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创新工作

2024-05-29

建设项目创新工作(精选9篇)

建设项目创新工作 篇1

项目工作总结-创新项目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局紧密围绕全县中心工作,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大胆开拓,牢固树立“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发展理念,围绕创新抓人才,围绕发展抓就业,围绕惠民抓保障,围绕稳定抓监察,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努力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出经验、树典型,做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排头兵。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一)统筹城乡就业,保持就业持续稳定。一是突出培训的针对性,探索实施分类培训,根据不同年龄段、有培训

愿望人员的不同需求,进一步完善相关操作政策;对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返乡农民工,重点开展订单和定向培训;对在岗职工,结合岗位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重点开展创业培训。二是打造功能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新体系。建立覆盖城乡、规范统一的县、乡两级人力资源市场,为用人单位搭建用工平台,为求职人员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政策咨询、技能鉴定等“一站式”就业服务。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的要求,在全县30个乡镇社会事务服务站设立就业服务站,实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前移。同时,积极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实现县、乡级劳动保障工作站的联网运行、资源共享。三是建立以人为本的公共就业服务新机制。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职能向基层下沉,将求职登记、招聘登记、职业介绍、政策咨询等业务下放到乡镇及各行政村,让城乡劳动者在家门口就能享

受便捷的就业服务。实施“内引外联”劳务输出新模式,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一方面,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收集本地就业空岗信息,扩大就地就近转移规模;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合作,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四是实施以创业扶持、创业带动就业的新举措。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计划,加强创业平台建设,加大对创业人员的政策扶持和援助,建成各具产业特色、承载能力强、政策配套、设施完善的创业孵化基地,带动就业。

截至目前,全县城镇新增就业2739人,占全年目标3050人的%;下岗失业再就业1548人,占全年目标1650人的%;其中就业困难群体(4050人员)再就业422人,占全年目标450人的%;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达100%。加大实用技能培训,完成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400人,占全年目标5000人的

108%,培训4310人,占全年目标4200人的103%;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2651人,占全年目标2500人的106%;职业技能培训6997人,占全年目标7300人的%;其中失业人员培训1307人,企业职工培训1965人,农民工培训3428人,创业培训297人。

(二)强化为民之责,在改善民生上求实效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民生民心,把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各项工作的最高标准,集中力量办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的实事好事,以改善民生赢得民心,以民心凝聚民力,以民力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一是做好社会化管理服务,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指导开展社会保险咨询、参保登记、受理医疗费用报销申请等。二是加强社保信息网络建设,力争实现“银劳互联”系统上线运行,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加强经办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提升,改进

服务方式,优化工作流程,做到工作内容规范化、工作方式科学化、工作态度人性化。四是经办职能下移,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就近就地办理参保手续。

截止目前,企业养老保险累计征缴基金3760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在职参保11373人,征缴基金4837万元,分别完成年目标任务的%、%。项目工作总结职工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征缴基金1501万元、211万元,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登记参保59498人,征缴基金1219万元,分别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12%、131%。普通病门诊统筹开展率100%。失业保险新增参保856人,累计参保23356人,征缴基金184万元,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15%。工伤保险参保23097人,征缴基金万元,分别完成年目标任务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234647人,完成年目标任务的%。为全县65199名60岁以上参保人员按时足额发放了新农保养老金,新农

保养老金累计发放万元。

建设项目创新工作 篇2

为确保新增50亿kg粮食生产能力和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开展技术创新集成和成果转化应用, 四川省财政厅投入1 500万专项资金, 全面启动我省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柑橘、蔬菜、茶叶、食 (药) 用菌、攀西特色水果和生猪等十大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创新团队汇聚了省内农业科技优秀人才, 团队专家主要来自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市州农科院所及其他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 其中院士1名、学术技术带头人20名, 享受政府津贴专家24人, 正高级职称54人。创新团队共设置5个研究顾问、10个首席专家、60个岗位专家和37个协作研究专家, 确定了40个产业示范基地县。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省创新团队的工作思路是:围绕新增50亿kg粮食生产能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整合并依托我省具有创新优势的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 以农产品为单元, 以产业为主线, 开展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和示范带动, 努力将其建设成为产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示范和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的开放式创新应用体系。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3~5年努力, 研发选育出主导新品种20~30个, 创新集成轻简栽培、病虫防控、精深加工等主推新技术30项, 主导新品种、主推新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到80%以上, 全省主要农产品优质率、病虫害绿色防控率、现代农业设施栽培;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耕种和健康养殖水平都有明显提高, 农业科技贡献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重点任务是:围绕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 在良种、良法、良制上挖掘新潜力, 在产品质量安全、产品精深加工方面探索新办法, 在技术创新、技术集成、技术示范等方面狠下功夫。

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 篇3

在煤炭行业“寒冬”时节,潞安五阳工会根据当前时期的经济工作重心,组织和发动广大职工,群策群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和煤炭市场产品竞争力。集思广益,创新平台应运而生,劳模创新工作室就此创办,旨在弘扬劳模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工作作风,犹如一面鲜红的旗帜,将一个个技能人才凝聚麾下,报团攻关,就如何创新创效为煤企降本增效、开源节流闪光发热。

关键词:创新创效;降本增效;开源节流;劳模精神

作为基础能源行业,煤炭行业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密切相关。而我国经济增速正逐年下降,在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和内外部需求均不旺盛的情况下,产能过剩和资源错配的矛盾依然严重。回顾上半年,国内煤炭行业需求弱、产销量下滑、价格下跌、企业亏损加剧,居高不下的只有库存,脱困成了煤炭行业上半年的主旋律。但无论是国家层面的降税减负,还是地方层面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等,都没能破解煤炭行业的疲软困境。事实上,产能过剩是造成目前煤炭行业困局的致命因素。

