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建设模式

2024-11-25

教育资源建设模式(共12篇)

教育资源建设模式 篇1

摘要:文章介绍了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教育资源建设的优势, 勾勒了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及服务平台架构模型, 最后论述了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建设模式。以期为解决我国目前错乱无序的教育资源建设局面, 为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云计算,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平台,教育资源建设模式

1 云计算及我国教育资源建设现状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 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网格计算技术、并行计算技术和虚拟化技术等综合发展的结果, 具有分布式存储和虚拟化管理等优点, 是一种现代创新的、可以使数字资源共享得到较好实现的服务技术。它不仅代表的是一种技术的革新, 更是代表一种新的理念和服务模式[[1]。在云计算环境中, 云用户只要通过手机、个人电脑等终端设备连接到云上, 就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直接从云服务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云计算具有服务需求自助化、资源配置动态化以及应用扩展性强等优势。“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 并且可以随时获取, 按需使用, 按使用付费, 就像生活中使用水和电一样。

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开发和建设仍然处于一个错乱无序的局面。教师自身开发制作的教育资源虽然体现了实际教学需要, 但通常很少考虑要遵照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且仅仅供自身教学使用;教育软件企业开发制作的教育资源同样存在资源分类和对于元数据的处理不规范, 底层技术不统一, 产品兼容性差的问题;政府部门与各级教育机构对教育资源建设思路不够开放, 缺乏对最先进技术手段的把握和运用。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不仅不适应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还造成了资源建设的大量重复与浪费, 资源库之间难以实现地区级乃至国家级的资源共享和互操作。

2 将教育资源移到云上的优势

与传统模式相比, 基于云计算技术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具有以下优势。

(1) 可以有效突破数字教育资源难以共建共享的局面

云计算技术将通过网络连接的各种数字教育资源和各种教育资源平台整合在一起, 构成一个庞大的资源库, 并对其进行统一监控、管理和调度, 这样形成共享的云资源, 有效缓解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云计算环境下, 用户执行的操作都是由服务API控制的, 云平台会根据用户应用需要自动增加或者减少相应的资源。

(2)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云计算环境下, 凭借其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和强大的技术支持力量, 用户通过WEB浏览器可以实现方便快捷地在线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源, 教师也可根据需要建立自己的稳定、可靠、访问流畅的课程教学平台。利用云计算提供的教育资源和课程教学平台, 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势必使得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相当程度的提升。

(3) 有利于学校节省设备购置及系统维护的费用

云计算环境下学校的数字教育资源都存放在云端的服务器, 资源通过云服务的方式呈现给用户, 用户只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连到云上获得所需的服务。学校在设备购置和系统维护上投资成本将大大降低, 且有利于避免教育资源平台的重复建设。

(4) 为学校数字教育资源提供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

云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群提供超强运算能力和和海量的资源存储能力。同时, 在云计算中, 数据通过冗余存储方式存储在云端服务器群中, 数据存储具有分布式、大吞吐率和高传输的特点。云平台提供多种安全机制来保障用户的数据和操作安全。用户通过Web Service接口, 需要经过安全组件来完成对用户的认证, 使用密钥对策略来保障网络通信和数据操作安全。

3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架构模型

云计算通过网络把大量的虚拟化资源组合成一个庞大的资源池, 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教育资源平台设计的目标就是采用虚拟化技术, 将各类教育资源及其各种软硬件基础设施封装成一个资源池, 实现软硬件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图1是基于云计算技术勾勒的一个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蓝图, 其中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基本涵盖了该平台架构模型中的4个层次, 底层为分布于各城市的数据中心, 往上是基于各数据中心实现的各教育资源库, 再往上是各类教育应用平台 (系统) , 最上层为终端应用接入。

终端是指用来访问云计算服务的各种软、硬件设备, 用户通过这些终端设备就可以进入教育资源应用平台获取相关服务。

应用平台主要是整合现有优质网络教育资源 (主要包括精品课程网站、各教育资源库) 的各类网络教学平台、教育管理平台以及个性化学习服务平台等, 为终端用户提供各种数字学习的网络应用。

资源库依托云基础设施层并支撑上层云应用, 一方面为教育资源平台的开发提供公共服务接口和软件运行环境;另一方面也为系统集成与上层应用平台提供核心管理功能。

数据中心主要对应云的基础设施层。云计算基础设施层是整个云计算体系架构的基础, 主要包括服务器群、网络存储设备等物理资源及其虚拟化资源, 采用虚拟化技术实现对云计算服务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 按需为上层提供网络通信、数据存储和计算服务。

4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建设模式

教育资源的建设模式这里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资源存取管理与传输共享的建设模式, 资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 可以保证资源的高效存取传输和共建共享, 创造资源利用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二是对教育资源内容的建设模式, 合理的教育资源内容建设模式, 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并保证教育资源建设的规范化和高效性。

4.1 基于云的教育资源的一体化建设模式

关于教育资源的基础设施环境建设, 在云计算环境下, 按照图1所示将各类教育资源存储到云上, 充分使用云计算环境提供的基础设施服务 (如存储服务、网络访问服务、计算服务等) 。目前国内外教育资源库组织建设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家或地区级教育资源库;二是学科组织与行业协会建设的教育资源库;三是各学校自建的教育资源库。云计算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建设可以与第一个层次相适应, 即基于云的教育资源库建设应该是国家或地区级的。其主要由国家或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建立国家或地区教育资源中心库, 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国家财政、地方财政提供大部分运营支持, 为各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或社会教育机构提供教育资源服务。

目前, 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云计算建设与应用, 为其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目前, 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在政府行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企业。国内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以无锡云计算中心为开端, 包括南京、杭州、佛山、东莞等地已经建立起国家、地区级的云计算中心[[2]。

这些为云环境下的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模式提供了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云计算的优势, 高屋建瓴地从大局着眼, 利用或建设大中型城市的云计算中心构建我国教育资源的一体化建设模式, 如图2所示。

在这一建设方案中, 以省级城市为单位进行资源的整合, 每个省级教育资源中心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省级城市与省级城市之间是对等的系统, 以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和互换。省级教育资源中心依托一个或多个云计算数据中心, 实际的物理资源都存放在这些在地理位置上广泛分布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中, 上级资源管理中心只存放它们的元数据信息。这一建设方案真正实现了资源目录信息及其检索的完全化, 既完成了教育资源的汇聚, 又分担平衡了访问负载。可以实现不同 (或所有) 区域内所有资源有条件 (需要时通过授权控制保护版权和运营收益) 充分共享、各区域资源库新增资源信息自动完全共享的目的, 并且非常简单地与其它地区互连, 实现了跨地区的资源自动交流与共享。

对于基于云计算中心的教育资源建设模式的部署和实施可以分如下两步完成: (1) 建设省级 (区域) 教育资源中心。该步是关键, 要求首先建立该区域的云计算数据中心, 并部署资源管理平台和资源库。为节能减排、避免基础设施重复投入, 要充分利用该区域已建成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来搭建。为方便实现全国各个地区的资源共享与交流, 各数据中心资源管理平台可以要求遵循统一标准和规范。 (2) 建设国家教育资源中心。国家教育资源中心在各省级教育资源中心的基础上汇集各区域所用数据中心中的教育资源的元数据信息, 是最高层面的资源管理平台。

4.2 基于云的教育资源内容建设的项目管理模式

将教育资源置于云上后, 不仅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安全存储与共享问题, 也大大改善了广大教师长期以来因为技术支持和时间精力上的力不从心而勉为其难制作教育资源的局面。但为了不断充实、更新已有的各类教育资源库, 切实保障各类教育资源的质量, 在教育资源的建设中, 有必要引入项目管理模式, 将技术手段与人力手段的结合, 构建创新的资源建设统筹管理机制。通过建设项目绩效管理平台, 或者把已有的项目绩效管理平台迁移到云上 (图1的应用平台层) , 把项目的申报、中检、验收、考核等各个过程管理起来。省级教育资源管理中心以下发任务的形式, 引导各学校或各教育软件企业按时申报项目、阶段性提交项目建设进程信息, 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加强对项目的全过程监控, 以合理安排项目经费、时间并规划下阶段项目实施计划[[3]。

在具体操作上, 可以依照如下各个环节完成对项目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

(1) 教育资源建设主管部门 (一般是省级教育资源管理中心) 根据资源需求门类, 确定某一时间阶段应开发的资源名称、类型和预算经费数量, 形成资源开发立项指南。

(2) 相关课程主讲教师以项目组的名义填写立项申请书, 报校资源建设专家组评审。教育软件企业也可以组成项目组参与项目申请, 但规定企业项目组成员必须有相关课程主讲教师参与。教育软件企业的项目申请书可以直接由省级资源建设专家组评审。

(3) 学校资源建设专家组根据申请人的教学水平、知识水平、课题组的人员构成、资源设计和开发的技术路线、已具备的开发基础和环境等因素来评定立项项目, 学校通过的资源建设立项项目再报省级资源建设专家组评审。

