起到实习的作用。如进口CT、MR等大型二手设备。

⑶关系单位免费赠送

对于有些医院淘汰下来的旧设备,用于教学还是很好的。尽管相对落后,但医疗设备的原理、结构等和新设备都有相似之处可以用于教学。

⑷每年增加新设备

每年学院拨50万元专款用于影像工程实验基地的设备更新。以满足基地实习内容逐渐增长的需要。

4 基地创新实践措施

4.1 完成基地规定的创新实践设计

基地要求每个实习学生都参与完成与影像设备有关的电路板创新设计,但有主次,动手能力强的和弱的搭配,使每个学生都不掉队,能力强的学生设计相对复杂的电路,这一实习过程可因人而异。

4.2 学生自己设计创新实践内容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设计创新实践内容,经过基地教师审查通过后,在基地完成创新活动,这样的创新往往水平更高。

4.3 完成基地设备的改装设计

基地有大量的新旧影像设备,学生先在实习基地对不同X光机进行原理、结构实习,当对这些设备有了全面的了解后,再对不同厂家的不同机型X线机进行拆装实践,拆装过程中学生比较不同设备的优缺点,再针对有缺点的设备提出改进方案及方法,然后动手对有缺点的设备进行改进创新。

4.4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改进创新

让学生在电脑上绘制电路图,更进一步了解整机电路及部件参数,同时鼓励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对原图加以改进,要求改进后的功能不变或功能有好的改善,计算机上绘图改进X光机较实际改进X光机更容易,对学生整体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更有实际意义。

4.5 完成基地教师科研的部分内容

每年基地教师都承担大量的科研项目,其中有很多基础性研究和简单的创新工作,把这样的工作交给学生来完成,既帮助老师完成了科研,又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结合老师的科研项目,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老师的科研工作密切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的理论和实际动手能力在某一方面得到突出的锻炼。

4.6 为周围医院完成创新服务

利用基地良好的设备条件和师资条件,为周围医院提供影像设备的维修和改进创新服务。根据医院的特殊要求对设备进行改进,这一过程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

5 基地对学生创新实践的激励措施

5.1 新生老生一起完成创新实践,激发学习热情

在创新实践设计中我们特别要求下一年级学生中的部分优秀学生也加入到进入生产实习的同学中去参与设计制作[2],因为是选择了能力最强的部分同学,所以总体水平不比上一年级的一般同学差,他们的加入对上一年级的同学是一个刺激、促进,使上一年级的同学有紧迫感,促进他们努力实习提高创新实践水平[3]。

5.2 学生的创新实践作品参加评奖活动

通过参加市里和校内的评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水平和热情。对获奖的学生给与表扬和鼓励。调动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5.3 让创新实践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讲座

让创新实践成绩优秀的学生上讲台办讲座,向其他同学介绍创新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上讲台当教师是对学生极大的奖励。学生在完成讲座的过程中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学习大量的知识。

5.4 将学生的名字永久性记录在创新作品上

将创新实践者的名字、学年用铜牌刻录后永久性固定在创新实践作品上。让后来的学生对师兄的作品进行评论。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每一个创新实践作品都要一丝不苟地对待。保证创新实践质量。

5.5 鼓励学生创办网站

将创新实践的体会网上共享,同时可将创新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网上,寻求帮助。学生办网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

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在影像工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对生产实习的改革与创新,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等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经过对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调查,大多数单位肯定了我们改革的成绩,说明影像工程实验基地的创新教育模式是可行的。通过我们的努力,已逐渐把影像工程实验基地建设成创新教育基地。

摘要:医学影像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结合我院的实际探索一条适合医学影像工程专业的实习和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将实验基地逐渐建设成创新教育基地。提高了学生的实习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医学影像工程,创新教育基地,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艾信友,代冀阳,赵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性研究[J].科技资讯,2007(15):247-248.

[2]张守华,叶亚林,滕理知.医学院校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特点[J].医疗设备信息,2002(12):26-27.

[3]朱险峰.浅谈如何培养大型设备维修工程师[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6(7):148-149.

[4]周宜君,冯金朝,戴景峰,等.综合设计性实验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77-280.

[5]杨晓飞,汪诗林.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96-98.