近年来,煤炭行业也力图通过整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等方式化解过剩产能,但整合后,无论是产业集中度还是市场控制力均未达到理想状态。

那么,如何应对“寒冬”时节,是煤炭行业首要问题,在此煤炭经济效益令人堪忧之际,作为煤企更应大力弘扬劳模精神,鼓励员工争做时代楷模,以此鼓舞带动广大职工迎难而上,创新创效为企业的发展降本增效,开源节流,这无异于是“另辟蹊径”,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新时期职工群众的伟大创造,是工人阶级无穷智慧创造活力的具体体现,是用劳模的先进思想、崇高品质、模范行为和创新精神引领广大职工积极投身创新创造的伟大实践,促进了企业创新发展关键问题的解决,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随着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作用在各地升温发酵,目前,劳模创新工作室已经成为五阳煤矿工会工作的又一响亮品牌。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对于发挥劳动模范的引领作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职工技术素质尤其是应对煤炭行业市场疲软的境况,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结合五阳煤矿发展战略,为充分发挥该矿高技能、高学历人才在科技创新、技能攻关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优化技能人才工作环境,不断提高职工技能水平,五阳煤矿于2012年12月创建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旨在弘扬劳模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引领职工群众奋发有为,进一步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提供平台更好发挥技能人才优势,是一个集技能传承、经验交流、技能创新和技能转化为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工作创新基地。这标志着该矿在相关技术领域的攻关克难、自主研发水平将掀开新的篇章。

该矿劳模创新工作室由获得“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张联斌及获得矿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唐满元担任组长,由获得矿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穆春平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十余名矿劳动模范组成。

劳动模范创新工作室主要是以文化为引领、专业技术创新为目标,该工作室里的每个成员都以劳模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担负着模范引领、技能传承、技术革新、学术交流、新技术推广、应用等职责。

劳动模范创新工作室是以劳动模范、金牌员工、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技能领军人物姓名命名,带领团队立足基层,通过传播先进创新理念、科学管理(操作)方法、高超技术技能,由点带面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组织。其根本目的在于推广普及先进理念、技术和方法,提高职工的技能素质,突破本行业本专业的技术发展瓶颈。通过科技咨询、技术诊断、人员培训等活动,采取多种方式为企业提供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推动人才、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形成产学研用之间有效互动的创新模式,为企业培养发展急需的科技人才。

在技术经验交流的同时,传承劳动模范精神,成为企业技能传承的纽带,人才培养的基地,为该矿储备专业技术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劳模创新工作室为职工成长打造了绿色通道。把职工凝聚到劳模周围,传授经验,切磋技术,培训技能,提升职工素质,培养了一批专注于一线创新创造的团队,推动了创新型人才的涌现。

1 难题攻关,技术创新

矿山的首席设计师、高级技师、省级劳动模范、硕士学士作为组织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主导力量,担负着破解安全生产难题、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责任。工作室于每月面向职工征集安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每月召开安全生产技术研讨会,并制定具体方案及改进措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工作室自成立至今,共解决制约生产的技术难题400余项,技术创新项目100余项,其中40余项分别获矿、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奖,这些小改小革,有效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人的作业环境、提高了该矿的劳动生产效率和机械化程度、减少了事故的发生,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达3000多万元。

2 传承技能,培养人才

劳模创新工作室实行师带徒制、导师制、教练制,通过理论授课、现场实训提升实践技能,规范操作行为,形成了“讲理论→提建议→论方案→定计划→练操作”的模式,每周定期组织学员进行3次业务理论学习,分门别类的对综掘机司机、采煤机司机、采掘电钳工、煤矿电气安装工、巷道掘砌工、矿井维修钳工、液压支架工等12個工种进行专题授课,涉及矿井生产采、掘、机、运、通等专业知识,主要学习新工艺运作特点、新设备结构性能以及外单位的先进经验等。

同时,以每周“专业小考”,每月“系统大考”的检测模式进行测评,并将测试结果纳入高级技师考核范围,以此增强授课者的责任心,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职工的创新能力。

3 成果转化,推广应用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建立技术交流的互动平台,所取得的创新成果不仅解决了安全生产过程中的瓶颈问题,而且实现了降本增效的双赢效果。其中,由劳模创新工作室发明的“神州号风水分离器”,地质预测预报软件就是实例代表。

“神舟号风水分离器”在井下实际试验运行中,完全达到理想效果,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可以使风水混合风压实现风和水的有效分离,保证了支护钻机动力和性能的稳定,提高了生产效率80%。

二是防止钻机润滑油脂快速流失,保证了其动力部分的润滑性能和密封效果。不仅杜绝了跑风串水现象,减少机械磨损度,而且延长使用寿命,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是设备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并且使用维修方便,能适用于各种环境,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该创新成果在全矿所有掘进队组推广使用后,不仅可以有效保护支护钻机,延长顶钻的使用寿命,而且还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的理想效果。

地质预测预报软件是一款自带数据库文件的地质预测预报软件,实现了对煤系地层详尽地质信息全面掌控的目标,并能有效整合瓦斯,建立水文地质平台,已在潞安全面推广使用。诸如此类的创新成果在生产过程中已推广20余项,并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

与此同时,劳模创新工作室拓展了弘扬劳模精神的新途径,为劳模保持和发挥先进性、展示劳模的时代风采提供了平台,增强了劳模的感召力,让职工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新成果也让职工感受到劳模精神对推进技术进步的强大力量,进一步激发了职工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热情。