(4) 通过省级评审最终获准立项的资源开发负责人同教育资源建设主管部门签订项目合同书, 明确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和教育资源建设主管部门的职责和权益, 其后划拨部分经费。项目开发者可以是企业、学科教学小组, 可以是教师和企业合作开发 (教师主要作为领域专家, 参与设计和评价) , 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参与开发, 但必须有一线教师的参与或指导。

(5) 省级教育资源建设主管部门根据项目的时间安排组织资源建设专家组进行中期检查, 将检查结果公布并提出相关建议, 其后根据进度情况划拨剩余的经费。

(6) 资源建设专家组对开发完毕的资源进行评审验收, 提出修改意见。

(7) 省级教育资源主管部门对验收合格的教育资源通过资源管理平台上载到对应的资源库中, 并生成与资源对应元数据信息投入使用。

上述基于项目管理的资源开发模式可以高效地建设直接支持一线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 而且这种主要由一线教师参与的资源建设方式还可以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及意识, 实现了“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开发”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4]。

在教育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开发者应该依据国际国内被广泛认可的资源开发规范和标准, 实现教育资源内容的标准化。如我国的“新课程标准”保证了资源建设的方向性, 其他直接与教育资源建设和评价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有《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元数据规范》、《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CELTS-31)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CELTS-41) 和《网络课程评价规范》 (CELTS-22) , 资源开发只有符合这样的标准才能解决资源类型划分和资源属性定义各自为战的局面, 才能使得各级教育机构的资源建设和国家的教育资源建设以及商业教育资源建设能有效地整合起来, 放到云上, 依托云计算技术, 实现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模式, 进而实现教育资源在云覆盖范围内的共享和可持续发展。

5 结束语

有统计表明, 教育机构IT预算的70%花费在IT系统的维修和保养上, 但却没有带来任何竞争优势。而花费在服务上的只有30%, 却帮助教育机构赢得了市场优势。这充分说明庞大的IT投入和微薄的产出是不一致的。而云计算所遵循的“即用即付、按需付费”的原则则正好可以使教育机构在I T领域的投入达到平衡。置于云上的所有这些教育资源可以按照需求者的需求, 进行合理分配、使用和收费。利用云计算技术能高效地建设、管理和运营各类教育资源, 最大限度提升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 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切实降低教学成本,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说本文论述的基于云计算技术构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基于云计算技术搭建教育资源库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Thomas Erl, Zaigham Mahmood, Ricardo Puttini.云计算:概念、技术与架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7.1

[2]程克非, 罗江华, 兰文富.云计算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1.1

[3]贺志强, 张京彬.教育资源建设的项目绩效管理机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11) :74-79.

[4]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网络, 2006, (7) :45-47.

教育资源建设模式 篇2

——在全市电教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民乐县教育体育局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按照会议要求,现就民乐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及2012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作以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民乐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86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169所、教学点10个、县直幼儿园2所。在校学生43971人,其中普通高中7039人、中等职业学校1137人、初中11131人、小学19399人、幼儿园及学前班5265人。现有教职工3070人,其中普通高中422人、职业中专111人、初中706人、小学1755人、县直幼儿园76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现有教学用计算机3949台,生机比为

9.6:1,师机比为1.5:1。建成多媒体教室569个,其中电视机模式328个,投影模式129个,电子白板教室112个。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全县教育事业持续、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狠抓不懈,在逐年筹措资金添置信息化设备的同时,认真研究国家政策,抢抓-1-

各种政策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全县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下面我就民乐县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一些主要做法和大家作以交流:

(一)树立优先意识,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优先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渗

透,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县在稳步实施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同时,把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县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教育发展问题,拨付专项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强化设施配备;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时,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广大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学习,主动实践,不断提高对现代教育设备的操作技能和应用水平。

2011年,针对我县中小学在图书、电教设备、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配备等方面存在的缺口大、个别指标不达标的现状,县委、政府在全面调查、深入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以两基国检为目标,促办学条件上台阶”的目标,建立了主要领导分块负责的工作机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配备计划,为推进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面对地方财政紧张的现实困难,我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争引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千方百计提升教育技术装备水平。

一是积极争取省厅项目资金。2011年先后为3所初级中学配备了8套实验仪器、设备,为70所小学配备了科学仪器,并为新建学校拨付图书购置专项资金51万元。

二是以“两基”迎国检为契机,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建立了政府拨款、乡镇配套、企业垫资、学校自筹相结合的筹资机制,进一步加大了教育技术装备投入力度,仅2011年一年为中小学配备了价值1591.77万元的电教设备、图书、实验仪器和音体美器材等教学设施设备。共配备电子白板96套,购置学生计算机957台,一次性购置图书14万册。为86所小学配备了科学实验仪器,为156所小学配备了标准化实验台。为186所中小学配备了音体美器材,使城镇中小学达到了国版二类标准,农村小学达到了三类标准。其中,民乐二中建成高标准微机室6个,配备计算机316台,建成电子白板教室66个,高标准实现了“班班通”,配备理化生标准化实验室12个,一次性购置图书8万册,严格按照《中国图书分类法》分类上架,安装了图书管理软件,规范了图书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金山小学新建微机室3个,配备计算机176台,建成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室13个,一次性购置图书3万册,配备小学科学实验室2个,配备仪器设备2套;为12个乡镇寄宿制小学各配备电子白板教室2个。为了改善教师信息化办公条件,我县采用学校、老师共同筹资的方式为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目前中学教师基本达到人手一台,小学教师正在逐步配备当中。

三是积极争取侨心项目,为学校配备信息化设备。至目前,共争取到“周大福爱心电脑教室”12个,配备计算机232台。同时将66个村委会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设备和21个“农村文化共享工程”设备整合到学校,提高了学校的信息化水平。

四重新调配现有资源,提高教育装备利用率。针对布局结构调整后,原农村初中部分教育装备不能适应寄宿制小学教学需求的问题。我局抽调专人对全县各学校教育装备进行了摸底调查,并按“按需调配,公平均衡”的原则进行了重新分配,有效避免了教育资源浪费,提升了教育装备利用率,实现了县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通过以上做法,不仅提高了我县教育技术装备的整体水平,改善了办学条件,也为进一步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效益、促进教育持续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三)加大培训力度,确保教育装备切实为教学服务

教育技术装备的价值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为了提高教师对现代信息设备的应用能力,我县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了教师信息化培训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了以县、乡、校三级培训网络为基础,以骨干教师引领的教师全员培训机制和以赛促训的激励机制。

一是在去年寒假期间,利用15天的时间对小学科学课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培训由人事股牵头,教研室、电教室共同主办,抽调初中物理、化学、生物专业的骨干教师,对265名小学《科学》任课教师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对各类仪器的名称、功能、操作规范进行了详细介绍,把小学科学课中安排的72个实验人人规范操作了一遍,完成了《小学科学实验手册》初稿的编写工作。今年3月份,根据市局电教馆的要求,分四期,对232名科学课教师和320名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本次培训的重点是如何上好科学课。

二是利用去年寒暑假时间,先后组织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集中培训。我县于2007年制定出台了《民乐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考核方案》,在全县范围内实行中小学教

师信息技术考试制度,并将教师考核成绩作为上职称、评先进的必要条件。2011年,全县又有181名教师取得了合格证书。截止目前,取得合格证的教师已占到全县教师总数的86%。

三是要求各校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方案,将信息化培训作为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分阶段、分层次、分年龄对学校教师进行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培训,并将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的情况与教师的业绩考核和评优晋级相结合。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经过去年设施配备,我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已经基本筑牢,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进行教学的氛围已基本形成。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部分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意识还不强,尤其是年龄大的教师,习惯于“一支粉笔一堂课”的模式,观念转变较慢。二是少数农村学校专业技术人员水平不高,三是部分学校的信息化设备陈旧、老化,亟待更新升级,四是我县信息化水平跟兄弟县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四、2012年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重点

2012年,我县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强化检查、督促和引领,通过组织开展督导检查、针对性培训、激励性竞赛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充分发挥设备效益,进一步促进教育技术装备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一是进一步推动以“交互式电子白板”、“大屏幕触摸电视”为代表的“班班通”先进模式建设,逐步升级、淘汰落后设备。2012年我县同10个学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要求每个学区新建一所“班班通”学校,根据各自实际更新、升级旧设备。

二是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设备、仪器和音、体、美、卫设备及图书的管理、应用工作,本着“建、管、用”并举的原则,管好、用好各类设备,努力提升设备的利用率。三是进一步加快学校教育网站建设,未建成网站的城区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到年底全部完成学校网站建设。

四是将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和“特色校创建工程”紧密结合,按照“宁肯用烂,不能放坏”的要求,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大规模、大面积推行现代教育装备进课堂活动,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创建标准化学校、彰显办学特色推波助澜。

五是继续组织开展各类信息技术培训。采取校本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节假日等空闲时间,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进行全覆盖式培训,结合我县开展的“三字一画一语一操作”教师基本功达标活动,切实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装备进行教学的能力。

六是继续推行“以研促训”的模式,要求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将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作为教研活动的基础,深化研究,总结经验,推广成果。同时教体局继续组织开展全县性学科教学评比活动,进一步强化交流,推动应用。

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实施“校校通、堂堂用”,全面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我们将进一步统一认识,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再添措施,再鼓干劲,为全面开创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新局面做出积极努力!