创新实践基地创新教育研究与实施 篇11

【摘 要】为培养具有良好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现实要求,学院建立了创新实践基地。在探索基地建设和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组建“一个团队”、依托“两个平台”、实施“四段式”培训的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关键字】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创新实验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277-01

1 引言

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提出的历史性要求,培养能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各种工程问题的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等工程院校研究与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在我国较多高校中还普遍存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主动性不足,缺乏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

如何培养大批具有良好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各大高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改革[1]。为了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各大高校在相关的教学建设和改革、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2,3]。一种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相应的实践创新基地[4,5],给学生提供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和场所,引导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我院在2007年开始探索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以老带新的形式,逐渐行了高、中、低年级学生交叉融合的创新活动团队,建立了浓厚的创新实践氛围。经过5年的创新教育实践,逐步形成了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已把我院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为我校大学生实践创新示范基地。

2 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2.1 基地建设基本历程

我院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2007年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制作研究室”;后期购置实验设备,扩大研究室的功能,增设了“机器人研究室”、“建模仿真研究室”和“网页开发研究室”。经过3年的建设和资源整合,2010年挂牌成立了“自动化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运行过程中,不断丰富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优化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健全管理制度、改进激励政策,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2012年被遴选为东北电力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示范基地。

2.2 基地活动场地设置

基地现有专用研究室面积15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学生人数70人,配有专、兼职指导教师13人。实践基地全年(含节假日)面向全院学生开放,每天开放16小时,如实验需要等特殊情况可申请24小时开放,可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要求。研究室配有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所需的计算机、实验设备和相关工具,保证了大学生常态化的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需求。

2.3 基地运行管理机制

基地采用院长负责制,实施导师聘任制和学生选拔制。在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资源、场地资源及人力资源基础上,逐步优化和完善实验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同时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教师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老带新的形式,建立浓厚的创新实践氛围。

2.4 基地鼓励政策

为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科技活动的指导工作,学院制定了《创新实践基地导师管理、考核和奖励办法》,并对教师取得的创新实践成果进行奖励。学生方面也出台了相关的选拔、考核和奖励办法,保证了学生参与学生科技活动积极性。如在智能车和电子竞赛等知名赛事中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奖项的学生,在本专业保送研究生推免中,对于符合推免条件的学生,可优先录用。

3 创新实践教育方案实施

创新实践基地以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实践情况,开展针对性的专题培训,使学生快速掌握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开展嵌入式微机、电子制作等科技实践活动,以各级电子设计竞赛和智能车竞赛等主要赛事为载体,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在创新实践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了创新实践教育培养模式。

3.1 创新实践教育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探索,我院已经形成了组建“一个团队”,依托“两个平台”,实施“四段式”培训的创新实践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个团队”是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组建成高、中、低年级学生交叉融合的创新活动团队,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低年级学生为辅,保证了团队的可持续性发展。“两个平台”指实践平台和检验平台,学生通过完成创新实践基地设计和开发的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和申报院、校、省各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方式来搭建实践平台;选拔能力突出的学生,把参与将国内外知名赛事作为检测自身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检验平台。“四段式”培训是指为了保证基地成员在大学四年中都能到对应的培训和锻炼,基地把学生划分为“入门阶段”、“实践阶段”、“检验阶段”、“提升阶段”四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

3.2 针对性技能培训

为了逐步提高学生的课外科技实践能力,基地对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提供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以保证学生在基地的创新实践教育不断线。“入门阶段”针对学院大一大二的学生,开展电子电路的基础培训,使学生具备参加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技能,同时为后续的“实践阶段”选拔具有一定能力和素质的学生。“实践阶段”的学生正式进入学院实践中心,通过导师、学生双向选择方式,确定指导关系,开展相关的电路设计、调试和单片机程序设计等环节的知识培训,具备基本的设计能力后,以院、校、省三级的“三性”实验项目申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检验阶段”针对实践阶段选拔出的优秀学生,以省、国家级大学生电子竞赛的知名赛事来对学生能力进行检验。“提升阶段”主要为基地骨干成员提供一个科技活动总结能力的训练,如科技论文写作等形式,同时通过学生大讲堂的形式,为基地骨干学生提供一个向全院学生展示自我能力的舞台,从而进一步烘托和营造学生科技活动的良好氛围。

3.3 固定的科技实践活动

基地除了为各阶段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外,还定期组织相关的科技实践活动。依照学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部署,争取“一院一赛”的目标,结合我院自动化和测控两个专业特色,每年承办校级智能车竞赛和电子设计与仿真大赛;协办校级电子设计竞赛和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组织基地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国内外知名赛事,年终进行一次学院年度学生科技活动考核即表彰大会。

4 结论

我院创新实践基地自挂牌成立以来,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建立了良好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了课外创新实践教育培养模式。2012年,基地被遴选为我校大学生实践创新示范基地,近三年接纳和培训的学生人数达300多人次,形成了高、中、低年级学生交叉融合的创新活动团队。学生团队申请的院、校、省级课外科技创新实践项目50余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知名赛事中,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50余项,公开发表论30余篇。

参考文献

[1]安连锁,米增强,孙萍茹等.创新教育与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2,(Z1):29-30.