潞安五阳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发展绝不可以“闭门造车”,成长之路需要广开言路,借鉴和吸纳国内出色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经验,以此来不断丰富、提升该矿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发展水平,梳理该矿劳模创新工作室发展方向总结如下:

3.1 精心策划、稳中求进

一是要做好选树工作。选树好有一定创新成果和创新能力的劳模;选树好业务精湛、技能高超的技术领军人物;选树好有创新热情、有创新成果的年轻技能人才。

二是要实现“提高率”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新活动,实现广大职工技术素质的提高率,实现广大职工创新能力的提高率;实现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的提高率。

三是要做好“奖励”。首先,做好精神奖励,对在劳模创新工作室中有突出成績的人员授予精神奖励,激发其不断创造创新的热情。其次,做好物质奖励。

3.2 完善管理、改进机制

一要在上级领导和党委领导下,统筹规划创新平台,逐步建立健全相应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制定目标、循序渐进的形成完整的管理机制。

二要尊重和保护创造者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成果。

三要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职工群众明确技术创新的方向、方法和思路,提高活动的参与率。

3.3 强化考核、促进创新

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项目总结 篇4

全力打造以文化为核心的品牌型宣传方式 ——**镇2008年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项目总结

2008年是我镇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奥运会顺利举办的盛事之年,按照镇党委的总体部署和区委宣传部的工作要求,2008年,我镇的全年宣传思想工作立求‚创新‛二字,关键是做到‚转换思维,调整思路,创新方法‛,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力打造以文化为核心的品牌型宣传方式。经过近一年的实践与探索,现作简要总结。

一、以创新发展为特色的工作思路

(一)领导思维创新

年初在接受区内外相关媒体报道时,镇主要领导首先提出了‚决策围绕生态定,产业围绕生态转,百姓围绕生态富‛的生态发展理念,由此也奠定了今年以来我镇以‚孕育生态文化,打响生态品牌‛为目标的发展方向。正是主要领导在思维上的这种大胆创新,要求宣传工作也要站在未来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来开展,要为**的振兴、**的快速发展来开展思想宣传工作,要为建设创新**、生态**、文化**、宜居**、休闲**来开展思想宣传工作。

(二)工作思路创新

思维观念的创新,带来了工作思路的创新。我镇在开展思想宣传工作过程中,处处都以创新的方式来开展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借力宣传创新。面对**镇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迫切发展要求,我们今年加大了新闻宣传力度,创造性开展新闻宣传工作。为把 1

新闻宣传工作做新,把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做秀做美‛南部和**‚生态立镇‛的发展思路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提炼适合**实际的生态开发与发展之路,以《**镇旅游发展规划》为总纲,加大宣传,为相关决策的制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我们积极参与‚品质萧山〃咏十景‛活动。我镇有‚火山云石‛和‚响天竹风‛两个景点入围20强候选景点。而‚响天竹风‛景点群最终入选了‚萧山十景‛,从而加深了我镇的宣传资本,为进一步拓宽了宣传渠道,加大宣传报道覆盖面练好了‚内功‛。

2、精神文明创新。在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我们围绕提高群众素质这一根本,结合我镇的整体发展方略,推出了一个富有**特色,甚至是独一无二的精神文明概念: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的概念是:富裕和充足不仅仅是物质上和经济上的,更是精神上和文化上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惠及民众,是要让百姓在经济上增收,在物质上富足,更是要让百姓在文化上丰富,在精神上充实。在宣传工作上,我们在宣传生态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营造以生态为理念的文化氛围,孕育以生态理念为核心的文化,以丰富‚生态**‛城镇文化品牌的内涵。

在‚生态文化‛工程的引导下,各行政村、企事业单位的文化艺术小组和民间体育运动队纷纷成立,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生态**‛老年文化艺术团已经成立,‚生态**‛文化艺术总团筹建工作也基本结束,即将挂牌成立。而生态文化也进一步显现出它强大的引导作用,在环境整治、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等各角度展现出推动作用。

3、理论教育创新。在理论教育方面,我们创新了学习载体,今

年重点建立了‚‘生态**’村书记发展论坛‛,让22个行政村的‚一把手‛走到前台,通过广播这个载体向群众谈工作,说学习,讲理论,聊发展。同时继续开展村书记、主任读书会等系列化的理论教育工作,通过演讲会、辅导报告会、专题讲座等形式,认真抓好全镇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理论教育。

二、以文化品牌为核心的宣传方式

(一)特色发展,树立品牌

**镇地处萧山南部半山区,全镇共有5.4万亩山林,近2万亩耕地和1万亩水面。作为浙江百佳旅游乡镇,辖区内拥有省级石牛山森林公园和省级云石生态旅游示范区、亿年前的火山遗迹,以及晋代古窑址、云门寺、三清殿、钟阿马烈士墓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发展以生态游为核心的旅游经济提供了客观条件。正是凭借这些优势,**镇党委、政府把生态作为最大特色,最大优势,最大潜力来经营,充分挖掘山区资源,确定了以闻戴公路以西云石山庄为人居休闲旅游服务中心,月亮湾、李家坞、云门寺等七大功能区的生态旅游发展思路,2006年**镇被命名为浙江省生态镇,2007年年初又荣膺全国环境优美镇。可以说,**镇几届党委、政府和三万八千**人民用‚蓝天、碧水、绿色、清净‛印制的‚生态**‛金名片,在发挥了具体社会效益的同时,正越来越显现出它所蕴藏的巨大经济效益。而在萧山区乃至杭州市,提到**,就会想到生态,‚生态‛和‚**‛已经成为紧密联系的两个词,‚生态**‛做为**镇的品牌,已经成为水到渠成的事实。