教育资源建设模式 篇3

摘要:近年来,我国路桥建设企业的管理就呈现出两个变化趋势,一是项目管理模式日益受到重视,另一个是人力资源管理在路桥建设企业与项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路桥建设项目中,关注人力资源管理,构建高效率项目管理模式,是路桥企业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路桥项目;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模式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路桥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路桥工程对工程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呈现直接的重要影响,市政路桥工程不仅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交通出行,而且在很多程度上还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市政路桥工程还是衡量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标签。随着路桥工程的越发重要,路桥工程项目管理也摆在了重要位置,作为路桥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自然也日益得到重视。

一、路桥建设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路桥建设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非常明显的发展趋势。

1、项目管理模式得到广泛重视

在路桥建设过程中,其实是以路桥建设项目为基准点的,因此只有加强路桥建设项目的管理,构建高效率的路桥项目管理模式,才能提升路桥建设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当今的国内建设大格局中,随着政府、民众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视,随着城镇化的建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路桥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大,路桥建设行业也迎来了发展壮大的良好机会。如果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路桥企业未能实现高效率的项目管理,那么无论是扩展企业项目,还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率,都难以实现良好的效果,还有可能被市场淘汰。因此路桥建设企业对项目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重视,不断提升路桥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也成了路桥建设企业的当务之急。

2、人力资源管理在路桥建设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项目管理有效地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时间管理以及应急管理等多种内容融于一体,而将这些糅合在一起并形成高效的团队的关键是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我国路桥建设项目的技术与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距非常小,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管理水平,特别是在项目管理中,如何实现路桥建设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如何有效地推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构建与之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是摆在路桥建设企业眼前最紧要的问题。

二、路桥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路桥建设项目因其路桥建设自身的特点,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

1、路桥建设项目的特点

1.1工程内容具有多样性

路桥建设项目涉及的工程内容比较复杂,一般主要包括公路和桥梁两个主要内容,但在公路中又可以细分为高速公路、城乡公路等多个级别,而桥梁的分类更加多样化。路桥建设项目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其主要还表现在这些路桥工程因不同的使用用途而呈现出来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另外路桥工程受地形、地理、地质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自然在工程内容的呈现上也会表现地多样化,因路桥建设项目工程内容的多样性,直接决定了路桥建设项目管理难度大。

1.2工程人员流动性大

跟建筑项目不同,路桥建设项目难以在一个地方固定下来,路桥建设项目的流动性比较大,员工的生活场所也难以固定下来,路桥建设项目往往需要跨省份、跨区间作业,这就给路桥建设项目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还有一些路桥建设项目是在深山老林等人迹罕见的地方,其工作人员要长期忍受单调的环境,与家人的长期分别,还有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这无疑加剧了路桥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员工的思想工作如果不能及时疏导,那么工作积极性就难以调动,另外,因路桥建设项目的人员流动性大,人员构成比较复杂,这给人员之间的配合也带来了难度。

2、我国路桥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2.1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不重视

项目管理只是与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结合,是现代项目管理的重要发展,对现代项目管理至关重要。不过在目前我国广大路桥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中,仍然停留在简单的人事管理、业绩考核等基础阶段,难以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项目管理的重要推动作用。这主要是因为领导干部对人力资源管理不重视,在人员配备及团队构建时,都未能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另外在路桥建设项目中,人力资源的管理往往被疏略,难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2.2项目经理的主导作用不突出

在路桥建设项目管理中,项目经理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从现行的情况来看,项目经理的主导作用并未突出出来,项目经理没有实权,没有话语权,仍然由上级领导说了算,行政干预的成分仍然比较重。

2.3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

在我国路桥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仍比较低,与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工程员工的薪酬设置不合理,项目岗位设置不科学。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以资历来排辈的情况,而不是按照个人能力和贡献,这就容易打击优秀年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在路桥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培养体系缺失,人才资源储备不足,人才出现了断层。

三、路桥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究

1、项目人力资源能力开发体系

实行项目人力资源能力开发不仅仅是路桥建设企业的责任,同时也是整个路桥行业和社会的责任。在项目人力资源能力开发过程中,要注重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既要考核相关的从业理论基础,又要考核其实践能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职业标准和从业底线来约束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水平,加强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培训教育。

2、项目人力资源绩效评价系统构建

在路桥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充分理清工作目标,在量化指标的基础上,讲究可测性、时限性与可操作性,最终确定考评结果。在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构建统一的指标体系,这样可以让员工明确工作的重点及方向,还有工作的内容,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因路桥建设项目的周期性比较长,这就决定了路桥项目人力资源绩效评价需要事前确定某一个周期,考评时长,这样可以保证考评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项目人力资源激励体系设计

在路桥建设项目人力资源激烈体系设计中,可以从工作激励、薪酬激励。员工福利等方面入手。工作激励主要是帮助员工找到对工作的认同感,按照员工的工作能力安排合适的岗位,鼓励员工找准自己的位置,提升企业归属感。薪酬激励的方法比较直接快速,通过薪酬激励可以鼓励员工“多劳多得”,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福利既可以为员工提供生活上的方便,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还能提升他们对企业的认同,认可企业的文化,始终保持与企业一条心。

总结:路桥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自身的特点,路桥建设企业开展项目管理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项目管理中重要的内容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因此路桥建设企业应该不断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设计研究,推陈出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姚艳虹,张小伟;管理型人力资本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2004年12期;

[2]黄泽明,汤卫平;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形式及其应用[J];江西冶金;2005年01期;

装备建设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篇4

一、装备建设资源管理要素分析

系统的构成要素一般分为四类:人、财、物、信息[2]。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各类要素的具体构成,一是按要素的组成类型进行分析,由此形成的要素称为静态要素;二是按要素的形成和使用过程进行分析,由此形成的要素称为动态要素。四类基本要素动态和静态的一般构成(如图1所示)。

以一般系统的人、财、物、信息四类要素为线索,同时从静态构成和动态构成两方面,对构成装备作战和保障能力建设系统所包含的要素及相关投资要素进行枚举和罗列,识别出系统的各项构成要素(如下页图2所示)。

同一类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之间存在相互包含关系,只保留其中一个方面的要素,按照装备战斗力建设的特性,保留“人”和“财”的动态要素,“物”和“信息”的静态要素,并对保留的要素重新进行归类,形成了装备建设资源科学管理的十大要素(如下页图3所示)。

二、装备建设资源管理过程分析

装备建设资源管理核心过程主要围绕装备作战和保障能力建设进行,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含了多方面的工作内容,存在多种不同的工作展开过程[3]。这些过程中,有的过于宏观,难以牵动各项具体工作的展开和落实;有的则过于零散和局限,无法形成整体建设的局面,无法产生整体建设效果。而装备的全寿命过程即能够全面带动各项具体工作的展开和落实,又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全局性,是作战和保障能力建设的核心过程,也是装备建设资源投向投量管理的主要过程,各项管理工作主要围绕这一核心过程展开。

装备全寿命过程是装备从需求论证直到退役处理所经历的时间过程。不同类型的装备、不同的划分目的会采用不同的划分方式。根据作战和保障能力建设工作的特点,综合几类主要装备的情况,将装备的全寿命过程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如图4所示)。

从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的建设来看,研制生产阶段的功能是生成战斗力,服役阶段的初期将形成战斗力和保障力,服役阶段的持续期则是保持和提高战斗力与保障力。装备建设资源投向投量的管理也重点在于这三个阶段。

三、装备建设资源管理职能分析

1. 装备建设资源管理职能的基本划分

装备建设资源投向投量管理职能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统筹管理职能,二是业务管理职能。统筹管理职能是指对装备建设资源进行的总体规划、计划、组织领导及监督考评。这部分职能是装备建设的专项职能。业务管理职能是指对装备建设资源的各项具体业务工作进行管理的职能。这部分职能主要由现行的各职能部门实施,是分散存在于各职能机关中的职能。

管理职能分析只针对于业务管理职能,其目的是识别出所有与装备战斗力形成和相关的已经存在或应该实施的业务管理职能[4]。在很多工作中业务管理职能与业务职能本身往往合并在一起,这时应直接对业务职能进行识别。统筹管理职能不作为系统分析的内容,而将其归入系统设计的范畴,在管理体系的设计中明确。

2. 装备建设资源管理职能的识别分析方法

依据两条线索采用矩阵分析的方法对管理职能进行识别。

第一条线索是系统要素,在要素分析中所明确的十大要素是装备建设资源管理各项具体工作的归属点,各项业务管理职能均可归属到具体的要素上。因此,可以反向按这十大要素逐一对管理职能进行识别。在具体识别时,对十大要素按其辨识和归集过程进行细化。