[2]李泽,王巨丰,韦东梅等.电气工程类大学生创新教育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2010,(31):108-109.

[3]杨灿,杨效杰.实验能力与创新性思维关系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7):15-18.

[4]罗天洪,吴不得,李红.基于硬件在环的创新设计开放实验基地实现模式[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1,(9):116-12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 篇12

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必要性

近年来, 河南省通过“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 各项事业迅速发展, 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中部地区之首, 已成为经济大省、新型工业大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但是, 河南省自主创新的总体水平与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称, 存在创新意识不够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不高、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等问题。

建设创新型河南,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 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一方面, 河南省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水资源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人均仅为全国的四分之一。另一方面, 河南省资源利用率低, 地区GDP能耗是国内先进水平的2.1倍, 能源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建设创新型河南, 也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河南省多年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要素支撑经济增长, 发展成本加大、优势减少、活力下降的问题已经暴露,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已势在必行。2005年8月, 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河南视察指导工作时, 明确要求河南“十一五”时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但是, 河南省科技总体水平还较低, 同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要求、同先进省市相比都有较大差距。

建设创新型河南的条件

近年来, 河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定不移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 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型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2007年, 全省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 总量居全国第五位。目前, 全省共拥有各类科研机构794家, 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7.7万人, 长期在豫工作的“两院”院士16人。在2007年1月8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 河南省共有22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励, 接近大会奖励总数的1/10,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奖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一年。这在河南科技发展史上具有突破性和跨越性意义!

“十五”期间河南省专利申请、专利授权总量分别为29093件、15199件, 比“九五”期间 (专利申请16314件、专利授权9915件) 分别增长78.3%、53.3%。长期以来河南省知识产权资源占有量偏少的局面已初步得到改善, 全省专利申请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知识产权工作正在逐渐深入到河南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目前河南省已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 全省有郑州、洛阳两个国家级和安阳、焦作等9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建设创新型河南的战略措施

1.为提高河南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环境

自主创新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涉及社会各个方面, 没有良好的环境很难持续进行。创造良好环境, 就是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环境和文化氛围。首先要积极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税收、金融、财政投入、政府采购、技术引进等政策, 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 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 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以完善的体制催生创新动力, 以健全的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必须大力培植和建设创新文化。美国硅谷之所以成为全球信息产业的摇篮, 主要在于其崇尚竞争、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我们要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在全社会营造促进自主创新的氛围;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 破除只防出错、不求出新, 只求保险、不担风险, 只循陈规、不探新路的思维定势, 倡导激励创新、鼓励冒尖、包容个性、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创业风尚。

2.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河南人力资源丰富, 但是人才资源不足, 结构不太合理, 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尤其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短缺, 每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为15人, 大大低于全国43人的平均水平, 这是制约河南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把河南省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我们要不拘一格选人、用人, 把人才配置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和岗位;要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尤其是要加快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科技骨干和创新人才团队, 造就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 采用灵活多样的柔性人才政策, 吸引国内外一流科技人才来河南省创业;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积极推动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重奖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3.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自然资源终有一天是会枯竭的, 惟有知识 (产权) 资源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只有把经济大省、强省的大厦建设在知识产权资源大省、强省的基础之上, 才能保证河南闯出一条突出特色、加快发展、优化结构、增强素质、提高效益、保障后劲的新路子, 实现河南省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 然而, 河南知识产权意识十分薄弱, 运用知识产权规则的能力普遍缺乏。在政策、法规、编制、机构、信息传播平台、专利技术孵化和资金扶持等方面, 与上海、北京、广东、山东、四川等省市的差距较大。此外, 由于体制制约、人才缺乏等问题的存在, 大面积、恶性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还比较严重,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状况还没有完全改观。

4.坚持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并举

近几年, 河南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但总体上看, 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不仅与沿海发达地区无法相比, 即使在中部地区也不占优势, 突出表现在具有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少、骨干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偏低。因此, 我们要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支撑河南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 作为支撑中原崛起的强大筋骨。要注重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促进传统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的优化升级;要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实现突破, 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上实现突破。要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为重点, 积极研发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开发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品,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从工业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多种实现形式。

同时,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 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 为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要建立完善符合省情的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着力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推进科技资源在全社会的集成、开放、共享和共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科技评价和奖励机制, 完善和规范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

要完善鼓励河南省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 加大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 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 制定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 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与产品实施政府首购政策和订购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 是提高河南省区域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才能减少对技术、装备引进的过度依赖, 加快产业和产品升级, 获得有利的国际贸易地位;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才能在激烈的科技和市场竞争中占据战略制高点, 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

上一篇:成因探析下一篇:配电变压器的经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