(二)品牌经营,提炼文化

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和谐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利用了政治生态学和社会生态学的理论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行的形象描述和具体阐释。基于对生态以及‚生态文化‛的理解,**镇党委政府适时提出了‚生态**‛城镇品牌文化,其目的即在于追求平衡性、动态性、开放性的社会氛围,打造一个让社会各阶层都能享有社会改革与发展成果的和谐社会。

为弘扬‚解放思想大讨论,求真务实破难题,全力以赴做生态‛的新**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在2008年宣传思想工作的基础上推出‚孕育生态文化,打响生态品牌‛这一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项目。正是在这一宣传创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对深具**精神特色,体现生态文化精髓的‚闪光人物‛李亚梅、助学企业家任文达等进行了深度报道和广泛的宣传,使生态文化在**人民的心中根深蒂固。

(三)文化引导,引领发展

文化是一个群体的气质,是一个地区的DNA。生态文化的萃取和提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让生态**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和定位,是一张标签,是一块铭牌,甚至是一个里程碑,有一天也会成为一座丰碑。

丰富‚生态文化‛,挖掘传统文化载体,搭建新型文化载体,我镇在08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文化’发现之旅‛系列活动。一是邀请专业摄影组拍摄了顾家溪村土法造纸全程的纪录片,并在萧山电视台等媒体上播出。二是以口述笔录集中整理的形式,对**镇境内云石、**、永兴三片的民间故事和轶闻趣事进行抢救性挖掘保护,使这笔在民间口口相传的瑰宝跃然于纸上而能永久保存。三是在青山、上董等村开辟宣传文化墙,特别是青山村,利用该村墙面规则且地处云石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必经之路——戴尖线边,宣传受众较多的特点,分区块,分主题对‚萧山十景‛之‚响天竹风‛,名优特产之‚三清贡茶‛,特色经济之‚生态旅游‛进行了集中宣传。同时,我们提出了以新的主流思想来带动传统美德的回归,将‚八荣八耻‛之一社会主义新时期新的荣辱观与屈原、雷锋等传唱已久的传统德育题材结合,在两者中找到了很好的契合点,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正是在生态文化的引领下,我镇坚定了发展方向,明确了发展目标,即充分挖掘生态旅游资源,发展以生态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资源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取得的成效

旅游业是富民产业、朝阳产业、潜力产业,同时也是无污染、无能耗、可永续利用、高效益的产业,**镇发展这个产业有基础优势,在当前发展环境下大有潜力可挖,大有文章可做,大有效益可出,定会优化本镇的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在我们实践文化为核心的品牌型宣传方式的一年里,我们有很多收获,如‚响天竹风‛入选‚萧山十景‛,‚火山云石‛入选‚十景‛二十强,我镇参选浙江省旅游强镇等等。而在系列宣传活动中,我镇云门古刹、三清道观、石牛寻春、九曲十八盘、狮山古村、云雾天湖、骆村公社、船山观日、晋代古窑、钟阿马烈士墓等景点也已珠联璧合、串珠成链,结合当地蓬勃发现的农家乐,形成一条集历史人文、自然生态景观于一体的高质量旅游线路,在区内外已初具品牌效应。而一期股资15亿元的区1010工程之一——云石生态休闲旅游开发区块已全面动工建设,狮

山盘山公路拓宽工程全线动工,仙女湖度假区前期征租地和筹备工作业已启动。

在今年的文化挖掘与宣传中,我们充分调动全镇上下力量,在文化事业上掀起一股挖掘与抢救乡土文化的风潮,对本镇的民间故事、轶闻趣事、名人传记等文化财产进行了集中保护,进一步丰富了生态**的人文内涵。

四、下一步打算

明年,我们将继续以营造生态文化,打响生态品牌为核心的品牌宣传,通过长期的细致调研,精心准备,推出生态**文化艺术节、三清茶文化节等系列高起点、高规格、高质量、高品味的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把‚生态**‛的人文、物产、美景推向区内外。

总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要破难发展,关键是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热心关切下,科学规划,统筹发展,转换思维,调整思路,创新方法,从而实现‚孕育生态文化,打响生态品牌‛的目标,实现‚以生态促旅游,用旅游保生态‛良性互动。

中共萧山区**镇委员会

党建创新项目工作总结 篇5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离(退)岗干部党员队伍是一支忠诚党的事业、政治坚定、作风优良、勇于吃苦的队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企业深化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好离(退)岗干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于更好地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和谐大局,确保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搞好活动,公司党委专门召开会议,将这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成立了党建创新书记项目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工会主席、党办主任、人事科长等任成员,具体负责书记项目落实工作。公司后勤党支部由45名离(退)岗党员组成,承担着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为发挥好作用,确定责任心强、熟悉党务知识、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并按照联系方便、利于活动的原则,就近划分党小组,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教育效果

公司党委从离(退)岗干部党员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组织生活、通报工作、民主评议党员等管理制度,确保教育效果。

1、组织生活制度。定期组织三会一课,学习传达文件、布置有关工作、座谈心得体会、相互交流思想等。并根据老党员的年龄、身体状况,不断研究离(退)岗干部党员开展活动的新形式,以保证组织活动正常开展。

2、通报工作制度。及时向离(退)岗干部党员通报全县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新成果、新成绩、党内的重大事项和全县及本单位重要工作。让老同志耳闻目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3、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每年进行一次,每个老党员都要对照党员标准从思想上、行动上进行自我小结,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