第二条线索是管理的一般职能。管理的一般职能通常归纳为“组织、计划、决策、控制(执行)、检查评估”五个方面,这里根据装备形成和保持战斗力的特点,将管理的基本职能归纳为“研究论证、方案计划、组织执行”三个方面。

将上述两条线索按纵横两个方向进行排列,然后进行交叉组合,构成一个矩阵,矩阵中的每一个元素即形成一个职能识别点(如图5所示)。针对每个识别点按其所对应的要素和一般职能对装备建设资源管理中各项具体的业务及业务管理职能进行识别。

3. 装备建设资源管理职能识别结果

在对十大要素进行一定的细化后,按矩阵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管理职能识别。表1是十大要素中的装备质量管理职能识别结果。

四、结论

装备建设资源管理是一项涉及到军事、政治、后勤和装备工作各个方面的复杂的综合的大系统建设,笔者以装备全寿命周期的作战和保障能力管理为主线,应用系统工程、管理理论、矩阵分析等方法,分析装备建设资源管理的要素、过程以及职能,研究装备建设资源投向投量的科学管理模式,对有效使用装备建设投资,提高投入的军事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摘要:针对装备建设资源管理的特点,以装备全寿命周期的作战和保障能力管理为主线,应用系统工程、管理理论、矩阵分析等方法对装备建设资源管理要素、过程、职能进行了分析,对装备建设资源管理的科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对有效使用装备建设投资,提高投入的军事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装备建设资源,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阮朝阳,等.军事装备技术保障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281-291.

[2]任连生.给予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26-45.

[3]彭勇行.管理决策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0-14.

教育资源建设模式 篇5

一方面,酒店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另一方面酒店管理专业高等院校毕业生不断增加,但大量的毕业生却与酒店行业失之交臂,许多毕业生进入企业短暂停留旋即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培养目标不明确。

明确培养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问题。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导致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师资安排等方面的混乱、雷同和滞后,进而导致不同学历层次人才在素质、能力上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差异,特别是无法满足行业对中高层管理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无法实现学生的职业定位和就业期待,就业后流失率较高。

教育资源建设模式 篇6

1 对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思考

一场多用,器材一物多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中学做好学校体育场馆的资源优化建设与管理是很有必要的。新课程理念对于初中体育课程提出的“学生健康第一”的教学目标,使得很多学校在体育场馆及相关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上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目前,很多中学都建设起了配置较为完善的体育场馆,但在场馆的合理利用上却仍然有待加强。学校有必要对体育场馆的使用进行新的规划,如场馆及场地的一场多用,各类器材的一物多用,足球场可以用做开设棒垒球、腰式橄榄球、飞环、航模、发展跳跃能力练习等的场地,羽毛球场地可以开发毽球及乒乓球项目,场地交叉使用,不仅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也有利于推进体育课程的教学。

体育场馆资源使用合理划分 对体育场馆资源使用进行合理规划是资源优化配置及管理的核心内容。体育场馆在中学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体育课程的教学用地以及学生的各类课外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对体育场馆以及各类设施器材的使用,要根据课程要求进行编排,在时间设置上不发生冲突,以免造成场馆不够或者场馆闲置的状况。对于学生的课外活动学校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对部分活动,体育场馆可以按时段分配,每个班级在借用体育场馆时要先预约时间,让体育场馆资源的使用更科学有效。

使用时间的优化管理 体育场馆在使用时间的优化管理上,除了上述提到的体育课程的时间设置上要更为合理,很多时候这还涉及节假日及双休日的有偿开发及无偿开发的分类管理上。学校的体育场馆不仅是重要的教学设施,同时还具有相应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节假日对于篮球场、足球场以及体育场馆等的无偿利用上,这主要是针对部分住校学生或者周末来学校锻炼的学生,学校应当有相关规定,对于场馆的开放时间、使用时的相关注意事项都应当有明确说明。有偿开放主要是针对场馆借给相关单位,或用来主办一些大型活动等,对于这部分场馆利用学校需要做良好的管理,对于使用时间、使用方式、收费标准等都要事先双方达成协议。

2 对场馆器材资源的配置的思考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 在对体育场馆及器材资源进行优化建设与管理时,首先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让场馆实现科学性与教育性的结合。体育场馆在建设时要更为科学合理,无论是场地的规划还是场地的用途等,设计理念应当能够让有效的场地尽可能地发挥更多用途。例如,室内篮球场的场地也可以作为室内排球场或者室内乒乓球场。场地是完全可以共用的,只需要合理地做好资源配置及时间规划。此外,要保证体育场馆的教育性,场馆建设不仅是要为学生们的体育活动的展开提供硬件条件,同时,它也需要让体育课程的教育理念得以凸显,既要让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也要让学生的情志得以提升。例如,体育场馆内展开的各类体育活动及体育竞赛中应当充分体现出教育意义,要让学生感受到竞争的乐趣的同时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要让学生的身体体能得到锻炼的同时意志品质也能够得到锤炼。

娱乐性与情境性相结合 娱乐性及情境性的结合是学校体育场馆资源优化建设与管理的一个重要创新模式。体育课程具备一定的娱乐性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现在的很多学生疏于体育锻炼,如果体育场馆在建设中能够让娱乐性进一步凸显将会很大程度提升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此外,想要让健身娱乐更有趣味,良好的情境创设也是很有帮助的,体育馆内可以划分出部分空间设置相应的武术“木人桩”“梅花桩”、吊沙包等练习园地,这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也能够让体育场馆更全面地发挥其作用。

3 对体育场馆资源优化开发管理的思考

学校体育场馆和设备的租赁管理权 在学校体育场馆资源优化开发管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好场馆和设备的租赁管理工作。这部分开发管理主要涉及两方面问题。首先,学校对于自身场馆及体育设施要有明确的租赁规定及租赁条例,对于使用时间、使用方式及使用价格等都应当有明确规定,这样才能够在展开实际租赁活动时更有据可依,操作也能够更为规范。其次,对于学校内的体育场馆及设备在展开租赁时要加强体育教师在过程中发挥的管理及监督作用。缺憾的是目前在很多中学的体育教师不具备专业的体育场馆及设施的管理能力,甚至没有相关的管理意识,这很容易造成学校体育场馆管理上的缺位。

学校体育场馆资产特许经营权和使用权 争取各级各类学校系统或社区的体育竞赛的举办及经营权也是学校体育场馆资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可以举办各类中学生综合运动会,可以联合羽毛球协会举办公开体育赛事,还可以联合篮、足、田径等协会举办竞赛活动等,争取所有这些赛事的举办权其实就是学校体育资产的一种合理的经营与利用,这既能够让学校内的体育场馆及体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使用价值,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支持学校体育场馆的维护、自身建设。

做好学校体育资产的开发与管理 学校体育场馆及相关的设施资源的资产开发与管理,需要一支好的管理团队。学校应当把具体的建设及管理任务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及人员,无论是从体育教师中选拔学校体育场馆及体育资源的管理人员还是由其他部门主要负责兼管,都要特别强调专业性要求,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化水平、能力,对管理的时效性及管理效果影响很大。因此,学校应定期组织对体育场馆资源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能力。

4 结语

体育场馆及相关的器材资源是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达成中学阶段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物质基础。进一步优化开发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场馆和器材资源,促进学校体育场地及器材的高效应用,是研究体育场馆及器材资源开发利用与优化配置的主要目标。学校在开展体育场馆资源优化建设及管理时应统筹规划,增强专业管理能力,以利于推进体育场馆资源优化管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莫再美.关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现状及其建设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1).