三、加强教育管理,积极开展活动

从实际出发,本着有利于参加活动、有利于教育管理和有利于发挥作用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加强对离(退)岗干部党员的教育管理,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采取座谈会、学习讨论会、谈心活动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同时,对有条件的离(退)岗干部党员依托“临朐e支部”平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活动,变简单说教为寓教于乐。对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活动的,及时送教上门。在教育内容上,以思想政治、党性理论教育为重点,使离(退)岗干部党员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充分认识活动的重要意义,主动参加学习活动和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互相交流学习体会,交流生活工作情况,开阔思路,解放思想,积极发挥余热,做一些对经济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事。

二是发挥离(退)岗干部党员作用,为企业发展发挥余热。离(退)岗干部党员离职前在企业工作多年,有的亲身见证企业的变革改制,对公司情况了如指掌,法律专业知识深厚;有的从事生产运行管理多年,对产品制造、工序控制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的从事过财务、成本核算、物资管理的领导工作;有的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参与过产品开发设计与跟产制造,有较高的技术业务水平;有的曾是生产技术能手,有高级工人技师职称,是操作工人中的佼佼者。他们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对企业发展非常有利。为此,公司从离(退)岗干部党员职工中聘请专业技术顾问,参与法律、技术、生产等方面的工作,遇到问题一起探讨,共同出主意、想办法,解决了许多难题。“七一”前夕,公司专门邀请离(退)岗干部党员代表召开茶话会,介绍我县工业立县形势,介绍企业发展情况和远景规划,就目前所生产经营状况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大家踊跃发言,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关心离(退)岗干部党员生活。公司依托离退休干部党组织成立离退休职工办公室,具体负责离退休职工生活、医疗等方面的工作。着重抓好离(退)岗干部党员的信息咨询、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等亲情化服务项目。公司还定期走访退休人员,结成对子,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让他们体验到组织的温暖。离休干部刘启凡在公司家属院居住,子女不在身边,今年夏天,家中下水道堵塞、水管漏水,公司立即派人帮助检修,因下水道设计不合理,又年久失修,已经无法通开,只能重修改造。公司又专门请专业修建人员连续施工,用两天的时间帮助修好,解决了燃眉之急。

作风效能建设创新工作总结 篇6

2010,吴中交巡警大队狠抓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以创意警务为引领,及时转变执法理念,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 “服务经济、关注民生”的工作要求,积极改进服务措施,做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主业,精心打造“六型”公安机关,较好地完成了区委区政府及上级公安机关提出的各项工作目标,为全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道路交通安全环境。现将本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成效

(一)道路交通事故保持稳定态势。

今年全区共发生上报道路交通事故60起,死亡33人,伤30人,直接经

济损失万元。与去年同期比,交通事故数下降%,死亡人数下降%,受伤人数上升%,直接经济损失下降%。发生重大交通肇事逃逸事故7起,侦破7起,侦破率100%。

(二)城乡道路交通秩序良好。

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大力开展交通秩序专项整治,科学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城乡道路交通保持安全畅通有序。据统计,1至11月份,大队共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201746起,罚款8201080元,查扣无牌无证、报废、拼装车和“三小车”5552辆,暂扣驾驶证124本,查获酒后驾驶106起,(其中醉酒驾驶31起),行政拘留无证驾驶、醉酒驾驶42人。

(三)治安防控能力提高,道路治安秩序稳定。

通过加强民警治安管理业务知识技能学习培训,积极调整勤务模式,强化卡口日夜堵控、快速接处警、道路治安巡查和与派出所开展治安联勤等,积极投入“打、防、控、管”工作,切实发

挥了交巡警一警多能的作用,维护了城乡道路的治安稳定。1至11月份,大队共抓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80名,其中网上追逃人员34名,涉嫌吸毒人员41名,刑事拘留5名,行政拘留20名。

(四)源头管理和安全宣传进一步加强。

通过抓客运、危险品运输车辆、渣土车和校车的重点管理,强化机驾人员、中小学生、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交通参与者文明程度有了进一步提高。年内,大队共查处各类渣土车违法行为15800多起,查扣各类渣土车驾驶员证件50多本;查处校车超载8辆次,取缔无接送资格的校车15辆、驾驶人15名;组织民警进企业、社区、学校、农村等上门宣传260余次,制发宣传材料6万余份,播放VCD光盘和演示文稿24场,举办法制讲座、授课41场(次)。

(五)队伍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

动和“学先进、找差距、振精神、鼓士气、重自律、树形象”活动,深入开展“五个严禁”和“大走访”等活动,队伍政治、业务素质和规范执法、服务形象得到全面提升。年内,受到表彰、嘉奖先进集体3个,民警立功受奖9人,收到表扬信、锦旗8件。

二、基本做法

(一)积极创新警务理念,认真落实“压事故、保安全”工作措施。

一是强化事故研判机制,不断提高事故防控能力。大队新班子成立以后,对事故研判十分重视,不断改革创新,专门成立了事故工作分析研判小组,形成了一套新的事故研判机制。通过定期定点对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肇事车辆、事故参与人员、违法行为类别、事故发生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判,查找辖区交通事故特点规律,分析各类交通事故原因,形成每月辖区事故情况通报,提出预防事故工作意见,及时指导各中队、交管所落实整改和防范

措施,调整交通勤务重点,有效的提高了事故防控能力。临湖中队通过对环湖路、东山大道机动车辆超速行驶而导致事故多发情况的分析研判,有针对性的在事故多发地段环湖路菱湖渚公园处漆画了夜间反光转向标线,设立了警示标牌,在东山大道临湖镇中心区域安置了刚性隔离带。同时及时调整勤务模式,提高夜间巡逻频率,加强限速、减速交通安全设施设置和对超速违章查处力度等,有效压降了事故的发生。胥口中队针对环湖路弯道过急,坠湖事故频发的特点,及时设立反光导向标志牌,反光警示桩,在路面漆划“急弯道 30”的字样,提醒过往驾驶员减速慢行;郭巷中队针对部分驾驶员从苏嘉杭高速、东环高架驶入吴东路后,一时难以适应大量非机动车和行人同行,极易发生事故的情况,通过在高架、高速出口安排警力,开启警灯、喊话提醒驾驶员减速行驶,以及加强道路沿线巡查,严格查处非机动车行驶快车道、行人闯红灯等,有效

保障了道路交通安全畅通。二是强化隐患排查工作,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大队和中队始终把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分别指定一名领导专门负责,组织民警在所辖范围内检查道路基础设施、安全设施以及其它影响交通安全的情况,并把情况及时梳理,制订治理方案和整改措施,按照属地化管理,区分责任,及时向政府和上级部门报告。年内,大、中队共排查63个行政村,48个社区,重点单位64家,学校50所,重点车辆1329辆,各类交通隐患284起,与2147名驾驶员签订了责任状,目前各处隐患点正在有条不紊的整改落实当中。同时针对主城区高峰时段的一些堵点乱点,大队通过创意警务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有效举措,极大的缓解了交通压力,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一致赞扬,如大队及时将连接电视塔环岛的太湖路进行了标线的重新漆划,对环岛路口进行了渠化,并添加了隔离护栏;

对友新高架出入口的路面车道、标志标线及信号灯的配置统一做了新的调整,对苏福路灵天路口、苏福路金山路口进行了渠化;同时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年内全区共新增设交通信号灯6组,增添和更换交通标志168块,漆划道路标线25600余米,安装隔离带4000米,安装减速带950米,过以上措施消除了一大批事故隐患,有效保障了城乡道路交通安全。

(二)积极创新管理模式,不断优化城乡道路交通秩序。

一是积极整合资源,运用科技手段强化管理本领。大队在科技强警方面一直都十分重视,木渎中队在不断的摸索和反复的研究下创造性的提出了通过整合派出所的治安监控探头对一些严重影响群众安全出行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抓拍处罚的设想。在政府部门及上级公安机关的大力支持下,吴中大队率先在木渎中队建立了电子监控和抓拍室,并整合利用派出所78个治安探头对全镇的主

要道路、路口实时网上抓拍。此系统投入使用以来,一方面使得道路、路口无警时段的乱停乱放现象将得到有效治理,路口的通行能力以及通行秩序大大改善,长期无法得到根治的中巴车随意停车上、下客现象基本消除;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配合“黑车”整治工作,给打击“黑车”非法经营提供有效的视频证据。据统计从8月1日至30日,通过网上抓拍等手段,共查扣涉嫌非法营运“黑车”40辆,其中列入“黑名单”的12辆。通过充分发挥中队三级平台的功能,采取网上巡逻、网上抓拍等现代化技术,不仅最大限度的解放了警力,同时也提升了警务工作效能,大大的提高了非现场执法水平,降低了执法成本,优化了城乡的道路交通秩序。目前此项技术已在支队范围内推广。二是推陈出新,形成工程车流程化管理模式。工程车一直是车辆监管的重点,大队以甪直镇为试点,创新推出了“多元化监管、流程化运作”的工程车管理模式。通过严把工程企

业市场准入关,建立政府牵头,安监、交巡警、经管办、招商办等部门联动机制,由镇政府牵头建立施工项目安全生产保证金制度,与项目工程企业和驾驶人签订交通安全承诺书;严把工程车辆上路运营关,对政府核准进入的工程企业,严格落实“三查验”(查验车、查验证、查验人)措施;严把单位人员责任追究关,每天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工程车辆交通违法、事故情况,对违规车辆所属单位发出整改通知书,由政府部门对责任单位进行停业整顿或暂扣保证金,有效防控了施工车辆违法上路和事故发生。

(三)积极创新勤务模式,科学安排警力,加大专项整治力度。

一是以“吴中小分队”为基础,落实“三小车”长效管理机制。今年以来,吴中大队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一支以交巡警为主导,城管、交通运管、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综合执法小分队。通过弹性工作制,对大队区域

内的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背街小巷、学校门口、新村门口、车站附近等“三小车”聚集地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治理。同时积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无警、少警时段的巡查力度。充分利用“吴中小分队”的灵活机动性,采用游机战术,发现一辆查扣一辆。同时加强与大队二级平台之间的信息传送,指挥平台通过视频监控采取网上巡逻的方式及时向小分队提供“三小车”聚集停留地点,提高打击的精确度。小分队自成立以后,采用24小时工作制,坚持不懈,天天开展“零点”行动,截止11月底共查扣各类“三小车”600多辆,打造了一支具有吴中特色的“吴中小分队”,真正把“三小车”长效管理工作落到了实处。二是以“暴风行动”为基础,采用网格式交叉执法模式。年内,大队自行策划和组织前后共开展了六次“暴风行动”,重点查处酒后驾驶、超载、超速、无牌无证、假牌假证、故意遮挡或污损号牌、“三小车”、违反交通信号和标志标线等违法行为。同时为