[2]刘官元,陈帮权.大学城体育设施功能定位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6(4).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建设探索 篇7

一、文献资源的共享是高校图书馆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1.文献资源的共享是高校图书馆科学合理利用文献资源和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是解决知识信息剧增与馆藏力不足的矛盾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受人力、财力等条件的限制, 各高校图书馆通常是使用核心书刊来丰富馆藏, 如此以来导致馆藏文献少藏、缺藏、重复藏等现象。2.由于书刊文献的出版量急剧增加, 高校图书馆只依靠一己之力无法最大限度满足师生对书刊文献资料的需求, 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新技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3.用户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容也在发生变化, 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 他们更需要的是内容新颖、类型完整的文献资料以及文献资料的电子化、网络化, 这显然不是单一的图书馆所能做到的。多个信息单位协同合作, 统筹安排、多方位、科学合理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加强对文献资源的电子化组织和迅速实现网络化的工作已成为文献信息界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共建共享应遵循的原则

强化合作理念, 争创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广泛协作的局面,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 在充分利用新技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 系统性原则。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仍然对系统性原则有所要求, 但系统性原则的内涵却应该发生变化。它除了要求各图书馆自身建设的系统性之外, 更加强调共建共享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系统性建设。 (2) 分工协调原则。特色化与协调原则要求, 各图书馆分别建立自己有重点有特色的专门化的资源体系, 从宏观的角度形成类别齐全、类型多样的综合性资源体系。共建共享的过程本身就是特色化与协调原则的体现。 (3) 完整性原则。各图书馆在所负责的建设范围之内, 更加注重文献信息资源的完整性, 而不再强调文献信息资源的实用性。共建共享要求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分工协调原则和完整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共建共享系统的建设原则, 分工协调原则是各单位之间的资源建设原则, 完整性原则是图书馆微观资源建设的原则。

三、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方案

各高校没有理由也不应该以任何理由和形式阻止或拖延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 共建共享信息资源才是正确途径。

1.馆际互借协作模式。

各高校图书馆根据各自的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都拥有齐全且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事实证明馆际互借是各高校内文献资源共享最原始、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重要文献采取网上预约就近归还的大流通管理方式, 非电子文献资源采取通借通还;各馆享有充分自主权, 仍可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借阅制度;电子文献资源, 在共享网络的情况下, 用户只要上网检索, 通过可链接的网址共享电子文献资源。该模式中, 共享的资源涵盖了整体或是部分图书馆馆藏资源,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高校图书馆资源最大价值为目标, 读者借阅非本校文献资源时, 需遵守该校图书馆的规章制度, 充分尊重各馆的自主权。

2.以中心馆为主、各分馆为辅的社会一体化模式。

由政府牵头协助各高校制定相关政策, 建立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 将处理好的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数据交由共享工程网站统一管理并提供服务, 将其纳入未来城市网络建设发展中加以运用, 实现各高校和社会一体化的服务模式, 无疑也是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建设的另一种选择。各高校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统一管理并提供服务, 既是现实的需要, 又有实现的可能。

3.社会一体化服务模式的意义。

(1) 建立共享工程网站的服务模式, 在实现全社会对资源的利用, 最大化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 对化解各高校间矛盾, 打破利益保护, 缓解不公平竞争等现象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是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科学规范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2) 采取建立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的模式服务广大用户, 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研究者的使用, 扩大了各图书馆的整体功能, 也使得各高校内的文献信息资源长久保存和利用, 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文化资源共享, 使各高校发展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3) 由于各馆之间业务管理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 即使一个馆不能正常运行, 也不影响其他馆业务的正常运转。在共享工程网站上, 各馆的数据库是独立的, 产权明晰, 各分馆遇到的发展机遇, 也使整个共享工程网站与社会一体化服务同步发展。

四、拟解决的问题

1.共享工程网站建设单位的选择及目标实现途径。

共享工程网站的建设, 单凭某所学校一己之力是难以实现的, 需要政府、社会和各高校的共同努力。社会力量和各高校共同协商自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的投入和回收成本的周期, 目前的状况因利益因素让社会力量和各高校共同协商自建恐怕不现实, 而政府是各高校建设的发起者和建设的监督主体, 有责任和义务承担共享工程网站建设的职责。政府不仅在各高校土建等基础工程建设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更应该在资源共享等软环境方面采取措施, 号召全社会关心各高校的发展, 积极组织、协调各高校参与共享工程网站建设的规划和设计, 吸引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共享工程网站建设。

2.建立健全资源共享利益保障制度和保障体系。

(1) 要想顺利实现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建设, 管理体制上首先要打破当前各系统间存在的条块分割局面, 成立跨系统、跨部门的协调机构, 加强不同系统、不同部门间的协调、合作与交流。共享模式的建设和正常运作, 要充分关注各相关高校的利益, 考虑组织所提供的资源与服务、技术以及组织自身的发展。 (2) 建立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与各入住高校相对独立发展并不矛盾, 相对独立、资源共享是贯穿各高校建设发展过程的灵魂, 应当制定相关政策, 给参与共享模式建设提供文献信息资源的各高校办学实体相对的自主权与独立性,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各高校也必须解放思想, 正确处理个体和群体的利益关系, 群体利益就是文献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共享。但各大学的个体利益也要保护、协调, 应该正视各高校在利益上的独立性, 建立健全入住高校资源共享利益保障制度和保障体系, 从政策上解决入住高校实际利益保障等根本问题。

3.引入市场经营和监督评估机制。

引入市场管理和监督评估机制, 将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市场化, 这不仅使各高校内的读者可以享用这些资源, 而且使社会同样可以共享这些资源。政府应协同各入驻高校及社会力量, 加强共享模式建设和管理力度, 以共享模式建设质量和整体服务品牌、经营手段为监督评估核心, 其目的是以评促建, 以评促发展, 在监督中成长发展。

4.建立科学的共享模式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

理想的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管理体制既可以采取由管理层、执行层和实施层三个层次的构成形式, 又可以按混合式或集中式的管理体制运作。 (1) 成立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协调中心作为管理层, 主持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作, 制定资源共享政策、制度, 宏观协调、配置资源, 提供统一的信息检索入口;执行层以各图书馆个体为单位, 组合成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子系统, 对信息资源整体化建设的目标形成联合支撑, 采取中心馆对分馆实施业务上的宏观管理, 但资源和服务提供等则由分馆和中心馆共同完成, 分馆负责文献资源和文献服务平台的建设, 中心馆负责资源、服务的调度与分配;最底层中各馆的优势馆藏、特色馆藏将汇聚成提供信息资源保障的根基。但这种管理体制局限性在于适合各高校内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管理。 (2) 尽管各高校内各高校的归属各有不同, 但共同点都归属教育系统, 因此既可以采取混合式管理体制, 又可以实行集中式管理体制, 在集中式和混合式管理体制共存的基础上实现大集中, 通过馆际互借协作和共享工程网站两种共享模式, 成立虚拟的、权威的组织协调机构, 激活各馆资源, 实现跨系统的文献共享。这种管理体制依托政府和各高校或共享工程网站, 成立跨高校主管部门的各高校共建共享组织协调机构。

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 各高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 努力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为我市提供综合化、网络化、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系统性、普及性、科学性、学术性知识的服务, 为我市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连庆.数字图书馆互动服务及其实现[J].图书馆论坛, 2008 (5) .

[2]张思辉.图书馆互动服务平台的强化[J].图书馆学研究, 2006 (11) .

[3]刘磊, 王启云, 穆丽娜, 唐惠燕.网络环境下基于需求的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评估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 (2) .

[4]曲盛.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策略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7.3.

档案网站资源建设模式浅议 篇8

1 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开发

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开发, 可由档案馆、数据库主要用户及外包商三方合作完成。在合作关系中, 档案馆负责提供启动资金、提供并筛选信息、质量把关, 拥有监督权、管理权和数据库的所有权;用户负责资金的提供;外包商负责建库业务和设备提供。通过这样的合作关系, 将档案信息数据库的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分开。

1.1 数据库用户的选择

档案信息数据库的用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个人、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商业网站。一般来说, 除个人用户外, 其他三种都可考虑作为合作对象, 其提供的资金可作为使用数据库的预付资费。档案馆则可以依照两种思路选择数据库用户作为合作伙伴:一条是确定数据库专题, 然后根据专题选择相应的目标用户。在数据库专题确定后.再考虑该专题所属的对口行业, 以及与所属行业有业务交叉关系的相关行业和机构。另一条是先寻找合作对象, 然后根据其工作需要或经营范围确定数据库专题。对于有着源源不绝的信息流的档案馆来说, 这并不困难。况且同一专题的数据库往往能满足来自该专题所属行业内外的多用户的不同需求, 而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又往往有交叉之处。专业网站和商业网站都可作为档案馆开发数据库的合作对象, 针对它们的经营范围开发专题数据库。专业网站和商业网站参与开发的数据库, 出于利益原因, 必然拥有大量稳定的客户源, 因此, 不必顾虑根据某一用户需求而开发的专题数据库的利用率问题。

1.2 外包商的选择

外包是指把本应由内部操作的大量事务性和部分技术性工作委托给外部企业或团体来完成。它的意义在于基本上不涉及管理权问题。能够调动一切社会积极因素, 使各种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实现科学化、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同时, 它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专业化水平。

由于档案信息的特殊性, 档案馆对建库外包商的选择必须十分严格。笔者认为, 首先应该以国内外包商为前提, 其次还应满足下列条件:政治上安全可靠, 诚信度高;有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市场渗透力强, 与档案信息数据库的目标用户有较密切的关系;在用户中有较高声誉和美誉。具备这些条件的外包商有利于保证数据库的质量、促进数据库的市场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保证我国民族文化的纯粹性。为此, 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应选择技术强大、队伍稳定、资金雄厚、诚信度高、口碑佳的国内机构为合作的外包商。依此条件可选择的对象有:国内高等院校或专业研究机构的相关部门或所办实体, 也可选择专业性强的国内IT企业。从长远来看, 中国企业家将肩负起自身抢占市场和为民族捍卫数字中国的双重责任。

2 档案目录、原文与编研成果三级信息并重

档案目录、原文、编研成果三个级别的信息可以满足不同用户不同层次的利用需求。目录不仅对用户起着指示和导航的作用, 而且它本身内含的信息就是对馆藏内容和效用的揭示。没有经过加工的档案原文, 通过数字化后以全文形式直接上网, 适合研究型、凭证型等要求严谨的用户需求。信息编研则是经过加工和整理的档案信息以各种专题发布, 具有原文发布不可替代的优点。这个级别的内容建设可分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 开放的档案原文上网。根据档案的价值、用户需求、以往利用率、载体状况和技术可能, 优先选择一部分馆藏档案, 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将原文上网。从调查结果来看, 目前我国已有部分档案馆网站提供了目录信息和编研信息, 但提供全文信息的极少。网站应加快全文信息的提供利用。

第二步, 档案目录上网。包括全宗级目录、案卷级目录、文件级目录、本馆编研成果目录、缩微目录、联合目录, 以初步揭示馆藏, 并吸引用户到馆查阅。

第三步, 各专题编研成果上网。由于编研成果在详略程度、形式、内容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 档案馆可以根据网站内容建设的需要, 结合本馆实际情况选择编研的主题、类型和程度。相对来说, 这是一种能在较短时间内揭示馆藏概况, 从而吸引普通冲浪者成为问答用户的途径。

3 多档案种类、多信息类型并举

我国档案馆网站目前提供利用的档案信息种类和类型均过于单一, 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平台, 也不利于全面真实地再现档案原貌。由于现代信息交流的不断发展, 用户在使用网络资源时, 趋向于利用丰富多样的多媒体资源。而现代信息载体的更新, 配套网络信息载体技术的发展、带宽的不断扩大, 使网络今天已经真正成为“一切媒体的媒体”, 为提供音频、视频、多媒体等多种类型信息、满足用户多元需求提供了可能。档案馆网站利用文本、静态图像、动态图像、音频、视频、多媒体等多种信息类型, 提供文书档案、照片档案、声像档案、图纸档案、多媒体档案及其他专门档案信息势在必行。

原生性数字档案信息应当以其原有类型提供利用, 再生性数字档案信息则应根据原件表达信息的方式 (如文字、图像、声音、画面等) 以及传承信息的特殊需求选择合适的类型。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对象, 需要使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够全面、保真地传播原信息。

摘要:分析了档案信息网站在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如何建立相关组织模式。

云存储模式下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篇9

关键词:云存储,图书馆,数字资源

1 图书馆数字资源存储现状

1.1 图书馆数字资源存储方式比较

传统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主要解决用户的基本需求, 存储方式大多采用直接附加存储 (Direct Attached Storage, DAS) 技术、网络附加存储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NAS) 技术、存储区域网络 (Storage Area Network, SAN) 技术等。

(1) 直接附加存储 (DAS) 。直接附加存储是指主机与存储设备之间的直接连接, 存储设备通过SCSI或ATA作为数据接口的存储方式。直接附加存储是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数字资源存储方式, 具有标准统一、兼容性好等优点, 但面对指数型增长的信息量, DAS存储方式存在可靠性和安全性较低的缺陷。

(2) 网络附加存储 (NAS) 。网络附加存储是指直接接在网上的存储设备, 实际上NAS是一台专用的存储服务器, 数据通过网络协议进行传输。网络附加存储支持异构服务器间的数据共享, 在资源存储的可靠性方面也有所改善, 但NAS的数据备份时消耗过多的通信带宽, 导致数据传输速度过低, 另外NAS不支持数据库服务, 因此不适合大型数据库的应用。

(3) 存储区域网络 (SAN) 。存储区域网络是独立于服务器网络之外的高速存储专用网络, 其将存储子系统网络化, 实现真正的高速共享存储目标。SAN是继DAS、NAS之后出现的新兴存储技术, 其具有传输速度快, 扩展能力强, 共享能力高及可靠性、安全性好的特点, 因此SAN成为现在社会主流的存储解决方案。

1.2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需求

传统的存储管理机制, 可以支撑一定的系统应用, 满足一般的服务需求, 但随着计算处理能力和网络互连能力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存储方式都已无法适应新的需求, 表现为存储设备价格昂贵、兼容性差、扩展不足、数据安全性低等。这对数据的存储和管理能力产生了新的需求, 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1) 存储对象多样化。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一部分来自于购买的电子期刊、电子书及其他数据库, 另一部分源于自建资源, 数据类型多种多样, 除了传统的文本、数据外, 还包括图像、音频、视频, 甚至虚拟机镜像文件、数据库的关系数据等, 使得数据的异构化空前加深。

(2) 资源总量迅猛增长。随着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进程的加快, 对数字资源存储的空间和复杂性需求也在不断增强。无论是自建资源, 还是引进资源, 其总量都是十分巨大, 增长速度也相当快。长期以来, 这些电子资源一直存储在各系统自身所配载的硬盘之中, 这种分散存储状态在存储管理效率、数据安全性、系统稳定性等许多方面均难以尽如人意。为对已有资源的存储环境加以整合, 并考虑到增量资源的潜在存储需求, 迫切需要建设一个不仅具有超大容量, 而且具有良好扩展性的集中存储架构, 满足数字资源不断增长的需要。

(3) 存储的安全高效性。图书馆资源面向终端用户, 访问者多, 访问量大, 对其安全性的要求也较高, 要求存储系统性能稳定可靠, 容错能力强。当设备出现故障或系统崩溃时, 能够及时启动备用系统并及时恢复数据, 防止任何情况下数据的丢失, 确保关键资源的安全存储与关键应用的高效响应, 使数据资源具有更高的可用性。

(4) 存储应用的可扩展性。数字资源建设要有一定的可伸缩性和较强的可扩展性, 能在服务不中断的状态下, 完成在线的升级和扩容。

综上所述,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不仅要能适应海量存储和不断增长, 同时还要能够满足当今网络环境复杂性和扩展性的不断提高。

2 云存储

云存储 (Cloud Storage) 是云计算的延伸和发展, 云存储是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和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 将网络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存储管理软件集合起来协调工作, 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的功能。与传统的存储设备不同, 云存储不仅仅是一个硬件, 而是一个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服务器、应用软件、公用访问接口、接入网和客户端程序等多个部分组成的复杂系统。各部分以存储设备为核心, 通过应用软件来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服务。

源于云计算技术的云存储继承了云计算强大的计算能力, 在云存储模式中, 当用户提交一个查询请求时, 云存储的管理系统将调用云中的所有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同时搜索众多的数据库, 然后将结果返回给用户。另外, 除了使用PC外, 用户还可以通过PDA, 手机等终端方便、快捷地获得云存储中的相关信息和服务, 无需考虑使用的哪个数据库, 哪个存储设备。在此模式中, 通过应用软件可以实现数据的备份和容灾, 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分配资源、负载均衡, 并可进行可靠的安全实时监测, 从而使数据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

3 基于云存储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模式分析

建设图书馆数字资源云存储平台, 首先要建立一个适合图书馆数字资源存储的分布式存储架构。根据云存储的模型, 构建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存储架构, 如图1所示。

与传统的存储模式相比, 云存储模式下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不仅提供了数据备份服务、网络存储空间, 还提供了基于虚拟化技术和云存储管理平台的资源动态扩展能力和资源池共享架构。基于云存储模式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由存储设备、网络设备、集群中间件、虚拟服务器、业务管理、公用访问接口以及相应协议标准等多个部件协同作用共同组成。各部分以存储设备为核心, 通过应用软件来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备份等服务。根据各部分逻辑功能的不同, 云存储模式下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架构由4层组成。

(1) 存储资源层。存储资源层是该框架最基础的部分, 处于整个系统架构的最底层。存储设备可以是FC光纤通道存储设备, 可以是NAS和iSCSI等IP存储设备, 也可以是SCSI或SAS等DAS存储设备。数量庞大并且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区域, 彼此之间通过广域网、互联网或FC光纤通道网络连接在一起。存储设备管理可通过软件及虚拟化系统实现存储设备的逻辑虚拟化管理以及硬件设备的状态监控和故障维护。

(2) 资源配置层。资源配置层是该框架的核心部分, 该层通过虚拟服务器、集群、分布式文件系统等技术, 实现多个存储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 使多个存储设备可以对外提供同一种服务, 并提供强大的数据访问性能。同时, 通过各种数据备份和容灾技术保证数据不会丢失, 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3) 业务管理层。通过对虚拟系统的管理及各项业务的部署管理, 可根据不同的应用服务接口, 提供不同的应用服务, 实现基于云存储的各项服务的可管可控。

(4) 应用访问层。任何一个授权用户都可通过标准的应用接口来登录, 使用云存储模式下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及服务。

在云存储中不同存储设备之间利用集群、分布式文件系统和网格计算等技术, 把存储于分散设备上的信息资源和处理器资源集中在一起, 实现存储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 使多个存储设备可以对外提供同一种服务, 从而大大提高数据访问性能。