了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大队创造性的采用了网格式交叉执法模式。每次行动都有大队统一安排岗位,临时抽签决定各中队组合形式,采取异地交叉的执法模式,所有参加行动的人员自行动开始至行动结束一律关闭通讯设备,查到的酒后驾驶及时上交大队,由大队统一扎口处理。不仅有效的杜绝了“通关系”、“走后门”等不良现象,在社会上起到了很好的震慑和宣传作用,同时采用中队组合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还优化了警力的配置。

(四)积极创新宣传方式,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的交通安全意识。

一是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积极引导群众参与交通管理工作。大队始终以创意警务为引领,积极依靠群众,采用“人民交通人民管,交通工作靠人民”的创新思维,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交通管理工作。文明城市创建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队通过与区文明办等有关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沟

通,组织交通志愿者上街进行文明出行劝导活动。在东吴北路吴中路口、东吴北路宝带路口、苏福路金山路口、东吴南路石湖路口、宝带东路迎春路口等主要路口的高峰时段执勤,志愿者戴上小红帽、手持小红旗对非机动车越线停车、闯红灯、电动车带人等一些违法行为进行劝导。不仅让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到交通管理工作中去,还在全社会范围内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宣传作用。二是以科技强警为目标,采用现代化手段武装宣传工作。一直以来,大队都十分重视科技强警工作,尤其是在宣传工作上更是别出心裁,在原有的发卡片、制作宣传板报、拉横幅、进校园演讲等宣传手段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宣传方式。大队经过自行设计和反复试验,成功研制出了“移动式宣传机”。通过将事故案例、交通法律知识制作成演示文稿或VCD光碟,深入镇村、社区、企事业等单位和外来人员集居地,利用“移动式宣传机”为村民、居民、职工和外来人员播

放宣传资料。此种新设备不仅灵活移动、方便使用,而且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弥补了以前单

一、枯燥的宣传方式,在社会范围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起到了全民学法、文明出行的良好宣传效果。

(五)积极创新工作模式,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本领。

大队始终以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为目标,根据《苏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和谐执法便民服务措施》,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工作模式,通过开展 “警民恳谈”等活动,不断深化、细化爱民实践和各项为民服务措施。大队借助警民恳谈的机会,同公交一分公司 就“103”路公交车广建路停车场的规范化管理事宜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与公交公司就停车场常态化管理达成共识,并提出了修补隔离设施,健全相关交通标志标识并强化日常化管理的措施,成功解决了乱停车这一难题,得到公交公司的肯定。年内,城南、木渎、甪直、东山等中队相继成立了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室,并聘请人民

浅谈信息化建设创新档案工作 篇7

1 档案信息化是档案工作创新的客观需要

档案信息化是档案工作的一场革命, 是传统档案走向现代档案一个重要标志。档案信息化要求档案工作者重新思考档案管理的新情况、新原则与新理论, 确立信息和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与服务的基本框架与基本方法, 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因此, 档案信息化是档案工作创新的客观需要。

2 创新的前提是树立档案信息观

现代档案工作人员要树立“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 主动地挖掘、搜集、利用有利于档案工作的各种信息, 更好地开展档案工作。档案信息观的普遍提高是社会各方面广泛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实现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条件。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数字化、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可以为科学研究、文化建设、加强管理服务;也可以为宣传报道、业务咨询提供信息保障。树立“档案是信息资源的观念”, 认识档案是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为开创档案工作的新局面创造良好的条件。

3 创新的关键是加强档案信息专门人才的培养

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既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 又热爱档案事业的专门人才, 以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要努力学习信息知识, 提高信息能力;掌握各种档案工作信息源、信息检索工具、检索方法等方面知识;培养信息获取、开发利用、选择、预测、加工、传输、存储、调阅和吸收等能力;能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整理排序、归类处理, 充实档案数据库。尽快建立以管理型人才为基础, 复合性人才为重点的高科技人才为骨干的档案干部队伍体系, 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4 创新的基础是丰富档案信息资源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工作的一部分, 而档案信息数字化又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档案信息数字化对加快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档案信息在活动中的基本资源, 在量的积累上要达到一定高度, 经过整合之后能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丰富和完善档案资源建设, 使档案信息“数字化”, 是档案工作追求的价值目标, 也是创新的基础。

5 创新的目的是更新管理模式

通过计算机录入大量的档案信息并编制各种专题目录, 实现档案资料方便快速检索;手工检索向计算机检索的全面过渡, 提高检索效率;启动档案馆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建设;建设互联互通的现行文件、档案信息发布平台和查询利用系统。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 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

6 创新的手段是改善服务方式

一是, 让公众熟悉和了解档案工作, 扩大档案工作的知名度;二是, 宣传档案意识和宣传档案工作;三是, 依托现代化设备和手段, 挖掘档案信息资源, 通过档案信息的上网, 向利用者提供开放的馆藏档案和有关现行文件, 提高服务的及时性。改变传统的档案利用服务模式, 逐步建立起上门服务、电话咨询、计算机联网等档案利用服务体系, 实现多途径、多渠道、全方位主动地服务。对档案信息资源加以分类、提取、分析、加工、并进行连接与共享, 从而准确、及时、简捷、实用地满足利用者对档案信息的不同需求。

7 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

7.1 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数字化档案馆, 就要加强库房建设、馆藏建设、检索工具建设、规章制度建设、专兼职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及档案服务利用工作等。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和档案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尤其是推进计算机管理档案, 提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 逐步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

7.2 加强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档案资源数字化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迫切性所在。及时接收各归档单位新产生的电子文件, 为归档单位和利用者提供服务;档案馆要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 加强对收集归档的电子文件进行有效管理。研究电子档案接收、保管、利用的技术方法, 对电子文件积累、鉴定、著录、归档等工作的监督、指导, 保证各单位产生的有价值的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有效。实现档案信息处理计算机化, 信息存储数字化。