4 云存储模式应用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优势

云存储模式下的存储不仅仅是存储, 更多的是应用。将先进的云存储技术应用于现代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已成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通过云的分布式计算, 可为用户提供高效的计算能力和超大数据处理能力, 整合优化资源, 实现最大规模的资源与服务的整合, 为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基础。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海量数据存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云存储模式下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安全性不仅要充分考虑传统存储技术或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还要充分考虑由于新技术或系统引入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云存储模式下海量数字资源不是存储于某个图书馆的服务器上, 而是存储在“云”的服务器上。虚拟化海量存储可采用数据副本的方式进行容错, 通过对每个虚拟盘创建多个副本来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访问性能。这种方法不需要维护规模庞大的映射表, 即使磁盘被损坏, 也不会影响正常的读写访问, 更适合在云环境下的海量存储网络系统中实现。显然云存储模式下不会造成数据的损坏和丢失, 确保了数据的可靠性。

(2) 提高了数字资源的更新速度及存储的扩展能力。通过云存储提供的空间和计算能力, 高度的扩展性满足数据增长对存储系统扩容的要求, 修改和添加信息的灵活性可使图书馆间互相补充信息更加方便, 充分适应了图书馆业务的发展。

(3) 实现了不同设备间的信息数据共享。通过云存储模式, 相关图书馆间可构建共享空间, 将数字资源放于存储资源层, 用户只需将电子设备连接至互联网, 就可访问和获取所需的任何数据。

5 结束语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 云存储服务将改变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模式, 成为未来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发展的一种趋势, 它能够有效解决数字图书馆中数字资源存储和服务问题。目前, 虽然云存储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 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很多问题, 但是随着云存储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和成熟, 将为数字图书馆用户提供服务内容更丰富、信息更安全、存取更高效、操作更简便的存储服务。

参考文献

[1]田立峰.图书馆存储技术方案的选择和应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6 (5) .

[2]周敬治, 修蔽蔽.数字资源存储系统的构建模式及比较[J].情报杂志, 2006 (11) .

[3]刘姝.对高校图书馆建设数字资源存储系统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 (6) .

[4]李开复.云计算[J].中国教育网络, 2008 (6) .

泛在学习资源平台建设模式研究 篇10

关键词:泛在学习,泛在学习资源,建设模式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习理论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泛在学习已成为业界研究的重要内容,而泛在学习资源是泛在学习环境中最基本、 最重要的一部分,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泛在学习的效果,但随着互联网中信息量的不断增大,泛在学习资源呈现 “信息冗余、存储不足、有所限制”等局限性。本文将探讨泛在学习资源平台的建设问题,以期构建适合泛在学习特性的学习资源及建设模式。

二、泛在学习资源平台存在的问题

泛在学习(U-Learning),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泛在学习资源平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无法体现资源与问题的相关性;2.资源基本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不能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3.资源内容单一,趣味性差;4.过于追求动画效果而干扰了学习者对关键信息的获取;5.缺少交互设计。

三、资源的设计思路

1.从学习者需求出发;2.建立优秀团队;3.建立课程泛在学习资源体系。建立课程资源要求资源及其组合而成的资源体系也是优质的、权威的、专业的和方便获取的;4.资源的一体化设计。立足于学习者需求和课程特点进行媒体使用形式的选择,理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优化用户的学习效果; 5.资源建设与应用关系。充分考虑资源的应用条件,从而使得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达到一体化;6.资源共享。应遵循相关的资源的开发技术标准,实现共享和共建。

四、资源平台的建设模式

目前,百度知道已经实现用户和百度聘请的知识专家共建信息资源的方式。借鉴百度的经验,泛在学习资源平台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1)用户向数据中心提出一个信息索取请求,数据中心从信息库中自动调取相应的信息(3),通过(4)(2)反馈给用户。如果没有所需信息,则数据中心将用户需求的信息发送至(5), 由知识专家和会员解决后反馈给用户,数据中心通过一定标准整理信息,收入数据中心信息库(7),形成数据中心新的信息资源。以后再有用户索取相同或相近信息,则自动以FAQ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五、服务平台的实现

1.门户网页设计。(1)通过友好、美观的首页,提高数据中心对用户的吸引力和亲和力;(2)通过规范的界面布局、格式和操作方法,减轻用户记忆的负担;(3)整合网页资源;(4) 支持移动学习的需要。

2.通过多种技术拓展资源利用途径。通过各类推送抽取技术拓展资源利用途径。目前,移动图书馆服务已经出现, 读者能够直接检索图书馆书目信息、电子书刊等资源并能下载全文,从而实现与图书馆的无缝连接。

3.多角色参与用户服务工作。泛在环境中用户服务工作不再局限在数据中心。校外用户和各行业知识专家也参与用户服务工作。数据中心管理员更多地扮演裁判角色,或者由校外用户来裁判信息质量。

六、结语

教育资源建设模式 篇11

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资源 云平台

一、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设计

在当代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中,在校学子的学习方式也有所突破。现代教学观念突破了传统弊端,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观点,着重发展创新教育,在此观念趋势下,数字化,电子化的教学资源建设也走入了高等学府。在此,针对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展开下述探讨,使设计工作由上而下的进行。

(一) 建立统一的资源技术规范

教学资源的种类众多,层次及其属性都大不相同,根据其复杂多样的特点,在管理与利用方面相当困难。由此,只有建立健全教学资源技术规范,使其完善统一,促进教学资源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才能对此实现有效的管理与利用。标准化教学资源建设,可以有效的使不同库相互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从而防止教学资源信息单一,孤掌难鸣。而规范化教学资源建设,则是防止资源重复建设的极佳方式,可以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同时,保障质量,这样优质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也大大减少了教师课件开发时间,便于其教学。鉴于此,标准化技术规范务必要在教学资源建设开始阶段制定完成。也只有如此,才能使教学资源建设者在制作时有依据可循,使教学资源有效的共享的同时,也做到便于师生运用教学资源。一旦师生已对一些教学资源进行了解掌握,对于其余教学资源的认知速度也会有所提升。

(二) 构建统一的教学资源平台

在构件教学资源体系过程中,资源平台的搭建要根据教学内容纲领来进行,除此,还要结合教学资源实际情况,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完善丰富。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只有对高校中良好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归纳,并保障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更加立体,更加开放以及实现互动,才能促进共享教学资源更方便快捷,同时确保数字化教学资源井井有条。下面,就以下三点对构建平台进行分析:

1. 系统化、科学化的分类体系

信息化教学资源分类体系的建立旨在为网上信息提供指引,建立与目标信息的快速有效的链接。教学资源分类体系在体现科学性的同时,更要满足实用和易用的要求,列类时要将标准化与个性化进行有机结合,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要兼顾学校和专业的特点。

2.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一体化设计和可选择性设计

教育资源建设时,信息化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主要是:其一,在使用媒体形式的选择方面,要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并结合课程特点进行,教学资源形式也要通过分析学习对象,目标,内容,规律等方面后进行确定,保障其形式科学完善的同时,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劣互补,协调运用。而可选择性设计,就是针对学习者的差异来进行,学习资源体系根据学习者不同,设计出模块化、结构化的资源体系。在此基础上,学习者可以针对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需求,对模块教学资源进行选择,从而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这种设计方法就要求提前拆分教学内容,使其成为独立知识点,使其不但能够分块教学,还能够重组整理,使学习者学习更加有效。

二、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化教学资源有许多特征,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一) 注重集成性

信息化教学资源内容多、种类齐全、数量庞大,如果不考虑资源的集成性,会给资源管理带来麻烦。因此,我们在进行资源建设时要进行全面的规划,先从总体设计入手,再作局部设计。这样有利于多种资源综合使用,形成集成优势,为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支持和服务。

( 二) 注重扩展性

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是一种长期的工作,所以,就要关注教学资源的持续性与新资源的扩展,从而确保资源库中有着丰富的资源素材,更新及时。同时,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为使其达到长效性,可持续性,就要根据需求,与教学目标进行,

( 三) 注重开放性与安全性

对于建立与运用教学资源来讲,其广泛性和开放性必须确保。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教学资源可以融入其他高校的资源和不同开发者所提供的资源。除此,开放对象也要包含着有相同需求的人士。然而,教学资源安全问题也是在教学资源开放性,共享性之外需要关注的,一定要有效的避免滥用,盗用,破坏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现象发生。与此同时,在不断新技术发展的阶段,资源的安全性就更加需要重视与保障。

三、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组织和管理

( 一) 确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指导思路和意识

为了保障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需要建立信息化教学资源准入审核制度与检验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成效的评价标准。此外,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应该是动态发展的。要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必须建立起良性循环的工作机制,促进与一线教师的交流讨论,加强对相关资源使用反馈意见的收集,并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不断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来访问和使用资源,才能真正对教学起到支持和服务的作用。