7.3 加强档案信息网络建设

通过软件系统对所有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检索、利用、编研等各个方面能够实行计算机的有效管理、控制, 实现档案工作自动化。该系统是以档案馆为中心, 覆盖归档单位的应用系统。

7.4 扎实推进档案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是网络的信息资源, 数字档案馆必须加强数据库建设。首先加强文件目录数据库建设, 然后开展对重要档案的数字化建设, 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全文信息数据库, 最后将所有馆藏档案全部数字化。

要实现档案信息化, 需要档案工作者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自觉学习和更新知识, 运用现代技术和信息技术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 变档案整理保管者为档案信息开发运用者。这一切都源于开拓创新, 不断创新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和方式。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重新思考档案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原则与新理论, 创新信息和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与服务的基本框架与基本方法, 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徐渝溶.浅谈新时期档案管理人员的角色转变[J].学校档案, 2006.

[2]孟世恩, 王颖, 何芳.对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的理论思考[J].档案学通讯, 2004 (5) :29-32.

[3]李爱妹.加快信息化建设不断创新档案工作[J].上海造船, 2009 (1) :74-76, 95.

建设项目创新工作 篇8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已经逐步提上日程,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坏,不仅关乎整个企业的发展效率和工作进度,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走向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如何才能有效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呢?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有哪

些呢?

一.企业文化建设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1.顺应企业发展的整体趋势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已然成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新活力,不仅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文化建设领域和范围,而且能够促进文化改革的广度和深度。现代企业管理中,对管理模式和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是基础,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新时代的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地位与日俱增,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因此,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顺应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2.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企业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整体指导方向,这是建设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基础,有助于提高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深化企业改革的基础,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仅仅局限于一小部分人的职业素养,范围狭隘效率低,要想促进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必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全面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现代社会的科学发展,完善现代企业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推动现代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企业文化建设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

目前,我国众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普遍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违背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宗旨,不利用企业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很多企业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追求文化建设真谛,单单从形式着手,追求短期的效果和业绩,追求典型的形式主义,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长久发展下去,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文化建设,更会影响现代企业的整体发展。

2.创新思想政治工作逐步趋同

对于极具生命力的现代企业,企业不同,文化建设也不同,但是,传统的企业文化逐步呈现趋同的态势,市场定位和竞争战略逐步趋于模板化,很多企业中的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比较肤浅,甚至不懂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重要价值,不能很好地挖掘企业文化特征特色,导致文化建设呈现中空的态势,只是一味地照搬照抄,不能凸显企业个性,空洞的单纯的口号,不仅误导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方向,而且阻碍了企业文化建设核心价值的树立和发展。

三.企业文化建设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

1.调动企业积极性,提高创新力

企业文化建设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路径之一就是要充分调动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感召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形成积极发展积极创造的氛围,规范各级企业职工行为举止,激发职工的想象力和钻研精神,认真严谨地对待本职工作,遵纪守法,追求和谐,维护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实施,这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2.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政治实效

坚持以人为本,也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路径,这样才能使企业以“人”为出发点,以人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这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注重职工的切身利益,解决企业职工的燃眉之急,有助于协调企业与职工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缓和人际关系,促进企业和谐,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展开,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是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步骤,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实现企业的整体社会效益。创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发展建设的精神支柱,有效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境,不仅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还能一定程度上规范企业发展的整体走向,促进企业的完美转型和全面建设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提高企业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效果和应用效力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极为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现代社会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磊.企业文化构建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河北:河北科技大学,2011.

[2]于淼.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3]袁中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对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镇共青团工作创新创优项目 篇9

申报材料

为适应广大青少年成长成才实际需要,切实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平台,开阔青少年的视野,丰富青少年的文化知识,增进同学们对农业生产的认识,动员社会资源服务青少年素质教育,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奉献,在奉献中成长,进而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镇团委发挥魏园村生姜产业园区优势,成立了xx镇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

xx镇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地处xx镇魏园村,覆盖面达3000余亩,实践基地所属的生姜产业园区常年可产无公害生姜6000吨,产值2000余万元,属川南地区最大生姜产业科技示范园区。生姜产业园区生产的秋玉米、西兰花、苦瓜等无公害绿色蔬菜远近闻名。

一、镇团委、学校、生姜产业园区三方发挥各自优势,搭建平台。

镇团委牵头协调,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整合学校、生姜产业园区等多方资源建立了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目前,基地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并计划了未来两年内再建立起大学生社会实践园区。

二、社会实践项目

(一)组织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参加蔬菜种植、管理、收割等农业生产,体验劳动的过程。利用生姜产

业园区蔬菜轮作的传统,组织学生参与生姜、西兰花的种植过程。通过走进“基地”,参与实践,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把《科学》课、《地方》课中学到的科学知识用于实践。在参与实践中,请科技辅导员作现场示范,使科技教育更具体、更实际。基地还计划在今年种植秋玉米的时候,特别划出两块地来,由学生认领,全程管理玉米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

(二)、镇团委利用“五四”青年节的机会,组织全镇青年参加环生姜基地徒步走活动,预计线路长7公里,途径魏园村生姜基地和走马生姜基地以及xx镇工业园区。通过徒步走活动,锻炼青年意志品质,使青年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和学习。

(三)、生姜产业园区利用技术优势,组织青少年开展农业科普知识培训。培养青少年投身现代农业生产的兴趣,使得青少年也能够更好的参与新农村建设。

上一篇:《爱学生,无愧于心,做幸福的教师》我的教育故事下一篇:高生化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