( 二) 组织专门机构或专人开发建设和管理维护

资源建设能否优质全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发团队的水平。在开发建设团队中,教育技术、教育学科、计算机、心理等各个方面,不同岗位的专业人才,教学工作者,技术人员都不能或缺。学习内容的建立需要各个成员发挥所长,统筹协调,将自身优势作用在资源建设与整合工作中,避免出现内容堆砌的现象。为了使资源建设有效,不重复出现,完善教育资源,使其更加可用,易用,这就要求团队成员在教学设计与研讨中紧密合作,达到教学思想,理念的要求。与此同时,教学资源建设作为一种长期工作,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其资源也要不断补充,并及时清除落后,过时的资源。除此,为了使教学资源的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内容得到丰富,充分发挥其价值,教学资源的组织,整理,开发等工作就要有专门的机构与专职的工作人员进行。

四、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在教学资源中,资源层,服务层,应用层,用户层这四个层面分别是信息化教学资源中所包含的内容,如图1所示。

图1信息化教学资源组成图 如上图所示,资源层包含着丰富的资源与资源库。服务层则是重点涵盖着不同资源共享与管理,接口提供,定义协议等方面。应用

层是针对应用程序和各种服务的提供,从而确保用户能充分有效的运用资源。资源层建设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时重点关注的方面,而对于建设服务层和应用层并不注重,从而导致大部分优质的教学资源无法得到完全有效的利用,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有效的宣传和推广工作要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完成后进行,从而确保用户可以对所涉及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知晓这一体系所带来的便捷与易用。也只有如此,才能促使用户通过这个平台来检索访问所想要了解的资源,从而使得教学资源能够应用于用户的学习工作之中。

有效的进行宣传与推广可从下面几方面入手:首先,全面利用校园网,使得教学资源推广,教学资源制作,经验交流等方面有其专有的版块。其次,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开展有关方面的讲座与培训,并对其进行使用途径,方法规范的解读。再次,网址以及资源介绍可通过内部邮件的方式,发送到内网各个邮箱处。最后,还要在电子宣传屏幕上进行有关宣传。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中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必须有效进行,不仅要使教学资源进行完善丰富,其整合管理、共享等方面也要规范有效。通过不断的改进,使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成为根据网络这一纽带,依靠数据库作为基础,以教学资源平台为门户,而建立起来的更具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建设实践体系。从而,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更加能用,好用,并用丰富的资源来满足用户。与此同时,教学改革也要通过优质的信息教学服务与完善方便的反馈机制来进行,以便促进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创新教育模式下的高校教材建设 篇12

一创新教育与教材建设

创新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兴旺的源泉, 创新教育成为当今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 高校作为国家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必须加大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它是以知识结构、智慧品质和人格品质有机结合构成的创新素质为基础的一种能力。[2]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 推进创新教育, 开展科技创新实践已成为高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建设好与之相配套的教材, 推进相应的课程建设对于高校而言势在必行。各高校应该紧紧依靠学校的学科优势和技术优势, 编写出更多高质量的教材, 从内容、质量、层次、特色上下工夫, 使之逐步形成全国有影响、有权威的传世之作。[3]

二教材与学生能力培养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主要知识载体, 也是学校传授知识的基本媒介。教师要通过教材把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 但同时应看到, 教材的作用并不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播, 还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把相应的某一学科的技能传授给学生。

从学生角度而言, 教材对于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培养, 对于经济类院校来说, 在教材编写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政策法规意识和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现实间题的能力。

三教材建设要以内容为主, 坚持创新

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为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及教育的发展趋势, 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1994年教育部 (原国家教委) 正式提出制定并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并在部分学科进行了试点, 1995年在北京举办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报告会”, 标志着这项改革计划的全面实施。[4]

教材内容建设离不开教学活动, 教学改革的成果也应当在教材建设上充分体现;教材建设的发展反过来推动和促进教学的改革, 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发展。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知识在不断更新, 信息量急剧增加, 高校的教学无法以其有限的时间给学生受用终生的知识。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教材建设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和创造思维能力, 去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教材建设的奋斗目标。

教材建设是涉及到教育思想、人才规格、学生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知识的“系统工程”。因此, 教材建设必须坚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 坚持创新, 使之适应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其思维活跃、敏捷, 善于动脑筋, 能够解决各种问题。在教学方式上, 根据可接受原则, 选择适合大学生的教材, 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发掘每一个学生智力资源的潜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教材建设的创新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就教材本身而言, 它不仅仅是某一学科知识的载体, 还应是培养学生学会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创新意识和生活、生存、发展等实践能力的模本。教材建设要思考从如何促使学生去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改进制订学习计划的方法, 调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讨论的方法和阐述观点的方法等等方面来考虑内容的编写, 而且要有助于学生的复习。

四完善规章制度, 推进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建立完善的教材建设管理体制、评价机制和流通体制等。从教育教学的目的出发, 以创新教育为主, 以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为出发点, 构建21世纪高等教育立体化精品教材体系, 推动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各高校应遴选骨干力量, 精选优势特色项目, 以做好立项申报工作, 推动教材建设。[5]要完善相应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完善的建材立项管理机制, 建立确保教材质量的制度机制。教材质量既反映教师水平, 也反映教改成果、科技和学科的发展, 因此, 必须科学地管理、有计划地培育和组织, 以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为指导建立教材编写机制。

二是建立教材建设研究机构和机制。把教材研究工作提上日程, 改变编出的教材质量不高等问题, 使之适应教育改革和教学发展的需要。

三是建立科学的教材评价跟踪评估制度。教师和学生的意见通常较为零散, 我们要将这些零散的意见加以整理与归类, 使之成为一种可供有关部门决策所用的评判依据。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教材研究和评价的制度。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 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 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教材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科学的教材研究评价制度是选好教材的基础。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为教材编写和管理提出了明确的方向。

四是建立教材建设的激励机制。定期开展教材、讲义的评估工作, 评选优秀教材和讲义, 推进高等学校教材建设。它不仅对编写教材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 不断提高教材的编写质量, 更重要的是提高教材建设和教材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五是建立与市场相接轨的营销机制。不断扩大优秀教材的流通, 从而推进教育教学和学科发展。教材是国内许多出版社尤其是大学出版社的重要支柱和品牌产品。搞好教材建设, 不仅能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 同时也能为出版社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实现双效益的有机结合。

六是建立完善的教材建设基金保障机制。落实教材建设基金, 可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筹集, 如教育、教学事业费的专项拨款, 学校出版社利润的提成或留存, 学校预算外收入的提成, 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的资助及捐款等等, 保障教材建设顺利进行。

五从教学实践出发, 加强教材建设队伍的建设

队伍建设是提高教材质量的根本。[6]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面向未来, 必须站在培养跨世纪创新型人才的高度来看待教材建设, 做好教材编写组织工作。

教材建设队伍由三方面人员组成, 包括教材建设者、出版社编辑和高校教材管理队伍。加强队伍建设, 应把吸收、培养人才提高到战略高度。采取长期正规教育与短期应用性培训相结合的方法, 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编辑队伍和高校教材管理队伍的素质。

一是教师队伍建设。要动员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教材, 从教学要求出发, 既认真概括和总结前人的生产经验和科技、文化成果, 又努力反映和吸收当代科技文化的新理论、新成果, 把本领域的最先进的成果反映到教材里。这是高校教材建设出成果的必由之路。另外, 要在动员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教材的同时, 让年轻教师参与部分章节的编写或协助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使他们在工作中进行学习和提高, 以利于形成良好的教材建设梯队。

二是编辑队伍建设。出版社是教材的加工部门, 提高教材质量主要靠编辑。编辑的科学知识水平、思想境界、艺术修养和业务能力的高低, 直接决定教材的质量水平。但是, 有不少出版社的人员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 所以编辑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另外, 各出版社有必要在编辑部内设立教材编辑室, 这样做对于优化教材选题, 形成教材的特色和提高教材质量都是很有好处的。可以确保教材的先进性、科学性、启发性、思想性、创新性。

三是教材管理队伍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是提高教材质量的基础。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工作, 必须面对存在的深层次、实质性的问题, 认真解决好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 着重抓好业务管理和基础管理, 增强质量意识,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信念。增强服务意识, 结合教材建设中的评审、评估、评奖、销售、回访等各个环节, 完善教材建设。

高校要实现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日标, 加强教材创新建设是关键,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根本, 深化创新教育体制改革是手段。高校教材建设既是教育发展的外在要求, 又是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在我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时期, 要建设教育强国, 人才强国, 高校教材建设也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杨帆, 王兴达.试论适应大学生白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高校教材建设[J].科教文汇, 2010 (1) :11-12.

[2]刘平安, 孟飞, 平学成.机械类学生创新力培养模式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22-23.

[3]郑元标.大学出版中的教材建设[J].中国出版, 1996 (9) :41.

[4]何茂勋.论面向21世纪的高校教材建设[J].广西高教研究, 2000 (3) :82-84.

[5]兰州大学2002年教学工作综述教材建设[Z].兰州大学年鉴, 2002:125.

上一篇:路径研究下一篇:虚拟试衣